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就业创业论文

就业创业论文

时间:2022-09-23 23:19: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就业创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就业创业论文

第1篇

[摘要]以经管研究生创业能力培养为研究内容,希望能够在经管研究生的创业教育、创业实践等多个环节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经管研究生创业能力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经管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科的自身特色,使得经管研究生比其他专业研究生,掌握更多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前沿理论知识,了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客观规律,因此,随着自主创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自主创业也成为经管研究生当前比较认同的一种就业形式。然而由于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研究、忽视实践锻炼的单一模式,使得走出校园的经管研究生往往缺乏创业能力和创业需要的实际知识。

二、提升经管研究生创业能力的建议

在目前就业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经管研究生创业作为一种解决就业压力的方式应该鼓励。所以,相关政策应更务实、具体,便于操作,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优惠条件也要确保落实,能帮助他们承担一定风险。为了提高创业的成功率,首先经管研究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其次政府、高校和社会也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心。

1.对经管研究生自身的建议

首先,经管研究生要更新观念,要认识到创业不仅仅是理工科大学生、研究生的事情,经管研究生在创业上也有独特的专业优势。其次,创业主要是指为了创建新企业而进行的以获取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具有一定风险性,以创新方式将各种经济要素综合起来的一种带个体性特征的经济活动。创业是一种创新,包括技术上的创新、理念上的创新、经营管理方式上的创新;创业又是一种事业,基本上要经过融资、进入市场、商业运作等过程。经管研究生应树立正确的创业态度,不能仅将创业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唯一目的,更多的要将创业作为人生的一次锻炼,一次超越,当作一种先进的生活方式和一种生活常态,不能为了创业而创业,而是要享受创业过程中的酸甜苦竦所带来的乐趣;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完善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和素质体系。

2.对政府、高校等社会支持力量的建议

首先,出台和宣传支持经管研究生创业更为优惠的政策。经管研究生受到自身专业的限制,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不太现实,所以政府和高校应给予其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包括创业教育和企业孵化器的建设等。据统计,全国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比例仅为5%~8%。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创业教育是提高创业者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和创业精神的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创业者开业成功率达60%以上。创业教育不仅为经管研究生创业提供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专业指导,更多则是创造了一个交流信息、促进创业的平台。河南工业大学设立了研究生科技创业基金,从资金上支持研究生的创业。山东财经大学从完善制度体系和提供资金方面构建大学生(含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承认学分,开设专门的课程;若在求学期间创业允许大学生休学,学校对学制也做出了一定的调整;此外还通过建立校友联谊会、校企合作平台等多种渠道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多种形式的支持。上海交通大学还制定和出台经管研究生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和创业专项基金,以帮助和鼓励经管研究生创业。

其次,举办以“挑战杯”为旗帜的经管研究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自1999年拉开帷幕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提升了大学生独立分析、团体协作、语言表达、社会活动和实践创业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科技创业和实践成才。作为经管研究生,本应在该类创业计划竞赛中大显身手,但令人遗憾的是,经管研究生参加的同学屈指可数,以广西有培养经管研究生的8所高校为例,在2008年度举办的全区高校创业计划大赛中,经管研究生竟然没有一件作品入选,究其原因,原来很多高校的创业计划大赛主要针对本科生,对于研究生还是空白,缺少相应的组织和实施部门。另外,政府和高校要多方面、多层次的积极构建企业孵化器(又称创业园)等经管研究生创业平台,融入现代管理理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吸收风险资本,切实把创业平台做好。美国全国企业孵化器协会(NBIA)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经过孵化器扶持过的企业成功率达80%,反之,没有得到孵化器扶持的企业,其成功率只有20%。通过创建创业园,既为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创业能力提供了条件,也为将来真正创业积累了必要的经验。作为经管研究生,更应发挥专业优势,可在管理咨询、资本运作等服务领域创办企业(或公司)。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设立广西第一个大学生企业“孵化器”—桂林大学生创业园,目前已有20余家由大学生(含研究生)创办的企业进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经成功构建了“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三级联动”的创业平台,为包括经管研究生在内的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和指导,学生的创业经历也少走了许多弯路,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与经验。

三、结束语

经管研究生要与时俱进,根据目前就业形势,在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和掌握创业管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创业平台可以弥补市场对经管研究生创业激励的缺陷,对企业初创阶段的种种风险和困难提供支持,为创业企业补充自己暂时不能获得但又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必需的要素,使企业能够渡过初创期。经管研究生作为拥有经济知识和管理素质的高层次人才,要积极利用好创业平台,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亦可与理工科学生合作、共赢;经管研究生利用创业平台搭建的优质资源和广阔舞台,在创业的沃土上一定会茁壮成长,实现经济效益和人生价值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第2篇

1.大学生就业结构不合理。从就业地区来看,高校毕业生大多数选择去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就业,这些地区相对来讲待遇较高,工作环境较好,成了大学毕业生工作的首选之地。向小城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就业的比较少,就造成地区就业结构严重失调。从就业专业来看,经济类、应用理工类就业较好,文科就业较困难。

2.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从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看,就业观念还停留在过去。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人中之龙,毕业一定要到非常好的地区或单位,方能彰显自身的价值。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教育早已不是传统观念中的精英教育,大学生比比皆是,早已失去了象牙塔中佼佼者的光环。因此,观念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还停留在过去思想中的人们和时代的发展形成鲜明的落差。

3.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仍很高,总是不愿到工作环境不是很好、工资待遇不是很高的地方就业。没有理想的工作岗位就放弃,工资低的也不就业,仍愿待业。据调查显示,有78%的学生期望月薪3000元以上、不愿意参加低层次的工作。择业与期望值要求过高造成很多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

4.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很多普通高校存在着重视专业教学,而对实践教学并未引起重视,或者实践教学只是走过场、形式主义,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实习实践活动、或者实践活动和所学专业关联不大,无法得到实际锻炼。另外,实践基地建设机制不健全,学校提供实习实践场所有限,学生实践困难、造成大学生实践经验缺乏,专业动手能力差,操作水平低,岗位适应性不强。

二、就业困难背景下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1.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针对社会对专业水平和能力的需求,高校应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观念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高摆在中心位置,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将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定期邀请社会上的创业者为学生作讲座,传授创业经验与技能,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还可以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现在很多高校都启动了校长基金,鼓励学生们参加创业大赛,学生们几个人自行组织团队,申请校长基金项目,经过学校组织的专家审核,通过者就可以用校长基金创业,这个活动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将来毕业后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动力。现代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上科学思维方式、注重创新和求真的科学精神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具有的突出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要想将这些科学技术变成财富,必须要经过科技创新转化,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成了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创业和动手实践的催化剂。

3.有利于提升大学的科研竞争力。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以科技为核心的激烈竞争的时代,知识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这种背景下,为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纷纷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大学生创业鼓励以科技创新为主。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主要发达国家竞相以创新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维护其竞争优势。以美国为例,1980年通过的《贝赫—多尔法案》允许大学拥有自己通过政府资助的研究所获得的知识产权,大学可向商业公司颁发专利许可证而获得经济回报。我国在这方面比较落后,但是随着教育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大学的改革也会朝着这方面发展。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直接影响到大学科研竞争力的水平。

4.提高社会生存和应变能力。面对大学毕业就业困难的大环境,谈到如何解决自身就业困难,“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成为大多数人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首选。大学期间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创业设计和实践不仅能锻炼大学生的能力,而且也让他们抛弃大学就是象牙塔,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的观念。毕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实力最能说明一切。也有的学生把“多方面拓宽就业渠道”作为优选之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然多一种选择,就多一分希望。“调整就业期望值”可以使“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更加广阔。可见,大学生调整居高不下的就业期望值,就业市场能变得很大。

三、加大力度拓宽大学生创业的渠道

1.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我国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比较薄弱,不仅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还体现在其创业意识不足,对创业的目的和预期不明确上。根据一份调查报告,在所有的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明确说明自己有创业想法和行为的学生都有大学期间从事家教等其他的兼职经历,如发广告传单、产品推销与发放调研问卷等,这在某一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较强,对物质生活具有一定的要求。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定期提供的生活费用,为了满足自己消费欲望和购买力,增加自我经济收入成为首要目标,而创业行为作为学生群体认可的收益最大化的方式,是学生的主要选择,同样也说明,最大的创业动机是基于对物质生活的相往,而且创业成功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收益,同样也能增加学生社会实践与人沟通能力,给学生带来学生身份附加的光环,这种创业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也是学生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可谓是实现自我增值,尤其是在校期间有创业经历者,在毕业后寻求工作时,创业经历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和我国的教育传统有直接的关系。虽然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传统的思想观念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西方国家的大学生主要培养独立创新的意识,并且学校所学知识和市场需求直接挂钩,这样学生主动创业的意识较强。前面提到,我国大学生大学期间主要从事家教等兼职工作,这从根本上来讲算不上创业。只有让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创业意识和观念,才能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潮流形成。

