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8 13:29: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矫正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层钢框架结构;施工工艺;焊接变形
1引言
高层结构的行业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虽然已经颁布,但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纯钢结构高层建筑采用的仍较少,普遍采用的是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虽然其具有造价低、用钢省等优点,但其应用范围和技术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而且我国的建筑钢材存在很大不足,在品种、规格和质量水平上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在高层钢框架结构施工领域,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建筑企业很少,钢框架结构施工成套技术尚处于完善阶段。为此,有必要加强对高层框架结构的施工工艺及其焊接变形方面的探讨,这也是本论文的研究出发点。
2高层钢框架结构施工工艺及其变形分析
2.1 钢框架结构施工特点分析
钢框架结构施工技术,主要包括钢柱、钢梁、楼梯的吊装、测量校正、连接、压型钢板的铺设等工序,但在钢结构施工的同时往往要穿插土建、机电等部分的施工。钢框架结构的施工必须要与土建等其它单位进行密切配合,做到统筹兼顾,才能高效、高质地完成施工任务。其主要特点有:
2.1.1 测量、定位、放线精度要求高。测量、定位、放线是贯穿制作和安装阶段的控制重点。在高层钢框架结构安装中,由于体型大,误差积累将非常显著,柱子或其它构件微小的偏移会造成上部很大的变位,极大地改变结构的受力,影响设计效果,甚至产生工程事故。
2.1.2 钢框架结构安装中,由于钢材热胀冷缩现象突出,天气、温度等条件影响大,温度变化会对安装精度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在钢构件连接中,焊接和螺栓连接受天气、温度影响更大。在焊接技术规程中规定,自然条件不能满足焊接环境要求时,要采取人工措施给焊接创造条件,比如焊条的预热、钢板的预热加温等。
2.1.3 钢结构安装对起重、运输等机械的性能要求高。由于钢构件重量大、体型大,高层钢框架结构安装中高空作业多,对吊装过程中的技术要求高,吊装中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施工荷载必须同其自身设计承载力相吻合,钢构件在运输、堆放、起吊、就位及安装过程中,要按事先模拟设计的条件进行。
2.1.4 由于钢材的特点,决定了钢框架结构要求防腐、防火严格。
2.1.5 高层钢框架结构安装工程量大,构件多,现场往往必须设置临时堆放场地及相应的中转堆场才能满足安装需要。
2.2 钢框架焊接变形分析
2.2.1 钢结构变形类型
钢结构变形类型,可分为总体变形和局部变形两类。总体变形是指整个结构的外形和尺寸发生变化,局部变形是指结构构件在局部区域出现变形。二者可能单独出现,但更多地是组合出现。它们都会影响结构的诸多方面,如外观、刚度和稳定性等,降低承载力,危及结构安全。
2.2.2 钢结构变形原因
钢材的初始变形;加工制作中的变形;运输及安装过程中产生的变形;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变形等。
2.2.3 变形控制方法
传统的经验方法是制定合理的吊装、焊接方案等,如采用先内而外的吊装顺序、对称焊接等,在测量控制上预留变形等,这种笼统地控制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遇到复杂、多变的条件,效果有限。
焊接变形是高层钢结构框架变形的主要构成因素,但相关的论文分析也多以静态、局部的分析为主,如针对于某个焊接面或焊接构件的分析,针对建筑钢框架结构焊接变形的整体分析方法尚未出现。
3 高层钢框架结构焊接施工工艺及其变形矫正探讨
3.1 焊接变形原因分析
钢结构具有结构性能良好、建设工期短、绿色、环保等优点,所以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广泛应用。焊接对钢结构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成就了钢结构建设的高速度,但是钢结构在焊接时产生的变形问题,也会极大地影响钢结构的施工质量。钢结构在焊接过程中出现变形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合理的施工措施来予以控制。
焊接变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焊接过程中对焊件进行了局部的不均匀加热,以及随后的不均匀冷却作用和结构本身或外加的刚性拘束作用,通过力、温度和组织等因素的变化,从而在焊接接头区产生不均匀的收缩变形,焊缝的纵向和横向缩短是引起各种复杂变形的根本原因。
3.1.1 结构刚度
刚度就是结构抵抗拉伸和弯曲变形的能力,它主要取决于结构的截面形状及其尺寸大小。如桁架的纵向变形,主要取决于横截面面积和弦杆截面的尺寸;再如工字型、丁字型或其它形状截面的弯曲变形,主要取决于截面的抗弯刚度。
3.1.2 焊缝位置和数量
在钢结构刚性不大时,焊缝在结构中对称布置,施焊程序合理,则只产生线性缩短;当焊缝布置不对称时,则还会产生弯曲变形;焊缝截面重心与接头截面重心在同一位置上时,只要施焊程序合理,则只产生线性缩短;当焊缝截面重心偏离接头截面重心时,则还会产生角变形。
3.1.3 焊接工艺
焊接电流大,焊条直径粗,焊接速度慢,都会造成焊接变形大;自动焊接的变形较小,但焊接厚钢板时,自动焊比手工焊的焊接变形稍大;多层焊时,第一层焊缝收缩量最大,第二、三层焊缝的收缩量则分别为第一层的20%和5%~10%,层数越多焊接变形也越大;断续焊缝比连续焊缝的收缩量小;对接焊缝的横向收缩比纵向收缩大2倍~4倍;焊接次序不当或未先焊好分部构件,然后总拼装焊接,都易产生较大的焊接变形。所以在施工时要制定合理的焊接工艺措施。
3.2 焊接变形矫正措施探讨
3.2.1 焊接工艺措施
焊接施工时,应选择合适的焊接电流、速度、方向、顺序,以减少变形。焊接金属构件时,应先焊短,后焊长;先焊立,后焊平;先焊对接缝,再焊搭接缝,应从中间到两边,从里到外焊接。集中的焊缝应采用跳焊法,长焊缝采用分段退步焊和对称焊接法。
3.3.2 机械矫正法
机械矫正法是利用机械力的作用,以矫正焊接变形,常采用撑直机、压力机、千斤顶及各种小型机具顶压矫正构件变形。矫正时,将构件变形部位放在两支撑之间,对准构件凸出部位缓慢施力,即可矫正变形。
3.3.3 火焰矫正法
采用火焰矫正的原理与焊接变形的原理相同,只是反其道而用之,通过给金属输入热量,使金属达到塑性状态,从而产生变形,构件被局部加热后,依靠加热区的膨胀与收缩差,使构件按照预定的方向发生变形,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
3.3.4 刚性固定法
焊接时在平台上或在重叠的构件上设置夹具固定构件,增加刚性后,再进行焊接,这样焊接中的加热和冷却的收缩变形,被固定夹具等外力所限制,但这种方法只适应塑性较好的低碳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不适应中碳钢和可焊性更差的钢材,因为焊接应力常使焊件产生裂纹。
4 结语
高层钢框架结构施工工艺与焊接变形分析的影响因素多而且具有较强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本论文重点对高层钢框架结构的焊接施工工艺进行了分析研究,详细探讨了焊接变形的原因及其矫正措施,对于进一步提高钢材钢框架结构的施工工艺水平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时间。
参考文献:
[1]日本.渡边帮夫等著.钢结构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特殊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通过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促进智障儿童的智力开发
二、课题界定
在武夷山市特殊教育学校中,目前主要的教育对象是智力残疾或多重残疾的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康复活动中,他们很难主动的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参与到教育教学康复活动中来,常常表现为缺少兴趣,没有激情,无精打采,性情冲动,不良行为的体现等等。就康复效果而言,也是收效甚微,如何帮助中重度智障儿童强化记忆,提升能力;如何使康复教育效果最大化等等问题困扰着我们,成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头病。
近年来我校的信息技术设备不断完善,添置了智力、心理测试筛查仪器,体感互动仪器,言语功能检测处理系统,语言功能检测处理系统,多媒体设备等等。我校还与武夷学院携手科研多年,拥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和信息技术能力。
周仁来说:“刷新是工作记忆一个重要的中央执行成分,主要功能是监控输入信息,用与当前任务相关较大的新信息来替换与当前任务联系不大的旧信息,以不断对记忆中的内容进行修正。通过训练工作记忆提高流体智力为该领域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本研究希望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等方式激发起孩子们对参与到特殊教育康复活动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特殊教育康复质量,提升智力障碍儿童的流体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将结合本校特点,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仁来教授教育课题组的研究发现,在我校实验班进行实践研究,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将工作呈现多样化,不断的通过工作记忆来刷新功能的训练,以帮助特殊儿童的流体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升。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本课题组成员在普通小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研究做的比较多,并取得丰硕成果,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在特殊教育方面论证不足,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和针对性。近年来特教逐步被更加重视,医教结合将是主流,智力潜能开发不容忽视。
四、课题研究背景: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仁来教授周仁来表示,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工作记忆的功能,探索人类认知活动和认知神经的可塑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教育领域,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研究也可以为儿童智力开发,特殊儿童的治疗、干预和教育辅导提供有效的帮助。
谈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仁来教授说:“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研究可以为特殊儿童(如学习障碍儿童、多动症儿童)的治疗、干预和教育辅导提供有效的帮助;也可以为工作记忆缺陷个体(如认知老化个体)的临床干预和治疗提供有效的训练工具;对于人类认知活动与大脑神经可塑性之间关系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近年来我校的信息技术设备不断完善,添置了智力、心理测试筛查仪器,体感互动仪器,言语功能检测处理系统,语言功能检测处理系统,多媒体设备等等。我校还与武夷学院携手科研多年,拥有一定的课题研究知识经验基础和信息技术能力。我们将结合前沿理论知识经验和已有的技术能力进行实践研究,以便更好的帮助智力障碍儿童通过工作记忆训练,提高流体智力,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2)、帮助学生认知能力、感知能力和言语、语言能力的提升。
(3)、帮助学生进行行为缺陷的矫正。
(4)、帮助提升特殊儿童的流体智力。
(5)、通过此项研究,促进特殊教育工作者与特殊教育对象感情的交流。
(二)、研究的内容:
(1)、融合信息技术,有效开展生活适应课程。
(2)、通过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帮助提升特殊儿童的流体智力。
(3)、在教育康复课程中,有效的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行为的矫正
六、实施方案(说明研究的方法、步骤)
(一)、研究方法:
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比较法和分析法。为 “融合信息技术后,对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进行研究。
(1)、借助医院测试证明和我校心理、智力测试筛查测试仪器为课题研究收集第一手参考数据,为课题进行分析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2)、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即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通过“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个案辅导”等教学环节进行探讨研究,以便找出优劣,进而改进、完善特殊教育康复活动。
(3)、比较法:是通过对本课题活动开展的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研究者对研究现象的认知。
(4)、分析法:通过对本课题研究对象行为问题的原因或结果进行周密分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的论证方法。从结果来找原因,或从原因推导结果,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XX年7月—9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做好课题申报、制定实施方案等工作。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12月)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医学证明资料及进行相关筛查测试工作,确定实验对象。
