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1 14:36: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验报告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小学科学 实验报告 科学素养
在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以及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从而提高其科学素养。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应包括:明确实验目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并写出实验报告的一系列活动。把科学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论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就叫科学实验报告。因此科学实验报告的书写是在学生经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思考之后作出的书面报告,完整的记录了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这是对科学实验的再认识过程,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实验报告的书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技能,还能通过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得出自己的体会和结论,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升华,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善总结的科学素养。
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日益发展,科学实验也随之有了较明显的变化,实验的种类日见繁多,如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的逐渐过渡,由定性实验向定量实验的逐渐转变,由课内实验向家庭实验、研究性实验的逐步扩大……在新的形势下科学实验报告应该如何书写呢?不同的年级阶段要求不同,高年级阶段学生要能够自主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或撰写科学小论文,不同的实验目的和要求不同,在实验报告的书写内容上应不必强求一致,该繁则繁,该简则简。
一、 科学实验报告的书写:
一般情况下化学实验报告是根据实验步骤和顺序从六方面展开来写的:
1、实验名称:即本次实验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目的是什么。使实验在明确的目的下进行,可避免学生无目的的忙碌。
2、实验日期和实验者:注明实验时间和实验者名字。这是很重要的实验资料,便于老师掌握学生的查找时进行核对。
3、实验器材:写出主要的仪器和药品,应分类罗列,不能遗漏。此项书写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仪器的用法和用途,药品的作用,从而有助于理解实验的原理和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实验报告中应该有为完成实验所用试剂的浓度和仪器的规格。
4、实验步骤: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原理来设计实验,写出主要的操作步骤,这是报告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此项可以使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明确每一步的目的,理解实验的设计原理,掌握实验的核心部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此项中还应写出实验的注意事项,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5、实验现象:正确如实的记录实验现象或数据,为表述准确应使用专业术语,尽量避免口语的出现。这是报告的主体部分,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应要求学生即使得到的结果不理想,也不能修改,可以通过分析和讨论找出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养成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6、实验结论:对于所进行的操作和得到的相关现象运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分析和解释,得出结论,这是实验报告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二、在实验报告的书写过程中,应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
教师应结合科学实验报告的特点指导学生书写。科学实验报告有如下特点:
1、以说明为主。即实验报告以说明为主,不用像记叙文一样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更不用在说明过程中展开联想或比喻等,要避免主观感受的出现。
2、必须记实,资料客观。实验报告所使用的资料都应是通过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所获得的数据。这些内容应是客观、真实、确切的,不允许有半点虚假。
3、尽量用图解辅助。图解可以增加实验报告的表达能力,比如实验装置有时较复杂,光靠文字无法完全说明,如果使用图解辅助,加上文字注解,就可以一目了然;图解有时也可以省略繁琐的实验步骤的表达;对于非标准仪器的使用,则必须进行图解说明,使他人对本实验所用仪器能有一个感性认识。
4、表达准确简明。准确,就是按照实验的客观实际,选择合乎科学学科特点的最恰当的词句,科学地表达意思;简明,就是在说明问题时语言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句子和啰嗦含糊的表达。教师可以利用书写表达方面的要求训练学生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提高科学素养。
三、科学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没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根据实验类型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设计不同形式的报告。
1、对于常见的验证性实验,由于实验内容较多且相互间无过多联系,一般可以采用表格形式。表格可以分成三大块: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也可以不采用上述表格形式,只需按照实验项目的顺序,罗列成条,完整表述即可。
2、近年来科学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探究性实验。这种类型的实验重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解决一些实验问题,因此重点在实验的设计和评价上。实验内容较为单一,只围绕一个主题,但实验各环节联系紧密。这类科学实验的书写格式较为开放,可以采用表格式、罗列式或论文式等。
3、论文式实验报告要求以论文形式书写实验,除适用于以上实验类型外,更加适用于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以及一些家庭和课外实验。这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要求,可以为撰写科学小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教师对论文式实验报告应作细致的说明和指导。论文式实验报告应包括:
① 选择该项实验课题的原因,
② 实验采用的方法,
③ 实验设计依据的原理,
④ 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
⑤ 实验结果及分析,
⑥ 实验结论,
⑦ 实验评价和改进,
⑧ 实验体会,
【关键词】重视;生态学实验;环节
生态学实验是一门根据普通生态学领域的共性技术和技能入手设计实验内容,通过室内外实验来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课程。它把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等不同层次的共性技术进行了整合,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因子的识别及测定方法;样品的取样与制备技术(包括各种生物与非生物样品的的取样,含野外取样样点的布设、取样的方法、样品的制备处理、样品的分析等);样方技术(包括样方形式的选择、拉样方、样方调查与记录、样方数据的统计分析等);综合设计性实验(根据前期所学的技术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撰写小论文)。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生态学实验教学是生态学课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生态学实验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生态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相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态学实验可分为3个阶段:课前实验预习、课堂实验操作和课后实验总结,这3个环节缺一不可。认真进行实验预习,做好各个实验,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是完成实验的保证,是整个实验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抓好这几个环节,对学生熟练掌握生态学实验技能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创新理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重要意义。
1 实验预习
实验教学是由教师组织并由学生独立实践的教学活动。在实验之前,教师务必要做好预实验,反复摸索实验条件,为辅导实验课和实验课前的讲解做好准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步骤、操作过程和实验注意事项。以往一般实验课指导老师对实验讲解过于详细,导致学生实验不用“动脑”,只需“动手”,不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学生没有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在试验时边看书边做实验,手忙脚乱,实验过程慢、效果差;还有的同学毫无准备,对实验敷衍了事,课后抄袭别人的实验报告。这样实验既浪费了实验器材,也浪费的宝贵的时间。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更不利于严谨学风的树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为督促学生预习,教师务必要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同时在上课过程中随时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一旦发现盲目实验的学生,首先提出警告,暂停实验,让学生准备好再做。如果没有做够实验,不允许参加理论课程的考试。通过抓预习,学生逐渐能认真预习准备,提高实验效果。
2 实验操作
在正式开始实验操作前首先要上好每学年的第一堂实验课,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做到: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如实记录实验结果;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保持肃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节约药品,爱惜仪器,实验结束把仪器放置原位,做好实验桌面卫生,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其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劳动的美德。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要求并引导学生人人动手,同时给予耐心指导,回答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实验中有的学生只是好奇,把实验仪器当“玩具”,无目的地摆弄,或者被动做实验,或者动作迟缓,实验内容做不完;或者由于设备条件的限制,有的学生“霸占”操作,有的懒得动手,当“观众”,甚至聊天嬉戏;室外实验,有的学生对周边花草树木的热情程度远大于实验热情,尤其是样方设置实验和植物群落调查时,都是几个人一组,实验数据相同,而有些同学对实验不够重视,实验报告抄袭严重;在做综合设计性实验时,工作量很大,单靠一两个人是不能完成的,既要分工,各司其职,也要协作。从实验的选题到资料的搜集,方案的确定到实施,都需要所有成员的参与。学生需要进行各种尝试并完成各项实验,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较为困难,这就需要成员相互协作,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合理安排任务,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同时也能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促进团队成长。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指导教师不能每次都记录每个同学的实验操作的详细情况,因此只能根据实验报告给成绩,这样不但助长了那些不重视能力培养,学习投机取巧的同学,还打击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非常不利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通过合理安排,努力使学生小组人数降至1~2人,使得人人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实验技能。
3 实验总结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的总结,是学生学习、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过程,是实验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实验报告的批改,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和检查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实验成绩基本上是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而定,实验报告以学生抄写实验目的、原理、过程为主,不利于学生良好实验素质和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和形成。
在评判学生成绩时,要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实验考核体系来评判。针对开设的基础性验证型、综合设计性实验的不同特点,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基础验证型实验报告包括两方面内容:(1)是否把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实验结论和数据结果分析、讨论写好,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绘图是否合格;(2)通过解答实验后的思考题巩固实验内容。综合设计性实验要看学生设计实验的思路是否正确合理,方法是否科学,并要求学生以研究报告(或科研论文)的形式写实验报告,以考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创造能力。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考核,其中的论文写作可为以后的毕业论文以及科研论文的写作奠定良好基础。
此外,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开放的实验室,使学生能将自己放在研究的主置,激发创造力和思考能力;同时利用跟老师从事课题研究,参加大学生科技立项等机会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经过长期的严格训练,为未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生态学实验教学管理方法的实施,认清实验的各个环节的重要性,可使学生受到系统的训练,养成认真的学习风气,增强他们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樊庆德.高校生物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7:39-40.
