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7 06:16: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多元教学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写作教学 写作研究 发展趋势 发展特点
英语的“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语言技能相辅相成,而写作是实用性和综合性最强但训练难度最大的一种技能。为了解英语写作研究的现状和发展特点,促进写作研究和提高英语写作教学质量,笔者展开关于写作的文献研究。
一、关于写作的文献研究
笔者对当前十一种外语类核心期刊自2002至2011年发表的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专业检索,共检索出92篇(表1),并将其按内容进行初步分类(表2)。
表1 过去十年中十一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写作研究论文情况
表2 过去十年中写作研究论文的分类情况
由表3可以清楚地知道:第1类和第2类论文最多,占了将近总数的二分之一,其次是第3类和第6类论文,其他三类所占比例最少。由此可见:(1)研究涉及范围更广,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并用,呈逐渐深化完善的特点,跨学科和多学科综合的研究趋于明显;(2)研究对象从教学主体转向学习主体,关注写作认知心理过程和影响写作和写作教学的因素等;(3)写作评价的研究重点由量性评价转向质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4)计算机和网络等手段更广泛应用于写作研究,重视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的整合。
二、国内外写作教学理论研究
Hyland归纳了二语写作理论研究的三大流派,即写作文本研究、写作对象研究和写作主体研究。笔者从文本、作者和读者三个维度对国内外写作教学法的研究进行梳理。
1.“文本中心”的写作教学。
以写作的文本作为研究的重点的教学法,代表为结果教学法,强调语言的正确性及文章的结构和质量。由教师提供范文,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学生模仿范文进行写作,最后教师评改、打分。
教学方法有其缺陷:(1)教师严格控制,学生毫无自由创作的空间;(2)重语言形式,忽视写作内容、作者观点,表达平淡无力;(3)只看结果,不管过程,忽视对学习者思维能力和读者意识的培养;(5)教师精批细改费时费力,评语式反馈流于形式,而学生只关心分数,不得写作要领。
2.“作者中心”的写作教学。
此写作教学将写作过程视为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和语言交际过程。其代表是过程教学法,设计了输入阶段、写初稿、同学互评、写二稿、教师批阅、师生交流和定稿七个步骤。评价时遵循以下原则:(1)以读者的身份进行阅读;(2)避免标出我们发现的所有错误;(3)授予学生正确的修改观。
过程教学法的优点在于提倡学生合作,写作过程的及时反馈有助于作者精确的自我表达,学员既是读者,又是作者;既是审稿者,又是被审稿者;既是反馈者,又是被反馈者。
3.“读者中心”的写作教学。
Weigle认为,在写作中,尽管读者不在场,但作者也有责任帮助读者产生连贯的信息思路,考虑读者已有的知识、兴趣和阅读。其代表是体裁教学法,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建构对目标语体裁在语篇层面的宏观理解和读者意识,注意目标群体普遍承认的写作规则。其不足有:(1)教学易倾向于以语篇为中心,忽视写作技巧和学生主动性的培养。(2)难以在课堂上穷尽所有体裁,教学活动呆板。
以上三个维度分别关注了“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写”或“为谁写”等问题。三者各有利弊,只有将其整合统构,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写作教学中的问题。
三、写作教学发展的评述及启示
课堂教学实践复杂变化,没有一种教学方法适合不同课堂的需要。写作教学研究不断深入,呈现出了新特点。
1.从宏观上讲,写作教学走向实用化和课程化。
B.Kumaravadivelu提出,外语教学法研究已进入后方法时期,具有“寻求用什么来取代方法”“教师自主”和“合理的实用主义”三个特征。外语写作教师因地制宜地对各种方法进行理性取舍。如Badger和White将写作教学中的结果法、过程法和体裁法取长补短,提出“过程体裁教学法”。国内学者也提出了具体方法,如“写长法”“综合写作教学法”和“体验性英语写作”等。
课程设计者们认为,教学方法只是课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设计过程中还需研究课程目标、课程原则、课程体系与设置、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等重要环节。因此,构建独立的写作教学课程已是写作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和关注课题。
2.从微观上讲,写作教学越来越关注人文素养,重视教学多元整合。
关键词 任务驱动;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130-02
1 网络课程与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以任务为线,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任务中,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独立或以分组形式来完成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让学生学会去发现、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网络课程里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还在初期探索中,常用于科学类课程,如计算机课程。此类课程的教学是对科学知识的实践与印证,更多地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科的特点,缺乏对创新、反思、批判能力的培养。而在人文类网络课程中,如历史、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强调对现象的批判与反思。但大部分此类网络课程还延续传统书本教材的“知识点介绍”特点,以历史章节为顺序,列举每个时期的重点现象,并由教师进行点评,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只能对知识点记忆,而不能真正地思考。同时,此类网络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只是将静态的书面素材变为动态的网页呈现,教师从录相课里直接灌输知识,学生完成网页浏览,其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得不到监控,“自主”学习转为空谈。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文学类网络课程里的应用如何?笔者参与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网络课程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现当代文学的设计与应用,将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教学的重点方法实践。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文学类网络课程中的设计
网络课程里自主学习的实现,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首先,网络课程的功能设计上,体现出Web2.0支持的对个性化学习过程的记录与统计过程。然后,关于课程的知识点背景(包时代背景、相关知识回顾)可以采用“资料搜索任务”,学生自主总结出知识点背景。课程的知识点学习后,采用“专题辩论任务”,直接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在知识点的测试阶段,采用“作业提交任务”,上传小论文。整个教学模式的学习过程为:会员登录文学史背景资料搜集任务课程学习专题辩论任务单元测试小论文作业提交任务。
学习任务1:文学史背景资料搜集——学生自主进行情境创设
学生自主进行情境创设,是指学习初期,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完成者。如对“二十世纪外国文学”这段历史的描述,教师可以罗列出背景知识点的框架: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情况、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世纪初的普遍情绪、当时名人的传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资料总结与描述,在网络课程的BBS发表。教师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汇总,并介绍出通行的历史文本。学生在与教师提供的“文本”进行阅读时,已有了前期的理解性情境创设准备,能有一定的批判眼光对待文本,从而产生情感上的交流,达到理解的目的。网络课程里关于知识点背景的介绍,如历史、文学史、社会学史、经济学史、政治史、哲学史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学习任务2:专题辩论任务——学生的批判性反思
如对“五四时期新诗的提倡者认为旧诗已是一种无病,必须丢弃古典诗歌”的批判,的观点是当时文艺发展的必然,但放到今天,此观点就值得商榷。在网络课程中,教师可以此经典的观点作为学生辩论的主题,学生以自己的体会在BBS里辩论是否应该放弃旧诗,教师再引入五四时期学者的观点,说明其提出的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网络课程里对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原理的介绍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学习任务3:小论文作业提交——学生的综合性反思
除了具体的对文学作品的反思,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后,学生可以对一段文学史进行总体的评论,基本前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此时的综合评论也是个性化的,从而达到文学史的总体理解。
3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分为: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结合实际、分解任务;启发思维、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完成任务;作品展示、评价总结。下面介绍实施过程中的原则。
3.1 任务要有层次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由浅入深的过程。学习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学生对网络课程熟悉程度不够,知识接受能力有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和兴趣等,针对学习的不同程度来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如从“资料搜集”到“资料综述”,再到“阅读”与“反思”,再到“综合论文写作”,就体现出任务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让学生初次接受任务即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2 任务要分散重点、难点
一般来说,课程的知识体系是非常多的,如文学类课程通常包括一个较长时期的文学史。对于每一个章节,不适合全部都设置学习任务。对于一般章节,重在对作品的体会,要强调原文阅读,学生完成读书笔记即可。笔记可以只言片语,只要是真实的体会就行。只在部分章节设置具有难度的学习任务,让学习过程体现张驰有度的学习节奏。
3.3 任务的操作性要好
任务的完成与呈现,操作性要好。如“文学经典在线BBS辩论”,学生在辩论主题的网页对话框输入自己的观点,点击上传,其观点即时呈现。部分课程设置了后台的审核提交功能,使学生无法即时看到自己的观点上传,审校通过后才能呈现,影响学生的成就感体会与辩论在现场感。
3.4 任务设计要问题多元化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任务设计时要关注任务的可思考空间。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如“我喜爱的一部现当代文学作品”就比“我读《伤逝》的知识分子”要多元化。
3.5 关注完成任务时间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任务,如果学生长时间完不成任务,他们对任务的兴趣就会降低,从而产生畏惧心理,无形中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同时也要规定完成的时间限制,以免产生学习的惰性。网络课程的使用,可以安排在业余时间进行,但强调在面授课的集中使用,在共同学习的氛围里,规定任务的完成时间,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
参考文献
[1]文涛.“任务驱动”方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计算机与网络,2008(9):65-67.
