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程设计感想

课程设计感想

时间:2022-09-10 03:47: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程设计感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程设计感想

第1篇

论文摘要: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薪酬管理理论,很多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加上《薪酬管理》课程设计环节。本文就《薪酬管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实施过程以及常见问题等内容进行探讨。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政策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学生来讲,由于缺乏工作经验,仅凭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很多高校在开设薪酬管理这门课的同时,往往加上《薪酬管理》课程设计,以加强学生对于薪酬管理理论的掌握。本文就《薪酬管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实施过程以及常见问题等内容进行探讨。

1.《薪酬管理》课程设计的目的

《薪酬管理》课程设计是为了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设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实际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和其它实践方式无法替代和不可少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薪酬管理》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薪酬管理的内涵、薪酬体系的设计、市场薪酬调查的步骤以及薪酬结构的设计等内容,学会根据在薪酬管理课程中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和解决方法。

2.《薪酬管理》课程设计的实施

《薪酬管理》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理论学习,在实施方式、设计内容、进程安排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2.1课程设计的方式

课程设计采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设计方式,即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课程设计指导书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独立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2.2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根据《薪酬管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学生应设计以下内容:选择一个企业(最好是自己熟悉的企业、过去实习过的企业或者是虚拟企业),对所选企业的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等进行调查,再结合外部劳动力市场的薪酬调查资料,发现原有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重新设计一个对外具有竞争性和对内具有公平性的薪酬体系。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分析具体岗位的岗位职责情况;调查市场薪酬状况;分析该企业的人员结构、业务特点;调查员工的薪酬满意度;分析该企亚在同类企业中的地位与财力状况,重新设计这些岗位的薪酬体系。

2.3课程设计的进程安排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一般专门安排一周的时间进行设计,大致分3个阶段。1)开始阶段(1天)。在这个阶段,老师对课程设计进行动员,要求学生了解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在课程设计前对薪酬设计的基本内容,工作流程形成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学习兴趣。另外,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程设计纪律要求,不能无故缺勤,要尊重指导老师,虚心请教;指导老师要强调课程设计的要求和纪律,认真为学生提供实习指导。2)调查阶段(2天)。在这个阶段,学生独自或者分组进行市场薪酬调查,包括对某行业、某岗位的市场薪酬水平调查、员工薪酬水平与结构调查等。通过社会调查活动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要掌握薪酬调查方法和技巧,了解不同员工的薪酬体系。由于很多企业采取保密性的薪酬政策,所以在薪酬调查阶段也可以参考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的薪酬行情报告。3)撰写课程设计报告(4天)。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所选企业的薪酬制度,发现原有薪酬设计方面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提出个人建议。根据调查资料,重新优化设计企业的薪酬体系,并形成课程设计报告。 2.4课程设计报告的撰写

课程设计报告是对薪酬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全面总结,基于对所选企业薪酬管理的认真分析,以及自己薪酬管理的理解与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导言,主要说明课程设计的意义。2)所选企业的薪酬制度介绍,包括企业基本情况简介,如组织结构、人员构成等;企业采取什么样的薪酬体系;企业的薪酬结构如何,阐明基本薪酬、可变薪酬以及员工福利等;企业的薪酬水平如何,结合外部市场薪酬调查对所选企业的薪酬水平进行评价;企业的薪酬政策介绍。3)对所选企业的薪酬制度进行评价。结合所选企业的特征,对比薪酬管理的“公平、合法、有效”三大目标,评价所选企业的薪酬制度,重点指出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4)重新设计所选企业的薪酬方案。在分析原有的薪酬制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薪酬体系、薪酬构成、薪酬水平、薪酬预算、薪酬政策、薪酬沟通等方面,优化设计薪酬方案。5)总结。主要说明本课程设计可能做出的改进;进行本次课程设计的收获与感想

3.《薪酬管理》课程设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由于对课程设计的目的不明确,收集资料相对困难,学生在《薪酬管理》课程设计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3.1对薪酬管理的认识不够

薪酬管理,是指一个组织针对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以及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就薪酬水平、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构成以及特殊员工群体的薪酬做出决策。同时,作为一种持续的组织过程,企业还要持续不断地制定薪酬计划,拟定薪酬预算,就薪酬管理问题与员工进行沟通,同时对薪酬系统的有效性做出评价而后不断予以完善。许多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只包括了薪酬结构、薪酬体系、薪酬水平,而没有对薪酬预算、薪酬沟通等进行阐述。

3.2薪酬调查比较困难

薪酬调查,就是通过一系列标准、规范和专业的方法,对市场上各职位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形成能够客观反映市场薪酬现状的调查报告,为企业提供薪酬设计方面的决策依据及参考。薪酬调查是薪酬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解决的是薪酬的对外竞争力和对内公平性问题,薪酬调查报告能够帮助企业达到个性化和有针对性地设计薪酬的目的。由于时间有限和薪酬保密等因素影响,许多同学在进行薪酬调查时遇到很多困难,获得的数据很难具有代表性。

3.3缺乏自己的见解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对企业原有薪酬方案进行评价,并运用所学知识重新优化设计薪酬方案。但是,在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时,发现很多学生缺乏自己的见解,只是收集了一般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具有针对性。因此,应当对照薪酬管理的“公平、合法、有效”三大目标,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3.4课程设计报告撰写不规范

第2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化学趣味实验;哈利・波特化学魔法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12-002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趣味实验”是我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该课程存在以下问题:(1)不同的任课教师选择的化学趣味实验并不相同,即课程内容不固定。随着教师的更换而改变;(2)许多任课教师选择的化学趣味实验缺少必要的线索,即课程内容缺少系统规划,显得较随意;(3)一些化学趣味实验涉及到的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落差,即部分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4)缺乏课程评价。无法了解课程开设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基于上述情况,笔者按照较规范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对其重新开发,完成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1课程设计

1.1课程目标

校本课程“化学趣味实验”的选课对象是高一年级新生。笔者认为该校本课程应该是一门强调合作、参与和不断积累经验的非学术性化学实验课程。笔者将课程目标确定为:学生合作完成一系列化学趣味实验。了解化学趣味实验的相关知识,体验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为此,笔者借用魔幻系列小说主人公哈利・波特的名字,将课程名称更名为“哈利・波特化学魔法”。藉此吸引学生并体现该校本课程的主要特点。

1.2课程内容

在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时,主要从以下3点考虑:(1)化学趣味实验需要符合以下基本要求:学生感兴趣,实验装置简单,药品用量少,反应耗时短,实验现象明显。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2)化学趣味实验的主题应该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尽可能地采用生活用品进行实验,力求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和改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刻板印象,增强学生对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这一观点的认同。(3)化学趣味实验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尽可能与学生在必修课程的学习相适应,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实验原理。笔者初步选择了12个化学趣味实验。以化学1模块的知识编排顺序作为这些实验的编排线索,并且根据化学1模块的教学进度。确定每节课的化学趣味实验主题。

2课程实施

高一年级共有56名学生选择笔者开设的校本课程“哈利・波特化学魔法”,每2位选课学生被随机安排为1个实验小组。我校教导处将校本课程时间安排在第4周到第18周的星期3第9节(17:00-17:30),总共应上课15次;但因国庆节放假、期中考查和校内重要活动而先后停课4次,实际上课11次。笔者在第一节课说明该校本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并且演示多个化学趣味实验,引发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在最后一节课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态度和意见。笔者曾离校外出参加培训,有3节课的内容被代课老师安排为观看由美国探索频道制作的与化学有关的纪录片。因此,学生实际上只完成6个化学趣味实验,6个实验的主要内容见表1。

笔者在课上都向每位学生派发化学趣味实验的实验报告,并且让学生在实验报告上填写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对该实验的评论和感想。笔者将学生的出勤、实验后卫生处理情况和实验报告的填写情况作为评价学生个人表现的依据。

3课程评价

对校本课程本身进行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由于学生参与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了解发生的各种教学事件,他们的观点较客观和可信。为此,笔者编制了不记名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采用5点计分法,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的满意程度,和对完成的6个化学趣味实验的感兴趣程度。第二部分是2道陈述题,了解学生在校本课程中是否有所收获,和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总共有54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有效问卷52份。调查问卷能够代表学生群体的整体态度。