[2]曾小飚,蒋才云,黄珂.高校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探[J].百色学院学报,2008,21(3):59-61.
[3]张洋.重视实验环节 培养高素质人才[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147-148.
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小组数据共享工业生产概念设计《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是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并可以衔接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很强的实验课程。
近年来对《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研究非常活跃,主要围绕实验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如实验指导教师的配备、实验方案的自主设计、实验室开放、实验成绩的评定等方面)进行,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重点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吉林化工学院对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和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化学、应化、制药、药剂、化学工程与工艺、轻化等专业的大三或大四学生开设《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对于在大一和大二阶段已经经历多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历练,进入大四第二学期就要面临毕业论文环节的大三学生来说,是一门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实践课程。多年来,对大四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同学之间的协作和毕业论文的撰写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面对几十个在不同条件下获得的大量实验数据,不能进行较深度的剖析和讨论,不能发掘有意义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不能很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设想。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对《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如下改革,并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验证了实施效果。
一、《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1.《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课程中引入实验小组,通过实验小组二次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过程中分工实施与协作实施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可以充分利用团队成员的智慧和能力,通过激发个人潜能,往往达到1+1>2的效果,因此团队协作能力越来越被视为一个人的必备素质。
过去对《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的教学研究中,更多地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文献检索和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施实验,这对于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很有帮助,但由于实验过程中每个学生只针对自己的实验负责,实验过程中学生之间没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相互交流。为了培养学生更多的团队协作精神,在《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了实验小组。即学生随机分成若干实验小组,每一个实验小组围绕一个因素,参考小组成员各自所设计的实验方案,通过集体协商讨论,设计进一步完善的二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分工实施和合作实施相结合,共同完成实验内容。以综合设计性实验题目《VB1催化下安息香缩合反应》为例,该实验包括四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实验方案的设计,是由实验小组共同参与讨论制定;第二部分是VB1催化下的安息香的合成和分离,是由小组成员按照不同的实验条件分工实施;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别为安息香的重结晶以及安息香的红外光谱分析,是由实验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在《VB1催化下安息香缩合反应》实验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安息香合成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VB1的用量、pH值、碱的种类、溶剂种类、溶剂配比、原料加入方式、相转移催化剂的用量、反应方式等。在学生了解各种影响反应因素的基础上,实验小组围绕各自感兴趣的实验因素进行二次实验方案的设计,通过分工实施和协作实施,完成综合设计性实验。在此期间,指导教师只提出启发性参考意见,抛砖引玉,调动学生参与实验讨论的兴趣和积极性,诱导学生的思路向能够解决问题的方向引导,使学生在《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过程中,由教师依赖型、实验讲义依赖型向自我依赖型和团队依赖型转变,并通过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更有利于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真正做到指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
2.实现实验数据共享,强化有深度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为毕业环节打下良好基础
无论是《基础化学实验》还是《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过去更多注重实验技能的培养,强调一人一组进行实验,并只针对自己的单一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进行讨论,实验信息量少,获取知识量少。通过教学改革,我们将实验人员编成若干实验小组,每一个实验小组对不同的实验因素进行探索实验,并通过同一实验小组的实验数据的共享,使学生通过一次综合设计性实验,就可以获取多次实验才能获得的大量实验数据,学生对实验条件的变化对反应的影响有更直观的体验,拥有更多的实验数据可供处理、更多的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可供发掘、分析和解决,这对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有深度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均有很大帮助,对于大四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实验报告与工业生产概念设计有机结合
《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中,将合成实验与化工原理课程学习相结合,进行工业生产概念设计,即在实验过程中引入工业生产中的物料衡算、设备选型等内容,可进一步加强实验与理论、工业生产的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二、《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问卷调查
为了验证教学改革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以文献检索和整理能力的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实验报告写作能力的提高等为调查选项,对吉林化工学院09化学专业88名同学为调查对象,发放了问卷调查表,共回收79份调查表,统计结果见表1。
回收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通过《综合设计性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学生不仅在文献检索和整理能力、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而且在文字编辑和制表制图能力、实验报告写作能力方面也得到较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在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兴趣的提高方面提高更加显著。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教学改革对学生能力提高的影响,以调查选项为横坐标,显著提高和较显著提高的百分比之和为纵坐标,绘制了如下柱形图。
注:(1)文献检索能力的提高;(2)文献整理能力的提高;(3)实验方案自主设计能力的提高;(4)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5)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6)文字编辑,制表制图能力的提高;(7)实验报告写作能力的提高;(8)实验兴趣的提高
由图1可以看出,经过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对各项能力提高较显著和显著的比例均超过了60%,其中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兴趣的提高百分率最高,在回收的调查表中占到87.2%(如果考虑未回收到的调查表,占比为75.0%),而文字编辑、制表制图能力的提高和实验报告写作能力的提高百分率最低,分别为65.8%和69.6%(如果考虑未回收到的调查表,占比分别为60.2%和62.5%),这也说明了给学生更多的“我的实验我做主”的机会,学生的实验兴趣会得到明显提高,另外实验课程在设计上,增加了集体设计实验方案和共同协作进行部分实验内容,增加了学生间沟通和协商的机会,团队协作能力同样得到明显的提高。反观文字编辑、制表制图能力的提高和实验报告写作能力的提高百分率相对较低表明,这些能力的培养并不能通过一两次实验就能得到大幅度提高,而是需要反复的锻炼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三、结论
目前对《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的改革更多地强调个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实验过后形成的报告关注度相对较低。
通过对综合设计性实验的三方面的教学改革,学生不仅在文献检索和整理能力、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实验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得到提高,而且在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报告的写作能力方面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这对于毕业班级学生顺利开展毕业论文,乃至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都具有很大帮助。
对《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不需要明显的人力投入和物力投入,在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下,通过有限的学时,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可操作性强,便于管理、实施和推广,对今后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性良,陆靖.综合化学实验内容及课程体系的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8(2):108-120.
