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环境保护主题论文

环境保护主题论文

时间:2022-05-21 17:35: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保护主题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环境保护主题论文

第1篇

一、建立忧患意识

古人曾说:居安思危。因此,普及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使每一个学生增强环保的责任感,已势在必行。让学生从生活深层次认识到,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并不都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在很多领域已在发生恶变。因而,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从源头上去扼制环境问题的发生。

1.科学的认识环境问题。我国虽有众多的江河湖泊,水资源占世界的第六位,但由于人口众多,水资源南北分布极不均衡,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由于工业、生活污水大部分直排湖或江中而远远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生产水体的富营养化,每年夏季蓝藻疯长,湖水发绿发臭,水的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可利用量。由此可见,环境问题的产生,归根到底是人们不合理的行为造成。

2.培养学生的环保品德。环境保护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在地理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结合相关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外,更要在平时爱护学校一草一木,建设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方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外出旅游时在爱护景区的花草树木等方面进行教育,主要是侧重在环保的社会意识、道德意识上的培养。

二、培养绿色意识

环境是公众的环境,环境保护理应是公众的共同责任。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法制意识,我们可以采用举办环保法制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观看环保教育主题片案形成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如利用校园内的板报、广播、画廊等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法制法规,适时地开展环境教育系列试问、演讲、绘画、手抄报、废品回收等竞赛活动,让学生逐步懂得每个公民、法人和组织都享有利用环境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懂得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应承担法律责任。

1.日常生活是教育的大课堂。将日常生活中的环保因素赋予其生活教育实践的功能,让学生通过看环保现状、问环保知识、集环保信息等途径,增长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2.课堂教学是学习环保知识的主渠道、主阵地。环保教育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把环保教育列入课堂教学计划,做到时间上有保证,才能使环境教育落到实处。

3、社会是环境保护的主体。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学校附近河流进行小样分析、对学校周围大气层、噪音污染的调查,写调查报告和环保小论文

三、树立参与意识

环境教育是“学中做”的教育,非常需要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来发展其对环境的意识、理解力和各种技能,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全民的事业,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需要每一个的积极参与。学生自觉参与,是搞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1.与学科教育相结合。除了通过环境教育课时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传授外,还可以通过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和环保技能的传授。通过各学科渗透环保教育,可以起到强化环保意识的作用。

2.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结合创建文明卫生街道、居委、新村、小区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外的公益性活动。如打扫街道、擦洗交通护栏、清理花坛草坪等,共青团员还向市民印发环保倡议书。

3.与行为习惯相结合。要求学生爱绿护绿,不乱扔乱抛杂物,不在墙上桌上乱涂乱画乱刮。自觉保护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4.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课外活动。通过进行环境与健康知识竞赛,办理板报,环保专题论文比赛,成立以人与动物、人与植物的关系为内容的科技兴趣小组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宣传环保知识的热情,丰富学生的环境保护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

第2篇

2011年12月16日,由广西科协主办,广西生态学学会、广西环境学会、广西学会学研究会和广西科技馆联合承办的“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论坛―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专题研讨会”在南宁召开。广西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甘向群出席并做重要讲话。论坛由广西科协副主席方芳主持,来自自治级学会、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及代表160多人参加了论坛。

论坛就“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专题开展深入探讨,综合分析了广西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并就进一步加强广西废气污染、废水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提出操作性强的建议和对策,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甘向群在论坛上指出,环境问题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随着工农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发展,广西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已面临重大压力,并引起了党委、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我们把“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作为今后几年内广西专家论坛的主题,这个主题选得好,也很及时。“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专题研讨会”,拉开了“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论坛”的序幕,是广西科技工作者尤其是环保战线的科技工作者以智报国、为国分忧的具体行动。

甘向群还指出,广西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广西专家论坛是广西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这个平台充分利用科协及所属学会学科齐全、人才荟萃以及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横向联系的优势,汇集各学科专家学者的智慧,围绕广西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综合性、跨学科、前瞻性的学术研讨活动,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许多高层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希望来自学会的专家学者能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深入探讨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问题,交流经验,为促进广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论坛上,来自广西环境科学学会邓超冰教授、广西生态学学会谢华博士和周兴教授,分别做了题目为《广西土壤环境污染、风险评估与生态修复研究》、《广西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和《广西重要生态功能区及其保护对策》的主题目报告。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深入探讨我区生态保护环境所的面临的问题,并为我区的生态健康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论坛征集并编印出版了论文集,共收录了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专题论文56篇。(蓝妮春)

(广西科协)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71-01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在享受的同时,却在不知不觉中破坏着她,人类的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有资料显示: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地理教学应当自觉地担负起加强学生环境教育,提高环保意识的任务,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贡献。但是要完成这个任务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实施环境教育的良好平台。另外,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也有助于学生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下面是我开展课外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环保意识的一些做法。

1 开展乡土环境调研

乡土地理的内容涉及家乡自然、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具有浓郁的“乡土味”和“乡土气息”,有非常鲜明的现时性和实践性。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外实践活动中,通过联系乡土实际,分析乡土环境问题对学生进行环境观、责任感的教育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几年来,我多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学校附近的县城开展有针对性的环保实践活动。如考察县城的工业布局、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写调查报告,重点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在讨论会上,大家用调查取得的素材,各抒己见,气氛十分活跃。通过讨论,大大扩展了学生发挥能力的空间。其中一组同学的调查报告这样写道:我们的县城是一座美丽的小山城,向来食品加工业发达。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电子装配工业的迅速发展,县城的人口不断增多,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工业产值呈几十倍增长。但不少塑料加工厂以牺牲环境效益为代价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加上一些主要领导干部环境意识淡薄,环保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城区工业分布很不合理:有的工厂与居民区混杂在一起,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致使居民的生活环境变差;有的工厂将排污口建在县城河流的上游,造成饮用水受污染;还有的工厂建在县城盛行风的上风地带,工厂产生的烟尘、废气随风飘扬,造成较严重的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心健康……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民环境保护的教育,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科学规划工业区,同时加强监管力度,认真处理工业“三废”……通过调查、分析家乡的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等使学生懂得协调人地关系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感情上更加尊重自然、关心环境、热爱环境,既提高了环境意识,又强化了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2 举办环境知识专题讲座

