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7-26 23:49: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一 分析学情与考情,把握教学起点,让学生“会”学习

为了使高三学生复习地理有明确的方向,教师应对地理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了解透彻,同时认真研究高考地理试题并把握其命题思路,进而从根本上教会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加强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们自发地努力学习并拓宽知识面,发现、解决问题,如此一来才能满足高考及社会的需要。

二 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和知识网络的构成。其中对于以下两点应引起特别重视:

1.重视透彻的理论讲解与事实之间的联系

原理与事实之间的联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此教师对于理论的讲解要十分透彻。而在学生理解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发散与拓展,则是掌握原理的前提。以自然资源为例,其定义用以理解内涵,其分类用于加深对内涵拓展;如国土资源、国土整治的概念内涵,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机制以及防治的科学依据,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的形成原理等都要在原理与实际紧密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给学生系统地讲解其中的关系,使他们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的民主性

师生合作的民主性表现在师生之间对于问题进行共同商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以及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学生的学有裨益。为了使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更有深度、建立的知识构架更加完整,学生自身应当重视初高中知识的整体联系,培养读题解题、自我检查、独立思考和深入辨析的能力,以及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的习惯。

三 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复习时间

高三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时间观念并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以适应“时少事繁”的高考复习。而老师应把自己的总教学计划与学生分享,引导学生按总的教学进度来制定学习计划,使其相互协调。老师与学生在制定计划时应注意,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般截止次年三月,重点是老师参考教材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该阶段要求复习的深度与宽度,而不能刻意追求进度;第二阶段是老师将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为数个专题,意在帮助学生知晓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侧重于能力的提高,该阶段的复习一般为期两个月;在第三阶段,即直到高考前夕,学生对于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为高考做好准备。

四 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以往的教学与学习中,我们往往把重点放在零散的知识点上,而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所带来的巨大价值,结果使得学到的知识难以成为深入研究的基础。在我们整理加工知识的过程中,伴随着诸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这个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时,可以准备一个问题本,提醒自己勤加思考、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使自己从根本上、真正地消化吸收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五 加强空间思维训练,提高空间认识能力

通过分析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如同“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这些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成为了命题素材。在试题中要求考生推断时差、判读地图、分析和判断世界或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等考点都是为了测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认识能力。因而在高考地理复习时要着重练习考查空间能力的试题,以训练空间思维的能力应对相应的考点。

六 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地理原理与规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因此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助于我们更严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理解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观点的基础上,对于训练解题思路以及不断提高解题能力,有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参考:

1.解题时要全面思考,对比分析

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其相互联系,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要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按时间顺序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如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在地理范围上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另外,还可用列表分析或通过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等方法,来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通过对比相似问题的异同,以及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助于排除干扰因素,把握概念的实质,最终形成正确概念。

2.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题水平

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的新趋势是题目条件设置不明显,有多层逻辑障碍,迫使考生必须对已知条件进行仔细的判断、分析、推理,从而发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再以推出的条件为基础层层推进,才能正确解答题目。

3.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灵活运用

高考向来注重考查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在题中将地理知识与热点、焦点问题相联系,检验学生将理论和原理转化为解决问题之方法的能力。学生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时,无形中拓展了其对知识本身理解的深度与宽度,也通过这种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令其理解与掌握一些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如此一来,便达到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每位高三学生在地理复习中总有各自独特的方法,但是主线总是一定的,都要夯实基础知识,再参考教学大纲建立自己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知识框架,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从整体出发,详尽地分析问题和严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依照现实中的地理现象,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去理解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的内涵及拓展;紧扣知识主干,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以便提取题中的关键信息。学生要通过对复习内容的深入思考和适量的练习来熟悉高考内容,完善知识体系,磨练自己的审题、解题技巧,努力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 轻负高质 讲评策略

每位高三地理教师都要经历紧张有序的高考复习,有效的试卷讲评可以对学生已学过的地理知识起到矫正、巩固、充实、完善和深化的重要作用。这种课型是知识的再整理、再综合、再运用,是帮助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分析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试卷讲评是高三地理复习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率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了思考和总结,仅供同行参考。

一、试卷讲评要认真做好准备

1.数据统计

准确的统计是为了对成绩、试卷、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除了统计整套试卷的平均分、班级最高分、最低分、优秀率、及格率、低分率之外,还要对每个学生的每一题及每个知识点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目的是利用好试卷的检测功能,对得分率较低的试题认真分析失分原因,及时发现教学中的漏洞或薄弱环节,同时为试卷讲评提供参考依据。

2.分析比较

分析是根据每题出现的典型错误,揣摩学生的答题思路,归纳造成学生考试出错的主要原因:心理、审题、书写、语言表达、知识积累等。比较是为了发现问题,利用试卷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可以同类班级比较分析,也可以将本次考试和上次考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看是否有进步;可以对同一试卷中不同题的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看教学的薄弱环节;还可以将优等生和后进生的试卷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优等生之所以优秀、后进生之所以后进的原因,以转化后进生。

3.制作学案

由于试卷讲评课时间紧、内容杂、拓展练习多,因而在上课前适时地准备一份学案,笔者认为相当重要。学案内容包括:一是考点归纳,即对整张试卷中考察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以便学生上课前能系统了解试卷考察的知识点;二是典型例题的变式训练,即针对试卷中一些正确率较低的题目,教师可寻找同类题目进行当堂巩固练习,增强学生对此类薄弱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三是模式总结,即对试卷中常见的或典型综合题,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答题规范度;四是基础知识查漏补缺,即对整张试卷中的相对较基础的题目,教师可以以填空或简答题的形式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当堂背诵记忆。

