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6 20:40: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差测量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源于实际生产实践的总结与提炼,与实际生产息息相关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作为机械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成为机械技术人员必备的专业性基础知识和技能。由于该课程概念多、名词术语多、公式多,课程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不好学,老师不好教”的现象。结合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与本学科特性,不难看出,提升“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教学效果需要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导向。
1.“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现状
结合当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实际来看,该课程主要存在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实践技能物质条件受限和教学引导不足等的问题。而现有高职院校所采用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材在微观内容的设计与编排上还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束缚,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不协调。实践能力条件方面,一是任课教师难以彻底脱离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引导和培养。二是受场地和实训设备等物质条件的限制,学生实践技能得不到充分锻炼和提高。
2.实践动手能力驱动下“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方法改进对策
(1)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过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针对当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及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引导的教学现状,任课教师需结合教材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在课前做足功课,结合当前生产实际合理设置教学过程,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根据“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精选授课内容,适当缩减课堂理论教学的时间,增加技能学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堂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当做到重点突出,利用多媒体、视频等教学手段讲解一些实际的例题,主要讲解思路和方法。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理论,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兴趣。实训内容要紧跟本学科的发展方向,采用模块化实训,培养学生的实际读图能力、测量技术实际操作能力、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提供多层次多方式的实践机会,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以致用永远是学科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根据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课程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当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式的实践机会。一方面,改善当前教学实践器材及其他硬件不足的现状,加大对该课程教学物质基础的投入力度,改良和引进教学设备,不断巩固和提高硬件水平。另一方面,积极促成校企合作,与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定点实习基地,让学生分阶段进入企业参观,甚至是完成一部分实习,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任课教师应做到常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因此,任课教师应做到常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源于生产实践,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该学科的教学也应当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当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下企业、技术服务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活动,这对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是一大促进。
总之,“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源于生产实际,提高其教学质量必然也得以实践动手能力为导向。任课教师应当及时转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多实践多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坚持“实用、够用”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小燕.《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与改革探讨[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03):82.
[2]文翠芳.浅谈中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方法[J].装备制造技术,2014(09).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互换性;教学改革;实践能力
培养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目前我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也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互换性原理与测量》是机械类、机电类、仪器仪表类、材料成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公差与配合相关基本理论、了解标准化的生产思想、掌握精度测量的基本方法;能够看懂图纸中技术要求并对给定的零件进行精度设计。本课程的知识与贯穿于机械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维修整个生命周期,是学生学习后继专业课程的基础,是联系设计类课程和工艺类课程的纽带,更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础。我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对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
1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互换性原理与测量作为机械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该课程开设在大一下学期,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只学过《机械制图》《机械工程材料》两门专业课,因此学生专业知识薄弱,对机械专业术语接触相对较少,对教材中提到的很多概念、术语似懂非懂立理解不够深刻;另外,该课程符号多,概念多,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积极主动性及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在教学内容上,传统教学重点讲解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尺寸的公差、几何公差、粗糙度、尺寸链等内容,对于具体零件的精度设计及检测往往讲的很少甚至不讲,这将导致学生在后期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床夹具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零件精度设计时对互换性原理与测量知识的运用能力明显较弱,甚至无法将所学知识进行熟练运用。本课程总学时一般为32学时,实验教学环节仅有4学时,设置尺寸的测量、几何公差及粗糙度检测两个实验环节,由于学时有限,学生对实验器材的结构原理,操作方法,数据处理等都不够熟悉,实验课上学生就像走马观花,看实验老师演示完后自己对实验仪器、操作方法、理论与实验的联系仍然糊里糊涂,对实验的内容稍作修改,让学生自己完成都很困难。因此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够,难以适应以后的工作需求。传统的对课程的考核往往采取期末考试定成绩的方式,这种方式下考试内容多重理论轻应用,学生为了取得高分通常是死记硬背,忽略了对知识的应用。且因考试设置在期末,对于试卷中反馈的问题教师往往也不能及时对学生进行辅导及纠正。可见这种考核模式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显不符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次教学改革的重点。
2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院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入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模式。
2.1教学内容以工作需求为导向
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以后工作需要精选教学内容,将其划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尺寸的公差及检测、几何公差与检测、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模块二:典型零件精度设计与精度检测,内容包括齿轮、螺纹、轴承、键连接等零件的精度设计方法与精度检测方法。模块三:机械零件测绘与精度设计综合实训,该环节需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机械制图及互换性原理与测量的知识对给定零件进行测绘及精度设计。在学时分配上,模块一:16学时,模块二:8学时,模块三:8学时。实验环节不再占据理论课时,实行开发性实验管理。通过教学内容的调整,有效改善了学生对知识理解不深刻,对知识运用能力差的问题。
2.2产品零件进课堂,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针对上述提到的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术语似懂非懂的问题,我校在教学改革中充分利用现有教具模型、并从工厂搜集一些机械零件,包括齿轮,轴承,轴,箱体,端盖,螺纹,减速器,齿轮油泵等,上课时将零件带到课堂,并在讲解理论过程中及时与这些实物结合进行举例,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讲解“孔和轴”的概念时,先给出基本概念并作出解释,后可以将轴承、齿轮、带轮等模型让学生观察,将“孔”的概念与轴承内圈、齿轮孔、带轮孔、键槽等实物结合起来,将“轴”的概念与轴承外圈、传动轴、键等实物结合起来。这样使得概念不再空洞,难以理解。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知识,又对典型的零件结构多了一份认识,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对知识理解不深刻的问题。
2.3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的思想充分活跃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块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小组讨论方式教学。例如,讲解尺寸公差的选用,几何公差的选用,粗糙度的选用等章节时可采取小组讨论式教学方式。教师先给学生介绍选用公差的基本原则,并举例说明,之后可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分一个零件,让同学针对具体零件进行讨论,要求明确零件的结构、工作原理、材料等常识,后讨论如何选用尺寸公差、几何公差及粗糙度。并规定每一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对讨论结果进行阐述。最后由老师点评、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参与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运用都是一个很好的提升。
2.4建立开放式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我校对公差与测量实验室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利用,并实现开放式管理,开发了十几项开放性实验,实验清单中既包括孔的尺寸测量、轴的尺寸测量、各种几何公差的测量,表面粗糙度的测量等基本的测量项目,也包括综合性测量项目,对于给定的零件按照图纸要求检测其尺寸、几何公差、粗糙度,并作出合格性判断。实验清单中的所有项目与理论课紧密结合,例如,理论课讲完尺寸公差与检测,学生课后可到实验室学习该部分相关的实验项目,在理论课讲到典型零件的精度设计及精度测量时,学生课后可到实验室学习综合性实验测量项目。实验教学不仅要完成使用仪器的训练,而且要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到有关量仪工作原理和读数原理方面的知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要全面完成这些任务实验应该:(1)要有真实性;(2)要有代表性;(3)要利用实验机会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仪器的工作原理和读数原理。每一实验操作前要求学生参考实验指导书,自己学习相关实验设备名称、结构、原理、使用注意事项、实验操作步骤、方法,进入实验室后先对学生前期准备知识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才能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由实验老师及时给予指导,实验完成后,要求提交实验报告的内容中需要有本次实验的详细记录,包括实验设备、实验步骤、零件图并在图中标注所测量的尺寸公差、几何公差、粗糙度等项目。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改变了以往老师演示学生观察的实验课模式,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2.5综合实训强化教学效果
在课程最后一个模块设置机械零件精度设计与综合实训环节,要求学生对给定的具体零件分析其工作原理,使用要求,对零件进行测绘并对关键位置进行精度设计,最终以零件的三视图并标注尺寸公差、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及热处理方式等具体技术要求的形式提交大作业,这一过程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并将机械制图、互换性、机械工程材料的知识有效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各门课程之间不是孤立的。该环节的实施让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了有效的锻炼,在后期的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中对本课程知识的运用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2.6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本次教改过程中,打破过去单一的考核模式,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实行理论与实践双向考核,理论考核又分为阶段性考核、课堂现场考核、期末考核等方式。实践考核包括开放性实验动手能力考核,综合实训考核等。每次考核内容教师都要严格把关,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也可以在后期的教学中给予及时的指导及训练。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考核下,改变了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端,让学生更加重视实践动手能力训练。
3结论
互换性原理与测量作为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在教改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另外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后期改革的方向如下:3.1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由于教师多年在高校承担理论教学工作与实践生产存在明显脱节,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教师所教授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就需要教师了解生产发展前沿,在以后的教改中,应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利用假期让教师多参加生产实践。3.2教材建设问题针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传统的教材不再符合教学要求,因此编写适合我校学生使用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材迫在眉睫。
4致谢
能够取得以上教学改革的成效,是我们机械基础教学团队各位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对在教改中付出辛苦汗水的各位同事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贾鑫.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河南农业,2009,(5):41-49.
