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微波技术论文

微波技术论文

时间:2022-03-15 01:59: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微波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微波技术论文

第1篇

微波传播理论是微波电路设计的理论基础。当微波在空中传播的时候,会受到地面和空气的影响,发生损耗和衰落,如果周围存在较为复杂的电磁环境,也会受到电磁干扰。因此,在微波电路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大气折射、地面反射、电磁干扰等情况,充分掌握和利用电磁兼容分析技术、微波视距传播预测技术、路径剖面分析技术。在我国相关的规定和标准中,这些技术和理论都有具体的规定。在微波中继通信电路的设计过程中,就是要对以上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进行应用,结合当前的通信设备,建立其符合用户需求的经济、高效的通信电路。

2系统的建模与实现

2.1面向对象分析

面向对象分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系统的建模过程,同时用类图来表示系统模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对系统责任和问题域进行考察,将问题域当中的事物进行抽象分析,使其成为系统模型中的对面向对象技术在微波通信电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宋省伟刘琦姜雨丰王柯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116024象,同时进行分类,从而得出类图的对象层。其次对事物的静态特征和动态行为进行考察,对其进行封装,使其成为对象类的属性和服务,从而得出类图的特征层。然后,分析并寻找出对象类之间的动态关系、静态关系、组成关系、分类关系等,并将这些关系分别利用消息连接、实例连接、整体部分结构、一般特殊结构等进行表示,从而得出类图的关系层。

2.2面向对象设计

在进行该系统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所采用的软件工程思想不强调严格的阶段划分。其中,面向对象分析和面向对象设计之间是无缝衔接的。面向对象设计主要是结合系统具体实现中的图形用户接口GUI、所应用的编程语言、运行速度要求、资料存储、人机接口等因素,从而对面向对象分析进行细化、调整和修改,根据具体的要求和需要,对一些与实现有关的部分进行补充。2.3面向对象编程在完成了系统的面向对象分析和面向对象设计之后,就需要利用面向对象编程,将面向对象设计中的各个成分利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进行书写和体现。面向对象编程不同于传统编程的特点是,更加强调对模块的充分利用。在VC++6.0继承的基本函数类库MFC当中,基本类的数量十分庞大,这就为扩展、继承、重用类模块提供了便利。而要想事项从面向对象设计到面向对象编程的映像,首先要利用C++语言来实现对象类中的一般特殊结构。其次应当在整体对象类当中,对部分对象类进行嵌套定义,将部分对象类当作数据类型,对该部分对象在整体对象类中的属性进行声明。然后,要利用对象指针来进行实例连接。最后,由于该系统采取的是顺序执行,同时在一台计算机当中,分布着全部的对象,因此,只要采用简单的函数调用,就能够连接对象间的消息。

3面向对象技术在微波通信电路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上述工作方法和技术步骤,就产生了微波中继通信电路的设计软件,具有界面简洁、操作简便等优点。在软件的左边,会给出中继段的一些基本参数,例如天线高度、通信方位角、经纬度、收发台站的站名、等效地球半径系数k、收发频率、中继段表示等。软件右侧是绘图区,如果选择不同的等效地球半径系数k,右边的绘图区中就会分别绘制出当k等于∞、4/3、ke等不同值的时候,其具体的路径剖面图。在右侧绘图区的上方,会给出路径剖面分析的一些主要参数,例如第一菲涅尔区半径、路径余隙、障碍点、收发台站的站距和海拔等。对于收发天线的初始高度值,可以通过键盘进行输入,也可以利用鼠标拖动剖面两侧的垂直滑块来进行调节。当通过计算和研究得出天线的最佳高度之后,在剖面分析图中,和天线高度相关的部分将会重新被绘制。通过与剖面分析图中各项参数值的对比,能够证明路径剖面图中的绘制和分析,以及计算的天线最佳高度等信息均是正确有效的。对于电路中断率,要确保其处在不大于4.062e-6所需要的衰落储备为45.7dB。而设备只能提供36.2dB的电平余量,小于所需的衰落储备,因此无法满足具体的需求。而在中继段当中,实际中断率在2.38e-5左右,要比4.062e-6的中断率标准大,因此无法达到规定的标准,应对其采取分机接收等措施,以抵抗过大的衰落。而对于电磁兼容,站台总共受到-204.8dB电平的干扰,要比-89dB的干扰容限大。同时,在在站台周围,还有很多会受到该站台干扰的其他站台。由此可以看出,该站台对周围站台之间的电磁不能兼容,需要对发射频率进行调整。通过上述中断率估算和电磁兼容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和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计算所得出的结果相比,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一致的。除此之外,还利用以上的方法对其它多个的中继段的功能进行了测试。经过多次测试的验证,证明了该软件的准确性、效率性、稳定性等都十分理想。可以在微波通信电路中取得良好的应用。

4结论

第2篇

关键词:化学需氧量;环境监测;综述

化学需氧量(cod)是评价水体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cod测定的主要方法有高锰酸盐指数法(gb11892 - 89)和重铬酸钾氧化法(gtb11914 -89) 。高锰酸盐指数法适用于饮用水、水源水和地面水的测定。重铬酸钾氧化法(codcr )适用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测定,但此法要消耗昂贵的硫酸银和毒性大的硫酸汞,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且加热消解时间长、耗能大,缺点十分明显,已不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发展的需求。为此,人们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改进。

1 标准法的改进

1.1 消解方法的改进

为缩短传统的回流消解时间,早期进行的工作包括密封消解法、快速开管消解法、替代催化剂的选择等;近期的工作主要包括采用微波消解法、声化学消解法、光催化氧化法等新技术。

1.1.1替代催化剂的研究 重铬酸钾法所用的催化剂ag2 so4 价格昂贵,分析成本高。因此,毕业论文研究ag2 so4 的替代物,以求降低分析费用有一定的实用性。如以mnso4 代替ag2 so4 是可行的,但回流时间仍较长。ce ( so4 ) 2 与过渡金属混合显示出很好的协同催化效应,如以mnso4 - ce ( so4 ) 2复合催化剂代替ag2 so4[ 1 ] ,测定废水cod,不但可降低测定费用,还可降低溶液酸度和缩短分析时间,与重铬酸钾法无显著差异。

1.1.2微波消解法 如微波消解无汞盐光度法测定cod;微波消解光度法快速测定cod;无需使用hgso4 和ag2 so4 测定cod 的微波消解法;氧化铒作催化剂微波消解测定生活污水cod 等。ramon[ 2 ]等采用聚焦微波加热常压下快速消解测定cod。

与标准回流法相比,微波消解时间从2h缩短到约10min,且消解时无需回流冷却用水,耗电少,试剂用量大大降低,一次可完成12 个样品的消解,减轻了银盐、汞盐、铬盐造成的二次污染[ 3 ] 。专著[ 4 ]对此作了较全面的总结。

1.1.3声化学消解法 尽管微波消解时间短,但消解完后要等消解罐冷却至室温仍需一定时间。而超声波消解方便,设备简单,且不受污染物种类及浓度的限制,近年来已有一些应用研究[ 5 ] 。钟爱国[ 6 ]使用自制的声化学反应器对不同水样进行了声化学消解试验,提高了分析效率,减少了化学试剂用量, cod 测定范围150mg ·l - 1 ~ 2000mg·l - 1 ,标准偏差≤615% ,加标回收率96% ~120%。超声波消解时,超声波辐射频率和声强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试验表明,超声波辐射标准水样30min 时, 低频( 20khz) 、适当高的声强(80w·cm- 2 )有利于水样的完全消化。