[2]王春霞.基于网络环境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实践[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89-91.
关键词:高职院校;项目教学法;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C-0018-02
目前,对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评价的探讨与研究主要是结合具体课程来进行,侧重从教学评价的主体、方式等方面展开研究和阐述,而对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评价体系研究深入较少,对于项目教学评价的“硬性”参考指标也需进一步思考。
基于项目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对加大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与创新的作用是巨大的。笔者认为对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评价的理解应该依据和参考实践教学指标和范畴,建构知识应用、技能操作、素质培养,以形成职业能力为评价标准的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包括项目教学法教学评价的标准、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
一、项目教学法教学评价的原则
项目教学法教学评价原则是开展项目化教学工作评价的依据和坐标,是评价主体在评价活动中应遵循的准则,从项目教学法所具有的特征和特点来看,构建项目教学法教学评价的原则应有以下几个原则:
(一)创新原则
项目教学法从项目选取标准上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形成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评价标准上,应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评价的指标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围。
(二)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结合原则
项目化教学的教学评价目的不是单纯评定成绩,而是重点指出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的问题所在,给出改进及修改建议,使学生圆满完成项目任务。因此,在课程项目化教学评价过程中仅采用量化标准考核是不够的,同时还要结合教师的主观性评价,即通过教师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观察,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主观评定。
(三)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原则
项目教学法的重心在过程而不是结果。因此,变传统教学终结性考评为阶段性、过程性考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形成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项目教学法重点所在。当然,项目教学法也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即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四)导向性原则
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由于高职教育与企业关系的更为直接性要求职业教育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技能技术人才为目标。因此,在对项目任务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参考此项指标。
(五)主体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主动性,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是项目教学法的典型特征。因此,与传统教学法相比,项目教学法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二、项目教学法教学评价标准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第一线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和高职院校“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质”的课程目标,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学评价标准应以 “知识应用、技能操作、职业素质”为原则。
(一)专业理论知识应用
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学评价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知识评价必须强调专业理论知识与岗位技能的有机结合,不能单独评价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是看专业理论知识在技能操作中的具体运用效果。
(二)岗位技能操作
岗位技能操作评价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岗位技能并能够应用技能完成基本的项目任务操作。技能评价应强调两点:一是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对项目任务中的涉及到的最基础的、最核心的技能进行评价;二是技能评价应该参考行业指标,先易后难、细化标准,便于学生操作。
(三)职业素质培养
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评价的重要构成部分。因为职业素质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它直接涉及到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种职业素质通常称为“通用能力”,在项目化教学中被称为一般性职业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具有的素质,在不同职业之间具有适用性。
总之,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岗位技能的操作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是衡量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项目任务,衡量学生是否具备职业岗位所需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关键标准,也是构建项目化教学评价体系成功与否的内容标准。
三、对构建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
构建项目化教学评价体系最主要的是明确项目教学法的培养目标。项目教学法的培养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1)知识运用与技能操作:分析学生在该项目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是什么?(2)能力要求:通过项目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等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勤于实践、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形成严谨、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一)采用“过程评价”方式,构建“合理”的评价比例结构
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表现,把所有的学习成果和学习全过程的自我表现作为职业能力评价考核的依据。根据以上三个层次的教学培养目标的不同内容,确定三个目标的评价分值比例应各为30%、50%、20%。
传统的课程评价考核都是在课程修完或学期结束时,进行一次书面知识考试,给学生一个等级或百分制分数。这种评价难以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应用和技能全面掌握的程度,更无法反映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素质。“过程评价”依据不同的目标,对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的知识应用、技能操作、职业素质进行评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发挥学生的潜能、个性和创造性,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因此,“过程评价”方法更具客观性与合理性。
(二)制定“量化评价”指标,采用“表格评价”直观量表
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量化评价”指标,采用“表格评价”积极的意义在于能够把教师主观评分转化为客观评分,使评价考核更趋于公平;能够把量化的评价标准作为学生平时学习、训练的具体标准,使学生对学习训练要求更加明确;能够方便教师和学生考核操作。
从项目教学法的培养目标角度看,“表格评价”应立足能力目标要求,最终形成职业能力的发展(见下表)。
协作能力(5%) 组织能力(5%) 口头表达能力
(5%) 提取信息与信息加工能力(5%) 操作能力(50%) 知识应用能力(30%)
项目
任务
计划
方案
项目
实施
检查
自评
评价
总结
(注: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提取信息与信息加工能力属于职业素质范畴)
(三)依据“多元性”特征,建构项目化教学评价体系构架
从上述论证中我们可知,项目教学法评价具有典型的“多元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评价方式上,项目教学评价不是单一的传统笔试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程度,而是综合学生知识运用、技能操作及职业素质表现多元考核。在评价标准上,注重知识应用、技能操作、职业素质三个层次考核。在评价主体上,评价主体不是传统式的教师一人决定,而是坚持教师、学生和社会多元评价主体相结合。
因此,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评价体系构架应是秉着“多元性”的原则。在考核内容上,不能单纯以书本知识作为考核的依据,而应根据不同项目任务的教学目的、特点、要求,加强知识应用与技能操作,突出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减少纯记忆性内容,增加技能性内容的比重,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技术应用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注重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在考核形式上,可以选择不同方式的组合,如笔试(开卷、闭卷)、面试、项目设计、总结报告、论文、各种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现场实际操作和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灵活考核。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适应经济新常态新形势已经走向深水区,走内涵式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因此,高职院校项目教学法改革更应该基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而不断深化,抓紧构建和深入完善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教学评价体系就是教学改革任务之一。项目化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对高职院校进一步探索实践教学改革,提高项目化教学质量,激发学生主体学习动力,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都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曾令奇.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黄灵燕.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与创新[J].素质教育论坛,2007,(4).
