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气自动化毕业生论文

电气自动化毕业生论文

时间:2022-10-12 02:15: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气自动化毕业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气自动化毕业生论文

第1篇

电气自动化这个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它涉及的权威期刊有《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源技术》、《中国电力》、《电气系统自动化》等等。新能源的发展是本专业的发展热点,其重点任务就是要加快推进水电和核电的开发建设,积极做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大力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内容。中国的风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沿海近海岛屿两个带状范围内,分布区域的自然环境较恶劣,且远离主要的人口聚集区,因而获得人工检查维护的机会较少,一旦发生故障或事故及时获得修理的可能性也较少,因此这篇文章的选题就相当重要,它体现了选题的价值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科学性原则。

作为制造大类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中国着力打造世界制造业基地的紧缺专业之一。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供配电系统、电气工程、电气控制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和计算机测控系统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机电设备公司的设备销售、安装及维护、楼宇智能化及交通智能化设备的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电力系统的设备运行及维护等。

电气自动化课程一般都开设《自动控制原理》等关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基础方面的课程, 课程内容除了一些有关自动化系统的基础理论外,其课程中所讲述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装置与器件,大多数都与当前工业现场使用的技术、装置与器件有脱节。显然,这样的教学,无论是内容、方法及水平、都已大大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脱离了职业岗位的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产业发展,深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在办学过程中,电气自动化专业逐步构建起了“校企融合、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的模式校企共同培养本专业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方向的学生。既突出岗位技能,又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从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基于电气自动化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中(高)级维修电工、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机电一体化工等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及技术改造;自动化生产线的组装与调试、维护和维修及电子线路的设计与维修等3大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有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拥有科学的理论、实践教学有机整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训交替”等多种工学结合适合职业教育目标的课程组织模式。通过毕业生的社会反馈,毕业生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在保持原来开设的电气自动化基础课程基础上,将当前通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插入到传统技术课程中,如将 PLC技术或变频调速技术穿插到电机控制、接触器/继电器控制等技术中,以解决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不足的问题。二是单独开设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PLC、单片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变频调速技术、供配电技术、工业网络、组态技术等都课程,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原有课程体系中陈旧的内容,并根据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增加新的教学内容。

强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专业”结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教学改革新形势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学校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计划,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固化学校已经取得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借鉴、吸收外校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体现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反映学校办学特色。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坚持整体优化,科学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充分结合,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构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以及终身教育需求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综合素质培养。

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建立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创新研究性实验的比例,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达到实验课程总数的30%以上;五是第二课堂.着重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主要有各类大学生竞赛、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校院两级各类科技学术节活动、文体竞赛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工作;在校内的实训基地营造职场氛围,利用实训室先进的设备,进行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试,重点培养学生对现代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维修能力。每学期末设置综合性的实践应用型项目,给学生分组布置任务,让学生查找资料、设计、仿真、装配、调试、检测、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开放“创新实训室”、定期举办“电气技术设计竞赛”,以及创新激励制度的实施, 使各门课程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已蔚然成风。从“技术改造和小发明”为起点,到内容复杂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电气自动化就业发展前景:“自动化”一是属于信息产业。信息产业被人们誉为“朝阳产业”,发展快、需要人才多、待遇高,是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所在。因此,作为信息产业中的重要一员,自动化专业同样有着光辉的前途。二是自动化应用范围广。目前,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可以同自动控制挂上钩,现代化的农业、国防也都与自动化息息相关。三是本专业对于个人发展非常有利。本专业课程设置的覆盖面广,所学的东西与其他学科交叉甚多。这也与本专业的来历有关,自动化专业大部分源于计算机或者电子工程系的自动控制专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工业的不断发展使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的人才市场有着相当大的潜力。尤其是广东地区,自动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自动化产品不断普及,智能楼宇和智能家居的应用,智能交通的不断发展,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电力电子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控制电器及电气控制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及生产线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其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毕业生可以选择国有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研究所、工矿企业等;也可以是一些外资、私营企业,待遇当然是相当可观的。如果学生能力足够强,又在学习期间积累了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自己创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外在该专业方向的研究要领先于我们,因此如果想要有进一步的发展,确立自己在国内该方向的领先地位,出国深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2篇

【关键词】高职 自动化专业 毕业设计教学 顶岗实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68-02

当前,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工业革命,以机器人、人工智能、3D打印和新型材料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来临。它将极大改变传统的商品制造方式,并推动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从而改变就业的格局。而作为信息技术的基础学科自动化技术则是这一轮工业革命的发展基石。与德国工业4.0相比,中国很多制造业还处于2.0、3.0阶段,其本质就是中国企业的自动化技术水平距德国企业的自动化技术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如何尽快培养出能够适应当今科技产业革命的高水平自动化人才,就成为了高职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毕业设计是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工作态度及作风产生很大的影响。但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高职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职原有的教学资源显得严重不足,能够跟得上潮流的新技术的教育资源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很多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毕业设计的质量也逐年下滑,甚至社会上有人提出取消毕业设计的建议。因此,如何改革毕业设计,提高培养质量成为高职教改的难点之一。

一、高职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题目科学性不足。随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以“互联网+”“机器人”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不断地与传统的自动化技术相互融合,从而不断地改变现代企业的生产方式。然而以往的高职毕业设计,过于强调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总结,因此很多毕业设计题目要么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缺乏实用性;要么陈旧单一,重复率高。从而导致学生兴趣下降,降低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势必影响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

(二)系统方案创新率低。首先大部分学生在选择毕业设计课题时,都会选择以前用过的或者相类似的题目,再者,所设计的系统方案也大都是书本上的翻版,缺少创新性的原创,而且重复率非常高。因此,毕业设计质量会大打折扣。

(三)系统设计实用性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现场工作的实战经验,所以,在做系统设计时,要么操作不方便,要么安全性不够,要么与现场其他设备不匹配,要么性价比较低等,导致做出的系统设计往往脱离实际,从而降低了毕业设计的实用性。

(四)论文缺乏条理。首先由于大部分高职学生很少写过学术论文,所以,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缺乏整体布局,因而论文中经常出现结构不完整,内容颠三倒四,上下两段明显割裂开来,缺乏自然过渡,层次不明,看起来费力,论证不得力,缺乏逻辑性等缺点,从而降低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五)毕业答辩流于形式。由于每年扩招的学生不断地增多,就业压力不断地增大,所以找工作就成了学生们最重要的课题,因此,很多学校的毕业答辩就流于形式了,不仅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答辩也就成了走过场。不仅无法达到毕业设计的培养目标,而且无法准确衡量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同时对学校未来的就业也产生了很大的隐患。

针对以上问题,并结合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本文提出将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进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岗位中全面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一)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选题。学生可以将企业里的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系统集成等科目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科目内容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内容。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题目大概有如下几种类型:(1)技术改造型:以PLC或DCS为控制核心的工业现场集散控制系统的技术改造。(2)产品开发型: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电子控制系统等装置产品的开发。(3)系统集成型:以PLC或DCS控制系统与以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的MES系统等集成系统。(4)实验研究型:以机电一体化为核心的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实验研究。由于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就是自己的实习内容,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所以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技术指导。虽然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都已经在学校学习过自动化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但是由于自动化学科的自身特点,使它能够在不同行业内与不同的专业技术相融合,比如与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液压技术、机械、数据库等技术相互融合,因此,就需要从企业里的技术人员或者专业人士中聘请为指导导师,对学生进行其相关专业或者行业知识的技术指导。不仅能够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还能够有效减少系统设计漏洞等缺陷,大大增强了毕业设计的实用性。

