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学院学年论文

体育学院学年论文

时间:2022-09-27 18:52: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学院学年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学院学年论文

第1篇

体育院系的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不仅应具备教学、训练能力,而且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应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程序。本文通过对辽宁省部分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的访谈和对沈阳体院2003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完成过程的调查,了解毕业论文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辽宁省师范院校体育专业部分教师和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3届150名应届毕业生。

2.2 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2.2.2问卷调查法;2.2.3访谈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毕业论文选题内容与方法的分析

有88%的同学选题方向是正确的,研究的内容是合适的。但是从研究方法的选择中,不尽人意,有些同学东拼西凑,照搬照抄,题目重复,内容没有新意。通过访谈了解到,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甚至有些同学直接从网上下载文章,应付差事。

3.2 毕业论文对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作用的分析

在调查中请同学们对自己通过毕业论文后的科研能力水平进行自评,只有11.2%的同学认为自己掌握了科研程序,可以独立完成科学研究。说明仅靠一次毕业论文来达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作用效果不很显著。在调查中有84.8%的学生表示对大学期间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有兴趣,但苦于没有实践的机会。

3.3 毕业论文撰写面临的困难与原因分析

毕业生对毕业论文撰写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排在并列第一位的分别是知识面窄和相关资料少;还有就是缺乏计算机知识、不懂科学的统计方法。科研能力不强的原因,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在学习期间“没有培养科研能力的实践”和“学校没有要求”。此外,毕业论文质量不髙的原因,根据笔者以前曾经做过的研究和访谈中了解到,还有指导教师力量薄弱和完成论文时间不足等。

4.结论

4.1 2003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绝大部分选题较好,但研究方法有所不足。41.6%同学的毕业论文中的主要数据借用他人而来,个别还有编撰所得。应严格毕业论文的评审,坚持标准,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

4.2 体育教育专业仅有一次毕业论文,对科研能力的培养有所局限,只有11.2%的同学认为自己掌握了科研程序,63.2%的同学对科学研究还有个别环节不懂,25.6%的同学对科研基本不懂,个别的甚至一窍不通。体育院系应提高对学生科研方面的要求,大学学习期间至少完成一或两篇学年论文,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我国 体育社会学 历程 趋势

论文摘要:回顾了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预测了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认为:体育社会学将成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中的第一热点学科,学术水平将跻身世界前列,学科知识将在体育院校(系)中得到普及,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将更加明显,研究视线将紧跟时展和体育实践步伐。

1国际体育社会学的发展情况

体育社会学是十九世纪末才初见端倪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体育社会学最先产生于发达的欧美国家。1898年,美国学者发表了世界上最早的体育社会学论文。二战后,体育社会学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以及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都积极开展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工作。由于体育社会学在世界各国的发展,1964年在日内瓦成立了国际体育社会学委员会(ICSS),次年由该学会主办的《国际体育社会学评论》刊物出版,这标志着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将跨越国家和地区走向世界,成为学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正是该学会的成立,带来了自1964年以来,体育社会学发展进程中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世界许多国家都加人到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行列,像中国、韩国、波兰、匈牙利等国的体育社会学研究迅速展开。1980年北美体育社会学学会(NASSS)的成立,标志着体育社会学在地区研究中正形成集团优势。为了从组织上强调可以广泛参与的学术性,以促进该学科的深人发展,1994年7月,国际体育社会学委员会改名为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目前,该组织现有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260多个,分布在世界48个国家中。进人新世纪,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已连续举办了五届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这对促进体育社会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2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2. 1引进创建阶段

与国际体育社会学相比,我国体育社会学起步较晚。由于历史原因,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只有台湾省进行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并于1977年出版了赵铁的《体育社会学》专著。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学学科的重建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开展,我国大陆学者也随之开始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工作。在最初的起步阶段,我国学者引进了国外的体育社会学研究成果,这其中既有直接翻译发表的国外资料,也有编译发表的国外研究成果。在1980 ~1986年间,我国学者就直接翻译发表了国外体育社会学研究成果16篇;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在参考国外资料的基础上发表了介绍体育社会学的文章,使我国学术界和体育界对国外体育社会学的轮廓和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和沈阳体育学院较早介入了体育社会学研究,并各自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形成了集体优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开创体育社会学的呼声越来越高,党和政府也非常重视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创建工作,并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帮助。1983年,江苏省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体育社会学学术团体—江苏省体育社会学学会。从1984年起,在一些体育院校像北京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院校陆续开设了体育社会学课程或讲座。在刘德佩先生的努力下,1986年,沈阳体育学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体育社会学教研室,并于同年在沈阳举行了全国体育社会学研究成果交流会。这标志着我国体育社会学创建工作的完成。

2.2加强巩固阶段

1987年,国家体委在《关于加强体育理论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要“有计划地加强体育社会学研究”。自此,我国体育社会学进人了加强和巩固阶段,体育理论界开始着手加强和巩固我国体育社会学方面的建设。为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加强体育社会学研究,在《决定》颁布的同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将《中国体育的社会学研究》列人了“七五”规划,成为“七五”期间唯一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体育领域课题。与此同时,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也成立了体育社会学学科组,为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学术研究上的组织保证。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于1987年、1990年和1992年分别在苏州、北京和银川举行了三次体育社会学学术研讨会,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体育社会学研究者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增强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热情。科研和教学是学科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只有将学科纳人教学体系才能系统地批量地培养具有学科素养的专业人才。为此,部分师范院校体育系将体育社会学纳人本科教学计划,使我国体育社会学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有了保障。这一时期,在国外进修体育社会学专业的学者也陆续回国,大大增强了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后劲。后来,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成为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2. 3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体育社会学加快了发展的步伐。1994年6月,中国社会学学会成立了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学会每年定期举行学术活动,进一步鼓舞了全国的研究热情。同年,国际体育社会学委员会(ISSA)将汉语列为该组织的副工作语言,这标志着我国体育社会学开始了较为广泛的国际交流。随着体育事业对我国体育社会学专业人才层次需求的不断提高,1996年上海体育学院首次招收了体育社会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之后不少院校把体育社会学列人了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一些院校还建立了体育社会学方向的博士后流动站。至此,我国体育社会学已形成了函授生、专科生、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体育社会学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力量。

学术著述是学科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我国先后出版了六本体育社会学著述,分别是卢元镇的《中国体育社会学》(1996)和《体育社会学》(2001)、毛秀珠的《体育社会学》(1997)、顾渊彦的《体育社会学》(1999).吕树庭和刘德佩主编的《体育社会学》(2007)。同时,我国许多学者在国内外发表了论文,在体育社会问题、体育分层、体育改革的社会学研究、体育与经济全球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社会学研究、体育社会化、老年人体育、闲暇与娱乐体育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我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体育社会学界己有一定的影响。 转贴于

3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3. 1学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体育社会学界在国际上已有一定影响和地位。在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ISSA)中,已有我国10多个个人会员和1个团体会员,其中1位学者还在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的核心—执委会中任领导职务,并担任着《国际体育社会学评论》( IRSS)的编委和《国际体育社会学年刊》(Bulletin ISSA)的专栏撰稿工作。国外多所院校和学术机构邀请我国学者熊斗寅、刘德佩、吕树庭等人到国外讲学。截至目前,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体育社会学论文50余篇,其中许多理论和观点处于国际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前列,引起了国际体育社会学界对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学者正南北携手、东西呼应、不断开拓,为我国体育社会学跻身世界前列做不懈努力。

3. 2成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中第一热点学科

体育社会学研究所取得的良好效果激发了人们的兴趣。在国外许多国家,不仅越来越多体育界人士关注体育社会学,而且越来越多的非体育界人士也对体育社会学产生兴趣。21世纪,体育与人们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将更加密切,这势必引起人们对体育社会学的进一步关注。在我国,对体育社会学感兴趣并致力于此的人也越来越多。在我国国家级和省部级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中,体育社会学研究课题所占有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体育社会学科的研究课题。在我国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中,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论文正逐渐增多,并有明显多于其他体育社会科学之势。另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体育社会学与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及学校体育学在国内外均成为热点,其中体育社会学被列为第一位且得票率甚高侧。这些都说明,在我国对体育社会学感兴趣,从事体育社会学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体育社会学正在悄然成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中的第一热点学科。

3. 3体育社会学知识将在体育院校(系)中得到普及

让每个体育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社会学知识,是新世纪体育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体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将越来越明显,欲把握体育运行的规律,保障其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体育社会学方面的研究,这已成为世界体育科学界的共识。欧美一些国家不仅在体育院校(系)普遍开设了体育社会学课程,普及了体育社会学知识,而且在一些高等院校的非体育专业也开设了体育社会学课程。目前,我国大部分体育院校(系)均在社会体育和体育教育两专业中开设了体育社会学课程,并把体育社会学作为基础必修课程来开设;许多院校(系)的运动训练和民族体育专业也陆续开设了体育社会学课程,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体育社会学知识的掌握。一些院校还定期邀请学者来校讲授体育社会学专题,不但体育专业的学生感兴趣,而且引起许多非体育专业学生的关注,扩大了体育社会学知识的传播。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体育人才知识结构提出的要求,体育社会学课程在我国体育院校(系)各个专业中开设已是大势所趋,体育社会学知识在体育专业学生中普及已成为时代的呼唤。

3. 4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将更加明显

自90年代以来,体育社会学经常与其它学科结合来研究体育社会现象,表现出学科边界的“模糊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一些其它研究领域的学者加盟体育社会学队伍,使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常常带有原有学科的痕迹;另一方面,其它学科中的优秀理论和方法被体育社会学研究所借鉴和采纳,故呈现出跨学科的特点。21世纪,新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将不断推陈出新,中国体育社会学也将与时俱进,不断开拓,积极吸收和借鉴新的理论和好的方法;同时,随着国家和政府对体育社会学学科的重视,将有越来越多其它学科的学者加人到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行列。因此,体育社会学研究与其它各学科横向联合、集体攻关的特征将更加突出,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将更加明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将是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上的一大特点。

第3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篮球文化;推广模式

Research of Private Colleges Campus Basketball Culture Promotion Mode

――Taking Zhengzhou Chengg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an example

DENG Hao ZHANG Lei

【Abstract】College sport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campus culture. College basketball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sports culture, is a kind of invisible but powerful forc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exert a subtle influence on education function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With the rise of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orts culture more and more had got the attention of related people. Among them,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college basketball culture also has its particularity and urgency. How to combine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rivate colleges, making full use of existing resources and developing private college basketball culture is a realistic research topic. 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and expert interview,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overviews basketball culture promotion mode of Zhengzhou Chengg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same kind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ketball culture.

