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时间:2022-09-25 06:34:54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第1篇

论文关键词: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方锥体”经济格局下的人民币汇率与财政政策“伞形调控”

 

2010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在复苏的轨道上加速运行。美国经济的各项总量、结构指标和先行指标都出现明显好转,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失业率也开始缓慢下降;欧元区经济则在主权债务危机的扰动下奋力前行,宏观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逐步提升,通货膨胀保持在低位运行;日本经济复苏的势头强劲,自2008年第2季度以来首现正增长,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状态都出现明显改善,通货紧缩的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国宏观经济进入高速恢复期,相较于2009年第一季度的“谷底”,经济增长出现了补偿性反弹,增速高达11.9%,但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模式转变和通货膨胀预期控制的复合性困难增加。世界经济初步形成了以美国为顶端,以中、欧、日为支柱的“方锥体”格局,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新格局下各方利益调整的纠结点。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财政政策需要从总量扩张、快速拉动的方向上回调,强调中长期调控,重视政策效益毕业论文怎么写,借助市场力量的战略性调控框架应得到重视和实践。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形成与人民币汇率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的加速复苏,后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格局也逐步清晰。美国作为全球经济、技术和国际机制协调的第一大国仍然是新格局的主导国,中国、欧盟、日本成为新格局的重要支柱,世界经济由传统的美、欧、日“大三角”转化为4个相互联接、相互影响的“大三角”。新格局下,国际经济政策的角力由单纯的国与国互动转变为集团间利益的调整,由单纯的实力对决转化为国际机制与国家利益的协调,人民币汇率问题在这一格局下被放大和扭曲,成为国际金融危机恢复期各方利益的纠结点。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基本形态和内在机制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带来了重大打击,但从经济规模、技术能力和国际经济规则和机制的控制能力看,美国、欧盟和日本仍然是全球经济最重要的驱动力量(见表1所示)。中国经济率先渡过危机的“拐点”,为国际经济形势的稳定和国际贸易秩序的有效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撑,并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快速上升,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新格局的重要一环。

表1 200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规模统计 单位:亿美元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美国

142587

日本

50730

中国

49093

德国

33576

法国

26798

英国

21980

意大利

20900

巴西

14820

西班牙

14661

加拿大

13190

印度

12430

俄罗斯

12282

澳大利亚

9200

墨西哥

8663

韩国

8003

荷兰

7942

土耳其

5935

第2篇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6年秋季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上年水平,GDP增长率将达到10.5%左右。

《报告》预测明年GDP增长率将有所回落。报告指出,如果2007年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国内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和其它重大问题,在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下,GDP增长率将有所回落,可以保持在10%或接近10%的水平上。

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6年秋季报告》中,首次提出了要解决好地方政府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响应问题,这是以往的同类报告从未涉及的问题。

《报告》指出,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此不可高估。而在诸多影响宏观调控成效的矛盾中,地方政府对中央调控政策的响应程度不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某些地方对宏观调控政策采取各种化解措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报告》分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之间必然存在的矛盾,以及目前干部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中尚存的亟待进一步改革的问题外,最重要原因是,中央与地方目前存在着财权与事权的日益不对称。在事权划分上地方政府的事权大大增加了,而在财权划分方面,地方政府的财权却有相对减少的趋势。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的划分比例,1990年约为34:62,2000年上升为52:48,2004年已经上升到55:45。虽然中央政府在不断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但对大多数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转移支付的规模与他们的期望,与当地发展需要相差甚远。在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压力下,包括城市化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与生态的保护与恢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当地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地方政府必然产生通过发展工业,增加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以解决当地各种经济社会问题的内在动力。往往把上项目、求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速放在首要位置,而忽视保护耕地、保护环境,忽视采用先进技术和要求规模效益的趋向,而且地方并不太关心宏观经济过热会引发通货膨胀的问题。

第3篇

在经济社会中,每位参与者都关注自己投资的收益、财富的增减,普通民众更是希望能得到专业人士的指点,聆听各种指点迷津式的教诲,预测未来的经济变化趋势,期望达到个人财产的保值增值。

预测是指在掌握现有信息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律对未来的事情进行测算,以预先了解事情发展的过程与结果。

在西方的情报界里,预测是情报工作的重要目的。美国中情局的训诫是:一个组织严密、协调较好的情报机构持续保持警戒状态,能够快速地预测几乎涵盖了世界各处的动态信息,这就是我们能够对付奇袭的最佳保障。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大批毕业于麻省理工、康奈尔、普林斯顿等著名的理工科大学的学生加入了美国情报员研究行列,成为情报分析的中坚力量。他们来自自然科学领域,谙熟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及方法论。他们给传统的以定性为特色的情报分析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各种各样的定量方法、模型建构使传统的情报分析令人耳目一新,《情报分析,以目标为中心的方法》一书的作者罗伯特.克拉克,就是这些新生代情报分析家的代表。

罗伯特.克拉克从1970年起供职于美国中情局。与传统的情报分析人员的人文学科背景不同,克拉克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学士、伊利诺州立大学的电子工程学博士。坚实的学术背景和40余年的情报工作经历使他对情报工作形成了独特的看法。对情报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就体现在《情报分析》一书中。

惯性是预测中的重要力量

克拉克特别看重经济情报的使用性,因而他认为情报分析必须要有预测性。他认为,叙述过去的世界不是情况分析,那是历史。总结最高级形式的情报分析是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的结构性思考,真正的情报分析总是预测性的。

在《情报分析》里,他提出了新的情报分析流程,即:“问题分解――建立模型――评估数据――填充模型――进行预测”。

经济预测报告是在对一定时期的客观经济活动过程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对掌握的经济信息加以分析研究后,所写出的评估和预测未来经济活动发展状况及变化趋势的报告。

通常,经济预测必须用可靠的方法进行对未来经济的分析。较经济预测更为高深的是具有一定学术性的包括理论、资料、方法、计算等因素的宏观预测,它依赖于对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掌握。

但是,经济预测也有捷径可走。

克拉克独特的方法是在情报分析中引入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采用数量分析与数理模型。这一点与当下西方经济学家推崇的对经济社会现象进行“构建模型”与“定量分析”的方法有相似之处。

例如他引入物理学中的牛顿第一定律――惯性。首先,静止状态中的物体倾向于保持静止状态。其次,运动状态中的物体倾向于保持运动状态(除非你将它们置于存在阻力的现实世界)。最后,运动状态中的物体倾向于停顿下来,然后又适用于第一条。

当然,在没有强大外力改变物体运动方向的情况下,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是连贯性的――这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相同。例如,2014年的GDP增速是8%,在综合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2015年的GDP增速也会是8%,或者会是7.9%,或者会是8.1%。

