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化课学习论文

文化课学习论文

时间:2022-12-03 20:58: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课学习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课学习论文

第1篇

而反观文化课方面,有很多是与专业无关的知识。在这里,就有一个对文化课定位的问题:是一再缩减文化课呢,还是让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呢?我们的观点是不应该对文化课进行一味的缩减,而是应该对文化课进行课程改革,转而为专业课进行服务。

为了实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可将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为以下三类:专业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专业文化课指的是从专业课中分离出来的语、数、英等相关基础知识,其目的就是让文化课为专业课做铺垫,以期能够更加顺畅地进行专业教学。看着是多了一个环节,其实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速度和学习兴趣。在学生看来,文化课不再是以前那种被他们称之为“无用”的课程,因为在专业课中要用到文化课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而在专业课中学生也少了在学习专业课时因为术语、英文、公式、算法而抓耳挠腮的苦恼。

那么新的问题就出来了,各个职业学校所用的教材千差万别,就是一个职业学校也往往存在着因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同科目的专业课换教材的现象,并且社会上也难以找到一本为某个专业课而量身定做的基础知识教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职业学校的专业课老师和文化课老师联合起来,制定自己的校本教材,以更好的为学生的成材服务。下面就以语文课程的改革为例来说明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仅供同志们参考。

一、遵行文化课“够用、适用”的原则

语文课程改革要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所需的语文知识结构的支持,以及学生未来就业时在工作岗位能派上用场的语文通用能力和语文职业技能的需要。根据这一要求,专业教师要结合专业的特点提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所需的语文知识,以及学生未来就业时在工作岗位能派上用场的语文通用能力和语文职业技能的内容;语文教师则围绕这一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增与减,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服务工作。

二、依据不同的专业增删文化课的教学内容

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要减少那些不实用的教学内容,如一些复杂记叙文、部分过于抽象且与生活和工作关系不大的议论文、不容易理解的古文和一些非人文修养所必须诗、词、曲、赋等,一定要改变过去以语文教师自身的偏好确定教学内容的习惯。同时语文教师也不能再象以往那样,不关心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而应该依据不同的专业增加部分教学内容,比如在各专业中开设应用文教学;在会计专业班级可以适当增加“商务应用文”和“谈判口才”等内容;在机械、造船等专业的班级可以适当增加“说明文”等方面的读写内容;在旅游专业、尤其导游专业班级中则可以适当增加“公文写作”、“交际口才”和“普通话”等内容,等等。如果能这样恰当增删,语文这门文化基础课就能做到为专业课和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服务。

三、准确把握文化课的教学难度

除了减少不实用的、非必要的教学内容外,我们还应该适当降低教学的难度。比如古文往往对大部分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难度太大,应该尽量少教,即使教了,也以能读懂为度,不必深入到对每个字、词意义的多种理解和用法;比如语法分析、课文中心思想分析、段落大意归纳等,对中职生来说也是困难且不实用的;再比如议论文的写作,对中职生来说也有些困难,往往会让他们感到害怕,一说到写议论文他们就害怕甚至反感,这部分虽然很重要,但我们可以适当降低要求,等等。这些都是应该从教学内容中删减去,或降低要求的,否则,死抱着以往的内容和难度要求,势必导致学生学不懂,没有信心,继续下去就会是不想学了。

四、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第2篇

论文摘 要: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参加工作以后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教育具有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认识和提高。本文分析了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在“就业导向”下实施教学的工作、学习和参加培训的现状,以促进文化课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学生、学校乃至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但纵观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对文化课教师的专业成长往往被忽略掉了。如《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江苏省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标准》、《江苏省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等相关文件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相关具体要求,对文化课教师基本没有提及,对文化课教师的权威的、个性化的考核体系尚未建立。文化课教师是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多的专业课教师参加了市级、省级、国家级培训,甚至出国培训,而文化课教师除了通过自主学习,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得可怜。队伍的专业成长、队伍的稳定牵涉到学校的稳定,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只有提升文化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实现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的目标。 

二、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 

终身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它要求教师一生都要持续不断地学习。有的老师日常教学工作繁忙,还要料理家务、照顾孩子,学习的时间很少。许多教师虽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了一辈子书,到头来却仍然是个教书匠,教学水平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年纪越大,工作能力越低。当今社会正朝着学习型社会的方向发展,知识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这就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终身学习的基本途径是“读书—实践—反思—总结”,通过不断地学习,最终达到师生的共同提高。 

(一)多读书,读好书,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可让我们获取新知识、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读有关教育理论的书籍,而且要读与所任教学科相关的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书籍。读书的目的是应用,我们要把在书本上学来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和学的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对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我们没有对实践的反思,所学的一切知识就只能是死的书本知识,不可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样,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也不可能有新理论、新方法的创生。因此,重视反思和总结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形成自身教学风格的必由之路。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我们也可以借助于网络把最新的理念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来,把网络作为我们成长的新舞台。我们除了要多读书、读好书,还要虚心向他人请教,和同行商讨,和学生交流。我们要尊重和利用学生的长处,向学生学习,经常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用虚心好学的态度和行动去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相互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师生的各种能力。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基础知识比较差,对学习的求知欲不是很强,但如果我们都用平等的眼光、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师生都可以在共同学习中相互提高。 

(二)注重实践,掌握第一手资料。 

由于教学情景的不确定性,我们不仅要研究教育过程、研究教学策略,而且要研究学生。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研究已成为现代学校和现代教师的重要特征,成为教育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职业学校很多学生基础比较差,比如很多学生在初中数学一直都不是太好,到了职业学校学习相关的高中数学甚至是大学的高等数学,难度是显而易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很多问题,尤其是在课堂中,会有很多我们所研究的素材。我们要写好学习笔记,写好案例分析,进行个案比较的研究。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我们必须重视自身的教学实际,研究课堂,研究学生,还要研究自己。我们在研究中去改革教学方式,在改革中去实施研究,实践、研究、再实践的过程就是自我锤炼、自我超越、自我成长的过程。 

  (三)做好反思,及时总结,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同样的一节课,不同的教师去上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因此我认为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和技能,而且要对自己的信息系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知识系统、背景因素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我们可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从而使自己朝着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同行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听课,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在学校主要负责高等数学的教学,这部分内容不仅对职业学校而言,对于本科的学生而言也是比较困难的。在教学中,我将枯燥的内容与实际生活及他们的专业课相联系,比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给他们介绍数学家高斯;在学习极大值和极小值部分把它们比作山峰和山谷,从而进一步介绍最大值和最小值,这里我们上课时如果能用多媒体结合山水画效果会更好;在介绍微分方程时,可以结合他们要学习的微分电路来进行说明。实践证明,在介绍相关内容时,学生的听课认真程度明显提高,他们对这部分知识学习的劲头也更加足了。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而应该告诉他们这些内容的起源,以及它们对于后面所学的专业知识的作用,同时适当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可以把枯燥的内容进一步生动化,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些困惑 

1.合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强调合作学习,并不是只对学生,对广大教师也是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职业学校的特点,很多学校对于文化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更多的是重视专业课,尤其是专业方面的技能大赛、创新大赛等。因此教师的合作交流更多地局限于文化课教师内部,很少做到能够与专业课教师的合作交流。其实很多专业课教师也反映有很多专业的内容需要文化课尤其是数学知识的铺垫,但要更好地衔接,这不是一个教师就能做好的,也不是几个教师就能做好的,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如果能够做好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对口工作,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成长都是大有好处的。 