(三)加大对实验装置的经费投入。随着自动化技术的迅猛发展,自动化装置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为了让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跟得上企业的发展步伐,就需要加大对新技术的实验装置的引进。通过对新实验装置的引入,既可以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技术水平,还能够让做毕业设计的学生有了一个充分的展示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新构想与才华在这个平台上充分的发挥,从而不仅能够提高毕业设计的技术水平,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并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体验不断地提高与升华。

(四)加强论文写作指导。毕业论文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因此要想写好毕业论文不仅需要前期的技术工作的积累,还涉及组织材料等相关写作技巧等知识。所以,学生可以从企业里的技术报告、技术方案、技术总结等各个方面入手,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撰写毕业论文的初期,可以帮助学生确定论文的整体布局和结构,在初稿完成后,可以帮助学生检查内容、逻辑、语句、格式等方面的错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五)深入企业开展毕业答辩。毕业设计是衡量高职毕业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尺,也只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毕业设计才具有实用价值,才符合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需求。将企业里的技术专家与学校内的专业老师组合成的答辩专家,能够更加全面地检验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通过企业里的技术专家现场出题,可以有效检测学生是否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能够给予学生更加全面专业的建议,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最快的成长。同时企业也能够通过此类答辩发现适合自己企业所需求的技术人才,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就业。

总之,毕业设计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相结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希望能够为我国的企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技能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红霞,贾丰春,郑舒.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2]李晓凤.关于高校电气自动化教学改革的思考[J].消费电子,2013(4)

[3]黄永文,王海燕,葛继科.基于培养创新能力的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17)

[4]徐丽玉,邓嘉明.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5(2)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YB2014497)

第3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电气专业;改革与探索;评估体系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同时,通过毕业设计,也能使学生对某一课题作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巩固、扩大、加深已有知识,培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典型的工科专业,由于该专业的多数课程内容比较抽象,数学基础要求较高,因此无论是在教学方面还是在毕业设计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对电气类毕业设计指导进行探索与改革具有实际意义。

一、传统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分析

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一般分为六个阶段:教师出题阶段、学生选题阶段、资料收集阶段、研究设计阶段、论文撰写阶段和毕业答辩阶段。流程如图1所示。

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工程经验、对专业发展趋势的了解,以及对毕业设计目的、意义的理解,拟出毕业设计题目并写成毕业设计任务书,学生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根据题目要求自己找资料,当整个设计完成后,就进入到论文撰写阶段,最后进行毕业答辩。在整个毕业设计阶段,指导教师定期与学生见面,帮助学生解决各阶段的问题。

1.传统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优势

传统毕业生指导模式主要有以下两个优势:该指导方式已沿用多年,指导教师已对该方式比较熟悉,能较好地把握整个毕业设计的进度;由于指导教师只是负责答疑解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自我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传统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弊端

传统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由于指导教师人数的增长远赶不上学生数量的激增,导致出现了一个指导教师带多个毕业生的情况,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毕业设计题目高度相似、指导教师精力严重不足等。二是由于很多青年教师本身的工程背景不足,因此从题目的选型到学生的指导都出现了很多问题。三是由于学生面临考研、找工作与单位实习等诸多问题,很难完全安下心来做毕业设计,严重影响了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精力。四是由于学生人数大量增长,导致学校所能提供的条件如场所、配套设备等,都难以满足需要。因此,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方法的改革非常必要。

二、新形势下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探索

为了更好地突破目前毕业设计中的困境,对毕业设计的整个环节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在保留原有模式优势的情况下,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1.改革毕业设计指导方法

(1)改进毕业设计课题。坚持做到难易适中,既达到本科生毕业的要求,又能对以后的工作具有启发意义,同时又不能贪“大”求“全”,让学生无从下手,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毕业设计课题要具有综合性,特别是能融入本专业知识。根据实验硬件条件,学院指导教师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选题方向:过程控制型方面、运动控制型方面、电力系统自动化方面、供配电系统方面以及电源设计方面。

(2)组成联合指导小组。将专业相近或者所出相近题目的教师组成若干个联合指导小组,比如可以将“10kV电力线路的继电保护”、“变压器的运行状态监测与保护”、“某中型工厂的供配电设计”三个毕业设计题目的指导教师组成一个联合指导小组,形成一个团队。其好处是:首先通过这种结合的方式,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弥补自身在理论或者实践中的某些不足。其次可以弥补教师数量的不足,以团队的力量可以指导更多的学生,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更加方便、顺畅,体现了“1+1>2”的效果。最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会更加频繁,更能体会自己所设计题目在一个有机整体内的位置,能从整体上进行很好地把握。

(3)建立师生双选制度。参考毕业生找工作时“双向选择”的方式,将双选制度引入到毕业设计环节,通过学校构建的毕业生网上双选平台,实现指导教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团队将课题上传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实践表明,经常会出现多个学生竞选一个题目的情况,此时指导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出决定。对未能成功竞选到任何题目的学生,启动调剂机制,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指导教师,而调剂的名额也向具有丰富经验的骨干教师倾斜,以确保既不增加普通教师的负担,也能保证指导的质量。

(4)建立严格的答辩制度。采用公开的、开放式的答辩形式,答辩过程需遵循“公开、公平”的原则。毕业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答辩制度的严格与否关系到毕业生的质量,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学风,甚至影响到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建立答辩组时要充分考虑到指导教师的专业背景、团队情况。要求答辩组成员应至少提前一天仔细阅读毕业设计,遇到自己领域外的课题时应主动回避调整,不能边听、边看、边提问,提问时要言之有物,增加针对性,并对答辩者的回答做出正确评价。要遵照评分标准评分,力求客观正确,减少和消除个人感情与感觉评分因素,以确保成绩的真实性。

2.提高指导教师自身要求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毕业设计教学还包括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思想品德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指导教师要完成这两项任务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应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对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重视。从个体上看,毕业设计的成绩关系到毕业生个人的就业前途,从宏观上看,毕业设计关乎我国人才教育和科教兴国,因此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其次,指导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开展科学研究,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参加科研或主持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水平和素质。

3.毕业设计的考核

采取校、院、系三级答辩形式。各答辩组聘请同行专家对毕业设计进行评审,校、院答辩采用主、副审制;系答辩指导教师之间交叉评审。

评审重点:审查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及综合训练的情况;审查学生文字表达、计算方法以及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和图纸质量;考查学生完成课题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及工作质量;毕业设计资料的规范性、完整性。

评审后写出评阅及评分意见,并在答辩前返回各组。

成绩评定:一是毕业设计成绩采用结构分制,即指导教师评分、审阅教师评分和答辩评分,三部分的比例为40∶30∶30,最终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对材料不够完整(包括材料中缺少指导教师审阅意见等),规范性较差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综合考核成绩原则上不得评定为良好以上。二是成绩优良率应控制在60%以内,其中优秀率不得超过20%。各系在评分时应兼顾好、中、差比例,做到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严格要求。三是毕业环节成绩向学生公布。

4.建立毕业设计评估指标体系

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实施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和标准,应体现科学性、导向性、可操作性、激励性和全程性。构建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首先应针对不同专业制订符合其特点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方案,在此基础上可从选题合适度、能力水平和成果质量三方面构建评价基元,再具体设计评价要素,每个评价要素都规定评价内涵与评价标准。

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评估每年进行一次。评估以各系或专业教研室自查、自评与校专家组抽查复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评是整个评估工作的基础,各部门应对照评估指标体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做好自评工作。在各部门自评的基础上,校专家组深入相关系、专业教研室进行复评。

由表1可知,本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两部分:毕业设计条件、毕业设计过程,共7个子项目,满分为100分。得分位列前1/3的部门为“好”;1/3~2/3之间的为“较好”;后1/3为“一般”。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毕业设计整个过程,在加强引导、严格管理、全面培养观念的引导下,对电气类毕业设计选题、指导方式以及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实践表明,充分调动了学生毕业设计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为相近专业毕业设计培养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唐湘宁,华维慧.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创新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70-72.

