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组装维护论文

计算机组装维护论文

时间:2022-07-14 08:06: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组装维护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组装维护论文

第1篇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学生动手组装计算机的热情也在不断高涨,兼容PC机以其价格低廉(相对于品牌机)而深受在校大学生的喜爱,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能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理论知识,更为自己能独立组装计算机(DIY)而对该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目前,很多高校开始把“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作为选修或开放实验课程来开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一技之长。由于现行的理论或实验教材,作者从编写到出版,需经过一段较长时间,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在不断升级,性能日益提高,带来了计算机新技术、新产品与相对滞后的教材内容相矛盾,要使学生能跟上硬件发展的步伐,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已不能适应课程发展的需要,要使实验内容跟上市场计算机硬件的变化,学生能产生该门课程兴趣,对该课程的实验内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课程的特点和要求

学生学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后,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能用所学知识选购和组装计算机,具备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和维护的基本技能,常用软件的使用,局域网的搭建。

该课程的特点:(1)课程内容多、知识面广,包括计算机组成部件、硬件安装、硬件测试、系统BIOS设置、优化、硬盘的分区规划、软件安装、局域网的建设、计算机日常维护。(2)知识更新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知识、新产品不断出现,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实验)内容才能满足学生了解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3)课程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该课程的特点,要达到学习的效果和课程的目的,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

3实验内容改革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程,要求内容新、更新快,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该门课程一般总学时32,占2个学分,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摒弃过去的先讲后练,甚至是只讲不练,在充分利用实验室计算机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内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采取边讲边练,或者是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在课程的学时安排上,我们是理论为12学时,实验为20学时,基本内容大致分为6个独立的项目,现分别说明。

实验1.认识硬件(4学时)。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对计算机的主要硬件(主板、内存、CPU、硬件、光驱、显示卡、显示器)的性能指标,工作原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网上计算机硬件价格、性能的查询;结合市场调研,要求学生写出计算机硬件的调研报告[3],在某个价位的配置清单等手段,使学生从感性上对计算机组装产生兴趣。

实验2.计算机组装与维护(4学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进行拆装的成本较高,破坏性较大,为此,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利用现有实验室原有资源,例如我们采用03年购买的清华同方机型进行拆装,要求明确目标、拆装顺序、拆装过程中的注意点(曾经有学生拆硬盘上的螺丝);在此熟练的基础上,给予指导,我们准备了15套目前较流行的计算机产品组装,进行分组实验,经过教师检查,方可上电。使得学生既掌握了计算机组装的步骤,又能接触到新产品,不至于用到的都是过时产品。

实验3.常见故障的分析与判别(2学时)。由于现行的计算机维修,主要是板卡级的,替代法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本次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对实验2中的常见的一些故障能进行分析、判断,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自己能独立排错,以便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4.系统的安装(XP和WINDOWS2000Server)(4学时)。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系统分区、硬盘格式化、BIOS的设置、系统的安装、网线的制作方法,利用H3C的交换机组建一局域网。

实验5.有关系统相关软件的使用(4学时)。该实验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涉及软件的下臷和使用。

(1)系统的备份(GHOST的使用)。

(2)系统的优化(WINDOWS优化大师的使用和注册表的了解)。

(3)系统的测试(SisoftSandra的使用)。

(4)常用杀毒软件的使用(瑞星、金山毒霸、卡巴斯基)

实验6.多媒体软件的安装与使用(2学时)。内容涉及

(1)图像处理软件

(2)声音

(3)播放器的安装与使用(豪杰、realPLAY、暴风影音)

4考核方式的改革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我们在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是7+3模式,即理论占70%,实验占30%;我们采取的方式是3+7模式,即理论占30%,实验占70%。理论考核为辅、动手操作为主。

笔试考核为辅、实践操作比重高于笔试,各单项实验项目独立计分。这不仅使学生在考核上把风险分散到各个实验项目中去,也不必担心考试通不过,再次重修,真正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在实验的考核方式上采取多种形式。

(1)分组讨论(实验2)

(2)调研报告(实验1)

(3)实验报告书

宽松式的实验环境,学生在课内安排实验如不能及时完成的话,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由学生本人提出预约申请进行补做,达到规定的要求,分项目进行单独计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实践的练习,确实把按大纲规定的要求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在轻松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一项技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

5结束语

目前,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因此懂得计算机的软、硬件安装,常见的报错信息、检测方法,日常的维护和保养,“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势必将成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之一,尤其对于民办本科的学生来说,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通过对实验教学的改革,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消除学生对该门课程由于理论考试不及格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能快乐学习,体会实验过程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功感,确实让这门课程变成大家想学又愿意学的一门课程,事实证明,通过本学期对该门课程的改革,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考核方式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反映较好,收效甚大。

参考文献:

[1]徐鲁雄.改革计算机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推进素质教育[J].计算机教育,2006,(8):57-61.

