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世界文化论文

世界文化论文

时间:2022-04-15 15:21: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世界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世界文化论文

第1篇

根据《世界遗产公约》,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评定标准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评定标准,但是因为其第一个类型条件是“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所以又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不同。而据统计,目前已申请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项目大部分符合世界文化遗产评定标准的第(Ⅲ)(Ⅳ)(Ⅴ)条。具体见图2: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在评定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时,世界遗产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为看中两点:一是景观地所具备的对研究人类历史、宗教、艺术等文化范畴学科的特殊文化意义;二是该文化景观与人类的关系是否和谐自然。

2案例分析———菲律宾的稻米梯田

2000多年前,当地的土著居民需要生存,又受当时落后生产力的影响,使得当地人在他们的山地上开垦出更多的耕地,如此代代相传,年年积累,再加上神圣的传统和微妙的社会平衡,稻米梯田就渐渐形成规模,最后成为这里一道十分亮丽的风景。这是一种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征服和融合的表现,直至成为现在被美誉为“通往天堂的天梯”的稻米梯田,被誉为“世界第奇迹”。1995年被联合国相关组织列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菲律宾稻米梯田,在2001年被纳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最后在2012年6月又从世界濒危遗产名录中去除。到底在科迪勒拉梯田发生了什么事,让她在世界遗产这条路上走得如此曲折辛苦?

2.1稻米梯田概况

作为“世界第奇迹”的菲律宾稻米梯田,绝对是有着它独特的个性与韵味。梯田主要由分布在吕宋岛科迪勒拉山脉沿线的伊富高省的基安干市、洪都安市、梅奥瑶市以及巴纳维这4个市,大大小小共5个梯田群组成,分布于海拔700~1500m的高山区域,总面积约达2万km2。受当地地形等条件的影响,梯田开垦顺势而为,面积大小不一,其中,面积最大的有0.25hm2,最小的4m2左右。为了更好地巩固和防止水土流失等问题,当地人完全依靠肩扛手扶,用石块堆砌成一条条的高山梯田,只梯田的外石壁,就高达4m左右,砌造所用的石料石材甚至超过了人们所熟知的古埃及金字塔,迄今为止,已有2000年历史。聪明的伊富高古人还利用台阶式的水渠从山上引来清澈泉水盘山而下进行灌溉,来确保梯田能够保持全年有水,渐渐成为种植水稻的良田。据称水渠总长加起来,竟达1.9万km,能绕地球半周。

2.2稻米梯田的遗产特征

稻米梯田符合(Ⅲ)(Ⅳ)(Ⅴ)三条遗产标准。(Ⅲ)稻米梯田是当地伊富高古人为了生存而在荒山野岭上开垦出来的,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粮食来源;伟大的伊富高部落人们在建造梯田群的同时,用竹筒将山顶顶部的泉水和溪水引出来,通过因地而建的灌溉渠道和水闸,层层流向梯田,由高至低。这体现了他们的稻米梯田工程技术和水域生态的结合,是人和自然的共同杰作。这种灌溉系统同时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历史保存最久的人工灌溉系统,它是历史的见证,它是人类伟大发明的奇迹。(Ⅳ)稻米梯田景观由千百代人共同努力,是一种可持续使用的自然资源景观。传统的技术知识在稻米梯田的耕作方式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使土地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同时也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Ⅴ)稻米梯田完全依靠人为的力量,在极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极具智慧的耕作方式,是古菲律宾人民文化传统底蕴的体现。它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充分证明了科迪勒拉山稻米梯田的突出普遍价值,同时它也是活态文化景观的杰出代表,是亚太地区第一个文化景观,是第一个列入有机进化类型的文化景观[6]。

2.3稻米梯田现存问题

2.3.1物质文化的需求菲律宾的稻米梯田的存在,是为了解决当地居民的生存问题,可是随着世界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当地居民不再满足当地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伊富高梯田水稻一年的水稻总量压根就满足不了当地人的需求,人们需要更加多的机会和条件来让自己和子孙的生活更加理想,于是,许多年轻人和劳动力,开始离开家乡去外地务工、求学等,最后举家迁移,作为世界第奇迹的菲律宾的稻米梯田,只能被荒置甚至是遗弃。

2.3.2生产力的落后当年在水稻梯田上,能够体现菲律宾人民智慧的灌溉技术和工程技术,在与世界自动化、智能化的机器相比,显然是落后的,人们需要更加便捷、简单的耕作和更加现代的灌溉技术来解决农业问题,这样,势必会对传统的农业技术带来冲击和破坏,这些破坏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当地居民曾经耐以生存的菲律宾的稻米梯田上。

2.3.3思想文化的变迁在古代,人们用原始的手工耕种梯田,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如今,年轻一代的居民,不希望自己的一生就耗费在收益少、付出多的梯田上面,他们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生活选择,也在不同程度地接受各种文化的洗礼和熏陶,这些外来文化的介入,导致了他们对古老的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原始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对有着“世界第奇迹”的菲律宾水稻梯田文化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伤。

2.3.4政策实施与现实的脱节虽然,菲律宾政府有采取一些措施或成立一些相关组织来保护科迪勒拉的水稻梯田文化景观,但是,实施中却有不足,有些组织甚至已经取消。原因就是这种梯田文化景观遗产再珍贵,如果不能满足当地伊富高人的生活需要,就会有被荒废的危险,毕竟,伊富高人民需要生活,需要与世界同步,他们是活生生的,不是永久不变的陈列物,这种现实中的无奈,使得文化景观的保护政策无法更好地实施。

2.3.5生态恶化,环境问题的出现当年为了增加梯田土壤肥力,许多专家提议而引进的巨型蚯蚓等生物,在缺少天敌的情况下,这些蚯蚓的日常活动,直接导致了梯田天然结构的破坏,造成蓄水流失和众多堤堰垮塌。外来物种的入侵、水土流失、气候的变化等生态问题的出现,不但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使得可以耕种的面积减少导致了菲律宾的稻米梯田数量的急剧减少,最后使得当地居民对这些遭到破坏的田地表示无能为力,有的干脆完全放弃耕种,另谋生路。正是由于居民迁移,进而造成对灌溉系统维护的忽视,约有25%~30%的梯田被废弃。

2.3.6旅游开发的影响被列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后,菲律宾的稻米梯田立马成为菲律宾的著名旅游区,一时间享誉全世界,当然,旅游开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容忽视的。但是,旅游也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积极效果的同时也伴随着消极的影响。舞台化和商业化的模式,对当地的民俗风情也是一大冲击。当地居民为了发展旅游,增加收益,势必要做好宣传、接待之类的工作,而这些都是需要场地、资金以及劳力的。所以随着而产生的是一系列无序又无统一规划而新建的宾馆、展览馆、会场之类的,这些建筑群无疑是对水稻梯田原始生态风貌的一种破坏。并且,为了制造和销售木雕以获得更高收入开始无序地砍伐树木,结果造成水源涵养林破坏,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造成梯田面积的大幅缩减,从而在2001年底,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单。

2.4对菲律宾的稻米梯田保护的建议措施

2.4.1生态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菲律宾水稻研究所的相关研究证明,现存中的某种地鼠,能够在消灭蚯蚓的同时,而不对庄稼造成危害,这种地鼠可以作为蚯蚓的克星而广泛运用,既环保又能非常有利地解决梯田问题,或是加强植树造林项目,选用尽可能多的本地树种类型来保护水稻梯田水域生态,防止在私人或公有水稻梯田水域引入外来物种。

2.4.2经济发展、旅游开发、生态保护相结合由于这种水稻梯田文化景观具有它独特的历史文化意义,是一种受地形制约,受当时代经济影响和落后生产力的作用下产生的景观成果,它的保护措施必须是要先把当地的经济发展起来,改变落后的生产力,然后通过旅游开发的途径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适度开发当地土地,不可以无节制地使用土地,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菲律宾的稻米梯田文化景观得以生存和发展。

