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6 03:32: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福利院社会实践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我院2007级自愿参加爱心帮扶活动报名的护生120名为研究对象,年龄19~22岁,其中女生105名,男生15名,独生子女109名,非独生子女11名。爱心义工帮扶素质教育活动地点选择在贵州省遵义市儿童福利院,该院有孤、残障少年儿童74名,年龄6个月~14周岁。
1.2方法
1.2.1分组
将120名护生随机分为20个组,每组6人,设组长一名,每组配一名临床护理老师作辅导员,负责护生在爱心教育实践活动期间的问题解答和操作技术指导。20组护生及辅导员进行循环,教育活动周期一年。
1.2.2活动安排
1.2.2.1第一阶段
在我院师生中作素质教育活动动员;征求试验单位领导支持和认可;统一思想和认识;制定活动方案和实施计划;对学生实行编组搭配,确定辅导老师名单,并对辅导员老师进行集中培训。
1.2.2.2第二阶段
按计划每组每周六前往贵州省遵义市儿童福利院开展爱心义工志愿者活动。期间,征求福利院领导和护理员的意见,每组实行交接班制度,最大限度保证活动的有效性,让孤残儿童得到关爱的同时,又让护生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护理知识和实践技能,锻炼自己,增强爱心。
1.2.2.3第三阶段
活动结束后,对参加活动的护生统一发放问卷调查表,由学生填写对活动的收获,了解职业爱心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并进行座谈、评价及分析。
1.2.3活动内容
根据护生开设的课程特点结合儿童福利院的具体情况,职业爱心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1)生活护理:包括指导护理员如何配制配方奶粉;做好生活区、饮食区、娱乐区的卫生消毒工作;宣教一些卫生常识,避免交叉感染;对孤残儿童进行个人卫生宣教,帮助剪指甲、洗头、洗澡、更衣等;并教会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丢垃圾,不乱吃东西;(2)心理护理:针对福利院特殊儿童制定心理护理计划,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多讲励志的感人事迹,给他们读书、读报,让他们体会到志愿者的关爱不单是同情和怜悯,而是让他们真正感到心中温暖,让一些自闭的残障儿童重新找回做人的尊严,在今后走入社会也能像正常人一样实现自我价值;(3)环境护理:把护理专业知识运用到服务活动中去,帮助他们清扫院区及生活区,分类放置物品,指导福利院护理员掌握清洁区、污染区的划分。教会他们训练智障儿童大、小便的方法;教会护理员掌握调节室内温、湿度的方法,了解定开窗通风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4)康复训练:每组派一名掌握一定康复训练技能的辅导员随同,帮助一些脑瘫后遗症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并指导护理员学会使用康复训练器材;(5)文体活动:每小组组织一次文体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并体会“快乐”的意义。通过开展各种小游戏奖励积极主动的孩子,让他们明白劳动可以收获成果,收获快乐。
1.2.4活动总结
小组每次活动结束后,各组组长组织参加义工帮扶活动的护生进行讨论,书写心得体会及小组工作汇报交辅导员老师。总结自己对爱心义工活动的认识、感受与体会,并提出好的建议交下一组实施,真正把护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2结果
发放问卷调查表120份,收回12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并采用Excel2000建立数据库,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结果(表1)。
3讨论
3.1通过职业爱心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护生关心、体谅、帮助及尊重他人的品质,加深了护生对“护理”真实含意的理解,巩固了专业思想。
为进一步发挥社会实践在加强和改进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内化理想信念,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校团委决定开展2017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体验感悟成长
二、活动时间:7月1日—8月31日
三、活动对象:全校学生
四、活动形式:
1.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班级团支部的形式开展;
2.各班级团支部可以成立若干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各小分队确定队长一名,队员若干;
3.要求在社会实践活动前充分准备,活动时认真负责,活动后及时总结;
4.每个小分队活动时拍摄相关活动照片至少3张以上,活动后由队长负责填写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纸质稿,并同活动照片电子稿开学后一起上交学部团总支,由学部团总支审核汇总后上交校团委,学校将统一进行评比。
五、活动内容:
1.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如看望敬老院老人、关爱福利院儿童、环境保护宣传等;
2.职业体验活动:通过参观一些企业和单位,对相关职业进行深入了解和体验,分享感悟,从而初步规划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六、活动要求:
希望班级团支部高度重视,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同时各班主任兼任团支部辅导员,要加以正确指导,以确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切实开展并卓有成效。
一、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内容和模式分析
(一)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内容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主要是根据学生所学医学专业的特点,为医院患者或者社区群众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和卫生诊疗服务等,从而提高学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以便为社会和群众提供更多的服务。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内容主要为围绕医学知识宣讲和医疗服务等方面开展。
(二)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的模式
1.参观教育模式。学校组织医学生到一些大型的医院中进行参观,主要包括医生的诊治过程、手术过程等观察,让医学生充分认识到医疗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广大医学生的敬业精神。
2.服务奉献模式。组织广大医学生深入敬老院、福利院、孤儿院、儿童聋哑学校等社会福利组织中,为这些人群开展各项医疗和卫生服务工作,从而帮助他们切身感受到这些特殊人群生活的疾苦,不断提高医学生的道德素养。
3.专题调研模式。在导师的带领下,将医学生划分成若干专题研究小组,主要进行对医学的研讨和社会调查活动等等,主要是为了培养广大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1]。4.其他模式。医学类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模式还包括送药、送医以及送卫生知识下乡等。
二、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单一
当前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相对单一,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个别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二是个别医学院还不能充分意识到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并缺乏针对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考核体系,不能在医学生中产生较大的教育意义。
(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脱离实际
从当前个别医学院开展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来看,很多都是根据教学课程安排的需要,缺乏将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跟实际有效结合起来。
(三)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专业性不强
个别医学院的组织者在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过程中不能有效将活动内容跟学生的专业、社会热点的话题充分结合起来。
三、提高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区的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
作为医学院,要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加强对医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从而帮助社会及时了解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重要性,进一步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创造良好的氛围。另外,医学院还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校园网、宣传栏、广播等宣传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表现突出的团体和个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丰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模式
由于低年级的医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有限,业余时间少,学校在组织这部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时应该进一步创新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模式,在充分整合社会和校园的各方资源的基础上,为其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医学生实践基地,并建立起具有医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特色的创新机制,充分培养医学生的组织、协调以及沟通能力[2]。