[3]职高计算机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探索[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5,10.
[4]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评价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5).
关键词: 日语听力教学 教学现状 教学理论 教学方法 研究概况
引言
近年来,日语听力教学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加和丰富。为了清楚了解日语听力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听力教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以2005年到2015年近十年的日语听力教学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分析日语听力教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基本趋势和研究方法
笔者利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以日语听力教学为主题进行搜索统计,共收集到233篇日语听力教学相关的论文。经过分析发现,日语听力教学的论文在2008年之前每年都只有几篇,最多的是2007年的7篇,但在2008年突然增加到17篇,2009年达到了20篇。此后,日语听力教学的论文都在24篇以上,在2012年达到了最高峰,有37篇之多。而且研究对象有一定的广度,具体涉及本科、高职、医学类院校等。这说明近几年日语听力教学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在研究方法上,一般趋向于经验总结、内省和思辨研究等非实证研究,很少有人利用调查、访谈、实验等方法做实证研究。另外,在这200多篇论文中,核心期刊较少,近十年只有7篇文章。由此可知,我国对日语听力教学的研究理论不够扎实,分析不够深入,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笔者对近十年我国日语听力教学的研究主题大致分为:日语听力教学现状研究、日语教学理论相关研究、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四个方面。
2.研究主题
2.1日语听力教学现状的研究概况
近十年反映日语听力教学现状的文章非常多。从相关研究内容来看,日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且近十年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无论是高职还是普通本科教学,都反映出以下几个共同的问题。第一,日语听力学习时间占整个日语专业学习比重低,日语听力课程并没有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第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第三,教学内容单一,学生涉猎的听力材料较少。第四,学校没有优化师资投入,没有分析听力课程的特殊性,师资投入具有随意性。
2.2日语听力教学理论的研究概况
近十年对日语听力教学理论的研究占听力教学研究总数的比例不多,倾向于相关理论的应用实践研究,涉及的理论较多。其中,图式理论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占这一主题的比例较大,强调该理论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及具体的应用分析。冯千另辟蹊径,将二语习得中的标记性理论应用于日语听力学习中,考察了听解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辨音、词、句子障碍,提出了教学对策。
2.3教学方法研究概况
近十年关于日语听力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很多,侧重点大致有以下方面。第一,强调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周晓冰探讨了任务型教学法在高校日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秦国和、高亮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任务型教学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胡泊为听力教学创设了各种情境,将情景教学法运用到听力教学中,提出情景教学法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第二,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朴实提出,在日语听力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角色,通过提高学生对日语听力课程的兴趣,改变学生在听力教学中的被动状态,从而在自主学习的形成阶段,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三,在听力训练方法上强调听说结合,注重听力理解过程的分析。肖开益结合相关理论背景,提出影子练习法是“输入”与“输出”二者并存的练习方式,并通过实验、问卷等方式,以学生的评价为中心,提出影子练习能够提高学习这语音识别能力、注意力、反应能力等。第四,强调日本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使学生克服听力过程中的文化障碍。杨芳、王栖琳通过中日语言文化差异分析,提出了听力课程中文化导入应遵循的原则与方法。
2.4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概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校教学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听力教学一般使用了多媒体,出现了一些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相关研究。蔡忠良对高校多媒体日语听力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多媒体听力教学资源不均衡,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自主学习的效果不显著、缺乏引导等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盛春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和弊端,提出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效策略。
结语
从近十年的研究情况来看,我国对日语听力教学研究呈现多角度、多视角的趋势。但是,泛谈日语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日语听力教学改革策略的文章占多数,具体到某一方面的研究,比如教学法、教学理论等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不成体系,各个方面都处于尝试阶段。在研究方法上,有待从非实证性研究向实证性研究方法发展,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总的来说,日语听力教学研究还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我们应该加强理论知识,使研究方法多元化,扩大研究范围,力求创新。
参考文献:
[1]冯千.标记性理论于日语初级听力教学的研究[J].外国语文,2013.
[2]周晓冰.“任务型教学法”在高校日语听力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3]秦国和,高亮.任务型教学法在日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实证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
[4]胡泊.浅谈情景教学法在日语专业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研究,2013.
[5]朴实.如何在日语听力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语文学刊,2015.
[6]肖开益,张利平,王在琦.论影子练习对提高日语听解能力的作用――以学习者对影子练习效果的评价为中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
[7]杨芳,王栖琳.运用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日语听力能力[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8]蔡忠良.高校多媒体日语听力教学的现状及策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
【关键词】项目教学 阅读动机 阅读水平
一、前言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实践为前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媒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系统的教学方法。项目是教学组织与实施的载体,教学时强调始终以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为教学导向,重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参与此项目的过程中,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并从中感知,体验和领略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和操作技能。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这一教学理论本土化,把项目教学法和高职英语阅读教学有机结合,但是如何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目前还需要深入研讨。
二、项目教学法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上,项目教学是将某门专业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并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
2.项目教学法的特点:(1)在教学内容上:不再以“知识点”为线索,而是根据满足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需求,以“项目”为线索,以“子项目”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强调所学知识要与实际需求同步。(2)在教学方法上: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托,打破了原有的教材结构,将零碎的知识和技能分成模块,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激发学生动机,主动地完成项目,融入真实的和有意义的阅读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根据“项目”的需求来学习,由“学会”到“会学”。(3)在能力培养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
三、实证研究
1.研究方法论。以一高职学院两个平行的新生班共68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实验。其中一个班级作为控制组,另一个作为实验组。本实验持续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在实验之前,分别对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了前测,包括阅读动机和阅读水平。阅读动机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对阅读水平则通过阅读测试进行。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控制组和实验组在阅读动机和阅读水平两个方面都不存在明显差异。接下来近16周的时间内,对控制组采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实验组则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阅读教学,教师通过帮助学生设立适当的项目参与学习过程。试验后测的数据通过软件SPSS11.5进行分析。本论文旨在回答以下问题:(1)与传统教学法相比,项目教学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吗?(2)与传统教学法相比,项目教学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吗?
