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5 15:37: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师范类实习自我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师生;教学技能;重基础;重实践
对于一名教师而言,教学技能是最重要的职业技能。当前,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逐步实施,人们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要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教师不但要有广博的英语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各种教学技能。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从长远来看,要从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着手。对于大多数师范类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他们毕业之后会成为英语教师。因此,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未来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水平的高低和教育质量的好坏。
1高师生教学技能培养现状
1.1教学实践不足
教学实践是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这是进行教师培养的最后一道规范化的检查工序。但是,目前高师生的教学实践主要是“校内实习+校外实习”模式,校内实习主要包括教案的撰写和15分钟左后的讲课实践。在具体校内实习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应付了事,15分钟的试讲根本不可能呈现一节课的课堂过程,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课堂用语都不能正确使用。而为期2个月左右的校外实习,学生基本处于“散养”状态,学生只需要填写一些表格,盖一个教育类实习单位的公章就算完成了任务。指导教师没有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跟踪指导,而且很多学校将校外实习放在了大四学年的第10~12月份,这时候正是学生准备研究生、公务员考试的时间,这从客观上使得很多学生选择了不去实习,而去准备各类考试。根据调查显示,一部分英语专业师范生只重视英语知识和文化的积累,而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积累了一定的英语知识和文化,就可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英语教学,就可以当一名好的英语教师[1]。另外,也有调查表明,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三年后才能胜任教育工作,而要成为学校英语教学的优秀教师则需要毕业后五年左右的时间[2]。
1.2基本教学技能欠缺
通过对安阳学院2017届100名毕业生问卷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出的结果表明:大部分毕业生认为这五种技能重要;95%以上的学生认为英语语音技能非常重要;90%以上的学生认为英语板书、英语课堂用语、英语教学设计重要;85%的学生认为英语课件制作重要。为了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评价,笔者又设计了一道与之相关的问题来提问,结果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所有的技能都重要”。这些数据进一步说明英语专业师范类毕业生对教学技能的重要性都有统一的认识,都明白作为一名英语专业师范类毕业生,应该具备这样的基本教学技能。在有关基本教学技能的自我认知的问卷调查中获悉:有6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语音技能优秀,20%认为良好,15%认为中等,3%认为合格;4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板书技能优秀,22%认为良好,31%认为中等,4%认为合格;3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课堂用语技能优秀,25%认为良好,25%认为中等,13%认为合格,6%认为不合格;18%的学生认为自己英语教学活动设计技能优秀,24%认为良好,38%认为中等,12%认为合格,8%认为不合格;31%的学生认为自己英语教学信息技术运用技能优秀,28%认为良好,35%认为中等,6%认为合格。以上数据表明虽然高师生对教学技能的重要性都有统一的认识,但是在实践中他们还是比较关注知识的掌握,而不是知识的运用,学生对于自己师范生技能的认识还是比较客观的,也说明了他们对自己现有教学技能水平的不满。
2高师生教师技能培养对策
2.1重教学基本技能培养
英语教师的基本技能,由口语技能、板书技能和朗读技能三项技能构成。其中,板书技能应该包括钢笔字书写、毛笔字书写、粉笔字书写以及白板笔书写。流畅的口语表达、标准的语音语调是对一名英语教师最基本的要求。英语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是指英语教学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要符合约定俗成的英语语言规范。教学既要求语音标准、用词恰当、合乎语法、符合逻辑,又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清晰、简明、连贯和得体。只有标准的语音才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典范,也只有规范的语言才能清楚、明白地讲解所教内容。因此,英语教师的语言必须规范,才能产生语言的示范效应。所以,在英语教育类学生的4年大学学习中,培养英语语言技能要贯穿始终。因此,一方面,通过传统的英语语音课程、英语阅读课程、英语听力课程等,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开辟英语第二课堂,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英语类竞赛,比如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朗读比赛、英语电影模仿比赛等,通过这样各式各样的比赛,既可以检验学生们的语言成果,也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学生们的英语语言技能。板书是教师创造的作品,是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英语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大都不讲板书设计,板书时随心所欲、毫无计划、或杂乱无章、密密麻麻、忽大忽小、龙飞凤舞、难以辨认,更有甚者,不讲笔顺、出现错别字,这样就会误导学生。作为英语教师,虽然多媒体已经走进课堂教学,但是由于受地区经济条件和人才不足的原因影响,很多英语教师还在使用粉笔或是白板笔,而且多数省市的中学招教考试面试时,不允许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师范类毕业生时,重视板书、讲究板书艺术、充分发挥板书的教学作用。因此,在低年级阶段,可以开设钢笔字、毛笔字等课程,并督促学生练习,定时定量上交完成作品,并评比书写的等次奖;在高年级阶段,可开设粉笔字、白板笔字、板书设计类课程,并指导督促学生们板书设计的技能和能力培养。
2.2重教学活动设计技能培养
英语教学活动设计技能,由英语导入技能、英语课堂活动设计技能和英语教学提问技能三项技能构成。在教学过程中,英语课程教师根据英语专业师范类毕业生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社会发展实际,用任务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指导学生构建学习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强调重点和难点,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每一个项目的模拟教学,做到学中做,做中改进完善[3]。导入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或某个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合理、巧妙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题的关注,化解学生学习内容的难度,实现新旧内容的自然过渡,为新课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大大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各种导入方式(包括歌曲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诗歌导入法、表演导入法、悬念导入法、实例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不仅要一一向学生们讲解,还要有专门的课程实践让学生们将不同的导入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习和实践中,并由课程任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对其应用的方法和效果进行评估,从而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根据英语课的特点、英语教学的目的和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英语课堂上需要开展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活动。教师设计与组织课堂活动技能就是指教师设计与组织这些活动的技巧与能力。英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运用英语的情景。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是英语教师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同时,这也是最困难的一项工作。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收获的大小。它既表明了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也反映了教师的敬业程度。好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是教师不断揣摩、不断尝试、不断改进的结果。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师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活动和组织形式;同一授课内容,教师也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活动,而不同的活动又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实习或实践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们设计课堂活动的技能,同一堂课,要求学生至少拿出3个不同的课堂设计方案,然后同一指导老师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这样每位同学至少可以获得6种以上的课堂设计方案,有助于学生们开拓视野,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由于英语在我国是一门外语,学习这种语言的主要目的是应用到日常交流中,培养的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就是英语教师和学生之间最有效的教学活动之一。据调查,提问在英语课堂的交互活动中占20%~40%[4]。正确、恰当、适时的提问是认知兴趣的引导素、学生监控的好方法、情感交流的剂。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技巧,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3结语
总之,笔者希望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优化高师生英语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的设置,培养重基础、重实践的英语教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有促进作用,而且能够培养出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英语交际的人才,为地方教师队伍的建设做出贡献,从而推动各地经济的发展。但是,本研究中,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只是针对2017届100名毕业生,调查问卷的范围有待扩大。其次,调查问卷只是针对笔者所任高校即安阳学院的英语教育类专业毕业生的情况,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康平,余龙进,张吉雄.1997、1998年师范本、专科毕业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现状的调研报告[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75-78.
[2]稂亚晖,周蔚.职业技能训练是加强师范素质教育的关键[J].兵团教育学院学院,2000(1):85-86.
[3]左菊.渗透于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中的英语教学技能培养构想[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6):75-7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事业改革的逐渐深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全面提升教师职业素质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职业素质提出的要求,必须要从师范类学生的教师职业素质培养上下足功夫,努力把师范类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立志从事教育工作、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较高职业道德素质的合格教师。
关键词:师范类学生;教师职业素质;培养
职业素质,简单地说,是指满足职业生涯需要的一种特定素质。严格地说,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教师职业素质是指教师适应教育职业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 [1]师范类学生作为教师的前身,是即将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专业人才,因而,师范类学生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对教师职业素质的整体状况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为了适应教育发展对提高教师职业素质的要求,首先应该从师范类学生的教师职业素质培养上入手,结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师范类学生的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正如杜威所说:“所有其他的改革都取决于从事教师职业者的素质和性格的改革。正因为教育是人的一切事业中最个人化的、最切己的,它的力量的最后凭借和最终来源便在于个体的训练、品质和智慧,假如能拟定一种计划,使教育这个职业得到有力量、素质好、同情儿童以及对教学和学术问题有兴趣的人,那么,教育改革就不再有一点麻烦,也用不着再去解决其他的教育问题了。” [2]通过正规、系统、有效的高等教育,把师范类学生培养成热爱教育事业、乐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化人才。
结合教育发展新形势对教师职业素质的要求,笔者认为,师范类学生的教师职业素质培养应该着力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一、崇高的教育理想
“教育者,根本之事业,基于今日而期于将来也。” [3]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有的培养人、塑造人的实践活动,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教师从事的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每个家庭的希望和幸福的重要社会事业。” [4]教育理想是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是教师献身教育工作的精神源泉和根本动力,是教师职业素质中最核心的素质。教育理想的核心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也体现为对学生的热爱,只有树立了热爱教育事业、立志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才能在急功近利的多元思潮中永远保持一颗高尚、纯洁的心灵,杜绝功利和实用的冲击和影响,始终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在崇高教育理想的指引下去奉献、去追求、去探索。
师范教育对未来的教师――师范类学生,首先应该重视教育理想的培养,加强崇高教育理想的教育,引导学生尽早树立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使命感;教育他们要把教师工作奉为终身追求的人生理想。树立了崇高的教育理想,师范类学生就能更深刻地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职业自豪感,把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化为对自我的要求,在崇高教育理想的指引下形成强烈、持久的学习热情和动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保证最佳的学习效果,为毕业后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5]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思维方式,它指引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引领教师的职业成长与发展,对教师所采取的教育行动具有指导意义,决定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待教育教学活动的态度、对教学效果的期望评价和对待学生的态度。
教育理念随着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为了培养适应教育发展的师范教育专业人才,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师范类学生先进教育理念的培养,系统开设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克服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树立先进的、与时展相适应的的教育观、学生观,掌握教育理论,把握教育规律,领悟教育的本质和真谛,了解教育发展和学生的实际,促进自身教育观念的建立和发展,在理解、认识教育工作和适应教师工作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和魅力,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为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广博的教育知识
广博的教育知识是教师职业素质中最基本的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教师的工作就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是否具备充足的教育教学知识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讯息传递高速便捷的今天,知识获取的媒介和渠道非常广泛,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的知识积累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挑战,给教师的教学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为了增加知识储备,加快知识更新,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效果,师范类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应该尽早树立知识储备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摄取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心理学知识,自然社会科学知识、计算机多媒体操作知识,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储备,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为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和未来长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四、扎实的教育能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是影响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直接的因素,是教育活动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先进的教育理念、广博的教育知识,还必须具有实际的教育能力,从而把知识以一种最合理、最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学习指导能力、思想品德教育能力、心理辅导能力、交往沟通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等。教师的教育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教育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培养、训练,师范类学生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参加教学实践锻炼,培养、提升教育能力,使自己尽快具备承担教师工作所必需的各项教育能力,为真正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并在了解学生和学科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合理施教,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五、良好的个性修养
良好的个性修养是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所从事的是以教书育人为中心的职业,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正如卢梭所说:“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作为教师,具备了良好的个性修养,不仅可以使自己保持身心健康,处处展现个性的内涵与人格的魅力,更能吸引学生喜欢老师、接纳老师,进而模仿老师、学习老师。因此,良好的个性修养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种力量能够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并转化为学生对自身的修养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与人格完善,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深远。
对于师范类学生来讲,加强良好个性修养的修炼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应该提高加强个性修养的自觉性,按优秀教师的个性修养标准,不断提高自身的个性修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诚实正直、言行一致、品质高尚、意志坚强、言行一致、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和蔼幽默、理性宽容、民主合作的优秀师范专业人才,争取成为学生学习的表率和模仿的对象,使教育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六、健康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教师职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和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的形势下,拥有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教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旺盛的工作精力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享受职业幸福和人生乐趣,同时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因此,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于教师来讲是必须要具备的职业素质。为了使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必须高度重视师范类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不是先天形成的,也并非一日之功,必须尽早抓起,常抓不懈,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师范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充分认识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系统学习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把握心理发展的科学规律,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自觉进行心理素质的修炼,培养、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努力把师范类学生培养成具有稳定情绪、乐观精神、悦纳胸怀、顽强意志等良好心理素质的专门师范人才,为以后真正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更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七、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素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道德要求。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教师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做导师的人自己便应当具有良好的教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近代教育科学先驱夸美纽斯说:“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能对教育效果的发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师范类学生要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增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将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要求,最终树立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只有这样师范类学生才能真正有资格去承担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才能真正具备教育好下一代的社会责任。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开发人类智能资源的先锋队、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平衡学生心理的心理保健医生。” [6]师范类学生作为教师的预备力量,即将承担起教师的社会责任,在就读师范教育专业期间急需加强教师职业素质的培育和养成,通过正规、系统、专业的师范学习和实习,逐步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积累广博的教育知识和扎实的教育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确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唯有此,师范类学生才能真正成长为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有能力、有方法、有水平的合格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国宏. 职业素质教程[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3).
