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9 13:14: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影视鉴赏课程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098-02
影视作品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还能开拓观赏者的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审美能力。近年来,中国高校影视教育不断向前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对于影视鉴赏课的认识及影视鉴赏课程的开设状况,本文以河南省为重点,对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商丘师范、周口师范、南京邮电大学五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26份,有效问卷300份,调查结果如下:
一、在校大学生影视鉴赏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高校开展影视鉴赏课现状调查表(单选)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从花费时间上看,对电影、电视兴趣浓厚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对电影、电视兴趣浓厚。不喜欢看电影的大学生仅占4%,不喜欢看电视的大学生仅占8%。影视艺术作为视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中传播范围广泛、传播效果出众,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今天的青少年都是在电视里的动画片、电影里的英雄儿女和电脑的丰富知识的陪伴下长大的,他们更乐于接受这种由信息时代电子媒介带来的方便和快捷,影视作品中传播的知识与观点有时甚至比从书籍课本、师长教诲中学到的更容易使他们铭记于心。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中的多数花费在电影和电视上的时间每周至少五个小时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电视和电影的喜爱是毋庸置疑的。
(二):从影视鉴赏课的普及程度来看,重视尚显不足,目标不够明确
高校开设的影视鉴赏课在此次调查中的比例达到了78%,就整体而言,普及程度尚可,可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公共选修课的比例达到59%,公共必修课仅占2%,这就显得不足了。在国外,影视教育不仅相当普及,影视素养更是人文素质的标志,而在中国,一些开设影视鉴赏课的高校对课程定位不明、目标不明确,有教材者仅占15%,特别是对于非影视专业的学生影视鉴赏课的开设只是走走形式,往往是组织学生看看片子、写写感受了事,并没有从观念上加以重视。
(三):从影视作品的获取渠道表明,大学生更注重独立欣赏空间
图1
调查结果显示(图1示),大学生对于影视作品的获取渠道有一定的随意性,网络下载成为主要渠道,其次是利用电视,再者就是去电影院观看。通过访谈得出造成此种结果的原因是学习时间比较紧,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有限,而且也没有大量的费用消耗在电影票上,比起去电影院费时费钱看电影,网络下载要便捷得多,既节省时间又节约成本。
随着电视、电影和网络等媒介的发展,这种多媒体的阅读方式已经逐步为人们所接受,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智能手机、电子移动设备观看影音资料,当代大学生以网络为主要媒介获取信息是大势所趋,以多媒体为载体的影视教育也将越来越趋于主导地位。
(四):从欣赏影视作品的目的性看,更注重娱乐消遣
调查显示有58%的大学生在欣赏和评价一部影片的时候,主要以故事情节和是否由著名导演或大牌明星参与为出发点进行评判。如今是明星时代,主创阵容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票房,所以用其弥补某一方面的不足已是很多影视创作的常用方法,但是声音、画面等构成一部影视片最根本的几大因素却很少引人关注。大学生的影视鉴赏水平仍停留在一般的欣赏层面上,鉴赏目的首先在于娱乐消遣,受导演或演员知名度影响较大,注重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忽略了影视的其他重要创作手段和艺术表现方式。影视是综合性艺术形式,单一地欣赏其故事及人物,显然不能全面理解影视创作的表现能力。
(五):从授课方式来看,应拓展影视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从授课方式来看,学生更倾向于先看再评,其比例达44%;选择看完自己思考这一项的比例竟达20%,意思是无须老师指导。这说明,学生对于影视鉴赏课认识不足,仅仅把它当成了可以轻松完成的一门课程,混个学分而已。
关键词:高校;影视艺术;鉴赏课;教学模式;创新
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基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影视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已然很全面,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该加强对影视艺术鉴赏课的重视。探索新型影视艺术鉴赏课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审美理念,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水平,让大学生能够在审美价值观上紧随时展的步伐,既有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又有识别腐朽审美的意识。据此,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影视艺术鉴赏课教学模式创新的路径,进而有助于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水平高的专业人才。
一、当代高校影视艺术教育面临的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像的功能和影响范围也迅速扩大,因此对于影视艺术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在高等院校中,每个专业的学生都会在生活中受到影视艺术的影响,其作为一种综合型艺术形式,也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集合了所有其他艺术形式的优势,高校开展影视艺术鉴赏课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对人文艺术素养以及科技知识素养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基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影视艺术鉴赏课的教育质量提升有着重大意义,高校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而能够更好满足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要求。
二、高校影视艺术鉴赏课开展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未来对于人才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毕业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之外,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等,有助于实现全面发展,所以高校应该加大对开展类似影视艺术鉴赏课这样的人文学科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影视艺术鉴赏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阻碍,对于影视艺术鉴赏课的教学成效提高不利,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于重视理论教育为满足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要求,一些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了影视艺术鉴赏课程,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技能。不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理论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有的教师习惯于运用大量时间来讲解理论知识,然后用剩下的时间来播放影片,长时间的理论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且播放的影视作品也没有和理论知识相结合,进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很多学生都是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做其他事情,对于教师所讲内容并没有给予关注,在观看影视作品时也是为了满足娱乐需求,不会对影视作品背后的制作技巧、文化底蕴等有深入思考,所以导致学生在观赏影片之后也没有太大收获。
(二)教学理念落后在影视艺术鉴赏课上,部分教师习惯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并忽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首先,教师没有注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学生通常是在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所以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也较为片面,并没有进行过深层次的思考,时间久了,会让学生的艺术思维固定化,对其创造性思维发挥形成了限制。其次,由于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因此学生主动参与影视艺术鉴赏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压,自主学习和思考意识难以形成,而且课堂氛围也较为沉闷,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的主动性缺乏,所以会给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
(三)所选影片存在不合理性电影发展史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在此期间出现了很多非常经典、优秀的影视作品,如果教师能够在影视艺术鉴赏课堂上将理论知识和影视作品充分结合,那么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影视作品鉴赏技能,又能够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有正确的深入解读。但是,在实际的影视艺术鉴赏课上,教师所选影片经常存在不合理性,一方面是教师没有全面了解学生的观影需求,所以在选择影片时是以自己意见为主,导致学生在观影时难以全身心投入进去。另一方面,教师所选影片可能与时代相差较远,学生难以在情感和精神层次上产生共鸣,所以也给学生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形成了限制。
