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时间:2022-05-29 00:27: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第1篇

关键词:企业;信用管理;含义;对策

一、企业信用管理的含义

信用是一种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偿付承诺信任的基础上的能力,不用立即付款就可获取资金、物资、服务。其主要表现形式为赊销,即买方预先获得货物或,后期偿付货款的商品买卖行为。由于信用关系的不断发展、扩大,给交易双方带来了不确定性,这就产生了信用风险。造成信用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政治风险、信息风险、商业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等等。所谓信用管理,就是为了协助企业实现销售最大化目标的同时将风险和成本降至最低,而对信用交易进行科学管理以控制信用风险的专门技术。信用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征信管理(信用档案管理)、授信管理、账户控制管理、商账追收管理、利用征信数据库开拓市场或推销信用支付工具。

二、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营造人人讲诚信、守信用的良好氛围,形成健康良好的社会秩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企业信用管理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抓好企业信用建设,必将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按照信用原则进行经济和社会事务的交往,是全社会协调和谐的重要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儒家文化诚实不欺、信守诺言的诚信观,培育了我国儒商的优良商业道德,需要我们大力继承与弘扬。

(二)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市场能否正常有序运行,决定着资源能否合理有效流动,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果信用体系发展程度低,信用秩序混乱,企业信用缺失,就会严重破坏市场秩序,增加交易风险、提高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成为制约市场机制发挥配置资源作用的障碍,直接影响到正常的经济秩序,影响扩大内需和经济持续增长。目前,信用缺失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带来了严重损害。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由于市场交易缺乏信用监督,使得国内生产总值的10-20%为无效成本。因此,加强企业,对于建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企业只有讲求诚信,自觉防范和抵制违法违章行为,才能正确处理与消费者及其他经营者的关系,才能真正赢得广大消费者及其他经营者的信赖。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加强商品质量和价格竞争力以外,还要更多地采用信用结算方式增强企业竞争力。与现汇结算方式相比,信用结算方式的优势显而易见,购买方可以凭借自身良好的信用充当交易媒介先收货后付款,从而提高购买方的购买能力和销售商的营业额。在西方国家,所有商业贸易的90%都采用信用方式进行,信用结算方式已经成为商品交易中的绝对主流。而在我国,由于企业信用的缺失和不足,企业问信用交易方式仅占所有交易的20%左右。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已处于和国外企业同台竞争的环境中,落后的结算方式严重地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很多国外厂商因为无法接受我国企业的现汇结算方式转而去购买其他国家的产品,极大地削弱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三、完善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对策建议

我国的企业信用管理发展时间较短,管理水平较低,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当前,随着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社会整体信用体系

信用体现了最根本的法律关系和社会关系,体现了市场经济必备的道德理念和法律意识,是整个社会交往的基础。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的各种经济行为,强化全社会重合同、守信用的商业道德,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扶正祛邪的良好社会风气,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迫切需要,是我国入世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欧美的信用体系,以1830年英国首次出现信用管理机构为标志,迄今已走过了170多个年头。美国也于1937年出现了首个CREDIT CONSULTING机构,其著名的商账追收局(ABC公司)至今也有7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没有信用销售行为,也就不存在信用风险,直到市场经济开始建立,信用管理才被提上日程,因此信用体系不仅建立得比较晚,也比较落后。

由此看来,我国要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首先,要加大宣传普及的力度,使人们了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懂得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的道理。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要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成为维护社会信用的主体。使企业真正把信誉当作生命,合法经营,诚信发展。再次,加快企业信用制度改革,建立信用制度的微观基础,通过政企分开、产权明晰的改革,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建立所有者对工商企业和银行运营的督导机制,防止银行和企业管理人员利用公司治理结构的漏洞,通过信用关系进行舞弊和诈骗活动。

(二)健全企业信用管理政策法规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目前,由于市场经济体系不完善,在某些领域内还存在着“法律真空”现象。因此,要强化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的信用立法,建立健全完备的相关政策法律体系,明确法律责任,使对信用缺失行为的惩罚有法可依。要明确相关法律的细则,堵塞目前法律防范信用缺失的漏洞。可以参照发达市场国家的《公正信用报告法》等相关法律,严格规范涉及信用的行为,对债务人的违约制定更加严厉的赔偿和惩罚措施,同时要完善《刑法》中对欺诈和非法侵占等恶意背信行为的有关规定,依法惩治此类犯罪。

(三)完善企业信用管理机制

信用是企业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良好的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财富,企业应提高认识,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信用管理制度。

1、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要实施经营管理全过程的信用管理,必须在原有的业务管理体系中,增加信用管理职能。一套科学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是企业信用管理目标得以实现,业务流程和方法得以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大型企业可设立专职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小企业则考虑设置信用监理。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应该在公司总经理或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下,从企业整体的经营目标和利益考虑,其制定的信用管理目标必须超越任何一个部门的管理目标。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或信用监理应当行使4项基本职责:参与公司信用政策的制订、财务计划及信用额度的审核;实施客户资信信息的开发与管理;应收账款的科学化、系统化管理;拖欠账款的催收与处理。

2、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1)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强化信用管理,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其中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调查和风险评级尤为重要。企业需要在5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客户信息的搜集和资信调查,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客户信用分析管理,客户资信评级管理,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2)客户授信制度。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对待客户的赊销行为上随意性很大,结果往往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间直接的信用关系,实施直接管理。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4个方面:赊销业务预算与报告制度,客户信用申请制度,信用限额审核制度,交易决策的信用审批制度。(3)应收账款监控制度。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主要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制度化: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销售分类账管理与账龄监控制度,货款回收管理制度,债权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林钧路.社会信用体系原理[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2、朱荣恩.企业信用管理[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第2篇

(正文)我国信用问题突出表现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之间货款或贷款的拖欠,拖欠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顽症。众所周知,拖欠问题的背后反映的是信用风险问题,它源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两个方面,其中内部管理起决定作用。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和信用管理相互交叉,缺一不可,而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信用管理被认为是企业的生命,没有一个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企业将缺少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将失去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最终将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我国企业间帐款拖欠现象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缺少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企业信用风险是银行信用风险的源头,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必须首先加强企业信用管理。

一、企业信用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1.企业信用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信用管理是指企业为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或授予他人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狭义的信用管理是指对企业的授信活动和援信决策进行的科学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本文所说的企业信用管理主要是狭义的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传统的企业信用管理。

企业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企业管理职能的角度,企业信用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指导和协调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对信用额度的授予、债权保障、应收账款回收等各交易环节进行全面监督,以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和及时回收的管理。企业信用管理的目的是对各种规模的企业,在力求达到企业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降至最低。

