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3 04:45: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地区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科目是初中阶段的基础性课程之一,其是以地理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对学生们以后的成长有一定帮助。所以,作为教师应认识到地理教学的重要性,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以下简要针对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供参考。
一、当前初中地理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氛围较为沉闷
很多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课程讲解期间,依旧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以教材为基础,生搬硬套地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机械性地背诵相应知识点,师生间缺少沟通与交流,教学氛围沉闷。此种教学方法极容易打消学生们对地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从而降低教学质量。
(二)对教材的依赖程度较高
初中地理教材是由多位专家、学者,经过长时间研究编订而成,包含的内容很多,通用性较强。但是,其针对性相对较弱,尤其是针对个别地域,很难介绍全面。而当前很多初中地理老师为了让学生们获取优异的地理成绩,仅围绕设定的教学过程,重点讲解知识点,却没有进行相应的拓展。长此以往,极容易造成学生们高分低能的问题。
二、初中地理进行有效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
想要提高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质量及效率,教职人员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们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唯有正确认识到地理教学的重要性,使学生们置身于轻松、和睦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1.巧妙应用歌曲的方法创建教学氛围。例如,教师在讲解“季风”相关课程时,就可以为学生们放映一首“黄土高坡”歌曲。其中歌词中提到“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们思考:黄土高坡地区,西北风与东南风分别出现在哪些季节?从而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2.借助古诗词的方法创建教学氛围。例如,教师在讲解“海陆循环”相关知识点时,就可以引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这句古诗词;在讲解“沙漠”知识时,就可以引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词。
3.运用故事法创建教学氛围。例如,教师在讲解“中东”课程时,就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中东地区的地理文化小故事,让学生们在听故事的同时,了解一些人文趣事,更加灵活地掌握相应知识点。
(二)合理运用地理教学工具
在地理课程教学中,较为常用的地理教学工具有地图、地球仪等,其在帮助学生们形成空间观念、地域观念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教师应善于应用地理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经纬线”相关内容时,就可以先为学生们展示世界地图的挂画,让学生们找寻其中的各条经纬线,然后再根据经纬线的位置了解当地的气候情况等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记忆相应地理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三)进行分层教学
因为学生们成长的环境、兴趣爱好、思维习惯等都存在不同,所以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一样。如果教师采用统一的方法讲解知识点,则很容易造成一些学生学不够,一些学生学不好的问题。那么,就需要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讲解知识点。例如,教师在讲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内容时,就可以先将学生们划分成若干小组,为不同小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任务。为地理兴趣较浓厚,成绩较高的学生设计一些拓展类的任务;而为成绩较低,兴趣较少的学生设计一些基础性的任务,从而帮助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为学生以后成长奠定基础。
(四)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广大教师与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在地理知识中,包含很多较为抽象、复杂的内容,学生们理解起来很困难。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这些内容变得简单、具体,方便学生掌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课程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放映一些北方地区及南方地区的图片,让学生们直观对两者进行对比,从而深入了解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余时间为学生们播放一些地理视频,帮助学生们增长知识储备。
关键词: 体验式 初中地理教学 情感体验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断探究新型教学模式,立足于促进素质教育快速向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初中地理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将体验式学习方式合理应用到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地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学生能力得到发展。
一、创造模拟情境,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当前初中地理教材内容中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理解部分知识点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老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则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部分地理知识,老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模拟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知识点,从而加深学生对部分抽象地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纬线和经线”的内容时,由于学生刚接触到地球仪和地图,对部分地理概念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因此难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由于这些概念知识较为抽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因此,老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通过模拟地球公转和自转,采取动态化教学模式,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概念知识,全面提高地理课程教学效率。
二、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对于地理这门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只有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到该学科的应用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有效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逐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内容时,老师便可以根据当地实际交通运输情况,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实践活动,广泛调查和搜集关于当地交通运输类型、交通发展情况、交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交通运输网的发展前景的资料,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调查的内容,对当地交通运输网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绘制出较为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图。针对部分地理能力稍强的学生,还应该全面分析和评价所处地区的交通运输发展情况,并综合评价总结出当地交通运输网络的优势条件,再根据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改善的方案。通过设计这样的实践教学过程,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地理分析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运用能力。
三、采取互相交流的方式,激发体验兴趣
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渗透体验式教学模式,一个重要教学方式就是合作交流,促进师生相互沟通,感悟交流心得,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以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采取体验式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师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谓体验式主要指亲身经历的教学过程,需要学生在亲自参与过程中获得经验和感知。因此,将体验式学习方式应用到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要求老师重视体验经验的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愿意利用假期和家长去旅行,远到国外,近在附近的旅游景点,都能够给学生带来较好的体验。因此,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和主题,让学生自主展示所见所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学习“北方地区”的内容时,老师便可以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前时间整合北方地区旅游的资料,并将其合理制作成PPT。在这个PPT中并不固定只是东北三省的资料,也可以是具有相同地理特征的地区;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展示出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信息交流过程,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因此,从这里能够清晰地看出互相交流是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在初中地理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需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体验式学习方式,合理地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具象化、形象的内容,让学生多角度了解和认识地理知识,从而促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地理学习效率。总之,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合理融入到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是提高地理课程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图像教学;初中地理;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069-02