三、高校影视艺术鉴赏课教学模式创新路径探索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影响高校影视艺术鉴赏课教学效率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给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造成了不利影响,所以高校应该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并积极探索应对策略,实施创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水平整体提升。
(一)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很多高校教师在开展影视艺术鉴赏课时习惯占用大量时间来讲解理论知识,但是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随着多媒体技术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普及应用,其对教学质量提高有着积极效用,因此影视艺术鉴赏课教师可以将教学活动与多媒体技术进行充分结合,来丰富教学内容,避免大量讲解理论知识的情况出现。首先教师应该对影视艺术特点进行深入研究,然后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再利用网络技术来制作课件,要适当加入图片、动画、音乐等元素,进而可以让教学课件对学生来(下转第136页)说更具吸引力,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对授课内容有深入理解,有助于强化学生记忆,对艺术鉴赏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
(二)创新教学理念,提高学习效率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较深,所以积极采取先进教学方法的主观意识不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导致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习效率提升。因此,在开展影视艺术鉴赏课时,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比如可以适当应用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提前根据影片内容设定好讨论主题,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依据个人爱好来选择感兴趣的影片主题,然后系统总结成自己的观点进行展示,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影片的艺术价值,从而可以获得深层次的艺术鉴赏认知。
(三)丰富影视艺术鉴赏教学活动形式,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在新时代背景下,影视行业的发展获得了良好机遇,高校应该给学生创造条件去了解很多教育意义重大的影片,或许会给他们今后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因此,高等院校在开展影视艺术鉴赏课时应该尽可能的丰富教学活动形式,比如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来定期开展电影周活动。一方面,教师应该挑选一些艺术鉴赏价值高且能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影片,这样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可以深入感受到影片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然后在选择影片时可以挑选对学生价值观具有引导作用的影视剧,同时在学生观赏的过程中,也要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并具备自主学习和提高人文素养的意识,从而可以成为既有专业素养又有人文素养的新时代青年。
理工类高校普遍比较缺乏人文气息,在此情况下,很多理工类高校非常重视校园人文气息的积淀,但也出现了不少带有功利化的浮躁现象。很多理工类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目标发生偏斜,忽视全体非艺术类学生的参与而只重视对部分艺术特长生的培训,忽视艺术修养的普及而只重视艺术技能的提高,忽视艺术课堂教学质量而只重视参与各项艺术活动,忽视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体悟而只重视活动本身的反响,这些做法违背了公共艺术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初衷。其实,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不是进行专业艺术技能训练,而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丰富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和谐人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设置不完善
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是落实公共艺术教育的关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目标、设置、保障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各高校开设《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8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鼓励“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应当有完善的课程体系,然而,当前很多理工类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还存在很大随意性,甚至出现将活动替代课程的情况。从艺术教育的门类来看,集中在美术、音乐、舞蹈方面,对影视、戏曲的鉴赏课程少有开设。从授课方式来看,基本实行教师“满堂灌”的大班教学,很少有一对一的小班教学形式。可见,当前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容乐观。
三,管理体制不规范
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基础薄弱,直接导致其管理体制缺乏应有的规范性。有的理工类高校开展的公共艺术教育由专业院系管理,也有的由职能部门进行直接管理。从名称来看,有公共艺术教研室、人文素质中心、艺术教育委员会等。从职能来看,有教学职能,有行政职能,还有教学与行政双重职能。专业院系对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管理,充分利用艺术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且能发挥艺术类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的示范作用。但同时,这种管理方式也存在自身的弊端,如艺术类专业教师的主要精力难免会放在专业艺术教育中,在教学任务量与科研任务量非常大的情况下,教师很可能产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冷漠态度与敷衍心理。职能部门对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管理,挂靠二级院系,并由校团委、学生管理部门进行协调,负责安排与实施公共艺术教育。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活跃高校校园文化,但是,多部门协调,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也会让公共艺术教育的授课老师面对“多头监管”而感到无所适从。
四,师资力量薄弱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求作了明确规定:为保证艺术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质量,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很多理工类高校目前难以达到教育部的要求,不少学校根本没有建立专职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师资力量水平薄弱,层次不高,不具有稳定性。在艺术专业结构上,多集中于美术、音乐方面,影视、戏曲、艺术设计方面的师资非常欠缺。师资力量的薄弱直接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完善。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不在最短时间内加以解决,就会越发影响其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各项问题的症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第一,明确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加强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使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达到两级平衡,首要的问题就是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重在培养人文精神,积淀大学文化。它区别于专业艺术教育,讲求艺术鉴赏与艺术实践的并重。不学习艺术理论,不鉴赏艺术作品,难以“感悟”艺术,何谈发现美、感悟美。不进行艺术实践,不参与艺术活动,难以“体验”艺术,何谈表现美、创造美。公共艺术教育应当是润物无声的,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它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培养与提高个别艺术特长生的艺术技能,而在于完善全体学生的和谐人格。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对全体非艺术类专业学生所进行的艺术普及教育,作为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的教育对象是每一位在校大学生,其目标是通过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进而培养具有一定审美品位、人格和谐的创造型人才。
第二,完善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理工类高校必须深化意识,全面落实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切实加强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在教学形式上,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现有艺术素养水平,相应开设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并采用大班教学与小班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限定性选修课,实行大班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重在普及学生的艺术修养。任意性选修课,采用小班教学,以学生实践为主,重在给爱好艺术且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与技能指导。在课程结构上,除了开设传统的音乐、美术、舞蹈课程外,还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开设书法、影视、戏曲、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及地方民间艺术等综合性艺术课程。且在每个课程门类下,设置不同等级的子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艺术发展需求。