2.4.3政府经济与法律手段的有机结合首先,当地政府可以对伊富高地区的梯田景观进行分区保护,通过法律等手段,使得保护区的居民必须采用原始的生活方式来生活,传统的手工耕种和灌溉技术,来维系和经营自己负责的梯田,保证这些景观能够得以保存和延续。其次,保护区居民的生活必须受到政府的照顾。这些照顾,可以把精神上的鼓励和嘉奖与金钱物质上的补助补贴相结合,使得这些居民能够把保护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看成是一件很值得称赞的事。最后,文化景观的保护不是一个组织或一个国家的责任,它需要全世界的努力,所以相关国际组织的援助,对菲律宾的稻米梯田的保护是很重要的。

2.4.4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些文化的传承,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实施,如用文字和歌曲的形式,来颂扬古老的梯田文化是多具魅力,古老的伊富高人们是多具智慧与勤劳;政府和媒体加强宣传力度,使得这种世界性的景观,能够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等等。这种类似于口口相传的做法也许过于落后,但是由于媒体和网络的快速发展,可以使现在的传播速度达到惊人的效果。

3结语

第2篇

    论文摘要 全球化带来了世界文化的频繁交流和对话。作为全球化的对立面“本土化”以独特的生

    引言

    现今随着经济的频繁往来和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一系列全球问题的产生使人们越来越密不可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也变得全球化了。“全球化”作为目前最流行的术语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世界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文化的交流也成为各国际关系的重要方面。西方学者罗兰·罗伯森“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概念的提出正是作为一种文化上的对策和设想,认为“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全球文化是以多样性和差异性为标志。作为全球化的对立面“本土化”以独特的生命力与之抗衡,世界文化将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和对话。音乐在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使之也深受全球化的洗礼。“全球本土化”也给予音乐教育以重要启示。要深入理解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须从对全球化的认识开始。

    一、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和对话

    全球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涉及到不同的学科和领域。邬志辉教授在《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中归纳了五种界定模式(传播学的界定模式、经济学的界定模式、文化学的界定模式、生态学的界定模式、政治学的界定模式),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多纬度的发展过程,各纬度在表现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全球化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对不同国家来说,全球化的意义可能是不一样的:全球化是一个矛盾性的发展过程,单一与多样、特殊与普遍等矛盾和悖论都同时并存与全球化的结构当中。”音乐教育属于文化范畴,所以在这里重点看看文化学的界定模式:“就文化的全球化而言,它不是一个日趋同质化(homogenization)和一体化(unification)的过程。相反,它是一个全球化和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文化多样性与文化普遍性、全球化和地方化之间矛盾公生并在全球背景下凸显强化的过程。”可见全球化在文化领域更多的是一种全球与本土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没有差异就没有交流的必要,没有交流就不会与进步,因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观念上,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同质化过程。至少对现在来说,那种认为非西方世界最终将因循一个单一发展模式的合流观念是过于简单化的。他没有考虑到各种全球化趋势中的复杂性因素。……因此,当今世界成为这样一个竞技场,全球化和它的对立物——本土化——各擅胜场,正在同时对个体和群体产生巨大的压力。”(杜维明《对话与创新》)着名文化理论家野健一郎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种文化之间的接触越频繁,文化越趋多样化”。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同样也促进了各本土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说没有全球文化只有本土文化,各本土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未来世界文化朝着“全球本土化”发展。

    在音乐的“全球本土化”中,印度小提琴音乐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小提琴是欧洲音乐的重要乐器之一,大约在两百年前传入南印度宫廷,现在南印度音乐会几乎离不开小提琴了。从音乐风格到演奏方式,印度小提琴音乐与西方小提琴音乐都有着极大的不同。相信也听过印度小提琴演奏的人肯定会为它们完全不同的音色留下深刻的印象。为适应印度音乐的要求,印度人把小提琴改为c、g、c、g定音,席地而坐演奏,把琴放在胸前和右脚之间。风格模仿印度的歌唱,演奏多滑音。他们采用自己的方式改进小提琴。使小提琴成为了印度人自己的乐器。现在印度小提琴音乐受到了世界各国的热烈欢迎。印度传统音乐做到了真正的“全球化”,在现代世界中保持了自身的整体性和独立性,成为音乐的“全球本土化”的典范。

    二、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

    在全球化进程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一时代背景又向教育提出了挑战。我国音乐教育领域对全球化问题的反应慢一拍。缺少音乐教育基本理论的全球性思考。当看到音乐教育全球化这一概念时难免会误解为全球音乐教育的趋同,甚至是全球音乐教育的西化。这显然是对全球化这一概念的片面或不深刻的理解。由此引入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以更好的理解全球化语境下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是指所有全球共同认可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制度都必须适应本土的音乐教育环境,以体现本土人民的主体性:所有有建树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制度总是有地域性的,总是产生于特殊、具体的音乐教育环境.总是由解决具体音乐教育问题的人创造的,而后才具有了一般性并被全球的“他者”广为借鉴、学习和再创。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包括以下特征:

    1、音乐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音乐教育的普遍性体现为各国、各民族和各种不同文明体系之间在音乐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上的某种趋同。如音乐的终身学习和把音乐视为文化,理解不同民族和国家的音乐等观念正被世界各国所接纳:对话式教学正取代灌输式教学已成为全球音乐教学认可的方法等等。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体现在虽然各国音乐的终身学习等观念已被接纳,但各国的接受程度、范围各有不同:各国的教学方法也各有不同的运用。

    2、音乐教育的一体化和分裂化的统一。音乐教育的一体化体现在国际性音乐教育组织的建立,如1953年成立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等。这些国际组织在全世界、在国家之间乃至在地区之间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如ISME在半个世纪来纠正了全球普遍存在的欧洲文化中心论,正式提出了世界音乐(WordMusics)教育的概念。“多元文化教育”、“世界音乐”、“全球观点”等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就在全球音乐教育一体化的同时,各国、各民族、各地方的独立性不断加强,珍视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传统以及保护和促进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努力,不仅是各民族国家,也是国际性音乐教育组织的一种追求。国际性音乐教育组织的成果正是各国、各民族乃至各地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3、音乐教育的国际化与地方化的统一。为了便于交流、沟通和比较,国际社会越来越采用为世界各国所共同接纳与共同遵守的标准与规范。但音乐教育的国际化并不是绝对的和单一的对应。如在一些术语概念上,由于语言文化和理解方式的不同则应慎重的理解和运用。

    三、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的几点建议

    1、重视世界音乐的教育

    全球化语境下人类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交通工具克服了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各地区、民族和国际组织的相互联系乃至相互依赖增大,使全球范围内的自由交往更频繁:世界经济市场化使资源得到全球性配置,促使地区乃至国家经济的依赖增大,经济往来密切:全球化带来的全球问题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也把世界人民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紧密联系密不可分,都是组成这个世界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文化的角度看,经济的密切往来必将促进文化的交流、依赖。作为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音乐文化也是人类相互理解的纽带。

    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话语中的世界音乐指的是世界各国本土的音乐,是为了增强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为目的,这就要打破欧洲音乐中心论的旧有观念,理解并学习世界各国、各地、各民族的音乐,它们是组成世界音乐文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从属于文化,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文化千差万别、种类繁多,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就是要求人们去理解、学习不同的音乐文化以促进世界的理解和交流。我国的音乐教育长期受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影响。分不清西方和世界,教育内容中世界音乐所占比重几乎为零。西方音乐只是沧海一粟,是世界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成功也正是在于它的特殊性。世界音乐给了我们更广阔是视野,使我们可以从更多角度认识到自身的独特性,在保持自身独立性和整体性的情况下获得新的发展。

    2、重视本土音乐的教育

    正像前面指出的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本土的音乐文化传统就是组成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近年来“本土知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学术界也开始了广泛的研究。石中英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中将“本土知识”定义为:“由本土人民在自己的长期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所自主生产、享用和传递的知识体系,与本土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和人文环境)及其历史密不可分,是本土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是一度被忽略或压迫的本土人民实现独立自主和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和力量源泉。”并且他还详细论述了“本土知识”在内在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由于本土知识与本土生活方式密切结合,深深扎根本民族文化,包含着真正的生存智慧,对于解决本土问题是一种真正有效的知识,也是他者所不能给予的。