图像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图像进行教学是传播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讲解,能够形象化地理知识,促进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本文分两个部分对初中地理图像教学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图像教学的好处,然后提出几点具体的图像教学方案。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采用图像教学的好处
1.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空间的扩散。一般来说,地理图像中所包含的知识点比较明显,并且这些知识点一般比较复杂,难以理解,教师通过图像进行知识点讲解,能够扩散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更加灵活地理解知识,这样就能够避免死记硬背的缺点。例如,在讲解我国各个省市的基本轮廓时,就可以通过图像进行讲解,让学生观看图形轮廓,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而且能够扩散其思维,促进知识的理解。
2.能够加深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教学效率。纯文字性的教学容易引起学生厌倦,而运用图像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有助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同时,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所讲授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图像,有助于学生从具有针对性的图像中直观地获取知识,培养其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各个地区特有的地貌或者地形等,学生看见和自己生活区域不同的地区状况时,会产生好奇感,容易集中注意力,这样就能够使得原本枯燥的课堂内容变得富有活力,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可以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图像分析,能够增加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记忆和比较,从而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例如,当讲述河流方面的知识时,通过看图像,学生可以明白黄河最终是流向了海洋,而对塔里木河最终是怎么样消失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两者相互对比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知识,更容易记忆。
二、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的方法分析
1.通过运用地理图像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地理教学中,文字和图像相结合教学是地理课程教学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对课程内容的难点、重点以及结构等进行合理划分,并找出与之相匹配的图像,设计包含课程内容的情景,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情景进行知识传授,同时也可以通过图像进行知识的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天气和气候”这一课程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准备好相关图像,可以准备一些气候分布图,也可以准备一些人们穿着各个季节衣服的图像,让学生区分同一天穿着不同衣服的人们所在的大致位置,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图像。也可以通过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这样询问:“为什么有些时候太阳会很明媚,而有些时候,天气是灰蒙蒙的呢?吸引起来学生的兴趣之后,教师进行讲解,通过具有吸引力的讲解,把天气和气候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2.设计动态模拟图像生动展现教学内容。初中地理学科中,一些内容比较抽象,单靠文字性的讲述不能较好地传达知识,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图像模拟,将完整的图像呈现给学生,也可以将发展变化的地区自然状况通过多媒体完整地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其在好奇中掌握地理知识。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气候”这一章节的时候,学生不容易了解季风方面的知识,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气压进行内容讲解,教师可以依次制作这样的动态等压线分布图:大陆地表性质均衡时气压带的分布以及形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气压变化,把气压带切断时所形成的气压中心布局和间隔,最终是由于气压差异导致风的形成,然后引出季风,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知识。
3.加强实践活动的比重,增加学生的图像运用能力。传统模式下,课堂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往往是教师进行知识讲解,学生进行知识记忆,纯文字性的讲解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这样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且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加强知识理解,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水文以及地貌考察,组织运用实地地图寻找目的地的比赛等,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加强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图像运用能力。例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次探路比赛,事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大型公园中进行探路,可以自由游玩,走到某一个地点时拍摄几张照片,走到终点之后再返回原点集合,然后完成任务。任务是根据自己对路线的记录绘制地图,设计一张自己的行程图,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公园的景观,还可以对地图的运用有更深的了解,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三、结束语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图像进行知识讲解,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图像情景教学法、比赛法、动态模拟图形法等,都是比较好的图像教学方法,在运用的同时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提高 教学 初中地理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64
Method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LIU Ming
(Tangshan Luannan Bogezhuang Middle School, Tangshan, Hebei 063506)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the statu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gradually reduced, 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 also declined. How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from the reality of teaching, how to cary out teaching to make students find the break point to solv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study, so that students can put textbook knowledge into practical ability, the article by way of example, explain and other methods to discuss the effectiveness of geography teaching.
Key words improve; teaching; junior geography; effectiveness
简单来说,有效性教学的意思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愉悦的。我们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假如教师难以把握好教学方法,是比较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为了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自然地理以及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对以后的生活、工作、发展等有实际的意义,教学的时候需要尽量避免灌输式的照本宣科,使学生通过地理课学习得到知识以及认识自然发展的规律,这样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目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1)教学时间得不到有效保障。有些学校常常会出现地理课改成了数学课或英语课,有些语数外老师认为,地理课不是很重要,不需要过多的课时。在这样的思想以及观念下,不但其它科别老师排挤地理学科,使得地理教学的时间也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样也传输给学生“地理课不重要”这种不好的思想。
(2)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以及家长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学校师生和家长看重的多数是考试成绩,关注的是升学考试。他们大多认为,语、数、外这些课程才是重点,因此有时候会出现地理课让给了其它学科,或者是地理课上在忙其它科目的作业,甚至地理课变成自习课的现象。长期这样下去,学生慢慢对地理学科失去兴趣,影响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学内容固定化、模式化。考试的压力使得现在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这一问题。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很多也是分析历届的考题,分析那些经常考的知识点,从而忽略了其它知识。还有可能会出现照本宣科,进而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没有积极性。最后致使初中地理教学知识不完整,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的有效性发挥受到影响。