第三,规范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体制公共艺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需要逐步改善与规范目前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多头管理或无序管理状态。实行二级院系或职能部门的管理方式,会在教学管理、师资培养、学科发展等方面受所在隶属单位自身条件的制约,必然束缚公共艺术教育自主发展的空间。为切实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建设,首先应由教务处负责组建公共艺术教育的直接教学管理部门,配备专职公共艺术教育教师,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归口管理部门和专职教学人员。同时要争取校领导的支持,成立公共艺术教育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直接挂帅,由校团委、学生工作部门、各二级院系负责人直接参与,进行统一领导与协调,全面落实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构建公共艺术教育网络型管理体制,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必然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从而让全体理工类大学生感受到艺术教育的公平性。高校将公共艺术教育真正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之中,为公共艺术教育提供经费支持与设施保障。并确保专职公共艺术教育教师在职称评定、住房、福利、进修培训等方面,享有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同等待遇。
第四,优化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提高师资力量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它离不开学校与教师双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引进上,要做好学科规划,将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专业方向拓宽到影视、书法、设计艺术、服装设计等领域,防止过分集中于传统的美术与音乐方向。而且要有一定的激励措施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要为专职公共艺术教师队伍提供政策保障,让他们享有与其他专业教师同等的福利待遇与进修、交流学习机会。并且为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一定的经费投入和设施支持。同时,要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教学评价,督促公共艺术教育的效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教师个人要保持和提升职业幸福感,努力提高专业水平,优化教学课程设计,不断反思与总结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自身特点与规律,钻研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科学方法。
笔者在对本校及周边地区农林类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各高职院校对公共艺术课的重视度不够理想,有将近一半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甚少,仅限于音乐,美术两大类,有的高职院校根据本校的教师所学专业开设公共艺术课,比如:学校有音乐方面的老师,就开设与音乐相关的公共艺术课程,而其他例如美术,影视等课程就无缘开设了。另外,有的学校认为:职业院校只要让学生把专业技能学好就行,也就尽到学校该尽的义务了。有的学校认为:公共艺术课只需要在与艺术相关的专业开设就行,其他专业则没有必要开设这类课程。还有的学校认为:公共艺术课只需开设选修课即可,有学生选,就安排老师上,没有学生选就不开设,而且也没有和学分挂钩,这样导致学生即使想学一看没有学分还不如不学。继而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为此,为培养农林类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必须严格按照要求重新设置课程,力求达到教育部的要求。目前农林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队伍非常薄弱,有相当一部分的学校没有专职公共艺术课程教师,就依托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的教师上课,他们本身担负着各自繁重的教学任务,必然无法把重心放在公共艺术教学上,这样也导致公共艺术教育不能持续、健康、深入地开展。
二、加强公共艺术课开展的途径
近几年各高校络绎不绝地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然而效果却大不相同。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公共艺术课程是高校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情操,建立自信心起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发挥公共艺术课在高职院校的作用,必须分析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最适合本校公共艺术课发展的最佳实施方案。
(一)领导重视
众所周知:一个学校的领导对哪个专业重视度高,那么这个专业发展得必然好。农林高职院校的校领导无疑对农林类专业相当重视。既然公共艺术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途径,为把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髙素质的新一代技能型人才,农林高职院校的院领导应该把公共艺术课程的实施提到日程上来,成立公共艺术教育机构,负责对全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艺术实践活动和相关的管理工作作出全面规划和统一部署。
(二)课程设置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情况授课
1.全面实施公共艺术课限定课程教学根据要求,公共艺术课可分为限定性选修课程和任意性选修课程。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喜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这些限定性公共艺术课程大多为理论方面的课程,相对于农林学院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学习。为全面完成这课程,我院将这八门学科以网络形式面向学生授课。学生可以自选其中的一门课程,而且学院规定每一位大一新生必须在第一学期自选一门公共艺术课程学习并取得学分,达到此规定方可毕业。2.配以任意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学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的孩子,她们当中的一小部分从小就接触有关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进入大学后,很想继续再深一层次地学习,不仅仅是理论方面的学习,而是实践方面的学习。例如与音乐相关的某一器乐的演奏或声乐演唱等等。为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求,我院以单独授课形式面向学生授课,学生可以与老师面对面地进行学习与交流。当然公共艺术选修课要以学生为主体,学校要尽可能多地开展各种公共艺术选修课,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3.艺术专题讲座开设艺术专题讲座是高校实施公共艺术课的补充,我院除了每学期安排艺术专职教师面向学生开设与公共艺术相关的讲座之外,还不定期邀请校外艺术名家来我院开展艺术讲座,以此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园丁,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必需要有公共艺术课教师队伍来保证教学的质量。然而,在农林高职院校,公共艺术专业的教师少之甚少,因此农林高职院校要想尽一切办法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公共艺术课教师。除了按教育部要求积极选送公共艺术课教师参加在职硕士学位进修外,还可以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和考察等形式,多级别,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良好的敬业精神,一定的艺术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艺术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
(四)与校园文化和社会体验相结合
一、自读自悟,创设情境
传统文言文教学多用串讲法,虽有“读”的时候,但生怕让学生读的时间多了,影响教学进度。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充分的阅读和质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本意,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展开自主思考,为鉴赏领悟奠定基础。
文言文教学,必须“读”字当先,教师范读、对照课下注释默读、诵读,个人自读、小组或全班齐读等,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懂大意,读得朗朗上口,读出了感觉,自然成诵。从而,水到渠成地从心理上帮助学生克服“背书难、难背书”的畏惧情绪。例如经典名篇王勃的《滕王阁序》多用典故,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错落有致,难读难懂。教师在范读后,应给学生一个课时自读,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同时圈点勾画有疑难的字词句。通过自读,学生可以读出《滕王阁序》的韵律美,可以读出登阁眺望到的流光溢彩的秋景美,可以读出作者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的境界美。
二、有问有答,解决字词
文言实词和虚词是学生读懂文言文的主要障碍。传统的文言字词学习方法是在串讲的基础上学生归纳总结,积累记忆。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阅读体验和自主思考的过程,忽略了培养学生在疏通文意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利用工具书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思悟课堂”对文言字词学习方法的改进就是立足学生。学生课前预习,课上把自己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字词方面的问题提出来;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分为若干组,组与组之间轮流提问和回答问题,答错一个失1分。失分最多的小组课下多加一项背诵任务,如把这篇文言文的重要或优美的段落背下来。为了保证效果,教师可以规定提问仅限于课文中的字词,不能漫无边际;为了扩大提问面,可以规定一个学生被提问的次数等,没有提问到的疑难处由教师补充。
三、原汁原味,品读鉴赏