2.文化课教师的参与培训的机会很少,参与对口的培训的机会更少。其实文化课教师除了学校安排的互相听课、互相学习之外,还可以参与省市组织的一些教学竞赛、公开课的组织学习。文化课教师在参与教学竞赛方面与专业课教师差不多,但在其他专业技能培训方面还有所欠缺。比如我校有一位老师参与了普通高中的教学听课,听下来的第一反应是我们如果用那样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生,效果肯定不行,那种教法只适合于高中的学生。这也需要我们的主管部门在组织这些活动时尽量地考虑职业学校本身的特点,尽量地安排职业学校的相关教师组织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总之,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的专业成长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交流不会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你愿意交流,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会有你的声音。通过网络我们可增强教与学的交互性和时效性,实现学习的主体化、多元化和社会化,学习会更富有独立性和创造性。文化课教师必须做到善于学习、积极研究、勤于反思、乐于交流、及时总结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从一名“教书匠”转变为一名专业的教师,实现文化课教师专业成长的质的飞跃,从而进一步促进职业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文化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当前,职业教育专业课改革红红火火,学校纷纷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而文化课改革没有现成模式,没有与专业相配套的课程标准和教材,那么如何针对职高生文化基础薄弱的特点,让学生想学文化课、会学文化课,进而培养其学习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则是文化课改革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带着这些疑惑,笔者进行了学校文化课的改革和探究,结合职教特点和学生实际,构建和实践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变“教案”为“学案”,变“备课”为“设计”,变“教室”为“学堂”,改革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旧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也获得了启发和思考。

文化课教学现状及其分析

学生学习现状大多数学生对文化课不感兴趣。问卷调查显示,75%的学生对文化课“不感兴趣”,17%的学生“比较感兴趣”,8%的学生“感兴趣”。课堂上,睡觉、做小动作、不完成学习任务的远比上专业课多,文化课被学生“边缘化”的现象比较突出。

教师教学现状教师的文化课教学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面对学生的厌学状态,部分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教情绪和职业倦怠现象。因此,课前、课中、课后缺乏激情,缺乏钻研,有得过且过之嫌。(2)部分教师确实想提升文化课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但苦于找不到适合职校学生实际、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方法或途径,因此有迷惑、茫然之感。

原因分析(1)对文化课的认识存在偏差。学生认为到职业中学就是学专业课和技能课,文化课可有可无,因此轻视文化课,忽视了文化课的基础性、应用性与发展。教师则认为文化课是为专业课服务,是配角,自认为被“边缘化”,便觉得低人一等,抑制了教学活力的发挥。(2)文化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调查表明,大部分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怕学文化课,而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尊重学生的实际基础,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效果自然不好。(3)文化课教学与专业发展脱节。文化课的功能和作用是要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基、为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奠基,因此,文化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培养应与学生的专业需求紧密相联。而目前文化课教学整齐、划一,没有考虑各专业的具体要求,不同的专业依然是同样的文化课。

文化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

鉴于以上分析,要改变文化课教学现状,必须以课改理念为指导,从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入手,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念(1)精选教学内容,构建发展平台。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规律及其专业发展的需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精心选择文化基础知识,搜集、挖掘、整理文化课知识在生活和专业实际中的联系和应用,从而为其专业学习奠基,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能力。(2)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习能力。不要将知识的传授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应更多地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因此,要把“课堂”变成“学堂”,把“讲课”变成“活动”,把教师转变为“导演”,把学生变换为生动活泼的“演员”。所以,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师生双边活动,让课堂高效、有活力。(3)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依据学生现有的文化基础,结合其专业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低起点、严要求,小步伐、快频率,帮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式,逐步养成不怕困难、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良好习惯。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涵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包括课堂教学学案的研制、班级学习活动小组的建立、师生活动的设计与执行、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与评价等,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教学背景下,教师用教案实施教学。而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预先帮助学生准备一份学案,备课则主要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和预设。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法指导、预习准备、课堂研习、检测反馈等内容,或者说,学案就是将教案中的知识目标问题化、能力目标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潜移化。其中,问题是导学的核心,要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系列问题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学生拿到“学案”,会有一种尝试的冲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消极到积极,由被动到主动,学案其实成了教师与学生课堂学习的“剧本”。传统教学背景下,学生“各就各位”、相对独立。而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需要组建异质学习小组,也就是组内各成员在成绩、性别、性格、特长等方面互不相同,以利于互帮互学、优势互补。以4~6人为一组,有机地分布在教室四周,每组设组长一名,布置、协调本小组的活动和任务。各小组成员在各自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后,可以组内合作、探究,也可以组间竞赛、交流。每小组均设一展示阵地,用于学习成果的汇报和展示。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积极尝试“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边实践,边反思,边完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1)创设情境。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导入,可以通过生活实际、专业实践来导入,也可以通过文化课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来导入,从而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2)自主学习。教师明确学习目标,然后分发学案,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教师要精心制定学案,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准确概括学习要点,科学安排活动方案,并给予学法上的指导和建议(如果学案中有“预习课文”要求的,则要将学案提前发给学生。(3)合作探究。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探讨、交流。各组员之间密切合作,互帮互学,思维的火花发生碰撞,合作的精神得以培养。(4)成果展示。在前几个学习阶段的基础上,教师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各组员可以自主展示,可由组长推荐展示,也可由其他组“点将”展示,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示、表现的机会。教师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关注、思考这些展示成果,以便下一阶段点评、研讨。(5)点评提升。展示结束后,教师发动组内其他成员或其他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质疑、辩论、修改等互动环节,最后由教师作总评,各组员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6)检测反馈。为检查学习目标达成度,教师安排此项检测环节,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教师可以全面批改、抽组批改,也可由学生组内互批、组间对批,有利于师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而调整、改进下节课的教学设计。

2.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1)督促学生使用好“学案”。课前要通过教师抽查、组长对查、组员互查等形式,了解学案的使用情况,进而掌握“学情”。课后抽查已用好的“学案”,以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情况。(2)正确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讲解,尤其是要重点讲解学生在预习后不能自主解决的内容,学生经过思考后能独立解决或组内合作交流能解决的内容,则应少讲或不讲,否则就应该在引导、启发的基础上讲精、讲透、讲活。(3)指导学生整理和保存学案。经过全面思考、精心制定的学案,既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又有全面的知识要点,还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记录与心得体会,因此是一份很有价值的学习资料。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章节顺序整理、保存好每堂课使用的学案,以便在后续学习、复习巩固过程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文化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思考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两个环节值得关注。

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学案”制定“学案”不是备课,不是编写教案,而是应从学生的实际基础和认知规律出发,合理设计学习目标、师生活动、启发引导等环节,并且难易得当、有的放矢,让各层次学生均能有活动、有思考、有收获。

第4篇

    论文摘要: 课程国际化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这一目标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在国际化目标下,日本文化课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为基础素质培养,包括日本地理、历史等知识的教学;第二阶段为社会与文化教学,包括日本的社会现象和传统文化形式等;第三阶段为思想文化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思考和研究的能力;第四阶段的教学突出文化比较,以日本文化为出发点重点培养学生对全球公益、人权、环境、伦理等问题的认知。 

一 

我国高等院校日语专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并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日语人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语教育界已经认识到日本文化课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在“课程国际化”这一理论已得到了教育界普遍认同的情况下,日本文化课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2001年,教育部对原有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进行了修订,与原版本相比,修订版特别提出把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日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语言知识(指语音、语法、文字、词汇等)和语言技能(指听、说、读、写)是语言交际的基础,交际除要求语言运用能力外,还要求社会文化理解能力,而社会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又是多方面的”。 

基于《大纲》精神,越来越多的日语专业增加了课程设置中日本文化类课程的比例,单纯介绍日本风土人情的文化课已经无法满足课程国际化目标的要求。其实早在1989年,harari就提出了关于课程国际化的13条标准,该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不同社会文化和国际事务,而且要有能力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harari,1989)。国际化视野狭窄,国际化技能缺乏恰恰是众多本科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日本文化课不仅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提高日语专业学生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课程国际化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课程。 

二 

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广义上来讲,它既包括衣食住行、风土人情等社会现象,又包括宗教、哲学、民族性格、行为方式等抽象知识。因此,学生很难通过一个学期乃至一个学年的学习,完成对日本文化的深度理解。因此,我认为可以将这个知识体系的学习分为四个阶段完成。 

1.基础阶段。可以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基础课程,讲述历史地理、风俗习惯、衣食住行等内容。通过编写适合大二学生日语能力的讲义,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完成对日本文化的初步了解,培养学生在日本文化方面的基本素养。同时,为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中日两国的比较,特别是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 

