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科学小论文

初中科学小论文

时间:2023-01-13 22:02: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科学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科学小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研究背景;实践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它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科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背景

现行科学教材(朱清时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在每一册中均安排了“研究性学习课题”,但现实教学中,几乎没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也成了摆设。究其原因,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编写过于简单,缺少指导性,因此可行性不强,研究不了。

2.广大农村初中科学教师缺少指导经验。

3.教学理念上认识不足,大多数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费时、费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不大。

4.学生对教材中的课题兴趣不大,不愿研究。

而本人认为研究性学习对于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或信息,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初中科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科学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

本人利用省级立项课题《农村寄宿制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开放性探究》(编号SNQ8,其主题为“关于草莓种植的研究”)为平台,尝试了在初中科学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研究课题

(1)了解学生兴趣,确定研究主题

针对以上关于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难以实施的分析,本人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课题感兴趣,才能自主地研究。在决定进行以“草莓种植”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后,本人在所任教的八(15)班中招兴趣小组成员时,全班50人,共有45人报名参加。对此本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从中不难看出学生的喜好与对事物的好奇心是研究性学习的动力。

(2)搭建研究平台,提供物质基础

在省教科院的指导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本人在学校行政楼的露台搭建了草莓种植实验室,种植了134棵草莓。这就为我们进行以“草莓种植”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3)组织活动,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发现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本人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包括到草莓种植基地参观。

(4)问题分析,确定研究课题

对于学生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都既有研究价值,又适合学生目前的研究条件,为此要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的分析,最终确定一个研究课题。本人指导的科技兴趣小组经分析后,最终确定的课题是:关于人工授粉对草莓果实发育影响的研究。

2.组建合作团队

(1)合作伙伴组建,明确分工

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以及性格和知识能力组建合作团队。由写作、口语表达能力强的4名学生组成采访组,负责采访记录;由善于观察的6名学生组成观察组,负责草莓生长的定时观察和记录;由仔细认真的4名学生组成资料整理组,负责资料收集、整理、归类,另外还有草莓种植组、天气观测组等。各小组均有明确的分工,并作好计划,按计划实施。

(2)邀请指导教师

科技兴趣小组邀请草莓种植大户杨风高作为草莓种植指导,校教科室主任作为科技小论文写作的指导教师,本人作为负责人除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以外,还作为种植、学科知识指导教师。

3.制订计划,进行研究

依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本人指导学生制订了如下计划:

4.收集实验数据,形成实验报告

从开展科学研究性学习至今,积累和收集了天气观测、草莓果实质量、草莓株高观测等数据。学生撰写了《草莓花观察》《温度对草莓生长的影响》《人工助草莓授粉》等科技小论文和实验报告共计10余篇。在下一阶段中将实行成果展示活动,以展示学生的作品,推广科学研究性学习步骤和从中获得的经验,使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参与到科学研究性学习中来。

三、科学研究性学习在科学教学中的意义

1.科学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本人带领学生以草莓种植为主题进行科学研究性学习主要体现了这一点。

2.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和反思

如,“组建合作团队”教学设计。

以上教学设计通过组建一个团结、互助、分工明确,并且在性格、知识和能力等方面互补的合作团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应对挫折的能力。又通过邀请指导教师的师生互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交流与倾听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3.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整合,也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又如,学生对“蜜蜂对草莓果实发育的影响”的分析。

确定课题为:关于人工授粉对草莓果实发育的影响的研究。

从以上学生对“蜜蜂对草莓果实发育的影响”的分析后,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即我校草莓种植实验室中没有蜜蜂,且只有一个大棚,如果放了蜜蜂,整个大棚中都有蜜蜂,不利于做对比实验,这又怎么办?本人组织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用人工授粉代替蜜蜂传粉。从中不难看出分析问题、确定课题这一活动中整合了“花的结构和种类”“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发育”以及“对比实验设置”等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之后的“草莓花的观察”“草莓花的人工授粉”“草莓果实发育的连续观察”等活动中又加以应用,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4.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和成就感,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从学生为冻死的几颗草莓而神伤到收获第一颗又红又大的草莓的惊喜;从学生亲自挖土、运土到每天坚持记录观测结果和关注天气变化;从学生一次次地为草莓浇水到入冬以来每天的盖棚、掀棚。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

5.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

6.有利于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学习科学知识

如,学生栽培草莓、观测草莓、交流研究心得、撰写科学小论文等。

四、科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反思

1.缺少理论的指导和实际操作模式的借鉴,可谓是“摸着石子过河”。因此整个过程颇为艰辛,但也快乐着。今后加强理论学习,开展科学研究性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2.初步摸索了一条科学研究性学习之路,但过程略显粗糙,有待细化。

3.对学生和本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总之,依托课题平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整合所学知识,切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和反思,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或信息,对于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本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大超.研究性学习.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5.