[2]张世伟.浅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的教学模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5):165.

[3]周苏.专业课程教学测评的创新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7):88-91.

[4]高尚,别小川.“计算方法”实验内容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0):106-107.

第2篇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扩大和软、硬件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对人员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断扩大。作者结合教学和下企业实践,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指出目前课堂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偏差,提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从板卡级到芯片级维修的建议。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组装、系统设置、软件安装、测试、维护及系统优化、常见故障诊断与处理的职业能力,从而达到国家“微型计算机安装与调试维修工”高级工职业资格能力,让学生毕业后不需要企业另外对其培训就能上岗。课程对学生毕业后从事电脑销售员、电脑技术服务员、计算机硬件评测师和计算机硬件维修工程师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重要支撑作用。

很长一段时间里,计算机相关专业在很多高职院校里都是热门专业,深受学生的青睐。但是由于今年来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前景日益黯淡,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正在减少,毕业生找工作也比较困难。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创造出计算机专业的亮点,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就业和市场的需求成为一项新的课题。

2012年上半年,笔者在学校和系部领导的鼓励支持下,到常州通诚科技有限公司锻炼半年。通过这半年的经历,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知识能力特别是硬件芯片级维修的职业技能做如下思考。

一、发展芯片级维修势在必行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快速变化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已经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的需要。

目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是:一是到长三角周边各城市的电子工厂从事工厂流水线作业,这样的工种虽然可以较大程度地吸收毕业生,但流水线作业对学生的技术水平要求比较低,毕业生只要通过工厂的短期培训,就能胜任,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在校期间对于学习的兴趣;二是自主择业,毕业生毕业后,自谋发展,担任销售、搬运、维修等低等级的劳动。

计算机维修基本上可以分为板卡级维修和芯片级维修两个级别,分别解决不同的问题。板卡级维修是对整机而言的,通过检测找出有问题的板卡、设备,对其进行更换,从而达到排除故障的目的;而芯片级维修是对有问题的电子元件再进行深入地分析。找出具体出现故障的芯片或元器件,并对其进行更换维修,从而达到维修的目的。芯片级维修与板卡级维修相比,需要维修人员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和维修经验。

通过近年的市场调查和这半年的企业实践经验得知,板卡级维修人员和销售人员因为准入门槛低,已经严重饱和,而且工资水平也较低;但是另一方面,市场对能从事芯片级主板维修、液晶维修、笔记本维修这类高层次的电脑维修人员的需求量大,而且工资水平相对较高。

基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目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内容设置不够完善。因此,我校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教学改革应适应时代潮流,避开各类高职院校都在开办的低层次的板卡级维修,大力进行芯片级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改革,迅速抢占芯片级维修这个市场的制高点。

二、提升教师能力 发展芯片级维修

纵观常州大学城高职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专业教师队伍还主要停留在低层次的电脑组装与维护方面,芯片级别维修的教师几乎没有。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芯片级维修需要精通电路、而且精通计算机的中高级技术人才;而高职学校缺乏大批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教师,导致教学质量不高。二是随着高校的扩招,现在高职生的底子普遍较薄,自学自控能力较差,使之不能很好地完成类似芯片级维修的课程,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开展课程实训教学,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只有加强职业教育教师的在职进修,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鼓励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训,积极探索职教师资培训工作的新路子,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满足市场的需要。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一直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通过下企业锻炼,自身知识得到了一定的更新,拓宽了教学思路。更加紧密了学院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把企业里的相关信息带回到学院,促进了学院与企业的融合和深度合作。

三、大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目前,我们虽然开设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但目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差,主要原因是实践设备跟不上现实要求,上机实践的时间偏少,以及教师实践指导策略的不当等原因造成的。

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样,让学生从计算机配件的组装做起,对出错系统进行日常维护。但是要有目的性地加强主板电路的维修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笔记本主板的维修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焊接技术,掌握普通芯片的拆卸与安装。

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社会实践,减少基础理论课程,锻炼学生动手实践技能。《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课程,一定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时设置上,应使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基本持平。