    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本土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增强他们对本土音乐的认同和归属感,彻底摆脱西方音乐中心论的控制,探寻适合本土音乐教育环境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并为世界音乐教育之林贡献力量,以达到“对话”的最高境界。外来文化要在本土得到发展必须适应当地环境和各种条件,也是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再创造的过,成功的本土化成果又可以作为“他者”推向世界。音乐教育必须有这样的视野才能使更多的人们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用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进一步把自己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第3篇

9月25-26日,第22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在武汉举行。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康健民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国元素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国电影在全球大电影产业格局中立足的根本,也是电影创意可资的广阔沃土。当今世界,大国之间的文化竞争日益激烈,我们应该立足本土,向自己的传统文化靠拢,旗帜鲜明地亮出中华人文精神与精髓,展示出中国哲学、中华文化的特点与魅力。只有这样,我们的电影才有灵魂,才有竞争力,“中国元素”才不是西方文化的映衬,而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

本届论坛主题为:“创意、类型与中国元素”。目前中国电影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市场竞争激烈,生产与消费进入细分时代,中国电影创作也随之步入题材类型多样化发展的新阶段,创意与创作的内容竞争、创意层面的创新与研究成为当前核心。然而,以“内容为王”的中国电影创意领域,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创意求新仍显乏力,市面上叫得响,留得住的作品还是很少,电影题材与类型片的再生能力还很薄弱,创意的文化品格与艺术品格都亟待提升。面对电影创意层面出现的这些问题,将创意、类型与中国元素结合起来,从文化上寻求中国电影创意的脱困之法,也正是本次论坛主题确定的初衷。

与会专家在两天时间里就主题下的三个专题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展开深入研讨。

在“全面提升中国电影创意空间”专题研讨中,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金丹元表示:“与日、韩、印度等国相比,我们的海外接受度和认可度令人堪忧。创作上的美学失衡与发行上的相对弱势是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为此,必须打造多元化的中国电影类型品牌,并进一步完善中国电影的海外营销和发行网络。”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则认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娱乐刚需已被激活,类型创作应运而生。从创作角度而言,类型是一种以影片叙事成分的构建相似性为基础的创作方法。但在产业的大语境中,类型却是一种营销定位,以类型常规来倒逼创作,使得电影这一原本不可复制的心灵产品具有了可复制的工业产品属性。”

在“全球语境下中国元素的银幕魅力”专题研讨中,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院长沈振煜表示:“作为中国新生代类型电影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中国元素,其实质是数千年来延续至今且将发扬光大的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凝聚的鲜明标志。”北京电影学院讲师陈咏认为中国当下类型电影创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比好莱坞类型电影尚有三点差距急需解决:“一、国产类型电影的类型化追求与类型的尚不完善;二、国产类型电影普世价值观与‘善之中心’的缺失;三、国产类型电影故事原创力与思想内涵的匮乏。”

在“‘非现实’题材影片的创作与前景”专题研讨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表示:“创意依托于精神自由,而其中精神形态的关键是对于世界认知的观念。中国电影在物质市场呈现上似乎已经大大进步,但显然没有创意精神的稳重支撑,束缚创意的阻碍来自多方,而最为重要的是精神解放和情感世界的丰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则认为:“幻想类电影因符合青年受众群体的趣味而市场需求极大,但国产影片无论在数量、质量上均远未达标,存在类型单一、题材偏狭、特效不足等问题。而幻想类电影在好莱坞一直盛而不衰,不但是其最主要的票房来源和产业支柱,更是美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强大的文化号召力和影响力。中国电影应在观念、题材、创意、叙事、视听、特效诸方面借鉴好莱坞,以当下玄幻电影为突破口打造幻想类电影。并可从小说、漫画、电子游戏中化用题材。”

9月26日下午,中国电影论坛闭幕,中国电影金鸡奖理论评论奖同时揭晓。黄式宪的《与世界对话:凸显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及其国际传播实力》获一等奖;陈犀禾、程功《“新都市电影”的崛起》、詹庆生《审查还是分级?——中国电影的管理困境与转型难题》、刘汉文《回望与期待:电影院线制改革十年的思考》、丁亚平《论21世纪中国电影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选择》、贾磊磊《影像时代的视觉禁忌》获二等奖。另有周星、周斌、陆绍阳等10人的8篇论文获三等奖,陈旭光、高原、张燕等5人的3篇论文获优秀学术论文奖,李准获特殊贡献奖。

从今年开始,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更名为中国电影金鸡奖理论评论奖。评选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针对本届电影节的相关论文,还包含了2012全年度公开发表过的论文。更多优秀论文和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进入评奖视野,有利于鼓励理论创新、拓展电影学术研究范围、进一步推动我国电影文化健康繁荣发展。

第4篇

一、时间和地点

2007年10月18―21日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丹江口、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武当山举行。

二、主要内容

(一)主要议题

研究探讨武当内家拳法、民间传统武术继承发展对策方略。

展示武当武术新近挖整的功法套路,交流武当内家拳法、功理及传统武术文化研究成果。

(二)主要形式

中华武术论文报告会,学术交流座谈会。

资深专家、教授专题讲座,授课解疑。

武当内家拳传人、名家功夫表演交流。

评奖。设挖整传统项目奖、名家表演奖、优秀论文奖、特别推广贡献奖四个奖项。

考察武当武术文化、道教文化,汉水文化。

三、 参加人员

特邀国家武管中心、武术研究院、各大体院、有关部门领导和资深武术专家、教授。

海内外各武术团体、馆校、武术名家、名人、传人。

民间太极、形意、八卦、大成、通臂、南拳、八极拳等拳派传人。

武术爱好者和一切关心热爱中华武术发展的仁人志士。

四、日程安排

五、奖励办法

挖掘传统项目奖:新近挖整的武当内家拳功法套路,特点突出,具有推广价值,演练水平较高,有传承的史料,经大会组委会评定为一、二、三等奖,分别发给奖金1000-2000元,并推荐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武当杂志上刊登宣传。

名人名家功法表演优秀奖:参加武当内家拳功法展示表演的名人、名家,经大会组委会评审录取一、二、三等奖,分别发给奖金100―300元,颁发证书。

优秀论文奖:参加研讨交流的论文,经大会组委会评审录取为一、二、三等奖,发给奖金200―500元,颁发证书,论文先在武当杂志上发表,并可结出版发行。

特别推广贡献奖:为弘扬武当武术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经大会组委评审,发给特别贡献奖,授予“武当百杰”光荣称号。

大会向参加会议的每位代表赠送精美纪念品一份。

六、参加办法

凡愿意参加大会人员,请与大会办公室联系,索取报名登记表或从武当杂志网站下载(省略)。

大会收到报名表,登记审查批准后,发给会议通知及正式代表证,正式代表需交会务费600元(包含三星级宾馆食宿费、考察费),不足部分由大会补助,有论文参加评审者,需交评审费100元,论文必须在2007年7月30日前寄大会办公室。

参加功法套路展示、交流表演者需交排演费100元,在报名时寄交大会办公室(报名时间截止8月30日前)。

参会观摩的列席代表需交大会会务费1000元,享受正式代表同等待遇。

大会报名时间截止8月30日,参会者可提前报名,同时把论文、习武简介、登记照片(二寸半身照二张)以及相关材料和费用寄大会组委会办公室。

七、组委会办公室地址

邮编:442700湖北省丹江口武当杂志社

联系咨询电话:0719-5223531(马老师)

第5篇

一、丝绸之路文化与艺术

“丝绸之路”作为忠实记载亚欧非洲诸国几千年交流史的文化符号,忠实记载和综合反映了沿途各个民族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其中包括极为珍贵的宗教与世俗文化信息,这些信息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对象。

陕西师范大学中外民族戏剧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强做了题为“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与文学微探”的发言,对丝绸之路文化的研究现状和机遇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于文化交流方面,在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分化的大趋势下,丝绸之路成为一个更为广阔的跨文化场域。研究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所展现的新魅力,产生的新影响,对拓展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空间意义重大。陕西师范大学的王文通过对丝绸之路文化的互文性解读提出丝绸之路文化不是单纯的“丝绸”文化、商贾文化,它汇聚了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闪族伊斯兰文化以及以希腊和罗马文化为代表的欧洲文化等,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师范大学的王佑夫用比较的方法提出丝绸之路上西域诗学的多元性、交融性、纪实性和断层性的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张艳奎向与会学者展示了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两件作者认为是关于古代吐鲁番地区数学教育的重要材料的算学文书《古抄本乘法诀》和《数字习字纸片》。