3.1对校本课程的总体评价

笔者将调查问卷第一部分平均分在3.5分(含)以上的评价项目的评价结果归类为满意或感兴趣,2.5分(不含)至3.5分(不含)之间的归类为中立态度。2.5分(含)以下的归类为不满意或不感兴趣:并且统计各评价项目中认为“满意/感兴趣”(选择5和4分)、“一般”(选择3分)、“不满意,不感兴趣”(选择2和1分)的人数百分比。具体结果见表2和表3。

由表2可知,学生对校本课程总体持正面的态度。在教师教学、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这3个方面,持满意态度的学生分别高达96.3%、78.6%、63.0%,这表示笔者在校本课程中组织和实施的教学活动获得学生的肯定。除此以外。分别有14.8%、35.1%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这2个方面持中立态度。

表3显示学生对6个化学趣味实验均感兴趣。调查数据同时显示,46.2%的学生对“死灰复燃”持中立态度,11.5%的学生对“化学绘画”表示不感兴趣,这说明部分学生对这2个实验缺乏兴趣。在后续的课程中,将考虑对这2个实验进行改进或直接更换。

3.2对校本课程的感想和意见

由学生在调查问卷第二部分的作答得知,学生均表示其在校本课程中有收获。笔者将学生的收获归纳为6个方面,按照学生提到的次数多少依次为:(1)认识化学知识;(2)增加对化学的兴趣;(3)感到化学是奇妙和有趣的;(4)增加实验动手能力;(5)增加与同学的合作;(6)感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过半数学生提到“了解更多化学知识”。一些学生表示,通过校本课程, “了解到平时许多我们不知道而且很巧妙的化学实验。原来化学是如此地奇妙、有趣”。也有学生提到“这门课程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化学也那么好玩”。有几位学生思考得较深入。他们认为:“凡是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都会有满足感,有些事情是要两个人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很快乐”; “平时那些所谓的神奇,只不过是化学原理,化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以上学生的作答显示校本课程让学生在不同方面有积极的反应,能够初步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

在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方面,学生的观点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1)部分学生认为“不足就是实验内容较少”。许多学生提出要“多设一点有趣简易的实验,让学生多动手”, “希望今后的实验更有趣、更多”。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实验“难度不大。没挑战性”, “没让人觉得十分奇妙之处”,建议“老师应该设计多一些高难度的实验”。(2)部分学生希望实验“更贴近现实生活”,“希望从实验中获得并解释生活中的一般化学现象”。(3)部分学生“希望今后在课堂上的实验时间能够充足,因为每一次做实验到最后都手忙脚乱(怕时间不够)”。(4)

一些学生认为“老师在上课时应严厉一点”, “有些同学兴奋过头了,就显得有点吵闹,我希望老师能维持实验纪律”。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指出笔者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盲点,其中透露的信息可以解释为何会有较大比例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这2个方面持中立态度。笔者在后续的课程中需要着重设计和完善这2个方面。

4问题讨论

回顾校本课程“哈利・波特化学魔法”的开发过程。笔者感到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充满艰辛、注重实践和思考、时间漫长而又必须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一个学期的困惑和尝试,笔者作出如下几点讨论。

(1)总结分析后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分为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阶段。与以往的第二课堂活动相比,笔者认为该校本课程在课程设计上更注重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的导向作用,能够有序、系统地组织课程内容。并且独立组织了反映学生态度和意见的课程评价。这一系列初步努力使得原有的第二课堂活动逐步走向校本课程。不可否认的是,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践有待进一步完善,各种难题总会层出不穷。

(2)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判断某个化学实验是否适合学生,但是这个实验是否具有趣味性,则需要由学生结合个人感受来评定。只有当学生认同实验的趣味性,才会自愿而非被迫地完成实验,并且有可能从中有所感悟。另外。笔者赞同学生也具有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进行课程决策的权力。因此,极有必要在校本课程结束前。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感兴趣程度。

(3)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最遗憾的是学生实际完成的化学趣味实验仅有6个,远少于课程方案的设想。虽然这是客观原因所致,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各个方面也持有肯定态度。但是从学生在调查问卷,可以强烈感受到学生对增加实验机会的渴求。

第3篇

一、中学音乐教师教育技能培养研究

(一)中学音乐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培养研究

教师训练课程设计能力时首先要认真学习《音乐新课程标准》(2013版),它为音乐教师的课程设计提供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使教师学会分析和处理教材。同时,教师要学会不断思考,要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只有不断思考才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良好的设计课程;其次,教师在训练课程设计能力的时候要多做练习:可以随时记录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反思,教学感想等,并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方案。只有通过不断积累,不断总结,在不断地研究中推陈出新,才能提高自身组织能力;最后要多向别人虚心求教,多听有经验的音乐教师对自己的建议,只有虚心接受别人对自己提出的建议并加以改进才能不断进取。同时,可以多听其他中学音乐教师的公开课。切身体会才可以有更深的体会,才能对课程有更深的感悟,进而对课程内容的设计才能进行合理的创新与发展。

(二)中学音乐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研究

教师在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时首先应当多读多写,多看优秀的教育文章、教育书籍,从书中掌握语言的组织方法;其次要注意说话的对象,善于运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用词要简洁明了,具有教育性。在准备课堂教学内容时就应当反复斟酌思考语言的表达。例如在准备导入阶段时教师应根据导入情景训练说话的语调和语态。比如说教唱课《大海啊,故乡》的导入:在优美的歌曲背景下,教师用抒情温柔的语调描述大海的美丽,用怀念的语气表达对妈妈的思念。而提问时教师要训练自己的语速及语汇。提问时语速不宜过快,语汇要通俗易懂,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压力及厌烦感,不利于课堂的进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一名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断思考、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和分析、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不断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并加以不断创新,最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中学音乐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研究

(一)“弹”,即中学音乐教师的歌曲伴奏技能

中学音乐教育中歌曲伴奏多采用钢琴伴奏或多媒体伴奏,多媒体伴奏虽然音响效果好、使用方便,但学生音乐带入感不强、且无法分段练习,对学生的音准和节奏的训练也不好,所以中学音乐教师应当将钢琴伴奏和多媒体伴奏结合起来教学。教师训练钢琴伴奏技能时可以首先练习基本手法,从音阶练起,同时要注意弹琴的坐姿和手型;其次,由于中学音乐教师的钢琴演奏以歌曲伴奏为主,教师练琴时应当以歌曲伴奏为目地,多配合歌曲的旋律使用不同的伴奏手法练习,但伴奏类型不宜过于复杂;最后,中学音乐教师要着重训练自己的视奏能力,在训练时可以选择简单而富有旋律感的乐曲进行视奏,并不断对乐曲进行加工处理。

(二)“唱”,即中学音乐教师的歌曲范唱技能

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师必须对歌曲进行正确的演绎,使学生对歌曲有正确的初始印象。教师在进行范唱训练时首先应注意基本功的训练:中学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音准和节奏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训练时反复模唱音阶,拍打节奏,以此来训练音准和节奏感;其次要选择正确的歌曲唱法:中学音乐歌曲的演唱不需要太高深的声乐技巧、音域相对较窄,符合中学生的音域特点。但情感的表达十分重要,教师要在范唱前了解歌曲的背景,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情绪,可以适当加入个人的理解,以便更好的诠释歌曲。

(三)“指”,即中学音乐教师的合唱指挥技能

合唱指挥能力是一门综合和能力,不仅包括合唱队组织能力,合唱训练能力,还包括音乐处理能力和指挥能力。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乐曲处理能力和视唱练耳能力,可以针对自身薄弱之处进行专业训练,比如寻求音乐专业人员的帮助,参加专业培训等;其次中学音乐教师要积极组织和排练学生合唱训练,不断实践并加以总结,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请专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学习,以此提升中学音乐教师的合唱指挥技能。