1.1.4光催化氧化法 紫外光氧化快速、高效,在常温常压下进行,不产生二次污染,因此对水和废水分析的优势特别突出。近几年来,半导体纳米材料作为催化剂消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当用能量等于或大于半导体禁带宽度(312ev)的光照射半导体时,可使半导体表面吸附的羟基或水氧化生成强氧化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oh) ,从而使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艾仕云等[ 7 ]提出纳米zno 和kmno4协同氧化体系,并据此建立了测定cod 的方法,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和重现性与标准法相当。他们还使用k2 cr2o7 氧化剂、纳米tio2 光催化剂测定cod[ 8 ] 。通过光催化还原k2 cr2o7 生成的cr3 +浓度变化,可以获得样品的cod值。但反应仍需恒温搅拌,反应液需离心过滤。操作烦琐,且不能在线快速分析。

1.2 测定方法的改进

1. 2. 1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测定cod是在强酸性溶液中过量重铬酸钾氧化水中还原性物质, cr6 +还原为cr3 + ,英语论文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cr6 +或cr3 +来实现cod 值测定。inaga 等以ce ( so4 ) 2作氧化剂,加热反应后测定吸光度,计算出cod值。konno使用自制的比色计与pc机相联测定cod,所得结果与标准法基本一致。光度法测得cod值快速、准确、成本低等。目前,国内外不少cod快速测定仪均是基于光度法原理。如美国hach公司制造的cod测定仪是美国国家环保局认可的cod测量方法。

1. 2. 2电化学分析法

(1)库仑法 库仑法是我国测定cod的推荐方法,该法利用电解产业的亚铁离子作库仑滴定剂进行库仑滴定, 根据消耗的电量求得剩余k2 cr2o7 量,从而计算出cod。广州怡文科技有限公司和

1.2.3化学发光法 根据重铬酸钾消解废水后其最终还原产物cr3 +浓度与cod值成正比关系,以及在碱性条件下, luminol - h2o2 - cr3 +体系产生很强的化学发光的原理,文献[ 18, 19 ]提出一种用光电二极管做检测器测定水体化学需氧量的新方法。

1.2.4紫外吸收光谱法 紫外吸收光谱法是通过测量水样中有机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一般用254nm波长) ,直接测定cod。已有工作表明,不少有机物在紫外光谱区有很强的吸收,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机物的吸光度与cod 有相关性,利用这种相关性可直接测定cod。这种方法不像cod、总有机碳( toc)方法那样明确,但在特定水体中有极高的相关性,也能真实反映有机物含量。基于紫外吸收原理测定cod 的仪器已有生产。这类方法均不需添加任何试剂、无二次污染、快速简单,但前提条件是水质组成必须相对稳定。此方法在日本已是标准方法,但在欧美各国尚未推广应用,在我国尚需开展相关的研究。

2 自动在线分析技术

流动分析( fa)用于水样cod的测定可将样品消解和测定实现一体化,留学生论文使整个过程实现在线化、自动化。korinaga[ 20 ]提出以ce ( so4 ) 2 为氧化剂,采用空气整段间隔连续流动分析法对环境水样中的cod进行测定,采样频率达90次/h,但需特制的阀,且管长达18m。陈晓青等[ 21 ]提出测定cod的流动注射停流法,系统以微机控制蠕动泵的启停,并记录分光光度计检测到的信号。由于停流技术的引入,解决了慢反应中样品的过度分散问题。

cuesta等[ 22 ]提出cod的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 流动注射分析法。用微波加热消解样品,未被样品中有机物质还原的cr6 +保留在阴离子交换树脂上, cr6 +经洗脱后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这种方法在检测中没有基体效应的影响。

尽管流动注射分析的优势突出,但仍免不了传统加热方式。为了提高在线消解效率,不得不加长反应管或采用停留技术,这又导致分析周期延长或低的采样频率。医学论文微波在线消解效果虽好,但去除产生的气泡使流路结构复杂化。但德忠等[ 23 ]将流动注射和紫外光氧化技术引入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中,建立了紫外光催化氧化分光光度法测定高锰酸盐指数的流动分析体系,并对多种标准物质(葡萄糖、邻苯二甲酸氢钾、草酸钠等)进行了研究,反应仅需约115min,回收率8310%~11110%,检测限为016mg/l。用此方法成功测定了cod质控标准(qcspex - pem - wp)和英格兰普利茅斯tamar河水样品。

yoon - chang[ 24 ]将光催化剂二氧化钛铺助紫外光消解与流动分析技术联用测定化学耗氧量,获得了好的相关性。李保新等[ 25 ]把化学发光系统和流动分析法结合测定高锰酸盐指数,有机物在室温条件下发生化学氧化反应, kmno4 还原为mn2 +并吸附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微型柱上,同时过量的mno-

4 通过微型柱废弃。吸附在微型

柱上的mn2 + 被洗脱出来使用h2o2 发光体系检测。若换用职称论文重铬酸钟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还原生成的cr ( ⅲ)催化luminol - h2o2 体系产生强的化学发光可测定cod。该方法已用于地表水样cod的测定。

基于流动技术,综合电化学技术、现代传感技术、自动测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代光机电技术研制的cod 在线监测仪,一般包括进样系统、反应系统、检测系统、控制系统四部分。进样系统由输液泵、定量管、电磁阀、管路、接口等组成,完成对水样的采集、输送、试剂混合、废液排除及反应室清洗等功能;反应系统主要有加热单元或(和)反应室,完成水样的消解和的反应;检测系统包括单片机(或工控机) 、时序控制和数据处理软件、键盘和显示屏等,完成在线全过程的控制、数据采集与处理、显示、储存及打印输 参考文献:

[ 1 ] 杨娅,艾仕云,李嘉庆等. 用mnso4 - ce ( so4 ) 2 协同催化快速测定cod的研究[ j ]. 重庆环境科学, 2003, 25(11) : 30 - 31.

[ 2 ] ramon ramon, francisco valero ,manuel del valle. rapid determination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 j ]. analy tica chim ica acta, 2003, 491: 9 - 109.

[ 3 ] 但德忠,杨先锋,王方强,等. cod测定的新方法- 微波消解法[ j ]. 理化检验- 化学分册, 1997, 33 ( 3) :135 - 136.

[ 4 ] 但德忠,分析测试中的现代微波制样技术[m ].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年.