2.提高阶段。在大二第二学期,可以设置稍难程度的文化课,开始向思想文化过渡。在这一阶段教学中,以分门别类的方式讲解日本的社会现象和传统文化形式,主要包括:传统戏剧、曲艺(歌舞伎、能、狂言、邦乐等)、礼仪与禁忌、日本的“道”文化(武士道、花道、茶道、书道、剑道、香道)等内容。对于上述内容的基本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的形式完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对于每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形式,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探讨其产生的根源、发展、现况,特别是在全球视野内该文化的特点影响等。日本的很多传统文化都由中国传入,所以引导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特点、中日文化异同作出比较、深入思考十分必要,这个过程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 

3.强化阶段。本阶段的教学更强调学生对思想文化的学习。进入大三,学生日语水平已达到中高级水平,同时有了历史、地理以及社会文化等知识作为基础,这就在客观上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本阶段的教学内容可以参照南开大学韩立红教授的《日本文化概论》一书,从日本文化开放性和主体性的两个特征入手,对日本文化的发展做出总体的、纵向的把握。并以这两个特征为主线,讲授日本人的集团性、勤劳性、重实用、无常观等特征,以及日本的社会结构、日本人的心理特点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初步涉猎日本哲学的知识,包括神道、佛教、儒学等。因为本学年的课程在内容上相对抽象,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适当补充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要考虑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和课程内容的消化能力。 

4.扩展阶段。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教学,学生基本上对日本文化有了明确的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国际化目标下的日本文化课应该是在培养文化理解能力的同时,通过国际比较,拓宽学生对日本文化外延的认识。因此,本阶段应帮助学生构建多元文化知识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关照中英文实现对日本文化的再认识。同时,通过不同文化背景的比较学习,使学生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内涵、特点并掌握基本策略。教师可以适当选择专家学者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作为教学资料,在教学内容中突出文化比较,重点培养学生对全球公益、人权、环境、伦理等问题的认知。 

三 

在基于国际化目标完善日本文化课内容的同时,教育者也必须认识到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历史性及运动性的特点。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材选取、教学内容选择上,既要保持传统,又要与时俱进;既要尽可能地全面涵盖日本文化的知识,又要考虑到社会和学生的具体需求。诚如陈俊森在《大学日语教育的发展》一文中指出的:“未来的大学日语教学改革要走综合化的道路,转变传统的三段式(较强的、一定的、初步的)能力培养的观念,真正实行综合运用能力的均衡发展,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交际和文化并举;提倡自主学习,重视良好的日语学习环境的构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日语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是新时期日语教师的重要职责。”课程国际化这一目标,不仅对文化课程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乃至学校人文环境的综合考量。当然,民族化与国际化是两个不能偏颇的话题,在课程设置凸显国际化目标的环境下,如何充分考虑教学民族化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2]姜丽娟.在全球化时代里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课题探讨[j].研习咨询,2009,(6).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冷丽敏.关于高等学校外语教育理念的研究与探索——以《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为对象[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02). 

[5]王守仁.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225.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 澳大利亚文化课程教学 “任务型”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在澳大利亚文化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传递式的教学模式一直比较通行, 学生往往成为教学的附庸, 学生的独立思考受到压抑。建构主义教学观正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这种弊端而提出的。本文从对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反思出发, 探讨在英语专业高年级的文化课程中,将文化课教学与文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1]学习模式。在文化课教学中加入特定时期代表主流文化特点的文学作品分析,让学生带着“任务”阅读,积极参与思考,培养学生由被动记忆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能力,继而建构文化学习的有效平台。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互为表里,紧密联系。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都是以文化背景作为依托,学习语言就是意味着要掌握目的语言文化。而在现实的文化课程教学中如何建立有效的文化学习途径始终是任课教师关注的课题。高尔基说“文学是人

学”[2]。不同社会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都贯穿着深刻的人文传统的演变历史。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论在英语专业高年级的澳大利亚文化课程教学中,将文化课教学与文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学习模式。在文化课教学中加入特定时期代表主流文化特点的文学作品分析,让学生带着“任务”阅读,积极参与思考,培养学生由被动记忆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能力,继而建构文化学习的有效平台。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当今社会环境下文化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

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英语教育领域已经相继出现了介绍有关英语国家概况的文化课。传授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风俗习惯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其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世界主要英语国家语言和文化的理解,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分析、判断能力,拓宽知识面,为英语专业的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背景知识”[3]。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关澳大利亚文化的内容并不丰富,课程内容只限于简单的了解和熟悉该国的社会与文化概貌,教学模式枯燥单一,学生学习也仅限于被动地记忆。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对于澳大利亚这个多元文化盛行的国家文化现象深入理解的需要。因此,如何有效地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掌握其所储存的文化知识,掌握分析文化内涵的能力已经成为文化课程急需解决的课题。

本课程建设的背景是日益显现的全球一体化战略加速发展的进程,和人们对此目标逐步深化的认识。培养二十一世纪复合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确立中国在国际舞台所应发挥的作用,和我们高等院校产出的合格毕业生有最直接的联系。这就提出了新形势下,学校培养人才的新任务,新目标。因此,沿用传统的教学途径,仅把掌握文化常识视为培养语言专业本科生的主攻方向,显然已不能符合时代的需要。然而,肤浅的添加一些教学内容,也不能从根本上动摇过时了的教学理念的根基,随之产生的问题简要分析如下:第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文化课程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递,学生按照教师确立的程序和步骤被动接受所传递的知识。教学双方都感到索然无味,导致机械的死记硬背;第二,文化课程对教材要求的时效性很强,一些教材的选材针对性不强,内容滞后;第三,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比较浅显,简单地背诵地点,时间,事件,不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化内涵。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任课教师“传递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交互学习的环境下参与分析现象,解释问题的过程,这些都是任课教师关注的问题。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

当今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皮亚杰等思想的发展,它强调学生透过“亲自直接参与”的方法去完成学习过程[4]。学生在由“实践中学习”,而非依赖老师“告诉他们”一切。“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共性则是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开始建立一种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5]。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的倡导下,教师的作用不是规定学习者学到什么, 不是语言的解释者, 而应是课堂的组织者、任务的提供者、学习的促进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 培养学生应对真实生活中交际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澳大利亚文化课程与澳大利亚文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建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从一个具体问题切入文化主题,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深入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思想的独立性。在介绍文化常识的同时,为学生补充相关文学资料。通过配合对文学作品所展现的立体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深化学生对澳大利亚文化内涵的认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建构主义”理念指导下的澳大利亚文化课程

本文以建构主义倡导的教学设计理念的指导下,采用“文化+文学”的教学手段,有机地、整体性地提供极富时代感的知识信息,用知识建构起来的多维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搭起研究性学习的平台,使学习的起步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开始和展开,并通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启发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的自觉自主性、分析思考的能动性、和在知识积累基础上的创造性。具体设计如下:

1. 为学生提供可以在网上阅读的资料库,并时时更新,在课前组织学生带着“任务”阅读,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对所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课程所涉及到的难点热点问题的认识。 转贴于

2. 为学生提供有关澳大利亚文化方面的多媒体资料,利用各种音效形式使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澳大利亚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充分理解文化内涵。

3. 在课程结束时,除了必要的信息考查,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当下产生的一些社会文化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写出相应的课程论文,帮助学生巩固加深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科研动手能力以及论文的写作能力。

具体教学内容举例如下:

1. 该课程设计把澳大利亚文化按照其社会的发展过程分成三个部分进行讲解:第一部分为澳大利亚土著文化,第二部分为澳大利亚的罪犯文化,第三部分为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这三部分都搭配与其相关的文学作品的介绍,分析其中所涉及到的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例如,第一部分中选取当代澳大利亚著名土著作家多丽丝皮金顿的传记作品《漫漫回家路》 (Doris Pilkington’s Follow the Rabbit-Proof Fence)[6],讲述了其母亲的亲身经历,揭示了澳大利亚土著人所遭受的种族压迫,分析该作品所反映的澳大利亚文化进程中土著人民“被偷走的一代”;第二部分选取代表澳大利亚民族文化英雄奈德.凯利(Ned Kelly)的相关作品 (The Jerilderie Letter)[7],分析作品反映出的澳大利亚文化中“反抗权威,反抗政府”的民族精神;第三部分中选取有多元文化代表的澳大利亚作家布来恩卡斯特的《中国之后》 (Brian Castro’s After China)[8], 分析作品中后现代的多层叙述、故事重叠法,解构传统的东方和西方、男性和女性形象,进而得出其所反映出的当今澳大利亚文化的变迁以及在新时代新社会环境下作为澳大利亚这个多民族国家主体的人的活动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鸣,等等。另外,一些具有时效性的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文化的变迁及其内涵。

2. 利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积极探索利用现代化的语言教学手段,比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电影、电视等,尽可能向学生提供和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并且亲身体验到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指导学生查工具书,进行网上阅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有别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考的独立性,归结到此课程是要培养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文学作品这个平台,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在课堂中,教师思考如何为自己清楚地定位,如何辅助学生分析作品中所渗透出的文化内涵,是一个课前重要的环节,因此教学任务比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照本宣科更具挑战性[9]。在教学容量大,课时少等诸多条件的制约下,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识别力,理解力和判断力,将教与学有机地统一,也是该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M] 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

[5]何克抗.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5).

[6]Pilkinton, Doris and Nugi Garimara. Follow the Rabbit-Proof Fence. 2nd ed. St.Lucia,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 2002.

[7]Kelly, Ned. The Jerilderie Letter. Edited and Introduced by Alex McDermott. Melbourne: Text Publishing, 2001.

第6篇

目前,美术特长生写作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学生的写作欲望不强,写作能力低下,细究起来有以下不利因素。

一是时间安排问题。美术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是以专业为主,因而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尤其是高三的学生,有一大半的时间呆在画室里,和奔行在美术联考、校考的路上,用来学文化课的时间自然有限。甚至有人从认识上就认为文化课差一点没关系,只要把专业学好就行。具体表现在:学习时间上倾向于美术多,白天正课、晚自习都在画画;学习态度上对专业较认真、投入,而对文化课不够上心,尤其是语文写作,能逃避就逃避,学习效果更无从谈起。

二是教师指导问题。美术特长生中有一部分美术专业能力相当强,但文化课相当弱。还有一部分并没有美术基础,只是基于高考容易,才学美术,所以,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表现出对文化课的不热情,求知欲望不够强烈。学生层次不一造成了作文教学的难度。而受传统写作教学观念的影响,美术特长生的写作指导停留在没根据学情,写作体系混乱的现状。有的语文老师一种高度讲到底,省事固然省事,但缺乏针对性,导致收效甚微;有的语文老师想尽办法,又提不起美术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也就望而却步了;有的语文老师甚至根本不讲写作方法,好不容易有了两节课的时间,抓紧留题目,让学生速写、速交,然后速评,更是伤害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是学生实践问题。不喜欢作文的学生大致可分三类:一是“无话可说”型,因缺少写作的素材,没什么东西可写;二是“词不达意”型,因缺少系统的写作指导,和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不知道怎么写;三是“饱受伤害”型,因缺少正确及时的评价,以至于在下一次作文时就提不起兴趣。也就是说,学生生活经历简单、课余生活不丰富、阅读面有限、教师的作文指导方法欠佳、评价不当等,都制约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那么,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如何快速提升美术特长生的作文水平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指导,巧妙对接专业学习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发挥文体优势,积累美的素材。

高考作文有一个很重要的评判标准,那就是“叙身边事,说平常理”。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写议论文更保险,并把这种观念施加给了学生,其实不然。高考作文是不存在文体歧视的。美术特长生大可以发挥自己善写记叙文的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环境,也有建立在自己生活环境上的或喜或悲的心情故事,这些就可以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因此,美术特长生大可以抒写自己专业学习生涯的酸甜苦辣。越是真实的东西越感人,从这点来说,美术特长生将自己专业学习的感受和思考入文,既得心应手,又真实感人,更彰显个性。如:

我们背着画板游走在人群边缘

校园似乎总把我们排除在外但我们懂得自己的方向

还记得第一次为了艺术踏上火车心里是如何的不安

即使是下雨天下雪天也挡不住艺术考场的热闹非凡

我们回到学校坐在教室摸着半年没有摸过的课本

我们害怕我们想哭可是我们只剩努力奋斗了

我们相信太阳还会升起在明天

二是打造语言优势,进行美的描写。

美术特长生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与评价,既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更训练表达能力,可以达到专业、作文同步发展的效果。尤其是美术作品涉及到对光影、色彩、形体等的描绘,鉴赏久了,功夫深了,对学生在作文中进行各种美的描写大有裨益。如:仿佛还有水草的摇动。在一片涌动的深绿中,不同颜色的莲花,正在悄悄地开放,显得格外娇艳而矜持。光线在画面上翩翩起舞,睡莲在漫无目的地向上飘荡。水的色彩和浓度呈现出田园诗般的宁静,神话般的迷离。面对着这幅画,我在那一刻竟有悬身于怪异水世界上空的感觉,看着白云的倒影在睡莲巨叶间的水面滑过。

三是开掘例证优势,进行美的探究。

第7篇

论文摘 要: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其大纲和12条标准不仅符合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而且启发了大学英语的教学。大学英语系列课程中的英美文化课应在CDIO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先进外语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的团队工作和交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而且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在CDIO的12条标准中,第8条要求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第10条要求教师提高教学能力。CDIO大纲第三层面要求培养大学生团队工作和交流的人际交往能力,而在该层面的第三部分则强调了使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已成为不同国家的人们相互沟通的主要桥梁。目前,“全世界有4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全球1/3的人讲英语,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在联合国各种场合中使用的语言95%以英语为工作语言,互联网上的信息80%也是用英语传播的”。[1]英语在学生未来就业、步入社会等人生关键阶段将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大学阶段教学大纲《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由此可见,表面看起来互不相干的CDIO理念与外语教学实际上异曲同工,应用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共同的核心所在。

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多年,而一旦置身实际语境,即使口语流畅者也难掩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曾说:“培养学生只懂语言而不懂文化是培养能说流利语言的傻瓜的最好方式。”[3]可见,文化植入在语言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事实上,英语语言所承载的西方文化往往成为多年学习英语的大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一大障碍。在CDIO理念下,结合外语教学规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已迫在眉睫,“英美文化入门”等大学英语系列课程的探索被顺水推舟地提上改革日程。

一、夯实英美文化课教学基础,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鉴于学生的“聋哑英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丧失,而CDIO教育模式又特别注重操作性,我院成立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文化通识教育研究”课题组,展开了英美文化教学的研究,课题组拟编写出一套配合学校CDIO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讲义,既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知识背景,又帮助学生达到CDIO教学大纲对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性工程人才的人文素养要求。

课题组成立伊始,即召开课题研讨会,集思广益。经多次协商斟酌,一致认为针对英语基础有限,对英美文化知之不多但又充满好奇的学生,讲稿应力争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简洁性为一体。课题组紧接着着手编写制定教学大纲,明确英美文化教学目的、课时安排、教学重点与评估考核。通过反复提炼与归纳,课题组把开阔学生眼界,扩大学生知识面,弥补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形成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灵活性,为学生以后与英美国家人士交往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作为英美文化课的教学目标。全课程安排48学时,其中主要由老师讲授、学生参与讨论的理论知识课44学时,由老师监督、学生自行设计的场景模拟4学时。课程教学内容涉及英美两国地理、历史、政体、文学、文化习俗、社会问题、核心价值观,以及跨文化交际场景演练。教学内容繁多,既不能有堆砌之嫌,又要能引人入胜,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评估考核方面,运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的考核方式,学生平时参与主动学习、课堂讨论、完成作业等占总成绩的50%,场景模拟训练占20%,期末开卷测试理论知识占30%,来衡量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情况。确立了教学大纲,课题组便马不停蹄地编写讲义,制作课件。这个充满艰辛与汗水的过程,也是老师们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准确把握英美两国重要文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能力的关键一环。只有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素质,才能有效地在课堂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