2.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创业是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检验,尤其是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考验。创业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做好各方面的心理准备。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以下几条过硬的心理素质:

(1)独立性与合作性。独立性是创业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质。中国大学生普遍比较缺乏独立性,这里指的是各方面的独立,不仅仅是思想的独立。作为大学教师,经常看到的是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在父母亲戚的左右拥护下而来,父母为其办好一切入学事宜,然后父母一百个不放心地离开。这些学生虽然年龄上已经成年,但是在我国的环境下没有让他们长大的机会。大学是他们离开家庭的第一步,是培养独立性的最好的场所。合作性是创业者必须具有的品质。出色的创业者不仅要拥有独立的人格,还要乐于合作、善于交往,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德国的大学教育就是几个学生组织团队,共同提出研究的课题,共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培养合作精神是将来走上社会的很重要的一点。

(2)敢为性与克制性。创业必须要具有勇气,因为前途是不为人知的。没有勇气是无法走上创业道路的。克制性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心理品质,是成熟的标志。它可以使人善于排除各种干扰,高度克制盲目冲动,积极有效地控制和调节消极负面情绪,坚决采取理智行动。

(3)坚韧性与适应性。坚韧性是一种对困难和挫折的巨大心理承受力,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极为可贵的心理品质。创业要经历在不断地犯错误和失败中跌打滚爬的过程。创业者还必须具备迅速适应环境变化、主动把握商机的素质。它不仅表现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而且表现为主动把握机遇,积极创造机会的能动性。良好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重在实践锻炼。创业实践既能进一步增长创业知识,增强创业技能,也能得到全方位锻炼,磨练出坚强的创业心理品质。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更高知识和技术人才的推动。国家从2002年就明确指出:“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支教、支农、支医、扶贫等工作。”全国相继出台了各项鼓励和支持的政策,截至今天有“大学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政策包含发放津贴,交纳各类社会保险、晋升职称、考研、报公务员加分等政策。今年,国家还将出台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毕业生,由国家代为偿还其学费和助学贷款的政策。论文大全。

种种政策和措施创造和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吸引了一些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但是,多数大学生并不会因为政策和优惠而首选农村就业,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真正动力并没有激活,农村的发展空间、环境、薪水、生活品质等因素,成为左右他们理性选择的关键,成为城市和农村之间就业选择的一道深沟。论文大全。

高校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最后加油站,我们既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就业观和择业观,使广大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同时更要注重推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引导新举措,填平深沟,架起桥梁,从而更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论文大全。

1、注重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引导

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要把有针对地进行农村就业创业教育,摆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服务的重要位置上,加强有关“三农”问题的形势政策教育。要集中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前景,集中宣传各项关于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政策,使每一个毕业生熟悉和了解相关举措,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广阔天地,施展才华;主动帮助面向农村就业创业的大学生,解决他们实际困难;定期走访和慰问面向农村就业、创业的大学生,真正做

到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

2.注重加强大学生到农村的实践教育

农村等基层需要热爱农村工作、综合素质好、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大学生。高校应积极探索教学内容的改进,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育为保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当前,大学生到农村的实践主要依托共青团组织的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但是由于实践时间紧,内容变化快,针对大学生就业引导作用不明显。因此,高校可以尝试根据学校特色,有条件的采用共建农村实践基地的模式,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长期定点的学生实践实习平台。提高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意识,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对农村的真实体验和情感。

3.搭建联系农村人才市场桥梁

高校要做好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指导服务工作,做好创新人才培养和输送,以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发展。高校应逐步建立起农村人才需求信息的机制,搞好农村就业信息服务,发挥就业信息网的作用,及时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新进展,收集和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高校还可以举办不同层次的农村人才市场,组织不同类型农村人才招聘会,为农村人才流动搭建平台。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观摩农村人才招聘市场,使学生了解农村人才的需求和要求。

通过基地实践有助于改变原来单纯的政策指导、技巧指导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使大学生对农村有一个系统感性的了解,加强大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做好农村就业的心理、知识和能力准备。实践证明:通过共建农村实践基地的模式,不仅是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大学生服务农村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更是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陈秋华,建设新农村: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选择.

[2]曾琼芳、马于强,实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地区就业的对策研究.

第4篇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创业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43-05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作为区别于课堂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教育的丰富与延展,通过创业教育实践可以使大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和体验创业整个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可以说,创业教育实践已成为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路径之一,承载着拓展高等教育格局、开拓就业创业市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高校与社会互惠共赢双向互动等重要使命。因此,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研究现状

关于创业教育实践内涵的理解,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首次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的概念,后来被译成“创业教育”。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对教育进行时代反思和未来展望,依据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阐明教育的长期目标和哲学基础,并就如何从根本上改善教育质量提出对策性建议。经过讨论,会议拟定了题为“学会关心”的总结报告。该份报告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提出全新理念:学习不单纯是一种认识和反映,而是一种活动,学习者应成为活动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懂得了什么,更要着眼于他们能干什么,学习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应能引导出相应的行为。①这种让学生在“干中学、做中学”的观点,为创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和研究奠定了早期的研究基础。随后,我国与印度、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及日本等9个国家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亚太地区组织的“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教育联合革新项目”,并在此以后开展了创业教育实践并积极深入地开展起了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活动。②在早期探索中试点院校开展了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开设了创业方面的课程,并激励一批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取得了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创业教育及其实践的最早经验。经过20余年的推进与发展,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对其实践层面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已成为制约创业教育长远发展的短板,还未形成科学的、系统性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具体研究现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现有出版的研究著作看,学者彭钢1995年编著的《创业教育学》一书,是现有相对较早且从学理层面对创业实践活动进行系统阐述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之一。书中将创业实践活动看作是“创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之间质的区别,成为当前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观点之一。学者李时椿等2004年编著的《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一书从创业教育的概念体系人手,介绍了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以及百森商学院等典型模式,重点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以及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全书内容宽泛,涉及主题较多,但对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高校开展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院校实践的典型模式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随后,教育部高教司2006年编写的《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一书,是现有相对较早且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关于创业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与研究的著作。该著作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个部分。理论篇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阐述了创业教育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创业教育的概念、目的、特点等进行了阐述;实践篇以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的9所创业教育试点学校为案例,介绍了它们在过去几年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经验和特色。此后,学者席升阳于2008年出版了《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的著作,相继一些学者也出版了系列关于国内外创业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等方面的著作。如学者徐小洲与叶映华编著的《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梅伟惠编著的《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牛长松编著的《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李志永编著的《日本高校创业教育》,候慧君、林光彬等编著的《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蓝皮书》,以及继2006年后教育部高教司于2011年编著的《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经验汇编》等著作。它们可以称之为当前我国对国内外创业教育实践进行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但也仅将实践层面的研究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关于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涉及很少且并未形成系统和体系。

其次,从现有发表的研究论文看,学者李政等人的《地方综合性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学者王永友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基本框架构建》、学者陆芳萍和吴静的《构建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分层分类菜单化教育体系的实践研究》以及学者周青的《共青团组织构建一体化青年创业实践体系实证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等论文是当前对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具有一定指导价值的代表性研究。这些论文从不同视角对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特别是关于“分层次、分阶段”等观点的提出,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及其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此外,学者徐健和吴如林的《以实习基地为载体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一文强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强对职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指导和研究。该文指出:依据职业教育以实践性为特征、以训练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学要求,确立了以生产实习基地为载体,在不同类型的基地建设中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等内容的创业教育实践。该文在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面给予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但该文的不足是仅限于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学者舒铁等人的《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一文结合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发展现状,就高校创新创业管理机构建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学生实践开展、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创业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总体来说,当前我国关于创业教育实践层面的专题化、系统化的阐述,体系化的构建的研究论文成果极为鲜见,大多数研究是将创业教育实践作为文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探讨,且在现有的论文中发表的期刊层次较低,多为省级期刊。