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是在翻译的基础上把文言文当做现代文来教,注重篇章结构分析,但却忽略了学生的品读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突出强调了语文教学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学生本就有畏惧情绪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更应如此,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文言文阅读的第一感受和直接体验,从而不断增强学生源于自我的感悟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让学生自主选择品读鉴赏内容,自主展示鉴赏成果。以鉴赏《滕王阁序》为例,给学生布置任务,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进行鉴赏并写下来。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阅读体验进行鉴赏内容选择,有喜欢秋景的会选择“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句子,赏析滕王阁秋景的流光溢彩;有喜欢直抒胸臆的会选择“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和“孟尝高洁,空余抱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等句子,赏析作者自怨自艾而又不甘颓废的复杂情感。
四、课内课外,延伸拓展
文言文虽然类型多样,篇目繁多,但是实际上每一类型都有很强的相似性和规律性,人教版文言文篇目是按照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顺序,以单元的形式编排的,重视文史而不重人文内涵。而“思悟课堂”下的文言文教学注重自主、互动、拓展,集中体现思悟的过程,使文言文教学有新意,有活力,学生思维有张力。
【关键词】新课程 导入 音乐性 课堂互动 高中音乐 鉴赏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114-01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教育教学手段的改进和提高,使得以前有些呆板的音乐鉴赏课显得活跃,甚至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自然很好,但是,一些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是不是要突出音乐本位,学生真的参与越多越好吗?乐谱和音乐理论要不要学了,先进的教学手段该如何运用等。笔者在实际的高中音乐教学中就如何上精彩的音乐鉴赏课及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总结了一些观点,希望能够对广大的同行有所帮助,也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节课好与不好,导入起到关键的作用,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直接切入主题,学生觉得很烦躁,甚至是失望。如在上《丝竹相和》这一课时可以选择北京奥运会运动员入场式中播放《彩云追月》的一段,也可以选择广州亚运会播放《步步高》的一段,使学生在欣赏优美音乐的同时还能了解到丝竹乐中的广东音乐用途如此广泛,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才会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广东音乐擅长于生活小境的描摹,对传统的生活情趣无不流露着关注”。欣赏它,并不一定要在其中发现重大的社会人生主题,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具有带给人愉悦的感受的这种乐种特点。
二 音乐课自然要凸显音乐性
如今的音乐观摩课似乎很少有人去触及为人熟知的经典类课题,新奇求异往往更能胜出。众多议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前一些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迷茫。合理地学科综合,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但是,一些音乐鉴赏课的综合学习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社会调查、查阅资料、讲述民族历史与文化、文学语言、戏剧表演等非音乐的活动,音乐课堂上充斥越来越多离题的拓展。如教师在欣赏、介绍云南彝族民歌的时候,与学生大量讨论云南的民族服装、节日、民族习惯等问题,缺乏音乐性,音乐课前半部分俨然成了历史文化科,还有的教师在上音乐课时让学生画画,教师点评美术作品。虽然课堂内容丰富多样,但这样的学科综合是不可取的!这样的音乐课迷失了音乐本性。简单的音乐理论还是要教给学生的,简单的音乐主题还是要让学生唱乐谱的。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是再现的三部曲式,A段速度徐缓,旋律清新悦耳,表现了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悠闲地吹着竹笛的神情。乐曲采用二部复调的手法,使旋律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犹如两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竹笛,在田间漫游对歌,令人回味无穷。这些曲式结构要解释,A段的旋律也要带着同学唱一唱,才能真正体会《牧童短笛》的音乐。音乐学科综合必须以注重音乐为前提,必须坚持以音乐为本的原则,必须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绚丽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为综合学习内容,这样才会焕发音乐课堂的生命力和艺术光彩。
三 课堂互动要精心设计
随着学生主体教育理念的推广,学生的参与越来越多,于是,那些即兴课堂表演、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分组讨论等必要的教学环节,统统都被夹在了课堂教学中,这种“被合作”“被讨论”“被表演”的课堂活动,在平常一些公开课、优质课中随处可见。有次听课,教师拿出很多打击乐器,让学生一起配合打节奏,学生打得稀里哗啦,教师来不及纠正,匆匆收起乐器。这样的课,“热闹”是有了,却大有哗众取宠之嫌,因为有些课堂活动根本就没有踏踏实实地开展,只有形式没有实质,只是为了制造课堂“热闹”,感受课程的时髦而已,这样的参与是画蛇添足,毫无意义的。所以,课堂互动要精心设计,不是参与越多越好,而是适度,要为课堂教学添彩。
四 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网络及多媒体技术为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极大地扩展了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为音乐鉴赏教学带来了崭新的局面。但是有些教师直接在网上找个课件直接给学生上课,自己不是很熟悉,能力又无法驾驭,弄得学生很茫然,有的教师过多依赖多媒体技术运用,认为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必须使用多媒体,使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就等于上了一堂优秀的音乐课,从而走进了多媒体运用的误区。有些教师在准备一节音乐鉴赏课时,似乎不是把工夫下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法上,而是把精力聚焦于课件制作上,彩色背景、立体文字、三维动画、影视录像等应有尽有,却不管与教学内容有关无关、有没有必要。学生欣赏不到美的音乐,只是看到了美的画面。教学中要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之中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才是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真正目的。
五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十年教学的一点总结,所谓活到老学到老,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思想的变化,教师的工作也要日益求新,与学生和时代共同进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能及时学习补充,一定能成为新时代的好教师。
参考文献
[1]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邹爱民、马东等.音乐教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范晓峰.当代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背景[J].中国音乐学,2001(1)
授课教师:黄丹
教学课时:课时1
教具:1、硬件:多媒体电脑系统;2、软件:PowerPoint
教学思路与设计:
1、教学思路:
虽然教材只安排一课时,但我觉得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可安排两课时。因为大多数影视歌曲浅显易懂,琅琅上口,主题明确,健康向上,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是学生喜听乐唱的歌曲,因此第一课时以鉴赏为主,第二课时可安排学生介绍与展示并学唱喜欢的影视片主题歌或插曲。
第一课时只鉴赏影视音乐中的情景音乐和主题歌,其余种类安排学生回去收集在第二课时介绍并展示。
2、课堂设计:
由于影视资源的独特性和新颖性,更易使学生在观赏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和审美的愉悦感,并由兴趣产生情感,由情感上升为审美,由审美积淀为高尚情操,从而升华为人格,这符合音乐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也推动了音乐学科的深化改革。因此我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枉凝眉》、《滚滚长江东逝水》《敢问路在何方》、《好汉歌》的主题歌,其中有学生喜欢的演唱风格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有意识地告诉学生平时应该选择内容健康、旋律优美的流行歌曲听唱,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分析评价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影视音乐的体裁种类,了解各自在影视剧中的作用,在教师引导下分析音乐表现要素更深层理解音乐作品。通过讨论能够对四首电视连续剧主题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做出分析。
2、了解和熟悉经典的影视音乐,激发学生对影视音乐的进一关注。
3、欣赏、感受、体会每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对乐曲由感性到理性认识过程的引导。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表演、塑造和体验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类别和音乐在电影、电视剧中的作用,领会歌曲的主题思想和精神内涵。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感受音乐
情景开课:背景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歌《我心永恒》,使学生情绪稳定下来。
赏前谈话:大家知道这首歌曲是由谁演唱的吗?(生:答)这首歌曲经由加拿大著名歌手席林·迪翁的深情演绎,风靡全世界,令本片的电影原声带唱片卖出了千万张。同学们是否同意我的看法优秀的影视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影的票房和电视剧的收视率?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别急着回答。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荧屏去感受影视音乐的魅力吧!
