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

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

时间:2023-02-08 16:44: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

第1篇

扩大后第一年生源势头旺盛,但以后就不尽人意,两所大学因此仅办了两期不得不停办,我校与上医大的生源也逐渐缩减告急。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是办班方式不好?是培训效果不显?还是培养任务已经完成?我们带着这些疑虑于1995年上半年又作了抽样反馈调查。

二、方法与结果:

调查对象:1993年前结业的“高师班”学员。方式为书面问答(96人)及开座谈会。结果:

(一)多数人认为“高师班”是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一种有效形式(87人,占90.6%);认为可办可不办者,仅有8人,占8.3肠;认为没必要办的,只有1人,占1.。%。

(二)“高师班”学员认为参加学习的主要收获是:更新了知识,提高了外语水平,学习了某些临床科研及实验方法,增强了业务自学能力,学习了撰写论文方法,提高了诊治疑难病症的能力。认为影响高年医师参加高师班学习的主要因素为:

三、讨论与分析:

(一)配齐配好临床学科带头人,不断提高骨干力量的业务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医学高级人才,其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据调查,上海45家二级以上医院近50个专业目前急需配齐的学科带头人(接班人)225人。

另据1990年《中国卫生统计》提供的综合医院(厂矿、部队医院未计在内)资料,全国未来拟增高级影像人才应不少于9,000人。但据1992年统计从大学影像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一年总共才200余人。并且在岗的高级影像人才绝大多数来自临床医学专业,其影像专业知识和技能几乎全部通过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获得。

(二)十年的办班实践证实了“高师班”是继出国留学、攻读研究生学位之后又一条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的重要途径,符合我国的国情。学员普遍体会,学习后医学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不少学员说:“过去看书,遇上诸如免疫、分子生物学等内容,只能跳过去看,现在不仅能看懂,理解一也深刻多了”。

(三)在影响生源的诸因素中,以学与晋升不挂勾、经济上损失太大,学历问题没解决最为突出。

1.开办高师班的头五年(1955~1991),经上海市政府教卫办批准,结业学员,申报高级职称时,外文结业考试成绩可代替晋升外语考试成绩,结业论文可按正式公开发表的论文参加评审。但自1992年起,该条规定被取消,取代的是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考虑”。有的单位在具体执行时实际上等于不考虑,这严重挫伤了再学习的积极性。

2.随着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师工资外收人与工资纯收入的结构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1985年l,1左右发展到4:1,近几年少数医院,有的科室甚至到10:1左右。因此,学习者与同级不参加学习的医师相比,反差相当悬殊。少数学员甚至连最基本的月头奖也被扣掉,心理难以平衡。 3.约有二分之一的学员,原学历为大专,好不容易读完了几乎研究生的全部基础理论课,通过了层层考试(考核)和结 业论文答辨,到头来还是个大专生,想来想去不值得。至于部分院领导只求自己任期内安定、求稳,缺乏长远目标,怕做难,封锁办班消息,以及少数医师晋升目标达到,不愿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等等也影响生源的综合原因之一。

至于那位认为“高师班投必要办”的理由;“临床学科带头人,不是靠培养,而是靠背景和关系”之说,我们当然不能同意,但从中也确实提醒我们;培养学科带头人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警惕腐败作风的侵蚀。四、建议与对策:

(一)广泛宣传、不断强化终身教育的观念;

改变“医疗是硬任务,教育是软任务”,“学与不学照样当医生”,“参加继续教育是个人行为”等错误观点。要把开展继续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提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并列人各级领导任期责任目标。

(二)建立医学职业学位制度(即医学博士学位);

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要彻底摆脱我国现行的单一的重学术重课题研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即学术研究型学位)。尽早建立医学职业学位制度,开拓多渠道的培养新模式.允许通过继续教育方式,培养专业应用型高级人才(即医学博士学位)。改变目前学位愈高愈不适应临床工作,挑不起临床学科带头人的重担,而临床经验丰富、学识水平高的高年医师又得不到相应职业学位(甚至还要去指导和带教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奇特现状。

(三)教育必须与资格证书、晋职、晋级、职业学位直接挂勾;

要把接受继续医学教育与职称评定、工资晋级和取得资格证书、职业学位密切结合起来,要形成这样一个局面:谁不接受继续教育,谁就不能晋职、晋级,谁就不能取得从医资格和职业学位。只有采取这种强制与自觉相结合的措施,继续医学教育才有生命力。

(四)经济上支持、鼓励;

参加继续教育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经济上应采取支持鼓励的办法。从我校实践来看,约2/3的派遣单位,处理是适当的。除超劳务收人外,其它方面的补贴奖金等基本不受影响,这对深人持久地开展继续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支持和保证。

(五)深化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

1.缩减必修课,增扩选修课,重点加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训,学制以二年为好。

2.采用完全学分制,允许学员提早或在规定时间内(三年左右)分次学完全部课程。

第2篇

一、教育定位

远程教育特别是研究生课程进修层次的远程教育的定位一直以来是困扰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培训项目,研究生课程进修难度起点高、学习周期长、考核也较为严格,但其结业证书本身又不具备学历性质或国家统一的认证资质,目前在很多行业、专业领域和地方机构的认同度甚至不如某些企业或系统内部的培训证书;而远程教育目前的发展现状又决定了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开展大规模研究生层次的学历教育。这就造成了远程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在其最终资质方面的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参加远程研究生课程进修的学员往往起点并不低,也投入了相当的时间、精力参与学习与考核,并完成了一些学历教育所必需的课程进修与考试,却不能达到相应的学历层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求学者选择远程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的热情。

审视远程教育的特点及其目前的发展水平,我们必须客观的指出,在总体生源水平、教学教务管理、课程授受与师生交流质量等多方面都无法与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教育相提并论,尤其是在学术氛围和理论层次方面存在一定的先天缺陷。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充分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广大远程学员虽然学历、阅历千差万别,但大都是从业多年的一线劳动者,具有丰富的生产和管理经验,有些在工作岗位上已卓有业绩――“实践”这所大课堂为他们提供了校园教育无法完成的课题,也激发他们结合实践经验,通过系统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对这一学员群体如能加以适当引导,在单纯的学术研究之外另辟蹊径,当可收到更积极的社会效益。

就远程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的定位而言,我们认为目前仍宜以“培训”为立足点,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更加注重生产与管理实践,增强其针对性与实用性,尽可能满足学员“学以致用”的需求。另一方面,虽然申请学位不应该成为开展研究生课程进修的终极目的,但从当前社会整体需求和公平性的角度讲,应该为那些学术理论基础扎实、自学能力强而又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求学者保留一个出口渠道。综合上述考虑,我们尝试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一)对象有别

我们认为首先应当注意区分申请学位与不申请学位两种不同的求学者,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培养方案:对于以提升能力为进修主要目的而不考虑学位问题的学员,可以赋予其更大的选课自主性,适当调整课程考试的难度,甚至可以考虑为其量身定制课程体系,并相应捉供多种类型的结业资格,对于准备申请硕士学位的学员,则应当严格执行学位课程的教学计划并确保考核质量,同时保证有关学位申请程序的规范化与严肃性。这样,既保征了“同等学力申请硕土学位”的层次与质量,又使纯“培训性质”的课程更加灵活实用,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的需求。

(二)工程硕士

远程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申请学位为工学硕土,对于其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理念都是从工学硕土的要求而确定的。对于远程学员而言,他们是已经走出大学校门,在生产和管理岗位从业多年,具有丰富的生产和管理经验,远程研究生课程学习,旨在使他们的知识水平在本科基础上得到了系统的提高、补充和拓宽。对于他们的培养应从其自身的从业背景、生产实践及工程课题出发,从应用领域和工程领域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些参与指导远程学员论文的导师,也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这些学员来自生产第一线,论文的论点论据新颖鲜活,论文的选题和理论升华极具挑战性。为避其理论水平之短,扬其实践经验之长,远程教育的研究生课程进修实施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更为适宜。与此相关的其他专业如管理专业的MBA;法学专业的法律硕士等都给远程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可借鉴的新的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与培训相结合

远程研究生课程进修与职业技能培训、执业资格认证相结合,核心是立足于“在职”、“培训”、“提升职业能力”,远程研究生课程具备了与实用性培训课程相结合的条件。在传统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引入本专业或相关领域的热门培训课程,一方面可以适应社会需求,增强远程培训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社会培训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有效整合,为学员提升职业能力、增强择业竞争力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

(四)创建品牌

无论是创造申请学位的机会还是嫁接执业资格证书培训,远程研究生课程进修的根本立足点还在于其本身的内容与品牌建设――只有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品脾效应,以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和可靠的教学服务创立自己的品牌,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培训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真正实现“教育服务社会”的初衷,并进而倡导一种非学历教育的理念,为创建“学习终生化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质量与监控

远程教育质量体系可以概括为“服务体系”与“考核体系”。前者主要指办学机构提供的服务内容的质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习平台的管理与建设、教学教务管理、技术支持与保障、教学站的建设等;后者则是对远程学习参与者即远程学员的学习质量的综合考评,包括考试、考查、作业、实践环节等,当然也直接涉及学位、课程结业等相关资质问题。

(一)服务体系

开展远程教育的机构依托的是普通高校丰厚的教育资源、可靠的办学经验和成熟的课程体系;选择远程教育的学员较之在校脱产研究生也有其自身的优势:丰富的工作经验,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内在学习动力以及相对独立而成熟的思维模式等。但上述两方面的客观优势,只有通过精心的组织、有效的管理和科学的引导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优势――这正是远程服务体系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方面,应当尽量考虑到在职学员的特点,强化实用性强、对现实生产实践有指导性的热门专业与应用类课程,同时,适当简化理论性过强、学习难度相对较大而又较少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纯理论课程,增设并加大选修课程,提供丰富的专题讲座和学术论坛,将选择学习资源的自最大限度的留给就学一方。

其次,网络学习平台和卫星数据广播、双向交互等技术手段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依托,其技术越成熟,功能越全面,使用越便捷,就越能有效的提高学员的学习质量,从而真正发挥其普及高品质教育资源的价值。综合近年来多种传输手段的使用状况,可以看出,网络是在职学员比较易于接受的学习平台。但网络同时也存在技术问题和物质方面的要求,这使其具有不稳定性,对个体学习的成本要求也较高。以目前的国情而言,中西部偏远、贫困地区还难以建立高效、可靠的网络平台,学员也不能保证电脑及网络条件。有鉴于此,卫星数.据广播、光盘课件和必要的书面函授形式仍是远程教育的有效补充。特别是卫星直播和双向交互,能够更好的模拟课堂学习氛围,加强师生实时交流,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最后,有必要专门探讨一下远程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问题。远程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依托于校外学习中心提供的教育服务,通过校外学习中心实施教学管理。校外学习中心作为联系学员与主办院校的纽带,是整个远程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校外学习中心自身的管理机制、物质条件、办学能力与服务意识以及其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管理水平等都直接影响到远程教育的办学与服务质量。我们认为,在选择远程教学合作伙伴时必须坚持审慎的态度并妥善处理相关法律关系,细化校外学习中心建设、管理的有关标准及规范,并在合作协议(即合作办学协议)及相关法律文件中明确彼此的权利义务关系和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案等较为重要的细节。同时,在联合办学过程中,既要坚持教育规律与办学原则,又要充分尊重校外学习中心的主观能动性与合理的市场化运作,力求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考核体系