(三)加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制度建设
组织广大医学类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不但可以帮其深入基层、了解社会,还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因此医学院应该进一步加强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的制度建设,争取从动员——申报立项——时间团队资料审批——实践团长安全教育整个过程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提高医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的效果。
总结
【关键词】初中语文;活动课;创新性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语文是教育的基础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上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做了一点尝试,有了一些收效。
一、提供广大空间,增强创造意识
语文课外活动给参加者提供了广泛接触的机会。调查、参观、访问、联欢、考察、远足等活动都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开拓学生视野。
例如让学生了解学校周围的空气污染情况,可让学生到校外去进行考察,可拟定一些考察内容,如:途中所见的机动车,交通路口一分钟车流量,沿途所见的炉灶烟囱数,吸烟人数……在社会调查中,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了:为了我们的生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急需提高。我们带领学生深入到瓯江沿岸、溪滩、街道、菜场、风景点等场所,让学生结合所掌握的生态知识去发现问题,去考虑怎样使丽水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学生能根据平时所掌握的知识,提出比较合理的建议。有的学生观察细致,富于想象,作文充满情趣,富有创造性。如《我和叮当猫游丽水》等文章都很富有创意,充满创新精神。小作者都争当“生态示范区”的建设者和维护者。学生文章写好后,经过筛选,挑出数篇,让小作者自己在班里宣读,另选出三位学生当评委,当场打分,评出优胜文章。活动课使学生热情高涨,兴趣陡增。社会提供的广大空间,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二、深入社会生活,塑造美的心灵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人才,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很需要培养。深入社会生活,深入实践,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增长才干,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旅行、游览等活动中,学生能广泛地与大自然接触,尽情地欣赏祖国壮丽的河山,接受自然美的陶冶和滋养,增强爱国主义的精神。
关注社会,热爱祖国,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美好的心灵,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应尽的义务。利用节假日,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夏令营、旅游、参观、访问等活动,让他们去了解大自然,领略大千世界,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有一次,学生主动提出要到“社会福利院”去看望老人和孤儿,我们大力支持,并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学生们都非常高兴。他们带上照相机,拎起水果和点心,兴致勃勃地来到福利院。他们把自己带来的礼物送给了孤儿们。同学们还愉快地给孤儿和老人拍照片,与老人亲切交谈,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同学们的爱心给福利院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欢乐。同时这个活动也使学生懂得了怎样去关心那些需要关心的人。
三、欣赏优秀作品,培养创造思维
阅读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创造性思维。在阅读欣赏活动中,我让学生欣赏澳大利亚泰格特的名篇《窗》,文中那栩栩如生、五彩斑斓的窗外美景,原来是靠窗病人支着羸弱的身体,面对一堵光秃秃的墙,幻想出来和编织起来的。那是一种怎样的生命热情和求生力量,一种怎样的高尚、赤诚和完美的人格!在对待这个窗口的态度上,《窗》展现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灵魂:一个利他,一个自私。利他者用美丽的幻想故事来激励病友求生的勇气;自私者却不惜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来摆脱自己心灵的困扰。同样一个窗口,在高尚者心灵里为什么能幻化出灿烂的生命之花,而在卑鄙者眼里只能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一扇窗――一个公共的生存环境,莫非可以成为探测心灵的显示屏?学生们被小说中生动优美的句子、片段以及主人公美好、善良的心灵所深深打动。我们还常常推荐名篇名著,让学生通过创造性想象,写个创造性结局。如:学了《皇帝的新装》后,让学生写一写“皇帝回宫以后的情况”;学了《渔夫的故事》,让学生发挥想象,讲一讲“1800年后渔夫的子孙和魔鬼的后代相遇的情况”……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创造。课外,我们鼓励学生多阅读有益的书刊,列出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开展读书活动,欣赏优秀作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四、开展多种语文活动,提高审美创造能力
1、发展兴趣爱好
语文学习兴趣是学生爱好并力求认识语文学科的带有情感的倾向。趣味性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性。统编或通用教材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爱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也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此,我们要提倡大语文教学,指导语文课外活动,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各种兴趣社团,鼓励爱好者参加。支持他们不断创造新的活动形式,并且帮助学生对成功的活动形式作及时的总结,以期有进一步的完善。节日可以进行多种有趣味的游园活动。如到游乐宫去,开展如猜谜、绕口令、游迷宫等游戏等。让学生在娱乐中获得更多的实践和创造的愉悦。
2.培养独立自主能力
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也只有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他们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他们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教师可以当参谋,出注意,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不要去直接介入。让学生在大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真正体味语文的无限趣味。
3.培养审美创造力
帮助孤寡老人活动总结
活动主题:关于孤寡老人社会生活调查报告
活动时间:寒假期间
活动地点:广东省XX市水步镇联兴管区多个村庄
活动内容:通过调查孤寡老人社会生活,来呼吁更多的人帮助弱势群体
调查方法:探问、实地调查等等
实践人员:李//
我们的祖国正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民族的复兴。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种理想,既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一祖国的社会理想内容,又包括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幸福的道德理想内容,还包括诚实劳动、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的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内容。然而,社会上仍存在一少部分弱势群体,祖国发展的同时应给与他们更多的关怀,他们的名字叫做孤寡老人。孤寡老人的生活问题,如今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一些农村,许多孤寡老人独守着一处宅子,过着形单影只的生活,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虽然一些地方建起了敬老院,但大多数老人不愿离开故土。“出门一扇门,进门一盏灯”,是很多孤寡老人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他们辛勤耕耘一辈子,如今年事已高,身边无儿无女,孤苦伶仃。他们的生活来源只有低保,天伦之乐对于他们来说遥不可及。崭新的一年开始了,不知道谁能陪他们一起聆听春季的鸟鸣。
正文
前期工作
为响应学校动员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强化社会实践经历,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素质,落实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了青年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的活动目的,我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收集到了附近一带的孤寡老人的资料,并呼吁放假在家玩耍的孩子一同带上水果和打扫工具前往孤寡老人家看望。一张床,一张桌子,几乎占满整个房间,陈旧的生活用品杂乱地堆在上面,小小的厨房内几件简单的器具,这就是七十五岁的刘婆婆的全部家当。临近新年,家家户户都大扫除,唯独这些孤寡老人,与墙上的青苔和满屋的霉臭味及尘埃为伴。她没有亲人,不知有多久没有享受过节日的快乐、团圆的快乐,别人唾手可得的快乐对于她这样一个孤寡老人来说,根本就是一种奢望。“老了,眼睛不好使,耳朵也是,这些活都干不来了,平时也就好心的人,像你们这样,帮我罢了。”刘婆婆扶着油漆早已掉光的木门感激地笑了。尽管跟我一同前来的还是未成年的孩子,但都比较懂事,帮忙扫地擦桌子,有的还唱歌给婆婆听。大约下午五点我们向刘婆婆道别,可能想到什么,她有点着急地走进屋内,出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把糖果塞在孩子们的手里。我看着部分有点融化的糖果,给孩子们打了个眼色,大家都懂事地向刘婆婆道谢。在归家的路上,有个孩子嘴馋嚷着要吃那些我早已收起来的糖。“那些糖都过期了,不能吃啦,我们今天去做这件事不是为这些糖果,不是吗?婆婆她老了,不知道糖都变质了,不过她是真心想感谢我们大家所做的一切,记住啦,以后要常去看看她。”