[2]周伟. 师范大学师范生职业素质问题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11:(1).
[3]顾明远. 希望更多的校长成为教育家[J]. 人民教育,2010:(13-14).
[4]叶澜. 创建上海中小学新型师资队伍决策性研究报告[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3).
[5]叶澜. 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
关键词:教师资格证;课程改革;地理学科知识;教学能力
一、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
教师资格制度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资格制度起步较晚。1986年《义务教育法》首次规定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应由国家建立,强调教师为专业技术人员。1993年《教师法》以法定的形式强调实行国家教师资格制度,确立了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人员的身份[1] 。1995年,国家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对教师资格条件进行了进一步细化。2002年教育部制定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对教师资格制定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补充[2]。由此,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基本形成。本阶段的教师资格制度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考试对象是非师范类学生和其他人员,师范类毕业生在毕业时修满学分后发给教师资格证书;第二,虽然考试大纲由教育部审定,但是命题、组织和考试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各地方在试题编制、考试组织、考试时间安排等方面各自为政;第三,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以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基础理论为主,很少涉及学科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第四,虽然建立了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认定门槛较低,除了学历要求外,其它的培养要求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教师资格终身制,没有年限和任期的限制,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对于教师教育的指导性作用不强,缺乏针对性。
为加强国家教师资格制度建设,使之更为科学、规范,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由国家统一制定考试标准,提高入门条件,加强教师道德建设[3] 。2011 年,国家颁布《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对中小学国家教师资格制度进行改革,教师资格实行全国统考,并颁布各等级考试科目的大纲[4] 。2011年首先在浙江、湖北两省进行试点,2012年试点省份增加了河北、上海、海南、广西四个省区,2013年又增加了山东、安徽、贵州、山西四个省区,按照规划争取在2015全面执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此次改革主要有三方面特征:第一,笔试内容包括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和情境模拟方式进行。本次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专业性和理论性更强,更强调概念和理论记忆基础上的理解应用,特别是面试,侧重实践操作。第二,以往师范生修习完相关课程后,在大学毕业时直接颁发教师资格证。在新的制度下,师范类学生也要参加并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第三,对已经取得的教师资格进行定期审核,每5年一次,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和师德建设。
二、《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内容结构与特征
中学教师《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在“国家标准、省级考试”制度下应运而生,大纲规定本科目主要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和理论、地理教学基本知识和理论以及基本地理教育教学能力。
1.中学教师《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结构
中学教师《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由考试目标、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试卷结构与题型示例三个部分构成。
考试目标规定了中学地理教师资格考试要达成的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维度,知识维度包括地理学科知识和地理教学知识,能力维度包括地理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地理教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与地理教学设计的能力。大纲中采用“了解”、“运用”、“掌握”、“会初步运用”等动词进行表述,清晰地说明申请者对地理科学知识与地理教学能力的把握程度。
考试内容模块部分从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教学设计三个部分对每个模块的内容与要求进行具体、明确的说明。大纲中规定中学地理教师申请者首先应具备较好的地理专业知识,包括掌握与中学地理课程相关的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运用地图和其它图像、绘制地理图表等基本技能,掌握地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如观察、调查、实验等,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如人地关系等。教学知识一方面涉及中学地理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及教材的编写,另一方面涉及中学地理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技能、教学评价等一般地理教学知识与技能,从地理课程、地理教材、地理教学三个方面对地理教学知识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说明。教学设计从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形成完整的教案五个方面加以具体说明(见表1)。
试卷结构分配,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所占比例为44%,教学知识与运用占21%,教学设计占35%,考试题型有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四种题型。客观题占33%,主观题占67%,说明此次考试大纲更加注重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见表2)。
2.中学教师《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特点
关注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
考试大纲紧密结合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对于地理新课程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情况的考查,增强考生适应地理新课程与新型地理教学方式方法。大纲明确要求考生了解中学地理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主要内容要求;熟悉中学地理课程设置和设计思路;明确中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能够运用地理课程标准指导自己的地理教学实践。
重视地理教学基本技能考查
考试大纲对考生地理课堂教学技能提出较为全面而具体的要求。大纲中要求考生具备准确、恰当的制定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运用教学媒体、进行教学评价、编写教案等教学设计能力;具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教学、正确处理地理教学中各种问题等教学实施能力;能够采用不同方法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等教学评价能力。从多个视角全面考查,给予考生充分展示其对于地理课堂教学把握与理解的机会,从中也可有效地考查考生地理教学素养的状况与潜能。
凸显地理科学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是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随着地理学的不断发展,地理学的思想方法日显重要。本次教学大纲在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能力方面,加大了对考生地理科学基本思想与方法的考查力度。大纲要求考生熟悉地理实验、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6]。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和方法观察、分析、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
三、地理学科教育类课程改革方向
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主渠道,针对教师资格制度的变化,为使师范生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确保师范生优势特色,应密切结合国家教师培养“专业标准”,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育实习等方面对师范生培养模式做出相应调整,突出“实、新、用”,积极与“国考”对接,进一步突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优势。
1.完善地理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
切实增加地理学科教育类课程
在以往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技能、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基础上,应增加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教材分析研究、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地理典型课例剖析课程,增强地理教育类课程必修的比例,将地理教育类课程分为理论、技能和实践三层面课程(见表3)。
科学配置各学段地理教育类课程
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地理教育类课程多数均从大三开始设置,集中高年级学段开设,这种安排格局不利于学生循序渐进进行学习,应从大一开始,系统规划、统筹布局,逐步提高。大一开设地理教材分析研究与地理教学技能课等基本地理教学素养课程,大二开设地理典型课例剖析、地理课程标准理念解读、地理教学评价;大三开设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地理教学设计与微格教学;大四开设计算机辅助教学与教育实习等。这样设置可以使多数学年既能学习地理教育理论,同时配有地理教学技能或地理教学实践课,形成地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的时序序列(见表4)。
2.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方法
倡导“咨询―探索”教学模式
“咨询―探索”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师先提出总教学课题作为任务,学生在围绕课题活动中,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开展尝试性乃至探究性学习研究活动,最后由教师总结评议。该模式教学程序为:提出课题―设计活动―收集资料―研究课题―总结评议[7]。该教学模式注重调动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以加深理解,发挥创造性。
探索“问题―任务”教学模式
“问题―任务”教学模式即先将学生置于实际问题中,课程、教材与资料等内容都围绕问题进行组织,学生自己决定需要什么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处理问题,其责任是决定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并进行探究,教师对学生活动侧重观察组织和积极引导。该模式教学程序为:问题阶段―初期分析―研究阶段―报告成果。该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方式解决问题,提高综合思维、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尝试“案例―研讨”教学模式
“案例―研讨”教学模式即选取真实教育问题事件作为典型案例,教师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评价、讨论,并根据案例进行演练,学习运用地理教育理论全面分析地理教育教学问题。该模式的操作程序:展示案例―合作讨论―讲解分析―演练展示。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联系教学内容和教育实际,列举针对性、实践性等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研讨,深化学习。
试行“模拟―演练”教学模式
“模拟―演练”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播放优质地理教学录像,学生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在师生深入讨论评价基础上,编写教学案例并进行课堂模拟教学演示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程序为:观看录像―分析讨论―模拟演练―反思总结。该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熟悉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并根据各种教学情境进行模拟授课,以提高师范生地理课堂教学技能。
3.强化各学段教育实习
师范院校常规的实习一般为7周,试教课为12节。但由于实习时间过短,学生实习效果并不理想。此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改革重视学生教学综合素养,加大对考生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及地理教学设计能力考查,与之相适应应加强考生实践环节,从师范生进校起,就应整体设计四年实践教学计划,加强组织师范生观摩中小学课堂、进行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开展教育专题调研[8]。根据不同学段可以将实习制度分为初始实习、基础实习和强化实习(见表5)。
综上所述,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地理教育类课程从课程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实习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才能有效提高师范生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确保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竞争优势与创新特色。
参考文献:
[1]蔡国英.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J].宁夏教育,2002.
[2]高交运、李淑贞.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现状及相关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
[3]刘志红,胡兴昌.教育生态化与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体制建设[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
[4] 魏永刚.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J].教育评论,2014.
[5,6]教育部.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S].2013.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技能是师范生今后从事教师职业必须掌握和运用的教育教学方面的技巧和能力。这种职业技能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对高师生加强训练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高师院校在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中还存在诸多不足。要保证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分析其存在不足的原因和探索其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其未来职业的特定性决定了它应具备教师职业技能的特殊性。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是指就读师范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为今后从事和胜任教师职业所必须掌握和运用的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技巧和能力。这种技巧和能力的培养,是师范院校培养师资和各类教育工作者系统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技术项目,涉及的内容颇为广泛,加强这种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及其意义
(一)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主要内容
一是语言文字技能,即师范生应具备准确清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规范正确的文字表述能力。它以教师口语(含普通话和外语口语)和“三笔字”为主要内容,这是对师范生语言文字基本功最起码、最基本的能力要求。二是计算机运用技能,即师范生应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和运用能力。这是21世纪教育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条件下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三是教学工作技能,即师范生应具备开展教学组织等工作的技巧和能力。主要包括课前的备课技能、课堂的上课技能、课后的辅导技能等三个方面。四是班主任工作技能,即师范生应具备开展班级管理、学生教育等工作的技巧和能力。主要包括集体教育的技能,个别教育的技能,与学校、家庭和社会沟通的技能,制定、实施、检查和评价班主任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和学生操评的技能等四个方面。五是其它工作技能,即师范生应具备的其它有关的教师工作的技巧和能力。如文艺技能,体育技能,教研技能(课题申报、实验研究、社会调查、论文撰写等技能)。
(二)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意义