尽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两项区别很大的学科,但在开展研究的方法上也有相似的地方,例如利用牛顿第一定律来对经济的运行趋势进行预测――除非发生“9.11”或数十年一遇的“金融海啸”等“黑天鹅”事件,否则它们将在一定的轨道中运行。

克拉克认为,惯性是预测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例如某著名传媒机构举办的全球宏观经济预测竞赛,参与者要预测美国、欧元区、日本等三大经济体的GDP(%)、失业率(%)、CPI(%)、基准利率(%)、大宗商品、汇率、基准利率(如美联储基准利率、日本央行基准利率、欧元区央行基准利率等等,在不发生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条件下,每年的参赛者是可以利用物理学的惯性原理进行合理预测的。

同样的推论是,物理学与经济学的趋势发展有相似的轨迹。例如在外部强力作用下,宏观经济波动的幅度可能会更大些,它与外力的作用成正比。通俗的说法是,经济的发展趋势总是顺其自然,倘有“黑天鹅”突发事件的发生,不排除“硬着陆”的情况发生的可能,因此重新对评估结果进行修正是必需的。例如,香港大学在10月8日“香港第四季度宏观经济预测”报告,表示,受到欧美及中国内地经济不确定性及“占中”纷扰影响,港大将香港2014年的GDP增长预测,由一个月前公布的3.4%下调至2.2%。

香港大学给出预测变更的理由是:评估“占中”对香港经济的影响时,可以将2003年香港爆发“非典”疫情的经验作为参考。因为两个事件同为突发事件,从而对本地正常的商业活动及个人消费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但并非系统性金融风险。

经济发展的历史确实如此,任何经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都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一定细微的波动与偏差;只有当经济运行的剧烈波动才会影响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为防患于未然,避免或缓和严重经济波动和偏差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不良影响,必须在宏观经济监测的基础上,加强宏观经济的预测与预警工作,及时、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轨迹,分析宏观经济未来发展变动趋势,并对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险情进行预报,以便适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排除。

当然,牛顿第一定律还可以用于解析人们思考方式的一种现象――惯性思维,指人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思考问题,思路的轨迹仿佛物体运动的惯性。

预警的价值

除了预测,预警更为重要。

预测可以是对经济社会现象发展趋势的推测或估算,囿于预测者提出的假设和选择的方法、利用资料的技巧,和运用其本身的学识、经验、获得的情报进行判断的能力等,预测失误是常有的事。

而预警的提出则较为严谨,报告者提出的“警示”或“警情”必须建立在真实情报来源的基础上,一份报告通常要具备“现象、原因、数据、建议和对策”等等关键要素,同样,预警也有失误。

预测针对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趋势;预警必须是针对重大事件的发生,必须是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对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有可能带来一定冲击的苗头或倾向。比如 “珍珠港事件”、“9.11事件”、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海啸,等等。

最重要的是,预警的情报必须送到使用者手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预警一词的英文是Early-Warning,字面可解释为“及早警告”。学术含义是指在灾害或灾难以及其他需要提防的危险发生之前,根据以往总结的规律或观测得到的可能性前兆,向相关部门发出紧急信号,报告危险情况,以避免危害在不知情或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生,从而最大程度的减低危害所造成的损失的行为。

相应地,经济预警在英文中是Economic Early Warning。经济预警的正式产生应该定在20世纪30年代所发生的世界第一次全面深刻的经济危机之后,从这个时候起, 西方经济学家才开始普遍承认资本主义也有大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也会产生警情。

第4篇

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本届政府过去五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时,指出必须坚持搞好宏观调控,并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三个坚持,即坚持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发挥各种政策的组合效应;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不搞“一刀切”,不搞“急刹车”;坚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政策,注重实际效果。

由此可以看到,本届政府将坚持搞好宏观调控,放在与坚持解放思想、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行政一样的高度来看待,视为过去五年在丰富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之一,足以体现出搞好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以及本届政府对宏观调控的重视程度。同时,就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具体经验来说,又重点突出了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宏观调控手段的多样性及宏观调控政策的综合运用,从而避免单一手段和单一政策的局限。其二,表明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不是整齐划一,而是要区别对待,同时,在政策出台的时间和力度选择上,也要有所考虑,避免出现经济“急刹车”造成的不稳定。其三,主动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从政策的实际效果出发,不断总结经验,适时调整政策。

在报告中,温总理谈到2008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时,提出了五个更加重视,其中第一个就是更加重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谈到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时,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

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主要围绕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增加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展开,温总理的报告具体量化了这些方面的内容。在这些指标中,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创出最近5年来调控目标的新高。2008年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引起当前物价上涨的几个因素今年内还将继续存在,是今年物价调控目标创出新高的根本原因。

就宏观调控来说,温总理在报告中还进一步明确指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可见,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的“两个防止”没有改变。同时,报告还特别提到了宏观调控的灵活性与科学性问题,鉴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势必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不仅要密切跟踪和分析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更要及时灵活地采取相应对策,尤其要注意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从而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出现大起大落。(摘自2008年3月6日中国网)

第5篇

关键词 广告传媒 市场前景 风险因素

一、前言

数据显示,2010年~2014年中国广告市场规模分别为2341亿元、3125亿元、4698亿元、5020亿元和5130亿元,过去五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在16.98%。我国广告市场规模在世界市场上的排名不断提升,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从事广告经营单位数量和广告从业人员数量继续高速增长,达到54万户和270多万人。2014年,我国广告市场规模对比1981年的1.2亿元,增加了4000多倍,年均增长速超同期GDP增速。

总体上看,广告传媒行业具有较好的增长空间和市场前景,这其中有着宏观经济、行业政策、消费市场、新技术、资本市场等因素支撑。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该行业存在的相关风险因素仍不容小觑。为此,我们立足广告传媒行业的发展实际,尝试从多个方面来分别探讨广告传媒行业的市场前景及风险因素。

二、广告传媒行业市场前景探讨

广告传媒行业市场前景受宏观经济、行业政策、消费市场、新技术、资本市场等多方面影响。

(一)宏观经济持续增长带动广告传媒行业带动

广告市场收入与宏观经济情况呈正相关,经济持续发展会使企业营销及广告投放额度进一步加大,未来我国广告市场仍具有较大成长空间。一方面,我国GDP持续增长,2013年~2015年我国GDP增速分别为7.7%、7.3%、6.9%,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广告市场收入规模占GDP比重低于很多国家。2014年,我国广告市场规模占GDP的比重为0.81%,过去几年的比重基本维持在0.5%~0.9%区间范围内,而在美国这一比重基本维持在2%左右。因此,宏观经济持续增长将利好广告传媒行业市场前景。