一、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建立
1.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R(VirtualReality)是近几年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写作毕业论文是一门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技术、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其基本方法和目标是集成并利用高性能的计算机软硬件及各类传感器创建一个使参与者处于身临其境的、具有完善的交互能力、能帮助和启发构思的信息环境,即让用户在人工合成的环境里获得角色的体验。
虚拟现实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沉浸性,是指观察者对虚拟世界的情感反映,这种感觉能使用户全方位地投入这个虚拟世界,这是虚拟现实的首要特征。交互性,是指虚拟现实是一个开放的环境,能对用户的输入作出响应,并能通过监控装置来影响用户和被用户影响。想象性,是指虚拟现实不仅是一个媒体、一个高级用户界面,还是一个应用系统,它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反映设计者的思想。虚拟现实的三个基本特征强调了人在这个系统中的主导作用。虚拟现实系统按其功能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和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其中,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是运用软件编程方法在显示器上显示三维场景,用户通过键盘、鼠标等设备与虚拟场景交互,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易于推广。
2.网络虚拟实验室
所谓网络虚拟实验室,是指利用区域网或互联网,由虚拟现实技术生成的一类适于进行虚拟实验的实验系统,包括相应的实验室环境、有关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对象及实验信息资源等。虚拟实验室可以是某一现实实验室的真实实现,也可以是虚拟构想的实验室,虚拟实验通过虚拟实验室进行。在虚拟实验中,实验者有逼真的感觉,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好像是真正在现实实验室里近距离进行现场操作。在虚拟实验中,没有一个有形的实验室,也没有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实验工具与实验对象,实验过程主要是对虚拟物的操作。
3.计算机专业虚拟实验室的创建
构建专业虚拟实验室,其实就是搭建一个网络平台系统,包括硬件、软件及管理三个方面。在硬件上,
目前各校都建立了校园网络并接入了互联网,这些基础设施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在软件方面,一个是实验室平台软件系统的开发,它与网站建设相联系;另一个是网站的内容(实验内容)建设,这是实验室建设的关键。虚拟实验室应有可以做的实验来支撑,不然软件平台就是一个空架子,形同虚设。同时,该平台上还应有实验管理的支持,对实验仪器、实验报告、实验指导、实验成绩及网上答疑等进行有效管理,并对虚拟实验室进行监控,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室系统各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
(1)实验管理模块,由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仪器管理和学生成绩管理等组成。写作硕士论文在学生管理方面,学生通过浏览器进行注册登录,登陆成功后可浏览实验项目,查看实验的详细资料,预约实验项目及做实验的时间,在线发送和接受消息,进行问题讨论,进行实验登记,实验完成后可通过网络写实验报告并提交报告。教师管理方面,可对实验内容添加、修改、整理、删除,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列表,批改实验报告,填写评语和成绩,提交批改结果,与学生进行讨论。仪器管理方面,对新设计开发的虚拟仪器上传并进行分类整理,以便实验使用。成绩管理方面对学生的实验情况(实验次数、实验报告及完成情况)给出成绩,并进行统计分析及提供查询等。
(2)仪器展示模块,对虚拟实验室可用虚拟元器件、虚拟仪器设备分门别类地进行管理,以图形的方式直观呈现出来,供学生在实验时进行选择。
(3)实验指导模块,包括实验介绍、实验方法、实验项目的重点及难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准备、实验任务、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的要求及实验应注意的事项等。
(4)实验报告模块,主要对学生完成实验后,提供相关的实验报告模板,供学生下载,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以及实验的结果,完成后上传电子版实验报告,由教师进行批阅,并进行记载。
(5)实验答疑模块,由专业教师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实验。同时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掌握程度,并及时反馈、调整教学。
(6)论坛交流模块,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论坛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可以将实验中的收获、经验和体会及问题到论坛上,教师可以将一些典型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探讨。学生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从中可以得到及时的实验教学反馈信息,以便整改7)虚拟实验模块,是虚拟实验室建设的重要部分。学生通过该模块进行虚拟实验,写作医学论文以达到巩固强化知识的目的。该模块内容根据专业学习的具体情况及实验建设条件,可不断增加。计算机专业网络虚拟实验室系统的建设,可以引入其他学校的虚拟实验室中。这种方式比较简单,容易实现,见效较快。但需要投入较多的软件购置费用,同时也需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调整,有一个磨合期。另一种是因地制宜,自主开发。根据本校的实际教学和实验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任课教师或聘请部分专家组成开发小组,进行一系列的虚拟实验项目的开发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连接到虚拟实验室中,逐渐扩充直至完善。这种方式比较灵活,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开发,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容易接受,并且经费投入较少。缺点是开发周期较长,系统性不够,水平有限。也可以将上述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一是引入、购置部分自己不宜开发的实验项目,二是结合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开发一些实验项目,如非交互性的、演示性的虚拟实验项目等。
二、加强网络虚拟实验室的管理
1.加强用户管理,为每个学生分配账号。对学生进入虚拟实验室,使用实验室做虚拟实验等进行登记保存。鼓励学生经常访问虚拟实验室,在上面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做好实验,努力提高虚拟实验室的人气。
2.全天候开放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随时进入虚拟实验实自己动手组织实验,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完成实验,整理和总结实验数据,写作职称论文提交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个性发展模式转变。
3.组织专业教师网上指导与答疑,参与论坛讨论交流,及时批改实验报告,为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提供服务。在虚拟实验室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尽快给出帮助和解答,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实验室论坛上发表观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师生在虚拟实验室中有较强的互动性,教师应充当好学生实验的合作者和知识的建构者的角色。
4.对学生在虚拟实验室的表现及实验效果进行
评价。针对学生每一门课程的虚拟实验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网上提问、论坛发帖的情况,给学生一个成绩和评价,反馈给学生,写作英语论文并与该课程的正常实物实验一起记入实验总分。教师也要在对学生评价的同时,征求学生对虚拟实验室的意见,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整改。
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建立,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硬件设备跟不上实验的要求、学生实验时间不够用等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具体应用中还要注意处理好“虚拟实验”和“实物实验”的关系,不能一味地强调虚拟实验,要“虚实”结合,既相互补充,又各有侧重,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同时,在虚拟实验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一丝不苟的科学实验作风。
参考文献
[1]王嗣源.虚拟实验室建设的初步探讨.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5(4).