[ 5 ] antoniocanals,m. del remedio hernandez. ultrasound- assisted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 j ]. analy tical and b ioanalyical chem istry ,2002, 374 (6) : 1132 - 1140

第3篇

气候学家根据多年观测认为,地球表面温度在过去几年的确在持续升高。

按照他们编制的计算机模型,如果全球气候变暖,大气层中直接接触地球表面的部分,即对流层的温度,也应该随着地表温度持续逐渐升高。但实际上,无论探测气球还是卫星观测自1970年以来,对流层温度并没有出现任何变化――甚至赤道区域对流层温度还有过降低的情况。数据之间的这种矛盾,使很多人开始怀疑究竟是否真的出现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以及这个问题究竟有多严重。

最近一期的《科学》杂志刊出了三篇论文,试图解决这一困扰气候学家多年的问题。

首份论文称,过去40年中,全球各地的气候观测站固定每两日一次,在格林威治时间正午和午夜12点分别释放探测气球,收集大气压力、温度和湿度数据。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探测气球使用的无线测温设备存在种种技术误差,造成观测数据的系统性偏差。因此,气候学家往往会对气球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修正。但问题是,过去使用的这套修正值本身也存在误差,存在矫正过度的问题;也就是说,经过数据矫正之后的大气温度数据有可能被显著低估了。

第二份论文则称,过去20年来,卫星观测数据主要是对安装在卫星上的微波探测器收集对流层发出的微波信号进行分析计算得出的。但问题是,卫星探测方式是从外向内穿过整个大气层探测对流层微波信号的。探测器接收到信号后,首先需要对平流层信号的干扰做出修正,但检测结果显示,修正后的温度数据值还是会比对流层表面的实际温度低。

第三份论文也支持前两组研究的结论,即之所以出现计算机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大气观测结果之间的矛盾,主要是由于收集和计算数据体系本身出现系统偏差所致。因此,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确实不可掉以轻心。

克隆狗第一次成功《时代》周刊2005年8月15日8月初,韩国首尔大学兽医学院黄禹锡教授及其课题组培育出的世界上第一条克隆狗Snuppy公开露面。这个名字取自“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国立首尔大学)和“puppy”(小狗)。

狗是目前科学家公认最难克隆的动物。自1996年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埃安维尔穆特博士课题组克隆出第一只绵羊“多利”后,各国科学家接连克隆出了老鼠、奶牛、山羊、猪、兔、猫、骡子、马及人类干细胞胚胎,但没有人成功完成过克隆狗。包括美国加州基因存储与克隆公司(Genetic Savings & Clone)七年来斥资1900万美元一直努力的克隆狗试验,也未取得成功。

生物学家普遍认为,克隆狗的最大困难是收集卵子。几乎所有的动物是在成熟阶段排卵受精,只有狗是在未成熟阶段排卵,而且体外培养狗的体细胞的克隆过程难度非常大。另外,狗每年一般只有两次,具有非常特殊的繁殖生理学特征。

第4篇

Science and Technolgy

The Proceedings of the 5th

Asia-Pacific Drying

Conference vol.1 & Vol.2

2007, 662pp;699pp

Paperback

ISBN:9789812779984; 9789812779991

陈国华编

ADC是亚太干燥会议(Asia-Pacific Drying Conference)的简称,是每两年一届的国际会议。它为干燥学术界和工业界人士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和介绍最新成果的机会。语言为英文。

本书是该系列会议的第五届会议论文集。该会议于2007年8月13-15日在香港科技大学举行。会议荣誉主席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工程科学系和机械工程系Mujumdar教授,主席是香港科技大学化学工程系陈国华教授。会议收到了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论文摘要245篇,全文218篇,195篇论文在会议上发表。会议论文集分为两卷,精选论文在《Drying Technology Journal》,《 Journal of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和《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等专业刊物上发表。

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166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就干燥技术理论与实验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展开了热烈讨论。

本次会议除了与各种干燥会议相类似的一般专题之外,还涉及以下专题的文章:干燥过程的能耗;绿色干燥技术;干燥过程的生态状况;干燥产品的质量特征;新型干燥器结构;新型替代干燥技术;干燥在生物技术领域的作用;干燥在纳米技术领域的作用。

会议一共有12个主题报告,分别为:1.Arun S. Mujumdar 和 Wu Zhonghua,热干燥技术的新发展与研发前景;2. Xiao Dong Chen和 Kamlesh Patel,使用喷雾干燥及后处理生产优质食品颗粒;3.Yuan Yuejin和Liu Xiangdong等,多孔介质干燥中的不规则毛孔网状结构数值与实验研究;4. Hidefumi Yoshii等,运用喷雾干燥技术的蛋白质封装及晶体转化方法;5.Andrieu Julien,药用蛋白质小瓶冷冻干燥过程中冰晶形态结构的特性、实验数据及控制;6.Natalia Menshutina,制作纳米多孔固体材料的基本原理;7.Hosahalli Ramaswamy,渗透干燥技术的原理、技术及建模;8.T Tao, XF Peng和 DJ Lee 等,泥块的对流干燥模型;9.Wei Wang 和Guohua Chen,含水溶液冷冻干燥中的几个难点;10.Bhaskar N. Thorat等,工业干燥中处理技术的发展;11.Dixit和 W.J.Murray Douglas等,干燥对铜版纸结构、表面及应力特性方面的影响;12.Ingvald Strθmmen等,一种用于干燥生物材料的新的可能技术――使用热泵的常压冷冻干燥技术。

最佳论文3篇:1. Kamlesh C. Patel 和 Xiao Dong Chen:使用反应工程方法对浓缩乳清蛋白喷雾干燥进行建模的灵敏度分析;2.G.R. Askari, Z. Emam-Djomeh 和 S.M. Mousavi:涂层与微波辅助热空气干燥对苹果片颜色动力学变化的综合影响;3.J. Kowalski 和Andrzej Rybicki:干燥后应力体的复水。

本书汇集了近两年在干燥技术领域最新的实验与理论研究进展,对于干燥技术将来的发展方向也进行了分析与展望,对于从事干燥技术及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论立勇,博士生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第5篇

关键词:微波技术;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波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了科学领域的许多方面,如无线通信、全球定位系统、雷达以及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学科中。因此对于电子与信息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微波技术课程的开设是必不可少的。

一、微波技术课程特点

《微波技术》作为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电子信息以及微波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在学习了《电路基础》和《电磁场与电磁波》等课程基础上深入研究微波领域的重要科目,其内容丰富、概念抽象、理论性强、对数学方法的依赖性强,教与学都有难度。微波技术课程主要包括传输线理论和圆图的应用;微波网络基本理论、S 矩阵及其特性等方面。在讲解波导理论时以简正波理论为线索介绍矩形波导的物理构成及其工作原理,其场结构在三维空间分布,因而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而课程涉及到的多由理论均以麦克斯韦方程组为理论依据,其中重要的结论推导都离不开高等数学和复变函数的知识。由此可见,微波技术课程教学难点主要表现为课程理论性更强、内容复杂而抽象、分析方法多样、对数学知识要求较高[1-3]。

二、微波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以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结合本专业特点,发现《微波技术》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现有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偏重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较小;仅是按照课本简单设计教学计划,将基本的、重要的概念、原理、方法在有限的课时教学中教授给学生,而缺少介绍微波技术的发展前沿,因而学生课程学习意义不明确。

(二)由于该课程需要大量的先进仪器设备,而有限的学科建设及科研经费造成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相对匮乏,导致学生缺少开放式教学环境。

(三)教学方法相对于其它课程比较传统,网上教学辅导与课堂教学难以有效结合;对学生的考核仅限于分数的高低;在课程建设过程上未能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材,未能及时更新配套的实验教材,使学生不能在多层次、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下学习。

