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网培训总结

电网培训总结

时间:2022-08-21 00:08: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网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网培训总结

第1篇

贵州电网公司培训与评价中心(原贵州省电力职工教育培训中心)仿真培训基地(变电、火电)隶属于中国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位于贵州省会贵阳市,占地20余亩。现有员工11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2人,专职指导教师10人,其中高级指导教师5人,中级指导教师4名,兼职指导教师3人。近6年共完成各类仿真培训422期,培训各类电力生产运行人员3454人次,其中变电仿真培训288期、1767人次,火电仿真培训134期、1687人次。

变电仿真基地现有500kV 2套、220kV 2套、110kV 3套、35kV 1套共8套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监控系统的变电仿真机,涵盖贵州电网现有各种变电站类型,能满足各种级别变电运行人员的培训需求。火电仿真基地现有135MW 1套、200MW 3套、300MW 3套、600MW 1套共8套不同容量等级、不同控制系统的火电仿真机,基本涵盖贵州现有主力发电机组的类型,能满足各类发电公司的培训需求。以上变电、火电仿真机均由我单位与国内一线仿真机研制公司,如清华大学、清华能源仿真公司等联合开发调试,按生产现场实际变电站、实际机组进行全工况仿真,仿真机技术指标达到《电力行业仿真机技术标准》。目前,8套变电、8套火电仿真机运行情况良好,设备可用率达到100%。

基地的仿真机建设,还不断拓展仿真领域,我们建设的综合变电仿真系统,是集地区(县级)电网调度仿真、集控站仿真及各种电压等级变电站仿真于一体的综合仿真培训系统,除了包含上述8套变电仿真系统外,同时还包括了贵州电网公司下属9个地区电网及每个地区电网下属1个典型县级电网调度仿真系统、220kV集控站仿真系统及110kV集控站仿真系统,能满足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类型以及层次变电站值班人员,省调、地调、县调调度值班人员及集控站值班人员的培训需要。该系统还包含了基于Internet技术的远程变电站仿真系统,运行人员可在各站内通过贵州电网公司综合数据网接受远程仿真培训。本仿真系统于2009年获得了贵州电网公司科技开发三等奖。2011年,建设完成了贵州电网公司配电网生产运行仿真系统,并投入了远程培训使用,可以满足各供电局配电网生产运行人员仿真培训的需要。至此,贵州电网公司仿真培训基地完成了电网生产运行各级各类仿真系统的开发,可以满足电力生产各个环节“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生产运行人员的技能培训需求。

基地有严格的仿真培训管理制度,有各型仿真机的培训指导教材。培训中严格进行教学、管理,不断提高培训的效果。实行小班化教学,在培训中每个专业都安排教师进行全程跟班,教师对学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讲解,随时对学员进行操作指导,纠正学员的操作错误,回答学员提出的问题。尤其是在进行事故处理培训时,对每个事故的现象、怎么判断以及处理方法都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点评,使受培训的学员均感觉收获很大,从而有效保证培训的效果。

经过十多年的培训,形成了一支业务素质高、善于培训的教师队伍。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善于与学员沟通,通过与学员的交流,了解受培单位设备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教学,通过与学员的交流,也不断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总结培训的方法,保证更好的培训效果。教师还积极参加各种教师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全部取得了教练员合格证,大多数教师取得了高级教练员合格证。

基地还有培训质量的保证体系,严把考核质量关。经过不断总结,我们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培训考核制度,对考核不合格者,我们坚持不发证,在考核中,我们比较注重考核学员独立的工作能力,独立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场发挥的能力,从而保证培训的质量。

从1992年第一台仿真机投运以来,基地先后培训了9000多名各类电力生产运行人员,承办过西南地区200MW机组运行人员技术比武活动以及实施完成各类培训、考试、鉴定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仿真培训工作经验,为省内外供电、发电企业的生产运行人员培训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基地于2005年通过了由中电联技能鉴定与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的全国电力行业仿真培训基地的评估,成为第一批获得中电联认可的全国电力行业仿真培训基地(火电、变电),2011年通过了基地复查和年审。

第2篇

[关键词]DTS 调度 培训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227-01

前言

随着电力设备制造水平以及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日益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不断增强,电网发生恶性事故的几率不断减小。但是,与此同时,电网调度运行人员经历电网事故减少,反而不利于积累事故处理经验、提高电网事故处理能力。如果对调度运行人员的培训质量不能保证,一旦发生罕见的电网事故,调度运行人员就会因缺乏经验而容易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无法迅速正确地处理电网事故,也就不能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Dispatcher Training Simulator,以下简称DTS)就是基于该目的而设计的为调度运行人员提供的一个培训平台[1]。本文结合滨州电网调度仿真培训DTS系统的应用实际情况,对DTS系统的组成、功能及特点进行简要介绍。

1 DTS系统的特点

1.1安全性。DTS系统必须与调度实时系统进行有效隔离。按照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方案的要求,将DTS服务器与实时服务器分别设置在电力二次系统不同等级的安全区内,并通过防火墙进行安全隔离。这样就避免了发生在DTS环境下误操作电网设备的情况发生。

1.2实时性。为了达到模拟真实电网环境的目的,DTS系统中的电网设备参数、接线方式、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的配置等必须与实际一致,可以从实时系统中直接获取,也可以读取历史断面。

1.3灵活性。为了使调度员可以快速掌握DTS的使用,从而达到培训的目的,DTS系统必须操作灵活,教案设计、故障设置、故障处理应方便简单,使调度运行人员经过简单的学习后就能熟练使用系统。

2 DTS系统的基本组成

DTS系统是基于SCADA系统的一套数字仿真系统,通过对实际电力系统进行数学建模,真实再现各种调度操作和故障后的系统状态,为调度员提供一个真实的培训环境,达到既不影响实际电力系统的运行而又使调度员得到身临其境的实战演练的目的。DTS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如下[2]:

(1)控制中心模型。控制中心模型应与实际控制中心的环境一致,并且具有 EMS的各种功能。为达到逼真的效果,DTS系统应该可以模拟在SCADA/EMS所有的功能,并尽可能地一致,包括具有相同的显示、相同的人机界面、实现相同的控制和操作。

(2)电力系统模型。电力系统模型模拟电力系统网络及各种设备的响应,包括网络拓扑、动态潮流、频率计算、稳态计算、继电保护、自动装置、操作培训等模型。

(3)教员系统。教员系统具有监视和控制培训过程的功能,包括初始化参数、调整控制参数、教案管理和制作、仿真过程控制、事件处理和数据申报等功能。教员系统具有灵活的培训支持功能,教员可灵活的设定各种事件、编制各种教案、建立初始条件进行演示和培训;培训过程中可方便地进行事件的设置、插入、修改和删除,并具备暂停、恢复、快放和慢放等功能。

3 DTS系统的基本功能

DTS系统不仅可以培训正常和异常情况下的操作任务,而且可以在实时方式的基础上预演将要执行的操作,在观察系统状况和采取控制措施的同时能够高度逼真地体验系统的变化情况。其主要功能如下:

(1)正常状态的培训。调度员可以在DTS上对各种运行方式进行计算、分析,包括各种操作调整,使调度员熟悉电网的运行方式,了解电网的薄弱环节,建立起电网的概念。

(2)事故状态的培训,包括单重、多重、永久、短时故障,以及设备异常、保护及自动装置故障等。可以自由组合故障,通过观察电网事项,判断故障情况,采取处理措施,积累运行经验,提高处理事故的能力。

(3)模拟事故后恢复操作。调度员对系统操作中的不安全性进行评估,达到熟练的应用规程对系统进行正确操作。根据现场资料,在DTS对事故进行仿真分析,得出结果与现场进行比较,为事故分析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对系统发生过的事故进行仿真,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及现象,使学员吸取经验教训,提高分析事故处理能力。

4 DTS系统在电力调度防真培训中的应用

(1)电网事故的仿真及反事故演习。DTS具有继电保护仿真、低频减载仿真、联切装置仿真、备用电源自投、自动重合闸等完整的计算模块,能够仿真网、省、地调的电网,可设置电网的常见事故及复杂事故,并计算出假想事故发生后,继电保护的连锁动作和电网潮流的变化,并显示越限设备的报警提示。

(2)培训值班调度员,进行事故返演,积累处理对策。

1)培训基本的调度运行技能。对新调度员进行上岗培训,对老调度员的基本运行能力进行培训及测试,使调度员熟悉电网结构、正常方式、运行方式、电网潮流,掌握基本运行操作及调度规程。

2)事故分析及处理的培训。培训调度员能够根据人机界面的提示信息发现事故,依据仿真的电网环境判断故障和处理故障。通过DTS训练可以了解各种事故发生的现象、原因及变化过程,积累各种事故的处理经验,增强事故处理时的自信心。

