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8 13:53: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分课堂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教学效果;对分课堂;标志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082-02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多年来一直延续传统,使用案例教学法较多,经过多年实践,案例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不足愈加明显。这种不足导致很多一线教师开始思考如何从传统的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中找寻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艺术设计作为新兴学科,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快速发展起来的。现有的教学方法大多采用的是20世纪才出现的“五段教学法”,充分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和控制,这种传统上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按照学生的认知程度来进行教学,有效的控制了教学过程,但是无疑对学生的创作力是一种打击。这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虽然便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但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略显不足。这种不足最为明显的是学生缺乏创造能力,做出的作品过于追求形式而不能理论联系实际,适应当代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
以标志设计课程为例,标志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在生产活动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标志在当今世界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中,教师往往习惯让学生去尝试从构成的角度设计,并且在设计完成的最后也大多只是强调标志的形式感和现代性。一方面教师的喜好压抑了学生的创作;另外一方面,学生在创作中往往容易过于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标志本身由文字信息到提取图形再到图形传达信息的整个过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在处理标志造型时只是狭隘地从简化的字母、字体以及现代抽象性的角度来着手进行设计。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标志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2013年10月偷笱д叛新教授率先提出的一种具有原创意义的高校教学模式,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初步实践表明,对分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授课教师制订该计划的过程,实际上是从整体上在对该课程进行对分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多方面思考的过程。例如,以标志设计课程为例,对分课堂的隔堂讨论形式能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上次课程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进行考察和阅读,而且小组模式能够形成学习团体和协作,形成资源共享。学生小组学习和小组讨论轮流发言能够使得学生有更强的带入感。特别是在标志设计对分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发言阶段要引导学生围绕实际的设计任务结合设定的教学目标,开展一系列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得出结果,避免跑题、理论知识误读等影响教学效果的讨论,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指导者的角色作用。这是对教师在最初设置问题和准备教学内容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问题。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这种讨论和发言,不但能够全面锻炼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明确学习目标,也能让教师更好的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教学效果评价
对分课堂教学目标和效果的计量,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直接量化,这也导致控制容易出现偏差。而作为标志设计课程,由于其实践性极强,最为明显的对分教学效果的评价,能够通过学生作品成绩和学生问卷调查体现出来。其教学优势不但在学生学习效果上,对教师的提高上也同样有益。
从对象和方法上来看,以标志设计课程为例。2014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三个班,仅仅在142班实施对分课堂教学,另外两个班采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30个学生正好分为5组,其成绩构成为上课时由任课教师给出的课上发言讨论成绩、学生之间不记名阶段作品互评成绩和最后大作业教研室教师集体批改的成绩构成。这样就保证了成绩的公正性,让学生明白要想拿到好的成绩必须做出好的作品,避免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给出成绩的片面性。
最后,从学生角度出发看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反映的情况是:30个学生里面除了2个学生弃权外,其余的28人中25人在满意和非常满意上投票。其中学生最喜欢的部分大多是任务布置和提问的设置。学生觉得在明确教学目的上,教师可以提前分享教学相关资料,而不是课后分享,而且学生对于小组互评的评分方式上觉得评分更加透明公正,同时教研室统一评分方式对学生而言也更加公平。在教研室教师全体教师共同点评作业时,也对本班对分方式所做出的作品有较好的评价。
问卷见下图。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教学方法和对分教学课堂的实施各有优劣,但是就教学效果而言,在艺术设计专业上,以标志设计课程为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一课堂教学中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有优势,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与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肖永红.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0):165-166.
[2]复旦大学对分课堂.共商改革[EB/OL].[2015-03-20].
The Application of PAD Class in Teach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Waves
WU Ai-ting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 The PAD (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 class is proposed to address the malpractices in current college class teaching, which takes the both advantages from the conventional depiction teaching and discussion-based teaching. Its novelty is to divide the class hours into two sections, where the former half is for the lecture by the teacher and the latter one is for the group discussions among the students. To fix the major issues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waves course, the PAD class method is applied. Results from the pilot experiment show that the new method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conventi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gains a high degree of recognition and acceptance, and increases the learning initiatives and interests of the students. Therefore, the PAD teaching method is worthy for the further practice and promotion in the teaching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waves curriculum.
Key words: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waves; PAD class; college class teaching; assimilation; self-reading; group discussion
电磁场与电磁波这门课程其物理概念较为抽象,并要求学生数学基础较好,学生学习理解有难度。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加上电磁场相关概念本来就较为抽象,自然学习起来就倍感吃力。另外收集到很多学生对于电磁场课程的评价是:基本概念多、各类公式多、理论推导多,不仅需要把大量的基本概念记牢,还需要熟悉各种理论推导过程,很难抓住重点。电磁场和电磁波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很多学生都反映这东西太抽象,无法建立起一个对其具体的认知,从而自然对课程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对于电磁场与电磁波这门课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应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1 对分课堂的介绍
为了改变学生在传统讲授式教学过程中的完全被动地位,国内外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各个大学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方式,比如讨论式教学。国外比较早就认识到学生参与程度是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1-3]。讨论式教学在很多发达国家的高等学府已经成为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4-5]。国内对于讨论式教学的研究在近年来发展迅速,并且得到广泛认可[6]。讨论式教学一般包括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三个部分,它更为侧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7]。与讲授式教学相比,讨论式教学仍然有讲授环节,这是两者的相同点。它们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讨论环节。需要教师深度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中来进行引导。因此,讨论式教学对于人数较多的大班课程,授课效率就成为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并不适合大班教学。其次,由于经验问题,学生小组讨论需要由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否则很容易出现无效讨论,讨论内容偏离教学预定目标,影响学习的效率。这实际上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完全按教材内容去引导,小组讨论实际上还是跟着教??的思路走,那么也就沦为小组讲授,讨论式教学就成为表面现象。讨论环节的这些特点使得讨论式教学更适合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比如研究生。对于目前大部分低年级本科生来说,要求偏高。此外,为了在讨论环节能够展开有效讨论,这需要学生课前进行充分预习。而目前国内大学本科课程量较大,必修课程较多,分配到各门课程上时间较为有限,课前参考资料的查找和阅读就会构成较大负担。与国内大学本科教育相比,国外学生每学期选课少,每门课都可以保证较为充裕的时间投入。
总体来说,讲授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有各自的优缺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这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加以应用。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结合了讲授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的优势,在2014年提出了对分课堂教学方式[8]。对分课堂将教学过程分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过程。教师进行知识内容的讲授占50%的时间,老师引导下的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和讨论占另外50%的时间。对分课堂与传统讲授教学相同的地方是仍然是教师先讲授,然后学生再学习,先教再学,这一点没有变化。与此同时,对分课堂借鉴讨论式教学的地方在于同时鼓励学生的自主性,提倡交互式学习。这里的交互既包括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也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分课堂强调要把老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在讲授完毕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和对于内容的理解,并且这种知识的吸收是非常个性化的。这是对分课堂最为主要的创新点。此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级别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需求。对分课堂力求满足这种差异性的需求,并且在考核上引入过程性评价。
2 对分课堂的实践
对电磁场与电磁波专业基础课,作者首次尝试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该班学生70人,课时设置总共64学时,上课16周,每周上两次课,每次课两个学时,每个学时45分钟。前14周进行教科书8个章节的讲授与学习,接下来的1周时间进行分组式的学习和讨论,最后1周分组进行总结、展示和演讲。具体实施如下,第1周第一次课的课堂时间,分配给老师进行第1章内容的讲授。下课后,学生需要进行自主阅读,复习课堂上讲授的章节内容,写出学习心得和仍然有疑问的地方,作为课后作业内容的一部分。第1周的第二次课安排如下:第1节的前半节课主要安排为学生间的讨论。将所有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5人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学习心得的分享,相互进行解答疑难,对于课后习题解法的讨论。后半节课进行师生之间的讨论,对于少数仍然存在的典型问题和难点,由老师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选取一部分优秀读书笔记进行展示。第2节课,教师讲授下一个新章节,课后要求与第1次课类似。以此类推,从第3到第14周的教学方式安排与第1周类似,2节课的时间,前面1节课,是对上周讲授内容的讨论,既包括学生间的讨论,也包括老师和学生间的讨论。后面1节课,教师开始新的章节内容。第15周开始,课堂学习内容从教科书转到相关文献资料,这些可由老师帮助选择。
通过对分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每周的学习都包含了对分课堂所强调的三个过程:讲授、吸收和讨论。首先是老师对教科书里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然后是学生对于上次所学知识的讨论,最后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课后,在两次课程之间,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教材阅读学习,进行内化吸收过程,配合课后习题完成对于所讲授内容的全面理解,并为下次的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在课程结束后,我们进行了在线问卷调查,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对对分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向电磁场课程学生发放在线问卷,一共70份,完成的有效问卷68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对分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均处于较高水平。以上面所提到的8个问题为例。对于前4个问题,对于教学环节认同度打分的均值分别为4.3/5,4.3/5,4.2/5,4.5/5;学习目标完成度打分的均值分别为4.2/5,3.8/5,4.0/5,3.9/5。学生每周课外平均学习时间为50分钟。52.3%的调查者认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更适合青年教师使用,11.2%的学生偏向资深教师,其余学生无偏好。学习压力上,5.9%的人选择“很轻”,14.7%的人选择“较轻”,66.2%的学生选择“合适”,10.3%的人选择“较重”,2.9%的人选择“过重”。总体评价上,23.5%的人选择“很好”,55.9%的人选择“较好”,16.1%的人选择“一般”,3.0%的人选择“不如传统”,1.5%的人选择“很差”。总结起来,从对分课堂所强调的讲授、内化吸收、讨论这三个核心教学环节来看,其目标认同度和教学效果获得了同学们的较高评价。具体数据如下,学习效果受到了73.5%的人的认可,认为学习负担合适、较轻或很轻的学生占86.8%,79.4%的调查者认为其好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进一步数据分析表明,对分课堂能够有效改善教学和学习效果,获得了大多数同学的支持,其带来的额外学习负担在可接受范围内。
3 结论
【关键词】对分课堂 大学英语读写教学 可行性分析
一、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及多媒体、互联网等各种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大学英语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越来越多样化。但就笔者观察,大学英语的教学还是跳不出传统模式的范畴,即在课堂上由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配合,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很难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而大形势下对英语的轻视也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失去了兴趣,选修大学英语也只是为了拿到学分或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并没有把大学英语当作一个实用的交流工具。