2.企业信用管理的意义。信用管理问题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加强商品质量和价格竞争力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提高信用销售(赊销)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更多地采用信用结算方式增强企业竞争力。与现汇结算方式相比,信用结算方式的优势显而易见,购买方可以凭借自身良好的信用充当交易媒介先收货后付款,从而大大提高购买方的购买能力和销售商的营业额。在西方国家,所有商业贸易的90%都采用信用方式进行,只有不到10%的贸易采用现汇结算,信用结算方式已经成为商品交易中的绝对主流。而在我国,由于企业信用的缺失和不足,企业问信用交易方式仅占所有交易的20%左右,现汇交易达到80%,落后的结算方式严重地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也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很多国外厂商因为无法接受我国企业的现汇结算方式转而去购买其他国家的产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已处于和国外企业同台竞争的环境中,而据上述分析,同样规模的企业,西方企业的信用销售能力是我们的4倍。如此大的差距,我们根本无力与国外企业竞争。我国企业必须大大提高赊销比例,才能在销售上与国外企业竞争。提高赊销比例的前提是加强企业信用管理。

二、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

当前,在以买方市场为主的竞争格局中,信用交易已成为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和经营方式。但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现状来看,我国企业在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并没有随之进行根本的调整。具体反应在信用管理方面,我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

1.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离。我国许多企业近几年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在其发展上单纯追求销售业绩的增长,但其背后的财务状况却常常不乐观,甚至出现经营危机。具体在业务经营中,企业简单地采取以销售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例如“销售承包制”和“销售买断制”等,忽视了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等问题,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终目标。实际上,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是要在业绩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和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2.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在我国企业现在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两个部门承担。然而,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的职能。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常常出现职责分工不清、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等种种问题。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表明,增加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由信用部门或信用经理承担和协调整个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是一个有效的管理方式。

3.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缺乏客户资信方面的资料;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中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账款回收上缺少专业化的方法。例如,有的企业单纯用销售提成的方法激励业务人员拉到大量订单,而后寄希望于一些缺少专业技能的人员去收账,结果是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累积越来越多,呆坏账比例逐步增加。

4.信用管理重点严重滞后。目前许多企业解决拖欠问题多采取“事后”控制的方法,即只有在账款被拖欠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催收。结果出现了“前清后欠”的现象,使企业顾此失彼,包袱越背越重。

5.缺乏经过专门训练的信用管理人员。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信用管理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屈、管理相互交叉,缺一不可。这就要求信用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信用管理。信息、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公关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实践能力和工作经历也必须出色。目前,我国教育系统还缺乏信用管理专业,专业研究人员很少,需求和供给缺口极大。企业在招聘信用管理的员工时,缺乏科学、严格的标准,大量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员被配置到了信用管理工作岗位上,致使信用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

所以,从我国当前的信用管理现状来看,可以说还处于信用管理的基础建设时期,强化我国的企业信用管理必须从解决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入手。

三、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对策思路

1.企业领导必须对信用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无所不在,信用关系普遍存在于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足够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知识。由于信用管理工作涉及公司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因此单靠一个部门或几个人往往不能起有效的作用,需要公司领导给予全面的协调和支持,如将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分工,信用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各部门根据其业务范围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并把其列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2.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实施经营管理全过程的信用风险管理,首先必须在原有的业务管理体系中,增加信用风险管理职能。其中,大型企业可设立专职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小企业则考虑设置信用监理。一套科学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是企业信用管理目标得以实现,业务流程和方法得以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

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对公司总经理或董事会负责。在公司总经理或董事会的直接领导和协调下,信用管理目标必须超越任何一个部门局部的管理目标,要从企业整体的经营目标和利益考虑问题,从而有效地协调公司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但信用管理部门给企业带来的利益,要远远大于其管理支出,这不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证实,而且也为我国企业的管理实践所证实。

3.实行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强化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是指以客户的信息资源和资信调查为核心的一套规范化管理方法,包括“企业内部信息开发制度”、“客户信息管理制度”、“资信调查制度”、“客户信用分级管理制度”等。客户资信管理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要求企业全面收集管理客户信息,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并随时修订、完善,实行资信调查制度,筛选信用良好的客户。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既可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部门和专职人员完成,也可委托专门的征信机构完成。调查的内容包括:客户的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客户与企业往来的历史记录;客户的规模、财务状况、发展前景、客户自身的信誉、融资能力、偿债能力等。客户资信管理的核心是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和信用等级评价。通过对客户所有相关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客户的偿债能力评估。它需要运用专门的信用分析技术和模型,并结合专业人员的经验来完成。

4.建立内部授信制度。这项制度是指企业在交易决策过程中执行一套科学的信用审批方法和程序,包括“信用申请审查制度”、“信用额度审批制度”和“交易审批制度”。内部授信制度的核心是对客户赊销条件的审查及信用额度控制。授信管理是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工作,在企业根据客户信用等级决定给予信用时,应根据与客户以往的交易记录,履行情况和企业的信用风险政策,由专门的客户审查部门来决定其信用额度。如同意赊销,就意味着要承担客户的信用风险,为此对于新客户或其他信誉不高、信用状况有争议的客户,必须要求提供其相应的担保,如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订金等,对特定的担保物,必须要求向有关部门办理登记后,合同才能生效。

5.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如前所述,我国许多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如在应收账款管理的各个环节,缺乏系统性,只是注重事后的强行收账,缺少事前和事中控制。反映在时间和风险控制上,忽视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和实际成本的核算。针对这一问题,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企业经营管理的制度缺损问题,即企业亟须建立一套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对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以及每一个关键的业务环节和部门进行综合性的风险控制,尤其应当重视正式签订合同之前对客户的资信调查评估,即“事前控制”,对交易决策的审核,即“事中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的专业化管理,即“事后控制”。据统计,实施事前控制可以防止70%拖欠风险;实施事中控制可以避免35%的拖欠;实施事后控制可以挽回41%的拖欠损失;实施全面控制可以减少80%的呆、坏账。

应收账款是企业的神经中枢。从表面上看,是一个财务问题,但实际上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即从客户的开发、订单处理、合同审定到账款回收和债权管理。其次,在企业决定信用额度后,也要对客户实施严密的风险跟踪,如当客户发生销量大降、法律纠纷、财务收支危机等情况时,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应立即调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不良后果出现。为此,应建立应收账款档案,建立“综合性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赊销客户监控制度”、“账龄控制制度”和“欠款催收制度”。应用这套管理制度尽可能达到既不失去客户,又能及时足额收回账款的目的。

第3篇

关键词:企业信用管理 管理体系 管理

企业信用问题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顽症,信用的背后反映的是信用风险问题,它源于企业内部管理。在企业的运营中,市场营销、信息管理和信用管理相互交叉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建全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也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信用制度的完善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信用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1、是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前提。市场经济活动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良好的信用能保证企业正常运行。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企业活动的范围越广,信用就越重要,企业会在市场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不断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对于改善企业融资条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实现企业宏观调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强化企业信用责任意识,提高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的信用包括:对国家依法纳税的信用、对雇员的信用、对消费者的信用。企业只有主动履行社会信用,才能赢得社会信誉,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伴随着企业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对污染物的承载空间越来越小,必须把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一个企业除了关注产值和利润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坚持走资源节约、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二、现代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

在企业在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

1、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信用危机。首先是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企业在买方市场和赊销方式下,能快速扩大账面销售额,但其背后的财务状况却不容乐观,呆账坏账增加,有的企业管理者缺少长远目标,一心追求眼前利润,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偏离了企业的信用,使得信用管理自然名存实亡。其次是很多企业盲目追求销售额的增加,忽视对客户的信用管理。

2、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在我国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在落实应收账款的过程中,两个部门相互推托,使得应收账款的处理效率十分低下,由于管理目标、利益和对于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的职能。

3、信用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 .

