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0 20:28: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社会实践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长期以来,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暑假我院团委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继续在全院同学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现将总结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版权所有!
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
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8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版权所有!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1.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
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8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1、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2、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多年来,各级地方政府把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工作,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在食宿、安全及活动的开展方面尽量为大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保证了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学院注重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与地方开展长期结对合作,把扶贫工作、科技服务、文艺下乡等活动与大学生接受锻炼、成长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3、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通过深入农村,使不少同学真正认识到我国广大农村的落后状况和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到国有企业改革的艰巨性和帮助下岗职工解决再就业问题的必要性。虽然是短短的二十天,但是客观现实给同学们的教育却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实践使他们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幻想和不现实。同学们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于实际,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商学院xx年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总结报告
一,全院上下高度重视,组织准备细致周密
学院对于暑期实践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在前期实践项目的策划过程中,包括学院党总支杨金才书记在内的5名学院领导,14名教授,副教授及11名辅导员老师对48支团队进行了指导.同时还有马列部孙武安教授等7名老师担任了我院实践团队的指导老师.学院进一步加大对学生暑期实践的扶持力度,前期给实践团队发放了共计37000余元的启动资金,后期又对优秀团队进行后续资金支持,较之往年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学院重视实践的安全保障工作,注重对实践团队的指导培训.在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下,下发了《实践团队安全知识手册》,并先后召开了两次暑期实践团队安全教育培训会及团支部安全教育专题会.要求参加实践的学生签订《安全承诺书》,制定安全预案.同时在各团队出发前,学院为所有参加团队实践的同学办理了保额共计45000元的意外伤害保险,真正将实践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学院先后下发了《实践团队经费使用说明》,《团队实践宣传工作及成果汇总实施方案》,并为实践团队设计了统一的实践团队队旗样式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铜牌样式,做到实践活动统一化,规范化.
二,学生广泛参与,实践内容全面拓展
我院48支实践团分赴山东威海,烟台,青岛,济南,淄博,东营,莱芜近30余个省内市县开展实践活动,同时足迹遍及辽宁,青海,陕西,山西,贵州,云南,北京等十四省市.实践项目包括课题调研,支农支教,专业实习,政策宣讲,参观学习等各个方面,涉及到保险,金融,会计,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社会心理学等多个专业,内容广泛,形式丰富.
实践活动得到了学院领导老师的高度重视及广泛参与.实践过程中,包括校党委宣传部周大白部长在内的各级领导,专业老师和辅导员25人作为带队老师奔赴实践一线,指导和协助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实践活动.其中,我院党总支书记杨金才,副书记于培丽亲自参与到"半岛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宣讲调研团"中,在中华生态第一村房干村举行了社会实践基地的挂牌仪式.
开学初,我院共收到团队及个人实践报告700余篇,涵盖金融保险,旅游管理,教育学等近十余个专业,呈现出专业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高质量,新思路,深内涵的良好趋势.对于所有上交的实践报告,学院组织规范评选并选出院级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三类报送学校,参加校级评审.同时40余支实践团队上交了内容翔实,格式规范统一的团队材料.
三,实践主题鲜明,就近就便全方位服务地方建设
实践活动主题鲜明,突出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其中作为暑期学校项目的三支实践团队分赴贵州,云南,山西等西部偏远地区开展支农支教活动."扬梦滇北 共建和谐" 团队携带着价值近6000元的图书在云南盐津县建立了"光华图书馆";"传递梦想 服务西部"团队将前期在学校募捐到的重达1200余斤的衣物带到了贵州毕节.通过这些捐赠图书衣物,政策宣讲,入户走访调查等形式帮贫助困,真正服务当地建设.
另外,我院有10余支团队通过调研,项目规划等形式服务于威海本地建设.其中威海市会计人员素质调查团本着"关注会计人员素质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宗旨,对荣成,乳山,威海市区部分企业及财政局等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活动;威海外来务工人员心理调研团聚焦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特殊群体,走访调查,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乳山市农村教育调研行则在乳山市西浪暖村关注农民教育问题.威海国际海水浴场调研队更是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依托,对国际海水浴场的升级进行研究调查,真正做到了专业素质拓展与服务地方建设相结合,现实意义显著.
四,发挥专业优势,着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复合应用型人才 大学生 社会实践 体系
[作者简介]刘明明(1980- ),女,重庆人,重庆文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实践能力。(重庆 40216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市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性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YBJY06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168-02
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地方高校办学的方向。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和十分必要的环节。近年来,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新的形势下,也存在如环节较为薄弱、实践教学零散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实践育人的教育质量。为此,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广大学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
1.部分高校和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不够。当前,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都在唱高调,但实际上大家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部分高校和个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到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形式,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有些学生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很不愿参加社会实践,即使参加也总是抱着一种试探、游玩的心理和态度。如社会实践性较强的 “三下乡” “三进三同”等活动形式也仅仅停留在词汇层面的理解,效果往往不佳。
2.部分高校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是认识了解社会,锻炼提高和增强能力,充分发挥优势特长,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不要过于简单,不要仅仅流于形式,从当前来看,部分大学生到农村社区、工厂企业参加社会实践仅仅是走走过场。加之学生数量多,学校、学院(系)组织的社会实践“容量”有限,很多学生都成了社会实践的“个体户”,担心学校检查,只好到家乡附近单位或熟悉的单位混时间,开一张假证明来应付。
3.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内容不衔接。社会的需求对复合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大学生需要到社会这个大熔炉中继续实践以提高自己所学的知识。事实上,很多同学社会实践没有能够更好地结合专业知识特点,可以说与自己专业知识关联性不强。受某些条件限制,学生干一些文艺演出、体力劳动、小修小补等较为简单的活动,在总结成果的时候,也仅停留于感性方面,对于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帮助不大。
4.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据调查,当前很多高校中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的安排主要是参观、实地考察等活动,对学生们切身体验和提高学生专业或综合素质的作用效果不够明显。以社会调查的形式居多,进企事业单位、进农村社区等形式较少,而与所学专业知识和技术密切相连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少,总体形式单调和有失偏颇。社会实践的效果关键是要为大学生提供锻炼平台或创造机会,这是必须引起重视的。
5.专业的指导教师和团队技术顾问匮乏。作为大学生主要实践环节之一的社会实践,有些高校较系统地规定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寒暑假下基层、义务劳动、科技咨询服务、社会调查、节假日体验、文化辅导宣传等形式。一些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项目比较重视,还专门作为“必修课”并给予相应的学分,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来帮助解决专业技术上的难题还不是很突出,更不要说有专业的团队技术顾问来进行系统的深化或引领。
6.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供需失调无保障。据查,目前我国12%左右的学生有实习经历,仅6%左右的企业能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而这些企业多集中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这些城市中的企业占全国企业的大多数,其中70%以上的中小企业不愿给大学生实习机会。有资料显示:首都北京市的某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大约有6000个岗位,但收到了50000多份申请,说明了供需比例严重失调。另外,高校有时候考虑到学校的经费情况,在帮助组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同时,没有解决好联系实习单位或地方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强化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载体,其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发挥才能、展现风采的舞台,还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能力的阶梯,更是大学生提前进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的训练场地。对于不断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对大学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以及政府政策导向和高等院校改革趋势来看,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应是复合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不但要培养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校原有的传统的应试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也未根本转变。加之当前国内外诸多不稳定的因素,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09年初,时任国务院总理专门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要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放在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在提升毕业生就业的能力上,要求所有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确保都能够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就是为培养和适应复合应用型人才提前预热。综上,可以看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显得非常迫切。
三、复合应用型人才视野下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思考
1.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培养模式。社会实践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最佳途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吸取知识营养、培养自我个性、丰富实践经验、陶冶品德情操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积极深远的影响。作为高校教育者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创新培养方式方法,增强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质量意识,才能为当代社会输送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2.改革课程设置,拓展实习基地。设置课程体系要把有目的、有组织、有过程、有要求、有总结的系列实践教育活动,置于高校教育体系和教育改革的轨迹,纳入到教学计划,贯穿于教育体系的整个过程。同时,应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确保各项服务活动长久持续地开展。高校还可通过地方共建与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
3.合理配置师资,确保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开展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关键所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实施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取得效果,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许多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老师多是高校内在职的教师,没有在企业或农村的工作经验和相应的实践经验。高校要注重吸纳部分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参与,合理配置一定的高水平的复合型教师,统筹协调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确保大学生实践教育的质量。
4.以市场为导向,实现服务社会。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变化趋势,特别是对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动因,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在需求,同时是满足当前社会紧缺人才的迫切需要。因而,大学生社会实践要以市场导向为抓手,经常深入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
5.建立评估体系,完善管理制度。高校应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管理评估体系中,抓好组织领导,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统筹安排,对社会实践的学生实践计划、过程、结果予以跟踪,全面进行评估,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制度,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进行科学的量与质的分析考评。对参与和指导的教师的要将其表现、能力作为评选先进、评定职称的依据,以提高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对学生要抓好考核评价,如可以把参加社会实践作为学生评优、评奖、就业推荐的必备条件;加强对院(系)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方面的考核力度,可以将此项工作开展情况作为院(系)考评的重要参考指标,要求扎实有效地落实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
6.联动各级部门,创造育人氛围。高校要积极整合搭建社会各类资源和平台,主动与有关单位建立开展实践合作,让学生学业和实习都不误,缩短毕业生上岗之后的实习期,推行“订单”实践,拓展大学生实践服务的就业领域。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桥梁作用,要把学校的科技教育人才资源动员起来,与地方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社会实践基地与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等一体化路子。另外,高校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网站广播、校报期刊、网站论坛、社会实践成果汇编和影集等形式,宣传报道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四、结语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环节和重要载体,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程,在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视角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要涉及众多领域和众多部门。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还需要广大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从实际出发,敢于尝试,不拘一格地进行改革和探索,切实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水平,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蔡景华.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运行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1).