二、对分课堂的提出
对分课堂教学法是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教学改革新模式,旨在通过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降低教师教学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对分课堂教学法推崇的是隔堂对分,即在一次课的最后一小节课对下节课要讲的教学重点进行系统讲解,中间没有提问,学生没有反思的时间。在这次课上,教师是绝对的主角,学生所要做的就是把教师所讲的难重点听进去。临下课时,教师会根据讲授内容设置不同的课下作业,并突出“亮(闪
闪)、考(考你)、帮(帮我)”环节,让学生在对课堂内容进行消化和吸收时有所侧重点,并在讲授和内化吸收之外,突出课堂讨论过程。实施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把讲授和交互式学习在时间上分隔开来(相隔一周),让学生在这两个过程之间有充分的时间按自己的节奏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效率。
对分课堂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分成了三个清晰的过程,即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每个过程的完成情况直接决定着下一个过程的实施效果,既发挥了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又突出了讨论式教学所引发的积极效果。但对分课堂又不是讲授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的简单相加。
“对”是相对的,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对半,“分”是绝对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对分课堂的实施
1. 大学英语课程介绍。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大学英语读写采用的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平均每周3个学时,即单周两次读写课,计4个学时,双周一次读写课,计2个学时,每单元的讲解计划用6个学时完成,符合对分课堂隔堂讨论的时间设定。另外,我校的学生成绩考核由平时表现(50%)和基本成绩(50%)两个部分组成,平时表现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单元测试等几个方面,这与对分课堂所强调的过程性评价有异曲同工之处。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2. 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读写中的实施。通过课程组教师们的探讨,决定对第四册中Unit 2 Charlie Chaplin按对分课堂模式进行试验教学。
(1)讲授环节。讲授环节放在了双周的第2小节课,用45分钟的时间主要讲解课文的背景知识,并重点介绍卓别林的几部代表作,利用代表作的先后顺序让学生理解卓别林的艺术成就。然后,又对课文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使学生对卓别林的个人经历及成就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必要使用太多的教学形式,只需要把重难点讲解清楚。(杨淑萍)但同时又不对课文内容进行详尽的分析,应“有所讲,有所不讲”,为学生的作业完成和内化吸收预留空间。同时,教师也不应涉及到问题讨论等方面,只是单纯地讲授。
(2)内化吸收。内化吸收环节主要是利用课下及周末时间来完成。在此期间,学生应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和英语水平自行搜集资料,消化课文内容并加以延伸。在自己的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课下作业。作业围绕着“亮、考、帮”三个部分布置。“亮闪闪”要求学生对卓别林的人生经历进行详细了解,并写下自己从卓别林的人生经历中所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在“考考你”部分,学生需自己找出课文中五句具有固定搭配或用法的例句进行翻译,并查询出可替代的单词或词组,即同义词(组),或者找出此表达的反义词(组),并在下次上课讨论时检查别的学生的掌握程度,此举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帮帮我”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因榭挝闹谐つ丫浣隙啵学生需找出两到三处自己理解不了的复杂句式,放在下周上课时讨论。
(3)讨论。经过课下和周末的内化和吸收,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反思。新的一周上课时间,亦即大家的讨论时间。对于“亮闪闪”部分的内容,由于大家提前有所准备,所以讨论的时候都有话可说,非常热烈。即使是英语水平较差的同学,也能借助作业本从容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讨论环节,学生是绝对的主角,教师只是充当纪律的维持者和讨论活动的引导者,同时也是学生表现的评判者。教师不会回答学生的任何问题,只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打分并如实记录。
讨论完毕,抽取几个小组的代表表达观点。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同学不固定,由教师随机抽取,这也杜绝了某些同学在讨论时偷懒耍滑的心思。大家的想法非常丰富,从各个方面对卓别林的人生经历进行了评价和总结。有的组认为他是悲哀的,因为即使他为全世界带来了笑声,也不能为自己国家的人民所接受;有的组说他从贫穷中挣扎并最终获得胜利,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还有的组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比如卓别林前几次失败的婚姻,等等。这部分内容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考考你”和“帮帮我”环节是考察大家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大家讨论积极,反响热烈,光这两部分的作业就写了好几页,特别是英语较差的同学,由于准备充分,甚至能考倒英语水平较高的同学,这直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最后,教师会对全班都讨论不出结果的问题进行答疑或对错误的答题方向进行引导,并对这节课进行总结。
四、对分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此次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在我校的大学英语读写的教学过程中实施。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讲授环节侧重于重难点的梳理,加上图文并茂的PPT辅助,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放式作业和一周时间的预留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隔堂讨论有效降低了学生的焦虑感,充分考虑到了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需求。讨论环节的设置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亦有利于形成批判性思维,并能用英语顺利表达出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
另外,讨论内容涉及到句型和词组的掌握,能有效帮助学生加强记忆、练习用法。全班同学在第二单元的单元测试成绩比第三单元的单元测试成绩(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普遍要高,尤其表现在句子翻译和理解部分。过程性评价的合理运用也能公正地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特别适用于英语水平不高的同学提高期末成绩。
对分课堂教学法具有灵活、可调节性强等特点,其实施降低了教师的上课压力。教师不用成节课地讲解,但是学生的思维碰撞要求教师不仅对课文内容准备充分,还得多多扩展课外知识,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解答学生的疑问。“亮、考、帮”三个部分的作业设置各有侧重点,所以在讨论环节,哪一部分都不能舍弃,这样的话,三个环节的讨论和总结得用去将近两个课时。如果缩短讨论时间的话,又违背了对分课堂教学法的初衷。因为对分课堂教学法的本意就是在学生课下内化和吸收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并分享讨论结果,使学生对课文知识有个更全面的理解。所以要充分发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教师还需在讨论和展示时间掌控、小组讨论效率等方面多加改进。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2]赵滨宁.基于“对分课堂”的元学习能力培养研究―以“雅思阅读”课程为例[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6(1):20-23.
[3]王霞.对分课堂:英语阅读教学的新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36):250-251.
[4]曹,付慧.对分课堂: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新探索[J].语文学刊,2016(4):152-153.
关键词: 对分课堂 中级财务会计学 教学模式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作为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听,课下再做作业,学生的学习现状总体不太乐观。刚刚学过《基础会计学》,也就是一些会计学原理方面的知识,马上学习具体的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学生普遍感觉听不懂。这样就造成了老师是声嘶力竭地讲解知识,但学生真正听懂的不多,真正听懂且能举一反三的更是凤毛麟角。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观点,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更别提把老师的讲解转换成自己的知识,课下的作业也是各做各的,渐渐流于形式。老师与学生没有有效的沟通,学生与学生也没有相应的互动,长此以往,老师与学生渐行渐远,双方都事倍功半,这样下去,学生学习兴趣不断降低,我们培养的学生整体素质就会下降。
身为一线教师,我一直迫切寻找改变这个诟病的方式。“对分课堂”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课堂改革新模式。“对分课堂”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在教师讲授的前提下,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互动性,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和“思”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把课堂的时间一半分配给教师讲授,一半分配给学生讨论,强调先教后学,一定是教师讲授在先,而学生学习在后,注意隔堂讨论,学生与学生互动、老师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
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内容很多,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基本涵盖了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可能遇到的所有经济业务,各个学校安排课时比较多,有的学校安排两个学期,每周4节,我们学校安排了一个学期,每周6节。本课程是按照企业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编排的,账务处理程序繁多,法规条文比较艰涩难懂。这门课程的实践性也很强,学生只掌握单纯的会计准则对于今后的就业帮助不大,这就需要学生接触大量的案例分析,而传统教学模式显然没有时间实现此目标。运用“对分课堂”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花费少量的时间精讲知识系统的主干及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帮助学生了解知识整体框架,同时推荐课后案例分析的材料。这样课下学生必须要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去消化吸收课堂上的知识并且融会贯通到案例分析中,在下次上课时学生才能很好地完成课堂讨论,从而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对分课堂”通过对分的形式克服了传统讲授式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现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上课听课、下课自学、写作业、下次课再讨论作业等方式对知识进行主动性学习,增加教学中的师生与生生间的互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由此看出,“对分课堂”很适合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选取适合的案例分析教辅资料
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仅仅学完而不知怎么实践到企业,显然是不行的。要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在教材外选取一至两本教辅资料,以具体的案例分析教辅为主,以备学生课下讨论学习。教师也可以深入企业基层,找寻第一手的实际案例资料,自行编写一套适合“对分课堂”的案例分析教辅资料。
2.上课方式的改革
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的通篇都是企业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学生不易理解。“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主张将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一半教师讲授,另一半学生讨论,强调先教后学。一半的教师讲授中,教师必须要精简、高效地完成教材知识的框架结构、重点难点的讲授,然后下课前布置下次课的案例分析作业,是一次课的总体安排。因为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课下学习,所以学生至少要有一周的时间复习巩固前一次课程的内容,也就是教师要提前告知学生下次课堂讨论的案例实行生生讨论。另一半学生讨论,就是隔堂讨论。隔堂讨论的效果要比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讨论好得多,因为课堂讨论时,学生还没有消化掉知识,这样的课堂讨论往往流于形式,但是隔堂讨论显然可以规避这一弊端,经过至少一周的课下学习讨论,学生课下消化、吸收了老师讲的知R,将知识很好地应用到案例分析中,同时收集案例分析需要的其他相关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后,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学生隔堂讨论时必然可以思路清晰,言之凿凿,同事先划分的小组成员讨论形成小组统一的意见,可能存在多种意见。小组讨论要注意记录过程,以便为平时成绩做准备。也要注意时间的把握,小组意见由选举的代表在班级上表达,全班同学集体讨论,此时老师也要适当参与进来,帮助学生进行仔细讲解直至最后解决问题。从而很好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中的传统主导地位转化为辅助地位,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完美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3.作业要求
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的教材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对分作业可以选取存货、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应付债券、借款费用、收入、所得税、财务报告八个典型类型的案例分析提交一次作业,共计八次作业。每次作业评分包括个人作业分和小组作业分两部分,最后都计入期末考核的平时成绩。个人作业分是为了督促学生课下能够认真消化课堂上教师教授知识,积极准备案例分析资料。小组作业分是为了让学生经过一周的课下准备,在小组内实行讨论,更好地体现隔堂讨论的效果。
4.在教学中聘请企业会计人员
中级财务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离开企业就变成了太理论性的课程。由于时间和经验的关系,任课老师远远不如企业第一线的会计人员更熟悉会计业务的具体操作,在上这门课中间如果聘请企业会计人员到课堂上讲解实际的账务处理,那么必然极受学生的欢迎。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的实操性,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
5.全新的考核方式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时间一半分配给教师进行,一半分配给学生讨论,所以决定了中级财务会计学的考核方式不应只是单纯的考试,而应该是平时成绩加闭卷考试相结合比较全面的考核,而且平时成绩所占比重不应过低。其中平时成绩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即平时出勤、个人作业、小组作业、上台做小组汇报等。我认为本课程应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平时成绩中上课出勤占10%、个人作业或准备占40%、小组作业占10%,个人作业分的分值应当明显高于小组作业分,才能真正体现学生自身的课下努力程度;闭卷考试主要考核作业中的8个案例分析,这样才能与平时的作业挂钩,起到巩固的作业。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真正体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和重大意义,以此督促和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
三、结语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糅合了传统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创新性地把课堂时间一半分配给教师进行,另一半分配给学生进行讨论。在运用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一定要在时间上错开,也就是“隔堂讨论”,让学生在课下可以有一周左右的时间来消化吸收,之后进行有准备的讨论。只有这样这种教学模式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否则就和传统教学模式那种课堂讨论一样了。另外还需注意考核方式,平时成绩的比重一定要高些,才能促成学生平时的隔堂讨论。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应用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进入了瓶颈阶段,“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势必会强化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
[2]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5).