2 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手段
(1)运用互动教学以及竞赛等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例如,在国家地理位置教学时,教师在通过教学仪器来做直观的传授知识的同时,运用师生互动向学生提出带有竞争性互问互答模式的问题,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初中地理中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知识点比高中地理要多,很多是对一些国家地区、气候、地形等的学习与认知,使学生经过自己的学习以及观察,培养学生对自己生活地区的地形特点来做概括性的描述。例如,出生在丘陵地区的学生,对自己所在的环境描述会是:耕地少,山低矮,耕地显示山地特点,土地不肥沃。进一步要向其他学生提问这样的地形产生的原由是什么。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进而开展探究的积极性。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作为引导者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别,持续地因材施教,进而提高优秀学生的能力水平,夯实学困生的基础知识,让全体学生都能够享受教学的成果。教师在地理教学时还需要注意多多鼓励学生,给学生一些鼓励的评价。教师通过与学生有效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2)采用图片和表格相组合的讲解办法。初中时期的地理学习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初始阶段,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具体如何展开有效的地理教学呢?从教材内容来分析,气候、地形等都是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比如,我国受到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明显,而且包含有温带、亚热带以及热带众多热量带,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时,通过向学生出示地图、热带划分地图,地球公转示意图等教学资料,能够加强学生对文字知识的直观认识以及理解,杜绝抽象教材给学生带来的枯燥感。尤其是学生地理知识相对薄弱的时候,通过图片资料以及表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到更为形象易懂。再通过教师的分析、对比等办法引导学生产生对新事物的印象,同时经过优化教学语言,提升语言表达的趣味性等方面,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课堂上的知识重点,并展开思考,进而持续提升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动力。
(3)地理学习的重要知识点和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运用学校现有的地理教学素材来进行地理教学。例如,运用地球仪、电筒等来做一年中地球运动的变化以及直射点的位置、时间模型,用幻灯片来阐述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经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给地球表面带来的变化,使学生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地理现象。例如,太阳直射点位置的持续变化,直射点的位置不一样所产生的现象也不同。又比如,在气候教学时让学生从所处地理位置的全年气候变化了解气候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当地气候的主要原因,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习惯。一堂课的时间,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外也进行地理学科的学习。初中的地理教学内容同平常的生活密切相关,这使学生通过地理课的学习,为以后的工作发展、日常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4)提升教师自身语言表达力。初中地理教师授课的时候,对知识点的表述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所以老师的语言表达应该要有趣味性并足够简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及心理状态,一边要使学生听后开展思索,一边要把思考的范畴以课堂的知识点为基础,进而持续的提升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5)教学手法的大胆创新。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的变化肯定要求教学手段做出调整,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简单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式发展多元化,还要以学生的实际状态为出发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还可经过创造情景课堂等办法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
(6)明确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有教学任务的定制遵循主线进行。同一时间教学目标的完成一定要循序渐进,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开始:第一,依据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来开展和能力相符的教学任务,使学生慢慢培养出地理学习的成就感;第二,一定要融入新课标中提倡的自主学习理念,当学生有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应该有效发挥出学生的主体观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才可不断提升。第三,老师一定要观察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优秀学生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同进,还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基础知识教育。
3 结束语
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材与实际的结合,以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使全体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为今后的工作发展、日常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要有效优化教学语言,深化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的,增强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掌握学生的实际心理特质以及变化,变化初中地理教学的方式,把握学生地理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用教学的实践来突出教学的明显效果。
参考文献
[1] 韩菲菲.基于实际,联系生活――论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措施[J].好家长,2014(47):119.
[2] 吴瑜.打造高效课堂感受地理魅力――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4):142.
[3] 杨铭刚.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5):28.
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及历年中考试卷,准确把握中考动向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对学生的最低要求,《2014年福建省初中学业地理学科考试大纲》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它规定了知识的内容、考试的范围、考试的形式和难易度。在复习中,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据《课标》和《考纲》对每一个知识进行分类,分清哪些属于识记,哪些属于理解,哪些属于运用,只有在复习中找准每一个知识的位置,才能保证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中考试题是《考纲》的具体化表现,教师要认真研究中考试题的思路、结果、题型、取材方法等,认真进行试卷的比较研究,从历年的中考试卷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用来指导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
二、重视双基教学,夯实学生基础
从中考的方向来看,突出能力考核是大势所趋,也是中考地理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科“双基”教学的要求有丝毫降低,从严格意义上讲,读、用、填、绘图能力属于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范畴,最近几年中考试题中所有题目涉及的知识点都属于课程标准中的基础知识,能力考核是建立在“宽知”的基础上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一定要善于归类、比较、整合,找出地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分解细化复杂的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打好章节过关的基础。要把握主干知识,把重点讲透、难点讲清,使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有效提高学习质量。从历年我市中考试卷来看,重点问题重点考,重点问题年年考。只是呈现的方式不同,即知识重组、情境创设、设问角度等发生改变。指导学生时要“举一反三”,让学生触类旁通,解决问题。
三、强化地图学习,培养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工具,地图能力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能力。初中以区域地理为主,空间概念的建立、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从历年我市的中考试题来看,图表的张数一般在15~20张,试题中的图表不但形式多样,而且注重图表信息的组合。面对纷繁复杂的图表,学生要掌握读图方法。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及时对各种地图运用的特点、规律和方法进行归纳,养成以地理图表辅助记忆进行思维的习惯,学会图文互换、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
四、关注社会热点,密切联系生活
每年的中考试题的设计都离不开热点问题,几乎每年、每套试卷都会或多或少涉及。在复习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收集电视、报纸杂志及网络与地理学科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这些热点、焦点问题往往作为试题背景,它所涉及的知识点多在考题中体现。教师要设计好与热点、焦点问题相关的知识解决考试大纲相应要求的问题,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鼓励学生多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栏目;了解时事、多读报。如本学年与马航失联事件相关的东南亚、中国南海的知识点;主席访问欧洲四国及欧盟总部的欧洲西部的知识点;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和2014年足球世界杯等“金砖五国”相关的五个国家的知识点;南极泰山站的建立与南极地区相关的知识点。除以上即时性的热点外,也要关注长效、稳定性的热点,如“温室效应”、“沙尘暴问题”、“水污染”、“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问题”、“四大工程建设问题”、“人口问题”等。还应时刻关注与地理学科知识有关的生活与生产实例,特别是与福建省相关的,如福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灾害性天气――台风;福建地理位置所在的南方地区等。当然,教学中,不能为热点而热点,不能忽视双基。应该把热点、焦点的问题回归于教材,重心放在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上。