(二)行业政策推动广告传媒行业发展

我国在成为经济和政治大国之后,文化大国将成为下一个国家战略目标。广告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的政策利好将推动广告行业巨大发展。201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实现倍增的奋斗目标;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宏观经济支柱性产业。

(三)消费升级刺激广告传媒行业发展

人民消费水平随着我国的经济整整开始升级,消费观念开始向消费社会过渡。消费者对商品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商品本身有行属性,更重要的是由广告宣传所体现出无形的商品及品牌文化,从而使企业更加商品及品牌文化管理,通过广告引导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最终刺激了广告传媒行业的发展。

(四)新技术利好广告传媒行业发展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传统的媒体主要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类。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进入中国并在各行业迅速传播和应用,使得广播、电视加入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队伍。除互联网新媒体外,各种新媒体还有电子杂志、户外电子广告牌,移动网络包括手机短信、手机报。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依托用户大数据资源,实现精准广告分析与投放,提升广告传播效果,因而对广告主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新技术不断发展,已全面用于广告传媒行业各领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传输渠道多样化提高了优质内容价值,拓展了传播内容与传播途径,带来了新的传媒业态,促进了广告传媒行业的发展。

(五)资本市场锦上添花

2014年,广告传媒行业有5家新上市公司,其中A股4家(万达院线、腾信股份、思美传媒3家IPO和借壳上市的华媒控股),美股1家(新浪微博),共募集资金折合人民币59.84亿元。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制定的《挂牌公司投资型行业分类指引》,截至2015年底,新三板共有74家“广告业”挂牌公司,并有多家挂牌公司实施了股票发行融资。资本市场融资规范效应,对于支持广告传媒公司做大做强具有重要的培育促进与锦上添花的作用。

三、广告传媒行业风险因素探讨

投资者在看待广告传媒行业市场前景同时,应关注其背后隐藏的风险因素。广告传媒行业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风险、行业政策变化风险、同质化竞争、创新能力相对不足风险等。

(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风险

我国GDP历经多年高速增长之后,近三年来,其增速已经开始回落。如果中国经济发展未来面临增速放缓甚至低位运行,可能会引起消费增长受限、房价回落、流动性下降等诸多挑战。如果经济地位低位运行,主要广告主,如房地产和汽车等行业,将因经济不景气削减广告开支。

(二)行业政策变化风险

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转型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会矛盾的积聚,可能导致广告传媒行业出现诚信危机、低俗泛滥等现象。因此,可能会引起严厉的行业监管政策。例如,2015年9月1日实施新修订后的《广告法》,此次修订后内容变化非常大,对于多个方面广告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广告行业广告内容的严厉监管,可能会导致广告需求量的减少,从而对部分广告传媒公司产生一定影响。此外,当期国家为了发展我国的广告传媒产业,出台了各种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未来如果国家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整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这将对部分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同质化竞争,创新能力相对不足风险

目前,国内广告传媒行业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一方面,广告传媒竞争激烈,体现在国内广告公司普遍以简单喷绘制作或媒介为主;另一方面,以创意设计为主的广告公司较少,而4A广告公司更少。大多数广告传媒公司在内容服务和营销手段上同质化严重,媒体普遍缺乏好的产品和服务。其背后原因是文化需求创意的不足、创新能力的不足,创意为首的传媒产业中创意的价值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未来广告传媒行业竞争应从此前的偏重竞争对手,转为偏向于消费者受众。只有赢得受众,保持受众,才能保证广告媒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我国广告传媒行业正从雏形往高速增长的方向发展,总体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宏观经济持续增长、行业利好政策出台、消费升级、新技术出现及资本市场追捧的大环境下,广告传媒公司应抓住有利机遇发展壮大,有条件的广告传媒公司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但在发展的同时,应应对好经济增速放缓、行业政策变化等潜在的风险,并加强创新经营力度,避免同质化竞争。

(作者单位为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思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说明书[Z]. 2014.

[2] 郭全中,郭凤娟.传媒业上市公司发展报告[R]. 2014.

[3] 崔保国.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R].

第6篇

一、对近期宏观调整政策的回顾

要作出正确地判定,我们首先往返顾一下近期的政策信息。

2003年出台的121号文《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严格控制房地产企业、建筑企业及商品房按揭贷款,禁止贷款给房地产企业用于支付土地款以及建筑企业用于垫资。该文实际上是宏观调控的明确政策信息。

2004年一季度以来,国家宏观调控的办法连续出台,密集程度之高前所少见。

3月25日,人民银行于出台差别存款预备金率制度;4月25日第三次提高存款预备金率0.5%,共收缩可贷资金约1100亿元。

4月25日,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亚洲论坛年会上对商业银行发出了央行可能采取更为严厉的紧缩办法的警告。

4月26日,中心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工作中存在一些新的矛盾和新问题,需高度重视,妥善解决。

4月27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适当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房地产资本金比例提到35%。同日,传言银监会通知各商业银行停止全部贷款业务,市场作出剧烈反应,28日,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停止发放贷款,部分甚至停止了票据业务,股市、债券市场大跌。虽然29日银监会发表澄清公告,但各种猜测仍然不时从业内传出。目前虽然银行各项业务逐步恢复,但在政策明了前,各银行对贷款业务均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

4月2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违规建设钢铁项目作出严厉处理,敲山震虎的意图十分明确。

4月29日,国务院总理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强调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信心。同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两项紧急通知,一项通知决定集中半年左右时间,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内容涉及严格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等六项内容。另一项通知要求对所有在建、拟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涉及土地管理、信贷政策等多方面,重点清理钢铁、电解铝、水泥、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培训中心、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高尔夫球场、会展中心、物流园区、大型购物中心等项目,以及2004年以来新开工的所有项目。对所有项目逐个提出停止建设、暂停建设限期整改、取消立项、符合要求等四类处理意见。

4月30日,中国银监会发出通知,要求商业银行适时、适度对钢铁、电解铝、水泥以及房地产、汽车等过热行业贷款进行合理控制,对于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以及未按规定程序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得发放新的贷款,已给予授信和已发生贷款的要采取适当、稳妥的方式予以纠正。

5月11日,央行《二OO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央行报告),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作出了具体分析,并对未来猜测及具体调控办法提出了明确意见。此报告为经济发展定调的功能明显,可以理解为近期国家宏观调整政策的综合性总结。

5月14日,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有关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新问题的通知》,同时下发《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主要涉及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建材、石化、轻工、纺织、医药、印刷等行业。