[2]关惠琴.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办学的方向[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4(1).
[3]黄平芳.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7).
[4]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建议(教思政[2012]1号)[Z].2011-09-16.
[5]李强天.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6]李益众.谨防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N].中国教育报,2010-07-16.
[7]杨友文,宋之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8(20).
为不断深化城乡共建活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据省、市文明办通知精神,现就做好我县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会议精神,以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为指导,按照省市文明办《关于做好全省第三轮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和县委、县政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部署,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力争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支持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参加结对帮扶活动的单位
省、市、县三级文明单位均应参加结对帮扶活动。
三、结对帮扶主要内容
1、组织教育培训。发挥文明单位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政策法律、科技文化、道德规范、文明礼仪、健康卫生等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广大农民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2、组织“清洁家园行动”。开展卫生知识教育,对照文明卫生村标准,建立保洁队伍,健全保洁制度,完善保洁设施,组织村民开展卫生大扫除,净化庭院、粉刷墙壁、打扫房屋,硬化村内道路,整修坑塘沟渠,清除残垣断壁等,使村容村貌整洁美观。
3、帮建乡村学校少年宫。积极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建设乡村少年宫并完善功能,真正使其成为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阵地、文体活动平台、社会实践基地。
4、提供文体服务。帮助帮扶村培训文艺骨干,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帮扶村送图书、送文艺演出、送文体器材。
5、进行关爱帮助。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体现人文关怀的志愿服务活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志愿服务活动。
6、推进乡风文明。帮助帮扶村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健全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红白事理事会和禁赌禁毒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广泛开展破除婚丧陋习、反对封建迷信等移风易俗活动。组织开展文明卫生村、户创评活动,不断提高乡风文明程度。
四、结对帮扶时间及目标
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原则上以二年时间为限。省级文明单位帮扶的村,帮扶期满时,原则上要把结对帮扶村建成市级文明村。市级文明单位帮扶的村,帮扶期满时,原则上要把结对帮扶村建成县级文明村。
五、工作要求
1、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文明单位结对帮扶重点是新型农村社区、交通干线沿线村。要科学规划帮扶对子和帮扶内容,细化分解帮扶任务,积极帮助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有关方面抓好工作落实。文明单位要充分发挥在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做好帮扶工作。要根据帮扶工作任务,制定帮扶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人,并与县文明办签订帮扶工作责任书。
2、搞好宣传,营造氛围。担负帮扶任务的文明单位,要利用各类媒体及时反馈结对帮扶工作最新动态。县文明办将根据工作进程及时总结宣传帮扶工作典型,扩大声势和影响,积极调动各级参与帮扶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结对帮扶工作稳步推进。
3、完善机制,严格措施。要加大对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工作的督查力度,把结对帮扶工作纳入文明单位评选和管理。县文明办要到帮扶村对年度结对帮扶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文明单位年度复查评分依据。对于积极做好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通报表彰,对结对帮扶工作态度消极,未能按要求完成帮扶任务的文明单位,年度考核时要酌情扣减考评分;对不参与结对帮扶活动、不落实结对帮扶工作任务的文明单位,要按照有关程序规定撤消其文明单位称号。各文明单位要及时向县文明办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半年报送工作小结,年底报送全年工作总结。
附件:**县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览表
新制度经济学是国际上侧重研究“产权”与“制度”的经济学分支,其理论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接受与应用,是当前建设农村法律制度工作中的重要理论参考。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将研究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产权”与“制度”理论,并与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和法律制度建设结合,并针对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明晰产权制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给出适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学;农村法律;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新的解决对策与法律制度保障,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土地流转等现实问题呼唤农村法律制度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从,特别是新世纪取消农业税,放开土地流转以来,诸多实践表明,当前我国农村法律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在于产权制度不够明晰,由于产权不明晰导致的经济纠纷对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和社会和谐环境的打造十分不利。因此需要参考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从产权制度入手,分析进一步完善农村法律制度建设的途径与举措。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其著作《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产权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当交易成本为零时,只要允许自由交易,经济行为就会达到帕累托最优,而交易成本为正,就会降低经济效率。科斯认为,产权理论包括交易成本、产权界定与资源配置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交易成本是核心,交易成本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经济效率的高低。新制度经济学还认为,制度需求与制度环境变化共同催生新的制度安排设计,制度安排设计必须建立在符合实践规律和经济规律两个基础上,不能只考虑实践而忽视经济成本,这样的制度安排是无法贯彻和实现社会福祉进步的,同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成本而忽视社会实践的趋势,否则这样的规定也无法真正切合社会实践。新制度经济学指出,经济效率最大化的前提是交易成本的尽可能降低,而从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实践来看,产权问题构成了交易成本的主体。农村土地流转是在农村土地所有权保持集体所有制基础不变,允许有能力的家庭与个人适当突破原有的安排,通过承包土地使用权的方式实现规模经营。土地流转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的弊端,即家庭单位的经营导致生产碎片化,制约了大型农机设备等的使用,对农业产值进一步跨越式提升有一定的负面作用。2007年物权法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根本原则的同时,也为放开土地使用权流转“放开了口子”,肯定了通过合法土地流转所取得的收入的合法性,而且通过合同法等的规定,完善了对于承包及所得的归属问题规定,进一步激发了有能力的个人和企业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实践的热情,乡镇企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春天。但是在实践中,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国情复杂,以及农村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物权法关于产权制度安排的一些条文精神并没得到很好地贯彻,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凸显的法律制度建设问题
1、法律意识淡薄
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规范包括产权在内的制度设计,用制度作为经济发展的保障,换句话说,通过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来规范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但由于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属于人情社会,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村民邻里之间的日常交往、生产生活,人们还是倾向于由当地具有一定声望的族长、长辈来进行“断案”,有时候甚至会逾越法律的边界,或者做出与法律精神相悖的决定。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相比有所落后,加上人员流动性差,当代法律意识与族规以及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出入甚至不同,此时很少会有村民选择使用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2016年初,广东潮汕地区某村对土地承包的利益归属分成产生歧义,由于当地宗族观念强,根据风俗惯例,族长决定将九成利益收归本村村民,对外地承包商仅分配一成,当外地承包商表示要重新讨论,甚至要提起司法诉讼时,当地村民竟然对承包商群起而攻之,最终合作项目以烂尾告终,当地招商引资又一次失败,经济发展再次出现不和谐的事件。通过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当前法律意识淡薄,片面依靠族规村规,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亟待加强法律制度建设,规范制度运行,摒弃旧俗陋习。
2、土地流转等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的精髓在于,明确产权边界,规范制度设计,用制度“说话”,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土地使用权流转,而与之相关的法律制度却不够完善。2007年的物权法虽然确立了土地成本所得由私人所有的精神,但对于土地流转的方式、形式以及后续一应事宜则缺乏必要的条文规定。例如当前城市用地已经确立了招拍挂、使用权转让等形式,保障了城市土地供应侧的良好运行,避免了由于土地流转导致的经济纠纷等问题,而农村则不同,国家至今没有出台一部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因此出现了“各自为政”的情况。例如吉林某村规定,土地流转要通过村、镇、县三级审批,而审批环节设置过多,审批过程不透明,就容易导致权力寻租行为,由此滋生腐败;福建某村规定,土地流转只可以承包给同村的人,不可以承包给外村的人,保障“肥水不流外人田”。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由此导致的权力不当使用、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对农村土地流转和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十分不利,需要在未来加强解决。
三、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农村法律制度的构建路径
1、加强教育
有了好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必须要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营造起“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要让制度设计落地,扎根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以山东寿光为例,当地农村基层组织自发建立起普法教育工作小组,对农村地区进行专门的普法宣传教育,特别是对土地流转、承包利益分成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经济行为进行从法律角度的剖析,增强民众的法律理念、法律意识,对于培养农民的守法意识,能够识别经济行为中的法律风险,让广大村民群众对经济纠纷能够“防患于未然”。同时,在中小学开展学法教育,聘请外地专业教师,在国家教育大纲框架内,对法律常识“从小抓起”,根据当地的统计数据,普法教育从2008年至今7年来,当地的经济案件立案率逐年下降,广大村民在与开发商签订合同、租约时能够使用好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利益,用法律规范行为,用制度保障经济发展大局,对当地经济建设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完善立法
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立法是前提。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也在于必须建立起一套内容完善、行之有效的法律体系,完善法律运行的制度设计。当前我国已有的《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及《物权法》等,对农村法律制度建设起到了框架性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法律只是在制度层面上给出了原则性的规定,或者即便是有一定的细化但也是仅仅就某一个方面而言的,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一定的不足,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例如粮食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亦是产粮大国,然而却没有一部根本性法律对于关乎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及粮食产业发展的法律。特别是近期从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的事件到农业部集中批准种转基因大豆进口而导致的争议,粮食相关重大事件扎堆更显现出凸显出粮食立法之必要。
四、总结