第三阶段:(20XX年1月—20XX年6月)具体步骤如下:
(1)、(20XX年1月—20XX年3月)为课题组试验、求证阶段。按照新的教学设计导向进行实践。
(2)、(20XX年4月—20XX年2月)为课题完善、推广阶段。组织中期评估,撰写中期评估报告,并根据中期评估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四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结题阶段。学科课题组写成结题报告、材料自查、整理,做好结题工作。
七、研究队伍
本课题研究队伍由新丰小学3位教师组成,共同承担研究任务。
课题主持人:何煦儿(武夷山市新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参加人员:陈珉(新丰小学副校长)、梅霞莉(武夷山市新丰小学财务)
具体分工:何煦儿操作实施,陈珉信息技术指导,梅霞莉收集整理资料
八、预期成果
1、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研实效。
关键词:听觉延迟反馈; 安卓系统; 手机; 软件; 编程
1、DAF口吃矫正器械介绍
听觉延迟反馈(DAF)技术被用于口吃矫正疗法已经获得了国际及国内研究者的认可[1],美国某公司以此原理制造了思比易口吃矫正器,国内一些公司也推出了基于同样原理的盒式矫正设备。DAF技术通过延迟语音信号从发音器官到达听觉器官的时间,来促进言语流利程度。DAF器械一般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麦克风采集使用者的语音,通过模/数转换器转为数字信号,再送到数字信号处理芯片。 数字信号处理器在特制的算法控制下完成延时、自动增益控制等处理,再经过数/模转换成语音信号,最终用扬声器输出到使用者耳内,达到听觉延迟反馈的效果。
2、基于安卓系统实现DAF的优势
思比易有矫正口吃的效果,但是却价格昂贵(近5000美元)。盒式矫正仪也有携带不便的问题。所幸以现在的技术手段和目前智能手机成熟的硬件配置,要开发一套基于安卓智能手机的该软件并不困难。与手机共享操作平台不仅使该设备的便携性得到保证,更能节省设备的硬件成本,易于推广和使用,为更多患者提供矫正口吃的机会。
3、DAF功能在安卓系统中的实现
本项目在eclipse平台下编程,依托于安卓2.2系统自带API库进行开发。音频处理部分用到了安卓2.2系统的android.media.Audio下的若干API功能,这个库中的API主要使用底层函数,虽然对音频文件直接操作的功能较差,功能相对原始,却能在精确控制后,实现稳定的流媒体处理及音频的基本输入输出。图1为本程序的流程简图。
3.1 连续输入功能的实现
为了能实现实时延时功能,需要对音频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控制,本项目采用带缓冲区的流媒体录音机制对语音进行采集。采集音频信号并用缓冲区保存语音信息时,需注意输入数据的连续性,防止重复写入和丢失缓冲区段。这就需要预先定义缓冲区的大小和位置,以防造成缓冲区数据存储不正常
本项目采用Audiorecord采集音频,可以将音频信号按预先指定的大小分段打包,并保存在预先指定的缓冲区中。当按下启动键时,录音线程即时启动,不停的将通过话筒采集到的音频信号顺次写入缓冲区段,待运行到输出线程时,进行读取。
3.2 连续输出功能的实现
音频的连续输出是保证反馈语音流畅自然的重要步骤,这部分也同样采用读取缓冲区数据进行流媒体播放的方式。由于流媒体播放具有实时性,若缓冲区数据出现间断,播放的语音信号也会出现间断或是不连贯,因此制定缓冲区的大小和位置,也对语音播放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本项目采用AudioTrack将储存在缓冲区段中的数据搬运到扬声器进行播放。该线程可以读取指定大小和位置的缓冲区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包重新组合成音频信息,输入扬声器。
3.3 延时功能的实现
从音频信号采集到输出,为保证音频信号的连贯,不可避免的要采用多线程操作,这时如何控制线程占用CPU的时间,是控制延迟时间的重要步骤。本项目采用Timer()监测每个录音循环的延迟,通过对缓冲区大小进行动态调节的方法,来实现动态延时的控制。动态延时控制主要依靠流媒体缓冲区的传输特性。因为音频采集模块和输出模块不能同时对一个缓冲区段进行调用,音频采集模块只有在完成一个缓冲区段的写入时,音频输出模块才可以对这个缓冲区段进行调用。而音频信号从话筒到音频采集模块以及从音频输出模块到扬声器所用的处理时间相对音频信息写入缓冲区段的时间极短,所以从缓冲区段写入开始到写入完成的时间,就基本决定了从音频输入到输出的延迟,这个延迟主要取决于缓冲区段的大小。
4、软件运行实验与结论
软件运行的平台为安卓2.2操作系统的野火G8手机,该手机属于安卓手机中硬件性能较差的手机,因此能在G8上稳定流畅运行的程序,在现有的其他安卓2.2系统手机上也能完美运行。通过植入的Log.d("test2", "Done")在Eclipse平台上所给出的LogCat运行报告测试(图2),当选择语音延迟50ms时,语音延迟基本稳定在40-60ms的区间内,达到了DAF设备的最小延迟要求。这说明,基于安卓手机平台搭建的DAF软件/设备是有效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杨利,蒋涛等. 思比易(SpeechEasy)口吃矫正器矫治口吃临床观察.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6,3: 27~28
[2]郭宏志,安卓应用开发详解.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6
[3]杨玲. 数字音频实时延时处理器的设计与实现.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1.3
[4]孙卫琴. Java面向对象编程.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论文摘要:抓安全要从自身做起-
论文关键词:安全,自身,做起
安全要从自我做起,强化自身的安全意识,在每项工作开工前要认真做好危险点分析,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让每个工作班成员都清楚危险点及防范措施,不留安全隐患和死角。
安全常记心中,就是要做到“处处保安全”。处处保安全,关键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只有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安全技术能力提高了,才能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从而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
“智者用经验防止事故,愚者用事故总结经验”。因为事后补救不如事前防范,麻痹大意、放松警惕,正是滋生事故的温床。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进行深入的风险分析,我们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各类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具体到班组,应通过安全活动日交流经验,谈安全问题、做安全分析,从他人的教训中总结经验,举一反三,为我们的日常工作保驾护航。
习惯性违章是一种“慢性中毒”。在使用安全工器具时懒得看一下外观及标识是否完整和检验合格;领用的电动工器具不看电线是否破损就使用;工作负责人开工前从不观察每位工作班成员的工作状态是否良好;高处作业中对于安全带的使用敷衍了事……诸如此类的不良习惯在日常工作中一次、二次不一定出事,正是因为这一点就更容易使人麻痹大意、放松警惕,形成“慢性中毒”。如不及时予以矫正,就会象病毒一样蔓延,迟早会酿成苦果。因此,要从自身做起,注重细节,注重点点滴滴的小事,不断提高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自身免疫力,同时,影响和带动周围人员不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造就良好的安全氛围,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论文关键词:氨氮,改进,预处理,显色,仪器读数,准确度和精确度
1 前言
水中的氨氮是指以游离氨(或称非离子氨,NH3)和离子铵 (NH4+)形式存在的氮,其含量是评价水质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水体中的氨氮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
目前水中氨氮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水杨酸分光光度法、纳氏试剂法、离子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离子选择性电极(ISE)等。但这些方法有的操作繁琐,分析周期长;有的需要昂贵的仪器仪器读数,对操作人员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必须在实验室内操作,不能满足现场快速测定的要求。今后应急氨氮测定技术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向着快速、适用性广、精确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一些氨氮快速测定的方法,但大多在水样的广泛适用性上有着明显的局限性。目前较成熟的方法有HACH公司生产的氨氮测定法和氨氮快速测定试纸。但是这两种方法仍存在一定不足。为此, 找出一种适应范围广,分析方法简捷、使用场合更加灵活、二次污染少且具有较高准确度的方法是本次研究的主要目标。
2研究内容
2.1项目的总体目标和需解决的关键技术
针对现有氨氮分析方法中的缺点,以成本较低的氨氮测量配方,在不影响检测精密度、准确度的前提下,缩短时间,降低劳动强度、减少试剂用量、减少环境污染,为水中氨氮的现场测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是本课题的总体目标。
本项目的重点解决的技术关键有2个。
1、解决水样的预处理的适应性问题仪器读数,在国标方法基础上改进试剂,使之能提高抗干扰性,同时减少实验步骤(主要针对要求蒸馏法处理的工业废水)。
2、主反应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主反应的显色,将纳氏试剂法原有的2种试剂(酒石酸钾钠、纳氏试剂)变成一种试剂,减少操作程序。
3实验部分
3.1技术路线以及工艺流程
本次研究的内容主要分预处理、显色、浓度直读三个部分,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工艺流程图
3.2试验
3.2.1水样预处理优化
现有的水样预处理方法主要有絮凝沉淀法和蒸馏法。其中絮凝法沉淀法有着操作简单、耗时短等优点,所以选择以絮凝沉淀法为基础加以改进研究。新絮凝剂由氢氧化锌、氢氧化钠、EDTA―二钠构成。采用了3因素5水平的正交试验进行研究。
3.2.2显色剂优化改进
显色剂由氯化汞、碘化钾、氢氧化钾、酒石酸钾钠配制,由于氯化汞、碘化钾、氢氧化钾最终形成碘化汞络合物([HgI4]2-)。因此可将氯化汞、碘化钾、氢氧化钾视为一个因素,与其它两个影响因素构成了一个3因素2水平仪器读数,以此求各组份最佳配比。
3.2.3矫正系数的研究
为方便基层化验人员实际应用,通过仪器矫正系数的研究将本研究成果与HACH测定仪(DR/2000)内置程序相衔接。
4 结果及讨论
4.1预处理方法的改进
运用正交试验分析方法(极差法)分析。顺次排出各因素对絮凝剂影响的顺序:氢氧化锌>EDTA>絮凝剂使用体积。各组份最佳配比为:氢氧化锌0.10 g/ml、EDTA0.02 g/ml,絮凝剂最佳体积为1.5ml。
将最佳配比的絮凝剂运用于实际水样的检测,并与国标法做对比验证其准确度。结果表明,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2.5%的占测定总数的83.3%。说明改进后新的絮凝法对氨氮浓度测定值的重现性较好。
4.2显色方法的改进
通过极差法分析,顺次排出各因素对显色剂影响的顺序:[HgI4]2->使用显色剂体积>酒石酸钾钠。各组份最佳配比为:[HgI4]2- 0.015 g/ml、酒石酸钾钠0.250 g/ml,显色剂最佳体积为3.0ml。
从正交表中分析得到三种较好的配方(200ml显色剂),分别是A方法(5g碘化钾、2g氯化汞、15g氢氧化钾、50g酒石酸钾钠)、B方法(7.5g碘化钾、3g氯化汞、22.5g氢氧化钾、50g酒石酸钾钠)、C方法(5g碘化钾、2g氯化汞、15g氢氧化钾、50g酒石酸钾钠),使用不同配方用于氨氮考核盲样检测仪器读数,检测结果如表1。
考核样编号
浓度(mg/l)
A方法测得浓度均值
B方法测得浓度均值
C方法测得浓度均值
200531
1.59±0.06
1.56
1.68
1.61
200532
0.501±0.037
0.442
0.535
0.508
200533
2.21±0.09
2.14
2.41
2.24
200534
0.799±0.036
0.764
0.828
0.805
200537
0.539±0.030
0.489
0.548
0.543
200538
2.74±0.12
2.68
2.97
2.78
200540
0.193±0.022
0.138
0.205
0.197
200541
2.02±0.08
1.98
关键词:数据处理;Origin软件;软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31-02
《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是农科院校多个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对于指导、帮助本科生开展课程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以及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及生产实践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包括数据处理和论文写作两部分,其中数据处理是该课程的重点。但对工科基础比较薄弱的农科院校学生而言,数据处理部分具有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对高等数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先修课程要求较高等特点[1],使学生难以掌握该部分内容。课堂调查表明,学生在心理上对该部分内容容易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学习兴趣较低,学习效果较差。因此,在学生认知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学生在数据处理学习中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是《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现在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普遍较强的特点,在《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教学为该课程改革提供了契机。本课程选择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科技绘图和数据分析软件之一――Origin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计算机教学。