3)事故后系统的恢复操作训练。培训调度员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倒负荷、甩负荷;故障恢复时,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使系统恢复正常方式。

4)事故分析和典型事故的演示。训练结束后对事故进行分析,重放事故发生和处理的全过程,分析调度员每一步操作的正确性,并给予正确的提示。可以对电网中曾经发生过的重大典型事故进行演示和培训,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及事故时的现象,使学员从中吸取教训,总结分析事故处理经验。

(3)运行方式研究。DTS系统是电网运行方式人员研究和安排电网运行计划的重要工具。运行方式人员利用DTS可完成以下研究工作:

1)事故分析研究,即利用DTS能够模拟全网的保护和自动装置的特点,进行电网的研究,并提供丰富的数据输入输出显示手段;

2)进行运行规程、操作顺序的研究,校核各种特定情况下规程的正确性;

3)对运行方式人员进行培训,使得运行方式人员能够熟悉电网的物理特性,通晓操作规程,了解电网SCADA、EMS及网络通讯系统,提高方式制定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5 结语

目前,滨州供电公司调控中心依托DTS系统,已累计完成调度员培训21人次,进行反事故演习达上百次,并多次进行迎峰度夏和地县一体反事故演习,取得了良好的培训和演习效果。下一步,结合滨州公司调度自动化系统改造,将对现有DTS系统进行同步升级。升级后的DTS功能将更加完善,使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能够在线运行,不仅可以提高电力调度人员技术水平,而且可以有效地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1].丁锋,冷俊,焦瑾,姜勇.地区电网综合仿真培训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年23期

第3篇

关键词:调控一体;适应发展;创新培训;角色互动;提升能力;胜任岗位

作者简介:焦日升(1963-),男,吉林长春人,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吉林 长春 130062)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160-02

一、工作描述

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电网运行培训室负责全省范围内地区、县级(城区)电网调控一体化(以下简称“调控专业”)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同时作为国网技术学院分院还承担着国网公司调控专业新入职员工的培训工作。为使地区、县域(城区)电网调控专业功能有效发挥,通过创新“调控一体化”培训模式对全省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以此全面提高地、县(配)调控中心人员的技能水平,适应国网公司“大运行”体系对驾驭大电网的调控能力和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能力的要求。

二、主要做法

建设并充分利用调控一体化仿真培训系统,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支持“创新“调控一体化”培训,适应电网发展需要”项目的实践活动,使调控专业岗位的值班员尽快适应新岗位的工作需要。

在培训期间,首先对学员进行必要的技术、技能知识的铺垫培训,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一体化的仿真培训。知识的铺垫培训的课程设置精炼、适用,仿真培训针对性强、结合现场实际。在仿真培训过程中设置不同的操作、异常和事故,采取调度员、监控员和操作队员三者角色扮演、观摩和互换的方式。采用统一培训方法时,首先教师通过讲解相关内容后,再在调控一体化仿真培训系统上设置异常或事故。第一次角色扮演由原来本专业的学员担当各自熟悉的岗位值班员开始演习,其他学员观摩,一次演习之后进行第一次讨论;以后的角色扮演采取担当非原专业岗位值班员,再进行第二次讨论;根据人数的多少及学员对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决定是否再次操作练习。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就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感受对方工作岗位人员的工作性质、工作流程、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工作,并且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岗位技能,为国网公司“三集五大”建设的顺利进行、电网大运行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优质培训服务。

三、特色亮点

亮点之一:创新培训模式。即采用了CBE理论为培训模式开展岗位技能培训。以国网公司“大运行”体系建设地调和县(配)调的功能标准定位为原则,适应各级调控一体化和调度功能结构调整后的工作模式为指导方向,采用教师讲授、启发、思考、提问、学员演示、小组学习成果比较等授课模式,设计“教、学、做”一体的培训情景,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的创新教学模式。

亮点之二:适应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对“大运行”体系建设的要求。即开发建设并充分利用调控一体化仿真培训系统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使之应用于“大运行”体系的创新“调控一体化”培训模式之中,强化岗位流程以及工作内容的培训,注重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培训手段先进。

亮点之三:积极响应现场的需求,培训机构与现场积极互动。深入解读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对“大运行”体系建设的内涵,深入生产一线开展调研,以现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现场实际进行岗位练兵以及角色扮演、强化事故处理能力的训练。

四、具体案例

“创新‘调控一体化’培训,适应电网发展需要”项目开发成功后,公司在全省范围内针对地区电网调控专业和部分县级(城区)电网调控专业员工及国网公司新入职电网调控、变电运维专业员工开展了创新培训模式的实践活动。

1.对全省九个地区电网调控专业和县级(城区)电网调控专业员工的创新模式培训实践

为了检验“大运行”体系建设的阶段性工作成效,由省公司主持、培训中心承办组织了全省范围内9个地区电网调控专业和县级(城区)电网调控专业人员关于“调控一体化”专业融合后相关知识的普考和地区电网调控专业技术技能竞赛工作。通过上述举措使培训中心摸清了从事调控专业人员对升级更新岗位的适应程度,掌握了不同类别的人员急需补充哪些方面的知识等方面的关键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调控中心的监控系统将接入大量的变电站信息,需要掌握的设备种类、保护动作、开关变位、异常现象等信息量将十分庞大,多数原调度值班员还没有同时处理如此多信息的经验。

二是来自监控中心岗位现从事调控工作的人员对从事电网调度、新变电站投运、电网运行方式的分析与改变、异常和事故的分析及处理等业务的水平有待提高。

三是来自变电运维岗位现从事调控工作的人员对于集中监控和从事电网调度工作等业务的水平有待提高。

四是新入职的从事调控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因没有现场的运行经验,理论知识还需梳理,更需要系统地、全方位地进行培训。

从上述几个问题可以看出:监控、调度专业合并后监控、调度专业需要进一步融合才能真正实现调控一体化。调控中心当值值班员身上承担了原先监控和调度专业两方面的职责,调控中心当值值班员需要了解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调控一体化这种复杂综合性的工作。所以只有快速高效地培养新型的复合型电网人才才能胜任国网公司“大运行”体系建设的要求。

根据全省地区电网调控专业和县级(城区)电网调控专业人员的具体情况,按创新“调控一体化”培训模式制订了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并开展了培训工作。其具体培训内容如下:专业理论培训,12学时;仿真系统及应用培训,16学时;电网调控技能培训,4学时;220kV和66kV的电网、变电站倒闸操作技能培训,8学时;电网、变电站异常处理技能培训,8学时;220kV和66kV的电网、变电站事故处理技能培训,16学时;新知识、新技能培训,4学时;结业考核,4学时。

调控一体化培训项目的内容及培训方式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以CBE理论为培训模式开展岗位技能培训。一是增加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环节;二是要求学员将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讨论;三是对讨论的问题制订解决方案或对策;四是学员根据教师给出的课题以个人或小组身份出具相关报告;五是在仿真培训过程中设置不同的操作、异常和事故,采取调度员、监控员和操作队员三者角色扮演、观摩和互换的方式,相互对对方专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性质及所应掌握的技术技能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在培训过程中还需考虑岗位衔接问题。

2.对国网公司新入职电网调控专业员工的创新模式培训实践

2012年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升格为国网技术学院分院,公司相继承接了国网公司电网调控专业和变电运维专业的员工培训任务。来长春分院培训的电网调控专业和变电运维专业的员工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流程及相关的技术技能知识的了解或掌握还是一片空白,学员缺乏适应岗位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与岗位要求有较大差距,不具备独立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需要加强调控运行值班专业技能提升培训。

学员参加工作不久,缺乏实践经验,与岗位要求差距具体分析如下:

(1)不熟悉调控中心的地位、作用、职权以及调控人员的职责、工作内容和要求,不熟悉调控中心的工作范畴。

(2)不了解电网监视的有关规定,不了解各种电气设备的监视项目和要求,不具备电网监视工作能力。

(3)不了解电气设备状态、有关操作制度、术语、远方遥控操作的方法、流程,不具备电网遥控操作能力。

(4)不了解调度指令和电网操作方法,不能够正确填写操作票、下达调度指令,不具备电网操作能力。

(5)不熟悉电压调整、负荷调整、频率调整的具体方法,不具备电网调整的能力。

(6)不熟悉电网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配置、动作情况、不了解电网异常及事故处理的流程、原则、方法,不具备电网异常和事故处理的能力。

对此采用先入为主的创新“调控一体化”培训模式,以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部分电网为模型,以变电仿真培训系统、调度仿真系统、监控仿真系统及新开发的调控一体化仿真系统为工具开展既有针对性又有涉猎其他相关知识的适用型培训工作。针对每批学员培训为4个半月时间较长的特点和国网公司新入职员工的现状制订了以《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Ⅰ级能力要求为主要内容,坚持针对性和系统性相结合、适用性与前沿性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各网省公司新员工培训实践,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先进培训理念,以提高学员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突出操作技能训练,注重企业价值培育和学习能力培养为培训内容的总课时数为385课时数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