调查状况分析
近几天走访了好几户的孤寡老人,他们的状况都大同小异,通过与他们聊天以及村民的反映总结出造成当前孤寡老人当前较为困难状况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不快,生产力水平仍然比较低,是导致农村孤寡老人生活条件不得完善根本原因。有些基层党政领导,对农村孤寡老人处境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把关心农村孤寡老人的生活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对新形势下农村孤寡老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和长效机制,是导致农村孤寡老人生活条件依旧困苦的重要原因。
2、有相当一部分孤寡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宁愿独居,也不愿进入乡镇社
会福利机构养老。同时,由于有些地方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滞后,养老机构规模不大,服务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有少数孤寡老人不愿到乡镇福利院供养;
3、农村费改税后,原有的优惠老年人的政策失去作用,新的配套政策又没有出台,等等。
个人看法与建议
目前对于解决孤寡老人社会生活状况,个人觉得河南省XX市尝试让散居的孤寡老人自愿组合结伴生活,共同安度晚年的做法值得提倡。让分散的孤寡老人集中到一块,像一个家庭一样,相互感受到温暖,体现到这一个大家庭生活所存在的好处,让每一位孤寡老人不再“孤寡”。过去这些老人分散独居,又不愿意住敬老院,如果为每个老人盖新房,政府财力不足。而这种家庭式的孤寡老人供养方式,主要采取的是自愿结合、就近管理的原则,将三五个老人组织在一起,然后由乡政府、村委会统一规划盖新房。生活上,由乡镇统一负责安排,这样不仅满足了老人不愿离乡的心愿,又节省了资金。另外一方面,闲散的宅基可以归拢起来,收为集体所有,一些耕地可以重新分配。第三,我们集中建这些公寓可以连续使用,如果现有的孤寡老人、贫困户百年(去世)以后,可以有其他贫困户、孤寡老人继续入住,属于集体财产。同时,多数孤寡老人都身缠疾病,政府部门更应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孤寡老人的就医难问题。大力推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村孤寡老人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当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社会上所谓的“剩男剩女”日趋增长,没有伴侣和孩子,“剩男剩女”将直接进化为孤寡老人,步入退休年龄的他们是完全靠自己的积蓄养老,还是需要社会保障系统给予特殊的关照?如果“剩”群体增多,社会需要付出更多的看护资源用以保障其生活,这对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也将是个不小的考验,他们需要的更是理性的思考和长远的打算。
活动总结,明确活动目的,有助于我们了解活动的意义,使我们能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那么有关公益活动月度总结汇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公益活动月度总结汇报,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公益活动月度总结汇报1
广泛动员全体师生积极安于到“三个”文明建设行动中,充分时间“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宗旨。现将20_年公益服务活动开展情况小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服务社会
通过各种活动的展开,学生能够通过公益活动提高思想意识,成为了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师生积极投身于这一行动中,群力群策,争取圆满完成任务。同时借我们的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的广泛开展,进一步弘扬了社会新风,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我们注重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让公益活动尽量在内容、时间以及空间的安排上贴近需求。由于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困生和留守儿童较多,为了让这些孩子也和其他同龄孩子得到同样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学校组织了多次帮扶活动。
三、培养环保意识
积极参加各种清洁活动,印发环境保护宣传单,深入学校、村庄宣传环保知识;到学校周边村庄捡拾“白色垃圾”,实践环保宣言等活动引来了好多赞叹的目光,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通过这些活动,使我校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较好地发挥了公益活动的作用,达到了团结、凝聚、宣传的目的,丰富了学生文化生活,树立了正气。
公益活动月度总结汇报2
我对真维斯是怀着一份感恩的心,谢谢他们对我们的资助及信任,在受资助这一年的时间里我感觉自己成长了很多。
在店面实习的过程中,我结识了很多人,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当中我明白了许多。尤其是对那些外地到北京打工的感触颇深。他们对我都很好,毕竟他们在社会上呆的时间要比我长,他们跟我讲了许多社会上的事情,让我遇见什么事情都要仔细想想,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他们说得确实不错,社会这个大熔炉,融入了各种各样的人,不免很复杂,提前接触它绝对是百益而无一害,我们得慢慢的摸索,慢慢地适应它。
不过他们仅有的那点工资也许只能勉强的养活了自己,又是房租,又是水电费,又是电话费,又是吃饭钱,除去这些几乎就没有什么多余的钱了,更谈不上给家里寄钱来减轻家里的负担了,他们真得很辛苦。而我在学校的时候还总是埋怨学业太重,学习无聊,学习这些课本知识没有什么大用处,还不如上班呢。事实上上班也是那么的不容易,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好应付。也许我们将来也会跟他们一样,为了养活自己而到处奔波,出卖自己廉价的劳动力,或许还不如他们。不过这些都是一些很不好的设想,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充实自己,让自己逐渐变得成熟起来。
以前我对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就很没有信心,也许是自己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所以当我做一件陌生的事情,面对许多陌生的面孔时都有一种临阵脱逃的想法,以至于自己一直都不敢挑战新鲜的事物,一直都没有长大,思想一直都是那么幼稚。经过店面实习之后,我发现自己也不是那么差劲,面对一件从来没做过的事情时,我也可以从容的应付。我知道自己也就是缺乏锻炼。其实做什么事情,迈出第一步是确实有点困难,但是只要你迈出之后以后就能够熟能生巧,一步一步地完善,努力做到更好。我明白了不要那么轻易的否定自己,当自己还没有尝试的时候,不要在心里就对自己说不行,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其实之前我也明白这些道理,只是没有亲身体会过,实践出真理,这句话确实经典。总之只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这是成功最起码要具备的,找回了自信,就与成功拉近了距离。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尤其是我们这些接受了别人帮助的,我们要回报于社会,社会上还有许多比我们更需要帮助的人。我们有能力帮助他们,我们就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们,限度的帮他们走出困境。
第一次参加的公益活动是让我们去松堂医院关怀临终老人,他们大多都是二十世纪一零或二十年代出生的人,所以说他们的阅历是非常的丰富。首先我们去到那里,是与那些老人做一些互动游戏,他们真得很像小孩子一样,他们也很可爱。后来我们还与那些老人聊了一会天,在与他们谈话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了解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其实他们所需要我们的帮助并不多,他们所需要的只是找个人聊聊天,分享他们的一些经历。我们能够做的只是做一个很好的听众,有时候帮助别人也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爱心。
第二次公益活动是去参加和平街邻居文化节,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我参加,我奉献,我快乐”,主要是为了宣传奥运精神,要让小区里的老老少少都重视2008年的奥运会,为这次的奥运会的顺利举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奥运会的顺利进行与每一个中国人的关系息息相关,它可以为中国人赢得许多机会。奥运会的圆满举行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活动开展得很顺利,每一个人都充满激情,他们的特长表演都很精彩,可以看得出他们对这次奥运会的顺利进行是充满信心的。我们也为他们的精彩表演所感动,他们是一群充满热情的人。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为这次奥运会做很充分的准备。
在受资助的这一年里,经过店面实习和参加公益活动,我受益匪浅,虽然成熟了不少,但仍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再接再厉,不断的充实自己。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资金,但我们有资本,终有一天我们会用这些资本赚回资金的,我们也会回报社会的。
公益活动月度总结汇报3
为了关心和帮助老年人,奉献大学生的爱心,培养大学生“尊重老人”的优良传统,展现我院大学生风采,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民管1435班于20_年3月8日前往湖南省第一福利院慰问老人。经过精心的准备之后,公益活动如期进行,现对此次活动作如下总结:
一、活动准备工作
确定活动组织之后,先由活动代表联系福利院相关负责人,然后迅速进行策划和讨论,并最终确定了活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事项。
二、活动具体过程
20_年3月8日下午1点30分,参加本次公益活动的全体成员准时在学校门口集合。经过20分钟的车程,我们成功抵达目的地。