一、Origin软件的简介和特点
Origin软件是美国OriginLab公司开发的科技绘图和数据分析软件。自1991年问世以来,该软件一直在不断升级,目前已发展到Origin 9.1版[2]。
和当前流行的图形和可视化的数据分析软件Matlab、Mathmatica、SAS等相比,采用Origin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科学绘图,不需要任何计算机编程基础,也无需熟悉大量的函数和命令,只需单击工具条按钮或者选择菜单命令即可以完成大部分工作。此外,Origin可使用自身的脚本语言LabTalk控制软件,该语言可使用内置的基于C/C++的编译语言Origin C进行扩展。因此,Origin软件具有功能强大、操作简便等特点,既适合于一般的作图需求,也能够满足复杂的数据分析和图形处理。因此,Origin软件已经成为广泛流行和国际科技出版界公认的标准作图工具,是科学研究和工程工作者常用的软件之一[3]。
二、Origin软件的基本功能
Origin软件在科技绘图、统计描述和统计检验等方面功能丰富,这为《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课程中的数据处理提供了便利条件。其功能可分类总结如下:(1)科技绘图:Origin软件可以提供几十种二维和三维的图形模板,包括直线图、描点图、向量图、柱状图、饼图、区域图、箱线图、极坐标图、气泡图、三角坐标图、彩色映射图以及各种3D图和统计用图等,用户可以使用这些模板制图,还可以自定义绘图模板;Origin还具备绘制更为复杂的多变量、多数据集的多层图的功能,可以产生双X轴、双Y轴图等;可以进行线性拟合、多项式拟合、S形曲线拟合等,还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函数进行拟合;同时,Origin能够提供拟合参数等[3]。(2)统计描述:可以采用Origin进行常用的统计描述,如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极差、和、数据点数、平均值、方差、标准偏差、平均值的标准误差、权重和、峰度、偏度及百分位数等。(3)统计检验:Origin软件中常见的统计检验函数有单样本t检验、独立双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存活率分析等。
三、教学实例分析
《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的数据处理部分包括很多理论内容,例如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的基本原理等。这些内容的讲授通常涉及到大量的公式推导和计算,这使得教师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地传递这些信息,还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较低,教学效果不理想。例如,在讲解有重复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时,需要计算矫正数、总平方和及其自由度、水平组合平方和及其自由度、两个因素的平方和及其自由度、交互作用平方和及其自由度、误差平方和及其自由度、相应均方等统计量,计算任务繁重,学生尤其难以接受手工计算,故在教学过程中将Origin软件引入教学。具体实现过程如下例题所示。
例题:为提高果汁饮料的口感,研究果汁的pH值(A)和蔗糖添加量(B)两个因素不同水平组合对果汁感官评分的影响。果汁的pH值为3.5、4.0、4.5,蔗糖添加量为10%、15%、20%。每个水平组合重复3次,进行完全随机化试验。试验指标为感官评分越高越好。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试分析各pH值和蔗糖添加量水平下果汁的感官评分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该题目的完成需要先分析pH值和蔗糖添加量对果汁的感官评分是否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多重比较。采用Origin软件分析,步骤如下:(1)按照下列方式将数据录入到origin软件的工作表中,或者选择File/Import将其他数据文件直接调入工作表中;(2)在Statistics选项中选择ANOVA/Two-way ANOVA;(3)在所弹出的对话框中的数据录入区域录入对应数据,选择结果输出的内容:统计描述(Descriptive Statistics)和多重比较(Means Comparison),并明确多重比较结果输出时所采用的显著性水平和多重比较的方法(如Tukey、Fisher检验等),点击OK确认输出结果;(4)根据结果(如表2所示)做出判断。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Origin软件所输出的结果直观,无需进行复杂的计算和查找F值表等即可做出判断。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进行数据分析的软件演示,让学生对采用Origin软件开展方差分析建立感性认识,减少学生的畏难心理,为进行方差分析的理论教学做好铺垫;同时,在后期的上机操作训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教学效果得到充分提升。
Origin软件灵活、多变、强大的科技绘图功能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绘图水平,对进一步顺利完成毕业论文乃至未来的科研任务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Origin进行多个统计量计算时,单击工具条按钮可一步完成所有统计量的计算,通过简单的课堂练习即可掌握;而在统计检验中,学生在软件操作过程中营造了互动的课堂氛围,提高了他们的课堂参与度。Origin软件在《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中的应用很好地诠释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强强联合,使得该课程数据处理部分的教学变得更加容易、简便,摆脱了传统的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式,简化了计算程序,优化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尽管Origin软件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复杂的计算,但在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认识到Origin软件只是工具,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才是用好该工具的前提。此外,由于课堂中的学习时间有限,而软件的使用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反复探索、实践与总结,因此应引导学生加强课后的练习和使用,使之完全掌握该软件,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式下社会对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钦德,杨坚.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43岁的陆教授,常被人们比为电影《人到中年》里的陆文婷。从医20多年来,她从不追求伟大,从不追求轰轰烈烈,只求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为患者创造福音。在医术上,陆教授主要擅长眼部整形及眼屈光手术,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近视眼的矫治手术及角膜移植术后屈光不正治疗方面,陆教授研究得最深、最有心得的就是利用目前最先进的准分子激光近视和散光矫正术(LASIK)治疗近视、远视、散光以及老花等眼病。屈光手术已经发展了二、三十年。期间陆续诞生的多种手术方式,如自动式层状角膜塑形术(ALK),因准确度不高,又不能治疗散光等种种原因,不能充分满足人们治疗眼疾的需求。这些缺点直到准分子激光近视和散光矫正术(LASIK)诞生。才基本解决。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被激发的ArgonFluoride(ArF)气体,释放出高能量的光子将在不产生热效应和伤及周围组织的条件下,将角膜组织气化移除,改变角膜弧度,除去屈光不正度数。与其他屈光手术相比,此项技术有着革命性的改革。它治疗的范围相当大,凡近视2000度以内、散光600度以内、远视600度以内,均可矫正。因其在角膜前部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无伤害,手术后角膜无疤痕组织遗留,故而没有危险性;因其由精密的计算机控制,每一发激光能量所气化组织的量与深度是固定的,故而能精准掌握结果。简言之,在允许的情况下,想矫正到多少度,就能矫正到多少度。另外,它很高效。术后大约3~4小时,患者视力即有明显改善,第二天视力即可达到或接近矫正视力,并能正常上班,1~3个月,患者视力即可稳定。据美国及我国的临床统计结果显示:在经过准分子激光近视和散光矫正术(LASIK)治疗的患者中,高达95%以上的人可达到摘镜标准。且术后无不良影响,而矫正之后度数也非常稳定。在它刚刚诞生后短短几年时间,美国就已有上百万人接受了准分子激光近视和散光矫正术(LASIK),而全世界以此手术矫正视力的人数也以数百万计。
自1992年以来,陆教授就开始从事眼屈光手术方面的工作,至今已为3万余人实施角膜屈光手术(RK、PRK、LASIK、LASEK),她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更擅长于疑难手术及手术并发症的处理。准分子激光近视和散光矫正术(LASIK)引进中国之后,陆教授就成了此项技术最早的研究者与应用成功者之一。而其创建的新力眼科医院,更以此项技术成为国内医界眼科治疗之翘楚。但是她总是很谦虚――“是所有的病人、患者教我成为一名出色的眼科医生,给了我无穷的、宝贵的临床经验。”但是,谁知道在那3万余例角膜屈光手术的背后是多少心血和汗水?!20多年眼科研究,3万余人屈光手术经验,使她得以主编并撰写了《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学》一书,参与多部著作相应章节的撰写,并发表了屈光专业方面论文10余篇,为我国医学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她也成为该项技术最具有发言权的著名医师之一。
1998年,陆教授就被中华医学会及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聘为全国大型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上岗资格考试培训教员。2001年,又晋升为主任医师。2002年,她终于创建了北京新力眼科医院。对未来的医学事业,她踌躇满志。然而,陆教授从不张扬,从不认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她认为,治病,不是要轰轰烈烈。从事医疗工作的人所要追求和所能拥有的,只是工作中的苦辣酸甜,和攻克病魔,迎来健康的无边喜悦。
“眼睛动手术,是病人一辈子的事。你们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很多年前,陆教授就发现,在中国的大医院里,每个医生每天都要面对很多患者。于是,医生们不得不加快工作节奏,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认真询问、了解、分析每个病人的情况,从而对诊治、治疗产生不良影响。而在注重个体的西方发达国家,平面化、一般化的治疗行为,已是昨日黄花,渐趋落后。就眼病而言,个体化手术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流行的眼科手术方式。陆教授创建新力眼科医院的最大远景之一,就是利用准分子激光近视和散光矫正手术(LASIK)这种先进科技成果,广泛推行个体化手术,为广大眼病患者带来更加光明灿烂的前景。
所谓个体化的手术,就是严格根据患者的每一只眼的具体情况进行特殊设计,以期取得手术治疗的最大效果。据科学研究表明,个体化手术对高度近视的治疗效果尤其显著。因此,发达国家的多数病人大都选择做个体化手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近一两年,国内医疗机构只有一两家引进了个体化手术,而手术水平尚不理想。新力眼科医院正是其中达到领先国际水平的佼佼者。无论在经验累积,还是在具体实施操作,抑或硬件设备,都走在世界前列。实施个体化手术,硬件很重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先进的仪器,做眼科手术无疑是天方夜谭。在陆教授看来,仅仅拥有治疗仪器还不是最重要的,拥有领先世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品牌仪器,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北京新力眼科医院使用的仪器,如激光准分子治疗仪,博士伦217z准分子激光系统,符合美国联邦法规FS―209E洁净度达千级以上的超洁净手术室等等,均达到和领先国际水平。“在硬件上,我们遵循‘只要治疗需要,马上购买到位’的原则。”这样,他们做起个体化手术来得心应手,不仅为患者创造了安全的手术环境,也令同行万分艳羡。
仪器再先进,也要人来操作。在新力眼科医院,不光陆教授有3万余人手术经验,连护士都是拥有十几年以上手术经验的眼科专业护士。其中不少就来自于同仁医院,她们以往已经和陆教授合作了十几年。而且,每一例手术均由陆教授亲自操刀。她们与陆教授的合作轻车熟路,配合默契,简直珠联璧合。
在新力眼科医院,做个体化手术时还有一个重要原则:不做不适宜之手术,不做无把握之手术,不做成功率低之手术。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失败可能,也要仔细斟酌,再三考虑。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为患者负责。有些眼病,哪怕病人苦苦相求,医护人员也会细致说明不能做的原因。“眼睛动手术,是病人一辈子的事。你们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这是陆教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陆教授的主持下,新力眼科医院从严治医,赢来了极佳的口碑。据了解,这里的患者大都慕名而来,满意而去。
“我们做手术都舍不得让患者痛,难道还舍得让患者花钱心痛吗?”