其中电网调控实训课时占总培训课时65%以上,使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学习和积累了广博的电网调控经验和相关知识,为即将步入的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国网公司“大运行”体系建设主要任务的实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第4篇

【关键词】移动计算 智能电网 电力系统 场景应用 分析与展望

近年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迅猛发展,尤其是移动计算技术,在多个应用领域中都崭露头角,成为移动互联网服务的新热点。移动计算技术是为了能够随时随地交换和处理信息而提出的,与智能电网的优化管理有着极高的契合度,通过将特定的领域延伸到移动终端,可突破传统企业信息化限制,实现精益化的办公与管理,提升智能电网的工作效率。

文献[2]详细介绍了移动应用技术引入智能电网后所带来影响,并针对信息安全问题,提出了可信的智能电网移动应用安全架构。文献[3]通过讨论移动云计算的架构和服务模型,针对移动云计算主要应用场景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的解决方案。文献[4]从形式抽象的角度阐述了移动计算的本质,并综合评价了典型的移动计算方法与模型。文献[5]对电力企业中的移动应用平台提出了初步的构思和规划,并给出了典型应用场景的详细设计。

本文首先从移动计算的基础概念出发,重点总结了移动计算在电力行业中的典型场景应用,并结合移动计算所具有的特点和智能电网未来的需求与发展目标,对移动计算在未来的可能应用领域与应用场景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1 移动计算概述

移动计算以其特有的融合力,给行业信息化带来了全新的变革。

国内外学者对于移动计算技术给出了多种定义与理解,其中较为通用的含义是:使用移动通信和便携设备,让用户随时随地使用互联网服务。

2 移动计算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

电力系统有地理分布广、地处偏僻、设备分散等特点,导致纸质媒介下信息交互迟滞,移动计算技术可以有效弥补此缺陷,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应用。

2.1 移动作业

基于无线融合技术,建立电力企业基础数据与移动设备的连接通道,工作人员通过安全身份认证方式接入服务器,交互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智能化的移动手持设备完成线路、设备的巡检与抄表、应急处理等多项任务。最后,利用移动网络接入到后台应用系统,后台系统对采集和记录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分类,便于巡检人员随时随地查询巡检、维修记录与分析报告,高效完成后续的管理工作。

2.2 用电信息采集

通过在发、输、变、配电站的关键位置装配无线传感器、无线监控设备,再结合相应的信息传输与处理技术,自动采集用电信息,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如对变电站中变压器的各相电流、电压、功率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

2.3 电力移动办公

出于保密性的要求,传统办公管理系统只能够在电力企业局域网中才能使用,限制了办公自由度。移动计算技术可以与企业现有的各类应用软件无缝集成,实现电力移动办公,满足外出人员移动访问后台系统的需求.保证应急方案及时下达,实现办公环境无差异化,保障业务的持续高效运行。

3 移动计算未来应用领域和场景介绍

3.1 移动购电业务

施行电改政策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实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开。发电侧已实行竞价上网模式。电网只收取相应的过网费,用户可根据各个发电厂商的报价,对自己的供电商进行自主选择。因此,通过移动计算技术建立一个用户与供电商选择与交流的平台可大力推进电力改革的进度。在该平台上,不仅涵盖各个供电商的基本信息,还能播报供电商实时电价的变化情况。用户可根据该平台所提供的数据,直接进行自主选择。

3.2 移动需求侧管理

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智能家居将逐步步入人们的生活,智能电网下的需求侧管理机制也将发生转变。通过二维码等方式将智能家居的信息录入移动应用终端,以此来和用户之间建立持续的信息交换。用户可根据实时电价的高低以及自己的实际需求,对家居进行远程开关或功率调节控制,从而实现需求侧管理优化。

3.3 电力行业移动培训

电力培训质量直接影响了人员正式上岗的进度。通过结合互联网和移动计算技术,引入移动学习培训,用系统化的思维解析安全技能教育的各要素,重构安全技能素质教育体系,建立开放的培训平台,在传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互补培训模式,提升人才培训质量。

4 展望与分析

未来,随着移动计算技术的不断成熟,移动计算技术的应用将会延伸到电力产业的各个领域。但是由于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自身的开放性,将不可避免地为电力系统引入更多的安全风险。因此,不仅需要保证移动终端的可信度,将智能电网的移动应用与普通应用隔离开来,创建独有的集散环境,还需要保证移动应用足够可控。使得移动终端的身份认证、接入有统一化的管理。

5 结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移动计算技术以本身特有的融合力,为信息化管理带来了新的变革。本文从移动计算的概念入手,着重介绍了移动计算技术在电力产业中的应用,包括移动作业、移动办公、移动营销等。结合智能电网的特点及其未来发展方向,阐述了移动计算技术未来在电力产业中可能的应用场景,并就移动计算技术在未来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安全与可靠性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综上可知,移动计算技术在电力产业中还存在许多潜力大、可行性高的应用领域,这将成为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的又一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袁满.移动计算[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

[2]徐震,刘韧,于爱民,等.智能电网中的移动应用安全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16):82-87.

[3]邓茹月,覃川,谢显中.移动云计算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4(06):716-723.

[4]魏峻,冯玉琳.移动计算形式理论分析与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0,37(02):129-139.

[5]李隽,杨晶晶,齐志刚,等.电力企业中的移动应用场景研究[C].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2012.

作者单位

第5篇

1系统稳定性提高的重要性

电网实时信息WEB系统,是电力系统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全面把握电网运行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电力公司各部门需要通过电网实时信息WEB系统,及时掌握电网运行状态,做出正确决策。另外,电网实时信息WEB系统的可用率,一般均直接与班组工作考核挂钩。因此,如若电网实时信息WEB系统经常出现故障,不仅仅是影响公司各部门的正常使用,甚至影响到管理人员的调度决策,从而直接影响电力的安全生产。所以,必须保障电网实时信息WEB系统的可用率。

2影响系统稳定的因素

根据以下公式;系统可用率 = 100% ×( 总时间 – 故障时间 )/ 总时间。一般来说,《电网调度自动化运行管理规程》和《电力调度技术标准汇编》要求电网实时信息WEB系统的可用率不小于95%。

根据作者一直以来从事调度自动化工作的经验总结,电网实时信息WEB系统故障主要包括:设备故障、网络故障、电源故障和其他故障等。而导致电网实时信息WEB系统故障的根本点,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经验不足:电力工作人员基本没有参与电网实时信息WEB系统的开发工作,维护人员对系统的掌握大多停留在应用表面。

(2)人力缺乏:从作者所在单位和周边地区单位的情况来看,从事调度自动化的工作人员一般比较少,且同时肩负所辖地区电网地调主站和所有集控站的调度自动化系统,以及配网、调度数据专网、电量计费等系统的安装、维护工作。

(3)责任心不强:维护人员有时候抱侥幸心理,延长巡视系统的间隔时间,不能自觉进行巡视工作。

(4)设备硬件配置不高:当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尤其是计算机发展,每年更新换代比较快。而各个电力公司在建设电网实时信息WEB系统时,很难考虑到若干年后的电网信息数据容量。因此,很容易在以后出现服务器硬件配置比较低,影响系统对大量数据的处理能力。

(5)系统软件配置错误:作者所在单位的电网实时信息WEB系统服务器由以往的EMS工作站改造而来,系统环境配置部分不合理,没有切合Web服务需要进行大数据量处理的实际情况。相信这一情况,也会在其他电力公司中存在。

3系统稳定性提高的必要措施

(1)开展技能培训,建立培训制度,每月进行巩固与再学习,提高维护人员独立维护系统的能力;由电网实时信息WEB系统的研发工程师向维护人员讲解系统的整体结构、联接关系、维护方法以及故障处理等过程,并进行现场操作考核。

(2)维护人员的定员数量是依照公司的工作需求,进行合理分配的结果,不属于简单得的资源调配调配。可以通过统筹的工作安排和合理的工作计划,缓解人力缺乏的问题。

(3)将职业道德教育列入职工学习当中,提高员工对待工作的责任心。

(4)调查当前电力系统数据的吞吐量,通过扩容内存、硬盘等简单易做的手段,用最高的性价比,减少系统硬件存在的瓶颈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