关于宗教文化方面,还有许多学者从多重视域分析了宗教文化的理论价值及其艺术特色。韩国高丽大学郑广薰介绍了敦煌配图本的版面编排。西北大学的梅晓云做了《少林寺那罗延神的失落——佛教文化在中国的植入和变迁》的报告,借著名的少林寺护法伽蓝那罗延神的失落问题,探讨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的植入和变迁。此外,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罗汉向大会提交了《佛母摩耶崇拜在中古中国的传播及其在女皇武瞾皇权中的体现》的论文。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方面,福建社会科学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的陆芸对近30年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进行了总体述评。此次会议上,还有部分学者就丝绸之路涉及的歌舞文化、石窟艺术、民族关系、审美范式服饰美学等要素做了相关探讨。

二、丝绸之路民族文学与文献

在语言方面,陕西师范大学黑维强提出了关于古代契约文书界限类词语演变考察的看法。吴嫒就古全坠声母在关中西府方言的历史演变向大会提交了论文。

在文学创作方面,陕西师范大学魏景波分析了丝绸之路与唐代边塞诗的关系。赵颖借旧体诗这一文学范式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播,提出南洋诸国华文文学的研究领域中,新加坡有大量华文旧体诗的文本,但华文旧体诗论述极少。

在文学的传播交流方面,部分学者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对区域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及某区域的民族文学与文化现象进行了理论阐述。

三、丝绸之路旅游出版与戏剧

第6篇

关键词:庆州;古城保护;城市开发

中图分类号:G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149-02

一、序论

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蕴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量信息。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己成为所有历史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方面要发展经济,进行城市建设,另一方面又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使二者不相冲突,协调发展,这本身就是很难做到的。因此目前国家重视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确保文化古城建设有序合理的发展。

韩国虽然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半岛国家,但是却拥有9处世界文化遗产,各种历史文化遗产很好地加以保护和传承。值得一提的是韩国一些历史文化古城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并且利用历史文化遗迹和传统文化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们的成功保护和开发利用策略很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学习。

本文主要以韩国历史古城庆州为例,深入研究韩国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实践经验,探讨他们的发展策略,从中可以找到解决我国古城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矛盾和难题的办法,为我国主要的古城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庆州古城保护及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庆州位于韩国东南部庆尚北道,属于韩国中等城市,庆州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其中有约一千年的时间(公元前57年至935年)是作为新罗王朝的首都,遍布着新罗时代的文化遗址。庆州是朝鲜半岛历史文化和文物最丰富的地方,具韩国国土研究院调查资料显示,庆州具有指定的国家级、道级文化遗产297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12个文化都市之一,被誉为 “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庆州的佛国寺、石窟庵、历史遗址群被指定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庆州作为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其主要特色。庆州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对国内游客,也对海外游客尤其是欧美国家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每年都有很多外国人前去参观游玩,进行文化旅游。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又很好的保护了庆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庆州的文物古迹和空间格局得到很好的保存,同时也发挥了对市民的贡献,旅游产业的可观收入也为继续进行文物的管理和修葺提供了资金。进入了良性循环状态。

庆州在古城发展上,首先确保历史文化资源的永存,庆州是新罗长达992 年的千年古都,拥有最具韩国特点的自然景观以及新罗时代的遗址, 因此在开发中突出其“天然博物馆”的特色。同时韩国政府花费巨资修复了庆州的许多古迹,并将连同庆州及其郊区共214平方公里的地区全部划为历史保护区。为保护古迹和人文环境,庆州不准建造高楼大厦,农村和城镇居民住房多为古色古香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平房或2-3层的楼房,与整个庆州的文化古迹相相得益彰。因此庆州地区基本保持古都昔日风貌。同时有形与无形资源开发相结合,民间新罗节庆习俗、传统花郎武艺、传统民俗娃娃和韩纸的制作等,很好地展示了庆州的文化旅游特色。

庆州大力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并没有影响庆州经济发展。庆州大力发展有特色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通过召开庆州世界文化博览会、新罗文化节及韩国美酒及糕点宴会等代表韩国的庆典和国际性活动发展成为国际性文化艺术城市。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游客,成为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

三、庆州古城历史遗迹保护与发展规划实践特点分析

(一)国家的法律支持和庆州市政府的主导

韩国国家于2005年制定了《古城保护特别法》,将古城保护上升到法律高度,从文化遗址的个别保护上升到历史文化大环境的保护。庆州古城保护与发展得益于此法律。为庆州的规划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庆州市城市基本规划成五个区域,历史遗迹保护区、历史景观保护区、开发促进区、新城区、普门观光区,具有不同的城市功能。

庆州制定了具体针对庆州文物古迹保护的相关法规和条例,有“文物保护法”、“都市计划法”、“建筑法”等。比如规定保护区范围,木柱、石柱建筑,从建筑物外檐在地面投影起20-100米内为保护区,王陵、古墓等封土下端起10-100米内为保护区等。还规定了市区内建筑物高度,庆州旧市区内的建筑高度在7米至25米之间。另一方面,通过条例加强对韩国传统住宅区的保护和管理。为了传承韩国传统住宅文化,市政府要求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几个历史遗迹区周边建造历史文化美观区,即区内各种建筑要按照古时的民宅式样建造。规定建筑物的围墙、大门、屋顶样式、色彩、材料等。这些规定都细致入微的起到对古城建设的指导作用,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另外庆州市的发展也同样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主导。在庆州制定了综合发展规划以后,韩国国家各个部门及庆州市市政府、庆州文化管理委员会、庆州主要公司等共同参与工程的推进,一个部门只负责一个任务,避免平行部门的混合管理,行政管理体制比较完善。同时庆州市古城保护和发展采取政府主导型经济运营机制,一半以上的资金都是由政府部门投入,极大的提高了古城开发的运作能力。

(二)妥善解决开发与保护之间产生的矛盾问题

庆州在进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候,始终做到开发和保护并举。将旧城街区大部分地区都划到特别保护区和历史文化环境区内,强化了对旧街区的保护力度。从个别物的个别保护转向对文物系统的整体保护,旧城区原有遗迹的修复和保护与新城区建设同步进行。庆州禁止对大陵园内古坟的挖掘和开发,禁止在旧城区建设高层建筑,禁止兴建有污染的企业。而现代化高层建筑大多在市外20-30公里的地方。

庆州发展避开历史遗迹丰富的旧城区,遵循新罗王京地区遗留轮廓,营造与地区景观相配合的中、低密度的居住空间。周边的绿地、河流、文化遗迹成为一个整体,在保护文化古迹的同时,也给居民创造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庆州新区的开发成功联合了周边主要城市,如大邱、蔚山、浦项等,发展成为综合新都市。

(三)维护居民利益,引导居民自发进行古城保护

由于韩国是土地私有制,在庆州进行古城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古城很多土地都属于当地居民私有财产,由于刚开始缺乏政府主导,居民乱建房屋,开发混乱。后来在旧城遗址复原和改造过程中,庆州政府注重对居民拆迁的安抚工作,制定明确细致的补偿方案。花巨资分次集中购买居民土地,并在新区进行房屋的加倍补偿措施,很居民利益得到了保护。

另外鼓励居民根据条例规定建造房屋。如果建造的传统韩屋能够显示出传统建筑美感,并有利于保护周边地区景观时,政府则提供一些资金支持。对独立住宅每平米提供25万韩元(约合250美元),对房屋屋顶的维修每平米提供5万韩元(50美元)以下的资金。这样使得居民在利益不受损害的同时,体会到了古城发展带来的生活便利和质量的提高,因此自发的加强对古城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并积极支持政府的规划建设。