在国内,北京新力眼科医院在利用激光矫正近视、远视及散光方面,拥有领先国际的先进水平。该所还拥有3万余人屈光手术经验,令诸多医界人士难望项背。但是,身为全国屈光手术专家俱乐部主席和医院院长的陆教授,对平凡生活却更有见解,而这些见解也成了她创立北京新力眼科医院的标准。
在同仁医院工作时,陆教授每天都看到挂号处排着长长的队伍。一个个脸色苍白的病人苦着脸等待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司空见惯。甚至在候诊室门外,也能看到类似的情景。这使她心里很不好受。生病,本就辛苦;看病,更成了辛苦中的辛苦。于是她觉得,为患者创建和营造一个更加方便温馨、快捷舒适的就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新力眼科医院的候诊室,我们看到,这里居然备有沙发和电视,病人舒适的坐着,仿佛享受着贵宾的待遇。有几位还在慢悠悠地品茗喝茶,一口一口吃着小糕点。一问,才知道都是护士预备的。陆教授认为,近视眼不像其他疾病那样具有危险性和严重性。患者治疗近视眼,更多的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就这一部分人群的需求来说,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可以说,在专门治疗近视、远视等眼病的医院里,创造温馨服务模式,提高服务产品的附加值,是大势所趋。新力眼科医院无疑走在以服务取胜的国内医院行列前面。
新力眼科医院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上有着严格的制度要求和流程。每周医院都要举行一次主题会议,讨论诸如“怎样才能更方便病人”,“为病人想是为什么”,“如果你是病人,你希望得到怎样的技术”等与病人密切相关的问题。研医术、抓医德、树医风,实践“和近视说再见”的座右铭,他们一刻也不敢忘。新力眼科医院就是要通过自身的技术和服务转变病人对民营医疗机构的看法。这里的医护人员,和别的医院最大的不同,就是都被要求站在患者的立场上换位思考,把病人看作自己看作家人,多想为病人服务。我们发现,一个病人做完了细致的检查之后,医护人员都会主动来帮助病人分析他的情况。这和一些医院把完脉就开方子的情况截然不同。在手术过程前后,无微不至的疾病观察和人性化服务,也是在别的地方很少见的。一个医护人员对我们说:“了解病人感受,减少他的恐惧感,对治疗很重要。”
陆教授要求医护人员把病人当作自己的家人,这就必然要考虑到病人的经济因素。中国人普遍都不富裕,就医开出天价,既剥夺了病人解除病痛的希望,又无异于自绝财路。合理收费,乃至从宽收费,既尽到了医者的社会责任,也是更现实的生财之道。因此,新力眼科医院营利的模式是“以量取胜”,将更多的利润回报给患者。比如,做一个眼部个体化的全面检查,一般的医院起码是500―600元,而新力眼科医院只收300元。而在2004年6月6日的全国爱眼日,他们还要为病人做义务咨询和义务检查。在爱眼日当天做手术的病人,可以享受接近于成本的打折优惠。对此,陆教授风趣地说:“建院以来,我们已经用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近视、远视、散光以及老花眼千余人,患者眼部仅需点麻醉眼药水就可以进行手术,毫无疼痛感。我们做手术都舍不得让患者痛,难道还舍得让患者花钱心痛吗?”
关键词:中国;循证矫正;循证教育;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DF613
文章编号:1008-4355(2016)05-0046-07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6.05.06
循证来源于西方英文词汇“Evidence-based”,最初它被翻译成 “求证”或“实证”,1996年复旦大学王吉耀教授正式把它译为“循证”,得到了学界广泛的认同,此后,循证作为一个中文词汇诞生了。循是指遵循,而证是证据的意思,循证就是遵循相关的证据,主要指根据或者遵循最佳的证据来处理事情、制定方案。它是一种理念和方法论。
循证最初被应用于医学领域,1970年代初期,英国流行病学家科克伦最先提出“循证”,后来加拿大学者戴维・萨克特对循证在医学的应用做了进一步的拓展和研究。1992年,盖亚特博士以及他的团队发表了《循证医学:医学实践教学的一种新方法》,首次提出了循证医学的概念。循证医学基本宗旨:谨慎、科学地选取适用当前己有的最佳研究证据,结合资深医师的工作技术与临床实践,充分顾及患者的期望,并确定治疗方案。随着循证医学影响的扩大,循证理念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人文科学领域。循证教育、循证心理学、循证管理、循证培训等广泛兴起,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循证运动。20世纪末,循证实践在司法界得以引入和应用,西方国家尝试、推广、运用循证矫正。在20世纪中期,西方社会面临犯罪率及再犯率双高、监狱人满为患的局面,有人批评保障就业为基础的假释制度,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后来,引入康复模式,该模式把罪犯当成需要治疗的病人,认为只要对他进行治疗、矫正,就能够康复,但是,在矫正实践中发现,矫正成本高、收入甚微、高耗低效、投入高于产出,矫正工作效果饱受质疑。1999年,谢尔曼等人提出“循证警务“概念, 2000年,达拉斯・马肯泽提出“evidence-based corrections”,即以证据为本的矫正,被美国、瑞典、加拿大等国实证认为有效的囚犯矫正模式。美国有研究表明,自19世纪80、90年代采用循证矫正后,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率比原先未采用循证矫正的再犯率明显降低,后推广到世界其他国家。循证矫正是指矫正工作者在矫正罪犯时,针对罪犯的具体问题,寻找并按照现有的最佳证据(方法、措施等),结合罪犯的特点和意愿实施矫正活动的总称。
循证矫正作为一个新概念,从2012年下半年起,已逐渐成为了中国犯罪学、监狱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循证矫正在中国正式推广是以江苏省宜兴市“循证矫正方法及实践与我国罪犯矫正工作研讨班”的召开为标志的。此后,中国司法部确定全国九所条件较好、理论研究基础相对扎实、罪犯改造经验较丰富的监狱为循证矫正试点机构。
一、循证矫正在中国实践与推广的困境
新形势下,社会对监狱的教育矫正与改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控制初犯率,而且刑满释放人员的再犯罪率也日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指标。对罪犯的矫正从最初的重视监禁与惩罚为主转变到教育与改造为主的人道主义服务。循证矫正正是适应这种变化的新理念与新模式,它成为了现代科学精神在矫正领域的鲜明体现,也是人本主义思想的生动展现,能够为罪犯的矫正与改造带来巨大变革,同时是一种被发达国家通过实践证明的矫正技术与矫正方法,获得了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同,把循证矫正相关的理念与矫正方法引入到中国罪犯矫正的实践中,具有较大的理论创新以及实践意义,它能够帮助我们提高罪犯矫正与改造的科学性,增强矫正效益,提高改造质量,帮助降低社会犯罪率。
循证矫正是2012年引入中国的,随后全国多个监狱开始了循证矫正的试点工作,关于循证矫正的相关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虽然中国已实施循证矫正的试点项目,但是就目前的实践经验来看,还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可供推广的实践模式,在中国当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循证矫正在实践中面临种种困难,显露出不少技术以及观念上的缺陷。
(一)循证矫正专业力量如何发挥,矫正研究与实践如何进一步结合
循证矫正涉及四个主体,研究者、实践者、管理者及矫正对象,这四大主体彼此之间是相互配合、共同合作的统一整体。在循证矫正中,研究者代表专业力量,研究者致力于开展实验研究、准试验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等,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实验为循证矫正提供相关的行动指南、标准或手册。
循证矫正在中国的推行是一个行政主导的过程,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而非专业主导的过程。循证矫正是通过司法部的整体部署,各级司法部门的高度配合而开展起来的。从2012年之后,中国出现九个行政作用下的循证矫正监狱试点,这些试点项目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整个司法体制的力量,特别是司法工作人员、行政人员的贡献。在循证矫正推行的过程中,专业性的力量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罪犯矫正与改造的相关研究人员、专家学者没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循证矫正实践中来。虽然,以行政力量进行循证矫正的推动具有一定的效率,我们不能否认行政的巨大作用,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如果长此以往,专业共同体很难形成,专业的认同以及专业自觉等将逐渐弱化,从而使循证矫正失去发展的活力。
(二)循证矫正最优证据如何形成,支持性的资源与技术平台如何建立
关键点和难点在于证据的形成。因此,如何形成证据,特别是最优证据如何形成,成为了循证矫正实践中需要首先攻克的关键性问题。循证矫正在中国的推动还停留在形式上,没有真正落实到实质方面。虽然循证矫正试点项目以循证为基本理念,进行了循证矫正具体操作程序的设计,但是从实质方面来看,过度强调形式方面的科学标准,而相对忽略了证据的信度和效度。追逐循证矫正评估工具的开发和利用、矫正流程的设计,忽略了对实践的反思,矫正实践的结果没能再回到理论中去进一步修正循证矫正的研究,存在实践与理论研究的脱节。
循证矫正支持性的资源与技术平台如何建立,直接影响到证据的形成以及最优证据的获取。由于中国在循证矫正研究及实践方面起步较晚,前期的专业知识储备、理论研究、实践水平尚有许多不成熟之处,配备的技术支撑比如数据库、资源共享平台等也十分匮乏。此外,罪犯教育矫正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专业知识和技术等方面远远落后于矫正实践对其提出的要求。缺乏一支专业化的队伍,中国循证矫正很有可能在实践中浮于表面,浅尝辄止,注重形式,缺乏内涵。
罪犯的改造质量与监狱行刑效益受多种因素影响,罪犯文化素质的高低影响到循证矫正的实质内涵,对罪犯的思想改造以及行为矫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罪犯的具体情况分为不同的阶段,从一个阶段跨到另一个阶段的节奏和步调要根据罪犯的认知水平,文化知识素质,心理与情绪状态等。只有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真正地提高循证矫正的实质内涵,而不是搞形式主义,真正提高矫正的成效。
(三)合作的体制机制如何建立,多方联动如何实现
循证矫正的基本点和核心要素在于证据,矫正遵循证据,以证据为基准,最重要的四大要素分别是,研究者、实践者、实践对象、管理者。首先,循证矫正研究者必须开展大量案例的探究,从研究中为循证矫正的实践提供实施准则,矫正指南、手册、标准等有赖于研究者开展大量的实证研究;其次,循证矫正实践者根据研究者设计的行动方案,根据个人经验,结合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矫正实践;再次,循证矫正管理者需要做好矫正规划,统筹协调,发挥各要素的作用,为循证矫正提供服务。因此,循证矫正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整体系统,一个涉及研究者、实践者、实践对象与相关管理者四个方面的理念体系。
循证矫正需要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使系统结构更加合理,发挥出系统的整体效应。