通过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精确查询(查询截止时间为2012年6月10日),分别以“创业教育”并含“实践”、“创业教育”并含“实践体系”为题名,以年为单位,即从2012年到2011年,以此类推对每年发表相关论文情况进行了查询(具体见下图)。

从上图中我们发现:1915年至今,以“创业教育”并含“实践”为题名的论文共有356篇。从1998年始,关于创业教育实践方面的论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从2007年始呈多倍增长的趋势,近五年半发表的论文数量占总发表数量的87%。随后,我们又以篇名为“创业教育”并含“实践体系”为题名进行查询,从2000年至今仅有5篇论文。综合相关研究数据和研究内容等因素的分析表明:我国创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创业教育实践的研究正在兴起。但相关研究论文总数还相对较少,且高质量论文和高级别期刊论文极少,研究层次不高、深度不够。

第三,在近些年的创业教育实践研究当中,实证调查类的研究和以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方式的系统研究开始涌现。首先在实证调查类研究中,有的结论指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拓展创业实践新思路,强调了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有的研究结论则对我们进行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提供了参考依据与启示。其次,一些学者以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方式对创业教育及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如余瑞玲在其硕士论文中强调了创业教育要多样化,要满足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需求,要考虑大学生的专业差异和个性差异等问题。王树生在其博士论文中对创业教育及实践问题,特别是对中国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等内容进行了概述。以上这些方面的研究对于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起到了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现状

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其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事件来看,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从清华大学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始追溯。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办了中国最早的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竞赛期间,学校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讲座、培训和创业沙龙,对普及创业知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1999年,由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北京成功举办,竞赛汇集了全国120余所高校近400件作品。大赛的举办在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轮创新创业的热潮,孕育了视美乐、易得方舟等一批高科技公司。2000年,共青团系统组织的创业计划竞赛在全国开始普及。应该说,从1998年开始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和深刻影响,不仅充分证明了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要价值,而且极大地推进了国内创业教育及其实践的长足发展。可以说,在世纪交接的时刻,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已开始形成一股热潮,并注定在新的世纪里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从2002年开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进入了政府引导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试点推进、项目引入与政策支持“三位一体”齐头并进的工作格局。

首先,为扩大高校创业教育的范围,进一步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上,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002年4月,教育部选择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引导试点学校通过不同方式对创业教育进行实践性探索。2008年,教育部又立项建设了30个创新与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随后,教育部高教司将试点经验汇总整理,分别于2006年和2011年公开出版了《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和《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经验汇编》两本创业教育实践经验总结方面的著作。这一时期,各高校系统梳理了自身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形式与内容,为创业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

其次,2004-2005年,由政府主导的创业实践教育项目SIYB和KAB等被引入国内,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的推广与应用,为传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项目化、模块化、系统化运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006年,由国家14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能力。这一政策文件的出台,强调了创业指导与培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为各类创业实践教育项目的普及与推广提供了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第三,在2008-2012年教育部陆续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等4份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专项文件中,有3份明确强调了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要性,并分别从教学原则、活动开展、项目推进和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为创业教育及其实践全面系统的开展与落实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总体来说,1998年-2012年这十余年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及其实践正在全面深入地推进,试点院校及部分重点大学以其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及其活动形式,对创业教育实践进行了全方位、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诸如清华大学的“创新环”模式、黑龙江大学的“三创”人才培养模式、中南大学的“八化”人才培养模式、温州大学的“三级联动”学生创业实践等特色模式,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系统化构建、科学化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虽以创业竞赛、创业实践课程设计、创业论坛等各种不同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实践,但其的创业教育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英国等高校创业教育实践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是存在模式构建、师资储备、课程设计、活动安排等诸多方面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的要求,迫切需要创业教育相关理论的指导和借鉴国外创业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为此,综合创业教育实践研究现状及其活动发展情况,我国的创业教育实践普遍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或者偏重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偏重创业实践的培训活动,创业实践活动存在着形式化、边缘化、浅层次的问题,与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实践差距较远。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多集中在事实呈现或经验介绍,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对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系统研究。出现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缺乏系统的且具有操作性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这已成为困扰我国创业教育长远发展以及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性问题。

第5篇

关键词:教育改革;工程中心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甘黎明(1979-),女,湖北公安人,金陵科技学院园艺学院,讲师;戴鼎震(1964-),男,江苏兴化人,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江苏 南京 21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1JSJG166)、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L09/ 002)、金陵科技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0JGXM-0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30-03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业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教学理论与模式。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教育部还成立了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重点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

动物科学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而且涉及到动物生产与加工上下产业链的延伸,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应用动手能力。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以及就业形式的多元化,动物科学类专业学生还应该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成立中小型生产或贸易企业的创业能力。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有真才实学的创新型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必须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实践操作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缩短就业适应期。此外,教师实践能力对于应用型专业的实践和理论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教师业务能力的核心内容。“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发展的方向。然而,由于建设的环境与条件的制约,传统的实训基地规模不大,科研创新能力薄弱,合作时间不稳定,造成动物科学类专业的教学实训基地管理水平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近年来,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将学院智力资源优势与社会优势资源结合,把各级工程中心作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大胆创新,勇于实践,逐步发展成为以工程中心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产学研实训基地平台建设方案,将实训基地资源应用到动物科学专业的创新创业项目中,并突破原有实训基地规模不大、科研创新能力薄弱、合作时间不稳定的局限,优化资源、合理利用,建立一种“六业一体”实训基地运行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切实培养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了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基本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因发展基础、服务定位与生源特点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化倾向。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虽进行了改革,但仍然存在教育内容上阻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方式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教学环节上忽视实践教学等问题。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类专业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12345”人才培养基本模式。“1”是指一条主线,即围绕南京现代农业对畜牧业的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创业为导向,突出应用型。“2”是指两个层面的结合,即坚持兽医学高等学历教育与兽医职业素能教育相结合。“3”是指三类课程,即建设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4”是着力培养由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及社会适应能力所组成的职业能力体系。“5”是指五种建设,即加强应用型兽医学科建设,以促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一体化;多元化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加强专业、学业与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基于工程中心平台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凸显具备国家执业兽医师资格为典型特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生综合专业素养的培养;强化“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12345”人才培养基本模式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基础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行为、反馈等过程从社会中、从生活中学习,接受社会的教育,逐步学会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尽快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减少了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阵痛。

二、实习实训与工程中心结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人才个性的发挥中起了重要作用。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类专业在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3344”实践教学体系:即坚持校内实验、校外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搭建专业实验实训平台、职业技能培训与考证平台、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构建基础性实践课程、专业性实践课程、研究创新性实践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组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完善动物科学类学生学业、就业、创业与教师授业、精业、拓业“六业一体”实践基地运行模式,培养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组成的四层次实践能力,形成学生创新创业长效稳定机制。

具体措施包括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积极引导大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吸引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等,通过全过程、多方位及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和指导,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满足其强烈的求知欲,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较前沿的科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知识更新缓慢的不足。

根据动物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验要求,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形式有重点建设动物科学专业实验室(如“动物疾病诊断实验室”、“动物生产实验室”、“畜禽遗传繁殖及育种实验室”、“畜产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实验室”等)、校内生物园(如饲料生产实验区、畜禽生产养殖区)、实用技术服务中心。主要用于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动物生产实践、动物疾病、畜产品加工等相关实践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并围绕地方经济开展“三农服务”。但是,由于经费等问题,能建成制度完善、设施齐备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学校为数不多。因此积极建立校企合作的工程中心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企业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双赢。如图1所示。

三、积极开拓智力资源,构架各级工程中心平台

利用兽医学重点学科的平台建设成果开展了基于工程中心平台的“六业一体”动物科学教学实践基地运行机制研究,共建了基于南京市肉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动物疫病诊断与控制实验室及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以江苏省(迈斯克)肉类食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共建了“畜产品安全检验实验室”;以江苏省新型兽药产业创新联盟为平台共建“中草药药理与毒理分析实验室”。这些平台建设既保证了学生的实验、实习质量,又促进了创新、创业及教师的授业、精业及拓业能力的提高。如图2所示。