四、加强课程合作交流 增设校内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操练室

一般的计算机专业软件技术技能的训练门槛较低,但是计算机硬件设备维修的投入成本较高,一般学生掌握硬件维修特别是芯片级维修技能的较少。大部分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电气工具及电器元器件的认知度较低。这里我们可以增加一些电子类实训项目,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电气元件,掌握电气维修工具的应用,如恒温无铅热风枪、恒温无铅电烙铁、多功能万用数字表的使用,配备基本的维修设备和维护工具,可以适应大部分板卡维修。诸如示波器、万用表和烙铁等,端口测试设备可以检查串口、并口、USB口、软驱和IDE口等接口能否正常工作。端口检测设备通过模拟各种工作状态,再搭配专用的诊断软件就可以进行各类接口的故障测试。使用焊台可以拆除一些结构简单的芯片,通过高温气流,再配合规范的加热手法,可以把主板上常用的I/O芯片轻松摘取下来。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校内操练室可以看成是既像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又像维修公司的一个实践操作和训练的场所。

使用一间60平米左右的房间作为校内操练室,购置一些基本的维修电脑的工具。购买维修工具如下:数字万用表、主板诊断卡、936B恒温焊台、850风枪、编程器、普通电烙铁、焊锡丝、助焊剂、松香、吸锡器、吸锡线、十字和一字起子、钳子、刀片、洗板水或无水酒精、橡皮擦、毛刷、电吹风、网线钳、网线测线仪等。可把此待修的故障电脑集中到操练室维修,电脑机房更新后剩下的较多旧电脑,放到操练室,用来练习组装及拆卸元件和维修。各个办公室以及机房所有的出故障的电脑、网络和办公设备全部拿到校内操练室来维修。

挑选优秀学生,对其进行培训,培训方式可以选择任务式方法,把机房管理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机器或周边设备这些实际故障,指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既可以降低设备维修的成本,也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到自我价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能力时,可以为这部分参加集训的学生安排参加各项对应的职业技能竞赛,通过大赛的历练强化他们的技术技能。

参考文献

[1] 顾翊锬,凌筱清.浅谈职业教育中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培养[J].青年文学家,2011,(7):65.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维护 非计算机专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31-02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广泛用于各行各业,计算机的应用与普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社会信息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要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年来我国80%以上的中学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加快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进程;由于家庭电脑拥有率的提高,在进入大学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用人单位逐渐提高员工对计算机掌握程度要求,只开设两三门计算机基础课已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越来越高的要求。

因此,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及日常维护越来越重要。由于受到硬件设备的限制和教学条件的影响,在以往的教学中,《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课程多是纸上谈兵,通常老师介绍主板、显卡、CPU、以及外设的型号品牌、技术指标等,在课程后期进行一些实训,这样就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限。要培养出合格的实用性人才只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现代化教学方式。

1 现状

由于越来越多人的学习、工作、娱乐和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对掌握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技能的期望越来越多,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深入学习计算机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通过对部分事业、中小学单位、政府机关、公司、学生群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到用人单位要求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掌握计算机能力的不局限办公软件的熟练使用,而且还对操作系统安装与维护、网络应用与维护、简单故障处理的要求也很高,如病毒查杀与防范技能、硬件的组装技能、简单的故障处理技能、软件故障处理技能和数据备份恢复技能等。多数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高级语言》课程,学生掌握了电脑的基本应用,但学生在计算机常见故障处理、系统维护等技能方面还远未达社会需求。

2 存在问题

2.1 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高校对非计算机学生的计算机要求不高,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导致落后于主干课程的建设,体现在在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师资配置等,导致课程教学模式的呆板,内容的陈旧,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就下降,课堂上缺乏多媒体的演示以及操作,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交流的机会减少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考虑到教学生本问题,减少了相应的实训环节,这就严重导致了学生自身的操作能力下降,团队合作精神缺乏。

2.2 教学资源不足

教学条件落后,没有适合实训的实验室,学生不能进行操作实验,主流计算机组件实物不能提供,没有适合的课程辅助教学系统等。

2.3 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课程要求很强的实践能力,教师很少从事计算机实验室的维护实践活动,这就导致了在实际操作中严重缺乏教学经验,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教学改革