循证矫正主体四方“各怀鬼胎”。矫正管理部门关注的是管理,重视矫正法律法规的执行,看重上级命令、科层制管理、工作绩效;循证专家团队则关注研究工作的开展、研究成果的呈现,理想化色彩明显,很多时候还往往把矫正中的简单问题复杂化;矫正实践人员关注的是个人本职工作能否顺利完成,他们已习惯于固有的、简单的罪犯矫正和管理的方式,不希望增加工作负担,对新的矫正方法和模式进行尝试和改革的积极性不高;矫正对象关注的是个人切身利益,更多考虑的是劳动效益、个人减刑、出狱后的就业问题等,希望受到的打扰越少越好。在这样的情形下,循证矫正的多方联动如何实现,是摆在面前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四)循证矫正实践模式如何本土化
循证矫正在中国的实践实质是一种矫正方式和手段的摸索,还不是一套成熟模式的运用,作为一个舶来品,它需要经过借鉴与创新的过程,不可能照抄照搬,不管是证据的搜集和建立还是评估方法的开发与设计,都进行了适应本土的创新和改良。中国循证矫正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摸索和尝试,开发新的矫正方式方法,并且在实践中进行相应的检验。
在矫正过程中,对罪犯的再犯率预测不够精确,矫正出现偏差,在实践中缺乏一套完善的循证评估预测机制,对罪犯的一些心理症结认识和评估不到位,再犯风险没能得到预警,对罪犯的各方面情况掌握不足,对罪犯的了解停留在人口学的资料以及日常的谈话了解,甄别与分类不科学。不少罪犯在服刑期间,迫于法律与制度的震慑作用,从行为上表现出服从,配合改造的状态,但是对罪犯心理的变化、思想的转化这些隐蔽性的状态却很难进行监控和了解,缺乏科学的评估标准,部分罪犯出狱后,遇到特定情境可能再次走向违法犯罪之路。
二、循证矫正在中国实践与推广的策略
循证矫正当前还处于摸索阶段,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循证矫正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借鉴国外循证矫正的先进经验,并且更加密切地关注中国罪犯教育矫正的实践,把矫正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循证矫正的成熟模式,不断地反思循证矫正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提炼与升华,上升为理论,从而为之后的矫正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
(一)树立循证矫正的科学、人本、服务理念
应该来说,循证矫正从引入中国开始,相关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循证矫正的理论探讨还较为浅薄,实践方面也缺乏成熟的经验,尚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循证矫正的实施者还远远不能达到循证矫正对其提出的要求,从矫正理念到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均需要进一步提高,循证矫正的相关保障不到位,工作难以开展。循证矫正在中国监狱矫正的适用性以及有效性仍需进一步验证,如何促进循证矫正的本土化问题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循证矫正需要具备科学精神,只有树立矫正的人本位理念、增强服务观念,注重矫正立足于相关证据以及评估等,才能进一步地完善循证矫正,促进其实践的发展。矫正的目的是对罪犯的教育,罪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个体,有其基本的需求、个性特征、人格特质,对罪犯的矫正惩罚不是目的,而教育与改造才是根本的目标。此外,要坚持矫正服务理念。循证矫正包含四个主题,分别是研究者、实践者、消费者、相关管理方。研究者以及管理者要为实践者与消费者服务,实践者为消费者服务。把服务的理念落实到实处,真正地以消费者的利益为基准。最后,要重视证据在矫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循证矫正要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以证据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罪犯进行的教育矫正与改造要通过科学的评估,把握矫正的科学标准,搜集科学有效的证据,从而为教育矫正实践服务,使之更加科学化,提高矫正的效益。
只有坚守循证矫正的科学、人本、服务理念,才能营造出循证矫正的文化氛围。当前我们的矫正实践还处于经验氛围下,而基于证据进行实践的文化氛围还较为薄弱。传统氛围下矫正者基于自身的经验,崇尚权威,忽视证据的矫正实践发展存在诸多弊端,只有坚守好了科学、人本、服务理念,构造一个良好的适合循证矫正发展的氛围,才能更好地落实循证矫正。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促进良好循证文化的形成。
(二)注重评估,遵循证据,确保矫正过程科学化
循证,顾名思义是循证证据,因此,循证矫正要以证据为基础,研究者、实践者、对象、管理者为一定目标按照一定证据而进行实践,最终达到最佳的矫正效果。循证矫正要注重评估,而评估首要的是对循证矫正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评估研究,特别是对于罪犯教育与改造质量的评估研究,力求使评估更加严谨和科学。传统的矫正不太注重对证据的搜集以及使用,而循证矫正作为一种新模式,非常强调证据的收集以及利用,遵循证据,确保矫正的科学性,根据客观真实的证据,来选择最佳的矫正方案,确保矫正实施的有效性[1]。
在罪犯矫正时,对罪犯进行综合评估必不可少,特别对罪犯的心理、职业技能、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教育与改造的效果进行评估。但是,当前中国这方面的专业评估技术相对落后,改造的效果很难评定,我们必须对罪犯教育矫正进行科学评估,为循证矫正的进一步进行提供科学的依据。第一,对于参与矫正评估的工作人员要对矫正措施、矫正对象的发展变化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第二,对于评估的方式方法要符合科学标准,采取科学合理的统计工具,运用科学评估方法从而为矫正实践过程的评估寻找评估证据。第三,矫正评估工作人员要积极与一线的矫正人员进行沟通与合作,通过对矫正实践的真实接触,了解矫正的实施情况,搜集关于矫正对象的第一手证据,然后根据矫正对象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矫正方案。
开展罪犯教育与改造有效性的评估,加强对评估的研究工作,有助于为循证矫正提供科学依据。循证矫正的首要步骤就是对罪犯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搜集相关证据,对罪犯的心理状况、个人成长背景、再犯罪风险、回归社会的能力等进行测量和评估,获得初始证据,从而为矫正实践的开展提供科学、准确的根据。对罪犯的初始评估要包含这几个要素,首先是罪犯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对罪犯的心理状态、精神情况进行检查,以此作为心理干预与矫正的依据;其次,罪犯再犯罪风险评估,对罪犯的再犯罪概率进行综合测量,作为分类教育和管理的依据;再次,回归社会能力的评估,对罪犯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评估,作为其社会化教育与引导罪犯回归社会的依据。这几大要素的评估和测量可以通过相关的调查问卷、心理量表、深度访谈等手段实现[2]。
此外,注重对罪犯的社会跟踪回访。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之后,并不意味着循证矫正的终结,要坚持有计划、分批次、多形式开展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回访工作,了解这些人出狱后的真实生活状态,进一步检验循证矫正效果,为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支持,包括就业帮助和指导、家庭生活的辅导、职业技能培训、心理的咨询与辅导,通过跟踪帮扶和延伸教育,帮助刑满释放人员较好较快地成为一名自食其力、不再危害社会的公民。
(三)循证矫正理论研究与矫正实践
传统矫正教育模式是矫正实践与矫正研究相互分割的旧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很难进行结合,各行其道。当前中国矫正工作还是以实践者为重,研究者在矫正实践中的作用没能得到应有的发挥,矫正研究与矫正实践实质上出现了断裂。一方面,当前罪犯矫正实践还缺少一大批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能力过硬的工作者,实践者通常对矫正理论和矫正研究兴趣不大;另一方面,研究者进行矫正理论研究脱离了矫正的实际,关注宏观的理论架构。循证矫正强调矫正研究与矫正实践的相互配合,二者相互促进,紧密相连。研究者需要接地气,进一步地立足矫正实践,研究证据。而矫正实践者需要利用矫正理论研究成果,进行证据的实践以及检验。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共同促进。矫正实践能够成为应用矫正理论研究的平台,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而矫正理论研究能够为矫正实践提供有效指导,通过研究证据推进矫正实践的发展。总之,我们需要终结矫正实践与矫正研究之间二元对立、分离割裂的局面,架起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桥梁,实现研究与实践之间的权重平衡,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双赢。
监狱、未管所、戒毒所等矫正机构要进行相关的改革,特别是进一步改革体制机制,为循证矫正的顺利推行提供研究与实践专家。首先,在人事制度方面,要注重对矫正人员的招聘考核,吸收专业能力强、矫正理念先进、矫正经验丰富的专家进入矫正人员的队伍中;同时,加强对矫正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循证矫正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另外,在人员考核、晋升等方面向循证矫正倾斜,出台相关的政策性文件。通过人力资源方面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为循证矫正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激发一线的矫正工作人员积极地尝试新方法,接受、学习、创新循证矫正模式[1]。
加强矫正研究机构以及高等学校、司法行政部门的联系,发挥各方面力量,构建循证矫正服务的平台,加强循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循证矫正方案设计中,将面临如何获得最佳的矫正研究证据这一核心问题。
(四)加强国外循证矫正先进经验的借鉴
中国目前缺乏循证矫正的成熟模式,许多评估与教育改造方案尚不完善,而循证矫正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当前中国循证矫正的摸索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引入和参考国外先进做法对当前中国循证矫正的推进是一种有益的途径。循证矫正在美国、瑞典等国家的罪犯矫正领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相关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英国的循证矫正实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走向成熟,在缓刑假释以及监狱矫正中均有广泛的运用。英国循证的评估系统相对完善,引入同行评审制度,英格兰和威尔士采用“何者发挥作用”认证系统方法。美国关于循证矫正的理论研究较为丰富,并且有很多司法实践。例如,美国俄亥俄州以中途之家和社区为基础对罪犯实施循证矫正,矫正项目要求使用评估工具对风险进行严格的测量和评估,建立一套基于个人需要的服务模式。澳大利亚循证矫正遵循“能发挥作用”基本原则,注重方法的运用,从矫正研究以及评估中获得证据,关注罪犯的越轨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确立了矫正系统范围内的认证程序。新西兰刑事司法实践部门全面接受和实施循证矫正,有关的法律、政策文件都有所体现。循证政策在新西兰被描述为“一种制定政策的技术方法,它能确保政府官员通过运用研究中得出的最佳证据制定明智的政策、方案和项目”[3]。