在福利院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走进老人们居住的公寓。当我们到达时,负责人告诉了我们这些老人的情况,他们大多是因为子女工作在外比较忙,没时间照顾他们才把他们送到这里,也有的是无儿无女,孤独一身地生活在这里。
由于有的老人走路不方便,我们的成员到他们房间里陪他们聊天、谈心、讲故事、唱歌等。
突然,其中的一间房间里传出嘹亮而悦耳的歌声。原来是隔壁房的一位老奶奶在唱歌。
于是,我们小心翼翼地把各个房间里的老人搀扶出来到大厅,还搬来板凳让老人们坐好。我们和老人围坐在一起,内心是无比的温馨感动。
在和老人们聊天拉家常的过程中,成员们为他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目,有唱的、跳的,虽然有的节目排练的有些许瑕疵,但从老人们的脸上还是可以看出他们喜悦的心情。小演员们唱了很多怀旧的歌曲以及几首红歌,老人们一边认真的听着一边为我们打拍喝着,融洽的氛围让我们都陶醉其中。老人的脸上慢慢洋溢出幸福的笑容,快乐的感觉在心中荡漾开来。大家的即兴表演不仅提高了老人的兴致,也使此次之行变得更加完美。
活动结束时,我们一起祝老人们身体健康、生活快乐、长命百岁,答应老人我们以后会经常去看他们。我们很开心此次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活动感受
关键词: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229-02
实践教学是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是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现代高职教育和社会工作专业本身都对实践课程建设中的课程设置提出了要求。一方面,原国家教委《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问题的几点意见》中,对高职课程设置的要求是“教学内容主要是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是按学科要求来安排,而是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确定;基础课可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50%左右,实训课的开出率在90%以上”。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本身强调课程设置中的实务性取向。国外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实践学时才能毕业,一般来说本科生要有800学时的实践时间,专科学生要修满400-600学时的实践课。因此,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要突出高职教育的内涵和本专业特点,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教学,而应建立独立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融。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的情况为例,探讨了应该如何构建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一、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一)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
高职社会工作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首要依据在于本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从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来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社会发生了空前的、全面的、深刻的社会变革,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社会问题如吸毒、单亲家庭、网络成瘾等随之增加,使社会工作越来越成为一种迫切需求。因此,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应根据中国社会问题的实际,开设一系列专业性和技能性的实践教学课程,训练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从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来看,社会工作主要存在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其岗位涉及许多领域和部门,既包括民政、社会保障、司法、工青妇、社区、工厂、学校、社会团体等从事社会管理和服务岗位,也包括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就业以及司法等机构中从事具体社会服务的工作岗位。课程建设是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主动、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应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应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瞄准相应职业乃至具体岗位,根据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并且结合各个职业领域的基本活动特点来开设相关课程。
(二)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社会工作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之二在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是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手段。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为例,其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良好,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方法与技巧,能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知识和方法综合运用到党政机关、社区、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各种福利机构以及NGO组织等社会工作领域的实际工作中,为弱势群体、问题群体、发展性群体解决实际困难,独立进行社会工作管理和服务的高技能应用型社会工作专门人才。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应从其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通过实践课程教学,使本专业学生了解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机构的运作,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与专业价值观,提高和发展学生的专业自主能力、实务工作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巧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
高职社会工作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之三在于本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职业通用能力适用所有专业的培养目标,包括说话沟通能力、书面写作能力、会议与活动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学习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则只适用于某个或某些专业。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岗位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其毕业生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与助人技巧在社区开展面向各种不同群体服务的能力;二是组织社区各种活动、动员和配置社区资源以及管理社区服务机构的能力;三是从事基层老年、妇女及青少年社会工作,包括维权、宣传教育、家庭调节等能力;四是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能力,以及运用SPSS软件处理调查统计数据的能力;五是开展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的方法和技巧的能力;六是开展生理、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健康服务的能力。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围绕上述六种核心职业能力展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落实能力本位,使实践课程建设能够符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各层次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内容结构
依据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应建设不同层次的专业实践课程。一般来讲,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包括以职业技能课为主的校内实践课程,二是阶段性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是学生自主社会实践。
(一)校内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是在某些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学习中或者理论学习结束后,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一次实习,一般在学期内、在校内的实训室如个案工作室、团体工作室进行。如在学习完《社会工作导论》的《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观》一章后,可以精选一些专业教学片如《何必有我》、《飞越疯人院》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然后分组讨论,通过实实在在的、生动直观的案例让学生去体悟和反思,进一步强化学生关于平等、接纳、尊重等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价值观念;在学习完《小组工作》课程后,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实习,让学生进行小组工作的模拟,从而对小组工作理论学习中涉及的小组工作的过程以及小组工作的技巧,如沟通与互动的技巧、小组讨论的技巧、小组活动设计的技巧等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使其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了解到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从而提高实际能力;在学习完《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后,可以与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联系,安排学生参加对新生进行的心理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将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技能,优化教学效果。