二、召开学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增强英美文化课教育的针对性

在编写讲义与制作课件的同时,课题组随机从全校各学院抽选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英语课的整体期待。在访谈中,很多学生提出已经疲于将英语与考试挂钩,讨厌为考试而学习的模式,希望能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常识,以便为今后与外籍人士打交道作文化铺垫。参与深入访谈的23名学生中有14名希望学习英美文化,占访谈者中的60%,大家一致认同文化学习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认为文化知识的补充有助于其沟通能力的提高。同时,课题组还设计了问卷调查,从计算机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资源环境学院、通信工程学院和商学院随机抽选了200多名学生,询问他们对新开课的了解,以作针对性的调整。在返还调查问卷的188名学生中,73.9%的学生觉得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大,有学习了解英美文化的必要。77.7%的学生认为英美文化对英语学习的作用很重要或比较重要。31%的学生对英美国家社会习俗感兴趣,27.1%的学生对希腊罗马文化感兴趣,23.9%的学生对英美国家历史地理感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希望了解英美教育体制、《圣经》文化、西方价值观和英美政治体制。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当被问及选择学习英美文化的原因时,有30.3%的学生表示对别国文化充满好奇,有28.7%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对促进与外国人的沟通会大有帮助。可见,学生期待这门课既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又能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也可从他们对授课语言的选择上窥见一斑,有53.2%的学生希望老师能以英文为主,辅以中文,有17%的学生甚至希望全英文上课,有38.8%的学生希望老师采用场景模拟表演的课堂活动形式,可见学生想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迫切之心。有了这份鼓舞人心的问卷调查,课题组老师随后即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该课程的研究中,争取切实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为他们将来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外语基础。

三、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加强师生教学互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而且应让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形成较强的文化意识。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课题组研究了目前广为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实践者认可和接受的先进的外语教学方法——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用”中学,而教师在此过程中,既是任务的参与者,又是任务的监控者和指导者。在这门课上,首先,老师简明扼要向学生介绍英美两国的历史、地理、政治体制、文学和娱乐,然后鼓励他们主动学习,与老师一起共同探讨美国的社会问题。之后,老师通过介绍英美文化习俗,以及对西方文化影响颇深的《圣经》经典故事和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来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西方的核心价值观,以此促进师生间的互动,督促学生主动钻研,推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决策能力。最后,老师结合学生所学内容,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场景模拟训练,尽量为学生创造接近于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接触和加工真实的语言信息,使他们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同样能得到有效的应用,这样既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检验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针对一些学生有志于出国深造的实际,课题组还专门留出一定时间为学生介绍TOEFL、GRE、IELTS等英美两国重要的留学考试。为了加强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获取文化信息的能力,老师引导学生课外阅读4—6篇英美诗歌、短文或小说,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各种视听传媒、上网查找信息、收听英文广播,观看英文电影、电视。

四、征集选课学生意见,及时作出相应调整

在第一批选课学生结束课程之后,任课老师马上展开问卷调查,征集学生意见,以便作出相应调整,更好地组织以后批次学生的课堂教学。在被问及“这门课与传统的大学英语课有何不同”时,学生们作出了积极的回应。有学生非常欣慰得到很多锻炼口语的机会,有学生夸奖老师上课形式丰富,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还有学生说自主性更强,阅读量更大,趣味性更强,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征集学生建议时,有的学生坦承作业太多,有些应付不过来,也有学生希望多看电影以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习俗。

总的来讲,在问卷调查中,学生对这门课的改革非常认同。只是,在课堂组织和课外作业之间,老师还应更好地把握一个度,过多过繁的文化教学不但不能起到促进语言教学的作用,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和阻碍。而学生希望看电影来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习俗的建议可以通过老师上传资料,学生课后自己观影,并写出简要评论来解决。让学生既能带着兴趣与求知欲望去学,又不要因作业负荷过重而心生抵触,是这门课程教学不容忽视的环节。

英美文化课融合了CDIO工程教育理论和外语教学中独特的任务教学法,既能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又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能训练学生的团队工作和交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和综合素养教育,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形成面向需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体化教育教学系统中,英美文化课无疑将发挥自身的辅助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意识的CDIO高级人才,更多与国际接轨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王守仁.以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为出发点.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外研之声,2007,(2):6-11.

第8篇

专门用途英语(ESP)起源于2O世纪60年代后期,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1]。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由于特定行业的需要,学习者需要具备在某些学科内使用英语的能力。二是有特殊的内容,即专门化的内容[2]。关于专门用途英语的分支有三分法和二分法。根据Hutchinson和Waters(1987)的观点,专门用途英语可分为科技英语(EST)、商贸英语(EBE)和社科英语(ESS);每个分支又可再次分为职业和学术英语两个次分支[3]。Jordan(1997)则将专门用途英语分为职业和学术英语两个大分支,而学术英语又分为专门类学术英语(ESAP)和一般类学术英语(EAP)[4]。专门用途英语是应用语言学的分支,是英语在不同专业范围的语言变体。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不仅包含英语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而且有明显的专业内涵,是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学习的相互结合。

二、艺术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艺术类学生和非艺术类学生在英语学习的态度、动力、方法、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不少艺术生一提到英语就头痛,英语学习一直是一个难题。从入学条件看,我国艺术类专业招生以专业课成绩为主,对文化课要求相对较低,文化课录取分数明显低于其他专业,大多数艺术生都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课的练习上,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很多家长更是因为孩子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为了孩子能上一所好大学而让孩子选择艺术专业。他们对专业课程情有独钟,文化学习热情偏淡,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专业学习占用,而对待文化课则持“得过且过”的态度,致使文化课程学习无计划、杂乱无章。在英语学习方面具体体现为词汇量匮乏,语法基础知识薄弱,大部分学生未接受过系统的听说训练,有的既听不懂又讲不出。词汇量严重不足,能够积极使用的词汇少,影响到他们的交际能力,以及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的提高。学生英语成绩参差不齐,水平层次呈现多样化。在英语基础不好的情况下,艺术生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厌学畏惧的情绪,这样便形成了恶性循环,直接导致学生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截然不同。以我院为例,学生根据个人学习目标的不同,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小部分学生重视英语学习,基础较好,英语学习兴趣浓厚。他们重视文化课学习,理解英语成绩在未来就业中的重要性,因此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愿望十分强烈。他们早早开始准备考试,在英语学习上下了很多工夫。课上不仅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做笔记,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同时,更加重视四、六级过级的技巧和能力要求,经常和老师沟通,提出相关问题,虚心接受老师的指导。认真作四、六级模拟试题,分析试题,研究考试,态度十分积极,效果也很明显。但这部分学生把专业学习与英语学习脱离开来,认为这是不相干的两件事,没有把英语学习融入专业学习中去。

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距离英语四、六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他们更注重期末成绩。这些同学在课上纪律较好,按时到课,课上能认真做好课堂笔记,课后能做到及时复习,对英语还有一些兴趣,希望通过四、六级考试,但意愿不是特别强烈。在英语学习上有延续学习的能力,但投入英语学习中的时间和精力还有待提高。

最后一类学生对待英语态度则很明确,即在期末考试中60分即可。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对于考级不抱任何希望,对英语学习的投入几乎为零。他们只在期末考试之前进行突击复习,或抱有考试作弊的侥幸心理,最后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从以上学生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中不难看出,不少学生把英语学习与专业培养看成了对立面,要么放弃专业课学习英语,以便应付将来就业的需要;要么全身心投入到专业训练中,抛弃兴趣不浓的英语学习,顾此失彼,很难兼顾。