而循证矫正对中国来说,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2012年起,才开始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国司法部副部长张苏军在循证矫正方法及实践与我国罪犯矫正工作研讨班开班仪式上讲话,指出中国循证矫正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犯罪矫正的成功经验。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国外循证矫正相关理论的学习以及矫正经验的借鉴,翻译国外循证矫正的相关著作和论文,国外研究成果对我们的矫正实践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选派专业人员到国外进行实地考察,聘请国外专家到中国进行讲学,介绍其循证矫正的经验和教训。当然,由于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在借鉴国外循证矫正的相关经验时,要避免对国外矫正理论或实践的照抄照搬,需要根据本土国情,促进循证矫正的本土化,罪犯矫正与改造需要根植于本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契合本土实际,体现本土特色。
(五)多方联动,为循证矫正的推进提供支持
多方联动,相互合作是各方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教育矫正的最终目标是帮助罪犯能够顺利回归社会。传统的单兵作战式的罪犯矫正模式显示出弊端,仅仅依靠监狱这一支力量帮助罪犯回归到复杂的社会,困难重重,因此,监狱对罪犯进行矫正的过程中,要调动以及组织社会不同力量的参与,发挥多方的作用对罪犯进行教育、矫正、改造,把社会资源有机整合,支持监狱的教育矫正工作,帮助矫正对象更好地进行思想的转化,更加顺利地回归社会,自力更生。同时,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到矫正实践中,有助于监狱更好地利用多方资源,推进罪犯矫正从封闭模式走向开放,此外,使社会了解监狱,无形中渗透普法教育,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循证矫正是系统论指导下的新型矫正方法,是一个由矫正研究者、矫正实施者、矫正实施对象、矫正管理者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循证矫正效益的好与坏往往取决于这几个方面:第一,循证矫正过程中是否联合了四大主体的力量,发挥四方联动作用,矫正实施者按照循证矫正的方案和手段对矫正对象进行教育与改造,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证据,而循证矫正的实施对象也非被动接受,他们也是循证矫正的专题,要发挥其应有的能动作用,在与矫正实施者共同协商和探讨中选择最适合的方案,矫正管理者也不能置身事外,要整体调配矫正资源,使最有效的矫正方案能够获得相应的支持。第二,循证矫正的效益还与循证的整个过程息息相关,考察矫正对象的需求以及实际情况、矫正效果的好坏,每一个项目都需要通过证据来进行验证,同时循证矫正效果本身也可以成为下一步矫正工作的证据,因此,循证矫正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由多个主体、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如同螺旋,循环上升。
循证矫正的框架结构不仅仅是由矫正者与矫正对象构成,而是一个由研究者、矫正者、矫正对象、管理者组成的统一整体。传统的矫正模式中,管理者与受教育者容易受忽视,而循证矫正模式把这两者纳入了体系中,这四大主体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作用、职责需要进一步厘清。
第一,研究者提供最佳证据,循证矫正从教育矫正理论中分离出类似临床证据的应用理论,为实践者提供直接指导实践的证据。研究者对证与循进行深入研究。所谓“证”指的是证据,在循证矫正实践中,要制定矫正的相关标准以及矫正方案,从而能够为矫正实践提供最佳的证据,利用好证据,建立证据数据库以及利用其他网络共享平台,为矫正提供证据的查询检索服务,提供充分的咨询。所谓“循”是遵循,把遵循落实到矫正的整个过程,从确定循证矫正的问题到搜集矫正的相关证据,对证据进行筛选和鉴定,选出最佳证据,并把这些证据落实到实践中,这些环节无一可以离开对证据的遵循。
第二,矫正教育者应该基于证据进行教学。在循证矫正看来,任何矫正教育活动或方案,均不能单纯地基于矫正实践者的某种哲学或信念,而必须基于矫正的科学证据。矫正教育者要改变传统单兵作战的矫正模式,与系统中的其他主体相互配合,特别是矫正教育的研究者,与其结成同盟,采取集团作战方式。
第三,矫正教育对象有权参与矫正教育实践的决策。传统矫正模式由矫正者决定,矫正者主导了矫正过程,但是在循证矫正中,矫正者要考虑到矫正对象的刑期、心理、认知、个性、文化素质等多方面因素,注重对证据的利用,矫正方案也应更加人性化、个性化,遵从矫正对象的实际,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改造的积极性,提高罪犯矫正的效果。
第四,管理者协调整个矫正教育与改造的过程。有了矫正证据作为支撑,管理者可以循证进行管理,把矫正的相关证据作为对罪犯减刑的依据之一,并且根据研究者、矫正者提供的矫正证据进一步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诊断监狱行刑以及罪犯改造的问题,制定出相关的干预政策,进行相应的矫正制度的改革。管理者可以通过一定的资金资助矫正改造的课题研究,注重矫正研究人员进行应用研究,此外,组织好矫正专家进行循证矫正的研究和方案设计,在循证矫正实践中,保障矫正人员以及矫正对象的合法权利,规范矫正的相关秩序,创造条件保证矫正实践的顺利开展[4]。
结语
如何提高矫正的有效性和效率,需要我们建立科学、可行、有效的矫正模式,寻求矫正的相关证据,这就需要引入循证矫正。在对犯罪人进行教育矫正的实践过程中,循证矫正能够帮助犯罪人积极主动地向矫正目标靠近,其根本目标是帮助犯罪人进行改造,帮助其回归社会,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当前,中国循证矫正仍然处于理论建构以及实践模式之中,作为矫正制度的一种新模式、新方法,其有效性、系统性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崇脉.当代美国循证矫正及其启示[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6):115-122.
[2] 彭少峰.循证社会工作的本土模式、实践限度与可能价值[J].学习与实践, 2015(2):9-106.
论文摘要 基于未成年人特殊的身心特点,长期监禁对未成年罪犯产生众多不利影响,本着“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未成年罪犯实行少监禁的刑事政策。尽管我国现有制度对未成年罪犯的减刑、假释制度作了从宽掌握的规定,但这些特别规定一般比较笼统。本文就完善该刑事政策在减刑、假释制度中的贯彻落实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 未成年人 少监禁形势政策 减刑假释制度
一、减刑、假释制度在未成年犯长期监禁中的特殊价值优势
未成年罪犯身心不成熟,正处于人格的形成时期,长期监禁对未成年罪犯产生众多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长期的监禁刑,改变着未成年罪犯的身心与认知,一些罪犯反社会人格不断加重;监狱出于经济物质基础、监管安全、未成年罪犯工作能力等原因,客观上能提供给未成年罪犯的劳动项目,多为简单、缺少技术含量的粗加工,未成年罪犯的生存技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长期关押,未成年罪犯社会人际关系疏远,处置现代社会关系的能力低下等方面。
基于未成年罪犯身心特点不同于成年犯的特殊情况,本着“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未成年罪犯实行少监禁的刑事政策。减刑、假释制度对未成年罪犯刑罚执行期间被监禁的时间尽可能缩短,减少长期监禁对未成年罪犯产生负面影响有重要意义。
二、未成年犯减刑、假释制度实证分析
(一)我国现行的未成年犯减刑、假释制度
在我国现行的《刑法》、《刑诉法》、《监狱法》对减刑、假释做了概括的规定,均未对未成年犯的减刑、假释作出特别规定。在现行的减刑、假释制度中,2012年法释[2012]2号作出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九条规定:“未成年罪犯的减刑、假释,可以比照成年罪犯依法适当从宽。未成年罪犯能认罪悔罪,遵守法律法规及监规,积极参加学习、劳动的,应视为确有悔改表现,减刑的幅度可以适当放宽,起始时间、间隔时间可以相应缩短。符合《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可以假释。前两款所称未成年罪犯,是 指减刑时不满十八周岁的罪犯。”未成年减刑、假释制度从1991年开始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以《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为主体,以最高院等司法机关的有关解释为必要补充的未成年减刑、假释制度体系,在有关规定中为未成年罪犯适用减刑、假释制度的过程中始终都体现着“从宽、从轻”的指导思想。与成年罪犯相比,未成年罪犯无论从减刑条件上,还是减刑幅度、间隔上在法律法规上都明确放宽了标准,体现出未成年犯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
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减刑、假释作了从宽掌握的规定,但关于未成年罪犯适用减刑、假释的特别规定比较笼统。实践中北京市高法等部门制定了实施细则,对减刑、假释制度做了具体的规定。《关于对监所罪犯减刑工作的规定》第五章未成年罪犯(犯罪时未成年的罪犯)减刑的规定中对未成年罪犯减刑的幅度放宽二个月,起始时间、间隔时间相比成年犯都相应缩短。《关于对监所罪犯假释工作的规定》中第三条规定未成年人可以从宽假释的情况:未成年时犯罪的罪犯,现不满二十一周岁,有就读学校或者就业单位,罪犯的亲属、学校或者就业单位与居住地司法所签订假释考验期间帮教协议,经区县司法局审核同意的可以从宽假释。
通过对现有法律、解释的规定,可以看出未成年罪犯适用减刑、假释制度过程中始终体现着从宽、从轻的指导思想,贯彻执行了刑诉法规定的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符合少监禁的政策导向。
(二)未成年罪犯减刑、假释的适用情况
1.减刑、假释制度缺乏配套的相关制度保障,缺乏过渡性措施。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尚未健全,社区矫正平台薄弱,虽然刑法修正案八、《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社区矫正均有规定,但在实践中存在着矫正人员缺乏,技能良莠不齐,工作机制不健全,矫正专业度不够等问题。罪犯减刑、假释出狱后,需要专门的组织和人员为他们进行心理和行为矫正,并提供生活上的帮助,以促使他们适应、回归社会,但这方面制度不健全,没有制度保障。
2.服刑人员对减刑、假释的异议权无法保障。减刑、假释程序的启动系监狱部门启动,而考核也系由监狱执行部门负责,当监狱执行部门提请后检察机关和法院才进行审查,而且除了法院六类案件之外均进行书面审理,不利于保障服刑人员异议的权利。
三、完善未成年犯减刑假释制度的建议
(一)加大对刑期较低的未成年犯减刑、假释的适用率
原判刑期在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相对而言属于主观恶性相对不大的人员,却没有被假释或者减刑。在工作中应当加强对这些服刑人员的引导,提高这部分人员的减刑、假释的适用率。
(二)加强监狱与社区矫正的无缝对接,提升矫正效果
减刑作为一种在监狱内部的激励制度,它是在不脱离监管场所的情况下,以减少服刑人员的刑期为手段,以此促进服刑人员积极服刑,提前出狱的一种制度。但是其与假释相比,假释的优越性更加突出,因首先假释更加尊重原判刑罚效力,而且服刑人员在假释期间有一段融入社会的缓冲期,比减刑的服刑人员直接融入社会要相对容易。