(四)“舞”,即中学音乐教师的舞蹈教育、编排技能

首先教师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要学会舞蹈的基本动作和具备基本编舞能力,在舞蹈方面有所欠缺的音乐教师可以寻求舞蹈专业人员的帮助,参加舞蹈培训,提高自身舞蹈功底;其次,中学音乐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利用舞蹈进行教学。舞蹈的动作性可以极大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例如在学习歌曲《找朋友》时可以将学生分组加入不同的舞蹈动作,配合歌曲的演唱进行演绎。

第4篇

关键词: 教学做合一 Proteus仿真平台 问题教学法 开放性实验 考核模式改革

随着我院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作为《单片机技术》课程主讲教师的我,经过五年的省级教学改革立项研究,结合自己近八年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做合一”。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怎样结合教学理念开展单片机技术实践教学呢?经过教学实践摸索、验证,我们形成了具有自身实践教学特色的一套教学体系。

该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实践环节的具体措施组成:

1.在单片机实验室微机房开展单片机技术理论课教学。

单片机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经过大量的实验实践积累,才能真正掌握它的编程应用技巧,理论课、实验课和课程设计都应该在实验室机房开设,从而真正使教、学、做三者结合起来,在教中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具体说可以采用以下三大改革措施:

(1)采用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的模式,总结提炼知识点,从制作单片机最小应用系统入手,由简单到难,循序渐进,边做边学。

(2)通过实验平台及时验证知识点和技术点,通过大量的针对任务的编程应用练习,积累编程经验。提高自己的编程应用能力。当然,实验要遵循由简单到难的基本规律,从改程序到写程序再到完全自己编程序;先借鉴、模仿,后熟练,再创新。

(3)在机房上理论课时,可以通过Proteus仿真平台及时演示任务现象、功能结果,从结果到本质。先让学生看到设计作品的实际功能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直接目标性,再逐步分析电路功能、设计技巧,有计划地补充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通过演示丰富课堂展示形式,让学生印象深刻,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的问题教学法。

实验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实验,最大限度地读懂实验原理与实验程序,不懂的地方做重点标出。老师讲课的时候会对学生进行提问,促使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解并做好笔记。

上课时,先讲解补充基础知识,提出实验任务与要求,并做操作演示一遍。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我的教学方法的关键是:有意采用部分模块有问题的实验箱教学,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考、查错、排错的实践性实验能力。

举个例说:有可能某根线线是断的,导致实验现象不对,或PC机串口下载线接触不良,或实验箱模块有些引脚坏,或芯片坏了,或仿真头烧了,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实验做不出来,或有不同的实验现象。我的要求是: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甚至验证来排查出错误,更换导线或仪器做出正确的实验现象。这才是真正的实验能力,而且针对期末的操作考核,要求学生自己修改、编写程序。

而在实验过程中,应该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不做正面的回答,而是围绕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对待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自己动手独立解决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寻找解决方法,训练学生遇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实验更具实践性和实用性。

3.以虚拟仿真软件为平台开展课后综合设计性项目课题教学。

Proteus平台在仿真调试时,可以从工程的角度直接看程序运行和电路工作的过程和结果。对于这样的仿真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弥补实验和工程应用间脱节的不足。除了可以很好地完成所有教学计划内的实验外,还可以进行任意创新型实验﹑综合性实验。实验项目和实践开发课题没有局限性,没有元器件耗材和实验仪表设备的限制,并且仿真效果基本与实验结果相同,也可以比较直观地显示很接近事实的实验结果。

所以,我一般采用这个平台结合实验箱在N501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项目开发平台,并课后指导学生完成个人立项,极大地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单片机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课后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课外实验,完成课外学生立项。

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江西省大学生电子竞赛活动为契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立项工作,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教学互长。一般在课堂上我会结合课堂内容,提出一些设计性题目或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题目与方案,由学生课外在开放实验室独立操作完成课题。这样很多学生的实验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基础好的学生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可以设计出颇有特色的实验方案,写出很好的实验报告或设计报告。这样做也可以为参加省级、国家级电子设计大赛工作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储备人才。

5.规范实验报告,改变实验考核模式。

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按规范写出实验报告。学生必须在报告中书写自己的实验调试过程、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自己修改编写的程序或感想小结等。实验报告的规范完成,是实验效果的综合反映。

改变实验考核模式,特别是上机操作考核模式。

平时成绩:实验态度与实验完成情况为10分,点到出勤为10分,实验报告为20分。

操作考核:共60分,内容包括软件设计、在线调试、系统仿真等。

操作考核模式为:随机抽样式抽取考试题,每道操作考试题都必须自己修改程序或重新编写程序,仪器同样是平时的问题仪器,学生可以自己根据判断更换坏仪器做出正确的实验现象,但有时间限制,老师对实验操作结果现场检验打分。

6.同步进行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模式改革。

第5篇

【关键词】创新;教学;实践;岗位需求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模式逐渐由原来的纯理论式教学转化为当今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其中就包括了课程设计的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不匹配等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及为企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学校应该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以供参考。

一、在课程体系构造方面的创新

为了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将遵照一定的流程来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新构造。

1.对工作岗位的研究与分析。进入企业中,通过长时间的学习与观察,确定从事电力相关行业企业的毕业生,对事故进行总结与采取措施方面,以及从事电器安装和检修的过程中,怎样实行二次系统的安全检查。

2.设立较为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离不开团队合作的力量,因此,应该将教研组的所有成员组织到一起,对所有的工作任务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在共同探讨的作用下,分析出具有的典型工作任务。

二、对课程的设计

为了使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课程得到较好的开发,我们深入到企业当中,同企业中掌握了技术精髓的高级技术人员进行了探讨,一起对工厂中岗位的需求作了研究与分析,最终明确了有需求的岗位中对于职工工作能力的各方面要求,熟悉了该岗位中需要掌握的工作操作流程。

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学校应该诚恳的邀请技术经验丰富并且口才较好的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与教师一起商讨设定课程的内容以及标准,使课程的安排能够切实符合学生将来工作中的应用要求,能够最终做到学有所用。并且,教师还应该多为学生设置一些训练课程,加强相关理论方面的具体操作。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也成为企业迫切需要的人才,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其次,去到企业当中,接触在一线工作的毕业生,然后与之交流心得,倾听他们在实际机电设备方面的工作中,对于设备的前期调试,中期运行以及后期维护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且请他们谈谈在学校学习中具体学习的内容与工作中的关联性,学习中哪些部分给后期的工作带来了切实的帮助,而哪些方面在学校学习中还没有涉及到或涉及较少,并将参加工作的学生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然后在后期的教研活动中加以改正与弥补,针对那些切实帮助到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加以宣扬与继续。

最后,直接与对口行业的核心技术人员或者工程师交流,向他们询问从事机电设备的前期调试工作或者中期的运行工作以及后期的维护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自身的感想,请他们为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课程提出宝贵的意见,教师结合核心技术人员或者工程师的感想再对课程作出调整,重新审视岗位人员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设置相关的学习情境,确定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教学主线,实现应用性理论知识讲授、实际操作训练以及在具体岗位中的工作实习三个方面一体化的教学。

三、教学模式上的创新

在新教学模式下,教学设备比以往更加人性化,也更加科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了较大提升,同时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教师的角色以以前的主导地位变为附属地位,而学生被提升为主体地位,教师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去学习。

新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灵活性。设备由多个机构组成,每个机构的功能都是非常独特的,单个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可以将机构组合起来完成工作任务,也可以将组装方式进行调整。实现了教学中“工作任务”设置的局限性被打破。

2.趣味性。与以往单一的PLC编程相比较,使用机电一体化设备以后直观性更强,也就是说编程达到的效果能够一目了然,学生在一个功能完成之后会提升自身的成就感。因此,求知欲也会更强。学习的乐趣性更强,达到了在学中玩,或者在玩中学的目的,迎合了中职学生的心理。

3.实践性。实习设备设计理念主要是从实际生产中得来的,所以设备的工艺流程会是实际自动化生产线的仿真版,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在真正的运用中达到巩固的效果,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面对困难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进一步得到提高,对于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投入工作之后的适应性有较大的帮助。