【关键词】传统课堂 翻转课堂 慕课 对分课堂 内化吸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26-02
近年来,中国的课堂存在很多问题,学生上课抬头率低不认真听讲,逃课现象屡见不鲜,老师教学任务繁重,效率差,压力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媒体的应用,传统课堂显得更加乏味枯燥。随着教育理念的增强和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投入到教学改革当中。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针对目前高校教育存在问题提出了“对分课堂”的新思路,对传统的课堂模式进行了变革。本文对教学中常用的课堂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简单讲述对分课堂的操作和实践中取得的成效。
一、目前各高校使用较多的课堂模式
(一)传统课堂模式
传统式课堂模式在我国教育界占据主导地位几十年,是一种特别高效的,接受知识最系统最完整的模式。我国很多偏远县市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理念不能快速与教育一线城市接轨,传统课堂模式相对应用较多。传统课堂模式以老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个方面组成,强调老师的课堂主导作用,老师要专业知识过精,旁征博引,对知识内容讲得越系统、越完整、越全面、越深刻、越透彻、越清楚、越详细、越生动、越有趣、越精彩越好。这种授课模式以知识的传递为主要目标,可以快速有效的使知R接受者在很短时间内,系统、完整的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二)新型课堂模式
1.“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是近几年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由老师先将各课程知识点碎片化后,在课余时间利用录屏软件将切割好的微知识点录制下来,供学生课后学习,课堂中由老师集中解答问题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作业和实验的一种模式。它将过去的“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课后做练习作业”这种传统模式做出了“翻转”变成“课堂上做作业或者做实验,课后利用视频讲解学习”。学生不用担心因上课缺席而跟不上课程进度,对于不能一次听懂的知识点也可以反复听讲,彻底将传统式教学“以老师为中心”转化成了 “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从被迫接受转化为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点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
2.“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简称MOOCs)2012年起源于美国,是一种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全球各大高校都可以将优秀资源挂在互联网上,只要有电脑,有互联网,就不受区域限制,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种授课模式曾一度时期在国际上引起很大轰动,被称之为“教育界的海啸”,它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知识汲取的壁垒,消除了各个学校之间资源共享的阻隔,这是一次伟大的变革,教育平等将不再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
二、课堂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课堂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忽略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由于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长期以往学生容易形成依赖心理,对知识不求甚解,大而化之。并且大部分学生会逐渐丧失对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索意识和思维发散的习惯。第二,不能因材施教,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有不同,机械式的灌输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受不了”的情况。忽略了学生个体发展程度,会逐渐拉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受不了”这个群体慢慢丧失学习热情,进而壮大了“后进生”的队伍。
(二)“翻转课堂”和“慕课”对于经济不够发达、师资力量不够强大的地区存在很严峻的挑战
第一,优质资源的研发需要大量的师资力量,而并非每个老师都可以制作出优质资源。第二,“翻转课堂”、“慕课”都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对电脑、手机等硬件设施要求较高。而很多偏远地区经济不如一线二线城市发达,只有老师可以用电脑、Ipad等设备备课、教学,但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学生没有电脑,而且家庭条件的原因很可能短时间都无法满足购买需求。第三,“翻转课堂”、“慕课”的应用需要耗费大量的网络流量,学生即使电脑、手机都很高端,但太过高昂的流量费用也是无力承担的,往往也只能望“课”兴叹,进而他们更偏向于传统式的教学模式,创新模式很难推进并大范围使用。第四,新型教学模式需要老师转变观念,从主导转变成引导,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索知识。部分老师一直沿用传统式教学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思想。
三、基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称之为“对分课堂”,顾名思义“对分”就是把课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留给老师讲授,一部分留给学生讨论学习。而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讨论中间有一定时间的间隔,给学生留足时间内化吸收,而学生讨论的内容就是在查看内化吸收的效果,学习到的新知识点分享给组员,进而分享给全班同学,自己没有搞清楚的知识也可以通过讨论获取,大家集思广益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由老师解答。
(一)“对分课堂”具体操作模式
目前“对分课堂”有三种操作模式:当堂对分、隔堂对分、当堂+隔堂对分,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性质及授课内容具体选择。
1.采用对分的形式上的课程,比如一周上两节课,第一节课老师精讲知识的框架和体系,重点及难点。老师只精讲,要注意留白。下课前老师布置梯度型作业(作业的难易程度:难、适中、简单)。
2.学生课后根据教材内化吸收,并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完成讨论支架“亮考帮”。“亮”即“亮闪闪”指学生在老师讲授和做作业的过程中最有收获的、感触最深的知识点;“考”即“考考你”指学生在内化吸收过程中,把自己搞明白的知识点,觉得别人可能存在困惑的地方以问题的形式记录下来,在讨论时考考组内学员,以达到知识共享;“帮”即“帮帮我”指学生在内化吸收过程中遇见自己不懂、不会的地方或想要了解的内容,用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在讨论时求助同学。
3.第二节课,老师组织学生针对上一节课讲授的内容进行讨论(刚开始采用对分模式可以以“亮考帮”为讨论支架。学生适应对分模式后,可自由讨论)。
4.讨论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结束,并由老师抽查讨论结果。
5.W生自由提问,老师解决学生提出的有共性的问题。
6.老师总结。
(二)“对分课堂”在应用中取得的成效
对分课堂的理念自2014年被提出后,国内很多高校快速投入实践,各种资料表明同行业均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为此也作出很多探索,选择一门专业课,一个教学班,从“三分钟对分课堂”开始,由最简单的做起。如,老师在正常讲授时选择一个适合的时间停下来,第一,要求学生独立学习一分钟;第二,同桌一起讨论一分钟,这一分钟的讨论时间,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吐槽、赞美、知识的分享都可畅所欲言;第三,老师抽查两个学生,赞美他们思维发散很优秀,鼓励学生放下羞涩,打开心房,踊跃发言,为下一次更长时间的讨论打基础。而老师的讲课内容也在逐步调整,只讲“干货”,只讲知识的脉络、重点及难点。对分课堂开展的很顺利,很多以前课堂上沉默寡言的学生都变得积极主动,学生的应变能力增强和思维方式逐渐活跃,提出的问题锋芒毕露,批判性思维倒逼老师也要与时俱进。期末其他班级针对这门课的考试死记硬背、加班熬夜时,使用对分课堂的班级相对轻松,成绩也比其他平行班高出许多。调查问卷显示90%的学生喜欢对分课堂,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学习负担减轻,不需要像以前要做大量的练习题,应付老师;第二,很多知识点由学生自己探讨发现,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第三,同学之间关系相处融洽,不似以前一个学期都说不了几句话;第四,对分课堂更自由更开放,符合学生对大学教育的期望(老师传统的满堂灌让他们找不到读大学的感觉);第五,对分作业设计、优秀作业的展示让学生荣誉感增强;第六,不需要硬件支撑,没有电脑、不用耗费手机流量同样可以学到知识;第七,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等隐性知识;第八,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突飞猛进;第九,老师更关注学生的需求,而不是一味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第十,老师偶尔解答不了学生奇思妙想的提问,让学生有成就感;第十一,对分课堂让学生主动探索和领会知识,对学科的整体知识框架掌握更为透彻。
(三)对分课堂的优势所在
1.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传统课堂模式以老师讲解为主,课堂时间多半以老师为中心,辅助于少量讨论,学位生之间沟通交流时间少,课后学生一般以寝室为单位活动,很少和其他同学探讨学习。对分课堂要求学生内化吸收后需要将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共同交流,学生之间沟通增加,感情融洽。而且老师随时可以参与学生之间的讨论,解答学生的问题,总体来说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得到大幅度提升。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传统的课堂老师要像演员一样,要讲的精彩绝伦、幽默、风趣要吸引学生注意力,否则就会出现“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的局面,而对分课堂将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讨论,学生要把自己的闪光点展示出来,要去考考别人,课后就要花很多功夫去消化知识,去提炼知识点。
3.减轻了老师负担。对分课堂不需要老师像以往一样仔仔细细的修改作业,学生作业中的问题会在讨论环节被解决。老师讲课只讲框架体系,制作简洁精炼的PPT。
4.对分课堂提升了教学效果。对分课堂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学生自由探索知识内容,记忆深刻。
5.对分课堂简明、实用、门槛低、可操作性强,短时间内能看到显著效果。
6.考核以过程为主,关注了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四)关于对分课堂的思考
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是完美无缺的。对分课堂的应用也需要思考以下几点:第一,教学内容、课程性质各有不同;第二,学生知识水平层次、自学能力,表达方式各有不同;第三,教室的大小,座椅的摆放,学生人数的多少;第四,老师的教学水平,控制课堂的能力。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对分课堂的效果,操作不当会使课堂显得很乱。但不管怎么说,对分课堂确实是教育领域的新鲜血液,是中国教育者根据国情研发,它操作快,易上手,效果明显,确实受到众多师生的喜爱。
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不同的学科知识将多种授课模式融合使用,真正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参与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复旦教育论坛, 2014.05
[2]田青.对分课堂模式及其优势分析,文理导航, 2016.07
[3]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未来的发展,电化教育研究,2014.07
[4]闫广军.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利弊及改进,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12
[5]李爱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实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财专学报,2013.6
关键词:汽车构造;对分课堂;教学改革;应用效果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2.127
1 汽车构造的课程特点和对分课堂的提出
1.1 汽车构造的课程特点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汽车构造是汽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多年的教学笔者总结了本门课程的特点和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汽车构造涉及的知识广泛。要让学生明白零部件和总成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会涉及机械、制造、制图、力学、化学、电工、电子、计算机等知识。学生必须先接触相关的专业知识,这就导致基础不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甚至放弃学习;(2)课程涉及内容太多,知识点很细。汽车上的零部件多达上万个,每个零部件的结构都不同,导致不仅教师的工作量很大,学生也非常有压力;(3)汽车上的新技术变化很快,课本上的知识跟不上市场的变化。汽车上新技术的使用日新月异,并且各大汽车公司所用技术都有差异,要让学生跟上技术变化非常困难;(4)高校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学习能让学生参与进来才是最有效的,仅仅通过对学生进行灌输式讲授教育,会导致学生上课听完,下课就忘,不仅印象不深刻,而且由于自己没有经过过多的思考,应用能力也不行。
1.2 对分课堂的提出
为了提高中国高校课堂教学的效率,结合中国校园的学习文化和师生的心理特点,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的张学新教授开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关键是隔堂讨论环节,讨论是完全让学生参与的。实施过程中要把讲授和讨论环节在时间上分隔开来,让学生在这两个过程之间有时间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这样,对分课堂把教学刻画为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也可简称为PAD 课堂。基于汽车构造的课程特点和对分教学模式的特点,笔者把对分模式用到了教学上。
2 对分课堂在汽车构造教学中的应用