肉鸽产业是南京市现代养殖业新兴特色产业,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仅南京市六合区东沟镇种鸽规模就有20万对,年出乳鸽300万只左右。但随着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肉鸽的疫病日益严重,并呈现复杂多样化趋势,已经成为制约肉鸽养殖业发展的瓶颈。依靠与南京东沟鸽业有限公司及南京市六合区新禹河鸽业专业合作社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共建了“南京市肉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于2011年获得南京市科委立项。基于这一平台共建了“动物疫病诊断与控制实验室”、“ 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这一平台不仅解决了生产实际的肉鸽疫病防治问题,还促进了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在动物疫病防控技能方面的培养与训练,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教学质量。我校第一个学生主持申报的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治疗鸽毛滴虫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获得授权及“大肠杆菌检测试剂盒”等5项外观设计专利都是在这一平台上获得的;师生共同申报了5项与肉鸽产业相关的发明专利;在各类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得诸多奖项:如2009年动物医学系“大学生肉鸽养殖创业团队”获得团市委举办的“成业栖霞”创业大赛第10名;“一种鉴别肉鸽雌雄的PCR检测试剂盒”获得江苏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三等奖,动物医学学生创业团队“鸽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参加江苏省第七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仙林科学城-挑战杯”大赛银奖。与鸽子疫病相关的毕业论文质量也较高,有2篇获得校级以上优秀论文。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在该平台有12名学生参加研究生录取考试,研究生录取率达到80%以上。

四、发挥科技服务平台优势,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所有动物医学老师都要通过不同形式轮流下基层,一是“博士教授柔性进企业”,参与兽药厂、养殖场等;二是通过南京市“科技帮扶科技服务平台”开展肉鸽健康养殖科技服务;三是通过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科技服务平台锻炼提高生猪养殖与疫病防治水平;四是通过教师指导大学生围绕参加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展开实训,申报专利……诸多形式的实践锻炼一方面提高了教师临床水平,促进了师生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师生能力的提高也大大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从而促进专业建设。

打造高学历结构与兽医执业资格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学历上力求60%以上的教师具备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接近100%;并要求兽医学不同方向的教师博士比例合理;执业资格上以获得“国家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为目标。通过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合作培养“名师”、“名医”,培养一支敬业精神强、专业基础扎实、学术水平与应用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生产上能满足动物防疫、畜产品检验、兽药研发及宠物防病与保健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鼓励学生选择与企业合作的生产实际课题。近年来,毕业论文设计来源于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的共有89篇,来自于企业生产的课题183篇。还引进使用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前期的动员和准备、中期和后期的检查、监控工作,保障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五、特色与效果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较早地适应就业,就业竞争力得到加强,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或毕业后自主创业。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了一种人才培养与准就业的关系,对企业而言,缩短了就业培训期;对高校而言,提高了师生的实践技能。

拓宽了本科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其有机会接触较前沿的学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获得了较强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弥补了传统本科生教学中知识更新缓慢的不足,激发了他们考研继续深造的可能性。

该平台形成一套实训基地建设运行培养新模式,有利于高校的人才资源与省市级工程技术中的生产资源、科研资源、经费资源的整合、互补,促进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项目研究将提供实训基地的市场化运行模式,既有助于企业的产业升级,又能够减轻就业压力。企业与高校之间有经费投入,科技创新有了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而且还能有效解决教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建立了成果共享机制,对联合申报项目、共建研发平台、提升企业级别及培养应用型人才均有帮助,形成了互惠双赢的合作格局。

教师指导实训的过程中,实践能力、科研水平、跨专业知识也会明显提高,提高了教师的“双师型”素质,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实训指导加强了师资队伍中高级应用型师资力量。

六、结语

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类专业通过构架工程中心平台把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基本模式。以现有的校企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南京市肉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江苏(迈斯克)肉类食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实训基地,构架工程中心平台,利用其资源充足、科技创新水平高、管理规范等优势,克服了传统的校外实训基地规模不大、实训项目单一、科研创新能力薄弱、合作机制不稳定等缺点。建立以科研、创新、生产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考评机制,探讨通过实训基地将学生“学业—就业—创业”以及教师“授业—精业—拓业”、“六业一体”有机整合的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及运行机制。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中能发表高水平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创办科技型公司,成为具有独立创新个性的高科技人才。教师也可在实训的过程中提高“双师型”素质,增强应用型师资力量。基于工程中心平台的动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为全校乃至全国高校的实训基地运行模式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践依据和指导方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办[2010]3号)[Z].

第6篇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教育 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a)-0177-02

1 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

为了提高我国就业者的整体水平和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从1999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研究生扩招。2003年我国硕士学位授予数已经猛增了35.35%。经过10年的高速发展,到201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突破60万人,较十年前翻了一番。当年全国在校研究生人数已经达到了150多万,而我国也成为全世界拥在校研究生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1]于此同时,每年毕业季时庞大的研究生队伍流向人才市场,导致研究生面临着“求职的寒冬”。

与此相矛盾的是:随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还在不断增加。由此可见,当前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并非意味着研究生人数过量,学历贬值,而是就业市场对研究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现有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可见研究生就业难现象的根源在于其自身素质的下滑,在于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

2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缺陷

自硕士研究生扩招以来,虽然研究生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急需完善,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国研究生的整体素质下降并造成了研究生的就业困难。

2.1 宽进宽出政策

我国研究生招生所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在于考试形式。虽然我国研究生考试历经数次改革,但是其基本形式一直未改变:报考者只要通过各个高校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及面试就可以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这种标准化的考试过分强调了考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对考生的综合素质的考察。虽然有初试和复试的层层考验,但总体来看,我国研究生的入学“门槛”相对较低。这样“宽进”的政策无法保障我国研究生生源的质量,从而导致研究生质量的下降。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另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是“宽出”。我国高校研究生只要在校期间遵守学校纪律,完成老师的作业,按时提交毕业论文,大多数都可以顺利毕业并取得学位。相比而言,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淘汰率很高。以美国为例,普通院校的研究生淘汰率在10%到15%,而著名高校高达30%至40% ,而我国研究生的淘汰率则不到2% 。[2]

2.2 重学术型硕士,轻专业型硕士

我国高校目前拥有约40种专业硕士。然而,这些项目所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狭窄,一般仅限于社会认可程度比较高的经济、管理类及法律类,如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等。而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几乎涉及到各个专业领域。据有关部门统计,社会对各类专业硕士的需求量已达到对研究生整体需求的70%。[3]与此相矛盾的是,我国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仍然以学术型硕士为主导。从这方面来看,培养模式的失衡也是导致相对过剩的学术型研究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

我国的专业型硕士培养不仅规模不足,而且质量也无法保障。我国的专业型硕士受到了高校的传统培养模式和导师的知识结构的严重制约,其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士差别不大。本应作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得不到充分重视,实习也往往流于形式。这样使得专业型硕士实际上成为了缩短学习年限的学术型硕士。这种教育模式下的专业型硕士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

2.3 课程设置与授课形式单一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非常重视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的交叉及渗透。比如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顿等大学都设有跨学科研究中心以便设立和发展跨学科课程。[4]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授课模式则相对单调,缺乏活力。班级的所有研究生都需要完成统一的课程,学生的研究兴趣无法得到个性化发展。虽然有必修、选修课程之分,但受限于庞大的在校生数量和有限的师资力量,很少有学校更够真正提供跨学科、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学校以统一的标准化课程来培养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的知识广度、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都受到很大限制。因而在就业压力面前也显得缺乏竞争力。

2.4 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缺乏

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是针对本科、专科毕业生,而对研究生则几乎是个空白。无法接受就业指导服务的研究生仅能通过互联网收集就业材料,或从亲人朋友等有限的范围内获取就业信息。这很大程度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质量。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果没有对本专业和行业的就业形势和前景的深入了解,研究生就很难找准自己的就业方向。

作为高层次人才,我国研究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率仍然偏低。虽然国家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都强调创新意识,研究生的创业教育却一直是被广大高校所忽略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某些高校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内已经开展了一些关于创业教育的活动,但其主要的形式仅限于创业或创意大赛,创业讲座等。这些形式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模拟实践的阶段。通过这些短期的、有限的活动,研究生的整体创业技能很难得到提高。

3 对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对策

3.1 “严进严出”的教育政策

所谓的“严进”不是指减少研究招生的数量,而是指提高研究生的准入标准,进一步完善选拔程序。我国研究生招生的主要依据是考生的初试与复试成绩。而这种“唯分数论”的考核方式无法客观全面地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研究潜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所以我国研究生教育应该改革这种考试模式,科学安排的考试内容来综合评定每一位考生的学术素质,为研究生入学把好质量关。

在“严出”方面,我国应该建立有效的淘汰机制和质量评估体系。加大对研究生的考核力度,对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未能达到制度要求的,一律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理。除了对学位论文的评估外,高校应该加强对在读研究生平时表现的监督和测评,注重学生的一贯表现及治学态度。通过阶段性的考核来督促学生不断提升自身学术水平,提高创造力。