信用管理是一项具有很强技术性的工作,很多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信用管理工作只是片面理解,在具体的信用管理工作方面,缺少专业知识。同时管理者缺乏对从事信用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导致信用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

4、信用管理方法的落后。在目前财务管理上,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信用额度控制的缺少,加之风险问题,造成企业大量的坏账呆账,由此产生直接经济损失。

三、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信用管理体系

1、加强经营管理,优化信用战略。企业应对下属部门的生产经营进行有效管理,构建有别于过去企业的新的信用机制,推行现代管理方法,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进行经营管理。以现代企业信用制度改造传统企业。企业要注重经营策略的研究和销售信用的培养,要研究和预测市场,保证把骨干力量放在经营环节,优化经营战略占领市场。企业要有自己的社会信用,明确的文化思想。把社会信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2、增强意识,苦练内功 。自主创新及其信用意识是推动企业承担风险的有力保障。因此,企业既要有信用管理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又要有信用管理工作的具体工作人员。加强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不断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应加强对中小企业员工的信用培训、职业道德教育和文化素质培训。

3、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企业应确定承担风险的范围,建立信用控制体系,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并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等级的确定,确定客户的信用状况及付款能力。

(二)完善应收账款监控管理制度

1、企业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应收账款监控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对销售人员制定一套应收账款考核指标,对每项指标制定一个考核标准,依据考核标准确定不同的奖罚比率,确定对销售人员的奖罚额度。

2、建立创新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对信用风险的识别、衡量、和分析,积极利用风险投资,应设法利用外部的风险投资,形成技术创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企业能够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决策和市场开拓等创新活动,选择成功的创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信用开发活动的确定性。不断利用外界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强与外界的合作研究,缩短技术开发周期。企业要提倡群体决策,建立企业信用创新信息服务中心,把握有关信用与市场的变化,减少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风险,对项目的进展进行适时监控,保证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从而利用信用管理来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

(三)、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对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建立健全信用管理体系。

1、控制员工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的信用意识需要协调。通过团队内部所形成的一种信用的力量、氛围的影响,去约束规范并控制职工的个体行为,由硬性控制向软性内化控制转化。

2、客户资信管理制度。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强化客户资信管理。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进行控制,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创建以人为本、虚拟企业、分形工厂等一系列新的理论。

企业信用管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源和动力。通过培育和实施先进的企业文化,形成企业生产要素有机结合,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对企业的整体提升最终起着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卡利斯・莫瑞斯等著,《管理经济学》[M]第七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李国宁:凝聚力[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11

3、王耀球:创新--企业之魂[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4

第4篇

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收入、社会稳定以及形成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方面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目前束缚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融资难。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缺失。没有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难以取得授信方的信任。

一、国内中小企业信用现状

近年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个别中小企业的一些欺诈行为和由此引发的抽逃资金、拖欠账款、逃避银行债务、恶意偷税欠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信用形象,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一项对中小企业信用环境的调查显示,认为信用环境“一般”的占47%,认为“差”的占35%,只有18%的企业认为信用环境“好”,反映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欠缺现象严重,因此,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是现实的需要,是实践提出来的,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自1999年以来,我国信用体系进入初步建设阶段。为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缓解融资难、贷款难问题,国家经贸委组织地方进行了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试点工作,并于1999年6月下发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截至2000年底,全国已有13个省建立了省级信用担保机构, 30个省(市、区)组建了203个城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在300个支行组建了银行贷款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并开始逐步实现省级区域内系统联网。工商管理部门结合工商年检工作,开始探索企业信用管理制度。2001年,国家经贸委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健全会计制度,严格质量管理。同时,要求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制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相关执业规范制度,创造有利于中介机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挥中介机构在提升中小企业信用中的作用,制定企业和中介机构信用评价体系,开展对企业和中介机构的信用评价,实施信用工程,在现有信用体系上,探索建立部门间联合的信用信息征集。这些标志着我国以中小企业为重点、包括个人信用体系等在内的社会化信用体系建设已开始启动。目前,深圳、上海、北京中关村地区已经有了初步的信用服务体系,并涌现出温州、富阳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城市,但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总结和不断完善。

二、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作用

第一,加强中小企业商业信用管理,有助于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融资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中小企业信用缺失首先表现在商业信用中,突出反映为企业拖欠货款的数额越来越大。由于企业不讲信用,使正常的信用观念遭破坏,企业间赊销、预付难以进行,逾期的应收账款发生率越来越高。据了解,在欧美地区企业获得信用中商业信用占90%,是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我国的情况正相反,信用交易方式仅占所有交易的20%左右,现金交易达到80%。落后的信用方式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削弱。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萎缩,其后果是整个商业社会的无效运作甚至商业体系的崩溃。

第二,有助于构建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机制。长期以来,账款拖欠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顽症。这些年来,企业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采取了许多办法,然而企业应收账款仍居高不下,前清后欠的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究其根源在于我国中小企业内部缺少一套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第三,有助于建立整个经济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和主体。一个社会的信用状况,不仅取决于外部信用服务水平和法制环境,更取决于各经济主体自身的信用约束和风险防范能力。中小企业作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细胞和主体,其自身的信用管理状况决定了整个宏观经济系统的运行特点和条件。目前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等诸多问题都与企业的信用管理状况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企业间、银行间的恶性债务拖欠问题,不仅要从宏观上强化法制和政策措施,更要从微观上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当前打破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的恶性债务链,关键的环节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

(作者供职于沈阳大学工商学院)

第5篇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对策;法律法规

0引言

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既为企业运行创造良好条件,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促进企业取得更好更快发展,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构建健全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仅有利于全面、细致地掌握企业的基本信息,还能促进企业健康、全面发展,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信誉度,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但目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仍然存在不足,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文章将探讨分析这些问题,并就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与借鉴。

1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不足

目前工商企业管理过程中,普遍采用积极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推动企业管理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也建立起较为健全的制度措施,促进各项工作有效进行和发展,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注入生机与动力。但不能否定的是,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难以全面、有效地规范相关工作,对企业运行发展也带来不利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信用管理包括多方面内容,为促进管理水平提高,应该综合采取有效对策,达到努力规范和约束信用管理的目的。而为了推动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首先就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实现对各项工作的有效规范和引导,也能更好指导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但目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存在缺陷,缺乏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导致相关工作缺乏有效约束,难以与信用管理工作的具体需要相适应。还有些地方明显存在空白现象,相关部门职责不全面,不能有效规范和引导企业信用管理日常工作。