二、试卷讲评要有针对性

讲评课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测试情况确定,前面提到的课前准备阶段数据统计就是为提高讲评课的针对性和有效的。要找准学生答题的失误点,透彻分析,解疑纠错,防止类似错误再次发生。只有真正准确分析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缺陷,才能解决学生的答题易错处,真正解决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在讲评过程中要抓住典型性和普遍性问题,挖掘出错根源,展示并剖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理清思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例如:2012年苏州高三地理二模试卷的26题。

冻土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冬季含冰冻结、夏季全部融化的岩土被称为季节冻土,包括季节冻结层和季节融化层。图15为北半球季节冻结层与季节融化层深度随纬度和海拔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25~26题。

26.下列有关受冻土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季节冻土阻碍农作物根系向下伸展,对农业生产不利

B.冻土对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线的建设不利

C.多年冻土影响地表水下渗,在地势低洼处,易形成沼泽

D.有植被覆盖的冻土层较难融化,其上不适宜建造房屋等

这个题目全班36个同学只有10位同学答对了,班级平均分为0.83分。学生不能回答出正确答案BC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仔细阅读试卷中的图文材料,另一方面是对冻土的相关知识没有真正掌握。上课讲评时首先要和学生一起仔细阅读试卷中的图文材料,教会他们最大限度地利用试卷中的信息为答题提供帮助,其次讲评时教师要对冻土做详细介绍,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冻土的全面系统的知识。

三、试卷讲评要注意拓展

高考考点是相对稳定的,而试题命题人却可以在设计题目的条件、问题的设问方式上推陈出新,随意变化题意、角度,让应试者防不胜防。试卷讲评时要适当对试题进行拓展,可以在原有题目的基础上进行变式延伸,也可以增加、丰富答案要点,还可以增加考点难度,让学生在试卷讲评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并对试题题型、知识点分布、解题思路和技巧进行归纳总结,从中获得规律性,从而帮助学生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例如:2012年苏州高三地理二模试卷上的第3题。

图2是2011年12月某日14时部分地区等压线图,读图回答3~4题。

3.甲处与图中所示我国风力最大城市的气压差值范围是( )

A.35

C.25

这个题目全班36个同学中只有14位同学答对,班级平均分为0.78分。学生这道题不能解答出正解答案B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对于图中甲的气压不能读出正确数值,对于锋线出现在低压的规律没有掌握,因此在讲解完这个题目后,我及时利用学案,让学生当堂训练了三个类似的题目加以巩固。

举一反三:读图3“我国部分地区春季某时天气系统图”,已知丙、丁是锋线,完成下列题目。

(1)图中气压最大和最小值相差( )

A.35

(2)图中甲乙丙丁四条线中,能形成暖锋的是( )

A.甲、丙 B.乙、丁 C.丙 D.丁

四、试卷讲评要注意师生互动

讲评贵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一堂成功的试卷讲评课上,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时间。教师只有知道了学生的疑问所在,才能更好地为其解惑。因此,试卷讲评要利用启发性语言,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激发,逐渐形成解题思路。例如:2012年苏州高三地理二模试卷上的第28题(3)小题。

材料二:图19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示意图,N处有全国最大的熏衣草种植基地。图中E村依山傍海,山青水碧,某集团公司计划在该村兴建一重化企业,将给予村民一笔不小的土地征用费。关于征地办企业一事,有支持,有反对,两种意见相持不下。

第3篇

【关键词】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哲学

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寒窗苦读十二年,只为高考一搏,高考是人生的分水岭,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在高三的时候做好各门学科的复习。复习是一个总结、提炼、升华的过程。对于复习之法,每个教师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成功的经验。近年来,一些教师开始尝试运用哲学思想指导具体某门学科的复习,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哲学是一个非常广博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面,门派众多,意见不一,而哲学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包括教学在内。

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近年来,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我一直在尝试如何利用哲学指导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具体做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事求是,了解学生情况

实事求是是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哲学中国化的精髓,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稳步发展。在高三地理复习中,教师和学生同样要发扬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一方面,教师要客观地了解整个班级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要有一个最真实的把握,不能做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只有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制定最切合实际、快慢适中的复习计划,才能把握准复习的重点。在复习前,我会向学生下发问卷,征集知识难点,进行汇总,比如,在调查问卷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把握不准,因此在复习时就进行了重点的讲解,帮助学生解决了知识难点。

2把握内因,激发学生热情

在哲学思想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也是如此。对于地理学习来讲,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内因,教师的教学是外因,这并不是推卸教师的责任,新课标曾明确指出,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更多的扮演的是一个引导的角色。在高三地理复习期间,我发现很多学生复习效果不好,就怪老师讲得不好,怪时间太紧,怪知识点太多等等,而从没想过从自身找原因。因此,在复习时,我会主动引导学生树立“我的学习我负责”的思想,引导学生向优等生看齐,找不足、找差距,并请学习好的学生当众介绍复习经验,通过对照,很多学生发现了自身在复习中的不良习惯,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比如有的学生复习没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学生复习太过草率,走马观花等等,从而引导他们从自身作出改变,激发复习热情,提升复习效果。如何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笔者认为关键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新的元素,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课堂上来。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正是迎合了新课改的内容,若要真正实现这一改革,我们不仅要从理论高度,更要从创新的角度开展实践研究。