引出课题——《荧屏之歌 感受音乐》
了解影视音乐的起源与发展(以师生交流的方式介绍)
影视音乐的构成
过渡导入:现在请同学们观看一部电影片段,看完能够用最简练的语言描述一下故事情节,仔细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在剧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1、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主题歌《枉凝眉》
让学生仔细观看影片,看后请一个同学描述故事情节,其他同学评价并补充;
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分析这段音乐的特点并试着分析这段音乐在影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学生自由谈)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并出示幻灯片
故事情节
音乐分析:大屏幕显示以下问题与文字
这部作品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塑造了以贾宝玉、林黛玉为代表的“红楼人物”形象。
这首歌曲有什么风格特征?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歌曲具有明显的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节奏平缓,感情十分浓郁,表现了忧伤、惆怅、枉自悲叹的情绪。音乐具有某种虚幻与超脱的色彩,好似今人追忆时的慨叹。
2、《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让学生仔细聆听和观看画面谈谈剧情
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这首歌曲的看法和感受。
大屏幕显示问题:请你说出这首歌的音乐风格、速度、力度?
学生为三国人物设计音乐、肖像并表演展现人物性格。
教师出示幻灯片进行总结分析
3、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
a、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这首歌的音乐情绪豪迈奔放,果敢有力,具有英雄性格,表现了人物的坚强品格、顽强意志,对人物进行了赞美和颂扬。
b、节奏有什么特点?歌曲很富有动感,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好似表现唐僧师徒四人赶路的行进姿态。
c、它塑造了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怎样的形象?塑造了唐僧师徒四人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去西天取经的英雄形象。
d、学生讲评。
e、大屏幕显示问题和节奏型。
哪位同学从音乐和他们行进的姿态中体会到了什么典型节奏?并能在歌曲中找到?
切分节奏型:× × × × . ×|× × . 0 0 |
学生用“达”按歌曲音调练习打切分节奏。
f、老师结合“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深刻哲理启发教育学生,路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脚下,看我们怎样走好自己的路。
4、欣赏并演唱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
a、这首歌塑造的是什么形象?突出了什么特征?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歌曲塑造的是梁山好汉的形象,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旋律奔放、豪爽,音程起伏跌宕,节奏感很强,音乐形象十分鲜明。
b、学生以一领众和的形式演唱《好汉歌》
主题曲在影视剧中的作用:对影视剧内容的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浓缩。一部影视剧的主题思想与精神内涵,都可以在主题歌中反映出来。它可以展现特定的历史气氛、揭示影视片的内容,传达凝练的情感表现。由于主题歌充当概括、总结的作用,一般出现在影视片的开头或结尾。
知识小结:影视音乐一般由片头音乐、情景音乐、 主题歌 (音 乐)、插曲、片尾曲构成,是影视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影视音乐一定要以视听结合为主,并考虑与剧情、画面与人物塑造以及情感表达的关系。
师声互动,唱一唱熟悉的影视剧主题歌;
课后作业:1、了解世界电影之最及中国影视音乐的发展;
2、收集喜爱的片头音乐、插曲、片尾曲;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109-02
doi:10.3969/j.issn.1671- 5918.2015.10-052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指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收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这是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育目的的集中概括。
在高校实行公共艺术课程的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有利于促进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公共艺术课的实行已经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农林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公共艺术课的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
为了论证农林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的实施方案,我以访谈和问卷形式做了一些调查研究,发现学生虽然大多来自农村,但是他们对于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渴望很高,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能接触一两门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对自己是有帮助的,他们尤其希望能接触到有关音乐、美术、电影方面的学习。 农林高职院校开设公共艺术课起步相对于综合性大学较晚,而且其专业莫过于农业和林业两大类,所招收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很少或几乎没有接触过有关公共艺术课方面的熏陶,更别说学习了。进入大学后综合素质明显弱于在城镇成长的孩子。因此审美品位以及创新精神和自信等方面都较为薄弱。时代在快速发展,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现今乃至今后的重中之重,为此,在高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已然成为各高校的必备课程。作为农林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认清自身的弱点,加强公共艺术课的学习。这样才能适应学院和社会的需要,把自己培养成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二)课程设置合理性不够
笔者在对本校及周边地区农林类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各高职院校对公共艺术课的重视度不够理想,有将近一半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甚少,仅限于音乐,美术两大类,有的高职院校根据本校的教师所学专业开设公共艺术课,比如:学校有音乐方面的老师,就开设与音乐相关的公共艺术课程,而其他例如美术,影视等课程就无缘开设了。另外,有的学校认为:职业院校只要让学生把专业技能学好就行,也就尽到学校该尽的义务了。有的学校认为:公共艺术课只需要在与艺术相关的专业开设就行,其他专业则没有必要开设这类课程。还有的学校认为:公共艺术课只需开设选修课即可,有学生选,就安排老师上,没有学生选就不开设,而且也没有和学分挂钩,这样导致学生即使想学一看没有学分还不如不学。继而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为此,为培养农林类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必须严格按照要求重新设置课程,力求达到教育部的要求。
(三)教师队伍的不完善
目前农林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队伍非常薄弱,有相当一部分的学校没有专职公共艺术课程教师,就依托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的教师上课,他们本身担负着各自繁重的教学任务,必然无法把重心放在公共艺术教学上,这样也导致公共艺术教育不能持续、健康、深入地开展。
二、加强公共艺术课开展的途径
近几年各高校络绎不绝地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然而效果却大不相同。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公共艺术课程是高校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情操,建立自信心起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发挥公共艺术课在高职院校的作用,必须分析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最适合本校公共艺术课发展的最佳实施方案。
(一)领导重视
众所周知:一个学校的领导对哪个专业重视度高,那么这个专业发展得必然好。农林高职院校的校领导无疑对农林类专业相当重视。既然公共艺术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途径,为把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高素质的新一代技能型人才,农林高职院校的院领导应该把公共艺术课程的实施提到日程上来,成立公共艺术教育机构,负责对全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艺术实践活动和相关的管理工作作出全面规划和统一部署。
(二)课程设置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情况授课
1.全面实施公共艺术课限定课程教学
根据要求,公共艺术课可分为限定性选修课程和任意性选修课程。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喜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这些限定性公共艺术课程大多为理论方面的课程,相对于农林学院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学习。为全面完成这课程,我院将这八门学科以网络形式面向学生授课。学生可以自选其中的一门课程,而且学院规定每一位大一新生必须在第一学期自选一门公共艺术课程学习并取得学分,达到此规定方可毕业。
2.配以任意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学