1.2部门的沟通协调不足。

为促进信用管理体系完善,健全相关制度措施,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妥善处理不同部门间的联系。让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增进相互了解,提高相互协作能力,促进工作水平提升,为企业信用管理有效开展奠定基础。1.3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为全面掌握企业信用基本情况,应该建立统一、完善的信用监督评价体系,这是规范各项工作的前提。但目前这项工作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导致开展评价工作时,没有相应标准的引导,影响评价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另外还可能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影响监督评价科学性与合理性,难以全面提高信用评价水平。1.4企业信息化程度不足。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存在不足,忽视建立完善的数据库资料,难以全面提高企业信用评价水平。或者企业数据无法及时更新,数据采集不到位,影响信用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2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对策

为有效应对信用管理体系的不足,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措施,让企业取得更好更快发展。根据存在的不足,结合企业日常运行和发展需要,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对策,构建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

2.1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其与信用评价工作相适应,对信用评价工作进行有效规范和引导。政府部门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对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需要大力支持,包括人力、物力、技术上的支持等,推动信用体系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健全信用管理体系,有效规范和引导信用征集、评价、反馈、提示等工作。同时在具体运行和操作过程中,还应该结合新情况和新发展趋势,推动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为企业信用管理和评价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有效指导。

2.2加强各部门的协调沟通,正确处理各部门的关系。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让他们有效开展信用评价工作。严格落实责任制,将相关责任明确到个人和部门,促进他们更为有效的开展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还要增进不同部门的联系,包括管理、监督、评价部门等,形成合力,相互配合和联系。另外还要加强相互沟通和协作,保证联系畅通,能及时有效处理各类情况,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

2.3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掌握使用主动权。

根据信用管理和评价工作的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评价监督机制,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促进监督管理水平提高。同时还有利于信息管理监督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各类信息和数据资源更好发挥作用。完善监督管理机构设置,合理配备工作人员,提高工作透明度,全面收集相关信息。企业要不断提高信用管理意识,加强行政管理监督效率,积极开展信用评价工作,为企业发展及时全面提供相应的数据参考。同时还要妥善处理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促进监督管理水平提高,更好服务企业日常工作。

2.4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企业日常运行中,要制定数据交换标准制度,根据统一、系统、有效原则,为企业运行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建立完善的数据库,搜集和输入相关信息资料,推动各项信息资料不断完善,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和动力。另外还要重视系统维护工作,加强数据库管理,保证数据真实有效,更好发挥参考和指导作用。

3结束语

企业的日常运行和发展中,往往面临来自市场的压力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更为有效地顺应这种趋势,应该完善信用管理制度,构建健全的管理体系,从而更好规范企业日常活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其在市场竞争力中占据有利地位,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启跃.工商管理驱动下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J].企业技术开发,2013(35):140-141.

[2]林海松.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管理观察,2015(12):69-70.

[3]任瑞全,张合振.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浅析[J].前沿,2012(24):103-104.

第6篇

1 企业发展中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

1.1 建立信用管理机构

对于企业而言,想要使信用管理制度体系在企业内部得以顺利推行,就必须设立相对完善的信用管理机构,这既是前提也是基础。鉴于此,企业应建立信用管理部门,可由董事长或董事会兼任该部门的主要领导,负责相关工作,确保信用管理有专人负责。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应当做好以下日常工作:认真调查并分析客户的资信情况,对交易过程中存在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对企业拟与客户签订的合同进行审查与确认;对风险较大的交易事项的处理方案进行审批;联合财务部门对企业应收账款进行跟踪监控,并以恰当、合理的方式进行追讨[1]。

1.2 建立信用管理制度

对于企业而言,为了确保持续、稳定发展,除了要对应收账款进行长期控制之外,企业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用形象,并逐步增强客户与员工的忠诚度。同时,应协调好部门间的冲突。鉴于此,企业有必要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企业的信用制度是实现信用管理目标的有效措施之一,针对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体系尤为必要。该制度体系中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企业的信用方针、对信用治理权责的划分、对人员的奖惩措施、具体的操作流程、出现矛盾冲突问题时的解决对策、信用资源管理及管理过程的评审、信用绩效考核、信用过程的优化改进等。企业在对信用管理制度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是,该制度本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政策,不应将其分解至企业营销及财务政策当中,必须进行单独订立,进而体现出信用管理制度的独立性。通过该制度,可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信用输出业务活动进行指导与协调,主要包括销售、财务、储运、物流、清欠、法律及信用管理等部门[2]。

1.3 强化信用风险控制

企业信用风险控制主要集中在客户管理、授信决策、应收账款管理等业务环节,现将业务环节划分为以下三个信用风险控制阶段,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具体如下:

1.3.1 事前控制

企业要做好客户信用信息收集工作,为信用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信用管理部门应从多渠道收集客户信用信息,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结合信用评价机构出具的信用报告,确定客户的信用状况。将客户信用评价结果记录到企业资信调查报告中,形成客户信用档案,根据客户信用状况的实际变化,及时对客户信用档案信息进行更新。

1.3.2 事中控制

企业要合理确定信用标准、信用期限、销售折扣、信用额度,从而控制或规避授信决策风险。在信用标准方面,企业要全面考虑市场环境、自身财务状况、库存水平、市场战略以及客户分析情况等因素进行制定,并根据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修订信用标准;在信用期限方面,企业要以总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确定适宜的信用期限,规定客户最长的还款时限;在销售折扣方面,企业要鼓励客户进行现金交易,对付清现金的客户给予一定价格折扣。同时,企业还要鼓励赊销模式下的客户在短期内付款,给予其一定发票金额折扣;在信用额度方面,企业要考虑自身资金周转、生产规模、销售政策、库存量等情况,确定最大信用额度和保险系数,避免因过度授信而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1.3.3 事后控制

企业要强化应收账款管理,降低应收账款成本,确保应收账款到期后全部收回。信用管理部门可采取账龄分析法、跟踪管理法等方法监督应收账款支付情况,对逾期账款制定催账目标,采取适当的催账策略[3]。

1.4 完善受信管理机制

1.4.1 前期管理

信用是企业价值的体现,对它的获取需要以信用评级作为基础,鉴于此,企业受信前期的信用管理应以提升自身的资信水平为主,以此来确保信用评级的正确,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取到一定数量的信用额度。提升企业资信水平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在受信前期,强化信用分析评价指标的管理,具体应包括以下指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与财务状况、信用记录、资产抵押及银行记录等。

1.4.2 中期管理

企业在中期受信管理中,应当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融资方式、债务结构及还本付息方式的选择等。按照获取信用途径的不同,受信条件、偿还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为此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应依据企业的信用需求,对企业的受信途径及额度进行科学合理地组合,通过这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受信成本。