[2]蒋光明.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虚拟实验模型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
关键词: 《兽医微生物学》 动手能力 教学改革
《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好该门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兴趣,并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牢固基础。动手能力是学生考研、就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考查指标,其能力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许多高校本科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较差[1],某些毕业生在兽医微生物学实验室和研究室的毕业实习就反映出许多问题。虽然微生物学的大多数实验操作都在瓶瓶罐罐内进行,有人戏称微生物学实验为“小儿科”或“过家家”,但不规范的实验操作将给科研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导致临床微生物学检查误诊。本文从兽医微生物学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并由此提出提高动手能力的几种措施。
一、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目前全国许多高校面临着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的问题,尤其是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明显欠缺。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实际情况,原因多种多样,现就往年我校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1.学生课余时间少,实验课安排紧张。
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在第五学期或第四学期开设,由于课程多,学生的实验课安排往往很紧张,有时不得不安排在晚上和周末进行。疲劳战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许多学生逃课,或为了应付了事而照抄实验报告的现象非常突出。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准备了实验,学生的反映却并不积极,这种现象也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实验课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方法。
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加上许多实验的考核需要经过二十四小时培养后才可以检查操作效果,实验结束后进行操作考核存在一定的难度。除了开展过几次实验课考核外,通常情况下根据实验报告和实验出勤情况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由于没有切实可行的考核监督办法,学生对待实验课的态度明显不认真。
3.学生片面追求英语过关,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开设的学期,学生正好面临英语四、六级考试。这一时期的学生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实验技能的重要性,不少学生认为可利用的时间都用在了英语学习上,片面追求英语高分,相对忽视了专业课的学习,许多学生经常不上实验课。
4.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缺乏力度。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员准备好实验试剂、器械、材料、培养基等,教师将实验原理、目的、操作步骤讲解清楚,学生只需要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即可[2]。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很少能主动参与到实验中,袖手旁观者居多,动手能力提高缓慢。许多高校的《微生物学》实验课也暴露出类似的问题[3]。
二、实验课教学改革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兽医微生物学课程组进行了《兽医微生物学》A类课程的建设,同时承担了校级教改课题“兽医微生物学师生互动式教学改革”。在教改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先后进行了如下改革。
1.新学期开始就制订本学期实验课安排计划。
根据学生的课程表,开学第一周就对全学期的实验课进行了统筹安排,每个班级的实验时间均固定,同时在学时安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和实验设计的要求。实验计划性更强,避免了往年与学生联系实验课时与临时增加的某些课程和活动发生冲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
2.制定切实有效的实验监督检查方法。
课程小组教师和实验员经共同商定,对每个实验都制定了相应的监督检查方法。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练习了无菌操作倒平板后,为了节省时间,后续实验用的平板大多由实验员或课代表将全班同学用的平板倒好,再分发下去。由于缺乏锻炼,学生的无菌观念较差,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对实验草草了事。改革后,实验用的平板由学生在实验课上轮流到讲台进行无菌灌制,并同时对学生的操作打分。许多学生平时没有认真锻炼实践技能,上了讲台不知所措,抓耳挠腮,不是让酒精灯火焰烧了手,就是把培养基撒满桌子。通过检查刺激,大多数学生端正了实验态度,在实验课堂中经常可见学生以组为单位认真讨论实验问题的现象。
3.调动教师的责任心。
教师的责任心与学生的认真态度密切相关。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出勤检查不严,有的学生点完名后就溜号。改革后课程组教师统一认识,每次实验课至少两次检查学生的出勤率。课程组规定,实验平时成绩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15%,其中实验出勤占10%,实验报告占5%;缺课一次扣1分,缺课两次扣2分,缺课三次扣10分,同时实验报告计0分。由于制度严格,学生再没有了缺课的情况,保证了学生有提高动手能力的机会。
4.开设综合性实验和大型设计实验。
将实验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容易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开设了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中需要的实验技术在传统实验教学中都以孤立实验的形式开设,新的教学模式下将几个实验内容进行融合,而且可在不同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中反复练习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技术。例如我们开设了综合性实验“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鉴定”,改革前该内容分两个独立的实验:“细菌的生化试验”及“肠杆菌科”,按照教师准备、学生操作的方法,学生往往对实验印象不深。改革后该实验的开设方法为:以临床症状疑似大肠杆菌病的病死鸡为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大肠杆菌病的微生物学诊断方法,从实验准备到具体操作均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这种实验需要应用细菌的抹片制备及染色、细菌的分离培养、细菌的生化反应、肠杆菌科及药敏实验等多个方面的实验知识,学生从培养基的配制着手,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制订出实验计划并逐步作出诊断。通过“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鉴定”、“葡萄球菌与链球菌的分离鉴定”、“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等四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基本上对分离鉴定建立了清晰的思路,提高了动手能力,锻炼了综合运用微生物学实验手段的能力,也密切了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在综合性实验中,我们尽可能要求学生到教学基地采样,熟悉采样原则、临床疾病的类型和特征等,学生对自己采集的病料有较强的责任心,更愿意亲自用微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对疾病进行系统的诊断,有效地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5.改变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
针对学生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实验课教师经过交流,统一了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以往的实验报告内容分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思考题等内容,由于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给学生抄袭报告提供了便利。改革后,实验报告的内容进行了如下规范:对开设的四个基础实验(细菌培养基的配制、细菌的染色及形态观察、细菌的移植及分离培养、自然界微生物的分布等),实验报告按原格式书写,对开设的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按照研究论文的格式书写,包括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参考文献等内容,实验报告增加了学生自由发挥的内容,并规定如有抄袭现象,不论抄与被抄,实验报告一律计0分。改革后的实验报告书写格式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写作科研论文的锻炼机会,为学生的课程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目前,兽医微生物学课程已完成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组教师的一致努力下,兽医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教师的责任心大大增强,实验设计更加合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文治,孙晔,俞岑等.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微生物学》重点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07,34,(2):386-389.
[2]柯野,黄晓敏,方白玉等.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生物学杂志,2008,25,(3):73-74.
[3]刘建玲,陈文强,邓百万.建设高质量的微生物实验课程探析.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1):88-90.