2.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方法。为期18周的实验是随机抽取的英语系的两个平行班学生,他们均未参加PRETCO和CET考试。1班为实验班有34名学生,2班为控制班有34名学生。
3.研究过程。课堂观察和实验可在同一时间进行,以导入内容-引发问题-完成项目-归纳总结为基本框架,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具体的,可操作的,具有明确目的项目模块,学生通过观察,沟通,协商等多种活动形式完成这些项目,达到学习和掌握阅读技巧和能力的目的。实验开始于2015年9月,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随机抽取的学生要填写关于项目教学法的调查问卷。第二阶段,学生答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前的阅读试卷,然后教师评估。第三阶段,实验班,运用项目教学法,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都遵循学生能力项目模块的特点,使学生在充分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不同类型的阅读任务。第四阶段,实验班和控制班对比前后试卷的教师评估,分析对学生阅读成绩。
四、研究结果
首先,在对实验班的分数进行科学分析和实验后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后发现大部分学生提高了对英语阅读的积极性。其次通过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定量分析发现实验班学生提高了英语阅读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后测成绩不但高于控制班(32.0588>22.3529),而且明显高于前测(32.0588>20.84)(如下表格所示)。因此,运用项目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数据分析的结果证明,与传统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相比,项目教学法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同时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五、结论
结果表明,学生和教师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也意识到项目教学法针对不同学生了解自己拥有具有工作所需的能力的程度,起到了先导作用,进一步激发自己的潜能,从而找到了适应自己特点的新阅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它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仅仅以知识点教学与实际工作能力脱节的教学模式来评价学生的优与差,而且摒弃了片面追求阅读文章的准确率的功利性,改变了对阅读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的关注程度失衡的现状。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会计教学任务设计
论文摘要: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有效手段。在会计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特别是在职业技术院校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项目活动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出发,讨论完成项目活动的方法和过程,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会计职业教育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如,过分强调会计知识的传授,忽视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等;另外,教学方法陈旧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而在转变职业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应大力提倡教学方法的出新。在会计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项目教学法及其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法,是基于探索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一种模式,其本质是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一种将工作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即按照工作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知识的相关性组织课程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设计者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之中,即教学进程由任务来驱动,而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线性讲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相对开放的教学组织方式,以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
(一)综合性。职业教育要培养的能力及其学习内容具有综合性。通常以从典型的会计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教学项目为核心,按照会计工作过程的逻辑建构教学内容——它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对教学内容重新加以整合、围绕项目或单元教学任务,设计出一个个学习环境及其活动、一个个具体项目、技术及其方法。这不仅涉及会计专业知识,还必然涉及跨专业知识。
(二)自主性。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从收集信息、制定计划、选择方案、实现目标、反馈信息到评价成果,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做活动的主人——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每个具体环节的细节;创造了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学生的学习较多采用工作小组方式进行,同时创造条件、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通过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的项目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这便于学生发挥特长,有助于形成每个学生的责任感与协作精神、及时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
(三)开放性。体现在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学生学习的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会计工作能力行为提高——这是一种综合能力。形成这种多样性的能力,主要不是靠教师教,而更重要的是在职业实践中培养。
(四)多元性。职业教育与学习的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评价方式:不仅用笔试、口试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强调运用完成项目的方式,考核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价标准:灵活运用绝对评价,是否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进步程度,以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评价解决问题的学习成果标准并不是对与错,而是“好”与“更好”。
评价主体: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独立探究的自学-探索能力、小组合作的社交-管理能力、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行为表现,进行主动、客观地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体验;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促进对自身学习成果的反思;与此同时,教师给予恰当指导;着重帮助学生对教学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对学生的评价更注重对学习的指导。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指导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已达到的程度与水平,更要关注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生成与变化。
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教学任务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组织控制。
二、项目教学法的任务设计
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中,任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项目任务是否适当,将直接影响整个课程的效果。针对现今会计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和分岗位学习薄弱和缺失的状况,我们按照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设计了项目任务,具体分为:会计主管岗、出纳岗、固定资产核算岗、工资核算岗、成本核算岗、财务成果核算岗、材料核算岗、往来结算岗、总账报表岗等的业务流程,同时还把会计工作岗位职责及有关规章制度也作为一项项目任务。以下是出纳业务流程项目任务描述。
(一)教学目标。终极目标:熟练掌握出纳业务的相关工作流程。分解目标:1、现金收付;2、银行结算手续的办理;3、支票、汇票、发票、收据管理;4、差旅费的报销审核;5、员工工资发放;6、银行存款、现金账的处理。
(二)工作任务。以现金收付为例,现金收付业务主要是现金的收取、支出及保管。学生可自行设计相关经济业务,完成现金的收入、送存银行、从银行提取现金、库存现金的清查等任务。来源于/
(三)相关知识。仍以现金收付为例:1、货币真伪辨识;2、现金的交存银行和从银行提取现金的办理过程;3、日常收支业务现金的使用范围;4、其他相关内部管理规定。
三、项目教学法实施的组织与控制
(一)明确教学目的,选择恰当项目。项目教学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得以应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选择一个或几个项目提前一周左右发给每一位学生,并且简明地向学生介绍所选择会计项目的种类、性质、内容和分析评价的要求,让学生仔细阅读会计项目和一些参考资料,这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和评价教学项目,并写出教学项目工作计划。
(二)分头实施项目,落实工作计划。教师在提出项目设想前应当进行深入研究,准备好项目讨论可能涉及到的有关知识,在介绍项目内容、进行项目分析时应讲究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讨论由学生按照制定好的项目计划进行分组。可根据学生自身兴趣及将来的职业流向自由组合分组,一般以3~4人为一组,分担总账、现金出纳、银行出纳、固定资产管理等岗位角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可以互相轮换,以增强互相协调和综合处理能力。
(三)教师实施项目辅导,学生编写项目报告。教师授课的同时,对项目实施进行辅导,解答学生实施中的困惑;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项目的广泛讨论,学生根据自己实践,分析编写项目报告,各抒己见,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阐明会计项目的重点和难点,指出学生分析评价报告中的优、缺点,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自己分析和评价是否正确。通过分析和评价复杂多变的会计和理财实际问题,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学习方法,取得相应的分数。(四)教师综合评价,给出考评成绩。项目结果评价方法灵活多样,以鼓励学生为主;在项目内容讨论评价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成果,切记不要在学生面前评论谁对谁错,项目实施成功与否应看整个过程的进行情况。当然,在学生交流项目实施的结果时,教师也应该耐心地听取,不能因为那个学生讲得不好而有任何不尊重学生的行为;不然的话,学生就会失去信心,项目实施就会失败。
“教育的目的不是要你承诺记忆多少东西,甚或知道多少东西。而是要能区分你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那么,我们的评价不应该仅仅是判断学生做得好和坏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弥补不足,能够正确、客观的评价自己和别人。
四、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思考
项目教学法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任务作为驱动,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把书本上死板的理论变为灵活的应用。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点面结合、温故知新。项目教学法较好地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协作精神,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徐涵.行为导向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1高校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体系的健全