考试是教育理论与模式中一个比较重要而又敏感的话题,是对知识结构、学习质量、个人能力的检测,也是各种教育资质的授予标准。为进一步规范远程教育的管理和确保远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专门下发了文件。诚然,这里所说的远程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的“考核”并非单纯意义上的“考试”,还包括作业、答疑、讨论、考查、论文、实践环节等诸多因素。实际上,考虑到在职学习的特点,我们更提倡作业、论文、社会实践、答疑讨论等形式灵活、更富开放性的考核方式。对于以培训为主的学习,考试可以采取更灵活的小组讨论、开卷答题、总结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而对于申请学位的人员,作为衡量学习质量和申请学位资质的标准,统一闭卷考试仍是主要的、也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手段。

三、办学模式的相关思考――远程与面授相结合

第3篇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以及国家和自治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普通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实际,制定本评审条件。

第二条坚持以师德、能力、业绩、贡献为依据,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引导教师积极从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者,可破格或优先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第三条本评审条件适用于自治区普通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实验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

其中参加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评审的范围包括:学校党委书记、副书记,院系党总支书记、副书记,校团委、学生工作〔部〕处、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党校,院系团总支、学生工作办公室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和学生专职辅导员;高职高专院校评审范围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不包括本科院校内设的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评审条件中涉及的公共基础课教师指长期在教学第一线从事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外语、大学语文、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等公共基础课教学的专任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之外的均为专业课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由教务处、人事处共同确认。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四条职业道德要求

(一)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治学,爱岗敬业;以学生为本,教书育人;学风端正,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具有团队精神。

第五条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要求

(一)具有系统而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在丰富的学术实践基础上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

(二)掌握本学科领域前沿发展动态,对现论和高新技术的某一方面有独创的见解。

第六条教师资格要求

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第七条学历、资历要求

(一)申报教授(研究员)资格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博士学位、研究生学历,受聘副教授(副研究员)岗位满2年;

2.具有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历,受聘副教授(副研究员)岗位满4年;

3.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受聘副教授(副研究员)岗位满5年。

(二)申报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资格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博士学位、研究生学历,受聘讲师(助理研究员、实验师)岗位满2年;

2.具有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历,受聘讲师(助理研究员、实验师)岗位满4年;

3.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受聘讲师(助理研究员、实验师)岗位满5年。

(三)本评审条件中规定的学历(学位),是指国民教育序列中与申报学科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学历(学位)。所学专业与申报学科不同的,须参加申报学科1年以上进修并取得结业证书(思政系列除外)。

第八条考核要求

具有良好的业务能力和身体心理健康素质,能较好地履行现任职务岗位职责,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以上等次。

第九条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外语水平按照《人事厅关于印发<职称外语考试暂行规定>的通知》(内人发[2007]60号)规定执行;计算机应用能力按照《人事厅关于印发<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暂行规定>的通知》(内人发[2007]61号)规定执行。

第十条继续教育要求

按照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相关文件执行。

第十一条破格条件要求

(一)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不受学历、资历、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等条件的限制,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

1.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3.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4.自治区引进的“草原英才”工程人选;

5.“自治区杰出人才奖”获得者;

6.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7.自治区“深入工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8.科技成果国家级奖获得者或省部级一等奖获得者;

9.经过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核同意的自治区支柱产业急需的人才以及特殊行业、有特殊贡献的特殊人才。

(二)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后具备符合要求的学历,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不受中级资格取得年限的限制,申报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1.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

2.科技成果省部级二等奖获得者;

3.自治区“高等学校11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

4.优秀教学成果省部级一等奖获得者。

(三)破格评审业绩成果参照正常晋升条件,已用于破格的条件不能作为评审条件重复使用。

第十二条转系列要求

(一)高校内教师、自然科学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验等不同系列专业技术资格之间,从一个专业技术职务系列晋升另一个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时,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先转后评。

由于工作变动,已评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需转评高校自然科学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验等系列专业技术资格,可根据本人实际,直接评审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其他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拟评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须取得现有专业技术资格后,在高校教师岗位工作满2年,方可转评同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其业绩成果以高校教师岗位工作的业绩、成果为主,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论文、研究成果仅作参考。

(二)转系列满1年后,具备本评审条件规定的学历、资历等相应要求,可参加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

第十三条引进人才要求

经认定从国(境)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回国后在高校教学科研岗位工作满1年以上,根据其资历和实际水平,可直接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第十四条调入人员要求

由党政机关调入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人员,三年之内第一次申报专业技术资格,可不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限制,可以根据本人的学历和业绩成果等条件,比照同类人员申报副高级以下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以后按正常程序、条件申报。

第十五条博士后人员要求

出站博士后人员,经学校考核能够胜任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并符合本评审条件规定的,可以直接申报副教授资格。

第十六条返聘人员要求

被返聘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退休人员,可以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但不兑现相关待遇。

第十七条兼职人员要求

兼任管理工作的教师,教学工作量要求不低于同学科专任教师的二分之一;经学校同意参加培训进修或在职攻读学位的教师,任现职期间年均教学工作量不得少于规定教学工作量的三分之一。

第十八条延迟申报人员要求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在本评审条件规定的任职年限基础上延迟申报:

(一)任期内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申报;任期内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申报。

(二)任期内有教学事故者,延迟1年申报;任期内有重大教学事故者,延迟2年申报。

(三)谎报学历、资历、业绩,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行为者,除取消当年申报资格外,延迟3—5年申报。

(四)任期内年度考核不合格、未定等次者,延迟1年申报。

第三章业绩成果条件

第十九条本科院校教授、副教授业绩成果条件(见附件1)

第二十条高职高专院校教授、副教授业绩成果条件(见附件2)

第二十一条艺术类学科教授、副教授业绩成果条件(见附件3)

第二十二条体育类学科教授、副教授业绩成果条件(见附件4)

第二十三条自然科学研究员、副研究员业绩成果条件(见附件5)

第二十四条高级实验师业绩成果条件(见附件6)

第二十五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员、副研究员业绩成果条件(见附件7)

第二十六条业绩成果补充说明

(一)本评审条件中的业绩,均为任现职以来取得的成果。

(二)本评审条件要求的论文必须是第一作者完成并发表在具有“CN”、“ISSN”刊号的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专著或教材必须是有“ISBN”书号的正式出版物。在学术刊物的“增刊、特刊、专刊、专辑”上发表的论文以及论文集上收录的论文均不计入规定的数量。

(三)按要求提交的论文,须有三分之一以上在非本单位主办的期刊上发表。同一原创作品多次获奖,以最高奖项只计1次。

(四)本条件所称核心学术期刊指收录在最新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中所列核心期刊。

(五)经全国大中专蒙文教材编审委员会批准立项并审定的教材,为国家级规划教材。

(六)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包括:国家特色专业、自治区品牌专业、精品课、双语教学示范课、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实验示范中心、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

(七)本条件中规定的学历、年限、数量、等级等凡冠以“以上”者,均含本级。如本科以上含本科,二等奖以上奖励含二等奖,等等。

第四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已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权的高等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订不低于本条件的评审条件,报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审核后方可执行。

第4篇

一、自我评估

本人兴趣广泛,尤其爱好音乐,读书,喜欢钻研。性格偏内向、不擅言谈。但为人诚实,做事认真,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积极进取。具备从事精细工作的耐心。乐于帮助他人,朋友不多但个个真诚,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也愿意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

二、金融行业未来发展评价

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和证券业,属于经营货币和资本业务的资金密集型行业,由于具有较好变现能力和流动性,属于高人民币资产的行业,人民币升值将吸引国际资金大量流入,对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各个研究机构也从行业中观角度阐述了看好行业的发展前景。

三、职业的选择

金融学专业,就业面比较广。较主要的有三个类型:从商、从政、学术。对我个人而言,我选择从事商业经营的职业方向。将来就业可以是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非金融企业(主要是作财务和投融资分析)。

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案:

大学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规划:

1,总的规划:通过大学的学习,努力学好自身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经营管理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在寒暑假期间参加短期社会工作,至少赚够自己的生活所须。积累自己的人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企业领导能力。总结出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创业方向。

2,具体规划方案:

XX年-2010学年第二学期:

1,四月份:考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

2,六月份:考取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证书。

2010-2010学年第一学期:

1,十二月份:考取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证书。

2010-2010学年第二学期:

1,考取金融专业英语资格证书。

2,复习备战明年的研究生考试。

2010-2010学年:

1,全力备考,心无旁骛。

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案:

2010-2013年:攻读研究生学位。

2013年-2019年五年规划:

这五年主要是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领导能力,资金储备。

职务目标:从企业的一般职员到企业部门经理(理想中是外资或合资企业)。

·能力目标:熟练处理本职务工作,工作业绩在同级同事中居于突出地位;熟悉外资企业运作机制及企业文化,能与公司上层进行无阻碍地沟通。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并且积累自己的人脉、金脉、知脉。

·经济目标:五年年薪平均5万以上。

2019年以后规划:

职务目标:创业。

能力目标: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有很高的演讲水平,具备组织、领导一个团队的能力;与相关公司决策层有一定的沟通;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有广泛的社交范围,在业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经济目标:年薪10万以上。

五、成功标准:

我的成功标准:一个人树立了积极向上的目标,经过了努力奋斗,有了正面的收获,就是成功。

每个阶段中只要自己尽心尽力,能力也得到了发挥,都会自我的提高,即使目标没有实现我也不会觉得失败,至少自己努力过、尽力过、拼搏过,我不会给自己后悔的理由。

成功之路有许多条,成功的定义也有许多种,只要在理想的指引下,真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一种成功,就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和快乐。

六、最后:

第5篇

【论文摘要】捷克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20年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依法管理的氛围,其完备的教学条件、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独特的考试方式确保了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捷克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一、捷克高等教育概况

捷克共和国(简称捷克)地处欧洲中部.国土面积为78866平方公里.人口为10467542人。捷克工业化程度比较高,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75%。捷克于1995年加入经合组织、2004年成为欧盟成员国。

捷克高等教育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建于1348年的查理大学是中欧最古老的高等学校。

捷克高等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两种类型任何申请者只要通过高中毕业考试和高校入学考试.就可以进入高校学习。高校入学考试的标准、方式和内容由各个学校自己确定,培养计划由高校或者高校的系科来制定.但需要报教育、青年与体育部(简称教育部)批准后方可实施。

捷克大学分为公立、国立和私立三种形式。高校又有大学(截止2008年底。全国共有26所大学,其中公立大学24所、国立大学2所)和非大学即学院(49所学院。其中私立47所、公立2所)之分。大学一般至少具有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绝大多数大学具有博士学位授权资格。大学除了教学之外还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而学院主要集中精力于教学之上.除少数几所学院具有硕士学位授权资格外.大多数学院只有学士学位授权资格。公立大学的学生占到高校学生总数的90%以上,其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学生免费就学):国立大学(国防大学和警官学院)学生占高校学生总数的l%左右,其办学费用由相应的部委直接划拨:私立高校的学生占高校学生总数的9%左右.学生依法缴纳学费.私立高校收入的90%左右来自学费.-4,部分办学经费由政府资助。