论文摘要:21世纪的医学教育更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妇产科实验技能操作是妇产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本文就妇产科实验教学中的体会,探讨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进入21世纪,医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各医学院校都更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妇产科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科,但是临床实习操作容易被患者拒绝,所以提高妇产科实验教学质量就更加重要。近年来我们通过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加强实验室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要提高妇产科实验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实验室建设。我校积极筹措资金先后购置了一批妇产科实验教学比较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如多功能产床,孕期腹部检查模型,胎心听诊模型,高级分娩模型,透明刮宫模型及现代妇产科常用手术器械等。以满足各专业妇产科实验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1课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首先在实验课前要保证实验设备性能完好,实验用物齐备充足。其次实验指导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备课,要紧紧围绕实验教学大纲,把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要求及实验技能要点落实,做到胸有成竹。并且要把当前临床的新技术新进展融人实验课教学中。最后同一操作项目必须制定统一标准和操作程序,以避免学生无所是从。
2. 2提高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迈向目标的过程。学生是核心和主体,学习的学习兴趣越高,学习效率就回越好。传统的妇产科实验教学是教师在模型上讲解,学生在旁边听和记,学习兴趣不高。现在我们进行教学改革,采用模拟临床诊疗和操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在模型上进行操作训练。如在讲“新生儿沐浴”实验项目时,教师可以拿着新生儿模型及新生儿用品:洗澡盆、洗澡网架(或是洗澡网兜)、婴儿浴巾,小毛巾及婴儿衣物来配合讲解,学生肯定会饶有兴趣接受这一内容。通过调动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深刻印象。
在上实验课过程中有的学生觉得好玩,有的学生觉得操作模型是假的,态度不认真等是当前的普遍现象。要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端正学生学习态度非常重要。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各位学习的女生将来都要经历生育过程。假如你是一位产妇,你希望医生是马虎还是认真,是技术娴熟还是操作不当。通过换位思考激发学生同情心,懂得关爱患者,只有现在在模型上反复操作练习,将来在工作中才能技术熟练,减少患者痛苦。
2. 3教师指导规范,严格要求,提高操作准确率
规范性操作应贯穿实验全过程。教师在示教时要做到声音洪亮,语言清晰,要讲解清楚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在学生练习时认真巡视耐心指导,对不规范操作应给与及时纠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准确率。
2. 4实验记录客观真实,实验报告准确规范
在实验课中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认真观察详细记录实验的结果及出现的问题,并且要把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加以分析。有的学生虽然实验结果不正常,但能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原因,思考“为什么实验失败”的同时对教学内容也有了深刻掌握。实验课结束后,指导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有的学生对实验报告不重视,以致照抄现象严重,这主要是学生不明白实验报告写作的重要性。因此要告诉学生实验报告的写作与以后的科研论文写作密切相关,并且有助于逻辑,语言等素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在思想上的重视。
3实行严格的实验操作考试制度
【关键词】高分子专业实验;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实验课作为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是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1]。目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为改革实验类型,增加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但相应的实验教学方法及实验课模式也要进行适当调整来适应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特点,从实验教学环节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多年实验教学经验,对高分子专业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在实验过程中,既教书又育人,提升应用型人才在知识技能及人格素质各方面的竞争力[2]。
1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实验教学中,无论实验讲义还是教师讲解都有详细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课前学生按照实验讲义预习,实验课时照方抓药,结果大部分同学的实验报告甚至连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由于被动的重复实验讲义,完全没有培养学生探索和研究的兴趣,等到毕业论文环节,类似的实验方案学生也无法独立设计完成,基本的实验操作也不过关,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指导教师的依赖性很强。参加工作后不能较快的适应岗位独挡一面。
2 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 实验教材的编写
实验教材编写可提纲挚领,不要过于详细。实验内容结合课本知识,将知识体系贯穿,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学以致用。实验讲义给出实验目的,试剂用品及仪器名称型号,具体实验方案由学生通过查找文献、小组讨论等自行填写。
2.2 实验预习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各自查阅文献,写出实验原理、装置图、操作方法、实验步骤等,并列出参考文献。每实验小组为一个团队,团队一起讨论制定最终的实验方案,实验前教师评估可行性,团队集体讨论修改。实验预习过程集体编写了一份实验讲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的兴趣和能力。
2.3 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注重知识与能力并重。不同小组实验内容有区别,例如聚合物熔体流动速率的测定实验,分别给出不同牌号的HDPE、LDPE、LLDPE、PP等多种原料,四个小组在实验时间内选做其中几种原料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小组之间数据共享,共同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相同或不同结构聚合物间熔体流动速率与分子量的大小、挤出胀大比、流变性能等的关系与区别。聚合物的介电击穿实验中,实验预习时让学生收集各种塑料制品,用简易方法判断原料可能是什么,再进行电性能测试。通过将日常生活与理论知识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以及对高分子专业的热爱。
实验过程中,团队成员分工协作,自己确立个人在团队中的地位角色,协力完成实验,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将实验课堂时间更多的交给学生。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保证学生及仪器安全的前提下,由团队共同讨论独立解决,指导教师在必要时启发引导监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语言规范,操作标准,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和技能。
2.4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书写改变以往将数据加上,实验预习再抄一遍的毫无意义的重复,重视学生一项技能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比如流变仪测定聚合物熔体流变性能的实验,要求学生自学绘制三线表和利用origine软件作图,为毕业论文的书写及研究生学习奠定基础。实验报告按科技论文格式书写,要有结果与讨论,列出参考文献,且最后一定要有小结或心得体会,可以是实验操作方面的进步,可以是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或者是个人品质的提升等等,总之每次课要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验考核体系;实验能力;流体力学实验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实验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满足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在实验室通过观察、思考和操作,来提高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到有思想地做实验,自主完成实验任务。实验能力的培养应该配合实验考核来具体实施,文章就此提出了一套旨在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流体力学实验考核体系,对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各个环节列出了具体的考核方法,主要包括五个考核部分: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创新和实验考试。
1.实验准备考核
实验准备要求学生在实验前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要求,熟悉实验内容及步骤,并按照要求言简意赅地编写实验预习报告。通过实验准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深对流体力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准备情况进行具体考核,对实验预习报告打分,对未完成实验准备的学生,取消其实验资格。实验准备考核占实验总成绩的10%,详细评分标准见表1,取所有实验准备考核分值的平均分作为实验准备考核成绩。通过实验准备考核,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实验准备考核成绩组成实验总成绩的一部分;二是实验准备考核对学生进实验室起到一个筛选作用。
表1 流体力学实验准备考核评分标准
序号 评分标准 分值
1 实验准备充分,实验预习报告规范认真,有预习思考 10
2 实验准备比较充分,实验预习报告规范认真,有预习思考痕迹 8
3 实验准备基本充分,实验预习报告规范认真,但仅是抄书,无思考痕迹 6
4 实验准备不充分,实验预习报告马虎,不规范,无思考痕迹 4
5 未完成实验准备,未完成实验预习报告 0
在实验准备这一阶段,实验教师需要给学生准备具体的预习资料,包括:学生实验守则,规定学生进实验室需要遵守哪些规则;流体力学实验要求细则,对学生说明参加流体力学实验的具体要求;流体力学分室平面布置图,以便学生了解实验室情况;流体力学实验指导书,主要给学生提供每个实验的具体指导,如:实验目的要求、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成果及要求、实验分析与讨论、实验数据记录表、实验数据计算表;另外,还可以补充说明一下,实验预习报告书写要求、原始实验数据记录要求、实验报告要求书写哪些内容等等。
特别是实验仪器这一块,因为学生事先不熟悉仪器,实验时操作仪器比较困难,所以一定要先让学生熟悉仪器设备,有必要提供实验仪器的说明书。另外,实验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经典实验的介绍,如雷诺实验的工作环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师可以把这些资料编写成流体力学实验指导书,印发给每位学生,还可以把相关资料放到实验室网站上去,让学生自行下载查阅学习。
2.实验操作考核
实验操作考核作为实验教师对学生连续评估的主要形式,在平时实验当中对学生进行观察,并将观察记录作为对学生操作能力的直接评价。实验操作主要考核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实验教师在实验指导过程中,以启发学生思维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提问时予以适当指点和提示,主要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排除故障能力。因为这部分考核以实验教师的主观判断为主,所以在实验操作考核过程中要作定性定量处理,以便实验操作考核具体实施。实验操作考核占实验总成绩的20%,具体评分标准见表2。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流体力学实验操作考核的过程。