2.1 对分课堂在汽车构造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笔者采用了对分课堂的隔堂讨论方式,给学生留有吸收理解的时间。每次上课的两小节课程的安排是:第一节课,讲下次需要学生讨论和学习的内容框架,留内容给学生自己去理解和学习;第二节课,让学生分组讨论上次课留下的内容。在汽车构造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对分课堂的的具体步骤是:讲授、独立学习、独立做作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1)讲授。对于课本上的知识点,讲授环节只讲框架,不讲难点,难点留着让学生自学和讨论过程中,自己发现,都解决不了的时候,老师来讲透,效果就很好。比如在讲电控悬架时,只讲电控悬架的分类和实现方法,减振器阻尼的改变可以通过两个方法,一是改变减振器内的油液粘度;二是改变减振器内油液流通孔的横截面大小。具体的实现方法和车型就留给学生课下自学,学生会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对于课外知识,比如课本上没有的,而在售车型又在使用的新技术,只讲解大概的技术和工作原理,以及与课本上的旧技术的区别,给新技术留一些神秘感,并指明是哪些车型在用,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查找相关资料,学习具体的工作原理。例如:可变配气正时技术,讲明白可变配气正时和升程的实现原理,但具体的实现方法每种车型是不一样,这就留给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自己喜欢的车型做深入的研究学习,轻松学会课本之外的汽车新技术。讲完课程框架之后,给学生布置下一节课需要讨论的内容。(2)独立学习。要给学生留有吸收和独立学习的时间,在独立学习过程中,禁止同学间互相讨论,把讨论时间留在课堂的分组讨论时间。每个人都要独立学完老师布置的需要下一次课讨论的内容和作业。(3)独立做作业。学生作业可以采用“亮”、“考”、“帮”模式。1)作业中的“亮”是指“亮闪闪”。学生把自己学的最好的点展示给大家看,告诉讨论组的其他成员自己的成果。例如,针对可变配气正时和升程的实现方法,有些同学研究的是本田的VTEC技术,有些同学研究的是丰田的VVT-i技术等等,由于学生感兴趣的车型不一样,找到自己的亮点还是很简单的,也让学生非常有成就感。2)作业中的“考”是指“考考你”。学生可以通过独立学习,自己总结出一些问题,用这些问题考考讨论组内的其他成员。这一环节鼓励学生找问题,通过这种集思广益的方法让学生能更全面的去搞懂一种技术的多种实现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作业中的“帮”是指“帮帮我”。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教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发现学习难点,每一个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都会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对于能够组内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再过问,但对于大部分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着重讲解,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效果就很好。有了“亮、考、帮”这三个环节,学生独立做作业的过程中会目的性就很强,可以激励学生完成作业。在课堂讨论环节也有素材让学生互相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4)小组讨论。分组时,4人一组,男女生搭配,每个小组中有1个优秀学生、2个中等学生、1个差一点的学生。人少了没有气氛,讨论不起来,人太多,每个人都发言的间隔时间太长,会导致有些人懈怠,不去参与。(5)全班交流。课堂分组讨论完之后,全班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组的讨论结果,把本组的亮点告诉大家,也可以针对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向全班同学求助。教师可以把全班同学的难题在此给学生详细讲解。
2.2 对分课堂在汽车构造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汽车构造课程实践性很强,因此每个学期都会安排2周的汽车拆装实习,让学生结合实物来理解零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以此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2周的实践教学,笔者也采用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具体步骤是:
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实习小组一般是5―7人一组,并选出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进行工具认知,每天的工具清点和学习。
(1)指导学生正确拆解零部件。拆装实习的第一步是让学生正确拆解零部件,但是在此过程中对于各个零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等,老师不做具体讲解。(2)独立学习零部件结构和工作原理。对照具体实物和课本学生独立自学各个零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等。(3)实习小组内讨论遇到的问题。对照实物,实习小组内互相讨论自己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教师解决学生不能理解的难点。在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束后,再由教师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2.3 对分模式下汽车构造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核方法根据实际情况也作出了调整。由于对分模式中,学生作业很大,很多,因此作业要占很大的考核比重,分组讨论中,学生也不能缺勤。因此考核分了3个模块:考勤、作业、考试成绩。考勤、
(下转第90页)(上接第143页)
作业占总成绩的70%,卷面成绩只占总成绩的30%。这种考核方式能够更公平地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小。
3 对分课堂在汽车构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于让学生参与学习,参与讨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给了学生很大的群体压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和思考。对于专业基础好的学生,能够充分在老师引导的自学模式下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对于专业基础差的学生也能让他们基本跟上,能够掌握大部分简单的汽车零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而不是由于自己基础差就完全放弃学习。
(2)减轻了教师的负担。由于只讲课程框架和学生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对于简单的知识点,学生在课下独立学习、小组讨论过程中就可以解决掉。使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汽车新技术和结构复杂的难以理解工作原理的汽车零部件。
(3)学生对汽车新技术的理解更加简单。由于增加了讨论环节,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车型来研究,因此,学生更有兴趣去研究汽车上的新技术,理解起来也就更加简单了。
(4)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课的现象得到很大改善。一次课,两小节,教师只讲一节,大大缩短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时间,而且这一节课的讲解关系到学生能不能独立去完成下次课需要讨论的作业和课题,因此学生都不敢懈怠。
(5)提升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汽车构造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分方法注重让学生参与学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紧张而又充满乐趣,不再是纯粹地被动接受老师的讲解。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验;产出导向法;对分课堂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5-0047-04
一、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知识的传授和获取,轻知识的加工和问题的思考,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普遍欠缺,从而导致了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不足”[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自主参与能力不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听课跟着教师走,看书跟着教材走,考试跟着复习范围走”[2]。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缺乏指导和激发,“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产出研究、重视和评价不够”[3]。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其2015级二本普通理科招生258人,英语高考成绩平均分67.80分,及格率12.40%,最高分110分,最低分21.3分。学生入学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较差,很多学生在中学就对英语不够重视甚至失去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自律能力低,大学英语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的学生较多,认真听讲的学生反倒成了少数。这给大学英语课堂和授课教师带来巨大压力,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理论依托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人才,突出强调实践教学[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倡导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贯彻“因材施教”的思想[5],制订中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也提倡教学多样性、差异性和灵活性[6]。地方应用技术本科院校的学生入学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加强实践并做到“因材施教”是本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验的关键。本实验课堂主要以“产出导向法”和“对分课堂”为指导。
文秋芳教授研究多年,在“输出驱动假设”[7]“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8]的基础上最终确立了“产出导向法”[9],其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学习中心说”强调教学活动要服务于有效学习,教师在各种课堂活动形式中选择哪种要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要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学用一体说”提倡“输入性学习”应该紧密结合“产出性运用”,力求“边学边用,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10]。“全人教育说”认为教师可以通过选择有助于学生“正三观”的话题及为其服务的输入材料,加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形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此外,文教授的“选择性学习假设”提出“根据产出需要,从输入材料中挑选出有用的部分进行深度加工、联系和记忆”[11]。
张学新教授基于自身教学实践活动提出“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即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其教学理念是“把一半n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12]。“对分课堂”顺应心理学的“内化”过程,要求教师先讲授,学生后交流讨论,并刻意将两个时间错开,以便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消化吸收教师所讲内容,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准备。“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13]。
三、实施情况
“大学英语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14]。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就是知识的应用能力,就是面对不同的要求,能够灵活地应用知识,通过动脑、动手、动嘴和策划、组织、设计、制作、调试、运行、经营等相应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5]。据此,本大学英语实验课堂针对听、说、读、写、译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环节。
2015-2016学年的两个学期里,在任教的两个教学班(共68人)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验。所用教材为《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系列教材第一、二册。每学期授16周,每周4课时,每两周完成一个教学单元,每学期完成8个单元。教学操作流程如下:课文音频材料课文讲解课文复习与拓展图片描述、单词听写、作文仿写作业讲评。
在每个单元学习前,教师先将该单元的单词和课文音频材料上传到QQ群供学生听练,逐步掌握单词发音和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在整个单元学习结束前根据自身听练情况适时提交音频作业(朗读全部生词和任意一段课文)。在第一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用3个课时讲解本单元的两篇课文,课后上传课文参考译文帮助学生利用两周内的隔堂时间内化吸收课文内容。在第二周的课堂教学中,2课时供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复结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重要句式(要求学生从课文和课后练习中找出含有所列词和短语的句子,以英译汉形式加强理解,从而总结出用法),教师适时解答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并做简短小结;1课时进行课文精彩段落背诵(要求学生在课文译文的帮助下,以汉译英的形式接力背诵课文,并逐步鼓励英语能力较好的学生独立挑战内容较长的背诵)和课文拓展内容学习(以英译汉形式进行);1课时完成本单元生词听写、图片描述(口语练习,与课文内容相关,鼓励学生用课文中的内容对图片进行英语描述)或作文仿写(书面练习,要求学生借鉴课文写作模式和课文复习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作文,并在组内相互修改评分,批注优缺点)。本单元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对本单元学习进行总结,不限格式,但必须包括单元所学内容和学习心得两个部分。下一个教学周,师生用1个课时以分析讨论的形式讲评本单元的作业(教师在课前已将隐藏了学生信息的优秀作业和典型作业案例发到群里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赏析)。之后进行下一个单元教学,以此类推。