[2]林明山.基于做中学学中做的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模具工业,2012,(10):68-70.
关键词: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项目教学;探索与实践
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现代的高等工程教育就是要结合工程实践的教学,培养符合产业需要的具有全面能力和素质的工程人才。项目教学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按照各种完整的项目组织知识,交给学生去做、去学,在反反复复的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学到一些必要的知识,形成各种能力。其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不仅仅是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通过对一个个项目的实际操作,要使所有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发现新知识、团队合作、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的目的。
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课程改革的目标
由于《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做了些创新和改革,课改的目标的是想培养学生具有公差和配合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掌握技术测量的手段和方法,既能根据图纸的要求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又能进行正确的质量检测。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1)在技能方面,学生要能认知和熟悉各种计量器具,掌握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方法,正确选择和使用生产现场的常用计量器具,能对一般几何量和典型零件进行测量与检测,懂得如何保养测量仪器,并建立这种意识。(2)在知识层面上,要求学生初步建立互换性的基本概念。熟知和理解孔和轴的极限偏差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表面粗糙度及检测,测量技术基础,滚动轴承的互换性、键配合的互换性及检测,圆锥互换性及检测、齿轮传动的互换性及测量,螺纹的互换性及检测,尺寸链等知识,加深对互换性基本概念的理解,了解常见几何参数公差与配合的应用。(3)在学生自身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沟通交流和互动能力、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等。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思考问题,能在检测中找到问题,通过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实训项目的设计
经过多次的课程改革探讨,构建了“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理论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综合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是仅仅依靠课本灌输的有限的通用知识。实践环节是通过设计一系列具体测量项目来开展,为了能够顺利开展实训,本院教师精心设计编写实训指导书和实训报告,内容如表1所示。
在实训过程中,强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角色转换为主动角色,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测量方法等完成项目中设定的任务,解决项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完成实训项目。同时通过完成实训报告和回答发散性的问题,学生能更加灵活地把握、运用知识,去思考专业知识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协调能力与语言交流沟通能力。
实训项目的实施
根据以上的课改思路和设计内容,教师做了相应的准备,对实训课的内容进行调整,课程的进度、上课方法、情境的设置等都在商讨中达成一致,实训项目的实施方案如表2所示。
实训项目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从课程开展的效果来看,学生对实物、测量器具有很大的兴趣,都很乐意亲自动手测量,希望有较大的自主性,想通过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学习效率和热情比较高。学生反映这种边学、边做的课程安排效果好,增强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开拓了思维方式。
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学生管理难,学生太多,实训课课堂很难控制。(2)仪器管理难,学生好奇心很强,保证设备的完整性有一定的难度。目前采取的措施是教师要对学生实训操作有严格的要求,每次对使用过的仪器进行检查,并且做详细的记录,这样教师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3)教师之间的联系、沟通,进度、实验的教学统一也有一定的困难。
尽管难度大,但目前跟学生交流后,感觉效果还不错,学生有主动性,有很大的兴趣,乐意自己去测量,用自己思考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热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总之,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这门课程引入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的初次探索和实践,目前看来还是初见成效的。
参考文献
[1]毛金明,康剑莉.CAD/CAM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项目教学中的应用[J].机械与电气,2008,8(8).
[2]蔡金美.PLC项目教学之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8,(5).
[3]薛海,朱青松.《液压与气动技术》项目教学设计与研究[J].硅谷,2008,(17).
[4]於红梅.《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创新思路[J].科教文汇,2007,(11).
[论文关键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学习兴趣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这门课程概念多、名词术语多、公式多、内容多、涉及面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该课程的特点及各章节内容的重要性及实际应用性,同时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注意倾听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使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一、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思路;上好第一节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课之前,笔者首先认真地深入理解和钻研教材,在“备教材”上下功夫。在此过程中笔者着重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明确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的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注重研究和解决教材中的难点。同时在教学中总结以前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在“教法”上努力寻求自己的特色,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围绕“教案”进行的陈旧模式,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上好第一节课很重要,新的学期,学生看到新的教师、新的课本,对新课总怀有一种好奇心,迫切想知道该课程要讲一些什么内容和它有没有使用价值,对自己以后找工作是否有用等。教师必须在第一节课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第一节课教师要结合专业讲清课程的所用教材、参考书;课程的产生、发展和主要内容,明确教学任务,讲清课程性质、特点,结合实际生产,明确开设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及要求达到的目的,最后讲述如何学习及考核方法等。
二、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尽可能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本门课程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概念多、术语多、标准多,如何理解这些概念、术语、标准,是学好该课程的关键,笔者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在第二章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中,包含了基本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度配合、基准制等术语和定义,可以以学生在机加工实习所做的机械零件——齿轮轴为载体讲解。首先让学生分析图纸信息,提出图纸中包含哪些尺寸,用什么形式表示,用具体的数值或数值计算,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接着根据图纸上的公差带代号,介绍有关国家标准,如何查表等内容;最后提出如何选择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
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还可用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一方面,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大胆提出在听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求得解决。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提问,以考查的方式检查学生是否掌握重要的知识概念。这样,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中,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表现自我、展示才干和锻炼胆识的热忱。 三、合理选择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给学生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教学内容内在的联系以及相应的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选择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如在讲解形位公差带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教师自身的教学思路,笔者选择了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模拟、逐步显示的方式演示给学生看。这样,书本上静态的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直观的动态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也要认清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不应该“一刀切”、“一哄而上”。如上课补充的知识点或例题,学生有时上课来不及抄录,课后在学生头脑中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所以此部分我采用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实验实践提高能力,突出高职特色
关键词:锉削 教学策略 教学流程