(四)开展各种节庆活动和博览会,大力进行外宣活动

庆州政府在古城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政府为主导对当地的旅游活动进行宣传。由政府牵头,利用韩国观光公司在海外的分公司,对庆州的古城旅游商品进行企划,包装,然后通过媒体进行报道,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并以文化观光庆典为导线,进行海外市场开发活动。庆州开发了多种多样的庆典活动,分布于各个季节和时间,庆典有政府支援和当地居民的参与,各个部门联合对庆典进行策划和旅游商品的开发、销售。并且制作庆州市市政府和庆州文化旅游网站,设有英语、日语、中国语多国语言网页,内容详尽,设计新颖。起到很好的外宣作用。

四、给我国古城保护与开发的启示

(一)利用先进理念进行古城建设设计长远规划

城市规划对于古城的发展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能够减少很多开发过程中对于古城文化资源的破坏,缓解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各级政府要对相关城市进行全方位的调研与分析,制定符合该城市特点的规划,并带头执行。不仅要有短期规划还要有长远规划,同时确保换届不换规划,保证规划持续进行。合理规划好古城与新城的关系,用新城发展带动旧城的保护和改造,用新城发展弥补旧城空间和功能上的不足,起到互补作用,形成统一体。

每个古城按照自身发展阶段和特点,对于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古城环境、格局等进行不同层次的保护和维护,对老城区要坚持保护、保存和修整结合的方针,对新城要坚持科学合理规划、现代管理模式运营的方针。

(二)加强政府主导和资金的投入

要重视发挥文物部门在古城保护中的作用,多部门进行协作。要加大古城历史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与整治资金投入,同时积极探索多元投资渠道,开拓有特色的新型产业,探索建立古城保护的补偿机制。同时加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来扩充文物古迹保护经费,从旅游收益中拿出一部分作为专项文化保护资金,既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也实现了文物资源的长久保护。另外政府要出面进行文化产业资源招商引资,吸引港澳台和海外资金的注入。

(三)调动市民保护积极性与参与性

我国很多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传播还主要是政府推动,地方和民间都是配角,积极性还没有被激发出来。在政府的支持下,广大民众应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以主人翁的姿态来面对古城的保护和传承。古城举办的各种旅游节和文化庆典活动,应以民众为主体,让民众找到节日文化主人的感觉,进而投身到古城历史文明对外传播的队伍中去。政府应打造广大民众对于所在城市的自信力和自豪感,使广大民众自发地调动起积极性,投身到古城保护和建设行列中去。

(四)开发各种旅游产品、加强外宣

针对古城自身历史资源特色,开发各种旅游产品、策划各种庆典活动,政府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这些产品和活动的包装、广告策划,拓宽传播途径,有效利用网络、电视等传播媒体积极向国内外进行宣传。进一步扩大古城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古城的发展中。

参考文献:

[1]庆尚北道.庆北圈观光开发计划[R].2002.

[2]韩国观光资源部.庆州传统文化中心城市的观光发展构想[R].2009.

[3]王景慧、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刘汉州.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

第7篇

    论文摘要:文溯阁《四库全书》,由于历史的原因,1966年收藏于甘肃省。该文初步探讨甘肃保存这部文化典籍的理由。

    2005年7月8日,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竣工并投入使用。这座明清建筑风格的藏书楼,建于甘肃省兰州市黄河之滨的白塔山九州台。这个由20多名专业人员组成,年事业经费300多万元的藏书馆,是甘肃省专门为珍贵文化典籍文溯阁《四库全书》修建的藏书楼,是全国第一个《四库全书》保护管理专业机构。与此同时,“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于藏书楼落成之日挂牌,同日召开,这标志着甘肃省对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收藏保护,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必将使甘肃在《四库全书》收藏保护、科学管理、学术研究及合理利用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集古代文化经典之大成,有极高的历史、文物和学术研究价值,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时建立四库全书馆,由乾隆第六子永瑢统领,纪昀(晓岚)任总编纂官,率三百六十位一流学士编纂《四库全书》。这部穷纪昀毕生精力的典籍可谓是超级文化大典,包括经、史、子、集四部,3461种书目,79039卷,总字数将近10亿。

    《四库全书》修成后,正本七份(另有底本一份,原藏翰林院,后经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战祸,或被焚,或散佚,部分藏于外国图书馆中)。先编写四个抄本,分藏于北京文渊阁(现存台北)、圆明园文源阁(1860年被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时焚毁)、热河行宫文津歌(现藏北京图书馆)、丰田陪都文溯阁(1966年10月保存于甘肃省榆中县,现存白塔山九州台),以上总称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乾隆五十三年(1788),又续抄三部,即杭州西湖文澜阁(现存浙江省图书馆)、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以上称江浙三阁,或称“南三阁”。其中文宗阁、文汇阁毁于战争,文澜阁虽有散佚,但经抄本基本补全。文渊、文津、文溯三部保存至今。这七部抄本,深藏秘府,世人很难窥及,之后又迭经战乱,屡遭焚难,文源阁、文宗阁、文汇阁藏本已不复存世,这就使得幸存的《四库全书》弥足珍贵。

    文溯阁《四库全书》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月二十八日,是七部《四库全书》中继文渊阁本之后,第二部修完的《四库全书》。全书共计3477种,6144函,36315册,79897卷。[1]此书从1948年11月起,收藏于辽宁省图书馆。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同前苏联关系恶化,为了确保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安全,1966年10月文化部决定《四库全书》从沈阳故宫文溯阁拨交甘肃保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辽宁省有关方面向甘肃省表示,希望文溯阁《四库全书》回迁辽宁。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认为文溯阁《四库全书》收藏甘肃有以下的几点理由:

    1.中华民族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保存我们民族的书籍。

    《四库全书》是我们民族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伟大丛书典籍,是集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经典之大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象征,祖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我们民族的书籍,不存在归属哪个省的问题,而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共同所有。北大中文系教授李佳浩认为,《四库全书》是属于国家的文物,既然两个省份都在中国,其实没有必要非得争夺《四库全书》的管理权。

    2.布局合理。

    我国幅员辽阔,四部《四库全书》分别收藏于祖国的东西南北,从布局上来说是很合理的。海峡之外的台湾省台北市一部,作为我国的文化政治中心的首都北京一部,南方的杭州一部,西北地区的甘肃省省会兰州,位于中国版图中心,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收藏一部,其布局是非常合理的。

    甘肃,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仰韶、马家窑、齐家、辛店和大地湾文化,共同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象征。甘肃,素有“羲皇故里,河岳根源”之称,文化根脉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天水已经建立中华祭祖基地,一年四季到伏羲庙寻根问祖的游子络绎不绝,这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甘肃,素有“石窟艺术之乡”的美誉。除了世界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和名列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天水麦积山石窟外,还拥有40多处价值较高的中小石窟。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文化,以其恢弘、博大和所具有的文化品位和无限魅力,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古道在东西方经贸交流中,同时也进行着文化传播与融合。

    3.甘肃的气候干燥,非常适合存放。

    甘肃气候干燥凉爽,远胜于人工的保护环境,对延长文物寿命非常有利。《四库全书》1966年运来时有不少霉点,经过在甘肃38年的精心保管,残存的霉点多已消失。所以,《四库全书》的着眼点要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存放在适合存放的地方,以利于文物的长期保存,而不单是简单的归属问题。

    30多年来,甘肃省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专库,配置设备,及时解决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经受了的严峻考验,确保了这部文化宝典的绝对安全。并且在兰州黄河岸畔北山九州台修建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在今后西部大开发、甘肃大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更能够保护好这部文化宝典。

    4.文溯阁《四库全书》是文化部挑拨到甘肃的。

    当初,国家文化部为了更好地保管《四库全书》,亲自批示,把《四库全书》从辽宁调拨到甘肃。按照《文物法》的有关规定,调拨文物是不能归还的。既然《四库全书》由于历史原因已经留在甘肃,那么辽宁方面就应该尊重这一历史变迁。至于说为了遵从历史的原貌把文物运回沈阳,也要具体分析,如果沈阳的保存条件比较好,能够两者兼顾当然更好,不然的话还是应当保存在甘肃。甘肃省文物局有关人员认为,关于《四库全书》是否应该回家这个问题,最后还应该由国家文化部进行协调,“不过甘肃已经保管了近40年,甘肃现在就是《四库全书》的家。”