农村经济建设需要法律制度为保障,新制度经济学坚持这一认识,并认为良好的法律制度保障能够起到“经济剂”的作用,减少不必要的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行为效率,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社会经济现代化水平,缩小城乡二元化发展的差距。此外,新制度经济学所主张的产权明晰观点,对当前土地流转、承包利得分配等现实问题亦有较好的现实意义。未来,要通过加强立法、培育农民法律意识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农村法律制度建设,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作者:杨子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佳佳.基于制度视角的湖北省农村土地流转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5
[2]科斯,德姆塞茨,诺斯.财产权力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2016
陶行知和晏阳初同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在丰富教育理论和改革农村教育实践方面都有突出贡献。但受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两位教育家在成人教育领域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又有所不同,表现在“什么是成人教育”、“为什么进行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是否重要”、“如何进行成人教育”等四个方面。对陶行知和晏阳初的成人教育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加深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成人教育思想的理解,丰富陶行知和晏阳初的教育理论,更好地促进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1.对“什么是成人教育”的回答
两位教育家都对“什么是成人教育”进行了回答,即对成人教育的内容作了阐述。他们倡导的成人教育内容丰富、实用,在开展各方面的成人教育活动时,应以社会的需要和成人自身的实际生活需要为依据,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但两位教育家关于成人教育内容的论述又略有不同,主要表现为成人教育内容的划分方式、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教育内容选择的时代性。先来看陶行知关于成人教育内容的论述。第一,他依据教育的层次对成人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划分。将成人教育划分为四个层次,即扫盲、初等、中等、高等,这些都是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的教育形态,并且从始至终发挥着扫盲、普及、补习、深造的作用。第二,他还注意到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的选择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特定时期的教育内容会反映这个时期的时代特点;同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其教育内容都会适时进行调整,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成人教育活动。第三,他提倡教育内容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从社会需求来看,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先进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都会制约或促进成人教育课程的设置。因此,陶行知认为成人教育的内容要切合成人的特点和需求,应更多地关注生活和现实的需要,主张成人教育要与农业和工业的生产需要相结合,要因人而异,主张“缺什么补什么”。第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要充分尊重成人学习者的需求,科学设置教学内容,成人学习者更愿意学习“实在”的东西,即能够学以致用的东西。所以,成人教学要加强实践应用操作,理论性强的内容应尽量减少,并适当增加应用性和实践性内容,注意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职业性,注重解决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新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再来看晏阳初,他依据成人教育活动的领域不同,将成人教育的内容划分为“四大教育”,这四大教育基本涵盖了人的发展的主要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晏阳初对成人教育内容确定的依据以及对成人教育内容的详细阐释,都是陶行知所不及的,这也是两位教育家最显著的不同之处。“四大教育”就是晏阳初对成人教育内容的最精辟论述。
(1)文艺教育。针对国民“愚”的弊端,以文艺教育培养国民的“知识力”,这里的文艺教育是指文字教育和艺术教育。
(2)卫生教育。针对国民“弱”的弊端,以卫生教育培养国民的“健康力”。卫生教育旨在抵御疾病,培养国民健康的体魄,改变国民“弱”的现状。
(3)生计教育。针对国民“穷”的弊端,以生计教育培养国民的“生产力”。开展生计教育,是为了解决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问题,是从生产劳动的层面出发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劳动者技能的重要举措。
(4)公民教育。针对国民“私”的弊端,以公民教育培养国民的“团结力”。开展公民教育,是为了培养国民的公德心和团结力,养成遵守公共道德、具有协作精神和敢于开展合作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社会生活层面培养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良好国民。
2.对“为什么进行成人教育”的回答
成人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对“为什么进行成人教育”的本质回答,是对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规定。在这一问题上,两位教育家的观点基本一致,他们认为成人教育的宗旨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国富民强”。而一个国家富强与否的根本就在于劳动者素质的优劣,因此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是成人教育工作的重要议题,这是两位教育家的共识。例如,陶行知认为成人教育必须以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个素质,提高社会生产力,使国家繁荣富强为根本目的,其中以培育“国民精神”为基准。他认为,学校教育是什么样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成人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必须知晓国民的“大德”,贴近生活、亲近百姓、为民造福,做一个具有“自主”、“自立”和“自动”精神的人,即做自己和社会的主人,有自己的职业、自食其力,遵纪守法、锐意进取,不断开拓创新。而晏阳初同样指出,成人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大致包括三个阶段,即除文盲、做新民和培养“整个的人”,成人教育的最后目的就是使“二百兆失学男女皆具共和国民应有的精神和态度”,最终完成从新民再到“整个的人”的教育,这样,民力才可充实,国力才可坚强,才可实现“民族再造”。
3.对“成人教育是否重要”的回答
对成人教育重要性的考量是开展成人教育实践活动的前提和依据。成人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成人自身素质的提高、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点上,陶行知和晏阳初的主要观点基本一致。他们都认为,成人教育事业不可或缺,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他们都从“民”的角度分析了成人教育的意义,他们提到的“公民”和“国民”实则均指中国的普通百姓。但两位教育家在具体回答“成人教育是否重要”这一问题的时候,角度略有不同。陶行知首先从国民体系整体结构和层次的角度来审视成人教育的地位,并分析了成人教育和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的关系。他提到,包含成人教育的国民教育才是真正完整、统一的国家教育体系。当国家危亡之时,需要“健全之公民”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需要学校教育,更需要成人教育,并且不断扩大接受成人教育人群的范围,让更多的人接受最好的教育。另外,陶行知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教育发展的角度,提出办好成人教育对我国社会的向前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他认为,成人群体直接担负着一个国家各个部门的组织和运行、民主法治建设、市场监督和管理、和谐文化与教育事业发展等具体工作,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与陶行知不同的是,晏阳初受基督教“博爱哲学”的思想、中国传统“经世致用”的思想、西方“科学”和“民主”的思想以及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等多元文化思想的影响,对该问题的论断表现出了新型的现代主义和人本主义色彩。他开始关注广大农村及其教育问题,立志以教育复兴国家的情怀,追求教育改造社会的坚定信念和理想。他还提出“民为邦本,本固帮宁”,他希冀通过教育革新和教育普及来达到变革中国的目的,他认为成人教育就是要“除文盲,作新民”,开发人的“脑矿”,使我们的国民成为兼具生产力、知识力、团结力、健康力的人,使之成为具有聪明才智和进取心的中国公民。
4.对“如何进行成人教育”的回答
“如何进行成人教育”实际上是对成人教育方法的表述。陶行知和晏阳初在成人教育的教育方式上均指出教育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充分尊重各类成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不断发挥成人教育的功能,这是他们思想的共同之处。但在某些具体方面,他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相异之处。陶行知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成人教育的教学方式,但是这些方式也仅仅是陶行知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模式。例如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成人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强调教学做合一等。今天看来,这些教学方式的适用性,都需要在社会需求和成人群体自身状况不断变化的条件下重新考量。与陶行知相比,晏阳初提出的成人教育方式更具模式化和制度化,也是对不同的成人教育方式在理论层面上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而其中一些具体的教学方式在当时也是极具创造性的。为实施“四大教育”,晏阳初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即“三大方式”:(1)学校式。这种形式的教育对象以青少年为主,其教育方式为讲授法和演示法,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受教育者通过各种感官刺激习得相关知识。另外,他提倡在学校中实施导生制,这既方便了班级管理,又普及了基础教育。(2)社会式。这种教育形式以各类成人为对象,通常采用讲解、表演、戏剧、艺术小品、展览、影视作品等直观的教育方法。而且,从成人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和技术支持。(3)家庭式。这种教育形式主要通过开展家庭会议完成,通过家族间的合作和小组协作的方式来商谈重要问题,共同学习、共同接受教育,使其中每个家庭成员均能获得适合自己需求和身心发展的教育。另外,晏阳初还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如图片、幻灯、讲演、表演、音乐、广播、影视作品、图书馆、社区等,提高成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二、陶行知和晏阳初成人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比较,发现陶行知和晏阳初在成人教育领域的基本思想和观点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对两位思想家成人教育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促进我国成人教育与教学工作的改进,为成人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必要参考和理论依据。
1.树立自主学习观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陶行知很早就形成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并且对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关系有进一步的理解,将成人教育看成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构成。他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这体现了一种对待教育的态度: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自由活动,更是全民自主学习、共同发展的社会氛围。而且,陶行知和晏阳初认为,成人教育具有补习、深造的功能,不论是从未接受过教育或者接受过较低层次教育的人,还是已经接受过相对较高层次教育的人,都有接受继续教育和再教育的必要,因为他们之前所接受的教育未必完善,品德和能力未必健全。
2.立足国情,办好自己的成人教育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开展一切实践活动的客观条件和依据,办教育亦是如此。陶行知在充分掌握国情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农村地区具体实践,考察教育实验的实施条件,并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等教学团体,且成效显著,为我国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他说,“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晏阳初指出,要实事求是地立足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带领农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富强农村的道路。针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教育模式的提出,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依靠各种社会力量办学的经验总结,都体现着鲜明的中国乡土特色。