1.1教师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为了提升生物化学检验人才的应用素质,高校要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确保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保证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这需要引起相关高校领导者的重视,进行专业教师队伍体系的健全,保证教师专业技能的定期培训,让教师加深对专业教学内容的理解,保证教师掌握必要的专业理念知识,使其掌握先进的教学思维,从而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积极配合校领导展开教学体制的改革,进行该专业的教学内容结构的优化,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的应用,确保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实践知识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及其研究能力。
1.2高校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模块的多元化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生物化学检验应用素质,教师要进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一体化模块的应用,确保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进行问题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座式教学法、直授教学法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病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实现教学方式的“形象化”、“趣味化”,实现学生思维的有效启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应用素质,保证其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学习模块的正常开展。在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模块中,通过对多媒体教学模块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力,更加方便以后的实验教学模块的开展。该模块的开展更有利于将生物化学检验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抽象的生物化学检验知识概念变得形象化、生动化,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生物化学检验知识概念的理解。在多媒体教学模块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上台来充当“教师角色”,这一定程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进行学生学习的引导,保证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避免“黑板式”教学法的不足,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物化学检验应用能力。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应用素质,高校要进行实验室的开放,给学生更多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探究。在该模块中,教学也要进行新技术、新实验等的更新,保证实验教学模块的正常开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放开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从而确保其对生物化学检验理论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在实际动手中,进行理论知识的消化,进行实践应用素质的提升,确保其综合应用素质的优化。实验室的针对性开放,是发展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的良好途径。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开放,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教师只做辅导。实验后,老师做全面总结,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作详细的答疑与讨论。通过定期开放实验室,巩固实验操作基本技能训练及相关知识介绍,不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多元化教学模块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通过良好的教学方式的引导,确保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其掌握良好的理论知识学习思维,实验应用思维等。在理论及其实验教学中,教师也要进行教学目标的明确,引导学生积极做好生物化学检验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工作,切实提升该专业的课堂应用效果,保证学生的生物化学综合应用素质的提升,以奠定学生科研工作的基础,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开展学生科研工作是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的有效方法,教学相长,互相促进,与学生共同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实施、总结、撰写过程,无疑对指导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加强学习,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新进展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已的带教能力和教学水平。
2结语
通过对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模块的分析可以得知,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该专业的技能应用能力,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块的开展是必要的,这需要教师做好日常的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的设计工作,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切实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实验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优化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作者:王丽萍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理论本土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一个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需要以其自身的母体和适合它生长的土壤为‘基因’。异域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在本土文化的母体和土壤中找到生长点才能生根、开花、结果,最终被接受下来,融合进来,成为本土文化的新营养和有机成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本土化”的现状。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思想理论。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传入我国以后,以廖乃雄、曹理、蔡觉民、李妲娜等为代表的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首先对其教育思想内容进行了学习与深化。随后,介绍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文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个期刊、著作中。秦德祥的《中外音乐教学法简介》(1990),大篇幅介绍了奥尔夫体系的基本思想原则和主要特点。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分析,开创性地作出了题为“试论奥尔夫体系的总体把握”,“奥尔夫与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理论”,“奥尔夫与我们之间的观念之别”二篇专论。他认为“要从总体上把握奥尔夫体系,应该建立起‘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元素性的音乐教育’这个概念。”并将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和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理论相比较,得出了许多相通之处。曹理在音乐教育学领域中贡献颇丰,她对于中外音乐教学法、教学论的研究可以说在这一领域“填补了空白”。她撰写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1993)、《音乐学科教育学》(2000)等专著,介绍了国外几种主要音乐教学法,包括奥尔夫教学法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基本思想,即“元素性”音乐教育思想。还通过奥尔夫教学示例介绍其教学法内容。戴定澄的《音乐教育展望》(2001),阐述了奥尔夫教学体系的丰富内容,他认为“奥尔夫的教学实践中所体现的基础性、综合性、创造性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力一法,深受儿童和教师的喜爱。节奏训练、律动、歌唱、语言节奏、乐器合奏和即兴创作的主要教学手段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90年代以来,许多热衷于研究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教育工作者们在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相关论文,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与体验,阐述了奥尔夫教学法的内容,教学原则及其特点。胡晓伟将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概括为:“从‘元素性’这个古老的源头出发,去革新音乐教育,启迪、发掘学生(特别是儿童)的本能,通过语言、动作、表演和音乐的全面有机地结合,通过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去学会音乐、掌握音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元素性”的音乐教育思想,也有此称之为“原本性”或“本原性”音乐教育思想。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传入中国20年,通过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努力,2002年2月,由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主编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问世。此专著在对奥尔夫的生平与音乐活动作了简介外,系统地论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认为:“要很好地应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需要对他的音乐教育观念给予完整的理解和把握。一是‘原本性音乐’的存在方式;二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人本主义基础及‘本土化’问题”。“在我国实践奥尔夫音乐教育要注重‘本土化’,这对我们吸收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创造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学法具有建设性的作用。”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传播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廖乃雄教授赴德国考察,并亲自拜访了奥尔夫先生,考察了萨尔斯堡的奥尔夫学院,由此获得了许多宝贵的资料。20世纪80年代,随着廖先生的回国,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也被介绍到了中国,并迅速为一大批致力于教学改革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所接受。他们开展了种种关于奥尔夫教学法的学术交流与实践活动,为奥尔夫教学体系的传播和发扬作出了贡献。比如李妲娜的《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一文,记载了廖乃雄与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们为传播和发扬奥尔夫教学法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开展的相关学术交流与实践活动,并分析了奥尔夫教学原理为什么那么快被中国同行们吸收、接受。其内因有三点:“1.奥尔夫教学法的指导原则强调音乐教育必须从本民族文化出发,强调“本土文化”的基础,适合中国国情;2.奥尔夫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强调创造性的原则,易操作,易被广大师生所接受;3.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元素性’音乐教育,内涵丰富,与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具有“本土化”的特点,强调与本民族文化的结合。因此,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地与我国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并不断发展深化。邓林的《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变化与发展》中对奥尔夫主张的“以儿童为中心,通过音乐、动作和语言相结合的途径,为受教育者提供学习的可能。”这一教育理念的深层次理解。同时,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也体现了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理念。