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三化学月考总结

初三化学月考总结

时间:2023-01-06 03:45: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三化学月考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三化学月考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化学 演示实验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比较 归纳 综合素质 现代教育技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一直从事初三化学的教学工作,并多次从事中考化学的阅卷工作,对教学和阅卷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很是担忧和难以理解。我走访了一些学校并进行深入的了解,发现各学校普遍存在下面一些情况:

一、学生化学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在同一班内的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的反应相差很大,一部分学生听课聚精会神,积极思考和做笔记。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似听非听,左顾右盼,或埋头做自己的事,而且这样的学生在学生中占有的比重有增大的趋势。我于去年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中考阅卷工作,批阅砀山县全县初三毕业生的中考化学试卷。在阅卷中发现学生的化学成绩从卷面上反映出来的情况看,悬殊很大,同一考场内有的满分或接近满分的,而有的才二十几分、十几分甚至还有几分的(满分60分),整体情况也是如此。从阅卷后返回的我校学生的化学成绩来看,大体上也是如此,不及格的约占1/4左右。

二、许多学生对化学科的学习不感兴趣。化学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实验等等,实验现象千变万化,丰富多样。和其它学科相比较,学生对学习化学似乎应该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兴趣,而事实并非如此。我校在上学期组织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和其它学科相比较,化学科的成绩并不突出。我观察和询问了一些学生,并做了一些问卷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对化学这一门课并不很感兴趣,或者只对实验感兴趣而不喜欢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只是被动地、机械地随着老师一步一趋的学,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动力,自然就学不牢,成绩就提不高了。

三、学生缺少实际动手能力,缺少创新精神。初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态度,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去年的理化实验操作考试中,我参加考核评分工作。在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一开始做实验便手足无措,连胶头滴管也不知怎么拿或拿不稳,在实验中丢三落四,实验结束后不知道倾倒废液,整理仪器,更不用说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了。化学也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去年泗县教育局组织的初三毕业考试化学试卷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食盐和面碱,酱油和黑醋都是家庭中常见的烹调用品,请你利用家庭中现有的条件,将它们区别开来,要求每组物质简要叙述两种物理或化学鉴别方法,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这是一道将教材中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题目,旨在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却不知道怎么回答或回答不完整。

化学知识丰富有趣,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厌学、不愿学习,或成绩不好的现象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化学课是一门起始的、启蒙的基础课。一般要求在一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要做好课本的教学,训练和培养能力,复习迎接中考这三件事,因此时间紧、任务重。初三各门课都已进入全面攻坚阶段,上学期要进行新课教学.讲受新知识。下学期要复习,进行各种考试和模拟练习,迎接实验考试、毕业考试、中考等。因此教学任务特别重,教师在教学中显得特别匆忙、紧张,学生的时间更是紧张,许多学生都感到特别的累,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预习、消化和吸收,只是消极地跟着老师走,甚至跑都跟不上老师的要求,因而他们的学习就缺少兴趣和积极性,成绩自然就很难有较大的提高,一部分学生化学成绩不好就不难理解了。

二、学生分化。中小学生实行义务教育,初中实行划片免试招生。因此,从小学收来的学生文化素质和其它各项素质参差不齐。进入初中后由于中学课程增多,知识结构及教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不同,使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感到不能适应。经过初一和初二两年的努力和拼搏,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成为班级和学校的优秀生和佼佼者。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滑落下来,到了初三,每个班级内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生成绩跟不上,思想上厌学、烦学,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愿意学甚至不学。这样的学生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化学成绩跟不上就不难想象了。

三、实验教学跟不上。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整个化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材中许多概念、定律、元素和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等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同时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设计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宿州市从1999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对初三毕业生进行理化实验加试,取得较好的成绩,得到省教育局的肯定并且将向全省推广。在此推动下许多学校化学实验设备得了到改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化学实验在各个学校及化学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还普遍存在下面一些现象:有些学校由于经费紧张或者由于学校领导不重视实验,认为开设实验要浪费仪器、药品,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因此,化学实验设备不齐全,化学药品不够,化学实验开不齐、开不足;有些教师在课堂演示实验时只强调实验现象,而忽视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有些教师怕麻烦,怕危险而不愿做实验,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对有些实验由于怕麻烦或有一定的危险(如氢气在空气燃烧)而不让学生做。凡此种种由于学校和授课教师对化学实验不够重视,而导致学生缺少练习和训练的机会,实验能力得不到有应有的提高,使部分学生因此而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消弱了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知识是青年学生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将来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而如此多的学生,对化学科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放弃对化学的学习,这将对这部分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深造、工作和生活等都很不利。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加强对化学科的教学,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初三学生的化学成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实验教学.实验是创新之本,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的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同时,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特征,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优势。它集声、光、色、态、美于一身,通过它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所以化学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实验,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精心安排,设计好每一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同时发挥实验的艺术功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由于我市进行理化实验加试已经几年了,各学校的实验设备已有了较大的改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力争把大纲要求的实验都开起来,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开好实验课。同时,像我们泗县中学这样实验条件较好的学校,除了开足大纲要求的实验外,要尝试着把学生领进实验室,让学生自己用实验来探索知识或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总结,在实验室中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当然了这样做授课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准备,也可能“浪费”更多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但这样做是值得的,是有价值的“浪费”。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还应有目的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实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多的练习机会,为新课程改革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新路。

四、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它由两个相互协同的小系统组成,一个是操作系统,另一个是动力系统。非智力因素包括(包括情感、兴趣、意志、动机、性格)构成动力系统。它虽不能直接介入学习过程之中,但却以动力为核心,调节和维护着学习活动的进行。没有操作系统,那么学习活动的产生和维护都会成问题。学习一旦激发起热情,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愉快、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克服别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奋发进取。所以把兴趣称为追求真理的第一站,人生事业的起点,可见兴趣效用的重要。初中更要注意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初三教材中拥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实验正是学生兴趣的敏感区,我们应抓住这一兴奋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把兴趣从化学实验迁移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上来,变对实验的好奇心理为化学实验知识的探究心理,激发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自我需求感。在化学科学中蕴含着大量的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和粉笔炸弹等)和化学典故,教师在教学中适时的穿插一些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趣味实验和化学典故,也会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心理。同时教师应积极主只动地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设置一些精彩而诱人的教学情景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化学课的新颖性、趣味性、实用性,寓教于乐。