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的孩子,她们当中的一小部分从小就接触有关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进入大学后,很想继续再深一层次地学习,不仅仅是理论方面的学习,而是实践方面的学习。例如与音乐相关的某一器乐的演奏或声乐演唱等等。为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求,我院以单独授课形式面向学生授课,学生可以与老师面对面地进行学习与交流。当然公共艺术选修课要以学生为主体,学校要尽可能多地开展各种公共艺术选修课,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3.艺术专题讲座
开设艺术专题讲座是高校实施公共艺术课的补充,我院除了每学期安排艺术专职教师面向学生开设与公共艺术相关的讲座之外,还不定期邀请校外艺术名家来我院开展艺术讲座,以此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园丁,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必需要有公共艺术课教师队伍来保证教学的质量。然而,在农林高职院校,公共艺术专业的教师少之甚少,因此农林高职院校要想尽一切办法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公共艺术课教师。除了按教育部要求积极选送公共艺术课教师参加在职硕士学位进修外,还可以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和考察等形式,多级别,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良好的敬业精神,一定的艺术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艺术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
(四)与校园文化和社会体验相结合
公共艺术课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与凝聚力等方面有着十分广泛和深入的影响。同时有利于全面拓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及艺术感知力,使他们真正了解艺术,热爱艺术,陶冶情操,提高人文修养,为将来更好地走入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就是半个社会,在大学里,学生不再是只注重书本上知识的学习,而应该把理论知识和生活知识相结合,通过公共艺术课的学习,努力加强自身的综合素养,及早地融入社会。为此,为增强校园文化,我院每年邀请国内享有一定影响的个人或团队,以公共艺术课的形式到学院演出,展览或做讲座,丰富了学院的校园文化,同时也为学生拓展了视野。
一、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总体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我校学生入学时的高考分数比较低,绝大部分学生刚刚跨过三本分数线,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在学校招生名额不足的情况下降分被录取的,因此,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应有的知识储备不足、科学合理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皆不完善,亟待提高。
2.缺乏学习动力,学习自觉性不高
我校学生普遍缺乏明确的努力方向,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是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被迫学习的,进入高校后,原有的直接监管人和集体远离了他们,造成直接监管的缺失。另外,高校的学业压力没有高中时期面临高考选拨的紧迫和集中,能够让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之前大大增加。再加之身边大部分学生的文化水平都相差无几,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导致许多学生失去了自控能力。
3.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和恒心
考入三本,并且又在独立学院就读,我校学生普遍表现得较为自卑,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和恒心。有一些自愿选择我校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乐观,学习态度也很端正,认为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而另外一部分由于高考失利或迫于家庭压力选择我校的学生,则自视清高,认为很委屈,对学校教学满腹牢骚,课堂不听课,课后不复习。日积月累,学习上的问题来越积越多,成绩也越来越差,久而久之,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4.应有的阅读储备不足
学好中文的前提基础之一就是要有大量的阅读储备,尤其是文学经典的阅读量,但是阅读经典通常在短时期内无法取得直接的功利性回报,所以很难受到学生的重视,更不用说非经典的阅读了。文学作品的阅读本身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然而,在应试教育仍旧大行其道的当下,学子们为了取得较为理想的分数,依旧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很难有充足的阅读时间。
5.课程课时数减少
随着独立学院的教学定位和专业设置的不断调整,尤其是国家推行的独立学院(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不断向应用技术型学院转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课时数也由原先的一百多个减少为五十多个,这对独立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
1.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人文环境,培养学习兴趣
我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自觉性不强,因此,更要注意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利用环境的熏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从大一开课,对于刚结束高考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们来说,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第一次上课时,教师要向学生讲解该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及学好该课程的正确方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从而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2.以文本阅读为基础,提高学生理论素养
针对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课时少、重实践的课程特点,教学过程中,应调整教学重点,在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基本文学知识和文学现象的基础上,适当淡化“史”的线索(如思潮史、流派史等),将教学重点放在文本的阅读和深度理解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比如,在开课之初,可以为学生开列出一份学期必读作品书目、一份参考阅读书目,可以以“鲁迅作品阅读”“巴金作品阅读”“王蒙作品阅读”“莫言作品阅读”等专题性作品阅读的形式构建。这样既能使阅读是系统的,同时又能对专题深入学习,能够得到系统性的锻炼。不但可以学习到相关理论知识,而且训练了学生对作品的感知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另外,为了确保不流于形式,可以要求学生记读书笔记,教师定期不定期进行抽查,并且作为一项考查内容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轮流上讲台就自己或大家感兴趣的作家作品阐述个人看法,引导学生相互争辩,以此提高他们的分析感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专题式学习活动 学习方法 鉴赏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34
2011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的教学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自身体验,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此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专题式语文学习活动,其活动与教材中的单元主题或课文有密切的联系,既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课内学习的自然延伸与拓展。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和生活体验,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活动的多样性及文章的有限篇幅,本文只选取其中几类活动,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学习方法指导类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并不特别强调有关学习方法的指导。但事实上,许多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而事倍功半。因此,特别需要开展这类的专题式语文学习活动,使学生们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参考书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遇到过这样一个常见的难题:不少学生抄答案,而且是抄各种参考书上的答案。可以说,课本后面的练习题全都可以从参考书中找到答案。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也完全成了学生的“答案宝库”。对此现象,教师采用了各种办法,或者没收,或者告诉家长不准购买,甚至见答案就撕掉。然而,防不胜防,屡禁不止。针对这种情况,我开展活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些参考书,让他们真正利用好手中的资料。例如:学习文言课文之后,总会有很多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内容需要小结,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参考书上的相关内容小结来完成。如《与朱元思书》一文注释中,通假字“见”通“现”没有标示,学生从参考书中看到后来询问。教师解释后,进一步要求大家利用参考书,总结所有学过的文言课中的通假字,并将这些答案整理出来。结果,学生不仅完成了书上已有的知识的小结,还找出了其他一些在教科书上未注明的通假字。同样,在此活动中教师还引导学生利用参考书完成了其他一系列知识的小结。通过这类学习方法的指导的活动,既能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和质疑能力、研究精神,又能弥补教科书的不足,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二、鉴赏体验类
编演课本剧