从师范生个人角度看,它是提高师范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迎接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也是提升师范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渠道。师范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很多,教师职业技能是其应具备的专业文化素质的重要体现。但技能是一种掌握和运用专业技术的技巧和能力,它必须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过系统地加以学习和训练才能逐渐形成。师范生只有接受系统地锻炼和培养,才能把这种技能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同时,我国新课改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亚待解决教师的适应问题,教师能否适应与教师的教育素养、学科素养等因素息息相关,而教师教育教学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正是教师教育素养的重要体现。因此,师范生在校期间只有加强职业技能培养,才能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好基础。另外,近年来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作为一名“准教师臂的师范毕业生,要想在就业市场中找到位置,就必须具备过硬的能力和素质,而这一切又离不开其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从师范院校角度看,它是体现师范院校办学特点、促进师范教育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师范院校的办学特点主要体现为以塑造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和其它各类教育工作者为中心任务,而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谓是教育基础中的基础。不论是体现师范院校的办学特点还是促进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都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从国家和社会角度看,它是培养大批新型的合格教师的必然要求。培养和造就大批新型的合格教师是我国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新型的合格教师必须是一名德才兼备的教育教学能手,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方法武装「自己,具备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要培养这种新型的合格教师,必须让其在大学阶段系统地接受师范教育,进行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技能培训。这就要求高师院校以高度责任感的战略眼光来认识提高师范生素质的重要性和突出师范特点开展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必然性。
二、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并没有完全引起学校师生的高度重视,在具体实施培养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是重学科专业教育轻职业技能培训,导致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不够系统、规范和完整,强化训练软弱无力以致出现相当部分师范毕业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二是重理论学习轻实践锻炼,导致师范生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脱节,出现了师范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如有的师范毕业生在校时专业学习成绩优秀,但走上教师岗位后却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教学,出现了忙于课前写教案、课上背教案、课后理教案,以及教态不自然、板书不规范、提问无目的、点评不到位、表达无条理、多媒体计算机操作不熟练等教学技巧和能力问题。三是重应试考试轻技能自主训练。专业学习和测试与技能训练对师范生来说是同等重要的,但受到“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相当部分师范生还认为只要考试过关就万事大吉,以致平时只重视应付考试而不注重技能的自主训练,使之难以培养出良好的职业技能。四是重个性发展轻技能的全面培养。有些学生过于注重培养自己的个性,若有一技之长就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忽视其它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养。总之,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师范生得不到系统、规范和完整地职业技能培养,给他们今后的就业和工作带来了困难,也给促进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培养合格人才带来了阻碍。
(二)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培养目标体系相对模糊。这可以从许多师范院校的师范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还没有制定一个系统的、规范的、完整的具体实施技能培养目标体系和实施细则而得到说明。正因如此,导致许多院校在技能培养中存在缺乏依据和标准,出现技能培养不够系统、规范和连贯以及主观性、随意性的现象。二是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许多院校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为开展师范生技能培养的制度体系。如《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和证书制度》还未出台,《教师口语和“三笔字’训练与考核制度》《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与考核制度》《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制度》《演讲与口才、体育裁判知识等文体特长项目的技能训练与考核制度》《计算机培训与考核制度》《教育见习和实习制度》《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或创作)制度》等都还不够健全、规范和完善。三是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就目前高师院校主要担负师范生技能培养重任的“中教法”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而言,普遍存在着教师学历学位偏低、职称偏低、科研成果偏少,以及教师积极性不高、学校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范生技能培养的质量。四是经费支持相对不足。以我校师范生教育实习为例,学校按每生一定比例将经费专项划拨至学院,学院再将经费统筹用于实习点联系几实习学校指导,实习生住宿,来回车票,制作实习简报、板报、材料等有关实习活动。由于经费不足,有些活动并不能很好地落实,而几年前实施的与中学实行“教育实习基地”定点挂牌制度,也因经费问题使该项制度的运行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承担教育实习重任的教师纵然有责任、能力和信心搞好教育实习工作,也会因经费问题而力不从心。 三、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明确技能培养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高师院校应根据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师范生技能培养的具体目标,确定技能培养的基本内容和任务,以及为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在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培养模式、经费支持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规划和实施,形成一个明确而又科学的技能培养目标体系,保证技能培养目标的实现。从实践教学角度看,要保证目标的实现必须积极构建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说,一是基础实践环节,包括军事训练、公益劳动、英语实践、计算机实践等;二是专业实践环节,包括语言文字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等;三是综合实践环节,包括文体实践活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或创作)、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四是创新实践环节,包括课外科技立项、社会调查报告、大学生挑战杯赛、学生科研论文、科技小发明等。在构建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以下建设。一是“一个基地”,即教育见习和实习基地。搞好与中学的定点挂靠或共建基地建设,为师范生提供岗前技能实践的锻炼平台,把师范生所学的知识“带出去”和中学的教学经验、教改实践“引进来”。二是“两个中心”,即中学学科教育及信息资料研究中心和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测试中心。建设好这两个中心,能为师范生了解和把握中学学科教育和教改的基本情况和规律,为师范生技能培养提供信息资源和组织上的保障。三是“三个教室”,即微格教室、CAI课件制作室及中学理科实验室。搞好“三室建设”,能为师范生提供教学技能训练、教学课件研制、中学相关实验操作和研究等条件,为师范生将来从教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二)健全完善制度,组织措施得力
高师院校应根据教育部《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这是师范生技能培养的基本保障。当前,在师范学科专业教育方面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考核制度,保证了专业教育的顺利进行。然而,与之相比,在师范生技能培养方面却显得重视不够,如课时不足、训练不系统、考核不规范等问题。师范生技能培养急需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来保障实施。如建立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和证书制度,制定一系列内容具体、标准统一、便于操作、执行有效的技能培训量化标准和实施细则,详细规定师范生每一年应达到的技能水平,并进行相应的严格培训和考核,向通过培训、考核合格的师范生颁发教师职业技能合格证书或等级证书,从而促进师范生自觉训练,保证技能培养目标的实现。只有从制度上做出规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技能培养存在的不足。当然,由于师范生技能培养不像专业课那样便于操作和考核,所以,学校务必考虑这种技能培养的特殊性,要专门成立院校领导班子、安排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并通过建立健全校、院、系等各级组织以保证这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实效化。
(三)优化教师结构,保证经费到位
师范生技能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情况,技能培养始终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实施,教师是“传授知识、解释疑惑之人”,对师范生技能培养的质量和效益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技能培养中,学校务必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根据师范专业和学科特点,制订出相应的师资培养和引进计划,通过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教育资源整合等手段和途径,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建立一支思想端正、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同时,为保证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学校还必须根据师范专业和学科特点的情况,改变过去“应试教育”所形成的那一套教师的评价标准与考核制度,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此外,学校还应根据师范生技能培养的需要,设立专项教学经费,用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师范生技能培训与考核等相关费用。只有充足的经费保障,才能确保技能培训工作正常有效地开展。
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实践中学会成长。 在讲课方面,我选择了欣赏课类型,这样的课型可以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视听唱等直观的手段吸收他们应该掌握了解的知识。同样抓住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从动画片入手。小编为大家整理音乐老师个人自我鉴定报告文章,提供参考,欢迎阅读。
自我鉴定一
20xx年,我到xx中学进行了为期xx天的实习工作,非常感谢我的学校和实习单位给我这样一次宝贵的机会。让我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实践中学会成长。
刚进入校园,就被优雅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风气深深的吸引住。每一个学生都那么纯真可爱。初到班级里来自学生热情的欢迎掌声,我真的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听指导老师的课,每一幕,每一个瞬间,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对我来说都是那样的深刻,至今还记忆犹新。指导老师非常关心我,细心指导,每次师范讲课之前都要认真备课,上课前把她课上的重点,特点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都提示让我牢记。应该用怎样的语言对学生说话,如果与学生沟通,真是面面俱到,着实让我学到不少东西。
听课实习完成之后,指导老师让我一个走上讲台对着整个班级的学生。我一直都很紧张。直到走上讲台,我才发现一切并不是我想像的那么可怕。从低头一个人讲,到很自信的自如的和学生沟通,是一个有点小困难但是完整也难忘的过程,就像一朵花,从含苞待放到正直花期一样,是一个美好的过程。同学们很配合我的工作,上课认真听我讲,认真唱歌,积极回答我的问题。作为一个新人,真的让我感动。
不过,在这样一个怀有叛逆的年龄阶段,难免有一些孩子是不喜欢服从的。对于这样的学生,身为教职人员是不可以用暴力或是过激的语言的手段达到教育的目的。或许会起到反作用,后果不堪设想。在这样一个法制社会里,人人有权利,人人有利益,学生也不例外,如果不尊重学生的利益,他会用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的利益,也就会反作用与教师。所以,不尊重学生,不善待学生就等于毁灭自己。不过善待也总是要有度的。对于如此顽皮恶作剧的孩子,同样也要对症下药。最重要的是,不能轻易的放弃他们。
我在初一年级。这些刚刚小升初的孩子,都还是站在童年的尾巴上对着父母撒娇的宝贝。在众人面前却以为自己已经是大人的无邪的天使。他们在上课的过程中会抑制不住自己兴奋的情绪,多变的思想,也控制不住自己的说话欲。所以上课中维持纪律是早在意料之中的。我喜欢用一些显得自己比较人性化的道理压制他们亢奋的情绪。偶尔也会选用一些蕴涵道理的小故事指点他们。这样便会有一个好的开始,整节课下来也有不错的效果。
在讲课方面,我选择了欣赏课类型,这样的课型可以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视听唱等直观的手段吸收他们应该掌握了解的知识。同样抓住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从动画片入手。因为动画片一直以来都深受孩子的喜爱。国外的一些动画在我小的时候就很受欢迎至今还在热播。说明他们真的很经典,不过这样经典的动画片在现在孩子的眼里不过就是一些没有语言对白的搞笑剧,真的让人心寒,也应该反思一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我想不只是这样的,就算一是一部动画片也应该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斟酌,我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就是引用动画片中所用的西方古典时期音乐片断,通过展开让同学了解一些西方古典时期伟大的音乐家及其相关知识。
其实,只一支曲子,让人获得的知识也有多方面。比如曲式知识,让学生了解曲子的框架结构;比如作曲知识,告诉学生简单的作曲手法,让同学也试着写写属于自己的旋律;比如配器知识,让学生认识管弦乐队中的乐器及其声音特点和声部安排等等,这样再欣赏管弦乐曲的时候,就不会盲目,稍加提示对曲子会有更多更新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但最直接的还是西方音乐历史类的知识,通俗易懂,学生容易接受掌握。
据调查,80%的学生不喜欢音乐书的内容,15%的学生只喜欢个别章节,5%的学生没有态度。如果我们不能改变大的环境,那么我们只好通过改变自己的方式来改变现状,这样就需要更好的与学生沟通交流,多思考探索更新的教学方式以及灵活运用拓展的外界知识素材。
实习生活很快就过去了,带着一丝伤感和不舍我离开了实习单位。在实习的日子里,我和指导老师还有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希望我的指导老师们工作顺利,我人生中第一批学生学业有成。当然,在这次实习工作中,我还有很多做的不尽人意的地方,相信我会尽快端正我的态度,改正我的错误,以便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感谢我的学校,实习单位,以及我的指导老师和系指导老师。
自我鉴定二
我叫xxx,今年毕业于xx大学的音乐教育专业,以下是我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个人自我鉴定。
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已经结束,回顾这一个月的实习生活,感慨颇多。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教育实习对每一个准教师来说,都是一步非常重要的棋,是我们师范类学生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必需环节。我们可以通过实习,接触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书本的知识,理论的思维。这一个半月的实习,我收获了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体会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与责任,以及明白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所要付出的艰辛和劳累。
在这短暂的日子里,作为实习班主任兼音乐实习老师,不仅积累了初步的班级管理和音乐教学经验,还深刻地体会到强烈的班级凝聚力和素质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性。
教育无处不在,在讲台上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讲台下更要注意保持教师的良好形象。我坚持早读、晚自习上班提前十分钟到达班级,把课桌上的椅子拿下来摆好,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能坐上摆好了的椅子并让整个班级保持良好的纪律。在教学与日常管理中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要求学生学会严谨治学与做人,真正履行了一名实习教师的职责。
在学院领导及教务处、学生处等有关部门的关心下,在实习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全体实习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本次实习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实习,实习生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品尝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甘苦,懂得了为人师的责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为今后走上教育岗位、献身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次的实习,我学到了很多,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诸多的缺点与不足!今后我将更加努力,为提升自己,为教育事业,时刻努力准备着!