第2篇

但是,在目前农村初中的科学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真实参与课外探究活动是很少的,这使得农村初中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流于形式、实效性差,这已经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不争的事实。如何改善农村初中科学课外探究的不良状况呢?

一、树立课外探究的正确观念

在初中学科“减负”的形势下,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应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学校评价体制,去除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使学生早日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保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校内外课外探究活动,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加强学生课外活动的实效性,的确是一件烦琐的事情,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教师都要付出很多。不可否认,课外探究对学生科学素养、实践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开展课外探究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解决科学课改中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

二、创设课外探究的良好环境

对于学生课外探究活动,教师除了要给予极大的关注外,还要发动各方力量,创设学生进行课外探究的良好环境,以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例如:学校图书室、电脑房可以根据需要定时开放、学校实验室可出借一定的实验器具、学校可以开辟一定的场所建立学生课外探究活动基地、学生让各自的资源实现共享……。这样让学生自主查找收集信息,学生学习的欲望能得到很大限度的满足,碰到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一下子就能得到解决,就更加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扩大了学生探究的范围。

三、加强课外探究的方法指导

探究方法的指导对课外探究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学会了方法,才有可能实施,它是学生课外探究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是保证。农村初中学生探究方法掌握较少,学习兴趣持久性不强,克服困难的意志薄弱,不能完全独立地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教师应该适时加以鼓励和指导、监督和评价。刚开始可以确定较少的题目,帮助、引导学生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让多人合作或单独探究同一活动,等到学生适应了课外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后逐步放手,再让他们各自进行活动。课外探究有一个从扶到放、逐步培养的过程。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

学生的能力水平是有差异的,不同的活动项目难度也不相同,因而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如我们对阅读课外书、写小论文、提小建议、做家庭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独立完成;对探究性实验和专题研究活动,例如:绘制学校、教室平面图、寻找校园内的植物类群、调查当地水资源污染情况等活动则让学生自愿结合,以学习小组形式开展。还有些群体性的活动,例如参观发电站、养殖场、农田、果园、苗圃等要求全班同学一起参加。

五、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

我们农村学校的校园面积充足,有着相当丰富的植物资源,这无疑为学生的课外探究创设了很好的场所。为了能使全校学生进一步认识校园植物,更加自觉地珍惜和维护校园植物资源,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辨认常见植物,给校园植物挂牌”的活动,同时我们还有一个想法和建议,为了能更好的树立环保意识和绿色理念,我们可以组织全校师生开展“校园绿色植物认养活动”。向全校师生发出“爱护小树,从我做起!爱护小树,从现在做起!”的倡议,负责养护管理植物,然后定期对认养结果进行评比。让全校师生真正有“我的校园,我做主”的感觉,使美丽的校园能够真正成为我们学生的学园、乐园、花园。

实验器材是探究活动的物质保障,尤其是学生的课外探究器材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了。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一方面教育学生做一个“有心人”,注意收集平时废弃的可做实验的物品,比如吸管、饮料瓶、一次性注射器等等。另一方面当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需要用到的一些实验器材家中没有时,就必须需要我们老师来提供,建议学校加大投入及时更新和补充器材。为满足学生活动之需,每周在指定的时间内开放科学实验室,允许学生在这个时间内走进实验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行实验,科学教师到场指导。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里,轻松自在,设想出许多奇思妙想的实验设计。通过互相合作、自主实验,使课外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从中他们可能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现象,领悟到书上学不到的知识,锻炼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

六、合理安排活动容量和时间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作业生活化原则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10104

作业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附属,更是学生课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具有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一种活动。同时也是教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品尝生活的一个平台。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作业在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着量大质差、形式单一、结构失调、有效性差等弊端。学生迫切要求减少作业数量,降低作业难度,增加作业内容的趣味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期待作业的实效性。学生作业负担过重而效率低下已成为困扰广大师生的一大问题,因此作业设计应当突破以往单纯拘泥于文本、束缚于课堂的局限,向课外延伸、与生活接轨。作业生活化就是教师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之成为丰富学生生活的重要向导。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紧密贴近学生生活,有的放矢地设计生活化作业的内容,并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拓展、丰富生活化作业的内容;通过生活化作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并致力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高的学习效率。