三、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英语已经成为国际间交流的一种工具,是国际化青年必须具备的特征之一,如果不能熟练掌握,将来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会遇到很大的阻碍。很多学生想在网上获取信息,而网上的信息以英语书写占大多数。很多大学生向往去外企工作,但有的人一打电话,听到对方说的是英语,就不敢回答,立马把电话挂断了,进而失去了工作机会。英语是国际化的语言,不再单属于英国或是美国,没有了国界。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对外交流扩展到了整个社会,扩展到了科学、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即既精通专业业务又有较强外语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社会对外语能力的需要已呈多元化、专业化趋势,一般的、单一的外语技能已很难满足国际化市场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大学纷纷开设商务英语、科技英语、旅游英语、金融英语等ESP课程,而且社会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

2.艺术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学英语,学英语到底有什么用时,很多艺术生都很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更没有意识到英语学习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有的学生仅仅把目标定在过四、六级上,以为过了四、六级就大功告成。现在很多学校四、六级和学位不再挂钩,所以有些学生就觉得可以不考级了,甚至认为可以不用学英语了。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了解英语的重要性,但认为只要掌握基本的会话技巧,应付表面的沟通就可以了。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很多艺术的前沿在国外,许多伟大的作品是英文原著。没有专业英语的支持,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精髓,只能去学习翻译过来的译著,失去了领略原汁原味艺术作品的机会,对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造成很大的损失。还有很多艺术学生想要出国深造,到国外大学里继续艺术学习,若不具备英语交流能力,或者仅限于表面交流的程度,则会极大地影响专业学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艺术院校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把英语学习与专业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意识到英语对专业学习的作用,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进步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李红.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和专业英语合作教学[J].外语教学,2001,(1):40-42.

[2]刘法公.论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与对应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2001,(12):25-28.

[3]Hutchinson,T.& 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red approac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Jordan,R.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第9篇

[论文摘要]中职教育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新型劳动者,面对如今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些关系必须理顺。

中职教育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新型劳动者,面对如今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造就新一代劳动大军和提高广大在职劳动者的素质,已成为教育新面临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任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国家实施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专业技能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总起来就叫综合素质教育。

1中职学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一直实行“应试教育”,学生接受知识单一、片面,中职学校的学生在这方面更加突出。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是中考失利者,而且农村学生居多。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的中职学生,不少学生学习基础差,缺乏组织纪律意识,集体观念淡漠,这都给素质教育实施和开展制造了障碍。开展素质教育,难度较大,其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效果不理想。思想素质教育虽然被学校高度重视,但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无兴趣。

2.文化素质教育有待加强。由于中职学生很大一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给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带来一定困难,还有些学生无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使其尽快拓展知识面有困难。

3.身心素质教育巫待强化。现在中职学校的学生,身心素质不容乐观,不少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身心问题。如:因学业成绩差感到学习压力大,自卑自贱、精神萎靡、心理失衡、焦虑不安;因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相互攀比、自私自利、沉迷网络、违规违纪等。这些问题既影响学生目前的学业,又会影响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发展。

4.创新能力急需加强。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本身基础差,学习兴趣不足,在学校能掌握大部分的知识和技能就不错了,无暇创新能力,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普遍缺乏,但走上工作岗位,没有创新能力是难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所以,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非常重要。

2中职学校素质教育必须要理顺九个关系

在中职教育工作中,有着许多客观存在的而且相互影响甚至有时会相互对立的矛盾需要我们解决,那么,我们就应该根据学生个体实际与学校教育目标来理顺一些相关的问题。

1、全员发展与个别尖子生的关系。中职教育培养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学员,首先要考虑保证每一个学员通过学习都能学到一技之长,能自立于社会,为社会所承认和需要。为全体学员服务是中职教育的宗旨。素质教育在面对全体学员的基础上,也应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每一学员的潜能,以求培养出优秀人才来。

2、全面发展与特长发展的关系。社会的进步要求社会成员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中职教育必须考虑如何在保证学员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学员的个性发展,保证学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3、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关系。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第一线劳动人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未来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而,必须强化学员的道德教育,培养出又红又专的人才来。

4、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中职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妥善处理好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忽视文化课只重视专业课不行,把文化课强调到不适当的地位也不行。实践证明,文化课、专业理论课、技能训练课按3.5:4:2.5的比例设置较为合理。

5、专业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关系。没有起码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就成了无源之水,不本之木,而光有专业基础理论,没有起码的扎实的专业技能,那也只能是空洞的教条主义者,知识不能及时地转化为技术,至多只能是口头上的专家。所以,既要重视专业基础理论学习,更应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将二都有机结合起来。

6、一专与多能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对劳动者要求越来越高,加之就业门路的增多,就业市场的扩大,社会对全能型、复合性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大,因此,中职教育必须适合社会展趋势,妥善处理好学员的一专与多能的关系。

7、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职教育必须做到一方面准确地、及时地向学员传授社会现有的知识和技术,一方面又要恰当地加以延伸,启发学员思路,尽可能地发挥学员潜能,让他们在以后的技术革新中尽可能地大显身手。

8、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职教育,必须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中职教育不能不顾及眼前的利益,也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特别是发展素质教育。

第10篇

关键词:职高物理;教育特点;课堂教学策略

职高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初级阶段,其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素养,掌握某项专业技能的初级技术人员,作为中职学校的基础课程,物理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好后续的专业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更好的发挥出物理课的作用已经成为中职教师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1 职高物理的教育特点

职高学校是培养初级技术人才的主要阵地之一,可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初级和中级的后背技术工人,其教学的目标与普通中学教育不同,其教学的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在文化知识的传授,更应该传授给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据中学教育相比,职高物理有着以下的教育特点:

1.1 基础地位

职高物理课程的作用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基于这种目标,职高物理课程就兼具了文化课与专业课的特征,尤其是物理课程中的电子技术,更是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基础,对学生后续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2 无升学压力

职高物理课与普通中学物理课程最大的区别便是没有升学和高考的压力,教师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置在课程的改革过程中,以便实现素质教育。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实验、趣味实验、虚拟实验、网络资源共享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弄清楚物理知识的基本概念,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将与专业课相关的物理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充分的体会到物理学习的实用性。

1.3 重视程度不足

职高学生与其他同龄的学生不同,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即可,因此,在职高学校中就出现一种学校、教师、学生对物理课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物理课程的教学效果,难以体现出物理课程应有的教学价值。

1.4 教育难度大

物理学科教学的内容较多,小至原子内部,大至整个宇宙,都有着物理学研究的足迹,因此,与其他的学科相比,物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都较大。职高学生的基础较差,很多学生在接触这门学科之后,都有较大的学习困难,教师在教学中也有一些难度。

2 职高物理教学策略

2.1 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

由于职高学生的基础较差,因此,必须要采用相关的策略来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帮助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做笔记不仅是机械的记录教师讲课的内容,而是要对教师的思路进行整理,将教师举的经典例题、图表记录下来,重点、难点也要记录,在记录的过程中,跟随教师的讲课节奏积极的思考,尽快的理解和消化课堂上讲述的知识。

2.2 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好网络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具有多样性、形象性、趣味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可以创造出一种动静结合、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为此,在现阶段的职高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好多媒体教学资源,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征。例如,笔者所教的学生是电子技术专业,为了适宜专业教学的需求,在继承以往教学体系的前提之下,可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去除一些与电子技术专业关系较远的知识,增加一些与电子技术专业联系性强的教学内容,降低课程教学的难度,提高学生的信心和学习兴趣,充分的体现出高职物理教学以人为本的特征。

2.3 开展物理知识讲座

讲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可以定期安排相关的物理知识讲座,讲座的时间可以灵活安排,可以安排在学生学习的怠倦期或者完成既定教学课程的空窗期等,讲座的内容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进行灵活的取舍。例如,对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可以开展关于“高压输电常识和超导输电”、“新型电子设备简介”等相关的讲座。此外,讲座的形式应该尽可能的多样化,可以是学生讨论的形式、视频播放的形式,也可以是实地考察的形式。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全面提高物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校园足球;青少年;发文量;被引频次;高被引频次论文;评价

中图分类号:G8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5-0114-05

Abstrac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metrology, statistics and logic analysis a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academic papers on school football (juvenile football). chool football, as part of school sports is a component of education, aiming at training athletes with various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popularization and improvement, we should mobilize the multi force participation of schools, clubs, society and parents, construction modern youth football concept and culture which take the physical exercise as the means,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 learning as the key and the promoti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personality perfection as the goal. On this base, we will foster football-playing population with high level and high quality and train modern skillful football players that are both intellectually and morally well-educated.