自我鉴定三
这学期又匆匆的过去了,回顾本学期的音乐教学工作,忙碌而充实。虚心、勤奋、积极向上、关爱学生是我工作的主导思想,在这个主导思想和校领导以及同事的帮助指导下,我自身不断努力,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摆正自己的位置,在音乐课堂教学上和组织课外文艺活动的能力上都有明显的进步。
在音乐教学工作中,首先教学态度认真,治学严谨。为了尽快进入状态,弥补教学经验的不足,提高业务水平,我常抽出时间听课,只要我没有课的情况下,四杯赛的课我基本上节节不落,而且我还听其他三位音乐教师的课,并注意与其他老师交流,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他人的经验融入自己的教学思路之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案。我在每次备课前,都深入研究挖掘教材教参,同时阅读了大量课外刊物;在备课过程中力求做到精、简、全、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讲课之后,即时将讲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注意的问题补充到教案中。
遵循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对初三年级和初四年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初三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把提高学生音乐兴趣作为教学重点,课堂上做到精讲多听,选择学生喜爱的音乐曲目,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快乐;把加强学生的音乐技能技巧作为初四年级的教学重点,音乐课以唱歌教学为主,要求学生唱歌要讲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注意连贯、节奏准确、用情表现歌曲内容,为初四年级学生参加毕业艺术推荐生考试打下良好基础,结果教学进行的更加顺利,教学效果更好。
在讲课中我力求做到重点突出,线索明了,语言简练、生动、幽默,课堂气氛活跃,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学生的喜爱。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即时解决,作为任课教师我经常找学生谈话,鼓励他们不要怕困难,增强他们学音乐的兴趣和信心。有些学生在与我谈话之后,不但音乐进步很大,就连文化课的成绩提高也很快,总之力争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经过努力的工作,在教学方面我取得了一些成绩。
除了完成音乐课堂教学外,积极组织课外文艺活动。本学期,主要参与组织了“庆祝建国60周年歌咏比赛”和“美文诵读比赛”并且做了许多具体工作,比如:歌曲的选择、请示领导批准、再编辑输出、下发歌片、每个教师、学生人手一份,督促学生练习,达到了预期效果。使我校班班有歌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陶冶情操,增强了集体荣誉感,确实提高了学生的演唱水平和音乐素质,使我校美育再上新台阶。
对待上级指定(督导检查材料)的任务,积极完成,速度快,质量好,不讲条件,不提要求。任劳任怨,体现了一个人民教师良好的工作作风和道德风范。每当接到领导下达的任务,我总是不折不扣地完成,并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
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响应学校的各项号召,积极捐款捐物、参加升旗仪式,认真完成业务笔记、政治笔记的学习内容。
当然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仅有以上几点还是远远不够的,自己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我以后还会继续努力,我今后的目标是:
一、在工作中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加强业务学习,而不是停滞不前,自以为是。
二、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在工作中,虚心学习同事的先进教学经验,主动与同事沟通。言语谨慎,举止得体,处处以一个人民教师标准要求自己。
论文摘要:高等师范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自国家1995年《教师资格条例》颁布以来,虽在全国有关高校一度出现好的势头,但很快被我国高校扩招的形势冲淡了,目前情况令人担忧。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从宏观上构建高等师范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模式应是当务之急。
当今时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都有赖于全民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常说,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是时代与历史赋予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从教师职业本身而言,能够胜任这项工作也并非易事。俗话说:“身为父母容易,但为人父母却不易。”这与当教师似乎也有相通之处。当我们选择学习师范,我们就是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了,但要真正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师却还得进行严格的专门训练。它正如“做父母”,并不是有了孩子就是好父母。
建国以来,教育界虽然多次提出要重视教师的职业技能培养,但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是重视教师的学历、资历,不重视教师的技能。即使在师范院校,往往只注重大学水平而忽视师范特点,未能把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在应有的位置。1994年,原国家教委曾根据《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组织专家制定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并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下发给了各高校,各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对此虽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教师的职业技能训练,但很快被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猛扩大的形势冲淡了。wWw.133229.coM
目前,高等师范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没有落实。《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指出:“对高等师范学校在校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规定师范职业技能分为“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部分”。由于高校的扩招以及新形势下各高校具有较高师范素质的教师偏少,落实《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的要求显然力不从心。第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不合理。过去,高等师范教育一般只局限于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这三门教育理论课程,辅之以四到六周的教育实习。但实践证明,这种安排由于过多地依靠理论讲授,往往使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流于形式。第三,由于中学师资从过去的师范院校单口培养走向今日的多元培养,非师范院校也可办师范,其“学术性”又往往压倒“师范性”,而师范院校在激烈的毕业生就业竞争面前又不得不放弃单一的师范特色,纷纷向综合性大学靠拢。高等师范教育在这种夹缝之中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几乎成为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因此,加大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力度,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和专业性,是提高高等师范教育在“师资市场”中竞争能力的迫切需要。
毋庸置疑,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但仅仅具备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一个教师只会照念教材上的字句,没有任何技能的传授,那他至多只是一架把文字变为声音的机器。换句话说,从事教师这门职业与从事其它任何一门职业一样,都需要从事这门职业的技能。
技能,通常是指人们运用某种知识经验完成一定目标任务的活动方式。职业技能即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某种特定的技术。教师职业技能也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学生学习,达成一定教学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它是教师完成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教师的技能,决不只是简单的转化技能。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综合运用我们的各种知识与技能的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本领。显然,这项本领包含有多方面的能力,我们把这些能力的总和称为教师职业技能。作为一名师范生,如果希望将来能够成为一名一流的教师,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就必须狠抓当前,夯实教师职业技能的基础,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高等师范学校开设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一个总的目标就是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使他们初步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才能,为他们今后能够胜任基础教育工作打下扎实的师范基础。20世纪末,国际教育界曾提出过一个叫做“opencompe-tence”的新概念,直译的中文意思是“打开能力”、“扩展能力”,这实际上是一名合格教师所应具备能力的核心内容。教师之所以被称之为工程师、艺术家,也就是指教师的劳动带有创造的性质。创造需要知识,但更需要在教学能力上有所突破。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在师资力量上的优势,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在教学技能上的优势。
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完成这一任务有一个过程,而高等师范院校的学习阶段只是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起点,其培养目标必须从教师专业性的要求上加以宏观把握。从静态角度来讲,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包括专业理想境界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掌握与专业能力的形成与拓展,即指从事教师工作应具备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从动态角度讲,教师职业技能的形成并非自然天成,它需要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不同的阶段有内涵不同的着重点。因此,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合格的满足基础教育要求的教师,但又应明确培养目标仅仅是一个理想愿望,合格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磨练;进而,我们还应着眼于师范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他们基本能力的形成。尽管能力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但高等师范教育是重要的奠基阶段,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包括哪些内容呢?由于教学行为极其复杂,人们对一名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师范技能的项目要素看法不一。苏联学者c.涅德巴耶娃在《教育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文中,阐明教师职业技能包括12个方面;英国教育和科学署在((教师职前培训改革》文件中,归纳出教师应具备27种职业技能;美国佛罗里达州规定教育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有1270项之多;我国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要求教师具备4种职业技能。以上已充分说明教师职业技能的构成比较复杂。
为了方便教学,这里有必要将教师职业技能进一步加以明确与概括。教师职业技能的表现形式是外显的,多体现在“嘴”与“手”,但它又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教师职业技能就必然与人良好的大脑机能有关,又同人的嘴、手等感觉器官紧密相联。因而,我们把教师职业技能概括为:“玖m",即脑(head)、嘴(mouth)、手(hand)这三方面功能的和谐释放。
当然,"hm’z’结构的划分毕竟比较粗放,仍然不便于实施教学。不过,如果划分得太细,也未必能够使学生得其要领。我们认为应当在《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所说4种技能的基础上稍加拓展,将脑、嘴、手三方面的内容再分解为如下8种技能:
脑:脑的机能是潜在的,教师的所有职业技能都得通过脑的机能来统筹,有些技能虽是通过嘴与手释放出来的,但更多地却偏重于心脑的文化知识和思维能力方面的修养,它包括课堂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文艺鉴赏技能等。
嘴:主要是指教师运用普通话进行口头表达的技能,以及音乐演奏技能(音乐视唱)等。
手:包括教师“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的书写技能、使用教学媒体技能、音乐演奏技能(乐器演奏)、美术创作技能等。
与《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相比,这里将使用教学媒体技能单列,并另外提出了文艺鉴赏技能、音乐演奏技能、美术创作技能,其主要理由有两点:第一,将使用教学媒体技能加以突出,是新世纪教学发展的需要。2004年底,《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明确要求从业者“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第二,其它3种技能都属于文艺方面的,而文艺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而且一直都是师范专业的必修课程,师范教育如果舍弃了文艺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当然是毫无道理的。
教师职业技能不仅包括外在的动作技能,而且还包括内隐的智力技能。然而,由于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教师职业行为尤其需要深层次的智力技能为主导,同时,教师职业技能毕竟又只能通过外显的方式来表现,从而达到沟通传授的目的。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需要全方位地对师范生进行考虑设计。
从宏观上构建高等师范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模式应是当务之急。
从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看,发达国家的教育类课程占师范专业课程体系的16%一33%,而我国仅占5%一7%,大多数高校至今仍然沿袭着传统的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即“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实习”的模式,这种教育培养模式与现代教学方式脱节,收效甚微。因此,有必要对高等师范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作较大调整。
就教师职业技能的构成结构而言,它主要包含8个方面的技能,这些技能当然最终还得通过课程来实现。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我们提出了“二四课程模式”,或者叫做两个部分、四种课型模式。两个部分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四种课型是:教育理论课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实践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设置,从而形成富有特色的“四位一体”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其具体安排见表1。
“二四课程”体系,与以往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相比,有几点明显不同:(1)加大了教育类专业课程的比例,不仅有必修课,还有选修课。(2)将教育类课程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类,以及理论课如“教育学”、训练课如“教育见习与调查”、实践课如“教育实习”、活动课如“教学研究小论文比赛活动”等四个部分;在隐性课程选修部分,如学生超出要求完成学分,其超出的学分可充抵专业任选课学分。(3)明确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目标规格,不论是师范类专业还是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只要选修师范教育方向,就必须修读以上训练体系的部分课程,并取得46.5个学分后才能获得《教师职业技能合格证》。
培养模式依赖于课程,课程价值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常规的教师资格考试往往局限于两三门课程,并不能全面检查和衡量考查对象的综合素质,尤其无法考察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而学生学业质量的提高最终取决于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因此,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应采取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方式,特别应当注意采取现场评价考核的方法引导训练。
一方面,在技能训练课程的考核上,可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制度。一般说来,定期三级考核更有利于操作。一是一级课程考核。师范公共必修课一般是培养教师职业技能的理论基础,可将该类课程成绩作为下一步训练的切人点,为学生建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档案”。二是二级过关考核。在二、三、四年级,可在学生初步掌握师范基础理论的前提下进行二级过关考核,全面实施“六证换一证”制度,这样更有利于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使必修与选修、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六证”即三笔字书写合格证、大学语文水平达标证、英语四级合格证、计算机操作二级合格证、普通话水平测试达标证、中学教师综合素质合格证;“一证”即高等师范专两个方面,一是完成学校规定的高等师范专业全部课程所要求的修读学分,二是结合教育实习完成对毕业生教师职业技能综合水平的考核与认定。
另一方面,各门课程应特别注意采取现场评价考核的方法鉴定学生的从教水平。进人20世纪后,特别是“二战”以来,从教水平与资格考试的内容开始多元化。美国“州学校主管委员会”的报告显示:“在有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的州中,36个州测验基本技能,27个州测验教学知识,22个州测验所教科目的专业知识,28个州考核两个以上的内容。”再如“马萨诸塞州教育者证书考试”,其内容包括三部分,即交流技能、文化素质以及由申请人选择的所申请的证书领域的专业知识。当然,在全美运用最广泛的是“教育测验服务社”提供的“普瑞细斯系列(praxisseries)"。以“普瑞细斯系列之二”为例,它包括四种测验内容:“全美教师测验:核心综合测验”、“教与学原理测验”、“特定学科领域测验”、“多元学科评估测验”,以此希望对测试对象有一个全面、综合和准确的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各州的教师资格鉴定和考核都向侧重考察教师的全面能力而不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的方向转变,并设计出了许多注重现场评价的新的鉴定形式,如课堂实地考察、录像考察等。如美国纽约州,老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传授能力等就是通过审查课堂录像的方式进行评价的。而且,美国大部分州近年还取消了教师资格证书终身制,推行教师录用制度,不断对教师的从教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这些做法,对我们很有启迪。
为了保证训练时间和强化训练质量,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最好能够贯穿于大学生四年的学习过程。其中,一年级可以以语文知识和语言文字的规范运用为主,在完成静态的大学语文训练的基础上,侧重于动态的教师口语表达训练和教师文体表达训练;二年级在承续一年级基础训练的同时,以加强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为重点,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美学”、“文艺创作与鉴赏”等选修课;三年级则可以培养学生进行专业教学所必需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和班主任工作技巧,并以此为突破口为毕业实习做准备;四年级不仅要完成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水平测试,还得完成教育实习的任务。
再者,高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列人学校师范教育方向的教学计划,并实行第二学籍管理(第一学籍为师范教育学科外的专业课学籍),以确保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顺利实施。2000年以来,我国已按照教育部《<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统一实施了教师资格证书的管理,高等师范学生需遵照执行,这对高校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第二学籍管理的实施非常有利。
为了使师范学生通过高等学校几年的学习,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方面确有收获,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我以为还有几个问题有必要提出并引起大家注意。
首先,高等学校师生员工都应提高新形势下对师范职业技能培养的认识,切实以《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及教人「200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教师资格证书管理规定>的通知》为依据,真正克服高等师范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可以在以后教学实践活动中自然养成,以及教师职业技能就是“三字一话”的错误认识,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新模式,有力促进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整体质量的显著提高。高等师范学生也应以国家文件为指导,为能胜任基础教育教学岗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高等学校虽然以“学术性”为其基本特色,美国学者布鲁贝克早就在他的《高等教育哲学》导言中指出:“高等教育研究高深学问”,甚至认为高等教育哲学的基点就是“主旋律‘e’调(e代表专门知识(expertise)—即深奥的探求—它构成了专门的学问)”。然而,“学术性”与“师范性”并不矛盾,高等师范学生应自觉地将二者统一起来。我国教育部文件指出:“教师专业化(teacherspecialization)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显然,教师专业化也是新形势下对从教人员的更高要求,“学术性”本就是“师范性”的应有之义。