一、初中科学作业生活化的原则

1.生活化作业应起源于生活

在科学学习中,教师总会碰到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这些生活资源,会使学生对科学产生一种亲近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让学生观察自然环境下的物种多样性时,可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内植物(藻类、苔藓、蕨类、裸子、被子植物等),观察这些植物的生长环境(包括阳光、温度、水),思考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也可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观察原生、环节、软体、节肢等动物,从而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及动物生存环境的多样性。又如,在教学“大气压强”时,可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利用橡皮吸来疏通抽水马桶,同时思考问题:饮水机上的一大桶水倒放,水为什么不会流下来?生病时挂点滴用的挂瓶,为什么玻璃瓶的需要另一根管子与大气相连,而塑料袋的不用?壁虎为什么有着神秘的力量,它能飞檐走壁,甚至能悬空在天花板上?在观察实践中,指导学生看、听、摸、闻,运用多种感官从位置、形状、光亮、色彩、声音等多方面、多角度细致观察事物的重点部分,帮助学生逐步领悟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各有千秋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使事物在脑海中形成具体鲜明的形象。学生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应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并且观察生活中事物的各类变化,而这些都是科学作业的素材。

2.生活化作业应理性回归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从生活和教育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学生在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只有内化才能得以巩固,但为了巩固知识而做大量的书面作业,学生便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能将书中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学生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作业与生活紧密联系,就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很有研究价值,从而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信心与动力。如学习“日常生活中的有机物”后,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食物进行分类;收集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为自己或家人制订合理的膳食计划;或引导学生思考:家里有糖尿病人,他们的饮食要注意哪些?家里有脂肪肝病人,其饮食又要注意什么?广告中称某种牌子的八宝粥(含桂圆、红豆、糯米等)不加糖,但比加糖还甜,最适合糖尿病人食用,你认为病人能否食用此八宝粥,请说明理由等。学以致用,学习最终要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而且知识必然会在应用和服务生活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和迁移。

3.生活化作业应超越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又是稍纵即逝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处理各种信息,从而认识周围的世界,并且超越我们的生活。如学习“天气与气候”这一章节时,引导学生听天气预报时做一些笔录,并根据自己的笔录对气温的变化及降水量等作统计,除了掌握书本知识外,鼓励学生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现象。这种贴近生活的课外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因为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去完成适合自己水平的、与自己生活相贴近的作业。通过这种课外作业,学生还可以及时地发现社会对自己正在学习的知识的需要,因而,他们对学校和社会也产生了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这样,他们也就很自然地认识到今天在学校里的学习就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

二、初中科学作业生活化的途径

1.设计知识建构式作业,搜集生活

生活中有很多科学小窍门、科学现象或有趣的科学知识,学生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访问有关专家等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信息,经加工处理,按不同的需要进行分类,这样有利于学生建构科学知识。如学习压强时,对生活中有关压力作用效果的现象进行归类,辨明是属于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变压强的,思考为什么堤坝要设计成上窄下宽,对知识体系进行建构,形成一定的思维导图(如下图所示)。思维导图便于学生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放入知识框架中。通过完成这类作业,学生既开阔视野,丰富科学知识,又培养了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关注生活的热情。

2.设计家庭实验式作业,实验生活

虽然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还有些课外小实验、探索与研究等活动,但由于学习紧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少。为此,我们可以在寒暑假作业中设计家庭实验式作业,让学生利用家庭中的物质资源完成实验作业。例如,物体浮沉条件是个学习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以布置家庭实验式作业,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鼓励学生用家中的物品进行实验。如取一支废输液管,从壶腹(中间膨大处)一端剪去小塑管并在火焰上烧熔密封,另一端留有15cm长,做成“塑料滴管”。再取两个废弃可乐瓶装满水,用一根铁钉加重并固定“塑料滴管”放入可乐瓶,拧紧瓶盖,双手挤压瓶壁,发现滴管往下潜。松手后,滴管中的水被挤出,滴管又往上浮,这就是教材中的潜水艇工作原理。然后折一段牙签塞住另一支滴管出口,放进另一瓶子,其余的做法与上相同,结果把鱼类上浮和下潜的原理展现得淋漓尽致,本实验中用到的可乐瓶、铁钉、牙签、塑料滴管等都是日常生活用品。

生活中利用无毒害而随处可见的废弃塑料矿泉水瓶、可乐瓶还可代替实验室中的水槽、试管、烧杯、集气瓶、漏斗、塑料洗瓶等。如稍大的可乐瓶从下半部分剪开就成了一只水槽;把小的矿泉水瓶对半剪开,上半部分即可作漏斗,下半部分可作烧杯,还可用来制作水火箭的机身和机翼。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其他废弃物品,如小贝壳代替小烧杯,在贝壳内做实验,用塑料药片板代替井穴板,用吊针来代替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的滴头;用眼药水瓶制成储液滴瓶,这样既节省了实验药品的用量,还使生活废弃物变成了实验仪器,使实验仪器生活化。