(5)结合系统实际的运行状态,以及与相关联系统之间数据传输的要求,对系统参数做出适当的更改,消除配置参数不匹配导致的电力数据跨系统间低效率的传输。

4系统稳定性提高的巩固手段

(1)将电网实时信息WEB系统的培训工作纳入《电力公司调度自动化工作培训计划》。

(2)将电网实时信息WEB系统的巡视检查制度,纳入《电力公司调度自动化管理标准》。

(3)可以考虑增加一台冷备用机,进一步提高电网实时信息WEB系统的可靠性。

(4)加强与兄弟单位之间关于电网实时信息WEB系统维护工作的交流。

5系统稳定性提高的效益

电网实时信息WEB系统的稳定运行,对帮助电力公司各部门工作人员及时地了解地区电网运行信息,正确地进行调度决策,确保地区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保障公司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给电力公司带来了无形的经济效益。

第6篇

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下,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对社会越来越重要,因此电网的调度工作引起了大家更高的关注,本文根据我国现阶段电网系统所面临的实际情况给出了对电网调度工作的若干条意见。

【关键词】

形势;电网调度;举措

0 前言

电网调度主要是以组织、指导、指挥以及调节等作为自己的任务,是电网稳定安全运行的有力保障机构。调度的好与坏会对电网运行的稳定安全造成直接的影响。越来越高的电网技术装备,以及不断提高的现代化程度,大大保证了电网稳定安全的运行。目前我国主要依照在调度上进行统一、而管理方面施行分级的管理政策对电网的调度运行给予管理。

1 我国电网调度日前要应对的新形势

1.1 电网互联已经全国化

在2001年,我国区域电网的互联已经形成了东北与华北联网,而华北又与华中进行相连。其中福建和华东进行互联,川渝连进华中。依照此连接我国分成了三大局域交流同步电网,即南方电网,东北、华中、华北以及川渝电网,福建和华东构成的电网。现在在三峡水电站的连接下,除了西北电网和新疆、、海南、山东以外,其他区域形成了全国联网的形式。

1.2 市场化的电力改革正在稳步进行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时间内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发展市场经济为主的道路。经过多次的探索试点,针对电力工业的行业特殊性,在2002年我国开始正式推行竞价上网、厂网分开的发展模式。由此以后我国的电力行业主要分为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还包括五家集团公司,有大唐、华能、中电、国电和华电等。

1.3 电网运营环境的安全问题

在新形势下发展的电力市场,电网的运营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在电网高速发展阶段,较多的新设备的投入,和投入时间的集中化,电网具有较多的过渡方式,且电网特性的变化较为频繁,还有电网的安全风险系数增加;二是气候灾难和外力的破坏使得电网的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

2 电网调度举措

2.1 调度的安全管理体制

要把调度管理的责任进行分解,主要分解在安全生产,组织指挥生产,重大安全隐患的跟踪,应急救援预案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等方面。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安全防范措施,我们要从根本上查找、解决生产事故的发生问题,杜绝违章行为,以此来保证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

2.2 调度运行管理

将调度的方式管理规定出明确的制度。依靠制度的力量使对电网运行方式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依据实际运行方式和负荷的变化情况,尽量减少要求倒换的负荷同时还要缩短方式倒换所需要的时间。做好对申请检修的项目以及检修时间地控制,对不符合经济和安全等方面要求的检修统一不给予安排;同时要加强检修期间的监督工作。监督部门要使检修单位的检修工作严格按照调度批复规定的时间去完成,不允许随意延时,相关的调度员要留心检修进度,间断性地跟踪现场进展情况,预计完工的时间,要在比计划时间提前完工的情况准备好下令编写操作票,保证用最短的时间使运行方式步入正轨,同时总结出电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防范。

2.3 调度汇报

这项工作主要包括标准的自检报告、安全生产的日常汇报、对运行方式的改变、相关工作的申请以及故障检修申请等方面,这些内容都必须按照相关部门的汇报程序实事求是地把相应问题进行上报。

2.4 为调度员的经济调度考核增加难度

根据经济调度工作的发展需要,考核部门要把运行方式倒换,两票考核及经济调度等内容列入到调度员的绩效考核范围之内,大大加强调度员对经济调度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5 严禁误调度、误操作事故的发生

对误调度以及误操作事故的防止是调度人员下达对电网运行方式进行改变、对电的供断操作以及对突发事故的处理之后最主要的工作任务。相应的措施归结为以下几点:对调度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加以提高;坚持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吸取调度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各种经验教训。

严格按照相关管理条例进行工作,统一调度,所有的电力单位严格遵从调度的命令。误调度、误操作事故都是由于在执行相关规定时的不认真才导致误操作事故和误调度的发生,所以必须养成良好的依照制度工作的习惯,对于违章的陋习要加以克制。

提高相关调度人员的工作素质,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活动。如今更多的新技术以及设备应用在电网领域内,使电网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对调度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调度人员只有不断的进行新知识新技术等方面的工作内容的充电才能不被该领域淘汰,才可以更好地完成工作。在培训进行时要把实用作为目标,主要针对技能进行训练并且还要加强岗位练兵。

不断补充完善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调度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对于电网安全中存在的漏洞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对于在不同季节以及不同气候的环境下出现的负荷特点以及事故发生的规律,给出最新的应急体系实施,对各种应急预案不断进行完善补充,特别是在预案的有效性以及可操作性等方面要加以重视,定期的为调度员进行培训,组织学习和讨论活动。

2.6 建立科学的服务考评体系着力点

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发展使得我们对电力系统的服务水平作了更高要求。在发展形势的驱动下,将电力系统的高水平服务列入的一个更新的科学考评体系中,这使得供电公司的整体服务水平得到大大的提高。满足社会发展以及居民对电需求,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形式,同时还为供电企业建立了一个革新的目标。建立科学的服务考评体系着力点是社会文明对电力供应服务方面的一项最基本的要求。现在我们在健全科学考评体系的前提下才可以真实的把供电服务的水平表现出来。

3 小结

如今社会的电力企业发展将逐步转向商业化。电网调度是电网运营的指导中心,要依照客观的发展情况,作出及时完善的应对策略,不断提高电网调度的应急能力,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而组建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与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这次培训是国家电网技术学院进行的这里是国家电网公司为大力转变公司和电网发展方式。电网实用新技术与新技能应用示范中心。

有幸参加了国网技术学院举办的继电保护培训班。能成为首批培训员工中的一份子,今年根据公司安排。感到十分的荣幸,同时也感谢省电力公司以及供电公司的领导给我这样一次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

培训期间,先后学习了公共基础课如《企业文化》、《团队建设与沟通协调》、《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专业知识课如《安全规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两票管理》等,并在继保实训室对主变保护屏、线路保护屏、母线保护屏、断路器保护屏等进行了校验和故障查找消除。在这4个月的培训生活中,我的感受很多,收获也很大,以下从学习,生活等几个方面总结此次学员培训。

专业知识理论方面:

(一)对《电力系统故障分析》的学习。这是继电保护专业的最基础的部分,要掌握故障分析,首先要对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有深刻的理解,所以可以说继电保护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通过对故障分析的重新学习,我对电力系统常见故障有了全面的认识,通过对各种故障的特点进行总结,我发现了故障的规律性,以及继电保护在这些故障的针对性。

(二)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进行学习。继电保护原理也是继电保护专业的基础,这门课通过对各种故障的特点进行总结分类,讲述了保护的构成原理,以及各种原理的保护的使用范围,优点和缺点,以及系统中各种保护的配合使用问题。由于我们这些同志绝大部分来自地区供电公司,所以我们主要学习了22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保护原理。

(三)对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以下简称CT、PT)的学习。CT和PT是继电保护专业必须掌握的部分,因为继电保护对一次系统的保护是建立在对一次系统的监视上的,CT、PT将一次的大电流、高电压变为继电保护能够使用的小电流、低电压。通过学习,我掌握了CT二次绕组有好几个,分别供保护、测量、计量用,以及零序电流的采集方法;CT、PT的极性接线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保护是否能可靠工作。

(四)二次回路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知识点。以前学校重视原理教学,二次回路部分并没有讲。这个月在开始讲二次回路前,我对其进行了恶补,有什么不会的问题,找老师和有工作经验的同学请教,在后来通过上课学习,我对二次回路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二次回路分为控制回路、测量回路、信号回路、调节回路、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回路以及操作电源系统,现在我掌握比较好的是电源系统、测量回路和信号回路,其他的回路我正在不断的学习中。

(五)学习博电继电保护测试仪的使用。在学习中,既温习了各种继电保护原理,还掌握了测试仪的使用方法以及对各种保护的测试方法。

继保实训室涵盖了变电站所有的继电保护。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让我们亲自随意动手学习。让我门可以清楚以后自己将从事怎么样的一个工作,对今后的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比如做母线差动保护实验时,我们可以把所有的跳闸出口压板和失灵压板全部投上,然后给某条母线加故障,同时使母联开关失灵,然后观察跳闸现象。这个实验在几面保护屏上都有工作,如果在实际变电站里,是不允许这样做的。但在实训室,我们可以放心的做,这样通过观察现象,然后进行分析,总结就可以学到很多,形成面得知识,而不是单个独立的知识点。