[2]史兵,蒋建明,等.“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8):163-164.

[3]丁邦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3):20-21.

第4篇

“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这就是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华美班”的特色。为让学生学到扎实的技能,毕业后就能上岗工作,该校省级品牌专业、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多次深入企业、市场调研,抓住电线电缆行业发展的机遇延伸特色专业方向,与无锡市华美电缆有限公司(下简称“华美电缆”)合作开办“华美班”,实现理论实践教学并行,管理考核齐抓共管。

校企融合,“华美班”破壳而出

2013年9月,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电子工程系的调研团队在深入考察众多机电类企业后,重点调研了宜兴官林电缆城,敏锐地感觉到了电线电缆制造技术发展迅速,与现代新材料、新技术紧密结合,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几年内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大。意识到这一点,学校组织了专家和骨干教师深入华美电缆、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等进行调研。学校钦惠平副校长告诉记者:“进行市场调研,看清市场动向,把握机遇与企业达成合作,是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学校从专业上保持优势,积极延伸特色专业内涵,根据市场需求拓展建立新的专业。”

无锡市华美电缆有限公司是江苏三木集团下属的分公司,具有二十多年的专业生产电线电缆的经验,地处美丽的太湖西岸,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华美电缆品牌”在2008年3月经中国品牌价值评估中心评估以10.66亿元的品牌价值位于国内电缆行业的前列。公司多年来坚持以“质量求生存”的企业路线。目前,华美电缆拥有员工500多人,其中各级技术和管理人员超过100人。

面临电缆制造这一专业在全国没有几家这一现状,而电线电缆企业在全国竞争日趋白热化,等到企业真正感觉招人难、用人难已为时已晚。职业院校应当承担起培养该行业人才的责任,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拥有59年悠久的办学历史,许多工科类专业都是省级和国家级示范专业,年平均就业率高达95%以上。双方在自己的领域都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很快就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经过前期多次调研,学校决定与华美电缆合作开设五年制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电线电缆制造技术方向)专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学校和华美电缆共同设计了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统一招生,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换句话说就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去年9月,“华美班”第一批招收了17名学生。这些学生目前正在学校学习文化基础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后2年将进行专业技术学习,每学年的上半学期在学校接受项目化教学,下半学期去华美电缆由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培养。在企业学习期间,企业根据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企业相应生产线岗位的情况安排师傅。最后一年,学生以企业顶岗实习为主,由企业的技术工程师和学校专任教师共同辅导。

“由于目前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寥寥,故还没有完善的配套专业课程教材”,学校“华美班”负责人姚正武副教授介绍说,学校便依据线缆制造行业和国家的标准,借鉴企业生产工艺文件、设备操作指导书、相关理论出版资料和相关职业岗位培训教材等,着手开发配套教材。

理论实践,双层质量保证

走进华美班的课堂,姚正武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讲解电缆的基础知识,学生们手中的电缆样品是去年8月从华美电缆拿回来的。为办好“华美班”,去年8月学校安排姚正武、刘四妹、张焱焱、夏诚4位“双师型”教师作为实习者到华美电缆进行首次培训。在电缆、塑料电线、橡皮线、拉丝生产车间,企业技术总监张锐林分别为4位教师进行了相关理论讲解,4位教师还试着进行了操作。在熟悉了相关的生产流程后,教师们还接受了产品质量检测方面的培训,并提出疑问并与企业工程师进行深度交流。培训结束后,教师们从企业带回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常规电缆样品。“我们鼓励教师去企业学习,甚至去做兼职,这样不仅能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还能将企业最先进的知识带进课堂,何乐而不为。教师如果达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要求也无法继续教学,能做到这两方面平衡的教师就是我们的精英教师。”钦惠平笑着说道。

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是优秀学生和员工必不可缺的素质。在基础理论课方面,学校安排4位“双师型”教师进行授课,华美电缆企业安排了6位优秀的企业教师负责对学校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其中华美电缆的技术总监张锐林既是电缆行业的工程师也是质量工程师,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他还会定时去学校给学生上课,把企业文化和电缆行业的新知识、新信息等带进课堂。“学生们能够很快听懂新的知识,之前面对的都是企业员工,到了学校授课时我感受到了新鲜血液的力量。学生作为企业未来一份子,现在与他们多接触增加了解,对培养人才来说非常有益。”张锐林高兴地说道。

除了理论课教学质量保证外,现代学徒制给了学生实践课的教学质量保证。华美电缆企业自身就拥有完整的师傅带徒弟的培训系统,结合学校教学目标,成功地将这一系统运用在了“华美班“上。企业安排生产线的主管、领班或高技能员工担任学生师傅,最低要求是师傅的技术达到初二级以上,并且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准。师徒结对分为双向选择和部门指定两种形式,并签署师带徒协议书,明确师徒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由于徒弟在学徒期间的一切安排需要经过师傅同意和批准,师傅对徒弟不仅是技术上的指导、职业精神的灌输,对日常生活等方面也要负责。在规定时间内,师傅根据徒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保质保量完成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师在学校就告诉学生,去企业就是去学习的,跟着师傅认真学习掌握本领,师傅才愿意教你,相反怕吃苦、怕动手的徒弟,有哪个师傅愿意带?”钦惠平说到。

管理考核,奖惩并行严要求

在“华美班”,学生前两年的基础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考试都要达到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标准才能进入之后的学习。在之后两年的工学交替过程中,学生在学校的项目化学习,由学校教师制定考核标准,给学生打分;在企业的学习,由师傅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打分;最后一年顶岗实习,由师傅和学校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在岗、轮岗实践进行考核。“最后看学生的综合评分,这就是双层考核与管理。”学校教务处孟宪辉处长说。

教师给学生打分,那么谁来给教师打分呢?学校定期组织学生给老师打分,此外还由各系主任和一批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监督小组,通过抽查听课给教师进行打分,并将考核的书面材料上交学校督导处。学校督导处对“双师型”教师进行检查、督导,作出评价,并形成书面材料作为“双师型”教师年终全面考核的依据。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成果实行奖惩制度,如教师考核不及格,学校将取消其“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如果教育教学成果显著,学校按实际情况给予奖励。

“华美班”的教师多是“双师型”教师,学校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对“双师型”教师进行教学检查与考核。教师需要每2年内在实践领域或者理论领域做出成果,例如开发研究项目,或者根据学校安排去企业实践,抑或者主持或参与建设实训室、校内外的实习基地等;在理论领域,要有论文或实践性教材的编写等研究成果,这是义务也是要求。

作为电缆制造行业的领头企业,与完整的师傅带徒弟培训系统相匹配的是成熟的员工管理系统。学校与企业结合“华美班”初期的实际情况,为了调动企业师傅们的积极性,企业对师傅进行连带考核,徒弟考核合格,师傅最高奖励500元;如果徒弟考核不及格,延长学徒期不超过三个月,延长期满考核仍不合格的,师傅有可能被取消资格。徒弟们因操作不熟练或技术不达标造成的人为事故,师傅负有连带责任。这些管理规定,不禁让人感受到了企业管理中一丝严厉的色彩,正是通过这些管理措施,“华美班”的学生们逐渐形成了正确的职业观念,掌握了过硬的技能技术。