3.设计微博日记式作业,记录生活

生活中触及的科学知识很多,我们要让学生养成长期记录的习惯,很多敏捷的思维品质和出众的创造力就是这样慢慢培养出来的。引导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并以日记或微博的形式记录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或者有感而发的观点等。鼓励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当看到生活殊的现象时,把脑海中闪现的想法,及时地记下来。如2009年7月22日,笔者曾组织学生写百年一遇的日全食观察日记,详细记录日全食的变化过程以及由日全食而引发的联想;还可写感受,写日全食形成原因而引发的思考等。又如观察蜗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写观察日记,记录蜗牛的外形、敏感的触角、生活习性、分泌液、爬行、生殖特点等。

4.设计社会调查式作业,融入生活

第4篇

关键词:菜单;差异;科学活动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学生的差异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而《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挖掘,我们的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等。”本文针对如何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在开放的实验室中,利用活动菜单选择适合自己的差异性科学活动作业进行科学探究,以及这期间所取得的一些成果进行论述。

一、开放实验室,菜单式差异科学活动作业的背景及理论依据

1.目前作业布置形式单一、机械、枯燥,都是现有的作业本、课外辅导资料等,不能适应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科学素养的需要

学生每日都在重复进行这样的作业,久而久之,对学习和作业失去了兴趣,作业成了学生的负担,做作业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而开放实验室,实行菜单式差异科学活动作业,则是对作业形式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使得作业形式多样化,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课堂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机会少

学生动手时间不充分,限制了学生对所探究问题的深入研究,抑制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3.实验室开放,实行菜单式的差异科学活动作业是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需要

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突出科学探究”。《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而科学活动正是科学探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从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实行实验室开放,实行菜单式的差异科学活动作业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同时也是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要求。

4.实验室开放,实行菜单式的差异科学活动作业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需要

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对自然界的奥秘都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另据调查显示:有近8成的学生愿意在老师讲解了所学知识或进行演示实验后亲自动手做实验来探究。所以,进行开放实验室,实行菜单式的差异科学活动作业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保持对自然科学足够的求知欲,而这正是学习的动力源。根据加德纳《心智的架构》(Frames of Mind,Gardner,1983)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开放实验室,实行菜单式的差异科学活动作业,也是满足具有不同智能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开放实验室,菜单式差异科学活动作业的概述

开放的实验室是指校内实验室定时向学生开放,学生可在实验室中完成事先预订的科学活动,以及利用校内外资源在校内外非实验室进行科学活动。菜单式差异科学活动作业是事先设计好的,供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学生选择的科学活动性作业。它们的关系如下图:

三、菜单式差异科学活动作业的实践

1.菜单式差异科学活动作业的设计

菜单式差异科学活动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1)实验器材易得,实验器材的来源必须是实验室现有的和生活中易得的(如饮料瓶、吸管等)。(2)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需求。(3)易选择,学生可根据年段、研究方法、所学知识等不同角度进行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4)在实践中完善,在活动中深入。

根据以上的原则,设计出开放实验,科学活动菜单,如下表所示。

实验开放菜单(节选)

注活动编号便于分类和查找,例“7A01”表示:七年级上第一个科学活动。“7B”则表示七年级下。

2.菜单式差异科学活动作业的准备

(1)科学活动报告单的准备

根据学生年龄和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在科学活动报告单的准备上也是有分层的,七年级的科学活动报告单中科学活动目标、原理,所需仪器和药品,科学活动步骤,数据(现象)记录表,科学活动结论等样式一般都是设计好的;八年级的科学活动报告单则一般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科学活动步骤;九年级则要求学生不仅要自己设计科学活动步骤和科学活动数据(现象)记录的表格,还要对科学活动作出评价或是写出相关的研究报告和科学小论文。另外在写实验的仪器和药品时要注明校实验室是否能提供,便于实验材料的准备。

(2)科学活动材料准备

考虑到校内实验室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校内外其他资源的整合相结合的原则。在实验报告单已将相应活动中学校实验室能提供的仪器和药品以及要学生自行准备的材料(一般都是易得的)列清楚时,学生实验前根据所选实验,领取实验任务单,提前3日向实验员预订实验仪器,实验室不能提供的则自行准备。