捷克高等职业教育从1992—1993学年度开始试办.1995年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之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制为全日制3年或3.5年(医学专业)。要求毕业生达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国际教育分类标准5级水平。截止2008—2009学年度,捷克共有184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分为国立的、地区性的、私立的和教会的。其中地区性的高等职业学校占绝大多数: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为28027人,75%为全日制学生.平均每所学校全et制在校生为l19人。高等职业学校开设专业应当是由政府确认的“基础学习专业分类”目录中的专业,每所学校开办专业前.需要向教育部提交申请,申请内容包括培养目标、学习形式、学习年限、教育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组织、课程设置、教学保障、毕业生质量要求及就业可行性等。申请学校必须提供能够满足开办专业的相关证明材料。如与实践领域专家合作的协议、申请入学学生数量的预测等。教育部在高等职业教育评审委员会评审意见的基础上.对高等职业学校提交的开办专业申请予以审批只有经过审批的专业方可招生。

二、捷克高等职业教育运行状况

1、学生录取

只有高中毕业生才能申请去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录取条件没有对年龄作出明确规定.一般而言申请者年龄为应为l9岁,但事实上往往大于这个年龄。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几个学校。是否组织入学考试及其考试内容由校长决定。

校长根据学校办学能力和地区发展目标决定录取学生的人数。

2、办学经费与财政资助

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或地区财政预算拨款,私立学校的拨款比公立和教会学校要低l0—30%。

高等职业学校可以收费.高等职业教育法令规定了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多数专业每年收费在3000克朗(克朗与人民币的比值约为2.5:1)。最低的为2500克朗,最高的可到4000—5000克朗.费用可分期缴纳。私立(包括教会)高等职业学校的学费没有限额规定.一般私立学校收费从几千克朗到几万克朗不等.教会学校收费一般低于公立学校。

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得到国家财政资助.资助的项目包括:(1)全额医疗保险,26岁以下人口的医疗保险由国家承担;(2)15—26岁人群可以享受25%的交通费用优惠;(3)如果学生家庭收入不足规定最低生活费用标准的40%.在26岁之前可以享受政府补助。

根据需要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食宿.公立学校的食宿收费标准在高等职业教育法令中有明确规定。

3、教学组织

捷克高等职业学校的学年分冬、夏两个学期,一学年为40个周.其中32个周上课时间.6周自学与考核,2周预留时间。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训两大块。理论教学包括讲授、研讨、讨论、实习及涉猎等形式;实训可以在校内实训室内进行.也可在有关协议企业的车间完成。讲授与讨论课程为45分钟.实训为60分钟。假期可以组织授课、实训与考试.但假期不得少于4个周。上课、自学与考试及假期的开始与结束时间由校长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每个教学班级的学生人数为10—40人(艺术专业.最少6人)。

4、考核、升留级与认证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达到专业培养方案相关要求.可以升入高一年级学习.对于没达到要求的学生,校长可以允许其留级。

学生在高等职业学校学习期问.可以申请转入其他学校或专业.可以休学不超过2年,转学、转专业或休学申请由校长审批。

高等职业学校校长认定由学生提供的能够反映其全面受教育的相关证书或反映其过去10年内的所受部分教育的证明材料。

高等职业学校或许实行学分制(各个学校根据自己开设专业的实际情况而定).是否实行学分制在教育部审批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有明确规定。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核形式包括持续性评价(提问、作品、测验、作业和学期论文等)、考试和依据专业而定的其他方式。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前要进行毕业综合考试.毕业综合考试包括理论考试(至少随机抽取学生修业期间修读过的3门课程)、~门外语考试和论文答辩。毕业论文可以由几个学生合作完成并进行答辩.由答辩小组分别予以评分.论文答辩包括实践技能在内。毕业综合考试采用四分评分制。

学生完成规定学业并通过毕业综合考试方可毕业.毕业生可以获得“合格的专家”证书(毕业证)。

5、指导与辅导

早期指导由学校或教育网络及心理指导服务中心帮助学生作出学习方面的选择指导的内容包括各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就业机会及失业状况等。

职业指导课属于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企业家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并从事相关的企业活动。

6、教师

在2008—2009学年.捷克高等职业学校共有教师1815.2人(折合为全职教师)。

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分为普通课程教师、技术课程教师、实训教师和职业实践教师。

普通课程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硕士学位他们一般是通过三年的学士学位教育后再攻读2年研究生并获得硕士学位.本科阶段侧重专业知识学习.而硕士阶段则主要学习教育学方面的东西这部分教师一般是能够承担2门课程教学任务的专家。学术型硕士要获得教师任职资格,必须再到大学去接受教育方面的三年本科或两年成人教育。

理论性技术课程教师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并要取得教师资格认证。

实训和职业实践教师基本要求与理论性技术课程教师相同.另外还要具有在高等职业学校学习3—3.5年或者在高中学习四年并通过毕业考试的经历.职业实践教师还需提供在相关领域“学徒”的证明。

7、学校管理

高等职业学校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校长由学校创建者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进行选聘。校长全权负责学校的管理工作.负责教师的聘用与解聘,负责协调学校与创建者、公众的关系等。

三、启示

捷克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20年的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具有多方面的启迪。

1、依法管理。捷克于2005年颁布了“高等职业教育法令”.该法令明确界定了高等职业学校创建者与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职责权限.对高等职业学校经费划拨、学位项目管理、教学人员管理、教学班级人数等作出了详细规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规范高等职业学校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在运行过程中.各个管理层级基本上做到了依法管理。维护了“高等职业教育法令”的尊严。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法律。致使高等职业教育无法可依,必然导致高等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行为失范.鉴此,我们应当学习捷克的经验.抓紧制定出台高等职业教育法,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规范化提供法律依据。

2、严格的准入制度。捷克高等职业学校开办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特别是师资、实训场所不达标,绝对不能开办高等职业学校,同时,对开办专业也有限定,比如教师教育就不能在高等职业学校开设我国的情况是各地市将原来所有的中专学校合并在一起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绝大多数学校既没有实训条件.也没有相应的师资.其培养质量可想而知是难以保证的另外.我们一些地市将师范学校也纳入了职业教育的范畴.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抉择。教师教育事关后代的人格成长问题.必须采用精英培养模式。岂能以一般职业尔视之。面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当借鉴捷克的做法.抓紧弥补师资和实训条件的不足.调整专业设置.重点开设那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专业。

3、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捷克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求具有硕士学位.而且必须受过专门的教师教育训练。高等职业学校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理论性技术课、实训课和职业实践课教师必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或由企业中相关人员直接承担教学任务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学习捷克的经验.提高新进教师的学历要求.从企业选聘富有实践经验的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技术或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负责实训与职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合同的形式规定双方的责任与权利.同时.鼓励现有老师进入相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切实建立一支学历、职称、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第6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评价;改革

受西方心理学理论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大学教育心理学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阻碍了大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发展与进步。以下,笔者结合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心理学教学,分析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课程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手段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

一、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与教学材料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主要有两种倾向,其中一种主要强调的是为实际应用服务;另一种则是侧重于对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研究。对我国过去的心理学课程研究进程进行探究不难发现,以往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采用的心理学课程材料主要倾向于上述第一种,即强调的是以教育实际为根本出发点,研究侧重点在于研究心理学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规律。所以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在编撰过程中,主要从学习知识和技术能力、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学科教学、个体差异等角度出发进行教材内容组织。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学术价值和主体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从而成为为其他学科教学服务的一种附庸。近十年,西方心理学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在其辐射影响下,各种心理学教育理论和思想开始传入我国,对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引入,影响了我国一大批教育心理学家。这些教育心理学家急于让人们重新关注并重视心理学这一课程,同时又能突出心理学课程的科学特性,急于求成、过犹不及,又将教育心理学课程引入了一个教学“怪圈”,也就是过分强调心理学的学理价值,专注实验室研究结果,而主观或客观上忽略心理学课程对教学实际的辅助作用。至此,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经历了从“中化”走向“西化”的发展阶段。在教育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二者发生碰撞时,二者之间的共性又完全被显现,如二者采用的教材都是以陈述性知识的表征与获得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与获得等内容为核心。正是由于教育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二者之间在教材内容上呈现出太多的重复性和交叉性,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在方向选择上摇摆不定,阻碍了我国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健康长远发展。

(二)教学和评估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主讲、学生听讲。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其内容也涵盖以学生为主的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等思想理论,包含合作学习和探究教学等主题,但教学实质仍是“满堂灌”“一家言”。这样的教学方式,这样的知识传输,不仅达不到教育教学目的,也不利于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自身进行有效学习。除此之外,教育心理学采取的教学评估和评价方式也亟待改革。以往的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主要采取笔试的形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这种“纸上谈兵”的考核方法主要检验的是学生对心理学概念、理论等的记忆与理解,触及不到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初衷和本质,同时学生在读、写、背、记、考等一系列程序化的学习动作中,“会考不会用”“考前背,考后忘”等现象成为常态。这点与当前社会要求的大学生能够灵活地使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有能力去创造新的知识这一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如何有效调整教育心理学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

上述我们提到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心理学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以及评估方式上等都存在明显的问题,那么,如何有效地调整我国大学的教育心理学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才能让其更加科学、客观地体现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水平,彰显学科独立的主体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又能行之有效地为实际运用服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呢?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结构体系不断优化

众所周知,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以及学习条件的科学,教学主要内容有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理论和教学、分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与教师等等。由这些心理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构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结构体系,其中的各项内容各有侧重,比如,在“心理发展与教育”部分,主要侧重的是对皮亚杰、埃里克森、维果斯基等人的心理发展理论进行学习,而“分类学习心理”部分则侧重研究心理学知识结构、技能形成、学习策略、解决问题、社会规范和道德等的学习过程和促进条件。

(二)理论观点及时更新

当前,主流的教育心理学倾向是以强调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建构知识的能力,同时强调将“教学材料”转变为“学习材料”。为了反映这一转变,应当及时地对教材或者其他材料中已有的知识理论和观点进行补充和更新,以使其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比如,目前的教育心理学的主流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本,因此就有必要在“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理论和教学”部分以学生为中心内容进行强化,包括对皮亚杰、埃里克森、维果斯基等的心理发展理论中阐述教育意义的内容进行更新、补充和再阐述。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就需要先对学习的本质、过程和条件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对此,就需要对认知学习理论、人本学习理论以及建构学习理论等内容进行及时补充和更新,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前景等。对“学生”和“学习”概念进行详细解构,促进学生掌握扎实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三)注重对学生应用实践的指导

教育心理学研究是为教学和学习服务,旨在通过心理学研究,解决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连串问题,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所以,在大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必须突出体现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实践导向作用,将动机激发、知识建构、学习策略、技能形成等等内容,作为教育心理学教学和学习的主体。比如,笔者在“动机激发”中,根据行为强化理论实施奖惩手段,根据期望——价值理论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根据目标理论调整教学架构,并通过这些与成就动机理论相关的理论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