4.合作性。由于个人的力量无法保证工作的高效完成,因此,要想提高工作的效率,就必须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在安装与调试时需要小组内两个人的互相合作,这不断的磨合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为将来在企业工作打好基础。

学生的实际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广阔无限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挥创造性思维,千万不能遏制学生独立性思维的发挥,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各项实际操作中将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也能增强学生学习与今后实际工作的信心,因此,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创设的学习目标。

四、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因此,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及时掌握相关企业岗位上的需求,并研究设计出相关的课程,使学生掌握更多有实际意义的知识,为将来投入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方辉.中职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教学探索[J].中等职业教育,2012(17):61-63

[2]许方辉.中职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教学探索[J].中等职业教育,2012(12):61-63

[3]李江.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装与调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3):287-287

第6篇

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可爱,爱动脑筋,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较认真,学习习惯较好。有少数学生由于基础比较差,理解能力相对弱些,希望能通过老师、家长、同学等各方面的配合与帮助,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发明与设计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发明与设计》教材借鉴国外美、日、德、英、法等技术教育先进经验和理念,充分考虑未来社会对技术课程的需要,全面落实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力图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动态生成的知识观、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技术观及建构性的学习观和互动式的教材观,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发明与设计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发展学生的一定发明能力和设计技能力”为主要任务,以“高起点、有特色、能操作”为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这里的“高起点”主要是指立足于较高的理论视野,体现全新的教材设计理念;“有特色”主要是指在体现地方课程教材的一般要求的同时,形成具有一定品牌意义的“特色课程”;“能操作”即指所设计的课程具有实施上的可行性。

教材的设计特色在于:

(一)超越学科局限,整合技术与设计。

基于技术课程所具有的整体性和设计课程所具有的综合性,发明与设计不仅通过技术概念、技术原理、技术方法、技术精神与态度等技术教育要素与工具、材料、工艺、方法等技术因素在科技活动中的有机融合、互相渗透,体现出一定的整合特征,而且通过强调各分支学科之间、技术各类别的具体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技术与语文、数学、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基础知识的紧密结合,强调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伦理、心理、环保等思想或视角的有机渗透,体现出更为广泛意义上的整合特征。

(二)突出技术素养,强调探究与创造。

本教材以“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为核心、以“发明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为主线,它鼓励学生在掌握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发现身边的问题,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可能存在的答案作出分析,并通过调研、收集证据、构思、制作等活动进行设计,通过试验、评价、优化等活动来探究,以发展自己想象力,开拓自己的思维力,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注重共同建构,协同项目与主题。

教材的编写以“共同建构”的有效性学习活动为具体线索构思和组织教材,以“主题为引领、项目为载体”,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与价值观等。项目与主题相互映衬,成为教材之经纬线。

(四)采用全新体例,兼顾新颖与实用。

教材的编写采用全新的主题活动设计思路,使互无关联的手工制作连成有机一体,并形成一种以活动展开为中心的学习评价标准。

本教材体现了课程的实用性、时代性,贴近社会实际与学生实际,精选范例及学生实际设计与操作内容;同时注意科学性、综合性和探究性,有计划、分层次地安排各种必要的技术训练;此外,还注意了普适性和开放性,尽可能降低对教学条件的要求,使教学载体的选择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以便不同学校能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

三、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发现身边的问题,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可能存在的答案作出分析,并通过调研、收集证据、构思、制作等活动进行设计,通过试验、评价、优化等活动来探究,以发展自己想象力,开拓自己的思维力,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3、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

4、考察科学发现的历程,感受并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格

5、亲身实践,学会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

6、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措施

全面了解学生,设计有效的教学思路,多进行教学反思,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调查以及各种实践活动。

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在独立观察和思考中培养发明与设计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要从启发兴趣、激发操作的欲望入手,使学生产生想要亲手实践的欲望,知道怎么去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将自己活动后的感想、体会写下来,并且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激发他们大胆想象,创造条件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放开来写,提高写作水平。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7篇

一、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1.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创作思维

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注重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即使是空洞的教材也要讲出新意,这是对美术教师最基本的要求,现在很多教材在成书的时候往往缺乏生动性,即使再生动也是一本书,需要教师将这本书讲活,让学生能够体验鲜活的教材,才能对教材产生兴趣,教材是不变的,可以变化的是教师的传授方式,是教师的讲课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以更加轻松的姿态面对教材。

2.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美感体验

教学活动越丰富多彩,学生越能从中学习到更多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手段,提高课程的可感知度,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实现课程的立体型和形象化;其次,增加实践课程,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通过亲身试验感受课程的魅力;再次,调动学生情绪,发挥学生想象力,通过故事讲述、实体操作等方式,带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从而积极地参与学习和创作。

3.将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实际体验

所有的艺术均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艺术的基础是生活,所以,美术教学要能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既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也是教导学生以后更好地从事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能够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通过设计独有的教学环节来完成,比如,课外作业可以要求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对日常生活的感想完成绘画,即时作品未必成熟,只要能看到真实生活的影子,这样的教学就有着重要的价值。

4.建立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建立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一定要让学生真正地对美术有感情,对绘画有激情才能够真正地从中学到知识,创作出佳品,世界上任何一个伟大的绘画家无不是对绘画有着充分的热爱和感情,才能有所创作,所以想要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情感体验培养必不可少。

二、关注学生体验过程

体验式学习中,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和关键。体验式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认为是学生与教师不同体验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在教学课堂的设计上,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考者、指导者,应注重学生在体验学习中的作用。

1.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

以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教学方式现在正在逐渐地被教育界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让学生真正地以主人翁的姿态去面对这些课程。而不是把绘画当成一项任务,不得不完成,一旦抱有这种心态,整个学习既不美好效率也不高。互动式学习是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比如一幅画,老师和学生一同完成,或者学生给老师做助手,而不是老师画,学生在下面学,这样反而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2.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教学中应该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并且从教学的各个方面保证这种主体地位,首先,体现在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课程,在讲课之前要进行充分的了解,知道学生对什么样的课程感兴趣;其次,学习方法的选择也要适合学生的年龄阶段,要充分尊重职业中专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好动、好奇、求知欲强,等等;再次,要注重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互相尊重、互相认同。

第8篇

关键词:软件开发;能力培养;案例教学

当前计算机专业或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存在着学用脱节、实际开发能力偏弱等问题。尽管很多高校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在软件方面的课程体系上是将整个学科专业的知识按一定顺序和层次分解,使得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知识,这无疑是行之有效的。但掌握了软件开发领域的知识,并不意味着同时具备了软件开发的能力。事实上,学生虽然接受了系统的软件开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软件开发技术应用的训练,但软件开发能力低下的情况还相当普遍。要从软件开发的“菜鸟”,成长为软件开发的高手,或者称之为“高级蓝领”,必须通过长期的历练,没有捷径。但好的教学案例和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软件人才的成长和开发能力的提升有很重要的作用[1]。

1软件开发人员能力要求

由于软件开发是一项技术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因此,企业对软件开发人员能力的要求也是综合性的[2]。按照教育部对软件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和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3],软件学院的学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既要能将用户的需求映射到良好的软件体系结构,在进行应用软件总体设计时有大思路和大局观,也要能运用现代软件设计方法和编程技术在进行详细设计时关注细节,实现高质量的软件;在考虑软件实际应用时,既要支持国际化及本地化的应用要求,也要支持软件及运行平台升级、操作系统迁

移的应用要求;在技术应用能力上,既要对使用的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有很好的把握,也要能综合运用前期所学的操作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编程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专门技术;在软件工程素质上,既要具有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交流和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上述这些就是现代IT企业对软件开发人员的能力要求。

2案例实践教学对软件人才培养的意义

案例实践教学对软件人才培养具有以下优势:

1) 学生通过案例学习不仅对理解和掌握计算机软件的抽象概念及原理十分有用,而且对学习先进的软件编程方法、使用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提高自身的软件开发能力大有益处。