3.2 重视专业型硕士

我国硕士研究生在培养类型上,应适应人才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大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同时完善其教学体系。专业型研究生的课程应该突出课程和实践的结合,加大实习和实验在整个课程中的比重。在其论文撰写方面,应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求来制定论文的形式和内容,不能一律比照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比如,专业性硕士可以使用实践中所做的项目计划、实验报告、调研结果等作为毕业论文,不必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统一。

3.3 加强交叉学科的教育

复合型人才是现代社会的主流需求。复合型人才需要将各种不同学科知识渗透融合,并以其创造性有效地动用多方面能力解决现实工作中所遇到的复杂问题。这应成为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各高校的研究生院应该打破文理科间的界限,重视交叉学科课程的建设,实现跨学科的学习。应赋予研究生跨学科选修课的机会,建立跨学院、跨文理的特色培养项目,并且增加选修课所占的学分比例。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模式能够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增加研究生的就业机会。

3.4 完善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很多高校研究生院还没有建立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团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首先,各高校应该完善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设立专门机构来负责研究生就业工作。其次,高校应该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一入学就开始为就业做准备,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情况。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高校应该鼓励研究生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创业教育。首先,研究生院应设置一定的创业教育课程来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业意识,加强研究生创业技能的训练。其次,高校应该加强与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增加社会力量、非学术力量进入课堂从事教学的机会,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现实。最后,在政府所提供的基础设施和政策便利之下,高校应广泛地建立与地方合作经营的高新产业孵化基地,为有自主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加大对创业板块的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 2013研究生招生计划.http:///html/ky/taiwan/zs2013.shtml.

[2] 宋立丹.建立硕士生淘汰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第7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 市场营销 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275-02

一、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多元化及网络教学平台多元化

培养市场营销“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市场营销学是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立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在掌握营销理论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实践课老师只有成为“双师型”教师,才能有力的增强实践教学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一,采取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积极聘请省内外著名专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来高校做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参与拟订学科发展计划和实验室建设,联合进行重点科研项目的攻关,承担部分教学科研任务。其二,继续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让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

二、校内实践教育多元化

1.建立高仿真性的职业环境实验实训。校内实训是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学习需要,通过校内实训可以就某一技能或操作在集中时间内进行反复训练,直至掌握。这样,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进入职业角色,了解生产经营,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校外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市场营销模拟实验是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模拟企业的经营环境,供模拟参与者进行企业经营决策的教学和训练的方式。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采用模拟实验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验室里就有机会运用营销理论和营销策略,从事企业整体运作的经营决策活动,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决策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引进市场营销软件,如世格SimMarketing 营销模拟系统、用友沙盘教学系统、因纳特营销模拟系统等。

2.依托第二三课堂,拓展学生科研和创业能力。学生通过第一课堂,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依托第二课堂,训练专业技能;创建第三课堂,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以学术节为平台,开展多姿多采的学术活动。学校现有CI策划协会、“挑战杯”团队等学术社团,每学期举办学术节活动。如创业设计大赛、CI设计、我行我销、商业策划、企业营销诊断、ERP、管理模拟决策大赛等学术性活动,构成了培养本科生探索性学习能力、提高创新和科研能力的课外学习体系。营销理论与实战经验论坛。将实战企业家和学院派知名学者请到学校,为学生举办讲座,通过介绍营销理论前沿为学生提供理论和营销实践经验。

三、校外实践教育多元化

1.校外实习:校企合作形式多元化。学校的空间是有限的,特别是近几年来招生数逐年增加,绝大多数高校校内资源满足不了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要求。所以应该强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学校与国家、省、市高科技园区的合作、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学校与研究院的合作、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可以根据企业或者社会需求选题,这样不仅能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同时可以发挥大学科技人才的优势,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可采用以顶岗操作、毕业实习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方式。

2.毕业论文(设计)实习方式及考核方式多元化。在实习方式上高校应采取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内蒙古财经学院商务学院2003年系统提出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又将该专业按照“一训两段三模块”将“研究型、应用型、创业型”三类学生实习分别安排。为了保证实习效果,学院制订周密实习计划与实习指导书,明确了学生在实习中的具体内容、能力培养目标以及实习过程中的具体要求,以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顺利有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方式多元化。学生毕业论文形式由传统的单一的学术型论文,拓展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营销诊断、案例分析、管理设计五种形式供学生选择。对学生论文的评价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毕业论文评分标准进行打分,指导老师的评分占40%,评阅老师的评分占30%,但评阅老师可以否决毕业论文,这样毕业论文就必须修改,答辩小组的评分占30%,三者加总的分数为毕业论文的最后得分。

3.社会实践多元化。(1)认知实训。组织学生到工商企业,大型商贸中心现场观摩。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时间安排在第一学期。(2)专业调研。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组织学生进行调研、策划练习,在组织时建议调研主题要结合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取向。在课程进行中布置一定的案例调研,让学生走到熟悉的公共服务企业,如超市、商场、快餐店等观察体验,将调研成果渗入课堂的专题案例研讨中。(3)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具体做法是:教师联系合作单位,签订项目合作合同;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从事各项工作,明确每个人在小组中的角色和作用;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内容的同时,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市场调查;制定项目计划并与企业合作实际操作项目;企业负责打分和方案的应用,并提出运用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师总结项目执行情况。项目教学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可以达到与企业互惠互利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假期实践。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应聘营销职位,进入企业考察与实践积累经验,理论联系实际。使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真正成为在各级工商企业、管理部门和各类营销岗位上从事市场营销、市场管理、市场策划、市场开拓的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5)学生自主创业。在学校周边设立大学生创业一条街,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能为全校师生服务。新建本科院校可借鉴这样做法,建立移动式跳蚤市场,为学生创业提供一些基础条件,在学校开辟一条商业街,面向学生招商。为帮助同学稳步经营,学院配备指导老师。(6)建立商业实体。实现专业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业园相结合。帮助指导学生成立营销创业园,将有助于学生在创业中学习成长。典型形式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具体业务为纽带的“学生营销公司”,并以该公司作为市场营销专业全真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载体。建立商业实体、创业园,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好产权及可接纳的学生数量等问题。

四、营造创业环境,培养创业精神,手段多元化

1.共同形成一个优越的大学生创业环境。新经济形势下,政府对大学生的创业给予鼓励、支持、引导和服务,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了一个良好政策环境、法规保障系统。降低大学生的市场准入条件,减少创办企业的注册资金,减免工商、税务等部门办证的相关费用,简化手续,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全社会基本达成共识,形成一种创业文化,激励大学生创业行为。

2.加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必须注重培养人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结合社会经济形势分析大学生创业的现状,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创业过程。通过写调查报告、专题讨论和出墙报等,进行创业意识教育,启发学生的创业动机。设置弹性创业教育学分制,使其成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以此来强化创业教育。

3.建立完善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体系。进一步扩大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建立多元化的创业资金融资渠道,实现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级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目前,国家已经在大学生创业基金上进行了大批的资金投入,社会企业有的专门设立了创业基金,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扶持学生创业团队成功创业;高校设立创业基金。政府、社会、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基金主要是对大学生创业所需资金提供一定比例的支持,并不是为其提供全部的资金支持,还要学会整合和挖掘校友资源、家长资源,让这些资源发挥优势,与学校合作打造创业教育实践的硬环境。只有这样才可以解决大学生创业的资金问题。

五、职业技能认证多元化

实现专业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认证一体化。构建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1 +N”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文凭+多个证书)。

营销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其职业资格认证的历史并不久,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应当与职业技能认证挂钩。鼓励学生参加中国市场学会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推出的中国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认证考试,获得认证后,即可享受市场营销学会的会员推荐,为就业开辟新的渠道。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组织模式多元化改革项目,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集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毕业论文以及教学管理等综合改革、整体优化于一体,着力于教学要素的优化配置,着重已有成果的集成和应用,在已有改革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继承创新。该成果解决了管理类专业,多年来在教学、科研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为管理类专业办学直接面向经济主战场开创了新途径。这项改革,将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时代所需人才目标产生明显效果,并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 岗位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

教高厅[2004]14号文件强调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要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和岗位性。文件指出:“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要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可以采取岗前实践和毕业综合训练等形式,由学校教师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选题,确定训练内容和任务要求。时间应不少于半年。对高职高专学生要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规范管理,加强过程监控,严格考核,采取评阅、答辩、实际操作等形式,检查和验收毕业设计成果。”