与时俱进,“华美班”承上启下

说起“华美班”,拥有几十年办学经验的钦惠平不禁感慨:“我们学校的校企合作从计划经济时代就开始了,那个时候的订单班我称为1.0时代,每年按国家计划进行技能类人才的培养,这些学生毕业后基本都进入企业工作;90年代至20世纪初是2.0时代,订单班采用企业冠名的方式,但企业还不能融入日常教学;订单班进入3.0时代是2010年以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让企业与学校这两张皮贴在了一起,企业参与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过程。通过校企深度融合的现代学徒制,有规律、有计划地让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学生就业对口率大大提升,‘华美班’学生毕业后,一部分优秀毕业生可直接进入华美电缆工作,另一部分毕业生则由华美电缆等推荐进入电缆相关行业工作。”

第5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 养成训练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017-03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而早在2004年,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报告中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水平体现了职业学校的竞争力”。这些进一步明确了就业是职业教育的方向和目标,而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又是保证学生顺利就业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根本保证。要贯彻落实好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具体实际,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为社会及各企事业单位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毕业生,并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来达到上述目标。因此,开展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课是大学新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如何有效开展这门课的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另一方面,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养成训练,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保证学生顺利就业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也是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发挥着主渠道、综合集中的作用,为此,我们将把这两者的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基础课渗透职业道德养成训练教学模式研究,研究如何以基础课为依托渗透职业道德养成训练内容,既可以提高基础课教育的实效性,又同时给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试图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考核评价的综合改革上来吸引学生,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所谓“教学模式,指的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范式。其由思想、理念、形式、过程、方法和评价等组成一个系统(雷正光)”。通过对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0年版)的仔细解读和平时教学经验的积累,再梳理、总结上述论文、著作研究成果,要想解决好在不增加课时或是另设一门课的情况下,完成基础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养成训练这一关键问题,就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原则,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全面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针对各专业、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制定课程标准,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职业核心能力,达到为学院各专业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标服务的目的。基础课教学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应注意做到因材施教,在内容上结合行业职业道德和专业案例、行业文化和职业法律规范,使教学更好地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在教学组织上,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将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在考核评价上,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促进行知结合,教、学、做统一,增强教学实效性。

一 基于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进行教学设计

1.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思路既有总体思路,也会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及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开展“恪守职业道德,成就职业人生”职业道德养成训练主题教育。如与电气自动化专业结合的职业道德训练思路:

第一,利用自编教材《高职职业道德与礼仪实训教程》,按照“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训练步骤,结合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案例开展教学。

项目一:与专业入门教育相结合,开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的社会调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实训基地或生产企业,访谈职场人士,上网收集资料,调查电气自动化专业岗位的职责、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学习“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安全生产、团结协

作、艰苦奋斗”等电气自动化行业职业道德规范。

项目二:职业道德楷模视频观摩与演讲。以小组为单位,采访和收集一个或几个本行业职业道德楷模或成功人士(尽量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对应)事迹,讲述、分析、总结他们的感人事迹或成功因素,并整理成演讲稿进行演讲,或做成PPT进行展示。

第二,与专业入门教育相结合,邀请本行业优秀人士到学院作报告,与学生座谈。

第三,结合学生顶岗实习,配合专业教师开展针对岗位职责、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等具体的电气自动化职业道德教育,检查和评估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第四,结合电子行业企业文化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第五,结合学院素质训练中心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如“道德建设周”进行教育。

2.有针对性地确定不同专业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分目标(知识、能力、素质),各专业总体目标一致,即从培养面向生产、经营、管理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出发,配合专业教育,着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为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分目标的确定上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特点,有所侧重,同时,将职业核心能力(如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纳入本课程的能力目标中,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

3.教学内容的梳理与整合

根据基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结合学院各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要求的不同,对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层次性梳理,分两个层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基础性内容——在课本原有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基础上增加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等要求,基础性内容在学院各专业的授课中普遍进行;拓展性内容——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增加本专业特别强调的职业道德要求。如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增加“安全生产、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等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职业道德规范;物流管理专业增加“廉洁奉公、尊重顾客、爱护货物、优质服务”等物流职业道德规范;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增加“精工细修,优质高效;遵章守纪,规范操作;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勤俭节约,爱护器材”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对基础性教学内容,通过实施若干个教学项目体现知识的传授、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道德素质的养成一体化的要求,促进知行结合,增强教学实效性。基础性教学内容主要在课堂进行。拓展性教学内容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但大部分教学需要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进行,以弥补课时的不足。同时,对不同的专业用不同的教学案例,如就爱岗敬业这一训练项目,对不同专业都采用不同的教学案例,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二 教学组织实施

1.注重课程教学与职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结合

在遵循教育部、有关精神前提下,紧密结合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系统确定本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设计教学项目,通过教师指导,使学生在完成教学项目的同时,既掌握道德法律知识,又能培养道德和法律素质,提高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达到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律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

2.注重课程教学和道德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与学院团委、学生工作处等部门联合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推进第二课堂素质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配合各系的实训教学开展职业道德训练,使学生能将课程内容贯穿到平时的生活实践中,真正做到知行结合。

3.注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我们在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延伸和深化本课程的教学。有选择地使用下列方法:课堂讲授法、课堂答疑法、案例教学法、主题演讲比赛、辩论赛、视频观摩、情景剧等,结合学生中的思想问题或时政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在教学手段上,教师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制作PPT教学课件,运用教学网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4.注重教学内容与专业相结合

教师在职业道德和职业法规内容上、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尽可能与专业相结合。

5.注重共性和个性相结合

以课程标准设计的能力训练项目为参考,教师们在课程标准的原则规定下,根据各教学专业班级的个性差异、专业要求,灵活地选择其中几个项目或自行设计实践项目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三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由于职业道德重在养成教育,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强化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长,知与行相统一,以提高职业道德实践教育教学效果。我们主要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以弥补课堂学时不足的缺憾。一是利用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播放影视资料、参观考察等方式开展“第一课堂”实践活动,将抽象的理论变成感性直观的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职业核心能力。二是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电影周活动、纪念日、专项主题教育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学院法制教育活动),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编制实践教学大纲,设计实践项目

依托基础课程标准,本教学团队编制了本课程实践教学大纲,设计了与职业道德训练内容相适应的社会实践项目。如结合专业分小组开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的社会调查、行业模范访谈、主题演讲比赛等。

2.教师进行实践教学项目培训、指导

教师除了对学生所选的主题进行审查外,还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包括全员培训、问卷设计、调查报告撰写、调查汇报的PPT制作等,并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成果

的评比赋分。

3.学生分组开展活动

实践教学以学生团队为主,教师为辅,每个授课班级根据班级人数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人数4~6人不等,自由组合,并选出本组组长。组长协调本小组成员的分工,并带领本组开展实践活动、组织成员制作课堂PPT汇报、撰写调研报告。

4.成绩评定

社会实践任务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对社会实践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学生同教师一起对实践进行评比,成绩评定分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的作品、汇报情况及学生的分工评定各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