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欲使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课,首先让学生热爱、信任你本人。学生在学习中一旦敬佩你、信任你,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你的课无形中学生就会感兴趣,就会学的轻松自如。所以教师在平时就应特别注意处理好师生关系,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做学生的表率和楷模。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知名度和威信,还应从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积极主动地去接近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师生关系进一步得到和谐发展,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增强教学效果。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古人云“学贵有方”,所谓学习方法就指学习时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或途径。化学科有许多与数学、物理等学科不同的特性,我们在教学应充注意这些特性,教会学生用化学的眼光去看问题,用化学的观点去解释问题,以求达到最佳的化学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向学生渗透强、调学习化学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和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当然了,不同的学生,其学习方法不同,但对于初三化学教师,我认为在教学中应重视下面几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1、强化学生识记:许多学生说“数学、物理难,化学繁”,这个“繁”字实际上就反映了化学学科知识点多而又分散的特点。的确,由于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而大纲又要求学生的化学知识达到一定的水平,对方方面面都要有所了解。因此,初中化学教材和高中化学教材相比较,除深度和难度有悬殊外,高中教材所具有的章节,初中教材中基本上也有。例如:碳族、氧族、金属、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只不过在初中教材中涉及内容较浅显。因此,初中化学要求学习的内容虽浅显但较多而繁锁,而且分散到各个章节中,更由于难以从理论上进行理解,因此这些内容就显很散,很繁,记忆起来难度大而且容易遗忘。

尽管化学中要求记忆的内容很多而且容易遗忘,但在教学中仍要强化记忆,特别是各章中涉及到的各种化学实验现象和众多的化学用语。例如: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这些内容若不记住,记不熟,是很难学好化学的。例如:不能准确的描述各种化学实验的现象,则不能正确地鉴定、鉴别和推断各种物质;不能正确地书写元素符号,标出化合价,则不能写出正确的化学式,例如:第八章酸、碱、盐是公认比较难学的章节,也是中考的重点。原因在于第八章有大量的化学反应及化学方程式(其中大部分为复分解反应)大部分同学都知道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的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只要把构成两种化合物的阴阳离子相交换,重新组合就可以,但是,许多同学就是写不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原因是化学式写不对,他不知道怎样交换,交换后的化学式怎么写。所以,要学好初中化学,记忆还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序言,第一章中中有大量的化学实验和概念,需要理解的内容较少,因此在这一部分教学中要强化记忆,只要把这一部分内容记得很熟,在第一次月考中就能取得好成绩,为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基础,也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当然了,强化记忆也不是让学生像背诵三字经、百家姓那样去背,而要求我们在教学当中,帮助学生抓住重点,抓要点,理清思路,理顺网络,运用正确的记忆方法,如联想记忆、概括记忆、韵语、歌诀记忆、谐音记忆等。使化学学习变的简单明了,即易于理解,又便于记忆。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涉及的操作要点很多:试管口向下倾斜,导管伸到试管底,先通氢气后加热等,这些操作要点都是从围绕安全这一点提出的,我在边分析边总结的基础上又给出了一首歌诀“实验开始先通氢,赶走空气再点灯。由黑变红先撤灯,试管冷后再通氢。先点后通要爆炸,先停后撤要氧化”,这样学生即能理解,又能记得住,记得牢。

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结构性质用途这条主线在全面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对物质的性质和结构进行合理的推导和验证,并由此掌握其主要用途,从而把同一物质各个方面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系列化记忆,避免知识的碎化、遗忘,这在高中教学中优为重要。

2、及时归纳、总结。归纳是把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分别加以综合,从而获得一般结论的方法。逻辑学上把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形式称为归纳。初三化学知识点多,相对比较零散,记忆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帮助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例如: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初中化学中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对以后学习制取其它气体(例如,实验室制取甲烷、二氧化碳等)有很大的引导作用。我在教学中,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之前,上了一节“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总结课,把实验室制取各种气体的原理,仪器和装置,收集、检验、验证和干燥等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并通过投影仪把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的装置,收集、干燥等各种功能的连接装置都投影到屏幕,让学生清楚的掌握,什么性质的气体该用什么装置来制取、收集等。然后根据这节课我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设计一套制取、收集、检验和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装置图,同学们也都很容易的完成任务。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的归纳方法,将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会比较。比较法就是找出事物的异同关系,揭示事物内涵的一种思维过程。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性质等之间即有区别又有联系,很容易使学生混淆,造成误解,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多困难,如元素和原子的概念,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氢气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比较,找出这些概念、性质、实验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将这些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物质性质以及实验进行比较,综合分析,找出异同,加深理解,牢固掌握这些知识。

4理论联系实际。化学是一门跟人们生活联系密切的科学,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都与人们生活十分贴近。例如,蜡烛燃烧的过程包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由湿衣服晾干联想到分子运动,农村电线杆烧黑想到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稳定性,而喝糖茶时不断加入蔗糖的过程则是由蔗糖溶液由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过程,而酸、碱、盐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我们在教学中如能认真挖掘出这些联系点,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实践,巧设各种生活情景,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规范学习习惯到有计划的指导如何听课、记笔记、做小结,复习抓点、串线、结网,科学思维、归纳、推理、演绎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崇善求实,认真思考,积极学习,则学生一定能把化学学好。

四、突破教材难点。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一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习劲头很足,然而半学期过后,便有一部分学生开始厌学,对化学不怎么感兴趣了。当初三新课结束(第二学期开学第二周期左右)时,会又有一批学生对化学感到迷茫,不知怎么学,化学成绩赶不上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现象呢?这是由初三化学教材内容编排的特点所造成的。

初三化学教材中有几处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内容。首先是原子、分子的概念,元素符号和化学式,其次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化合价,最后便是第八章酸碱盐。这几处内容由于概念抽象,内容难以理解或者是方程式过于集中,难以掌握、而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许多初三学生因在这几处内容的学习上受到挫折而对学习化学失去兴趣、信心,甚至放弃对化学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要注重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度过这一关。

分子、原子都是微观粒子,由于看不见,摸不着而很难从感观上去理解这两个概念。当学习元素和元素符号后,对元素符号特别是化学用语中的一些数字,(如元素符号前的数字,化学式中元素符号的角码等)的含义更容易产生混淆,对什么时候一种元素,什么时候表示一种物质,什么时候表示若干个原子,什么时候表示一个分子含有几个原子等搞不清。我在讲授这些内容时,一般采用慢节奏,多练习的方法,慢指教学进度慢,仅原子一节我就用了三个课时,使学生清晰得掌握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区别,原子的结构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然后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原子内质子,中子及核外电子之间的关系,而通过模型、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掌握几个分子,几个原子及一个分子中含有几个原子等的表示方法及区别,并通过练习的强化,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及化合价的有关内容是本教材的又一难点,教材在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很简单、抽象,如果单讲述这一点,学生是很难接受的。我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对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进行细讲,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稳定结构,什么是不稳定结构,不稳定的结构为什么有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结构的趋势。然后在讲授离子及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引入电子式的概念,通过电子式很容易让学生知道该粒子是否为稳定结构及得失几个电子或通过几个共用电子对才能形成稳定结构,并让学生进行练习。虽然不要求学生熟练地写出物质的电子式,但也要让他们清楚了知道一些常见化合物如:食盐、氯化镁、氯化氢、水、二氧化碳等形成化合物时各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几个电子或形成几各共用电子对。通过这样的学习,在理解化合价的实质时就容易多了。在此基础上再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并运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就要简单多了。