3由量变到质变,引导学生练习

在哲学思想里,量变和质变代表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或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当量变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尤其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讲,要掌握的知识点非常多,谁也不可能一口气全部记牢,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中,也是如此,要想提高地理成绩,必须按部就班的进行复习,一点一滴的积累知识,只有当所有知识点记入脑中,融会贯通的时候,地理学习才会取得质的飞跃。在复习时,我曾经专门向学生说过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我们看到我们周边有一些同学地理学得非常好,很w慕,可是在那一个个高分的背后,他们付出的汗水你们可看的到?没有大量的练习,又怎会有优秀的成绩呢?水滴石穿,老师希望你们能够做这穿石的水滴。”通过这些鼓励的话语,引导学生认识到积累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加强练习,推动了地理复习按部就班的开展。

4创新发展,进行灵活复习

哲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而创新是发展的一种形式。对于高三地理复习而言,也应该在复习方式上,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只有创新发展复习方式,才能丰富复习课堂,吸引学生兴趣,提高复习效果。在进行复习课期间,我曾经在复习方式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一方面在复习课上引入多媒体,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整个高中地理的架构,此外,我还通过多媒体演示自然界水循环的动画,以及“板块构造学说”,在多媒体演示中,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通过更加形象化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我在复习期间,在每个单元结束时,都会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考试,当众公布考试成绩,并鼓励成绩落后的小组,要迎头赶上,在下一次考试中实现逆转。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比拼意识。此外,我还尝试在班级内部实行“结对复习”、“互评复习”等方式,让地理复习课堂更加生动活跃。

5亲身实验,巩固知识要点

实践是哲学的基础,实践也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任何知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会记得更牢、更准。对于高三地理复习而言,由于学科的内容,以及精力和时间的限制,让学生通过实践去验证知识、巩固知识有一定难度。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为学生提实验平台,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感知各种地理知识。如在地理复习时,我曾专门针对“季风成因”和“大气温室效应”等地理知识要点,进行了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登台,进行实验,我在旁给予指导。通过实验,学生明白了“高低气压的季节转换,产生了季风”,清楚了“温室效应的产生原理”,加深了对这两个知识点的理解。高中地理还有很多的实验题材,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亲身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以上是我利用哲学指导高三地理复习的一些尝试。哲学来源于具体学科,又指导具体学科。作为哲学中的翘楚,哲学对于具体学科的教学同样有着意义非凡的指导作用。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主动学习哲学,并与具体的地理复习教学相挂钩,相融合,探究出一套高效的地理复习之法。

参考文献:

[1]汪海明.高效复习课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35期

第4篇

高中地理与初中的内容相差很大,初中多为“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是“在哪里,为什么”,尤其是高一的自然地理部分,学习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科思维。考生在高三复习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重书本、抓主干

我通过对近几年全国高考文综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命题趋势的分析已经得出,新课改的地理高考注重对书本中主干知识的考查。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于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而老师出高考题也是源于书本,所以一定要抓住教科书这最重要的学习资料。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千万不要混淆一些概念和基础知识点,基础东西一定要掌握得非常好,考试中才能灵活运用。尤其要注重对书别案例的学习和对特殊国家的自然特征、人文状况的学习。不仅仅是高中课本,初中那部分基础知识也很重要,初中地理是区域定位和世界地理学习的基础。

二、重原理、抓过程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地理的另一个学习方法就是注重过程学习,要掌握自然现象每一个过程的原因、结果和影响等等。比如水循环的过程以及影响。

三、勤归纳、会比较

要勤于思考,注重平时的积累,将知识整理归纳,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把平时遇到的区域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常总结,把知识归纳成一个系统。同时还应养成比较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后的天气等作比较;复习气候类型时,可以把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作比较;复习区域地理时,可以把岛国英国和日本的一系列地理特征作比较。还有,把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的热带作物作比较。总之,只要善于挖掘,总会发现许多相似的地理事物。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四、多读图、勤思考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而且新课改的另一趋势就是地理高考的图像化,近三年的全国高考文综新课标卷中的地理试题都加大了对学生这一能力的考查。据统计,2012年全国高考文综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共出现十幅图,出现图的比例远远大于高考数学,因此一定要学会读图,将图中的隐含信息挖掘出来,我们要做到看清图、看懂图、理解图,平时学习中刻意锻炼自己读图的能力。我经常说学好地理要“图不离手”,“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同时要勤思考,注重不同内容的比较和联系。要看出题者都从图的哪些方面进行考查,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遇图不乱。

五、重规范、有条理

答题规范、有条理是文科综合得分的重要法宝,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培养规范做题的能力,以提高得分率。一定要规范语言,尤其是综合题。要想不丢分,一定是要规范,而且一定按照顺序,一个都不能差。系统性、条理性特别强,这是将来地理试卷发展的趋势。把所有学的知识能够灵活应用,必须有系统,有条理,这样才能应用得心应手。同学们还一定要注意要用地理的语言答题,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语言,一定要注意语言的专业性,这都是平时积累的结果。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应考;复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88

在新课改实施后的高考应考,高三地理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及时调整高考应考策略,才能与时俱进。近几年的高考注重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及创新意识,注重能力和素养考查,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综合考查了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理论、规律,但答案不直接来自于课本,需要联系所提供的材料和图表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结合近几年的高考应考经验,笔者认为地理高考应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图表的训练和信息的提取