学生的成绩评定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由平时成绩(40%)和期末考试成绩(60%)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出勤(10%)、音频作业(5%)、单元总结(5%)、阅读(5%)、单词听写(5%)、作文(5%)和图片描述(5%),每项作业的最终得分为该项作业的学期平均分。
四、实施效果和适应性分析
两学期实验课堂结束后,以调查问卷形式调查了教学实验的效果及学生的态度。调查问卷主要采用李克特 5级计分形式来衡量学生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认可度、达成度和对教学整体效果的评价。问卷内容在张学新的“对分课堂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基础上,细化了各个教学环节。问卷用“问卷星”平台发出和回收,共收回有效问卷66份。问卷数据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具体见表1。
在教学环节,实验课堂通过教师先讲授,帮助学生熟悉单元内容,克服重点难点,为学生随后的课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对此高度认可(M=4.41,S=0.894),认为这个目标达成度较高(M=3.80,S=1.231)。在需要学生课前准备,课上积极参与的单元复习与拓展环节如单词构词归类、课文句子段落英汉互译、图片描述、单词听写、阅读问答、作文仿写、作业点评等操作步骤上,学生认可度很高(平均值介于4.30和4.48之间,标准差介于0.862和1.081之间)。 这些目标的达成度也比较高(M大于3.82,S介于1.123和1.262之间),尤其是优秀作业点评得到了非常高的达成度(M=4.08,S=1.127)。
在成绩评定环节,实验课堂把原来的期中成绩和部分期末成绩评定细化落实到平时成绩,而不是将成绩全部积压到两次考试上,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又减轻了学生的临考压力。参与实验教学的学生高度认可这一目标(M=4.45, S=0.980),并且认为这一目标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M=4.06, S=1.108)。实验课堂平时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是透明的,学生随时可以知道自己的哪项作业得了多少分,和同学相比有多大差距,在哪方面需要努力。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有较大的控制度还体现在实验课堂对学生的优秀表现(如积极参与讨论,积极探讨回答问题,认真完成作业和学习不断取得进步)和一些不良习惯(如缺勤、迟到、早退,上课不带或带错课本或用手机做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抄袭作业或延后提交作业等)采取了奖惩措施,学生可以用优秀表现所得奖励分弥补因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惩罚扣分,这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以优势弥补不足,从而逐步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对这一目标的认可度也非常高(M=4.30, S=1.136),这一目标达成度很高(M=4.03, S=1.202)。在阅读考核中,教师课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多种方式理解阅读材料,课上随机抽取若干名学生接受考查,几人所得分数的平均分为全班同学该单元该项作业的得分,从而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集体意识和个人担当。学生对此目标高度认可(M=4.21,S=1.130),这一目标的达成度也很好(M=3.95,S=1.182)。 表2显示,学生们高度认可实验课程选用的教材,62.1%的学生认为就“非常m合”。外研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对这些学生难度适中,课文值得反复学习。多数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学有所用。当被问到实验课堂的学习负担时,45.5%的学生选择“比较适合”,28.8%的学生选择“负担很轻”,有15.1%的学生选择“负担太重”或“负担比较重”,这说明实验课堂在没有降低学业要求的前提下,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在课堂学习兴趣方面,有不到14%的学生选择“非常枯燥”和“比较枯燥”,这表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被调动起来。在学习效果方面,高达47%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非常满意,有16.7%的学生不满意。“与传统课堂相比,你对本门课采用实验课堂的总体评价如何?”该问题学生们的意见分歧表较大,51%的学生倾向实验课堂,而坚持传统课堂的学生占到28.8%,保持中立的学生也占到21.2%。一半以上的学生喜欢实验课堂,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负担比较合适,学习兴趣也被调动起来并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满意。有人喜欢传统课堂,一方面,证明传统课堂的精华依然有魅力;另一方面,也表明部分学生学习的确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结语
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实验组教师坚守传统教学的精华,注重通过单词听写、英汉互译、背诵和仿写等形式学习词、短语、句子、段落和篇章结构,逐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做到学中用,用中学,输入输出相互促进。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教学形式中担当不同的角色,教师成了讲授者、指导者、教学设计者、团队协作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自觉的学习者和积极参与者。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对分课堂”理念,首先由教师讲授单元内容,采用隔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有较长的时间内化吸收。作业设计在时间上灵活性大,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弹性完成作业,减少作业压力导致的焦虑。同时,作业难度呈阶梯结构,既可以让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稍加努力就可参与,又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信号处理;课程群;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讲、读、议、练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69-03
信号处理类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和硕士点建设发展的基础支撑课程。其中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学生考取信息处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专业课程。可以说,没有信号处理类课程的建设,便没有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的建设。由于信号处理类课程之间关联度较高,可采用信号处理课程群的模式对其进行建设。[1] [2] [3]
我校信号处理类课程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DSP原理与应用、数字图像处理四门课程,组成信号处理课程群。上述四门课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前后顺接(后两门课程可以安排在同一学期并行),且在内容上承上启下,相互关联。其中信号与系统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信号与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理解信号处理的数学概念、物理概念及工程概念,是信号分析的基础课程,为后续的数字信号处理、DSP原理与应用、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主要针对离散时间信号,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完成对信号的分析和处理。DSP原理与应用是将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算法付诸硬件实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硬件平台。数字图像处理则是将信号从一维分析上升到二维分析,是信号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具体应用。上述课程既相互交叉重复,互不相同,却又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一、目前信号处理课程群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课程间相对独立,融合度不够
在上述信号处理类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为保证每门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点的重复性和不相关性问题比较严重,授课内容缺乏统筹安排,各课程主讲人授课内容缺乏系统性,既浪费了学时,又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二)信号处理类课程理论性较强,较抽象难懂
由于信号处理类课程中数学公式和推导较多,仅仅通过课堂上的讲授,学生无法较好地消化和理解课程中的概念与理论,从而也导致对课程的学习丧失兴趣和信心。比如信号与系统容易被当成数学课来教学,体现不出课程在学科中的意义。
(三)课程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与性较差
目前信号处理课程群课堂教学中,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以多媒体或板书等形式进行课堂讲授,偏重于对概念与理论的讲授。因而,学生参与性较差,很难能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四)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信号处理类课程群中每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只是针对本门课程,没有形成循序渐进、前后有机衔接、系统贯穿的专业技能培养链条,没有树立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环境不完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以验证性实验居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学生多在模仿中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
二、信号处理课程群建设
针对上述问题,考虑到信号处理课程群的特点,以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目标,我们采用了如下的实施方案和方法,将“自主、协同、互动”的教学理念具体落实。
(一)信号处理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深入研究信号处理课程群中课程的相互联系及实践环节的前提下,在确保课程群体系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同时,从信号处理基本内容出发,对课程内容重新规划、设计,删除课程间内容的重复,实现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从而达到节约课时、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如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两门课程中都包含离散信号与系统的时域、Z域分析,可以把这部分内容归到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避免重复授课。在课程群建设过程中,经过课程群内容重新定位与整合,整合后各课程的学时及基本内容如下:
信号与系统课程共48学时,本课程主要在时域、频域、复频域(三个域)针对连续时间信号和连续时间系统(两个对象)进行分析,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信号与系统理论及分析方法。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共64学时,本课程主要针对离散时间信号和系统,利用傅里叶变换、离散傅里叶变换、Z变换等方法进行分析,以及利用IIR和FIR数字滤波器等手段进行信号处理。课程安排中包括了16个学时的实验,主要利用Matlab进一步深化课堂上学到的有关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的信号处理操作及滤波器设计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理解。
DSP原理与应用课程共48课时,以美国TI公司的16位定点处理器TMS320C54x系列DSP为对象,讲授DSP的原理、结构及开发应用,掌握DSP开发工具的使用及DSP汇编语言及C语言编程方法,熟悉TMS320C54x的硬件设计等。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共48课时,要求学生掌握数字图像的概念、类型,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图像变换、图像增强、图像编码、图像的复原和重建,并利用Matlab实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
(二)信号处理课程群的网络教学平台及虚拟实验室建设
建设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程群资源共享,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网络教学平台中主要包含课程理论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电子课件、教学录像、例题及习题解答等,同时设有自我检测、自由讨论等功能,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并通过这种互动、探究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
同时针对信号处理课程群理论性较强,较抽象难懂的特点,利用Matlab和Labview等工具,构建可视化GUI演示系统,通过交互式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号处理课程群中抽象的概念、原理及分析方法。目前,我们已初步完成基于Matlab的信号处理课程群GUI演示系统[4],包括信号的基本运算、连续信号的卷积积分运算、离散信号的卷积和运算、连续时间及离散时间线性时不变系统分析、采样定理、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展开、滤波器设计等内容。同时我们利用Labview实现了信号处理虚拟实验系统,主要包括基本信号的产生、信号的运算、采样定理、图像处理、声音采集以及滤波器设计等信号处理课程相关的实验。[5]