化学式是初中化学的又一分化点,许多学生都过不了这一关。通过几年的摸索、测试和比较,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集中学习,分散记忆,逐步理解、掌握”的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平时教学中,我把遇到的各种物质:如水、氧气、二氧化碳、高锰酸钾等物质的化学式都以固定符号的形式交给学生,让他们初步学会书写这些物质的化学式,并用这些符号去代替表示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中的各物质。等学到元素符号、化学式时,再集中学习,利用谐音、分段、歌诀等方法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其化合价。再通过化合价,让学生写化合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集中背诵,我用汉字写出物质的名称,然后让学生快速地写出化学式。在学习第四章化学方程式后,又让学生把第四章以前所学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写出来,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记忆、比较,这虽然浪费了许多时间,但对后面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帮助和铺垫作用。

第八章由于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过于集中而被公认为难点,但也是中考的热点。涉及的反应不仅有课本中提到的,而且有许多课本上没有而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的性质规律而能发生的反应。许多学生都能记住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常见酸、碱、盐的性质,但在具体解题中,如:物质的推判、判别、鉴定等时往往感到束手无措。我在授课时在授完酸的性质后上了一节复习课,通过实验和练习把酸的性质及用途进行扩充、外延,让学生尽可能清楚掌握各个反应的现象及方程式的书写,并且隔几天就提问或默写,进行复习巩固。在讲授完复分解完应条件后,又对复习分解反应及条件进行专项复习、巩固,写大量的不完整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补充。在理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时又让同学进行大量的练习,并进行总结。总之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同学们掌握如何交换成分来书写方程式,如何叙述检验离子的操作过程、现象、结论,如何寻找突破口来解物质的推断题、鉴别题。经这样的练习、巩固,一般的学生都能顺利通过第八章的学习。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化学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对化学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教师对教学构想产生了创薏,促使教学过程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促使学生改变了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法,形成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式的重新组合。多媒体的特点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单一为多样,拓宽学生的视野。在优化学习环境,培养学习兴趣,创造情景教学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如分子、原子、原子结构等)非常抽象,难以理解,成为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把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的过程通过电脑投影到大屏幕上,通过屏幕显示的内容,使同学们清楚地知道氧化汞如何分解成原子,分解成什么原子(用红色小球表示氧原子,黑色大球表示汞原子),这些原子又是如何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通过这样形象的显示,使同学们很容易就掌握了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什么。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讲解和学生不知所云的现象。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将静态图示转化动态图示,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有利于概念的理解理论的掌握,增强教学效果。

2、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增强实验效果。在教学中,经常要做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现象应足够明显,应该能让全班的学生观察清楚。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实验的可见度极低,像一些微小的实验或不易观察的平面实验(如在点滴板上的实验),距离讲台较远或视力稍差的学生难以看清实验现象。这时如能运用一些现代教育媒体,就可以大大强化实验效果,例如,制取氢氧化亚铁的实验中,氢氧化亚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成氢氧化铁,随着氢氧化铁的量由少到多,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灰绿色、墨绿色、最后全部变成红褐色。由于氢氧化亚铁的氧化速率比较快,一般情况下,在实验中狠难看到颜色的变化过程,而如果让实验在多媒体演示平台上进行,学生则能看清楚在“形如棉花的白色絮状固体的周围颜色逐渐变成红褐色”的过程。

课堂教学已进入现代化阶段,课堂教学中不能没有电化教学。我们应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好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六、密切联系班主任,进行“抓差扶优”:在我校几次月考统计中,化学成绩不及格的占1/4以上,要全面提高初三学生的化学成绩,就不能忽略这些“差生”,放弃这些“差生”,“差生”形成的原因各种各样,因人而异。有的是因为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屈子中考的压力,没有把思想观念真正转变过来。即“变应教育为素质教育”。围绕着中考转,怕学生考不好,急于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的学生因基础差,成绩一直跟不上;有的则是思想落后,受社会影响大,不思进取,成绩不好而逐渐的放弃了学习。这些学生对学习信心不足,动力不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因积极联系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抓差扶优”以全面提高初三学生的化学成绩。

课堂教学精心设计,不放弃“差生”。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喜欢提问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回答问题或演示实验,因为这些优秀生回答问题准确率高,为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节省大量的时间。但长期这样做会严重挫伤那些“中等生”及“差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无事可做、被动学习、消极应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差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我在教学中,总是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或思考问题,有意识地把难度大的给“优”生、“中等生”,难度小的给“差生”,这样“优生”和“差生”都能顺利地回答出正确的答案,经过长期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活动教学中活跃起来。再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表扬,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帮助“差生”消除因学习不好“抬不起头来”的思想包袱,打消自卑感,逐渐恢复自信,学习也就慢慢的好起来了。

为了进一步取得“抓差扶优”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上创设一个让个体在群体中发展,彼此相学,师生交流及教学相长的环境。如在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让同学们讨论下列问题:(1)、试管为什么要向下倾斜?(2)、导管为什么要伸到试管底?(3)为什么要先通氢气后加热?同学们通过讨论很快就得出结论。当问到“在实验中发现试管破裂,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时,差生和优生的思维都很活跃,都想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显示自己的真知灼见,经过学生的讨论发言,同学们很快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切在阐述破裂的原因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开拓了我的思路,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2篇

其实,所谓师道,重在实践。它体现于众多成功教师的身上,是由他们的教育实践支撑起来的,而不是存在于空洞的教义和冠冕堂皇的话语之中。成功的教师,自有其为师之道,其师道或新或旧,或正或奇,或严或慈,虽无定规、定格,但都出于“真心”,缘于“真情”,始于“真爱”,都是“真经”。真,才能感人心,服人心。离开了一个“真”字,一味在笔墨上出新论,在口舌上争短长,不管用。