【Keywords】university and college; basketball culture; promotion mode

收稿日期:2013-07-10;修回日期:2013-07-20

作者简介:邓浩(1967-),男,河南郑州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方向研究。

基金项目:郑州成功财经学院院级课题,项目编号:2012-PKJ-021

引言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大学体育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净化高校人文环境、倡导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篮球文化作为学校体育文化中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对于促进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发展有着积极作用。研究高校篮球文化对于进一步加强篮球文化在高校的建设,营造浓厚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将校园文化与篮球文化更好地结合,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高高校的育人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和积极的借鉴作用。

1中国高校篮球文化概况

作为高校体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高校篮球文化,正以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力量对大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和深远影响〔1〕。高校篮球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校园为依托,以篮球文化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塑造校园风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加强学校核心竞争力为最高追求的一种校园文化现象。高校篮球文化其实就是高校学生在观赏和参与篮球相关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关于篮球的思想、观念、价值、意识、行为等〔2〕。

如今,篮球运动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每所大学里都有篮球场地,篮球运动也已成为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方式。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篮球队,经常进行比赛交流,活跃了学校气氛,增进了学校之间的交往。高校篮球文化已成为高校体育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中国民办高校篮球文化概况

在我国公办教育资源难以充分满足大众教育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运用市场机制,自筹资金,自主办学,改变了建国后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3〕。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崛起,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开始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如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随着我国高校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民办高校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4〕〔5〕。近年来全国各地民办教育蓬勃兴起,高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工作开展得如何是衡量高校整体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条件、规模、体制及指导思想的不同,办学效益也有很大的差别,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6〕〔7〕。

3中国高校篮球文化发展模式现状

本文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及博士硕士论文百余篇。通过超星数字图书、读秀学术搜索、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图书馆查阅了有关文化学、社会学、体育学、品牌学、营销学、管理学、传播学及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专著十余部。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谷歌搜索引擎,检索了相关的网页。发现针对我国高校篮球文化发展的研究较多,而专门针对我国民办高校篮球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尚属空白。

研究者张洁在《普通高校篮球文化发展研究――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中指出:高校篮球文化的建设实质上就是参与高校品牌建设,推动高校向高水准、高品质目标迈进的过程。高校篮球文化建设应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在高校篮球文化建设中规范、科学的管理和广泛、持久的行为是决定性的因素。高校篮球文化的建设中应积极开展与社会各个层面的交流,方能为高校篮球文化建设注入持续不断的活力。高校篮球文化建设需要一支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管理能力和科研水平、富有进取精神、团结的骨干力量。

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将“篮球”项目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推广的很多。在推行“篮球文化”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开展篮球比赛、举办篮球活动周、举办篮球文化节、开展篮球知识竞赛、开展篮球技能培训、开展篮球知识讲座等,其中,常见的推广模式有:“比赛+培训”、“比赛+培训+活动”等。

4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篮球文化推广模式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篮球文化推广模式为“篮球联赛+人才选拔+技能培训+专家讲座+精英培养+活动应用”模式。此模式是学院启动体育启明星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郑州成功财经学院体育人才

培养模式的成功典范,是学院推广篮球文化的经验之谈。

篮球文化推广模式示意图 “启明星培养计划”塔形图

“篮球联赛”是路径。以开展篮球比赛的形式作为锻炼和检验在校生篮球技能水平的一种方法,以学院的名字命名,为“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篮球联赛”,取学院缩写名字“成功”,联赛缩写为“CGBA”。主办方为郑州成功财经学院体育部篮球教学组,旨在将“CGBA”打造成学院体育文化的主打赛事、篮球文化的支撑,学院名片的一部分。“CGBA”联赛,充分激活了郑州成功学院一切篮球力量,调动了相关组织和个人的全部力量和热情。联赛允许校园单项协会自发组织比赛形式,鼓励学生自由组队参加比赛。联赛贯穿整个学年,并且争取做到每周有球赛,保证学生定期有活动。联赛还借鉴“NBA”、“CBA”、“CUBA”等极具影响力的联赛运行模式,采用了“常规赛”+“季后赛”+“总决赛”的完整分层赛制。这样的比赛模式增加了联赛的影响力,增强了联赛自我完善能力。并且为后续与“CUBA篮球联赛”接轨增加了吻合度,为“纳新”、“新生选秀”等环节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让更多的篮球爱好者通过比赛,享受到篮球文化的大餐。

“人才选拔”是关卡。在“比赛”的基础上,将比赛环节表现出来的技术良好、意识良好、素质良好的同学,或者是具有较大潜力的同学、极具热情的同学,选,组成一支相对于第一阶段层次要高一些的队伍。

“技能培训”是加速器。有不少高校的篮球文化推广模式缺少这个环节,而正是这个环节给广大篮球运动爱好学子提供了充电、提高的机会。如果仅仅是比赛,完了就没有下文,那么比赛的意义就仅仅停留在“知道输赢”的层面。而“培训”这个环节使得篮球优等生有了进一步提升的阶梯,有了实现篮球梦想的有力抓手。

“专家讲座”是博览会。在联赛之后,同学们对篮球技术充满新的求知欲望,而“培训”之后,同学们常常会出现一种错觉――在学院我们这些同学是篮球最棒的,现在又经过了培训,那我们就更棒了。这样的情绪如果蔓延下去,就很有可能滋生自满、骄傲的情绪。恰恰在这个时候,需要有一个环节,能够站在较高的高度,以绝对的广度、远度和深度来认识、剖析篮球运动,传播正面的、博大的篮球文化。要解决这些问题,“邀请知名专家作专题讲座”无疑是高效且可行的方法。“专家讲座”是篮球联赛的补充,不仅能提高联赛的层次,而且更大程度推动了篮球文化的普及。

“精英培养”是点金石。通过前面的比赛、选拔、培训、讲座几个环节之后,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组成一支篮球竞赛团队、一支篮球教练团队和一支裁判团队,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技能培训和裁判知识传授,旨在培养一批知识全面、技能过硬的篮球人才,彻底地贯彻“启明星”培养计划,突出显现“精英人才”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精英人才”的影响力,让有潜质、肯努力、进步快的优秀篮球人才借助“精英培养”的平台,快速、茁壮地成长起来。

“活动应用”是检验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人才,也一样适用。通过组织学院系部篮球对抗赛、校际联谊赛、社区交流赛等各级别赛事,尽可能多地给精英团队成员创造锻炼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同时,在活动应用中,加强了“CGBA”联赛品牌的开发,增加了篮球文体用品的开发,加深了与商家的联合,促进了校内、校际、社区不同群体的交流与合作,为以后更好地推广篮球文化增加了条件。

5结论与展望

经过“篮球联赛+人才选拔+技能培训+专家讲座+精英培养+活动应用”模式历练后,篮球人员得到了增加,学生的篮球技能得到了提高;部分曾经以技术高超自居的同学懂得了运用规则制胜的更有利武器,变得谦虚起来;仅仅以为打篮球就是拼体力的愣头小伙竟然发出“团队才是制胜法宝”的感慨。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的这种篮球文化推行模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最终希望通过这种模式的带动施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校园体育启明星计划。实实在在地施行体育人才选拔的“厚基础、精选拔”的方针政策。在民办高校办学实力尚不够强大的现实情况下,快速将民办高校体育工作推向快车道,让民办高校的在校生能够有机会享受到与其他知名高校相媲美的体育培养和角逐平台,为实现民办高校学生五育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吴恒星,申怀松􀆰从新篮球观探讨高校篮球文化建设〔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5):82-84.

〔2〕孙民治,杨伯镛􀆰关于我国篮球文化的一些思考

〔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2):30-34.

〔3〕王家宏,于振峰,杨改生􀆰球类运动――篮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8.

〔4〕许奋奋􀆰高校篮球文化的教育功能剖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4):26-28.

〔5〕冯洪,郭苏芝􀆰对校园篮球文化的理性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6(1):14-15.

〔6〕林克明,王哲中􀆰篮球文化价值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8(12):34-38.

第4篇

关键词:柔韧素质;步长;跑速;运动成绩

短跑是移动速度最快的运动项目,人体的移动速度是通过步频和步幅表现出来的,只有高步频和大步幅相结合才能表现高水平的移动速度。影响步频和步幅的共同因素是力量和协调性,其他因素有肌纤维的类型、神经系统的灵活性、腿长、柔韧性、技术动作等。这些因素中只有柔韧性和技术动作通过训练较易得到改善。本文对短跑运动员柔韧素质训练进行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淄博第四中学2008级短跑队的运动员。

1.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验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山东体育学院图书馆、CNKI中国全文数据库、收集整理大量与论文有关的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指标、数据内容等,为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实验法。实验进行半学年,共10周,每周训练6次,每次一个半至两个小时。在测试100米跑的过程中,对他们的步长进行粗略地测定。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分析短跑运动员的柔韧素质水平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柔韧素质水平对步长的影响。在短距离跑中,跑速主要取决于步长和步频两个变量,有许多学者也都通过各种形式的研究提出了步长和步频的发展可行性。大部分都认为提高跑速应该在保持步频的基础上发展步长,而不是优先发展步频。步长则是受到肌肉力量的大小、髋关节的柔韧性及腿长等因素的限制。这几个因素都是身体素质的外部因素,都可以通过身体训练得到相应的提高。由于实验的对象身高都在统一的范围内,腿长这一因素的数值相对稳定;其中测定的运动员的立定跳远成绩无明显差异,说明运动员的腿部力量相差不大,不以其作为影响因素参考的条件。

2.2柔韧素质与步长对跑速成绩的影响。柔韧素质、步长、跑速三者的关系中,柔韧素质是影响步长的直接因素,步长是影响跑速的直接因素,而柔韧性则在两者中间接地影响跑速的发展。在这三者关系中,柔韧素质通过间接形式影响跑速,虽然是间接因素,但是柔韧素质却在整个关系网中起到一个不容乎视的作用。柔韧素质是一个优秀运动员的基本身体素质,不管任何动作技术都需要有柔韧素质为基础。柔韧可以调节肌肉与韧带的弹性,经常进行柔韧性训练不仅可以改善身体的协调性,提高动作的技术质量,同时还可以有效地防止运动损伤。柔韧素质在三者关系中起到一个杠杆的作用,通过柔韧素质来调节步长与跑速之间的平衡。

2.3发展柔韧素质的作用。长期合理的柔韧性训练,可以相对增伸肌肉长度,从而缩短了肌肉由平衡长度达到最大张力长度(即静息长度)的时间,对肌肉的收缩速度有良好影响,有利于提高步频。同时,肌肉伸缩活动范围也会相应增加,可有效增大步幅,从而提高速度。柔韧素质训练可以增加肌肉弹性成分,从而提高肌肉力量的利用,使蹬地时的力量加大,有利于速度提高。柔韧素质训练可以提高关节活动幅度,有利于肌肉在运动过程中合理放松,使肌肉力量充分利用。柔韧素质训练促使肌肉组织血液循环,可以防止肌肉痉挛,消除肌肉疲劳,减少肌肉酸痛,恢复体力。

2.4发展柔韧素质的注意事项。为了充分发挥柔韧素质在短距离跑中的作用,应当适度、适量地发展柔韧资源,并且保持一定的柔韧储备,以达到使肌肉柔而不韧,韧而不僵的最佳效果。但如何掌握最佳的柔韧素质,这必须还要和本身运动员的步长(力量)、速度相和谐。

2.5良好柔韧素质对短跑运动的意义。良好柔韧素质可加大关节灵活性,关节灵活性是人体在一定方向上完成大振幅动作的能力,也是柔韧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良好的关节灵活性是运动员在短跑运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条件之一,具备了这一素质的短跑运动员能经济地利用力量、速度、灵敏性,能较快掌握合理的运动技术。关节灵活性与短跑运动员技术等级有相关性,关节灵活性好的短跑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提高相对来说要快,其运动的潜力也大,为以后高水平运动训练奠定了基础。对于短跑运动员来说,关节的灵活性是重要的因素。

3 结论和建议

3.1结论。短跑运动员柔韧素质的提高,不但有利于技术动作的完成,而且动作质量与幅度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其动作的外部表现为步幅增大,协调、有力,节奏性强,动作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动作质量的提高也使得运动员的短跑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

3.2建议。通过加强各个方面的素质来提高步长是今后提高短跑成绩的一个重要的切入口。而把柔韧素质与步长协调地发展起来,是提高和促进跑速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王福林.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柔韧素质训练特征初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66-67.

[2]耿振华.走跑项目运动员柔韧素质的练习方法[J].田径,2008,(7).