我市地理中考题型分两大部分,即选择题和综合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选择题共50分,每题有四个选项,牵涉的知识点很多。因此,选择题正确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份试卷成绩的高低。要做好选择题,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仔细审题,弄清题目所涉及的所有概念的含义和一些重要词语的作用,排除表面现象的迷惑,确保提取有效信息。二要抓住关键语句,这样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三要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将所给信息进行合理转换。特别是地理选择题有一图带多题的特点,这一组题是有关联的,注意信息的利用。四要运用科学方法解题,如直选法、排除法、优选法、图解法等,因篇幅问题,这里不一一展开。
第二部分综合题。综合题也是50分,一般为材料、读图分析题。一是认真审题,从图文材料中提取和解读有用信息,有些答案就隐藏在材料和图表中。二是填写地理事物的分布、名称时,写法要规范,不出现错别字。比较普遍的错别字如:“湄”写成“眉”,“濑”写成“赖”,“硅”写成“畦、蛙或洼”,“甘肃”写成“甘萧”,太平洋、太行山的“太”写成“大”,等等。三是对地理现象、地理规律进行描述,要做到要点完整、意思全面、条理清楚,不唆,不犯答非所问的错误。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G633.55
一、引言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采用的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固然有其内在的优点和优势,但是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方面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劣势,是远远不能满足新课标背景在关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的。由此可见,关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探讨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1.地理核心素养简介
初中地理的核心素养主要涵盖了四大方面,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识以及地理实践能力等。但是,要想真正实现上述目标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2.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实例探究
为了更好地研究初中地理核心素B培养的培养,笔者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说明:
我们以《西北地区自然和农业》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的主要素养提升应该说是在前三个方面,即人地观念、综合思维以及区域认识等方面,在地理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相对较弱。为此,笔者建议按照如下方式设计课堂教育教学活动:
首先,就是要引入知识的连接,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来完成对新课的引入,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填图的方式来复习我国四大牧区的分布图,另外通过一些景观照片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完成知识链接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西北地区的地图空白图,让学生完成位置范围界限、地形以及河流信息等的填写,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空间定位,进一步落实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区域认识,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注意加强观察,并及时进行调控。
再次,就是要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就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顺利完成本环节,笔者建议通过承转的方式完成,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可以跑出如下问题,即西北地区之所以会有多季节性河流这样的特殊气候,其主要原因在于其干旱的气候,那么是不是整个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都一样呢?西北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这样干旱的气候会对西北地区的植被分布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呢?
在抛出问题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分重点以及难点,并进行必要的点拨,进而让学生边合作、边探究,最终成功完成任务,找到“基于这样的特殊气候,西北地区的农业和种植业应该如何发展呢?如何有效避免上述这些制约因素的影响呢”?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本节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然后可以通过检测反馈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这一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就是本章及的拓展活动,也就是实际运用环节,让学生完成呼伦贝尔草原房车样板房的制作,这也是对前三种核心素养的深化与拓展。
在上述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本节课,学生可以运用地图描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主要地形、河流的空间位置,可以.运用图表资料,说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可以.分析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特点与其他自然地理特征的关系,同时可以举例说明西北地区气候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活动,学生往往可以在一种相对轻松的氛围中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和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激发,而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就更加容易实现了。
但是,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就是教师一定要充分备好课,备好教材,即在哪一个环节抛出问题教师都要实现设计好,要事先预料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突况。
其次就是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在知识水平、实际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合理分组,保证学生能够全员参与到实际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再次就是教师的介入、点评以及总结都要恰到好处,教师的点评不仅仅要以鼓励为主,同时要具体、有针对性。
最后教师一定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不仅仅是专业素养,同时还要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等相关知识,为更好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评价工作,这种评价不是终结性的,它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应该是过程性的,应该是能全面、客观、科学反应学生实际水平的,它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也可以是由家长参与的。
三、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提升初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为此,笔者建议教师要树立先进的地理教育教学理念,在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立足既定教学目标,围绕实际内容,以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水平为出发点,采用多种手段,切实做好初中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工作,为全面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孝伟.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洋流”一课为例[J] .地理教学,2015,22:31-32.
[2] 王文涛.初中地理“微课程”设计初探 [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5:44-45.
[3] 曾早早,何妮妮.运用核心概念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9:44-45.
[4] 张家辉.试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09:51-53.
区域地理主要包括初中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还包括高中必修三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许多学生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读图认图判图能力需要加强。因此,需要在有限时间内,既将世界和中国地理的知识点落实到位,又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效衔接起来,帮助学生搭建起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熟悉必须掌握的地区的地理位置,分析区域特征,发现问题,并制定区域发展策略。
区域地理复习时要充分利用地图,掌握最基本的地理知识,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并与高中地理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知识的整合与迁移。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高中知识整合,理清复习思路,构建知识体系
“初中区域地理搭台,高中原理规律唱戏”,是近几年文综地理考试题的重要特点。初中地理中很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与高中地理有联系而且有所深化,因此在复习初中区域地理知识时要注重与高中有关知识的衔接,既要对初中知识稳扎稳打,又要将初、高中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构建系统知识框架做好准备。例如区域地理中的经纬度、地形的形成、世界与中国的气候、中国的农业、工业、交通等知识点都要与系统地理紧密结合。
每个区域的地理知识复习可采用以下学习模式。
1.区域范围和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经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重在分析典型特点及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