生命之树常青。所以,讲师道,要讲“活老师”,讲“个性”,不要讲死教条、标准化。“师道新说”之“新”,用意在此。

这里,我要讲述的是北京十一学校的几位教师。

秦建云:京城最有魅力的男教师

在我接触的十一学校的男教师中,秦建云老师的个性是最鲜明的,其为师之道也很独特。

秦老师1987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先教中学,不久便被调到张家口师专物理系任教,1994年离岗到北京谋求发展。他说:“自己经历了一个从中学到大学再回到中学这样一个过程,这一经历为自己更好地从事中学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教师,秦老师是很讲“师道尊严”的。十一中学过去是“国有民办”学校,故选择十一学校的学生家长一般都有经济实力,于是也就有了一些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甚至攀比的现象。虽然学校也有“学生不准带手机进校园”等规定,但往往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秦老师接班后,在跟学生见面的第一堂班会课上,一不讲班级目标,二不讲班规校纪,而是讲自己的教育理念、管理策略,后来不知不觉就讲到了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学生、讨厌什么样的学生,讲到了学生多年来一直与家长、教师争执的“人权问题”“自由时间和空间问题”……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你们的最大人权,乃是你们的人格发展权。如果哪个家长、哪个老师侵犯了你的这个权利,请你告诉我,我会努力帮助你实现你的权利……但是,享受不是你的权利。因为你自己几乎一无所有,在金钱、财产方面,你们都是穷光蛋!算一算自从出生以来你的花销吧――妈妈住院生你,你吃饭、住宿、生病去医院,你父母托人找关系上最好的幼儿园,你看画报、学钢琴、学画画,你要上最好的小学,甚至为了你上学家里还要专门买房子、租房子,你学得不太好时还要为你出钱请家教……你不但没有挣到什么钱,你已经欠下了你父母的巨额债务。

前边的即使都不再计算,单单说你家为你选择十一学校上中学吧!十一学校是国有民办学校,你每年除正常的花销外,还要另外交给学校18000元,3年是多少?6年又是多少呢?

你平均每天要花多少钱?你去采血的血站打听一下,这些钱能买多少血浆?这些血浆是哪里来的?不是我们父母的心血吗?很多父母都说,我们挣钱不就是为了孩子吗?言外之意,他们的所有快乐都寄托在你的身上,你给他们带来快乐了吗?你怎样带给他们快乐呢?

……根据我的观察,学习好的学生,没有一个是嫌学校食堂的饭不好吃的,他们甚至会觉得到校外吃饭是耽误了学习的时间。靳柯(2006届毕业生,考上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在读高中时没有手机;钱坤(2006届毕业生,以701分、北京市第四名的“裸考”成绩同时被清华大学和香港大学录取)住校6年,除了校服,根本就没看见过他穿别的衣服;段辰(2006届毕业生,以666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到大学二年级了,还穿着十一学校的校服。物质条件的匮乏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好学生,也不妨碍他们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

秦老师的“学生是穷光蛋”“学生是吸血鬼”的“理论”石破天惊,一下子把学生镇住了,学生从此服了。

秦老师曾接手了一个不太好管的初二直升班。这个班原来的几位班主任都比较年轻,有部分家长比较“挑剔”,总感到“不放心”,对老师的工作指手画脚。秦老师接手没有几天,就有几位家长委员会的代表来找他,要跟他“理论”他的治班理念与风格的问题。有的拿出美国的教育案例,有的拿出日本的教育案例,“摆事实、讲道理”,反对秦老师不让学生“自主管理”,要求他给孩子们“民主”,等等。秦老师待他们一一说完,便轻松而耐心地给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去医院看过病吗?如果你们根本就不是医生,请问,你们会跟医生争辩你的治疗方案吗?”“教育是一个专业工作,我从事这一职业已有20年了,虽然我不一定是最好的老师,但我想,我还是有一定的经验的吧?我想请你们尊重我的专业――教师对待学生,都是一样平等的,只有教育手段的不同,而无教育目的的不同。虽然看上去两个孩子出的问题是一样的,犯的是同样的错误,但我对他们的处置方式可能会有天壤之别,这叫因材施教。培养孩子就像种庄稼,请你们再耐心一点……”

在许多人看来,秦老师的这些话语或许有些不合时宜,是在维护“师道尊严”,但教师是要有“师道尊严”的,否则,就不会有教育的主动权。而“师道尊严”不是“装”出来的。秦老师的“师道尊严”是源于他的“专业”自信――所谓“艺高”才能“胆大”、气壮,自然能够让人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做班主任,秦老师的“懒”也是很出名的。

一般来说,班主任都是早来晚走,总是勤勤恳恳的样子,赶上期中、期末,经常有教师叫苦连天。但从来没有看到秦老师有这种状态。别的班,像收费、排座位、安排值日等事情,大多是班主任干的;但在秦老师带的班里,这些事情都是班干部做的。有一次一位同事问他:你这么放心吗?如果学生收费收到假币怎么办?他的回答很简单:“我就垫上呗!谁让我懒呢。”

十一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期交8个班会教案,他所带班级的班教案都是学生写的。学生写的班会教案,口气居然就像他本人一样!这样久了,年级组长、学校领导也都习惯了,往往班级里有事情时,不是找他而是直接找他所带班的班长。

他如果将一个班从高一带到高三,那么到高三阶段,这个班连值日生都不用排,而教室里每天都是窗明几净。

在教学上,秦老师也“懒”得出奇。

平日,看不到他在办公室忙碌地备课,而课却上得很受学生欢迎。同事们问他,怎么从来不见你备课?“我备课的时候你们往往看不到。我的课是在假期里集中备出来的。一个暑假,我就备完了几乎一学年的课,一个寒假我也可以备3~5个章节。”

秦老师也很少像一般的教师那样每天收、改作业。他的说法是:“我每天都在面批――课堂上学生把作业摆出来,我当堂讲,他当堂改,岂不是面批?”“学生学好学不好,主要在于他的态度。高中学生了,如果老是让他在你的监督下学习,是永远都学不出来的。”

有意思的是,作为物理学科的教师,在课堂上,秦老师并不怎么善于讲题,他的学生做的题目也不很多,但学生就是喜欢他上的物理课,物理成绩突出。他从不陈述教材内容。他认为,给高中学生讲课,如果还是一味按部就班、慢条斯理地陈述,那样的课一定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高中生都有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基础。”“理科教师,最主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是把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方式、思维方式交给学生,摆出来给学生观察、研究。”

秦老师在物理教学方面的基本观点是:“一个理科教师,必须有自己对学科的理解。学生所需要的,正是你自己的这种见解,这叫用教师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用教师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