3.不断探索包容、多元的教学方式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工作相比,成人教育工作更具复杂性和长期性,对成人教育工作者素质的要求会更高。基于此,我们应当以更加开阔的胸怀、更加广阔的视角和包容万物的教育理念来看待成人教育工作,站位要高,以便从宏观上把握整个成人教育系统的运作情况,进而找到重点和难点,再将视角深入到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去开展各项工作。另外,鉴于成人教育的性质及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机构应当以多元的教学方式开展成人教育活动。在网络技术发达的当今社会,我们可以将陶行知所提倡的成人教育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相结合,采用网上教学的方式来缓和工学矛盾,这种教学方式与其他教育模式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基于陶行知教学方法的网络化学习模式,是当今社会成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4.关注民生,将成人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关注教育公平就是关注民生,民生即人民的生计问题。无论民生的含义如何界定和变化,所有国民消除生存危机和疾病恐慌、享有最基本的教育保障和起码的住房保障等,依然是我国社会需要达到的最低民生目标。在此基础上,还要切实、有效地为国民提供生活安全保障及其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这也是我国不断努力的方向,更是国家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陶行知和晏阳初所倡导并实施的农村实验和平民教育,均属于成人教育范畴,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两位教育家基于成人教育思想,更多地关心一些特殊人群,如农村儿童、贫苦农民、妇女群体等,让他们公平地接受基础教育,享有平等的学习权和发展自身各项技术、能力的权利,积极地参与农村社会教育活动。最后,不断丰富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生活,大力推进农村经济、政治、卫生、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全面发展,将农村成人教育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相得益彰、科学发展。
三、结语
当我们被选定为下乡志愿者之日起,就开始做准备,等到我们坐上去本次实践活动的目的地——镇原县方山乡张大湾的车时,我的心里异常兴奋,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也许是因为我从这座大山的深处走出来的,经过两年的大学文化生活的洗礼之后,重新回到这个村子,所有的见闻、感受和看法,与之前有所不同。
一、对自己本次活动内容的总结
本次实践活动与其他下乡队伍基本相同,以支教、支农为重点,不同之处,我们是以建立社区学习服务中心项目为背景的,由甘肃省教科所主办,香港了施会自助的,所以,我们的活动不仅仅是代表着志愿者本身,更重要的是与项目的宣传融为一体,调研活动以面对面交谈和完成调查问卷两种方式进行。在本次活动的过程中,我个人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内容:
1.支教方面:本次支教活动中,我以中班(三、四年级)和大班(五、六年级)的语文课为主,总共进行了11节课,讲授了对诗词的鉴赏、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语言的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写作等五个方面的内容,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出版做到学以致用。此外,开展了两节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以日常的礼貌待人为起点,深入到餐桌礼仪、待客礼仪、做客礼仪、穿着礼仪、行走礼仪、尊师礼仪、同学礼仪、升旗礼仪、集会礼仪等设计小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礼仪教育。另外,我们根据需要,每天有一小时多的素质拓展课程,我主要组织武术班的学生,通过十二天的努力,给他们教会了一些散打、擒拿的基本动作,提高他们对武术的热情,最后因文艺汇演的需要,加班加点,给他们教会了一整套的太极拳。不敢保证他们打的多好,能记忆多长时间,但至少当时表演的及其成功。还有其它课程,如小班的寓言故事课2节,奥运知识辅导1节,体育课(协助)2节。尽管我们的时间和开课的节数有限,但就小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取得不错的效果。
2.支农方面:在本次活动中,我作为支农的负责人,深感责任重大。但是由于正处于农忙季节,加之天气变化的影响,支农方面所进行的工作很有限。本来准备以讲座、座谈等方式进行,但由于种种原因,到场的村民并不多,我们只有把所有的内容以座谈会的方式进行,共进行了两次村民座谈,又遇到会的时间不是很统一,我们就分批次进行。另外,利用集市的有利条件,进行了大量的广播宣传。内容如下:国家三农政策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介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妇女医疗健康问题、社区学习服务中心理念的交流等内容,我主要负责介绍农村专业合作社这种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虽然时间有限,但觉得渗透的很好。
3.调研方面:调研也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们的人员有限,每题只能派两名队员出去调研,大家轮流走访,我也就仅仅轮到一次,走访了六户人家,进行面谈,也有的是直接完成问卷,完成了3种问卷共10份。
历时12天,我个人的工作任务基本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同时,我们整个队伍团结一致,分工协作,到活动结束的时候都如期完成工作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二、我眼中的社区学习服务中心
社区学习服务中心既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有优十年之久的年龄,自从1997年起省教科所就开始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农村社区学习中心”项目,目前已经建成了十几个社区学习中心。社区学习中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以提高教育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落实“科教兴农”战略,促进扫除文盲、提高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当地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人均经济收入水平和提高农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为主有目标,而且,经过十年的发展,社区学习中心今天已经在新农村建设、扫除文盲、丰富社区文化、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和谐社区的建立‘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培训、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龄前儿童的养护和教育等方面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在新时期,社区学习中心已发挥心的作用:开展群众的学习、培训和健康文化、推动生产力和农民民主意识的提高等。
诚然,社区学习中心已经诞生并在成长,他自身拥有较强的生命力,在农村的发展中已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取得很大的成绩。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切实提高了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了农民的参与性,无论在经济发展上、文化娱乐上还是在政治参与中,越来越多的村民都能够积极踊跃参与。还比如说在农民接受认同外来事物的观念上,也有三提高近,较以前能够更为理性的对待外来事物获新生事物。
但是,在受两千多年封建思想的中华大地上,传统观念难以改变,保守、守旧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虽然人们经过静静地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以较大提哦高,但对于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来讲,差距甚远。作为新生事物的社区学习中心,要在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交投不发达、传统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壮大,却是我感到步履蹒跚。
首先,对于广大村民来说,对社区学习服务中心并不是很了解,甚至更有甚者根本不知道有关它的情况,那么从思想上与社区学习服务中心肯定是有距离的,从而参与不是很多。而社区学习服务中心的成功则是以社区群众的广泛支持与参与最为关键,这就出现了矛盾。所以,要取得成功,更为广泛的加强社区学习中心理念的宣传,使广大群众对其更有深刻的了解,并且大力支持和参与进来。
其次,在落后偏远的农村里对社区学习中心的定性不是很明显。我认为它应该属于ngo组织,并非政府组织,应该是一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民自发的组成的民间力量。然而,由于早期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从而强大的政府力量的接入,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占主导地位,农民始终难以有主体地位。失去了社区学习服务中心的运行意义。有些地方则以农头企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农民确实很大程度的参与了,有的出资入股,有的出力,但这很难改变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的出发点,不会更多的去为农民的利益去考虑。然而农民自发组织的力量薄弱,并且很少出现。因此,我们更应当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培养主人翁意识。
第三,社区学习服务中心成员的选区存在很大的困难。首先社区干部应具备较高的素质:身体健康、有文化有知识、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大公无私、甘于奉献、作风正派、“一碗水能端平”、群众基础好、有威信、道德水平高、并且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带领大家发家致富等等。但在农村,具有这种高素质的人很难发现。妇女代表要能够确实代表妇女的权益和心声,为妇女权益着想,而且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素养。教师代表的选取问题到不是很大,基本上都愿意参加。群众代表也很难选出。总之,现有村民的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社区学习中心成员的选区带来很大困难。
第四,由于思想落后,文化水平低,生产条件差等固有因素,造成了农民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往往都是非常被动,只是把改变自己地位的希望寄托在了慈善机构的捐助、政府的救助或富人的施舍上,并没有思考自己如何改变自身的命运和地位,一味的等待。这在很大程度上对社区学习中心产生不利影响。
虽然社区学习中心发展存在着诸如以上重重困难,举步维艰,暂时很难取得理想的、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他还尚未长大、不够成熟,但他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特别在农村地区会不断的成长,发展壮大。我相信,经过各界人员的努力,社区学习中心的大旗会在广大农村迎风招展,顺利运作,前途一片光明。
三.问题让人担忧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内容;渗透
义务教育阶段有没有必要、可不可以渗透职业教育内容?虽然教育综合改革10年的经验已经充分证实了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职业教育法也有相应的规定,然而要真正实行起来,恐怕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还需要我们提高熟悉,加强对渗透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还需要我们对渗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本文就此谈几点个人看法。
渗透的必要性
(一)义务教育的薄弱性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滞后性的现实情况对义务教育阶段渗进职业教育内容提出了要求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义务教育还相当薄弱。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但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义务教育,非凡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大量学生不能完成义务教育,要害在于辍学和流失的问题不能彻底解决,这既降低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又囤积下成批的低素质人口,甚至成为不断产生新文盲的重要原因。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00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同期城市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相当于高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截至2001年,我国尚有522个县未实现“普九”,覆盖全国总人口10%左右的地区。
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大量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学,制约着劳动力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据各年度《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全国初中生平均升学率分别为50.7%、50.0%、51.2%、53.2%、58.3%和59.6%,农村地区还远低于50%。这表明有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且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目前每年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有500万至600万,其中绝大多数是没有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
义务教育的薄弱性和高中教育发展的滞后性,要求我们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渗透职业教育内容,否则,这些不能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和虽已完成义务教育但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一毕业就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升学无门,就业无路,致富无技,步入社会后仍属于体力型劳动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劳动者在择业过程和就业之后的不适应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
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劳动力总体上表现为低素质,在择业过程和就业之后存在诸多问题。
就业难度加大现代社会的大生产,其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劳动力文化程度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很多用工单位都要求受聘对象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或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这说明,低文化和无文化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受市场竞争机制的约束,其转移难度明显增大,职业选择的余地也受到比较大的限制。有资料显示,全国城镇对熟练工人的需求达58%以上,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技术素质离这种需求相差甚远。从农村劳动力的后备力量看,即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但因他们在普通学校接受的只是升学模式的教育,很少学到实用技术和从业技能,最终多陷入升学无门、就业无路、致富无技的窘境。
就业岗位层次不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低下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的提高。低素质的“农民工”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和“下岗职工”相抗衡,必然失去在城市“拾遗补阙”的机会,农民工往往只能选择在建筑、运输等部门干体力活,选择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就业岗位层次不高。