第5篇

关键词: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现状

一、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情况

2004年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开始对学生进行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测试工作,2004年参加测试学生2645人,仅占全校总人数的64.3%。2005年参加测试学生5412人,占全校总人数的99.2%。2006年参加测试学生5871人,占全校总人数的99.7%。2007年参加测试学生6236人,占全校总人数的99.6%。对照《标准》规定在2004年所有高校必须实施《标准》以及对大学生每学年进行一次体质评定的要求,总体来讲,执行情况比较理想,这与校领导和学校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是密切相关的。

二、《标准》测试仪器配置情况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体育部目前拥有两套测试设备,一套为2004年购买的中体同方公司生产的测试设备,这套设备包括:身高标准体重测试仪1台、肺活量体重指数测试仪1台、坐位体前屈测试仪1台、握力指数测试仪1台、台阶试验测试仪1台(台阶试验测试仪为1拖6台阶指数测试设备)。这套设备由于购买年限长、保存不当、型号陈旧、软件版本低、小故障多等问题,导致体测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测试工作经常由于上述原因被迫中断,增加了体测工作安排的不可预知性和难度。为此,体育部向上级部门提出了增加和完善设备的申请。在学校和部门领导的支持下,2007年学校新购置了汇海公司生产的无线传输测试设备一套,这套设备包括:身高标准体重测试仪1台、肺活量体重指数测试仪1台、立定跳远测试仪1台、握力指数测试仪1台、台阶试验测试仪1台(台阶试验测试仪为1拖12台阶指数测试设备)。两套仪器的投入使用,大大缓解了测试工作的压力,改善了测试硬件环境,从而提高了测试效率。

三、《标准》测试场地情况

《标准》的测试对场地要求较高:首先,要求在室内,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的考虑:遮蔽风雨、易于管理、有电源接口。其次,场地必须开阔,因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多、测试仪器数量多、参与测试的学生人数多,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空间合理安置测试设备以保证测试的顺利开展。最后,测试场地的位置不宜影响其他部门的工作和教学秩序。吕梁高等专科学校体育部体质健康测试场地紧邻运动场,共有两间平房,一间为微机室,一间为测试室。该场地虽然基本满足了上述要求,但仍然有很多地方不尽人意,需要加以改进和协调。主要问题体现在室内空间还是较小,室内通风条件差,尤其在夏季人员密集和大运动量后极易出现缺氧,不利于测试者的身体健康。就上述问题体育部已向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提出了申请,希望可以改善测试场馆的实际问题。

四、《标准》测试师资情况

《标准》测试工作不仅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而且对测试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仪器操作、计算机处理以及组织管理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对测试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2004年以来,吕梁高等专科学校体育部派教师参加了省内组织的所有培训工作,由此可知,学校在对测试人员的培训方面还是比较重视的。《标准》测试工作由体育部领导和教研室主任牵头,选拔熟悉计算机业务的青年教师参与测试工作,使得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标准》测试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吕梁高等专科学校体育部多名教师在参与测试工作的同时,还根据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标准》测试工作相关情况和实际数据,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标准》进行了分析研究,撰写了10多篇相关论文,其中《2004―2006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结果变化分析》一文被评为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三等奖。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吕梁高等专科学校体育部开展《标准》测试工作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

五、《标准》测试时间和项目设置

为了不因为进行《标准》的测试工作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体育部将测试时间安排在16:30―21:00进行,安排负责测试的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开展测试工作,以极大的付出保证了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以一个40人左右的班级做统计样本,利用两套仪器,在学生组织到位、工作人员操作熟练、设备使用正常的情况下,完成所有测试需要30―40分钟。因此按照上述时段安排,每天可完成的测试人数保持在200―240人。

身高、体重和肺活量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规定的必测项目,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在测试过程中按照要求执行,在选测项目的选择上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仪器设备购置情况选择了立定跳远、握力体重指数和台阶试验测试。

六、《标准》测试数据分析

根据《2004―2006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结果变化分析》一文中对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测试数据的分析结果来看,从身体形态变化趋势发现我校学生呈现出逐年肥胖的趋势,而这种趋势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如:学生随着对大学生生活的逐渐适应,精神压力相对降低;学生的课外活动相对减少,运动量降低等。从身体素质变化趋势发现我校级学生身体素质在2004到2005年之间变化不大,而在2005到2006年变化较大,主要是由于第三学年学校不开设体育课,从而使学生的活动相对减少,因此,学生的身体素质出现急剧下降的现象。

《标准》的实施工作任重而道远。学校领导及各级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和支持体质测试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和宣传的力度,共同营造一个全校都来关心学生健康、关心学生锻炼的大环境,为实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健康水平这一宏伟战略目标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王皋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演变与发展的理性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2).

第6篇

武术散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一般体育专业人才良好的身体素质,扎实的体育理论、民族传统体育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徒手格斗运动技能,还应具有丰富的创新理论知识,并富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充满创新精神,最终才能产生创新成果而服务于社会。

2武术散打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现状

以武汉体育学院等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及《武术散打》(专选)课程教学大纲为研究对象,对专家、教师、学生进行访问和调查了解,并针对武汉体育学院武术散打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

2.1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

按照课程的性质,可以把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教育课)和实践环节(军事训练、专业见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三个部分。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课程设置又可分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2.2武术散打专选课的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武术散打专选课总学时的分配如上表所示,其中理论课教学基本内容包(从第一学期到第六学期):武术散打运动概述(2学时);武术散打技术分析(4学时)、武术散打运动员的技能训练(4学时);武术散打战术及其训练(6学时)、武术散打运动员的智能及其训练(4学时);武术散打运动员的体能训(4学时)、武术散打竞赛的组织与裁判(4学时);武术散打运动员的赛前训练(4学时)、武术散打教练员的临场指挥(4学时);武术散打教学(6学时)、武术散打训练过程的监控(4学时)、世界流行技击术简介(2学时)。技术课教学基本内容是体能训练、基本技术、技法训练、战术训练、技能培养、实战比赛、教学训练实践、技术考察考试。

2.3武术散打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3.1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片面,缺乏广度和深度

首先,课程种类比例不平衡,通识教育课程中政治类和英语类占学分比例的69.2%,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偏少;选修课比例小,灵活性不够。其次,课程内容涉及过于浅显,多以“导论”、“概论”的方式呈现,虽然涉及到不同的学科领域,但是学生很难做到对该门知识的深入了解。

2.3.2课程种类偏少,缺乏新兴、综合类课程

种类偏少是体育专业类院校课程设置共存的问题,由于自身资源和条件的限制,很难满足目前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素质更高要求的课程,使得课程种类仅限于体育类及相关的交叉学科,课程种类不够广泛,无法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如科研能力培养类课程设置偏少,致使许多院校武术散打本科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质量不高。

2.3.3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影响教学质量

由于大部分学校的教室、场馆等资源有限等客观原因,许多学校仅考虑到教室和场馆的最大利用率,而致使上课时间不合理。如把术科类和学科类课程前后相连,或是两大节术科课安排在一起,尤其是与专项技术课安排在一起,课间没有休息、恢复时间,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从而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3.4专项理论课、技术课和实践课的比例有待改善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学生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相对较好,但对技术技法的运动学、力学分析,以及对技、战术整体运用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等掌握的不够全面,特别是对散打理论系统知识的掌握缺乏整体性和宏观性等,反映了武术散打专项理论知识的教学需要加强。其次,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竞赛组织及裁判工作能力等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2.3.5专业教育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

据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进行教育实习,由于武术散打项目自身的特点决定其实践性较强,而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提高—再实践—再提高的循环模式开发,所以目前教育实习时间的安排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提高。学生通过教育实习发现自身的不足时,已面临毕业,没有时间查漏补缺,重新学习和巩固、完善自身的能力。

3武术散打创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改革

3.1完善武术散打创新人才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是以培养“完整人”为目的的教育,并不局限于大学本科阶段,而是应该贯穿人的一生。它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为学生的进一步全面发展做准备,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武术散打创新人才发展的需求,依据各院校学科建设的特色,应充分把握自身发展的立足点,以学生为本,设置多个通识教育模块,包括政治类模块、英语类模块、工具课程类模块、人文自然知识类、创新知识理论模块等,通过多个模块通识教育的互相配合,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活跃其思维与精神。

3.2增加选修课的比例,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武术散打专门人才不论是通识类知识,或是相临学科知识技能的扩充,都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其他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有所不同;同时每个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环境背景、教育背景的种种不同导致其知识、能力、素质、技术技能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学计划应该能够从实际出发使得每个学生各得其所,为学生个性的培养提供充足的空间。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个性化特征的基础之上,学生个性的培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之上,选修课的比例和质量则是武术散打创新人才培养举足轻重的要素。

3.3扩大课程种类,拓宽学生知识面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特征,不仅包含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提升更为重要。科学的新发展和技术的新成果,一般都出现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因此,高校培养的学生是否能进行创新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知识的“宽”和“新”,以及是否具有超越原有专业范围和进入交叉学科的能力。笔者建议可以与周边学校合作进行跨校选修,跨校选修是高校间合作办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一种方式,是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探索与实践。通过跨校选修能将附近各大学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弥补各学校的弱势学科,增加课程门类,使学生有更多的课程选择渠道,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现行的教育背景和不景气的就业环境下,武术散打人才本身的就业面就相对较窄,所以武术散打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加迫在眉睫,应重视课程的扩充,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

3.4适时开设知识拓展课、讨论式课程、交流类课程

由于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人才自身特点以及招生考试制度的特殊性,学生基础教育阶段过多的时间花费在技术技能的训练上,导致人文知识相对薄弱、知识面窄,在此压力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在提高,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初期补充和提升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是势在必行的。另一方面,学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认知上存在缺陷,建议入学教育加强这一方面的重视和引导。创新型人才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它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能在此基础上提供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因此,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训练有利于产生创新思维的思维方式,这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讨论式课程就能从发散思维和整合思维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讨论式课程的关键在于讨论、辨析,只有通过讨论,才能清晰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提高思考问题的逻辑性;通过讨论,学生会广泛的收集资料,提升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根据最新的研究动态或当下最热门的一些话题作为讨论的话题,学生在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分组进行自由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

3.5整合学校资源,合理安排上课时间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最优化整合校园资源,为学生的培养提供最有利的条件。首先,术科类课程是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课程,是通过对身体的消耗、改造、恢复和提高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身体素质的课程,对体力消耗比较大,并且需要充足的休息时间。其次,武术散打专项课,不仅对体力消耗比较大,作为徒手对抗类项目,其对身心的兴奋性调动比较大,恢复至静息状态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笔者建议尽量把专项课安排在单独的一个上午或是下午课程的前面,后面最好没有课,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全力与赴进行学习和训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其次,课后还有空余的时间,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继续巩固、完善技术动作,而且有充足的时间放松与恢复。

3.6重视学生技能培养,调整教育实习时间

专项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在保障专项训练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教学、训练能力的培养,通过以理论课为基础、技术课为指导、实践课为提高的多层次能力培养方式,从第二学期开始逐渐在每个学期安排学生教学实践活动,并结合教师指导,系统完善学生的教学能力;强化裁判工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以班组为单位,提供学生参加裁判工作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对裁判能力重要性的意识,逐步使得学生独立完成竞赛组织,并且建立严格的裁判员晋级考核制度。改革专业教育实习模式,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安排每学年实习一次,以便更加切合实际的使学生创造性地学到实际知识、活的知识,也使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得到提高和完善。

3.7合理调整专项理论课、技术课、实践课的课时比例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各种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顺应这种变化并不断在其中蓬勃发展。知识经济的冲击更是加大了社会对高素质、全面人才的诉求,创新人才的各方面素质符合这种诉求,加大了我们对武术散打创新人才培养的决心。在武术散打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完善学生的技术体系,更是要完善学生的理论知识,扩充对武术散打运动深层次的理解。在合理的范围内要加大理论课时的数量,逐步积累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层次。在后几个学期逐渐增加理论课的课时数,加强武术散打知识系统化的教学,加深学生体、技、心、战、智的综合整体把握和理解,为学生的内化吸收提供充足的机会。

4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分层教学;大学生;体质;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6-0101-03

A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s of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n Improv ing College Students’ Fitness

――A case study of the students in the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AO Pinghua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iyuan 030024,Shanxi Chin a)

Abstract: The most urgent and prominent problems in the reform of school sport education i 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fitness of the students,explore the major affecting f actors and explore th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easure to enhance the fitness o f students. The subjects are 268 students (106 male,162 female) enrolled in th e year of 2008 in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setting up correct health ideas and ad opting differential treatment in education are good countermeasures to rais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physique fitness standard.