2) 学生通过对案例代码的阅读分析,可以使一些一知半解的概念突然变得清晰易懂,使一些久思不解的问题变得豁然开朗。

3) 通过案例学习,学生能够零距离接触到软件高手,深深为他们巧妙的方法、过硬的技术、认真细致的精神、追求完美的态度所折服。

3实践教学案例的设计

案例设计的内容、质量以及案例教学的水平是案例实践教学的基础,是案例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

作者简介:蔡建平,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嵌入式软件测试和数字媒体技术。

3.1案例设计要求

设计支持软件开发能力,特别是综合开发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案例是许多高校计算机软件类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

首先,这样的案例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涉及到他们前期所学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如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编程、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通信、图形图像处理、人机交互、软件体系结构,等等;另外,要帮助这些学生在通过案例学习后,建立起软件开发的大思路或大局观,对软件的质量要求(特别是可靠性要求)、维护要求(特别是软件功能扩充及升级要求)有很清晰地了解,并能够反映到软件的设计和实现上。最后,学生学习完案例后,要了解支持软件跨地域、跨平台和跨时间的应用需求,并掌握保证这些需求得以实现的相关技术,如软件的国际化和本地化、软件及平台的升级、平台移植或系统迁移等技术。

在案例设计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案例能够在各高校无障碍地推广,不要因为经费、实验环境等问题使案例设计成果没有应用价值。因此,案例设计要求全部使用开源代码或开源技术。事实上,开源软件的使用,不仅有利于通过免费的开源软件大大降低搭建实验环境所需的条件,使学生能够零距离地学习优秀软件,全面提升自身的软件开发能力和软件开发素质,而且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兴趣或学时安排,有选择地对其中的软件和技术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专门的研究,形成自身的技术特长和研究方向。

案例设计中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所选择的案例不要涉及很深的领域专业知识,又是人们感兴趣、经常接触到的东西,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希望案例涉及多种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主流技术,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客户/服务器技术、多线程技术、网络编程技术、数据库技术、图形学、GUI等众多软件技术;最后,希望所设计的案例是综合性的应用软件,以适合学生综合开发能力的训练。

3.2案例详细设计

基于上述的案例设计要求,以及早期项目的研发经历,我们选择股票软件作为软件综合开发实践教学的案例。首先,股票软件不涉及很深的领域专业知识,又是现代社会人们非常关注、感兴趣、且有可能经常接触或身陷其中的事物,学生容易入门和感兴趣;另一方面,这类软件其工作模式主要是客户/服务器的工作模式,涉及到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图形技术、用户界面技术以及数据结构与算法等众多软件技术,其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综合开发能力的训练非常合适;最后,我们所选择的股票软件Stock-0.0.9是一个早期的开源股票软件,它是一个股票软件的雏形,易于学生学习和完善,包括做第二次开发。将该软件作为案例进行实践教学可让学生接触和应用如下开源技术:

1)Linux操作系统及虚拟机技术;

2)GCC程序设计技术(包括编译技术、调试技术及集成开发技术等);

3)MySQL数据库应用技术(基于C/C++应用编程接口API的MySQL数据库开发技术);

4) 基于套接字编程的网络通信技术(支持TCP/IP协议的开源liptcp++库的应用);

5) 基于Gtk+的界面设计技术(应用Glade支持界面的设计及应用框架的生成);

6) 股票软件的结构化程序设计及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等。

在对Stock-0.0.9进行编译生成可执行目标代码并建立其运行环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和了解到程序设计的强类型机制、可靠性编程思想、软件构造方法、C/S工作模式实现手段、开发环境及应用环境升级对策、软件国际化及本地化应用要素、操作系统迁移或移植问题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真正掌握基于复杂图形用户界面的大型应用软件开发的方法和技术,理解现代软件开发方法学和现代程序设计思想,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

4案例教学实践及成果

4.1实践情况

软件学院针对教育部对软件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高要求和软件工程硕士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学院学生(特别是非在职的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性实践能力太弱等实际情况,经充分论证,确定了提升学生软件综合开发能力的培养目标,分别于2006年下半年在学院为本科生开设了“界面设计”课程,为软件工程硕士开设了“高级软件编程技术”课程。这两门选用同样案例,讲授了10多次,受益学生达800多人。在这期间,课程的教学案例和实践资源也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4.2实践成果――教材建设

学院考虑到案例实践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学案例和实践资源的成熟与完整,决定将案例和课程资源进行总结与提升,出版与之配套的实践教材,推广相关的实践教学经验,让国内高等学校计算机和软件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从中受益。学校对此工作提供了经费支持,同时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完成了《软件综合开发案例教程――Linux、GCC、MySQL、Socket、Gtk+与开源软件》的编写工作,该教材已于2011年2月出版发行。

1) 教材的主要内容。

除了有大量篇幅讲述计算机应用的主要开源技术外(如Linux操作系统、GCC编程语言、网络Socket编程通信、MySQL数据库管理、Gtk+界面设计),特别通过实际案例――Stock股票软件将这些技术融会贯通在一起,并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对软件体系结构、应用软件开发模式、软件的国际化与本地化,软件开发和应用环境升级方法以及平台移植技术等充分地介绍和实例说明,以此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可以说这是一本集各种主要的计算机开源技术应用于一体的软件综合开发实践教材。

2) 教材的特色。

① 能够满足计算机、软件工程及相近专业高年级学生在前期学习了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后,急需通过一个案例或一个项目来应用这些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进行综合性实验或实践,提高自身计算机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需求。

② 除了对主流的计算机开源技术做了详细地介绍和举例分析外,还特别地突出了计算机开源技术在实际股票软件项目中的应用,很好地支持着案例驱动式的实践教学。

③ 教材所涉及到的实验教学资源相当丰富,覆盖面相当广,且全是开源软件或开源工具,保证了国内许多院校在办学条件不足,实验教学经费有限,无法全方位引进商用软件工具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开设出软件综合性开发的实践课程。

总之,该教材作为案例实践教材,自始至终强调和灌输现代软件开发方法学和现代程序设计思想,强调软件综合开发能力的培养。该教材所涵盖的大量技术内容、实操案例及问题解决方案,如果学生能够完全掌握并能实际地用于软件项目的开发,从软件开发能力上说已达到一个高级蓝领的要求了。

5案例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

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在学生软件综合开发能力培养上分别针对软件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生和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的学生开设了选择同样案例和教材的不同课程――“界面设计”和“高级软件编程技术”。下面我们主要以本科生为例,介绍在“界面设计”课程中案例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或课程大纲。

5.1课程设计目的

学院在四年制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计划中,为大三的学生在第二学期安排了“界面设计”的课程,60学时,2学分,共15个实验单元(每个单元4学时)。

“界面设计”课程是按照教育部对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培养工程化软件实用人才的要求,以界面设计为立足点,对前期所学的主要计算机技术(如软件开发、程序设计、网络编程、数据库应用等)进行综合训练。

要求学生在掌握界面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常用技术,掌握当前主流的开源界面开发工具Gtk+和开源界面设计工具Glade进行界面设计及实现等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案例――股票行情分析软件,将计算机软件开发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综合在一起,开展实践活动。

通过该实践课程,除了使学生掌握界面设计的全部流程和技术,培养学生界面的设计能力外,可使学生接触和学习基于复杂图形用户界面的大型软件开发的方法和技术,了解Linux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程序设计、编译应用、图形界面、数据库、网络通信、软件体系结构、应用软件开发模式以及平台移植等技术在实际软件开发或应用项目中的具体应用,达到增强他们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5.2课时安排

该课程设计以《软件综合开发案例教程》为实践教材,其实践教学方案主要是按照15个实验单元并依据教材内容和知识单元组织进行制定的。

第1单元:对课程设计提要求,对Linux操作系统知识点进行讲解,并安排学生进行Linux操作系统的实际应用,学会Linux虚拟机的安装、配置和使用。

第2单元:对应用GCC进行软件开发知识点进行讲解,安排学生进行GCC开发应用实践,学会编写工程文件、用GCC编译C/C++程序、调试程序、建立集成开发环境。

第3单元:对网络通信及Socket编程知识点进行讲解,安排学生进行网络通信的Socket编程实践,学会在libtcp++环境下建立客户/服务器的工作模式。

第4单元:对MySQL数据库应用知识点进行讲解,安排学生进行MySQL应用的相关实践,学会用MySQL C API进行数据库应用的简单开发。

第5单元:对Gtk+用于界面设计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安排学生进行Gtk+的界面设计实践,学会用Gtk+和Glade进行简单界面的开发。