锉削是钳工实训中一项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操作技能。本课题针对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锉削的基本知识。本课题要求他们把锉削姿势和锉削的技术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与此同时,掌握相关量具的使用,掌握长方体的锉削加工方法。本课程属于承上启下的内容,是分析锉削加工的基础,对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本课程的重要章节之一。
一、备课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题的教学要求是学生能够达到一定的锉削精度并提高平面锉削的实训技能;学会应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掌握应用游标卡尺的外卡钳对尺寸公差的测量技能;能够熟练应用刀口尺;掌握用250mm(10英寸)细板锉锉削加工,表面粗糙度达到Ra≤3.2μm。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实训课题内容,确定本次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知识目标:巩固锉削姿势,提高锉削熟练程度;正确使用相关量具,掌握相关量具测量方法;掌握长方体加工方法及加工精度。
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判断长方体的加工方法;提高动手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观察能力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结构特点,确定了本次课程的教学重难点。相关量具的测量方法及测量使用和提高锉削的熟练程度为重点内容。要掌握长方体的精加工方法并对测量尺寸进行准确性分析,需要学生对相关加工方法等知识比较熟悉,所以把这部分知识点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策略
为了使本课程的教学真正服务于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及维修钳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将教学内容重新组织整理。根据笔者学院学生的特点,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对本课程的教学进行了课程体系改进,以“理论基础,实践强化”为指导,在实践操作这个载体上将教学策略改进为“理论―实践―再实践”,重点强调操作技能的培训和养成。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模块内容项目化
为了使教学对接行业、立足职业岗位的工作实际,笔者把每个模块中每一个项目设置为多个子项目,其中装配技能在企业中是工作的基础,如车床装配分为床头箱装配、溜板箱装配、进给箱装配。课题练习是保证考取钳工技能资格证的前提。这两项目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2.实践教学层次化
本课题设计为基础操作学习―单一课题练习―综合课题练习。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本着多动手、操作难度从简单到复杂的宗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3.实训内容职业化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实训中紧密联系企业,以企业用人要求为标准,让学生在做人和做事的两方面同时提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本课题的教学内容进行如下的组织和安排。教学流程是:组织教学―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指导。入门指导主要向学生讲授锉削操作的技术要领,并进行操作难点的演示。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主要对每个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实时纠正与督促。结束阶段的指导主要总结一天的实习情况,验收学生的工件。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引导法、演示法。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应不间断地巡回指导,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提示和纠正。学生主要是通过主动实习操作练习,深刻领会理论教学中的知识点,掌握相应量具的测量方法以及熟练掌握锉削的加工方法和加工技巧。该次实习教学主要采用讲解与示范操作相结合,并应用相关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教学流程
在每个课件中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分析图样―操作示范―巡回指导―逐个点评―归纳总结。对于学生除新知识要操作示范科,其余可以让学生直接操作。
对学情、教材、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和确定,在课程中主要采用任务导向法、讲解法、操作演示法和巡回指导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交流中获取知识、逐步完成实习任务。下面以加工锤头为例来说明讲解法和任务导向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任务导向法让学生了解从圆钢加工成四边形,再根据图样加工成锤头的过程:将图样和相关资料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回顾公差配合,精度保证的相关方法;分组讨论,分析图样并根据图样拟定加工工艺路线;以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确定加工工艺路线;学生开始实践。根据图样加工成长方体;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评价总结。
本课堂坚持精讲多练,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动起来,使得课堂充满活力,让他们带着问题听课,围绕着任务操作,引导他们边学边练,轻松愉快地完成本次任务。
课前准备:首先准备教学挂图、示教板,及多媒体课件,演示锉削实训过程。准备成品样件一件展示实习成果,明确实训任务。准备各种工具量具若干。
入门指导包括五项:一是介绍相关工艺知识:主要包括关键量具游标卡尺的测量及读数方法;精讲细板锉的握法,演示使用方法;简单讲解清除锉齿内常用的锉削加工方法。二是简明工艺分析。画线:讲解加工线的划法并提示画线的注意事项。加工顺序:粗锉―半精锉―精锉。质量要求:尺寸、平面度、平行度、垂直度等方面满足公差要求。三是讲解操作要领。首先加工平面,在平面加工完成之后再选择加工垂直面。讲解用细锉精加工达到 Ra3.2粗糙度的方法。演示锉削实训的正确中操作姿势。重点两手用力方向、大小变化。提示学生锉削实训达到正确熟练。四是操作难点演示。演示细锉精加工方法并提示精锉加工的不同。分析工件中凸起产生的原因,提醒学生锉削力注意要保持平衡。演示使用相应量具测量工件尺寸的方法及确保准确性的注意事项。五是有关工艺知识及注意事项。重点演示细锉精修法,细锉精修时锉刀的握法,清除锉齿内的锉削方法,分析锉削中产生平面中凸的消除方法及产生原因,分析锉削力不平衡会产生的后果就是产生了平面中凸并演示消除平面中凸的方法,找出并使用锉刀的凸面段,在工件表面涂示剂以此告知学生锉削时压力小,行程短。
测量时要注意:首先检验游标卡尺并将卡尺的测量爪及工件被测表面擦拭干净;如果测量垂直度,要将锐边倒棱;使用角尺、刀口尺测量时注意不要轻易拖动;测量过程中垫好适当的钳口衬铁,目的是保护工件表面,以免出现表面损伤有凸凹不平现象出现。
教师在实习过程中巡回检查学生各工序的实时操作情况,及时提醒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根据实训操作的实际情况,采用重点和主要问题全面集中指导,个别问题个别对待并指导的方法。
四、教学反思
本次课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突出专业特征、注重直观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兴趣盎然。
实习教学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符合每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笔者会在课后及时补充,对部分不能很好掌握知识点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单独辅导,指导学生课后借助网络平台,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复习、重学直到掌握为止。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方案;注意问题
一、项目教学法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
二、项目化教学在公差配合教学中的优势
(1)在教学中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项目化教学把问题的呈现放在前面,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造成认知矛盾和冲突,激发探究欲望,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主动探索和研究。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传统的学习是教师讲,学生记。而项目化教学则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实践不仅指动手操作、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活动,而且指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来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
(3)建立了一个模拟实际应用情景。项目化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实现教学与生产岗位的零距离;创新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是项目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 确定项目化教学方案
在实训中,我根据上述步骤采用项目教学法,确立了几个项目内容
项目1:读零件图
零件图的选择要结合具体专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零件图。通过本项目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对图纸上技术要求的阅读能力。本项目包括了很多知识目标,用到的就引入并加以介绍,比如讲到为什么要标注技术要求,引入互换性的概念与原理,提出几何量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从而介绍尺寸误差、形位误差、表面粗糙度等概念,让学生掌握图纸上各项技术标注的含义,能够读懂零件图。
项目2:典型零件测绘与技术要求标注
以专业典型零件为例,学生分组进行。在本项目中学生主要训练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让学生掌握常用和通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如千分尺、游标卡尺、百分表、量规等,用它们来测量常用的零件,要边检测、边调整,对量具的选用及组合、具体的测量方法作解释;用内径百分表测量孔径的方法等。测绘完成后要求学生进行技术要求标注。本项目还包含了查表、主要零件的配合与公差的选择、标注等内容。这样既使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课程能有完整的要领。本项目的实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项目3:车间零件检测
本项目可以到实习车间检测具体零件,也可通过购置工厂淘汰的专用量具和具体零件,让学生分析专用量具了解其工作原理,并实际操作专用量具掌握其使用方法。比如锥度塞规着色检测内圆锥角、螺纹塞(环)规检测内外螺纹、三针测量螺纹的单一中径等。本项目知识目标可以重点介绍量具、量仪的选择与使用、极限量规的选择与使用、介绍测量方法以及测量误差的分类等。