四 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的目的旨在督促和引导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本课程的考核坚持开放性原则,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原则。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作业`、能力培养三方面,其中学习态度主要考核: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个人作业主要包括:读书笔记、观后感、计划书等;能力培养主要考核:项目作业完成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过程性评价分别占考核比例的20%、10%、40%;终结性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主要通过期末开卷形式进行,以知识运用题型为主,终结性考核占比例的30%,采用教师评价的方式。

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文章结合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提出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企业技术结构的升级,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出特色、树品牌。本文结合我院的办学实践,探索如何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一、坚持科学的办学定位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办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思想,坚定不移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院是全国首批改建的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提出并实践了“就业导向、市场需求、产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基本办学理念,形成了“以人为本、争创一流,打造品牌、办出特色,主动适应、满足需求,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抓好改革,办出特色,全力打造高职院校的强劲品牌。

在办学定位上,以满足市场对应用型人才需要为前提,以胜任职业岗位为目标,以提高职业岗位能力为出发点,以企业满意度为质量标准,坚持面向社会经济建设的定位,培养行业和地方发展急需的“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主动适应职业岗位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要求,坚持把学生培养成在技术应用、智能操作岗位上的高级“蓝领”的人才。WWw.133229.COM实现学生就业岗位的“下移”,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并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变换职业岗位的需要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

二、设t与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兴产业群相配套的专业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科学调整专业结构,为新的产业岗位和社会职业流动群体提供新的就业知识和技术支撑。学院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以及冶金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将原来传统的冶金类专业(粉末冶金、有色冶金、钢铁冶金、冶金机械等)进行了改造和调整,新开发了金属材料工程和冶金机械控制技术等新专业。

根据株洲市硬质合金产业集群、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和长沙市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电子器件产业集群的兴起,调整和完善了专业设置,形成了与产业集群相配套的粉末冶金、金属塑性加工、冶金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工程造价等20多个专业,形成了与区域产业集群配套的专业群。

三、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注重职业基本技能,强化职业核心能力,推行“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着力构建学生和谐发展的新课程体系;完善包括“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内的人才培养工程。二是在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注重特色培养。即处理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关系,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关系、共性(统一性)与个性(灵活性)的关系。根据不同的行业要求和定位,把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形成各种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不同需要。三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特别是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合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大批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近几年来,学院与株洲市几十家中小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院实施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实现开放式办学,实施“滚动式,,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每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和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每年修订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满足了用人单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岗位适应性。二是使“教、学、做”相结合,形成新的教学特色。在教学上实行“三明治”式的教学模式,把传统的文化课堂变成“教、学、做”相结合的课堂,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密切结合在一起,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和掌握的技能融为一体。三是以试点专业建设为基础,形成专业品牌。以精品专业和试点专业建设为龙头,整体带动学院的专业教学改革工作。例如,以金属材料工程、冶金机械与控制技术等国家级精品专业为龙头,大力开展专业建设、专业开发和教学改革试点,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品牌专业。四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讨学生的技能训练,并建立与之配套的仿真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学环境。

四、加强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搞好专业教学改革

学院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目标,科学合理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搞好专业教学改革。一是重新构建科学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确定适应需求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按照培养目标进行整合、重组与优化,逐步形成集群式、模块式课程模式,如工科类专业课程体系由人文社会科学模块、自然科学模块、职业技术基础模块、职业技能训练模块组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均采用模块教学模式,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取到了较好的效果。二是对高职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学院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的职业结构和劳动岗位内容的变化,将相关的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整合开发为一门课程,实现课程综合化。近几年来,学院把140门专业理论课程中的50多门课程有机地整合为16门新的课程,并引人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和新方法,对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进行优化。三是突出了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为学生毕业时能够“零距离”上岗作好能力储备。如学防织寸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零距离”上岗的基本技能培养是通过加强继电器一接触器控制、plc控制、单片机及微机控制四项基本实践技能的训练来实现的。四是加强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几年来,学院开展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形成“三级”精品课程建设网络,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其中《冶金机械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等课程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精品课程。其次,大力开展教材建设,学院组织编写了40多门教育部规划教材,50多门高职高专教材,这些教材以就业为导向,适度增加了各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了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

五、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提商教师的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特别要通过学术研究和适用技术项目的合作研究掌握新技术、新知识,不断地把新知识充实到课堂教学中。近几年来,学院承担省部级教研和教改课题18项、高职教育研究课题9项、国家级教育规划课题3项、省级规划课题35项、市级规划课题10项。学院还设立院级教研教改课题40多项。与湘潭钢铁公司、涟源钢铁公司等企业开展《旋转式轧机清洗设备的研制》、《原燃料冶金性能测定及研究》、《精炼渣及连铸用辅材性能研究》、《混联法技术创新工艺研究一一降低拜耳法溶出液及ak研究》、(无锡曙光ci项目模具研究》等课题研究10多项,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既为企业解决了生产技术问题,又把新知识融人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开展科研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加强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学院开展了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从1998年起,学院经过长达6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建设的实施体系。一是组建了院级和系级艺术团、礼仪队、摄影协会、读书俱乐部、青年志愿者协会、合唱团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二是重视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文体竞赛,培养团队精神。组建了院级和系级篮球队、足球队、健美操队、田径队等体育团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三是重视宿舍文化建设,培养学生雷厉风行、积极进取、整洁卫生、朴实大方、表里如一、吃苦耐劳的好作风以及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四是结合专业特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把职业道德教育纳人教学计划,开设了相关课程,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开展职业道德知识竞赛活动,促进了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培育和提高;五是成立学生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六是实施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工程”,通过学生在接受企业文化的教育过程中,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

七、实行校企合作,走学校、企业、杜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校企合作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几年,学院先后与湘潭钢铁公司、涟源钢铁公司、首都钢铁公司、江西铜业公司、武汉钢铁公司、广西苹果铝业公司等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学院与合作企业建立董事会制度,共同研究和协商合作培养人才,与湖南湘珠化工厂、株洲明日硬质合金公司、株洲精工硬质合金公司等几十家中小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学院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生产管理人员、高级技师与学院相关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开发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并与合作企业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技术公关,培养了大批“双师型”教师,提高了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学院与所在地的社区合作,建立与社区的合作机制,通过联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共建学生社会活动基地、学生到社区挂职锻炼等形式,开展社区共建,共同培养人才。

八、注重学生“执业资格”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围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推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应用等级证书“四位一体”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建设机制,实现学历证书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相互融会贯通。一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职业岗位实际,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人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二是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纳人教学计划。自建院以来,学院共建立了23个职业岗位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职业技能鉴定所。近5年来的毕业生95%以上分别获得了人事部、劳动部、建设部、等部门颁发的涉及机械、电子、电工、计算机、财会、建筑、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文秘等方面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国家注册会计师、注册造价师、注册评估师、注册物业管理师等资格考试。

第7篇

关键词:CDIO;控制学科;行业特色;工程实践

作者简介:薛文涛(1974-),男,河南郑州人,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曾庆军(1969-),男,江苏句容人,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江苏 镇江 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03080501)、江苏省2012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项目编号:JGZZ12_066)、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项目编号:YJG11Y_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50-02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学术型人才培养的重心正逐步从硕士研究生向博士研究生过渡,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目标更多地定位在应用型、专业型人才的培养。由于现代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相关行业对控制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提高控制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CDIO 是国际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它以产品研发的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工程基础知识、个人、人际团队和工程系统这四个方面的能力。目前,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CDIO模式在世界上百所大学操作实施,那些按照CDIO模式培养的学生理论和动手能力都很强,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非常高。[1]为了改变过去以知识传授为核心、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国内许多高校开展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的改革,并取得显著的效果。但大多数改革主要面向本科层面,针对研究生的CDIO工程教育改革还较少,因此,江苏科技大学借助CDIO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的行业特色和已有的研究生教育教学经验,通过改革控制学科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方法,构建从实验室、创新基地到企业多位一体的实践平台,逐步形成了适合控制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一、控制专业的改革思路