第6单元:介绍股票交易的相关知识、股票软件一般包含的内容和所涉及到的技术,安排学生学习和使用国内主流的股票软件,学会股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流程。

第7单元:对开源股票软件Stock进行分析讲解,并带领学生将Stock源码编译成可执行的二进制码,要求学生学会处理编译和连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强类型问题。

第8单元:对应用软件国际化和本地化相关知识和技术进行讲解,对Stock软件的Gtk+1.2界面实现方法进行分析,并带领学生解决Stock软件中文显示问题,要求学生掌握在Gtk+的界面控件上和绘图区中正确地显示中文、英文及数字方法。

第9单元:对Stock软件的数据库应用编程、网络通信编程等实现方法进行分析,带领学生解决股票数据库的建立、股票数据的导入等问题,要求学生掌握Stock软件中用MySQL C API进行股票数据库应用、用Socket进行网络通信的开发技术。

第10单元:对Gtk+2.0特点进行讲解,带领学生解决Stock软件从Gtk+1.2到Gtk+2.0升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求学生掌握确保软件能够升级的软件设计思想和问题解决方法。

第11单元:对在Windows上进行Gtk+应用程序设计的方法进行讲解,带领学生将Stock软件从Linux上移植到Cygwin和MS VC上,并解决移植过程中的问题,要求学生掌握一般软件移植的基本要点和基本方法。

第12单元―第13单元:学生按分工要求开展独立实践活动,并撰写实践报告。

第14单元―第15单元:学生按分工要求进行PPT的实践汇报和实践成果的演示。

5.3课程设计组织

课程设计以课题组形式开展,6人一组,每组必须完成6篇报告(Linux虚拟机使用总结报告、Linux下GCC编程总结报告、MySQL数据库应用总结报告、基于TCP/IP的Socket编程总结报告、用Gtk+设计图形用户界面总结报告以及股票分析软件实现技术总结报告),指定课题组长(完成报告6),课题组其他成员分别完成报告1~5,每人1个,不能重复。

课程设计以实践为主,完成教材中所布置的实验习题。作业以电子方式交付。

5.4课程设计考核

对每位学生,课程设计考核包括四部分:

1) 电子版课程设计报告(40分),对于报告其撰写要求如下:

① 每个报告不少于1万字(不能以图表代文,论述为主);

② 报告的基础是每章的实验习题;

③ 报告可分4~5章(第一章概述,最后一章总结,其他章节自行组织);

④ 报告以教材为样式进行排版;

⑤ 报告不要出现网上拷贝的痕迹,网上摘录的要进行相应处理,严禁聊天用语、博客用语以及混乱的控制符和全角符号;

⑥ 图表要清晰,重要的图表要亲自画或截,不要拷贝。

2) 每位同学要准备总结报告的PPT汇报(10分钟的汇报),汇报成绩20分。

3) 每位同学要进行所选报告的成果演示,演示成绩20分。

4) 考勤成绩20分。考勤10次,每次2分,考勤缺席5次的无成绩。

5.5基于案例的“界面设计”实践教学效果

“界面设计”课程自2006年开设以来,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口碑颇佳,软件开发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最近,我们对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体会和感想进行了调查,学生普遍认为案例内容和实验方案丰富、实用和生动,大大地开拓了他们的眼界。通过基于复杂图形用户界面的大型应用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的学习和实践,对现代软件开发方法学和现代程序设计思想有了更进一步地理解,增强了软件综合开发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对软件开发有了大局观,对软件开发中软件设计和高质量代码编写的重要性有了新认识,对优秀开源软件和开源技术有了极大的兴趣。下面是部分学生在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中对“界面设计”的案例教学谈到的心得体会:

1)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基本掌握了Linux虚拟机的使用,以及Linux下的GCC编程,应用软件图形用户界面GUI的界面设计,网络数据库应用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并能进行具有图形用户界面程序的开发,提高了应用C/S模式、管理数据库数据等实际应用能力。由于平常主要都是理论课程,实践机会比较少,大家组队进行开发就更少了。通过此次实践,我体验到了团队开发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合作开发,并大大提高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工作学习增加了丰富的经验。

2) 以前学习Linux时仅把它当作一种单纯的操作系统,没有在上面做开发,导致对Linux了解不多。经过半个学期基于Linux的股票案例学习后,我收获颇多。我主动收集和阅读了大量资料,并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我学到了如何在Linux环境下搭建开发环境、进行编程和开发,并对MySQL,GCC,Gtk+等开源软件在Linux下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加深了对Linux下编程整体流程和工作细节的理解,知道了Linux下调试程序的方法,真正了解了程序在Linux下从编译到运行以及排错的全过程。

3) 这次课程设计我们的收获非常多的,首先大家对于一款良好的软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和性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这对于我们以后在软件开发乃至今后的工作都是有益处的。其次,这次复杂的课程设计锻炼了我们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团队合作、资料查找、学习、融会贯通以及查错能力,等等。可以说对我们的综合能力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在整个工程的过程里,大家接触了很多以前没有触及过的知识并对其有了较为深切的理解。最后,本次课程设计沟通了我们几位同学之间的感情,在辛苦工作的同时,也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4) 我觉得这门课对我很有帮助,让我学会了一个我以前不会也没接触过的有用的软件,学会了如何使用Gtk+来进行图形界面的设计。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课上听老师对一些知识的讲解,对Linux更加熟识了,对如何在Linux下安装各种有用的软件更加清楚。在课后我们组成小组,分工明确,每个人认真地负责自己的那部分的工作,查资料,学相关的知识,然后再给小组的每个组员讲,使组内的成员对大家的工作都很熟识,这样合作起来就更加的融洽,而且也可以互相讨论和帮助。在这门课上学到了很多知识,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最后作报告培养了大家的语言表达能力。总之,我觉得这门课很有意义。

5)Stock股票软件的成功运行让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信心。从最开始我们兴致勃勃地组成一个小组,憧憬着成功的那一天开始,一路磕绊,直到今天我们看到一个完整的软件,这里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有着我们为之付出的艰辛努力。这与我们小组成员的团结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负责编译、调试和排错的组员。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不但没有将我们击垮,而且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使得我们对许多知识又有了新的理解。感谢学院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门自己动手的课程,它对提高我们的编程能力非常有帮助。

6) 这次课程设计使我建立起一种坚持到底不放弃的精神。之前的我总是缺乏恒心,一旦进展不顺即想放弃。这次强迫我接触很多不会的新东西,而且时间上有限制,令我不得不一次次与失败和不顺打交道。在翻越这一道道“沟壑”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的毛躁在逐渐退去,变得越来越稳健。我想精神上的成长可能比知识的增多对我来说意义更大。

6结语

我校专家对这种模式的案例实践教学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计算机学院或软件学院学生的软件开发综合能力培养一直是高等院校软件人才培养的一个“短板”,一直缺少好的实践教学方案、好的实践教学案例和好的实践教学教材。因此,软件开发综合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在传统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做了很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其成果显著、资源完整,具有很好的推广和普及基础。学校为了强化该项成果在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上的转化和推广,将研究生的“高级软件编程技术”课程列为学校重点建设的精品课程。因此,我们相信,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开展,软件开发综合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基础将进一步夯实,其成果将会进一步凝练、宣传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蔡建平. 软件综合开发案例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序

[2] 陈红霞,毛京一,滕月鹏. 计算机蓝领到软件蓝领:高职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10(1):135-137.