三、微波技术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微波技术》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一)注重合理利用教材,配套实验教材。以教材更好地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为目的,对教材在保留原有经典基础理论的同时,增加新的理论和实用技术;结合当前微波技术的发展,增加的新型微波元器件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介绍。

(二)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微波技术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中不易建立概念,也会因怀疑课程的实用性从而减少学习的动力。因此,应多注重对于课程内容实际应用背景的介绍,比如介绍未来移动通信技术中的射频技术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将实践性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本课程紧密结合实际,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为节省设备经费,采取硬件平台与软件辅助相结合,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开发基于仿真实验平台的实验内容,从测量微波的基本参量入手,将“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与“微波技术”实验有机结合,使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四)积极改革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基础理论教学方面,教学内容以讲授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为主,使学生了解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重点、难点问题,在讲授该课程时,把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解释上;实践课程教学方面,结合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典型的实验范例,利用实验室拥有的微波仪器设备,进行微波系统基本参数的测量;实践环节教学方面,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五)开展互动式教学与研究式教学。开展互动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每一章结束后都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式、研究式的讨论,使学生总结归纳所学内容,用一条龙“串”起来,写出“小论文”形式的学习笔记。这些措施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的提高,帮助学生克服了畏难情绪,增强了对自己将来从事微波科研工作的兴趣和信心。

(六)坚持推进优师建设,加强教学经验与资源的总结、研究与推广,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任课教师水平。

(七)积极进行网上教学改革试验。充分利用利用网络教学来补充课堂教育,将网络教育与课堂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

(八)设计教学信息调查表和听课记录表。调查表在课程结束时使用,听课记录表由课程教学负责人教学过程中随机听课时填写。对负责人每学期听课次数定量化,并要求分别对相关教学环节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填写的调查表和负责人填写的听课记录,分析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效果,为教学研讨和教改指明方向。

四、结语

通过对《微波技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实验环节等多方面的不断地探索,为深化《微波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李九生.微波与射频技术课程新式教学理念应用[J].科技信息,2010, (6):9.

第6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质的来源与组成、合成与表征、结构与性质、反应与转化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是创造新物质的重要学科之一。有机化学基于实验,有机基础实验课程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是化学、生物、环境、医学和材料等相关专业重要的基础实验课,其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合理高效的有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并扩展知识结构、掌握实验技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我校有机实验教学团队在实验项目选择、教学大纲制定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逐步构建了基元操作实验、多步合成实验、半探索型实验等循序渐进的三层次教学体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开放实验不断探索和改革,将对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成效[1-4]。

1必修的基础有机实验

1.1实验内容改革

基础有机化学实验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以及有机合成、产物的分离和纯化、产品质量分析与表征等内容。按我校提出的“三三制”教学改革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的前沿性、交叉融合性、应用性、趣味性、环保性[5]及实验手段的现代化,在改造、更新、优化组合实验内容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将实验规模由常量向小量、半微量[6]、微量转化,并将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与有机合成、分离纯化技术结合,按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半探索型实验三个层次进行推进。

1.1.1全面开放现代大型分析仪器将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全面引入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和开放实验教学,使有机合成、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质量分析有机结合,进一步巩固、强化基本操作训练,使学生获得试剂处理、有机合成、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质量分析五位一体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水平,促进教学相长。学生通过使用UV、IR、1HNMR、GC、GC-MS、HPLC等仪器来鉴定、表征自制的产品,对产品不仅有量的概念,而且有质的把握,能够较全面地认识一个化合物的性质,有助于诱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唤起他们进一步提高有机合成技术及进行创新实践的意识[7-11]。

1.1.2开设研究型教学实验1)引入有机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如将手性联萘酚的制备及表征引入基础有机化学实验,使学生接触有机化学的新成果、新知识、新设备、新方法。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光学纯联萘酚目前在不对称催化合成中的应用及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此课题作为开放实验让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如用毛细管电泳拆分联萘酚及其衍生物,与手性HPLC拆分方法进行比较;将手性联萘酚作为催化剂研究扁桃酸的不对称合成等。要求学生从查阅文献到进行实验再到最后递交论文均独立完成,其中有的试剂可几人合作制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团队精神,全面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素质。2)开放式实验操作考试。大二学年第二学期末,对学生的考核方式由原先的笔试改为全开放式实验操作考核,主要考查学生近一年中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全面融会贯通、灵活应用的能力,有机基础和现代仪器分析等综合操作技能,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改进经典的合成实验,体现化学绿色化。如苯甲酸乙酯的合成常用浓硫酸作催化剂,腐蚀性大,副反应多,使用不安全,废液污染环境。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分别采用不同的催化剂如对甲苯磺酸等及不同的反应方式如磁力搅拌和不搅拌等,并与浓硫酸催化酯化进行对比。了解实验改进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学会改进实验的方法、技术和思路。

1.1.3将实验教学与有机学科前沿相结合与学科教师紧密合作,将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开发新的教学实验,如将过渡金属催化偶联反应(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应用于2016年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和教学实验中[12-13]。每学期定期邀请有机学科教师,特别是“青千”“优青”教授进行学科前沿讲座,向学生介绍最新的有机化学研究进展,激发他们参与科研的热情。此外,还引入对学生身边常见的天然产物的研究,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源动力。例如,辣椒红色素的提取、分离及鉴定;从茶叶中分离咖啡因[14];将超声波、微波等新技术引入传统合成实验,如用微波法合成联萘酚,用超声波法合成三苯甲醇[15],缩短实验时间,提高实验效率;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变废为宝,净化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如利用废聚酯饮料瓶制备对苯二甲酸[16]等。

1.2教学方法改革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由原来“一讲课二巡视”的传统教学方法转变成“一扶二送三放手”的教学方法。在第一学期基本操作、简单合成及仪器分析实验阶段,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示范操作、电视录像、双向互动式多媒体演示讲解等,将连仪器都不认识的学生扶上马,第二学期再送一程,一个月后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放手让学生自己走,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的质疑进行引导。学生进到实验室即可开始实验操作,并可随时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和效果,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助精神,增加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时间。教师可对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进行反复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学生通过实验都能有所启发、有所收获。同时,尝试改进传统的实验报告格式,要求学生将部分实验的实验报告写成小论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知识面,提高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及书面表达能力。

2选修的开放实验

为了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和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和水平,激发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并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提升创新能力的场所和条件。多年来,除利用双休日、学生平时的空余时间、寒暑假进行开放实验教学外,还专门开辟了有机化学开放实验园地,展示学生的开放实验论文,为学生相互间的学习、研究、讨论、交流提供方便。

2.1确定开放实验课题

由于有机化学开放实验面向的是二年级的本科生,因此开放实验的核心问题是确立难度适当的实验课题。首先要广泛收集教师、社会和企业的科研课题以及需要更新实验的课题,每学期从中选择涉及有机化学、生命科学、食品营养学、农业化学、商品检测、功能材料等相关学科领域中的研究课题,作为开放实验课题。这些课题兼具综合性、实用性、趣味性和研究性,内涵丰富,外延宽阔,又有一定难度和深度,使学生看起来既新鲜有趣又富有挑战性。每次课题“菜单”一经公布,就会立即引起热烈反响,学生会踊跃报名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此外,还提倡学生自带课题。