一、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的矛盾。

目前高职教学进程一般在第5学期安排毕业设计,而此时正是学院推荐顶岗实习就业的时期,各种招聘会的到来,学生忙于个人就业的准备。部分学生一旦找到合适的岗位后,便立即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有的学生所选岗位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因此,查阅资料、指导教师集中定期辅导的毕业设计形式均存在很多困难。

2.毕业设计课题与学生就业的实际不符合。

由于在实习前布置的课题,很难预料学生的实际实习岗位,有的学生带着课题去实习,但课题与实际就业的岗位不符,加之课题类型比较单一,很多学生属于被动接受,虽然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也能完成设计任务,但学生受益不多。

3.毕业设计成果与答辩质量差。

(1)设计成果抄袭现象严重

分组的课题,一个组一般只有1—2人能够独立来完成,大部分学生是抄袭、拷贝,更有甚者连图纸的设计者名称都未作改变。

(2)答辩质量差

答辩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知之甚少,有的几乎一问三不知。

有鉴于此,改变毕业设计的形式与内容应是高职高专迫在眉睫的事情。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学生可选择以下不同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环节,可能效果更佳。

二、毕业设计改进措施

1.以专业技能训练代替毕业设计。

湖南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是全国首创,这一制度使职业教育的质量监控常态化,并且更加全面。以抽查促改进,以抽查促建设,以抽查促质量提升,这一制度的创新、完善和落实,已成为湖南切实加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保障。抽查依据为各专业的技能抽查标准,技能抽查标准分为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两个部分。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包括了在学校期间学习的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的理论与技能,体现了岗位的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因此,以专业技能抽查标准制定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方案代替毕业设计是一个好的创举。

2.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与实习单位相结合的课题。

学生已找到实习单位的,可允许其自主选择适合工作岗位的课题,也可以选择所在单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由于学生所选课题紧贴工作岗位,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性较强,课题的可行性与实用性大幅度提高。这样可使学生迅速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具体实施时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学生选择课并确定课题后必须到学校备案,学校应定期派教师走访,跟踪进程,防止课题研究缺乏真实性,二是强调毕业论文的严谨性,防止流于形式。在毕业答辩前,各系部应组织答辩教师提前阅读论文,提出合适的答辩问题,顺利完成毕业答辩工作,这样充分体现了毕业设计的职业性和岗位性。

3.以实习报告代替毕业设计。

对一些在实习期间已与用人单位签订了有法律效力的用人合同的学生,经本人申请,用人单位盖章同意,可考虑取消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实习报告代替毕业设计。若学生因为单位原因不能按时参加毕业答辩,允许取消毕业答辩。以实习报告成绩代替毕业设计与答辩成绩。符合毕业设计的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

4.学生选择指导教师提供的课题。

指导教师提供课题,学生选择,一般要求在第5学期集中4周内完成。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指导义务,帮助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实践能力也有相应的提高,达到实用性、专业性与基础性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对一些在外实习但仍然选择校内教师指导课题的学生,答辩时间可延长到第6学期。实践指导教师应该多想办法,利用见面答疑、电话咨询、网络、QQ联系等多种渠道,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提高专业应用能力,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与毕业答辩。

笔者认为,如此实施毕业设计环节,真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真正体现了毕业设计的职业性和岗位性。

三、改革后毕业设计与答辩的实施办法

1.各系部根据实际情况,可灵活决定某专业毕业设计的形式。

2.各系部按专业班级确定学生的毕业设计形式,于专业第5学期毕业设计前2周,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报教务处实训中心备案。

3.改革后的毕业设计答辩形式由系部自行决定。

4.改革后的毕业设计与答辩成绩评定方法由系部自行决定。

5.改革后的毕业设计仍然按要求建档,档案内容包括如下。

(1)有课题的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毕业答辩记录、毕业答辩成绩单。

(2)实习报告形式

实习报告、实习单位鉴定表(盖单位章)。

(3)技能测试形式

技能测试试卷、技能测试模块成绩单、技能测试总成绩单。

四、应注意的问题

1.毕业设计的时间灵活化。

原来毕业设计安排在第5学期课程结束后,集中4周进行,然后进行答辩,现在改为课程结束后至毕业前夕。答辩仍然安排为2次集中答辩时间,一次是集中设4周后,一次是毕业前一周。毕业设计的时间不少于半年,毕业设计的时间可以灵活化。

2.辅导形式的多样化。

过去毕业设计辅导时采用集中定点答疑,由于学生实习单位的分散性,不可能定点定时地答疑,现在利用网络、QQ、视频等手段进行答疑。这样实现了辅导形式的多样化,对于在实习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很有好处。

3.过程监控的全程化。

利用职教新干线平台,指导教师和指导的学生加为好友,每周定期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实现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监控。

4.毕业设计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成绩评定的科学化。

毕业设计成果的考核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毕业设计成果的答辩,可以是实习报告的评阅,可以是技能训练的考核。成绩评定可根据具体的成果来评定,毕业设计按照毕业设计的评分要求评分,实习报告按照报告的评分要求评分,技能训练按照技能训练的考核要求评分,实现成绩评定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第9篇

大学生就业 教学体系 改革

一、背景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社会各界都在为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做着积极的努力。从《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的相关信息来看,仍然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长期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高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师队伍等方面均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脱节,导致学生理论脱离实际。为此,我们不妨从大学生就业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当前教学体系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

二、在新的就业体制下教学环节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

1.传统的毕业实习环节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的需求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家开始逐步推行毕业生自主选择,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逐步由计划分配向市场挑选过渡。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已将毕业实习与寻找工作两个环节合二为一了,很多原有承担实习教学任务的实习基地对大学毕业生需求逐年减少或要求更高,学生到这些单位实习的积极性也随之降低。而高校处于就业率这个考核指标的压力,也逐渐放松了对学生实习环节的管理,大学生毕业实习环节的教学功能已经被逐渐淡化。尽管如此,学生仍然对学校的教学安排存在着抱怨,主要是由于毕业前还有毕业论文这个教学环节,而毕业论文的评审及答辩一般要耗时半个多月,而许多学生此时处于一种半就业的状态,单位对于学生长时间的返校非常不满,这样就使学校、学生和相关的用人单位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对于学生来讲,直接产生的影响就是,毕业前所接受的校外实习教学环节已经无形中不存在,由于缺乏实习环节的系统学习,在择业过程遭遇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而导致就业层次降低或者被拒之门外的状态,而在找到工作之后,还要因为论文环节的学习而给现有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干扰,增加了学生对大学教育的不认同情绪和抗拒情绪,以至于找到单位的学生用不签订就业协议“对抗”学校。

2.校内教学任务的安排不能满足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要求

用人单位处于自身的考虑,一般都愿意直接招聘那些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人员来单位就职,随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加强,学生已经把增加自身的实践经验作为提升他们的求职筹码的一项重要举措。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十分强烈,希望利用在校学习的时间内能够及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并从中有意识的磨练和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目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渠道有两条:一是学校第一课堂所组织的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课堂组织的各项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课外实践活动;二是社会上给学生提供的各种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勤工助学的岗位,另外随着学生创业意识的增强,学生自己利用在校期间创业也是学生获取实践经验的一个有效途径,即为社会兼职。前者是学校纳入教学管理环节进行整体安排的,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高校教师知识构成以及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等方面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直接导致高校实践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脱节的现象。另外,这些年地方本科院校越来越看重技能竞赛,对参加省乃至国家层面技能竞赛获奖的学生纷纷予以重奖,但客观的来讲,一方面,受益的学生面十分有限,另一方面,竞赛毕竟是模拟的,仍然与实际存在很大的差距,涉及的知识空间非常有限。后者则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自我统筹安排,从目前教学任务安排来看,由于尚未将学生的社会兼职和创业纳入教学管理的统筹考虑之中,因此学生的课余时间非常零散,给学生社会兼职和创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校内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要求

目前的高校教师大多都来源于大学直接毕业硕士或者博士研究生,这些教师自身社会实践的经历就比较短缺,实践技能比较薄弱。进入高校工作之后,一方面,当前高校对教师的考评比较注重科研和课堂教学效果,对实践操作技能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教师将主要精力还是投入到科研和理论教学中去。另一方面,教师的实践教学知识和经验仍然来自于书本,教师自身实践技能的缺乏直接导致对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的薄弱。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学校仍然以课外的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途经,当前课外活动的形式虽然多样化,但是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的全程指导,不但表现出课外创业活动与课内教学内容的脱节,而且很多活动浮于形式,最终出现了教育资源、学生精力和时间安排上的内耗和浪费,影响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综合培养的整体效果。