地形:地形的类型及分布,地势,典型地形区,影响等;
气候: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成因、影响等;
河湖:主要河湖的水文及水系特点;
自然资源:主要类型、分布、影响;
其他:植被、土壤、自然灾害等。
3.人文环境
人口:人口数量、分布、问题等特点及原因;
经济:经济特点及发展条件,以农业、工业、交通为主;
城市、环境问题等。
在复习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搭建起知识框架,每个区域都基本上按照地理位置和范围、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水文等)、人文地理特征(工业、农业、交通、居民、城市等)逐个落实并找到联系,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整理。这样学生在复习每一个区域时就有了比较明确的思维方向,就不会感觉知识又多又杂、难以识记,同时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与提高。
二、突出区域特征分析,比较区域差异
对区域特征进行分析是区域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关键。区域特征的描述和区域特征成因分析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技能,由于各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要素各不相同,造成了区域间的差异,因此如果应用比较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区、国家的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进行对比,就能发现不同区域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更好地把握每个区域的特征。比如,中国西部和美国西部的地理差异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美国与巴西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经济特点、工农业的比较;日本和英国从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农业、工业等的比较;非洲气候与南美洲气候特点差异的比较;南北美洲地形、气候的比较;南美洲40°以南大陆东西两岸气候和生物的差异性的比较;南北纬30°~40°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的差异及原因;我国和美国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异同;我国东南沿海气候与纬度相似的撒哈拉沙漠气候成因的比较;德国鲁尔工业区等传统工业区与硅谷新兴工业区区位因素的比较等。
三、从教学方法上看,可以采取画图法、填图法等
学生复习地理,最常见的弱项就是地理知识的空间概念差,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每一个区域地理知识复习后,可采用画图训练法。具体来说分三个环节:首先画轮廓图。对于重要地区,分析其轮廓特点,形状较简单地把它默画出来;形状较复杂的,用纸覆盖在区域地图上,描画出区域轮廓;然后添加一条或两条整数的经纬线,标出经纬度,这对掌握区域位置很重要;其次填图。在轮廓图上,把一些需要掌握的地理事物名称填注到相应位置上,如主要国家、山脉、气候、河流、城市等,要求默填,且填写规范、准确;第三析图。即分析图中各地理事物内在联系及相互影响。如分析城市、人口分布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联系等。经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地图训练,使学生清晰地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状况,在脑海中形成图文并茂的区域地理概貌。
在高三后期复习中,可以发给学生相关的空白地图,指导学生填图,将重要知识点落实在图上,这种复习方法不仅可以及时巩固、训练学生的空间分布知识和用图、填图、绘图、图文互换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利用空白图进行单元知识总结的能力。
一、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地图非常地直观,读图能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区域中的许多要素在地图中都有明确的反映,因此,必须学会从地图中获取地理知识、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培养读图能力:读出所学区域的经纬度坐标或找出经过这里的特殊纬线;找出一些重要的区域界线;找出区域周围邻近的一些地理事物;辨别区域内事物的特征和相关事物等。读图一定要按照方位或顺序进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制简图,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清晰的地图,并能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
二、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区域地理
乌申斯基说:“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石。”地理比较法是一种用来确定地理对象异同点及其内在联系的科学认识方法。由于地理对象的区域性以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性,运用比较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区时,引导学生将气温、降水、河流、植被等自然条件与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饮食习惯、传统民居特点、传统运输方式等人文条件列表逐项比较。通过比较这些地理条件的差异以及分析其形成原因,学生非常清楚南北方人们主食的差异(南米北面)是因为所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不同;主要农作物的差异,又是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不同区域,自然条件不同。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在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会形成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运用比较的方法,既反映了南北方的地区差异,又突出了各自的区域特征,并且使学生明白区域特征的形成是各地理条件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三、学会归纳总结,把区域地理知识组织起来
新知识是学生自我建构后获得的知识。新知识建立起来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新知识通过归纳总结组织起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以便于记忆和提取。即建立知识结构图。通过归纳总结,把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把一些隐性的知识显性化,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知识结构图由节点、连线(箭头)组成。其中节点是各个知识点,连线(箭头)表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时,先让学生了解新疆各地自然条件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结构,如下图:
图中的核心是新疆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为什么干旱,以及在干旱的影响之下其他自然条件有什么样的特点都反映了出来。将零散的知识纳入有密切联系的知识体系中,这是在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无论是学习新课还是复习,归纳总结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正向思维长期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焦点,导致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严重影响逆向思维的构建。同时,在向逆向思维转换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调整心态。重新构建心理过程的方向,会大大增加正、逆思维的连接难度。为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已成为一大难点。针对这方面,教师要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更好地学习地理,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提供有利的保障。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逆向思维是孕育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要素,是新时期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思维品质,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思维品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在逆向思维作用下,发现不同的地理学科之美,逐渐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中。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那些难懂的概念、理论,突破地理教学的难点、重点,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并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创造性的求异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解题能力等,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途径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属于一种积极而活跃的非智力因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利用地理学家由果找因,利用逆向思维逐步得出地理原理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例如,在学习“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时,先让学生阅读世界地图,然后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获得科学发现的体验,由此展开逆向思维提出问题: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会不会因为受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的?接着让学生动手实验:利用旧报纸撕成两半,再拼合在一起,那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会不会像撕破的一张纸一样是同一块大陆?然后点题: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就是通过由果找因,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从而否定了地球“固定论”的观点,这样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启迪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探究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能够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够有效启迪他们的逆向思维,更好地学习地理学科知识。