(3)建立合作小组,制定相关制度

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以4~6人为一小组建立活动小组。每组设一名组长,负责实验仪器的借用、管理、理赔和活动时间、场所的安排等事项。合作小组建立的同时,建立健全实验仪器和实验室的预订制度、安全制度、实验仪器赔偿制度、老师指导制度,以保障实验有序、安全、有效的进行。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一定要有任课教师亲临现场监督和指导。

四、差异科学活动作业的完成

1.作业完成的场所

差异科学活动作业的完成根据具体任务所需,学生可选择在校内实验室或校外完成。

2.针对同一块知识,设计了不同难度、不同类型的活动任务单以供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选择

如,部分学习成绩、实验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选择了“9A11家用电器铭牌调查”,这一活动则相对上一案例中的实验难度就要低些,活动的地点也由校内的实验室延伸到了校外的家中。但同样的,学生通过这一活动也有收获,他们认识了不同家电的电功率。上课中利用他们所做的调查,让调查的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在普及知识的同时也分享了劳动成果,调查的学生就很有成就感,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探究的精神得以培养。

又如,另一部分学生选择的是“9A12读懂电费单”,这一活动研究了电费是如何计算出的,特别是阶梯电费和峰谷电费的计算,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搞清楚的,而他们的研究则解决了这一问题。

3.根据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还设计了适合不同智能学生的差异性实验(实践)作业

例如,在九年级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就有这样的一个实践性作业——“青花瓷”化学版演唱。这一作业就适合“音乐智能”较好的学生去完成。

有一部分学生做了这一作业,并在班上进行演唱,同时说明其歌词中所反映的化学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像这样的作业,做的学生兴致勃勃,听的学生轻松愉快,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悟,原来学习可以这样快乐。

4.同组成员进行差异性分工

例如,在进行调查研究类的科学活动中,我们让动手能力好的学生负责实验,获得事实与证据,文章写得好的学生负责记录和写调查报告,善于表达的学生则讲演调查报告。

5.差异性科学活动作业的补充与深入

我们在实施此活动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会对所研究的内容进行深一步的探究。

五、差异科学活动作业的评价

评价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有效的评价能促进活动有效、积极的开展。根据“评价时空的开放”,对学生通过菜单选择的差异科学活动作业进行班内的初评和校内科技周活动内的复评。班内初评是指平时科学任课老师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筛选,选出较好的作品推荐到学校,由学校在每年一次的科技周活动进行评比(图2、3为科技周活动照片)。校内科技周活动复评,则对推荐上的作品按演示实验类、探究实验类、科技调查类、科技制作类、科技创新小发明类进行评比和嘉奖,优秀作品在各班进行巡展,使学生作业的成果得以分享,作业中的科学知识得以推广和普及。

综上所述,我们实施“开放实验室,菜单式差异科学活动作业”是为了改变学生作业单一、机械、枯燥的现状,发挥学生不同的智能,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施过程中,从菜单的设置,学生自主选择科学活动以及对学生活动的评价等都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做作业上真正做到“我的作业,我做主”,从而使全体学生有所学、有所乐学,最终学有所成、学有所就。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4.

[2]张仁贤.设计作业与练习创新思维.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05.

第5篇

关键词:科学教学 先学后教 策略 有效性

洋思中学推行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本质就是将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实践证明,洋思的课堂教学改革是成功的,它有利于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根据“先学后教”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本文着重谈谈在科学课堂中实施“先学后教”教学策略。

一、启发诱导,落实“先学”

所谓“先学”,就是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学生按照教师提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思考、讨论、练习。为更好的落实“先学”,教师应做好启发引导,笔者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指导进行阐述。

(一)课前预习指导

预习就是学生在听课之前先行阅读教材,对所要学的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为听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为领会教师讲授的内容打下基础”。所以我认为,预习并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象征性地读一读、看一看,特别是,《科学》刚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故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时还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可以在上完一节课的内容之后出一、二道有关下一节课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指导意义的预习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预习教材,试着解决问题。

(二)课内自学指导

课内导学:大体可以分为思考导学、知识框架引导、自学测试、分组讨论几个过程。

1.思考导学

在学生自学之前,教师要精心准备以“学”为主的思考导学题。

2.知识框架引导

系统梳理本节知识框架,将知识要点或重要规律设计成空,由学生在预习课本的基础上,归纳完成。

3.自学测试

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对一些重要的概念、规律和法则,常常是文字和公式背得烂熟,却不能领会其物理意义。

4.分组讨论

学生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去解题,未知答案的情况下,都能各抒己见,相互切磋,相互争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以求的正确结论。