除以上明确的政策和信息外,目前市场普遍传言贷款利率将上调,贷款审批权将进一步上收,按揭贷款的门槛,尤其是居民购买第二套、第三套商品房抵押贷款的门槛将会提高。

以上各项办法如此密集的出台,明确显现出国家加大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力度的决心。

二、对国家宏观经济走向的分析

根据有限的政策信息,结合宏观经济管理的一般原理,笔者对国家近期宏观经济的走向做出如下两点基本判定摘要:

首先,国家已作出了经济过热的基本判定,为避免因长期经济过热产生破坏性的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将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决心和意图已十分确定。

以上政策和信息均可以证实上述判定,央行报告对此也有更系统的阐述。报告指出,今年一季度经济出现明显的过热迹象。具体表现在摘要:投资增长过快,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投资已接近1992-1993年的经济过热时期;全国新开工50万元以上的项目近2万个,比去年同期增长31%;2003年在建规模已高达16万亿,相当于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4万亿元的3倍,今年一季度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已高达7.2万亿元;某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新问题相当严重,地方项目投资增长60.2%;投资的增速比消费快近33个百分点,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导致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巨大需求,加剧了煤电油运供求矛盾,影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了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任凭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势必导致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银行呆坏账增加,金融风险加大,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等新问题,影响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必须采取总量政策果断遏制。

其次,只要国家的调控手段运用适当,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大趋向不会被根本性的扭转,国家直接采取强硬的行政手段,使经济发展“急刹车”、“硬着陆”的可能性很小,我们对宏观经济发展的走向不必过于悲观。

做出这个判定,是基于以下几点分析摘要:

1、目前我国面临着贫富差距加大、地区差距加大、失业人数增加、社会保障水平低、“三农”新问题等一系列社会新问题,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制、经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挑战。妥善解决这些新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的稳定。而解决这些新问题,只能依靠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向,将付出巨大的社会代价。

2、经济的全球化要求我国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应采取谨慎的态度。一方面,中国经济已经和国际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以4月27日的停贷传言为例,全球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全球各大股市全面下跌。另一方面,受制于美元的低利息政策,以及西方国家对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我国采取升息等宏观调控办法必须相当谨慎。此外,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也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正面影响。

3、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及WTO的规则约束,要求国家尽可能采取市场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中国加入WTO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确立,加入WTO后,各项经济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和金融临管手段的市场化。4月27日的停贷传言,在国际上和学术界引发了许多负面的讨论。一般情况下,国家会尽量采取市场手段来调控经济。

4、1993年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造成长期的经济低靡,教训深刻。11年来,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市场观念已深入人心,以市场手段来调控经济的经验也逐渐丰富,相比11年前,主客观条件均有了很大变化,国民经济管理的手段也更加成熟。

5、实际上自去年以来,管理层和学术界对我国经济是否过热一直存在着激烈争论,两派观念交替影响着决策。但无论是哪一派,很少有人鼓励采取市场以外的行政手段来调控经济。

6、央行报告对此也有明确的论述,报告首先作出了“当前国民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判定,明确指出下一阶段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是适度从紧,但要防止急刹车,避免大起大落,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强调对投资过热的治理必须采取总量政策,我国经济体制已发生深刻变革,宏观调控方式已逐步从直接调控走向间接调控,经济杠杆调节的功能越来越强,对我国当前经济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来解决。

当然,我们也应充分意识到风险的存在。一方面,经济危机往往是在量变到一定的程度时,忽然发生的;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排除市场调控失灵转而采取行政手段的可能性。

三、对近期房地产市场走向的分析

房地产业受宏观经济的影响最为直接。对房地产市场的走向分析,相对对宏观经济的分析,要更加谨慎一些。总体上看,房地产市场已经越过了前一阶段的“高峰”期,回落的可能性较大,整个房地产业面临调整压力。这是因为,房地产业是此次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中受限制的行业,国家近期为宏观经济调控打出的一系列组合拳,几乎拳拳都直接或间接地打到了房地产业身上。

1、121号文、提高房地产项目资本金比例的决定、对房地产贷款的清查、银行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内控制度趋严,均使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贷款更难,筹措资金成本更高,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加大。

2、对土地市场的整顿,使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土地更难,成本进一步提高,受到的限制更多。

3、对在建、拟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全面清理,主要涉及土地管理及信贷政策,房地产业又是此次清理的重点。

4、假如贷款升息、提高按揭贷款的门槛、限制多套住房按揭贷款等传言兑现,必然将削弱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而市场需求的下降,相对于资金成本的上升而言,影响面更大,影响程度更深。

5、由于房地产业是本次宏观调控重点限制的行业,各项政策在影响开发商的同时,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也不可忽视。一旦消费者意识到市场可能降温,持币待购的将会增加。

6、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一季度全国土地交易价格同比上涨7.5%,房屋销售价格上涨7.7%)和“炒房团”的负面影响,使整个行业的形象受损,受到多方的指责和质疑。

但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回落,是相对于前一时期的高位运行而言的,而整个房地产市场就此落入谷底的可能性较小,房地产市场从前一段时期的高位回落到较高位或正常水平,平稳运行一段时间的可能性较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走向也不应过于悲观。这是因为摘要:

1、经济的发展是互联互通的。尽管房地产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限制,但只要国家经济整体保持发展,房地产业仍然能够从其它行业的发展中间接受益。

2、房地产市场的消费需求中,除少数发达地区外,投机性的投资需求仍未占市场主体,老百姓为改善居住环境的消费性需求仍是市场主体。考虑到国家大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发展政策并未有大的调整,房地产市场仍然有现实的消费需求支撑。

3、当前的房地产热同1992年的房地产热存在很大的不同。一是投资来源不同,1992年,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资金中70%以上来自银行贷款,以国有资产为主,其中有相当部分的违规资金;本次周期中,房地产开发资金对银行贷款的依靠度有所下降,有大量民营、外来资本参和,银行也不能直接投资房地产项目。二是消费主体不同,1992年,集团消费是市场主体,对价格不敏感,有非理性的特征,一旦受到政策调控就丧失了消费能力;本次周期中,房地产市场已完成由集团消费向个人消费的时代转变(个人消费占90%以上),个人消费(尤其是个人现有的消费能力)不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三是产品结构不同,1992年,产品以商场、写字楼等高档物业重复建设为主。本次周期中,住宅产品成为投资和消费的热点,办公楼和商业物业的投资比例相对不大。