2.2实施方法

学生选好课题后,首先需要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准备药品仪器、配制试剂,然后要具体进行实验研究并撰写论文等,整个过程均由学生自行完成。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锻炼实验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拓宽专业视野,使他们能够较早接触有机化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前沿,得到更多的实验技能和科研素质方面的训练。每天有两位指导教师负责审查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他们会尽量尊重学生的设计方案,并参与实验讨论,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方便。选择教师在研课题的学生,将进入教师实验室,由负责的教师进行指导,实验完成后,每人需递交相关论文。

2.3实施效果

尽管课题的难易程度不同,但参加开放实验的学生均能有所收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巩固了学过的有机实验基本操作,学到了更多有机实验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如通过查阅电子文献,了解学习微波合成方法、超声波合成方法、微波-超声波联用技术、毛细管电泳拆分方法、手性HPLC拆分方法、无水无氧双排管操作技术、手性催化不对称合成、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低温反应技术、薄膜浓缩、色谱和光谱分析技术等。(2)增强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整个研究过程均由学生自行完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拓宽了知识面,丰富和深化了书本知识,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信息,激发了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学科教师所拟出的开放实验课题,不是对现有实验课程的简单重复和补充,而是希望以此为媒介将学生引导到有机化学学科发展及实际应用的各个层次和领域,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有机化学无处不在,无处不用,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很好的引导和潜移默化作用。

第7篇

2宽带城域网的体系结构 2

2.1未来网络拓扑结构 2

2.1.1业务层 2

2.1.2网络控制层 3

2.1.3核心交换层 3

2.1.4边缘接入层 3

2.1.5网络与服务管理 3

2.2宽带城域网网络结构 3

2.2.1核心层 4

2.2.2汇聚层 4

2.2.3接入层 5

3宽带IP城域网解决方案简述 6

3.1网络拓扑结构 6

3.2接入层解决方案 6

3.3汇聚层解决方案 7

3.4核心层解决方案 9

3.4.1 高速路由器和传输设备混合组网方式的优点 9

3.4.2 几种典型组网方式的比较 10

3.5宽带无线接入解决方案简介 11

3.5.1 微波SDH技术 12

3.5.2 MMDS 系统 12

3.5.3 LMDS系统 12

3.6 IP软技术 13

3.6.1 地址分配 13

3.6.2 用户管理 16

3.6.3网络管理 18

传费论文:10000多字

200元

备注:此文版权归本站所有;。转贴于

第8篇

【关键词】模拟小信号 电磁兼容 称重系统

电磁兼容性(EMC)是指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符合要求运行并不对其环境中的任何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因此,EMC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指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对所在环境产生的电磁干扰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值;另一方面是指设备对所在环境中存在的电磁干扰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扰度,即电磁敏感性[1-2]。

公路用称重设备所使用的电磁环境较为复杂。一方面,设备工作在公路旁要承受各种车辆发出电磁干扰;另一方面,随着车辆的增多车载通讯设备(车载电台、对讲机)日益增多也对称重设备的电磁兼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对称重设备也作出了相应的国标要求,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JG907-2006《动态公路车辆自动衡器》中作出了明确的要求[3],所有销售设备须满足IEC 61000-4中的电磁兼容要求。

1 称重设备原理

称重设备要通过国标的电磁兼容,须从设备的组成入手,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信号传输及易受电磁影响的电路,故须先了解分析各种称重设备的工作原理。

目前市场上在售的公路动态称重设备主要有宽弯板动态秤、窄弯板动态秤、石英动态秤、单台面动态秤、整车式动态秤、双台面动态秤、轴组式动态秤等,虽然各种秤的外观不同,但其称重原理框相同,称重设备的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称重原理框图

从电压信号传输的角度来分析,压力传感器由电压激励输出电压,最大输出电压值在几十毫伏,且实际应用中压力传感器到信号放大器的距离较远(10米以上),之后经放大传输至AD数字转换器、CPU、显示输出。

2 电磁兼容检测

依据国标JJG907-2006要求称重设备的电磁兼容检测包含短时电源电压降低、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浪涌电压、静电放电、抗电磁场辐射、直流供电的抗干扰 两项检测内容,其中抗电磁场辐射是最难通过的,其余检测项在选择有EC、FC认证的电源基本就可以通过。

抗电磁场辐射试验须在微波暗室进行。微波暗室可隔离外界纷杂的电磁信号,同时可提供单一源的、指定频率的电磁辐射。微波暗室,为了检测产品的电磁兼容性,产品必须在规定的标准环境中进行测试。理想的辐射场地是无限大的良好的导电地平面构成的,这是因为金属网(板)对电波产生全反射。在一定条件下,即反射角较小时,反射系数|R|≈1 ,不同介质平面的反射系数值也不同,故用金属地平面可使测量数据可靠,也使不同地区测量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国际上是以开阔测试场作为电磁辐射的标准实验场地,但是,由于现代生活环境中很难找到理想的开阔场,因此,微波暗室,就成为一种非常普及的代替环境。随着微波技术的发展,为了进行各种微波测量,要求模拟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传播的环境条件,微波无反射室即微波暗室也正是针对这一需要而研制的。电波暗室主要用于辐射无线电骚扰(EMI)和辐射敏感度(EMS)测量,电波暗室的尺寸和射频吸波材料的选用主要由受试设备(EUT)的外形尺寸和测试要求确定,分3m法或10m法。微波暗室可以用于天线、电磁兼容、雷达截面测量、无线电控制设备的对接试验,以及各种类型的电磁模拟试验等[4-5]。

3 电磁兼容试验及分析

试验前须准备场地及调试测试区域的场强符合IEC 61000-4-3要求,试验时称重设备距离辐射天线3m处放置,第一次测试称重的结果受电磁辐射的影响很大,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压力传感器、信号放大器、AD转换器、、数据处理模块都是通过一根线连接,造成单端接地的现象,且设备外壳和大地没有严格的隔离开。所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①放大器与AD转换器的屏蔽外壳与电源地严格分开;②压力传感器电缆外加金属屏蔽网,并与其他设备的屏蔽外壳相连;③所有的模拟、数字模块共地,并用同一屏蔽壳屏蔽;④模拟模块和数字模块电源分开独立供电;⑤放大器模块前端加RC、LC滤波电路。经过上述改进后,再次测试设备的电磁兼容性,经试验满足国标要求。

4 结语

称重设备中存在模拟小信号极易受到干扰,其抗电磁辐射干扰是个难点;但只要做到有与电压负极隔离的封闭严密屏蔽外壳;减小或消除模拟与数字信号的串扰以及严密的滤波电路;与大地的良好接触、选择较好的认证电源等措施,称重的电磁兼容也是可以做到的。

参考文献:

[1]钱振宇.3C认证中的电磁兼容测试和对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刘培国,侯冬云.电磁兼容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陈淑凤,马晓庆 等.电磁兼容试验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第9篇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SAR滤波ISODATA聚类

中图分类号:TN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048-01

一、引言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主动式微波传感器,能够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而传统的光学遥感方式对空气能见度要求很高,特别在灾害性天气时SAR具有独特的优势。所以在洪涝灾害应急测绘保障方面,SAR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SAR影像中识别提取所需的地物地形要素,人工的识别操作无疑是最准确的,但也是最慢的。在灾害面前,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产,计算机程序自动识别和提取要素是最快捷的,比传统手工提取更快捷,能够在第一时间为了解灾情、抗灾救灾、灾后重建提供数据基础。本文以SAR影像水域提取为切入点,抛砖引玉的介绍了一种水域提取的可行方案。