    总之,甘肃完全有能力作好《四库全书》保存工作,将来仍会对《四库全书》的研究保存做出贡献的。

    注释:

    [1]据2001年6月,甘肃省图书馆“文溯阁《四库全书》清点册”统计。

    参考文献:

第8篇

1 艺术思维概念的界定

艺术思维是指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过程中人脑所进行的思维活动。艺术家在制作过程中,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分析,并对所取素材进行选择、提炼、积累,孕育成意象,最终形成较为完整、成熟的艺术形象,这就是进行艺术思维的过程。

广告审美的思维方式隶属于艺术思维方式,从广告作品的设计到广告作品的欣赏都必须有艺术思维的参与才能完成整个审美过程。

艺术思维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能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和人格追求,以美恰情,净化心灵和情感,提高审美需求层次,使人格趋于完美。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学校教育长期忽视艺术思维教育。又或者是在艺术思维培养上的方法、方式还不够合理,造成许多大学生情感单一。艺术修养低下的状况ⅲ。大学生艺术思维能力急需提高,该论文仅谈谈系列广告设计作品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在培养艺术思维中的作用。

2 对广告艺术形象的认识

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口在我们生活之中所熟悉的视觉形象有绘画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电视、电影中的艺术形象,摄影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以及各种类型设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等。广告设计作品中所塑造的各种广告艺术形象区别于一般绘画、摄影、电视、电影中的艺术形象,主要在于广告艺术形象符合广告美学的特性。它具有双重价值,即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作为广告美学来说。它是一门实用美学,广告设计作品通过塑造具体的艺术形象来传达广告设计者所想要表达的抽象概念或者说广告创意,所以广告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必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正是由于广告艺术形象的实用价值,使得她更贴切我们的生活,更能够引起它在人们心中的共鸣。我们可以注意到不管是小孩还是成年人。对于自己喜欢的广告艺术形象总是铭记于心,例如“南方黑芝麻糊”中所塑造的怀旧艺术形象:“耐克”系列广告中所塑造的运动、活力形象等,这些优秀的广告艺术形象深刻的印入了人们的内心。而系列广告较之于单则广告作品更具有感染力,观者对广告的体会也更加的深刻,在本论文中以绝对伏特加为例来谈谈系列广告艺术形象的塑造在培养学生艺术思维能力上的一些想法。

3 绝对伏特加广告艺术形象分析

绝对伏特加经典的瓶形设计成为其品牌图腾,广告也围绕其延展开去。所有的绝对伏特加广告可以分为四种大的类型:其一是与世界文化的完美结合。虽然该品牌诞生于瑞典。但是设计者们不拘泥于本国,而是放眼世界,将融合世界文化作为自己重要的营销理念,所以成就了世界文化广告,让消费者通过绝对伏特加的广告就能领略到世界各国独特文化与风景。

作为纽约城市地标之一的布鲁克林桥连接着布鲁克林区和曼哈顿岛,其桥洞在图1中已经被换为伏特加酒瓶的形状。这座当年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也是世界上首次以钢材建造的大桥,曾被誉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后的第奇迹和工业革命时代全世界七个划时代的建筑工程奇迹之一。它伴随了纽约200多年的发展,它是纽约市历史与文化发展的见证。

其二是与广泛的艺术形式的结合。从绝对伏特加第一则广告至今,广告中所展现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应有尽有,油画形式、插画形式、摄影形式、涂鸦手绘形式、线描形式等等 。通过风格迥异的艺术表现形式所塑造出的艺术形象也让人目不暇接,耳目一新。

其三是与时尚流行风尚、音乐的结合。正如图5中将绝对伏特加经典酒瓶造型与爵士乐演奏中的典型乐器——小号结合,利用人们不自觉的通感想象能力。将视觉、听觉和味觉巧妙而自然的融合到一起。

其四是与人们生活细节的结合。艺术来源于生活,绝对伏特加将生活之中的各种细微之处融入到广告创意之中,通过人们非常熟悉的生活情节来打动、感染消费者。正如图6中经典酒瓶与香木缘(法语:柠檬)的结合。利用高光塑造酒瓶形象,酒瓶与柠檬形象的结合,让人们一看到广告就感受到绝对伏特加酒中那种柠檬ⅱ感的清晰与醇香,

4 由绝对伏特加艺术形象所得出的教学启发

在绝对伏特加数千件海纳百川,不断出新的广告作品中能够得到很多培养艺术思维的启发,

合理利用绝对伏特加系列广告形象来进行艺术思维培养不仅在引导和扩充学生内在图示上有比较好的效果,同时在培养学生艺术思维中的想象能力上也有我们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想象能力包括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之前我们谈到感知是整个艺术思维过程中的基础要素,有了敏感的感知能力,丰富的内在图式,就需要想象能力将眼前看到的种种具体形象通过情感的融人进行重新融合塑造,从而满足进一步的审美需求。在绝对伏特加系列广告中设计者们给观者展现出他们超强的想象能力,通过运用多种创造性艺术设计思维方法,塑造出千变万化,充满奇特想象空间的艺术形象,每一则广告新颖独特、让观者浮想联翩。总结起来广告所运用的想象艺术设计思维有: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多维思维。这里我仅以“绝对自由”这则广告为例进行分析。

在“绝对自由”这则广告艺术形象塑造中运用了“联想思维”的方法。作品中用监狱的窗栏形成一个类似于绝对伏特加的酒瓶状。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否很清楚的意识到这个窗栏形成的形象就是“绝对伏特加”的酒瓶,就必须是建立在之前的感知培养环节之上,只有通过“绝对伏特加”系列广告教学,学生对该品牌以及品牌图腾的瓶子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之后,才能更有效的进行想象能力培养的这一环节教学。这种由眼前事物所产生的想象就是知觉想象,在知觉想象中,我们能明显看到“内在图式”的基础性作用。

创造性想象的产生,是由广告整个创作表现手法来实现的。首先从视觉上来说,由铁栏形成的铁窗位于画面的顶部,视觉的立足点定在铁窗之下的位置,形成一种仰视的视觉效果,这是一种监狱囚徒的视角;其次铁窗周围斑驳的石墙,铁窗内的压抑、禁锢让人很容易就会联想到监狱。从监狱酒瓶状的铁窗望出去,是广阔的天空和一轮明亮的月牙,看到这皎洁的月牙作为中国人来说情不自禁就想到远离自己的亲人。由此,监狱压抑、苦闷的感受与窗外宽广、自由天地的感受形成强烈对比,让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对自由、解脱、思乡的创造性想象。广告的创意正是希望通过人们对自由、亲人的想象,来表达出对绝对伏特加的渴望正如罪犯对自由和亲人的渴望一般。

第9篇

论文摘要:在新课改条件下,情境创设已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根据新课程生活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以及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加强情境创设典型性、真实性、时效性和针对性,是提升情境创设有效性的成功策略,也是增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效的必要条件。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施,特别倡导教师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新课程生活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以及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恰当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望,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践证明,情境材料是否贴切、情境创设是否恰当,不仅关系到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和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的启迪、能力的培养,乃至观念的转变和情感的升华。为此,笔者就如何提升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两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现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提高情境创设有效性策略方面谈几点体会,与同仁们交流共享。

一、“实”—追求情境创设的实效性

情境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是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情境创设应着眼于它的实际功效,始终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依据,切不可华而不实、本末倒置。从教学目标角度看:情境创设要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获得规定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教学内容角度看:情境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分析、探究情境材料的过程中学习、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与情境本身所蕴含的知识直接相关。因此,情境创设应切合教材主线,尽可能多地涵盖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从情境的功能来看:情境要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和观点的预先性,应蕴含激起思维碰撞或巫待解决的疑惑和问题。因为情境教学主要不是靠讲解、灌输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而是让学生随着情境的演变,在发现、判断、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开启智能的。