[3]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S]. 教高厅(2007)4号.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Training for Software Developments Based on Case Teaching

CAI Jianping

(Schoo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第9篇

关键词:VBSE;会计综合实训;课程设计

VBSE是“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的简称,是用友新道公司研发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对真实商业社会环境中典型单位、部门与岗位的模拟,让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环境、商务环境、政务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中完成经济业务的处理,高仿真的职能部门、工作岗位和业务流程,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企业环境,认知并熟悉现代商业社会不同组织、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特性,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VBSE是职业教育信息化与专业实践教学融合的成果,与传统实训教学中的模拟操作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VBSE实训平台在《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中开展教学,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1 基于VBSE下《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解决学生顶岗实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量都很饱满,他们腾不出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实习学生,也不放心将工作交给实习学生处理,唯恐他们“忙上添乱”。同时出于对企业会计信息、会计资料保密性的考虑,很多实习学生都没有机会直接参与会计工作,最多就是看看凭证,并完成整理凭证、装订凭证账簿等事务性工作,实习效果强差人意。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引入VBSE实训平台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校外实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VBSE通过在校内搭建虚拟商业社会环境,运用仿真技术把真实企业的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和数据搬进课堂,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出纳、会计、财务主管等财务及相关工作岗位并完成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学会了基于岗位的基本业务处理和业务决策,真实感受到企业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动过程,体验到企业内部门间的协作关系及其与企业相关经济组织与管理部门之间的业务关联。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VBSE的开放式教学设计,以任务为引领,倡导自主实训。学生自主选择工作岗位后,在高仿真的商业社会环境中完成课程学习,体验了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提高了专业技能,教师的教学也不再枯燥乏味,其中制作企业海报、制作视频总结、小品演绎等丰富的实训内容更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为学生展示个人才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与传统的会计模拟实训相比,VBSE下的综合实训将会计岗位涉及的上下游岗位及其业务串联起来,实训内容更为综合、全面,学生经过这次岗前实训,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首先学生通过在出纳、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岗位上的实训,亲自完成具体的经济业务,加深了对财务岗位的了解,提高了财务管理能力。其次,在实训开始阶段,学生对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不熟悉,理论知识掌握不全面,面对各岗位任务会显得无从下手,这个时候他们会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彼此合作来完成工作任务;当业务处理出错的时候,教师也并不是马上进行纠正,而是要求学生先自行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训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的沟通能力、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2 基于VBSE下的《会计综合实训》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通过《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独立完成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具备会计职业岗位的实践操作能力,包括填制会计凭证、登账、成本计算、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能力和财务分析、纳税申报等会计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

2.课程内容设计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内容包括手工环节财务工作和信息化环境财务工作两部分,每部分均包括期初建账、出纳业务核算、存货业务核算、长期资产核算、往来业务核算、职工薪酬核算、收入费用核算、资金业务核算、成本核算、税务核算及财务成果核算。课程内容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将财会活动与业务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完成全部业务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及编制会计报表的核算工作,并进行财务分析。

3.课程实施设计

(1)实训动员

在正式开课之前,召开动员会向学生介绍《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课程意义,通过向学生展示其他院校或往届学生《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学习成果,如学生设计的企业海报和业务流程图、完成的证账表等会计资料、总结PPT和视频,使学生对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明确课程的要求,包括考勤要求、着装要求、学习要求等。

(2)团队组建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以制造企业为模拟原形,核算其销等经济业务,核算对象是若干家组织结构相同、产品相同的制造企业,并设有客户、供应商、银行、税务、政务和服务公司等六个机构,每家企业设有行政主管、生产主管、财务部经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出纳等七个岗位。学生在熟悉企业、了解业务背景后进行团队组建,每家企业的行政主管可以通过竞聘的方式选出,行政主管确定后再由行政主管组织自己企业的团队,最后根据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和团队成员的学习所长完成工作分工。

(3)课程教学过程

通过VBSE实践平成企业各岗位的日常业务处理。学生上岗后,首先要了解本企业的基本信息、业务类型、业务流程和业务处理方法,这一阶段是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他们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引导系统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如可以查看系统提供的在线PPT里的样例掌握单据填写的方法;查看系统提供的WORD流程描述了解各业务流程;查看数据文件获取完成业务所需的数据。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其任务是把控课堂的教学进度,

通过系统了解各企业学生完成业务的情况,适时推送任务。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易错点教师要及时进行点拨,对个别企业、个别岗位学生未能解决的个性问题要及时进行专门解答。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实训结束后填写实训日记,总结当天工作未能解决的问题及收获。第二天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日记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评选出优秀的实训日记,并给与该学生所在团队加分奖励,这种师生沟通的方法很受学生欢迎。

(4)课程总结汇报

实训结束,每个企业团队及服务性机构都要求制作PPT或视频总结,分享参与《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学习的收获和感想。@个环节由学生进行PPT或视频展示,教师提问,团队成员回答问题,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答辩做出点评。

(5)教学评价

在《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学习中,每个学生参与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每个岗位的职责又不一样,每个团队完成的工作质量也有差异,因此课程的考核评价指标应该是多维度的。学生的成绩可以由团队成绩和个人成绩综合构成,团队成绩根据团队完成的任务情况评定,包括企业海报制作的质量、业务流程的演绎表现、实训总结撰写及现场汇报情况、团队的协作性等;个人成绩根据实训过程的工作表现、实训初和实训末两次系统在线测试成绩、实训物化成果(证、账、表等会计资料)的正确性、规范性和整洁性给与评定。教师要记录好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并分阶段地进行汇总,最终得到一个全面的、公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晓英.“把企业搬进校园”的会计实训模式.学周刊.2016(11)

[2]张宗民,王淑庆.基于VBSE下的高职会计岗前综合实训课程创新设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6)

[3]王逸远.基于企业平台的VBSE实训项目研究.财会通讯,2013(13)

第10篇

摘要: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本文旨在通过实际课堂教学及教学反馈,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为指导,就如何使任务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 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 

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1月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本文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和研究如何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一、任务教学法概述 

教学改革必然涉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而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近年来,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即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活动。该理论认为:语言掌握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任务型教学法体现的众多优势值得教学工作者仔细研究和应用。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翻译法、交际法等其他教学方法,笔者称之为“任务整合法”。“任务整合法”是笔者针对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情况而尝试应用的具体方法。该教学法根据每学期的教学任务规划——每一单元所用时间为3次课6学时,采用任务整合法使6学时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使学习内容连贯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让学生在完善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的同时,透彻掌握每一单元的内容。布置的任务力求兼顾到每个学生,充分调动全部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任务中来。 

二、课程设计与实施 

由于该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具备很多优势,最初在笔者所教授的3个班级都尝试运用了这种方法,发现实施效果较好,但也存在弊端。下面谈谈这种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体现出的优势和不足。 

该教学法需要在大量的小组或双人活动中实施,笔者把每个班级分别编成若干个小组(各组男女生比例尽量一致,因为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所以参考其高考分数,力求各组学生高考英语分数的高低分布均匀。)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为例,本单元共用时3次课6学时,教学步骤如下:首先,在本单元第一次课时,先让学生思考问题“Is learning English difficult or not?”,此时不急于要求学生作答,然后教师讲解重点单词,尤其是与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有关的词,让学生有目的地认识和掌握这些词汇,以便应用到要解决的问题当中。第一单元的单词特点是有大量表达情绪的词汇,如:frustrate,positive,negative,patient,embarrassing,rewarding等等,学生可以用来表达个人的学习感想,在词汇这一环节,每个班的教学效果都比较理想,因为刚刚学过的词汇印象比较深刻。在第一次课结束时,老师布置课后任务,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对比自己与作者在学习外语方面的经历和方法,告知学生关于本单元的第二次课的任务主要是了解作者的学习经历,同时要考察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学习经历的能力。在第二次课,针对课文,学生结合第一次课学到的知识点,和课前的任务准备,在理解课文基础上,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加得心应手。在第三次课上,除了讲解课后习题的难点外,课堂上主要以学生运用英语“做事”为主,突出学生主体的特点。当然,这次课的任务仍然是课前留给学生的,是一个关于外语学习方法的辩论,内容是比较传统课堂教学与远程教学的优缺点,辩题不仅与这一单元的内容紧密相连,还可以使学生把近期学到的知识点学以致用,不断强化和丰富学习语言的由输入至输出的过程。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思想品德课是初中阶段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开展思想品德课对于提升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给学校的德育教育敲响了警钟。因此,探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影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1.教师因素