通过这2个月实训学习,让我又从新了解和认识了继电保护这个专业。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了解,更多的是对于从事继电保护的人员应当具有的专业精神和素质。继电保护要求的是快速,准确和精确,不能出一点差错,这就要求我门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认真的对待,仔细在仔细,小心在小心,一点点疏忽都可能让整个电网受到巨大的伤害,让企业受到巨大的损失。

第8篇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将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应用于企业,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分析现状、对比标杆企业并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课程体系构建及应用的实践经验,归纳总结了课程体系建设的三大特征;并从特征出发,牢牢抓住建设思路,以提出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构建方法,为南方电网培训建设提供有效建议,也为电力企业的培训建设提供思路与方法。

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构建现状及经验分析

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构建现状

南方电网一直十分重视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历年组织的管理人员培训均取得了好评,并已拥有一定数量的培训课程资源。2011年,南方电网《中长期发展战略》的,标志着南方电网各级领导班子及各级干部人才队伍成为公司新一轮快速发展、深入改革的关键。

但与公司新时期战略发展要求相比,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在课程资源及课程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1)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不够清晰;(2)培训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不健全;(3)培训课程管理的规范性不到位。总体来说,目前针对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课程还处于应急化、零散化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课程体系,这对于落实培养、全面提升领导力的战略要求还有待改进,也使教育培训难以全面发挥其支撑战略目标实现的作用。

因此,构建电网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迫在眉睫,电网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的成功构建将大大增强培训实施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进一步优化人岗匹配,实现系统培养,促进知行合一,实现“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员工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队伍”的培训目标。

总结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构建经验

为构建和完善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课程体系,实现培养目标,南方电网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课程体系构建及应用的实践经验,结合培训需求,总结出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具备的三个特征:

(1)完整性。课程体系开发应具备完整性。这需要在基于课程体系的框架并在对应岗位胜任能力的要求的基础上,建立可延续性的培训课程菜单;需要明确培训教育部门的定位,拓展内外资源,不断创新思路,构建完善的培训课程体系;需要将员工的培训与岗位准入、工资待遇、岗位调整以及提拔任用等方面相挂钩;需要在培训课程设计中不断创新与完善课程体系,从而循序渐进地发展和丰富培训课程,达到提高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目的。

(2)针对性。课程体系开发的内容应具备针对性。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结合员工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岗位职能需求,针对各层级建立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岗位课程培训体系的概念,建立起与岗位需求相对应的培训体系;其次,要帮助员工进行职业规划与技能提升,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能使员工的发展目标与公司长远战略相结合,技能的提升能更好帮助目标达成,课程体系设置要适应学员不同知识结构和个性化能力差异;最后,要以员工绩效改善计划为基础,从适应现岗位工作的补充知识、技能向扩展知识、提高能力、增强才干及培养创新发展,提升课程开发的针对性及培训的有效性。

(3)契合性。课程体系开发的内容与行业应具有高度契合性。电力企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知识、技术更新的任务相当繁重。由于电力行业具有独有的特征,其课程体系的开发也应具有针对性。南方电网的培训建设充分吸收国家电网优秀培训体系的方法与经验,加强培训体系的分层分级,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授课方式,针对不同的课程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将员工分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员和辅助人员等人员,对人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分层培养,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体系,从而提高课程契合行业特殊性的能力,以满足电力行业的特殊情况。

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构建核心思路

根据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构建现状以及对比标杆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构建经验,南方电网提出建立一套具有特色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的目标。其核心思路为:以“把员工培养成公司需要的人”为工作理念,以分层分类为原则构建课程体系,以中高级管理人员岗位所需能力为基础,以提高员工岗位能力为目标。

以“把员工培养成公司需要的人”为工作理念,即以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公司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等组织需求为导向进行设计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以分层分类为原则构建课程体系,即结合中高级管理人员岗位所需的能力基础,通过分层分类等原则,系统规划了各岗位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以中高级管理人员岗位所需能力为基础,即基于胜任能力模型,依据战略演绎和工作分析的方法,全面梳理了中高级管理人员的领导力要求,循序渐进地完善课程培训体系;以提高员工岗位能力为目标,即在课程培训中,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丰富培训方式,使员工通过课程培训能够将所学付诸实践,保证了培训课程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以实现培训是为了使用的最终目的。

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借鉴标杆企业课程体系构建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中高级管理人员课程体系并落实以课程体系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步骤分为三个部分,见图1:

以岗位胜任能力为依据制订培训规范,保证规范的完整性

以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为基础,提炼本岗位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并以此为依据,搭建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公司战略发展规划为导向,系统规划各层级各岗位管理人员的内在品质、通用管理能力以及专业能力要素,形成岗位培训规范。基于工作分析建立能力素质模型是公司设计培训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和保障。主要分为四步走:

第一,明确管理人员分类。人员分类与岗位胜任能力相对应,针对中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分层分类,对科级管理人员按照专业类别可以划分为行政、企业管理等13类,每个专业类别覆盖不同部门,如行政专业覆盖了行政部(办公室)和法律事务部;处级以上的管理人员按专业可以划分为生产、营销等6类,每个专业类别也覆盖不同的部门,如生产类覆盖了生技、输变电等7个部门。按照这种分类方式,把具有相同工作性质和相似能力要求的有关管理人员组成不同系列。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序列管理人员,建立培训课程体系规划。

第二,明确培训课程分类。培训课程将依托岗位胜任能力进行分类:知识类课程包括以知识学习和信息获取为主的相关课程;技能类课程包括完成岗位职责和关键绩效所需的部属培养、绩效管理、电力营销等专业能力;潜在素质类课程包括企业价值观和管理职责所要求的系统思维、组织协调等,针对不同层级管理人员将围绕其所承担的管理职责有所侧重。

第三,培训课程与胜任能力一一对应。基于各级管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立足于胜任能力要素分析,针对行为要点的描述内容和关键点,进行梳理和分类,形成对应的培训课程,并确保培训课程与相应管理人员所需具备胜任能力要素和行为要点一一对应。

第四,逐步形成培训规范。根据各有关管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规划出与各胜任能力要素对应的培训课程,及与之匹配的有关学习要求、学习方式、建议学时等,形成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规范。

以核心能力需求为原则设计培训课程,保证课程设计具备较强针对性

管理人员培训课程设置围绕提高管理人员的胜任力、发现需求和存在问题这几个方面,针对“能力短板”,重点提升能力弱项。课程内容除涵盖其岗位专业职责以及与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相对应的内在品质之外,还应分层分类设置。对于高级管理人员,应着重培训其核心管理能力,如战略、决策、执行能力等;对于中级管理人员,应重在培训其管理能力,如指挥、协调、沟通能力等。

(1)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管理人员课程的面向对象分为三类,分别面向一般管理人员、中级管理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三类人员。管理人员课程整体结构基于管理人员胜任能力设计,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要求:通用素质培训课程,以公司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要求为主要内容;鉴别素质培训课程,以管理人员所处岗位业务领域相关的能力素质要求为主要内容;核心知识课程,以管理人员履行本职专业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核心技能课程,以通用管理能力以及履行本职工作的专业管理能力为主要内容。

(2)培训课程设计方法:由于中高级管理人员是企业决策者与战略制定者和执行者,所以对其岗位胜任能力进行梳理是课程体系设计的重要基础。课程体系将主要体现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升,课程设计时将采用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第一,对公司的所有岗位进行分层分类研究;第二,通过战略文化解读、结构化访谈等工具方法,依据战略演绎和工作分析的方法,全面梳理一般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能力要求;第三,对岗位职责进行分析提炼,结合岗位的实际需要,对管理人员胜任能力要求进行划分和排序,确定胜任能力培养的优先级;第四,开展系统调研,了解当前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现况、管理水平与公司战略所要求的管理水平的差距、管理人员对管理培训的期望和建议等内容;第五步,根据前期的研究结果,以公司战略发展规划为导向,针对“能力短板”、重点提升能力弱项为培训目标,设计系统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的培训课程。

以培训目标为指导开发电子课件,保证其具备高度契合性

管理人员课程具有知识性强、知识结构性弱、课程结构差异性大的特点,电子课件的开发建设在充分考虑公司对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管理要求和管理实践进行深度开发。在梳理、优化现有课件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电子课件开发标准。

电子课件开发标准以岗位职能和管理要求为起点,围绕着提升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来展开,实现对组织能力的管理。其次,电子课件开发标准以总结提炼组织知识为重点,有效地将管理的内隐知识经验显性化,成为可以传递的知识,支持管理人员通过培训达到岗位要求。最后,电子课件开发标准以课件结构和内容的完整性、有效性为要求,建立起能够确保课件有效开发的工具。