就业稳定性差低素质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增大,一旦经济过热,如房地产升温、运输繁忙,“农民工”的用武之地就会增多;反之,一旦经济萧条,已经成为经济学家们研究课题的“民工回流”现象就会出现。这样一来,就使得曾经被一些经济学家看好的中国特色农民流动就业,随着经济周期而上下波动,这一点在2000年和2001年就表现得非常明显。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周期的固有联系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
可见,无论是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就业岗位的层次,还是从农民转业的稳定性来考虑,加强对准“农民工”——农村义务教育毕业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是当务之急!
(三)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内容最符合农村实际,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办学积极性
首先,从教育的角度看,基础教育系统在我国农村是最正规、组织最健全、农民花钱最多、在农民心目中也最有分量的教育体系。然而,在许多农村地区,它是否能对农村的社会经济产生明显而直接的促进作用却值得探讨。那些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毕业生,那些留在本乡本土就业的青少年迟迟不能进入角色,或虽然进入角色,却仍然按照传统方式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渗透职教内容,以此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在是非常必要的,也最符合农村实际。
第,从农民的角度看,渗透职教因素可增加他们对义务教育的支持程度,还可增加学生(未来农民)学习的自主参与程度。农民的支持首先表现在是否愿意对教育做更大的投入;其次表现在是否支持学生完成学业。但是,这两点均取决于农民是否感到教育对他们有着看得见的效益和作用。学生的参与程度主要是指他们是否对学习有爱好,是否愿意把义务教育的课程学完。然而,依笔者所见,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在不少地方,农民投入并不十分情愿,学生亦有相当的隐性辍学率,非凡是到初三,辍学就有相当的数量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脱离实际,农民不予支持,升学无望的学生也实在无爱好学下去了。假如在基础教育中适当渗透职教因素,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剂良药。
第三,从社会和经济发展角度看,由于农村的发展相对落后,人口相对分散,社会分工、职能分化也不如城市,因此,在农村义务教育内容中渗透一些职教内容是符合实际的,也是必要的。
(一)义务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的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国务院制定的《关于%26lt;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6gt;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农村尤其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初中应适时注入结合本地需要的职业教育内容;也可以在初中教育的一定阶段,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有的地区可试办职业初中。”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内容,培养当地经济所需的有一定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和各种初级人才,符合《纲要》精神。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的特点
现行的各科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中,都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便学生更好地把握所学知识和技术,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教学内容的可解性看,义务教育中的许多内容与职业教育是相通的,这就大大减少了增加这些内容的难度。例如,义务教育中自然科学的内容只要一具体化,就成为许多实用的科学技术;职业道德、法律、社会交往知识,也不过是义务教育中思想政治课的延伸,等等。
(三)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利机遇
教育部于2001年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目前全国共有1642个实验区的3500万中小学生开始使用新课程。新课程增加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高中的《技术》等必修课。新课程所增加的必修课蕴含了大量的职业教育内容。2004年秋季全国范围内2576个县(市、区)实施了义务教育新课程,约占全国总县数的90%,2005年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全面进入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2004年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4省区开始实验,到2007年,全国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为义务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提供了良好机遇。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对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指导和支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开设一些职业技术课程。
渗透的途径方法
(一)加强义务教育文化课中职教内容的渗透
当前,我们应将在义务教育文化课中渗透职教内容作为重点,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教材中相关内容,有意识地渗透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我国普通学校现行的各科教材,非凡是中学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地理,小学的自然学科与生产实践有着广泛的联系,完全可能使学生了解现代生产的基本原理,把握一定的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充分利用文化科学知识中的有利因素,加强教学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联系。各科教学都要重视实践环节,加强观察、演示、实验、操作、练习和实习作业,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实验园地以及校外挂钩的工矿、企业、农科所进行参观、实验、测量、探求,使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和把握生产技术知识,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和原理运用于实际生活,从中培养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判定力、创造力得到发展。
()进行农村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的整合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课程内容严重地存在着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问题,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不能反映农业现代科技、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内容,同职业需要很少联系,致使回乡初中毕业生在思想、心理、技术、劳动技能等方面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必要预备,难以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这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反思和重构,在农村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拓展职业教育课程,使农村义务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相互整合。要对现行的课程体系中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没有多少价值的课程进行革命性清理。除了正常开设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应当有区别地重点开设农村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课程及劳动与教育课程。这类课程的设置应根据本社区的地域特点及文化需要,体现出鲜明的职业性,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农村建设或经过培训后转入相应的行业服务。它可以作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来开发,也可以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领域中去。
(三)实行“3+1”模式
过去,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实行的是“5+3”模式,即小学5年,初中3年,目前进行的“6+3”模式转换异常艰难,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习惯了小学5年的教学体系,不愿意让孩子多上一年小学,这种思维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从教学纲要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上看,小学6年过于松散,初中3年过于紧张,这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的共同感受,学制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认为,实行“5+4”模式比较合适,即小学5年,初中4年。初中实行“3+1”模式,即初中三年文化课学习结束后,根据学生接受水平和实际需要,进行一年的职业教育,使学生把握初级技能。
(四)实施绿色证书制度
自199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关于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的意见》以来,在总结绿色证书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近年来,有些地方的教育部门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在农村初中引进绿色证书教育,即要求学生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除取得毕业证外还应取得职业技术培训合格证。具体做法是:在保证执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3+1”教育,即在三年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安排一年的绿色证书培训,学生就有了更为全面的学习和系统把握农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既奠定了学生升学基础,又为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治理创造了必要条件。实践证实,根据本地实际,在农村普通初中阶段试行绿色证书教育是完全必要且可行的。
渗透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渗透宣传,创造适宜的舆论氛围
农村义务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是一种新事物,牵涉到学生、家长、教师、政府和社会等方方面面,必然会碰到不少困难和阻力。改革能否成功,要害取决于政府、学校和社会能否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因此,我们认为,要搞好这项改革,当务之急是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大造舆论,宣传义务教育中渗进职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使社会各方面充分熟悉这项改革对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必须突破传统的“质量”标准,端正教育内部以及社会各界的教育质量观,破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把升学率和各文化学科考试分数当作检验、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的传统,树立全面发展的新观念。
()教材建设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内容最重要的问题是教材问题。教材建设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解决:一是文化课中渗透职教知识点,要求教师将教材中与职业教育相关的知识点挖掘、归纳、整理,在讲授文化课时有意识地贯穿其中;是新增职教内容,结合当地实际,组织人力编写乡土教材;三是根据“3+1”模式,有选择地利用其他地区的教材。
(三)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顺利实施“普九”阶段渗透职教的要害问题。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有四条:一是通过培训教育、引导教师树立职教意识,热悉职教政策,把握职教动态,了解职教信息,以便尽快适应“渗透”教学;是鼓励现有教师边教边学,自我提高,把握相近专业知识,实现一专多能;三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做法,选送部分教师到高职院校进修,培养职教专业教师;四是在社会其他部门选聘部分热爱职业教育、专业知识丰富、生产技能较高的专业人员来校任教。
(四)实训基地建设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技能练习,而实训设施及基地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技能练习的提高。因此,重视实训设施及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主要途径有:一是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要根据所设职教内容,筹措资金,购置专业设施,开设实习基地,使基地建设与师资、教材建设并举并重,满足教学需求;是个别职教内容由于校内条件制约无法开展教学,可通过校外租借、与企业签订租用合同等,建立长期稳定关系,保证教学需要。
(五)职教内容的选择
职教内容的选择要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传授种植、养殖技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0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产业的比例为49.9%,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4.6%,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仅占5.5%。可见,未来农民迫切需要的是第、第三产业的专业技能,针对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要根据本地经济特点或劳动力输入地的需求选择要渗透的职教内容。
参考文献:
[1]雷世平,姜群英.职业教育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J].职业技术教育,2003,(28).