学生说:“上秦老师的物理课,根本就不敢犯困。因为他所讲的内容,在教科书上很少能找到,甚至在任何教辅书上也很难找到。”“只有我们没想到的,没有秦老师讲不到的,他简直就是一位物理学大师。”

谈到秦老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个性,他的同事王笃年老师认为,这可能与秦老师原来任教于高校有关,但更与他善于学习和思考有关。王老师说:“由于一直教同一年级,也由于我是教化学学科的,物理与化学有一些相通的东西,如化学键等微观作用力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磁铁到底是怎样产生磁力的,原子核的结构基础,等等,因此经常就这样的问题和他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觉得他与过去碰到的一些物理教师不同,虽然有些问题他也不是很清楚,但他能把该问题的来龙去脉说出来,把目前科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情况告诉你,至少也会把他对此问题的思考说给你听。大多数时候,都能给你以很大的启发,令你耳目一新。”

秦老师说:“20年的教学经历与社会磨砺使我养成了宽容、简单、求真的习惯,也正是这一习惯使我能很好地与同事相处,并影响着自己的学生。我最喜欢用‘急生愚、合生良、勤生智’这句话来告诫和鼓励我的学生。”其实,他的“简单”,他的“懒”,都是“勤生智”的结果,是一种教育境界、教育智慧,也是一种人生境界、人生智慧;他的“无为”自然也就收到了“无不为”的效果。2004年,他代表北京市参加第二届全国物理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2005年他所带的学生参加物理奥林匹克竞赛,有4人获得赛区一等奖,开创了十一学校物理学科的新局面;2006届高三毕业班中,他带的一个班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有17人。

在教学上,秦老师最引以为自豪的是他现在正在进行的“初高中物理课程整合”教改实验。教改针对现行初高中物理教材强行将物理知识根据分段验收的需求进行不合理划分的弊端,在内容顺序上按照数学及物理学自身的系统结构进行重新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高初中的有些知识内容直接打通,取消不必要的螺旋式认知方式,直接“拉直”,并将初高中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整合编写,形成了本校的校本教材。在教材的编写中,吸收了大量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参与;在教法上,强调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要求,突出对学生自主培养发现问题能力的引导。实施大单元“四环节”教学:环节一,学生自学自研;环节二,师生彼此问难讨论;环节三,教师概括总结;环节四,水平验收(学生根据教师的命题要求,自制一套试卷并配制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

教改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之受常规教学训练的学生的能力有很大提高。2008年春,他带的物理竞赛班的学生参加了由香港科技大学主办的“泛珠三角地区暨中华名校物理邀请赛”,被派去的10个学生中,有6人获一等奖(获得一等奖的共30人)。大赛组织委员会为鼓励成绩遥遥领先的两个学生,特地设了“并列冠军”,而这两个并列冠军竟然都是他的学生。在2008年北京市高一力学竞赛中,他的学生中获市级一等奖的有12人,远远超过北京四中、人大附中等老牌名校,遥居全市之首。

在众多的荣誉中,秦老师最为看重的是他于2007年教师节一举当选为“京城最有魅力百名男教师”。这项活动是由《北京青年报》等7家媒体共同举办的,当选名单是通过网络提名、推选确定的,完全是一种民间行为,甚至连奖品、奖状也没有颁发。但秦老师却把这视为最高荣誉,比2004年获得全国物理创新大赛一等奖还高兴。或许在他看来,这种社会的认可更能体现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

大开大合,能放能收,心态从容,举重若轻――像秦老师这样的男教师,的确是很有魅力的。

贺千红:如果手中有两块面包,要用一块换一朵水仙花

您洞察我们每个人内心点滴的变化并智慧地化解一切,您给我们的爱和力量,已成为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遇见了您,我才知道,做女人真好;遇见了您,我才知道,瘦也值得骄傲;遇见了您,我才知道,才华也能伴随美貌;遇见了您,我才知道,我该怎样追求伊人风尚。作为一名老师,这是一个奇迹――得到全体同学如此一致的肯定、赞扬、尊敬、爱戴。我们不止一次由衷地对别人说过,我们真庆幸能遇到您这样一位老师。

作为女教师,能够得到学生这样的称许,肯定是最幸福的。贺千红老师就是一位拥有这种幸福感的女教师。

贺老师来自四川成都,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89年起在北京十一学校工作至今,担任班主任工作18年,历史教学工作19年,1992年起任海淀区兼职教研员。贺老师曾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青年教师录像课比赛一等奖和海淀区基本功大赛全能奖等;2007年起担任十一学校历史学科主任,现为海淀区政协委员、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骨干教师。

对教育工作,贺千红老师有一种诗意的追求,有一种“直指人心”的把握。她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也是诗性的:

教师的教要着眼于服务学生的人生,重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和公民教育,关注人事(做事)、人心(做人)、人文(生命品质),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课堂内外几句鼓励,一个眼神,一丝微笑,提前几分钟走进教室与学生交流沟通,能任意叫出自己所教的几百个孩子的名字,这点点滴滴,都有触及心灵的力量。

怎样通过一课时更好地引导学生个体人生的开展?更好地给师生的精神成长多一些的帮助?一天天一课课究竟为总目标服务几何?如果我们经常站在一节课之上思考课堂,我们课堂的教育实践就会在我们对教育的内在关注中逐步提升。求真、崇善、博雅、人文的课堂高度的提升,最终会有利于师生人性高度的提升。

学生就像玉石,雕琢他们的刻刀必须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迁就和马虎;但把握刻刀的手却应该包含爱意,不让他们在被雕琢的过程中受到伤害。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不在于多么惊天动地,而在于一点一滴的坚持与关爱;要相信每位学生心里都有“先进的自我”存在,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心灵中隐藏的“先进的自我”,把它请出来,帮助它健康壮大。用学生的心灵深处的能源,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多给学生一些肯定,他一定会向你希望的方向前进。

“关注人事(做事)、人心(做人)、人文(生命品质),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用学生心灵深处的能源,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这一切,都“直指人心”。“直指人心”的力量是巨大的。正是靠了这样一种力量,很多“问题学生”在贺老师的引领下,“精神世界”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健康地成长起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贺老师既“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迁就和马虎”,又“包含爱意,不让他们在雕琢的过程中受到伤害”……

2004年9月我接手了高二文科四班。第一次进教室,就发现了她的不同。未穿校服,头发披散,长长的刘海几乎盖住了半张脸。她用手把刘海卷起,斜视着看我,态度冷淡,又好像心存疑虑,似乎在冷眼旁观我能否在她身上打开一个缺口,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想起之前召开的高三教师会议。张之俊主任说,两个文科班不仅整体学习表现不如人意,四班的几个女生的情况更让人担忧,工作将很费心并充满挑战。