江苏科技大学是以船舶行业为依托的学校,其控制学科在船舶自动化领域诸多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和鲜明的特色。由于毕业生经过行业背景下的专业培训,在船舶行业和一些地方企事业单位很受欢迎。但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和学校调研来看,虽然毕业生专业知识比较扎实、动手能力强,但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知识结构单一、上岗适应慢、缺乏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从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教学内容理论与实际脱节比较严重;教学中过多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训练与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成为研究生培养中目前最为薄弱的环节。

CDIO 以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为主线,强调学生在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加强工程实践,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对大系统的适应与调控能力。[2]因此,针对学校控制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引入新型的工程教育模式,使学生在CDIO的全过程中得到理论知识、协作能力、个人素质和创新精神等全方面的训练和提高。

二、注重学生能力协调发展,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

1.改革课程体系,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基于CDIO的理念,人才培养分为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层面。因此,研究生的培养要将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和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结构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学科前沿知识,强调人才职业素养的提高。课程设置可以从完善基础理论课、技术实践课、公共选修课三类课程的设置入手。[3]根据控制学科下二级学科的培养目标对学生需掌握的专业知识、人文素质和应用能力展开知识需求分析,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原则,将所有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课程模块三部分,如图1所示。

基础课程模块体现研究生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专业课程模块直接面向学科研究方向,注重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实践课程模块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研究生的应用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选择上,依照学科的不同方向建立相应的课程群,强调课程之间理论的系统性和知识体系的继承性,关注学科方向的热点和难点,不断提升理论知识的深度。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重视各知识点的有机联系,增加行业实际系统为工程范例,将理论强化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如在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和智能控制等课程中,以船舶控制为实例,讲解不同的先进控制理论在船舶运动控制中的应用技术。

2.基于项目的探究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工程素养

江苏科技大学与国内许多大中型船舶企业、研究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所承担的项目主要来自于行业实际需求,有着真实的工程应用背景。同时,学校拥有一支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和善于解决行业技术难题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在项目开发和生产第一线中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这些条件为开展基于项目的探究式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CDIO培养模式就是通过项目的设计将整个培养体系有机而系统地结合起来的,所有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都围绕项目这个核心。[4]项目教学法是将传统知识体系和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展开,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5]在项目的实施中,学生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只起到引导和纠正的作用,并根据项目进展的情况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指导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思考。而学生通过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和实践,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不断地获得实践经验和综合技能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某一个工程项目为对象,从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地分析讲授,让学生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设计、实践和总结报告。例如在“机器人设计与控制”教学中,围绕项目“自主式水下机器人智能控制”开展探究式教学。首先,通过船舶与海洋工程控制系统实验室提供的机器人实验平台,引导学生认识水下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软硬件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机器人设计和控制的基本方法;其次,教师介绍机器人学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智能控制算法、控制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水下机器人的运动特点,提出水下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项目论证,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查阅文献和相互交流,设计水下机器人的动力学仿真模型以及控制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结果,以论文和PPT汇报的形式进行总结交流。这种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不但注重知识的有效传授,而且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整个项目流程的把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依托行业优势构建实践平台, 扎实培育工程实践能力

1.加强专业特色实验训练,提高学术水平

工程实践的技能很难通过一些简单的课程实验得到,而是需要综合设计类实验的实战演练,训练学生从理论分析、模型建立到最终控制系统的实现和控制指标的完成,经历一个完整的流程的实践。[6]江苏科技大学控制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了船舶与海洋工程控制系统、现代综合测控系统、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和电力推进系统等专业实验室。这些专业特色实验室一方面提供教学实验平台,与专业课程学习配套;另一方面提供科学研究平台,进行学术研究和项目开发。专业特色实验室开设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性实验,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的训练平台,学生根据实验要求,针对具体的控制对象构建系统、分解指标、设计控制器等,最后完成实物调试。

例如船舶与海洋工程控制系统实验室开设了吊舱推进系统和可调桨推进系统特色实验,可从不同侧面作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三个硕士研究专业的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这两个实验为综合设计性实验,以船舶应用为主要背景,研究内容涉及发电机、船舶电站、变频控制系统、推进电机和螺旋桨控制等,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超前性。实验实施以小组为单位,需要学生在掌握船舶系统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分析系统的结构和运行特性,从而建立各系统模块的数学模型,利用Simulink工具箱模拟仿真环境实现虚拟控制,然后在实物上进行实际控制,并根据实验结果不断修改和完善设计方案,最终达到实验要求。特色实验体现了不同专业知识的交叉和渗透,可培养学生融合多学科专业知识进行创新性研究的能力。由于特色实验和科研课题相互联系,通过特色实验不但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其一定的学术素养,而且可以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课题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有利于取得科研成果。

2.发挥产学研优势,培育创新平台

行业特色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科学定位、凝炼自身特色、面向行业、面向地方、坚持走“产学研”发展之路。[7]由于拥有行业学科优势和科研团队,江苏科技大学与中船重工、广船国际和江南造船等众多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承担了许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一方面,企业希望依托学校学科优势,鼓励高学历的人才参与其科研和技术开发,力争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另一方面,产学研项目为研究生创造了良好的科研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对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引领作用的科技创新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能水平。

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或其他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学校为研究生提供开展专业实践的平台以及和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如控制学科所在学院与镇江赛尔尼柯电器有限公司、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常熟瑞特电器有限责任公司等建立了研究生工作站。工作站围绕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自动化行业的重大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开展工程化技术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机制可以建立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团队,将研究生的培养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同时也为研究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场所和环境,使其全面掌握研究课题的构思与选取、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现和整个项目的运作过程。这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学校办学特色、共同培养船舶行业的高层次研发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CDIO 教学理念强调工程实践,强调综合创新能力与社会大环境协调发展,强调个人职业技能与人际沟通的技能并重。[8]结合江苏科技大学实际教学条件、借鉴CDIO教育理念,对控制学科工程教育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教学实践证明,这种以做项目的方式开展的教学活动、强调实践的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学实践对控制类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其他行业高校的研究生教学改革也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9.

[2]申玲,王亮.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7):123-124.

[3]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4-8.

[4]于福莹,肖宏,等.基于CDIO 教育理念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28-31.

[5]田思庆,苏贵章,等.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3+1”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3):170-171.

[6]沈毅,王强,等.自动化工程教育培养体系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340-344.