Key words: school football; teenagers; amounts of published papers; citation frequency; high frequency cited papers; evaluation

校园足球的提出是基于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现实社会背景,目的是通过发展足球运动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足球运动以其独有的特点和魅力超越了其他体育运动项目,赢得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在国际足球运动大发展的今天,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却与之相悖,落入了不进而退的怪圈。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数量逐年锐减,1990-1995年,65万人;1995-2000年,61万人;2000-2005年18万人[1]。据中国足协公布的数据显示,在13.8亿中国总人口中足球人口降至2.7万人,注册球员仅有8 000名[2]。中国足球后备人才的严重匮乏,使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鉴于中国足球运动发展状况,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推出和实施校园足球发展规划。为进一步推动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2014年教育部提出新修订的校园足球改革方案。校园足球及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成为体育科研领域的研究热点,体育专家及学者从制度创新、教体结合、教练员培养、竞赛组织与管理、政府、足协、俱乐部的职能与作用等各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为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采用专业检索,构建检索式为:(U = '校园足球' OR U = '青少年足球'),并将发表时间限定为:检索时间限定在2001年1月1日-2015年12月1日,共检索出文献4 109条。

1.2文献计量法

以CNKI为数据源,采集作者、期刊和机构的发文数据,进行统计、分类、排序及分析研究。

1.3数理统计法

检索出相关论文的发文量、被引频次和高被引频次的论文3项指标的前20名,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归类和排序,并进行分析研究。对各项指标数据,采用秩和比法(RR)排序。通过秩转换,获得无量纲的统计量RR,以RR值对评价对象的优劣进行排序或分档排序。

1.4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文献数据的统计、归纳、排序、综合的逻辑分析,以揭示文献各种特征与关系的方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作者发文量、被引频次RR前20名

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是文献计量学两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发文量反映了作者在该研究领域的科研活跃度和科研产出量,被引频次反映了论文受关注的程度和论文质量。2001-2015年以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为主题共发文3 416篇。统计结果显示,以校园足球为主题的论文2009年以后开始出现爆发式的增长,2009年20篇,随后逐年增长,到2015年猛增至700多篇,在此之前的研究论文大多是以青少年足球为主题词。原因是2009年和2014年实施校园足球规划方案的决策掀起了校园足球的研究热潮。

表1所示,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作者发文被引前20名,位居前列的作者是徐金山、张庆春、何志林、李卫东和董众鸣,5名来自上海体育学院,3名来自北京体育大学,2名来自沈阳体育学院。有12名作者来自专业体育院校,20名作者共124篇,总被引频次2 845。

研究者普遍认为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和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必须回到学校体育和教育的发展轨道上,回归育人为本,充分利用足球这一平台,激励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健全心理、完善人格等多重目标,最终实现教育的完整与学生的全面发展[3]。体育运动在构建青少年持久个人资源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青少年认知功能的提高和智力发展,而且有利于心理健康和自信心与幸福感的获得[4]。开展校园足球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让学生在娱乐中喜欢足球,爱踢足球。张庆春认为,少年儿童从一开始就应学会将足球视为一种快乐游戏去体验和享受,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认识到足球的魅力,也会为他们一生钟爱足球打下基础[5]。 通过开展校园足球运动来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展现学生风貌、体现学生的意志力和体育精神,这是校园足球的本质所在。

开展校园足球要因地制宜。我国在校学生有2.7亿,符合标准场地的学校仅有8 000所,同时缺乏有资质的足球教师。校园足球可开展5人制和7人制小场地足球运动,世界著名球星马拉多纳、罗纳尔多、梅西都是从街头足球走向世界赛场的,他们从小就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成为球星。

[JP3]研究者认为开展校园足球应以普及为主,建立长效机制,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即使全国足球学校达到2万所,即使足球人口达到2 000万,学生还是要一天天长大。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要坚持持久战,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做到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提高基础上的普及,以足球为先导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学生通过校园足球活动能提高其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性,这为今后学生从事其他体育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业人员的眼光应放远些,普及足球运动的目的最终还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的全面发展。

开展校园足球要积极宣传足球文化。足球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自然及社会环境孕育出不同类型的足球文化。校园足球孕育的是未来的“足球先生”,而非足球流氓、足球痞子,要避免不良现象对青少年身心的影响,如“年龄造假、以大打小、队员冒名顶替、假球、黑哨、、不服从裁判”等不良行为。这些问题会产生不正当的竞争,败坏足球文化和社会风气,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阻碍中国足球的正常发展。这些问题在研究中多次强调,只是在实践中忽略掉了。中国足球经过了60年的发展,走过了弯路、偏路,道路曲折坎坷,最终兜了一大圈又回到原点,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足球文化和足球理念[10]。

2.2期刊发文量、被引频次及RR前20名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园地,学者可以在学术期刊发表自己的学术研究,甚至是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看法。学术期刊传播的学术创新、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推动着学术繁荣。学术期刊所蕴含的学术价值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和旗帜,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人文之光和科学之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6]。现代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和科学训练,这一点从2015年的世界游泳锦标赛和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中国队所取得的成绩可以看出。在世界游泳锦标赛中,中国取得15金、10银、10铜,金牌和奖牌榜首位,在世界田径锦标赛中,中国取得1金7银1铜,奖牌榜排名第四。游泳和田径是体育金牌的大项,过去我们很少在这两个项目上取得奖牌,甚至一度怀疑我们的体质和人种不适合此项运动,然而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在科学指导的训练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人种学说也不攻自破。在中国足球徘徊不前的时候,人们开始质疑中国足球,再次提出“人种”的问题。毫无疑问解决中国足球的问题,需要科学,需要耐心、细致、严谨的科学研究和科学训练。

表2是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期刊发文和被引频次RR前20名。其中,核心期刊有10种,发文252篇,占总发文量733篇的34.38%,被引频次为4 302,占总被引频次5 527的77.84%。核心期刊被引频次高,说明学术论文的质量高、水平高、受关注程度高、学术影响力大。前20名期刊,有9种体育院校的学报,有5种体育科技期刊,这些都是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运动研究的主要期刊。

这些期刊论文对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运动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校园足球的发展应该紧扣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从现代教育要求出发,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学习为主,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智力发展、人格完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的全面发展的人”[7]。校园足球就是学校体育中的一项运动方式,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形式,不能赋予太多的使命和任务,让学生轻轻松松地上阵,快快乐乐地踢球。足球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它有很强的娱乐和教育功能,参与者能够感受到运动的快乐,而家长也希望孩子参加运动来扩大交往的范围,培养完善的人格。“学校体育的根本不在于是否拥有体育天才和体育成绩,而是能够培养健康、阳光、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青少年”[8]。

2.3高被引频次论文前20名

高被引频次的论文是文献计量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反映了论文的研究热点和创新性,说明论文质量高、学术影响力大。表3所示20篇高被引频次的论文有9篇是论述足球训练体系和训练理念的问题;20篇高被引频次的论文,有19篇来自于核心期刊,说明核心期刊具有很强的学术研究导向性及影响力以及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研究者提供了学术研究的趋向。

20篇高被引频次的论文对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现状、青少年体质、青少年足球训练体系、训练理念及人才培养、教练员状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按《校园足球发展规划》,到2020年将产生2 000万足球人口,以千分之二的比例计算,产生青少年足球注册人口4万。校园足球在普及的过程中会有一批孩子追求更高的目标,学习正规足球,进入专业训练。按青少年力量素质、速度和耐力素质、灵敏和柔韧素质生长特点来看,8~10岁是较好发育期,也是接受足球训练的最好时期。但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能够进入职业队,成为足球天才的也只是很少的人。