四、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项目活动作品的评价。将学生分为若干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最少4人;学生在完成作品之后,教师要求他们对作品进行自述、互评。为了能更好地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我在每个部件中都制定了评分标准;学生通过评分标准先自测、自评,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其主要作用是重视学生学习主体,重视学生的反思,以促进学生的发展。然后互评,学生互评让学生对制作成果进行共享,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以及提出改进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客观地从正面进行相互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习别人的特长和优点,以评价促进学习,让学生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项目的实施过程要完整有序。学生在独立完成项目前,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主要包括对新知识的讲解和对项目具体实施的解释。
新知识的讲解要抓重点,避免重复,其过程应该精练,最好是通过简单的例子用实际操作的方法进行,这样,学生才更容易理解、接受,也为学生独立完成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解释清楚项目实施的步骤,相关资料要及时给出。教师除了要告诉学生即将完成的项目是什么,还应该适当地提醒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3)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项目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即使学生有问题,也应该是启发性的,非正面、非全面的提示性指导不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4)项目总结必不可少。项目完成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索钻研的过程,为了能学众人之长,项目完成后的总结也相当重要。它应包括思路总结和技巧总结。思路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白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方法上的不足。
技能动作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反复练习和及时反馈两个过程。以钳工实训技能当中的锯割为例,许多学生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太重视规范的操作方法,结果锯下去后发现锯缝是歪歪斜斜、参差不齐的。实际上,规范的锯割操作,从锯条的安装方向、起锯的角度、锯弓的握法、站立的姿势、身体与胳膊运动的配合、锯削的力度与频率、眼睛的前后观察都有明确的操作要领。学生一开始训练时就要对这些方面反复练习,逐步加强动作规范性,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随着训练的持续,逐渐提高锯割的精度,锯削后的余量在0.20mm—0.30mm之间才算达到锯割技能的训练要求。再比如锉削加工时,学生对锉刀的握法、站立的姿势、左右手的平衡用力等方面的掌握也都需要大量的反复练习。如何将锉刀端平,更是需要学生反复训练、反复纠正的。学生对自己的训练情况往往会“当局者迷”,所以通常会安排两个人一组,互相检查从而使锉削的结果得到及时的反馈。只有这样,锉刀在加工过程中才能尽量保持水平,避免中凸的出现,从而获得较高的平面度。
二、心理学知识与技能教学实践的结合
这里涉及到心理学知识当中的两个专业术语:练习曲线和高原现象。
(一)练习曲线
技能水平的提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用练习曲线来描述。练习曲线就是时间与训练效果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图。以钳工锉削技能训练的练习曲线为例,有以下几个特点。进步的速度先快后慢。在练习的初期进步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先快后慢的主要原因是:开始练习时,教师往往把复杂的学习分解为一些比较简单的任务进行练习,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加之练习初期兴趣浓,情绪饱满,比较努力,所以练习初期进步较快;训练后期对锉削表面的粗糙度、与大平面的垂直度及尺寸精度要求提高,单个表面的加工速度变快,加之后期训练的积极性可能会降低,所以提高较慢。教师在指导时,应加强后期的指导和训练。经常变化训练任务,逐步提高训练难度,使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训练热情。比如开始训练时可以只要求学生把锉刀端平,保证平面度和表面粗糙度合格。接下来就要求学生提高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最后进行锉削配合训练提高配合精度。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虽然练习曲线有共同趋势,但因为每个班级学生人数众多,当然也会有明显的个别差异。个别差异的原因会有多种,除了某些客观原因,如设备问题、工具、量具有缺陷外,主要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练习方法和努力程度有密切关系。练习中既然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就要及时了解差异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单独指导学生练习,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得以顺利巩固和提高。
(二)高原现象
学生在练习中期会出现暂时的停顿现象,即所谓练习曲线上的“高原期”。产生高原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需要改变旧的训练方法,而代之以新的训练方法。在学生没有完成这种改变之前,技能水平的进步就会处于停顿状态,甚至在适应新的训练方法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暂时的退步,一旦适应新的训练方法后技能水平又会提高。以钻孔技能训练为例,刚开始练习的时候,钻孔的精度要靠打样冲的准度来控制。这时孔的位置精度可以保证在0.20mm的公差范围之内。但是当孔的位置精度要求提高到0.10mm的公差范围之内时,原先打样冲的钻孔方法就无法达到现在的精度要求。这时就需要采用修孔的方法进行加工。二是学生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之后,兴趣和积极性降低、身体疲劳,甚至出现厌烦情绪,这也会造成高原现象。学生在训练当中出现高原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指导他们采用新的方式方法,或者是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使其重拾训练信心,突破高原期从而继续进步。另外,当技能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会出现成绩相对稳定,曲线上升呈几乎停滞的状态,似乎训练已经到达了“极限”。在这里应当指出的是,每个人对技能的掌握水平与其机体的生理限度和心理状态有密切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生理限度的存在是不能否认的,但是实际上钳工技能是划线、锯削、锉削、钻孔、铰孔、螺纹加工等多项技能的综合,不可能每一项技能都同时到达生理“极限”,而且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技能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比如自信心、锉削配合时的耐心、细心等。所以说,进一步提高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尤其对青年学生更是如此。许多参加过技能大赛的优秀学生在加工同一套零件时一次比一次完成得出色就是很好的证明。所以不能轻易说某人的技能水平已经到达了极限,不能再提高了,应当指导他们改进工艺结构、调整好心理状态,鼓励他们取得更大的成绩。
三、制定合理的训练任务
通过练习曲线可以大致了解学生的技能发展水平。这样就有利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任务。训练任务是根据教学模块进行制定的,每个实训任务都应该体现本模块的教学内容。根据钳工技能教学的特点,可以把教学模块大致分为:划线、锯削、锉削、孔加工、螺纹加工和综合锉配六个部分。例如,在进行锯削模块教学时,就要针对锯削技能训练要求给学生布置实训任务,专门进行锯削训练。训练时间的长短可以根据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确定。一般情况下当一个班级中有90%以上的学生能够达到锯削合格要求时就可以考虑进行下一个模块的实习教学。至于其他个别还没有达到合格要求的学生就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督促,争取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训练任务的教学实施过程一般分五个阶段进行:
(1)根据教学模块制定出相应的实训任务。此时实训任务的难度要根据学生当前的技能水平,比上一个任务的难度有适当的提高。以常见的燕尾锉削配合为例,开始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在燕尾处钻工艺孔或者进行沉割处理。当学生逐渐掌握燕尾角度的加工方法后就要提高任务难度。不再钻工艺孔和沉割处理,而是让学生利用锉刀结合锯条进行“清角”处理。这样训练下来学生的技能水平才能稳步提高。
(2)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加工工艺流程。要尊重学生的思考意见,允许存在不同的工艺方案。
(3)任务实施,学生明确工艺流程后进行零件的加工。加工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规范操作习惯。
(4)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加工成果进行自评和互评,再由教师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加工当中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
(5)总结归纳并进行点评。点评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找到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锉削配合模块是钳工等级考核当中的重要内容。在进行锉削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许多问题,如锉削面不平、量具使用不规范、测量方法不正确、工艺安排不合理等等。这些都要在实训时给学生指出,使其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另外,总结评价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在进步。即使是对学生进行批评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过分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三、总结
【关键词】数控加工编程与实训 高职 一体化教学 深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43-02
数控加工技术是现代制造的基础,同时也是现代制造的核心,其先进性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战略地位和综合国力,全球的制造业强国都在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进本国数控技术及其附属产业的发展。然而,当前我国掌握数控技能的专业人才不仅数量短缺,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也存在着明显差距。因此,我国需要加强数控加工人才的培养,而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高职院校更是责无旁贷。高职院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应以区域内行业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其所培养的数控专业学生,要求掌握有关数控技术的知识,具备熟练应用数控机床的专业技能,并能通过训练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以便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服务于区域、行业发展。
一、“数控加工编程与实训”课程教学初次改革及其成效