3.1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学习兴趣的调动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学科教学法很难调动起学习兴趣,并且理解、掌握知识、记忆效果差、创新思维能力低。采用看、听、做、思、练的有机结合教学方式,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知识掌握程度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要把教学场地转移到实验室内进行,利用投影仪来给学生讲解每一个操作细节,让学生可以亲眼目睹每一步的过程,教师还要在操作过程中指出重点以及不规范的地方,还有错误的做法以及强调注意的问题等,这样做不仅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到了软件维护过程中,还能让学生更进一步的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3.2 教学内容改革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要求内容新、更新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程,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该门课程一般总学时32,占2个学分,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和实验室计算机资源,进行实验内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采取边讲边练或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在课程的学时安排上,我们是理论为12学时,实验为28学时,基本内容如以下所述。

(1)计算机硬件基础。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各种组件的概念和功能,包括:主板、内存、CPU、显卡、硬盘、软驱、显示器、光驱声卡、音箱、鼠标、键盘、MODEM、机箱、电源、网卡等;熟悉配件的性能参数,并根据不通用户需求给出相应的高性价比的购机方案。从感性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组装产生兴趣。

(2)计算机装机技能。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对主板说明书阅读并应用;掌握组装一台电脑的要领、注意事项、流程,能熟练、独立的在规定时间内正确完成计算机的组装工作,对计算机进行加电自检;

(3)BIOS设置与维护。能根据上电自检的屏幕提示掌握PC的相关信息及配置;了解CMOS与BIOS的区别;掌握进入BIOS的方法;学会BIOS设置并能熟练设置和保存常用BIOS设置项。

(4)多操作系统的安装。学会使用FDISK命令,能独立选择硬盘分区格式并完成硬盘分区、格式化;能完成不同操作系统(如WIN XP、WIN2K、WIN7、UNIX)的安装、双操作系统及多操作系统的安装和常用外部设备的驱动(包括显卡、声卡、网卡、打印机、扫描仪、摄像头等)。

(5)计算机日常维护和工具软件。了解计算机各组件的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能对计算机进行日常维护,包括了解系统信息、系统还原、杀毒、磁盘整理等;掌握常用的计算机维护工具软件(PQMAGIC硬盘分区魔术师、GHOST硬盘镜像与恢复程序、WINDOWS优化大师、DM硬盘管理程序、虚拟光驱软件、超级兔子魔法设置软件等)的使用方法及。

(6)计算机日常故障分析与排除。认识计算机常见故障的现象,掌握计算机故障的检测方法和步骤;独立分析并排除常见简单故障;了解数据恢复的常用软件。

(7)网络设置与应用。学习水晶头的制作;了解交叉线的使用;了解集线器的功能及使用;学会添加协议。

3.3 考核方式改革

我们在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课程考核方式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理论占70%,实验占30%;我们采取了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考核为辅方式,理论占30%,实验占70%。实验的考核有实验测试、综合性故障排除的考核,考查学生完成的质量、操作规范和团队的融洽度。考核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1)实验测试。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对学生每一次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报告进行考核;

(2)综合考核。学生进行计算机的组装、系统安装、系统优化调试、软件安装等一系列实验操作,对一系列实验操作过程进行考核,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而理论考试则以论文形式进行。根据论文质量情况给出成绩。这种考核方法合理给出学生的最终成绩,将平时的学习实践过程、学习的总结和回顾融合在一起。

3.4 教学观念的转变

计算机发生的故障各不相同,即使相同的故障引起的原因也各有差异,仅以理论或案例的形式在课堂上讲解解决所遇到的计算机故障,给出简单的解决方法案或答已不适用,而计算机维护工作过程就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必须注重思维模式的训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依据教学的内容设计案例,先向学生介绍案例基本情况,提出案例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结合相应的技术,形成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检验,使让学生在该过程中真正掌握维护技术。着重培养学生交流与沟通的能力。计算机故障产生的原因极少数是由于设备老化所引起的,大多是人为造成。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学会主动和善于发问,例如询问上一次的正常情况,出现故障时的现象,所进行的操作等,只有采取有效沟通后才能获得更多更有效的信息,再结合观察现象,加强人为的条件试验,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方可得出故障发生可能的原因,最后利用测量法、替换法、高级诊断程序检测法等,进行计算机实践维护,在较短的时间内将问题解决。

3.5 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实验室的建设

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要建专门的实验室,其理由为:

(1)软件类实验室机器不可能承担经常性拆装。

(2)维护的实验项目会产生一些不可预测风险,对计算机硬件、系统造成灾难性的损害。甚至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实验室的建设需要考虑以下三点:

(1)逐步建立设备部件档案室,由指导教师和实验人员不断地搜索新旧设备及部件,用于课上向学生介绍产品的内部结构,让学生直接观察,增强感性认识。

(2)进行合理的配置计算机及其他设备,装机及设备维护用性能差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测试及应用性能高的计算机。

(3)高校淘汰的设备经过初步挑选,再以领用的方式,用于实验室开展维护教学。对本身就存在故障的设备,可以让学生实验,另一部分由教师“制造”故障考核学生或挑选使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计算机应用以维护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体会到了在实验过程中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功感。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加强思维方式的锻炼,培养学生灵活应变能力,满足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渴求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需求。教学改革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考核方式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反映较好。

参考文献

[1] 阎琦.关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J].福建电脑,2006,3:194-195.

第4篇

关键词:双模块群模式,差异化教学,分模块组合教学,分层教学,基本模块群,选学模块群,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

 

1 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

1.1 对不同专业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问题留下隐患。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面向高职各个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不同,而目前普遍的教学还停留在统一内容、材、统一进度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学的情况下很难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而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异的现象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笔者连续多年在高职生中做过问卷调查,高职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几个省区,有城市的,有农村的;有经济发达地区的,也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有些已经熟练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的甚至能比较熟练地维修一些计算机故障,但还有个别学生还从来没用过电脑,大部分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由于计算机课在高中属于高考非考试科目,所以在高中从领导到老师和学生,对这门课都不太重视,有的学校虽然开着,但学生普遍不好好学,有的学校干脆不开,有的名开实不开。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为自学,或跟家长及同学学的,主要应用是上网浏览、收发邮件、玩游戏、聊天等,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目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逐步下移到中小学,高职新生的计算机水平还会逐步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发展不平衡,而计算机教学需要不断更新的软硬件支持,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呈现出较大差异的现象还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在教学上照顾到基础差的学生,好的学生就吃不饱,感觉越来越没意思,逐步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充分考虑基础好的学生又影响到了基础差的学生,他们会跟不上,产生畏难情绪,逐渐丧失学习的动力。

2 解决这两个突出问题的方案探讨

笔者长期代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经过长期的观察、思考、摸索和实践, 笔者对解决这两个突出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经过在教学中实践,效果不错。论文参考。现在总结如下:

2.1 双模块群模式

双模块群模式即基本模块群+选学模块群,分模块组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基础差异,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划分成基本模块群和选学模块群两大部分。基本模块群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微机操作系统(Windows XP)基础模块、OFFICE 2003应用模块、Internet基本应用模块。都是高职学生最基本应知应会的内容。选学模块群包括多媒体软件选讲模块、OFFICE 2003高级应用模块、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数据库Access模块、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模块,等等。

基本模块群里的模块每个学生不一定必学,但一定必须会。选学模块群是为学生提供提高和选择机会的,供学生选择。论文参考。设置选学模块群的主要目的是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学到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我们设置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块群的划分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块群划分图

在选学模块的选择上,老师要积极指导学生根据专业选择。例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一般应该选择多媒体软件选讲模块,管理、会计、金融、物流专业的学生一般应该选择数据库Access模块,文科类专业的学生一般应该选择OFFICE高级应用模块,电子类专业的学生一般应该选择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模块、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当然,每个学生不一定非得这样选择,还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等选择,也可以一个学生选择几个模块等等。这种模块组合的方式既能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需求,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专业,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

2.2 差异化教学

所谓差异化教学,也叫差异教学,是指针对不同能力组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我们采用的主要是分层教学。

由于地域及家庭环境的差异,存在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不均衡的问题。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的分层教学是必要的。分层教学有点像早年的“复式班”,它主要应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客观条件,二是分层方法。

就客观条件而言,主要涉及教师人数、教学设备以及排课三个问题。有些情况看上去不具备条件,但通过变通的手法还是可以达到分层要求的。以我校为例,我们在不增加教师和教学设备,不改变现行课表的情况下,采用了同时上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班级学生间的分层教学,即将同时上课的几个班学生按照信息技术水平分为A班和B班。例如,有3个班同时上课,视具体情况可能会分为2个A班1个B班,或1个A班2个B班,这样既没有增加班级个数,又不需要重新排课表,也不必增加教师和计算机教室,就可以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就分层方法而言,关键是分层的合理性,通过分层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在自愿的基础上由教师调配的方法,也可以通过调查表以及必要的几次课堂实践测试来进行分层,还可以引入了分层软件,分层软件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