Key words: differential treatment in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physiq ue fitness; experimental study

独立院校是由普通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中,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 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学生是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个性较强 但自信心不足;兴趣广泛但文化基础较差;家庭条件优越但自律性不强等特点[1]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针对独立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应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改进教学方 法和手段,构建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力争寻求改善独立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2008级268名(其中男106人,女162人)在校大学 生(学生来源于全国十多个省市),在10月份正常的教学情况下,将106名男生分成4个 体育自然教学班,162名女生分成6个体育自然教学班。进行为期1学年的实验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查阅全国近10年的学术期刊、全国优秀硕博士论文以及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 方面的研究文献,阅读了大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及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并且阅读 现代教育论著和体育教育等相关的书籍。

1.2.2 测试法

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指标,选取的测试内容有身高、体重、肺活量、50 m、 立定跳远、800 m(女)、1 000 m(男)、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等9个测试项 目。

1.2.3 实验法

在教学常态下进行对照实验,通过对实验组采取与对照组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 学实验研究,两组学生的人数、来源、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以及教学条件基本相同,经 检验均无差异性。

1.2.4 数理统计法

应用SPSS13.0 for windows和Microsoft Excel 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并对有 关内容进行检验和分析。

2 实验设计方案

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在检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无差异的情况下,将4个男生班(共106 人)分成2个实验班和2个对照班,将6个女生班(共162人)分成3个实验班和3个对照班,对 实验班采取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进行为期1学年(34 周)的实验研究。

投稿日期:2010-01-18

作者简介:赵平花,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2.1 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电子档案 新生入学都要进行体检。与校 医院合作建立每个学生的健康电子档案,了解学生身体的初始健康状况,这是保证实验成功 的前期条件。

2.2 采取激励机制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在体育教 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激励机制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分 层次教学,即以入学初测试的原始成绩为依据,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如根据学 生入学的体质测试初始成绩,把每个实验班的学生都分为优、良、差三个层次,让每个层次 的学生找出自己存在的差距(如:是力量不足还是速度差等),定出努力的方向,并根 据 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经过8周时间锻炼后进行一次测试,如果 学生的成绩提高10%就可以进入上一个层次,若下降了10%就退到下一个层次,依此类推。在 学期末考试中根据学生成绩提高的幅度给予5~10分的鼓励。

2.3 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用科学的健身原理武装头脑

健康是人们奉献社会和享有生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标志和潜在动力。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实验组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结合教学内容讲授每类运动的健身原理,让学生自己懂得“该练什么”运动项目,以及“ 该怎么练”才能达到健身效果,并针对学生体质的个体差异,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健身运动 处方”。掌握对疲劳的正确判断,并能调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学会如何自我诊断、自我 修订运动处方等方法,使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同时通过举办健 康讲座,让学生掌握体育卫生与保健知识。通过体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终身 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良好的体育素养,并且能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达到终身受益。

2.4 坚持“课课练”,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目前,多数高校在体育教学中采用选 项课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最突显的弊端就是所选项目的专项素质有所提高,达不到全面提高 学生的身体素质。如足球教学中,学生的奔跑能力提高而上肢力量较弱;武术教学中,学生 的柔韧协调性大大提高而速度素质欠佳等等。在体育课教学中只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增加 运动负荷是不可取的。因此,在每次课教学中,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基础上 ,我们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目标,坚持“课课练”,即每节课都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发展 学生的身体素质,用脉搏来控制学生的运动强度,并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所测 试的内容,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练习,达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5 采取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法,养成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

我们知道仅靠每周2节体育教学 课,是远远不能达到改善学生体质的。何况体育课程只是传授运动的技能,掌握正确锻炼的 方法,从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而学生体质的增强是需要经常性坚持锻炼才能获 得的。课余体育锻炼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主要由体育教学部门来组织实施。针对不同层 次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学院在抓好体育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推进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提 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对实验班学生要求每周下午课余时间最少锻 炼3次,每次1 h,内容自选,在辅导员的配合下考核出勤,以保证锻炼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

2.6 对大学生体质健康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在实验过程中,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由院学工部、院团委和辅导员共同配 合,对实验班学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如 严格控制学生的早操出勤率,旷操的学生要适当扣学分;对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不 得少于3次,每次不得少于30 min)的学生,在学期综合成绩评定时要适当给予加分(由学 生会体育部同学负责对出勤率进行考核,并加3~5分),这样让学生由被动的锻炼逐渐过渡 到主动的锻炼身体,以达到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后身体形态和机能指标的变化情况(表1)

经过为期1学年(34周)的教学实验研究,对实验对象进行第 二次体质测试,数据经过整理后,与第一次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实验前后的差异 。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后身体形态和机能指标变化

指标 性别(N)实验组 N=53+81实验前/s

实验后/s对照组 N=53+81实验前/s

实验后/s 身高男生(106)170.75±5.48170.87±4.47170.47±4.32170.60±3 .56/cm女生(162)159.83±4.84159.97±4.75159.17±5.03159 .40±4.197体重男生(106)65.32±8.7663.14±8.32*65.03±10.364.86±7.84/kg女生(162)53.22±5.2252.10±5.71* 53.78±5.9753.56±5.48肺活量男生(106)3 395.36±579.213 685.63±653.7**3 328.76±607.63 407.52±574.41/mL女生(162)2 366.53±429.362 950.33±423.6 **2 353.45±436.922 718.32±473.65*

注: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表示差异呈显著性(P

从表1可知,反映人体形态的身高指标,实验组和对照组男女生虽有增长但不具有差异 性(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男女生的体重指标在实验后,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

3.2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的变化情况(表2)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的变化

指标 性别(N)实验组 N=53+81实验前/s

实验后/s对照组 N=53+81实验前/s

实验后/s 50 m/s男生(106)7.29±0.356.85±0.26** 7.24±0.387.09±0.33女生(162)9.14±0.418.64±0.21* 9.22±0.448.89±0.34800 m/男生(106)236.8±12.59218.42±11.96 **232.42±5.99226.78±12.591 000 m/s女生(162)245.32±14.32222.11±11.32 **243.72±2.05235.72±12.05立定跳远男生(106)2.31±0.192.55±0.17** 2.38±0.162.44±0.15/m女生(162)1.66±0.111.85±0.12*1.68±0.141.76±0.32引起/仰卧男生(106)4.98±3.046.27±1.54** 4.18±3.124.87±1.54(次/min)女生(162)30.92±9.2638.38±8.12 ** 30.46±11.1833.98±5.57

从表2可知,实验组男生4项素质成绩,实验后测试的结果表明:50 m、1 000 m、立定跳 远和引体向上4项运动能力具有非常显著性变化(P

3.3 讨论

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验研究,发现分层次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最不同的表现在教学程序 、运动负荷强度控制和教学目标等方面。

1) 分层次教学法的教学程序是“人体――运动――人体”,强调的是从“人体”出发,以 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以运动为手段达到健康目的,提高锻炼效果。而 传统教学法的教学程序是“技术――人体――技术”,它追求的是运动技术的掌握、规范和 标准,使学生易产生畏难心理,导致厌学情绪。

2) 在运动负荷控制方面,分层次教学法强调健身运动的“最佳负荷价值阈”,用脉搏来控 制健身效果,并不刻意地追求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而是要求学生有效地增强体质,促进身 心健康。

3) 分层次教学法的目标是应用健身知识原理锻炼身体,掌握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对运动的 兴趣、习惯和能力,从而达到终生体育,增进健康,而传统教学法是通过传授运动知识和技 能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身体形态。实验组男、女生身高在实验前、 后以及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虽有增长,但都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 验组男生体重在实验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实验组女生体重在实验前、后以及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 .05)。

2) 身体机能。实验组男、女生在实验前、后以及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肺活量增加 ,心肺功能提高。

3) 身体素质。实验组男、女生身体素质在实验前、后都有较大提高,经检验差异具有高 度显著性(P

4) 通过教学实验证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锻炼习惯、提高自学自练能力、增 进健康知识都对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等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2 建议

1)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讲授一些健身理论知识和方法,对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自学自练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布置课后作业,并定期检查, 教会学生制定并应用运动处方,使学生掌握的体育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为终身体育奠定 扎实的基础。

3) 采用分层次教学,坚持“课课练”,增加体能练习时间,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每次课结束时,给学生介绍一则健康小常识,让学生顺利登上“人生健康快车”。

参考文献:

[1] 冯艳琳.独立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J].甘肃科技,2008(1):171- 173.

[2] 凌月红,钟振新.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J].武汉 体育学院学报,2004(5).

[3] 朱玉芳.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学校体育的应对[J].体育学刊,2006(1).

[4] 朱继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整合[J].体育学刊,2004(6).

第8篇

(一)“体教结合”内涵

有专家认为“教”指教育事业,“体”指体育事业,“体教结合”指体育依靠教育、依托教育来培养优秀运动员,实现竞技体育向教育回归;有专家认为“教”指教育系统,或者说各级各类学校、“体”指教育系统或竞技体育商业化时代的职业队,或者说竞技体育,“体教结合”指为实现“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运动人才,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以共同的目标为导向,通过整合两个系统的资源优势,提高效能,形成合力,共同培育竞技体育人才;有专家认为“教”指文化课学习,“体”指运动训练,“体教结合”是针对运动员个体而言的,即运动员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首先应该接受文化教育,然后才是运动训练。如虞重干、张军献提出体教结合是通过整合体育与教育两个系统的资源,提高效能,形成合力共同培育体育后备人才。

笔者认为,“体教结合”指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体育竞技人才。它既要求分工合作,又要求资源共享,在结构上相互依存,在形式上灵活多样,在广泛开展社区、群众性体育竞赛的基础上开展竞技体育,实现以体育和教育两家为主体,社会各界齐参与的培养体系。“体教结合”不仅重视竞技水平的提高,更重视个体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体教结合”下培养出的体育竞技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他们不仅是体育界的精英,还具有金融、法律或其他学科背景。“体教结合”旨在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类型

“体教结合”有四种基本类型:(1)高校直接引进退役运动员(2)校体联合模式(3)高校直接招收现役运动员(4)一条龙模式。

二、美国“体教结合”

(一)美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

我们以美国篮球竞技人才培养来窥美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貌。美国篮球竞技人才培养是以学校为依托,依靠小学、中学、大学业余训练培养出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美国的这种培养模式和中国一条龙模式相似。提到美国篮球竞技人才培养,大家一定耳熟能详NCAA。它是NBA的篮球运动员后备基地。美国从小学开始鼓励学生发展特长,重点中学要求学生必须有一项以上特长。这种政策使部分小学生喜欢篮球,进入中学,便加入篮球协会进行专项训练,高中阶段篮球水平达到相当高的水准。NCAA奉行学术水平等同性原则。不会因为你的篮球竞技水平高而放宽学术水平的要求。经过小学――中学――大学阶段的业余训练,很多学生运动员进入NBA成为出色的篮球运动员。美国篮球竞技人才培养是以教育为主的单一培养模式。

(二)美国“体教结合”的典范――NCAA

1、NCAA概况

NCAA美国大体育总会,1906年创设,历史超过100年,建立的初衷是保护学生运动员权利,重视运动员的学术能力与体育技能,分为三个级别。每个级别都在遵循协会原则的基础上自己创设规则,负责各自人事、业余体育、运动员招录、运动训练比赛季、经济援助等。