学生们对于表演课本剧这类专题式语文学习活动,总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是,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最怕学生套用当今影视剧中“搞笑”的噱头话或者流行的广告语等,这样虽然课堂气氛很热烈,但实质却是挂着文本这一“羊头”卖起了“狗肉”。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活动其实没有真正的收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思考如何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鉴赏和体验。于是在学习了课文《醉翁亭记》之后,我就组织学生进行编演课本剧的专题式语文学习活动,目的是希望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改编课本剧,进一步加深对课文《醉翁亭记》的理解,同时学习一些有关剧本的知识。活动之初,请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方式查找有关剧本的资料。在此过程中,学生们接触了真正的剧本,自然而然地扩展了阅读面。在课堂上,学生在相互交流资料之后,了解了有关课本剧的写法。因此,在开展编演课本剧活动时,要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任务。例如突出“台词”――是对原著的直接引用,还是超出文本的独特修改,或是其他什么用意的表白?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引导、组织学生去品、去析、去赏,使学生在鉴赏体验方面真正有所收获。
三、探究类
“走近陶渊明”探究性学习活动
一、课题的提出
1、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时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学校教育还是以学科教学一统天下,因而软化学科边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观看影视,是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色调,学生从电影电视中获得的知识、观念要比其它渠道得到的多得多。优秀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融戏剧、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题材,是一门不具学科分类,独具知识性、审美性、思想性、教育性的综合课程,能与各项育人目标有机整合,通过优秀电影能提高育人实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开发电影课程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审美能力的强弱,影响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对艺术的欣赏与创造,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对人的同情与理解,对现实生活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与扬弃,对自己的认知与调控,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等等,它决定了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社会、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因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优秀影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涵,充分发挥电影的美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3、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各地学校在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何使学校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开发切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不失为明智之举。而数以百计的中外电影名片则可提供给各校足够的选择,各校完全有可能从中选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电影组合,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电影课将教材从单一文字载体变为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的生动、直观的多载体形式,由单纯的学科形式变为综合艺术形式,必将以其独有的特性引起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重大变革,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特点,把呆板、乏味、说教的方法转变为生动、直观、形象、综合的方法,把约束式、封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为开放式、参与式、自我教育式的教学模式,使电影有效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可行的常规和操作体系,能进入课堂教学广泛使用的电影教案、教辅活动设计仍然匮乏。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选定《电影课程开发》子课题进行研究,以探索出一条小学电影课教学的良好途径。
二、研究目标
1、形成电影课开课教材。要使电影课成为一门课程,必须要有一套符合学生特点的、科学的教材。电影课程开发的研究,就要从数以百计的影片中挑选出每个年级学生适合观赏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好这些影片的观看顺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电影课程教材。2、研制出以美育为首,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持续和谐发展的各年级教案、教辅活动设计。3、形成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观片的可行性常规,如课时安排、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教学基本程序、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规范电影课程操作体系。4、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研究,研究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和组织管理方法等。
三、研究方法
1、采用座谈、问卷调查、统计等方法挑选出每个年级适合观看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影片的观看顺序,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2、采用经验总结法编写电影课程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先由各个班级语数教师讨论、设计出初稿,然后全年级其他班级教师试按照该方案进行教学,并认真写好教后感,提出自己对初稿的修改意见,最后由全年级教师再讨论,由初稿执笔者定稿。3、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展开对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的研究。
四、教案设计要求教案的设计是电影课程开发的重点,电影课教案的设计,既要遵循一般的规律,又要充分发挥电影课的优势,突出实现以下两个转变:
1、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观世界然后形成世界观”,学生的审美能力、思想情操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是在其目不转睛地、全身心投入地观看影片和回味影片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应该摒弃以教材为中心,以自己为中心的做法,使自己成为一位学习的指导者,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把教案编写的重点放在“导”和“促”上,而不是“填鸭”、“牵牛”或“放羊”,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2、转变学生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素质发展、提高的关键因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禁锢学生发展的能动性,阻碍学生的发展。电影课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不能靠告诉、讲解,也不能靠灌输、命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才能实现与影片的共鸣,使电影课充分发挥具有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充满情感、知识和教育性的特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促进学生辨别影视片中、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个性品质的发展。所以电影课应该摒弃填鸭式的“灌”或“喂”,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鉴赏、质疑、争辩、联想、求异、进行知识再创造等,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境地,主动去“觅”得可口的“食物”,建立动态的、自主探究的、自我建构的学习方式,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同时,在教案设计中要把握三个环节:1、观影前:教师在观影前应将影片仔细看一遍,掌握影片时代背景、中心内容,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情知状态,找准放映中需要给学生点拔之处或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体验、讨论之处,以便观影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影片背景,或便于观影前教师向学生介绍影片情况,2、观影中:要把握情感激发点、想象激发点、审美关键点、知识关键点和心理作用点,适当点拔、激发,恰当地提出审美、思维或想象要求,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体验、讨论,使学生受到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或潜在智慧的启迪。3、观影后:引导学生回味影片精彩情节和印象深刻之处,进行表演、复述或交流观后体会等,进一步陶冶性情、美化行为、净化心灵。
五、教辅活动设计原则