在制作核心课程电子课件中,完善的课件开发流程能够加快培养模式的构建。针对所开发出的重要性高、可塑性强的培训课件,通过进一步制作成网络电子课件,一方面能够改善传统集中授课方式中对于领导力片面的说教、培训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另一方面利用电子课件生动活泼的情境化优势,通过对企业实际案例的研讨,既有利于领导力培养,又可以通过课件测试题达到效果评估的目的,促进各级管理人员能力的提高。

第9篇

关键词:三维一体;班组建设管理;调控中心;专业管理;“2333”模式;四大体系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2-016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2.079

1 管理目标描述

1.1 专业管理的理念

调控中心紧紧围绕“重基础、补短板、标准化”的年度目标,以全面推进班组建设“四大体系”有效落地为重点,坚持分级管理、量化考核、统一规范、科学评价,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充分调动各岗位、各班组的积极性,切实减轻班组负担。通过“中心联动、专业齐动、班组互动”的立体模式推进,健全责任体系,明确谁来干,干什么;落实标准,确认怎么干,如何干;以对标促管理,落实干得怎么样;强化考核,进行总结评价,扎实推进“四大体系”。将专业管理与班组建设相融合,切实提升班组工作质量、运行效率和员工素质,确保班组建设取得实效。

1.2 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专业管理的范围:调控中心所属方式计划室、自动化室、地区调度班、地区监控班、配网调控班、自动化运维班、配网抢修指挥班。

专业管理的目标:完成“重基础、补短板、标准化”重点工作任务,扎实推进“四大体系”落地,提升“三基”(提升班组管理水平、提升班组绩效水平、提升班组队伍素质)管理水平,确保班组健康发展。

2 主要管理做法

2.1 强责任,抓执行

2.1.1 经纬交织筑合力。建立纵向“1+1+1”工作法,由一名中层干部和一名专工结对一个班组,抓专业融合;横向实施“班组共建”,实现班组团结互助,重班组协同。

2.1.2 专业指导激活力。“1+1+1”工作法采用“双循环”机制,实现管理和业务的互补融合,专业与班组的同频共振。中层干部顺时针指导监督、专工逆时针协助,实现专业重心下移,工作责任明确、监督责任动态跟进的良性循环。

2.1.3 五环相扣聚动力。横向“班组共建”结合调控中心五个班组业务特点,树立班组互助、共同服务、团结共赢的理念,自动化班提供技术支撑,监控班实现动态反馈,配调与配抢互相支持、快速指挥故障处理,地调与配调上下联动、高效应对电网事故。

2.2 重管理,抓体制

2.2.1 变革管理机制,“四值竞赛”促绩效。针对运行班组的“四值三运转”工作模式,开展“四值竞赛”活动,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强化了班组绩效管理。

2.2.2 坚持专业引领,强化服务班组能力。针对供电方式薄弱的情况,中心专工优化制定《电网应急处置专项预案》,降低了电网运行风险,减少现场操作121次。

2.2.3 重视专业管控,强化专业技术指导。制定《35kV及以上用户站设计建设标准》《新建变电站调控中心验收标准》《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调度技术标准》等标准,召开继电保护安全分析会议,制定“标准化作业指导卡”。

2.3 筑基础,重标准

2.3.1 强基固本,实现管理规范化。编制《调控中心人员停送电到岗到位标准》《调控中心应急处置管理办法》《加强电网事故及异常情况分析》等11个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全覆盖,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不断提升工作效能。

2.3.2 建章立制,实现工作标准化。结合智能配网建设,在全省率先制定《莱芜电网10(6)-35千伏系统接地故障处理规定及试拉顺序》《加强配电线路送电过程管理》等工作标准,为地调、配调调度员提供了制度保障。

2.3.3 专业协同,实现预案最优化。协同方式、保护、调度和自动化4个专业共同编制了《2014年莱芜电网事故处置预案》和《电网存在问题分析及运行注意事项》,分析电网运行状况,“三算三查”排查电网薄弱点,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整改措施。

2.3.4 追根溯源,建立专业技术库。从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和运行等各个环节,收集整理涵盖调控运行、保护管理、新能源等专业技术标准,建立了国标、行标、企标三级技术标准库,为班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2.4 抓创新,重实效

2.4.1 开展课题研究,以技术支撑电网。研发低压线路故障测距系统,使故障巡线区域由面到线、由线到点,提高故障定位准确度。针对配电线路拉手率较高的现状,开发《配网合环安全分析与辅助决策系统》,配网负荷转供更加稳定。

2.4.2 创新求突破,工作得实效。坚持在工作中寻求创新点,发散思维、大胆构思,完成由“苦于创新”到“乐于创新”的转变。《一种便携式远动信息核对装置》《分类工具盒辗转抬升于不同象限的工具箱》等五项专利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实现了专利方面的新突破。

2.5 提技能,强素质

2.5.1 拓宽培训模式,“四轮驱动”提技能。坚持开展“四堂课”活动,即现场培训讲解课、“人人为师”理论课、故障分析提升课、课题研讨实践课,充分发挥“全员备课、人人自学、抽签讲课”的促进作用,提高了员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5.2 专业班组上下联动,夯实电网安全防线。坚持开展“安全周周回头看”活动,分析电网异常情况及处理过程,探讨优化方案,并建立事故档案。指导班组重点学习故障案例,定期组织调度人员参加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水平。

2.6 促业绩,争先进

2.6.1 班组良性竞争,比学赶超促提升。为防止班组建设“两张皮”,结合班组评价、班组对标、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创新成效等方面,制定《调控中心班组建设竞赛评分标准》,进一步细化、量化班组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做好各项工作。

2.6.2 深化成果应用,提升工作效能。加强统计分析,坚持每月组织优化AVC调控策略会议,实现全部变电站的AVC闭环运行,修改AVC控制参数8项,减轻了调度员的工作量。

3 评估与改进

3.1 专业管理取得的成效

3.1.1 技术提质。低压线路故障测距系统提高故障定位的准确度,减轻了工作强度,巡线工作量减少了65%,故障巡线时间缩短了117分钟;优化AVC调整策略,实现了46座变电站的AVC闭环运行,减轻了调度员的工作量,人工遥调遥控操作由每月1916次减少至321次,降低遥控操作量83%;“监控信息优化”加快了监控信号的分类及优化,将日监控信息量由8185条减少至目前的945条,同比下降88.5%,提高监控效率。

3.1.2 管理提效。安全管理实现风险减负,通过对电网进行全面分析,编制《电网存在问题分析及运行注意事项》,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及整改措施;专业管理实现工作减负,制定“标准作业卡,减少保护人员工作量;风险管控实现压力减负,结合公司月度停送电计划,进行风险分析,制定措施;优化流程实现人员减负,理顺班组的各项工作流程,简化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3.2 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认真总结和全面评估,发现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3.2.1 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亟需加强。在管理措施、技术创新领域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流程,对技术保障进一步加强。

3.2.2 班组大讲堂形式单一。目前,班组大讲堂的形式需要拓展,在业务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的效果进一步加强。

3.3 今后的改进方向

第10篇

关键词:财务人员集中管理;资源库建立;直属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133-02

一、贵州广电网络公司财务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公司无完善健全的财务人员资源库。贵州广电网络公司目前有1家省公司,84家分公司,财务人员200人左右,公司无完善健全的财务人员信息,使得各级分公司财务部各自为政,省公司计划财务部不能有效掌握财务人员综合情况,无法做到财务人员资源共享、人尽其材、人尽其用。

2.各级分公司财务人员属地管理。所有财务人员晋升、竞级、辞退等均由当地总经理审批。省公司计划财务部对于各级分公司财务人员管理主要为财务方面日常事务管理等,对于各级分公司所有财务人员晋升、竞级、辞退等只有建议权。这样的管理模式使得各级分公司财务人员受限于当地总经理,不利于财务部门更加高效实施管理和监督职能。

3.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目前省公司财务部对于各级分公司财务部实行分级管理,但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造成各分公司或员工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的消极态度,同时部分财务人员对于财务制度和规定、公司文件、专业知识不进行全面掌握学习,导致财务整体优势的推进受阻,无末位淘汰观念。

4.培训学习制度不完善。财务培训学习后的理解实施的难度较大,目前培训学习方法单一,培训学习结束考核制度不完善,财务人员对制度、规定、流程不能全面掌握,处理具体事务时人为因素增多,增加财务管理的风险,造成培训学习效果低效。

5.各级分公司财务轮岗制度不完善。因各级分公司财务工作量大,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有欠缺,要实现轮岗难度很大,由此给财务管理带来极大风险和弊端,滋生舞弊行为,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全方面复合型人才。