(三)基于“讲、读、议、练”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建设
“讲、读、议、练”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在“读、议、练”教学模式[6] [7]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改进,将“读、议、练”放在教师的“讲”之后,采取对分课堂的形式[8],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将课堂的一部分时间分给学生进行讨论,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把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有机结合,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投入时间。
在“讲、读、议、练”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首先教师按照课程大纲和课程进度的安排,采取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内容和重点进行讲解,以理清知识体系为主,侧重对重点难点的讲解。教师完成讲授以后,将与所讲授课程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告知学生,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读”还包括借助现有的MOOC平台,如Coursera、Udacity、EDX等平台;以及5-10分钟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音频或视频,即微课;另外还有一些微视频,如TED、Khan、MITX等网站提供的微视频等。这些新的教学平台和手段,都可以让学生在“读”的阶段去进一步接触和消化教师所讲的知识点。在学生“读”的基础上,将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进行分组,开展课堂讨论,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一组学生进行讲解,其他各组学生进行提问,由学生相互讨论解答一些问题,其他共同的问题则由教师给出解答,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最后是“练”,包括课堂练习如口头回答和书面练习,以及课后练习如实验操作和综合性作业,撰写读书报告等。
(四)信号处理课程群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根据为学生规划的工程项目以及具体的工程技术要求,根据课程群内课程的特点,建立系统贯穿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有目的的设计各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达到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的锻炼目标。
信号处理课程群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DSP原理及应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除此之外,实践体系还把学科竞赛、学生开放实验室项目、短学期的课程设计包括进来,根据课程特点,将整个体系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工程认知训练层,第二层次为综合技能训练层,第三个层次为创新训练层。对于工程认知训练层,合理设计验证性试验项目,增大设计性试验项目比例,如信号的基本运算、采样定理等;综合技能训练层的实践教学内容是整个工程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充分利用好两周时间的短学期做好课程设计,进行图像处理、语音处理等综合性的实验,积极组织学生申请学生开放实验项目,系统规划信号处理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创新训练层是学生个人能力、工程意识、人际团队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最终体现,因此其重点落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利用所学过的信号处理课程群的知识,运用创新性思维,解决实际生产生活应用中所出现的问题。
三、信号处理课程群建设的特色之处
(一)课程体系优化
在确保课程群体系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同时,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为目标,从信号处理基本内容出发,协调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重点,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充分体现课程群的相关性和整合性。
(二)理论问题可视化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GUI演示系统、虚拟实验室建设,将信号处理类课程群学习中理论性较强、数学推导较多的问题可视化、形象化,提高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模式多样化
通过“讲、读、议、练”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借助MOOC、微课、微视频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钻研问题和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能力。
(四)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化
建立完善的、阶梯式前进的、符合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完整的实践技能培养链条,规划实践教学内容,改变实践教学内容,为学生工程素质、创新能力培养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四、总结
本文通过信号处理课程群的建设与探索,完善了信号处理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建设,解决了现有课程教学中各课程彼此割裂、部分内容相互重叠的问题;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虚拟实验室建设,解决学生在信号处理类课程学习中因理论性较强、数学推导较多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的问题;通过“讲、读、议、练”的教学模式,利用MOOC、微课、微视频等平台,解决目前课程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采用课堂讲授这一单一教学组织方式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钻研问题、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建立完善的、阶梯式前进的、符合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解决课程之间实践环节脱节、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践技能培养链条、不利于培养工程意识的问题。
[ 注 释 ]
[1] 欧阳缮,欧阳宁,刘庆华.信号处理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实践[J].大众科技,2008(11):185-186.
[2] 李素文,王凤随,邵芬,杨一军.电气信息类专业信号处理课程群的建设[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80-82.
[3] 周小微,金宁,胡建荣.信号处理课程群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86-87.
[4] 李秀梅,董文,贾中云.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课程GUI演示系统[J].大学教育,2014(9):78-79.
[5] 吴湖青,李秀梅,孙晨林.基于Labview的信号处理虚拟实验平台[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3):669-672.
[6] 何菊芳,季诚钧.“读、议、练”教学模式: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1(9):59-60.
一、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内在矛盾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抓住教育过程的主要特点,对教学的组织方式作简要概括,是对教学程序的抽象描述。教学模式的突出特征有二,即概括性与操作性,这也是其难以调和的内在矛盾。教学模式的概括性对某一类课堂教学具有教学指导和参考价值,其概括性越强,普适性就越强,相应的针对性不强,对具体教学实践的指导价值较弱,即操作性较差。教学模式分得越细,对教学的指导参照价值越大,然而其适用范围随之受到限制,即概括性较低。在设计教学模式时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度,如何找到这一矛盾两端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是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难题。
二、分课型教学模式:“概括性与操作性”的最佳平衡点
分课型教学模式本质上是依据学科知识特征及不同特征知识的不同教学目标要求来设计教学程序。我们在划分课型时要考虑两方面。一是文本的知识特征与表现形式。如英语学科划分为单词课、阅读课等课型,语文学科划分为诗歌、现代文、古文等课型。不同的文本知识有其内在的特点与联系,依据此划分课型,抽取其主要的、本质的、有特色的部分,构建的教学模式具有代表性、概括性。二是文本的教学要求。不同特征的知识对于不同年级学生,其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要求不同,如按教学目标的要求不同,阅读课可以分为认知型、明理型、抒情型等,这样构建的教学模式又具有具体性和操作性。分课型教学模式其实是兼容了教学模式的概括性与操作性特征,是解决教学模式内在矛盾的最佳平衡点。
三、分课型教学模式概念的提出与研究之路
1.博士引领自下而上的合作研究,确立研究主题
学校通过“博士进课堂”的方式,站在理论高地全方位观察课堂,全面诊断课堂,找到适应学校实际的研究方向与研究主题,即分课型构建教学模式。构建模式的原则是“自主、合作、探究”,它是学校研究团队“自下而上”研究的结果。博士团队将课堂作为校本课题研究的主阵地,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帮助教师理性提升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促进全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2.以学术标准与实践标准推进分课型教学模式研究
一方面,中学进行校本研究本身属于学术研究的一部分,因此,校本课题研究的首要标准是学术标准。博士团队严格把关,确保教师的教学选题不偏离学术标准。另一方面,以学校实践为标准是我校课题研究的最大特色,只要是能较好地解决我校的教学实际问题,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的选题,学校都予以支持和鼓励。
在研究中,学校坚持学术成果与实践成果“两手抓”。学校要求所有的课题结题验收时,必须有文本材料,即关于教学模式的文字描述,还要按照课题组探索的教学模式进行课题教学设计,开展课例研讨课、公开课、示范课等教学活动,以检验教学效果。整个课题结题过程研究团队全程参与,所有课题管理行为的价值追求都指向课题教学和教学效果。
3.“校长工作室”、“博士工作室”等研究机构为分课型教学模式研究保驾护航
“校长工作室”是一个研究性场所,设有工作室成员开展学术沙龙活动的会谈区,是校长实现由管理角色向研究角色转换的平台。“博士工作室”是“校长工作室”的重要组成部分。5位博士(专业涉及比较教育、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和课程论、教育社会学等)和包括研究生、学校众多骨干教师等组成一个团队,具体承担校长工作室所确定的研究课题。团队的所有成员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博士工作室”使科研理论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努力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真正做到了让教育科研回落到“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这一“粗糙的地面”。实际工作中,确保每天都有一位博士在校为课题组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提供指导与服务;走进课堂听课,带领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性的课堂观察,甚至在听课时也能提炼出新的研究课题;课后与课题组成员一起评课,及时指导教科研实践。
除了有计划地邀请各类专家对广大教师进行科研理念的培训,加大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和学习培训的力度外,我校充分发挥博士团队成员的理论优势,开展常态性的专业培训,加强校本培训。根据博士们对一段时期内课堂教学的观察,分析分课型教学模式研究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定期举行校本教科研报告会。博士们站在理论的高度分析本校典型的课堂案例,深入浅出地点拨教师们教科研工作进展中的疑问,总结并提升优秀教师的宝贵经验,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做出实践性、针对性、具体性都较强的指导意见。
4.“名师工作室”使分课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完美结合
2011年,郑州市教育局计划首批组建50个名师工作室,学校获批成立两个名师工作室,分别以“自然科学”“人文创新”为重点。“名师工作室”的基本职能定位是名师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型、研究型、合作型专业组织;基本任务是名师团队对青年教师进行专业支持。教师以“名师工作室”为重要平台,每周开展分课型教学模式研究教科研活动。在名师的带领下,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和研究思路,分享教学创新模式心得。这种交流活动的突出特征是教学主体与评价主体合二为一,教师们合作互助,真诚反思,在评价中检查、验证,促进自己对分课型教学模式的深入理解。在教学实践中做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实践,切实做到以研究之心做研究之事,收获研究之实,逐步打磨出科学、成熟且具有特色的分课型教学模式。以“名师工作室”的辐射作用带动校内教师的教学创新和研究激情,探索出一条教科研与教学实践有机统一、完美结合之路。
5.以制度推动分课型教学模式研究,以学术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为了在学校管理中真正实现年级组和教研组两条腿走路,调动教研组、备课组的积极性,学校出台了《校本课题管理办法》,一方面强化教研组在校本研究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启动教学模式创新机制,以制度更好地推动校本研究。
问题即课题,怎样把问题变成课题,这一点很重要。教师朴素的想法与课题的标准有一段距离,所以学校相当重视开题报告的过程。开题报告包括诸多内容,其中文献综述要求教师说清该研究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这需要教师静心思考教学,研究教学,查阅并整理资料,这一过程其实是教师自我学习和专业发展的过程。为了规范学术活动,提高教师开题的信心,开题报告环节举行个别课题组的预开题,然后是有代表性的示范性开题,最后才是所有课题的正式开题。