她就是那几个需要“费心”的女生之一。头脑较聪明,但学习不用功,成绩差,总分750分的考试常常只能考到400分左右;漠视校规校纪,经常迟到、早退、逃课;在年级里与几个问题女生交往过密,常有意群体违规,在外有不良交友现象。她的耳朵上扎了两个眼儿,小耳钉耳坠换着带。家长虽事业有成,也很配合学校工作,但面对孩子,却无能为力,多次打电话、上学校寻求帮助。

通过多次了解,我分析了她的心理感受和现状。第一次见面后,我找她聊,试着劝她:“你爱干净,每天早上都要洗头洗澡,这就比别人少睡好一会儿了,为戴耳钉花时间,你得起多早啊!你老想着带哪个饰物,刘海那么长老挡眼睛,多费神耗力啊。听你爸爸说,高三你是想给老师和大家一个惊喜的。”她抬头看我,沉默良久,说考虑考虑。第二天,她耳朵上干干净净的,但头发还是没扎起来。我拿出早预备好的皮筋给她,她无奈地看着我。后来,她告诉我,她本来预计我要给她一个下马威,要讲一堆大道理,那样她就坚决要戴,但我站在她的角度为她着想,她就不好意思戴了。看到我给她的皮筋,又体会到我对她已有了解,她说我不仅心细,还会是一个很难缠的人。我们的交往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个人计划”交流会,是高三起始工作的重要环节。我布置她认真准备,在班会上作重要发言,给大家启迪和示范;告诉她:“欲得中,必求上上”,希望并相信她不会让我失望。为一炮打响,我帮助她一起精心准备。大家都没想到在她的心中还有那么多的思考与志向,全班的掌声为此而经久不息。其实,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两个“自我”,是信任激发了她展示“心中优秀的自我”;而一旦在全班表达出来,她就会努力塑造优秀的形象。经过这次发言,她开始感到“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希望”。

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的坚持更为艰难与重要。她申请在班里上晚自习,明知她可能迟到、早退甚至缺勤,明知她可能影响全班,但我不能还未让她尝试就把她拒之门外。她没想到我那么快就答应了。“想学习是好事啊!写好保证并说到做到就行。”不久,同学就有反映了:她常进进出出,为的是上卫生间照镜子;她看书不专心,东张西望,甚至下座位走动;她有时还不见了,不知去了哪里……负责晚自习的同学提议我取消她自习生的资格。想到她在家学习更没保证,我开始做其他同学的工作,希望大家给她机会,不要让她掉队。我也加强了对她的监督:每天6:30晚自习开始后,看见她和全班同学都按时有序地开始自习了,我才安心离开;我经常抽查晚自习,其实就是为了看她;查自习时,我总要走到她跟前稍作停留,表示对她的关心与认可;我还与她规定了每天中午回班的时间,说好是答疑和休息,实际是尽量减少她在外的时间……她似乎也体味到了我的苦心,情况好转了好长时间。可是,一天下午的自习课上,她又不见了,也没给我请假,同学们也都不知她去哪儿了。我从三楼找到六楼,也没见到她,心里真是很气愤。十多分钟后她回来了,说是突来例假肚子疼,来不及向我和同学请假,到医务室看病去了。我那时在她身上花费的时间已经太多,不知怎的心里断定她撒谎,就非常冷淡地让她跟我去医务室核实。我当时想高三的女孩子,自尊心很强的,不会跟我去的,这样我就有理由不让她上晚自习,也不想再多管她了。没想到她一口答应。事实证明了她没有说谎。我暗自庆幸当时没有暴怒,多给了她一次机会。事后她对我说:“要是从前,我肯定不会跟你去的。我去是想告诉你,你对我好,我心里都知道,我不会骗你的。我以后去哪儿,一定先向你请假,不让你着急。”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坚持与较真儿中,她的坏习惯终于败下阵来。

为培养她学习的兴趣和持久性,真正从内驱力上解决问题,光感化监督显然不够,我又和她一起根据班级的“管理梦想”的表格制定正确的复习策略:先提高一门低分科成绩,再争达班平均分;每一次月考后都仔细分析试卷,查漏补缺,并规划下一次的新目标;用好数据,让数据说话,扎扎实实地解决每一个问题,看到每一点希望。一次历史考试,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让她在全班交流经验。她很详细地把自己的学习方法介绍给了同学们:认真查阅落实每一个知识点,并从宏观上把握各类题目特点。这次交流不仅鼓舞了她自己,也激励了全班同学。就这样,点点滴滴,水滴石穿,她一天比一天进步,而进步是兴趣和信心建立的基础。最终,高考她取得了509分的好成绩……

贺老师用激情和爱心拥抱教育,也用激情和爱心拥抱生活。对生活和人生的理解使她懂得了教育的真谛,对教育的理解也使她更加深刻地懂得了生活和人生。她说,自己“喜爱学生,因为他们,感觉自己‘永远28’;喜欢领导同事,因为他们,感觉心情舒畅,进取昂扬;喜欢十一,它是我成长的舞台,给予我无尽的信任和认可;喜欢读书,不仅淑女,更愿是‘书女’;喜爱生活,喜爱美好,总愿意着装美丽,气质温雅;喜爱家庭,相亲相爱,相携相扶。这么多值得喜爱的人和事,我的内心因此充满感恩,同时也奉献我的关爱、勤勉和智慧”。

“如果手中有两块面包,要用一块换一朵水仙花。”柏拉图的这句话是贺老师最喜欢的人生格言。对她而言,教育就是她生活中盛开的水仙花。

杨进基:他让人想到《亮剑》中的李云龙

在十一学校的教师中,杨进基老师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是一个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能创造奇迹的人。没有显赫的学历,起步于中国教育的最基层,一路打拼,创下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胸前挂满了勋章,然后来到北京十一学校。

20世纪60年代,杨进基出生于豫东南的大别山脚下。在那个“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会ABC照样当接班人”的动荡岁月,他进入公社中学读书,当时连乘除法应用题还不会解呢!那时学校里的许多老师连高中学历都没有,课讲得不清楚,他只好把小学的课本拿来一点一点地自学,直到后来能帮助别人解题,才发现了学习的乐趣,从中悟出了把知识传授给他人的基本方法,并由此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1979年,凭高考成绩他完全能进入大城市的名校,但他却选择了离家最近的信阳师范学院化学系。大学毕业后去了距河南三门峡市几十公里、位于陕县原店镇的三门峡西铁中学,一干就是14年。在那里他一直从事初高中毕业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同时兼任团委书记,还主动担任了化学实验员、实验教师、《铁中青年报》主编、青少年广播站站长、校文艺队队长和管乐队指挥,直至到教育处工作,并很快成了教学骨干。在1997年5月举行的全国化学竞赛中,他所辅导的学生有4人获全国一等奖,其本人获国家“园丁奖”。在那里,他学会了坚忍,学会了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摸索出了快速提高“学困生”成绩的方法;在那里,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的世界观,激发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挑战自我的热情,也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年轻教师的价值取向,同时使当地许多农村学校化学教师由合格走向成熟。