为了确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提高环境教育质量,邀请有关专家或环境管理人员作有关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专题讲座又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例如,我利用课余时间多次邀请环保局的专家到学校为学生作《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环境污染及防治》、《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等专题讲座。通过此活动,专家把环境保护的新观念、新知识介绍给学生,并通过讨论与问答,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促使学生去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了解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技能,并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张俊林同学的听后感这样写道:听了专家的专题讲座,使我受到了深刻的环境教育,对与环境有关的问题有了深切的认识。首先,正确认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经济的发展必须与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共同战略,是人类求得发展的唯一途径,是解决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明智选择。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经济的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环境状况更是不容乐观,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在日益增加,大气、江河、农田污染严重,渔业资源也在衰退,公民的健康也受到了危害。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要充分了解人类活动与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的密切关系,对未来发展持积极负责态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 组织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强烈意愿。因此我发动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和技能,在“世界环境日”或“地球日”到来之际,以《关爱地球,保护环境》为主题,开展全校性的宣传纪念活动。作文好的同学写成了小论文,善美术的同学用漫画表达,有口才的同学进行演讲、辩论赛、诗歌朗诵,有的同学则进行知识竞赛和开展游戏等。其中张小丹同学的小论文,韩锐同学的诗歌和王少达同学的漫画在校刊《晨风》上发表,受到了全体师生的好评。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受到了深刻的环境教育,环保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已深深感受到必须用自身有利于环保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去对全民进行环保教育。同学们自发地举办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环境主题活动,向全民提出了一系列的环保理念:保护水源,慎用洗涤用品;自备购物袋,少用一次性制品;垃圾分类堆放,回收利用资源;依法监督、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等等。他们提倡:不随意吐痰;不乱丢纸屑;积极参加种树、养护树的活动等。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去教育和感染他人,为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做出贡献。

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环保意识,需要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教育等诸多部门的协调配合,更需要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只要我们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齐心协力,定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让我们携手共建美好的地球家园。

第4篇

(一)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环境意识是人们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行为倾向,是人对自然环境的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它包括了环境伦理意识、对环境科技知识和常识的了解、环境政治经济与法制意识以及环境心理意识。环境意识已成为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使人的言语行为更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使个体能够主动的认识、评价和保护环境,自觉地调控自身的言语行为,使之更符合规范与道德。早在1992年,我国政府就明确提出了“加强环境基于“环境意识”培养的高职绿色化学教育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张 琳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的对策。高职学生毕业后,他们将承担生产一线、社会服务等领域主要岗位的工作,提高这一学生群体的环境意识水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显然,环境意识是高职学生应具备的素养。

(二)高职院校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

许多环境问题都与化学物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使得人们在碰到环境问题时能够做出及时的辨别和判断,并得出解决的方法手段,以减小环境危害,保障人体健康。绿色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前沿,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绿色化学教育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环境意识中具有较其他学科更多的优势。高职院校学生,通过接受绿色化学教育,会逐步具备绿色化学的思想,具备绿色观念,直至能用绿色化学的思维方式来指导自己的工作,用绿色化学的方法手段来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可能碰到的环境问题,而且,他们将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环境意识的群体,用自己的行为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现如今,国际社会已将绿色环境、绿色家园作为共同追求的目标,国内各行各业都已经意识到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在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能耗、环境保护这些方面加以足够的重视,甚至是让其成为行业企业的发展理念和文化。基于此,行业企业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员工的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将帮助行业企业长久处于不败之地。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中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必要的。在高职院校开展基于“环境意识”培养的绿色化学教育,不仅可以让绿色化学教育的目的、目标更明确,而且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的选择也更易于让高职院校所接受。

二、基于“环境意识”培养的高职绿色化学内容体系构建

绿色化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大方面:绿色化学原则、绿色化学理念、绿色化学原理、绿色化学技术和绿色工艺等。基于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特点,在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过程中,内容的选择非常关键,我们不需要去追求专业深度,而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原则、理念上,选择一些贴近实际、反映学科与技术、技术与生活生产,体现环境保护的内容,同时介绍一些化学领域中涉及到环境、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在高职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教学目标可定位在让学生建立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化学生的绿色观念,时刻牢记人类对于环境与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绿色化学恰好可以承载环境意识培育和环境知识传输这一核心任务。

三、基于“环境意识”培养的高职绿色化学教育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是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主阵地,能够较系统的让学生接受绿色化学知识的教育,然而受到教学课时数及学生知识结构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绿色化学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很少,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为了让绿色化学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普及面更广,使更多学生的环境意识得到提升,可考虑灵活多样的实施途径。

(一)安排绿色化学教育讲座

选择学生较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比如绿色食品、赤潮的危害、异常天气的形成、新能源、生态城市建设等,从化学学科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这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绿色化学的相关知识,还能进一步提升环境认识。

(二)利用环境保护纪念日,开展主题宣传

3月17日世界保护臭氧层日、3月22日世界水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利用这些环境保护纪念日开展主题班团会,举办专题宣传栏等,充分挖掘隐含的绿色化学知识,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宣传,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环境保护的责任,保护我们的大家小家。

(三)成立社团或兴趣小组

第5篇

地膜覆盖种植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应用推广的新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为当时解决中国人温饱和菜篮子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曾一度被誉为农业上的“白色革命”。然而,随着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长,土壤中的残膜量不断增加,导致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下降,“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最突出的问题,如不进行有效综合治理,将最终导致我们赖以生存的耕地荒废和环境严重破坏。

兵团二中高一学生80%以上来自兵团农场,他们从小就感受到地膜污染对生产与生活环境的影响。在学校开展“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的活动背景下,开展地膜污染状况调查探索,让同学们通过相关科学知识学习,了解调查研究与科学试验的基本方法,树立“探索、求实、合作、创新”的科学精神,可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实践活动能力,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校园生活。通过切身实践,揭示残留地膜的现有危害及其潜在危害,唤起农户重视土壤环境的意识,引导各级各部门正确认识和对待土壤残膜污染问题,提出治理残膜污染的建议。