三、对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针对教育心理学这样一门理论与实践交叉的学科,我们应当结合不同的教学主题,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实施改革。

(一)提倡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与其他学科不同,大学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理论性很强,其中概念性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占据十分大的比重。针对概念,应当以教师讲授为主。但在此基础上也要有所转变,特别是要积极发动学生广泛参与,将课上得生动有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自我讲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心理学理论进行讨论和质疑,增强学生学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兴趣,并最终通过兴趣引导,促使其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同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的问题中去。

(二)开展小组合作与探究

上面我们提到,大学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研究的主体对象就是学生,研究与讨论的问题都与学生实际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应当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主动探究和运用知识。同时,在发动学生个体探究的基础上,也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进而加深学生对主体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选题的深刻理解并且灵活地使用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人际沟通能力。

(三)课堂观察和案例分析相结合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是运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安排实地听课和观摩录像,选择典型课堂教学视频或者教学录像让学生观察,或者带领学生实地听课,要求他们将观察和分析的结果,以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提交。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教学优劣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最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阅读高水平的文献

此外,还可以通过高水平的文献阅读方法,鼓励学生独立地阅读文献,独立地积累数据,尤其是尝试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的英文文献。在学生自主完成文献阅读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些任务,比如,读书笔记,或者是设计调查问卷等,鼓励他们积极地进行交流与研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采取多样化评价手段

最后,在对大学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进行学习成果评估中,也应当采取多样化的评估方式,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下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的评价方式,倡导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比如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论文的撰写质量,实践活动完成的实际情况,以及创新能力等等,与结业考试一齐,作为结业考核的重要指标,彻底摆脱“一张试卷定终身”这一落后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活学知识、乐学知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大学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建构与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教育心理学学者和教师的共同推进才有可能实现。未来,希望与各位同仁一道,共同推动教育心理学课程取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大顺.高师院校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河西学院学报,2009,(4).

[2]国云玲.主体性创新性主动性师范性——关于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1).

[3]高磊,江克斌,邵飞,金广谦.基于SPOC平台的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6,(1).

[4]甘怀敏.微课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中面临的挑战[J].疯狂英语,2016,(1).

[5]张艳君.积极心理学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教学改革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3).

[6]张海.“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多媒体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

[7]蔡莉莎,吴恒玉.基于翻转课堂的单片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6,(1).

[8]苗斌.浅谈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式[J].内江科技.2016,(3).

[9]陈刚.如何增强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能力[J].青年教师,2006,(12).

[10]强化学校装备建设助力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6,(4).

第7篇

1 学校课程缘起

我校积极推进学校课程建设,主要基于四方面的认识:

1.1 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政策依据。我校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能够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校本课程,用特色和个性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

1.2 实现办学理念的需要。2009年,我校重新确立了“给学生完整人格,为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这对于一直以升学为第一指标的113中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学校管理者只有审时度势,调整办学目标和办学方向,改变办学策略,借助课程这一载体,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我们的学校才能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我们的教育才能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开发特色课程正成为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新的增长点。

1.3 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当代中学生应当对不同的学科、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模式保持兴趣和尊重,能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做出明智的选择,能够“知取舍进退”,并发展自己的潜能,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开设选修课,就是把基础教育放到一个更加广阔的背景下进行,使学生在学校学习中学会选择。

1.4 促进教师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开发把教师真正推到了课程改革前沿,督促他们思索、学习、研究、行动,从而实现自我专业成长;这在后来的教学反思中,很多老师都有提到,课程开发中自己才是真正的受益者。

2 学校课程开发

学校课程开发首要的是满足三个条件,即有专长的教师、开发的课程为学生所需要、课程能让学生感兴趣。我校选修课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2.1 调查研究阶段。我们首先是开展对教师的专业特长调查分析。经过了解和与教师谈话,我们发现学校有很多教师在某方面有专业特长;有一些教师因为学校生源缩减课时少,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开发出某些专业;还有些教师大学时代上过选修课,对选修课很有兴趣,开选修课有着教师圆梦的性质。基于这样一种师资情况,我们发动并组建起来教师开发团队,从本专业中找到一个切入点,开发出意在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校本课程,初步确立了16门课程和18位任课教师。其次是开展学生学习意愿调查,我们给学生下发了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最欢迎的授课形式以及个人爱好特长。通过这些调查,学校对学生的需求和意愿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后面课程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2 制定课程计划阶段。为了督促教师对课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构想,学校多次召开选修课教师会议,以会代训,请大学老师搞专题讲座,由校长亲自给教师讲解如何制定选修课课程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训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我们确定了学校选修课主要在七、八年级两个学段进行,每学期16课时,四个学期共64课时。老师们统一思想后,回去研究方案,选编内容,查找资料,描摹本学科的课程架构,最初第一轮课程计划是个性化的、不成熟的;于是我们再次召开会议,针对问题集中讨论,统一思想,反复研究,继续修改。

2.3 选报志愿阶段。为了提升学生对选修课的认识,增强授课效果,也为了最大限度争取社会、家长和班主任教师的支持与理解,学校召开了专题会议,详细介绍了每门课程,并请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选课。学校给每个班级下发了招生广告,每个学科一张,让学生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确定志愿,每个人可以填报两个志愿,学校尽量满足其一。学校还下发了《致家长一封信》,和家长沟通学校开设选修课的意图、请家长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成长需求,帮助孩子选择学习课程,由学生填好选课志愿表。这样,在老师、家长的参与、指导下,学生基本选到了适合自己或自己喜欢的选修科目。

2.4 课程实施阶段。2011年学校选修课程正式开课。当我们第一次选修课下课后,学生们仍然兴奋不已,围坐在大大小小的学习桌和实验台边不肯离去,都说太有意思了,自己选的学科选对了。经过一学期的实践,老师们提出了新的问题,45分钟选修课时间太短,内容进行不下去,还没有完成一个专题或实验就下课了,下节课接起来很费劲;于是我们调整了课时计划,新学期改为两节课连上大课。我们坚信,只要坚持实践下去,就一定会在摸索中找到比较理想的授课方式和实践路径。

3 学校课程管理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筹划设立学校课程教研组,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常态化管理。

3.1 课程设置,将学校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开设,在六年级开设《国学》、《写字》作为必修课程,在七、八年级开设选修课。教务处在每届七年级学生开学第一周,公布校本课程方案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填报选课志愿表。为便于统筹安排,每位学生可选报两个志愿,教务处建立选修课程学籍卡,学生一旦选定课程,要完成为期两年的选修课学习,中途不得调换。

3.2 教学管理。选修课教师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要建立临时班级、组,加强考勤和考核。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根据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3.3 成绩考核。每学期学习结束,教师采用测试、小论文、实验、设计、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成绩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结束课程时组织结业考试,将学期成绩、结业考试成绩折合成总成绩,计入学籍卡和档案。学校规定,从2010届学生开始,每个在校生都要选修一门校本课程,凡出勤率未达到选修课规定课时的,不能获得及格以上的等级评价;不能获得选修课程及格以上等级的学生,不准毕业。

3.4 课程评价。学校加强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检查,重视过程性评价;校本课程的开设以不增加学生额外负担为前提,不留家庭作业,课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于承担校本课程的教师与文化课一并计入工作量。

4 阶段反思与构想

选修课的开设,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学生们在课堂上找到了乐趣,尤其是一些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科目上找到了成功,找到了自信,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了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其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也是受益最大的群体。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他们由知道自己会什么,变为知道自己还不会什么;由知道很多课改名词,变成了解很多课改实践;由被动接受课改路径变为主动设计课程实施方案;由凡事喜欢到学校领导、教研员那里寻求答案变为到书本中、报刊中、网络中自己寻求答案。同时学校的收获就更大了,因为学校选修课程的开设,不仅在学生中产生良好反响,而且受到了家长的好评,家长庆幸孩子所在的学校不是一个只追求升学率的学校,孩子在这里学得很快乐,心态很健康,人格很健全,发展很全面。家长的反响就是学校的口碑,这恰恰是113中人倾尽全力想要获得的。

第8篇

1.1白城市小学教育发展现状

对于白城市小学教育状况的了解,笔者是以洮北区明仁小学、海明小学、靖安小学和铁路二小四个实习基地为对象展开的.调查了4所小学的8位业务校长,他们中4位主抓语文教学,4位主抓数学教学,对小学教育发展、小学教师素质、小学教育教学需求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四所小学现有情况如下:第一,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每所学校按照标准的生师比都有较大的缺口.海明小学缺口28人,明仁小学缺口48人,铁路二小缺口20人,靖安小学缺口26人,这样的计算结果还不包括在岗教师中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第二,教师补充机制不畅,补充速度低于自然减员速度.近10年,城市小学教师补充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偶尔有某所乡村小学解体,教师流动到城市小学,或偶有因工作调转到城市小学,基本没有正规的渠道补充新教师.而且后补充进来的教师都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或不能承担教学工作,所以造成各小学的教师教学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现在在岗教师中最小年龄段的教师都在35岁以上,铁路二小教师的最小年龄段在38岁以上,教师年龄普遍偏大,自然减员数量逐年递增.各学校教师需求越来越大.第三,教师的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比较落后.在岗教师中70%是中等师范的毕业生,这一教师群体也都经过了学历提升,但相对今天的工作需求还是显得知识结构落后,接受新知识的积极性不高,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不能很好地转变观念,调整思路.30%是白城教育特殊政策下委托培养的小大专毕业生,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5年,学校负责培养,各县市教育局负责分配,这一群体因为当时是包分配,招生录取中掺杂了太多社会资源的因素,好多生源质量差,到小学后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人数较多.从2009年开始,吉林省通过特岗补充的教师都分配到农村,现在农村教师整体水平较好,学历层次达标,教师年轻化,知识结构专业化.如,洮北区永胜中心校,近200名学生规模的学校现在拥有11名特岗教师,这些教师均能达到白城市各小学较高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农村孩子非常幸福,家长也非常满意.