(二)阶段性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实习一般包含两部分内容,即阶段性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专业实习需要详细的实习计划,包括实习前的准备、实习机构的选择、实习的目标、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实习督导与评估等多项内容。实习基地一般在市、区民政局、社区、街道居委会、法院、社会福利机构和社会救助等。
1.阶段性专业实习
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阶段性专业实习应安排毕业实习前的学期。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为例,阶段性专业实习安排在从第二学期到第五学期的期中或期末,每学期的实习时间为2周,共8周。首先,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安排专业认知实习,使学生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形成感性认识,了解本专业的性质和工作方法,树立良好的专业价值观,并能分析和反思中国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现状,找出与专业要求的差距。其次,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安排专业技能实习,使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建立“专业自我”即专业社会工作者应有的价值观、素质、工作态度和行为,训练和巩固专业实务技能,学习专业社会工作不同介入方法应有的步骤与方法,了解该专业所对应就业岗位所从事工作的内容和对工作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阶段性专业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天写实习日志,一周进行1—2次实习分享,个人和小组要完成实习契约,撰写实习机构导向报告,实习结束要撰写自我评估报告和实习报告。
2.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检验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三年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其从学生到社会人转变的一个桥梁。和其他专业一样,高职社会工作专业也应高度重视毕业实习。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为期18周。实习阶段学生进入实习机构和基地,在实习督导教师指导下,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为指引,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将以前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及所掌握的服务技能和技巧加以整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各种助人工作的技巧和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实习的表现和收获进行总结性评估,并写出书面报告。
(三)学生自主社会实践
学生自主社会实践也是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一项内容。学生自主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根据学习需要或自身兴趣,自主进行的相关专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活动、义工活动、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和公务活动等。比如,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可以自主联系家乡附近的有关机构作为实践场所,开展对农村居民生存状况的社会调查、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制的社会调查以及对城市社区工作状况的社会调查等。再比如,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也可以深入养老院、福利院等社会公益机构,开展敬老助残、扶弱助困等公益服务活动;走访慰问五保户、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等,为他们提供生活照顾和文化娱乐等服务活动。
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应鼓励学生平时自愿参加与社会工作专业性质和特点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主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乐于奉献的精神,帮助学生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和专业素质,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扩展了社会工作实务的视野,增加了运用社会工作知识和技巧的能力。
三、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保障机制
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具体讲,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师资保障、实习实训基地保障和制度保障等方面。
(一)师资保障
实践课程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而目前高职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大多数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实务经验不足,对实践课程的指导能力有限。因此,一方面,高职院校应鼓励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通过进行在职或脱产进修,考取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本专业教师的职业资格水平。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到与专业相关的机构和单位进行实践锻炼,以保证提高业务能力。如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规定社会工作专业每位教师在一学年内必须有不少于30天的下企业进修或调研的工作经历。此外,高职院校也应聘请社会工作的业内专家来学校讲学和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从而使教师在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二)实习实训基地保障
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要构建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必然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一方面,应建立校内的社会工作实验室。校内社会工作实验室应包括个案工作室、小组工作室和与之相配套的控制室、投影室,以及街道级社区服务中心模拟室、居民委员会模拟室和心理模拟室等。在实验室内,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分享、案例分析等方式的学习,学生能够得到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实务的模拟训练。另一方面,应建立多家稳定的、多元化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本类型包括社区型、群团组织型、社会服务机构型和政府部门类型。这些实习实训基地能够为本专业学生的阶段性专业认知实习、专业技能实习和综合性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程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背景,取得良好的实践课程教学效果。
(三)制度保障
制度是规范行为重要的手段。要规范和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建设和完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必须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以保证实践课程教学活动规范有序地进行。具体讲,应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制度,制定实验室工作人员制度和实验室使用规定,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积极开拓校内外资源,建立稳定的、多元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保证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有效地投入使用;也应建立实践课程教学的组织管理制度,成立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小组,全面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协调工作;还应建立一整套系统的实践课程教学考核评估制度,及时发现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地评价是实践课程教学教师和机构的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袁继红.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
[2]张省,王丽娟,孙长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社会工作教育,2008,(12).