2、NCAA与“体教结合”

NCAA是“体教结合”的支持者。NCAA的认为学生运动员首先是学生,重视学生的教育,而且NCAA麾下的学生运动员学习成绩往往优于他的同学。NCAA官网的一系列数据说明了美国在“体教结合”方面是领先。根据最近成功毕业率数据,一级别中82%的2004年入校获得新生奖学金的学生运动员获得学位。二级别中2004年入校的获得新生运动员奖学金中有73%获得学位。NCAA官网有组数据:男子篮球学生运动员1995年成功毕业率(GSR)为56%,2003年提升到66%,2004年提升到68%。NCAA“体教结合”措施:(1)重视运动员学术能力的培养,学术成绩不合格不能参加比赛(2)各个学校、各个联盟之间的监督与制衡第1条的实施(3)为吸引成绩优异篮球技术卓越的学生运动员,各个学校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减免交通费、住宿费等。美国学校非常重视校级运动队的建设,重视校际间的比赛,这些比赛可为学校争得荣誉,扩大学校知名度。

3、NCAA章程

(1)招生

NCAA资格委员会要求准高水平运动员必须满足:高中毕业;高中期间必须修完一定数量的必修课程与核心课程且成绩合格;SAT考试或ACT考试成绩必须达到最低分数线。经过资格审查的高水平运动员可根据NCAA的成员高校的招生人数每年的毕业率情况与高校接触,签订意向书。招生程序有四个阶段,段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甚至对学生运动员访问成员高校的次数也作了严格规定。严格的程序保障了学生在中学阶段正常学习。

(2)参赛资格

NCAA禁止把运动员当做获胜的工具,必须保证运动员的学业,并且对学生运动员的参赛资格和学籍管理均有严格的规定。大学生运动员最多只能代表一所大学参加四年的比赛。联合会要求成员高校为运动员学习成绩建立成绩档案,违背有关规定者,将被取消参赛资格。NCAA用参赛资格促使学生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学术水准的发展。学生运动员必须满足规定的学习量,学习成绩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否则不能参赛。在训练的时间上每训练时间不得多于20小时。只有业余大学生运动员才有资格参加某一特定运动员项目的校际体育竞赛。NCAA禁止学生与职业队接触、禁止学生参加推广活动,保持了学生业余运动员身份,保证了学生运动员的正常文化学习。

(3)奖励机制

成员高校对学习成绩和运动成绩都很好的学生运动员给予资助。资助以学年为单位,不合格者下一年度不享受此待遇。美国学费高昂,相当学生运动员要获得学校经济援助方能完成学业。严格控制奖励数额,防止学生运动员忽视学业。

(4)学校重视学生运动员学习成绩

成为NCAA一级运动员或在大学一年级享有运动员奖学金,学生运动员必须在八个学期完成16门核心课程:四年英语课程;三年数学课程(代数1或高数);两年的自然或物理科学(如果高中有要求含一年的实验室科学);额外一年的英语、数学或自然科学;两年的社会科学;四年额外的核心课程(从以上课程中选或外语、非学理的宗教或哲学);达到核心课程的平均绩点;SAT或ACT分数要达到平均水平。

(5)资金保障与公益性

美国学校篮球队建设资金来源有多方面:门票收入、校友资助、学校拨款、联盟利润等。学校通过出版竞技体育书籍、画报、纪念品等获得经费。通过企业冠名获得不菲收入。NCAA的商业化运作,为学校发展运动队提供了经费保障。它收入的96%直接分配于第一级的成员或支持竞赛或用于有利于学生运动员的项目。它的收入有81%是电视转播权费用。高额的电视转播权费用揭示了NCAA商业化运作的成熟。

三、中国竞技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

(一)现状

我国竞技人才培养模式以业余体校――省队――国家队“三级训练网”为载体,以“三集中(食宿、训练、文化教育)”式业余训练――专业训练为主要特征的内向型、专业型培养方式。“三级训练网”模式产生二次就业一系列问题,中国竞技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向“体教结合”靠拢。

(二)弊端

“三级训练网”模式下培养的体育竞技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在综合文化素质水平方面欠佳,运动员有很强的体育竞技水平,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写作水平、外语水平等方面无法与高校毕业学生竞争。在体育竞技比赛中,需要运用各种能力,比如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策略思维。如果能提升运动员的文化素养,我国的体育竞技水平势必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由于综合素质比较低,运动员退役后面临二次就业。

(三)原因

其一、学训矛盾。课业压力重,很多中小学生要参加很多补习班,训练时间无法保障。小学、中学都是应试教育,家长老师重视学生的数理化成绩,而忽视对运动兴趣爱好培养与训练。

其二、经费短缺。在中国,财政划拨是学校运动队发展的资金来源。国家对教育系统的竞技体育投入不足。高校还有部分的体育维持费来发展运动队,而多数中小学缺乏经费,无力组建运动队。中小学场地、设施都不乏年久失修。

其三、生源渠道狭窄。由于我国传统实行“三级训练网”模式,有天赋的运动员很早被选入业余体校训练,流入小学、中学的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运动员很少。重点中学也只能从体校招“体育特长生”来提高体育运动水平。

其四、文化课程单一。业余体校在文化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水平普遍低于同等级别学校。

四、美国“体教结合”对中国竞技人才培养的启发

“三级训练网”培养模式是一种纯粹的体育竞技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忽略了个人的发展,运动员是为金牌而生的。笔者觉得应当改变这种竞技人才培养模式,应当给运动员更多的人文关怀,让他们有更多的个性发展,受到更多的文化教育。笔者在此提出几点小建议:

其一、转变观念。长期以来,我们坚持金牌第一,从而忽视了运动员综合文化素质培养。为了夺金,运动员每天坚持训练,纯粹的接受“三级训练网”模式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运动员除了体育竞技技能之外,在文化、社交等方面接受的培养是很有限的。当他们从体坛退役,当他们更多要接触这个社会时,他们是很难融入这个社会的。二次就业难的问题也将显现。

其二、竞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1.采用“一条龙”的培养模式。2.建立多元化的中小学评价体系。3.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国家教委应当在竞技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中承接重任,我们的管理者要同等重视教育与体育,把学术考核和竞技水平考核同等对待。

其三、NCAA是全美规模最大的体育社会团体,有完备的组织体系和规章制度。透明的财政体系、学生运动员以教育为主、严格的监督体系、严格的参赛资格等皆是我国应当学习的。我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应当被赋予更多自主经营权,赋予大学生体育协会更多的商业化运作,建立透明的财政监管制度,树立为学生服务的宗旨,重视学生运动员的教育,在学习前人经验的过程中改进。

其四、加强中国体育运动文化建设。我们注重发掘孩子的体育天赋,让孩子发至内心的喜欢体育运动,建立我国特色的体育文化。

其五、在专业体育院校中加大文化素质教育的力度。专业体育院校衡量指标很多和体育竞技成绩相关,他们在体育运动训练中投入更多,忽视文化素质培养的投入。管理层应当加大体育专业院校的师资投入,均衡各科目师资人才配备比例,使学生运动员能接受到更好的科学文化教育。

综上所述,中国体育竞技人才培养要注重“体教结合”,结合中国的国情与借鉴美国的经验,笔者支持“一条龙”培养模式,同时,考虑到中国国情,我们应当加大专业体育院校的教育投入力度,从而在整体上推进我国“体教结合”。

参考文献

[1]马宣建,我国体教结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郑婕,陈志伟.“体教结合”的内涵解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32卷

[3]虞重干、张军献.“体教结合”与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体育科学,2006(6)

[4]高全,尚迎秋,吴湘志,苏跃金:奥运视野中“体教结合”培养优秀田径技术人才研究,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三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2010.01

第9篇

教育部实施的本科教学评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性、阶段性工作,教学管理则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性、长期性工作。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基层管理者、执行者,在这具体性、长期性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教学秘书的沟通协调作用。教务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院(系)是教学单位,教学秘书受教务处、院(系)的双重领导,常处在学校教学主管部门(教务处)、教学院长(系主任)、教师、学生和其他教学辅助部门的交点位置上,一方面要完成教务处、院(系)领导所布置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借助有效的沟通手段较大范围地接收和散播来自其他部门的事务教学信息,广泛地与教学和教学管理的参与者进行经常性的信息沟通,形成合力,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行。

(2)教学秘书的助手、参谋及监督作用。教学秘书这方面的特点表现在工作上是协助教务处和院(系)教学主任做好校、院(系)的教学管理和组织,并负责处理系内的日常教务工作,同时对院(系)的教学工作进行监控督促,为教学管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协助院(系)领导落实教学任务,收集、整理教师课程计划表,了解和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并上报教务处;协助院(系)领导检查、总结期中、期末教学情况,按时向教务处汇报本院(系)每学期教学情况,协助院(系)领导组织和协调毕业班的论文答辩工作;组织学生座谈统计分析期中、期末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等,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出谋划策。

(3)教学秘书的信息管理作用。评估过程中,评估专家是通过院(系)多年来形成的大量文字、影像、实物等教学管理和教学成果方面的资料来判定其是否符合评估标准的,评估专家只有全面了解、掌握真实地反映院(系)教学教改和管理水平的资料,才能对一个评估单位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办学可持续性进行全面评价,这是评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些资料的收集、归档和整理都是由教学秘书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收集完整并妥善保管的。因此,教学秘书的信息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评估专家对办学单位各方面情况了解的多少和评价的高低。

二、教学秘书的素质要求

(1)过硬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是高校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和首要条件。从事教学秘书工作人员大多是懂得本专业学科知识的年轻人,专业知识、专业思想比较扎实,但若没有高标准、严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那么他们如何在工作中用思想武装自己,拓宽视野,增强思想的敏锐性?因此,教学秘书要加强思想政治上的高度责任心和义务感,在工作中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甘为人梯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敢于实践,善于思考,增强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全心全意为学校、学院、教师和学生服务的观念,在工作中要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淡泊名利。在工作之余,还要认真学习国家及学校重要教学文件,提高高等教育理论水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本职工作。

(2)过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在专业知识素质方面: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教学秘书所涉及的知识层面非常广泛,为了能顺利开展工作,其不仅要具有该学校、学院(系)的专业学科基础知识,并在工作中不断吸收本学科新的知识信息,注重知识的更新,还要学习外语、计算机、教育学、心理学、行政管理学等辅助工作的知识。只有跟随时代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地给自己注入新鲜血液,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不断完善造血功能,使自己保持生机活力,工作才会保质保量。在业务能力方面:

①统筹管理能力。教学秘书应该是教学院长(系主任)工作方面的得力助手,学院(系)里有很多教学事务都要由教学秘书完成或负责实施。学校的教学事务头绪繁多,教学秘书要清楚每学年每学期的常规性事务,做到事前有计划,计划有余地,妥善安排,分清轻重缓急,运用统筹学知识,提高工作效率。

②协调沟通能力。教学管理事务涉及各方各面,在这个庞大而又相互牵连的网络中,教学秘书处于枢纽位置,上令下达信息时要及时准确,下情上报时要客观公正。教学秘书要将学校、教务处等上级教学管理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相关规定、实时通知,完整准确地传达给学院各教研室、各位教师以及全院(系)学生,教学工作得以井然有序。同时教学秘书也要将院(系)信息加以收集、整理,按程序上报给学校、教务处或学院(系)的相关领导,以备各级领导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相应的对策,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的教学秘书能保证教学活动有序正常地进行。

③现代化信息管理能力。学校信息工作的发展,离不开现代技术,教学秘书应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文字处理、数据管理、网上办公等,在为师生提供快捷优质服务的同时也减轻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④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教学秘书要根据实际情况撰写一些通知、报告甚至是年度总结;在处理工作中需与工作对象反复磋商,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交涉事宜等,因此合格的教学秘书应会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语言文字表达合乎规范标准。