2 活动目标

本次活动将以农田残膜污染调查与探究为载体,以“还大地清洁,创美丽家园”为主题,通过本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动手、动脑、积极行动,切身体验残膜污染的严重性,感受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必要性。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让学生走进田间地头,了解美丽家园农业生产,了解地膜种植技术在农业生产发挥的重要作用,提高残膜对土壤污染严重性和综合治理迫切性的认识;学习领悟调查研究和试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根据掌握的知识,学会制订调查研究的方案、调查问卷、试验方法和各种调查分析表,提高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学会把生物、物理、化学和数学等知识应用到模拟试验的设计和分析中去,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体现新课程理念,使得课堂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锻炼学生从不同角度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掌握调查研究和试验研究中资料收集、整理、试验分析和总结归纳等方法,锻炼和提高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的能力。

情感与效果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中经历的困难、挫折与考验,使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精神的可贵,认同在学习、劳动、生活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的重要性;通过研究探索活动的亲身感受,享受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格的健康成长;通过宣传教育与实践体验,进一步增强“爱祖国、爱人民、爱新疆、爱环保”意识,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观念。

3 活动重点与难点

活动重点 锻炼学生多角度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活动难点 引导学生把生物、物理、化学和数学等知识应用到设计和分析中去;盆栽模拟试验,数学模型回归方程的建立部分,引导拓展学生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资料的总结归纳,锻炼和提高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的能力。

4 活动计划

主要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对象、主要专题内容、组织保障、需求保障、详细日程安排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案等八个部分。

5 活动实施

第一阶段:宣传教育与知识培训

1)宣传教育,包括专题讲座和实地考察。专题讲座,即聘请农业专家做专题报告,主要内容有新疆及兵团农业生产现状与新技术,我国以及新疆地膜应用的污染现状与防治。实地考察,即对国家石河子农业科技园区、石河子大学国家绿洲生态重点实验室、五家渠兵团农业科技园区等(科技与科普教育基地)进行考察。

2)知识培训。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组织各种形式的相关知识培训与技能培训。主要包括:开展本次科学教育活动目的意义教育;选题相关知识与资料收集整理方法;活动计划如何制订;野外实地调查注意事项和问卷调查设计;土样样方的设计与应用;盆栽与极模拟试验研究方法;各种各类试验(实验)表格设计、记录、数据的整理、统计、分析;科技小论文的撰写方法;如何进行汇报与评价和多种形式的防污染保护环境宣传活动。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 专题活动一,农田地膜使用量基本情况及除膜措施调查;专题活动二,农田地膜残留量调查;专题活动三,残膜污染水平对作物出苗及幼苗生长影响的模拟试验;专题活动四,不同种类地膜降解周期试验研究;专题活动五,探讨科学合理的残膜污染综合治理建议。

第6篇

【关键词】人生观 可持续发展观 生命观 科学精神

引言

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教师在生物学的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习惯,懂得用科学的人生观来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什么是科学的人生观呢?科学的人生观内涵很丰富,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怀疑一切既定权威的求实态度;对理性的真诚信仰,对知识的渴求,对可操作程序的执著;对真理的热爱和对一切弄虚作假行为的憎恶;对公正、普遍、创新等准则的遵循。”“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共进的协作精神。”“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与实质,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学生要具有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追求高尚、珍惜人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

下面就教学中涉及的部分内容谈一谈对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培养的必要性。

一、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

(一)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课题

上本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和进步。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开发不合理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历程,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的道路,这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1978年,联合国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该委员会撰写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并且将它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观点得到各界广泛的重视,并且写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等文件中。现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

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个方面的综合协调。这就是说,加快经济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983年,我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在199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可持续发展列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建设蓝图的两大战略之一。可见,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1996年同志在第四届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座谈会上指出,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保护环境工作需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概括地说:1. 坚持节约各种资源;2. 继续控制人口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3. 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4. 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干部和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5. 坚决遏制和扭转一些地方资源受到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从这五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五点中哪一点都离不开生物科学,可见中学生物教学在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生命观的教育,尊重生命,爱惜生命

生生死死,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规律。新生命的诞生,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新的梦想,在人们的关怀下、在人们的祝福声中茁壮成长。然而,生命的结束,给人们带来的却是无限的忧伤、无限的惆怅和无限的思念。对于个体来说,生命仅此一次,不会死而复生,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让生命放出耀眼的光彩。

雷锋同志用一生去为人民做好事,他的一生活的是多么的充实,可以说他让生命充满了光辉。华罗庚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数学,为人类科学奋斗了一生,为数学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一生是为科学、为数学而研究的一生,他在打造人生。孔繁森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民族大团结的旋律。

人生是光阴的日积月累,光阴的逝去表现出人生的短暂,然而许多人依然在浪费生命,在虚度光阴,在自毁生命。

有的青少年在学校不思学习,经常聚集在校外集众斗殴、拦路抢劫他人钱财,随意伤害他人生命;有的青少年整天沉醉在布满X射线的电子游戏之中,昏昏沉沉,任生命在时间的悄然流逝中挥霍,任大好的青春年华无情的从身边流走,而留给他们的,只有那些一身臭汗或是无尽的烟味,还有疲劳的眼神。有的年轻人整日迷醉于花天酒地之中,不是烂醉如泥,便是酒气逼人,谁还会知道这世界是什么样子,更不用问生命是什么东西,而留给他们的只有那些不算太纯的酒精和烂醉如泥的身影。有的年青人意志力薄弱,经受不起挫折,一点点小事无法解决就起轻生的念头,动不动就不想活了,轻生是这些人解脱烦恼唯一选择,一了百了。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在短暂的一生中,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呢?首先要唤醒生命意识,即体验、感悟到自我生命的存在与珍贵,感受生命的美好而珍爱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其次是开发生命潜能,认识并体验个体生命的力量,这种力量产生于人的智慧。这些潜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刻苦学习、训练能力、强化心理、陶冶情感,才能使其潜能逐步得到充分的开发。再次是提高生命质量,包括智能的品质、人格的品质、道德品质、心理品质及旺盛的生命力。