1.4.3 后期管理

对于受信方企业而言,其在后期管理阶段,应加强应付账款的管理,确保到期款项的及时偿付,避免信用受损[4]。

2 企业发展中信用管理体系的意义

2.1 有助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信用管理作为战略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存在对于推动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合理信用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可以帮助企业从诸多客户当中挑选出最佳的战略合作伙伴,从而实现强强联合,信用管理在战略合作伙伴选择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借助科学合理的信用标准,能够对客户源进行优化,可以吸引更多优质的客户,并将一些劣质的客户排除出去;在信用期内通过对重要客户的考察与筛选,并运用灵活的信用政策,在与重要客户的业务往来中增进彼此的关系,最终使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而达到双赢的目标。

2.2 有助于落实科学管理制度

信用对于企业而言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旦企业失信其面临的最终结果将会是破产、倒闭[5]。为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企业必须做好信用管理,尤其是要重视应收与应付账款的授信与受信管理。通过信用管理,企业可以做出定性的评判与决断和定量的分析与控制,同时,信用管理集诸多学科于一体,如系统理论、管理心理学等,这些对于企业科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见,企业构建信用管理体系有助于科学管理制度的落实。

2.3 有助于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

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是实现销售最大化,而通过构建起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能够提高企业整体信用交易能力,有效规避销售中产生的各种信用风险,避免因信用风险给企业带来资金损失,从而保证销售策略的顺利实施。在信用管理体系下,客户管理、授信决策、应收账款管理均是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配合企业经营策略和内部管理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授信政策,从而确保企业在风险可承受的范围内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第7篇

为推进我省信用系统建设,进一步发挥信用系统作用,引导企业走诚信经营的良性发展道路,改善投资环境,打造“信用**”,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信用系统建设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依法采集、向全社会提供准确、全面、及时、权威的企业信用数据,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减少风险、防范商业欺诈,激励企业诚信经营,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推进信用系统建设,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举措,是政府经济管理方式转变的重要体现,是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是打造“信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信用系统建设工作,20**年决定由省工商局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参加,共同建设我省企业信用数据管理中心和网络平台,20**年省政府颁布了《**省行政机关征集与披露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95号),建立了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在省工商局设立了省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公室(简称省信用管理办公室),同时承担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责。省直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信用系统建设工作,认真执行《**省行政机关征集与披露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省政府第195号令),加强信用系统建设。

联席会议要充分发挥作用,拟订我省信用系统建设规划,根据省政府第195号令制定信用系统管理、维护相关制度,对信用系统建设、管理中的重大事项进行组织协调。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参加信用系统建设的各省级部门)认识,要认真执行省委、省政府决定,履行省政府第195号令规定的职责,落实联席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各成员单位要把信用系统建设摆上重要工作日程,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要结合本部门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方案和措施;及时与省信用管理办公室沟通,协商解决系统建设中的具体问题,依托省政府电子政务外网,按照“客观、准确、公正、及时”和“维护企业合法权利,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原则向信用系统平台提供数据和信息并对信息的准确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形成“领导重视、责任落实,分工协作、有序联动,提交数据、准确及时,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工作机制。

省信用管理办公室是我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我省企业信用信息网络的建设、维护、管理,组织实施信用系统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和披露。省信用管理办公室要积极主动加强与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的联系和协调,及时掌握动态,通报情况,帮助各单位解决系统建设中的具体问题,督促各单位落实省政府、联席会议确定事项并就系统建设、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及时向省政府报告和建议。

二、突出重点,狠下功夫,限时破解难题

(一)扩充数据数量,提高数据覆盖率。企业信用信息数据整合集中工作实行部门负责制。按纵向归口集中,横向比对、交换、整合的原则由各部门自下而上逐级归集整合数据并按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及时、准确地向省信用系统数据交换平台提交真实、合法、完整的企业信用信息。参加信用系统一、二期建设的部门,对属本部门所掌握的应提交但还未提交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要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清理,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整合集中,于10月30日前完成数据的全面整合集中和提交入库工作。特别是数据源在国家部委局机关以及未实现省、市(州)、县数据大集中的单位应积极采取措施,力争按时完成。对确实无法按期完成的,要提出专题报告,说明原因,拟订数据入库时间表,送省信用管理办公室,省信用管理办公室提出意见报省政府。

(二)严格数据标准,提高数据质量和可利用率。数据标准不统一,直接影响数据质量和可利用率。企业信用信息须包含与企业营业执照完全一致的企业名称、企业登记注册号和企业组织机构代码。信息所含企业名称不完整、不规范或缺少上述要素的,信息提供部门要在10月30日前进行补充完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服务;省质监局要尽快将“组织机构代码”提交到信用系统资源中心数据库。

(三)及时准确上传数据,确保数据按时更新。各部门要加强对提交数据的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要根据对企业的行政许可审批、实施监管职能等所发生的变化及动态数据予以适时更新。其中企业基础信息、组织机构代码等应及时更新,其他信用信息具备条件的也应及时更新;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应根据不同情况,按年、季、月更新,应在每月25日前提交上月更新数据。确有困难的,须提出数据项的具体更新时间安排及理由送省信用管理办公室审核同意并备案。

(四)加强数据采集设备管理,保证信用系统的正常运行。各部门要建立健全信用系统数据采集设备使用管理制度,明确专人负责保管维护。要保证数据采集前置机等相关设备正常接入电子政务外网,保证设备24小时正常运行和与**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数据资源中心的网络畅通。

三、加强基础建设,确保信用系统持久运行,功能发挥

(一)加强制度建设。随着系统建设两期工程的结束,数据的更新、系统的维护越来越成为一项日常性的工作。省信用管理办公室要及时研究拟定“数据提交制度和纪律”、“数据采集设备使用管理制度”等相关管理制度,经联席会议审定后实施;要建立系统建设和管理维护的工作通报制度。省政府将不定期对系统建设和管理中的阶段性任务进行督查督办和工作通报,适时纳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范围。省信用管理办公室要主动会同省监察厅、省政府督办室做好信用系统建设有关工作。

(二)制定《**省企业信用信息目录》。省信用管理办公室要牵头协同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开展调查研究,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需要、政府监管需要和法制原则,加紧拟订《**省企业信用信息目录》,形成我省企业信用征信数据指标体系,为信用系统数据全面、完整和规范提供保障。

第8篇

关键词:企业信用 缺失 危害 治理

每天的新闻报道都充斥着食品安全,从震惊世界的三鹿奶粉事件到瘦肉精再到前段时间的毒黄瓜再到现在的塑化剂,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瞩目的问题,从食品安全问题可以折射出企业信用缺失。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信用关系的形成和深化过程。我国企业信用缺失对经济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制度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企业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我国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应当看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信用基础薄弱,一些企业信用状况不容乐观,信用问题仍然是影响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1、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产品以次充好,掺假,以假充真,以旧充新,缺斤短两,假冒注册商标,假冒专利,盗版复制,假冒产地、厂名、厂址,假冒认证标志、国际标准采用标志、名优标志、防伪标志等;假广告;不符合执行标准的产品屡见不鲜,特别是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室内装修等,直接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