总之,从课题的申报、立项、培训到预开题、示范开题、正式开题,再到中期众多汇报课的精彩展示,最后是验收课题研究工作和圆满结题,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场面,都科学规范、稳步扎实地向前推进。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化学;分课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320-01
课型一:新授课
化学新授课主要有概念理论新授课和元素化合物新授课两类。
1、概念理论新授课。基本模式:“自主预习――问题探究――展示交流――精讲归纳――巩固训练”。
高中化学知识中属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很多,有的形成了独立的单元,如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等等;有的穿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如有机化学中的烃、苯的同系物、醇、酚、醛、羧酸、酯等概念。因此,概念理论新授课这种课型非常普遍。在进行概念理论新授课的教学时应主要采用“自主预习――问题探究――展示交流――精讲归纳――巩固训练”的教学模式。
自主预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导学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或其它材料)、观察(实物或图片、模型)、实验等多种方式进行自学,使学生亲身体验思考的过程,主动尝试解决问题并获取新知识。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活动固然是主要的,但绝不能淡化教师的作用。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恰当的方式;要控制合理的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要加强对学生的自学指导,要加强辅导,在巡视中留心学生的疑点,使后续的讲解更有针对性。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问题探究的前提是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情景,围绕某一概念或理论精心创设问题或问题组,创设的问题要具体明确、贴近学生的实际,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要有启发性、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要具有可操作性、能调动学生全员参与,切忌“假、大、空”。问题探究的形式可灵活多样:或问题组或图片或投影或实验或材料等等。关键是激活学生思维,真正让学生大脑动起来。
精讲归纳:所谓精讲,就是讲学生所需。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1、适时启发点拨,释疑解难;2、抓住要害,讲深讲透。做到“三讲,三不讲”,提高课堂效率。归纳是精讲的延伸、巩固与深化,通过归纳让学生对每节课所学内容更加清晰明了,知识更系统化。
巩固训练:以小结、练习等形式检查落实学生对概念理论的掌握情况。
2、元素化合物新授课。基本模式:“自主预习――实验探究――展示交流――精讲归纳――巩固训练”
元素化合物部分描述性知识较多,适合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还要精心设计针对性强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进行讨论以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规纳总结、迁移应用。
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特别是化学性质的教学时,要特别突出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策略。既要重视教材中现有的实验,也要根据教学内容补充一些针对性实验,既要重视教师对实验的演示,更要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多做实验。
课型二:习题课
1、展示习题:把习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目的展示给学生。2、分组讨论:将学生根据班级情况进行分组,分析解题的关键、思路、方法和答案。3、学生分析:各个小组分派代表对所展示的题目进行解题思路分析,并由其他组成员对分析人在讲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补充。4、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性的点评,对于好的地方进行及时表扬,讲解不到位的地方给以相应的补充和纠正,对于重点和难点的内容进行强调、分析。5、师生总结:题目讨论结束,教师指导学生对习题讲解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进行相关的归纳总结。6、平行题练习:通过师生的共同总结,得出规律之后,然后再把这种规律应用到其他的相似的题目中去,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7、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虽然所用的时间不多,但是能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恰到好处的课堂小结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使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使重、难点得到强化和升华,并且还能引导学生探讨钻研,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习题课课堂小结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以学生自述、教师展示知识网络的形式,也可以习题的形式,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8、作业布置:作业是教学反馈的形式之一,有效的作业布置能使教师和学生了解教与学的情况,从而调节教与学的进程和方法。
课型三:复习课
在进行单元复习或阶段综合复习时,常常需要进行知识梳理。在这种课型中应主要采用“自我梳理――展示交流――精讲归纳――反馈提高”的教学模式。
自我梳理: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归纳总结。
方式:可采用设计知识梳理专用纸,主要体现如下栏目:
知识归纳:(主要包括基本知识点、知识点间内在联系、重要规律等,可以用知识网络、列表等形式)
知识疑点:(交流讨论时需侧重解决的问题)
经典摘要:(交流时认为精华的东西、或深受启发的东西以及老师强调的东西)
展示交流:是知识梳理课的核心策略和主要环节,是在自我梳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展示并交流。按照教师事先分配的任务,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全班整体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阐释自己的观念和见解,进行生生、师生、组生、组组互动,主角是学生,教师是其中平等的一员。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性;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意提高小学语文教堂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学生的差异,使教学能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
一、实行小班化课堂分层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行分层教学策略,就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只有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全面了解,才能保证小班化课堂分层教学的顺利进行。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将学生分成优、良、中、差四个层次,再将学生分成A、B、C、D四组,这样的分组分层,能让学习能力相同的学生在同组,这不但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在分层之后,可以实施以下教学策略。
第一,制订分层教学目标。教学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制订相关的教学目标是十分必要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准备教学方案的时候,就要根据学生层次上的差异制订相应的分层教学目标。
第二,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到分层备课。分层备课对分层教学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准备基础的教材教具,还要对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仔细研究,全面考虑教学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从各个方面鼓励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来,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真正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真正地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
第三,小学语文教师要掌握互动式教学方法。大多数教师能认识到分层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对相应的教学方式却不是很了解。分层教学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理念,但不论用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然后才能进行分层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能促进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实现学生间的取长补短,进而实现共同提高。
二、创立“单元模块教学”体制
“单元模块教学”是将一个单元作为一个“知识模块”,从单元模块结构整体衔接出发设计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课文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融听写读练为一体,使单元模块整体运转。例如:教师将单元通读,整体感知之后进行分课时、分阶段、分层次教授,以其中某篇课文作为“范文”进行详细化、具体化教授,对其余几篇则是通过引导式教学方法,发挥学生能动性,以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的方式进行教授,这就是一次“单元模块教学”体制的运用。
三、应用主题教学策略
主题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具有共同主题的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复中生成学生自己的感悟,实现开放式语文教学。主题教学的操作框架一般为:话题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链接生活―升华自我。这是个开放的框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不同主题的特点,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比如将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白鹅》和《白公鹅》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白鹅》一文中白鹅的特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再从行为结构描写方法上进行总结,对比学习《白公鹅》一文,总结出它们的异同点,这就是主题教学模式的应用。
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实施策略是很有必要的,笔者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方法策略:
第一,创设意境,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合理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识字,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新词认知中,学生跟随教师时而来到“骏马”“秋风”的“塞北”,时而踏入“杏花”“春雨”的“江南”,时而感受“海岛”的“椰树”与“骄阳”,时而赶到“高原”看“牦牛”,赏“冰雪”……生动的场景加深了师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使想象、理解、体验、感悟、积累等有机结合,较为全面地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第二,把有效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总之,语文教学是互动性极强的课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文水平是所有小学语文教师的夙愿。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掌握学生的身心状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开放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曾倩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传统的课堂教学;富媒体;大学教育;教学困境;出路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或坐于庙宇,或坐于高堂,或坐于庭院,既有正襟危坐,也有席地而坐,由此逐渐演变成今天的课堂授课方式。目前,这种方式在运行百年后似乎显得“过时”了,新的教学范式如MOOCs(慕课)、翻转课程等基于现代通讯技术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1—2],号召力极强,大有挤垮或颠覆“进化”数千年的传统或常规课堂教学模式之势[3—7]。从培养模式看,一些适应综合性、应用性强的培养模式也逐渐被提出并尝试,如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8—9]、卓越工程师计划、新工科、新医科、STEM模式(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我国将其发展为STEAM[10],即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无不在影响甚至改变着传统的育人方式。面对本次汹涌的教学范式改革浪潮,如何反思和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客观认识MOOCs等新型教学方式并做到有效地消化与吸收?经过思考和研讨,我们认为,目前以及以后的较长时间内,非实践类的课堂教学仍是也应该是大学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对此进行分析,希望能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历史厚重感与新教育范式的兴起
(一)传统课堂教学历史既历久弥新又妥协于现实