我们常说:“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地理图表信息的判读在高考试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注重考查考生根据图表获取准确信息的能力,根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解答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准确判读地理图表、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分析推理,不仅是学生能否入题的关键,更是高考取胜的法宝。所以,在高考备考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熟悉各种图表类型,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还要让他们建立图表之间的联系、图表之间的变式、图文之间的联系。

如,在讲大气的垂直分层中,笔者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这三层和这三层的特点。首先,笔者给出了大气层中各层的主要成分,然后要他们分析各成分的特点。结果学生很快得出对流层集中了大气成分的大部分,主要成分有氮、氧气、二氧化碳、水汽及尘埃等固体杂质,平流层主要成分是臭氧,高层大气有氧原子。然后根据各成分特点学生很容易得出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天气晴朗适宜飞行。最后根据各成分在各层的分布推理出各层气温和气压的变化规律。如在对流层二氧化碳、水汽等成分集中在近地面,所以随着海拔的增高空气稀薄吸收的地面辐射就少,从而对流层温度、气压是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减少。

二、立足基础,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归纳与表述

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仅要立足基础,让学生对高考考点过关,要将知识体系网络化、综合化,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且要能用地理术语规范地表述出来。

高考地理主观题分值大,而解题答案中往往包括多个得分点,考生需踩点得分。但有不少学生反反复复答了一大堆,就是答不到点上;又或者学生理解了但措词不规范所以也拿不到他该拿的分;更多的是答案有遗漏,不完整,所以也拿不了高分。因此,主观题更能拉开考生的差距,而对于中等偏下生源的学校而言,这更是考生的致命弱点,是他们拿高分的瓶颈。因此,为了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和思维的严密性,笔者要求学生把每节课的主要原理规律和分析思路表述出来,然后再把他们做的优秀答案略经修改后张贴出去鼓励他们,让他们再次修改。这样,不仅能及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解决。而且,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切实提高应考效率。

三、开拓学生视野,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高考试题多取材于生产生活实际,设问角度灵活多样。要求考生拓宽思维和知识延伸,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所以,在地理高考应考中,我们应该紧密结合实际,插入新的案例,深入研究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区位时,笔者以苍南和福鼎为例,要求学生比较这两个地区经济的差异与区位条件的关系;在讲工业区位时,笔者以龙港为例,从龙港的区位条件入手分析其产业结构及今后工业的发展方向;在讲农业和第三产业时,笔者以马站镇为例,引导学生分析马站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区位条件。

四、加强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新考纲注重实践性,加强对考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高考卷中考点不直接来自于教材,但是能够运用考生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因此,我们在应考时不能照本宣科,不是一味地要学生死记一些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分布,而是要让学生认识这些灾害的危害,提高减灾防灾意识。例如,在本学年的应考中,考虑到利用手表定向、利用地理知识野外定向因为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掌握。笔者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准备了钟表、直尺或直角三角板、绳子、竹竿等材料,在野外进行实地测量。这样,化抽象为直观,并且针对资料中问题的利用模型及时解决,效果显著。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引入了地理实验,如证明地球自转、证明地转偏向力、大气的保温效应、热力环流、水循环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体验中去分析、去思考,在深入理解地理现象与原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学科素养。

五、建立错题集,培养学生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

有人说:“错题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学生由于思维定势,总在同样的问题上反复犯错。所以,让学生克服思维缺陷,优化思维习惯是学生能否突破自我的关键。对此,笔者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把每次大考的错题汇编起来,用红笔修改,并写上解题思路和反思;在周练、课堂练习及课后练习、模拟卷均圈起来,并用红笔修改。在临考前一个月看,就相当于考前清醒剂,能够尽量避免在考试中再犯同样的错误。并且,在每次作业批改过程中,笔者都要针对性地写上评语,鼓励他们的进步,但同时指出问题、提出要求。指导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第6篇

关键词:高考;一轮复习;复习方法;考试说明

高考地理复习中,一轮复习格外重要,它是对考点的一次全面扫描。一轮复习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参照考纲把知识归纳整合,形成体系。高考命题具有“知识抽样,能力覆盖”的特点。为此,我认为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思路应坚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大纲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高考中题目的立意和表达形式的新变化加以认真复习,狠抓基础,重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比如,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等。下面本人就如何做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研读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

《考试说明》是地理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地理复习的依据,认真学习能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高考命题的有关事项。从以往的重庆高考文综地理试题来看,一方面注重对考生地理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倡导要“学以致用”,要求考生能够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着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试题所选用的素材,大多源于现实的地理问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重视对“地理问题探究能力”的考查。同时考查了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和原理,分析理解问题的基础,考查了正确填绘图形的地理技能,实现了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通过这些解读对地理一轮复习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必须深入研究高考大纲,对考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必须做到了如指掌,对要达到的能力要求,必须做到胸中有数。好钢用到刀刃上,要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有效性,避免走弯路,浪费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

二、抓好地理基础知识复习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范围十分广泛,内容也十分复杂繁琐,同时复习的时间也非常紧,因此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十分重要。在高考地理的第一轮复习中要以目标为导向,突出大纲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检查,这样有利于教师合理安排复习进度,实现复习过程的动态化。而且还可以灵活地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复习。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挖掘个人在地理知识点上的弱点和不足,学会将复习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知识点的前后联系,这对于学生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点的复习,对核心和重要知识点进行延伸,这对于学生适应高考试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在进行高考一轮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梳理不同单元不同章节相关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地理分布等。在构建知识网络时,特别注意的是,重视概念原理规律的复习。首先要分析概念的本质属性,然后研究概念的适用范围,最后联系实际,利用概念作出判断推理。比如“气旋”概念,首先分析它的本质属性:是在等压线闭合的低气压区,由水平方向空气旋转运动,垂直方向空气上升运动形成的立体空气漩涡,在闭合等压线形成的低气压区才会形成气旋。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本质分析,要注重使用范围,形成原因以及原理的多角度应用等方面。如:“世界洋流的分布”,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要理解洋流形成的原因,然后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是反气旋型的,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是气旋型的。只有这样还不行,还要注意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和南半球的南极环流,这样既掌握了一般规律,又能理解个别区域的差异,进而分析洋流对环境的影响,这样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规律,而且可以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重视培养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