关键词:高职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138-01
近年来,我国对舞蹈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输送舞蹈人才的重要基地,只有根据市场需求,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不断完善和创新舞蹈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社会需求,输送出高素质的舞蹈人才。与本科院校舞蹈专业不同的是,高职院校舞蹈专业以应用型舞蹈人才的培养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更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实践机会显得极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70年代以来,我国舞蹈教育体系逐渐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不断完善,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舞蹈教育事业将重心放在专业技术训练上,强调对高精尖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单一的、程式化的培养模式,但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舞蹈素质的培养却往往被忽略,即使是高职院校,也明显存在这一问题。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我国文化市场随之得到不断完善。程式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文化市场对舞蹈人才的需要,而高职院校作为为文化市场输送应用型舞蹈人才的重要基地,强化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适应文化市场人才资源配置的需求,不论是对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来说还是对推进文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来说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策
鉴于上述现状,认为当前强化高职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着很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育不足的问题,认为应将增加实践机会,拓展实践渠道,强化对学生表演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创新高职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
(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展实践渠道
要确保学生综合舞蹈素质尤其是实践应用能力的发展,仅仅依靠课堂训练是远远不足的,广东省作为我国社会文化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阵地,舞蹈产业发展迅速,可供利用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多,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表演能力,学院应对社会资源加以充分利用,积极为学生拓展社会实践渠道,争取演出机会,促进学生舞蹈技能和表演素质的稳定发展。对此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强化校企合作,与文化演艺公司、媒体、会展企业等进行积极沟通,与之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形成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满足社会对舞蹈人才需求的同时解决课堂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2)强化专题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与居委会、社区、老人院、福利院等社会组织取得联系,并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时间进行社会实践表演,也可借此渠道与民间舞蹈组织进行技术交流,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的表演更具生活气息。
(二)充分发挥学生舞蹈社团的作用
舞蹈社团是舞蹈专业学生乃至其他专业学生因共同的兴趣而形成的组织,相对专业的舞蹈课堂来说,舞蹈社团在活动过程中的氛围更为轻松。此外,一个学校的舞蹈社团往往聚集了这个学校的舞蹈高手,高手之间的相互较量和切磋不但有助于促进彼此技术与能力的不断提高,也激励着舞蹈社团全体成员的学习和进步。为了充分发挥舞蹈社团的作用,学院应采取多种方式激励和引导舞蹈社团多多组织实践活动,如:1)以舞蹈社团为平台,组织与兄弟院校之间的舞蹈专业交流,为学生争取竞技表演的机会;2)对舞蹈社团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并指派专业的辅导老师,引导学生舞蹈社团将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3)除了校内活动外,还应引导和帮助学生与当地的舞蹈家协会、舞蹈表演团体、艺术剧院联系,使舞蹈社团成员获得优惠观看或免费观看专业舞蹈表演的机会,通过优秀舞蹈演出的鉴赏提升其审美素质和实践能力;4)引导舞蹈社团有计划地组织舞蹈技能训练或竞赛,如每学期安排两到三种舞蹈培训,周训练一次,并按时训练。另外除了办好本院系节日活动外,舞蹈社团负责人应积极与其他院系学生干部和辅导员进行联系,积极承办或参与其他院系元旦、迎新、五四晚会的表演活动,以增加表演机会,提高表演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围绕“实践”和“应用”做文章,为学生开拓实践渠道和争取实践机会,使其社会实践经验、舞蹈社团表演经验得到丰富,同时在实践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创新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君.关于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24):229.
[2]于磊.关于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几点反思[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4):147.
关键词:预防医学;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230-02
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实践性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培养高素质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对预防医学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毕业生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更应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包括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本研究充分利用我院的办学资源优势,做到资源共享;对各学科开设的实验课程重新整合,打破学科界限,统筹安排,做到优势互补,相互渗透、相互衔接,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研究的实施除保证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实验室检测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外,还可使学生在现场调查研究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使我校预防医学毕业生整体质量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在人才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一、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本研究以国家“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实施教育质量工程”为契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为动力,以预防医学人才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强化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为我国培养出高质量的预防医学专门人才。
2.研究方法。专家(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组成员、教研室主任等)访谈(共45人次)、相关学科教学负责人和部分任课教师专题讨论(共50人次)、专题座谈会和研讨会(校内外专家40人次)、本专业高年级学生调查和毕业生调查(131人)。
二、结果
1.预防医学实验室实践能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本研究明确提出卫生毒理学、流行病、卫生统计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预防医学毕业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实验室实践能力和现场实践能力。因此,将专业基础和主干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按“病因、效应、疾病监控”构筑预防医学专业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起相应的预防医学综合实验教学群,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提供更多的机会,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室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学生现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按照“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目标要求,通过“早期接触社会、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科研、适时开展专业实习”的实践训练,构筑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现场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旨在培养学生在专业实践工作中所需要的组织管理能力、观察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动手能力、信息处理分析能力等,而不仅仅是实验室动手能力。我们将其归纳为: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基本实践能力是基础,专业实践能力是主体,综合实践能力是目标,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教育培养过程的最高层次。为此,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早期接触专业。结合本专业新生入学教育,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包括预防医学在保障公众健康、国家安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学院的办学条件和实力、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毕业后工作去向等,与学生开展面对面交流,使学生加深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能够安心本专业的学习。至第二学期,请我院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有针对性地给新生介绍学习上的亲身经验和体会,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发新生热爱预防医学专业情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②早期开展专业社会实践。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制定本科生《社会实践实施方案》、《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建立起社会实践效果评价标准和奖励机制。鼓励学生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厂矿等基层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近五年来,仅组织大学生进社区,开展大型卫生知识宣传或讲座就达20余场,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首先,基础医学学习阶段,社会实践主要内容为:钉螺的生活习性及分布情况调查;农贸集市上猪肉中的绦虫检查;疫区人员粪便中血吸虫卵调查等。其次,临床医学学习阶段,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为:①全体学生参加为期两周的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使学生初步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运作情况,了解我国医疗资源的配置现状等;②组织学生参加“送健康”卫生宣教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深入社区、社会福利院,参加送医、送药、送医学知识的“三下乡”活动,让他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了解社会、了解民众,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最后,预防医学专业课学习阶段,大力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学生以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或参与教师的课题调查及流行病现场调查、样品采集和相关的实验检测工作等,使学生对当地居民健康状况、医疗卫生服务概况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参与现场调查实践的学生85%以上都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自己专业能力培养有很大帮助,充分认识到所从事的疾病防制、卫生监督等工作对保障民众健康的重要意义。自2001年以来,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达2000余人次,其中5%的同学被评为大学或医学院的“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和调查论文2000余份,其中约3%的社会实践报告或论文获学校二、三等奖。