1、自主性原则:电影课以其色彩、声音、影像集于一体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和扩展学生的想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发展的状态之中,因此电影课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活动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思维境况,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活动,积极参与活动组织过程和评价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2、实践性原则:教辅活动的设计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通过情境式、表演式、训练式、辩析式、讨论式等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获得直接体验,发展各项潜能。3、综合性原则:设计的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能力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活动应进行综合性考察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仅从单一学科角度评价学生活动中的表现。4、开放性原则: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行为自由;活动空间可不受课堂场地的限制,应根据确定的活动主题来选择;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开放学生的心理空间,开放教材的育人空间,开放学生的经验空间和课外生活的空间。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电影课开发的目的、意义、方法、内容,观看《<家洁公司>导看纪实》等录像,学习怎样导看、怎样编写电影课的教案,教学的原则、方法等。2、检查各班VCD、彩电等设备的情况,有故障的及时修理。3、检查教师运用VCD定格、回放、选时播放等技术操作情况,对新教师进行这方面的补课,强化教师上电影课的技能技巧、熟练程度。5、把每部影片落实到每个班的老师,由搭班的两位老师于4月1日前合作编写好第一次观看的影片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影片和教案、教辅活动设计年级内各班交流使用,其他班的老师在使用的过程中提出修改意见或另一教法、活动方案,修改、增删、完善,最后返回初撰者手中,再次斟酌并定版。(二)实施阶段(2002年4月——2004年7月)1、逢单周星期二下午第
二、第三节课开设电影课,组织观影。以后每学年选二十部影片组织学生观看。
2、逢双周结合所看影片,设计并开展阶段性活动。3、认真检查教案,深入听课,开展研讨活动,推出典型教案、课例和活动,提高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质量。4、及时对电影课教学、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建立电影课评价体系。5、定期回顾、总结实验经验,根据实验情况,对观影次数、活动安排、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常规做出相应调整。6、下学期初多媒体综合校园网建成后,立即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和自助餐的研究。1、全面总结,明确电影课开课的次数、活动安排、教学基本程序、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评价体系等常规性做法。2、对各年级观看的影片进行全面分析、整理,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并提出运用该教材的指导意见。3、收集、整理并完善各年级观影的教案、教辅活动设计,按教材顺序荟集成册,形成各年级电影课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4、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做出实验研究报告。
七、预期研究成果
1、2002年4月至2002年9月,撰写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每周观片常规化的研究论文及课程安排表。2、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遴选出100部优秀的、适合不同年龄学生观看的电影片,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组合,使之成为各年级电影课程教材。3、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编辑好100部电影片的观映指导(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形成《观影指导》专集。4、2002年4月至2003年1月将电影教学示范课拍成录像。5、2002年9月至2005年1月撰写电影课程的课型比例、结构研究报告。
八、领导机构及分工
1、领导机构:组长:伍世冯副组长:王万辉刘跃辉成员:刘小明、吴小红、刘小玲、赖浩、张玉胜2、具体分工:伍世冯校长负责本课题研究规划,课题实施的安排、评价、调整等,指导实验顺利实施。张玉胜负责课件制作、收集与处理各项图表、数据等材料,进行结果分析、经验总结、推广应用等。赖浩、吴小红、刘小明、刘小玲、刘跃辉分别负责
一、
二、
三、
关键词:公共音乐课程 情感教学 模式结构 教学实践
一、研究意义
与时俱进的教育理论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各种课程教学领域,关于教学模式的讨论更是盛况空前。由卢家楣教授提出并以实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情感教学模式,已在各种课程教学中加以运用并有效解决了“重知轻情”的教育失衡现状。
近年来,不少研究都是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分析了公共音乐课程教学,但研究构建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模式甚少。随着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此类研究已迫在眉睫。笔者结合自己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探析音乐情感教学模式中所包含的课堂教学活动操作程序及课堂教学活动策略,力求按照模式结构中四个环节有步骤地实施教学,以期更好地开展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实践。
二、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功能
教学过程中利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运用文学及体态语言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学生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使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互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与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表现、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达到音乐教学目标。这种教学过程有四个环节:第一,通过利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运用文学及体态语言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充分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使其产生好的学习动机和具体的学习目标,自觉地排除内部和外部的不良因素而愿意学习。第二,使学生形成自我激励的心理品质,养成积极向上的品格主动地要求学习。第三,随着学习的深入、情感体验的丰富,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在体验美、享受美的同时培养他们快乐学习的精神。第四,在快乐学习中促使学生的音乐能力进一步发展提高。
三、模式的操作程序与实施策略
(一)课堂教学程序
我们可以把学生的情感活动、认知活动及学习状态表现结合起来,就形成了音乐课堂教学基本实施程序,其结构图如下:
(二)课堂教学策略
1.情感唤起―目标感知―愿学
情感唤起和认知心理准备过程,旨在唤起并启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情感“关注”。教师可利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情境氛围,如播放影视短片或讲述一段引人入胜的音乐故事,学生可从情境中获得感受从而激起相应的情感,达到情感和认知目标的一致,从而愿意学习。
2.情感激励―定向激趣―要学
情感激励和思维活跃的过程,旨在强化情感,促进学生进入音乐思维活动的兴奋状态,达到师生“情感共鸣”和“知情融合”的理想境界,促使学生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主动地学习。
3.情感体验―感知理解―乐学
情感反复体验和知识结构完善的过程,学生通过对音乐知识技能的不断练习、归纳总结,发现并掌握新的音乐知识技能,产生各种情感体验。如在音乐节奏创作训练中显现的表现欲,以及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在体验美、享受美的同时也培养了快乐学习的精神。
4.情感外化―发展创新―会学
情感的发展和认知的情感外化阶段,以创造美为特征,将内在审美情感体验客观化、对象化、形式化。我们通过情感实践运用知识规律,促进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的发展。
四、模式的应用示例
笔者以大学二年级《音乐鉴赏》中的《关于音乐的表现手段――节奏》的课堂教学为例:
五、实践结论及评价
(一)教师主导,学生愿学、要学。学生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能轻松愉快地学习,主动参与代替了强制性的教学活动,凸显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
(二)情知并重,学生乐学、会学。情感与认知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情知并重的情感教学实践证明,学习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可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优化教学,教学质量提高。开展情感教学模式实践使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和基本的音乐技能有较大的提高。近年来学生对这门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评价极高,已成为全校艺术选修课程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可见,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情感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音乐艺术素质和教学质量是积极有效的。
(注: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一般资助课题“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情感教学的探析与实践”(湘教通(2009)32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原理的实践与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