三、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的教育

对真理的热爱使我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入,自然的奥秘不断被揭开。然而“科学界的弄虚作假”却不断挑战真理,误导人们以假为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弄虚作假行为一定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成为过街老鼠。美国总统林肯曾有名言“你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你可以偶尔欺骗所有人,但是你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下面就新华网对被誉为韩国“克隆之父”美誉的韩国首尔大学科学家黄禹锡科学造假事件进行的报道。

新华网华盛顿2006年1月12日电 (记者 曲俊雅) 美国《科学》杂志12日正式宣布,撤销韩国首尔大学科学家黄禹锡等人两篇被认定造假的论文。

《科学》杂志发表声明说:“鉴于首尔大学的最终调查报告确认两篇论文均系假造,《科学》杂志的编辑们认为有必要立即且无条件地撤销这两篇论文。同时,我们通告科学界,两篇论文所报告的研究成果被视为无效。”

2004年2月黄禹锡在《科学》杂志上,宣布在世界上率先用卵子成功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2005年5月,他又在《科学》杂志上,宣布攻克了利用患者体细胞克隆胚胎干细胞的科学难题,其研究成果一时轰动全球。

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10日发表最终调查报告宣布,黄禹锡这两项突破性研究的实验数据是伪造的。

《科学》杂志还表示,将建立更为完善、更加严格的程序,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新华网首尔2006年3月16日电 (记者 张利) 韩国保健福祉部16日宣布取消韩国科学家黄禹锡的干细胞研究资格,同时禁止他为了研究目的而获取人类卵子。

新华网首尔2006年3月20日电 (记者 张锦芳) 韩国首尔大学20日决定撤销黄禹锡的教授职务,以处分他的论文造假行为。

第7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税收;低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背景下,已经演变成为了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污染问题和资源枯竭的问题都会相继呈现出来,许多国家一般会将税制政策和行政手段、措施和市场机制综合运用起来,通过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来实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目标,但在这些措施手段当中,发达国家最为依赖的是税制政策。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自然资源固然丰富,但人均量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相当紧迫。所以,我国在低碳经法发展的政策上应该效仿发达国家,从而构建一个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的税制体系,以此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新特点;

(一)低碳意识有待加强。多数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的垄断企业依靠着自己的垄断地位来获得超额的利润,对于它们来说,环境与能源成本的约束力就被明显弱化,节能和减排的动力明显不足,各地方政府部门没有硬性的约束控制。在缺少正常的市场化的运作的情况下,也缺乏相关财税手段的约束和激励体制,而企业又缺乏保护环境的积极主动性,这样必将影响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产业结构有待调整。2012年我国第一产、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7712亿元、220592亿元、203260亿元,增长率分别为:增长4.5%、10.6%、8.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46.8%,第三产43.1%。从这种情况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仍处于不合理的状态下,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加大说明了能耗加剧、污染更为严重。而第三产业比重偏少,然而第三产业恰是低能耗、污染少的行业。所以,要健康发展经济,国家就必须要出台相应的税制来调整产业结构。

(三)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的举行,开启了世界性的低碳经济发展的浪潮。在我国转变发展结构的背景下,未来税制的改革迎合了这样的需求。在六大税制的改革中,环境税与资源税改革的不断推进意味着我国未来的税制将在促进资源节约、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更多作用。

(四)国务院批准转发改委《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本次改革对税收制度、垄断行业、金融体制、产品价格和涉外经济等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机制加快建设。税制改革排在了改革工作次席的重要位置。这项改革将致力于帮助各级地方政府不在是单靠卖土地得到收入,通过各种税制手段对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进行加强,从而得到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结果。

二、促进低碳经济,税收支持政策新要求;

(一)税制在结构上应该进一步优化;我国目前是以所得税和流转税为主题的税制结构,这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降低征管成本,即便如此,在结构上,流转税的比重太高,而所得税则较低。我国现行的税收收入更多的是依赖增值税;结构的主题不明确,所以,首先就应该改革现行的税制,进一步加大其他税种所占的比重。其次将其他比如城镇土地使用、房产税等税费合并,第三,可以开征一些新的税种:遗产与赠与税、社会保障税、环境保护税等。

(二)拓宽税基,降低税率,降低宏观税负。在拓宽税基方面,比较有借鉴意义的做法是整合税收优惠政策,缩小其适用范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内涵拓宽。在制定优惠政策的时候,作出实证的分析,权衡政策实施后潜在损失与收获到的利益关系。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进行,不能出现涸泽而渔的情况。同时,在合理分配开支的基础上,应当适度降低各种边际税率,促进经济良性的发展。

(三)建立和健全良好的税制来协调和解决可持续发展和工业化所产生的矛盾,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手段,绿色税制已经被西方国家广泛承认和应用,在税制改革的方面,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在这个方面,我们国家还应当更加完善税种体系,从而使经济发展与人口和资源相协调适应。我国现行的税种有:资源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税等,这些税的税收收入占我国总税收如的比例是8%,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存在着调节的作用,但是相比当先的情况,这种程度还不够。因此,我们必须首先要广泛提高公民环境保护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我们国家一项长远的事业来发展;环保法律要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严格依法执行税收经济政策,打击偷税和漏水的行为。其次就是在税收体制当中严格最受“谁收益,收付费”的原则来进行,在一个方面调整现有的资源税法,要让污染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应当付出的代价,改变成为征税以后,它就更加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了。最后,建议应当采用多种税收的政策,把社会资金向生态环保的方向积极引进。当下我国在环保税并没有专项政策。只不过在部分税种当中包含有一部分关于环保方面的因素。比如说“三废”的利用在流转税和所得税上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比起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还显得过少,依照现有的税收政策还远远不能对生态环境投资生产产生多大的影响。