实验开始时,实验教师对每组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观察,签字确认。如能量方程(伯努利方程)实验开始时,检查每组学生是否将能量方程实验仪的所有测压管液面调整到齐平状态,签字确认。
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如实验操作时间是否符合要求,实验次数是否达标等等。
实验结束时,实验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实验原始数据记录进行初步分析,判断实验结果是否符合规律,确保实验质量。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果,撰写好实验报告。对实验有重大错误、失败或不能完成者,安排其在实验室开放时间重做。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按要求关闭仪器,清理现场,做好环境清洁工作。实验教师检查每组学生仪器设备整理情况,电源是否关闭,水桶(水杯)水是否倒入水箱中,雷诺实验的有色水阀门是否关闭,桌面是否整理,并作相应记录。
表2 流体力学实验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序号 评分标准 扣分值
1 测压管齐平缺认可/次 –0.5
2 测压管测点未达到实验要求/次 –0.5
3 排气泡缺核查/次 –0.5
4 操作时间未达到实验要求/次 –0.5
5 操作次数未达到实验要求/次 –1
6 仪器电源未关、阀门未关水未处理、桌面未整理/项 –0.5
7 实验结果不符合规律/组数据 –0.5
8 没参加实验操作/个实验 –5
注:流体力学实验操作考核满分20分,如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上述情况,则扣除相应的分值,扣完为止。
3.实验报告考核
实验报告作为考核的依据,自身存在不足的地方,既不能反映学生的操作技能,不能表现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使学生不动手或不作为主要参与者,也可以写出一份较好的实验报告。另外,由于实验报告是在实验室外完成的,可能会出现修改数据的现象,实验教师也很难了解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程度和真实的看法。因此,实验报告需要补充一些主观方面的报告成果,比如实验作业、实验总结等等。实验报告考核占实验总成绩的30%,由三部分组成:实验报告成绩、实验作业成绩和实验总结成绩。
实验报告主要考核学生实验后对所做实验进行的分析和评价,以及撰写报告的能力,达到总结和提高的目的。实验报告成绩满分20分,取所有实验报告分值的平均分作为实验报告成绩,详细评分标准见表3,主要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是否正确,实验现象分析是否客观完整等评定。对于实验报告其固有的缺陷,流体力学实验报告考核采用数据记录复份,来避免学生修改数据。
表3 流体力学实验报告评分标准
序号 评分标准 分值
1 实验报告规范认真,图表清晰,实验数据计算正确,实验现象分析客观完整,能做较深层的探研,优秀 20
2 实验报告规范认真,图表清晰,实验数据计算正确,实验现象分析比较客观,良好 16
3 实验报告规范,图表清晰,实验数据计算基本正确,实验现象分析基本客观,及格 12
4 实验报告格式规范,实验数据计算不正确,实验现象分析不正确,不及格 8
5 未完成实验报告 0
实验作业是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精心设计的,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补充和扩展。实验准备时,教师对将要进行的实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操作实验,编写实验报告,将问题引入深层次的探究,然后回答问题。如能量方程实验,提出问题:“测点2、3和测点10、11的测压管读数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2]”学生进行一系列思考后探究答案。实验作业成绩满分5分,每个实验作业以5分制为标准进行评分,最后求平均分作为实验作业成绩。
实验总结在流体力学全部实验结束后完成。此时,学生对实验知识、技能、仪器设备等都有了真切的体会、深刻的认识,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学生可以在实验总结中写:实验后的收获和感想,对实验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对实验室发展的建设性意见。这些信息反馈给实验教师,可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实验的真实感受,从而总结出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总结是教师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基础。实验总结成绩满分5分,以5分制为标准打分。
4.实验创新考核
实验创新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流体力学实验创新分两个方向:学习性实验创新和创造性实验创新。实验创新考核占实验总成绩的20%。
对于那些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可以从学习别人的已有成果开始,让学生收集现有的实验创新实例,运用学过的流体力学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重新剖析,在规定的时间内阐明自己的观点,进行答辩。学习性实验创新成绩满分10分。
对于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学生在现有仪器设备基础上,进行创新性、设计性研究与探索,组合成为新的实验或量测新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电脑进行模拟。实验创新也鼓励改良改进设计实验设备装置。另外,鼓励教师教改项目、科研项目带进实验室,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研制开发教学仪器设备,更新和改造旧的实验内容和手段。
开展实验研究可由团体进行,研究的一般步骤包括:确定题目、收集资料、制订研究计划、实验测试、分析与概括、反复论证或实践验证、完成实验报告或论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设计、开展实验性研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撰写研究性论文和总结报告等工作。实验创新小组向全体参加同学和指导老师介绍实验设计思路、实验过程、创新点等主要内容,并回答同学和教师的提问,由同学和实验教师一起打分考核。创造性实验创新成绩满分20分。
通过实验创新求得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实验室的发展。
5.实验考试考核
流体力学实验考核分两种形式:教师与学生的交谈、闭卷考试。实验考试考核占实验总成绩的20%,实验考试成绩满分100分,其中教师与学生交谈成绩50分,闭卷考试成绩50分。
教师与学生的交谈,可以了解学生在实验室获得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口头表达的技巧,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解释等,具有教高的表面效度。
闭卷考试可以克服实验报告的某些缺陷。流体力学实验考试内容侧重于实验方法与原理的理解,流体流动的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认识,静态流动参数测试方法的掌握。
综合流体力学实验五个部分的考核,可以给出完整的流体力学实验考核体系,如表4所示。
表4 流体力学实验操作考核体系
序号 实验考核 比例 分值 备注
结束语:
随着实验课程的独立开设,需要更精确、更契合实际的实验考核方法来适应实验课程的发展建设需要。实验考核要求能够公平合理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实验成绩,能够对学生实验学习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3]。流体力学实验考核体系根据实验教学的过程,对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各个环节,分别进行具体考核,提出了一套新的实验考核体系。该实验考核体系从实验整体出发,注重培养学生各项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倡自主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定性定量的实验操作考核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实验创新考核来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葛年明、周泉.电子电工实验考核方法的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4):146-147,166
关键词:运筹学;实验教学; 必要性;改革
《运筹学》是近六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它运用分析、试验、量化的方法对系统中人、财、物等有限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管理人员在做决策时提供科学的依据。
1、《运筹学》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1.1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
学生在进行了的课堂教学之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课题,查阅资料,仔细研究,建立模型、选择算法、调试运行后得出结果,并进行结果分析。该过程主要锻炼学生的系统性思维,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了解到有一部分学生在开始《运筹学》课程学习之前,从他们的学长处就知道《运筹学》难学,考试难过,而有一部分学生是在开始《运筹学》课程学习之初,在学习线性规划单纯形法计算时,被其烦琐而枯燥的计算过程弄得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全无。如果在学习中,加强实践环节,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开拓新的领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1.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一种新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数学实验室”中,进行观察模拟,发现并作出猜想,进行实验、计算和检验。《运筹学》拥有相当多的数学模型有利于计算机上机实验的开展,借助逻辑推理加以证明,让学生对《运筹学》课程内容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1.4《运筹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随着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数学软件都具有优化计算的功能。为了使学生和教师从烦琐的重复计算中解脱出来,我们设计了运筹学实验。通过运筹学实验课程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使学生在了解到运筹学应用领域广泛的同时,能够更好的把握《运筹学》课程学习的重点和方向。
1.5开展实践活动的需要
实验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还是一项专门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做实验来实现个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不断积累个人经验,扩大自己的认识范围,提高自己的能力。尽管四年的大学学习期间开展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化,还有竞赛、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但是实验教学是最基本的首选形式。结合《运筹学》课程学习特点,有效的开展实验教学是开展实践活动的需要。
2、《运筹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实验教学内容单调。
实验课上主要是运用优化软件包LINDO、LINGO、QSB等来计算已经建好的模型,得出计算结果,要求学生掌握各常用的软件的运用。基本上是一类问题一题,实验没有把各章节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缺乏设计性与综合性。
2.2《运筹学》实验教学存在着学生“被动参与”的弊端。
《运筹学》实验教学中,一般是任课教师事先提供实验指导书,规定了详细的实验步骤和细节,学生只能逐条照此办理。这种重复、被动的实验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实验技能,在某种程度上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其实验课效果不是很理想。这种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向学生灌输知识,满足学生拿学分、考高分要求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2.3《运筹学》实验教学考核的形式单一
上机实验内容的考核主要是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报告的内容评定分数。这种考核方式主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评定,不能完全体现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于《运筹学》实验教学的几条改进意见