(三)课后复习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后的学习才是学生消化、吸巩固的重要环节,我在指导课后复习时采用的方法是:利用课堂上学生掌握的新知识,设计出新颖和较有深度的话题和练习,将触角伸向更深、更广的天地,将新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又培养了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和大胆创新的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让学生置身于社会的实践当中。在课后还给学生布置一些这样的作业:写一些贴近生活的科学小论文;查阅并收集科学资料:利用家庭常见物品进行家庭小实验及小制作等等,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二、适时而教,激活课堂

所谓“后教”,就是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疑难问题,促进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及教师启发解决疑难和问题。按当前的课堂组织,教师在课堂上巧用方法,提高教的效率,赏识性评价,催生学习的动力,努力建立课堂教学新常规。

1,建立课堂教学新常规

“先学后教”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自学――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之间讨论――学生交流经验。

2,巧用方法,提高教的效率

在“后教”这一环节,明确教什么?即教的内容,绝不是依教材照本宣科,而是教学生自学后还不会的地方。

3,赏识性评价,催生学习的动力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在科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实施“先学后教”应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

在上课中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学生在自学后讨论时,每四个人一组讨论自学思考题,往往是对对答案.这种所谓的讨论,发挥不了“兵教兵”的效果,学生自学的成效无法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也无法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

2.处理好“学”与“导”的关系

当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需进行指导、讲解,讲什么,不讲什么,教师往往无法把握。我认为学生能通过讨论或同学之间解答就能弄懂的可以不讲;第一次出现的概念、教材中的重、难点应精讲。在讲解时,针对问题,可设计一些有台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训练了思维能力。

3.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

每堂课都留15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练习,一方面可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可促使学生内化知识,使知识尽快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那么怎样安排练习题呢?根据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设计的练习题可分为:基本题、变式题、综合题、发展思考题等四个层次。基本题要求全体学生做,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做其他三类题目,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总之,先学后教,主体参与,其主旨就是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改传统的教学模式为自己自学,小组讨论、集体研讨等多种形式,同时优化课堂,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得,焕发出学习热情,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袁运开、蔡铁权主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6篇

【关键词】生活科学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1-0108-02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一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贯彻全新的理念,实行创新的素质教育。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科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科学的趣味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然而科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让科学走向生活,让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同样也可以是通俗的。科学的“生活性”恰似一座拱桥,能够拉近科学与我们的距离。这其实就是科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如何开展科学生活化教学呢?

下面笔者就用科学“生活化”的观点,谈谈一些课堂教学策略。

一、利用“生活经验”,感受科学存在。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要从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最终实现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提高。

学生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引出科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着科学,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例如,在八年级上《水的浮力》教学时,可从学生游泳的经历入手,提问:矿泉水瓶靠什么浮在水面?接着提示:想想夏天游泳时人的感受,会游泳的学生马上想到:在水中感受到水对人有一个向上的力的作用,这个力足以让他们浮在水面而不会下沉。然后,教师可以提问这是什么力?学生根据他们的经历会回答是浮力,教师此时可指出矿泉水瓶也是靠水的浮力浮在水面的。然后教师可出示浮在水面的乒乓球,以及沉在水底的石块,询问这两个物体在水中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对于乒乓球受到浮力作用学生马上就能回答,而对石块是否受到浮力学生不能马上作答,此时教师可提示:在水中搬石块重还是在空中搬石块重?根据自己的经历,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这时再问:为什么乒乓球会浮在水面而石块却沉在水底?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激发了,他们已经有了学习新的知识的动力,这样不仅可以顺利进入新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研究生活的好习惯。

二、捕捉“生活素材”,增强科学意识。

初中里的科学知识是整个科学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贴近生活的一部分,应是生活中的科学,是学生“自己的科学”。教科书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决不是唯一的资源,现实世界才是科学教学的丰富源泉。任何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都可成为他们的学习内容。因此,我认为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对科学教材进行充实、重组。

例如,在七年级上《物质的酸碱性》这堂课时,我事先准备一些水果,如柠檬、香蕉、苹果、桔子、梨等,还从家里带来油、盐、酱、醋、肥皂、洗发水等家庭用品。开始上课时,我客气地拿出各种水果让同学们品尝,学生很是惊讶,上课还能吃到水果?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每一位同学都在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品尝起来,事后请他们说说自己品尝水果后的感觉,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做还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原来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科学知识,真正体会到生活中的科学,体会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如果只是单一地使用教材内容和实验仪器会制约了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而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素材,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活科学课堂。

科学以探究为核心,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应该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动的生活磁场。