2.注重理论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由于地理学科知识点多,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克服死记硬背,这样才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准确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素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以“中国自然灾害”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说说自己对我国自然灾害现状的看法,提出一些防灾减灾的建议。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查询相关的资料信息。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了解的情况,结合他们提出的建议等,引导学生结合当地常发的自然灾害,要求学生整理个人有效避灾的方法,并在班上交流。根据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现状,在减灾防灾方面思考更深层次问题,进行逆向思维,提出更加有效的防灾减灾的措施,避免受定向思维模式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找到更加有效的防灾减灾的方法。
3.注重反向逆推,辩证分析,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反向逆推,深入探讨某些重要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如学生学习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知道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使我国广大地区降水丰富,众多大河滚滚东流等。为使学生更深入了解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逆向假设:如果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将对我国气候、河流流向、交通运输等有怎样的影响?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分析交流得出:从气候上看,由于东部高,太平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进入内地,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气温可能会有所下降,形成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气候。由于东高西低,河流大多发源东部,从东向西流。这样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等的影响。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学会站在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多方位认识事物。以“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阐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产生的“温室效应”,还要讲解大气污染、尘埃增多导致气温下降产生“阳伞效应”,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站在矛盾对立面思考问题,解决遇到的问题,为提高逆向思维能力做好铺垫。
4.借助讲授新课,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正、逆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正向思维去理解地理概念、原理以及规律,去挖掘教材中那些具有探讨性的内容,探果索因,也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逆向思维准确理解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比如,运用“反证”,来证明地理事实、理论的正确性。就反证法而言,属于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典型的逆向思维。具体来说,在运用反证法的时候,需要假设那些和已知地理事实、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进而,推导出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规律等相矛盾的结果,促使之前的假设不成立,为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提供有利的保障。以“地球的公转”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如果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为90度,也就是说地球不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转,面是直着身子绕太阳转,教师通过画板图让学生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太阳直射点将终年直射在赤道上,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不会发生变化,同一地区还有四季变化吗?还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吗?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结论,正是因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为66.5度,并且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才会有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来回移动,才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这样可以促使复杂、难懂的地球公转知识点变得直观、形象,也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点的兴趣,也能促使他们准确把握、理解新的知识点,不断完善已构建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5.利用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效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学会利用逆向思维解答相关的问题。可以讲解一些和学生已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开拓学生的逆向思维,真正从定势思维中走出来。以“喀斯特地形”为例,大部分学生知道发育喀斯特地形需要具备的条件,即要充足的可溶性岩石,地区气候属于高温多雨。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已经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科学家们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特别好的喀斯特地形。如果学生仍然按照定势思维模式去思考该问题,必定找不到出现这一特殊现象的原因。在此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跳出定势思维的圈子,学会运用逆向思维,全面而客观地分析青藏高原的整个发展历程,探索找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地质史上,曾经的青藏高原是一片大海,在沉积巨厚石灰岩之后,地壳逐渐上升。在初期的时候,上升的高度并不大,青藏高原的气候以高温多雨为主,喀斯特地形逐渐发育,青藏高原急剧升高后,喀斯特地形也随之上升。这就是青藏高原部分地区依然存在较好的喀斯特地形的原因。在逆向思维作用下,看似毫无头绪的问题,一下迎刃而解,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世界的神奇,对地理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他们的思维也得到了拓展。
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素养放在重要位置。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多媒体辅助工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充分显现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逐渐打破他们的定式思维模式,灵活运用逆向思维去解决遇到的地理问题,解释生活中的各种地理现象。以此,逐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并灵活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风海流:形成动力为大气运动,规模很大。例如:西风漂流、信风带内的洋流。密度流:由密度差异引起,多出现在封闭海域与外洋之间。例如: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红海与印度洋之间。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考地理复习必备知识点文章,欢迎参考。
知识点一
高考地理洋流的分布规律知识点总结
洋流分类:
1、按成因:
风海流:形成动力为大气运动,规模很大。例如:西风漂流、信风带内的洋流。
密度流:由密度差异引起,多出现在封闭海域与外洋之间。例如: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红海与印度洋之间。
补偿流:分为水平流和垂直流,多在大洋两岸。例如:赤道逆流、秘鲁寒流。
2、按性质: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多由低纬流向高纬或为下降流。典型的有:日本暖流、墨西哥湾暖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多由高纬流向低纬或为上升流。典型的有:千岛寒流、拉布拉多寒流。
3、按地理位置:
赤道流:分布于赤道附近海区。例如:南北赤道暖流、赤道逆流。 大洋流:分布于大洋中心,这种洋流类型较多。
极地流:分布于极地海域。例如:南极绕极流。
沿岸流:分布于沿海海域,受陆地影响大。例如:我国的沿岸流。 影响洋流分布的因素: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海水在盛行风的吹拂下,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因此洋流的流向和分布与地面风带模式及其分布有着密切关系。
除了盛行风以外,还有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实际的大洋洋流分布,如下图:
洋流的分布规律:
规律一:
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中低纬度),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二:
在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了以6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三:
在南极大陆的周围,陆地小,海面广阔。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寒流)。
规律四:
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重要的洋流:
①太平洋: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千岛寒流(亲潮)、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
②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
③印度洋:西澳大利亚寒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④环球:西风漂流(寒流)。
知识点二
⑴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原因:①本土资源匮乏,工业原料需大量进口;②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要大量出口;③沿海为平原,利于建厂;④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利于原料与产品的进出口。
⑵埃及的经济支柱:石油、运河、侨汇、旅游.
⑶新加坡的经济支柱:炼油、造船、电子电器、海上钻井平台制造.