3.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的改革在于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于充分尊重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按照教学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主要是宏观把握和原则指导,改“实验指导”为“实验引导”,改传统的“教师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
《运筹学》实验教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几个常用的运筹学软件的运用。应该先由学生自己由简单的案例开始,学习各软件的使用方法,不懂的地方,老师再给予指导,要求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设计一到二个综合性实验。如果是教师给出实际工程资料,给每一小组的资料背景要尽量不同,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3.2实验项目“少而精”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运用运筹学的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的总时数,但实验项目选定时,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实验项目不宜过多,而是加强每个实验的力度,一个实验项目可以运用几章的理论知识,注意章节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模型之间相互转化的原则。在融会贯通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实验技能和运用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加强实验过程中的监控
由于实验项目相同,实验数据也基本一致,所以有部分学生总指望在提交实验报告之前拷贝其他同学的,以此来获得实验课程的成绩。在评阅每一届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时,总能发现雷同的情况,所以加强实验课堂实验过程的监控也是十分必要的。
3.4增强实验报告撰写的灵活性
由于《运筹学》的某一些问题能建立不同类型的模型来进行求解,而且同一个模型又能用不同的软件求解,如果按照实验报告的规范,经常会造成实验结果的堆砌和实验报告的冗长。《运筹学》软件几乎都是英文版的,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实验结果出来,能完成实验报告,就算做完了实验,其实对实验结果的内容都一知半解。所以,针对具体的《运筹学》实验项目,实验报告撰写的规范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灵活性。
《运筹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目前只是一些初步的探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与解决。
基金项目:长沙理工大学教研教改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运筹学》教学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1创新意识少实验内容依附于理论教学的验证性实验多,研究型、设计型、综合型及反映学科前沿的实验少。实验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在实验时按实验指导书或老师的要求,使用规定的仪器或设备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而后按规定的格式完成试验报告。这种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7],严重影响了高师类化工专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1.2实验教学评价体系陈旧实验课的测评往往是根据平时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来定,较少采用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办法,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该评价形式很易让学生形成一种错误观念,即无论实验做得好坏与否,只要实验报告写得好,就会得到较好的成绩。故而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大大降低,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8]。
2实验教学改革对策
化工专业实验课的目的不仅是验证理论和把握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为今后从事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2.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材是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实验教学内容要适应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实验内容的改革与新实验项目的建设必须以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目标来整合和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化工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应注重与化工学科前沿结合,注重与科研、社会实践应用紧密联系,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及时融入实验教学中。配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设计实验的开发设计方案,编写相应的配套教材,教材内容设计应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突出实用性。在学生掌握专业实验基本操作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和水平。最后,开设专业应用性实验项目,达到专业实验教学与社会需求有效接轨的目的。
2.2转变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必需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11]。在化工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想象力,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实验教学成为学生有效地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与研究理论的方法和途径。高师类院校受办学特点的限制,每次实验时学生不可能都有动手机会。因此,可以采用大循环的方式同时开出全部实验项目,学生同时实验并完成不同的实验项目,同组的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采用不同的实验参数与条件,尽可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实验过程的每个环节,学生必须独立操作完成实验流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2.3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2]。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必须的[13],不仅是要学会对本专业一些理论知识的验证,更重要的应该是能应用理论知识,去对本专业科学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14]。学校可以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改变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总体格局,增加学生的实践教学课时和学分,经常组织学生到周边工厂进行实地参观,使学生深入工厂车间,全面了解工业生产设备运行、操作管理、产品研发、销售与售后服务等流程,加深认识化工生产的专业特点,使实践教学与实际生产相结合。
2.4搭建实验创新平台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院系可组建开放性实验室。该实验室全天开放,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具有创新内容的科学实验、工艺流程或流程设备改良改造实验;也可自选研究课题,自行设计实施方案、工艺流程和操作步骤,构建实验测试或生产系统。这样,使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自由发挥、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学术与经验交流活动,对比较成功的、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给予必要的评定和表彰,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锻炼了创新实践能力。
2.5建立合理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化工专业实验的考核是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一个完善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能够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的准确、高效,从而使考核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15]。因此,构建独立的比较适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际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化工专业实验教学,可将实验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并且对二者进行一定的比例划分,最后再综合这两个成绩来给出最终的实验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实验预习情况、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三个部分。而考核成绩,可以在实验过程中随机抽取一次实验或实验的一部分来进行考察,教师现场打分;也可以在实验课程的最后阶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进行实验设计,然后教师根据设计实验的完成情况来给出考核成绩;或者也可以将两种形式结合起来,综合给出考核成绩。在整个实验考核过程中,实行动态考评,把学生实验过程的态度和纪律也纳入考评内容,并占一定比例,这样做能够提高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实验报告是实验操作过程总结以及对实验结果分析讨论的书面表达形成,如果以小论文形式撰写实验报告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对提高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也有积极作用,为大四的毕业论文以及后续的继续学习或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16]。
3结束语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介绍生物的广阔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许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就是生物专家,随着DNA解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遗传密码被揭开,人类对自身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生物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前几年轰动全球的“克隆绵羊多利诞生”,成为最前沿的生物技术的典范。
2.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并利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悬念,引出要讲授的内容。譬如:“为什么要用卤水点豆腐?重金属中毒该如何抢救?”同学们就有各种答案。“同学回答正不正确呢?请看蛋白质的沉淀。”“为什么吃素也可以长肉?请看三脂酰甘油的合成。”根据章节内容提出相应的生活常识问题让学生解释。学生在解释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是能巩固知识,二是能修正知识,三是能拓展思维方式,四是能带来自我成功的喜悦情绪,这种喜悦情绪正是建立稳定持久的兴趣所必需的。
二、改革生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刻苦钻研新教材,多采用框架式教学。专任教师应刻苦钻研新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通过各种途径使知识趣味化,激发学生对新学科、新知识的求知欲望。每次新课前,先给学生课堂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堂上就本次课的内容先给出一个框架式结构,教师先讲清主线索,给学生一总体印象,然后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再逐步分解内容,达到目标要求,再讲清基本理论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治疗之间的关系。