1997年作为人才引进,杨进基被调到洛阳铁路局的重点中学洛阳铁一中任教。他所教洛阳铁一中高中部97级学生的化学平均成绩在8次市联考中均居第一,2000年高考化学完标率达到100%,使铁一中一举摘掉了化学学科薄弱的帽子。他担任班主任的97级一班共50人,在2000年高考中上河南省线的有48人。在1999年9月举办的洛阳市高三化学竞赛中,他指导的学生有6位进入市前15名,铁一中获洛阳市团体奖。这6名学生在1999年10月举办的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河南赛区复赛)中,全部获奖,其中魏搏和董文卓(当年进入高中时未到达该校录取分数线)分获一等奖,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和中山大学,创下了该校历史上高中学科竞赛的最好成绩。他辅导的学生刘俊杰在2000年10月的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河南赛区复赛)中荣获河南省第2名、加试实验考试第10名,被保送到北京大学。这次竞赛使洛阳铁一中在河南省内有了一定的影响,该校于2000年获得直接向高校保送学生的资格。2001年他指导学生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有4项发明被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录制,其中王展程同学的“沙漠保鲜箱”受到中国科协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并于2002年荣获“明天小小科学家”大赛二等奖。为此,该校于2002年被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示范学校”。2002年经河南省政府批准他被评为“特级教师”;2003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科技辅导员和洛阳市研究性学习优秀辅导员,同年被郑州铁路局评为2002年度“铁路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并被洛阳铁路分局普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称号,分别享受政府和铁路部门的月特殊津贴……

2004年,杨进基作为北京市人才引进,来到北京十一学校,任备课组长和指导教师,承担高一年级5个班的化学教学课、竞赛课等工作,并担任班主任和兼职海淀区教研员。2006年带队参加全国化学竞赛,在人数多而获奖人数少的情况下,杨老师所辅导的学生有23人获一、二、三等奖,其中魏宏夔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周山被保送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他所带的高三4班在2007年的高考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全班(40人)平均分约630分,其中超过北大录取线(661分)的有10人,过清华录取线的人数更多,最终6人考入清华,5人考入北大(非医学部)……人人都进入了较理想的高校。

2008年,他承担了实验区四年制高一年级5个直升班的化学课教学任务,每周正课20节,选修课1节,竞赛课半天(每周六上午8点30分至12点),同时担任备课组长,兼任海淀区教研员。他所带的四年制高一年级班数和人数都比较多,课时、工作量据说是十一学校高中部最高的。但他仅仅用了一学年的时间,便带领学生学完了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必修1的全部内容(其实还渗透了高中化学必修2的全部内容)。他在中学化学教材的整合过程中花费了多少精力,可想而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8年4月20日举行的“北京市2008年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中,1班的杨天鹤、2班的赵佳杉获得北京市一等奖;3班的邓溪瑶、李国梁获得北京市三等奖。其中赵佳杉以91分的成绩夺得北京市高一年级组第一名。这是激动人心的成绩,因为他的学生才刚刚学了7个多月的化学。

杨老师也因此被学生们亲切而自豪地称之为“金牌杨老师”。

仅仅学了7个月的化学,便获取了如此佳绩,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秘密何在?杨老师的回答很简单:

1.重视教材,落实教材,创新教材。

2.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去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使用教材。

3.让学生重走前人的路(化学发展的历史)。

4.让学生热爱化学。

5.以热爱化学为契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6.教会学生勇于承担责任。

身为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杨老师在教学上并不刻意求新求异,相反,他特别重视学科起始教育。他认为,要高度重视起始教学,学生的学科思想主要靠学科教师在起始阶段的培养。中学化学知识的连贯性很强,一环紧扣一环而不得断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初三化学学好了,高中基本就没有问题了。

他说,“复杂的问题是简单问题的聚合体。其实,越是‘复杂’的东西却往往是最简单的。牛顿是很笨的,也是很聪明的人,因为他用最笨的方法(其实是最简单的方法)发现了微积分!可以想象,求真务实,抓好最简单的基础知识的落实是何等重要呀!”我相信,这样的理科教师才是真正的“明”师。

杨老师的班主任工作理念是四育:育心,育神,育言,育行。他认为,“所有教师都要把育人放在首位,学科教学只是育人的主要载体。要养成学生良好的纪律习惯和生活习惯,主要靠准则和制度去约束。首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阵地。只有使学生在课堂上条件反射地约束自己,才能有效地把这种习惯迁移到自习课中甚至日常生活当中”。身为理科教师,他却特别重视学生智育的全面构建,要求理科学生要全面提高文科素养,所以在2004年高一刚开始分科时,他任班主任的理科班即有13名同学去了文科班,其中总成绩排在年级前50名的就有5人。这在普遍重理轻文的社会风气下,殊为难得。可见他是一个有教育思想的人。其“智育全面构建”的思想应当是一剂矫正中国教育弊端的良药。杨老师本人也是一个文理兼长的人,在河南三门峡市西铁中学任教期间,就兼任过《铁中青年报》主编、校文艺队队长和管乐队指挥。在学术方面,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课题《中小学生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开发》之“初中学生化学概念发展及评价”专题研究,获得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颁发的结题证书,主编了《北京市十一学校学研丛书必修1》等著作。所以,无论是学科专业素养,还是全面文化素养及才艺,他都堪为师范。

看了杨老师的阅历,眼前会立刻站立起这样一个形象:这是一个任何困难都压不垮的人,是一个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他的前进步伐的人,是一个不管干什么都想夺冠、也都能摘取桂冠的人……我曾对他说,你让我联想到《亮剑》中的李云龙。他笑了笑,说:“我们都是大别山人。应当说我带的班都有一点亮剑精神。”

杨老师这样评价自己:“幽默耿直而又理性思考,激情洋溢而又默默无语,认真负责而又勇于创新,追求完美而又坦然面对现实,好管‘闲事’而管不好自己的事,因为极强的责任感和好胜心而常常夜不能寐。”苛求完美的人往往会苛求于己――这一点倒不像李云龙。苛求于人自然不好,但苛求于己也大可不必。所以,像杨老师这样的完美主义者,还是应当适当放松一下自己。