2、商品和服务存在价格过高、价格欺诈、虚假折扣等不良现象。比较严重的方面有:部分放开价格的商品;一些地方高速公路收费;房地产价格、物业管理;节假日交通运价、旅游价格等。

3、企业之间货款相互拖欠,企业拖欠银行贷款,形成三角债。企业相互拖欠,导致销货企业不能及时收回销货款,企业无法归还到期银行贷款,造成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等于银行接受了被拖欠货款企业转嫁过来的损失,使社会信用恶化。

二、企业信用缺失的主要危害

1、增加了交易成本。任何一个企业要做成一笔买卖都要付出相应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这就是企业的交易成本。信用与交易成本成反比,守信会减少交易成本,不守信必然会增加交易成本。

2、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信用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信用缺失后,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使其资金更加紧张,难以实现规模扩张和跨越式发展,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3、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企业信用缺失,会产生社会经济秩序混乱,使企业惜投,银行惜贷,货币政策在传导环节不断弱化和衰减,无法得到积极响应,市场信号得不到真实的反映,破坏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使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货币乘数效应难以实现,金融和经济领域的风险随时会发生。

三、企业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

1、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淡薄。诚实守信虽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备受推崇的美德,但由于我们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真正的市场经济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极为淡薄。

2、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在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一般都有较为健全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包括立法和执法,政府对信用行业的监管、对全社会信用教育的研究开发等。我国在这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3、企业内部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我国企业很少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或人员,这首先易导致因授信不当使合约不能履行以及授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现象的频繁发生,又会因对合作客户信用状况缺乏了解而受骗上当。

四、企业信用缺失的治理对策

1、每个企业都应该公开自己的信用记录。实现信用资料的开放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必要前提,建立和完善信用数据库是社会信用体系有效运作的关键

2、建立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整顿社会信用秩序,重构企业间、企业与银行的信用关系,还得靠企业自身加强信用管理,充分利用信用资源,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3、完善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秩序。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信用制度,消除企业信用关系恶化的体制性根源,加强对企业的信用管理,加大对失信企业的处罚力度,使企业的失信成本远远大于失信收益。

4、发展资信评估,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发展资信评估,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估准则、评估方法和管理方法。通过科学的评估程序和分析方法,对企业或个人履行各种经济承诺的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与判断,并以简单明了的符号表示出来。

5、建立健全的企业信用监管机制。企业总是寻找对自己最优的策略并由此形成一个均衡状态。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中,即大部分企业讲信用,信息传递方便,市场监督机制健全的社会,如果某家企业某次不讲信用,它可以获得额外利益,但其它企业可以很快知悉并在其后的经济交易中拒绝对它提供信用,那么这家企业就会处于孤立状态,从而付出巨大的代价。

总之,要治理企业信用缺失、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必须以企业自律为基础,以法律制度为保障,以合乎现代企业制度的道德为支撑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遏制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无序竞争和失信行为,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应收账款管理;风险控制;信用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4-0173-02

应收账款风险是阻碍我国企业生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做好企业内部应收账款管理是应对应收账款风险的有效途径。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职能具有一系列的独有的特点,无法由其他管理职能来代替,如客户信用信息管理,信用分析,逾期账款管理等。这些都需要企业的业务,财务以及信息等部门协调一致,统一行动,各司其职才能作好应收账款管理工作。所以,企业必须将应收账款管理的几个方面制度化,科学化、完善地完成这一管理职能。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加企业自身防御风险的能力,获得企业竞争优势。

一、建立信用管理部门

信用销售与应收账款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信用销售的发生必然伴随着应收账款的产生,要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把信用销售的管理也纳入我们考虑的视野。

一套科学的信用管理组织结构是企业的信用管理目标得以实现,业务流程和方法得以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因此,设立企业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是非常必要的。笔者提出的方案是:(1)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设置信用监理),从而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防止任何部门或各层管理人员盲目决策,所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2)将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重新进行合理的分工,信用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等各业务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必须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例如,在传统的销售人员垄断客户信息的问题,必须通过各部门在信息收集上的密切合作以及信用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加以解决。(3)一些企业已成立的清欠机构应划归信用部门统一领导,更加专业化地开展工作。

二、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信用管理制度方案:

(一)事前控制——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强化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调查和风险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客户信用分析管理;客户资信评级管理;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

(二)事中控制——赊销业务管理制度

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给予客户的赊销额度上随意性很大,销售人员或者个别管理人员说了算,结果往往是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信用政策的制定及合理运用;信用限额审核制度;销售风险控制制度。事中监管阶段主要是对每个客户进行客户资信风险评级,并对其授信额度上限进行管理,包括对客户资信信息打分、按照客户资信风险评级划分客户群并授以不同的资信政策,然后根据客户资信风险评级、客户权益总额、交易量等因素,制定每个客户授信额度上限。同时,对信用变化情况、应收账款和信用额度进行监控和审核。

(三)事后控制——应收账款监控制度

关于应收账款管理,许多企业已制定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可以将以下几个方面制度化: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账龄监控与货款回收管理制度,债权管理制度。大部分风险是由事前防范和控制不当造成的。事前阶段的风险控制,成本最低风险最小,而形成拖欠以后的追讨工作,则要复杂很多,成本也会高得惊人。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制度系统化的实施,使企业信用风险从各个维度受到有效控制,在发挥应收账款强化竞争、扩大销售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应收账款投资的机会成本、坏账损失与管理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

三、应用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

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技术对于改进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具有显著的作用。

(一)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一些企业在对客户的管理中尽管实行了各种等级划分的方法,但缺少对客户信用等级的划分方法;有些企业的划分方法不尽科学,因此,在管理上较为混乱。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评定是客户资信管理的基础,因此在等级划分的目的、定义、评级标准和评定流程上都应采取科学、规范的方法。例如评级标准的制定,信用标准是指客户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应具备的条件,如果客户达不到信用标准,则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优惠。

(二)信用政策制定方法

信用政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应收账款的回收,从而影响企业资产的优良状况,进而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然而目前许多企业并没有一套较为明确、稳定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由谁制定?目标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实施等等一系列问题亟需在信用管理工作中找到明确的答案。在实践上,我们将信用政策分成对内和对外两个文本较为有利。企业对内的信用政策起到对内部各业务职能部门的一个指导和管理的作用;对外的信用政策对于与客户信用关系的改善,信用付款行为的约束等方面都可以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合理的信用政策应考虑以下两点:信用政策应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信用政策应与企业实际能力相结合。

(三)信用限额的制定

在信用管理工作中,对客户制定信用限额是一个主要的管理工具,企业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字,就可以将过去较为复杂的管理问题简单化、效率化。然而正是由于这一数字的关键性作用,才使得它势必成为企业各部门关注的焦点。信用限额的制定方法包括经验评估方法、模型分析方法、营运资产评估方法和集体评议方法。企业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将这些方法加以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信用管理 体系建议