1.2白城市小学教育发展对未来小学教师的需求

调研中,我们分别对八位校长进行访谈,请他们谈谈对“理想教师”的看法,他们的意向基本一致:第一,用人单位最关注的是教师人格,希望我们培养的小学教师能热爱教育事业,有责任心.安心教育教学,工作上有耐心,有付出精神,有责任感,工作态度积极,少一些功利性,少一些任性,少一些拈轻怕重.第二,小学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能站到儿童成长的角度来教书育人.在儿童生命的早期,更需要教师温柔的对待.没有正确教育观、儿童观的教师会用社会眼光来看孩子、评价孩子,就会因为孩子天生禀赋、家庭条件、父母地位等让孩子受到不公正的对待,造成终身的心理阴影.另外,学科教师由于缺少教育素养,不能站到孩子全面成长的角度来对待孩子,只是站到学科学习的角度要求孩子,这一学科学不好就会遭到教师的否定,根本不能从孩子心理角度出发去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第三,小学教育需要全科型的实用型教师.即使是城市小学,一、二、三年级语文数学均由一位教师完成,如果是专科背景培养的学科教师,就会造成另一学科的“瘸腿”,对后续学习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在小学教育中,随时需要老师承担多科教学工作.小学课程的综合性比较强,要求小学教师掌握一定的复合型知识和教学能力.实践证明,小学教师采取全科培养的方式是切合社会发展要求的.[1]第四,小学教育需要具有持续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的教师.学科知识的丰实,教学改革思想的领悟,教学实践领域的创新探索,都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是一个重要任务.第五,新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尤为重要,有校长甚至提出,让学生先到学校见习、实习,使其明确看到这份工作的状态,从而清晰自己缺少什么,再回到课堂上学生就知道自己该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了.建议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尽早地接触教育教学实践,有利于培养出适应性强的教师.这一现实需求是符合国际视野下小学教师培养的趋势的.比如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教育实践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不同的教育类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课程要求,确定自己的教育实践任务,在实践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实践任务.[2]

2旧版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反思

旧版小教人才培养方案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2.1课堂教学时数多,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少

课堂教学时数多,学分多,学生被束缚在课堂上,缺少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及主动性的培养.我们当初的想法是你不设课,学生也不学习,时间也是浪费.其实学生在成长中,生命体验是成长的重要部分,学生们因为被规定在课堂上,所以很茫然和麻木,不去思考我想干什么,我要干什么,慢慢地人的主动性就丧失了,人活动的积极性是由生命的积极感受促发的.因为在自我活动中体验到新的感受,感受到新的成长和成就,才会主动去做,创造条件去做.生命中的这些感受体验很重要,是一个人精神丰富性的表达,也是一个人生命厚重性的体现,也才能避免“空心人”现象.

2.2理论课时多,学生缺少知识整合过程

理论课时多,期末以考试形式结业,学生缺少知识整合过程.我们教育理论课时较多,基本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满堂讲,学生全程听,期末考试以记忆方式复现知识,学生缺少知识运用内化整合过程,不利于知识的主体化.知识和素养是两回事,知识只有进入到认知主体,并内化为主体的独特感受和经验,并外化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才生成为素养.所以我们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不利于教师素养的养成.

2.3缺乏全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由于技能训练没有纳入到培养方案中,造成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虚无化,其落实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各学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技能训练的制度化就无法保证其效果.

2.4实践教学基地不能满足实习生成长的需要

小教专业的学生教育实习采取集中实习的管理方式,有两个实践教学基地,一是白城市区的四所小学,二是广东广畅集团的顶岗实习.白城市区的实习基地由于多年没有补充教师,每位在岗教师的压力都很大,他们非常欢迎实习生,欢迎的原因是实习生可以帮助他们做大量的费时费力的重复性的工作,比如批改作业,每天接送学生等.由于教师素质不高,小学教师还不能站到培养未来小学教师的角度来全面地安排实习生的教育教学生活,导致学生在实习期间听课机会少,讲课机会更少,不能较好地实现在实习中提升自己能力的目标.广东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实践锻炼,因为那里没有老师,我们的实习生在那里要独自带班,独自授课,根本没有老教师指导,学生在那里就全凭自己的悟性,很多时候因为教学和管理的压力,实习生并没有反思的机会.综上所述,实践教学中缺少负责任的一线指导教师,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3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构想

小学教师的培养,应从基础教育的需要和可能出发,合理吸收国外经验,积极优化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以便为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小学教师.[3]在前期调研基础上,白城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将从以下五方面重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3.1明确方向,准确定位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以转型为契机,准确定位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小学全科教师是指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工作,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具有“知识博、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广”的特征.[4]同时以“应用”为导向,将人才培养落到实处.据此,我们定位小教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热爱基础教育事业,对学生有爱心,体现人文情怀,具有创新精神和宽厚的文化素养,乐教、善教,具备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和实施管理等基本的教育能力,满足吉林西部地区基础教育需要的全科型小学教师.

3.2整体压缩理论课学时学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

压缩理论课学时,让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讲出课程最精华的部分,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学科、一个领域,带领学生深入思考探索,教师讲的精彩,学生听的有成就感,让课堂更有吸引力,学生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把师生时间精力解放出来,学生可以选做更多有益的事,教师可以到中小学体验课程、体验教学,深入调研,了解中小学情况,使教学更有的放矢.

3.3改革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知识主体化

理论课让学生以完成作业论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比如《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学生就应该去观察儿童的学习行为、生活行为,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儿童心理,自己拿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更有利于理论知识的运用和主体化,也能助推学生更好地学习教育理论.同时,注重平时课程的训练过程.每节课结束,要求学生用10分钟时间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所得,包括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观点对你有思想促动等等,通过每次课的训练,学生学会随时把听课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体验性知识,有助于知识的主体化和结构化.

3.4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化,提高师范生职业素养

第9篇

【关键词】就业;高职教育;就业模式;问题;解决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学校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动下得到促进和发展。但是总体上就业指导工作还比较薄弱。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各高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多数都属于行政编制,这些教师往往是从学校行政岗位转岗而来,甚至是一批在计划经济下长期从事就业工作的老师,他们最大的弱点是虽然拥有一定实际经验但缺乏就业理论基础支持,或者虽具备一定就业理论经验,但没有就业实战经验,从而导致了高校就业指导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很难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领域中专家和专业人才,一方面这些人往往要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经常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因此很难为毕业生提供全面完善的服务。而兼职的辅导员老师往往工作任务重,流动比较快,同时又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所以难以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专业能力。因此,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日益复杂,加强就业指导的工作者队伍建设,使就业指导实现专业化,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就业指导课程虽已开设,但未起到实效

虽然各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总体而言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实用性;二是从课程设置本身来看,就业指导课往往属于公选课,课时数少,并往往在大三以后才开设,教材内容比较陈旧,几乎全是理论,缺少切合实际的应用知识,与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不少高校对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宣传指导是就业指导最主要的内容,更有甚者只是通过发放就业须知、就业指导手册等方式。很多高校就业指导的开展是从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始,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动员会、各类就业指导讲座等方式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样的就业指导对多数毕业生而言为时过晚,除了少数人校对自己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外,多数毕业生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仍然未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能够在大学一年级就对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和帮助实施服务的学校寥寥无几。

(三)就业率水分过重

在高校,“就业率”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网上有一份关于ll6所高校的历年就业率统计表,表上出现的ll6所高校的历年就业率都在80%以上,最高的达到100%。其中就业率在90%以上的有96所,占总数的85.8%。然而另外一个材料却让人感到困惑: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一位负责人在谈到2008年的高校就业率目标时却只有70%。既然在2008年时教育部对就业率的追求目标都只有70%,为何上面那份统计表上所有的高校的就业率都超过了80%?有两份材料道出了这个数据的秘密:造假!一所就业率统计数据为96.26%的高校,据学生估计该校的实际就业率大概在20%左右。一位参加过就业工作的高校教师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学校制定了就业率指标,每个学院都要力争达到或超过这一指标。学校自有一套相应的激励机制:将各项经费与各学院的就业率挂钩具体的做法是:要求毕业生在完成其设计或论文之前必须将已经签约的协议或单位接收证明交给设计指导老师,再由指导老师交给院行政部门,否则不得允许其参加并通过毕业设计的答辩,当然学校也不发给其毕业证和学位证。这一招相当有效。在就业率统计上普遍造假,形成‘铍就业”的不良现象。

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措施与对策

(一)强化认识,加强领导,健全和完善就业指导服务管理体制

以就业为导向不仅是高职院校办学指导思想,也是市场经济人才资源配置的规律,强化认识,更新观念,就是要从传统的单纯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办学模式,转向培养高技能人才并与市场人才需求结合起来,切实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重视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领导,把就业指导看作与招生工作同等重要,把就业指导课看作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做人成才的重要内容。就业指导不仅只是讲就业课,帮助学生联系就业单位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就业指导,掌握人才市场需求,了解企业用人信息,了解学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从而指导学院专业建设、调整办学方向和办学定位。健全管理体制,就是要建立学院和教学系两级就业工作的管理体制网络,调动多方力量,发挥院系两个积极性。

(二)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

提高就业服务质量,队伍建设是关键,有了高质量的就业指导队伍,才能保证较高的就业率和服务质量。要抓好队伍建设,一是建立选拔机制,挑选素质过硬、责任心强、并具有一定就业指导能力的人才充实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二是建立由辅导员组成的系部级就业指导队伍,并建立院系两级就业指导网络服务体系;三是给就业指导人员创造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让他们从就业指导工作中逐步具备职业资质,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自身素质和能力;四是给就业指导人员相应的深入用人单位沟通交流和考察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市场,收集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反馈给学院以便调整专业或课程,增强办学竞争力。

(三)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掌握人才市场需求,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搞好就业指导,必须深入社会、企业和用人单位,广泛开展社会调查。了解人才市场的行情,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针对目前就业市场较多较乱的实际,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要深入实际,了解市场,掌握市场动向。做好这项工作,不仅对就业指导工作,而且对学校建设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一是能够补充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增强就业指导课的实例和指导;二是有利于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三是能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四是能够向学院反馈有利于改进教学和管理的意见,帮助专业和课程建设,增强办学实力。值得指出的是,开展人才市场的调查要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要有明确的调查目的和调查内容,要能及时将调查结果反馈学院,指导办学。

总之,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面前,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就业指导人员要提高认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在服务力度和深度上下工夫,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专业特长个人兴趣,使大部分学生找到满意并适合自身的职业岗位,才能进一步增强学院的办学水平,提高办学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柳海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2]叶秀娟.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第10篇

关 键 词:学校体育;卓越体育教师;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2-0091-05

The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core makings of

excellent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HE Jin-pe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Abstract: Core makings ar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key abilities to handle education process complexity and unpredictable problems, the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specialized basic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understanding and innovation. The author proposed to plan core makings as the top-level design of excellence cultivation action, to cultivat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who are provided with good discipline understanding ability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ability, and able to play a leading role and produce a demonstration effect, through such practical exploration as course classification guidance, curricular and extracurricular in-depth fusion, as well as inside and outside schoo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o as to boost the study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core making education system, and to enhanc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quality.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excellent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core making

在知R呈现方式和教育的本质未发生根本改变的今天,学校体育教育质量提升的首要因素取决于体育教师的核心素养。近年来,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相关改革研究持续深入,培养质量得到阶段性提高,但也存在教师培养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教学理解能力培养不足、责任感和使命感下降、教学方法实践创新能力不够、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2014年9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标志着教师教育阶段性发展理论的深入,为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方向。然而,何谓卓越?教育改革赋予卓越的内涵是什么呢?核心素养又如何进入教师教育视野,并实现与卓越教师培养有机衔接呢?核心素养教育又如何支撑卓越教师培养呢?目前在体育教师教育领域对卓越概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更没有一个具体的可参考的相关文件[1]。关于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研究国内更是鲜有。

早在2006年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根据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提出了“身心兼修,魂魄并铸”[2]育人理念,并在科学化与时代性的背景下提出了运动技术规范与教学技能扎实的人才培养规格。2015年东北师范大学围绕何谓“卓越”、如何“卓越”等核心命题,实施了“可持续发展、协同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教师教育发展战略和综合教学改革行动计划。本研究依托《“尚武强身、崇德修身”下卓越体育教师创新模式》课题,围绕修订课程计划、优化教学过程和构建实践平台等内容进行探索。