[2]赵北志.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渗进职业教育问题[J].教育与职业,1999,(6).
我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提出要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林人才培养体系[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改革试点专业之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切需要进行配套的课程与教育教学手段的改革。“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以其为先导探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可以在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为其他课程及人才培养改革提供直接的指导和范例。
按照改革方案,人才培养分为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为此需要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来完善和调整课程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教学方法。“农业经济学”是经济学基本原理在农业部门的具体应用,属于应用经济学和部门(或产业)经济学的范畴,以我国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现实为研究材料,以农业经济基本原理和方法为线索,进行农业经济内在规律解释和政策分析。在一代代农经人的努力下,农业经济学课程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但在内容设置和教学实践中仍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难以满足按类培养人才的需求。从课程体系上看,说教化的理论范式,使课程内容政策化;课程外延边界不清,体系凌乱;缺乏严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方法欠规范[2_3];从教学实践看,作为研究型课程,教师科研业务水平显著影响教学,有的老师教学仅是承袭所学,或是照本宣科,同时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对基础理论课缺乏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造成了教学形式一言堂,教学方法枯燥等问题[44];从教学效果和考核看,一考定终身的闭卷笔试是最常用的考核方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没有通过教学和考核很好的培养起来。
针对以上“农业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研究以模块化为突破点,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对“农业经济学”课程进行内容重构和设计,试图探究人才分类培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二、“农业经济学”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在职业教育中引人了模块化教学方法。本科髙校模块化教学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的课程体系模块化,比如建立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应用模块,对理论课程和微观层面具体课程的研究较少。模块化是相对于长周期教学方式而言的一种教学形式,每个模块是相对独立、具有独立功能、瞄准不同培养目标、具有较强实用性和针对性的一部分教学内容[8]。各模块之间在内容上要有逻辑关系、衔接融洽,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模块化教学与人才分类培养具有很好的兼容性,既方便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又利于不同兴趣的同学自主选择深人学习的模块,有针对性的提高个人能力。
“农业经济学”模块化教学改革,要按模块化思想对农业经济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构,要充分考虑其作为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从较髙的立意和目标出发,力求满足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为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要将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为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作为导向,模块设计贴近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实践。在理论教学中强化实证案例和数据,提高阐述和分析问题过程、总结观点、分析政策现状与走向等能力,通过实际动手来深化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对农业经济理论教学做到以事实说话,避免说教灌输,以问题为先导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要在课程模块化中有突出的体现。该课程承载着培养农林经济管理各层面人才的重任,故而课程内容整合必须从我国“三农”实际出发。作为应用经济学下属学科,农业经济学必须时刻关注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及时补充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案例,运用规范的研究方法。但又不能停留在解决问题层面,中国的农业经济研究应为农业经济学科直至整个经济学界做出实证与理论上的贡献,从而满足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研究方法规范化和研究成果国际化应成为农业经济学追求的目标。
第三,“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要瞄准致用性,将应用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体现为学以致用的精神。早期模块化教学研究中强调实用性,这与致用性有本质区别,实用性强调抛弃学术性的学习。本文认为农业经济的学术研究依旧有很强的致用性。致用性原则要求重视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作业或专题实践教学等形式,组织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文献和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通过撰写论文、调查报告或项目策划书等形式提髙学生写作能力,以讨论、演讲、答辩、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并且在期末考核时将能力培养环节的表现记入成绩,以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要贯彻面向人才分类培养的原则。模块化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在某一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要适应学生未来职业走向,为学生就业和职业规划做准备,因此内容上要及时补充新理论、新现状、新问题等提高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结合程度,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接触到农业经济理论和实践前沿,利用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等资源,以社会实践为辅助,增加学生接触农业经济实际的机会,也使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组织协调等工作能力得到锻炼,从而为学生就业时与岗位顺利对接提供保障。
三、“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设计的依据
“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重构须以农业经济基本原理和农业经济形势变化为依据。农业经济学是本科生的基础理论课,以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为先修课程,一般在大二学期开课,这一时期学生对经济学原理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往往比较浅显和机械。作为第一门农林经济管理的专业课,农业经济学承担着构建基本专业知识框架的重任,尤其在当前农业通识教育欠缺的情况下,农业基础知识和农业经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不能削弱而是要强化。因此,重构农业经济学课程必须以农业经济基本原理的完整、全面为前提,突出与实践联系紧密、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内容。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学课程还要关注全球农业经济发展,了解世界农业发展前沿,把握农业经济趋势、热点和影响全局的变迁,将对我国农业经济的研究至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瞄准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促进课程体系的进步。
四、“农业经济学”模块化前提是对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理解
农业经济学课程被诟病的一个理由是繁杂,当前教学或教材内容一般包括:(1)农业(产业)经济,主要从农产品市场、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政策角度分析农业经济。(2)农业经济管理,这是基于不同管理主体的分析,从微观的农业家庭经营、到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再到各级政府的农业管理均在阐释之列,但各主体的分析却因内容不同被肢解到不同的章节。例如对我国建国初期合作化运动的论述就分散到土地、家庭经营、合作社、农业政策等多个问题上。(3)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继承了生产经济学的外衣,从生产要素角度研究农业经济,但又加入了要素的宏观经济分析。
为满足人才培养和全面阐述农业经济学理论的需要,不能随意取舍上述内容,但是单一研究线索又使内容结构和衔接难以令人满意,若进行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需要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线索梳理。本文从多元视角梳理了课程内容,多元是从多个线索理解农业经济学课程思路,模块化是将联系紧密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主题板块,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设计教学重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
对课程内容和课程研究思路进行线索梳理是理解课程知识体系的前提。传统农业经济学课程体系中,农业生产(体现在资源、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的利用方面)被放在核心位置,其影响农产品市场和消费,并要求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不断调整与之适应。新课程体系对农业经济学阐释有两种思路:一是农产品市场和消费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体现在农业内部是农业生产能力、结构、科技等变化,体现在农业外部是农业关联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后者又与农业生产经营的制度变化互为推动;另一种思路基于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起点,与经济发展有着复杂关系的观点,先分析农业发展的直接方面,包括资源利用、农产品市场、农业生产经营等,再分析其对社会经济进一步的作用,包括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产业经济、农业与资源环境以及农业组织制度变化等。不过,学者的共识是,将农业发展置于整个社会经济中,讨论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的关系,寻求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支持政策。
通过上述对农业经济学研究思路的整理发现,至少从这样几条线索来整理繁杂的课程内容才不致疏漏。一是以不同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线索,农户——农场——合作经济——农业企业——农业产业组织;二是以农业经营管理层次为线索: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产业组织管理——农业产业管理——农业宏观管理;三是以农业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为线索:农业利用资源——提供农产品和市场一促进经济发展——具有资源环境功能并受其制约;四是以涉农市场为线索,农业要素市场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与人才市场——农业资本市场——农业生产服务市场——农业生态服务市场。