⑤创新能力。教学秘书要不满足于应付一般性的工作,不被动地开展工作,要有一定的驾驭工作的能力、开拓创新的精神、活跃的工作思维,要对教学教务工作有见解;善于积极思考,从中发现问题,努力探索教学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只有不断地开拓创新,教学管理工作才能跟上教改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

第10篇

一年来,本人热爱党,热爱人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思想端正,作风正派,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办事认真负责,注重团结合作,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时刻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实现“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宗旨,真正做到“把读者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读者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读者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

本学年度上学期,在电子阅览室工作,准时开馆闭馆,做好学生上机登记统计、补办借阅证的手续工作,注意安全防火防盗以及电子阅览室的日常维护工作,暑假期间协助工作人员为电子阅览室新进电脑进行布线。下学期,我又到了图书馆流通部,负责日常的借还书工作,新书上架的宣传工作、协助领导和同事两次到省图购置新书。因工作变动大,我努力学习有关知识,按照新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流通部的工作是凡庸复杂的,需要时刻面对学生,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能准确指出学生所需书目。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亲切温暖的话语,会让读者产生许多亲近感。如我们流通部对待读者都象客人一样,心态放平,语调放低,声音尽量温和,对读者非常热情。每个读者借还书时,我们都要提醒“请用代书板。您借的书xx月xx日之前还,不要超期,不要在书上勾划,您有x本书明天到期”。使读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三、勤:

上学期在电子阅览室工作感觉还有一点自己的私人空间,可以阅读一些书籍,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时间比较集中也好利用。感觉现在的时间好紧,每天都要面对学生感觉车水马龙的总没有个静的时候,相应的也辛苦很多,有时侯想做一件事情学生一来就又忘记了。本学年,工作量饱满,出勤满,准时上下班。

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鼓舞下,也取得了一点成绩,本学年度我的绘画作品《秋菊》获我院举办的庆祝六十华诞教职工书法绘画比赛二等奖;撰写的论文《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电子阅览室建设现状与前景预测》在《科技信息》XX年第八期正式发表。参与完成了省级课题《基于网络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构建及学习绩效评价》已结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更加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今年以来,在全体馆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学校领导的全面支持、关心下,图书馆本着一切为读者服务的宗旨,围绕优化服务、拓展图书馆教育和信息的功能,从读者服务、业务管理、读书活动、提高人员素质入手,通过一年扎扎实实的努力,圆满地完成了xx年的各项工作。

一、优化基础服务

在这一年中,我馆继续把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宗旨贯穿到各项基础服务工作之中。

1. 满足读者需求,增加开放时间。随着学校的发展,师资队伍壮大,学生人数增多,使图书馆直接面对的读者对象达到2400余人。为满足读者需要,我们增加各室的开放时间,如文科、理科借阅室实现每天连续11小时开放制度,电子阅览室实现每天中、晚3小时开放制度,此外,还为外省市学生增加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的开放服务。全年借阅图书量为32028册,接待师生借阅数为70329人次,和去年全年44377人次相比有较大幅度提高。

2.完善排架,更新导引标识。为了使各项服务工作更加贴近读者,我馆遵循图书分类排架规则,对文科借阅室39125册图书进行全面倒架、整架,实现严密规范排架。为了让读者利用图书资源更加得心应手,我馆还对全馆书架进行了重新标识,设置各类图书导引本133种,使图书标引更加规范。

图书馆的基础服务还包括教材分发、期刊订购、新书采购、书刊加工等诸多工作,全馆人员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以高涨工作热情及吃苦耐劳精神,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二、优化管理软环境

在图书馆硬环境建设取得了极大改观的基础上,我馆及时调整建设思路,把工作重点从硬环境建设转移到软环境建设,明确发展目标,健全各项制度,优化管理软环境。

1.遵循馆章制度,明确工作目标。我馆人员认真遵循《图书馆岗位职责和业务工作细则》、《图书馆三年发展规划》、《图书馆xx年工作计划》等一系列制度计划,并以此来规范服务行为,减少工作盲点,做到“人人有责任,事事有程序,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工作标准。

2.充分借助计算机技术和图书馆管理软件来提升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管理。目前,我馆已全面实现图书采编、流通、检索自动化管理,图书馆的各项内务统计都已实现电脑操作、有序化管理。我馆建立馆藏书目数据库已有三年,数据库数据已达34884条,即有60086册图书,为了确保数据库数据安全与规范,我们采取必要措施,对数据库进行经常性的、制度性的维护,同时做好1台服务器、6台工作机、5台公共查询检索机、79台师生用电脑的维护保养工作。除此之外,我馆利用完备的现代化设施和信息技术手段,为师生提供课题研究资料检索及复印、刻录等服务,并坚持每月更新图书馆网页,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资料服务及信息的网络化。

从传统的借还服务到教育和信息导航的功能转化,是当前教育形式下对学校图书馆工作的全新要,基于这一要求,我馆努力探索工作新路子,不断拓展图书馆的各项教育功能。

1. 开展利用图书馆教育。对高一全体学生进行入馆教育;组织学生图管员,开展图书情报知识、怎样利用图书馆资源及读者借阅制度等培训;参与学生图书资源利用研究型课题研究;开设网络资源信息检索拓展性课程。通过一系列培训教育,吸引了更多学生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今年馆办读书活动4次,主题是:《传统阅读与电子阅读比较》读书讲座、《我与学校图书馆》征文交流、《博览群书》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示,累计参与学生达313人。组织学生参加区中小学文学社团刊物比赛,我校xxxx年5月号刊获得区高中组一等奖。组织学生参加上海市中小学生网上读书活动,如《纪念胜利60周年》、《让精神世界更美好》读书征文及《电脑作品》制作,参加学生30人,其中1人获得二等奖,7人获得三等奖,我馆荣获学校优秀组织奖。

3. 开展图书馆宣传。开展对400名各年级的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调查,了解学生阅读需求,定期向学生推荐新书和优秀书。每月通过本馆网页、《图书苑》小报及新书专架,向学生报道图书馆动态,新书通报,好书借阅排行榜,开展图书评论及阅读交流。

4. 开展教育情报服务。坚持每年编制各学科教育期刊题录及有关教育文摘,开展教师课题研究或教学用资料检索服务,为学校《城郊新建寄宿制高中“和谐发展“的教育资源优化的实践研究》分课题及子课题提供有关资料检索服务。

四、提升馆员素质

1.加强业务学习。不少馆员利用业余时间,积极进行图书情报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应用的学习。今年,我馆人员参加各类学习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讲座、《中小学图书馆人员图情知识》上岗培训、《图书馆学基础、信息组织及检索、信息资源分类与编目》职称培训、《学科资源库建设》培训,全年参加培训有5人次,累计培训时数达245学时。

2. 重视工作研究。积极参加市、区图工委组织的各项工作研讨活动,开展图书馆工作交流及研究。以学校发展为契机,积极思考图书馆现代化管理建设,开展课题研究,通过工作研究来促进馆员学习业务、提高业务,从而改进图书馆工作,提升馆员素质。今年,我们针对图书馆现状,开展如何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引导以及如何完善图书馆的功能,为师生服务、为课改服务、为教科研服务两个方面工作研究,2名馆员撰写的论文《浅析中学阅读指导》、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图书馆功能的完善》参加区中小学图书馆论文评选,并作为我区优秀论文选送上海市中小学图书馆工作研究论文评选。

第11篇

运用调查法、访谈法对淮阳一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和20名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的实习过程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实习生在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方向.研究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滞后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导致实习生满足不了基础教育需求,并提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需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更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培养符合基础教育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20世纪90年代末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扎实有效地向深层次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与健康课程脱节的问题日趋严重.在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的同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该如何改革才能适应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需要.近年来,淮阳一高以其突出的课程改革业绩和影响,先后被周口市教育局、河南省教育厅评为“基础课程改革先进单位”.本文以淮阳一高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20名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为研究对象,从淮阳一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情况和实习生在实习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找出现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不足,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提供借鉴.

1淮阳一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概况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新课改理念下进行的,新课改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学案导学、教案教学、巩固案巩固教学效果”这一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1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模式

淮阳一高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采用“三案五环”课堂模式,“三案”指“学案”“教案”“巩固案(练案或考案)”.“学案”是利用每天大课间30分钟时间,教师根据课前授课内容,提前设计辅助练习方案,在大课间组织实施练习.学案的设计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线.“教案”是在学案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设计和安排.教案的设计以掌握基本技能为主线.“巩固案”是在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掌握的基础上,针对性布置练习内容进行巩固,进一步提高运动技能,达到学生主动锻炼的效果.巩固案的设计以提高学生身体练习积极性为主线.复习“五环”是指自学质疑、交流展示、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提升,五个环节.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反思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能够将技术动作与学生的积极探索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提高了体育教学效率,并且课内和课外互动、相互促进,促进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一体化.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来增强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1.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效果

淮阳一高是民办公质的私立学校,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是学校扎实的课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走在了周口课改的前沿,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1.2.1学生积极、自信,体育成绩达标率明显提升

淮阳一高的学生多来自城市周边乡镇,他们当中留守少年又占了很大一部分.与城市中学的学生相比,学生心理上自卑、敏感、脆弱,营养不均衡、身体素质差、体育锻炼意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教学和管理难度非常大.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依据该校学生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成绩提升快.2013年、2014年中招考试的体育成绩达标率已连续2年跻身于全县首位.

1.2.2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兴趣爱好广泛,体育课外生活丰富多彩

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挑选专业体育教师,成立了武术特长班、篮球特长班、乒乓球特长班、跆拳道特长班.每周为特长班的学生培训、指导两次,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学生主动参与运动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体育锻炼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同样带动了学校的课外文化生活,学生兴趣爱好非常广泛,每年自编自导组织元旦晚会、师生联谊会和形式多样的各类体育比赛,丰富了学校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锻炼意识.

1.2.3教师的职业素养显著提高

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也促使了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的提升.课改实施后,任课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传统的体育教学素养外,还应当具备更丰富的知识、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新课改实施以来,该校每年举办“体育教师课堂基本功大赛”,来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体育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学习.自2012年以来,该校已完成“花样跳绳”“九式太极拳”“军体操”等12项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学校先后被周口市教育局、河南省教育厅评为“城镇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示范单位”“基础课程改革先进单位”.

2实习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淮阳一高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实习期间,认真实习,学习新课改,虚心向指导教师请教,工作积极主动,极大地锻炼了体育教学工作能力,得到了学校领导、教师和广大学生认可和爱戴,但是在实习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学校20名实习指导教师进行集体座谈,收集、整理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基础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认识不足;第二,教学理念跟不上基础教育改革;第三,知识结构不完善,无法满足课改需要;第四,教学基本技能不扎实.

2.1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这是实习一个多月里,指导教师反映最普遍的问题.实习生主要表现有:不愿意深入基层从事基础教学,嫌弃中学教学条件差、压力大,他们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考研和考公务员之中;对待中学生没有耐心.究其原因,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和新专业的不断扩充,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认为教师职业比较稳定,才选择报考了师范专业,而自己对专业不了解、不热爱,大学学习期间更是充满了困惑、茫然,学校也忽视了对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2.2体育教学理念落后

近年来,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日渐成熟,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力度上都远远落后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学生对新课改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理论文字上,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现状和实施过程知之甚少.在实习阶段的表现有:实习的听、评课阶段,找不到教师上课的重点和难点,不会去评价课堂教学的优劣.在试讲阶段,普遍习惯旧的教学理念,往往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与中学现行的教学模式格格不入.在正式实习任课阶段,讲课生疏,课堂设计方案凌乱,面对复杂的教学过程往往顾此失彼、难以应付,容易遗忘知识点.经过一个多月的基础教育实习,学生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有了一定认识、课堂教学也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实习时间短、学生教学经验不足,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普遍感觉独立教学比较吃力.