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课为例,首先,笔者根据课标要求,仔细研读教材内容,将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逐一罗列,仔细分析其内在逻辑,明确了重点难点和疑点,然后搜寻与此关联度较高的信息加以筛选,紧紧围绕本课的基础知识和疑难困惑创设了以“我们的节日”为主要内容的情境。不仅涵盖了文化多样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教材的体系结构,而且,把“民族节日”、“文化遗产”这两个知识点也有机地融人情境之中,以“我们的节日”为主线,一例到底,贯穿始终。

为了实现“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笔者在情境创设中设计了“洋节日PK中国节日”的活动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分成“西洋组”和“中国组”,各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选派代表陈述各自的观点。通过小组讨论、辩论,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不同的民族节日和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我们既要认同自己的民族节日和民族文化,也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民族节日和民族文化。

二、“精”—注重情境创设的典型性

材料堆砌,为情境而情境,是情境教学的大忌。情境创设是为了使抽象理论具体化,书本知识生活化,深奥道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静态事物动态化,促使学生在情境的体验感悟中理解接受和知识建构。不加选择地大量罗列材料,表面上看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兴致勃勃,而实际上学生只是得到一时的感官刺激。由于情境材料过多,学生目不暇接,谈不上对情境进行深人的思考和分析,更谈不上意义建构。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容易冲淡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情境材料并不在多,而在精。

“精”,一方面体现在情境材料的数量要少,可挖掘度要深。情境创设不同于举例,举例是教师讲解知识的一种手段,既可以精心准备,也可以信手拈来。而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生成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平台,它必须经得起层层挖掘,尽可能多地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感悟。一个好的情境应该是贯穿整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甚至能够一“境”多用,适用于多个课时,以至于整个或多个单元。如“我们的节日”这一情境就被一些老师从不同角度进行挖掘、剖析,应用于“文化生活”第一、第二单元的教学。

“精”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创设的情境质量要高,辐射面要广。社会现象变化万千,社会生活纷繁复杂,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而教学时间和教材内容相对有限,我们必须挑选、使用那些能“最贴切地说明概念和原理、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关注、最集中地反映某方面社会问题、最具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件作为情境教材。

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例,由于文化的表现形式极为丰富,可供创设情境的素材浩如烟海,仅教材涉及的就有“体育、建筑、文字、节日、民歌、服饰、饮食、文物古迹、奥运会徽”等等。如果每个都去涉及,势必会造成材料的堆砌,思路庞杂不清,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深人探究和分析。因此,笔者放弃了原先收集的大量材料,仅以离学生生活最近、感受最深、又最能涵盖教材知识的“我们的节日”创设情境:对中央电视台近期播放的系列片《我们的节日》进行剪辑,精选具有浓郁“传统味儿”、能典型反映中华民族特色的古典诗词诵读、赛诗、赏月、文体活动等视频。然后设置如下问题:(1)比一比: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当地的传统节日、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西方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多少?(2)想一想:2005年,韩国把与中国端午节类似的“江陵端午祭”申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我们有何警示?(3)说一说:这些色彩斑斓的民族节日说明了什么?(4)辩一辩:“洋节日PK中国节日”。(5)议一议:奥运会是全人类的共同节日,试比较悉尼、雅典和北京三届奥运会会徽的异同,从中你是否感悟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围绕着“我们的节日”所进行的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加,以“节日”贯穿整堂课的始终,收到了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促进了“三维目标”的实现。 三、“真”—保证情境创设的真实性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本课程要“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实、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所选情境材料应该来自生活、贴近生活,不宜胡编乱造、随意杜撰。

“真”,一方面是引用的情境材料必须真实。只有真实的,才能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并且能够应用于实践,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只有真实的才是可信的,才有说服力,才有可能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和信念。因此,即便是出于课堂教学的需要,必须对情境材料做出编辑和修改,也尽量要保证其真实性。

“真”,另一方面是创设的情境必须有用。情境创设与以往的新课导人不同,它是师生课堂教学活动的平台,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有效载体,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主线。因此,情境创设要对整节课堂教学内容有直接的作用,学生能依据情境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真实性”的上述两个特征中,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在上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情境创设中,“我们的节日”由于直接来自于生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更重要的是它涵盖了本课时几乎所有的知识,成为贯穿整节课教学的主线,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四、“新”—力求情境创设的时效性

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时,学习才是有效的。布鲁纳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材提供的情境常常不被学生喜爱,很大程度上是缺乏时效性所致。所以,情境材料选择应紧跟形势,及时更新,新近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是首选。例如,在组织“文化与社会”教学时,以刚刚闭幕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情境;在组织“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的教学时,以“韩流”及美国最新动画大片《功夫熊猫》为情境;在组织“永恒的民族精神”的教学时,以刚刚升空的“神舟七号”为情境等等,都是基于情境材料的时效性制约教学的实效性。

虽然一个情境材料会从不同侧面反映理论知识,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使用同一个情境也并非鲜见。但是经常单一地、反复地使用同一情境,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组织《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时,笔者有意回避了前两课时已经用过的有关奥运会的视频资料,而是以学生刚刚过完的、第一次成为我国法定节假日的“中秋节”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这种不断变换的情境材料,不仅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异、好奇的心理特点,而且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还蕴含着“我国政府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这一教育功效。

五、“近”—加强情境创设的针对性

“近”,即情境创设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要“近”。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因此,情境创设要尽量使用现实的、直观生动的、学生熟悉的感性材料,缩小教与学之间的空间距离、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使得学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讲”,增强主动探究的意愿。

第10篇

关键词:圣经文化;英语教学;典故词汇;教义

2007年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可见,大学英语课不仅是语言基础知识课程,更是拓宽视野、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本文从圣经文化切入,并以全国大部分高校公共外语采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课本为例,讨论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圣经文化,增加课堂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圣经》简介

圣经版本众多,有犹太教圣经、基督宗教圣经等,他们在内容和篇数上有所不同。本论文所讲的《圣经》为基督宗教圣经,包括《新约全书》和《旧约全书》。《旧约》记录了天地起源、犹太人的来源和历史遗迹、古代犹太人的文学作品等,《新约》则记录耶稣基督以及其使徒的言行和故事。

据统计,这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一本书籍,影响已经大大超出了单纯的宗教意义。从文学角度来看,《圣经》被认为是世界广为流传的众多文化典故之源。其丰富的文学类型、琳琅满目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学意象,为西方英美文学作品提供了最基本的素材宝库。在英语中,圣经被称为“Book of Books”(万书之书),由此可以看出《圣经》在西方文化中的超然地位。

因此,作为英语语言学习者,我们不能把圣经当作一本宗教典籍而敬而远之,反之应该将其作为了解西方文化的必经之门来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

二、《圣经》典故词汇在《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体现

从词汇和短语角度考虑,英语文章吸收了很多圣经故事中的词语并将其沿用。了解这些词汇所产生的根源可以使单词记忆降低难度并增添乐趣。

第一册Unit 7“Face to Face with Guns”中有这样一句话:“Lord,have mercy on me,a sinner.”有的学生不明白“sinner”一词隐含的宗教色彩,把它等同于“criminal”。认为文章自述者是有某种过错的人,这是一种误读。据《圣经・创世纪》记载,亚当和夏娃被造出之后,在伊甸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直到被蟒蛇诱惑,吃下禁果,被逐出伊甸园。这种“罪”与“罪感”是基督教对人之本性最基本的认识,由此形成基督教的原罪观,发展为西方文化主流中的罪感文化。所以自述者用“sinner”一词,并不一定是他犯了某种罪,而是指作为人类在上帝面前的自称。同样在第四册Unit 5“Choose to be alone on purpose”中,指出独居是“more embarrasing for us to admit than any other sin”。此处sin的使用,是作者用调侃的语气,把独居这个新的社会问题与《圣经》中规定的七宗罪齐名,道出独居者的恐慌。但是如果对“罪”没有深刻的了解,读者会很难体会文字深层体现的无奈。

在讲解新单词的时候,同样也可以结合《圣经》,学习由宗教意义派生出的词。如第三册Unit 4 “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 ”中用到inspire一词,spire指的是呼气,in前缀指的是向内。向内吹一口气,意思是赋予灵感、激励。这个词同样来源于《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在造完亚当的时候,将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便成了有灵的活人,“Breathed into his nostrils the breath of life;and the man became a living being”。由此延展出expire (死亡、终止)、perspire(流汗)、respire(呼吸系统)等,都跟最初的那一口气(spire)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此外,西方人普遍信仰《创世纪》中体现的神创论(creationism),这就不难理解“人人生而平等”应该写作“Every one is created equal”,而非中国学生常用的“Every one is born equal”。

三、《圣经》教义和思想在《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体现

除了典故和词汇,英文文章作者所信奉的宗教理念甚至一些教义都会在全文中心思想中得到体现。圣经别强调爱他人的重要性。《圣经・哥林多前书》13中写道:“Love is patient;love is kind;love is not envious or boastful or arrogant or rude. 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it is not irritable or resentful;it does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but rejoice on the truth. It bears all things,believes all things,hopes all things,endures all things.”