五、“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设计方案一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
课程模块化是以上述原则和依据为指导,对各内容线索上的知识点和当前实际情况、问题、政策等进行盘点,与原有教学内容一起拆分组合构建课程模块。“农业经济学”模块化的基本框架是,首先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五个基本部分,包括:农产品市场和消费、农业生产发展与要素利用、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农业宏观调控。各部分设计若千教学模块,按人才分类培养对知识、能力、素养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教学目标、重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
这里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农产品市场和消费部分为例介绍课程模块化改革。首先完成两方面工作:即修订知识点,将当前农产品市场和消费领域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明确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导向。修订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我国批发市场建设历程、国内外批发市场趋势、期货市场形势、农村电子商务建设、互联网加农业模式、农产品消费形势与营销渠道。重点突出的职业导向包括,农产品营销类自主创业、农产品经纪人、合作社经理人、农产品市场企业高管等。然后按“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层次对教学要求进行分解,明确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据此设计教学手段。最终该部分设计了农产品供求理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理论和农产品经营管理实践三个模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模块进行深入学习。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学 德育管理 问题 思考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德育的管理。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是农村中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直接影响到了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1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学校领导不重视,机构不健全
首先,部分校长没有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所谓的“校长只操两份心,检测成绩和资金。其次学校德育管理体制不健全,各项德育计划难以得到落实。农村中学都设有主抓德育的副校长,政教主任,下面是各班的班主任,学校的主要德育管理系统就是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这样单一的管理模式,一般的任课教师虽然名义上有德育的责任,但实际上任课教师的任务就是上好自己的课就行了,班级德育活动、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主要靠班主任一个人来完成。学校虽然设有学生会、团委等,但是这些组织往往是有名无实,很少组织活动。学校虽然都有年度德育工作计划,但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这些计划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1.2德育责任模糊,德育工作者积极性不高
倡导落实全员育人、大德育观的背景下,教师的德育观念日益淡化。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害怕承担学生问题带来的责任,工作中只管教学,不管教育,课堂上没有体现德育渗透,对待问题学生不敢管不愿管、放任纵容、很少主动配合管理班级、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能推则推。
另一方面,班主任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严重挫折。教师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教师往往各自为战,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较少,对学生的德育工作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配合。在应试教育和重压之下,个别老师也出现了一些相互拆台的现象,给学生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1.3德育观念陈旧,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不高
面对教育形势的变化,农村中学的部分教师的德育观念陈旧、素质不高,影响了德育的实效。一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仍然习惯以权威家长式的态度对待学生,采用强令式、指令式的教育方式,借奖惩权威,专制压服学生,强迫学生接受和服从既定的道德规则,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忽视对学生人格特点和个性发展的尊重,不善于化解师生间的矛盾,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不利于德育的实施。还有不少教师缺乏终身学习观念和自我提升意识,不能主动把握社会道德动态和道德信息,不注重自身道德知识的更新和充实,不注重德育方式方法的改进提高,不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研究,德育能力落后,德育技巧缺乏,不能满足学生道德成长的新要求。
1.4教育网络脱节。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不到位
表现表现在学校方面,学校的教育活动仅仅局限在校园范围内,与社会、家庭联系较少,不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由于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多为“封闭式”,学校的“小课堂同社会的“大课堂”未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力量缺乏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配合,教育要求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冲突,形成教育上的分力与反作用,最终导致学校德育的低效与失败。
2对农村中学学校德育管理问题的思考
2.1加强领导。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网络
加强学校中学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时效性,组建一支负责任、能力强、办法多的德育工作队伍至关重要。理所当然,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负责机构是党、团组织和政教部门,主要负责人是班主任。因此农村中学要建立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形成(1)在党支部、校长室领导下,由学校中层行政以及班主任为骨干,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2)在团委、学生会、少先队等部门组织下,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工作网络。(3)由班主任全面协调、具体操作,任课教师参与的班级工作网络。在组建德育网络的同时,务必使各科室要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并制订相应的考核要求和奖惩条例,形成较为完备和规范的德育管理制度。校长要做好德育工作的检查和督促,及时提出改进建议;组织教师认真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以中学督导评估细则中的德育内容为依据,对相关德育工作者进行考核和奖惩。要强化制度导向,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使德育成为教育中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的形式,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
2.2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位教师的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在农村中学,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所以明确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的责任,调动其积极性对于学校德育工作就有重要意义。
第一要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学校要翩定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剐,明确班主任的责任,增强班主任的责任感。
同时学校要同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首先,对班主任实行目标考核激励机制,提高班主任待遇。学校要建立合理公平的班主任目标考核机制,在班主任完成目标的情况下,提高班主任的津贴待遇。班主任津贴不仅是班主任的工作劳动所得,也是对班主任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可以更好的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让班主任参与班级学校管理,提高班主任的地位。班主任在班级教学管理上要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也要有自己的发言权。班主任只有参与管理工作,才容易产生认同心理,增强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才能强化动机,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要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使道德目的在一切教学中——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普遍存在并居于主导地位。
如果不达到这一点,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这句人们做熟悉的话就会成为伪善的托辞。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都要以以知识为载体,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要制定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选优秀教师工作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
2.3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
观念的更新,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要做好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必须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素质。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要针对新形势下农村青少年成长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即:爱国主义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学校要鼓励教师进行德育研究,对德育研究作出成绩的要给予鼓励和表彰,以此调动广大教师进行德育研究的积极性。
2.4加强联系,积极拓宽农村中学德育途径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在当代农村社会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德育具有综合整体的特点,因此,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要形成合力,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互相割裂。在三者之闭,学校因为具有大批精通教育规律的专职人员而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不但要搞好学校德育,还要积极指导家庭德育,影响社会德育,从而使三者形成一条连续的“德育之链”。
关键词 女蚕校;官产学用合作;启示
中图分类号 G71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6-0078-04
民国江苏省立女蚕校的前身是著名爱国新闻事业家、《申报》总经理史量才于1904年秋创办的私立上海女子蚕桑学堂。1912年后,私立上海女子蚕桑学堂改为省立,并迁至苏州浒墅关,改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桑学校。史量才与郑辟疆均毕业于我国近代第一所培养蚕丝业科技人才的专科学校——杭州蚕学馆(郑辟疆是第三期毕业生,史量才是第四期毕业生)。史量才希望通过创办蚕业学校倡导“注重栽桑,养蚕、制种、缫丝等试验,并改良旧法,兼授普通及专门学理,以扩充女子职业,挽回我国利权为宗旨”[1]。培养女性蚕业人才,促进蚕丝业之改良一直是江苏省立女蚕校的追求。