近年来,众多高职院校在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不断探索,加快教学改革。鉴于“数控加工编程与实训”课程所要求的较强理论性和较强实践性,课程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的特点,许多高职院校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完成了对课程的初次改革,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项目化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项目化教学以工学结合、行动导向、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素质渗透、学生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等为精髓,是当前职业教育提倡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一种,也是国际国内备受推崇的效果优秀的职业教育方法。“数控加工编程与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后,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表1 初次教学改革的教学过程
实施步骤 教学内容 实施过程
一 理论教学 教师教、学生学
二 布置任务 教师下达、学生执行
三 示范操作 教师实践、学生观摩
四 填写工艺文本资料 教师给出模板、学生分析填写
五 加工实训 学生模仿加工、实机操作
六 上交文本资料、实物作品 教师评定成绩
通过教学实施可以发现,初次改革仍存在以下弊端:一是工作任务简单。教师在设定任务时,要综合考虑整个班级甚至整个年级学生的制作水平的差异,不便于设计形状复杂、精度较高的零件。二是从教学模式上看,虽然形成了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但是由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做,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创新思维受到限制,单纯地模仿教师的行为,也不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培养,发挥每个学生的自身优势。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个班组只要有一人加工出零件,本班组的所有人就都能加工出该零件。三是实训室、设备的利用率较低,不能优化实训室、设备的使用,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等的浪费。
从教学内容和实施过程中不难看出,虽然经过了改革,但教学的主体仍然是教师,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教而学。教学过程中的乏味、无新意依然存在,教与学的双主体性来能体现,学生的能力提高不明显。
二、“数控加工编程与实训”课程教学的深度改革
为了切实地达到培养学生设计、分析、动手实践、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的目的,应遵循高职学生的发展规律,在已有改革基础上,对“数控加工编程与实训”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再定位和再剖析,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对教学进行二次改革。
(一)前期课程及其培养目标
在学习“数控加工编程与实训”课程前,学生需要先进行机械制造类基础课程的学习,实现相关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如表2所示。
表2 机械制造类基础课程及其培养目标
课程名称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机械制图 能用图样正确表达零件结构、工作原理、技术要求
机械制造基础 掌握机械工程材料和机械制造工艺过程一般规律、机械制造基本方法,具备对一般机床的实际操作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 能对机械制造过程有总体的、全面的了解,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具备制定工艺规程的能力,具备对制造系统、制造模式选择、决策的能力
(二)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步:理论教学、零件设计、工艺设计。相对而言,数控机床操作的危险性比普通机床要高,因此在“数控加工编程与实训”课程中理论教学是不能忽略的,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进行实践操作。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讲授编程理论的主体,学生以自己的灵感为载体,自行设计零件,绘制图纸,为之后的实训做好前期准备。教师在此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不断提出新的工作要求,学生每人必须自行设计车削零件、铣削零件各一件,所设计的零件必须包含圆弧、内外螺纹、槽、孔等具有典型加工工艺的结构。教师对学生所设计的图纸进行指导并帮助学生进行修改分析,注意强调零件的结构工艺性。结合实训室设备的加工精度,再适当调整工艺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控制加工的难易程度。完成设计工作之后,进行工艺规程编写任务,制定并填写“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和“机械加工工序卡片”,培养学生合理利用现有的生产条件,制定出合理并且经济有效的加工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实践能力。整个步骤,实质既是一次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又是一次综合应用基础课程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激发了学生学习好奇心;对教师而言,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学变得新颖、灵活。
第二步:综合编程、仿真实训。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行相应零件的数控编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合适的仿真软件,演示更为直观,也提高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可获得及时的反馈;每一位学生针对零件编写好程序后,可以利用数控仿真软件进行校验,及时发现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降低了直接上机操作的危险性,确保实训加工的顺利进行。每个学校的数控操作系统的数量、型号都是有限的,利用仿真软件的操作,能够使学生了解多种操作系统的操作特点,做到举一反三,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就业信心,缩减学校和企业的时空差距。
第三步:数控机床实训加工。教师结合实训用机床的操作特点,重点讲授数控机床操作和仿真软件操作的区别以及安全操作事项,侧重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数控程序必须经过仿真软件验证无误后方可输入数控机床进行运行。为了生产安全和降低耗材的使用,可以先使用尼龙材料等非金属材料进行试切削加工,加工成型后,再进行金属材料的切削。在整个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始终按照企业的生产、管理等标准执行,模拟企业的分工制,按实际工作过程组织和实施教学,加强学生机械加工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第四步:零件检测、分析总结、答辩评定。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主体特征,与之前教师直接检测零件、评定加工成绩所不同,学生将加工好的零件对照自己的设计图纸进行检测、计算超差,将测量结果进行汇总以便于后续分析。每一位学生将零件实物和测量结果与教师进行面对面互动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加工结果和设计图之间的差异与学生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找出超差原因,鼓励学生思考。不再出现过去教师提问、学生答辩的紧张气氛,将答辩、分析总结、评定等融为一体。
三、深度改革效果
深度改革后的整个“数控加工编程与实训”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每一个步骤都体现着“教、学、做”的一体化,并且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完全区别于初次改革的“教师教、学生纯粹模仿制作”的模式。同时,充分地挖掘了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对学生个性培养,因材施教,将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实物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机械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很好地帮助学生在就业后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对教师则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收集更多的资料,进行周全的考虑,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地接近企业生产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力求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训设备管理者在实训的前期准备阶段、实训进行阶段以及后期收尾阶段,都应该做好全面的统筹安排,做好设备的日常保养,准备好各类耗材,确保实训的顺利进行,同时保证为下批次的实训奠定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数控加工编程与实训”课程教学改革需要紧密地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教师的全面细致剖析、设备的综合利用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还应阶段性地分析总结以往改革的利弊。只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为数控加工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易志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数控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3]黄淑芳,刘棣中.高职院校数控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2(1)
很多学生对实训没有深刻的认识,仅仅把实训当成正常教学中的过程,只要考试通过就行,甚至有部分学生怕苦怕累,想把实训蒙混过关。由于学生的思想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自主学习,所以对技术的掌握也比较粗浅。学习机械加工技能,自主学习非常重要,很多知识和技能是通过自学钻研得来的。作为参与实训的学生,必须地自己所学技能有深刻认识,可能是自己今后谋生的饭碗,努力学习并培养对它的热爱,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效果也大打折扣。
2实训过程中不善于总结
这一点在实训过程中很多学生忽视了,我们大多数学生参与实训,都是第一次告别理论课堂,接触机械加工,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做笔记的习惯,即使在实训过程中完全听懂了,由于没有成文的记录,两三周之后就忘记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求学生把少见、常用、重点和难点、包括自己在实训环节中出现的操作失误等等。实践证明,勤总结和勤记录的学生在实训之后仍然能记住当初所学的知识。
3实训过程中没有有效的结合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或者说理论知识欠缺
很多学生在实训时体现出基础理论知识薄弱或对理论知识掌握不深刻。例如:普通铣床实训中铣削六面体要求基准统一,那么对基准面的理解,很多同学都知道大概的意思,但是不能阐述其定义。又如课堂上讲的刀具角度,在实训中针对一把焊接式车刀,绝大多数学生并不能判别出前角、后角、主偏角等等,甚至很多学生连主切削刃都不能准确的辨认出来。另外,就是形位公差,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的认识如垂直度、圆跳动、平面度等具体的意义。这方面的内容作为学生入门技能培养的基础知识,必须要掌握牢固。如果能很好的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效的结合起来,学习效率一定事半功倍。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加以改善:
3.1加强几门重要课程的学习