蔡觉民在探索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内涵与外延时谈到:“早在20年代产生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就已经孕育着多元化音乐教育的萌芽。”“它在世界音乐教育领域的越来越广泛地传播,对多元化音乐教育的研究和发展,特别是在课程实践方面产生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奥尔夫教学法的广泛传播给当代教育理论和我国的音乐基础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蔡觉民的《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与当代教育理论》,从儿童发展理论,当代教学思想观点,教学过程理论两个角度出发,来审视奥尔夫的《学校音乐教材》,将其中的基本观点进行比较,指出“他的教育思想相当程度地与当代教学思想中较正确、较有价值的思想观念相吻合;他的《学校音乐教材》总是在发展中、在形成中、在流进中。这些正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音乐基础教育方面,邵申弘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与音乐基础教育》,认为奥尔夫教育体系对我国音乐基础教育有很大的启示与影响,促使我们“改革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基础音乐教育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当前音乐教育普及中存在的问题。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自传入中国以来,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各个民族都独具特点,因此奥尔夫教学体系在中国的传播也必将受制于中国本土文化和中国国情的局限,奥尔夫本人的理想即在学校音乐教学中全面推行其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今天还尚且难以施行。众所周知,奥尔夫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用于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在我国音乐教育中也普及多年,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但是,结合我国当前本体的音乐形态和内容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问题问题,表现为:音乐工作者大多是其技术层面的模仿运用,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最精髓之处却没有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最主要的是没有对音乐工作者进行专业的、全面的培训,因此,缺少合适的教学培训者。冯亚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推广阻力与对策分析》,从乐器、师资、教材、教室与人数几方面分析了奥尔夫难以全面进入基础教育课堂的原因,其中“既有中国国情的原因,也有推广工作不尽细致、不完善的原因。”并依此提出了相应对策。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实践应用。
研究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传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与应用。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全面推行于学校音乐教学中,是奥尔夫本人的理想,也是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更是教学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环节。20世纪90年代以来,音乐教育工作者们通过不懈努力,将奥尔夫教学法运用于实际的教学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总结了不少经验。孙福媛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验做出了一些探索,将奥尔夫生动、形象和多变的教学方法用于舞蹈教学。乐玫的《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应用》,提出针对我国农村教学中音乐教育不受重视,缺少资金、师资等的实际情况,编写合理的教材。李燕饴的《奥尔夫乐器在教学中的运用》,总结了一些音乐教学中怎样运用奥尔夫乐器的经验。贺文芳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倡将嗓音技能、形体语言和简单的乐器引入中学音乐课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滕缔弦的《阶梯、链环式的视唱练耳教与学——奥尔夫教学法的启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将奥尔夫教学法运用于视唱练耳教学中,得出了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原理和方法。蒋秦的《奥尔夫原本性思想在合唱教学中的运用》,将奥尔夫的原本性思想运用在高校合唱教学中,主张分“准备、综合、整合、迁移”四个阶段来进行。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教学体系之一,对世界音乐教育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的基本教材《学校音乐教材》已翻译成几十种不同的文字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广泛流传,按他的构思创制和改制的“奥尔夫乐器”更是被世界各国的学校音乐教学广泛采用。对世界各地的音乐教师来说,奥尔夫教学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已成为世界音乐教育宝库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与东方文化的结合,开创奥尔夫教学法新的里程碑,也使东方国家尤其是我国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吸收了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促进了改革的进程,提高了中国国民的音乐素养,促使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得更为健康、完善。
论文摘要:改革应用文教学,将教学内容渗入到校园文化活动和专业实践中去,与运用情景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改革考试模式焕发写作课的教学活力,切实有效地提高应用写作课的教学效果。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但由于其固定的格式,单调的风格,再加上应用文的法规性、规范性、程式性、政策性和模式化的形式,缺乏文科教学的生动性、灵活性,显得单调枯燥、缺乏生动性、形象性和情节性。另外,由于学生自身又缺乏这方面的社会实践和阅历。教师如果在教学时不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那么就会造成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不良效果。那么,自然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何有效的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应用写作课的教学效果就成为应用写作课老师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生进行改革。
一、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一)情景教学法
所谓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具体将手的文中,创设出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情节环节,从而调动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比如,我在教“求职信”这种文种时,设计了这样的情景:举办毕业生招聘会,提前把班里的学生分成5组,每组6人,其中3人任评委,3人任应聘人员,而且要求每组由小组长带领本组同学设置招聘广告,设计招聘单位及招聘岗位,而要求每位应聘的同学要回答3个问题,其中2个问题在大体设定的15个问题中选择,其中1个问题必须要临场提问,以锻炼学生临场发挥和应变的能力。而这15个问题都是在大学生应聘的职场中被经常提问道的,比如“请做一下自我介绍”“你的特长是什么?”“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如果你被录用你打算如何开展你的工作?”等契合现代职场的问题,同时要求应聘的学生在仪容仪表,口头表达等方面来准备招聘会。招聘会结束后要求学生每组同学,向本组小组长写一份“求职信”,先由本组小组长带领大家进行本组评议,然后每组推荐一份大家认为写的好的求职信在班里进行交流。然后,由教师带领大家总结一份好的介绍信的写法。这样同学们对从生动活泼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是深刻的,也是有效的。
(二)实践教学法
高职高专校园的文化活动往往是丰富多彩的,各种由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很大。组织一个社团,需要具备相当的组织能力,而社团的运转,又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文书。比如创办文学刊物、写稿组稿、编辑印发刊物、联系协调校内外相关事宜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修改、提高。比如,学校运动会的前两周,教师开始策划讲授相关文种,如开幕词、闭幕词、班级运动员入场词、新闻采写、运动会广播稿、板报宣传,运动会结束后,鼓励学生写作消息向校刊或动地报纸投稿。再如,配合“学习经验交流会”的活动,教会学生拟写举办经验交流会的通知;学些邀请函,分别向任课教师、师兄师姐、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一定成绩的校友发出邀请;交流会上做好会议记录,并在会议记录的基础上整理出会议纪要。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参与并指导、跟踪,对学生写出的作品及时进行点评,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应用写作教学配合校园文化活动来开展,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外,让他们运用课内的理论知识自行解决现实问题,应用写作能力得到检验和提高,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案例教学法
教学中我们发现,举例具体、生动、典型的案例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我在讲述每种文种时不仅仅让学生学习规范的应用文写作,还让学生联系对瑕疵文案的修改。而瑕疵文案的来源最好从学生的作业中选取。这样血色和那个在自己动手写之前就已经能够杜绝一些常见的错误,从而写出较为规范的应用文。
(四)多媒体教学法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这样可选一种崭新立体化、快速化的写作课教学模式,例如师生在屏幕上共同鉴赏学生的习作,也可师生共同讨论,这样就可以改变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坏境,建立以教师传授与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模式,可以更多地更直接地对一些写作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另外多媒体处理知识信息的多样性将枯燥呆板的写作课内容变得生动直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考核方式,焕发学生写作活力
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目前应用写作课考试中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学生考试目的是为了获得分数、获得文凭,而不是为了印证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应用写作能力;教师通过考试只是想给课程一个结论而已,而不是通过考试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以致出现考前教师勾重点、划范围,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临时抱佛脚等不良现象。为了使应用文写作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把课堂评讲答疑、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纳入平时考核。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调查报告的写作时,为了让学生从实践中真正理解从调查到最后成文的全过程,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然后让小组长负责全组的协调工作,要让组长写调查计划,调查日记,并在每次活动中都标清楚谁干了什么,这样不仅要最后的调查报告而且还要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每个人的工作实际情况,教师依据这些实际情况再给学生打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样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合作,积极实践,争取了好成绩,又促使学生查阅资料、互通信息,相互协作,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就加深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从而焕发了写作的活力和主动性。
三、结语
总之,应用写作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基础课,作为应用写作的教师应当努力探讨适合本课程和学生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文体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变化,方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建华.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教育与职业,2007,(2):130-131.