在今后消费税、增值税、资源税和所得税上面,必须更加考虑生态环保的因素,让环保法律、法规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利用税法的相关优惠政策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科技网:《低碳经济财税论文: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财税支持政策研究》

[2]王 伟(甘肃行政学院):《从国际税制改革看我国的税制改革》

第8篇

基于上述认识,本人在执教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实践的基础上,开展了“以‘活动促发展’,促学生感悟和内化道德认识,实践道德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活动导学的实践探索。在学生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用活动导学,有效拓展思品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多样化的舞台,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1.开展课前“分享感悟”“时事评论”。

结合教材的内容,七年级阶段开展“分享感悟”,八年级阶段开展“时事评论”活动。首先,提前布置,抽出两名同学,做好准备;然后,每节课前5分钟由两位同学分别上台展示或演说,“分享感悟”只要能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时事评论”结合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或是国内外、本地区的时政重点、热点问题,结合课本知识来分析评论、展示或演讲完毕,由学生起来点评,或者交流收获。

为了保证课前“分享感悟”“时事评论”的质量和效果,我要求学生事先把要分享、要评论的东西先填写在一张A4纸上,课堂上演说完后再交给老师。这样即使活动不流于形式,让同学真正做到有备而来,又可保证活动质量,让学生言之有物,储备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料。

“时事评论”主要是学生从报纸、网络上选取一些新闻,结合书本所学进行评论。涉及面也非常广,大体分两类:一是涉及公民与法、公民与道德的社会热点新闻评论;一是涉及时政焦点的新闻评论。学生为了评论时理据充足,查阅了大量的课外资料,学会了用书本上的观点来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学以致用,为思品课的开放性奠定坚实基础。

2.开展课后“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电子小报”“写学习反思”“写小论文”“社会调查”及完成“探究作业”。

“制作多媒体课件”一般是每学期提前选出一课内容,分成几个环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己备课并制作多媒体课件,最后在课堂上,由学生当小老师,展示并演说,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充当学生角色。“环境保护”“多元文化‘地球村’”等主题是最适宜学生自学的内容。从学生制作的课件效果来看,学生们对课本内容的处理、课件的制作技巧有些连教师都自愧不如。

“制作电子小报”一般是结合所学教材内容,有选择性地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电子小报,一般每学期两次,并集中在班级展示。

“写学习反思”每学期次数不定,每次大的活动、考试后,就要求学生写反思,如“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电子小报”,完成“探究作业”“期末考试”后就要求学生人人写反思。

“写小论文”“社会调查”一般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开展,“社会调查”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调查报告以Powerpoint或电子小报的形式完成,学期末在课堂上汇报展示。这两项活动的难度相对较大,一开始我是全班布置并培训,让同学观察模仿。后来重点培养一些学生组成小组,开展社会调查、写小论文。

第9篇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立足中学地理课程的学科优势,试从课堂教学、各项活动开展和形势政策教育三方面论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

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一项新内容,主要是教育人们如何关心地球、关心其他物种,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自觉践行环境道德的“理性生态人”。环境道德素质教育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种际公平、绿色消费观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的提出,使道德价值观从当代人之间、人与之间扩展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和的希望,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环境道德意识一旦形成,就会给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打下深刻的烙印,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都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前环保局长威廉瑞斯利曾说:“全球环境的威胁是现实地理的反映,未来环境问题要从地理教育开始解决。”《地理教育国际》也确立了地科在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方面的基础学科地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

一、挖掘教材内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我国现行的地理课本均以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线,整个知识体系都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而自然地理方面则着重阐述了宇宙、大气、海洋、陆地四大环境的性质、特点、分布、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为培养学生具有环境道德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文地理方面则着重论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关的几个主要问题,突出了工生产、城市乡村、、商业贸易、邮电通讯、观光等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人地和谐”的环境道德教育资源;区域地理方面则阐述了某一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地关系,蕴含着丰富的“因地制宜”的环境道德教育资源,最后又都归结到人类和环境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使得环境道德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整个教材的始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育素材,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例如讲“逆温现象”时,可介绍世界公害事件之一的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讲“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时,可利用课本与课外补充资料,加深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的理解;讲“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时,可让学生明白这些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要节制、适度利用,否则就有可能导致气象灾害、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更要注意每一课都蕴含的人地关系思想,每节内容都要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例如讲“工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可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讨论影响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以及可能造成污染转嫁问题,深深懂得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人地关系思想;讲“逆城市化现象”时,可进一步讲述国外许多人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主动摒弃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恬静的田园生活而导致的逆城市化现象;讲“湿地、森林、草地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生态价值,而且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大得多”时,可以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算的两笔不同的账为例:其木材等经济价值最多值300多美元,其涵养水源、调节大气湿度、产生氧气、吸烟滞尘、降低噪音等生态价值却高达20万美元;讲“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时,可结合一些发达国家的动物保护法规定主人剖鱼宰牛等时,必须使动物无痛苦地死去,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让学生理解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还可以1993年菲律宾的45名儿童由他们监护人的代表为诉讼代表人,代表他们这一代及其下一代向法院提讼,指控菲律宾政府环境治理部门所签发的木材许可证超出了森林的采伐能力,要求政府停止大规模地出租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采伐权的活动的案例,让学生浅显地理解代际公平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寓素质于各项活动之中

在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课堂理论教育固然重要,但更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寓生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实践中,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其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认同感。一方面可开展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气氛,体现着学校群体的荣誉感、自豪感和集体的意志作风,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教育作用,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每个成员的行为,使生活在这个群体中的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和行为方式,以获得群体肯定”。[1]如为唤起学生的节水意识,可在学校的每个水池、卫生间、食堂等地方醒目地张贴一些温馨提示,如:“水是生命之源”。为唤起学生勿踩草坪,保护植被的意识,可在学校的草坪上竖起如“走路让让道,小草微微笑”的提示语。为倡导学生拒绝白色污染,开展自制购物袋、禁止带一次性饭盒进校园等活动。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另外,可充分利用学校 宣传拦、校报、广播站、校园网站等各种媒介,开辟环境专栏、环境专刊、环境30分、环境专题网站等;举办各种有关环境保护的摄影、漫画、环保资料剪报、论文、诗歌朗诵等展览和比赛活动;举行环保主题班会、环境专题讲座等,结合教学内容请本市环保单位有关人员开展环境保护专题讲座,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每学期可组织学生适当观看有关宣传环保的经典,如《可可西里》、《后天》、《地球停转之日》等,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在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中一次次地受到洗礼。