SAR图像记录的是目标对微波的后向散射强度,因此原始图像都是黑白图像[1]。平坦的水面,对入射到其表面的微波产生镜面反射作用,后向散射很弱,所以在SAR图像上水体呈黑色[2];陆地表面粗糙度对JERS-1 SAR的波长而言,属于粗糙表面,在图像上呈现灰白色或黑灰色的色调[3]。水体与陆地的图像有较大的反差,比较容易实现提取出来。

用阈值分割提取SAR图像水域的方法简单快捷,但是,如果在提取区域选取的阈值C值太小,则提取水域范围不完整;若C值太大,提取的范围则会越界[4]。斑点噪声对区域的一致性影响也较大,会导致提取的水域不连续。ISODATA聚类方法可以按区域属性所在的特征空间进行聚类,使得每类区域中的属性值只落在一个划分空间中,从而可按其属性特征所在的划分空间标记所属的区域类型[5],并且能有效地克服SAR图像上斑点噪声对水域提取结果的影响。本文结合SAR图像的特点,对ISODATA聚类方法做了一点改进,在星载SAR图像上提取水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斑点噪声压缩

斑点是SAR图像固有的一种与信号有关的噪声,是由于雷达成像过程中的相干处理造成的,即每个地面单元的总回波(包含幅度和相位)是各个散射点回波的相干叠加,散射波的相位相加引起各个散射回波的相长干涉或相消干涉(相长干涉是在平均亮度基础上的增加,产生亮的像元;相消干涉是在平均亮度基础上的减弱,产生暗的像元),像元间会出现亮度突变,则在雷达图像上呈颗粒状散布的斑点,使得SAR图像不能正确地反映地物目标的散射特性,严重地影响了图像的质量,降低了图像的可解译能力。

本文用Gamma-MAP滤波器[6]对实验区SAR图像进行滤波,有效地减弱了斑点,同时保持了图像的边缘,能较好地满足实验要求。Gamma MAP滤波的输出值的方程为:

上式的解即Gamma MAP滤波公式为:

三、ISODATA聚类

ISODATA是IterativeOrganizing Data Analysis Techniques A的缩写,其中A是为了发音的方便而加入的。ISODATA意为迭代自组织数据分析技术[7]。ISODATA算法在迭代过程中引入产生和消除某些类别的条件,依据这些条件可以将两类合并成一类,也可以将一类分成不同的两类。每一次迭代时,首先在不改变类别数目的前提下来分类,然后将样本的平均矢量之差小于某一预定值的类别对合并起来,或根据样本的协方差矩阵来决定其分裂与否。一次又一次地迭代,并不断地进行合并和分裂,这种算法体现出人机交互和启发式的特点。

ISODATA算法具有启发性和较少的干预,虽然从理论上讲它并不完美,但却很实用。在本文的实验中,基于SAR图像上水体的特点,在第一步给定初始聚类中心时,把代表水体和陆地的像素值作为其中的两个初始聚类中心,进行迭代,最后得到聚类结果图像。

四、试验

(一)试验数据和方法

Radarsat-1 SAR数据对洪水淹没范围有较好的探测能力,且该数据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大以及全天时全天候的工作特点,即使在夜间也能获得目标区图像,而且不受浓云厚雾的限制,因此利用星载SAR图像对天气条件比较差的洪涝灾区进行实时监测,能快速、大范围地获取洪涝灾情信息,对于灾情的速报工作有指定意义[8]。

在本文的实验中,采用一幅2005年8月8日的Radarsat-1的地理参考的高分辨率SAR(SGF)图像,地面分辨率是6.25m。从整景图像中裁剪493×520像素大小的区域作为实验区:

首先用Gamma-MAP滤波器对原始图像进行滤波,然后用ISODATA聚类法对滤波后的图像进行聚类,初始聚类数为9类,期望得到的聚类结果为3类,并对聚类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区滤波图像如图2所示,Gamma-MAP滤波器不仅平滑了图像中的噪声,并且较好地保持了图像的边缘。图3是ISODATA聚类结果图像,从图中可以看出,聚类结束后水域和其他地物达到有效的区分,其中黑色部分表示水域。由表1可以知道三个聚类中心间的距离都较远,Z1到Z2的距离是35,Z1到Z3的距离是68,Z2到Z3的距离是33。水域部分点数占总点数的比重为26.46%,其他两类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8.95%和24.59%,可以确定三个聚类中心都是正确的类中心。

五、结论

本文通过实验,根据聚类结果图像和聚类结果的距离表中的数据,证明ISODATA聚类算法在确定初始聚类中心时,基于SAR图像上水体的特点,把代表水体和陆地的像素值作为其中的两个初始聚类中心进行聚类,用于星载SAR图像的水域提取,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双亭、朱宝山,遥感图像判绘[M].出版社,2002.6.

[2]梅安新、彭望、秦其明等,遥感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3]郭华东、徐冠华,星载雷达应用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张朝阳,遥感影像海岸线提取及其变化检测技术研究[D].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5]郦苏丹,SAR图像特征提取与目标识别方法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10.

[6]A.Lopes,R.Touzi,E.Nezry.Adaptive speckle filters and scene heterogeneity,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1990,28(6):992-1000.

[7]余旭初,模式识别与图像分类[M].出版社,2000.3.

第10篇

新时期政工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关系密切,作用重大。做好新时期的政工工作,发挥广大员工的主人翁作用,对于稳定队伍,提高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转变管理方式,发挥主人翁作用,增强为基层服务的能力,达到稳定队伍的目的。

在多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过程中,淄博柴油机总公司(以下简称淄柴总公司)党委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注重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发展、职工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将深奥、概念的思想政治转变成职工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能获益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提升了职工思想政治水平,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了政治与效益的双赢。

亲情式管理凝心聚力。淄柴总公司长期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亲情式”管理,以此增进职工与企业的感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淄柴总公司党委及下属党委、党支部根据党员和职工需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走访、帮扶、党员责任承包等工作机制,经常走访家庭和与职工谈心,解决职工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技能比武活动,加强年轻职工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夏天,公司为职工发放降温饮料和药品,并安排医务人员到生产现场进行消暑降温工作指导,各党支部根据职工需求,安装了风扇、饮水机等设施,同时做好冰糕、绿豆汤、咸菜、的及时供应;冬天为职工安装微波炉、熬制稀饭、发放棉衣、棉鞋等。有的支部订阅报刊杂志,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有的支部成立困难家庭帮扶小组,送钱送物的同时定期上门服务,有的支部逢年过节都组织职工聚餐或发放过节礼品,有的支部定期到单身宿舍走访、成立民主管理小组、春节给外地职工包车,得到了职工的一致好评。据统计,六年来,各党支部组织为公司职工捐款12人次,捐款金额共计19.35万元。