4、从目前信息看,国家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主要侧重于总量调控,并不是绝对禁止资金流向房地产。实际上,由于居民存款增加和银行贷款受限,同样面临市场竞争的银行更需要寻找平安、有效益的投资渠道。而房地产贷款有土地、房屋抵押(按揭贷款还有保险),加上住宅市场需求仍然较大,仍是各银行相对平安和效益较好的优良业务。信誉好、实力强、有项目支撑的开发企业仍会是银行青睐的重要客户。

第7篇

由中国高等院校房地产学者联谊会、《经济研究》编辑部和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2010年中国房地产学术研讨会暨高校房地产学者联谊会” 10月30-31号在浙江杭州召开。会议由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院长虞晓芬教授主持,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陈杰教授、《经济研究》编辑部常务副主编郑宏亮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张永岳教授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研究员作了“中国货币信贷政策和房地产市场”主题报告,深入分析了货币政策变动趋势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清华大学水利土木学院副院长、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教授作了“住房价格统计指标体系与住房价格研究”主题报告,对我国住房价格统计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探讨,提出了改进方法。北京大学不动产鉴定中心主任冯长春教授作了“城市化与房地产”主题报告,围绕城市化的内涵、趋势,城市化与房地产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介绍了研究成果。同济大学施建刚教授作了“以房价为核心的房地产市场分析”的主题报告,描述了住房价格“涨跌”的分析框架,并对住房价格走势及其影响因素做了探讨。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贾生华教授作了“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动态与市场周期走势”的主题演讲,对当前宏观调控中的“限购令”、“房产税”等热点问题做了分析。华中师范大学艾建国教授作了“对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的思考”主题报告,对经济适用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南京大学高波教授作了“关于房地产税制改革的思考”的主题报告,对开征房产税带来的预期效果,实施难点做了分析。最后,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虞晓芬院长做了“公共租赁房若干问题研究”的主题报告,对公共租赁定位问题、建设管理问题、进入退出机制做了精彩演讲。

本次大会共有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全国50余所高校、100多位学者集聚一堂,对提交的100多篇学术论文作了分组讨论与交流。小组讨论主题包括“房地产与宏观经济”、“房地产价格与波动”、“住房市场与住房保障”、“土地利用与土地管理”、“房地产金融”、“房地产开发与物业管理”、“房地产学科探讨与其他”。在学术论文研讨之外,大会还对房地产教育与教学问题进行了圆桌讨论,围绕“房地产投资与经营”、“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估价”等课题教学中的经验、问题进行深入、热烈交流。最后,经过论文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优秀论文,并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

第8篇

关键词:统计工作;统计制度;单轨制;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C8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140-01

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是发展统计生产力、改进统计生产方式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不断迈出大的新的步伐。如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行新的统计报表制度,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工业统计中应用抽样调查方法……等等。但是,制度方法改革滞后、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呼声也始终不绝于耳,且日渐强烈。究其原因,除客观因素外,主观方面很大程度在于统计部门及广大统计工作者没有就改革的目标模式形成共识,以致不改不是,改也不是,怎么改都难合适;不同领导有不同思路,改过来又改回去。

一、关于“单轨制”

即建立在街乡基础上的政府统计部门终极在地统计。当今发达国家的统计管理体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由政府统计部门负责如人口、资源等一些基本国情的统计,而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一些行业经营状况的统计往往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如美国、日本等;二是主要国情国力、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均由政府统计部门负责,其机构健全人员充足,其他部门基本不搞统计,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我国目前的状况是介于二者之间,但有些政府统计部门在做的事情,业务主管部门也在做。数据既不完整又交叉重复,基层负担沉重。

实行终极在地统计,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明确极少数业务上垂直领导、财务上统一核算且经营范围相对单一独立、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可实行部门统计,全国及地区性数字以部门统计为准;其次,对绝大多数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满足领导和各界需要的统计工作,要逐步从双轨制向单轨制过渡,主要依靠政府统计部门采集、加工、整理、提供统计资料,部门统计以满足自身管理需要为目的,且范围仅限于本系统内;第三,在政府统计系统,将统计对象按基本单位概念分解到街乡,由基层统计部门按地域进行统计,逐级上报,既避免重和漏,又能完整反映地域经济总况。那么,街乡统计机构能否承受最基础的工作任务呢?我以为有两个前提:一是坚持一套表的唯一性;二是按企业规模区别对待。

二、关于“一套表”

即反映各行业特点和宏观微观两个层次管理需要的基本单位一套表制度。目前的基层单位一套表仅限于政府综合统计部门执行,且还有部分对企业的调查如工业品出厂价格、施工价格、景气调查等没有纳入。因此,完善健全规范一套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完善政府统计部门的一套表。首先,要对现行的行业报表制度再进行细分,将服务业统计制度适当分解,并反映新兴行业、文化产业、知识经济的特点;其次,对不同行业的企业按规模区别对待,将一定规模以下企业的表式适当简化形成简表,有些行业甚至可设计一张表;第三,减少过时指标,不断增加反映企业发展变化如重组转制、多种经营、高新技术程度的指标;第四,将政府统计部门对基本单位进行的其他调查统统纳入一套表制度,必要时可增设新的指标群,限定部分企业填报。

三、关于“计算机网络化”

通过系统建设,使各级统计站点不仅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对统计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处理,还能使信息沿现代化网络系统快速传递,既可以及时满足上一级统计部门的工作需要,也可以向下一级统计部门反馈综合信息,并可以进行横向资料交换,还可以在网上公众需要的统计信息。要借助网络系统强化基本单位名录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统计工作在服务科学决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计算机网络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整个国经济健康运行的主要监测手段,是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主要信息渠道,统计数据反映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准确、全面、及时、系统的统计数据,是各级政府在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制定宏观调控措施,做出科学、合理、正确决策的必要依据。

四、加强基层统计分析工作

1.统计分析报告的质量,反映了统计工作的水平

统计分析报告也是发挥统计整体功能,提高统计地位的重要手段。统计分析报告把数据、情况、问题、建议等融为一体,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比一般统计数据更集中、更系统、更鲜明地反映客观实际,又便于阅读、理解和利用,因而是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的主要手段。与此同时,也可以提高统计工作的社会地位。

2.统计分析是衡量统计工作水平的综合标准

统计分析报告是统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与统计分析写作全部工作水平的综合。前面几个环节是统计的基础工作,统计分析才是出成果的阶段。一般来说,高质量的统计分析报告,来自高质量的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和统计分析写作。但是,如果仅有较好的写作水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都是低质量的,也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统计分析报告。因此,统计分析报告写不好,当然是统计工作水平不高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应该看到,还要具备方方面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统计专业知识。需要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需要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等等。所以,统计分析报告的质量如何,反映了统计工作水平如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标准。另外,统计分析的结果虽可以用多种形式表达(如表格式、图形式、文章式等),但只有文章式--统计分析报告为最好,也最为常用。因此,统计分析报告也是表现统计成果的好形式。

3.统计分析报告是传播统计信息的有效工具

现代社会是信息的时代,信息已成为重要资源。统计信息又是社会信息的主体,而且是最全面、最稳定、较准确的信息。统计信息要通过载体传播,而统计分析报告是主要载体之一,适合于报刊杂志上发表,传播条件比较简便,具有较大的信息覆盖面,是传播统计信息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王艳明,杨海山.企业统计理论研究[Z].中国统计,2002,3.