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历程是艰难曲折的,直到今天依然没有走出困境。要持续开展校园足球,促进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提高,首先要转变足球理念。在青奥会上指出,让体育价值重新回归,重视个人在体育中的价值提升而非是锦标主义的过分体现。让外国朋友看到中华体育精神和中国人民的意志力,更看到通过赛事收获的其他宝贵附加意义[10]。

足球运动既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也是教育的组成部分。足球运动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能够“育德、育智、育体、育文化”。“从校园足球到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是普及和提高的过程,是连贯性的,是在培养社会各型人才的同时培养运动员的。在普及的前提下选拔精英梯队进行精英人才的重点培养,在学籍学校不变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训练,通过竞赛进行选拔”[9]。研究人员指出,青少年足球训练是学校、俱乐部、协会、社会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事情。足球发达国家有些成熟的经验值得借鉴。如德国足协大力推动俱乐部、协会和学校间的合作,认真对待文化课的学习,俱乐部配有文化课老师,辅导文化课,同时配有心理教师,当孩子的文化课有缺失时,会停止其足球训练;日本也有青少年足球长期培养规划,建立自上而下、环环相扣的训练体系,他们的理念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足球,喜欢足球,享受足球的过程,接受足球教育,传播足球文化,以更宽的视角来看待足球。反观我国在足球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过于看重比分、急功近利、情绪浮躁,违背了青少年足球运动人才成长及培养规律,对青少年足球运动缺乏长期的战略性认识。

3结语

在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运动研究领域方面,体育科研人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借鉴了不少国外的先进经验,发表了数千篇的研究论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了该研究领域作者和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分布及重点研究领域。具体为,发文作者工作单位以专业体育院校为主,表明专业体育院校是校园足球研究的坚实堡垒,他们拥有强大的研究阵营;文献分布的期刊涉及20种,核心期刊有10种,其中被引频次占77.84%,体现了核心期刊的论文质量及其学术影响力,它们代表了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运动研究的整体水平;高被引频次的论文集中于对校园足球开展现状、青少年体质、训练理念及教练员状况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从数千篇的研究论文内容来看,发现诸多共同观点,如校园足球既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也是教育[J2.2mm]的组成部分,需要两手抓;开展校园足球运动,应重视其教育的功能及足球文化和足球理念的传播;校园足球在普及与提高的过程中,要积极寻求俱乐部、体协和社会力量合作培养模式,学校在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的同时培养运动员等。这些观点经过总结提炼,都可形成有关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运动的理论体系,丰富该研究领域的基础性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曹发祥,侯磊.中国足球运动演变的社会分析[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09.

[2]铁晓林.校园足球活动推广过程中问题的探讨.当代体育科技,2015(16):74-75.

[3]何强.校园足球热的冷思考.体育学刊,2015,22(2):5-10.

[4]郭玉江. 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积极情绪扩建理论模型构建.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31(5):72-76.

[5]张庆春.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47.

[6]邱均平.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49.

[7]刘世宏,陈海. 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31(4):113-118.

[8]姚健,于宏亮,张树来,等.学校体育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程建设中的路径选择.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2):21-25

第12篇

摘 要 通过对青少年女子篮球运动方法训练的研究,从理论上认识训练规律,在实践中提高训练水平,为青少年女子篮球运动的竞技提高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女子 篮球 训练方法

篮球运动是一项高节奏、强对抗性的体能―技能类项目,这种高节奏、强对抗抗性使得现代篮球运动不断向人类生理极限靠近。纵观世界女子篮球发展历史,向男子化风格方向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这为现代女子篮球运动的选材、训练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名篮球运动员的成长周期较长,因此只有从小抓起,进行系统全面的身体素质和专项训练,才能在若干年后成为一名身体素质良好、技术全面的优秀篮球人才。本文在实践基础上,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和专家访问,结合青少年女子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生长发育特点及篮球运动专项特点规律,拟对青少年女子篮球运动员的身体训练进行研究及探讨,希望对青少年女篮教学及训练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通过图书馆、网络、期刊等途径检索有关青少年女子篮球运动员教学训练等方面的论文、文献资料。

(二)综合分析法

将我国青少年女子篮球训练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找出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办法。

二、青少年女子篮球运动员的生理、心理特点

(一)生理特点

青春期女孩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中枢神经系统正在逐渐完善过程中,灵活性日趋提高,有较高的可塑性,能很快形成条件反射,所以她们能较快学会较复杂的技术动作。但上课时注意力容易分散,身体容易疲劳,因此,在教学训练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和方法,如适当地增加竞赛性和游戏性练习,来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皮质系统趋于完善,分析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训练中应多增加些讲解和分析,以提高她们分析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训练质量。

此阶段学生的骨骼富有弹性,但坚固性差,虽不易骨折,但容易弯曲变形,随着年龄的增长,迅速生长,但尚未完全骨化,在此时应在沙坑适当进行一些跳跃练习,而不宜在硬地上练习过多的跳跃,以免引起膝关节的半月板损伤。同时,要注意负重和静力性练习一定要循序渐进,以免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青少年的关节活动范围大于成人,但牢固性差,通过训练可加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能使关节的活动既柔又韧,既灵活又牢固。所以,这时期也应多注意多做柔韧性方面的练习。

(二)心理特点

中学生朝气蓬勃,兴趣广泛,爱动好跳,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女生相对男生比较细心,对动作要领体会认真。因此,对女生的思想工作要深入细致,不宜过多当众批评,对她们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充分调动积极性,对掌握技术动作较慢的学生多加辅导,增强自信心。

三、青少年女子篮球运动员的篮球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文化素质

随着青少年女子篮球运动员知识文化水平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对篮球运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加深,进而比较透彻地理解技战术并在比赛中得以正确地运用,因此必须加强运动员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对于加强中学生运动员之文化课学习的主要渠道有:班主任的协助、教练的协助、同学之间的协助等,特别是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从教练的一言一行中,都是运动员学习模仿的对象,因此若教练对于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重视,想必学生也会把它当作一回事,进而努力做好文化课学习,就如同学好运动技能一样。教练要让学生做好文化课学习的主要方法有:常常提醒运动员应注重文化课成绩、检查运动员是否依规定写作业(可与班主任密切联系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非比赛期间多给予文化课学习时间、适时给予学生正向回馈。

(二)加强篮球基本功的训练

基层体育老师及少儿体校的教练员们肩负着授技与育才二大任务,选才不易,育才更难。相对中学而言,教练员所培养的对象是青少年,此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篮球基础,但相对比较薄弱,因此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学训练,使学生的篮球基本功得到逐步提高、不断成长。

教练员在训练中一定要避免出现“少年儿童训练成人化”的不科学的作法,一定要强调学生认真学习篮球基本功的重要性,同时使学生掌握正确篮球基本功的技术动作。在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更应严格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练结合、夯实基础、重在质量教学的训练指导思想。真正做到科学选材、从小培养、系统训练、打好基础。

(三)提高个人技术能力及整体战术意识

意识来源于实践,只有在熟悉掌握基本技术的前提下坚持严格的技战术训练,才能真正培养运动员的篮球意识。意识需要训练实践来巩固,在实践中培养出意识后,必须经常训练使用,使意识成为一种能动的、自觉的反应模式,做到一通百通,随机应变。在技术训练中要灵活掌握各种技术的变化与使用,提高个人攻击能力、防守能力与组织配合能力;在战术训练中要熟悉战术的变化和发展,了解各种各样战术的优缺点,适用对象和运用时机以及相应的变化形式。在基本掌握这些技战术后应立即以组合式的系列方法在对抗的条件下进行训练提高,使练与战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要经常采用提问、讨论、假设等启发式教学训练方法,使队员养成思维分析的习惯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不断总结提高,建立实战中的正确积极的篮球意识。

四、结论与建议

青少年时期是女孩子生长发育的特殊的关键的时期,所以在训练时应该全面了解这个时期女孩子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寻找科学的训练方法,掌握好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我国青少年女子篮球运动员的篮球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艳艳.普通高校女子篮球训练方法初探[J].民办教育研究.2010.4: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