课堂授课的历史可简单归结为:官学+书院/私塾→课堂教学→小班上课→大班教学,一种迫于现状的考虑,一种夹杂着无奈的平衡[11]。课堂和学校是相伴而生的,在我国,早期的学校可上溯到奴隶社会的老人群体对婴幼儿的喂养、看护,既传授了技能,同时又培养了“人才”[12]。随后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从诸子百家、云游四方的布道逐渐演变成了书院、私塾和官学相互补充的思想传播模式。随着社会制度的大变革,传统的办学模式被突变成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在本质上并未改变思想的传播模式,改变的只是受众的人数和推举制的破灭、所传播思想的质变,所体现的是国家意志。目前,由于就读人数的迅速增加,小班上课改为大班教学,这其实是教室、教师资源有限、受众对象增速过快的现实反映,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是任何国家在发展中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一种历史必然。实际上,中国传统小工商业、中医药等行业的师徒制,以及国外牧师的布道等也无不是传统学堂制的缩影或变态。
(二)新课堂教学范式的兴起及局限性
近20年来,我国高招录取人数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同时,新范式教学也层出不穷,如MOOCs、翻转课程、启发式(诱导式)、研究式或研究型、对分课堂、微课、雨课堂、OBE模式、PBL模式、可汗学院授课模式,而且相应的教研教改探索也开始在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学教学中进行一定的尝试。但无论是MOOCs,还是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都没有改变课堂教学的本质或核心,所改变的是教学的形式或知识/理论的呈现形式等,尤其是可汗学院的教学模式,其本质就是中国的“私塾”式教学模式,也有点像现在在大、中城市流行的、对升学起辅助作用的针对中、高考的一对一或一对多学生的辅导班。这种模式尤其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也区别于多年来学校以“教”为主的认知。当前,高校推行的MOOCs教学实际上是富媒体时代以自学为主的在线学习方式。虽然具有开放、共享的优势,也极大地革新了传统的教学范式,但是对于一些交互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或受众规模较小的课程就不太适合进行MOOCs教学,可能更为关键的是,教学过程既体现了知识的传承,也是心灵沟通的一种方式[11,13]。
二、富媒体视界下师生的困境与挑战
在介绍高校师生所面临的困境之前,先简要梳理一下部分学生所处的一种状态,由于网络技术的便捷,部分学生或在绚丽的多媒体教学中尽情吮吸,或沉沦在选择的困境和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其负面效果就是出现较为明显的怠学现象,其中学生自身、家庭、高校及社会均有一定的责任。
(一)富媒体时代教师授课面临挑战
从目前的大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包括任课教师专业水准、备课质量、课堂组织能力等。如今令学生油然而生崇拜之情甚至哪怕是站在教室后面也要“蹭课”的授课情形还是比较稀有的。正如张楚廷教授关于课堂的论述,即“能够带上满口袋问题走进课堂的课,算好课……,能够唤起学生提问,居然被学生的问题问倒了(教师一时答不出来了)的课,算是最好的课”[14]。国内诸多大学都在较长期、定期地设置一批批的教研教改课题,政府教育部门开展多项的旨在提高教学水平和授课质量的项目,协会及相关培训部门召开数量不菲、有一定深度的教学改革研讨会,从师资、多媒体技术、示范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及比赛等方面来提升教师技能、丰富课堂内容,以抓住学生的眼球,引发其学习、探索的兴趣。整体上看,重改轻研的现象还是比较明显的。如何从思想上、心灵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进心才是首先应该深入探讨的课题。教学质量涉及到多个环节,如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出题质量、评阅标准等,其中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最为关键。课堂教学是授课教师备课质量、组织艺术、对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知识的掌握与熟练应用程度等的综合展现。在教学似乎已成为教师个体行为的现状下,这一点是诸多大学教学督导都在面对还将继续面对、甚至扩大的一种状态。
(二)网上资源的泛化使学生多了选择更多了困惑
毫无疑问,网络资源已经成为学生(也包括普通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甚至是核心手段。网络在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其副作用已初步显现,“手机控”“电脑控”或“网络控”等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便捷的拷贝技术、编辑手段所带来的副作用已明显显现,如对论文抄袭现象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一般来讲,一份成熟的教材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的传授下,学生可得到相对系统的知识或理论,MOOCs等多是围绕核心或难点进行,难免会给学生一种知识碎片化的印象,因此要求学生把相关素材有机串联并形成系统性知识会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也不易扎实掌握。时间久或频次高时,或引起其思维琐碎甚至人格琐碎。因此,完全的MOOCs等方式在激发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有学者担心,目前大学入学后的新生相对于高中学习阶段的学习放松现象已经很明显了,如过多采用类似于MOOCs等教学是否会使一些学生的学习更加“放松”?这种顾虑不无道理。
(三)“教”与“学”的对立统一
教与学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在传统的描述或具体实践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古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名/严师出高徒”之训,也有听君言如“醍醐灌顶”的说法。孔子有弟子三千,曾培养出了七十二贤人。这些都体现了教的作用。但也有强调学的重要性的提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被称为治国宝典的《论语》中提及学习的次数是“教”的数倍;再有成语“面壁十年”“头悬梁、锥刺股”等都与学有关;古人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提到的“天大寒,严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怠之”以示其当年求学之艰辛。其他诸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等提法,既充满了矛盾,又蕴含着哲理。即便是现在,教与学也有一些相左的描述,不知从何时开始了一种说法,即“学生学不好是老师的责任”“只有不称职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但近6届的高校教学发展论坛(CHED)都在强调学生和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教学模式改革的紧迫性,此处仅简要列出2015—2020年连续6年的CHED会议的主题:“教学范式变革———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目标导向的教育教学与教师发展”“促进深度学习的教育创新与合作”“研究性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创造的教育与个性化学习”“新时代的教与学:变革和回归”。从中可略窥出,现代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虽然与传统文化有相悖的一面,但整体上还是遵循知识的循序内化过程。受制于智力的启蒙与开发,在幼儿、小学、中学教育中强调“教”的作用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但在大学以及研究生等准成人或成人阶段就不宜过度解读“教”的重要性[7]。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大众关于对“教”与“学”重要性的矛盾性描述是我们对传统文化或习惯的进一步沿袭而已,因此单一性强调或推崇“教”与“学”都有一定的极端思想在作怪。“教”的作用更多的是点化和督促、考核。教学相长,教学互助,“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再强大也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
三、富媒体视界下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思考与探索
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等任务。因此,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培养要从专业、课程、课堂三个层次考虑。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专业是器官,课程是细胞,教师是重要的营养资源,课堂讲授应该以加强内涵学习为目标。大学课堂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点[15]。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一场综合性展演技术,为此,下面仅在前述的对“教”与“学”简要分析的基础上,借鉴MOOCs等流行教学范式的特点,介绍我们对提高大学专业课堂教学效果的理解,并以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实践课程“生物技术综合实验”为例,简要汇报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从授课内容看,须精益求精
从教学内容看,要真正掌握课程内涵及与其他课程的传承性、关联性,真正理解“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做到旁征博引、触类旁通。这一点在课程泛化、课程间缺少有机关联泛化的背景下尤其要引起教师的关注。设法挖掘学生潜力,注重课程知识和课程内容与其所蕴含的思维逻辑并重。理解、贯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强调专业性强的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实践,或强化能关联多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力求将学到的多门课程知识运用到一个具体问题中,使所学内容更真实,使所学知识更活泼。
(二)从授课方式看,须有限选择,择优而用
从现状看,课堂教学仍是抓住学生内心、提供震撼式冲击的主要方式,同时更要意识到单调、单一的课堂讲授也需要不断地注入一些新鲜血液。如何将板书、PPT、课堂讨论、MOOCs等有机融合以避免学生处于“审美”疲劳状态?须知“变化是永恒的”,尽力避免如“今日头条”所说的“播种龙种,收获跳蚤:一言难尽的大学在线课程”,如何恰到好处地借用丰富的媒体资源,这都是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从授课理念看,应激发热情与统一认知并重
在授课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像学习游戏一样地学习知识只是一种理想,并非每节课的内容都是如历史演义般、影视作品般有趣的,有时有趣的是理论课呈现的形式而不是内容本身。在目前的大学教学中,完全逃避课堂和完全依赖课堂的情况都是少数,对课堂的借助既有中学学习习惯的惯性,也有集体学习的心因学需求[13]。尽管或许已厌烦于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实际上,埋头苦学、聚精会神的课堂也赋予他们许多知识、精神适应和竞争意识,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作为教师要设法使学生明白上述内容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只有亮度足够大,才能照得远、照得久。自学很重要,但引领更重要。(四)课堂教学是一场综合性展演技术一是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教学是一场综合性的展演技术,一堂课必须有使人感受到“思想冲击”的。正如一场电影有、一首歌曲有那样,每堂课都要设计有“”,以产生体现启蒙思维、点化心智、交互感情等功效,要达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境界。因此,要备好课,设计好、安排好、展现好内容;新的教学模式一定要消化、借鉴而不是模仿,掌握其本质更重要。二是加大讨论型教学的力度。中学课堂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是为选拔做准备的,而大学课堂教学则主要以资格认证或培训为主,应逐步培养并使学生养成自学、研读、深思的习惯,可以借助时间来真正消化,进而吸收教材内容。大学教材内容多且繁杂,更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跳跃性思维的学习习惯。大学学习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展现个性思维魅力和创新性思维特点的重要时期,通过提前的预习和课堂讨论平台可以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并有意识设计讨论内容并做好积极引导[16—17]。三是加速“理论课”与“实验课”的互通与交融。相较于高中阶段的课程,大学的诸多理论课程都设置有相应的实验课程或实践环节。因此,在课堂上介绍或播放一定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或视频有助于更为直观的认识,促使学生对理论本质的理解和掌握。受益于软件技术发展,虚拟实验在近几年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授课教师也可选择性地、适量地引入课堂。(五)基于“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的实践探索“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教学改革,重点是在内容上充分反映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要义,在操作上,以录影资料为重要补充,使学生在实验间隙观摩,强调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18]。本课程内容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实验内容的三型性即研究型、综合性、工程性。如前所述,本课程以医用蛋白—人溶菌酶为例,设计了七个环环相扣的实验内容:一是携带有溶菌酶的重组质粒的分离、纯化及检测;二是质粒的酶切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三是细菌的大量培养及IPTG对目标蛋白的诱导表达;四是细菌的收集、破碎与目标蛋白的纯化;五是SDS-PAGE法检测定目标蛋白的纯度;六是BCA法测定目标蛋白的含量、酶活性测定;七是蛋白结晶实验。在具体开展实验时,本课程采用研究工作常用到的实验设计方式(即研究型),不同的实验组,其实验条件有一定区别,这些区别所导致的结果都会在课后的汇报中得到展示,体现探索性,而不是复制常规实验教学模式(即全班按照相同的操作模式、相同实验材料和步骤,开展验证性实验,给出常规性实验报告)。本课程采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还要求学生仿照科研论文,写出研究报告。另外,本次实验涉及到生物技术的诸多课程(如“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对应的实验课程)的核心内容,部分实验内容在以前多门实验课中也曾学习过,因此,内容具有显著的综合性。工程性体现在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前面的实验为后面的实验准备材料等。第二,培养目标的多靶向性。本课程的培养目标除前述的实操能力、科研认知之外,还包括对科研素养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如前所述,科研素养的培养是本课程特别强调的,包括从课程内容的设计、实验内容的汇报、研究报告的撰写、参加课题组的组会、课题组教师的专题报告以及最后的汇报等,无不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