“以读为本,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情”是这一训练方法的指导思想。这一训练方法强调的以读为本,是对传统的讲读式教学方法的更新。讲读式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和朗读两方面。徐世英先生在《谈谈朗读教学》中,将朗读与讲解做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呈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徐世英先生的一席话,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朗读的优势充分体现了出来。在讲读式阅读教学基础上创立的“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发扬了讲读教学法中的“读”之长,避去了“讲”之短,是一种更合理、更有效的阅读教学训练方法。
为什么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就可以实现快乐教学呢?
一、“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
早在几十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嘴,使他们能谈;给以空间,使他们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给孩子以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就要求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语文论文去读课本、自己去提问、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说、自己去评价。而教师则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读、分组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能做到认真读文、大胆提问、勤于思考、用心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我在教小语第二册《达尔文和小松鼠》一文时,出现了这样的问答:
有一个学生问:达尔文为什么从来不捉弄小动物?
几小学生进行了补充回答:1.他要观察动物怎样生活。2.他喜欢小动物。3.他和小动物是朋友。4.他关心他的朋友。5.他爱护小动物。6.他尊重他的朋友。
透过这些提问、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明白了处世之道:对待朋友,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尊重,要从了解朋友的立场去对朋友,不能存着捉弄、玩弄的心理对待朋友。
学生自主感悟到的这些知识,是讲读式阅读教学法无法做到的。说明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真正读懂了课文。
自主的学习使学生悟出了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变得爱读、爱问、爱答、爱动脑了,由“怕学”变得“爱学”了。
二、“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在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课文的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一方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作出的多元反应,培养了语言的想象力,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学生在读、疑、思、悟的基础上,动手查一查(资料)、画一画(场景)、演一演(故事内容);动脑编一编(课文后续),谈一谈(读后感想)、评一评(同学作品)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积累了知识,锻炼了语言能力,拓宽了思维能力。
三、“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阅读训练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潜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疑问时,要采取开放式的补充回答方式,不要拘泥于单一的答案。
我们班在学习《达尔文和小松鼠》一文时,有一个学生问:“松鼠妈妈为什么骂小松鼠是‘傻孩子’?”有几个学生进行了回答:1.小松鼠是松鼠妈妈的宝贝。2.松鼠妈妈很爱自己的孩子。3.松鼠妈妈关心自己的孩子。4.松鼠妈妈认为小松鼠遇到了危险,很着急。5.它很心疼小松鼠,怕它受到伤害。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个个都与问题有联系,都是学生感悟的结果。如果学生的回语文论文答不够完整,可请其它同学进行补充,只要沾边,都应视其正确,予以肯定。即使学生的回答毫不沾边,也不要指责学生不对,反过来要肯定他敢于发言的一面,并表示老师相信他下次能答好。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对学生足够尊重,认为他行,他的表现就会很棒。正如一副对联中写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可见教师是否信任、尊重学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信心。受到尊重的学生必然会信心实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愉快地学习。
四、“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法
使教师从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中挣脱出来,接触到更多、更新的教学观念,能创造性地组织、策划教学,有了更多发挥能力的机会,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方法,主动性,实践
《管理学》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形成先进的管理理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已不能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多年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兴趣教学法
兴趣是通向成功的钥匙。《管理学》这门课理论性强,而学生接触企业实际的机会较少,对管理理论理解比较困难,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搜集了一些管理实例和经典案例,把它穿插在相关章节内容中。如,在讲到“非正式组织的特点及对待它的策略”时,运用美国管理学家梅奥的霍桑试验中的群体试验来说明非正式组织成员间团结性很强,所以对待非正式组织要采取谨慎态度,否则会引起群体混乱,造成正式组织的不稳定。又如,在讲每章内容之前,教师要通过案例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使学生能很快的融入课堂,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管理理论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教学法
在教学中,笔者运用了引导教学法。在分析问题时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分析事物的一般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例如,在讲授“外部环境的特征”时,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根据企业所面临环境的复杂性(指环境构成要素的类别和数量)和动态性(指环境的变化速度及这种变化的可了解和可预见程度),运用矩阵分析法,把两个因素分别作为直角坐标系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第一象限分析确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四种类型,以及该种环境下的企业类型,从而直观的说明: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的影响,以及企业应采取的应对策略。之后,笔者又告诉学生这是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在分析问题时,对它们的影响因素都可以在二维或三维坐标确定的空间中来具体分析它们的状态特征,以及应采取的对策。
三、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创设(或让学生自行创设)一些真实的和准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以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直观感受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感受管理的真实场景,笔者事先布置一些学习过或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题目(比如:决策、沟通、指挥、招聘)让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自行确定题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资料,自行创设管理情景。笔者事先要做检查和指导。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模拟管理情景进行表演,表演完之后,学生、教师分别点评各组表演情况。这种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提高了管理实践技能。
四、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是学生获得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可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精心设计并组织安排好教学实习是实践教学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进行教学实习时,内容安排尽可能地充实,而且可以多安排校外实习。可以统一组织,让学生在一些企业参观生产流程、生产现场,听取企业管理人员讲授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情况,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访企业,调查企业的管理情况及对管理人员素质能力的要求。实习之后,让学生写出总结,交流实习的心得体会,总结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使学生确定自己未来的奋斗目标,明确为未来的就业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主动接触实际,增加管理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实践技能。
五、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管理学》的教学中,通过对典型管理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从中总结出管理经验、方法。该方法是当代《管理学》教学中广为推行的方法,效果较好。在讲授计划中的经营战略时,笔者运用了国内外著名企业海尔集团的“海尔的企业战略”这一经典案例。笔者先让学生学习这个案例,并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对讨论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笔者再讲解讨论题,分析总结海尔正是在针对不同情况下的三个发展战略(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的指导下,一步步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了一个国际知名企业。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经营战略的理解和运用。
六、就业引导法
《管理学》教学内容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在进行该章内容时,笔者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使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时,就具备就业意识。笔者利用管理学中管理环境的SWOT(S:企业内部优势,W:企业内部劣势,O:企业外部环境机会,T:企业外部环境威胁)分析法,对高职学生就业的SWOT进行分析(S:自身优势,W:自身劣势,O:就业机会,T:就业威胁),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然后进行职业规划,确定职业目标,利用大学阶段为自己的职业做准备,以便于毕业后尽快地找到工作,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管理学》是概括性、历史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方法,更重要的是将管理知识转化为管理能力。在教学中,通过以上几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尽快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风彬,李东.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法学
[作者简介]代刃(1970-),男,重庆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学、现代远程教育。(重庆40005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63-02
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远程开放大学,因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于是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的开放大学建设工作已经纳入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之中。高等教育重视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而成人教育则是使学生在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和学生能力素质,关键在于教学模式改革,而实践性教学环节又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新形势下,我们需要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本文,笔者首先围绕开放大学实践教学重要性展开论述,之后结合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谈了几点认识。