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刚刚起步,工作机制、人员配置等方面需要慢慢的完善。通过组织未成年罪犯参加公益劳动、技术培训等使未成年罪犯更容易的融入社会,降低再犯的可能性。加强监狱与社区矫正组织的无缝对接,确保未成年罪犯在减刑、假释后能够及时得到社会帮扶救助,一方面使教育能得到顺延,保证未成年罪犯能更好地得到社会支持和阶段性保护,另一方面可以使监狱行刑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最终达到未成年罪犯扩大适用假释制度的目的。
(三)将检察机关的监督前提,保护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
减刑假释程序的启动者系监狱,未成年罪犯没有启动程序的权利。呈报和裁定减刑假释的主要依据是对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考评,检察机关要加强对减刑假释的法律监督,就必须做好派驻检察人员的巡视制度,关注对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和考评。在日常考评计分上,检察机关应当重点抽查考评记分情况,听取服刑人员对考评记分的意见,有权对不合理的考评记分提出质疑意见,要求管教干警做出解释或者纠正。
在日常管理中未成年罪犯对自己的考核分数及减刑、假释的情形存在异议的,可以向检察机关申诉的,检察工作人员要对其反映的异议情况及时记录在案,并进行查阅、调查,对于考核分数合理以及不应当适用减刑假释的予以解释,对于考核分数不合理以及应当适用减刑假释的应当要求管教干警予以纠正或者制发检察意见。
(四)加强未成年犯减刑假释制度的检察监督
1.事前监督。北京市高法等部分制定的《关于对监所罪犯减刑工作的规定》第三十七条、《关于对监所罪犯假释工作的规定》第十三条规定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减刑、假释工作实行监督。监所在向人民法院提请减刑、假释的同时,应将拟提请减刑、假释的犯罪名单、提请减刑、假释建议书,书面通报派出人民检察院或者派驻检察室,派驻检察人员应当列席监所提请减刑、假释评审会议。人民检察院对提请减刑、假释有异议的,可以向有关人员调查、调阅有关卷宗,发现违反法律或者有关规定的,应当在五日内向监所提出书面纠正意见,监所在五日内回复书面查证结果。
通过上述规定,检察机关在对监狱提请未成年罪犯减刑、假释之时就有对其监督的权力,在提请减刑、假释过程中有参与权和调查权。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纠正意见,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避免减刑、假释工作中的封闭性,避免暗箱操作。
论文关键词 劳动改造 监狱 技能
中国监狱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劳动改造罪犯早已成为中国特色的监狱工作的基本制度。对罪犯实行惩罚与改造离不开劳动,这是因为劳动具有改造和教育功能,从我国手段的作用、方式和相互关系来看,它们的作用都是使罪犯转变思想,矫正恶习,养成劳动习惯,增长文化知识,掌握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表现形式上看,管理是通过监管制度来约束规范罪犯的行为;教育是灌输以政治、文化、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说服教育;劳动则是通过生产劳动,主要让罪犯在劳动中实现自我改造。50多年监狱生产的发展史,揭示了劳动改造罪犯的惩罚性功能向改造性功能转变的过程。新形势下,我们应该看到罪犯劳动既不是单纯的惩罚性劳动,也不是单纯的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劳动,而是为了改造罪犯需要。
一﹑劳动改造的三重目的
(一)劳动改造的矫正目的我国《监狱法》第70条规定:“合理组织劳动,使其矫正恶习。”这充分说明了矫正目的是监狱劳动的首要目的。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犯罪呈现出不同的特质。以山东某监狱为例,目前有押犯2186人,其中盗窃287人,诈骗228人,涉毒198人,涉132人,其他1341人;二次犯罪判刑罪犯90人(包括累犯和前次判处缓刑的罪犯),其中盗窃24人,,涉毒21人,诈骗12人,涉5人,其他28人,共占二次判刑人数的,涉毒犯罪、涉犯罪是增长最快的两类犯罪,盗窃、诈骗、涉毒、涉是在犯罪率最高的四类犯罪。这四类罪犯的特点是好逸恶劳、奢侈无度,当自己无法通过正当途径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就会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对这类罪犯最好的方法就是纠正恶习,通过劳动矫治提高改造积极性。因此,为了贯彻落实“首要标准”,减低重新犯罪率,必须吧矫正放在首要目的。
(二)劳动改造的惩罚目的《监狱法》第四条规定:“监狱对罪犯应当依法监管,根据改造罪犯的需要,组织罪犯从事生产劳动,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第六十九条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必须参加劳动。”“必须”一词就是监狱劳动的强制性。对那些思想上厌恶劳动,不愿意劳动的罪犯,依法强制他们劳动,并结合其他的改造手段,使罪犯在逐渐转变其懒惰的行为、歪曲的心理、丑陋的灵魂的过程中,变被动劳动为主动劳动,变被动改造为主动、积极地改造。虽然,在罪犯还未产生这种自觉能动性之前,强制劳动有一定的惩罚和强迫性,可能使部分罪犯产生抵触和抗拒心理,但随着劳动意义与乐趣的不断反馈及正确思想的疏导,这种抵抗和抗拒心理会逐渐的消除,并开始走入劳动改造的正常轨道。
(三)劳动改造的经济目的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在这种情况下,罪犯作为中国的公民,应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监狱组织劳动也应该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再者,经济意义上的罪犯改造的劳动属性和价值,更加务实,更易被罪犯在改造中接受。在尊重罪犯的劳动权,切实维护罪犯劳动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追求罪犯的经济属性和价值,是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重要环节,是罪犯改造成果的衡量标准。组织罪犯劳动的经济效益越高,经济增长越快,所反映出为罪犯提供的劳动岗位的质量越高,罪犯所学的劳动技能的技术含量也越高,越能调动罪犯改造的积极性和兴趣,达到罪犯改造的目的。
二、新时期劳动改造工作发生的变化与发展趋向
在三大基本改造手段中,劳动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改造手段作用。它不仅能使罪犯通过劳动,感悟劳动价值和意义,矫正恶习,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和利益观,还为教育改造提供信息、检验成效和论证价值。并对教育成效作进一步巩固,为狱政管理提供新的管理空间和途径,更为监管安全和秩序的维护提供有利条件。但是,一直以来,由于担负提供监狱经费任务,使其综合改造职能被掩盖和忽略了。尽管多年来在罪犯改造过程中也发挥着一定作用,但主要还是作为创造物质财富和提供监狱经费过程的副产品而存在的。随着监狱经费保障逐步到位,提供监狱经费的压力将逐渐减轻直至消失,组织罪犯劳动的综合改造手段作用将逐渐显现,劳动改造的“改造”职能必将回归和凸显出发,我们将这个回归过程总结为“四个转变”。
(一)劳动改造由注重劳动的经济效益向突出改造职能转变回顾建国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监狱通过组织罪犯劳动,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在经济效益上起到了巨大作用,虽然改造了大批罪犯,但掩盖和忽略了“改造”这一根本目的,弱化了监狱职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治建设的深入,由监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和生产收入与监狱经费直接挂钩的保障制度所造成的种种弊端,越来越突出地体现出来,监狱职能的回归和为劳动改造“正本清源”的呼声也越加强烈。当前,监狱体制改革的实施与深化,已将这一制度打破,而“首要标准”的提出,不仅对监狱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赋予了劳动改造更多的改造实质。因此,新时期、新形势下劳动改造理念应从过去的重经济效益向突出对罪犯的改造方面转变,使劳动改造真正走上回归之路。‘
(二)劳动改造由参与市场竞争向劳动生产过程管理的转变要有效实施劳动改造,提高劳动改造质量,必须加强生产劳动过程管理,但在过去监企合一体制下,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监狱不仅要加强生产劳动过程管理,更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饭吃”。这就必然牵扯大量精力,导致职能弱化。监狱体制改革监企分开以后,监狱企业专门从事市场营销和产品研发,解放了监狱精力,劳动改造工作将有条件专攻直接改造罪犯的生产环节,通过加强生产劳动过程管理,创造良好生产环境,融入教育改造成分,提高罪犯改造质量。
(三)劳动改造由提高生产能力向培养罪犯劳动技能转变罪犯的劳动技术、劳动行为自我约束能力和劳动关系处理能力,直接决定罪犯回归社会后的谋生能力。在监企合一体制下,受经济利益驱动,监狱紧紧围绕创造利润的固定项目组织罪犯进行生产,注重的是罪犯劳动产出的数量、质量和成本,注重的是创造多少价值,而不是从提高罪犯谋生技能出发,注重罪犯劳动思想、劳动技术和劳动能力。监狱体制改革,监企分开以后,特别是“首要标准”的提出和贯彻落实,劳动改造工作必将转变到提高罪犯劳动技能上来。通过劳动技能教育特别是职业技能教育,培养罪犯的多样性劳动技术,培养罪犯的劳动行为自我控制能力和劳动关系处理能力,也就是从关注劳动的经济产出转变到关注职业技能上来。
(四)劳动改造由强制性向自愿性转变罪犯劳动改造具有法律强制性,《监狱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必须参加劳动”。但是,在劳动改造强制性的前提下,监狱必须意识到罪犯之间的个体差异,并根据罪犯劳动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不同,让罪犯自由选择不同考核分值的劳动改造岗位和劳动生产产量,促进罪犯改造的主动性和自愿性,发挥罪犯改造的积极性。
三、目前监狱组织罪犯劳动改造凸现的几个问题
在我国,传统的组织罪犯参加监狱生产劳动的工作理念,在很多方面制约着监狱生产改造功能的有效发挥。具体问题表现在思想理念、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上。
(一)监狱的管理者对罪犯的劳动改造的认识还没有从旧的思想转变过来《监狱法》第8条规定:“国家保障监狱改造罪犯所需经费、监狱人民警察经费、罪犯改造经费、罪犯生活经费、狱政设施经费以及其他专项经费,列入国家预算,国家提供必需的生产设施和生产经费。”这是对几十年来的监狱财务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和变革,为监狱基本经费的来源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在现实的监狱管理实践中,在全国范围内,还有很多监狱在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把监狱生产作为监狱经费的重要来源,还单纯的认为让罪犯参加生产劳动就是必要的惩罚性措施。没有认识到监狱生产是为改造罪犯服务的,是为全面提高罪犯改造质量服务的。
关键词:烧结机;自动控制;指导系统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本项针对莱钢型钢炼铁厂大型综合原料场和400m2烧结机的实际情况,利用基础自动化控制,实现对三电一体化的自动控制,使烧结全过程得到优化控制。并以知识库和推理机为核心构建专家系统的骨架系统,形成烧结操作指导系统。对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内容