地理高考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地图叙述的地理事物图像和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归纳和总结,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更加重视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始终把图表的运用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之中,特别是在一轮复习中,要善于抓住地图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深层次挖掘教材插图的隐性信息,形成图像分析的基本过程、方法。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课堂模拟图像思维训练,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加强对各类地理图表素材的常规阅读与训练,要求学生实现图文、图图、图表的熟练转换,并能综合归纳出图表地理信息,使地图既成为地理解题思维的源头,又成为地理解题思维的路径或归宿。

五、加强社会热点和案例的复习教学

考试大纲强调对地理知识的运用,新课改理念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及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关注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学生“会学知识”,并学以致用,而依据课标编写的教材,无论是内容结构的建立、素材与案例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还是内容呈现方式的确定,都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这些新的理念和特征,都应该足以引起我们对地理复习指导的重新审视,要求我们改革教学方法,把热点焦点问题回归于教材,学会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分析热点、焦点问题,尽可能多地将地理知识内容落实到案例素材上,最大程度地使用图表、数据、文字资料等背景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对素材的分析,从而达到深入理解地理原理和规律,并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六、结束语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是一项系统性的基础性复习,具有内容复杂、时间长等特点。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突破重点、查漏补缺,逐步提高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复习策略,提高复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燕东沿.如何做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工作[M]. 新校园・上旬刊,2014(05)

第7篇

这一届的高三学生,有一部分是我从高一年教过的。其他的学生是我从高二时开始教过他们的。所以他们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我很是了解。他们初中会考水平的地理知识基本上忘记了。他们当时的会考水平就是机械记忆,走出会考考场后,呈直线性忘记。即使是记住知识的学生,也大多数不理解这知识其中的含义。因此,面对高三地理教学,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个长远的目标和阶段目标。同时我制定了个长久的计划,一个目标明确、有成效的计划。

在这一学期,我的主要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第一,指导学生会学读地理。

在新学期的开始阶段,我就有意识的让学生明白地理学科要学哪些内容。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要做哪些工作,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来获取知识。让学生领悟到课外复习的重要,如果利用练习题来掌握和巩固知识。让学生明白反复复习,经常复习巩固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利用晚自修等课余的时间向老师请教问题。这些是我在开学初前几个星期主要的工作任务。这些工作,直接关系到今后地理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这阶段我用劲了精力耐心地引导学生。直至大部分的学生潜移默化地达到了第一阶段目标。

第二,时刻关心学生心态。

态度可以影响甚至决定到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高三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受到没有在校学生和社会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的决心总会有犹豫的时候。高三阶段,静下心思一心一意地面对学习十分重要。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我总是把学习心态的知道贯穿于其中。除了在讲授知识外,我还关心学生学习的效率。时刻关注学生的细微变化,争取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在这一方面,我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我常常利用合适的时间和学生认真的谈心,有意识地进行思想上的指引,在第一时间让学生科学调整好心态,专心学习。

第三,准确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俗话说,知此知彼,方能百胜。在高三教学过程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我采用了很多形式很多方法来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上一起回顾复习,从学生回顾的快慢和准确性就可以知道学生掌握情况如何。课堂有意识抽查提问问题,课堂全班小测,也是我常用的方法。还有就是在讲评习题或讲解到某个知识点的时候,相关联的知识扩散、扩展,学生完成的情况,也是个很好的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方法。可以说,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我是十分的清楚。这样,我在今后的复习教学工作中,就显得很有针对性,就能做到高效率的、系统性的复习工作。

当然,高三的教学是个任重道远的工作,也是我最专注最有成就感的教学工作。为了学生的将来,为了家长的期望,为了学校的荣誉,我会竭尽全力地奋斗在高三的教学工作上。同时,相信在新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加出色、更加优秀。

第8篇

者以2012年安徽文综地理高考部分试题为例,浅谈一下高三地理教学的复习策略。

例如:35.(24分)根据材料和图1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1)图中A地、B地的地貌分别为 、 ,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它们形成的主要过程。(12分)

(2)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规模建设住宅,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12分)

该题考查考生从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地理分析的能力,涉及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区域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主干知识点。第(1)问A地为断块山,B地为洪积-冲积平原,可以将知识串成线,构建知识体系,帮助理清思路。

挤压断块山(上升运动)

内力作用断层

谷地(下降运动)洪积-冲积平原(流水堆积)

第(2)问提取图中有用信息:河流、湖泊、耕地,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和全面性。

高考命题的依据不再是现有教材,而是《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所以教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及所附的典型试题,尤其是试题的评析,明确复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一、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基础知识每课必做,课前5分钟抽查上节课的掌握情况,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宽到边,深到底”。