思想品德课程课堂教学效率低,有教师的因素。有的教师在课程设计时不够用心,教学环节衔接混乱,学生在课上难以形成一个清晰的学习脉络。思想品德课程本身就比较单调,教师如果不能从中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很难被这门课吸引,也就失去了学习耐心,效率自然会降低。

2.学生因素

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没有必要再学习思想品德课程,而且课本内容枯燥,学生也没有学习的兴趣。这是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这门课程的根本意义和重要性,如果不及时纠正学习态度,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材因素

教材能否及时更新,加入当前的时代元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材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当前使用的思想品德教材一般很长时间都不会更换,这些旧教材会让学生觉得思想品德课程枯燥无味,而且其中一些内容已经不适于当前社会发展,对思想品德教育有消极影响。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1.教师精心备课,打好课堂基础

能否上好一节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做了多少准备。教师备课时,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对学生的反应、课程时长、互动环节都要有所考虑,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把握学生在本次课需要学到什么,想要学到什么,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增强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自身的特点也能在课堂上起重要的辅助作用。一个有特点的教师会让这堂课变得难忘,也能成为学生喜欢这门课的理由。教师要找出自身独特的发光点,充分发挥个人魅力,引导学生,感染学生,提高他们上课的兴趣。备课的难点在于发掘课程内容的真谛,在于找到课程激情的启发点。如果能做到上述两点,整个课程便有了发光点。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做好充足的准备,把备课环节做到极致。

2.采用丰富的学习实践活动,提升初中生的活动参与度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设计学习实践活动,本着“以学论教”“关注动态生成”的教学思想,开展尽可能多的课堂学习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增加课程内容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开展情景再现、小组讨论、感想交流等学生参与度较高的活动,借助多媒体丰富课堂内容。

课堂设计时,教师要特别注意防止出现活动过于单调乏味或者活动过于激烈难以控制的情况。如果活动太过无聊,参与的学生人数少,会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的印象;如果活动太过激烈,就会导致局面失控,活动偏离教学目标。要想避免上述两种情况,一是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有足够的考虑,在设计阶段就对这些问题进行规避;二是教师要有足够的课堂掌控力,要为课堂活动“掌舵”,把握互动方向。

3.深入挖掘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应充分研究思想品德教材的教学大纲,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中考对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要求,学生应该具备对课程主要内容的识记能力,把握相关考察重点的理解能力,对课程概念、原理的综合运用能力,基本理论的表达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深入理解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结合考试重点进行教学。

其次,要在课程内容中加入社会热点和主流话题。时政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将课程内容和时代背景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思想品德课程紧跟时代步伐,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内容,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时政热点。

最后,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源于生活,教师应注意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的衔接,借助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例子将教材生活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被边缘化。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初中生思想品德课,从教师备课,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教材内容的挖掘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予以改革与创新,从而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OBE工程教育模式;液压与气压传动;三级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13-02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使得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多样化培养的要求日益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更加强烈。在当前形势下,高等教育竞争愈演愈烈,国家高等教育体系正朝着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的方向推进。伴随着国内外工程教育模式不断发展和转变,促进学生能力全方面发展的新兴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是一种以“产出导向、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为核心理念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它是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实现学生特定学习产出的教育过程,旨在教育活动、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都围绕学生实现预期的成果开展。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是机械类专业基础课之一,具有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等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向前推进,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已不再完全适用当前大的学习环境。为了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燕山大学将《液压与气压传动》发展成为院级平台课,同时成立了《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组,全面加强该课的课程建设,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形成了一套由课堂讲授、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探索、课外练习和科学考评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在提高《液压与气压传动》课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现状

(一)理论教学困难

随着教学计划改革的进行,我院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原为50学时,重点讲授各类液压泵、液压阀等元件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应用。本课程的难点在于涉及到大量的油液流动、阀芯动作等,初学的学生难以建立起相应的感性认识,对本课程内容缺乏深入理解认识。

(二)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传统课程理论性较强,课本中理论的公式复杂,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存在理解困难、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同时学生在实验中参与度很低,看得多,更不用说思考和理解了。

(三)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已经引起了学生学习上的严重依赖、学习能力差等问题。背诵式学习和卷面考试只能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很难判别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二、基于OBE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实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为教育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是OBE教学理念的本质,把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人才培养是OBE教学理念的重要结果,并以此作为反馈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燕山大学修订的本科培养方案中,从2008年起,机械工程学院的“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教育教学模式在大部分课程中已经颇见成效,同时也在其他专业中推行。2015年,基于OBE(学习产出)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进入燕山大学,OBE模式要求各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作为确立和梳理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按照学院建设基于OBE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在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中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对涵盖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设计众多知识点的项目(简称三级项目)教学进行探索。教学要结合OBE的教育理念,从培养工科学生的整体素质着手,依照OBE培养学生的五条实施步骤,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思想,变教师的角色为引导者、任务分配者和咨询专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甚至在失败中掌握知识。

采用基于OBE模式下的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自身能力以及学习习惯有较大提升,使其在测试开发、设计和实践以及创新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基于OBE下液压与气压传动的三级项目设计

(一)三级项目实施内容

液压与气压传动三级项目包括:系统综合要求的任务,课题的灵活选择,详细的团队任务划分,明确的节点报告形式,以及一套合理的评估机制。以气动爬行机器人的制作为例,小型气动爬行机器人属于机电综合类的综合实验及训练装置。根据设计任务,这个气动爬行机器人能模拟人运动,通过“机械手”“机械脚”的抓放动作和身体伸缩动作,实现沿杆方向的前后双向移动,运动速度可调,爬行高度或距离可以控制。

(二)任务及要求

整个设计过程就是做出一个完整的“爬行机器人”的操作试验台,包括设计图纸、购料、加工、组装、调试的过程。燕山大学将三级项目爬行机器人作为机电液一体化课程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通过三级项目提高学生们团队整体协作能力,以及自身的能力。

项目要求每个班级的学生自行组队,3―5人一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分别从轮式、足式、爬杆机器人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为题,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对其进行分析、求解,根据表1中项目设计内容明确组内成员分工,按时完成节点汇报,最后提交三级项目的课程报告和项目感想,抽签进行PPT汇报。

四、教学实施分析

从项目的实施、内容和工作量上来看,三级项目的开展是合理有效的,除个别团队只实现了部分功能外,其余组均完成所有内容。学生反映在培训中,可以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系统的设计与实践中,将理论知识与个人经验相融合,提高整体的认识,同时也发现了所掌握的知识的欠缺之处,主动地进行弥补,及时完善知识结构。

通过具体的工程锻炼,增强了系统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团队的工作方式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项目汇报和答辩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取得一些效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如:相对于任务要求,每组学生数有些偏多,有的学生的任务量偏少,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和发挥。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将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学生得到尽可能地充分锻炼。

五、Y束语

OBE工程教育体系是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基础,这与我国的教育现状和社会背景并不完全吻合。如何将OBE工程教育改革消化吸收,同时结合中国的社会现状和教育现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改革之路,是OBE今后在中国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几年来基于OBE工程教育理念的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改革成果进行分析,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思考和借鉴。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适时应变,注重方法,在发展中强调改革,只有让学生充分地从项目实践中收获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培养出适应当展的工程型人才。同时,教育改革是缓慢而又漫长的,必须本着“决策―实施―检查―反馈―修正”的闭环管理思路,才能将改革高效、有序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姚春东,高殿荣,刘劲军.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6,(02):155-156,160.

[2]杨毅刚,孟斌,王伟楠.基于OBE模式的技术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6):24-30.

The OBE Teaching Mode and Practice in Hydraulic and Pneumatic Transmission Course of Yanshan University

YUAN Xiao-ming,HOU Zhen-xing,SHEN Ming-hui,YU Feng-long

(1.Hebei Key Laboratory of Heavy Mechinery Fluid Power Transimission and Control,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Hebei 066004,China;2.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Forging & Stamping Technology and Science (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Hebei 06600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