如果能在这些篇章中读出圣经中所宣扬的爱的精神,那么英语学习者对第一册Unit 3“A good heart to lean on”, 第二册Unit 4 “A test of true of”以及第三册Unit 1“Love without limitations”等这些篇章的支撑思想也就有更深刻的思考、体会和洞见。

总的来说,大学英语教学的成效不能只是以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为唯一标准,因为“会英语”不等于“会用英语”。因此,通过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教授学生《圣经》的典故和故事,不失为让学生对西方文化有更深层理解的一种有效手段。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式抽象;非实体性

论文摘要:(1)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2)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3)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魅力依然,在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夺目的光辉。其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为我们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教学及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现代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与绘画的训练基础,是培养设计师美术家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和创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础学科。民族传统文化是这门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作为一门艺术,把民族传统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基础,同时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也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有益的补充。在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主流。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外教学体系在中国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然而纵观中国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20世纪60至80年代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及设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

现今传统中国画已渐行渐远,不知怎的,这些画让人想起赵无极。我们天天对“现代”的努力已倾向于将传统连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现代”也不是中国的“现代化”,而是“同化’。在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否则,无根无源,便是毁灭,是用“现代”在消蚀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即“近”而“远”。很“近”的物体塑造却获得一种悠远沧桑的感受;“实”而没有放弃空灵、自由,同时又在超逸的味道中获得一种隽永的境界。我们不应为观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向纵深走去;这个“纵深’就是中国的“像”与“境界”。境:境界是中国文人曾在山水中遥望的“彼岸”,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对于中国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灵的“境”。如果说确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现”(或日“中国式抽象”)存在的话,那它的目的不是导向“绝对理念”,而是指向生气氰显的“境”。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宋元山水画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繁荣”时代的“高峰体验”,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变的空灵之境。象: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国画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义”。作为传统的灵魂之所在,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结点。“象”是一个世界,它代表宇宙与人的禅机,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实体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写实”,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只有实证化的探索才能确证,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从内里真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当代”的沟通与跨越;这不仅指理论学术,也是指创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基础如何发展的走向。

我们传统的绘画根源实际上是从宋元山水人手打开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间。借助西画表现的结构化的形式创新之所长,在个人绘画与设计的语言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维度。由此出发,或者我们可以重建某种主体意识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境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方式、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以心象静观字宙之气韵流变,以山水遥望体悟人格与自然一体的彼岸之境;这无疑在重视中国山水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脉搏。而在深层意义上,它对我们当代艺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如前所述,作为“象”与“境”的世界,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我们民族原有的流变、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激活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动力;更是在这种“宇宙之境”上与现代思维的同步与超越。如果说我们现代绘画与设计在基础教学中再不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好的发展起来,我们的现在艺术教学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今国际上站在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家们已识到了这种宇宙本质的“非实体性”,他们的论证已证明中国传统“象”的范畴所具的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的文化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最后无论是从画家和设计师,还是从民族文化考量:这是一条摆脱世俗浮躁氛围,秉持超越信念,又发扬中国精神文脉的“当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我们传统文化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中。

第12篇

村落是我们农耕生活遥远的源头与根据地,至今至少一半中国人还在这种“农村社区”里种地生活,生儿育女,享用着世代相传的文明。在历史上,当城市出现之后,精英文化随之诞生,可是最能体现民众精神本质与气质的民间文化一直活生生生存在于村落里。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国家在2012年明确将原先习惯称呼的“古村落”改名为“传统村落”,明确指出这类村落富有珍贵的历史文化的遗产与传统,有着重要的价值,必须保护。 

一、研究意义 

近年来,随着许多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成为旅游热点,在传统村落成为许多游客青睐的旅游目的地后,旅游村落的物质形态发生了许多的变化,许多现象值得我们去研究。各学科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也越发充分,在中国知网的检索中,与“传统村落”主题有关的文章达3074条,呈递增趋势, 2014、2015年论文成果猛增。相关成果主要分布在建筑学、地理学、旅游学等领域。 

二、建筑学科研究概述 

建筑学科对传统村落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1、从单体民居到整体村落的物质技术层面的研究,图文并茂,内容翔实,包括平面形式、房间布置、结构构造、装饰装修、总体布局、街巷里面等。代表性的研究有:秦鹤洋等(2015)基于空间意象的传统村落空间设计方法探讨;王勤煕等(2015)太谷县北洸村传统民居空间形态浅析;温天蓉、吴宁、俞婷(2015)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参数化规划方法初探等。2、研究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对民居、村落的影响的案例较多,内容丰富,使后来者能追根溯源,充分了解各地民居与村落的历史变迁及行程机制。这些研究偏重于对村落建国前或20世纪90年代前的变化过程的研究,这种变化过程反映了村落在受到当代外来经济活动影响之前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关研究偏重于城市化对村落形态的影响。例如,薛力(2001)以江苏为例,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聚落发展情况,指出在村落形态方面,江苏省的村落从北到南呈现从初期到晚期的空心村现象。靳明飞、文剑钢、施继、林炜强(2014)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汇中的江苏苏南地区乡村风貌。3、建筑学科对村落旅游的研究,以阮仪三在1986年周庄的总体规划中提出“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发展经济,开辟旅游”方针为代表,研究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并重问题。此后,许多建筑学者对村落旅游进行了相关研究,偏重于探讨传统村落如何既获得旅游业的发展,又带动村落保护与更新工作的开展。例如,张大玉(2014)以北京密云古北水镇民宿区为例,研究传统村落风貌特色保护传承与再生;王盈(2014)以海口博学村为例研究海南传统火山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段威等(2014)以浙江天台张家桐村为例研究基于微介入策略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 

三、地理学科研究概述 

地理学科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体现在:1、自然地理环境对村落形态的影响。例如,杨立国等(2015)以侗族村寨为例,论述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在地方认同建构中的作用效应。2、农村生产活动对村落形态的影响。例如,杨振宇(2014)研究农村居民点整理中传统村落保护问题。3、文化对村落形态的影响。如刘沛林(1998):古村落——独特的人居文化空间;张燕清(2008)研究闽西传统村落妇女的神灵信仰。成果多集中于人文地理方面。国内学者对村落形态的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但是仅限于从地理环境、农村经济、生产活动等角度来分析。甘枝茂等(2004)论述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村落具有规模小,密度小,分布不均匀,沿树枝状水系递减,且不多有向阳、向路、向沟等他点。 

四、旅游学科研究概述 

旅游学科对村落的研究涉及到生态旅游、遗产旅游等实践活动,偏重于对旅游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旅游对村落社会文化及经济的影响、旅游对村落物质环境的影响、村落发展与管理、游客市场与游客行为、旅游村落的规划等方面。在旅游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很多学者结合村落案例,提出不同的对策和建议。例如,陶伟、戴光全(2002)以苏南三个水乡古镇为例,提出旅游资源相似的临近地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卢松等(2004)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例,研究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李萍等(2012)以安慰齐云山为例,研究旅游对传统村落的影响;杨雯等(2015)以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研究基于ArcGIS的传统村落最佳观景路线提取方法;陈开武(2015)以徐州市倪园东村村庄整治规划为例,研究特色乡村的规划塑造。 

五、结语 

综上,建筑学科、地理学科和旅游学科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大多集中与研究传统村落本身,多以某一具体村落为例,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旅游开发如何影响传统村落发展方面的研究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