另一方面,可组建地理课外兴趣小组或环保社团,利用节假日开展环境现状与保护、环境观测、野外考察、郊游等活动。如参观本市垃圾场、有代表性的工矿企业、气象站、水文站、自来水厂等,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或游览本地名山秀水,让学生亲近自然,在良好的环境中陶冶情操,使学生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在更现实的活动中了解环境,理解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通过这些知行统一的各种实践活动,能使课堂渗透的环境道德意识内化为每个学生的实际行动。

三、把握时政热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形势与政策教育中

当前,各类媒体上常有生态环保的报道,这些报道既具有时代感、新鲜感,又具有教育性,易被学生所接受,因而把握时政热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是提高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结合地震、冰灾、沙尘暴、水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具体的国际国内生态灾难时政,国际国内有关环境保护的会议、新出台的各种政策和法规,国家采取的诸如环保风暴等行动,师生共同探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危害、成因及解决办法,促使学生经常性地关注各阶段的环境大事。如观看上世纪90年代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灾、黄河断流,2003年我国西北地区的蝗灾,2008年元月席卷我国南方的冻雨,“5·12”汶川大地震和京津地区每年春季爆发的沙尘暴等影像资料,使学生在强烈的视觉效果冲击下,树立环境忧患和危机意识,增强学生保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无烟日、无车日、水日、及植树节、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环保纪念日,开展环境道德素质教育的宣传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环境道德意识。如9月22日各大城市举行以步行或乘坐公交车代替小汽车上下班活动,倡导学生积极响应这一活动,自愿步行上下学,使他们懂得在面对现代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诱惑时,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和短缺,能够依照生态及生态道德的理念自律,自愿体验简单化的生活,形成生态化的简朴、健康的风气。以各种时政热点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既能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发展,关注世界变化,树立科学的环境道德观。

第10篇

国际贸易规则人权环境权

一、环境权的发展史

人权是资产阶级最早提出来的,但它绝非资产阶级的专利品。早在封建时期,劳动阶级就开始为自己的生存与自由而斗争,他们在资产阶级的带领下,在对人权、平等、自由等理想生活追求下积极抗争,最终了封建统治阶级,但是他们还没来得及享受他们的同胞以鲜血与生命换取的胜利的果实时,却发现环境问题正在腐蚀他们的胜利。天空灰尘密布、地上污水横流、海洋赤潮遍布、森林和动植物种锐减、沙漠扩张,无一不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一切人权的享有与环境问题紧密相连。如果说生命权是其他一切人权的前提,那么环境权就是生命权的载体,环境的恶化、摧毁不仅仅是个人的生命问题,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人类的生存,“皮之不在,毛将焉附”。因此,环境保护问题逐渐进入国际人权保护的视野,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与快乐有赖于一个健康、自然和不被破坏的环境,这也是人权的根基所在,于是就促就了一项新的人权的产生――环境权。

二、国际贸易对环境权的影响

国际贸易中的贸易自由化趋势与环境权的冲突能否协调乃是众多学者所争议的焦点,环境保护主义者认为,没有控制的国际贸易将会对全球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而且这种损害是无法弥补的,所以应该加以严格限制、必要时乃至摒弃。而贸易自由主义者则认为,贸易自由化从根本而言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因为它能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从而为环境保护的资金筹集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来源。还有一种折中的看法,就是:贸易自由化是值得追求的目标,但这种追求应限制在一定的框架下,或者说应合符人权和环境保护的最低限度。

三、纳入国际贸易规则的环境措施的内容及其分析

第一、明确规定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也是国际贸易规则所追求的宗旨。《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序言明确规定:“成员在处理贸易和经济事务的关系时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扩大货物和服务贸易为前提;同时,允许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优化适用世界资源;根据各自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寻求既保护和保存环境,又达到上述目标的手段。”很明显可以发现,相比1947《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序言,这个协定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第一次很明确的把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协调发展作为共同的主题,协定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序言中的“充分利用世界自然资源”的纯鼓励性目标进行了限制,将“充分利用”改变为“合理利用”,那就意味着国际贸易不再是仅仅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追求对世界有限的资源进行一种理性、优化地利用,WTO的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也将致力于贸易与环境之间建立一种建设性的关系,以求在不损害多边贸易体制公平、公开、非歧视特征的基础上加大保护力度,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二、赋予了成员国“环保例外权”。GATT第20条的(b)、(g)款中,规定:本协定的规定不得解释为禁止成员采用或加强以下措施,但对情况相同的各国,实施的措施不得构成武断的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b)“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民健康所必须的措施”(g)“有效的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列为对自由贸易的例外规定。对于这句话,认为可以分为两步理解,第一部分是前言部分,其要求只要成员国对“情况相同的成员国”不构成武断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的前提下,各成员国有权为保障本国人们和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采取必要的措施,可见其前言的目的在于限制这些例外措施的滥用;而(b)、(g)则可以看是一种授权性规定,当合乎前言规定的条件时,而且所采取的措施也合符本条款的规定,则该国采取的保护性措施具有合法性、正当性。故此可见,在贸易与环境冲突发生时,WTO仍是以自由贸易的为宗旨,而保护措施只能在合符其规定的前提条件时才有适用的可能。