2.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医学高职《生物》教材内容多、深奥、抽象难懂、学时偏紧,在实际教学中,要全面掌握内容,应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加强章节间的联系,以典型的病例,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导入新课,紧扣前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巧妙设置悬念,将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临床需要紧密结合。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不乏味;让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先学会,让学生都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喜悦,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有更深层次的知识吸引学生。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会创造一个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教学环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容量大,简明生动,条理清晰,更容易突破难点。例如在讲授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时,应用教学课件,模拟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使枯燥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学生容易理解,便于记忆,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基本实验技能熟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具备一定的理科素质和基本的科研方法的思路。
1.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的。生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并自如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一是要注重基本操作规范化训练和基本技能训练。基本操作规范化训练包括一般玻璃仪器及容量仪器训练,常用的有分光光度计、离心机使用等内容;基本技能训练包括溶液转移,固体溶解、溶液配制、阴阳定性分析、滴定分析、固液分离、标准曲线制作、数据记录和处理等。二是加强学生综合实验和自行设计实验。自行设计实验的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由每个小组自行设计一个实验,制定实验目的、材料仪器、实验步骤以及需要得出的实验结果等,上交教师审查通过后在教师的指导监督下做好实验前各项准备及进行实验,然后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这样的自行设计实验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综合实验能力。
2.开放实验室,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动手机会少是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差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在课外时间有计划开放实验室,提供学生动手训练的机会,在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前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及次数,以对学生进行考核前强化训练。
3.改革实验报告形式,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十分必要,影响着学生以后的科研能力及其兴趣。传统的实验报告仅仅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归纳、分析。可以要求学生按科研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实验报告,格式包括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等,评价实验报告时要从格式、内容、实验结果、归纳分析等去审查,结果要求如实反映实验结果,得不到预期结果的不可随意改动实验数据,讨论应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 分子诊断学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类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诊断中被广泛应用,逐步形成分子诊断学这一学科分支。分子诊断学是以分子生物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人体内源性或外源性生物大分子的存在、结构或表达调控的变化,为疾病的预防、预测、诊断、治疗和转归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①②分子诊断学已成为临床检验诊断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
1 国内教学现状及开展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意义
通过对国内高校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开设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环节整体现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对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分子诊断学实验需要较高的经费投入,以及对师资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要求较高等原因,国内很多高校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2)传统的分子诊断学实验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传统的实验一般是几个基本的操作技术如:核酸的提取与检测、DNA酶切、PCR技术、细胞培养、电泳技术等分子诊断学实验技术,独立的小实验缺少与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科研思路,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验证性实验占的比例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因为实验教学以验证课堂教学理论为主要目的,学生实验主要是按教材设计好的实验路线去做,以保证成功率。学生机械地模仿式做实验,抑制了他们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2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改革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对广东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三年级本科生的分子诊断学课程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符合分子诊断学学科发展的实验教学模式。重点是有针对性地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2.1 增强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与重视度
通过开课前开展师生交流会、学习经验分享会等模式向学生介绍分子诊断学实验课的重要性,并与学生交流学习经验。组织开展高低年级学生学习交流会,由上一年级学生向授课年级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等,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实验教学的了解、期望及教学建议。
2.2 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开展
在实验教学班实施双语教学、论文式实验报告,实验分组讨论、文献导读、科研实验案例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模式。
(1)双语教学。教师根据实验室内容及当前分子诊断的最新知识,结合学生外语水平实施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和运用专业英语水平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查阅国际最新的文献资料,提高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2)论文式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采用论文的形式进行充分论述,论文式实验报告提高学生分析讨论能力,锻炼学生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为以后的论文撰写奠定基础。
(3)实验分组讨论。在实验结束,针对实验原理、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实验结果出现的异常情况分成小组展开讨论,实验组讨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的理解,解决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增加学生实验探讨热情。
(4)文献导读。教师向学生讲授查阅文献的途径、技能和方法,并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的论文文献,通过文献导读,有助于学生掌握查阅资料途径,了解前沿科学技术发展情况,丰富课外科研知识,发掘学生实验主动性。
2.3 完善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等创新性实验
完善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中最基本的实验及不断加入的随技术发展的先进性实验。创建系统性综合实验,以疾病为主线,以临床常用的诊断试剂盒为材料,内容涵盖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肿瘤等诊断领域。开展综合性大实验,例如开展包括总RNA提取逆转录PCR胶回收基因重组质粒转化细菌培养质粒DNA提取酶切鉴定等系列实验的基因克隆综合性实验。开展蛋白质提取蛋白质定量SDS—PAGE电泳电转移抗体结合显影等系列实验的Western blot综合性实验。经过这些综合性实验加强学生对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强化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
2.4 改革实验考核制度
开展多元化的考核方案,不仅要从操作技能、实验报告、实验结果、实验室常识、实验素质等方面考核学生的常规实验技能,而且要对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创新性思维、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
3 实施效果总结
3.1 建立了创新性、综合性的实验教学模式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机械地照着实验指导照做,而是带着自己设计的课题进入实验室,教师的知识传授方式也从灌输式转变为引导式。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系统化和整体化,掌握本专业所学的基本实验知识和技能。学生自行设计的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培养了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增加学生对分子诊断学实验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3.2 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更加看重团队意识,以及集体智慧的结晶,科学实验不是一个人随意的活动,分工与协作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而这正是当前绝大多数同学所欠缺的。③由学生自愿组成团队,每个团队由4~6名学生组成,每个团队通过讨论决定研究的课题,设计课题过程中队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分工与协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培养了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团队精神,养成良好的科研素质,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师知识的更新
通过实验教学的实施情况分析,创新性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教学方法的进行,促进创新性教学方法的研究。学生设计的课题,知识面比较广,有些涉及最新前沿科学,部分课题对老师来说也是新知识,这对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跟着科学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基金项目: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经费(TS10466),广东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JY1028)
注释
① 马佳,杨清玲,陈昌杰,等.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2(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