6.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报备工作缺失。各级分公司在经营上本位思想较重,难以发挥股份公司团队整体的优势,省公司计划财务部不能全面地掌握各级分公司财务部工作实际完成及计划情况,不利于财务整体工作绩效的提高。

7.各级分公司之间资源无法共享。贵州广电网络公司财务制度已经完全统一,但各级分公司依然存在各自的账务处理固化思维模式,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少,分公司之间资源无法共享,弱化了财务部门的监控职能。

二、贵州广电网络公司财务人员集中管理改革的建议

1.建立完善的财务人员资源库。贵州广电网络公司于2008年3月完成全省整合,很多财务人员均由当地广电局财务部人员担任,随着公司业务不断壮大,新聘财务人员不断增加,更需要引进一批财经类的战略性人才,省公司人力资源部和计划财务部应共同完成全省财务人员资源库的建立工作,将所有财务人员信息录入资源库,省公司计划财务部根据资源库对财务人员工作进行统筹安排、优化组合、高效配置、人才储备等。同时省公司计划财务部应根据市级分公司业务需求量,县级分公司数量等实际情况,核定分公司财务人员标准配置,优化人力资源,一个萝卜一个坑,节约成本开支。

2.省公司计划财务部直属管理。各级分公司财务人员晋升、竞级、辞退等均由省公司计划财务部审批,当地总经理对此有建议权,同时对财务人员有绩效评价和考勤考核的权利。管理权归属到省公司计划财务部后,分公司其他部门不能干涉当地财务部工作,各级分公司财务人员能站在整个公司角度思考问题,顾全大局,更加有利于公司发展,更好地执行财务管理和监督,职能明确后的各平行部门定位自己的职责与权利,岗位间有约束、有监督、分工协助,促进企业健康良性发展。

3.分级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省公司对于各级分公司财务人员实行分级管理,省公司财务人员分管市州分公司财务人员,并授权市州分公司财务人员管理县级分公司报账人员。同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使得财务人员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与薪酬绩效挂钩,员工根据考核结果完善改进工作,同时省公司计划财务部据此作为对财务人员考评的重要指标,作为财务人员晋升、竞级、辞退等重要依据。省公司计划财务部应根据公司的实现业绩,确定各项绩效考核项目,并予以细化,对各项考核项目设定分值,出台加分或扣分细则,同时最终考核分值要与绩效奖金挂钩。省公司计划财务部对市州分公司财务部整体进行绩效考核,市州分公司财务部负责人作为绩效考核第一责任人,同时市州分公司财务部对县级分公司报账员进行绩效考核。

(1)省公司计划财务部对市州分公司财务部整体考核。1)建立绩效考核项目。①月末和年度财务报表。②日常工作完成情况。③重要工作完成情况。④预算控制、调整。⑤财务账务处理规范性。⑥省公司安排临时性工作完成情况等。2)各项考核项目设定分值,满分为100分。①及时性。②准确性。③完整性。3)出台加分或扣分细则。①延期:分值。规定延期不能超过一天。②准确率。出错按次数进行扣分,设立单次分值。③完整性:分值。(2)省公司计划财务部对市州分公司财务岗位职责考核。1)确定财务人员岗位职责。2)岗位职责项目设定相应分值,科学、合理设置分值,不同岗位分值设置方法不同、权重不同。3)岗位职责项目分工作职责、工作态度、考勤、遵守纪律、创新能力等。(3)为了体现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下级分公司在考核中若被扣绩效,上级归口财务管理者负连带责任,同样扣绩效,促进下级分公司责任感,同时加强上级公司归口管理者对下级分公司的监督和管理。(4)建立财务制度和规定、公司文件、专业知识考核制度。公司结合市场具体情况,及时更新相关文件,更利于企业发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省公司计划财务部同步修改相关文件及制度,各级财务人员应及时对相关制度、规定、文件等进行学习,掌握文件精神,规范财务处理。省公司计划财务部对此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考核,督促各级财务人员及时学习掌握制度和规定、公司文件、专业知识。(5)对于考核处于末位的市州级分公司或财务人员,省公司计划财务部应了解具体情况,结合实际情况,要求市州分公司总结教训,提出整改意见;对于考核末位的员工,离开原工作岗位参加培训,考核合格的重新上岗,不合格的转岗或淘汰下岗。经考试、考核达到规定要求的,安排重新上岗。

4.省公司计划财务部加强对财务人员培训。贵州广电网络公司目前有财务人员200多名,为了让所有财务人员正确掌握和运用财务制度、规定等,必须加强财务人员专业培训工作,对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财务人员专业结构,严肃财务纪律,起到积极作用。培训方式:(1)定期或不定期集中到省公司进行面对面培训和学习,做到参加培训的财务人员心中有制度、规定、流程,培训中优秀财务人员经验分享,大家共同学习,取长补短。(2)省公司计划财务部进行全省范围内的视频培训,这样及时性强,节约培训成本,在培训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各级分公司可以随时与培训人员进行有效快捷的沟通。(3)省公司计划财务部根据各级分公司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到各级分公司进行培训,贵州广电网络公司目前有1家省公司和84家分公司,财务制度和规定、会计核算方式已完全统一,但是很多分公司在实际工作仍然会遇到特殊情况,省公司计划财务部根据各级分公司实际情况进行培训。(4)除了制度、规定、流程的学习,邀请上级主管部门专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对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通则等进行全面培训,以便财务人员及时掌握财务信息,更加规范地完成财务相关工作。(5)委派到同行业的先进单位进行相关培训,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委派人员到外取经,有利于公司发展建设的培训,学习优秀企业经验,促进公司发展。(6)培训学习不能只流于形式,培训学习后要以考试形式进行考核,考试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同时考核结果必须记入个人考核,与绩效奖金挂钩,通报批评。考核排名最后几名的公司和个人,必须进行重新学习,直到掌握为止。(7)培训结束,接受培训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将学到的制度、规定、流程带回分公司进行宣导,确保更多的人掌握和学习。

5.建立财务人员轮岗制度。财务部根据业务性质设立不同工作岗位,公司根据财务人员资源库,结合员工优势安排在相应岗位,以利于发挥更好的功效。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会计法律法规,财务部门应该建立完善财务人员轮岗制度,轮岗制度的建立优势在于:人尽其才、优胜劣汰、培养全方位复合型人才、遏制腐败现象滋生。

第11篇

作为2014年新入职的国家电网员工,济南培训后我们被分组安排到各科室参加培训。我被分配到了基建部。算来一晃在基建部已经待了将近5个月时间,从刚来的生疏和无所适从到现在的略窥门径,期间经历了很多事情,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有很多感悟。

下面将我在基建部的感悟和学到的东西做简单归纳: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注意职业操守

自觉学习,努力提高 。每周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增强道德意识、职业操守和人文素质,努力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安全管理体系学习

基建部按照公司体系运行统一要求,稳步推进安全体系运行,在项目施工前,辨识施工危险源,对施工方进行安全培训,宣讲我公司安全目标和要求,提醒施工方危险源防范,与施工方签订安全协议书,在施工中按期进行安全检查。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关于安全以及安全管理的内容。

三、基建档案归档整理

根据国家及省市的规定,基建部对基建档案及时立卷归档。施工过程中记录工程日志,全程记录并拍照存档,隐蔽工程留有核查数据,工程联系单、经济签证、会议纪要均分类归集、整理并存档,为竣工审计做好准备工作。

深刻理解基建管理新模式。国家电网公司基建工作会议指出:大建设体系的基本内涵是,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方式,优化业务流程,建立国家电网公司为决策主体、网省公司为项目法人主体、业主项目部为项目执行主体的三级电网建设体系,按照统一的建设标准、统一的技术规范、统一的管理流程进行建设管理,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大建设体系是“三横五纵”管理体系在更大管理领域的延伸,是“三通一标”建设成果在更多电压等级、更深工作层面的深化应用,是基建标准化建设向集团化、集中化、专业化、扁平化管理的全面深化。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大建设体系的构想,当前,我们也要以深化标准化建设为核心,着重抓好“四个集中管理”,即加强基建队伍选择及资信的集中管理,加强初步设计评审的集中管理,加强工程竣工结算监督的集中管理,加强依托工程新技术研究应用的集中管理。各单位、各部门要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不断优化工作机制,为构建大建设体系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发展和管理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指标的先进性上。一要加强同业对标管理。按照保持优势指标、挖掘潜力指标、提升落后指标的要求,深入剖析难点和不足,借鉴先进单位经验,加强部门协作,科学制定夺标计划,加强指标过程管控,责任逐级落实到人,确保再夺基建标杆单位称号。同时,加强基层单位对标管理,优化指标体系,把同业对标与基层日常业务有机结合,与基建工作特点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对标工作的抓手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整体提升公司基建工作水平。二要再创“十佳”金牌工程。在公司总体方案指导下,围绕基建工作重点,广泛发动基层单位,丰富金牌活动内涵,优选争创金牌项目,加快重点工程进度,精益建设各级电网,奋力夺取同业对标争先晋位、电网发展上台阶、智能电网创新示范三个“十佳”金牌工程。三要持续推进三支一流队伍建设。认真总结上一阶段经验,尽快完善创建标准,落实创建计划措施,将一流队伍建设引向深入。结合电网建设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大量应用、国家政策变化等新情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人员培训。扎实开展技术比武、知识竞赛、技术共促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员工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创造性。