一、尝试让生命灿烂如花
(一)校内活动从创新主题班会入手,在体验中感受生命的意义
主题讨论是一种受学生欢迎,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且实践效果好的一种活动。将主题班会的内容由空泛化变为生活化,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发现问题,通过学生个体和班级集体活动进行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主题班会的方法由表演型变为体验感悟型。改变过去由学生围绕主题演几个节目,如演唱、小品、朗诵等形式,但对这些节目的内涵缺少深度挖掘,不能给学生带来内心体验,班会活动的教育功能不能让每一位学生达到内化的效果,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设计学生喜爱的体验型的班会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动、寓教于生活,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从而达到自悟、自我教育、同伴相互激发感悟的教育目的,促进学生的成长。为此,不妨打造一些主题班会课的“品牌栏目”。活动设计举例:
三名工程———“名曲欣赏”陶冶情操,抚慰心灵;“名言放送”启迪思考,引导行动;“名人导引”走近楷模,激发理想。
心灵氧吧———哲理故事导人生感悟。精彩的故事,比直白的说教更让人感到亲切。听说教,学生的反应很可能是在你开口之时,就筑起了一道精神防线;听故事,学生的反应往往是在情节之后,陷入深深的思考。
我知我师,我爱我师,我爱我家———了解自
己的老师,写出对老师的希望;欣赏自己的老师,为老师写出赞美的评语;热爱自己的学校,为母校提一条好的建议。
我的地盘我做主———班级是我家,发展靠大家,凡事让学生自己拿主意,老师起好引导作用,开展值周班主任活动,让同学自主管理班级。
真诚道歉———用自我批评提升师生的自律意识,用真诚道歉拉近师生情感距离。
阳光地带———把心理学教师设计的心理测试活动运用到班会中,让学生进行体验,谈出感受,写出心得,提升认知,升化情感。
(二)校外活动从体验到感悟,从感悟到提升,在实践中感受生命的价值
充分发挥我校“好雨义工社”的作用,在做好校内义工实践的同时,鼓励大学生走向社会,更多地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在过程中体会生命的价值。也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在酸、甜、苦、辣的社会实践中体验生命之花开放过程的艰辛及花儿开放的喜悦。
活动设计举例:
走进中小学———大学生志愿者义务做家教活动
走进福利院———大学生志愿者周日义工活动
走进养老院———大学生志愿者义务为孤寡老人服务活动
走进社区———大学生志愿者义务文化宣传活动
二、努力让生存充满希望
(一)勤奋学习,励志成才
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生存必不可少的事,不学习,就没有生命质量;不学习,就不能很好地生存;不学习,就无法进行创新;不学习,就难以成为真正的人。从身边找到看得见的实例,引导他们一点点去领悟。把身边同学的勤学例子树立为学习的榜样,营造勤奋学习的氛围,以刻苦学习为荣,以浪费时间为耻。
活动设计举例:
梅花香自苦寒来———国家级奖学金获得者故事汇编
职业技能大赛———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新课导入、讲题、班会设计、板书、课件制作等比赛)
(二)自强自立,磨炼意志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除了从教材和书本中去学习体会,更重要的是从身边同学的身上看到贫困并没有压倒他们,出身贫寒不是自己的错,不敢面对现实,并勇于去改变现实才是自己的错。可通过以下活动让学生去尝试和体会。
活动设计举例:
风雨彩虹———抗挫故事集,收集全校师生抗挫小故事。任何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考验,只有总结经验教训,振奋精神,才能继续前进。
家教故事———大部分同学都有找家教的愿望,一部分同学正在做家教。在找家教、做家教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让人难忘的故事,有痛苦的体验,也有快乐的感受,不论欢乐还是痛苦,都是人生宝贵的财富,也是生命成长必经之路,用文字见证我们的成长。
三、爱心让生活充满阳光
(一)借节抒情,用爱育人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要求。《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
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这些节日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福,被历代文人墨客反复歌咏。这些节日蕴涵着人们特殊的情感内涵和文化价值需求。传统节日体现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就是人间的亲近与和谐。其中,有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有手足牵挂之情,邻里互助之情,朋友相援之情,以及对先人和故土家乡依恋的情感。端午、清明、中秋、除夕等传统节日就充分体现了这些情感。不同的月份有不同的节日,但所有的节日都体现一个字“情”,爱国之情,爱家之情,爱人之情,充分挖掘节日的育人功能,让传统节日唤发新意,让生活中的节日充满爱的光芒,让生活在爱的节日中变得美好。
活动设计举例:
端午节———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将中华民族的气节教育和节气文化结合,组织包粽子等民俗活动,引导学生崇尚自然、强身健体,培养“团结合作、锐意进取、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
中秋节———突出团结、团圆、喜庆丰收的主题,了解“和”文化的内涵,努力营造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节日氛围,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健康人格。重阳节———突出感恩父母、敬老孝亲的主题,引导学生走进福利院、社区,为父母长辈服务、为社区老人服务,大力倡导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美德,营造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教师节———突出感恩老师的同时,也要突出感恩学生。感恩老师的教诲,感谢学生的参与,让师生在相互感恩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美好。
(二)爱心传递,故事育人
用身边的人的故事感动我们,激励我们。这个世界因为有了爱变得温暖,因为有了爱让我们感动。通过本校师生的爱心故事让学生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过,我们生活在爱的世界里,生活是多么美好。活动设计举例:
1、编辑本校的爱心故事,让真实的人和事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感动,激发每一个人爱心愿望,让心有爱,让爱有心。
2、评选本校的爱心使者,让我们感受天使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天使,都可以给人间带来幸福和快乐。
3、开展爱心传递活动,让爱心使者的接力棒一届传给一届,爱心永存。建立爱心档案,让爱有记录,让爱之花开遍校园的每一角落。附:活动方案
(一)尝试让生命灿烂如花———《我的未来不是梦》系列
1、《走进大学》主要内容:大学的苦与乐,大学的生活特点,大学需要注意做到什么
2、《班级文化建设需要我参加》:主要内容:文化的意义,你对班级文化的理解,你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贡献。
3、《大学三年的各阶段怎么走》:三个重要阶段:迈好大学第一步;打牢专业基础;自信走入社会
(二)努力让生存充满希望———《成功的花需要汗水浇灌》系列
1、《理想•汗水•成功》理想教育
2、《天生我才必有用》自信教育
3、《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教育
(三)爱心让生活充满阳光———《做一个大写的人》系列
关键词 中职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1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1适应能力差
中职生总体年龄偏小,由于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均发生改变,使部分学生产生困惑和不适应,感到无所适从。有的学生因父母离异、家庭不和而出现精神压抑;有的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易出现逆反、敌对等不良情绪。因适应能力差而出现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且主要发生在每年新入学的学生中。
1.2学习兴趣低
近年来,中职学校迫于生计和招生的压力,不得不放宽招生条件,各种低素质学生都涌进学校来,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连升中考试都没有勇气参加,甚至有些初中未毕业就提前离开学校。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认知水平较低,接受能力差。由于成绩差,信心不足,在学习上自觉性低,离开老师的指导就不知所措。
1.3人际交往弱
不少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社交障碍,尤其是那些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害怕交往给经济带来负担,因而怯于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交流,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封闭自己,不敢与人沟通,不敢参与集体活动。由于此种原因形成的社交障碍将伴随其求学、就职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职业生涯,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困扰。
1.4择业压力大
现今社会竞争激烈,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中职生认为自己学历低。担心低学历、难就业以及存在的不正当竞争影响他们今后的择业。从入学之初就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自卑感严重,产生忧郁情绪。
2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坚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必须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热情,对学生有爱心,具有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2.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丰富学生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使其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了解自己心理发展规律,掌握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惑的方法。同时,可帮助其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
2.3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中职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和测试,从新生一入学,就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和测试。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个性能力、人格特性等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为其设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和研究。
2.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班级产生温馨和谐的气氛,使师生心情欢畅,心理相容。反之,则无法获得学生的信任,产生矛盾,使师生关系紧张。
2.5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学校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汇总学生的心理问题,安排专题讲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给予团体心理咨询。我校每年在新学期开始,校团委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师为新生开展集中心理辅导,效果显著,受到广大学生的好评。同时,可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教师,对少数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问题,恢复心理健康,增强心理素质。我校开设的“好心情驿站”,就是一次很大胆的尝试。
2.6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种公益活动,如深入贫困地区开展“三下乡”活动,利用节假日为社会福利院、敬老院服务的志愿者活动等。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的个性品质得到锻炼与提高。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施展才华,增强竞争意识,培养奋发进取的精神;在身心愉悦的活动中培养情感、调节情绪;在广泛的交往和合作中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3总结
中职学校以及整个社会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寻求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措施和对策,切实帮助中职学生摆脱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惑,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努力探索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在不同发展阶段给予正确的指导,使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以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态度投人社会实践,用精湛的技术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社,2000.