另外,从总体而言,所有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都应以《教师资格条例》为动力和方向,大力引导高等师范学生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自我训练,明确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师范课程的直接目标是取得高等学校的《教师职业技能合格证》,它是师范学生毕业时最终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师范院校;职前教育;教师情感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它更主要是面向小学培养小学教师。但师专学生的教师情感一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学生入学阶段,我们曾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3%的学生不愿意做教师,87%的学生不喜欢做小学教师,95%的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做小学教师。笔者走访了一些毕业后在中小学工作多年的毕业生,发现他们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这个层次学校生源的特殊情况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的原因。我校师范类的学生是从初中招来的,而且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太好,承担不起上大学的费用才到此就读,也有一些学生考高一层次的大学无望,不得已才来到师范专科学校。这些学生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无论是情感方面还是认知方面都很茫然,也不愿意再回到农村。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如果对教师职业的情感仍停留在原来的认识水平上,教师职业情感发生危机,就不能不令人深切担忧。虽然我们也不排除日后工作中可以培养教师职业情感,但那毕竟需要漫长的时间。由此,笔者认为师范教育的重中之重,不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技能的传授,而是强化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与开发。多年来,我们在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事实证明,这种探索效果是显著的。对中小学教师职前阶段进行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与开发是对国家未来负责任的教育举措。
一、教师职业情感的时代特征
教师职业情感是极其丰富的,有一定特殊性。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人或事物及周围环境的关切、喜爱的心理活动,是高级社会情感。笔者认为新时期教师情感应具有如下主要特征: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稳定而持久的职业动力;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任的爱;求真务实的事业心与上进心;获取成就的动机与争当教育专家的渴望;强烈的求知探索、创新兴趣;善于交往的性格;高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能力;高雅、时尚的审美情趣与昂扬振奋、热爱生活的执着精神;淡然处世、心怀感激、不计功利、无私奉献的平和心境。
二、教师职业情感培养
教师情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既有职前培养开发,也有职后培训养成。职前培养开发更具有前瞻性和持久的效力。在师范教育阶段重视教师情感教育,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实施,是改变目前重视教育理论和技能学习忽视职业情感教育现状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坚持将“三个贯穿始终”的培养原则作为指导思想来开发、提升学生的教师情感,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一)职业情感的内驱力培养贯穿教育学课始终
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教育,使他们保持做教育的内在动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职业的认知
培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能力,使之对教师职业有全面、深刻、科学的认识是教育学课培养教师情感的首要切入点之一。为此,对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意义、作用、功能及其价值的深入讲解和讨论就成为教学分量很重的热门话题,教师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一是谈论,二是辩论。教师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问题,以免他们日后进入真实教育情境后失望,更不要讲空洞的大道理,让他们觉得教育离他们很远。教师应通过列举学生们身边的、已知、认可的事情论证教育对人的作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教师职业的神圣使命感,为其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
2.职业的兴趣培养
教师如果厌烦教师职业,仅仅凭着责任心来工作,这种责任心在强大的压力下就会变成一种负担。乐意做教育工作,教师才能竭尽全力,持之以恒。兴趣培养越早越好,准教师们一旦对自己将来从事的事业产生了兴趣,就一定会以旺盛的精力和巨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学习活动中,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展现出敬业爱岗、锐意进取的风貌。笔者根据兴趣培养的规律,尝试了一些做法:第一,教学中经常设置“两难的教育情境”,如补课、排榜、减压、上网成瘾等敏感问题,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用学过的教育理论分析解决教育中的两难问题,学生可以领会到科学育人的魅力,感悟到一个教师成功帮助问题学生时的乐趣。第二,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看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示范录像,看着名师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以及所展现出的综合能力,学生由此产生羡慕、向往、尝试的情绪冲动,从而初步形成做教师的职业兴趣。
3.职业的自豪感
学生没有当教师的体验,要体会当教师的自豪感的确是一个难题。理论说教的效果当然不好。笔者后来摸索出虚拟法,即是让学生假设、想象自己是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教师,或者是在偏僻山区执教,或者是在特教战线,或者是问题班级的班主任,或者是有专业特长,等等,任其自由虚构和想象,每个人都在自己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让人羡慕、受人夸赞、得到社会和学生认可的业绩,也得到了荣誉和薪酬,更包括学生成人、成才后对自己的感激。笔者请学生想象:“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内心的感受该是怎么样的呢?”学生自豪和幸福的情感油然而生。
4.职业的德福共享
个体在工作与生活中领会、体验人生的幸福、崇高与人格的尊严,只有具有崇高教师情感的教师才会得到这样的幸福感受。这样的感受和体验是个人人生幸福的源泉。热爱教师职业,做好教师工作,是教师的人生幸福所必需的,其最大的受益者是教师本人。因为真正的道德境界应该是发自“本心”的。发自“本心”的东西才是自己最需要的,也是最能感受幸福的。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同时,把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变成发自“本心”的道德呢?方法之一是组织学生讨论“做教师对我的好处”,然后要求学生写演讲稿“我做教师最受益”,并选择写得好的学生在全体学生面前做演讲。方法虽然简单,但学生心里却留下很深刻的记忆。(二)爱心和良心教育贯穿教育学课始终
教师职业情感的核心是对教育对象的热爱和尊重。人们把“有爱心”放在对教师期望值的最高点。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具体性、细微性等方面的特点,尤其需要教师具有教育的爱心和良心。
1.用名言警句激励学生
名言警句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教育史上著名教育家的名言警句很多,笔者采用的做法是每周都给学生留一段教育家或者是有影响的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话来警示、感化和激励学生,如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们交往的一种乐趣”等。笔者将其称之为“每周一名言”。教学中教师恰当运用名言警句既可以摆脱空洞的说教,又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深受学生的欢迎。
2.用优秀教师的先进事例感动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向学生介绍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或者让学生听优秀教师的事迹报告,会使学生被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所感动。而优秀教师身上共性的东西之一就是这些教师对学生都有着非常热爱,正是这种爱成就了他们的事业,使教师人格熠熠生辉。
3.用反面事例警示学生
正面的事迹鼓舞人,反面的事例警示人。电视上、报纸上时有反面的教育案例报道,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教育学生的反面典型。面对那些缺乏爱心和良心的教师,学生们都愤怒不已,而此时,把这种愤怒的情感及时转化为教育人的爱心和良心就会恰到好处,所以“别误人子弟”就成了我对学生们常说的话,这句话也因此成了学生们的口头禅,成为教育人最起码的良知而被纳入准教师们的德育认知体系中。
4.用师爱的真谛勉励学生
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师的爱心和良心教育,必须弄懂究竟什么是师爱,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教师自己觉得很爱学生而学生们却不领情呢?为什么对学生善意的批评教育却招来学生的反感甚至抵触呢?新的历史时期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师爱呢?真正的师爱是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任的爱。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质,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满腔热忱地期望学生成才,充满信任地鼓励学生成才,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笔者常对学生说,教师不能“糊涂地爱”,学生们也因此考虑爱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师职业美感教育贯穿教育学课始终
通过审美教育培养起来的情感是一种愉悦人的身心的感情体验,是一种积极的最高层次的感情体验。通过对师范生进行职业美感教育,特殊的美育教育,准教师们能够对未来的职业有美的感受、美的理解、美的追求,从而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情感。
1.感受美
教师职业美感无处不在,就看你能不能发现。课堂上教师的人格特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充满哲理的话语,动感的教态,恰当的服饰,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无不彰显着巨大的美感魅力。面对一堂优秀的观摩示范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这些因素,充分感知美,从而帮助他们感受崇高的教师职业美感。
2.传播美
教师的职业美需要教师来传播,每个教师都是美的使者和传播者,哪个学生不喜欢给他们带来美感享受的教师呢?一个教师如果能把课堂变成美的发源地,让学生充分感受教学的氛围美,知识的内在美,从而喜欢教师,喜欢学习,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这样的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到做一个受人欢迎的教育者的幸福与美好。“当教师就要当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的信念会使得准教师们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3.创造美
教师职业美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创美育人。现实的教育工作中,是不是教育者的劳动都是“创美”呢?那些教育活动中不合规律、既无秩序又不和谐的现象,那些矫揉造作、缺乏个性和情感的东西能说是美的吗?教师通过让学生举例分析教育活动中形形的“造丑”现象来告诫他们要创美育人,积极拓展学校教育的审美空间,做一个真正的职业美的践行者和开拓者。通过开展创美育人教育,学生们发现理想、美梦这样的词汇原来就沉睡在他们心中,原来教育真的那样平凡而神圣,崇高而自由。
四、有利于教师情感培养的几点建议
第一,关于课时。中小学教师职前教师情感的培养是抢抓教育先机的举措,课时必须保证,但目前我们教学计划中教育学课时仅是每周2课时,总计18周,教学时间非常紧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好减少教学实践环节,这对准教师的教师情感培养是不利的,因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适当增加课时。
第二,关于实习。教育实习对中小学教师职前教师情感的培养是最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效果也最好,但多数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最后一个学年的半个学期时间来进行教育实习,有的甚至不足半学期,仅八周,实习时间偏少。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尝试将实习时间由半年延长至一年,或者尝试改变现有教育实习的模式,变一次集中实习为分阶段、分内容的实习。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实习支教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109-02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实习支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途径,前者是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为主要职责;后者是以通过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开展教学实践、社会调查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习支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各有长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实习支教的实践配合,实习支教也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理论指导。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全面、健康发展。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实习支教育人功能的进一步提升,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今年三月底,笔者在忻州师院开展了“实习支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60份,回收率为97.6%。调查结果显示,实习支教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实习支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倾向,呈现“两张皮”的局面。
一、实习支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忻州师院开展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时间维度为一学期,空间维度是经济水平低下、生活条件困难、办学设施落后的农村基层学校,总体上属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基本上可以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教学社会实践以实践活动为教学载体与形式,要求学生以实践为师,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去为学悟道,从社会实践中把握理论、深化认识、升华情感、磨练意志,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回归教育的本来面目。
(一)实习支教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
1.提高了大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认同感。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党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以组织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与这个政治组织保持一致,支持这个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调查表明,有65%的大学生打算在支教期间申请入党。当大学生了解到当地的经济情况和教育状况后,有59%的同学表示会考虑毕业后在当地工作。调查显示,扶贫支教顶岗实习能使学生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通过了解国情、区情,培养工农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提高了大学生的总体素质。通过实习支教,使大学生增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自立动手能力,人际合作和交往能力。调查表明。有43%同学认为有必要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有45%的同学表示善于交往,人际关系十分和谐或较和谐,偶尔出现的矛盾可以自己解决;对于在支教过程中你是否愿意与别人合作的问题,有60%同学愿意与别人合作,并分享成果。
(二)实习支教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在肯定扶贫支教育人功能的同时,调查数据也反映出实习支教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如有的理想信念动摇,有的害怕艰苦生活。有的和别人关系不协调,有的支教回来的同学甚至表示“支教后,再也不到农村去了”。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支教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不到位。不少同学对实习的意义、目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等没有全面、深刻、准确地把握和了解,实习前的思想教育和理论准备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指导教师督促引导不力。由于实习指导教师大多是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实习,教师技能提高,生活安全等方面较为关注;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较为欠缺,对实习学生疏于引导和督促,无法很好地达到实习支教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4%的同学认为,在支教中,指导教师没有提醒过自己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乡土人情;分别有44%和26%的同学感觉带队教师对自己的人生指导很少。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扶贫支教关注和介入不够。首先,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目的不明确,过分关注理论灌输,对于大学生思想转变较为忽略。其次,实习指导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校属于不同的管理序列,互不沟通,导致前者忙于应对学生的专业实习,生活安全等日常事务,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忙于理论灌输。对支教生的思想状况不了解,也没有对支教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引导、辅导。
4.实习支教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调查显示,有47%的同学认为支教中的思想品德考核简单化和需要改进,没有制定专门的扶贫支教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并记入学分。实习支教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易被学生忽略,最终出现学生道德认知水平较高,但在实际生活中诚信缺失,道德扭曲,价值失衡,必将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扶贫支教的相互脱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导致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应对课堂考试,实效有限却还拿高分,让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颇感尴尬。
二、实践环节的缺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不同程度存在着各种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课堂教学方面的因素,也存在着实践环节普遍缺失的突出问题。
1.从课堂理论教学方面来看,主要是内容陈旧枯燥,方法单一。首先,公共理论课教学内容落后于形势发展。公共理论课教材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余年,但是理论体系、框架和内容仍显陈旧。未能充分地吸收现代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以及关于全人类发展的最新理念,没有对社会现实的科学的理论阐释,没能及时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有45%的同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脱离大学生实际,教育内容和时代严重脱节,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然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甚至照本宣科。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问题,使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学生实际形成“两张皮”,对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没有给出很好的理论说明。这样,教师将学生置于被动和绝对服从的位置,缺少师生互动,忽视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采取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方法和手段,难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实效。
2.实践环节的缺失已成为最突出的原因。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必要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调查数据充分说明,12年支教中,注重专业实习,教师技能的提高,而对实习支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存在认识不到位,方法措施不得力的缺憾。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主要侧重于课堂教学,顶多辅之于所谓“第二课堂”活动,几乎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在课堂教学和校内进行。课堂教学当然有它的优点,但是,其不足也是明显的。它使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没有实际的情感体验,仅仅是一个单向的“入耳人眼”过程。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缺少学生参与,鲜见师生互动,搞强行灌输,甚至是精神虐待。这样就无法实现社会要求和规范为学生意志的内化,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自然也就难以完成学生意志情感的外化。教师把学生看成“德育袋”,加工器物,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关注学生的人格。这种教育教学方法极易造成学生的消极、被动、反感。