科学教师可根据科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科学问题具体化,以更便捷的方式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把教学内容和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科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家庭电路》这节时,我是这样做的:本来因为光线较弱教室里的灯一直都亮着,当学习到用电器时,我故意把断路器悄悄的断开了,灯灭了,学生很奇怪。于是我请一位同学帮我重新插好插头,可是灯还是没有亮起来。我说:“谁能把这灯的故障找出来?”这下学生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了,有的说可能是灯的接触不好,有的说可能是插头没插好,有的说可能停电了……然后请学生上台逐一验证假设终于找到了真正原因,学生很高兴。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四、解决“生活问题”,体会科学乐趣。

在科学课上,教师将生活问题和生活实践充实进来,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再加上分析研究的是大家都熟悉的生活问题,学生间的交流话题增多,思路打开,情感体验也丰富,彼此间容易产生相互影响,往往会有“触类旁通”之感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然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探究,激发了求知欲望,同时也激发了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时,刚好是上午第一节课,我一进教室就展开调查:早餐吃了吗?学生分组回答后,我当即取出刚从食堂买来的两个肉包子,并倒上一杯开水,请未吃早餐的两位同学把这两个肉包吃下去。当他们津津有味地吃下去后,我突然抛出问题:肉包中有哪些营养素?肉包现在“旅游”到何处了?它们是如何“旅游”的呢?此问如导火索,引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及体验,教室里顿时引起一片讨论热潮。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板书:肉包子的消化与吸收?尤其是问号画得很大,而且是彩色的。于是学生情绪高涨地围绕这个主题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小结时我将“肉包子”三个字改成了“食物”,就结束了本节课。因为学生已能自主地将“肉包子”换成“菜包”、“萝卜包”,进而是其他任何食物,无须教师再多言了。

五、组织“生活实践”,体验科学价值。

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不应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学生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更广阔的天地。能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科学习惯,才是教师与学生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科学的生动体现。

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出教室,拓展创新视野。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并在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让学生感知科学的实用性,最终实现生活走向科学,科学走向社会。

例如,在中考复习阶段,可以让学生以家中常用的电冰箱为例,要求学生从物理(声、光、热、力、电)、化学、生物多角度全方位展开探究活动,并写出小论文,然后评比出最佳探究家,予以隆重表彰。通过这一探究活动,既能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气氛,又使学生加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学生明白了电冰箱是众多科学知识的集合体,它包含了物态变化、能量转化、噪声产生、自动控制电路、电功率、微生物滋生、生物呼吸、食品的储存等知识点,增强了探索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培养了思维的条理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第7篇

“轻负”即给学生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既要从课业上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要从心理上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高质”,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就是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在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的同时,如何提升教学质量更是重中之重,也是“轻负”的生命力所在。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教学保证,那么单纯的“轻负”将失去全部意义。

一、要设法抓住学生的心

古人云: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育人,所以,作为科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设法管理好学生,让学生喜欢你、听从你,让学生喜欢科学这门学科。要做到这些,我觉得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走近学生,亲近学生

我曾经认为像我们这样的女教师,对学生必须严格,让学生对我们又敬又畏,才会听我们的,因此,我平常接触学生时,基本上都是板着面孔,很少跟学生说笑,学生也很少接近我。几年前,我在一位学生的周记中看到这样的一句:“真想我的老师像妈妈。”我当时很吃惊。后来,经过反思,我想: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有些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他们是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他们缺少母爱,他们渴望母爱。而我是一位母亲,我可以在生活上关心他们、照顾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后来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跟他们一起谈生活、谈理想、谈学习方法等问题,晚上就寝前到学生寝室看看学生的生活情况。当学生犯错误时,先包容他们,再耐心细致地跟他们讲道理,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要一视同仁,使他们觉得老师是关心他们的,不管怎么说也应该给老师面子,各方面表现好点。这样我走近了学生,学生也就亲近我,我也更容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学生对老师有了亲近感和信任感,课堂上就容易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既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2.认真做好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玩中学、学中乐”一直是我们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科学的理论离不开实验的基础,我们可以利用学科的特点,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初三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我预先在白纸上打印了一朵花,上课时用酸、碱溶液分别涂到花瓣和叶上,学生什么也看不到,接着我像变魔术一样往白纸上喷一种液体,结果花瓣变成红色,叶变成蓝色。学生都很好奇,学习的兴趣就激发出来了。接着我再一边做演示实验一边让学生归纳酸的化学性质和碱的化学性质,整节课学生的兴趣一直很浓,效果也非常好。再如纸盒烧开水的实验:我先把一张白纸放在酒精灯加热的石棉网上,发现白纸燃起来了。我问:“现在我用白纸折成一个纸盒,它可以放在石棉网上烧开水吗?”学生的兴趣马上被吸引起来。然后我用一张白纸折成一个纸盒,纸盒的四个角用回形针固定,放在铁架台上的石棉网上,再加入适量的水,然后用酒精灯进行加热,会看到水沸腾后,纸盒并没有被烧毁,学生亲眼观察到了自己从未知道的、不相信的事实,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这样容易使学生树立努力学习,勇于探索、挑战自我的决心和信心。类似的实验还很多,我们老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就能很好地被激发。