近几年高考试题涉及的主干知识主要包括:地球运动的意义、天气系统、气候、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形、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人口迁移、产业转移、城市化及其问题、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我国自然灾害等等。主干知识重点复习,要统筹兼顾,建立思维框架,形成发散思维。尤其是人文地理知识点零散,可依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建立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利用专题复习强化巩固。如35题(1)的解析,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视文字、抓住地理图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审题不清是学生考试常出现的问题,如35题(2)针对图示区域洪涝隐患,列举宜采取的主要措施。考查我国自然灾害,是常规题,难度不大,但若不注意“针对图示区域”此题也很难得高分。要强调审题的重要性,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现象。

地理“无图不成题”,图表阅读能力强,才能占领高考“高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读图名、图例,根据内容要求仔细理清图表中每个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应用相关知识组织语言将图表信息表达出来。重视地图信息的获取,进行一图多用,多图并用,图文转换,文图转化典型实时练习,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三、加强模拟训练,指导学法和解题技巧,形成答题模式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前预习,课堂专心听讲,整理笔记,课后加强练习,及时复习巩固,精选习题,尤其要选取典型高考试题进行模拟考试,要求每位学生进行错题订正。

指导学生如何在考试中审题、获取、总结、检查,强调答题语言的逻辑性、科学性。不用口语化的语言表示地理语言,如一个地区经济发达,不能说“有钱”;“夏季”是地理语言,不能说成“夏天”。注意高考地理试题中出现的行为动词,如:描述、简述、说出、分析、评价等,掌握答题方法。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形成“公式化”的答题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如分析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

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诺现象等。(2)人为原因: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第9篇

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贯穿教学的始终

一是“课堂教学抓课本”。教材是高考命题的发源地,高考命题取材于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始终将课本抓在手里,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教材,记忆知识点。注重图文结合,将课本知识落实到图上,并把图形所涉及的内容逐一归纳整理,准确地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提高地理图表分析能力,加大识、绘、填图的训练。把大纲中要求掌握的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图上。二是“课外练习抓综合”。学生普遍感到地理知识点多而碎,容易遗忘,再加上像地理时间计算、光照图、等值线判读等知识对文科生来说又很难,集中讲解训练不利于学生掌握消化,分散练习可能效果较好。因此课外练习抓综合测试,刚开始学生觉得考试的内容与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联系不大,一段时间训练后,学生明显感觉会做题了,容易遗忘的知识点反复强化后能牢固记忆,慢慢找到了解题的切入点,难点知识难度降低了,解题准确率提高了。

二、临近考试,还要抓以下方面

1 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对照考试说明,回归课本,重读教材,力争减少不必要的丢分。将课本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拓展,将课本内容看透、理解透,提高对知识理解把握的深度和广度。要特别注意课本图表及图表下的注解,对图表进行观察、分析、理解、应用。要将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等固化在大脑中,随时调用。

2 查漏补缺,注重细节。

在冲刺阶段,学生做题时或多或少会有做错的题目,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暴露了学生学习的“盲点”,我们可以以此查漏补缺,以“错”纠错。在平时做错题的地方做上标记,保管好试卷,过一段时间,把有标记的试卷看一下,强化记忆,查漏补缺的过程也是反思的过程。同时要注意细节,如答题时大方向正确,但专业性不强、口语味浓、错别字多、层次不清、逻辑混乱、书写不规范等,使高考中出现“对而不全”的现象,要求学生注意这些细节,使答题准确率更高。

3 强化训练,提高技能。

5月份为综合强化训练复习阶段,通过反复的实战演习和强化训练,使学生熟悉地理高考题型,形成多角度、全方位解答问题的能力。要选择具有新情境、新视角、新观念的预测性较强的试题进行训练,以限时训练为主,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要善于总结,善于从众多解题思路中提炼共性,找出一定规律,即“答题套路”,潜移默化,触类旁通。平时学生只爱做选择题,而对非选择题只是草草看一下,却不动笔,现在要加大对非选择题的训练力度,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要舍弃偏难怪题,关注热点考题,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在精细方面下工夫。

4 学科渗透,培养能力。

文科综合考试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加强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大文科综合测试题的训练,提高学生应答学科综合题的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地理 高考 一轮复习 基础 基本能力 地理思维

俗话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高考复习就是莘莘学子们寒窗苦读的一次大收口。高三地理复习中,一轮复习格外重要,它是对考点的一次全面扫描。经过高一、高二的地理新授课学习,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很多认识是不深入的,甚至是片面的。一轮复习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参照考纲把知识归纳整合,形成体系。高考命题具有“知识抽样,能力覆盖”的特点。为此,一轮复习一方面要立足于知识的全面覆盖,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必须强化和提升学生的四项基本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下面本人就如何做好一轮复习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夯实基础、突出主干、构建体系。

夯实基础知识是关键,突出主干知识是重点。这也是地理新课程的基础目标。为此,重视基础知识的全面、准确掌握,抓住学科内最基本、最常见的主干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地球运动中的时间计算、大气环境中的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陆地环境中的地形地貌成因、河流、海洋环境中的洋流分布及影响、人文地理中的农业和工业的区位因素、交通、人口、城市、区域国土整治、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实事热点地区等。在一轮复习时,应当对照新课标,将知识点落实到章节。以单元为重点理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讲练结合,训练到位,不留死角。鼓励学生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联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和知识迁移等思维活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此外,要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其中最重要的教学策略就是,教师要能创设情景给问题――让学生“要学要问、能学能问、会学会问”,注重“举一”,力求让学生“反三”,触类旁通。