在实习指导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督促引导下,让大学生在实习支教中,广泛认识社会,体验人生,接受再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支教学生理论素养能否真正合格,思想道德素质能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习支教的实践教学是否落实。它不但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道德素养,还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指导实习能力,从而指导学生搞调查研究,充分了解社情、了解校情,督促学生进行家访,带领学生参观革命史迹、场馆等,引导学生走访当年的战斗老英雄以及新时期农村致富带头人。以此充分营造和利用社会文化氛围来完成意识形态的教育任务。
社会实践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对社会现实产生理性和感性认识,使大学生加深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的了解。通过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自觉理解、认同、接受科学理论,实现理论从“入耳人眼”到“人心人脑”的转变。实习支教作为师范类大学生的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三、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实习支教的全过程
如何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实习支教的全过程?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确立思想政治大教育思想,形成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当地教师广泛参与的支教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机制。为此,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实习支教作为己任,积极配合作好工作。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和实习指导教师加强联系,就学生学习和实习支教中存在问题进行广泛交流,共同研讨。三是选拔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充实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中来。
2.将实习支教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根据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方案和教学内容,将实习支教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统一部署。要落实和确定具体的教学单位,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实习支教的学分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必修的学分。教学单位特别是承担《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研室,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要详细规定教学目的、要求、方法、进度、内容、学时、指导教师、经费、考核办法等内容。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关注、大力支持和主动参与实习支教工作。调查显示,分别有48%的同学认为思想政治教师没有讲解过或很少讲解过支教的意义和必要性。这充分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对实习支教介入程度严重不够。有不少同学希望思想政治教师介入支教,特别是实地指导。
实习支教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指导。在学生支教前,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内容,详细讲解支教的重要性、必要性。如在讲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和“社会问题”、“科学发展观”等内容时,可以向学生说明实习支教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同时说明大学生在支持农村基础教育应发挥的作用。在讲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同时,可以教给同学搞调查研究的目标、原则、要求和方法,并且结合本学期和下学期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述内容,帮助学生选择、确定调查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神圣使命感,自觉、主动地去投身实习支教这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去。在学生支教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师要深入支教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答学生的困惑,指导学生调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学生支教结束后,思想政治教师要认真评判、分析学生的调查报告,总结支教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教训和典型,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和支教实习指导,最终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实习支教的相辅相成,良性互动。
关键词 非司法系统 地方院校 复合型 应用型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据《中国法治发展报告 no.7(2009)》披露:我国高校法学院系 30 年增长了近百倍,但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竟列文科毕业生最低。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一问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法律职业的门槛较高和国家司法系统人才需求相对饱和等显性原因之外,还有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目标结构的单一化等隐性的深层次原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还不够深入,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目前,中国的法学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多元化的转型时期,处在一个新的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一所法学院系、每一个法学教育者都有责任、也都有可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出路。玉林师范学院作为一个广西的地方非政法类的师范院校,法学专业在学校中属于非师范类的专业培养模式,作为一所年轻的法学院系,与全国的老牌法学院系相比,存在起步晚、基础弱等先天不足,但也有办学目标明确而务实、机制灵活、敢于探索等优势,这几年致力于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的复合应用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帮助学生能够多渠道地就业。
1玉林师范学院法学专业概述
玉林师范学院是一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作为桂东南唯一一所地方本科院校,近年来快速发展,已经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法学专业开设于玉林师范学院法商学院,于2001年9月开始招收法律全日三年制普通专科生,2003年玉林师范学院就设置了法学本科专业,开始招收全日四年制普通本科生,学院发挥自身的区域优势和民族优势,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充分开展以“民族地区卓越法律人才”为目的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项目,力求体现法律人才的市场适应性,为满足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对特殊人才的大量需求做出自己的特色性贡献。2012年6月,法学学科也成为玉林师范学院的首批重点学科;2012年11月,学院与玉林市检察院共建的“法学教学实践基地”获得广西教育厅“区级教学实践基地”立项;2012年11月,学院获得校级“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立项;2012年12月,学院与玉林市司法局共建的“玉林市法律援助站”正式挂牌成立;2013年3月,学院法律硕士获得自治区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培育项目的立项。
2地方院校设置面向非司法系统的复合应用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非司法系统,是指公、检、法、司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基层组织和社会团体等单位。设置面向非司法系统的复合应用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非常必要,原因如下:
2.1地方院校法学与老牌政法院校相比就业缺乏竞争力
老牌的专门政法类院校和其他名校都是一类本科重点院校,培养的学生在专业素养方面普遍比地方院校高,另外学校口碑上也比地方院校好。在同等条件下,司法系统单位可能更倾向于要政法院校和名校的毕业生。
2.2拓宽法学专业人才就业面的需要
当今全国开设法学类专业的高等院校有 600 多所,每年法学专业毕业生十余万,但能够通过司法资格考试和公务员考试而直接进入司法系统的比例则相当低,这意味着大部分法学专业毕业生必须进入非司法系统,这是客观现状。然而,在过去强调“专业对口”的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中,法学院系往往不重视非司法系统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事实上,一方面社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量之大在于非司法系统,另一方面,目前法学专业人才就业率持续走低,基于这两个方面的考虑,非常有必要探讨面向非司法系统的应用型、复合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玉林师院这几年到广西及海南等高校进行交流,不断探索面向非司法系统的法学专业培养模式,目前已经在培养地方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构建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积极拓宽法学专业人才就业面做出了一定的实践探索,开设了法卓班,并不断的努力改革中。
2.3地方院校法学生存的转型之路
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在发展中存在一些发展的瓶颈:(1)教育体制上的弊端,政策支持力度欠缺。以我校为例,地方师范院校在学科发展上,师范类学科始终是老学科,学科结构好和办学历史久,因此在重点发展上仍是以师范类主,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政策以及资金支持显然不足。(2)从全国法学发展看,相对其他法学院校办学历史较短、办学声誉尚未彰显。(3)办学定位欠准确、培养目标不明确。(4)生源质量欠佳、人才特色不足。那么,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必须在逆境中求生存和发展。那又该如何在如此逆境中求得生存,如何在与传统的政法院校、名牌法学院系以及其他本科院校的法学院系竞争的过程中谋得一席之地?由于各种因素,目前地方师范院校的法学专业根本无法与传统的政法院校、名牌法学院系竞争,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高校法学院系必将面临着更激烈的“准市场化竞争”,在将来的“准市场化竞争”中,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面临着能否生存、能否生存得好以及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问题。
2.4地方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出路――面向非司法系统培养人才
面向非司法系统培养法学人才并不意味着彻底摒弃现有模式,目前地方院校的法学院系仍是我国庞大的法学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担负着面向司法系统培养合格的法学专业人才的任务。只是由于就业瓶颈,因此要寻求新的出路。
2.4.1目标定位准确
面向非司法系统的应用型、复合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应将其目标定位为:以提升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法律人才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造就一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法学专业人才。据相关部门调查,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社会对法律人才的工作职责正逐步在明晰,并且出现了细分,分化出更为明确的具体职位,对具体工作要求越来越细化,这对法律人才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信息中对工作职责的具体要求来分析,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强烈需求得到印证。我国的法律专业学位的就业岗位非常广阔,涉及律师、法官、检察官以及法律服务、法律监督和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专门人才。随着法律教育的发展,法律科研型人才应主要通过法学基础理论教育来培养,法律应用型人才则通过法律社会实务教育来培养。在此情形下,法律专业学科一方面为法律实务部门输送人才,另一方面也将为法学理论研究提供宽广的人才基础。因而法学教育以及法律人才的培养应当根据不同的需求细分为法律理论研究和法律社会应用两大方向。其相应的人才培养可以有所区别:法律理论研究方向,其教学培养以法学基础理论为主,深入学习与研究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法律社会应用方向,其教学培养则以社会实践为主,深入调研和探索法律制度的实务运用,社会根据市场需求,该人才培养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出司法部门、企业部门与法律中介服务部门等方向。
2.4.2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
(1)以学科、学位点建设为支撑,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法商学院将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引导学生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法律问题,如问题、经济生活中的民商法律问题、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等,力争每年每个学科方向能指导学生1-2个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法治精神。学科、学位点的建设和发展带动了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从而为本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智力支持。
(2)以实习基地建设为平台,磨练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法商学院将以实习基地为平台,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多渠道、全方位地磨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法学专业自创办以来,在不断深化理论教学的同时,十分注重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培养,目前已经形成了近六十个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多个系统的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学习实践基地的开设为学生把握诉讼证据相关知识提供了具体的、生动的认知平台,从而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学院通过模拟法庭的开设为学生提供法律诉讼技能的锻炼,在教学方法上不仅有教师授课、组织模拟开庭,而且还与本地区法院合作组织真实开庭。学生普遍认为模拟法庭能让他们真实感知诉讼活动中的完整程序,而且能在法院真实的开庭过程中感知不确定因素对案件的影响和判断,从而不断提升其分析问题与实际操作能力。
(3)以法律救助中心为依托,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社会主义法律的精义在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社会责任能力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建立合适的平台以使学生认知社会、关注民生、领会法学精髓,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能力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法商学院恪守 “养浩然正气、铸法治精魂”的精神,并把这一理念融入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改革之中。法商学院将逐步指导学生组建学生社团“法律援助中心”,其主要任务是普法宣传。并开始为各地的老百姓无偿提供法律服务。通过这些具体活动的开展,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能力,锻炼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的技巧和本领。
2.4.3培养模式需彰显地方特色,服务地方发展
(1)认清形势,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作为一个地方师范院校的法学专业,玉林师院法学专业建设以为地方发展服务视为专业存在的基点,为专业壮大的生命线,离开了地方这一方沃土,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是不可能有什么前途的。法学本身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的专业,而与其他名校的法学专业相比,无论是所在区域还是专业建设本身都存在巨大的差距,但是,地方院校法学专业也有自己的优势,即我们靠近地方和基层,以服务地方发展为轴线,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特色之路。因此,我院集思广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在广西求发展,在全国求声音”的口号,牢固树立“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从地方经济社会与法制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入手,将地方法治发展中的问题视为学校法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这既是地方院校法学专业的职责所在,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这样,我院法学专业才能成为本地法治建设中的领头羊,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合格的法律人才,真正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作用,进一步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不断改善外部环境和办学条件,加快专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办学局面。
(2)立足本土,引导教师积极研究地方性法律问题。我院法学专业坚持“立足当地,研究当地,服务当地”的原则,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热点问题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和主攻方向,尤其是侧重于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把我院法学研究办成当地法制建设的“智囊团”。现阶段高校法学研究表面上给人一种成果丰富甚至过剩的表象,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虚假的、不合理的、相对的丰富:一方面是高校大量法学研究成果闲置,另一方面是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又急需法学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制度建议。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有的法学研究不少是一种简单的重复研究,是一种闭门造车式的研究,而缺乏实际性和应用性。因此,提高我院法学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我院法学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实际需求,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为政府决策和执行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和服务,为全面推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走出校门,促进理论研究与法律实践的良性互动。学术交流是传播和交流学术思想、活跃科研人员的学术思维、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扩大学校学术影响的重要途径。缺乏学术交流的法学研究是一种封闭的自我研究,它不利于开阔视野,不利于增长见识,不利于新思想、新理论的产生。因此,法学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效能,应积极推动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引导教师走出校门,促进理论研究与法律实践的良性互动。
(4)积极沟通,争取地方资源对我院法学专业发展的支持。法学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资源的支持。只有在地方资源的大力支持下,才能树立起自己的品牌。要取得地方资源的支持,必须主动积极沟通,主动争取。地方院校法学专业资历尚浅,在外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在这个提升的过程中,取得地方资源的支持至关重要。因为地方资源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地缘性,即这种资源带有浓厚的本土色彩,是蕴藏在地方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的资源;二是便捷性,即这种资源就在身边,方便利用;三是相容性,即这种资源与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能够有效促进法学专业的发展。
3结语
【关键词】高职 会计课程 多元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70-02
会计课程是应用型课程,更注重将理论基础与实际的事务相结合。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成长,对于会计实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专门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主要教育机构,更要积极地适应这一变化。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最为基础的一步,就是对会计课程进行多元化改革。
一、高职会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缺乏针对性、适应性
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更注重全面性和系统性,忽略了会计课程会根据分支不同而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在方式上,多采用以行政班级为单位授课的方式进行理论教学。但是会计课程的一些分支课程更适合采用小班教学或单独辅导的方式。高职院校采用的会计课程教材及考试体系大多是三四年以前的主流,而会计工作的实际需求水准却是在逐年提高和变化。教材及理论试题的滞后性,会造成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无从下手。