第9篇

为及时、全面、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充分发挥信息对行业发展的引导作用,2010年,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启动了农产品加工行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按照“边探索、边建设、边运行、边出成果”的原则,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深入分析与突发事件预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工作成效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努力,建立了定期分析与专题预警相结合的方法制度,组建了专家分析与会商队伍,搭建了信息采集汇总平台,对重点行业、重点品种开展了监测分析,对部分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问题进行了预警,在业内产生了较大影响。今年以来,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快速反映,组织专家会商,形成预警信息,为宏观决策提供了参考,在社会引起关注。

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的开展,对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全面、准确、及时了解行业情况的重要窗口。季度、年度分析报告定期反映了行业的发展态势、突出问题以及政策需求等重要信息,成为了解行业动态的重要内容。二是引导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对政府职能部门调整工作思路、重点以及方法,对企业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二、主要做法

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建立了一套适用的方法制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监测预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四类报告相结合。确立了月度、季度、年度、专题报告相结合的工作方法,确定了较为规范的报告框架和基本格式,对各部分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月度报告是以经济数据为基础的宏观运行分析,季度报告是以短期发展特点为主的重点分析;年度报告是全面总结原料、加工、市场、技术、政策等情况的综合分析,专题报告是针对行业内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预警分析。四种报告相结合,既保证了对行业发展态势的跟踪监测,又实现了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

多部门协调配合。建立了技术专家、经济专家、行业协会、政府职能部门协调合作的工作机制。技术专家从专业角度对行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经济专家从市场、贸易等角度补充完善;行业协会从把握运行特点和态势方面提出建议。农产品加工局结合政府职能、宏观政策等修改、把关,使分析报告内容丰富、全面,又具备农产品加工特色。

多项制度联合保障。一是数据管理制度。建立核心指标数据库与分析平台,实现数据汇总、查询、分析等功能,为监测报告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二是专家会商制度。为提高报告质量,邀请技术、经济、协会、企业等方面的专家针对行业发展情况及热点问题、突发事件进行研讨会商。三是企业监测点制度。以蜂产品加工行业为试点,建立了企业信息监测点,扩大数据来源。四是预警信息制度。去年以来,通过几次预警信息的,基本确定了渠道与信息格式,并采取了与相关单位联合的方式,扩大信息影响力。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根据监测预警工作目标,下一步,将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健全定期分析、动态报告、及时预警制度,密切联系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强化分析队伍建设,加强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分析研判,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行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权威信息渠道,引导行业健康发展。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完善工作方法。进一步完善监测分析方法,梳理监测分析工作程序;完善会商制度,建立企业监测点,扩大数据来源,加强数据转化。二是优化专家团队。明确任务、落实分工,建立监督与考核机制;加强沟通,扩大专家队伍,壮大团队力量;增强工作敏锐性,快速反映。三是突出监测重点。宏观层面把握产能过剩、产业安全、政策需求等问题,技术层面把握高效利用、节能减排、高效加工、综合利用、质量控制等问题。四是扩大影响范围。探索与相关协会、部委等单位联合预警信息,建立信息共享制度,扩大影响范围。

第10篇

关键词:社会成本;环境成本;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进而可持续发展被提到日程上来,环境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在企业管理活动必然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以企业也要对环境做出一些贡献和牺牲,对环境负责,环境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那么企业在对环境要求所付出的代价就是环境成本。通过对它的核算和分析,合理运用企业资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成本的内容及意义

环境成本可分为三大类:环境检测成本、环境保护成本、环境损失成本,其中环境损失分为外部环境损失和内部环境损失。有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和废弃物的排放而产生的成本就是环境外部损失,这些损失分为已支付的外部损失和未支付的外部损失,其中未支付的外部损失就是社会成本。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某些行业的环境成本是一个相当大的惊人数字,需要国家对环境成本问题高度重视,将环境成本列入企业成本,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企业才会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控制。

二、环境成本核算的分析

1.环境成本的国外研究情况。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就有了环境成本核算的相关内容,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展开了对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研究。他们从宏观上将环境成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当时就有学者提出“生态需求指标”这个指标可以测量与反映经济增长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随后也有些学者提出其他指标,他们希望这样能最大程度的减少环境污染。从微观上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传统成本核算。1998年2月在联合国组织的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重点探讨企业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舍弃了外部环境成本,强调用会计核算来探讨环境成本。

2.国内环境成本核算的研究。国内环境成本核算立足于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境价值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关系,他们对环境成本的核算主要在宏观范围上,比如绿色GDP核算、环境经济学和会计学等。他们提出,环境成本核算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重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利用环境成本调整国民总收入,并将环境成本作为绿色GDP的扣减项目来核算分析环境成本。

3.环境成本核算的措施。当前,我国社会成本数额较大,如果在分配社会成本时全由企业负担,企业势必因成本大增而蒙受巨额亏损,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引导企业朝控制社会成本的方向的努力,同时国家也可以承担一部分成本,实现成本分配合理化。

在宏观环境成本核算方面,政府可以建立一个独立于其他部门的环境成本核算中心,统筹各地环保、质监、林业、税务、水电、卫生等各部门,负责各地的环境成本核算问题,从环境保护成本、环境检测成本、环境损失成本方面对环境成本进行核算,并定期公布环境成本核算报告,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引导政策制定者决策,引导经济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

建立一个规范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来实现绿色GDP的模式,这样能够综合反映一个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资源利用效率。

三、社会成本对环境成本核算的影响

1.社会成本量影响环境成本核算量。当社会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超过环境可承载量之后,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所导致的成本必将由社会来承担。如:雾霾所导致的人类呼吸系统疾病,在疾病治疗方面由国家统筹的医疗保险来承担,也就是将环境污染的影响转化为社会成本。因此,污染的加剧导致社会成本的增加,社会成本的增加导致环境成本核算量的增加。