五、国际贸易规则与环境权规则和睦相处的可能性

际贸易规则与环境权保护间并不存在不可化解的根本性矛盾,换句话说,就是国际贸易的发展并不必然会引起环境的恶化,相反,经济的发展则必定提高人们抵抗环境问题的能力。

人权作为人的最终追求和最高价值的一种阐述,理应成为人类所有制度的原初动力和建构宗旨。所以国际贸易需要考虑人权的要求,考虑环境的保护,与环境规则相协调也是毋庸置疑的。国际贸易的发展不仅可以传播技术、节约资源、降低能耗,而且其最终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水平,可以说其最终的追求目标是与环境权是相一致。与之相对应,环境保护所追求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也是落脚于人权,没有了人类的存在,再怎么美好的环境也是毫无意义的。如果片面追求环境的质量而不注重人类生存的质量,那么环境保护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与意义。这就是国际贸易规则与环境规则相互协调的基础之所在。

贸易与环境本质具有统一关系,就是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无论是自由贸易还是环境保护都不是终极目标,医学检验论文而只是到达终极目的的一种手段。所以,在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不在于取谁舍谁的问题,而是在两者通过何种协调方式能使人类社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旭.国际刑法与人权.法律出版社,2004.

[2]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

第11篇

环境保护对于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保护和改善环境,取决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奋斗,不懈努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未来环境的主人。逐步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意识,既是现代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2006——2007学年度,学校将继续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校园”的总目标,组织开展全校性的环保教育活动,普及环保知识,不断提高环保知识水平,增强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此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

二、环境教育目标

    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家乡的环保事业,帮助学生进一步增长环保知识,掌握环保基本方法,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参与环保实践,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

三、中心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师资队伍

1.为了使学校的环境教育落到实处,我校将调整和充实环境教育领导小组,构成我校环境教育的组织机构,全方位、立体式地推进环境教育。

2.强化师资队伍。要想使孩子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具有较高环境教育素质的老师是关键。我们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A.加强对教师的环保培训,在教学业务培训的同时结合环保培训。

B. 创造机会,组织校领导和教师参加环保专题培训班。

C. 订阅环境报、杂志和书籍供教师学习。

D. 定期交流环保信息。

(二)抓好四个结合,加强环境教育

A.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环境教育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诸多学科都涉及到环境教育内容,所以要求相关科目教师积极渗透环境教育,具体要落实到教学计划、教案中,并进行环境教育教案的常规检查和好课评比,将环境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地结合、渗透、拓宽、深化,使环境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从而增强学生对环保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B.与环保纪念日相结合。积极利用环保纪念日及时对学生环保教育,“3、12”开展植树节活动,上街开展护绿活动,地球日、爱鸟周、世界环境日、无烟日等要上街做好宣传工作,发放环保宣传品,开好主题活动。

    C.与行为习惯相结合。学校将根据校本教材<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和<小学生环保行为规范>要求做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教育,要求学生爱绿护绿,不乱扔乱抛杂物,不在墙上桌上乱涂乱画乱刻;学校和教师要经常检查学生的学习活动环境,如教室、班级环保区、自行车车棚等,以整齐干净为标准,评比打分,作为班级常规管理,使每一个学生在爱环境的每个具体行为上检查自己“做好事”,“不做坏事”,在公共场合,如街道、医院、公园等不随地叶痰,不抛任何杂物,不损坏一草一木。

D.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教育是一种做的哲学,学校环境教育只有与课程相结合,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学校将以绿色环保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以凸现学校文化特色。

(四)以“生态校园”建设校园

我校在重新调整、规划、建设的同时,学校要始终围绕建设“生态校园”的办学目标,创造“人化”自然。学校根据自身财力,经济地制订"让每一块墙壁说话,每一棵树木寓意,每一个景点启智"的环保教育总原则,建生态校园。在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中,规范道德与自然交往行为。

四、每月工作安排

九月份:

1.  总结“暑假环保公约”活动开展情况,表扬先进。

2.  学校出好环保主题宣传橱窗。

3.  学生环保知识竞赛活动。

4.  “我和父母谈环保”活动动员

十月份:

1.  教师环保渗透优秀教案评比。共2页,当前第1页1

2.  请专家进行环保讲座。

3.  防止河水污染学生小论文评比(六年级)

4.  绿色环保主题中队观摩活动。

十一月份:

1.  班级环境评比。

2.  出好环保主题宣传黑板报。

3.  结合环保教育,开展“我爱大自然”综合实践活动。

4.  环境教育知识讲座。

十二月份:

1.  迎接全国绿色学校考评组来校验收。

2.  评选环保先进个人。

3.  “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环境教育辅导。

4.  汇总一年度环保教育资料。

5.  写好环保教育年度总结

二月份:

1.  制订环保教育工作计划及有关活动方案。

2.  各班黑板报要有环保内容。

3.  用好校本教材《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和《小学生环保行为规范》。

4.  学校少先队向全校小学生发出倡议,认真实践《小学生环保行为规范》。

5.  各中队组织学倡议书,明确环保身边小事内容。

 

三月份:

1.  广泛开展为环保做好身边小事活动。

2.  用好自编双册环境教育渗透参考材料。

 

3.  3.12植树护绿活动。要求每个学生种好一棵树、栽好一盆花。

 

4.  “3、22”世界水日宣传教育活动。

 

5.  环保小卫士上街开展护绿活动,并开展清除白色污染活动。

 

6.  要求各科教师在教育中进行环保渗透,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

 

7. 开展环保征文活动。

 

四月份:

 

1.  组织学生进行“人与自然”社会实践活动

 

2.  纪念“4、22”地球日活动。

 

3.  “4.20-4.26的爱鸟周活动。

 

4.  学校环保小卫士评选。

 

5.  对校内劳动实践基地进行管理。

 

五月份:

 

1.  利用世界无烟日上街宣传。

 

2.  组织五年级学生自制环保小报活动。

 

3.  “自己动手变废为宝”小制作评比。

 

4.  环保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观摩活动。

 

5.  继续开展以“绿色希望”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

 

6.  5、31”世界无烟日,开展“为了您的健康,请不要吸烟”活动。

 

六月份:

 

1.6.5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暨签名活动。

 

2.环保教育课堂渗透常规检查。

 

3. 评比班级环保小卫士活动。

 