(二)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一方面,会计实践授课教师的实践技能不足。目前高职院校所聘用的实践课程教师大多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在理论基础上具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但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这就造成教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和从业人员的技能素养没有全面、足够的了解,在培养学生相关技能时就会有局限。另一方面,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监管存在不足之处。许多学生存在“实践是作业,关系到能否毕业”的观念,只是为了得到更高的实践课程评价,而忽视了实践过程中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教师主要对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评价,对于其他方面的关注较少,且每个导师的评判标准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成绩指标。这些因素都造成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普遍偏低,学生的能力水平远远达不到企业和市场的需要。
(三)实践考核内容单一,评判标准不明确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考评的内容主要是学生上交的实习报告,很难体现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及处理新问题的能力,造成会计课程实践考核内容的单一,对学生寻求工作机会及进一步提升能力都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会计专业学生现行的评价标准,大多以分数量化为标准,以卷面成绩为依据。这种评价标准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却没有益处,基本不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水平。
二、高职会计课程多元化改革方案
(一)理论教学及考核多元化
1.理论教学内容多元化。一方面,追求准确定位和定向培养。高职院校要根据会计的不同专业方向确定不同的培养方案,进一步细化和丰富各专业方向的教学内容,使得培养出的技术型人才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对自己的工作方向和性质有准确的定位。另一方面,注重新型会计职业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保持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保持同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学校应及时更新教材,即使用电子教材或者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引进大量现实案例的方法使教学内容能够跟得上经济的发展需要。
2.理论教学方式多元化。传统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过于固化,缺乏对于学生知识迁移、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以行政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无法大规模考查学生对于会计基础理论的掌握及应用程度。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课程改革时,应当采用会计案例分析教学、模拟过程教学、专项课题教学等多种方式。其中主要以案例分析和专题讲解为主,提高学生的会计事项处理能力,并提示其在工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模拟过程教学则作为辅助,对于学生职业心态及职业思维进行培养、纠正与优化。
(二)实践教学多元化
1.实践教学方式多元化。为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不同的会计工作环境和工作层面,应当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实行社会实践活动、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三者结合的会计实践教学方式。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调查走访、亲身体验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企业中会计职业的主要职责、从业人员素质水准及空缺职位需求等诸多情况;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社会生存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
进行校内实训,主要锻炼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实现数据录入、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及数据报告等一系列会计操作过程。一方面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学习相关专业软件的使用方法,将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另一方面能够发现实际会计操作过程中自身技能的缺陷,并能够通过不断地练习进行补足。
在企业中进行实际的会计实务工作,是最能够提升自己专业素能、了解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不足的途径,同时能够对未来职业发展积累人脉资源、技能和素质经验。学校要尽量协调与企业的关系,多建立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经验的获得开辟新路。学生经过企业岗位的具体实践,才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会计事项,适应职业的不断变化。
2.实践教师组成的多元化。高等院校在聘用会计实践课程的讲师时,应当侧重师范类学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一定职称水平的应当予以优先录取。此外,校方可以借助自身影响力和渠道,聘请有多年会计实务从业经验的企业职员或大学教授来校任职,并由他们组织构建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三)实践考核体系多元化
1.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的学业评价主体是相应专业方向的导师,往往不能对学生的会计素养和综合水平进行全面的评判。因此应当延伸评价的主体组成,应包括授课教师、实践指导老师、学生在实训小组中的同学等在内,这样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职业技能。此外,还应该参考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求每个情境的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必须完成类似述职报告的作业,对完成的这段实训工作进行总结,这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自我总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2.考核评价体系多元化。高职会计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大多数的考核是在学校进行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样的考核方式虽然能够满足学校的毕业限定,但是距离企业的用人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学校应当与企业合作,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确立考核评价体系,必要时可以直接引进企业的考核体制,让学生不仅仅满足于毕业的最低要求,而是努力去达到用人单位的评价标准。
3.考核评价内容多元化。在评价的内容方面,也应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要求将需要评价的领域进行拓宽,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日常工作上,尤其要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实践单位或企业职员对该学生的综合评价上。着重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自学能力、解决新问题和重大任务的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能力。
4.考核评价方式多元化。在评定的方法上,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实践项目的不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以突出会计课程灵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可以采用口头问答、书面报告、专题辩论、自我演讲及小组互评等多种方法对实践课程进行考核。在评定成绩的时间上,应灵活多变,不受学期、学年的时间限制,而是根据实践课程中所含职业技能进行分阶段考核,或者随机选取时间进行考核。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具有危机意识,能够增强其应对职业变化风险的能力。多数高职会计课程的学生缺乏考取职业、专业证书的观念,院校可以采用证书与评价挂钩的方式,激励学生去获取专业证书及从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增添砝码。
总之,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多元化改革需要校方、企业、理论讲师和实践导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这既是市场对人才的界定和筛选的要求,也是职业竞争现实的必然要求。卓有成效的会计课程多元化改革不仅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综合竞争力及社会价值,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就业及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林.高职会计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J].职业教育研究,2010(25)
[2]李晓红.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研究[J].财会通讯,2011(6)
[3]李祥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浅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4]刘世云,黄佑军.高职会计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3(33)
[5]庞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1(5)
[6]王希旗.关于高职会计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2(8)
关键词:教师教育;改革:日本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3-0091-05
新世纪以来。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状况对中小学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日本教师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此次改革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以“实践主义”为目标。改革教师培养机构的教师教育课程,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着眼于教师实际指导能力的提高,设置“教职研究生院”,提高教师的培养层次;构筑教师自主学习体系,更新教师资格制度,提高教师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新世纪以来日本教师教育的新进展是日本教师教育现状的缩影,对其进行深人分析有助于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日本教师教育改革的动因
1 适应新世纪国际竞争的需要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为了在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国际社会纷纷将人才培养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随着人才培养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地位日趋显要,世界各国争先恐后地进行教育改革,培养高端人才,以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寻得自身的发展出路。如美国小布什政府提出的《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欧洲国家实施的Erasmus计划以及Erasmus Mundus计划等。然而,在这一国际大趋势面前,日本的教育却不尽如人意,倡导半个多世纪的教育改革始终不能让日本社会在人才培养方面感到满足。对于资源相对匮乏的日本来说,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比其他国家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然而,日本教育的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知识运用,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学生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偏低等缺点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日本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绊脚石。这一状况使其意识到学生基础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坚定了日本社会通过教师教育改革重振日本、树立国际社会地位的决心。
2 解决国内教育发展矛盾的关键
21世纪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世纪,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继续发展,日本社会逐步迎来了社会结构、社会生活以及社会关系等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构造深入变动时期。受此影响,日本现行教育与社会变化之间的不适应性矛盾越来越深。从教育结果来看,21世纪之后,日本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增加了非正规雇佣劳动力的数量,这使得重书本知识教授培养出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而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成为社会的宠儿。然而,此种新型宠儿却不是日本现行教育的结果。从教育过程来看,成熟资本主义背景下的教育产业扩大使得日本中小学以及教师培养大学等公共教育机构的相对地位不断下降,学生不上学、单个或者联合欺负弱小同学、殴打教师、教师猥亵学生等各种教育问题时有发生。在国内教育发展矛盾不断激化的影响下,日本教育界以及日本社会将教师教育改革置于事关国家前途发展的高度,将教师教育改革作为解决国内教育矛盾的关键。
3 教师自身能力提升的客观需求
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对日本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教师在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以及较强的综合指导能力的同时还要具有较好的实践指导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例如与学生的交流能力等等。而日本的教师教育在面对上述中小学教育所发生的变化面前显得束手无力,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对其提出的新要求,例如日本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暴露出灵活性不足、综合能力较差、对教育缺少热情等问题。具体来看,日本的教师职前教育主要是在战后经过教育改革形成的四年制新制大学以及专门的教师培养机构中进行,这些教育机构大多数培养传统的四年制本科生或者是硕士研究生,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设置降低了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影响到学生从事教师职业之后的教学实践效果。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的实际指导能力,日本将教师教育向综合化、高层次化方向发展的改革提上了日程。
二、日本教师教育改革的新进展
新世纪以来日本立足于社会的客观变化,从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教育机构以及教师资格证等三方面人手对教师教育进行了改革。具体情况如下:
1 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
从政策准备角度来看,新世纪以来,对日本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起到重要影响的政策性建议主要是2006年7月,由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就新时代所需要的教师以及教师教育的改革发表的《关于今后教师培养・资格制度》的中期咨询报告。报告为本科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做出了详细规划:本科阶段的教师教育在整个教师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教育课程的本质使命就是按照社会发展要求培养教师的必要素质和能力,这是教师教育课程实现其本身社会功能的重要表现: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大学要有组织地改革自身教育课程:新设“教职实践演习(临时性称呼)”课程,将其作为毕业生资质能力的最终检测形式;大学、学校和教育委员会共同致力于教育实习的改善和充实。
在此政策性建议的影响下,日本教师教育课程开始了新世纪的改革步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新设“教职实践演习”课程,将其列为必修课。为了使学生具备教师的最低综合能力,并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确认,日本各承担教师培养任务的大学从2010年开始设置“教职实践演习”课程。该课程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对于教师这一工作岗位的热情和信心以及学生在未来教师岗位的工作责任心:学生为人处事的能力以及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的能力:对儿童的理解以及班级管理能力;教育科目以及保育内容的指导能力。授课形式包括角色表演、小组讨论、事例研究、实地调查、模拟上课等。在指导教师方面,“教职实践演习”课程要求教育科目的指导教师和教职指导教师共同协作、共同承担责任,同时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大学、中小学以及教育委员会共同合作并做到有机联系。“教职实践演习”课程的学习时间通常为其他科目学习完之后的四年级后半学期,学分最低为2学分,班容量为20-40人左右。例如大阪教育大学从2010年开始试验性地设置了“教职实践演习”课程,学分为2分,指导教师包括在职教师以及有教师经验的社会人士。该课程共设置了17项讲座,包括教师人际关系训练讲座、学校欺负问题的理解与应对、与无个性孩子的对话、班级危机管理、小学器械运动指导、小学英语活动的方式以及推进方法、授课研究等内容。
改善和充实学生的教育实习。为了提高学
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进入新世纪之后,日本各承担教师培养任务的大学在未来教师的教育实习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善和充实。此次教育实习改革进一步凸显了大学、教育委员会以及教育实习现场――学校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承担责任的重要性,要求做到以下几点:大学要努力实现教育实习的圆满实施。明确教育实习的目标,实习之前要对学生的能力以及愿望等作出适当评估,对实习中止等状况要有一定准备,同时要避开学生的本学校实习:各都道府县要设置教育实习联络协议会,创造学生顺利实习的环境;实习学校教师以及大学教师要积极创造学生的实习指导机会,实习学校要保证多名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实习学校要明确实习指导教师的责任。建立实习生校内指导体制。
2 教师教育机构的改革
进入新世纪之后。日本社会普遍认识到通过硕士课程培养教师的重要性,教师培养的研究生院化趋势日趋明显。受其影响,在政策性的准备方面,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对教师培养专业研究生院化发展起到重要影响的文件有:《面向新时代的研究生院教育――构筑具有国际魅力的研究生院教育》报告。该报告由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2005年9月发表.提出通过专门职研究生院培养教师的想法。建议认真研究研究生阶段的教师培养与再教育问题,并从制度上做出改革;《关于今后教师培养・资格制度》咨询报告。该报告立足于培养具有高度专业能力的教师,以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提高为目标,由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于2006年7月发表。报告建议在日本创设专业型的研究生阶段教师培养专门机构,并考虑将其命名为“教职研究生院”;《关于对专门职研究生院设置基准及学位规则的部分修改的通知》。该通知由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07年3月提出,主要是对“教职研究生院”的课程、学位、教师配置等做出了明确、详细的规定。
“教职研究生院”旨在培养具有高度综合能力的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型教师,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师教育专门机构。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各大学在设置“教职研究生院”时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为了规范各大学“教职研究生院”的设置,日本文部科学省对“教职研究生院”的各项内容做出了详细规定。
首先,办学的宗旨和目的方面。传统的研究生院专注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此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教师虽然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但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却捉襟见肘。“教职研究生院”的设置目的就在于纠正此种模式的不足.通过强调教职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具有高度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培养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型的新型教师.为教师培养和在职进修提供新的机会与途径。
其次,入学、毕业和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教职研究生院”学生的招收本着选取将来有望成为教学和管理骨干教师的原则,由各大学自己决定,招生对象大部分为中小学在职教师以及大学毕业生,同时优秀的社会人士也是其招生对象的考虑范围;为了纠正研究生院重视学术研究的教师培养倾向,“教职研究生院”的学生毕业时不需要撰写硕士毕业论文,在满足一定要求之后就可以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学位证上印有“教职修士”字样,意为专业型的硕士教师;在课程设置方面,“教职研究生院”致力于实现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按照中央教育审议会的相关建议精神,将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包括5个领域的公共课(20学分)、专业课(15学分)、实习课(10学分),课程学分总共为45,每门课程的学分不等,一般为2-4学分,公共课必须包括教育课程的制定和实施、学科教学方法、学生指导和咨询、班级管理、学校管理和学校教育。
第三,任课教师方面。出于课程设置中理论和实践需要高度结合的特点考虑,“教职研究生院”要求任课教师既要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水平,还要有较强的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同时任课教师比例中要有2/5强的“实务家教员”。“实务家教员”指的是具有多年中小学教学或行政工作的经验、并且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和教学指导能力的专任教师。
第四.合作学校方面。为了给学生创造实践教学场所以及实习场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设置“教职研究生院”的大学都有要有固定的合作学校,如各大学的附属学校、中小学、专修学校等教育机构。
第五,教学原则和方式方面。“教职研究生院”主要以小规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为主。此外,除了传统形式的的讲义课以外,“教职研究生院”还将展开其他诸如案例研究、习明纳、田野调查等活动。