作为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我们必须学习好《机械制图》,《机械加工工艺》、《机械加工基础》、《互换性与检测技术》等这些课程,这些课程是机械加工的入门课程,它直接影响到一名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同时,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对实训老师的教课也起到帮助作用,他们能很快的理解老师讲的加工方法,装夹原理等等,促进实训效果。
3.2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学生刚接触机械加工,大多没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一般均是按照老师讲的方法来练习,学习方法也基本是处于探索过程中。作为实训老师,应该在实训过程中,结合学生平时实训中的整体表现、接收新技能的能力、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同时结合自己以前学习机加的经验,给学生传授一些实用的技巧和学习方法,这样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3.3示范讲解时使用书面规范语言且有意识的融入工艺原则
很多学生在实训结束后对刚学完的加工方法、常用工量具名称等等仍然表达不清楚,部分老师讲课、回答学生的问题用语不规范。其实,我们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必然会进一步学习专业技能,那么他们也需要更深入的学习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取得更高的职业技能等级,那么这个过程中,除了需要更加努力的学习之外,在口头表达能力上也必须加强,所以我们实训老师讲课必须要规范,并且尽量使用书面语言,这就需要我们作为实训老师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意识的加强专业术语的表述。实训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应把具体的加工方法与工艺原则相结合,这样学生印象较为深刻,也容易理解。例如,普通铣床上铣削平行面的时候控制尺寸,必须要粗精分开,先粗加工去除绝大部分余量,留精加工余量,然后通过测量知道所剩精加工余量,最后再根据余量来精加工,这样给学生灌输的是通过测量保证尺寸而并非对刀来保证尺寸的一种理念。这样学生想到教材学过的知识,这里用到了,也间接的肯定了他们之前的学习效果,其实对学生内在的影响很大。
3.4重视基础项目细节讲解和多项目、广角度兼顾
我们在给学生讲解基础项目的过程中要注意细节的讲解,例如,我们讲解六面体的加工,铣削的第一个面是基准面,如何控制基准面的平面度作为重点。第二个面是铣垂直面,我们必须讲解清楚如何通过垫圆棒调整垂直度;第三个面我们必须讲解清楚如何用直角尺找正来铣削侧面与侧面的垂直度。学生的实训时间有限,其实如果单个项目的练习非常的熟练也很难,那么我们就可以坚持多项目、广角度的原则,我们在可以给学生拓展讲解“用60°靠板铣螺母、铣斜面主轴扳角度的方法、铣V形槽的方法”等等,通过这些加工方法的讲解,能扩大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的广度增加见识,对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3.5提高实训教师的责任心
关键词: 尺寸链理论;工艺尺寸链;装配尺寸链;机械制造工艺学
中图分类号:TH16 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263-020 引言
尺寸链理论是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装配工艺规程的编制、机械产品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招收的三年制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相对有所降低,感性知识少、理解力亦欠缺,若要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系统掌握尺寸链理论确实有一定难度。下面笔者就把多年探索和实践总结的关于尺寸链理论的教学经验作一简单阐释。
1 对尺寸链理论分两个阶段讲解
机械加工工艺尺寸链在学习第一板块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时先行介绍,装配尺寸链放到学期末学习第四板块装配工艺基础时讲解。教学第一阶段计划安排10课时,在第二阶段装配尺寸链讲解计划安排8课时。这样安排主要有两个好处:其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本学期中间(大约第12周左右)给学生安排有为期两周的装配实习,这样,在学习装配尺寸链之前,学生对装配方面的知识除了从多媒体课堂看到的图片、视频以外还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其二,到了期末,由于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学》中的工艺理论有了比较全面认识,此时在回顾、对比和总结机械加工工艺尺寸链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装配尺寸链会起到融会贯通、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在教学第一阶段,以机械加工工艺尺寸链中的线性尺寸链为重点
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 尺寸链组成中关于“封闭环”的概念,尽管可以用机械加工过程中“自然形成、间接保证”八个字准确概括,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完全理解其含义还需要一个过程。这是建立工艺尺寸链的难点,通过大量实例进行实训才能掌握。
2.2 关于尺寸链的特性。只强调封闭性和顺序性,而对比较复杂的各组成环影响封闭环大小变化的传递系数问题暂不讨论,降低难度,以便于掌握。
2.3 建立工艺尺寸链是学习机械加工工艺尺寸链理论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中应该安排2~4课时的习题课,列举大量机械加工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组成尺寸链的各种环的概念,了解尺寸链的特性,亲自动手绘制尺寸链图,系统地掌握建立工艺尺寸链的方法和步骤。初学者最常见的错误是尺寸链图画对了,但找错了封闭环,造成尺寸链计算失败。教师应该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这个问题。
2.4 目前计算线性尺寸链方法主要有极值法和概率法两种,前者简单、实用,应该详细介绍,后者相对复杂,可将其分散到第二阶段装配尺寸链学习过程中进行。另外,授课时给学生补充讲解工厂里常用的竖式法(表格化的极值法),这种方法计算、调整方便,非常实用。
2.5 精简极值法计算公式。工艺尺寸链理论用于确定工序尺寸及其公差(上偏差和下偏差)三个数值。从理论上讲,借助三个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建议学生只记住四个公式,即①封闭环的基本尺寸等于所有增环基本尺寸之和减去所有减环的基本尺寸之和;②封闭环的上偏差等于所有增环的上偏差之和减去所有减环的下偏差之和;③封闭环的下偏差等于所有增环的下偏差之和减去所有减环的上偏差之和;④封闭环的公差等于所有组成环的公差之和。选择其中任意两个公式便可完成极值法的全部尺寸链计算。
2.6 讲解例题和讨论习题注意由简到繁。建议按照步骤进行:各种工艺基准和设计基准不重合情况下工艺尺寸链的解算“假废品”问题极值法的表格形式计算方法(竖式法)工序尺寸的公差调整与分配方法形位公差环对尺寸链的影响规律尺寸链理论综合应用平面尺寸链的解算工序尺寸图解法。
3 关于装配尺寸链理论讲解应注意的问题
3.1 由于装配尺寸链的封闭环通常都是产品装配精度或部件、组件的装配精度,不用查找,因此,从建立装配尺寸链的过程来看相对于建立工艺尺寸链要容易一些。解算装配尺寸链的真正难点在大数互换装配法、修配装配法和固定调整装配法这三种方法。
3.2 互换装配法中,完全互换装配法的尺寸链解算和前面介绍过的工艺尺寸链极值法基本一样,不再赘述。分组装配法可以不应用尺寸链理论;只有大数互换装配法由于需要应用概率统计理论,公式多,计算相对复杂,讲解到利用“尺寸相依法”确定工序尺寸及其公差时,应适当放慢速度,力求详细、透彻。
3.3 应该注意和强调的是修配装配法和调整装配法都是主要通过改变某一个被称作补偿环的组成环(修配环或调整环)的大小来调控整个装配尺寸链的,而互换装配法一般只利用调整分配各组成环的公差大小及其分布位置来满足装配精度要求,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修配装配法解算尺寸链时,判别修配环(补偿环)变化引起封闭环“越修越小”还是“越修越大”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同的判断导致引用不同的计算公式,结果也会不同,因而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固定调整装配法解算尺寸链时,调整环(补偿环)的“补偿量”、 “补偿能力”和“分组数”这三个概念比较抽象,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尺寸链的解算相对复杂。
3.4 角度尺寸链在装配尺寸链中虽然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是经过角度转换和线性化处理之后的角度尺寸链也类同与前面讲过的线性尺寸链,可以代入上述四个公式进行计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仅作一般性介绍即可。
3.5 一种产品究竟采用何种装配方法来保证装配精度,通常在设计阶段就应确定。因为只有在装配方法确定后,才能通过尺寸链的解算合理地确定各个零部件在加工和装配过程中的技术要求。由此可以看出,根据封闭环的公差要求(装配精度)、产品或部件的结构特点(组成环环数)、生产类型及具体生产条件选择恰当的装配方法非常重要,要求学生掌握选择要领。
3.6 在第二阶段装配尺寸链讲解结束前,安排总结、窜讲机械加工工艺尺寸链和装配尺寸链的系统知识,并找出其内在联系和异同之处,使学生对尺寸链理论的认识水平有一个综合的提高。
4 机械类专业课程改革后的尺寸链理论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一些高职院校不再开设《机械制造工艺学》这门课程,但是尺寸链理论依然保留在新编的系列教材《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加工技术》、《机械加工工艺方案设计与实施》等之中,并且增添了计算机辅助建立和计算工艺尺寸链的内容。目前各院校使用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材也涉及尺寸链理论。课程改革以后,总体来看各种教材留给尺寸链理论的理论课时愈加稀少。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把决定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理论不打折扣地传授给学子们,对所有任课教师来讲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机械制造工艺学.王先达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年.
机械生产实习个人工作总结1
今年暑假,学院为了使我们更多了解机电产品、设备,提高对机电工程制造技术的认识,加深机电在工业各领域应用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了解相关设备及技术资料,熟悉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特意安排了我们到几个拥有较多类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技术较先进的工厂进行生产操作实习.
为期23天的生产实习,我们先后去过了杭州通用机床厂,杭州机密机床加工工厂,上海阀门加工工厂,上海大众汽车厂以及杭州发动机厂等大型工厂,了解这些工厂的生产情况,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种知识,各厂工人的工作情况等等。第一次亲身感受了所学知识与实际的应用,传感器在空调设备的应用了,电子技术在机械制造工业的应用了,精密机械制造在机器制造的应用了,等等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让我们大开眼界,也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一个初审.通过这次生产实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弥补以前单一理论教学的不足,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毕业设计打好基础.
杭州通用机床厂
7月3日,我们来到实习的第一站,隶属杭州机床集团的杭州通用机床厂.该厂主要以生产M-级磨床7130H,7132H,是目前国内比较大型的机床制造厂之一.在实习中我们首先听取了一系列关于实习过程中的安全事项和需注意的项目,在机械工程类实习中,安全问题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然后通过该厂总设计师的总体介绍.粗略了解了该厂的产品类型和工厂概况.也使我们明白了在该厂的实习目的和实习重点.