4. 制定“暑假环保公约”活动计划

 

七、八月份:

 

1.  环境教育专题宣传栏布置。

 

2.  组织学生参加系列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第12篇

关键词:设计,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设计是为了改造、美化人的生存环境。设计行为所必须的材料、技术、信息,都来自相应的环境,体现出环境所达到的水平。如果设计所花费的经济代价超越环境水平的设计是不会被公众认同的,只能导致失败。而社会审美时尚,这种环境的美学标志,不能不成为设计所要依据的一种精神要求。“要是我们脱离环境而存在,那么就不可能有什么设计活动,也不可能产生正确的观念和思想。正确的设计也就不可能创造。”也就是说设计的正确与否的论断,它的各种价值的鉴别和判定,也只有将它放到相应的环境中才能完成。整个设计活动过程,都要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论文格式。

无论从整个人类设计发展史来看,还是从现代设计诞生和成长的历史来看,我们都能清楚地发现环境对于造成和推动这种发生、发展的不可轻视的作用。任何设计大师的任何杰出的个人行为,都是在环境作用下的设计发展历史潮流中涌现的璀璨浪花,然后才谈得上这种行为对设计潮流的促进。而设计产品总会成为特定环境的一个构成部分。无论是一件家具、一只花瓶、一件服饰、一幅招贴画、还是一座建筑物、一个装修完的房间等等,都可以看作是大环境中的小环境或存在物,大空间中的小空间或实体。一件设计产品会与他周围的日用品、房间、庭院、绿化、建筑乃至山林原野产生联系,共同构成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丰富性的环境。设计要受制于环境因素,要考虑产品所使用的场所环境,预想到当它处于该场所环境是可能产生的效果。

对环境的研究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环境研究本身是一个大课题。在通常的意义上,环境可以说就是围绕着某种物体,并对这物体的行为产生某些影响的外界事物。论文格式。按照这种说法,对于现代设计来说,至少可以有两类环境:一类是围绕着设计师,对其设计活动产生作用的外界事物,即设计师主体环境,属于人的环境;另一类是围绕设计产品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外界事物,即设计产品主体的环境,属于人工制品环境,我们要探讨的主要集中在设计师主体的环境。我们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来分析影响设计的外界事物。

一、自然环境对设计的影响。自然环境可以分为非生物自然环境和生物自然环境两类。前者包括影响设计的土地、河流、山脉、气候、季节等因素。后者是动、植物。两类环境是彼此联系结合在一起的。它们对设计的影响首先体现为限制和选择,即限制设计的产生和发展,筛选出那些与环境相结合的设计形式使之得以存在。比如: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样式木构建筑的成型和发展就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有人曾经指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当地盛产的木材,就成为构筑房屋的主要材料,这样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其他材料作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就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中国建筑的主流。”丰富的木材资源,宽阔平坦的中原地域,都是造成以宫室寺观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这些鲜明特征的重要自然环境因素,这些特征有形制高大、装饰华丽和飞檐翘角等。如大屋顶的作用就是为了对木构架的保护,同样出于保护目的的,梁、柱头、天花板、斗拱等处以浓艳色彩施油漆彩画,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一种重要装饰手段。在室内设计、环境设计等设计活动中,材料、技术、结构直到具体部件的选择安排,都不能不受到自然环境所施加的力量。

当然自然环境对设计的影响不仅体现为限制和选择,而且也体现诱发和促进,即为设计师提供素材,激发设计师的创作构想乃至灵感,促进设计的多样、丰富和合理。自然环境成了一些设计师的灵感之源。比如:大众甲壳虫汽车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于甲壳虫。如今,在世界各地仍旧有几百万辆甲壳虫汽车行驶在路上,它们中间几乎包括了几十年来甲壳虫的所有车型。尽管由于各种原因,甲壳虫汽车登记在册的数量在逐渐减少,但它仍然是世界上最流行和最受人喜爱的汽车。

二、社会环境对设计的影响。社会环境可分为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军事环境、文化环境、宗教环境、习俗环境等等。这种种因素或成分实际上是彼此联系的,但是对于具体的设计行为、设计思潮来说,影响他们的社会环境条件可能以某一成分为主,这种情况在设计史上也是相当常见的。社会环境的变化,较之于自然环境更为明显。人们被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人工制品所包围着,被自己的同类的群体所包围着,纠缠在种种社会关系之中,所以社会环境被人们更加直接地感觉到,经济、政治、法律、宗教、文化、风俗等等往往直接地对设计发生作用。社会环境对设计的影响也像自然环境一样首先以限制或制约的方式体现出来。比如:生活方式和习俗限制服装的样式,也是筛选服装的色彩、型、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古代的契丹族曾长期过着游牧及渔猎生活,他们的服装除了受寒冷的气候条件所限以兽皮为主要衣料以外,受生活方式所制约一般为长袍、圆领窄袖、长裤皮靴。设计所要考虑的审美因素,同样要取决于社会的生活方式。

社会环境对设计的影响的另一种体现方式也是诱发和促进。设计师被社会环境激发起设计动力和热情,从社会环境、社会变革中获取设计动机和设计主题。实际上,环境的限制和筛选作用与诱发和促进作用是结合在一起的。限制了设计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时也就促进了这一方面的发展,淘汰了其他类设计,同时也就激发推动了这一类设计。论文格式。两种情况相反相成地存在着。比如说那些反映战争、竞选、科技新成就的招贴画,那些为环境保护或种族平等书刊杂志设计的封面,那些模仿太空舱的室内设计等等都是社会环境对设计的影响的另一种体现方式也是诱发和促进。

总之设计离不开环境这一观念,应当成为设计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作为人类一种重要创造活动的设计行为,总是在特定的外在环境中进行和展开的。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时代历史社会环境中,才能产生出某种设计的需要和创作的动力。产生出设计主题,产生出设计创意和设计方案。从设计活动、产品和设计发展史的角度,我们都能得出设计离不开环境这一结论。

参考文献:

[1]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2]大智浩:《设计概论》,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3]梅格斯:《20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湖北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