⑷工业集聚:
①传统工业区:
集聚原因:由于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很强,工业集中布置可产生集聚效应。
集聚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工业集聚导致企业间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②新兴工业区:
高新技术产业在地区分布上常具有较为显着的地区集群特点的好处是: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联系和协作。
⑸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
区位分析:①大批廉价劳动力;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③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④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⑤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点:①以中小企业为主;②轻工业为主;③生产过程分散;④资本集中程度低;⑤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不同点:①企业之间相互竞争;②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①重视专业分工,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②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③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④形成规模生产;⑤树立品牌意识;⑥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⑦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人口数量与分布问题必背知识点
⑴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⑶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①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②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③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4)中国人口问题:①我国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②我国目前人口问题最大的任务是继续保持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不是控制人口老龄化。
知识点三
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和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的关系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以课本为本,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来进行。其目的是查漏补缺、夯实基础。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则以专题为主,遵循深化、提高的原则,对学科主干知识和学科核心能力进行梳理、概括、综合、强调和训练,构建一个前后联系、主干清晰的知识网络。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地理与文科综合的关系
贯彻"重单科复习、少跨学科综合"的原则,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目前,文综卷命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就是政史地知识的拼盘。因此文综复习必须坚持抓好单科的复习。当然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适宜的文综训练,显得很有必要,主要是训练学生做文综试题的感觉。试卷的长度、难度、时间等要切近高考。
3.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关系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骨架,把初中区域地理知识有序地附着在高中地理基本原理上,形成条理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促进理解记忆,加强地理学科自身知识的贯通,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综合意识,增强学科内综合能力。同时,也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中与高中的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绝不能含糊。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
4.地理学科和热点问题的关系。
地理复习中要牢牢地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基础、关键。热点问题只是试题的背景材料,是试题的"切入点"。高考命题中可用于设置的情景材料、背景材料极为广泛,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应把重点放在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上,可立足于学科知识,适当关注、思考热点问题,切忌刻意地去追逐热点。对热点问题的把握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能和中学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有机结合的热点事件;二是长期的热点问题,比如可持续发展问题。
5、突出学科基础知识,注重查漏补缺
学科基础知识是我们应对复杂多变的高考试题的常规武器,也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高考理念,它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依托,是决胜高考的支撑点。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和命题立意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型,考生会产生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好像现在高考重能力轻知识。其实高考命题立意的变化,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要求考生具有更厚实的基础。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能力便无从谈起。从一轮考试结果看,考试出错的,还往往是在看似简单的基础知识上。如果我们不能跳出这一认识误区,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应考中,我们要重视基础,突出重点,善于提炼主干知识,挖掘、整理、归纳,同时加强横向和纵向联系,以干带支,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和网络。同时加强运用原理和规律解决区域中实际问题的训练。
6、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经过一轮比较细致全面的复习,基础知识得到了较大的充实,但没有经过系统地分类整理,要用的东西在短时间内却调不出来。针对这种情况,利用专题复习,有助于梳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使考生在考试中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能准确快捷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
7、加强地理学科思维和地理学科能力的训练
高考命题的视角较为新颖,问题与材料的结合较为巧妙,因此,应对高考题,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有一个良好的和训练有素的地理思维习惯也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从而形成地理学科思维习惯和地理学科能力。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重点应放在以下方面:①构建地理知识体系,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的训练,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地理学科的能力;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应用能力,如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性,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③加强学科联系,培养综合能力,如注重学科间知识的交叉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各种地理事物,从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的利用、历史、经济发展战略、国际国内环境等方面去思考世界和我国有关地理方面的开发利用问题(如我国西部大开发、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气候变暖与低碳经济等)。
8、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
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人文地理要素(工业、农业、交通、人口、城市、资源、劳力、市场、技术、政策、文化等)间的相互联系,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
摘 要: 地理本应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它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能够让学生纵观大千世界,开阔眼界。但是由于一些教师把目标锁定在中考上,不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一直沿用划重点、试卷模拟、死记硬背的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只是用成绩激励学生,不能寓教于乐,使很多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学习是相互之间的交流,而不是单方面的灌输、填鸭式的填充。地理知识应该贴近生活,充满诱惑力。教师在教学上一定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寓教于乐。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寓教于乐 游戏 地图贴近生活