在接下来的一端时间,我们分三组陆续在通机车间,专机车间和加工车间进行生产实习.在通机车间,该车间负责人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生产装配流水线,并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平面磨床个主要零部件的加工装配工艺和整机的动力驱动问题以及内部液压系统的一系列构造.我最感兴趣的应该是该平面磨床的液压系统,共分为供油机构,执行机构,辅助机构和控制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把液压系统分成不同的形式.按油液的循环方式,液压系统可分为开式系统和闭式系统。开式系统是指液压泵从油箱吸油,油经各种控制阀后,驱动液压执行元件,回油再经过换向阀回油箱。这种系统结构较为简单,可以发挥油箱的散热、沉淀杂质作用,但因油液常与空气接触,使空气易于渗入系统,导致机构运动不平稳等后果。开式系统油箱大,油泵自吸性能好。闭式系统中,液压泵的进油管直接与执行元件的回油管相连,工作液体在系统的管路中进行封闭循环。
其结构紧凑,与空气接触机会少,空气不易渗入系统,故传动较平稳,但闭式系统较开式系统复杂,因无油箱,油液的散热和过滤条件较差。为补偿系统中的泄漏,通常需要一个小流量的补油泵和油箱.由于闭式系统在技术要求和成本上比较高,考虑到经济性的问题,所以该平面磨床采取开始系统,外加一个吸震器来平衡系统.现代工程机械几乎都采用了液压系统,并且与电子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结合,成为现代工程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设计好液压系统,是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业水平的一项关键技术.在专机车间,对专用磨床的三组导轨,两个拖板等特殊结构和送料机构及其加工范围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学习,比向老师傅讨教了动力驱动的原理问题,获益非浅.在加工车间,对龙门刨床,牛头刨床等有了更多的确切的感性认知,听老师傅们把机床的五大部件:床身,立柱,磨头,拖板,工作台细细道来,如孢丁解牛般地,它们的加工工艺,加工特点在不知不觉间嵌们我们的脑袋.
在通机工厂的实习,了解了目前制造业的基本情况,只是由于机械行业特有的技术操作熟练性和其具有的较大风险性,很遗憾地,不能多做一些具体实践的操作,但是观察了一台机床的各个零件的生产加工过程及其装配过程,使许多自己从书本上学的知识鲜活了起来,明白了本专业在一些技术制造上的具体应用.
机械生产实习个人工作总结2
去年十一月三号,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达涅利。在这里,我将完成自己的毕业实习;在这里,我将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变;在这里,我将收获走向社会的第一笔经验。毋庸置疑,这段经历对于我来说将会是多么的重要,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这段经历将是我太多的“开始”,我要尽自己的努力让这个“开始”变得尽可能的好,我也期待这里能够为我的“努力”提供较好的舞台。
时间飞逝,不经意间,我来达涅利实习半年了,这里提供的舞台让我经历了很多,这些经历中,大多是快乐的,当然,也会有痛苦的。然而,这些快乐亦或痛苦的经历,都会让我在不断学习和历练中成长。我想,这些成长也一定会成为我以后职业生涯的一大笔宝贵财富!
我在达涅利的实习岗位是储备干部,分在装配部门,具体从事的是相关冶金设备的装配工作,另外还要协助主管和区域长做一些维持车间良好运转的日常工作。我认为这份工作需要的技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扎实的识图能力;完善的装配知识;一定的钳工技能;良好的沟通水平等。通过这几个月实习,我的收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装配知识的掌握;二是沟通水平的提高。
下面我想通过在车间实践的一些经历,讲一些我对装配工作的体会:
1.装配工作应把安全放在首位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人的伟大的同时,更强调了生命的脆弱,所以我们应时刻保持着畏惧之心,处处留意。对于从事大型设备装配工作的人来说,尤其应该注意,在工作中一定要掌握原理,遵守规范,防微杜渐,小心谨慎,把危险降低到最低。在这里工作的几个月里,我看到过一次比较大的工伤事故,感触很深,也第一次感受到工伤带来的痛心。实习期间,我也有过一次到现在仍然心有余悸的经历:那是在轧机底座液压缸试压的过程中发生的,记得那批液压缸正常工作时要求承受350公斤压力,为了安全起见,购买的液压缸承受的压力应该大于该值,我们在试压时会加压到450公斤压力。前几个液压缸在试压过程中并没有出现问题,到第四个的时候,所加的压力刚到400公斤,就听见“砰”的一声,液压缸炸裂了。幸亏先前老师傅提醒过我,试压有危险,操作时应该站在哪个方位会比较安全,即使这样,我还是亲眼看到了一块炸裂的小碎片,撞击到工作台后反弹并飞速从我眼前划过。那一次我真的吓到了,也从那时起,我真切体会到了安全的重要性。
2.装配工作特别忌讳返工
记得很清楚,在我刚进车间的前几天,带我的师傅就告诉我:装配工作最忌讳返工,装配时按照合理的顺序一步一步来,每一步都做仔细,哪怕不太熟练,效率也不会太低,最怕的是做事不动脑筋,不考虑前后关系,闷头蛮干,错了重来,哪怕再熟练,效率也不会高到哪里去。当时我也不太懂,犯了一些错误过后,才慢慢体会其中的意思。记得有一次,我在配油管时,考虑不周,直到回装管路时才发现与水管产生干涉,导致后来返工花了好长时间。类似的错误还犯过好几次,但正是这些错误让我逐渐成长。“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做任何装配之前,都要先想一想,考虑全面了再动手,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3.装配工作要统筹兼顾,注重效率
一个新的项目发到工位上,首先要统筹安排它的完成计划:哪些一定要先装配,哪些可以后装配,哪些可以并行进行,哪些一定要串行进行,哪些地方需要工时多一点,哪些地方则不需要那么多,哪些工作谁比较熟悉,哪些工作谁还不能胜任等等。只有这些统筹兼顾好了,项目执行时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4.装配工作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每个人的水平都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提升的,对于从事装配工作的人来说尤其重要,很多问题提前发现,耐心解决会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损失。装配工作很多时候还特别注重经验的积累,设备完成的质量高低很多时候与工人的经验丰富与否有很大关系。
在达涅利实习的这段时间,我于人沟通的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前辈们经常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现今社会,智商固然重要,但很多时候情商的高低更容易决定一个人的层次,一个人的发展前景。工作了以后,我对这些话的感受尤其深刻,对于刚从学校走出来稚气未脱的我们,情商的提高真的迫在眉睫。怎么更好的与人相处,怎么更轻松的与别人沟通交流,怎么更稳定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提升。
“因为年轻我们一无所有,也正因为年轻我们将拥有一切”,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前半句告诫自己,对于刚出校园走向社会的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劣势,摆正自己的心态,戒骄戒躁,踏实做事,真诚做人;后半句激励自己,我们一定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敢于迎接挑战,不惧失败,努力拼搏,前方的路可能会曲折,但一定坚信未来会迎来光明。既然选择了远方,那么就注定了风雨兼程,真心的希望自己能够在达涅利走的更远,更好。
机械生产实习个人工作总结3
作为一名机械设计专业的一名学生,掌握机械的制图与测绘的必要性可想而知。 测绘实训是我们机械设计专业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学校就根据专业情况学校开设了为期两周的实训课,我坚持听从老师的安排,按计划完成每天的实训任务让学生从中更加深刻的了解机械的设计,制造与研发 ,认真的完成好这次实训,为学好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打好基础。
一、实训目的
①具体应用和巩固本课程的理论知识,了解测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掌握测绘技能及绘图能力,并为后继专业课及工作扎下初步基础;
②通过零件草图,装配图和零件工作的绘制,培养自己实际动手能力和零部件测绘能力。使自己能恰当选择表达方案、合理布图,正确绘图,并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尺寸标注及各项技术要求注写;
③了解简单机器的装配工艺。通过全面、系统的零部件测绘训练,培养自身初步的工程设计能力。
④熟悉运用有关资料(如国家标准,规范及规定画法等)。初步培养查阅标准资料的能力;
⑤培养自己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增强责任感。
二、 实习时间地点
20xx年3月18日到20xx年3月29日
一号教学楼610机械制图测绘实训室
三、实训计划
18日、拆卸部件,熟悉台虎钳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画小零件草图
19日、继续完成零件草图的绘制。
20日、完成零件草图绘制,测量尺寸并标注,拟定技术要求。
21日、 画关键部位的装配草图,修正零件草图的差错。
22日、画装配草图
25日、画零件图
26日、画零件图及标注尺寸及技术要求
27日、根据装配草图图和零件图画装配图
28日、画装配图标注尺寸及技术要求,检查尺寸,对比所有零件的尺寸标注
29日、写实训报告、递交作业
四、实训过程
1、在测绘之前,对部件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通过观察、研究、分析该部件的结构和工作情况进行了解。
2、学会各个测量工具的使用,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测量,运用各个尺寸计算公式来绘制图形。
3、对不懂得地方我都经过请教同学老师进行学习和画图,确保零件图的正确性。
4、参考书本进行尺寸的标注,以及对国家标准结合实际绘图进行实践。考虑并画出标注零件尺寸的全部尺寸界线和尺寸线。标注尺寸时,可再次检查零件结构形状是否表达完整、清晰。
5、测量时应尽量从基准出发减少测量误差,尽量避免尺寸换算以减少错误,有配合关系的尺寸(配合孔轴)只测量它的基本尺寸,其配合性质和相应公差值,进行查阅。
五、设计小结
在为期两周的测绘实训中,我每天按时到实训室进行实践操作,每天完成计划任务后才给自己放学。在测绘中自己做到了独立,认真,仔细地进行操作。在遇到问题时和同组同学互相讨论,请教其他懂得的同学。通过对安全阀的测绘,是我掌握了零件测绘的方法和步骤,学会了一些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够根据测量数据准确画出零件图形,让我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机械制图》课中的有关知识,让我的制图技能有了较大提高,能够在图纸上更加正确,合理的表达出零件图形。在测绘安全阀过程中我了解懂得了一些零部件的作用和各零件之间的装配联结关系。
我在绘图过程中发现自己画图技巧不够灵活。有时主视图复杂难以表达而俯视图或左视图较为简单些时,由于习惯我还先绘制主视图,因而给绘图带来麻烦,导致效率低。通过这次实训让我复习巩固了三视图基本画法,知道先画简单视图再利用三视图基本画法一一完成其他视图。在测绘图形过程中发现自己对剖视图的知识不够清楚,例如,有的图形在画剖视图是有的线是否要画出连接起来自己不是很清楚。通过这一周的实训我知道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对《机械制图》课中的一些细节只是不够了解,课本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学习,专研,同时也要及时复习巩固已学知识。
Abstract: Exchangeability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specialized fundamental course for mechanical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specialty, the feature of this course is bright.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eaching reform, this paper discusses on th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ode. The reforms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new century are put forward and some views on course innovation are suggested.