1 卓越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

卓越体育教师是指优秀杰出的体育教师,其具有“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教以致道”的境界,为核心素养体系构建提供教育变革背景支持和理想信念,反映了体育教师教育主动适应教育变革的一种理想追求;相对学科而言的,特指对原有领域的知识体系突破与超越,与同行相比具有“出于其类,拔乎其萃”涵义。

“核心素养”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反映,特指人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关键能力[3]。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史宁中[4]认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而对体育教师来说,就是对体育学科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深刻、透彻和前沿的程度,反映对原有方法体系的突破与超越能力。核心素养考量着体育教师是否卓越。

核心素养是评价卓越体育教师的可操作、可观察的指标体系,是对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它丰富与完善素质教育命题,具有可理解、可操作、可观察和可评估等特点[5]。因此,将核心素养作为卓越教师培养的顶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是深厚体育专业知识与学科理解能力、教学创新能力的综合反映。若从三维视角来说明,那么核心素养(CQ)=长(L)×宽(W)×高(H),L代表运动技能精湛、W代表理论基础深厚、H代表高度社会责任感,卓越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就是高度社会责任感、理论基础深厚和运动技能精湛3个维度的综合反映。

1.1 高度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教育理念、教育情感、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等的综合体现。在学校体育领域,近十几年来有关课程与教学的顶层设计及相关改革并没有带来实际效果,面对长期令人担忧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强调体育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课程实施安全问题困扰,强化勇于担当的创新精神;面对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尴尬局面,培养乐于教学、乐于奉献的精神,才可能破除学校体育改革的瓶颈。

1.2 理论基础深厚

理论基础是否深厚制约教学理解能力,决定卓越的教育智慧培养。学者柳海民[6]提出卓越教师理想规格,即在知识结构上,通识性知识“要博”、本体性知识“要精”、条件性知识“要美”、实践性知识“要用”。对于卓越体育教师而言,包含教育学、心理学等通识性知识“要博”、运动人体科学本体知识“要精”,体育课程、教学与训练条件性知识“要美”、体育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实践知识“要用”,这些核心素养教育将直接决定教师能否“会教”、“教会”、“教好”和“教透”的能力。

1.3 \动技能精湛

运动技能作为体育教师的身体符号,其对运动肢体支配和控制的熟练程度和智慧程度表达了高超技术的内涵,制约教学风格和艺术。对于卓越体育教师而言,精湛运动技能包括运动竞赛、运动训练与管理、技战术创新等核心素养。作为卓越体育教师只知运动技术规范和相应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从运动技术角度,只会讲解、示范、纠错技术的体育教师已经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发展需要,运动技能学习中动作速度、速率、力量、轨迹、节奏及其实战能力,已经成为卓越体育教师内在的、刚性的需求。

2 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

2.1 学科理解能力培养的路径

对于体育教师而言,精湛运动技能是促进学科理解能力高低的关键要素,是决定卓越与否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素养,课程设置必须首先为精湛运动技能培养提供保障。课程是核心素养教育的核心载体,是实现分类指导的基本条件,“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7]。当前体育教师教育质量问题“不是教学本身的问题,而是课程设计问题”[8]。

1)强化运动技能课程核心地位。

2002年修订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计划“重理论、轻技能”倾向,导致运动术科教学课时被大幅度压缩和学生运动技能下降。以专业主干课的田径、体操为例,由两年4个学期的12学分240学时压缩到1年两个学期的6学分72学时(2002年后每学分为18学时),专选课时由2年4学期14学分压缩到3个学期分。2013年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课程计划修订。运动术科突出专业基础课程中田径、体操、足球、篮球、排球等课程价值和地位,恢复两年12学分的课程计划安排,并通过“零学分”设置课余运动俱乐部,弥补运动技能强化过程中训练时间不足问题。

2)制定运动技能等级考核标准。

运动技能等级考核标准是实现卓越教师培养的第一步,是“教师教育的根基,具有激励、鉴定识别及专业认证功能”[9]。通过制定体育学院本科生运动技能等级考核标准,强化运动技能等级考核,提高学生运动技能。考核内容加强对技术动作关键与风格考核,主要指标包括技术动作规格中的速率与速度、负荷强度与动作准确性、动作美感与节奏性,动作协调性与力量性,包含比赛作风等。

3)强化身体素质训练。

2013年学院针对男生体型偏胖、女生偏瘦、运动能力普遍下降等问题,开展“强化身体素质,提高育人本领”专项活动;制定《身体素质达标毕业考核标准》,并纳入《东北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计划》之中,规定“每学期末进行身体素质测试”,毕业生需要通过合格标准6次以上,方可有资格申请教育实习和毕业申请;其次为强化体能,学院要求教学日历把“课课练”作为教学督导的常态指标,并配备相应体能教练指导课课练。同时设立年度学院“最强身体奖”,激发学生参与身体素质训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创建竞赛平台,延展运动技能。

首先,组织制定《运动项目术科考试比赛结业制度》,通过“体育赛事周周制”营造氛围,制定“教学比赛与结业考试相结合”相关办法,通过比赛带动训练,通过训练提高技能;每学期初公布田径室内赛,武术教学赛,足、篮、排球赛,体操表演赛等赛事;完善各形式运动竞赛机制,以田径、足球、篮球、排球、武术、体操等重点项目,充分发挥教学比赛的牵引作用,提高运动技术和实战能力。其次,加强课内课外的互动,通过举办专业教学比赛、教师技能比赛、模拟课堂教学与训练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与运动技能相关的竞赛能力、训练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再次,通过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夏令营和冬令营等活动,将学生运动技能培养拓展延伸到课堂之外,强化竞赛组织和训练指导能力。

2.2 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

教学创新能力是对原有学科知识、方法和手段的突破与超越,依托教学过程优化实现课内外深度融合。本研究以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翻转”和“勤动”为目标的教学路径构建,提高学生处理复杂问题和不可预测情况的能力。“转”是指转变教学方式、转变课堂类型、转变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课上“满堂灌”,课后“一片空白”教学方式;“动”是课前动脑、课中动手和课后动心,创设“第二课堂”,强化实践学习和互动学习。

1)基础理论课程网络化教学方式。

以信息技术推动教与学的方式变革。整合课程资源,加强Bb(back propagation,反向传播)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建设,弱化课堂讲授,把体育基础理论中的概念、方法、规律、原理通过视频、图片等直观素材加以展示,引发学生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创设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环境,实现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的课前阅读、课中讨论和课后思考的全覆盖。通过网络实现课外学习的跟踪指导,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Bb网络教学辅助平台设立课程“问题导出、目标与关键词、PPT课件,价值主张和启示、课外阅读、课程视频、互动空间、共享资源和知识测验”等栏目,“问题导出”实现课前的“动脑式”预习,课堂以问题分析和前沿讨论为主,课后思考有热点空间、互动空间和测验空间,拓展课外学习资源,有效延伸课堂学习。

2)问题引领的小班化直观教学方式。

以问题导出方式设置常识性、现实性的训练与教学专题来探究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能力。建立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的直观教学实验室,班级人数限于20人以内,保证师生互动频度与深度,便于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强化运动解剖学、\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核心课程的实验课时比例,优化实验课的直观教学和体验教学,实现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1∶1配置,强化基础理论实验教学。

3)运动技能体验式教学方式。

转变以往技术学习从完整到分解、从示范到讲解、从原地模仿到行进间重复练习的灌输式教学,通过APP平台和便携式Ipad创设具有挑战性、探究性和启发性情景,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激发求知欲、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运动技术的学习内省。如田径跨栏教学中以“假如我是刘翔”为主题,分析8步改为7步上栏技术的区别,并设置以下课前问题:一是搜集信息,8步改成7步的动因和原理是什么?二是讨论和实践,课堂上学生实践操作7步上栏与8步上栏的区别?三是课后思考,刘翔体能状况是否适合7步上栏?7步上栏技术在同水平的国际优势在哪?刘翔的跟腱断裂与7步上栏是否有关系?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开始跨栏学习的体验之旅。

4)学位论文的问题发现研究方式。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及指导意见》,突出核心素养中的问题意识培养:一是延长论文撰写时间至3个学期,学生在第6学期模拟教学后进行师生互选和开题报告,以问题发现为切入点,带着问题在第7学期的教育实习中进行实践研究。第8学期进行论文撰写与答辩。二是论文选题侧重于体育学科中课程与教学、训练与科研、竞赛与组织等领域有争议实践问题。研究内容避免大而泛,应具有问题性、时代感、创新性和可行性。三是论文研究方法侧重于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归纳式的实验研究,减少或回避演绎式的文献研究,强调对一手资料和数据进行质性分析与定量统计,以体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高度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路径

1)“半军事化”学生管理与“阳光”教学管理联动机制。

学院建立教务委员会与学生工作组联动机制,倡导以军人风貌风纪规范学生,以军人精神教育学生,以军人作风感染学生;以专业课堂学习与“第二课堂”相联动,专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联动实现“以体育德”;专业比赛与课外活动相联动,实现“以体育智”,加强学风、考风与教风的有机结合。一是制定《教务委员会委员轮流值班制度》,监督与指导体育学院本科学生早操训练与日常教学。营造富有青春气息、充满激情、钟情教育、大胆探索、孜孜以求的“阳光”学习环境,打造勤奋向上的学风;以“形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创建安静的无手机课堂”活动为切入点,强化课堂教学管理。二是实施“三规”教育,即规则、规范与规划。通过队列队形训练、集体操练八极拳、每周升国旗仪式和咏读《弟子规》等早操活动,培养学生服从、责任、荣誉的意识,强化行为规范;营造“阳光”考试环境,设置“阳光”考场,创造公平、公正的考风。三是制定《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发挥专业教师在本科生专业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为学生自主“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选进程”提供建议,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2)创建“1+1”城乡一体化式教育实习模式。

基于城乡教育资源的巨大反差环境,探索有益于学生责任感教育实习模式。2014年实行本科生“1+1”城乡一体化体验式教育实习活动,即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和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学校各实习1个月,就是让学生认识国情,激发学生投身教育热情,淬炼高尚教育情怀,促进教育情感的生成。

3)强化正能量,内化社会责任感。

通过周末影院播放例如永不放弃的《卡特教练》、毕生支教的校友《冯志远》等励志型电影,营建校园教学文化传播正能量,把学习成绩、励志成才与报效祖国紧密相连,把每学期设在田径馆的阳光考试模式与诚信教育相结合,把年度教学比赛与集体荣誉感培养、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与民族自豪感相结合,使社会责任感培养落到实处。

2.4 实践探索的启示

1)丰富教育内涵,强化社会责任。

在以自我主义为中心的西方教育理念,“大写的自我”的社会关系忽视了个体的责任,导致“断根教育”[10],因此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中强调教育应该具有神圣性,而所谓神圣性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责任感和崇敬感”[11]。