1918年,郑辟疆出任江苏省立女蚕校校长后,面对女蚕校“进行上万分艰难,荏苒十年,厥效甚微,欲使毕业学生获得相当之职业,殊非易事。而校内同人沉闷已极,良医所教所学为新蚕业,而社会蚕业并不欲革新,亦何怪其格格不入哉”[2]。面对这样的发展困境,对女蚕校的人才培养进行全面改革势在必行。郑辟疆提出:“今后教、实、行政宜实行联合,俾毕业生易于从事本业或得服务于公家。按农蚕业教育本为改进农蚕业而设,能实行改进农蚕业政策,学生自有活动之地,否则事业不提倡,人才多废弃,农蚕业何有改进乎?”[3] 他为女蚕校提出的明确任务是“使蚕丝业得利用省女蚕以革新其事业,吾所谓省女蚕所负时代之任务与今后之设施者如是”[4]。在他的主持和带动下,女蚕校遵循“坚决向蚕丝业改进途径进军,使学生有用武之地”[5] 的办学方针,不但在专业教学中不断改善,更将精力逐步投入到中国近代蚕丝业的改进上,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了郑辟疆追求的“学生自能投入蚕丝战线,而蚕丝业由之改进;学生投入蚕丝战线愈众,蚕丝业改进愈速”[6] 的理想。
一、促进教、实、行政的联合
郑辟疆担任江苏省立女蚕校校长期间,把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作为蚕丝革新家,充分发挥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推动产业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1923年9月,为了“对于养蚕制种制丝家及女子蚕业教育应尽提倡指导贡献受托之义务,特依全省农业组织系统案,设推广部以专司之”[7]。女蚕校推广部的设立,将改进中国落后的蚕丝生产局面当作推动女蚕校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将女蚕校的教育与蚕丝改进事业联系起来,是郑辟疆最具革新和现实意义的举措。组织推广部,“是为女蚕对蚕丝业改进上有计划的依一定方向前进的起点”[8]。
为促进教、实、行政的联合,郑辟疆在女蚕校成立蚕业研究会,定名为浒墅关女蚕校蚕业研究会,规定所有女蚕校蚕科教职员以及相关制种家均为研究会会员,研究会以交换知识、研究蚕业学术为宗旨,规定每星期五集会一次,以讨论蚕业上之各种问题。他召集各制种场代表来校参加讨论会,与会的有12家制种场的代表15人。开会的主要内容为:一方面,由学校报告上一年度蚕种检种、销售以及价格审查等情况,并说明下一年蚕种供给和需求可能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邀请各制种场代表围绕种业经营与技术、制种新趋势和新技术以及当前国内外的蚕种改良情况等课题进行演讲,“全校学生均参与旁听,以保持学生对蚕丝业先进技术潮流的把握。对于种业经营与技术,指示其趋势与新法。其随潮流为改进。直至午后一时始讲毕,而听者与讲者。均精神百倍。毫无倦容云”[9]。
二、推动建立产学合作的体制机制
民国苏南地区推行的这场乡村蚕业技术改良,是由郑辟疆主持的江苏女子蚕业学校最先开展的。郑辟疆积极发挥个人的影响力和作用,推动民国政府在乡村农业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围绕蚕丝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以全新的体制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比较完善的技术改良体系,谋求产业革新与突破;推动地方政府和地方势力以及当地工商业者在蚕丝改良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与震泽市议会合作,选定开弦弓村(所取学术名:江村)为实验基地,开办“震泽市、省立女子蚕校推广部合办蚕丝改进社”,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在开弦弓村对蚕业的指导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徐绍阶在《本省唯一之模范合作社》一文中,赞扬该社“开弦弓之生丝精制合作社,分子健全,组织严密,自选种育蚕,至于缫丝,无不采用科学方法,故业务发展有蒸蒸日上之势,非独为一县一省生产运销合作之模范,抑亦全国之标榜”[10]。1935年,中央合作研究社曾组团专程考察开弦弓生丝精制合作社,并予以褒扬。他推动吴江为改进并复兴蚕丝事业设置了蚕桑改良区,统辖全县蚕桑改进事务,总办事处设在县政府内,由县长兼任主任,委任费达生为副主任,费达生经过调查,制定了《改良吴江县蚕丝业计划》,刊登于1934年10月25日天津《大公报》“乡村建设”版[11]。他推动江苏省政府农矿厅制定蚕种检查法规,加强对蚕种的检查;与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合作,亲自与时任改良会监理的葛敬中以及技师费咸迩和何尚平等人接洽,商谈如何促进女蚕校学生更广泛地参与蚕种改良等事宜。抗战期间,学校迁至四川乐山,郑辟疆又兼任新生活运动委员会妇女指导委员会乐山蚕丝实验区顾问(费达生为主任),致力于复兴中华蚕丝事业。
三、搭建产学合作平台
郑辟疆积极发挥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加强与产业界密切联系,开创了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女蚕”模式。他发起成立的“吴江县震泽区开弦弓村有限责任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是我国农民办的第一个近代丝厂,也是我国蚕丝业史上第一个农村自办机械制丝厂,其成功开办具有划时代的示范作用,成为我国蚕丝业改进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先声。通过农民合作以及农民股份工厂的形式,建立保护农民利益的乡村企业,并及时返利分红给参股农民,同时,通过技术培训,使农民自愿放弃旧习俗,短期内就接受新的生产方式,改革得以在农民中推行。帮助农村和农民形成农工贸合一、产供销协调发展的产业链。推动土丝改良,震泽乡村企业从此能生产大工厂出的“白厂丝”,同时,倡导的新技术也由改革试点——开弦弓村向江南传播丝织术,辐射至苏南、浙江的蚕丝产区。与当时的龙头企业——无锡瑞纶丝厂厂主吴申伯合作,对瑞纶丝厂制丝技术与设备进行彻底改造,将瑞纶丝厂改称为玉祁制丝所,作为推动制丝改进的新示范基地,对整个制丝业的改进产生了巨大影响。
女蚕校还在苏南各县蚕区建立蚕业指导所,指导蚕业改进工作。从1924年女蚕校在吴江震泽开弦弓村建立第一个蚕业指导所开始,学校推广部在吴江和无锡等县设立多处蚕业指导所,20世纪30年代之后,在苏南蚕业改进掀起的背景下,女蚕校更是加快了蚕业指导的步伐。1932年,女蚕校在武进县的横林江头村和戚墅堰新河乡、江阴县的塘头桥、洞歧、胥林、南闸等6处设立蚕业指导所,1933年女蚕校在吴江花木桥、鸟家口、馄饨兜各新设指导所1处,在吴县旺米山、汤巷等地设指导所9处,又在江阴之塘头桥、洞歧各新设指导所1处。至9月,女蚕校在吴江、吴县、江阴等地区公开办秋蚕指导所24处。1935年之后,女蚕校为了更好地开展蚕业改进指导,聘请30多名技术员到苏南各地开展蚕业改进指导,同年,女蚕校还计划以震泽镇为中心,建立新型的指导体系。
郑辟疆在回忆中总结道:“女蚕对蚕丝业之改进,自1918年至1922年为进军前奏,自1923年特设推广部起至1929年,以开辟新蚕业(蚕种改良和养蚕改良)为重点时代,自1930年起至1937年为加紧改进制丝,以图挽救蚕丝业衰落时代,抗战胜利后,1947年至1949年,为继续前进,尤为试行养蚕和制丝联合进行的时代。除前奏时代及推广部在川服务外,先后共计十有八年。其进行上, 是节节相关、环环相连,故在养蚕方面全面反映了丰收好茧,使制丝原料之面貌为之一新。养蚕繁盛之区,显见农业经济好转,农本宽裕。尤在吴江之震泽,减少了高利贷,呈现了修建房屋的新气象,在制丝方面的反映,则被迫放松了原料收购之剥削,而争取生产高级蚕丝之利益,其技术上、设备上、经营上皆有所革新,呈现了正规制丝工业的面貌。”[12]
在郑辟疆和女蚕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民国江苏省立女蚕校开创了苏南地区蚕种场毗连兴盛之盛况,实现了一个学校带动一方经济的格局。郑辟疆创立和组织的民国江苏省立女蚕校推广部,为古老衰落的中国蚕丝业点燃了希望。推广部不仅传播新技术,还帮助农民建立新的生产组织,促进了农民观念的变化,从而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进步。
四、现代启示
民国江苏省立女蚕校组织推动的教、实、行政联合,其最大特点是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全面负责设计和组织整个教学活动。郑辟疆利用技术优势,有选择地搭建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尽快抢占丝绸科技创新制高点。在实现“科技救国”价值目标的同时,确保省立女蚕校“蚕丝发动机”的领先地位。
社会学大师先生在《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一文中写到:“不妨想一想,过了快要一个世纪了,而科技下乡、职业教育等还是有待突破的目标,学用怎样结合现在还在困挠大学里读书的学生。”[13] 仔细想来,作为社会学大师的“之想”值得我们思考和汗颜。今天还有很多高校的科研成果停留在论文和实验室,满足于纸上谈兵,研发与市场信息不对称,市场定位不正确,教授们不屑于也不善于与市场打交道,对校外大千世界漠不关心,孤芳自赏,不能够主动走出校门,积极参与到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建设中去,把自己完全和外界封闭起来,缺乏面向国家战略进行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动力,徘徊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之外。我国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创新资源共享和利益分享机制,造成了创新资源的巨大浪费。
高等学校应借鉴郑辟疆、费达生的做法,深化产学研合作,向社会开放,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具体来说,需要像郑辟疆和费达生那样组织教授到地方科技部门和企业挂职,进企业当“外援”,不仅直接为地方提供技术服务,还向学校反馈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需求信息,成为校地沟通的桥梁;需要像郑辟疆和费达生主导的女蚕校推广部那样,建立一批科技型企业,不仅为学校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而且以这些科技产业为依托,找准自己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找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出口;需要像女蚕校那样,以学校为单位,与地方政府结对子,将学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由点扩充到面。
(一)政府搭台,校企唱戏,政产学研协同发展
2011年4月24日,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为高校主动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方式指明了方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产学研的有机联合是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本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奥巴马在2012年的《国情咨文》中明确指出,大学的科学研究与企业的产品研发之间存在创新断层。为此,美国政府准备拿出10多亿美元,在大学周边建一批“制造转化工程”,填补大学与企业间的沟壑。这一做法值得借鉴。我国高校可以围绕地方重大发展战略,结合地方全面推进产业升级换代的迫切要求,大力构建服务地方的有效机制,并主动寻求与地方各级政府及部门合作,在科技、文化、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倾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打造多个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坚持校企合作的多维性
推动校地合作走向深入,还需要搭建学校与地方合作的新载体。从教授、博士解决企业难题,到学院与地方结对子,再到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和研究院的成立,探索实施多个维度“立体化”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模式。在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实习就业等方面开展合作,形成多条纽带,使得学校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地方需求,促进学校的科研成果一出实验室就能进市场。进一步整合学校的科教资源和地方的产业优势,使学校的科研和人才优势与地方经济发展实现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佚名.上海女子蚕业学堂章程[J].女子世界,1905(6).
[2][4][6]郑辟疆.省女蚕校所负时代之任务及改进[J].江苏教育,1933(5):36.
[3][7]女蚕[Z].1923年10月20日,第7期。
[5][8][12]郑辟疆.浒墅关蚕校对蚕丝事业改进的经过[M].苏州文史资料,第1-5合辑:265.
[9]苏州大学档案馆藏.第二次种业进行讨论会开会情形[C]//女蚕.1928年1月16日,第35期。
[10]徐绍阶.本省唯一之模范合作社[J].江苏党务周刊,1930(24).
[11][13]余广彤.蚕魂——费达生传[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91.
Enlightenment of Cooperation of Government, Industry, Learning and Application in Jiangsu Provincial Nvcan School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ZHU Yue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