但我知道,像他这样的人,是绝不会自己放松自己的。

章异群:没有人能够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献给别人

章异群老师是十一学校的高级教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原名“益群”,后来被自己的老师改为“异群”。她说:“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不知是什么原因,在任何一所学校,总是受到老师的青睐。其实我不是什么‘好’学生,上课喜欢打瞌睡,写的文章总是‘白开水’,有点固执而又自负,课堂还喜欢给老师出点‘难题’,尽管如此,老师总是对我寄予厚望。我的名字‘益群’被老师写成‘异群’,可能是希望我能与众不同,有所作为。我现在都不敢去见那位老师,因为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只能算是做到了有益于群众。”

章老师的中学时代是在洞庭湖畔的华容一中度过的。提到洞庭湖,人们总会想到岳阳楼,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其境其情自会潜移默化于人的心灵。章老师生于斯,长于斯,这种人文传统在她的身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难怪她的十一学校的同事们都这样看她:热情,善良,因为来自岳阳洞庭湖畔,颇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度。她自己也这样调侃自己:“学生说我像妈妈,女儿说我像老师,朋友圈子里谈不了几句话,立即会有人猜出我的职业是教师。总是一幅居高临下、小题大做的语气,一副一脸正气、忧国忧民的表情,总是扮演‘未卜先知’、‘主宰天地’的角色。有时自己也感到好笑,但总也改不了。”

“上一节好课,育一个好人,写一本好书,心灵深处有一片绿洲”,是章老师的教育追求。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她都特别重视教师的“人格背景”:

爱和尊重是教育的真谛。一个微笑、一句诚挚的问候、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曾经点燃过多少希望之灯。新世纪遇到新问题,大家都有同感:学生越来越难教,老师越来越难当;要求老师对好生差生要一样爱。但差生构成非常复杂,怎一个爱字了得?要做一个懂得爱和尊重的人,我想首要的也是唯一的一点就是要求教师应该有一定的人格背景,这种人格背景表现为: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强调的:“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回顾我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更加坚信一个道理:小时候妈妈的慈爱让我懂得了要爱父母,爱亲人;小学时老师的教导让我懂得了对人要有礼貌,要懂得关心和帮助别人;中学时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明白了人要不断进步;而大学时一位专业老师对学问的认真态度让我学会了治学一定要严谨。没有人能够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献给别人。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老师自己首先就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为人师表、垂范师德的基础。所以人格背景应该是教书育人必备的修养和精神,是21世纪教师必备的从教素质通行证。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纯技术层面。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通过学习,下大力气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完善自己的人格背景,用自己健全的人格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虽为理科教师,她却特别注意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完善自己的人格背景。

她喜欢读书,涉猎范围很广,善于从书中汲收营养,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和教育境界:“《廊桥遗梦》让我明白有一种更美好更伟大的感情那就是责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明白教育是需要智慧的,教育家也是在普通的小事上做到精细精心才能形成大的教育;《读者文摘》让我明白只有感受灵敏的人才能在平凡的小事中感受到不平凡,感受到快乐……”点点滴滴,悦纳于心,通达天性。

她有个习惯,就是每年的元旦会自己送给自己一个精致的写有日历的备忘本: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此时常提醒自己做人的工作是一个大的工程,必须精心、深入,不可轻率、随意。

其中有针对学生的: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是更强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生命更多地被当做手段,而非目的;即使是讲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轻易处置,那也是为了强调个体生命存在的责任,而非强调生命本身的重要性。应该说,传统文化中这些因子,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思想,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我们的教育中,更多地强调了附加于生命之上的种种责任和义务,不断地要求为了这个为了那个,却忘了生命本身自有其重要性。结果,不少人因不堪重负或失去了对生命本身的珍视,轻易地走上了不归路。

因此,从珍爱生命入手,将生命对每个人都是最珍贵的、生命只能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等有关生命本质的意识,从小灌输进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把生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可能才是预防自杀的最根本办法。

有写给女儿的: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我和你的爸爸结婚正好17年。你在分析你的优缺点,这个提议很不错。人是要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调整,才能不断地成长。同时我也在考虑,我的女儿到底有哪些优点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人正直善良,这是最重要的;同时兴趣广泛,接受能力强,有很强的自尊心,乐观、外向,有很好的自控能力,身体的协调性也非常好,总之,你的各方面先天素质都是非常不错的。我经常在心里感谢上帝,将一个各方面素质都不错的女儿给了我。我们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才能无怨无悔。

每个人都有缺点,如果利用得好,也会变成优点,所以你不用太耿耿于怀。如果学习过程中能懂得持之以恒,学会积累,那就更好了!以前我也瞧不起那些每天背10个单词的同学,觉得他们的学习太刻板;现在想起来,以前我瞧不上的同学个个都比我成就大,才发现原来自己的认识那么肤浅!一天背10个单词并不难,难的是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十年如此!一天看不到差距,一年差距也不太大,十年差距就太大了。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优秀的人,先不要急着否定,有些事是明白了再去做,有些事是做了才明白,有些事是边做边明白!人生不能重来,有些事不能等你明白了再去做,那就晚了。分析优秀人的行为和品质是人生的一种捷径。

清纯少年非常可爱,那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像一潭清澈见底的湖水。不像有些老谋深算的成年人,总是试图掩盖自己的缺点,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能认真听取真正关心你的人(如你的老师和父母)的意见,并经常和他们沟通和交流。人们常说如果你不知道现在该做什么,想想十年后你在哪里,你便知道怎么做了。做一个智慧的人,需要有十年的奋斗目标和规划,并认认真真落实每天的事!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目标坚定,并能持之以恒,必成大器!

你不要有太大的压力,要不要成大器,你自己去抉择!我只希望我的女儿乐观向上、身体健康就行了。一句话,就是希望你幸福!

在化学学科教学中,章老师特别重视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和学习方式。她认为,学习方式是更上位的东西,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的依赖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走向化学之外――由理走向文,最终建立起一种情感体验,一种价值,一种追求。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章老师为引导学生实现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方法、知识与应用在学科复习中的融合和互补,培养学生学科内外的综合意识和人文情怀,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化学上处处有平衡,工业上处处用平衡,生活中处处见平衡,平衡是一种美,平衡是和谐,平衡中孕育着力量,平衡是……请你结合对平衡的理解,写出自己的“Idea”,下节课交流。

我中学时也学过化学,但一直没有兴趣。原因是被繁杂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吓倒了。看了章老师设计的这个教学环节,我突然想:如果老师当初能这样引导,我对化学是不会不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