对体育教师而言,社会责任感首先是对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一种担当,表现为在精神与意志、身体与心灵之间创设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实现体育对人的“至善”影响。其次,社会责任感是卓越为师的教育情感使然。教育情感是确保教师长期投身教育事业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是保持教育热情的源泉[12]。从2013―2016年的4届本科学生为期10周的反差性教育实习活动可以看到:学生从了解城乡体育教育资源和面貌的巨大落差中,感悟到了体育教师肩上的责任与使命,感受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具有“了解疾苦、懂得奋斗、学会珍惜、勇于担当”的教师品质,再次,教师教育要培养学生善于担当的体育智慧、勇于担当的体育情怀,要善于通过言传身教渗透体育对人的精神和人格教育价值,突破体育学科在教育体系中唯生理性改造功能的狭隘化认识和理解,丰富体育的教育内涵。

2)转变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理解。

必须转变以往的记忆性教学方式,减少记忆性概念和理论内容的课堂讲授,转向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导向,通过增设问题设置、课前搜集、课堂讨论、课后整理等教学环节促进知识转化,强化教学理解能力培养。

教学理解能力包括对职业理解、学生理解、学科理解、课堂理解等4种能力。职业理解能力要求掌握从教必需的体育教学知识,具备体育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反思和研究能力。学生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地位和人格,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科学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准确掌握学生身体状况,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学科理解能力要求熟悉体育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发展前沿和学科思想,对运动项目的本质有准确把握,精通体育项目技战术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课堂理解能力要求了解教师、学生、内容、方法、环境等课堂构成的基本要素,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准确把握各要素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育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自觉反思体育教学问题,不断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内在动力。

3)监控身体素质,强化技能训练。

作为一名卓越体育教师,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掌握高超、精湛运动技能的前提。一是体格训练。身体健壮、肌肉结实、姿态端庄、形体匀称、体重适宜是身为人的基本要求,要密切关注学生身体各项指标,尤其是男生体重、身体维度的变化;二是强化身体素质训练,保持专项体能的良好状态。运动技能作为身体认知的高级表达形式,承载着运动文化与智慧。高超、精湛的运动技能是卓越体育教师的“护身符”,高超、精湛的运动技能才能实现课堂“超越”。因此必须加强课程中体能训练的强度和频度,注重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和灵敏等素质的协调发展,强化专项运动的体能训练,为培养精湛、高超的运动技能学习做好身体准备。

4)突出实践环节,强化教学创新。

根据体育学科特点和学生“动性”学习特点,创设多种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方式,形成实践中、互动中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展示汇报、质疑辩论等课内外深度融合学习方式。以实操性能力为本位教学模式的构建,有效解决了基础理论课程边缘化问题;要延伸专业教学过程链的长度,延展专业教学空间延展,提高了学生的教学理解能力和学生专业体育与健康科学指导能力;拓展直观教学范围,促进体育科学研究兴趣,培养本科生科研思维。

5)完善教研制度,强化互动交流。

明确核心素养教育的价值,保证卓越培养的中心地位,恢复集体备课制度,推出“教研活动例会制”“公开课程轮流制”“教研立项奖励制”等制度,弱化对教师的各种教学检查、考核“监控”,强化教师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与指导。发挥教学骨干的引领作用,通过教授展示课、副教授公开课和讲师观摩课等形式,强化教师间的教学对话与信息互动,为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及时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和不足,做到及时改进。

6)建立主讲制度,强化骨干作用。

强化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教学,增配教学骨干教师,制定《青年教师导师制》,提高教学创新能力;优配传统、优势和特色项目训练方面的骨干教练员,专业教师必须拥有国家级健将运动水平或运动训练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课程讲授必须由教授作为主讲教师,并由主讲教师组建教学团队,讨论制定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和阶段性考评内容,并组织和监督授课。

总之,卓越体育教师的核心素养教育是多主体、多因素合力的结果,不是一所大学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各方共同探索、共担责任和协同培养;同时,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恰当处理素养与基础知识、核心素养与基本技能等概念之间的界限。核心素养形成,绝不能单纯地依赖课堂教学改革来提升知识和技能的水平,而要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机理性探问与反思习惯;不能依赖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机械化记忆与表面化理解,而要内化为对身体运动的人文悟性与思维方式,要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学习自觉,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推动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巍. 探讨卓越教师的标准及其培养路径[J]. 科教文汇,2015(1):21.

[2] 何劲鹏,姜立嘉. 身心兼修、魂魄并铸:论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J]. 体育学刊,2010,17(2):50.

[3] 张华.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 全球教育展望,2016,345(4):11.

[4] 史宁中. 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J]. 中小学管理,2016(2):21.

[5] 柳夕浪. 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 教育科学研究,2014(3):11.

[6] 柳海民,谢桂新. 质量工程框架下的卓越教师培养与课程设计[J]. 课程・教材・教法,2011(11):98.

[7] 菲利普・泰勒. 课程研究导论[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11.

[8] 余文森. 解读教与学的意义[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9] 赵进. “标准本位”的体育教师教育构建的研究[J].体育学刊,2010,17(6):59.

[10] 樊美筠,王治河. 呼唤“有根”教育――对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根”性的思考[N]. 中国教育报,2016-04-07.

第11篇

论文摘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关照学生评教,不难发现,目前各校盛行的学生评教在一定程度上危及教学质量,危害诚信教育,干扰日常管理,影响师生关系,阻碍教学改革。为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探讨学生评教的合理性,改善现行的学生评教实属必要。

学生评教,本是指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安排、教学效果、语言表达、科学性与板书、教态、批改作业情况、作业量、辅导情况等进行评价,给每一项内容打上相应的等级,反馈给任课教师的活动,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很多学校却往往以学生评教的结果来裁定教师的教学水平,更为甚者,还将它简单地与教师的工资、福利、职称评定与奖金等挂钩。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看,学生评教的第一要义应是发展,核心应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应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应是统筹兼顾。可见,现行的学生评教在彰显某些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凸现着多种弊端,剖析其弊端并探讨相应对策实为重要。

一、学生评教的弊端

1 危及教学质量

研究表明,现行的学生评教不仅对提高教学质量的贡献不大,反而因为多种主客观原因而危及教学质量。

首先,学生评教可能会使教师尽量降低教学目标。现实中发现,学生评教的实施,让广大教师产生了一种畸形的压力,不少教师为了获取“学生公认的优良教学效果”,以之换取学生评教高分,不惜牺牲课程标准的底线,在内容与深度上降低了对学生的起码要求,尽量放低教学目标,更有甚者,极不负责地向学生承诺课程结业时给其“满意”分数。其实,教师降低教学目标就是降低了对学生的期望。一方面,随着教师对学生期望的下降,学生的学业成就也会跟着下降;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期望值的下降,其实预示着教师放松了对学生学业的监督与评定,学生事实上成了学业的自我监督与评定者。毋庸置疑,“让学生来监督与评定自己的学业,很可能会让他们放松学习上的要求,降低学业标准。”

其次,学生评教可能会令教师忽视课堂管理。现今的课堂,学生逃课与扰乱秩序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出于功利,许多教师对此视而不见。原因何在?很多教师颇有感触地说:“我担心管这类事的话,事中所涉及的学生在评教时就会给我打很低的分,如此一来,我的名与利都会受到影响。倒不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课程结业时给他们一个称心分数,如此,他好我好,大家和气一堂,岂不更好?”

再次,学生评教可能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某高校的一位省级教学名师兼省级先进班主任,其学校领导、教学督导、同行教师等一致认为他的课上得非常好。不料,学期末他的学生评教得分仅为60多分,而其他教师的得分普遍都在80分以上。原因在于,该教师平时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稍微严格了些、拔高了些。如果这样的案例多了,教师的工作热情自然也就降低了,教学质量很难不滑坡。

最后,学生评教可能会挫伤教师的讲课激情。由于学生评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遏制”、“监督”与“威胁”教师的平台,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度猝然飘升,而教师在课堂上的顾虑度却陡然加重,无疑影响教师上课时的情感投入,讲课激情自然弱化。讲课的激情降低,教学效果自然不好。

2 危害诚信教育

根据教育具有教育性的规律,诚信教育虽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主要内容,但也可伴随其他课程的学习而获得。渗透着功利的教育,不可能是诚信教育。如果师生双方直接存在着某种功利,那么,不仅学生不可能接受诚信式的教育,而且教师也不可能给学生教育上的诚信。

为了博取一个理想的分数,有些学生公然以评教为交易筹码,直接向老师“要”成绩。可荒唐的是,学生的这一招居然屡屡得手!

为了获取学生评教的高分,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学生联手导演了一幕又一幕功利性的“戏剧”,比如故意降低教学目标、有意忽视课堂管理、刻意追求与学生的畸形和谐、蓄意给学生高分……

3 干扰日常管理

很多教师惟恐加强课堂管理会“得罪”部分学生,担心这部分学生在评教时给自己打低分,因此,对于学生逃课以及干扰课堂的现象与行为,很多教师表现得麻木不仁,他们不敢管,也不愿管。由于教师与学生“狼狈为奸”,因此,对于学生的许多违纪现象与行为,教务部门与学工部门不得而知。失去了教务部门相关约束与学工部门相应督促的大学生,其结果是“‘逃课’与‘谈恋爱’、‘醉酒’、‘重修’,一起成了他们另外必修的四个重要学分”。显然,学生评教会间接地干扰日常管理。

4 影响师生关系

学生评教的实施,彻底打破了传统师道尊严的格局,严重威胁着传统尊师爱生的优良风尚。对教师来说,考虑到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评教这一有效平台遏制自己,担心自己的某些言行“冒犯”学生而遭之报复,故与学生交往时显得分外小心翼翼,更有甚者,时刻提防学生,与学生交往时总怀有一定的戒备心理;就学生而言,动辄就欲借评教这一平台要挟教师,其逻辑是:您若“跟我过不去”(或者指教师对自己违纪行为进行干涉,或者指教师对自己逃课行为进行检举,或者指教师没有给一个令其满意的分数),我就在评教时让您难堪。显而易见,学生评教给师生关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潜在地给师生关系蒙上了一层诡秘的面纱,致使师生关系异化。

5 阻碍教学改革

毋庸置疑,教学改革涉及学生的利益。出于某种利益的思考,学生也会阻碍改革。比如: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特意将某部分内容的教法从讲授改为讨论。如此一来,教师便会事先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与操作相关实验,这样做,无疑会占用学生其他的时间。假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自然就会埋怨甚至敌视教师,继而不按教师的要求做准备。结果,教师虽然精心为讨论课做了安排,但由于缺少学生的配合,效果还不如讲授课。然而,面对此境,教师很可能选择默默忍受。因为顾及学生评教的压力,教师不敢或不愿“得罪”学生。而且,为了避免再次出现“为难”学生的尴尬局面,教师以后当然就会沿袭讲授法。由此可见,学生评教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学改革是存在阻力的。

二、改善学生评教的对策

1 准确把握学生评教的初衷

准确把握学生评教的初衷是实施学生评教的前提。从教学管理的角度看,“学生评教的真正指向仍应是学生,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参与评教的根本目的本是为了更准确地反馈课堂教学信息,以便学校领导、教务部门、各院(系)分管教学的负责人以及任课教师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形,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可现实中的学生评教却演变为学生对教师及其教学状况的评价,而事实上的学生评教竟然异化为学生“制约”教师的平台,更为甚者,一些学校居然还将学生评教的结果同教师的职称评定与奖金发放等简单挂钩。