职工参与同舟共济。淄柴总公司在公司管理过程中广开言路,以多种形式提高职工参与公司管理的积极性。

近年来,淄柴总公司党委一直不断探索广大党员、职工参与公司建设管理的有效途径,通过召开会议、设立信箱、组织管理论文交流、合理化建议征集等形式充分调动了公司职工的积极性。迄今为止,公司已成功举办了七届管理论文交流会,收到管理论文500多篇,其中不乏好的经验和做法,对公司提高相关工作成效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2010年,公司开展了“精细严”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收到包括技术革新与改造、产品质量保证与提高、现场管理、安全管理等11个方面的961条建议,经过近一年的跟踪落实,有21条合理化建议成效显著,公司对其建议人和组织部门进行了表彰奖励。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柴油机总公司)

第11篇

关键词: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工程实际;考核制度

作者简介:张具琴(1980-),女,河南信阳人,黄河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贾洁(1982-),女,河南安阳人,黄河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助教。(河南郑州45006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54-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作为信息主要载体发展方向的高频电磁波—微波,不仅在卫星通信、计算机通信、移动通信、雷达等高科技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已经深入到了各行各业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对于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来说,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类课程在目前及今后都是不可缺少的主干专业课程。[1,2]但由于该课程的自身特点及对于该课程教学的一些传统认识,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不能满足国内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及其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针对三本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真分析了该课程教学中的问题,结合课程特点和“三本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事实性知识传授为教学目标,即课程内容是介绍“是什么”“为什么”,而缺乏“怎么做”“怎么用”,过分强调理论,而缺乏对知识的实际应用。

目前该类课程所用教材多为一本学校编著,这些教材整体突出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理论分析的严密性。对于理论基础一般也较为薄弱、更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三本学生来说算是“天书一部”,学习起来也“味同嚼蜡”,教师授课也是事倍功半,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很多三本学校对该课程的开设是“形同虚设”。

该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很少涉及该课程的实际知识应用和人才就业的方向指导,结果学生学完后除了知道有很多公式推导外,对该课程其他方面相关内容知之甚少,所以缺乏学习动力,教学效果不佳。

对于该课程的考核制度多为“一刀切”模式,即“考试分数定高低”,未能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差别,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改革方法和措施

1.改革传统的事实性知识传授的教学目标,更注重对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具体理论的应用实例分析,[3]使学生对电磁场和微波的实用性有较好的认识;增加微波技术在新科技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的一些例子,使学生有更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课程中很多知识点的引入,都以思考题和小的科研课题的形式提出,使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研究能力得到相应的锻炼。

增开相应的微波实验项目,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很好提高,考虑到实验室建设的成本的问题,可以通过先引入微波的仿真实验项目或者引入与现有的大学物理实验、通信原理实验等成熟实验项目相结合的实验项目。[4]

2.突破传统的一本院校所编教材的限制,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具有生命力的知识基础和必要技能,以满足高素质应用人才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的需求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注重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和“天线理论”有机结合,采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结合的自编的简本教材为授课教材,把天线及应用作为扩展补充教材,将三者精要贯穿于教学中。这大大节约了理论教学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实践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应具有的实践能力。

具体教学内容方面:加强了该课程中的最基本的电磁场的概念、定理的讲解,力求夯实该门课程的基础;增加了微波在新科技中的应用和微波的发展前景的介绍和大量的网络理论应用实例分析等,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兴趣的建立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针对该门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对于只是涉及而非重点内容大胆删减或者采用增加附录的形式直接给出,这样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对于课程中的概念采用“量纲分析法”,使学生对概念的物理意义有更深地理解,应用起来能够更加娴熟;对于其他新知识的引入采用“概念—方程—新概念”教学模式,顺着学生的理解思路,水到渠成;更加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每个具体的理论讲完后,立即有相应的实例分析,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

3.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展“以应用为基本出发点”的理论教学方法研究

(1)以应用为本,确定理论教学的研究方法。在教学大纲和简本教材中,弱化理论讲解,重视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主要采用“用什么理论,讲什么理论”和选学、自学内容相结合的模式,即让大多数学生学到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又让学有富余的学生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

(2)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的训练。改变传统的纯理论讲解、缺少实际应用实例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讲解、实例分析、习题课相结合;以思考题和小的科研课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训练。

(3)具体教学方法中,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尤其是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教学。对于主要理论、公式的推导,以板书教学为主,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而对于一些介绍性知识、实例讲解和仿真实验方面,可辅以多媒体教学和动画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知识量。

(4)注重案例教学。例如,以往年学生的毕业设计为案例,阐明微波是如何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提出目前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方向和技术瓶颈,鼓励同学们探索和研究,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相互穿插,相辅相成,使学生真正从这门课程中学到“实惠”,即掌握了具体知识的应用,也为其以后的就业指明了方向。

(5)开设“第二课堂”教学法。针对学生层次的差异,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给出小型科研调研题目等方式,[5,6]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充分利用黄河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校企业合作平台,让学生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充分参与到微波天线企业一线的科研和生产中,在理解整机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研究实际的产品部件;通过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工程技术人员之间对出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更全面地思考和理解问题,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最新的知识,适应科技高速发展的需要,实现与时俱进。

4.改革传统的考核制度“一刀切”模式,开辟“多样化的柔性”考核制度

结合“因材施教”的指导方针,认真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第二课堂”的作用,开设“老生研讨课”,加重过程考核,提出开卷考试制度等方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传统的终结性考核以理论知识、标准答案、闭卷形式为主。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过程考核,加入调研报告成绩,课程小结成绩实,实践环节成绩;考试试卷上增设选做题目、课程设想等,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学能力;考试采用开卷形式,重视知识的应用而弱化死记硬背,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的考核。

另外,本课程的教学中也广泛利用网上电子教案、习题库等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自学和课后复习提供了一定的空间,随着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教学中可利用校园网实现网络教学、在线测试、在线答疑。

三、改革实践的效果

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理顺并抓住了根本,节省了时间,避免了枯燥繁冗的数学推导过程,使学生接触更多的工程实践,适应了三本学校的应用型人才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避免了学生对该课程中一些难而无用的知识纠结,侧重工程实际应用,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全面地调动,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灵活、学习兴趣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改革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的学习中,通过亲身体验和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促进学生掌握了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课程的合格率达到了95%以上,优秀率将近40%;有近50%的学生投入到该课程的研讨式学习和科研课题研究中,6名同学在科技期刊上发表了科研论文;三届毕业设计有13名学生做了该方向的课题,[7]其中3名同学取得了优秀毕业设计的成绩;在两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2名同学选择了该方向的创新设计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该方向的就业率和考研率都有很大提高,2005级以来三届近400名毕业生中就有15名学生从事该方向工作,实现了我校该方向就业的零的突破,有近30名毕业生选择该方向为研究生报考方向。

四、结束语

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教学改革任重道远,要培养出既具有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适应时代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必须与时俱进地调整和充实教学的各个环节,协调和配合好教学体制和机制的多方面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盛振华.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5.

[2]李丽华.论三本院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程教学[J].投资与合作(学术版),2010,(9):64-65.

[3]陈帝伊,刘淑琴,许景辉,等.“电磁场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4):116-117.

[4]杨再旺,张淑娥.谈《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方法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5,(S1):147-150.

[5]陈宏,费跃农,郑三元,等.研究性学习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5):108-110.