努力加快电网建设,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基建部始终是冲在最前沿。让我们在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一心,锐意进取,保持奋勇争先的气势、亮点纷呈的态势、持续提升的趋势,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为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我们新进员工也要好好表现,在实践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争取在将来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12篇

大运行调控一体化建设是适应电网发展实际,提升电网运行质效,实现专业管理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适应公司加快“两个转变”的必然选择。随着智能电网的逐步推进,新设备、新技术的大量应用,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运行模式的不断变革,对调控工作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德州公司积极探索建立一套“工作流程化、调控智能化和培训规范化”―“三化”调控一体化工作机制。该工作机制的的建立与实施,对调控人员适应调控一体化工作要求,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调控一体化,流程,智能,规范,机制

德州供电公司调控中心在顺利完成大运行调控一体化模式的转变后,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管理体系,按照协同高效、安全稳定的原则,细化工作分工、创新工作模式、建立复合型培训体系。

1 “三化“管理的目标

“工作流程化、调控智能化和培训规范化”的“三化”调控一体化工作机制建立与实施正是对德州电网调控系统人力、物力、资源的进一步集约化管理,优化配置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体现出了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核心要求,全面提升德州电网调控运行效率。

1.1 工作流程化

按照调控一体化要求,依据调度、监控业务管辖范围,规范日常工作中监控系统异常、缺陷处理、跳闸、接地、新设备启动送电、监控遥控操作等业务流程,使调控各项工作实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提高调度、监控人员协同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1.2 调控智能化

调控中心调度、监控班负责德州地区220kV、110kV电网及城区35kV及以下电网的调度运行及设备运行集中监控;监视的信息量和遥控操作量非常大,调控工作效率低,通过建立“双集中”操作界面、设置高危和重要用户标识、编写典型事故处理指导书、规范遗留缺陷信息统计、开展负荷电流限制监控管理和异常光字牌预控管理,创新操作模式,优化监控界面,有效提升调度、监控操作效率。

1.3 培训规范化

从建立电网调度人才储备流转体系、健全培训制度和手段、实施岗位轮换、强化培训监督和评估等几方面入手,建立一套面向调控一体化体系的、规范的调控人员培训流程,彻底解决调控人员培训内容不系统、培训方式不科学、调控人员业务知识面单一、培训效果差等问题。大大缩短调控人员培训周期,实现调控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

“三化”调控一体化工作机制的目标就是通过探索先进管理体系建设、细化工作分工、创新工作模式等措施,实现流程化、智能化与规范化相结合的调度决策支持手段,形成德州调度、监控高效统一的管理局面,促进调控一体化运作。

2 “三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细化工作分工,实现工作流程化

全面梳理制定调控运行工作界面与业务流程,明确倒闸操作、新设备启动送电、缺陷和故障处理等日常核心工作界面,使之成为调控人员工作中的“法宝”。

先后编制了《监控系统异常、缺陷处理工作流程》、《跳闸、接地处理工作流程》、《 新设备启动送电工作流程》、《监控遥控操作工作流程》几大关键流程,涵盖调控业务核心业务,做到新体制有新依据。

2.2 创新工作模式,实现调控智能化

2.2.1 “双集中”监控法的建立与实施

通过建立“双集中”界面,实现监测点电压,主变温度,主变高压侧功率因数,10千伏、35千伏母线分相电压,重要保电用户等信息的集中监控以及电容器投切、主变分头调整的集中操作。“双集中”监控法的建立与实施,大大减少了调控人员画面调阅次数,缩短了设备巡视时间,提高了变电站巡视、遥控操作效率和准确性。

主要做法有:电压监测点电压集中监视、主变温度集中监视、主变高压侧功率因数集中监视、分相电压集中监视、重要用户集中监控、无功设备集中遥调。

2.2.2 高危及重要用户标识管理

通过在EMS系统主接线界面设置标识,区分高危用户和重要用户,提供监控人员直观的巡视界面,提高了供电可靠性,降低了事故损失。

2.2.3 EMS系统负荷电流限值监控管理

通过收集线路的型号、额定载流量,计量CT变比,统计计算得出该间隔的负荷电流限值,并将限值录入EMS系统,通过置入越限度,在电流越限时报警,给调控人员提供一种直观、便捷的判别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2.2.4 异常光字牌预控管理

将长期未复归光字分类处理,针对不同情况进行手动置数复归处理(消缺处理或设备投运正常运行后再解除封)、信号取反、删除无用信号等方式进行处理,可以有效减少光字数量,便于值班员交接、查询处理,巡视。

2.2.5 遗留缺陷信息统计

根据缺陷的重要性,将缺陷统计表分为“紧急”、“重大”、“一般”三种记录,对缺陷记录时应对缺陷的设备所在站、设备名称、缺陷情况、处置方案、发现时间、消除时间进行详细记录,并由调控人员持续更新。

2.3 建立复合型培训体系,实现培训规范化

2.3.1 复合型调控员培训体系的建立

2.3.1.1建立电网调度人才储备流转体系,提高调控员整体素质

建立电网调度人才储备流转体系,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电网调度人才,并留有必要的人才储备,形成人才梯次结构。

2.3.1.2建立新技术、新设备常态培训制度,提高调控员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掌控能力

从战略高度认识新技术、新设备培训工作,注重培训需求分析,制定新技术、新设备培训规划。利用安全活动时间,安排运行方式、继电保护、自动化与通信、一次设备等方面的专业,对相关专业领域知识进行讲解。

2.3.1.3利用好调控员培训模拟系统(DTS),提高调控员对电网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电网事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快速性和灾害性的特点,当事故发生时,调度人员必须迅速隔离故障,限制事故扩大,恢复用户供电。在建成电网调控员培训模拟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大量针对电网薄弱环节的反事故演习,提高调控员驾驭大电网的能力。

2.3.1.4超前实施智能电网培训工程,提高调控员对智能电网的调度能力

为实现智能调度,打造四个平台,即实时监控和预警平台、调度计划平台、安全校核平台、调度管理平台。

2.3.1.5建立调控员岗位轮换机制,提高调控员对“调控一体化”模式的适应能力

对于“调控一体化”模式下的电网调控员来说,应当具有对电网调度业务工作的全面了解能力和对全局性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通过监控值班员、配网调控员、主网调控员等细分专业岗位之间的轮换,使调控员轮换做不同的工作,以取得多种技能,同时也挖掘了各专业岗位最合适的人才,培养的是一专多能的电网调度人才,对培养复合型电网调控员具有重要意义。

2.3.1.6建立培训效果监督与评估机制,确保调控员培训工作成效

培训成果的转化必须要进行培训效果的监督与评估,将所学知识或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培训前要做好现状评估;培训中要对调控员进行调查,关注他们的态度与热情,而不是考勤;培训后全面展开培训效果监督与评估。为使培训效果落到实处,坚持调度培训“四规范”的原则,即规范调控员系统化培训过程、规范班组安全活动日活动模式、规范反事故斗争活动、规范技术交流活动。

2.3.2 复合型调控员培训及考核流程

3 评估

评估目的:结合同行业对标工作,发现 “三化”调控一体化工作机制存在哪些方面问题和差距,以便及时改进,提高调控一体化水平和调控统一的完善程度。

评估范围:工作流程的通畅性、调控智能化改的应用效率、培训体系的规范性。

评估方法:“三化”工作机制建设是一项可持续、缜密细致工作,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只有定期进行自评估,同时结合国网公司的同行业对标工作,与标杆单位进行对比,找出优势予以发扬,不足之处学习提高,才能提高管理水平。为了把三化理念真正贯穿到实际工作中来,德州地调注重和加强全过程评估,通过实践找到了有效的评估途径和方法,并收到了显著成效。成立了领导小组,落实人员责任。建立了有效考核机制,将评价结果纳入了绩效考核。

4 总结

通过基于调控一体化“三化”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完善了工作流程,调控一体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调控业务高效运转,驾驭电网能力取得新成效,建立复合型培训体系,调控人员素质取得新提升

【参考文献】

[1] 山东电力系统调度规程,2009

[2] 山东省电力集团公司市公司调度监控运行管理规定,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