本项目针对该烧结机的实际情况,以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能源消耗,扩大烧结机产量为目标。在基础自动化控制中,该项目在原三电一体化(EIC)自动控制的基础上,实现了工业以太网双星形网络冗余技术、实现了双转子翻车机全自动一键式翻卸车皮智能控制、优化了配料系统的配比计算模型,实现了数据处理及误差的矫正技术,并且实现了混合料水分自动控制要求;实现了汽包水位的三冲量前馈-串级控制。在过程控制中,采用烧结终点BTP的模糊控制与烧结矿温升曲线变化趋势的调节有机结合的控制,充分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获取烧结机尾断面图像,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和烧结看火工的经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图像识别,建立了基于图像的质量预报模型。并在质量预报模型的基础上,以知识库和推理机为核心,构建专家系统的骨架系统,形成烧结操作指导系统。
技术路线
分析现场工艺。通过对烧结生产工艺的分析,明确对大型综合原料场和400m2烧结机设备的自动化控制方案,为烧结机产后的稳定提供技术前提和技术保障。
基础自动化完善优化方案的设计――调试。完成PLC图纸的设计和基础自动化控制程序和控制画面的编制,网络敷设及双转子翻车机的程序设计、主抽风机控制程序设计、配比模型机程序设计、混合机液压马达控制程序设计、水分分析仪的安装、汽包水位及混合料水分的控制程序设计。
烧结断面图像采集系统的设计安装及图像处理和图像模糊识别的研究。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采集的机尾断面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包括对图像预 处理、图像平滑算法、图像分割等算法的研究,采用C++高级语言实现各种算法,并设计图像采集和图像处理系统的结构。
建立样本数据库,通过断面图像定性分析判断烧结终点。从在线检测的烧结矿断面图像中,根据看火工经验和图像特征,抽取典型定性的烧结终点状态图像,经特征辨识与提取,提取特征参数建立样本库和知识库,并将典型图像数据与生产操作状态相关联(正常、欠烧、过烧)离散为多个隶属度,这样可以为烧结终点图像判断专家系统与在线模糊控制系统所直接引用。
把烧结终点预报值与设定值之间的偏差和偏差变化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得到烧结机速的变化量,从而实时控制烧结机的速度。
由生产数据采集、专家知识库自学习、专家指导意见表述等几部分组成,实现对烧结成品化学成分、操作异常的预测判断。
技术创新点
实现了工业以太网双星形网络冗余技术,并且采用了网络通讯故障的自诊断,方便了网络故障的诊断和查找。
实现了双转子翻车机全自动一键式翻卸车皮智能控制,提高了翻卸车皮的效率,节省了劳动力和劳动强度。
优化了配料系统的配比计算模型,实施了数据处理及误差的矫正技术,实现了混合料水分的自动控制,对提高烧结矿的质量奠定了强力基础。
在过程控制中,采用烧结终点BTP的模糊控制与烧结矿温升曲线变化趋势的调节有机结合的控制,充分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获取烧结机尾断面图像,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和烧结看火工的经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图像识别,建立了基于图像的质量预报模型。并在质量预报模型的基础上,以知识库和推理机为核心,构建专家系统的骨架系统,形成烧结操作指导系统。
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大型综合原料场和400m2烧结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对控制结构和实现的功能进行了深入讨论和研究。以基础自动化为基础,提出适合的被控过程的实用控制策略,成功地应用于控制系统全过程自动控制,不仅确保了系统的长期安全运行,而且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冯巧玲.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老年性白内障血、房水、晶体中抗氧化酶的研究 李文生,牟奇芸,曾令柏,李含玉,王家翠,黄琛
角膜移植、白内障摘出、人工晶体植入三联手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韩真真,Han Zhenzhen
非包裹内联多孔羟基磷灰石植入的临床观察 黄芳,叶信海,王晓幸,叶晓林
LASIK术后并发视网膜脱离二例报告 黄红深,Huang Hongshen
五例记忆型人工晶体眼内植入临床观察 郑直,张区,陈建,何伟
'99全国眼视光学学术会议"参天优秀会议论文奖"获奖名单
渐变多焦点镜片的原理和应用(第四讲) 瞿佳,陈浩,Qu Jia,Chen Hao
与角膜屈光手术有关的视光学理论和实践(第四讲) 吕帆,Lu Fan
立体视觉机制的研究进展 黄欣,胡聪,金贵昌,Hung Xin,Hu Cong,Jin Guicang
充分矫正及"家中遮盖法"治疗儿童远视性弱视 徐艳春,朱晓英,许军,陈洁芳
戴镜传统遮盖加精细作业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观察 马珊陵,Ma Shanling
PRK治疗远视和散光的疗效观察 周宏健,林赛萍,何光辉,王骥
视康中国眼科视光教育计划培训班在温举行 齐备
固体激光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分析 宋玉英,杨冠,尹茶仙,Song Yuying,Yang Guan,Yin Chaxian
先天性无虹膜并白内障一家系五例报告 单飞,王丽娟,单升明,沈斌
LASIK手术的社会医学和心理学分析 钟一声,龚洁,叶纹,王康孙
我国低视力康复的现状和展望 孙葆忱,Sun Baochen
高度近视眼所致的低视力及其康复 王思慧,吴淑英,李凤莲,Wang Sihui,Wu Shuying,Li Fenglian
近亲婚配致高度近视视网膜变性一家系报告 刘畅,崔浩,Liu Chang,Cui Hao
便携式单筒望远镜助视器的临床应用 郑远远,孙葆忱,崔彤彤,鹿庆,盛欢,陈建东
助视器在盲与低视力患者康复中的应用分析 方淑兰,宗玲,尤伟,Fang Shulan,Zong Lin,You Wei
美国强生视力保健有限公司召开中国医师顾问团会议
中国眼科视光教育计划(COEP)将在温州开班
眼罩遮盖法鸡形觉剥夺眼的形态及屈光状态 程序,徐亮,廖彬,Cheng Xu,Xu Liang,Liao Bin
本杂志设立"高视远望"优秀论文奖
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 沈晔,顾扬顺,杜持新,王竞
第2批赴法国视光学访问学者学成回国
B超在近视眼巩膜后葡萄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周华,李含玉,袁援生,Zhou Hua,Li Hanyu,Yuan Yuansheng
角膜接触镜均适合于华人吗? Carly S.Y.Lam,Hui Heang Koh,Kah Ooi Tan
干眼症结膜印迹细胞学研究 宋丽红,金秀英,孙旭光,杨宝玲
先天性视盘小凹合并黄斑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一例 黄红深,Huang Hongshen
假晶体眼的放大率与不等像 刘晓玲,金成鹏,Liu Xiaoling,Jin Chengpeng
胰激肽释放酶联合葛根素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 李可
硅油填充术后眼屈光状态的分析 蒋丽琴,刘芳,Jiang Liqin,Liu Fang
实验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 李延红,徐艳春,Li Yanhong,Xu Yanchun
Ⅱ型糖尿病患者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并发症分析 钱晓娃,马丽珍,颜伟年,王梦珠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真菌性角膜溃疡的防治 林跃生,李珍,陈家祺,Lin Yuesheng,Li Zhen
"阳光"照明与视觉实验室在温州医学院建立
本刊加入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的声明
双眼分光同时视装置在AC/A测定中的应用 郑穗联,施明光,Zheng SuiLian,Shi Mingguang
渐变镜发明人访问温州医学院
陈旧性眼眶骨折的分类及治疗 叶信海,冯胜之,穆雄铮,敏,关文祥
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体会 刘俊灵,Liu Junlin
Stickler综合征一例 沈丽君,徐格致,Shen Lijun,Xu Gezhi
OK镜治疗近视眼问题讨论 汪芳润,Wang Fangrun
与角膜屈光手术有关的视光学理论和实践(第三讲) 吕帆,Lu Fan
陈浩任IACLE和ICEE中国事务协调人
渐变多焦点镜片的原理和应用(第三讲) 瞿佳,陈浩,Qu Jia,Cheng Hao
维生素C治疗高锰酸钾眼烧伤一例报告 方克娅,刁美娜,Fang Keya,Diao Meina
氧气与角膜接触镜配戴 王建华,Desmond Fonn,Renee Du Toit,Jianhua Wang,Desmond Fonn,Renee Du Toit
角膜基质环植入术治疗近视的最新进展 倪海龙,瞿佳,Ni Hailong,Qu Jia
Marfan's综合征一家系11例报告 曹国凡,季梅,田启林,Cao Guofan,Ji Mei,Tian Qilin
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及视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萧鸿,刘学政,李永洋,李莉霞,李瑞祥
化瘀汤加减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观察 张虹
细胞间粘附分子在角膜疾病中的表达 曾华,张莉,白钢
直肌内血管显微分离术方法的实验研究 李珍,章应华
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屈光状态及其特点 金晓红,孙兴怀
阿魏酸钠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 刘爱琴,潘学会,刘路宏
夜戴“一副到位”角膜塑型镜片对角膜上皮的影响 廖瑞端,陈咏冲,黄静文,陈雪梅,冯涓涓,朱文珲,林先轩
国际隐形眼镜教育者学会2001年度中国教育者高级培训班简讯
天津市“九五”期间低视力康复调研报告 吴淑英,庄以庶
甲状腺相关眼病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 华宁,赵堪兴,高健民,亢雷
BVI532倍频激光治疗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 张文芳,陶明,陈盛举
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散光的演变 高建鲁,王竫华
一种长效润眼液在干眼症中的应用 曹瑜
伴近视的鞍区肿瘤眼部病变特点 陆漱玉,陈兵,周建强
眼球光学(第四讲) 吕帆,瞿佳
实验性高眼压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张宗端,段俊国
波前像差技术及其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 江扬子,王勤美
Orbscan测量近视眼角膜厚度 倪海龙,王勤美,许琛琛,余野,瞿佳
小光斑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近视疗效观察 米生健,贾丽,常秋花,乔红玉
自动板层角膜刀行板层角膜移植的超微结构观察 崇晓霞,陆蓓
PRK术后外伤性角膜穿孔失明一例 赵国镛
PRK治疗复性近视散光效果分析 王恩普,张梅,田青,杨庆刚
白蒺藜醇甙对混合培养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作用 叶长华,蒋幼芹,江冰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9年植片裂开原因分析 胡磊,马伟建
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细胞凋亡及其特征 刘学政,萧鸿,李永洋,李莉霞,李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