4.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和锻炼的环境尚不完善

大学生创业不但可以拓宽就业渠道而且有利于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学生创业逐渐被社会所承认并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但由于大学生缺乏相对应的社会经验,因此在创业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引导和帮助,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更要加强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提供给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停留在理论层面,不少高校聘请社会上成功人士来校讲学,或者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尽管对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于学生还讲,还是听的多做的少,分享成功经验的成分多而给予实践指导的少。另外,学校教学管理没有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业教育有效的衔接起来。教学管理的缺位以及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不足,影响和挫伤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这也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比较低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

三、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对教学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

1.改革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大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重要性已毋庸置疑。但随着高等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在新形势下,利用社会资源的渠道和方式要适应教学单位和企业实体的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重点改革:一是对大学期间教学任务的安排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如何科学安排学生的课内外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圆满完成课内学习的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有效时间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二是探讨如何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系统训练,尤其是如何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有利资源,让学生更早、更系统的接触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在模拟仿真实习技能演练中,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听和看的角色转变成做和练的主体,即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熟练性和准确性。

2.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实践教学技能指导团队。这个团队的成员除了应具有宽厚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经验,最好再吸纳一部分学生管理人员和来自企业、相关领域的政府管理人员等校外工作人员加入到指导团队中来,根据企业实体需求和专业技术的最新应用及时研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学生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竞赛活动等平台,让学生、教师和校外实际工作人员多方接触,相互交流,共同研讨,促进产学研的合作,让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更多的了解社会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务技能,从而打造一支实践技能

水平过硬的师资队伍。只有在高水平的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实践水平才能得到系统的提升。

3.社会兼职纳入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对大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仍然采取的是传统的书面考核方式,学生的实践报告和实习培训报告并不能反映学生实践水平的高低,相反,加强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实习基地和学校互惠互利的合作前提基础受到挑战的同时,并不意味从根本上就否决了到实习单位去实习甚至进行社会兼职的可行性,有些学生自身社会资源比较丰富,甚至自己家里就有现成的公司可以提供锻炼的平台,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渠道提高实践技能。当然,这就给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将社会兼职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管理当中,既鼓励有条件的学生直接进入到社会中去进行社会兼职和实习培训,同时也给予没有条件的学生创造一个提高实践技能的学习环境,可以充分发挥校内模拟试验室的教学环节乃至校内创业等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全方位的接触社会,并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即聘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校外导师和校内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指导团队来对学生实践环节中的问题进行全程指导,弥补当前实训基地不足的缺憾。因此,在具体考核时,要避免传统的“一刀切”的考核方式,而应该采取一个比较科学的、符合学生实际的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全面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4.创业教育全程化

对于大学生创业这个新的就业潮流,更需要社会多方的关注,创业教育是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它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为目的,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业教育的开展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当中,不仅通过理论学习,还要开展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接触创业的实践活动,确立其“学以致用、学以创业”的意识,增强其自主创业的信心,为其以后的创业做好必要的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5.构建一个多维立体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依靠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力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众多的教师和学生来讲,考评机制是引导和激励他们努力工作和学习的一个有利工具,在此情况下,就要求我们的管理部门整合校内、外资源,制订出一个科学的多维立体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和考评机制,引导教学单位与时俱进科学管理,引导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追求科学前沿,引导学生渴求知识提高技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人才质量培养工程。

参考文献:

[1]吴昌南,罗剑丽.挖掘校内创业资源开展创业实践教学[J].科技创业月刊,2008,(12).

[2]邢兆良.高校改革不能和人才培养脱节[N].羊城晚报,2009.

第10篇

1 我院大创项目的开展现状

2012年,我校正式启动了国家级 “大创”的申报工作,并逐步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层次的“大创”训练体系,不断完善并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创”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并且用创新手段为“大创”赋予新的内涵。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2012年大创项目立项2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校级项目19项;2013年立项1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8项;2014年立项2项,均为省级项目。

2 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对于其他项目比较特殊,项目的负责人是学生,涉及人员众多,与一般的科研项目又有区别,根据西安文理学院化工院的近期实践,笔者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应注意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学生重申报,轻过程,虎头蛇尾

经过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动员,高年级学生申报项目时候非常踊跃,获批之后有大三课业多,大四面临就业和考研的压力,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项目研究,无法保证质量,因此建议鼓励大一、大二学生申报,获批之后,刚好大二、大三年级,有充裕时间精力进行研究。现在的大学生为了日后能够顺利就业,不仅课业需要取得优异的成绩,还要参加各种资格证书考试,如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为了准备这些考试,学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学生可以利用的课余时间并不充裕。完成学业是学生的基本要求,在选择参加项目的学生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情况。如何根据专业背景不同,制定相应条件要求,并能使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好学业和项目的关系,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能可持续发展应关注的问题。

2.2 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应细化

每个项目任务书中都有预期成果形式,如、编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如何考核学生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尚需建立和细化评价机制,以便更好地提高项目完成质量。在考评制度方面,评价的方式要因成果而异,实行分类考核。要力求使考核变得更为客观、合理和科学,从而营造和谐的科研与创业型人才成长环境。

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学校为吸引学生参与项目,应采取了不同措施。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学校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完成项目的验收情况,对于研究成果已经达到毕业论文(设计)要求的,经审核鉴定后可代替项目负责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对于学生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论文予以奖励,其中核心论文奖励1000元,普通论文奖励300元。对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所有成员发放结题证书,若在研项目学生因出国或申请保研等需要我们会出具中英文证明材料;对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进行评定,评选出10%的优秀项目,并且颁发证书;

对于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对于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给予指导老师相应工作量的认定,其中国家级项目50课时,省级项目30课时,校级项目15课时。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指导老师是通讯作者或第二作者的,计入老师的年度科研工作量。这些措施对发挥教师、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对二级学院的考核评价:我校各级“大创”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都委托院系来开展,如项目的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等,为了提高院系的管理能动性和管理绩效,学校应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对“大创”开展良好、管理有方、成效显著的院系授予“大创”先进管理单位,对在这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人员授予“大创”先进工作者称号,颁发获奖证书,并且给予物质奖励,这使得各院系“大创”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都很高。将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纳入西安文理学院 “513”工程绩效考核,计入对二级院系的绩效考核等。

2.3 经费预算与使用报销

目前有很多项目负责人没有认识到经费预算的严肃性,没有认识到严格经费管理、合理使用经费的重要性。他们往往把项目预算编制看作是得到科研经费的必要手段,许多预算都是在拍脑袋的过程中形成的,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必需的项目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这就造成经费申请到了,但一些必要的正常开支却因事先未编入预算而无法在该项目报销核算的状况。预算编制与实际经费使用情况严重脱节非常不利于课题的开展。

我校大创项目经费按年度划拨到院系,但是院系所有大创立项项目的经费是在一个项目编号下,这样打包下来的经费不利于统计分析每个项目经费支出情况。根据财务制度,报销时,需要项目负责人签字、指导教师签字、院系领导和教务处主管领导签字,签字手续相对繁琐。大创项目经费使用可以参考一般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办法,指导教师负责制或者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类似教师的科研项目一样,每个项目对应一个账号,只要按预算报销。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对策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异常难的现状,本文分析了在大背景下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大学生应降低求职要求、勇于自主创业、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继续教育深造等多方面探求破解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化,高校学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市场吸纳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严峻。当前,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欧美等国家进口产品数量明显下降,我国出口量减少,企业效益降低,市场观望心态加剧;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大学生在此背景下如何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找到就业的出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1.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签约率下降。

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超过600万,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之最,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今年的就业大军高达1000多万人。截至2009年3月10日,广东省普通高校本科生毕业生签约率为7.61%、专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8.43%、毕业研究生的签约率为14.87%,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

2.企业倒闭,失业人员增多。

中国社科院近日报告称,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之下,截止去年年底,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中国就业形势已十分严峻,估计2009年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四分之一。

3.僧多食少,工作岗位竞争激烈。

金融危机加剧了求职者之间的竞争。根据记者在一次人才招聘会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办公文员岗位的竞争最为激烈,1个岗位居然有20多名求职者争抢。