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自主创新、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收入以及改善我国经济贸易结构等方面起着大型企业难以替代的作用.然而,近期我国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外资中小企业高频率地暴露出一系列信用缺失现象,如金融诈骗、恶意逃债、合同违约、债务拖欠等,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市场经济本身的规律要求,构建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对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和顺利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小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健全信用管理体系,才能保证以信用交易为主要市场交易手段的成熟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有利于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快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我国加人WTO后,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连通为一体,在国际贸易中,守信用的企业必将得到长远的利益,不守信用的企业必将被淘汰。同时,完备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将有利于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和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燕、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3.有利于政府执行经济管理职能,提离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

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能够使政府有关部门便捷及时地获取中小企业资信和经济信息,不仅有助于贯彻、执行政府调控目标和经济发展战略,而且够实现政府决策建立在准确的市场信息基础之上,及时地制定和调整政府发展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动态化。

4.有利于提高社会信用管理水平,节约社会交易成本

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各交易方和利益相关者对信息的需求,改变各方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合理地配置资源,实现公平、公正地市场交易,极大地促进社会信用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效地遏制一些人在交易中通过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而谋利的行为,从而有效降低市场交易的风险,节约信用交易成本。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信用建设最大的问题是尚未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进而影响到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具体来说,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信用管理运行的法律环境差

我国针对中小企业制定的法律仅有一部《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需要相对完备的法律作保障,从征信、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以至失信行为惩罚等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全过程都需要专门的法律与其对应。与美国、欧洲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信用立法还比较落后,国家层面尚没有统一的有关社会诚信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这便得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基础薄弱。

2.中小企业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正常获取信用数据途径不畅通

我国征信数据分散在银行、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而且部门之间彼此不能完全实现数据共享,互通有无,加之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缺乏统一的检索平台和社会共享机制,信息获取途径的人为和天然阻碍是导致信息弱势方上当受骗、失信者能频频得逞的客观基础。

3.中小企业内部缺乏基本的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是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机构成部分。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缺少甚至无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不注重内部信用制度建设和践行,导致信用管理混乱,自律性不强,由此带来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

4.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

我国至今没有专门的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体系,政府也没有形成对信用行业的监督管理系统。大量处于罪与非罪、刑事与民事、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失信行为,往往得不到明确的界定和及时准确的惩罚,失信成本过低而获利过大,导致失信者侥幸得逞的心态恶性膨胀。再者,我国失信惩罚机制还没有建立系统的信用联防网络和运行机制,失信者的“黑色记录”得不到合法搜集和有效传播,造成了守信成本高、失信收益高的结果。

第11篇

关键词:信用管理 信用风险 “5C”原则

一、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概述

信用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标志之一。中国加入WTO后,企业面临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合理的利用应收账款提高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扩大经营规模是企业常用的经营手段。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总额达到8 .2 万亿元, 较2011年同比增长17 .6% ,应收账款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应当引起充分重视。应收账款作为企业流动性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营的效率、效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产安全和经济效益。

二、应收账款信用管理体系的框架

(一)选择适用的信用管理模式

信用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进行企业风险成因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先进适用的信用管理模式。

(二)进行必要的组织结构优化

进行必要的组织结构优化,首先需要设置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一方面使其在职能方面,能够弥补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的现有缺陷,填补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漏洞。这样,信用管理部门、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各司其职、互补遗缺,满足了企业管理上的需要,达到风险可控的目的;另一方面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可以整合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的资源,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经济高效地完成信用风险分析、应收账款管理等工作,目标明确,任务清晰,既不会像财务部门谨小慎微、缺乏客观信息造成客户流失,也不会像销售部门轻率冒进导致信用亏空。

此外,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可以掌握和评估客户资信状况, 对每笔交易的价值和风险进行独立的、科学的、定量化的审核, 并以此对应收账款发生和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控。

当然,现代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对信用分析人员提出了很高的专业素质要求。一个合格的信用分析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会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统计、信息检索、商法、民法、经济学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计算机及网络、客服经验、公共关系经验等职业技能。

现阶段下,大型企业可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小企业则考虑设置一名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掌握和评估客户资信状况。

(三)构建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信用管理工作流程

信用管理制度是指导信用工作开展的纲领,在建立信用管理有关制度之前,首先要了解企业对风险的取向,确定信用管理工作的基本行政流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制度。

事前管理制度一般包括:信用评估模型、信用审核流程、合同审核流程等。信用评估模型是信用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信用评估的基础上,根据信用评估的结果进入信用审核程序。信用审核完毕后,企业就可以进行合同会签,确定合同的主要条款(包括信用条款),为未来的经济业务确定合同双方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事中管理制度一般包括:发货审批流程、风险转移制度、定期信用审核制度、信用条件(额度、期限等)、调整审批流程等。发货审批是信用控制的关键环节,只有具有信用审批权限的人员审批同意后,仓库部门才能据以发货,否则,企业信用管理的一系列工作会形同虚设。此外,企业在与客户签订合同的同时,应根据风险转移制度的有关规定确定是否需要执行担保、保理、保险、抵押等风险规避措施。形成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后,企业要定期根据客户的交易情况及相关信息,进行信用审核,根据审核后的结果调整信用条件是信用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

事后管理制度一般包括:收款流程、争议解决流程、有关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等。制定合理有效、循序渐进的催款流程既能够充分体现企业对客户的重视和企业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同时又可以向客户传递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信息,使企业的款项催收工作成为一门艺术而不再僵硬、没有人情味。

(四)加强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工作是一切管理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没有奖罚并进、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企业的管理工作很难得到最终落实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非常关键,目前许多企业以DSO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DSO=期末应收账款余额/本期内的销售额X销售天数),信用管理部门只要降低DSO就从整体上既符合了财务部的利益(公式中分子降低),也符合了业务部门的利益(公式中分母提高),充分调动了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三、基于5C原则的应收账款信用管理体系

(一)5C原则

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以及各个企业实际情况的千差万别,我国企业尚没有完整的、规范的信用管理模式可供借鉴。依据西方商业银行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总结归纳出的“5C”原则,用以建立我国企业自身初步的信用管理体系,是一个现实和理智的选择。

所谓的“5C”原则,即:(1)品质(Character):指客户的信誉特征,包括:历史背景、股东情况、管理水平、经营能力、经营特点、市场竞争力、信用状况等;(2)能力(Capacity):指偿债能力,即其流动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与流动负债的比例;(3)资本(Capital):指客户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表明顾客可能偿还债务的背景,如负债比率、投资额、借贷资本的效益等;(4)抵押(Collateral):指顾客或客户拒付款项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能被用做抵押的资产,主要考虑客户用以获得信用额度的抵押资产的可靠性以及保值性;(5)条件(Condition):指可能影响顾客或客户付款能力的经济环境,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行业状况。

(二)“5C”管理体系的具体实施步骤

依据我们对“5C”原则的理解,可以构思信用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步骤。

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信用管理控制环境,管理层对信用管理工作的全力支持,在全公司范围内加强风险意识并推广信用管理工作。