2.环境成本核算对社会成本具有反作用。政府组织环境成本的核算,并定期公布环境成本核算报告,将引导决策者对社会经济和区域行业的布局、决策,将进一步引起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将从理念和实践上引导企业主动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和控制。

四、社会成本影响宏观环境成本核算的处理

社会成本存在广泛性、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因此,对其核算也应当因地制宜,不可简单化、一刀切。

1.明确会计核算期间:由于治理环境的长期性,决定了宏观环境成本核算既要反映短期目标,又要反映长期效果,因此,短期核算应当以一年为一个期间,中期核算应当以一个国家“五年规划”为中期期间,长期核算应当以二个国家的“五年规划”为长期期间。

2.多元化的计量单位:由于环境成本核算的复杂性,决定了环境成本核算既要有货币为单位的计量,又要有以实物单位(如空气质量指数等)为单位的计量。

3.统筹性的核算目标:进行社会成本的计量、环境成本的核算,应当坚持中立地、真实地、统筹地性原则,将社会成本的方方面面(如环境污染影响人类健康所付出的成本、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的成本代价等方面)进行综合筛选、考量、计算、转化和核算,以方便政府决策者从社会成本的方方面面进行综合决策。

4.综合性的年度报告:通过以年为单位的环境成本核算,每年政府应当出具一份简明易懂、详细而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成本年度报告,以向社会公布上一年度的环境成本水平,并提出下一年度的环境成本工作目标。

5.核算年度绿色GDP:在核算全年GDP的基础上,减去环境成本数额,可以得出我国上年经济发展绿色GDP数值,能够让全国民众真正了解我国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扣除环境成本之后我国创造的绿色经济总量,引导我国经济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总之,环境成本核算应该引起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做好各行各业的环境成本核算,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减少污染和浪费,从根本上缩减社会支出成本。处理好这个问题,才能使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杰.关于环境成本核算的探讨[J].现代商业,2009(35):198-199.

[2]马自俊.环境规制、企业社会责任与环境成本核算[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3]陈平,成颖.环境成本核算及账务处理的美国之鉴[J].商业会计,2012(1):24-26.

第11篇

可行性报告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企业投资新市场,新产品或改变经营策略的依据,是企业内部统一认识的工具,是评估项目风险与回报的最初级文件,是对投资者的第一份承诺书,即使在计划经济年代,可行性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是企业上新项目,向上级要资金的关键文件,但是很多案例告诉我们,企业把项目拿到手之后,可行性报告就失去了意义,项目的结果和成败往往无人负责,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很多国有企业还在沿用老思想、老方法去准备可行性报告,而一些民营企业则根本不去管什么可行性报告,凭感觉做决策,更遗憾的是一些上市公司对可行性分析也不重视,可行性报告成了给股东/股民看的

从过去曾经阅读过的几份国内企业的可行性报告来看,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可行性报告强调为什么要上项目,但忽视详尽的实施计划和科学的依据,能否实现目标只能

二是可行性报告中宏观的、模糊的数据多,而微观的、具体的数据少很难分阶段评估其进展,判断其风险,做到实时调整;

三是没有或很少量化的衡量标准和明确的责任分配,成败难辨,责任难分;

四是市场预测过于乐观,对

那么,如何保证可行性分析

首先可行性报告在一个行业,一个企业集团中格式必须一样,即应当有哪些方面,数据格式什么样也是统一的,这样才能统一游戏规则,便于分析和评估,同时准备可行报告的企业也知道该去搜集什么信息,如何去搜集信息,整理数据,准备报告;

其次,可行性报告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假设,包括经济,政治,技术,文化等方面;

二是宏观与微观的市场,用户,竞争信息全部量化,并注明其出处;

三是对结果作出三种预测和投资回报分析,即最佳状况,正常状况,最差状况,如果最差状况可以接受,方能通过;

四是有一个详细的实施方案,包括组织结构,人员配备,资金落实,设备计划,工作流程,以及

五是对潜在市场变化,潜丰用户变化,潜在竞争形势变化,风险与潜在风险,问题与潜在问题有一个具体的分析和应变措施,把意外情况的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

第12篇

一、报告背景: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不确定性

今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是在世界经济深陷金融危机漩涡背景下推出的,排名结果引发了广泛议论。美国次贷危机及由此引发的信贷紧缩,加上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和发达经济体需求的下滑,使得世界经济面临诸多短期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增速已呈现明显放缓迹象。

始于2007年美国次贷市场的金融危机,具有史无前例的影响:它不仅导致了市场恐慌和金融机构倒闭,而且侵蚀了工业化国家的公众对金融部门的信任。与此同时,高企的能源和商品价格也给世界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推动了资源禀赋丰富国家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成本,使得近一、二十年的减贫成果几乎毁于一旦。

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大家最初预期,正在快速地向工业化国家蔓延,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究竟会产生多大影响,目前还很难估计。各国(地区)正在努力采取多种措施消除本国经济面临的不利冲击,使得本国(地区)经济能够在变幻莫测的全球经济版图中占据有利位置。美国的金融危机从反面也说明,依赖于虚拟资本膨胀和虚拟经济扩张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早晚会走到尽头,一个经济体若想取得长期发展,必须夯实基础,竭力改善有利于本国竞争力提升的各项支撑条件,从而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势。

《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关注点恰恰是对各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做出客观评估,增进我们对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的理解,解释为什么一些经济体比别的经济体在提高收入水平方面更成功,从而为政策制定者和商业精英们改进经济政策和推进制度改革提供参考。今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区域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已扩展至134个国家,所包含的指标达到100多个。

二、GCI排名:美国仍居第一

传统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仍然占据全球竞争力指数(GCI)排名榜的第一集团(前30名)。名列前四名的经济体没有发生变化,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其次分别为瑞士、丹麦和瑞典,亚洲的新加坡排名继续上升,与德国的排名互换,列第5位(详细排名参见附表1)。

美国保持排名第一主要得益于效率因素的提升和创新因素的优势。其中,市场规模、劳动力市场效率、创新能力名列前茅。美国的突出劣势表现在一些基本条件方面,特别是宏观经济稳定性(66位)、医疗与初等教育体系的问题(34位)

很多人对金融危机阴影笼罩下的美国仍列第一这样的结果表示了怀疑,我们对此的解读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理论因素:竞争力是一个经济体营造良好环境的能力的综合评价,美国在这方面的确具有公认的总体优势。尽管发生了金融危机,以人均GDP(PPP)衡量,美国仍保持着很高的生产率。

第二,模型因素:竞争力评价模型的设定基础是自然和社会条件平稳变化,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这一突发事件,在反映和预测竞争力变化方面可能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