4.公务员考试,招录比例创历史新低。

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人数创新高,今年有77.5万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比2008年度参加考试的人多了13万。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公务员局数据,上海2009年考试招录3618名公务员,共有约4.8万人报考,录取率约为7.5%。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1.供需失衡。

大学生的就业源于市场的需求。一方面,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短期内的大辐度增加,势必给劳动力市场的消化造成难度。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优胜劣汰也势必加快,造成不少企业倒闭,岗位流失。此外,外资企业的进入也带来了高科技与先进设备,产生人力资源的排斥效应和替代效应。所以,可以看出,在经济危机尚未到来之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再者,企业普遍采用保守的发展战略与紧缩的财务战略,所以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此外,企业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所以企业在招聘时,会首先考虑专业对口、综合职业能力强的毕业生。然而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部分专业、课程设计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使部分专业的大学生没有合适的岗位选择。

2.观念误区。

不少大学生存在着求职的观念误区,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求职择业之时喜欢与同学互相攀比,即使一些单位比较适合自身的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便轻易放弃。而有些大学生则自视甚高,将目光聚集在事业单位或国家机关单位不放;或消极自卑,认为自己所读院校、专业不如人,在求职中不敢理直气壮大胆“推销自己”。也有一些大学生自立意识不强,缺乏主见,在进行双向选择时,不知所措,求职完全依赖父母。再者,也存在部分学生认为只有选择与自己的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才有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所以对于一些其实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感兴趣但专业不符的岗位不屑一顾。这样一来,毕业生给自己的求职之路增设了一些阻碍,使得就业之路更显狭窄。来源于/

3.实践能力弱。

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虽然有些学校开办社会实践课,试图让学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但是安排的时间太少,或是去实践的单位很少提供好的实习机会,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只能纸上谈兵。众所周知,企业需要的人往往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一个仅有知识而不会动手的人是不受企业欢迎的,培养其真正上手还要安排老员工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在金融危机下,一般的企业都已停止了招纳新手,但也有些企业为了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为以后新的发展打下基础,他们储备专业对口、综合素质好的人才,而大学生没能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往往不具备实践能力。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在金融危机之下,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毕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很多毕业生经历了多次面试的失败,造成了心理的严重受挫,部分学生已对就业完全丧失信心,形成了放弃就业的心理。有些更是不堪重压,采取了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让家人痛苦不堪。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学生的就业负有重要的指导责任,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在此特殊时期显得尤其重要。高校就业部门应进一步帮助毕业生认清自己,认清社会,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使其端正心态,转变其就业观念。同时,就业服务部门还应加强宣传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各类相关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各类政策,实现顺利就业。在指导与服务工程中,要以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要以人为本。2.降低求职要求。

近年来,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大学生不能再以“天之娇子”自居,在就业时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在找工作之前,一定要研究市场需求量,了解社会及企业的用人要求。比如今年,浙江省重点中学基本已经饱和,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和部分初中以及培训机构的需求还可以,还有一些餐饮、酒店等服务行业的需求也较大。中心城市的需求有限,缺的是农村、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基层。毕业生要有“从低处做起,向高处攀登”的勇气。要考虑从就业门槛低、综合要求较少的基层岗位做起,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再选择有利于自己施展才华、实现自己更高价值的岗位;同时,大学生也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也可以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要认识到获得就业是将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3.勇于自主创业。

2009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全国多个省市都公布或已实施了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高校毕业生创业可享受4项优惠政策,包括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等。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积极进行市场调研,选择切实可行的项目,加入自主创业的行列。有些城市为帮助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增强自主创业的能力,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如浙江杭州在去年12月份开办了创业实训师资研修班,学员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网络平台或在现实情景中建立虚拟公司(如进行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模拟创业过程,进行创业实践的演练,为自主创业打下基础。当然,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还应具有敢于拼搏,敢于竞争,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4.提升就业竞争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这是大学毕业生在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价值的本领。所以大学生只有具备或提升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工作经验及动手能力等,同时具备在劳动力市场环境中有效地向雇主推销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脱颖而出。

5.继续深造。

金融危机之下,整个就业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那么考虑继续深造考研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方面,继续深造可以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能在将来知识经济大潮中立得更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深造的时间回避当前不良的就业形势。期待几年后整个市场回暖,能够找到合适的岗位,更好实现自己的价值。再者,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读研也已出台了一系列放宽与优惠政策。

据上述分析与探讨,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的因素,也存在主观的多种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政府部门就必须加大对就业扶持的投入,制定一些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企业就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做到不轻易裁员,在招聘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经验,而要考虑吸收新鲜的血液,给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一个机会;学校要做好全方位的就业服务指导。除此之外,就业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这也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大学生要摆正自己心态,认清当前的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参考文献:

[1]杨玉华.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分析[J].商业时代,2007,(15).

[2]田栋栋.社会资源极度倾斜让大学“考碗族”迅速膨胀[N].中国青年报,2008,(7).

[3]杨泰.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学位论文.

第12篇

一、当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

面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地方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也遇到了新问题,出现了新情况。

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生规模增加过快。近年来,地方高校扩招严重,学生人数增加较快,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虽然目前各高校对本科教学投入增加较大,办学条件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与现代教育发展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学生人数的大幅增加与教师人数、实验室资源等增加还不成比例。

(2)就业压力、考研和公务员热影响大。我国毕业分配制度已从包分配转变为面向市场的自主择业,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加上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难度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基础学科,与企业需求间有一定差距,学生就业压力一般比较大。绝大多数高校都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安排在本科教学计划的第八学期,而此时正是学生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的应聘、面试、笔试上。招聘会越来越多,学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现在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学校又有就业率指标要求,所以毕业设计的客观环境也变得越来越不理想。另外,现在许多学生忙于考研及复试、调剂、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等,这些都会导致毕业设计(论文)时间投入不足,准备不充分,草草收场,质量不高。

2.指导教师方面的问题

(1)师资力量匮乏,教师精力不够。教师资源紧缺是影响毕业设计(论文)水平提高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对地方高校各专业进行调查,发现由于扩招大部分专业教师与毕业生的师生比例都在1:15以上。高级职称老师指导毕业生人数基本都有十几人甚至更多,造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负担过重,很难对每个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

(2)一些指导教师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在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上,由于责任心不强等主观因素和科研任务较重及指导学生数较多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指导教师很少与学生见面,缺乏指导,学生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没有阶段性的检查验收和改进要求,使做设计(论文)过程出现无谓的偏差而后再修正。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的进展不闻不问。对论文写作没有认真指导,初稿上交后,教师没有真正花点时间认真审阅论文的结构、规范性等,甚至有的根本不看,导致草草装订。

3.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尽管一般学校都有针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制定的规章制度条例,但许多院校在执行中不够严格、不规范,缺乏可操作性,对该工作疏于检查、监督,实施不力。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的有效监控,指导工作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缺乏质量评价体系,缺乏对指导教师真正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

二、完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体系,开展多元化模式改革与实践

1.学生层面的改革与实践

(1)提高思想认识,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对于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诚信度。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始时,要求各学院召开毕业设计(论文)动员与宣传会,向学生讲解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就业和考研的前提,如果没有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将会导致不能按时毕业,则就业和考研只能是空中楼阁和水中明月。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和科技竞赛。鼓励学生自己开展科技研究,组织学生参与教师从事的课题研究,尽早参与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来。在学校层面上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和大学主办的各类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如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结构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创业设计大赛、化工设计大赛、文科类征文比赛、外语类短剧大赛、艺术类汇演和创作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将所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进行综合应用和消化吸收,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能力和质量。

2.指导教师层面改革与实践

(1)建立完善的导师负责制。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实行导师负责制,指导教师应对整个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教学活动全面负责。指导教师负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启发、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指导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教书育人,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与高尚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指导教师应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手册、大纲及指导书,认真指导学生制定出详细的工作进程计划。

(2)加强资格审查,严格限制指导学生数,灵活选聘导师。规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必须由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提倡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可以根据需要选聘校外企事业单位符合条件的专业人员做指导教师,特别是当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时,尤为必要,同时,有效地解决了由于扩招学生人数多,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严格限制每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

(3)组建指导团队,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建立指导教师学术梯队,由相近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导师团队,担任相近领域题目的学生指导工作。充分发扬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利用老教师丰富的毕业设计指导经验和优良师风,感染和教育新教师。鼓励教师积极进入实验室,更多参与科研项目、企业委托项目的研究、开发,提高自身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