二、重视读图表的能力培养

现代高考对考生空间思维和读图能力的要求正在日益提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地图叙述的地理事物图像和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归纳和总结,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在地理考试中,地理区域特征的表现、地理情境的设置、地理问题的提出等等,都越来越多地通过各种区域图、结构原理图、等值线图、景观图来表现,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鉴别能力、判断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统计计算的能力得以很好的考查和区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更加重视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正确理解图表表述的地理信息的含义,并进而进行逻辑推理和综合判断,找出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原理和规律。对于图表中的数据,要从定量的分析中抓特征,找规律,提取有效信息,并能进行定性阐述。教学中应充分体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教材中的活动题、思考题、阅读题等,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及时对各种地图、图表运用的特点、规律和方法进行归纳,养成以地理图表辅助记忆进行思维的习惯。学会图文互换、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利用图表进行统计分析等技能。教师应始终把图表的运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善于抓住地图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深层次挖掘教材插图的隐性信息,形成图像分析的基本过程、方法。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课堂模拟图像思维训练,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加强对各类地理图表素材的常规阅读与训练,要求学生实现图文、图图、图表的熟练转换,并能综合归纳出图表地理信息,使地图既成为地理解题思维的源头,又成为地理解题思维的路径或归宿。

三、重视区域地理的复习

从高考命题者的角度来看,区域地理是实现高中与初中地理、人文与自然地理的最好结合点,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展示我国和世界热点地理事物和图像的最好平台,是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阐述、评价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好载体。在复习中,首先要树立“学好区域地理,地理的学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的思想,正确处理好地理原理、规律与区域地理的关系。在复习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时,不能脱离区域地理而复习系统地理,因为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性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内才能得以分析和解决,丢开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只能是“空中楼阁”;也不能脱离系统地理,纯粹复习区域地理,否则区域地理的复习就太肤浅,复习效率就太低,也不能达到高考复习的要求。其次要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重要原理,抓住典型区域的特征,分析影响其特征形成的原因,评价区域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该区域人类生产活动的合理性,探讨和研究解决区域发展的措施;要注意构建区域平台(尤其是重点、热点区域),以经纬网为参照系,以重要地理事物为知识点,以主要地理要素内部联系为思维线索,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特征。要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比不同区域的差异,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四、关注社会热点,强化案例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重组知识;专题复习;应试技巧

一、认真研读考纲和《考试说明》,明确目标,把握方向

《考试说明》是高考地理复习的依据。教师应依据它落实各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并研究高考试题、高考样题,从宏观上了解文综地理的命题特点和发展趋势。这不仅能开阔我们的教学思路和解题思维,而且能帮助我们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网络,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有用信息、应用信息、准确描述地理事物和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等地理学科的基本能力。

二、紧扣学科知识主干,重组知识,拓展内容

不同于一轮复习的细化知识点,二轮复习需要打破教材的框架体系,加强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应以主干知识为主线,以知识交汇点为纽带,将分散的知识点连成串、形成网,把高中地理融为一体,前后贯通,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深入的理解。

例如:地球运动是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在与之相关的试题设计中往往涉及季节判断的信息,如,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日出日落的方位等;二轮复习时,可将这些知识与气候、水文、工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开发等联系起来,如,气候类型中的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季风气候等皆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水文环境中河流的水文特征(流量、水位等)、地下水位、北印度洋的洋流运动方向等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此外,某些自然资源的开发,如,水能、风能的开发利用等也有鲜明的季节性特征。在复习中,如果将这些与季节变化相关的信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能够通过某一现象的发生,推理出同时可能还有哪些现象发生,在解题中就能灵活自如、游刃有余。

三、专题复习,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复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也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专题复习有多种专题划分方法,为了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人尝试结合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方式以及我校学生的地理基础,突破教材框架,将专题分为两大类进行复习。

第一类专题:地理图表系统。包括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过程和原理示意图、景观图、日照图等专题。地理图像(图表)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是高考中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重要手段,首先,在此专题复习中,要求学生围绕地图展开,学会读图和用图,能读取图表中蕴含的各种信息,并与相关知识点联系分析;其次,还应十分注重图图转换、图文互换训练,变换角度,学会从各类图表中提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加以处理以解决试题中所呈现的地理事项或地理问题。

第二类专题:综合题题型与答题建模。包括特征描述类、地理事物判断类、原因分析类、比较类、对策措施类、辩证评价类、意义作用类等专题。综合题是高考中考查学生“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一种基本形式,因此在文综试卷中地理综合题占有极大的比例,因而很好地完成地理综合题在地理高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类专题复习中,要求学生以区域为载体,将区域信息与高中系统地理知识有机结合,在理解试题题意的基础上,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建立解答各类试题的答题模式,并用规范而专业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

四、总结答题方法和模式,提升应试技巧

考生要想在高考考场上取得较好成绩,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地理技能外,还必须尽量减少失误,因此,在二轮复习时,应注重解题技巧的讲解和归纳,提高学生的应试信心。

1.图表的解读,注重正确的读图步骤:①读图名,图名代表一幅图的主题和要点。②读图例,图例是重要的已知条件。③读经纬度、海陆轮廓、河流流向、山脉走向、重要地名等来确定地理位置和判定区域特征。④坐标图要读横坐标、纵坐标所表示的地理要素或地理事物,并建立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用坐标图表示某一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则要注意在某一时间节点或特定空间位置上的突变。⑤等值线图要注重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和数值的变化规律。