2.3知识结构满足不了基础教育的需要

实习中普遍存在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对中学教材内容、教材体系不熟悉的问题.主要表现有:第一,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场地小、器材少、人数多的情况不适应;第二,对教材的难点和重点不清楚,课堂上遗漏知识点,教学重点不突出;第三,不能主动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即使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动作,不知道如何纠错.第四,实习生遇到体差生,难以把握教学尺度,教学效果不佳.

2.4教学基本技能不扎实

实习中,较普遍存在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的教学基本技能不能满足课堂教学需要,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转换教师角色所花费时间较长.主要表现有:第一,教学示范能力差.动作示范不规范,示范次数、时机不恰当.第二,教师的教态拘谨、不大方,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交流、缺少师生互动.第三,教师口令缺少抑扬顿挫;教学术语表述不清、语言条理性差、缺乏层次性;讲解语速过快导致学生理解动作要领困难.

3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方向

应用型人才指能将专业知识、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工作,服务于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的重要途径,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基础教育的实习反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1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单单的几门课程就能完成的,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对基础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情况,应该制定一个连续的、立体的培养体系.在入学初,各个院系组织新生进行专业教育,除了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习要求等内容外,还要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对教师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的理解.在后续教学中和日常管理中,也要注重既教书又育人,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和渗透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定期参加教书育人经验交流会,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持续的、立体的氛围熏陶和影响下,潜移默化地提高思想认识,树立起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

3.2更新教育观念,深入了解基础教育教学的发展变化

高等院校应该是先进教学理念传播场所,但是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教学理念滞后于基础教育,这也反映出了高等教育改革落后于基础教育的改革.高校教师不但要积极学习新课改理念,还要更好地深入基础教育教学的前沿,了解基础教育的发展动态,这样才能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的紧密对接.比如,组织高校师生观摩学习中小学教学改革.深入中小学课堂,听取平时授课,关注新课改下的教学活动,了解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进展.参加中小学教学研讨会.选派高校教师到中学顶岗锻炼.邀请基础教育专家、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定期举办基础教育学术讲座等.实现与基础教育教学的前沿、基础教育教学的发展变化紧密接轨.

3.3以基础教育需求为基础,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授课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表现出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反映出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教学技能学习培训,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对中学教学改革了解,对中学教学内容的分析,对中学教材体系、教法的研究,让学生的知识结构符合基础教育的要求,能够胜任新课程标准下的基础教育教学.高校教师在教学授课前,任课教师必须对中小学所开设的本专业内容进行调查,并写出教材分析报告,确立授课内容,然后才能实施授课.这样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实施,与基础教育一一对接,实现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基础教育相吻合,培养符合基础教育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问题.

3.4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顶岗实习和分期实习相结合,提高教育实习效率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实习中表现出来的教学基本技能不扎实这一情况,也反映出学生实习机会少、实习时间短的问题.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设置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和训练,如,口令哨音、教师动作示范、教师口语、教师基本教态,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规范教学基本功.让师范生考取适当的教师基本技能证书,定期举行教师基本功比赛,帮助学生提高教学基本技能.坚持在每学期、每学年定期开展学习、巩固、提高和考核,对于这些技能课程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参加毕业实习.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实习主要集中在第七学期,学生在这学期面临着考研、考公务员和就业问题,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尽管在实习后发现自身教学能力不足,但是临近毕业,就业压力大、提供给学生自我完善的时间较少,不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再提高,导致实习效果并不理想.教育实习可以分期进行,可以安排在第五学期和第七学期两个时间段来实施,这样不但可以缓解学生第七学期的压力,而且学生也有时间再次“回炉”提高教学技能.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学实习过程中,可以采用顶岗实习和分期实习相结合,根据不同需求的学生,灵活安排第五学期和第七学期实习任务.

作者:安宏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正民.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2]许艳,刘隆华.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措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9):47-49.

[3]饶玮,夏泽胜.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理论反思与实践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8):53-55.

第12篇

关键词:高水平运动员;普通高校;需要层次;需要结构;激励

中图分类号:G804.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8-0079-05

A Study on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Incentive of Highlevel Spo rtsmen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universities

HUANG Yingjie1,LIANG Bo2,FENG Li2

(1.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China;2.Shanghai Sports Institute, Shanghai 200051,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takes the highlevel sportsmen enrolled in the universities in Shangh ai as the study object. B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the paper sequencesthe demands of the highlevel athletes, that is the demand of selffulfillmen t, physical demand, the demand of being respected, security demand and socializa tion demand. On the basis, it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centivesof these students. It argues that the demands and focuses of the students at d ifferent levels and with different seniority of training are different. And thedemand structure is special. Coaches of these athletes should grab the incenti ves of the whole group of highlevel athletes, seek for effective incentive me asures, increase the diversity of incentive methods,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 s of incentives and achieve the incentive goal for the highlevel athletes.

Key words: highlevel athletes; university; demand level; demand str ucture; incentives

自1986年教育部实行“普通高等学校开展高水平运动队试点工作”以来,普通高等学校 勇于探索,积极开展运动训练,使高等学校的运动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 秀人才,推动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员要成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完成世界大学 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 展做贡献,就应当正确而充分地激励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员,充分发挥其训练积极性, 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吸引运动员长期坚持训练;使运动队形成一种人人争先的竞 争气氛,有效地开发运动员的潜能,促使他们技战术的改进,提高整个运动队的运动技术水 平;提高训练质量和水平,有效缩短训练时间,顺利地解决“学训矛盾”等一系列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经教育部认定的2005年上海 市享受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普通高等学校为调查对象,依次是复旦大学(田径、排球、国防 体育)、同济大学(田径、游泳、足球、手球、健美操、艺术体操)、上海交通大学(田径、游 泳、篮球、乒乓球)、华东理工大学(田径、乒乓球)、东华大学(男子足球)、上海中医药大 学(武术)、华东师范大学(田径)。

1.2 研究方法

1.2.1 专家访谈法对本市大部分经教育部备案的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的专家进行有 关访谈,他们分别是复旦大学田径队和排球队的领队与教练,同济大学田径队、游泳队、足 球队、手球队的领队与教练员,上海交通大学田径队、游泳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的领队与 教练员,东华大学男子足球队领队,华东理工大学的竞赛室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武术队领 队与教练员,华东师范大学田径队领队,合计共20余人。

1.2.2 问卷调查法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对有关人士的走访,在获得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制定出调 查问卷,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设计2份问卷:《上海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激励现状调 查与研究(运动员问卷)》、《上海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激励现状调查与研究(教练 员问卷)》。于2006年11-12月对上海市7所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进行了抽样调查。

1.2.2.1 问卷设计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对有关人士的走访,在获得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制定出 调查问卷,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设计2份问卷:《上海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激励现状 调查与研究(运动员问卷)》、《上海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激励现状调查与研究(教 练员问卷)》(附件)。

1.2.2.2 调查时间 于2006年11-12月对上海市7所高校的高水 平运动员进行了抽样调查。

1.2.2.3 回收率其中《上海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激励现状调查与研究(运动员问卷)》共发放 问卷100份,《上海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激励现状调查与研究(教练员问卷)》共发 放问卷20份,问卷回收情况(表1)。

表1 调查问卷回收统计表

调查对象发出问卷/份回收问卷/份有效问卷/份问卷有效率/%

教师20181688.9

学生100969194.8

1.2.2.4 效度检验在问卷的设计过程中,本人亲自拜访6位专家(教授4位、副教授2位),请专家对问卷 的初稿提出宝贵意见。根据他们的建议对问卷的内容、语言、结构进行了修改,再请他们对 修改过的问卷进行效度检验, 根据专家学者的反馈意见重新整理,并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 了预调研,经修改形成最终问卷(表2)。

表2 效度评价表

程度合理比较合理一般不太合理不合理

选择人数/人 23100

1.2.2.5 信度检验采取再测法检验问卷信度,选取参加学生及教师共25名进行两次测量,两次间隔时间 为两周,相关系数0.87。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员的需要

2.1.1 高水平运动员需求的一致性高水平运动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年龄构成、心理发展和学习条件都有其一致性 。由表4可知,整个高水平运动员群体的需要顺序是: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尊重需要 、安全需要、社交需要。

运动员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尊重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处于需要结构的第一位。说明高水平运动员都有强烈的继续挖掘自身运动潜能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学校争光,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的愿望。

生理需要处于第二位。这是因为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 是人民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高水平运动员在无其他固 定收入的前提下,日常开支只有依靠家长提供有限的费用,但由于他们年龄较普通大学生大 ,与异往需求更强烈,社交活动的范围更广,因此,对物质的追求强烈,生理需要也就 处于较强的地位。

尊重需要处于第三位。这是因为高水平运动员主要来自于国家队、省市体工队退役和 现役运动员、各地区的传统学校运动员,总体文化基础较差,再加上大学的文化课内容相对 较深,学习任务又重,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投入较多时间训练比赛,因此,他们迫切希望 减轻在学习上的压力,希望用优异的比赛成绩来换取学校的认可,得到学分减免、降低考试 标准的机会和增加他们的评优(先进)机会。

高水平运动员的安全需要与社交需要在学校生活中都是比较容易得到的,因此也处于 较弱的地位。

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分别处于第一位和第三位,表明高水平运动员的需 要结构是积极的、健康的。

2.1.2 高水平运动员需求的差异性高水平运动员虽然是一个特殊群体,需求有其一致性,但是不同年级、不同运动等级 、不同训练年限的高水平运动员需求结构又有其特殊性。

2.1.2.1 不同年级高水平运动员的需求表5 不同年级高水平运动员需要结构%

年级生理需 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本科一年级20.7617.9616.1119.9425.22

本科二年级18.8818.8118.4220.5823.29

本科三年级21.9717.9617.0919.8223.12

本科四年级21.5018.4114.3618.8826.82 由表5可知,本科二年级的高水平运动员需要顺序与整个高水平运动员群体需要顺序有 差异,其它年级一致。现将前三位顺序进行对比。

高水平运动员群体的需要顺序是: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尊重需要,而本科二年 级高水平运动员的需要顺序是: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生理需要。通过对比,本科二年 级高水平运动员显示出较特殊的需要结构,其尊重需要处于第二位,与整个高水平运动员这 个群体的需要顺序排位不一致。这是由于二年级的学习任务是四年本科中最重的,通过一年 级的文化学习,高水平运动员已对本人的文化功底与学校要求之间的差距充分了解,希望缓 解在学业上的压力,同时,本科二年级高水平运动员经过对运动队的一年了解,已初步了 解了教练员的执教风格和运动队的训练环境,对队友的专项运动技术水平及过去一年运动队 所参加比赛的水准也有一定的了解。由于在一年级中大多时间处于非主力地位或参赛的机会 不多,升入二年级后情况就有所改善。因为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流动性很大,一年级新生刚 入校被重用的机会不大,四年级的学生要面对论文和就业准备工作,主要精力也不会全放在 训练上,此时,二年级运动员就有了更多机会担当主力和参赛,这为他们得到评优(先进) 、学分减免和降低考试标准提供更多的机会,但同时对训练的投入也多了,社交的时间与欲 望自然减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也自然降低。

2.1.2.2 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的需求由表6可知,在上海市7所大学中,二级运动员的需要顺序与整个高水平运动员群体需要顺序 有差异,其它等级一致。现将前三位顺序进行对比。

表6 不同运动等级高水平运动员需要结构%

生理需要安 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健将21.3918.3915.4619.6725.09