第8篇

有所为有所不为

始建于1959年、前身隶属原国家农业机械部的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机电类专业为主体、多科发展的综合院校。强化原有基础,坚持特色发展,不简单跟风,将市场需求与学校特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学院历届领导牢牢记在心里的一点。

建校50多年来,学院始终服务于江苏和无锡的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围绕其“核心产业、关联产业、附加产业”的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专业设置,如数控技术、汽车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是面向核心产业的,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是面向关联产业的,市场营销(机电产品营销与技术服务)、工商企业管理、广告设计与制作等是面向附加产业的。按照“办学集约、专业集群、资源集成”的理念,以数控技术应用、自动化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专业为核心,规划、建设了7个专业群,形成了“同心多角”的专业体系。

强化特色,也要与时俱进。近年来,服务于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新要求,依据物联网核心产业、支撑产业和带动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学院在机电类主体专业的基础上,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主线,进行专业的优化改造,满足装备制造业和物联网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国家级物联网示范校”建设为载体,强化物联网技术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的应用;以研发生产性“智能工厂”为重点,将“感知工业”、“感知物流”进行整合,解决装备制造企业在物联网技术应用方面“实时感知和质量追溯”等难题,并形成核心技术,助推无锡物装备制造业和联网产业的发展。

学院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办学的第一要务,师资、课程等是内涵建设的重点。为保证高质量地培养人才,学院在师资培训、实践基地等方面不惜巨资,每年投入实践基地的费用达1000万元,每个学科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甚至是普通教师都有赴国外交流、学习的机会;而在其他方面则厉行俭约,如新校区的行政楼是由教室改造的,实训基地的很多设备是企业无偿提供的,学校只需加以保养。

要就业更要发展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以“肯干、能干、实干”享誉省内外,近10年来,学校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对学院来说,就业率已经不成问题,现在着重考虑的是就业质量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根据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学院系统改革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职业发展力。“十一五”期间,学校在多年来教改的基础上,综合学习和借鉴了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和德国的职教课程开发技术,通过国内职教专家指导并与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学习,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针对专业教学要求改革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一方面保证这些课程在后续的专业教学中发挥应有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精简部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距较远的理论教学内容,凸显了高职基础课程的类型特色。通过“文化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将科技文化艺术类、创新创业教育类选修课程以及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课程体系,规定学生必须获得9个素质教育学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高职教育是育人、不是制器的观点,学院在加强和改进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重视从学生中培养发展新党员,并开展经常化、规范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外建立了10多个青年志愿者活动基地;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阳光屋”捐助中心和“爱心基金”,帮助学生健康成长。2007年以来,率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探索构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开设了文学、哲学、科学、美学、心理学等90多门人文选修课和高级职称教师文化素质“星期二讲堂”,并经常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和校友开讲座、作报告,大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积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办62个工种及职业资格考级考证培训、鉴定;设立科研项目由教师指导学生申报,立项后投入经费实施,目前已有275项完成或结题。随着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学生代表队参加各级各类大赛取得了好成绩,近五年有800多人次在省级及以上各类大赛中获奖。2007年以来,学生累计获得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51项,获奖数量和等次在江苏高职院校中连年名列第一。

促联合 合作育人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在。离开与行业、企业的联接,职业教育就和培养学科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无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深知这一点,始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无锡威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尔集团、美国肯纳金属集团等190多家国内外知名的工商企业、上市公司与学院建立了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为学校提供了价值5600万元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实习基地和就业机会。学院也积极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通过专业咨询、技术服务、培训企业员工、优先提供毕业生等方式与企业紧密合作、相互支持。学院建有“无锡太湖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进行“四技”服务,合同额每年达到500余万元;并为无锡地区1所本科和14所中高职院校、100多家企业提供各类培训,每年达30000多人次,被无锡市评为“政产学研先进集体”。同时,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进企业文化,十几条以合作企业的名字命名的校园主干道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使学生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浸润在校园浓郁的职教氛围里。

第9篇

Abstract: From the personnel training goal's localization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proposed connotation an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the order 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y, emphasized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form of “order form”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which is as 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especially,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modelthe “order form”which is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take the market as the guidance , take the full employment as the goal, combining with the exploration of Shanghai electrical machinery institut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关键词: “订单式”培养;积极探索;遵循原则

Key words: “order form” training;positive exploration;follow the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187-02

0引言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国家对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部署,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但众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和素质并非企业所需,达不到企业的标准和要求,“产品”不适销对路。基于这种状况,上海电机学院高职学院在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般认为,高职教育的“订单式”培养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可见,高职教育的“订单式”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主要内涵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人才的整个培养过程中,要求校企双方的共同参与。企业不只是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负责接收毕业学生,而且参与从培养方案的制订到实施以及整个培养过程。其次,“订单式”培养模式涉及三个主体,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主体在主观意愿上的一致性是达成合作培养的基础。“订单式”培养的关键是实现人才规格的“适销对路”,其核心和最终目的是达到理想就业,这是衡量“订单式”培养的基本标准。

2“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依据

2.1 高职教育改革的趋势要求“按需培养、企业录用”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明确的教育目标、专一的教育内容、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主动适应市场对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为企业培养了各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2.2 企业人力资源的现实需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企业意图,共同培养适合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的人才,其最大特点是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

3“订单式”人才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3.1 方法的灵活性为了促进“订单式”培养的健康发展,校企双方都应发挥各自优势,创新教育模式,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员既可以在学校学习,也可以到企业参观实训,更可以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方法。

3.2 评价的客观性由于企业及早地通过“订单”向学校明确了用人标准,在校企双方签订的协议中明确了双方责任、权力、义务和违约条款,对学生的“规格”、“型号”和质量标准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样,对“订单式”培养的评价就有了客观依据。

3.3 利益的双赢性“订单式”培养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只有坚持“订单式”培养利益双赢性的原则,才能使“订单式’”培养的路子越走越宽。对于学校而言,“订单式”培养有助于学校根据实际需要把握办学方向,调整专业设置,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企业和市场的需求。

4高职机电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职机电专业“订单式”培养的具体做法是:在机电一体化和电气自动化两个专业开展试点,采取“2+1”培养模式,即学生前2年在学校修完所学专业必修课和限选课的基础上,留出应修总学分的5%~8%作为任选课学分(与此对应的任选课门数为4~6门),于第3年按照企业与学院商定的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授课和考核。所学课程和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教学和考核工作由学院管理、监督和归档。学生修完指定课程后,可以选择在合作企业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按照学校的相关文件规定进行管理和答辩。修改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呈报学校教务处批准和备案,受学校监管。在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4.1 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学院在推出两个“订单式”班时,均与企业磋商,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先由学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及行业基础平台课程,然后和企业协调制定专业基础平台和订单专业课程。该教学模式实行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理论与实践互促互进的模式,最后半学年根据订单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践。1/3以上专业教学在职业现场进行,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运行和管理工作,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企业参与教学方案制定全过程,大大增强了教学针对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4.2 以严格管理为手段,校企共同参与教学考核学院坚持严格管理,邀请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海柴油机厂、上海工具厂等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共同实施技能质量控制。在分工上,教学管理由学院、企业共同实施,学院负责考核理论教学部分,企业负责考核实践教学部分;在教学设计、顶岗实践安排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经营运转活动尽量协调一致;在教学管理上,承担教学任务的合作企业严格按教学计划派专家到校授课。

4.3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共同提高学生素质学院在与教学相关的各个环节上创造条件,培养学生适应现代旅游企事业生产岗位群的各种能力。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加强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锻炼,培养能说会做的能力。二是在教学管理上,实行“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双循环互动教学模式,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与现场获取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大力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实习结束后,学院召开座谈会,探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三是在实践教学上,利用企业和“订单”班开展活动、组织出游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敬业、勤奋、吃苦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及创业精神。四是在教学资源利用上,把企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作为专业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5高职机电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订单式”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因而要求办学的基本软件与硬件条件要与之相配套,高职院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

5.1 注重课程设计的“项目性”“订单式”培养究其实质就是“能力本位”教育,而实现此目标就必须将原学科体系设置的课程知识点与完成工作项目所需的知识点对应进行分拆,将原跨项目的学科课程体系回归到原始态的工作项目整体性的知识、技能、情景体系;以工作岗位为依据,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项目过程为线索,以项目结果为目标,将知识、技能、态度、情景融为一体,构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即“素质项目”课程。