3.利用分组竞赛,激发学生的斗志

还有不可忘了竞赛的作用。科学竞赛本身是一项活动,一种带有目的性的有组织、有纪律、有思想的活动。中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时可以得到快乐,学到知识,丰富科学意识。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锚着劲儿去争、去夺。于是,我就把班级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都有上、中、下的学生,竞赛的项目有课堂提问、积极举手发言、作业、考试成绩等,这样课堂上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思考,课外可以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互助学习,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即使是后进生也会迫于本组同学的压力,努力地提高自己。

二、精心备课,设计学案,优化课堂教学

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要优化课堂教学,我们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优化,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备课时首先要依据教学大纲,把初中三年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细致分析,直至了如指掌。其次,摸透这套教材的编排特征。每备一堂课都需要考虑诸多问题,如:(1)学生应学到哪些知识?要求掌握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注意知识编排的内在联系。(3)应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实际使我们的教学目标具体化实用化?从而使科学走到学生身边来。(4)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使他们学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5)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说法和观点?(6)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为此,我在备好每节课的同时也给学生精心准备学案,让学生在上课前认真预习,完成学案中的课前预习部分,这样课堂上学生已会的和自学能会的就不讲了,而学生易混、易错、易漏的内容和结构性、规律性、延伸性、创新性的内容要讲;在课堂上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我们老师绝不包办代替,这样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得到培养。

如我在进行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光的反射和折射》一课的第二课时教学时,设计了下面的学案:

1.学习目标

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理解虚像的意义,能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做出虚像,找出像与物的对应关系;体验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2.课前准备

(1)观察思考

站在大平面镜前,看看自己在镜中的像,想一想:人站在什么位置能够在平面镜中成像?站在什么位置能够看见自己在镜中的全身像?人在镜中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位置、大小、距离等)?

(2)活动探究

取一个小平面镜,将画有一个“F”字的卡片放在平面镜前,改变镜面和卡片的位置,观察镜中“F”字的像,并记录下来。

3.课中解决

(1)分析交流

要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特点(位置、大小、距离等),需要哪些器材?进行怎样的操作?

(2)实验探究

①将一张画有中线的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的中线上竖直架起一块________。

②取两支长短、粗细相同的蜡烛,点燃其中一支放在________前,可以看到________后出现蜡烛的像。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看看这个像________(“能”或“不能”)映在光屏上。

③把另一支________(“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在________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改变物距,重做上面的实验。(至少做不在一直线上、距离不等的三个位置)

⑤用直尺在白纸上画出物像连线,并测量连线与白纸中线的位置关系,以及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

(3)得出结论

①平面镜里所成的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它们的连线跟镜面________,它们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

②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没有实际光线通过像点,这样的像称为________,即平面镜里所成的是________,其特点是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不能显示在光屏上。画图时用虚线表示。

4.反馈练习

(1)下列四幅关于F在平面镜中成像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2)某同学从远处走向一面穿衣镜,下面描述他在镜中像的大小及像与人之间的距离正确的是

( )。

A.像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变小

B.像变大,像与人的距离变大

C.像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不变

D.像变大,像与人的距离变小

(3)右图所示,一支竖立的蜡烛在平面镜所成的像刚好与蜡烛本身垂直,则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

A.30° B.45° C.60° D.90°

(4)在下图中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这节课学生在课前观察和活动探究后,我用“通过课前的活动,你们想不想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引入,学生的兴趣马上上来了。接着我先让学生说说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可能有下列猜想:(1)像与物体是等大的;(2)像是“近大远小”;(3)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5)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6)像是只能看不能用手去接触的。我还尝试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去验证猜想,也就是学案中的分析交流。在实验设计时,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让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问题的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所成的像进行比较(替代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在选择器材时,有学生选择了平面镜,我们可以让学生试一试能否成功,再通过老师的启发有学生想到了玻璃板。通过前面的分析学生心中有数了,接着实验探究,我就下去巡视指导。实验探究后,学生自己就能很轻易地得出结论,我只强调画像时一定要用虚线表示。后来,我与学生一起通过做光路图说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成虚像的道理。

三、精心设计作业,激发做作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