一级20.5117.9217.2120.1624.2

二级20.2619.9516.0119.1824.59

高水平运动员群体需要顺序是: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尊重需要。二级运动员需 要顺序是: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通过对比,二级运动员显示出较特殊的需 要结构,安全需要处于第三位,与高水平运动员群体的需要顺序排位不一致,这主要因为他 们大多是来自普通高中,运动训练的经验较为贫乏,专项运动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对运动损 伤的预防与恢复的经验较少,对各种训练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差,因此,比较迫切希望学习一 些运动医学、运动生理等方面的知识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他们的文化基础比较扎实,对大 学的学习任务比较得心应手,对学校的学分减免、降低考试标准等措施并不是很期待。

2.1.2.3 不同训练年限高水平运动员需求表7 不同训练年限高水平运动员需要结构 %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4 a20.8117.7621.6319.9319.86

5~8 a18.2218.4717.1921.1324.87

8 a以上21.4618.2815.9619.5124.78

由表7可知,在上海市7所大学中,具有1~4 a和5~8 a训练年限的高水平运动员需要顺序与 高水平运动员群体需要顺序有差异,具有8 a以上训练年限需要顺序一致。现将前三位顺序 进行对比:

整个高水平运动员群体需要顺序是: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尊重需要。训练年限1 ~4 a的运动员需要顺序是:社交需要、生理需要、尊重需要;训练年限5~8 a的运动员需 要顺序是: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安全需要。通过对比,训练年限1~4 a的高水平运动 员和训练年限5~8 a以上的高水平运动员显示出较特殊的需要结构。训练年限1~4 a的高水 平运动员把社交需要放在第一位,这是因为他们训练年限较短,对运动队的集体生活不熟悉 ,进入大学后,希望有一个生机勃勃的新集体,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通过社交展 现才华,建立友谊,同时,他们的专项运动技术稍低与训练经验相对不足,希望得到教练员 和老运动员的帮助,更愿意主动与他们交往,提高技战术水平, 而将自我实现需要放到了第 四位,是由于他们对自己专项运动技术水平能否为学校争金夺银信心不足,对挖掘自身运动 潜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的信心不足;训练年限5~8 a以上的高水平 运动员需要结构中的第二、第三位的需要与整个高水平运动员需要结构不符,这是因为通常 高水平运动员需要经过8~10 a的系统训练,根据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入学年龄跨度为18~ 23岁,以大学本科学制四年为例,学生在校期间正是能够创造个人成绩的最佳的时间,训练 年 限5~8 a的高水平运动员由于处于出成绩的最佳阶段,为能够提高个人专项运动技术水平, 需要加大训练投入,主要是时间上的投入,相对地希望学习时间减少,因此,比较迫切希望 得到学分减免、降低考试标准的机会,以获得更多的训练时间,同时,由于想在大学中提高 个人专项运动技术水平,就希望校方不断改善训练条件,提供一些对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恢复 的有关设施与帮助。

2.2 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员激励的现状分析

2.2.1 对运动员进行激励的趋同性表8 运动队激励措施的结构%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运动队20.461718.8521.1522.53

由 表8可知,运动队对高水平运动员群体的激励措施顺序是: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生理 需要、社交需要、安全需要。

运动队把对运动员的自我实现需要的激励放在首位,因为教练员(教师)认为高水平 运动员都有强烈的继续挖掘自身运动潜能,提高专项运动技术水平,为学校争光,实现自己 理想和抱负的愿望。

运动队把对运动员的尊重需要的激励放在第二位,因为教练员(教师)认为高水平运 动员主要来自于国家队、省市体工队退役和现役运动员、各地区的传统学校运动员,文化基 础差,而大学的文化课内容相对较深,学习任务较重,学校如果给予运动员学分减免、降低 考试标准等机会就能激发训练积极性。

教练员(教师)认为高水平运动员消费能力不低,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交友欲望强烈 ,但收入来源有限,除家长提供的生活费以外,其它赚钱的机会极少,他们对训练的津贴、 学费的减免、比赛的奖金极为看重,也能提高训练积极性,故把对运动员的生理需要的激励 放在第三位。

把社交需要和安全需要放在较后的地位,这是因为高水平运动员的社交能力已经较强 ,不用再加大激励措施了。另外,对高校的训练,教练员(教师)也认为与专业队相比,运 动强度要低,运动量要小,运动员对训练设施要求相对也不高,对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恢复的 措施要求也不高。

2.2.2 对运动员进行激励的差异性

2.2.2.1 不同年级运动员的激励 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 运动队对不同年级运动员采取激励措施结构见表9。表9 运动队激励措施的结构 %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本科一年级19.5518.662019.1122.66

本科二年级21.6618.7520.8317.0821.66

本科三年级23.1117.7719.5520.8818.66

本科四年级17.3317.7718.6622.6623.55

由表9可知,上海市7所大学的高水平运动队对不同年级高水平 运动员采取激励措施的顺序与整个高水平运动员群体的激励措施顺序有差异。现将前三位顺 序进行对比:

运动队对高水平运动员群体的激励措施顺序是: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生理需要 、社交需要、安全需要。通过对比,我们可知一年级高水平运动员激励结构不同之处是社交 需要的激励处于第二位,因为教练员(教师)认为走进大学校园的新生,虽然在形式上摆脱 了对家庭的依赖,增强了自我意识和成人感,但出于对全新的大学生活心理准备不足,在突 变的环境面前,又显得难以适应,心理产生许多矛盾,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立感与依赖 感的矛盾、外表强烈的自尊心理与内心深处的自卑心理的矛盾等等,为了减少心理上的不适 应,实现心理平衡,也为了认知自我和认识他人的需要,他们希望有一个生机勃勃、健康向 上的新集体,渴望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此时满足他们社交需要能较有效激励他们 的训练积极性。对本科二年级高水平运动员生理需要的激励与自我实现需要的激励同放在第 一位,这是因为教练员(教师)认为高水平运动员此时已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业余生活和 社交活动逐渐丰富,对文化学习的压力也已适应,此时他们对生理需要的需求最强烈,物质 刺激和发展的激励一样有效果。教练员(教师)对本科三年级运动员生理需要的激励放在第 一位,这是因为教练员(教师)认为高水平运动员此时业余生活最丰富多彩,社交圈子最大 ,就业压力未显现,对文化学习的负担也已适应,此时他们对生理需要的需求最强烈,合理 的物质刺激最能激励他们的训练积极性。本科二、三、四年级高水平运动员社交需要的激励 放在第三位,教练员(教师)认为组织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让队员、师生之间充分交流, 扩大他们的社交圈子,能有效激励学生的训练积极性。

2.2.2.2 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的激励 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高 水平运动队不同运动等级高水平运动员采取激励措施的结构见表10。

表10 运动队激励措施的结构%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健将22.218.2219.12020.4

一级2017.7717.7722.6621.77

二级19.1718.3317.9121.2523.33

表10可知,上海市7所大学的高水平运动队对健将、一级高水平运动员采取激励措施的顺序 与整个高水平运动员群体激励措施的顺序有差异。现将前三位顺序进行对比:

运动队对高水平运动员群体激励措施的顺序是: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生理需要 、社交需要、安全需要。通过对比,我们可知运动队将健将级运动员生理需要的激励放在第 一位,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健将级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再创个人最佳运动成绩也 不易,运动员本人对在高校这种训练条件和营养状况下再创造个人最佳运动成绩不报希望, 但他们年龄较大,进专业队后一直保持经济独立,现在读书基本不再向家里要钱,个人问题 和社交都需要用钱,认为对他们生理需要的激励最能促使保持原运动水平,为学校争金夺银 。对一级运动员尊重需要的激励放在第一位,这是因为教练员(教师)认为一级高水平运动 员主要来自于国家队、省市体工队退役和现役运动员,各地区的传统学校运动员,从普通高 中来的不多,文化基础差,而大学的文化课内容相对较深,学习任务重,他们迫切希望为学 校争光来减轻在学业上的压力,用比赛成绩来换取学校的认可,得到学分减免、降低考试标 准的机会和增加他们的评优(先进)机会。

2.2.2.3 不同训练年限运动员的激励 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高 水平运动队对不同训练年限运动员采取激励措施结构见表11。

表11 运动队激励措施的结构%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4 a22.2216.8819.1121.3320.44

5~8 a22.6716.8817.7821.3321.33

8 a以上22.515.417.521.2523.33

由表11可知,上海市7所大学的校高水平运动队对不同训练年限高水平运动员采取激励 措施的顺序与整个高水平运动员群体激励措施的顺序有差异。现将前三位顺序进行对比:

运动队对高水平运动员群体激励措施的顺序是: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生理需要 、社交需要、安全需要。通过对比,我们可知运动队将具有1~4 a训练年限运动员生理需要 的激励放在第一位,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训练年限1~4 a的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年限短,运动技 术较低,但文化基础较好,由于专项运动技术较低与专业训练经验少,对在学校的运动训练 其间再创造个人的最佳运动成绩不抱太大希望,吸引他们参与运动训练的最好手段就是训练 津贴与奖金等刺激。把对训练年限5~8 a运动员的生理需要激励放在第一位,这是因为教练 员(教师)认为高水平运动员他们年龄较普通大学生大,与异往需求更强烈,社交活动 的范围更广,他们对生理需要的需求最强烈,合理的物质刺激最能激励他们的训练积极性。 训练年限8年以上运动员的生理需要激励放在第二位,这是因为教练员(教师)认为此类运 动员年龄较大,训练自觉,但业余生活和社交活动较丰富,对生理需要的需求较强烈。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高水平运动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年龄构成、心理发展和学习条件都有其一致性, 有其特殊的需要结构,其需要顺序是: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尊重需要、安全需要、社 交需要。

2)不同运动等级、不同训练年限的高水平运动员和高水平运动员在大学期间不同年级对 需要的选择与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有特殊的需要结构。

3)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教师)对高水平运动员这个特殊群体的激励措施 顺序是: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生理需要、社交需要、安全需要。

4)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教师)依据运动员(不同运动等级、不同训练年 限、不同年级)的特殊情况进行了分类并采用了相应的激励措施。

5)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教师)把握住对整个高水平运动员这个群体优势 需要的激励,对运动员其它需要的激励不符合运动员的需要结构。

6)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教师)对高水平运动员进行分类激励时,把握住 对大部分不同类型运动员优势需要的激励,忽略了少部分不同类型运动员优势需要的激励,且对不同类型运动员其它需要的激励不符合运动员的需要结构。

3.2 建议 1)建议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教师)对现有的运动员的需要行为 进行识别与研究,归纳出不同类型运动员的需要结构。

2)建议对学校现有激励措施进行有效性的评价,淘汰无效的并寻求有效的激励措施,增 加激励措施的多样化,提高激励措施的有效性。

3)建议依据各类运动员的需要结构对现有的激励措施进行分析归类,提高激励的针对性 。

4)建全与完善高校教练员的激励机制,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提高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激励 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忠秋.论高水平运动员的激励原则[J].上海体育学院院报,1994,18 (2):8-13.

[2] 王波.中美两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因素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4) :15-21.

[3] 刘建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5 ,12(2):65-67.

[4] 曾小林.高水平运动队的构建与管理初探[J].体育科学,2005,36(5):64-67 .

[5] 陈春政,赵勇,刘志刚.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水平不高探因[J].山东体育科技 ,1997,19(2):79-81.

[6] 王波,陈杰,石磊.中美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外部领导和内部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 [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14(1):26-31.

[7] 曾小松.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 5(3):99-100.

[8] 陈思维.项目管理理论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中的运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39(2):122-124.

[9] 雷辉旭.高校竞技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4(3):70-7 4.

[10] 陈军.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的现状与管理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4 (2):80-81.

[11] 刘青, 侯梦儒. 影响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进入职业联赛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研 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8(5).

[12] 张永龙,陈国瑞,赵先卿,等.对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困境之思考[J].北京体育 大学学报,2009,32(6).

[13] 周健生.未来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 院学报,2008(4).

[14] 张春合,彭庆文.社会转型时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负面效应调查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