关键词: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Key words: exchangeability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teaching mode;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259-02
0 引言
作为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传统的基础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一门较为综合的课程,它是沟通基础学习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桥梁。随着机械、电子行业的飞速发展,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越来越体现出了它的重要性,它为我们在设计、生产和使用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是机械类专业必须掌握好的一门课程。所以,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运用课程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互换性与测量这门课程谈谈我对这门课程的探索。
1 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
本课程内容按照性质来分的话,可以分为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两个部分,主要由互换性原理,典型零件互换性,测量技术基础和尺寸链构成[1]。本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有关几何量公差以及测量技术的理论知识,并掌握一些相关的基本技能。
这门课程有着理论抽象,但是也并不是也别难以理解,没有复杂的公式和计算方法,具体来说有五个特征,可以用“四多一广”来概括:名词术语多,标准项目多,抽象概念多,符号代码多以及设计的知识面广。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以及实用性都非常的强。根据不同的专业,对课程学习的不同要求,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的实际需求来合理的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并优化。
1.1 协调好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 本课程知识面比较广泛,涉及到《工程制图》、《机械设计》等课程,内容相互交叉,甚至重复,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不便。因此各课程任课教师应主动进行沟通与联系,在遵循教学大纲、明确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明确各课程承担的工作,做到一般内容不重复,重要内容不遗漏。另外,也应处理好相关课程的前后顺序。比如,机械设计最好先于本课程,通过学习机械设计的相关知识,可以使学生具备零件及机构方面的基本知识,在学习本课程的相关内容时便会容易理解。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出现难以理解相关知识而导致的厌学、逃避等消极心理。
1.2 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 现在随着社会步伐的加快,信息更新也很迅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理论知识、新的工具和新的方法也不断出现,教师应该密切把握这些信息的更新,注意将这些新出现的内容加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以使学生掌握更为全面、准确、体系化的课程知识。
1.3 使教学内容层次化、结构化 由于各个专业对本课程要求的程度和相关学时不一样,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本课程相关教学内容确实不易,因而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哪些内容需要重点讲授,哪些内容只需要了解,应该分几个学时来讲以及哪些内容需要优先讲授,哪些需要靠后讲授等等。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可以使教学内容富有层次化、结构化。使课程知识富有条理,而且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2]。
2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模式
2.1 重视CAI课件的制作 由于本课程内容较抽象,如果按照以往的“纯文字”模式的教学方法,难免会使学生感到学习单调乏味,失去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甚至会对该课程产生厌烦、逃避的消极心理,这是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所以,要改革教学方法,积极的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CAI课件的制作无疑是大胆而成功的尝试。研制该课程的多媒体CAI课件,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视频及声音强大的处理功能,建立各章节的生动的、可视化的联系。通过大量设计实例和实验演示,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顺应信息技术时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潮流[3]。
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需带学生查表的内容较多、有关的术语、定义多,对于重要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遗忘或混淆的知识点,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电子黑板作用,通过设计二维或三维动画演示效果,使教学内容能伴随着老师的讲述和轻松的音乐动态地出现在屏幕上,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和感官全方位地接受知识。这样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2 构建完善的实验体系 现在的学生普遍的动手能力差,针对这门课程,设置适当的实验内容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通过做实验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实验,学生也会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记忆。故而,构建一个完善的实验体系,是非常必须而且有意义的。
一个完善的实验体系,首先要让学生生学会对典型零件测量所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通过基础性实验的设置,使学生消化、吸收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各种参数、各种测量方法以及计量器具的使用有基本的认识,为学生能力的提升打下知识的基础。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要根据学时的实际情况安排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在学生具有一定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课程、多种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通过综合性实验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其他课程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锻炼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了解轴类、盘类或齿轮零件的结构、用途及加工工艺,正确掌握徒手测绘零件草图的等基本技能[4]。
再次,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验情况建立有效的反馈体系。每一次实验教师应该清楚了解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动态信息,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针对实验的看法以及提议,弄清他们是否从这些实验中学习到了相关的知识。如有必要,教师也可以组织小规模、短时间的测试,这些测试可以是一些有意思的活动,例如知识抢答等。通过反馈体系,教师可以及时发现教学、实验内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针对问题做合适的补充或替换。
2.3 采取互动式教学课程 相对其他课程而言,本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自己去体悟,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关于公差配合和国标部分的内容的时候,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然而这部分内容对后从事设计工作尤为重要。因此需要精心准备典型的实例,带领学生一起查取标准表格,选择公差和偏差。在查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由简到繁,使学生树立自信心,看似抽象的知识也生动起来,从而提高了课堂效果[5]。
3 创新作业及考核方法
传统的考试方法——笔试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可考虑用笔试成绩、实验成绩、课堂表现成绩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①笔试应该能比较全面的涵盖知识点,这样教师可以根据笔试考核成绩了解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便于教师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②实验成绩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在实验课上,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各个环节上自主思考,鼓励他们自己动手,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自主的动手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③课堂表现成绩考核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考勤情况、课堂发言积极性等因素,以便随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纠正消极学习同学的不良心态,帮助他们走出学习的误区,带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 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在世纪之交,如何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以使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同样是这门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核心。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该密切的把握专业动态,适时针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而不要拘泥固定的教学方法。本文所讲方法,只为抛砖引玉,期待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本课程的相关教学工作,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水准,丰富和完善本课程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戴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5(3):110-111.
[2]王金武,王亚明,于寿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2,2(1):141-142.
[3]杨旭平.《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J].广西高教研究,2009,(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