第三,数据因素:该模型所采用的“硬数据”是基于2007年及以前的统计,存在数据滞后问题;调查数据是基于今年1―5月份的问卷调查,而在当时“次贷危机”尚未演变成全面金融危机,人们的悲观情绪还没有大范围蔓延,从而影响了问卷调查评价结果。

在今年的报告中,WEF还着重介绍了英国的竞争力状况。尽管在过去的10年,借助全球化浪潮,英国保持了较高增长率,人均GDP增速快于多数欧盟和七国集团(G7)国家,但是,英国的竞争力排名却从2006年GCI指数推出之时的第2、2007年的第9,一直下滑至今年的第12,已经跌出了前10位置。

英国的突出优势在于其高效的劳动力市场(第8),这与其他欧盟国家劳动力市场僵化的特征形成了强烈反差。英国的金融市场仍是世界上最富效率的市场之一,但排名从去年的第2下滑至今年的第5,原因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实体经济部门对银行的稳健性和通过各种方式获得资本的便捷性存在担忧。此外,在利用最新技术提升生产效率方面,英国也有不错表现,技术环境排在了第8。在竞争劣势方面,英国的突出问题在于较为脆弱的宏观经济环境,仅列第58,低储蓄率、公共部门日益攀升的赤字以及由此导致的高负债,都是英国必须解决的棘手问题。除此之外,英国的制度排名也从去年的第12下滑至今年的第25,2005年恐怖袭击以来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企业界对政府机构和政治家信任程度的下降等,都是排名下滑的重要因素。

在亚洲地区,日本排名从去年的第8下降至今年的第9,日本竞争力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宏观经济稳定性,高额预算赤字和政府负债使得该国的宏观经济排名仅列第98。韩国排名下滑两位,从去年的第11下滑至今年的第13,金融市场效率和劳动力市场效率(分列第41和37)都是韩国应关注的重点领域。中国香港排名则进步了一位,取代韩国列第11,高效的金融市场、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分列第1、第2和第4)、稳健的宏观经济(第3)、完善的基础设施(第5)及健全的制度体系(第9),都是香港的突出优势,但在卫生、教育和培训等领域,香港还存在诸多缺陷。中国台湾排名则从去年的第14下滑到今年的第17,台湾在创新(第7)、商业成熟度(第12)和高等教育和培训(第13)等领域存在一些竞争优势,但在金融市场和公共制度领域,台湾存在一些缺陷:在金融市场方面,银行体系的健康性(第117)和严格的资本流动限制(第78)是两个突出问题;在公共制度方面,公众对政客的信任度较低,司法独立性不足,人们抱怨监管负担过重。

在其它区域排名方面,智利仍是拉美及加勒比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第28);以色列在中东及北非地区排名最靠前(第23),其中,在油价飙升的背景下,波斯湾国家的竞争力呈现强劲上升势头,排名靠前的是卡塔尔(第26)和沙特(第27);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排名最靠前的是南非(第45)。

三、中国(大陆)继续领跑“金砖四国”

中国(大陆)的排名上升4位,位列第30,继续领军金砖四国,在发展中国家也是竞争力最强的经济体之一。

中国排名上升的首要原因是其巨大的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排在第2位,基于庞大人口规模的国内市场是中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基础优势之一。此外,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是中国经济的另一优势,今年排在第11位。宏观经济稳定的主要原因是高国民储蓄率(52.2%),排名第5,比去年下滑了4位。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通货膨胀加剧(排名从去年的第七下降到今年的第62)。中国竞争力最突出的劣势是金融市场成熟度,仅列第109位,其他还有技术环境(第77)、高等教育和培训(第64)以及制度(第56)。(详见课题组对中国的专题分析)

印度排名下滑了2位,名列第50,庞大市场规模(第5)、成熟的商业环境(第27)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第32)是印度的主要优势,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得性”指标上,印度甚至排在了第3位。但是,糟糕的宏观经济环境(第109)、低水平的卫生与初等教育(第100)、低效的劳动力市场(第89)以及匮乏的基础设施(第72)等都是印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俄罗斯排名前进7位,列第51,市场规模(第8)、劳动力市场效率(第27)、宏观经济稳定性(第29)等都是俄罗斯的突出优势,但在金融市场成熟度(第112)、制度(第110)、商业成熟度(第91)等方面,俄罗斯都存在明显不足。

巴西排在64位,排名上升8位,这主要得益于基本条件和效率因素的稳步改善。巴西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市场规模大(第10)、商业成熟度较高(第35)、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第43),突出劣势是宏观经济稳定性很差(第126)、商品和劳动力市场效率较低(分列第101、91),制度缺陷明显(第91)(参见表1)。

四、新的全球竞争力指数(GCI)即将推出

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推出以来,就一直在探索将最有价值的方法和最新的理论引入评价指数之中,曾经多次调整或改革指数评价体系。2000年,杰弗里・萨克斯教授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成长竞争力指数(同样简称GCI),这成为《全球竞争力报告》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同年,迈克尔・波特教授又引入了商业竞争力指数(简称BCI),旨在探索经济繁荣的微观经济驱动因素。

2004年,在新增长理论方面建树颇丰的夏维尔・萨拉―易―马丁教授将微观与宏观经济因素综合到一起,创立了现在的全球竞争力指数(简称GCI),与BCI一起沿用至今。

今年开始,WEF与迈克尔・波特教授的团队合作,正在设计新的全球竞争力指数(以下简称“新GCI”),以在2009年的报告中取代前些年并用的GCI和BCI。新指数充分吸收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并致力于为决策者提供更实用的真知灼见。新GCI关注的焦点仍然是一个经济体提高生产率水平(进而实现繁荣)的决定因素,同样采用公开的统计数据资源和WEF的企业家调查系统(EOS)。与原GCI相比,新GCI的概念架构更为坚实,利用了更为严格的统计方法体系。

新GCI由两大部分组成,即微观经济竞争力(MICRO)和宏观经济竞争力(MACRO)(详见下图1)。

MICRO包括公司运营与战略(COS)和国家商业环境(NBE)两部分。COS又细分为战略与运用实效、组织实践和企业国际化。NBE则根据波特教授著名的“钻石模型”构建,包括要素(投入)条件、战略与竞争环境、支持性和相关性产业与集群和需求条件。其中,要素条件又包括物流、通讯、行政管理、资本市场和创新这五类广义的“基础设施”。

MACRO则包括两部分,即社会基础设施、政治制度(SIPI)和宏观经济政策(MP)。SIPI包括三类子指数,即基础人力条件、政治制度和法治。MP则包括传统上讨论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