其次,需要客户信用评估制度体系的建立。

再次,作为交易的风险规避措施,必要的债权保障条件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就是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应收账款的管理及收账。

这个步骤下,最为关键的工作之一就是建立客户的信用档案(即:客户信用评估)。客户的信用档案需要随时更新,由专门的信用分析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客户信用分析档案的内容至少要包括:(1)客户的商业背景;(2)客户的其他供应商或银行提供的参考信息;(3)财务报表;(4)交易记录;(5)其他信息,包括庭审记录、客户实地拜访记录、网络报道等;(6)客户信用申请表;(7)客户信用评估表。

(三)建立客户信用评估表需注意的问题

客户信用档案的核心资料是建立《客户信用评估表》,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认主要风险评估因素。包括:商业风险、公司管理、财务风险等方面;主要风险评估因素应具备的属性:1、可比性;2、对未来公司现金流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企业应针对所处不同行业确定主要的风险评估因素,以汽车行业、包装行业、电信行业为例,分别说明。

汽车行业 包装行业 电信行业

市场地位 多元化经营状况 经营环境

成本状况 品牌经营状况 公司策略和执行力度

现金流 分销渠道及价格的灵活程度 技术

流动性分析 成本效益及利润率 资本实力

融资需求量 财务政策和财务杠杆 发达或是发展中国家市场

公司风险

利润率

技术及特殊风险因素

银行/政府支持

此外,还要普遍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如:公司政策的严格性,国家、地区风险,财务报表的可信度,流动性分析,集团结构等。

确定主要风险评估因素后,还需对其进行细化,以包装行业为例,上述5个因素可细化为:

包装行业

多元化经营状况 总销售额

地域的多元化

产品的多元化

品牌经营状况 市场份额

销售额的增长

量化的品牌效应

分销渠道及价格的灵活程度 分销商的数量和控制权

成本效益及利润率 量化成本分析

税前利润

平均资产利润率

财务政策和财务杠杆 财务策略

财务杠杆

投资后现金流/负债

投资前现金流/负债

第二步,评估及量化风险评估因素。包括:质化的分析、量化的分析、行业分析、竞争者分析、历史数据分析、预测数据分析、分析结果测试等。在这里需要企业采取各种合理合法的手段,通过实地调查、网络搜索、第三方提供、政府注册信息、法庭记录、新闻、媒体、上市公司公开信息、接触客户有关人员等方法获取尽可能充分、适当的相关信息,以利于利用相关信息进一步集成、分析后,管理层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

第三步,对评估结果进行打分、得出风险等级。这里还要分为历史评级、预测评级。所谓历史评级,就是根据客户以往资料对其信用等级作出的客观评价;所谓预测评级,就是对客户未来将要与企业进行的交易等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

通过建立《客户信用评估表》得到客户所处的风险等级,结合销售部门、信用部门的《客户信用申请表》和企业通过各种渠道采集到的客户其他方面信息资料、企业以往与客户的交易资料等共同构成了客户的信用档案。通过持续丰富客户的信用档案,就可以为信用管理工作提供客观、详实的资料和信息。

综上所述,合理有效地防范与控制应收账款的风险应作为企业的主要风险管控领域之一,信用管理工作无疑是现代企业规避经营风险不可或缺的主要措施。改革落后的管理体制,全面实施信用管理,为企业稳健经营提供合理保障乃信用管理工作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鄢菊兰.浅谈企业信用管理中的应收账款管理[J].科技资讯,2006;35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 信用管理体系 信用管理职能 信用风险管理

一、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的主体是各式各样的企业,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国内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信用制度的完善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信用是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前提

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活动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规范市场交易的信用制度。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市场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没有信用,企业不可能正常经营;没有信用,市场不可能健康运行;没有信用,市场经济不可能健康发展;没有信用,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顺利实施。

(二)信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市场经济越发达,企业活动范围越广泛,信用就越重要。从企业整体看,信用是企业形成凝聚力并且发展壮大的基础,没有了信用,企业无法发展壮大;从企业融资看,信用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条件,如果企业信用缺乏或者信用制度不健全,就不可能顺利融资;从市场交易看,企业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市场树立良好的形象,受到客户和消费者的信赖和欢迎,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因此,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改善企业信用状况,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对于企业抵御市场风险,改善企业融资条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和做大做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企业有必要对信用管理体系进行改革或完善,一是企业外部信用体系的管理,二是企业内部信用体系的管理。这里笔者仅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提出个人的一点想法。

二、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

随着以解决产权问题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面临的更为严峻和紧迫的问题是,基础管理落后,无法适应当前买方市场和信用经济的要求。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信用经济更是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当前我国市场信用体制相对比较落后,使得很多在B2B平台上开展的商务活动难以兑现,线下付款势必存在着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问题,影响了企业发展。为了有效规避商务活动中的兑现风险.企业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这也是每个企业微观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问题分析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在计划与行政管理之下进行的,企业之间(包括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交易大多是在同一个所有者或管理者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的,企业无须过多关心信用和风险问题。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变成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这时沿袭传统管理体制的企业,其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欠缺开始暴露出来,并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上大致都经历了以下过程:初期资金高投入,销售额高增长,后期则低回报,甚至出现经营危机。在买方市场和赊销方式下,一个企业如果过份注重销售业绩的增长,虽然能快速扩大账面销售额,但其背后的财务状况却不容乐观,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利润随之下降。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有的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一心追求眼前利润;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差,使企业的信用大打折扣,信用管理自然名存实亡。

2.基本管理职能的欠缺。在我国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落实应收账款的过程中却常常出现由于职责分工不清而导致两个部门相互推托的现象,这样就使得应收账款的处理效率十分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基本管理职能存在欠缺,使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于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的职能。

3.应收账款管理的滞后。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是如何“追账”。有些企业的销售人员、财务人员耗费大量精力参与讨债,有些企业甚至专门成立了追账机构,但收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忽视了交易之前和交易过程中的信用管理,将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放在“事后收账”,结果使应收账款得不到合理的控制,还花费了数倍于应收账款正常管理的成本,损失惨重。应收账款管理明显滞后,使企业一时无法收回账款,使得各方面的资金周转不开,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甚至面临倒闭的境地。

4..信用管理方法的落后。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往往是重权力而不重职能,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又相互推卸责任。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在销售提成的激励下,业务人员拉到大量订单之后寄希望于一些缺少专业技能的人员去收账,企业最终只能品尝大量呆账造成的苦果。

(二)基本解决方案

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以上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目前我国企业在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设置上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及信用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企业最高管理决策层缺少对信用决策业务的领导和控制;信用管理职能划分不清,大多是支离破碎地分布在销售和财务部门,其结果往往是只重权力不重职能;部门内部管理目标、职责和权力不配套,而且部门问在信用管理上缺少协调和沟通;缺少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和专业化分工

针对上述管理现状及未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提出如下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