一、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1.现实意义。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实践教学不同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它是以特有的教育教学目的和以人才培养为宗旨的特定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在既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践操作学习为主,把理论学习和实际结合起来,以提高其素质。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探索适应开放教育的实践课之特点和规律,探究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理论性实践教学,它是与理论教学内容结合、与课程理论同步进行的实践活动,包括作业、实验、实习设计等;二是集中性实践教学,包括社会调查、各类实习、见习以及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落脚到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表现在学生通过实际参与法律操作,提高解决实际案例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尤其是专业实践实习,不仅能成为学生了解社会的平台,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其动手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社会竞争能力;还有利于在教学中引入竞争与合作机制,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熟知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技能,了解社会现状,拓宽知识面。归根结底,法学实践教学的开展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2.必要性。实践环节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1)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实践教学是保证法律专业知识有效运用和确保实现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2)教学体系完整的基石。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相互补充,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彻始终,是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有效手段。(3)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实践教学效果能够有效检测理论教学的成绩,能反映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检测学生理论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的重要方法。
二、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法学专业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法条理解能力、案例分析能力以及法律适用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践分析,我们发现,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1)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足够认识,毕业论文质量较差。学生对如何确定论文题目,如何占有材料,怎样写论文,论文的作用,怎样组织文字,论文的基本格式等认识比较肤浅,以致文不对题、抄袭、剽窃等现象时有发生,论文质量不高;(2)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指导工作不能完全到位。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严重不足是一个突出问题,一位教师往往要指导十几名学生。由于时间紧、要求高,使得许多指导教师求速度不求质量,导致教学效果差;(3)答辩工作有待完善。答辩过程中国走过场、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答辩时间紧张等都严重影响着答辩效果。论文答辩中显现出学生对法学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了解较少,对法理知识掌握不够;(4)缺乏稳固实用的法律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偏于形式,使用效果不理想,学生参加实践的积极性不够高。并且,实践环节大多以书面报告为主要反映形式,实践效果难以体现。(5)法学课程体系亟待完善。以部门法律进行划分是法学课程标准体系建立的主要依据,这样的教学方法重在传授理论知识,而不是培养应用能力;(6)缺乏可操作性的实践考核方法。
分析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远程开放教育办学的局限性。就学生而言,在实践环节上的局限性集中体现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资料不足、时间紧张、有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所以难以保证论文质量。同时,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大多学术研究都有自己的方向,所以教师教学和课程管理上相对独立,所涉及的部门法律也比较固定,这就造成指导领域相对狭窄,不可能高质量指导实践;(2)支持服务重课程轻实践的情况普遍存在。远程教育平台是为完成课程教学而设计的教学系统,所以,对实践教学的支持服务系统探索还远远不够,有关的资料、学术动态、指导意见、前沿资料获取的渠道等也还很不系统。远不能与课程教学资源相比,这就形成了重课程轻实践的格局,无法实现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全面支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3)办学压力的影响。远程开放教育办学单位包括电大、各类大学、成人高校和网络学院,生源竞争越演越烈;(4)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专业课程设置有许多雷同,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上没有创新,导致毕业论文没有体现实践教学应有的特点。
三、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对策思考
1.更新观念。“质量是远程教育的生命,建立全面多元的远程教育质量观是保障远程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转变把实践教学仅仅作为教学环节之一加以实施的观念,树立实践性教学的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理念。实践教学应确立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性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目标。以期提高远程教育的法律专业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2.构建质量评价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学校只有建了一套严格、规范和可操作的规则程序,才能实施有效的监控,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良好运作与衔接,实现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目标。就教师而言,主要以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为评价要素,形成评价教师教学活动的指标体系,体现实践教学的适用性特征;就学生而言,主要以学生对知识面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对法律实务的操作能力以及论文答辩效果等为构成要件,形成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只有把培养目标、学生特点、办学特色结合起来,把实践环节的考核以应用性为主,考核方式以实践报告、实践总结或作业方式完成作为基本形式,以此为基础制定的适应开放教育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才能真正缩减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的差距。
3.丰富法学实践教学内容。一是注重平时作业。开放教育在课程作业的布置上,应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作业应根据教学大纲、实施细则、教材、学生水平来设计和安排,找准知识点,分清难易,做到题量适中、覆盖全面、结构合理、重点突出。二是要重视课程实践。通过采取师生互动、模拟现场、双向视频教学系统演示、卫星电视系统播放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体现网络、多媒体和交互式等为主要特征的远程教育。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实践教学。三是专业实践。专业实践主要由社会调查、课程设计、实习组成。一方面,社会调查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化学习的特点,既要符合法学专业特点,又要注重灵活性。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在该课程结束后进行,时间和地点应相对集中。另外,实习主要包括现场参观、实际操作、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要根据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4.加强教学支持服务。要借鉴过去行之有效的教学支持服务途径,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创建有现代远程教育特色的校园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立法学网络网站,办出有特色的法学专业。结合法学课程特点,创办网络刊物、网络课程、在线讲座、模拟法庭、案例荟萃、法律前瞻等栏目,以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求。学校还可以基于网络开展毕业设计写作远程指导,充分发挥开放教育的自由性、开放性、灵活性优势特点,通过多种载体适时进行师生交流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论文指导水平和效率。
5.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可采用“判例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模拟法庭”模式,改革传统的面授辅导模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剖析和技能训练。其中,判例分析法主要通过判例分析巩固学生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诊所式教学法和医学院学生在诊所实习相似,即设立某种形式和内容的法律诊所,帮助学生在接触真实当事人和处理真实案件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法律知识。模拟法庭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向学生揭示法律问题的复杂性,还能帮助他们更清楚掌握解决法律纠纷的程序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在一定范围内竞争,学习分析处理实际案件以及出庭辩论的经验和技巧,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加强论文指导教师师资力量建设。目前,远程开放教育成人学生逐年增加,而师资力量建设力度却远不能与之相适应,教师学术研究方向不能完全与指导领域对口,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论文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笔者认为,开放大学的优势在于系统庞大,师资可以共享。基于此,学校应建立起系统内外结合,以系统内教师为主体以普通高校专家为辅助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库。与此同时,加强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要求,明确责任,以此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针对教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的现象,学校应明确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管理论文指导师生比例和专业指导方向,从而确保论文指导质量。
7.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教学管理和督导部门应制定教学纲要,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及时处理过程中的问题。对各个环节严格把关,进一步改进集中实践教学活动考核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和评定是通过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监控来实现的,对不合要求的毕业设计不能放低要求使其过关。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只有提高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才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增强学校的社会竞争力,促进开放教育健康有序发展。针对答辩,应本着方便学生学习和严格答辩的原则,创新答辩形式和过程方法,采取现场答辩、远程答辩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完善答辩环节。
[参考文献]
[1]余善云.走向开放的未来[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2]罗辉.对县市电大法学实践教学问题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8(10).
[3]余乐.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1).
[4]陈永忠.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与探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5).
[5]丁新.构建全面多元化的远程教育质量[J].中国远程教育,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