2.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对那些地理科目薄弱的同学而言,掌握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尤为重要,因为这些题目的答案毕竟为考生圈定了一个思考范围或选择范围。选择题的解题技法很多,较常见的有“排除法”“推导法”“图解法”“逆推法”等。在实际解题的过程中,技法往往因题而异,但都必须注意几点:①细读题干信息,并圈出关键词。②提取图表中所蕴含的主要信息。③以信息联想相关知识。

第12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新课改 困惑 感悟

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已经实行了三年,至今刚好实行完一个高中循环,所以2011年高考是实行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也是检验实行新课改最好的时机。我很荣幸能赶上这个时机,因为我连续两年担任高三地理教学工作,2010年的高考是老教材教学的终结,紧接着我经过简单的新课程培训就开始了一场全新的挑战,继续战斗在高考复习的前沿。这一学年的高三教学与前一学年的高三教学相比,充满着艰辛和甘甜。回顾过去的一年,新课改对我来说有收获,也有困惑;有反思,也有诸多新的感悟。

一、对新课改的困惑

由于我未经历高一、高二新课程的基础教学,因此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对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和选修内容有一个迅速的了解和掌握,难免会觉得有些仓促和纰漏,从而产生一些困惑。

1.对新教材某些知识点的难易要求很难把握

尽管新课标教材已经减少和降低了知识点的数量与难度,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又会遇到一些老教材知识点的练习,而新老教材对一些知识点的难易要求又不同。如必修1中“宇宙中的地球”部分,关于“地球的运动”内容,只知道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而这部分内容中涉及的规律难,现象多,知识内容复杂、抽象,要不要作补充,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所以我只好面面俱到。这样可能会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

2.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衔接

高中地理新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必修内容较广泛,而选修内容涉及的领域专业性较强,内容较新。如果我们在高考复习时能将必修与选修的某些内容衔接好,将会大大节省时间,同时效率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赣州选修模块有两本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在复习过程中,必修模块中大气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等相关内容与自然灾害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另外学生在学习“环境保护”中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时,教师如何结合必修3中关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资源枯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3.“探究式”教学与教学进度的矛盾

传统教学方式的特点是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这种“填鸭式”教学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弊端就凸显出来了。新课改的要求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探究、思索、总结,从而得出回答问题的一些基本思路和模式。例如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我们应从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五个方面分析回答,但在实际教学中,若每节课都要启发学生探究答题思路,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就只能探究两三个问题,因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种看法,我们都需花时间进行筛选,所以长久下去,必然复习进度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且教学环节往往不完整,讲到哪里算哪里。

4.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问题

新课改后,教学内容的增多和课时的不足势必导致每一节课的容量增大,多媒体演示可以节省大量板书和板图的时间,并且能够形象生动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但是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我感觉比以前更累,而且学生做笔记的时间很紧,很容易导致学生上课睡觉、开小差。在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我作了一个尝试:一个班使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另一个班使用地球仪演示和姿体演示,结果发现后者的效果更好,所以不能只是人机对话,而应该侧重于人际对话。这样可以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的关系,同时自己、学生都会更轻松。

二、对新课改的一些感悟

1.关于“学案库”的建立

精心备课是一堂课成功的重要前提,而备课环节不只是备内容,更要备学生,所以在课堂内容教学前,就必须想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疑问,把这些可能出现的疑问用文字提问的方式设置成学案,让学生有一个知识接受的准备,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在讲解《热力环流》这节内容前,设计了一个学案,基本结构如下:课前预习导学(含基本概念、问题思考、知识结构、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课堂教学探讨(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压面的弯曲规律、热力环流的三个实例)、课内效果评价(习题:主要是让学生作图)、学后记(由学生填写)。通过这学案的四个环节,整节课学生有准备,我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效果显著,且大大节省了时间。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不断地积累一些优秀的学案,建立“学案库”,使学案与教案有机地结合起来,必将事半功倍。

2.让地理走进生活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两个基本理念,新教材内容的选编也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及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地理内容,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

那么,如何在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应用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一些电视节目广告、上街购物等方式让学生轻松地接受地理知识。如《天气预报》、《人与自然》、《地理中国》、《开心辞典》、《乡土》等节目都涵盖了许多地理知识。另外注意电视中一些旅游胜地的广告及食品广告。比如河南省是农业大省,那么在平时教学中可结合双汇火腿肠、王守义十三香调味品、三全状元饺等食品广告来介绍。又如学生很喜欢观看NBA篮球比赛,那么可以联系美国各城市的工农业发展历史和特点来介绍美国NBA篮球队队名的由来。

3.利用好探究案例

中图版教材每节课的“探索”则是由精心设计的小实验、小资料及相应的思考性问题,既可以作为新课“导入”,又是学生本课学习指导纲要和原理的验证。每节课的“案例研究”更是精选了近几年来人类对地理事物的最新研究和利用成果,使学生在研究中提高学习兴趣,扩展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比如在学习“宇宙中的地球”这章内容时,我开展了一项天文观测的活动。

高中阶段是充满了好奇与遐想的年龄,每当学生们放眼苍穹,心中难免生出一些疑问:茫茫宇宙中到底有些什么?宇宙的尽头在哪里?开展天文活动,给学生们以寻找答案的机会,宇宙是不是很神秘?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充分利用校天文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但能丰富校园生活,增进师生情谊,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谓一举数得。这一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思索,最终能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至此,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4.加强集体备课

新课程的教学因内容的广泛性、时间的紧迫性、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要比以前更频繁且更稳定。比如学案库的建立、课件资源的共享、探究活动的开展都需要老师的分工与协作。教师应通过集体备课,集中智慧,整合经验,共享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