第12篇

关键词: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

中图分类号:TQ4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1210092-01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对于探寻中药有效的机理、降低毒性、提高疗效、改进剂型、控制生产质量以及中药新药开发均有重要意义。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的过程就是将溶剂渗入细胞内,将存于细胞内容物中的生物碱、糖类、苷类、酮类等有效成分溶解于溶剂中,随着细胞内外的浓度差而扩散至细胞外,直至达到动态平衡,通过多次输入新的溶剂,而将大部分有效成分溶出[1]。传统提取方法存在溶剂使用量大、提取效率不高、周期长、劳动力耗费多、有效成分损失多等缺点,而一些新技术方法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通过对传统经典的提取分离方法及新兴技术进行阐述,以期为同行在中药有效成分与分离的技术选择上提供参考。

1 传统提取分离方法

1.1 煎煮法

煎煮法是使用最早也是最广泛的传统提取方法,通过对药材进行加热煮沸而提取有效成分,但是不溶于水的有效成分损失较大,不适于挥发性成分和易被加热破坏的成分,提取前宜用冷水浸泡60min以上,具体煎煮的时间和粉碎的粒径依据要药材本身的质地、硬度、成分等情况而定。

1.2 浸渍法和渗漉法

浸渍法是将药材置于有盖容器,加入适量水或乙醇等溶剂在室温或加热情况下浸泡一段时间,适用于含淀粉、树胶、果胶、粘液质多的植物,简单易行,但效率低,时间耗费长,且要注意防腐。渗漉法是将药材先进行浸渍数小时后,不断更新新的溶剂,相较浸渍法提取率高,但溶剂耗费多,对药材颗粒要求高,适用于受热后易被分解或挥发性成分。

1.3 回流提取法和索氏提取法

回流提取法是应用有机溶剂作为溶剂,加热微沸回流,提取率较高,索氏提取是在回流提取基础上的改进,所需消耗的溶剂量更少,溶剂不断被蒸发、冷却、回流循环,有效成分提取较完全,两种方法均不适用于热不稳定的成分提取。

1.4 压榨提取和水蒸气蒸馏法

含有挥发油较多的中药材可采用机械压榨的方式进行提取,但是杂质较多,也不易压榨干净,一般压榨后的残渣再经水蒸气蒸馏以提高产率。水蒸气蒸馏能在常压加热的条件下使植物挥发油随水蒸气一起蒸馏出,在冷凝后得以分离,适用于具挥发性、难溶于水、在随水蒸气蒸馏时不被破坏的药材。

2 现代中药提取分离技术

2.1 超临界流体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起源于上世纪的60年代,近十年被广泛关注,超临界流体具有溶解能力强、密度大、粘度低、传值系数大等特征,作为溶媒用于中药材的提取具有诸多优势[2]。相较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方法,超临界萃取可在室温下进行,防止高热敏性成分被氧化或分解,其密闭系统可减少挥发油的损耗,提取效率高、无残留。超临界流体萃取的萃取剂一般选用CO2,对分子量低、非极性、脂溶性高的有效成分(如萜、醚、油脂、环氧化合物类等)溶解性高,但对于分子量大、极性大的化合物(如黄酮类、多糖类、皂苷类等)萃取较为困难,将超临界萃取技术与其他提取分离技术结合是扩大其应用范围的重要手段[3]。

2.2 超声提取技术

超声技术应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是依据其热效应、空化效应及机械作用,超声波能增强物质分子的运动速度和频率,使坚硬的植物细胞壁发生破碎,提高溶剂穿透能力,利于药物溶出,因此能高效提取出有效成分。目前超声提取装置主要分为浴式和探针式,浴式应用较广泛,但能量分布不均,能量消耗也大,探针式主要将能量集中于样品区,空化效率高。

2.3 微波提取技术

微波萃取技术是将药品及溶剂进行微波处理,微波辐射是高频电磁波,穿透介质到达细胞内部,细胞内极性分子吸收辐射能量后经分子偶极的调整转动产生热效应,温度迅速上升,压力增大后发生破裂,同时微波产生的电磁场加速萃取组分的扩散[4]。药材的含水量、有效成分特征、溶剂介电常数、温度、压力、萃取时间、微波频率、功率均可影响微波萃取效率。萃取剂的选用十分重要,除了需要有较强溶解有效成分的能力,也要具备弱极性以利于微波的穿透,降低消耗,药材含水量高能使药材内部迅速升温,达到萃取时间短、效率高、溶剂需要量少、能耗低的目的。

2.4 酶工程技术

酶提取是利用酶反应的高度特异性、条件温和等优势,应用适当的酶(如纤维素酶、果胶酶等)降解细胞壁成分,破坏细胞壁及间质造成的传质阻力[5]。酶法提取所表现出的明显优势是其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使得药效成分能在温和条件下进行高选择性地转化,增强了有效成分的活性,是将有效成分最大限度提取出的方法之一,具有广阔前景。

2.5 半仿生提取技术

半仿生技术是从生物药剂学角度出发,以口服给药以及药物在胃肠道的转运途径为参考,将药材先用一定PH的酸水进行提取,再行碱水提取,目的在于纠正目前存在的以单体成分为指标的提取工艺或质控标准而忽视方剂整体作用的问题[6]。既体现中医方剂的系统性,也可通过酸碱的作用促进有效成分溶出,对于复方制剂更具意义,但由于仿生的条件不可能完全与人体相同,除PH调节的影响外还需考虑各种酶的催化作用,且提取的手段仍属于热提取范畴,临床疗效及毒理方面还有待验证,因此半仿生提取技术仍需进一步完善。

2.6 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

大孔吸附树脂是不含交换基团的立体多孔性有机高聚物,物理化学性质稳定,依靠分子间范德华力及氢键进行物理吸附,同时其多孔性对于不同分子量化合物具备筛分作用,由于该项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分离效果好,应用十分广泛,特别适用于黄酮类、生物碱类、皂苷类药物的分离。

2.7 膜分离技术

以选择性的透过性薄膜为介质,膜两侧存在压力、浓度或电位差时,形成的推动力使溶剂和溶质发生分离,从而达到提纯、浓缩产品的目的,主要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反渗滤等,其优点在于常温下操作、耗能低、不发生相变化、分离系数大,是高效的分离手段。

2.8 其他技术

除上述运用较广的几项现代提取分离技术外,仍有很多方法因各具优势而不断被推广使用,如分子蒸馏特别适于高沸点、易氧化和热敏性物质的分离,它不是简单的蒸馏,而是在低于物质沸点下进行的非平衡蒸馏过程。高速逆流色谱是基于有效成分在两个互不相溶溶剂中分配作用差异而起到分离作用,因溶剂系统的组成、配比可以千差万别,理论上这种技术是适合任意极性物质的分离,产品收率高,对样品的预处理要求不高,联用灵敏度高的检测仪器后可增强准确性。

3 结语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各异,应根据目标产物进行合理设计,选择适当的提取分离方法。中药现代化进程对明确中药成分和质量控制提出新的要求,从根本上提高中药的科技含量,是中药实现世界化及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胡秀丽,中药活性成分提取和分离的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2.

[2]刘明言、王帮臣,用于中药提取的新技术进展[J].中草药,2010,41(2):169-174.

[3]雷华平、葛发欢、晓英,超临界CO2萃取工艺集成与中药提取分离现代化[J].中草药,2007,38(9):1431-1433.

[4]刘成柏,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及药物微囊化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