初中地理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接触的一门新学科。虽然对它不了解,但是充满好奇。很多学生之前就对地理方面的问题感兴趣,诸如为什么我们的白天是美国的黑夜?为什么北方人喜欢吃馒头面条而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呢?学生的好奇心正是她们学习地理这门学科的兴趣点。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这一点,只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读,然后告诉学生哪里是重要考点,之后就是学生记忆这些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用来应考。学生对其中的许多知识点都是不理解的、认识模糊的,更不会有兴趣深入探索研究。每一门学科都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它不是死知识。需要学生不断探索研究,体会其中奥秘。地理包含的知识面比较广,一个地域,可以研究它的地理位置,研究它的气候,研究它的文化,是一门需要发散思维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是主导,而应该是引路者,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活跃的教学方式如果引入课堂,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寓教于乐就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很多教师误认为只有幼儿园,小学生需要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其实不然,孩子们的天性都是一样的,初中生也不例外,他们活泼好动,喜欢动手动脑。教师就要抓住他们的这个特点,创新出一些游戏学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可以从现在青少年比较喜爱的一些电视娱乐节目中寻找灵感,比如《最强大脑》中就有一个记忆图片和京剧脸谱的环节。在学习中国地理中国政区图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选出最强地理大脑,先用投影仪将准备好的标有中国各个省份名称的地图投放在幕布上,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疆域的形状,然后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快速记忆。最后将没有标注省份名称的地图展现在大家面前,然后让学生自告奋勇地指着说出省份名称,看看哪个学生记住的省份最多,让他讲解记忆地图的小窍门,提供给其他学生做参考。还可以借鉴《奔跑吧兄弟》这档娱乐节目中的方法,教师先将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大组,分别是红、黄、蓝、绿、橙。然后派出任务,任务就是每组的学生代表依次凭借自己的记忆在教师画好的铁路路线图上标注出主要的铁路干线的名称和一些重要的铁路枢纽。每一组标注完毕后,大家都要指出有几处错误,用正字在一旁标记。最后看看哪一组任务完成得更好,评出最好的组在所有学生面前夸奖他们,达到在全班参与互动的基础之上,增强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自信心的目的。无论哪一门学科在每一个单元的末尾都要进行总结与归纳,这样才能使学过的知识在学生的脑中更有条理,更容易在复习的时候找到重点。那么就可以模仿一些选秀节目如《我是歌手》,选出每一单元的地理小博士。先将班级学生分组,派出代表参与地理小博士的竞争。然后让他们在下课时间准备好自己归纳的知识点,在课上进行角色扮演。以老师身份在讲台上讲解自己整理的这一单元的知识点,然后给学生稍作阐释。每一个参赛学生讲解完毕,由全班学生举手表决谁归纳的最详细准确。最后由老师上台总结,补充遗漏的知识点,弥补欠缺,做最后的总结并宣布谁是这一单元的地理小博士。所有的游戏学习法都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如果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倾听者,不能参与课堂学习,怎么可能激发出他们对于地理的兴趣与热情呢?将知识融入游戏当中就像把一颗糖放入无味的清水中,学生学习的效率自然而然就会提高,还会更具有表现自我和探究问题的精神。
在寓教于乐的教学过程中还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善于联想。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生活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都不能背离生活。从实际生活出发用更生活化的语言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解地理知识,将地理知识融入生活之中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如学中国人口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举一些身边的小例子证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例如在上学路上挤公交的时候好多人一拥而上,去食堂打饭要排队好久。这样会引起学生共鸣,使他们能深刻体会到中国的确是人口大国。然后让学生设想自己是一名政府官员,会采取怎样的措施应对这种情况,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还能想到提高国民的素质,也会联系自身,提高自身素养。在区分气候和天气这两个易混淆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如果不能理解只是死记硬背,就会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问学生夏天会不会经常买雪糕?冬天是不是几乎每天穿羽绒服?然后告诉学生像这样的长时期的大气的综合状况就是气候,而天气是短时期的大气变化。一般不会十几天连续下雨或者下雪。这样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就能进行很清晰的区分。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培养举一反三的地理思维。中国的气候类型大体上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的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五种,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仅要知道这些气候的名称,而且要联想它们的成因。热带季风气候是因为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温带季风气候是因为冬夏季风交替控制等,另外要联想这些气候的特点,热带季风是全年高温,降水集中,高山高原气候是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等,同时要联想到它们的分布省份和地区。举一反三,一下子对应掌握三个知识点,思路清晰,不会混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每一位学生都不是“被学习”,都能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行地理知识的研究,形成自主学习的心态,调动每个学生的个体潜在的内在学习动因,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个体的创造力,那么每一堂课都将是高效课堂,初中地理也将为高中地理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少霞.中国地理教学技能.2009.8.
[2]陈成.地理教学论.1999.5.
[3]李欣.快乐教学.2000.5.
关键词:思维导图 中考地理复习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3-052-01
在中考地理复习阶段,课堂模式是“复习知识―例题讲解―布置作业”,这种模式师生互动较少,无法准确地反馈学生存在的知识缺漏。特别是第一轮复习时间紧迫量大求全,有的学生无法及时消化,有的学生又更迫切需要通过复习“温故而知新”对简单的复习嗤之以鼻,重视不足。再谈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而是内化技能,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能力,如正确的人地观等。于是笔者尝试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将学生常常分散记忆的知识点加以整合链接。引导学生的地理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观察、记忆、想象等诸种能力迅速发展,能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和进行推理论证,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反复读图、填图,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系统。
一、案例分析
笔者在讲解中国的西北地区时,让学生读图1,探究中国的西北内陆为什么多荒漠?进而分析归纳西北地区降水的分布规律?最后通过思维导图2,探究西北地区的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这样就可以将学生觉得零散的知识点,
通过思维导图加以联结,图1将年降水量的分布通过思维导图与对应的植被变化展示出来,一目了然,这样就可以从中找出降水与植被分布的地理逻辑关系,间接训练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关注身边的地理,思考为什么要划区轮牧,退耕还草,如河治理土地荒漠化,如何可持续开发西北地区的草地资源,科学发展畜牧业。
二、思维导图对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思维导图是由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托尼・博赞提出并创立的。其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直观、形象的思维逻辑顺序图,将一切能够联想到的或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罗列,呈中心辐射状分布。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从心理学角度,极佳地平衡了学生的左脑(逻辑思维能力)和右脑(图像接收能力),促进学生的心智得以健康成长。
2、知识和技能是三维目标的其中一部分,是构成思维导图的知识基础。通过思维导图的推演,实际上展现了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演示过程。学生读思维导图,能提纲挈领地了解地理核心概念,分析归纳提炼主干知识,理解掌握关键词,从而学会理解思维导图的构建。最后培养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懂得思考不同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三、思维导图绘制的注意事项
1、思维导图的绘制,需要严谨的逻辑,这就需要教师钻研课标、分析教材,构建知识网络,再以思维导图为主线索,贯穿其中。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什么来实现呢?笔者的尝试是通过思维导图的构建,探讨不同自然特征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思维导图1;探讨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的相互影响如图2,从而引导学生思辨如何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精选重点难点。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考试说明,科学选择本课时复习的重点、难点。思维导图不能涵盖所学全部内容,但却可以是一种浓缩,对重点、难点的深入剖析。有针对性地对重点、难点的讲解(结合传统课堂讲解重难点相似,有引入、有情境、有分析);思维导图拓展开的知识面可以很广,也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停留在知识点表面,更在于构建知识网络系统。
2、 注意学生情况分析,初中生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抽象逻辑思维开始逐渐占主导地位。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观察、记忆、想象等诸种能力迅速发展,能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和进行推理论证,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反复读图、填图,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系统,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抽象思维,提升其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3、思维导图的绘制,也考验教师对知识系统的熟悉,如何归类梳理,举一反三,注意从理解原理、掌握方法的剖析,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思维导图学会分析和注重表达,能说出不同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加深学生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4、思维导图,自主构建。师课堂活动中点评上节课学生自主构建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思维导图。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构建关于本课的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部分同学上台展示、互相评价。如此设计,有利于学生重视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并与老师、同学分享。
综上所述,构建知识体系必须把所有的要素联系起来,并且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关系。而不是单纯地罗列各要素。因为事物是矛盾统一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思维导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载体,方便学生理解,说出不同地理要素间的相关联系与影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发现地理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也能起到培养其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