关键词:大众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唐文利(1968-),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学院,馆员。(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当代中国大众化的实现路径研究——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角”(项目编号:11BKS02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180-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主课堂,是推进大众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进当代中国大众化进程?笔者认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推进当代中国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一、 当代中国大众化的内涵
当代中国大众化的基本内涵是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的基本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逐步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从而获得广泛社会认同、形成普遍社会共识的过程。[1]具体而言,就是把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使人民大众更好地理解、更好地接受、更好地掌握,并使它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2]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所谓掌握,就是要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性教学:高校推进当代中国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高校推进当代中国大众化,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的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理论,学会运用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担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安排一定的课时,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考察、社会调查、课题研究、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具体形式,使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学会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具有实践性和时效性特点。
实践观点是理论首要、基本的理论观点。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又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方面去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认为,实践是理论的生命之源,脱离实践,理论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注重课堂讲授,注重单纯的概念化、理论化的政治传授,强调灌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理论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容乐观。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注重实践性,通过开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为主题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亲身体验,感悟生活,深刻体会理论的伟大,从而自觉成为的拥护者、宣传者和践行者。
与时俱进是的理论品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同样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须是以时代需要为终极目标。[4]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尤其讲求时效性,教学内容必须具有时代性,要反映现实社会的发展,体现时代特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使大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的基本理论,更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种教学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极大提高大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是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三、实践性教学:高校推进当代中国大众化的具体路径
1.集中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
集中实践活动指由学校统一组织和安排时间、地点和经费,每年寒暑假由学工部和团委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三下乡”活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学生参与面广,活动集中。小组活动指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教学特点,结合学生自身专业,以5-7人为小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教学活动,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按照教学场地的不同,可采取课内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等形式。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可采取以体验式为主的实践性教学、以社会调研为主的实践性教学、以问题探究为主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采取以体验式为主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可采用人物访谈、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广西师范大学实践性活动设计的形式有:
(1)开展人物专访活动。要求学生拟定访谈专题,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进行专访。如著名企业家、文化名流、政府要员、劳动模范、英雄人物、部队军人、平凡百姓、博士、教授、校长、学校书记、检察官等。
(2)组织参加公益活动。如访问福利院、聋哑学校等并为他们做一些具体的实事;参加扶贫帮困“手拉手”、“一助一”活动;参加环保植树绿化环境或维持社会公共交通秩序或修缮社区公共设施等活动并做好记录。
(3)参观考察。如法庭观摩活动,参观庭审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使学生能够运用的立场观点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民情,真正体会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魅力。可采用以社会调研为主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可带学生参观新农村建设、考察改革开放成功的基地,围绕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开展社会调研等。如广西师范大学实践性教学组织学生考察桂林三金药业集团、桂林漓泉啤酒厂、桂林高新开发区、恭城生态农业、“印象刘三姐”表演村等进行学习。“基本原理概论”课注重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哲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采用以问题探究为主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可让学生对某一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进行课题调研等。
2.开题指导和全程指导相结合
开题指导指开学初要求每个教师对实践性教学都要提供详细的计划,做到科学安排。首先组织学生制订实践性学习方案。开学第一周,任课教师就要求学习小组(以4~5人为宜)围绕课程的内容,根据学生研究兴趣,确定本学期实践的选题。实践活动的选题要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选题要紧扣时代主题,针对学生的实际生活。其次,组织学生做好开题报告。学生选好论文题目后,要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后才能进入写作阶段。全程指导指在整个实践性教学活动中,教师都要全程跟踪,包括活动前要帮助学生制定实践活动计划及开题的指导,活动中要帮助学生解决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论文写作。活动后要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实践活动中的收获,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写作。在指导过程中,可通过面谈、书信、电话、互联网等形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和沟通。[5]
3.点评交流与总结表彰相结合
交流点评是实践性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点评交流一般在课程结束前的1-2周进行,可以在班级由教师进行综合总结评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汇报,每个实践小组简要陈述小组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结果及收获,教师对每个实践小组给予相应的点评,及时总结实践活动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是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深入社会、深入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当代中国的伟大成果,加深对当代中国的了解,运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分析问题、问题解决。通过点评交流,不仅让学生分享到不同的实践成果,而且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结束后真正领会到的伟大魅力,达到真知、真信、真用的目的。如广西师范大学在课程结束前两周,进行实践性性学习成果汇报、提问和点评。每个小组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班上进行汇报展示,接受教师的提问和答辩,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和打分。学生汇报实践成果的形式灵活多样,有的实践小组派1名代表上讲台陈述成果;有的实践小组利用课件进行成果展示;有的实践小组采取表演的形式进行成果汇报;有的小组利用手绘漫画形式进行成果展示等。总结表彰一般由学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组织,实践活动结束后在全校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给予通报表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当代中国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4.教学计划与教学考评相结合
实践教学计划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依据,要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及教学目标,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制定实践性教学计划时应遵循整体性、目标性、针对性、系统性、可行性原则,以保证实践性教学能够有序、有效进行。制度化的实践教学考评是监督和改进实践教学的需要,也是调动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因素。要将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计入工作量,作为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要把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实践成果的质量综合评价计入学生的期末成绩中,占总评成绩的30%~40%为宜。如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35%。
参考文献:
[1]吴学东,余茂辉.当代中国大众化的路径探索[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1):95.
[2]吕卓超.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切入点[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2):5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