3 教师资格制度的改革
新世纪以来,在教师资格制度方面,日本教师教育越来越意识到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能力的重要性,采取了更新教师资格制度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从而应对以强欺弱以及学生拒绝上学等学校问题。
2007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教育职员资格法修正案》,该法案引入教师资格更新制,并从2009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此次日本教师资格更新制具有如下特点:
更新制的宗旨和目的方面。教师资格更新由都道府县的教育委员会管理,其直接目的并不是将不合格教师排除在教师岗位之外,而是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为基础,立足于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增强教师的专业性以及社会适应性,使教师能够充满自信地站于讲台之上,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信赖。
教师资格更新讲座的具体运作方面。得到文部科学省认可的大学、都道府县的教育委员会、指定教师培养机构(专修学校等得到文部大臣认可的机构)以及文部科学大臣制定的法人都可以开设教师资格更新讲座。为保证更新制的实施效果,国家要制定更新讲座的认定基准.同时还要对得到认定的讲座进行定期检查。更新讲座的教师包括大学的教授・副教授・讲师、指定教师培养机构以及大学共同利用机构的职员、指导主任等教育委员会的专门指导人员、文部大臣认可的其他人员。更新讲座的内容包括教师对学生个性、教育政策动向以及学校内外状况的理解内容以及教育科目指导和学生指导等相关内容。更新讲座的课时要在30小时以上,其中教师对学生个性、教育政策动向等的理解内容占12小时以上的课时。教育科目指导以及学生指导等内容占18小时以上的课时。考虑到教师参加更新讲座的实际情况,文部科学省要求开设教师教育课程的大学要根据教师的要求等选择更新讲座的时间和方式,如更新讲座可以在长假或者是周六日进行,同时离大学较远的地区还可以通过通讯或者是网络进行。
三、日本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1 充实教师教育课程。增强教师实际指导能力
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同样将教师教育改革推向了改革的潮头,教师的综合能力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新变化的瓶颈。综观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可以发现,重课本知识传授、轻实践知识运用的传统教师培养方式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严峻问题。该方式培养
出的教师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但在知识的实际运用方面却出现了不足:未来教师在教师职前教育阶段学到的知识很难灵活运用于教育第一线,教师不能系统地传授知识,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学实际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教育实际问题。此外,师范学生实习也没有引起相关教育机构的足够重视,学生实习的过程以及效果遭到漠视,成为“过场”性的存在,从而抑制了师范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该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师职前培养阶段以及教师职后培训阶段的共同改革,即推动教师终身学习的发展。日本设置“教职实践演习”课程的做法可以为我国改革教师职前培养阶段的教育课程提供一定的借鉴。我国可以考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改革重点聚焦于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做法是重点加强师范类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重视教师最低素质的培养,完善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学生实习过程中大学与中小学的协作与沟通。此外,从创造学生自我认识机会的角度考虑,“教职实践演习”也可以引入到我国的教师职前教育过程之中。
2 完善教师教育模式,提升教师职前教育重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我国的教师教育模式正朝着综合型的教师教育模式转变,综合性大学等通过设置教育学院或某些专业正在逐步加入到教师教育的队伍中来。然而,这些变化多属本科或专科层次的变革,研究生阶段还多是培养学者型教师。这一状况造成了我国专业型教师,特别是研究生层次高水平专业型教师的短缺,从而使得教师教育很难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如何提高未来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该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在立足教师本科阶段教育的基础之上,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角度出发。逐步提升教师教育的重心。日本设置“教职研究生院”的措施可以为我国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提供某些借鉴。
[论文摘要]为适应当前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及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要,高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进一步提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以使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并将此作为专业教学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作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并结合所在学校的教改经验,从高职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路、教学形式、教师队伍保障机制、教材建设、考核机制等方面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方式与手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问题的提出
据《中华财会网》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现阶段各行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应具备能力的调查排序依次是:实际操作能力90%,协调能力42%,创造能力14%,交际能力和善辨能力8%。能容忍会计专业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最长时间依次为:3个月40% , 6个月以内34%, 1年以内24% o
可见,在我国目前乃至将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除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相当的实践经验,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用人单位的培训成本。而现行的会计职业教育又存在着多方面的缺陷,尤其是高等职业学校的财会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着一系列巫待克服的弊病,其突出表现在:思想上不重视;时间上难以保证;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一些重要的教学设施设备缺乏,等等。这些原因导致了高职校财会专业实践性教学经常难以达到预定效果,如:部分学生在实践后仍然不懂得出纳人员要做些什么工作;一些学生编制的记账凭证内容填写不完整,忽视了建账、审核、记账等一些重要环节,甚至完全忘记了会计循环的全过程;不知道怎样设置账簿,登记的账簿不符合要求;不知道如何进行成本核算;不懂得怎样进行审计;不知道企业要交纳哪些税款、如何纳税,等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顺应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客观变化,高职校财会专业的课程教学必须从社会需求角度出发,突出和强化实践训练,更为注重实践性环节教学。
高职校财会专业实践技能教学的总体思路
笔者认为,高职校的财会专业实践技能教学,应该能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样才能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具体来说,应首先在教学计划中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各种实践性技能教学活动,根据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从基础到专业,从单项到综合、从校内模拟到校外实习、从平时的经常性实践操作到毕业前的企业综合实习,进行系统配套、环环相扣的实跺技能训练,力争做到能让学生将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之中。基于上述教育目标,笔者在总结多年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访谈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同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摸索出了一套较为合理、可行的高职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路:
1.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实践教学应以行业企业会计岗位特点为基本出发点,同时严格遵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财务制度,使实践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产学结合,进一步加强会计专业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要坚持产学结合的专业建设方向,学校与企业应相互沟通,一方面将企业的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请进课堂,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社会实践,边实践边学习。采用“订单式”、“委托式”等多种培养方式,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
3.重构课程体系。应将应用技术能力作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原则。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彻底改变理论与实践教学分离的传统教学方式,做到课程体系设置与实际工作紧密衔接,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紧密衔接。
4.质能并举,以能力为本位,兼顾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方案时,应从职业分析人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析,围绕所需能力形成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提升高职校财会专业实践技能教学水平的路径
1.高职校财会专业实践技能教学的有效手段—多种实践教学形式综合运用,强化实践活动。财会工作是一项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高等职业学校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及社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这也是财会专业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我们曾尝试将几种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进行综合运用,实践证明效果较为显著。
(1)参观见习。为了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有直观的感性认识,我们应根据课程进度有针对性地选择若干企业作为见习联系点,并和这些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其后根据学生专业素质,优差搭配,划分见习小组,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企业去参观见习。在见习的同时辅之以观看相关企业的录像资料并展开讨论。通过此环节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企业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财会核算与管理方法、流程的理解。
(2)专业实践报告会。专业实践报告会也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普遍偏小,缺乏社会阅历。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时机,聘请富有经验的财会人员给他们介绍业务操作方法与技巧,以增强学生对企业财会工作的感性认识。
选择报告人时可以邀请在财务岗位上做得比较优秀的本校毕业生,也可以是在读的优秀实习生,还可以是社会上一些比较成功的专业人士,如知名企业的财务负责人或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深会计师。通过这些报告会的形式,学生可以在与报告人的充分交流中加深对财会工作的了解。
(3)会计模拟实习。会计模拟实习是学生在学习了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之后,进一步掌握会计技能和方法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以模拟企业为背景,演练会计业务处理技能。它能创造良好的直观条件和实践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的环境中从事帐务处理工作,增加真实感,缩短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的距离。主要手段包括:使用以企业真实业务为原始依据的仿真业务信息资料;建立仿真的会计凭证资料库;营造仿真会计工作环境,帮助学生熟悉业务交往的主要工作环节。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全盘账务处理流程的把握能力,也能使学生对会计分工及分工的权限职责有详细的了解。此外,还能了解不同工作之间的衔接关系,及不同部门和单位之间的业务联系。其目的一方面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相互交流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笔者所在学校在财会专业课改过程中,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及成本会计课程中,增加了模拟实习的内容。模拟实习一般按会计理论教学的进度安排在校内进行,采用全真的证、账、表进行账务处理,把真实的会计业务搬进了课堂。实习形式分为单项模拟实习、阶段模拟实习、毕业综合模拟实习三种类型。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全面、系统的模拟实习,使得‘会计模拟”就像一条线,把学生学到的零散知识贯穿起来,它使学生们的会计知识、技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在较短时间内学生就能基本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环境、不同工作性质的财会业务;同时,学生通过这种模拟实验,也能感受到与人沟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另外,为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思考,还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并通过操作验证实验的合理性,在实验中不断修订实验方案,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此看来,模拟实习有着比课堂演示教学、社会实习更优越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它是职业学校财会专业实习的最佳途径。而对财会专业模拟实习的研究必将随着实习内容的丰富、实习规模的扩大、实习手段的发展而不断地深人和拓宽。实践证明,模拟实习易于组织,又便于集中辅导,已经成为财会专业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4)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学习。在会计信息处理系统的普及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处理、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显示出了无法替代的优势。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及相关应用软件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早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计算机技术更新快、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就必须增加学生上机操作训练的时间,尽可能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动手能力。笔者所在学校一般在二年级上学期组织学生参加省计算机应用中级工考证,下学期学生学完《会计电算化》理论课程后,安排学生进行手工财会模拟实习。与此同时,让学生操作应用‘用友”或‘金蝶”会计电算化软件,一方面将电算化的理论知识与大众化的应用软件相结合,缩短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软件比较手工操作下的会计核算流程,并将两方面处理的结果进行核对验证,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会计技能。
(5)校企结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如何提高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在校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这个问题找到了新的答案。无论从培养“与财会岗位‘零距离’人才”的要求来看,还是从增强教师实践知识以及丰富案例取材的角度来看,开展校企协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都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是整个专业教学的最终环节,是连接学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工作的桥梁,是从学校教学顺利地过渡到实际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组织好学生毕业前下企业顶岗实习,可使学生的财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一次系统、全面的检验和提升。当然,如何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的校外实习得到充足的保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综上所述,财会专业实践性技能教学的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它们的有机结合,必将大大提高财会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效果。
2.高职校财会专业实践技能教学的教师队伍保障机制—高度重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重构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中,财会专业的实践教学指导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不仅要精通理论,更要能贴近经济生活,大量吸收与现实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新知识、新科技,并将之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接受财会专业最前沿的知识,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地融人进社会并适应财会工作。然而,高职校现有的财会教师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水平较高,而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课堂教学往往只能‘纸上谈兵”,存在‘讲不透、道不明、练不实”的问题,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针对这一状况,高职院校要把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水平高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办学的第一要务。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高职校在财会专业师资培养方面可采取以下措施:
(1)立足校内,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个人基本素质。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岗前培训、外语培训、电脑培训、在职进修、委托企业培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出国留学或考察等多种途径,帮助教师提高个人基本素质和水平。对那些非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及厂矿企业调人的教师,应要求他们参加‘新教师教学技能”岗前培训,并且要通过有关考试获得相关的证书;新分配来校的师范类毕业生除了应参加必要的岗前培训外,还要重点学习操作技能,并设法取得会计上岗证和会计资格职称证书。其中,对那些没有财会实践工作经历的教师,还应分期分批派遣他们去企业实习,进行顶岗锻炼,让他们参与企业财会工作的具体操作过程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高职校应不惜拿出优厚的待遇,聘请知名企业的高级会计师、财务总监、资深审计经理来担当技能训练的兼职教师。这样做,一方面弥补了学校技能课教师的不足,提升了专业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保持了学校师资结构的灵活J胜,也提高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3)面向企业,招贤纳士。高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为此,高职院校应主动出击,深入到企业招贤纳士,让那些有一定理论水平,更有熟练操作技能的‘财会高手”充实到教学第一线来。事实证明,那些“财会高尹,由于有实践经验,教学中能较好地把书本理论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照本宣科,不空谈原理,讲课形象生动,包含信息量大,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3.高职校财会专业实践技能教学的质f保证—教学计划的修订与教材的开发和管理。高职校应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建立以职业综合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上,实践教学课一般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40%,必须安排相应的基础技能训练环节及模拟操作课程等。即使是理论教学,也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围绕培养能力来进行教学,同时结合必要的技能训练。专业教学在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确定课程内容时,不能像传统的本科院校那样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而要根据未来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删繁就简、摒弃落后、陈旧的内容,增加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实用的最新技术。
教材质量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市场上关于财会实践课程的教学及参考资料很多,有些资料基本不适应学生的实际,有些资料需要整合后才能使用,这样就有必要强化校本实践教材的开发。一般来讲,高职教材应强调实用性、灵活多样性的特点,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支持教师编写一批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高质量的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