5.2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的“三重性”“订单式”素质项目的教学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教学内容既含操作技能又含专业知识、工作情感。此时,教师的身份具有“三重性”,即知识传授者的教师、操作技能指导者的师傅、工作态度与情感引导者的领导。教师原有的学科课程知识的结构是“条条”形的,要求知识的深度;而现素质项目所需知识是“块块”形的,特别强调知识的广度与工作任务的贴近性与有用性,一个项目所需知识应是原几门学科相关知识的有机重组。项目操作技能不同于学科的专业实践,它强调与实际工作的紧密性与仿真性,一个项目的操作要能真正生产出符合社会标准的有用“产品”,这一块也恰恰是高职教师的弱项。

5.3 注重实践基地的实用性学生操作技能培养的物质前提是实践教学基地,学校的教学只有在拥有对口性、先进性、开放性、完备性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使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成本,从而为其创造利润,这也是高职院校顺利获得企业人才“订单”的前提。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体现教学的职业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环境中陶冶人的职业情操。

参考文献:

[1]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4):72-74.

[2]全国高职高专产学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10篇

关键词:京津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启示

一、京津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新举措

京津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紧紧把握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勇于改革,引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7年制贯通培养实验

破解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北京市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北京将继续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强金融等高端产业发展,外迁低端产业。北京经济迈向“高端化、集聚化、总部化、融合化”发展,使北京有技术含量的中高端岗位需求加大,低端用工进一步减少。另一方面,北京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在逐年下降。北京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共有67816人报名参加高考,这是自2006年报考人数达到12.6万人后,北京高考报名人数连续第9年下降。今年报考人数比2014年减少约2000名,比2013年减少近5000名。

鉴于此,北京市积极寻求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的对策,构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试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7年制贯通培养实验项目。该项目集优质高中、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北京市高水平本科大学以及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大学联盟的各种优质资源于一身,探索创建国际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北京模式”,为学生提供多途径培养、多校园经历和多元发展的成长机会,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项目招生对象为具有北京市正式户籍的应届(2015)初三年级学生和年龄在18周岁以下(1997年9月1日以后出生)的往届生,具有参加北京市2015年中考资格的考生。项目特点是:从初中应届毕业生中直接选拔和培养一批有发展潜质的人才,接受优质的高中教育、技术教育和高水平大学教育。汇集北京名校名师名企的优质教学资源,实施“2+3+2”的贯通式人才培养,构建高中教育、技术教育和本科教育“融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三个阶段相对独立、相互衔接、阶梯递进。该项目学制为“2+3+2”,即2年高中、3年高职、2年本科。

(二)天津市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天津市作为全国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唯一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在海河教育园示范窗口、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集团化办学、现代职教体系和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招生考试改革和“现代学徒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天津这座城市的靓丽名片。天津正在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体系,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支撑。天津市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坚持以政府统筹为主导,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中心工作,加快构建天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纳入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为天津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天津市依托海河教育园区和相关院校的资源,筹建天津海河应用技术大学,在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管理委员会整体统筹、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牵头,遴选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商业职业学院、天津青年职业学院、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共8所高职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专业,整合园区内中天实训中心、海河教育园图书馆等优质资源联合举办。天津通过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打通中职、高职、本科、专业硕士的上升通道,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对接服务天津优势主导产业,特别是滨海新区产业需求,培养全面覆盖天津重要支柱产业及重大项目,高端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把天津海河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成为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于一体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二、京津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创新办学理念,适应职教发展趋势

办学理念是关于学校整体发展的价值追求和理性认识,它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行为,指导学校的办学方向。京津地区的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办学理念在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有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学校才能明确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创新学校的办学理念不是对以往教育理念的简单否定,而是根据新常态的要求,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凝练形成有利于培养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创新能力高度融合的人才教育理念,构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育人环境。例如,教育理念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办学定位,学校要检查自己的办学定位是否符合“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系统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条基本原则。2015年是“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高职院校要总结以往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着手制定高职院校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使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更加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数、在校生数都已经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5年来,全国有近1500万家庭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提高,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0%,高职院校实现了“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在“十三五”期间,高职院校要坚持“做精、做特、做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深化特色为重点,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为强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筑牢基石”,让“中国制造”走向“精品制造”,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品牌”。

(二)实现三个对接,适应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职业教育兼具经济和教育双重属性,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外部适应性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重大战略规划和具体工作部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重庆工业职业学院为例,作为一所具有鲜明工业特色的高职院校,要紧密对接重庆市“6+1”支柱产业、五大功能区产业布局、两江新区“6+3”核心产业体系、重庆十大新兴产业,按照“改造传统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打造品牌专业”的思路,加快推进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布局工作。构建“一产一专业”建设模式,使一个专业群对应一个区域重点产业群,构建动态对接机制,将相应专业适时纳入专业群,逐步建成学校品牌。以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专业为主要特色,打造十大专业群,即制造类专业群、汽车类专业群、电气自动化专业群、信息技术专业群、化工类专业群、财经类专业群、艺术类专业群、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群、物流类专业群、航空类专业群,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个对接”。

(三)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高等职业教育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正发挥着更加突出的作用。一方面是对产业升级的驱动作用。劳动力素质提升是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受原材料、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等因素倒逼,区域主导产业正积极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需要劳动力资源从低技能水平向高技能水平提升。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对产业结构优化的驱动作用。区域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淘汰落后产业,发展环境更友好、产能更高效的产业,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支撑。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优化的新形势下,单纯依赖熟练动作技能的岗位越来越少,对生产人员创新能力、职业态度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公民品质、职业道德、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软技能”的培养和熏陶显得越来越重要。这要求生产技术人员除了具备本岗位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与此产品有关的其他知识,如产品的技术服务知识、营销知识、法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诚信服务品质。通过优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任意选修课四类课程框架体系,将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当代中国已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成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修订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开设跨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专业单一型向多专业融合型转变。要进一步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要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覆盖面,促进项目落地转化,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五)凸显以校本特色为核心的大学文化,适应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核心要素。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是每一所高等学校的灵魂所在,是体现学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学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它可以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理解。其中,精神文化是灵魂,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它主导着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方向。制度文化是对精神文化的贯彻和保证,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基础,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载体。四者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缺一不可。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要认真挖掘、总结建校60年来积淀的“工业教育”精神,努力建设体现历史传承、时代要求和学校特色的以工业文化为基调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校园文化。学校要提炼机械制造、模具、汽车、机电等特色专业的文化特色,积极推进校园景观文化亭、校园雕塑、各二级学院特色标识的建设以及文化石刻字。坚持举办“重工大讲堂”等一大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努力形成“内容健康、形式多样、主题鲜明、情趣高雅”的“重工”校园文化总体格局,形成以工业文化为核心,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为支撑的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系。

(六)实施科研兴校,发挥高校对区域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新常态,要求必须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体制,这就要求学校把制约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作为自己开展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联系生产实际开展科研工作,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做到“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价值体现在效益上”,在决策咨询、技术服务、课题研究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为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资源和强大动力。学校要组建紧密型科研团队,建立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横向技术开发项目团队,鼓励二级学院以及二级学院之间组建跨界技术开发团队,制定科技服务带头人奖励制度,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四技”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 鲁昕.职业教育,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J].职业技术,2015,(2).

[2] 马树超.推动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5-05-14.

[3] 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 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Z].2015-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