面对学生评教的畸变与异化,学校领导、教务部门以及各院(系)分管教学的负责人不可熟视无睹。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理应迅速斧正学生评教的方向,准确把握学生评教的初衷,以便学生评教早日走上正轨。

2 切实制定学生评教的量表

制定切实的学生评教指标是实施学生评教的基础。目前,各校制定学生评教的量表时相互模仿,甚至有些学校干脆复制或克隆他校的评教量表,致使各校施行的学生评教量表大同小异。

教育管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学校类型不同,其定位自然有别,人才培养目标必定存在差异,社会衡量它的人才质量标准当然不会一样。因而,人才质量不应是抽象的、笼统的质量,而应是与不同类型学校相对应的质量。同样,教学质量也应该是相对于不同类型学校而言的质量,也就是说,各校预期的教学质量应该是有区别的。因此,各校的学生评教量表理当有别。教育文化学的相关研究同样指出,“任何成功的、有效的教学,都应是多元化的教学”,不仅教学大纲应是多元的,而且各种评价也应是多元的。为此,各校应从自己的校情出发,制定一套合情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学生评教量表。

3 合理引导学生评教的开展

合理引导学生评教的开展是实施学生评教的关键。现阶段,各校学生评教的开展基本上缺乏合理引导。一般是事先在网上或纸上以文字形式罗列评教的各项指标,然后在某一集中时间让每个学生对着各项指标逐个对各任课教师进行标定,最后由计算机自动统计或指定专人进行统计。许多实践表明,“学生如此评教的随意性较大,其可信度理当值得质疑与推敲”。

确保学生评教的合理实施,应该做到:首先,领导学生正确认识学生评教的本真目的;其次,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各项评价指标的本真内涵;再次,教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任课教师及其课堂教学状况;最后,倡导学生评教过程民主化。这样做,能有效避免学生评教的主观性、虚伪性、模糊性与报复性。

4 正确处理学生评教的结果

正确处理学生评教的结果是实施学生评教的保障。当前盛行的学生评教之所以在现实中暴露出如上所述的诸多弊端,主要是因为没有能够正确处理学生评教的结果。我们认为,对学生评教结果的正确处理,应该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学生评教的结果出来后,千万不要简单地看统计数据,更不要根据统计数据简单地加以推测与预测;而应该针对每个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比如公共课与专业课及选修课、大班授课与小班授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文科课程与理科课程等讲授的风格与效果肯定有异),并结合其他评价方式(如同行评价、教学督导评价等)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具体分析。比如,对于同样一个教师,也许同行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但学生对他的评价也许不高;又如,同样一个老师,上其专业课的学生可能给了他很高的分数,而上其公共课或选修课的学生却给了他很低的分数;再如,同样一位教师,小班的学生可能给了他一个高分,而大班的学生却可能给他一个低分,……那么究竟应该以谁为评教依据呢?取平均分的做法合理吗?这就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统整评教结果,不能以偏概全。处理学生评教的结果时,应该整合各项指标的评价情况,对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切忌以点带面。

第三,凸显主要关节,凹隐次要细节。分别给评教量表中各项分指标以权重,确保与教学质量愈相关的指标权重愈大。比如,对于“是否按时上下课”与“教学手段是否合理”这两项分指标来说,前者在整个项目中所占积分的权重就应该比后者小。

第四,允许教师作适当的申辩。从教育的生命论角度看,教育的实践形态本应“从独自到对话”,因而,教学评价不能“独白化”。对于学生评教的结果,教务部门应作初步统计后迅速反馈给教师本人,充分给予教师申辩的权力与时间。如果教师认为有必要,教务部门可安排他与评教的学生展开一次深层次的心灵对话,之后,让学生再次进行评教,直到师生双方心服口服或基本满意为止。

第五,切忌简单地将学生评教结果与教师所敏感的问题挂钩。比如不要简单地将学生评教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与奖惩措施挂钩,以免教师对学生评教神经过敏,从而出现故意迎合学生口味、不敢或不愿“得罪”学生的扭曲现象,导致教学质量出现危机。

三、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会;举办研究

自2000年以来我国一些普通高校纷纷开办了艺术专业,作为艺术专业中音乐专业在校生,参与一场音乐会的演出或是独自举办一场音乐会都是必须要经历的,也是得到艺术实践学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给师生们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和展示自己、展示教学成果的平台。那么如何在普通高等学校这个大环境里,艺术类专业学生成功的组织一场音乐会就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一、音乐会的由来

音乐会这种艺术形式的形成并非是某个人或者某个集团在一朝一夕之间凭空臆造出来的,也不是音乐史的一个突然的巨变,它是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制度的进化,科学技术的进步,音乐美学观念的变更,音乐受众的改变,市场需求的逐步扩大,经过四个多世纪的发展和演变才慢慢形成的。 [1]

二、国内外音乐会演出项目市场运作模式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面向市场的音乐会都有专门的商业演出公司运作,运作模式已经很成熟。在保证演出质量的前提下,票房是最重要的。国内市场以北京为例:“打开音乐之门”――“高水准、低票价、带讲解”的演出品牌。“打开音乐之门”是普及型的系列音乐会,旨在提高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音乐素养品味。这一系列音乐会一经推出,立刻受到了普通市民的的热捧。但低票价并未降低演出质量,它云集了中国水平最高的乐团、知名度最高的音乐家和最受尊敬的音乐教育家。同时在国家大剧院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艺术教育活动,主要内容有: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走进唱片里的世界、大师会客厅、公开排练等,多层次多角度的满足了观众的需求。[6]

三、我国高校音乐会演出的发展

萧友梅,这位我国近代历史第一所独立的专业音乐院校――国立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的创始人,他对音乐会的提倡,并积极组织音乐会,更是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对我国近现代音乐事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如今,各类型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音乐会演出形式已经很成熟,也已经被大众所接受,特别是在有音乐专业的高校,对参加学生来说音乐会一是对自己多年学习的总结汇报,二是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必要环节,三是提高艺术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四是检验专业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观看音乐会的专业学生来说,音乐会一是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二是对于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能够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三是从他人音乐会的不足中总结经验,以便让自己的音乐会顺利举办;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校园里的音乐会演出一是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二是通过音乐会来普及音乐知识,三是培养良好音乐会礼仪习惯。

四、高校艺术类专业音乐会演出组织实践

1、音乐会演出项目的任务类型

目前在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音乐会演出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即汇报音乐会、学术交流音乐会、系列音乐会和其它形式的音乐会。其中汇报音乐会又分为学年学期汇报、毕业汇报、课程结业汇报、比赛获奖汇报;学术交流音乐会根据专业和被邀请单位或人员的规格可以分为示范性学术交流、专家讲学(大师课)、一般性学术交流;系列音乐会可以分为作曲家作品系列音乐会、毕业生系列音乐会、某个乐器系列音乐会、还有主题或专题音乐会;其他形式的音乐会应该包含对一些突发事件的义演、巡演等。

2、 音乐会演出项目组织流程

音乐会演出项目组织流程应该由项目开办、实施、评价和项目的改进四个方面构成。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环节前期策划、宣传、会场布置及接待、正式演出、后期报道以及制作。(1)策划。一个好的音乐会策划是刺激观众需求的决定因素[6],策划整个流程,根据专业的不同要考虑服装、舞台布置、人员结构、邀请人员以及经费预算等等一切事宜;(2)宣传。音乐会演出宣传在整个组织流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开任何音乐会都要有观众,准备的再充分,没有观众一切无从谈起。宣传工作主要包括海报、节目单的制作、张贴,请柬的送达,重要观众的通知以及音乐会各方面的报道等等;(3)会场的布置与接待。首先根据不同音乐会的需要装饰舞台,要注意风格要匹配,然后在观众席要区分开嘉宾席和普通观众席,调试好音响,安排礼仪接待以便观众有序入场,同时还可引导观众规范鼓掌;(4)演出。前面一切的工作都是为第四个环节演出而服务的,演出时的自我心理调适、与观众的互动与其他演员的配合、以及现场的发挥都是非常重要的,也很大程度都决定着音乐会演出的成败;(5)后期制作。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现在已经可以记录下这种艺术形式,音乐会影像资料的录制、编辑、整理以及制作都是音乐会演出结束要做的重要工作,同样也为以后的学习留存宝贵的材料。

3、音乐会演出项目的控制点

成功的音乐会演出除了要有完整的流程以外,还要注意几个重要的环节。(1)彩排的重要性。一台综合的文艺晚会演出之前的排练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单独学练、连排、响排、彩排。[3]彩排是正式演出前的最后总排练,彩排时演员必须化妆、着正式服装进行表演,所有要求与正式演出一样,在彩排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纠正解决,以保证正式演出顺利进行;(2)音乐会节目设置。音乐会节目的设置不能仅仅依靠个人喜好,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要选择符合并能够发挥表演者自身水平的作品,二是要考虑到前来观看音乐会观众的群体,是否能够接受的作品,三是根据主办者的要求选择符合音乐会主题的作品;(3)音乐会主持。音乐会主持包括主持人和主持词两个内容,主持人为舞台上的主角和台下的观众搭建桥梁,起着穿针引线、调动观众情绪、控制演出节奏的作用。[4]因此,选择一位合适的主持人值得认真思考。主持词是音乐会演出主题的重要体现之一,它包括开场词、串联词、结尾词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它相对固定的框架和内容;(4)演员的造型。音乐会的造型包括服装、发型、饰品等,这些只有一个原则,依据音乐会的风格而定;(5)音乐会的成本控制。本文研究的音乐会演出均为无任何经济收入的,故要考虑运行的成本,尽量满足支出少效果好的原则。(6)各部门之间的协作类型。成功举办一场音乐会是需要多方通力协作的,无论是演员、后台服务、礼仪接待、灯光摄影、舞台监督等等缺一不可,所以承担不同任务人员既要独立完成,又要加强联络,以保证演出的顺利完成。

五、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音乐会演出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音乐专业教学本科阶段的毕业汇报音乐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作为必须完成的一个环节,那么学生举办音乐会纯属自

愿。还有我国高校音乐院系组织的交响乐团等表演团体,一般是有任务时学校才安排排练时间,没有专门作为一门课程,这样就影响了演出质量和学生表演水平的提高。普通高校音乐会演出项目的顺利实施,从来就离不开学校的推动,无论是具体政策上,还是机制的建立上,学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西安石油大学音乐系的毕业生汇报音乐会以及各种实践性音乐会从2011年开始已经成为一项制度,与学生的课程以及艺术实践学分相结合,从制度上保证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音乐会演出质量不断提高。

希望本文的撰写对准备举办音乐会的单位和个人具有一定得借鉴意义,从而更为顺利的、保质保量的圆满举办。

【注释】

[1]胡晓. 音乐会建制的起源与形成研究 .海音乐学院2006年硕士论文.

[2]潘家奎. 国立音专音乐会实践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

[3]王德彰 “彩排”前无须加“带妆”. 咬文嚼字,2012.04.

[4]王荣荣. 毕业独唱音乐会举办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