图2 分层软件流程图

刚开始分层后的几周还可以采用试听的方式允许学生二次选择。下面是我校分层的条件和教学方式。

A层教学方式: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解决为主的自主学习。论文参考。进入A层的学生首先确定自己将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视问题大小,可选2~5个。然后通过从分析问题、确定方法、解决问题等步骤,通过获取信息、加工、管理信息,最后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交流。体验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管理信息、表达交流信息的信息处理过程。

为了让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工作生活中,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意识,我们常常会让学生在一个模块的学习过程中或学习结束时进行相应的作品设计。

B层教学方式:首先,在教师引导下,对一些信息处理与表达工具进行学习。然后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解决一系列的小问题、体验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管理信息、表达、交流评价信息的信息处理过程。

3 结束语

双模块群模式与差异化教学互相结合,互相补充,效果会更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把双模块群模式与差异化教学有机结合,效果很好。但在互相结合这方面待研究的问题还很多,需要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总结研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8年版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2] 李艺李冬梅 《信息技术教学法:继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 杨永战杨 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外教育研究2008.11

第5篇

[论文摘要]研究性学习是倡导以学生的自主性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是以网络技术为媒介和手段来改变传统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突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文章就网络环境下课程的研究型学习为例,提出适合于课程实践性较强的几种新的教学策略.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逐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网络环境自身的特点能实现学习的交互性,通过人机对话与人工智能化,进行计算机各部件工作原理的模拟和仿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网络的超文本链接和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家教育部从2000年开始推出的各种课程教育计划中把“研究性学习”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其中,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这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国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主性、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已构成许多国家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如美国的“自然与研究”、“设计学习”,英国的“社会研究”、“设计学习”,法国的“综合学习”,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等,这类课程都注重和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科学探究和科学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特征

从课程发展角度来看,研究性学习课程及信息课程的整合研究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网络环境拓展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因此,倡导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性学习,其实质就是一种以网络为背景的探究性的教与学.它是以课堂教学的过程为基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交流与协作.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研究性学习,是指以网络为媒介,依据网络的资源共享、交互学习、超文本链接等特征,在教师或专家指导下,从理论和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相应专题,以小组讨论方式,展开组装与维护综合性活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与网络环境的交互性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与设计,可以根据学生、学校及课程的具体条件灵活地选择.网络自身的交互性特征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采取丰富多彩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的界限进行协作交流,如利用BBS、E-mail、网络聊天室、电子公告栏等,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习伙伴之间,学习者与专家之间展开学习,讨论问题,从而促进信息的相互交流,这有利于提高学习者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1.2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网络环境的生成性

有效借助网络进行个性化学习,可以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计算机模拟有效结合,可以获得实际应用的真切体验.因此,借助网络环境可以减少实验设备的投资,降低教学成本,同样使学习者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进发.

1.3研究性学习的灵活性、多样性和网络环境的广泛性

这门课程研究性学习正是有了内容广泛性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所以适应了学生群体智能的多元倾向与学习方式的多样性选择.而网络环境下各种可利用的资源丰富,信息更新速度快,在教师有效组织的前提下,网络环境可以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不同需要的学习内容和实践对象;而各种层次的学习者,几乎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中在线点击或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资源,从而产生探究欲望和积极性.网络

环境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可以使学习者尽早形成合作、资源共享意识,同时,因为学习参与过程,从而使学习者获得尊重且产生成就感.

1.4研究性学习活动环境、气氛的愉悦性和网络环境的趣味性

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记忆.研究性学习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主观要求进行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安排,如果以分组竞赛的形式组织活动就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倘若教师安排的活动有吸引力,还能激励学生乐学、好学的志趣,同时为学生创造趣味性强、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容易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因此,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特点,把学习者提出的具有价值性的问题,以多媒体的方式将问题情景化,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习者增强学习主动性,产生探究的欲望,进而学会创新.

2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建构

2.1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直接体验和探究获得直接经验,其专题性、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角色是充当活动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和信息的咨询者.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信息与手段等各要素的关系与功能开发,是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另一种功能性结构模式,是一种理想化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教师从观念到实际操作都起到了质的变化.教师角色中的“知识来源”作用将由部分网络替代,即技术承担教师的部分角色.信息资源获取机会的均等性使得教师不再拥有控制知识的“专权”,而逐步向“伙伴与伙伴”的关系转换.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制定和成果的到学习过程与学习的检测评估,每个环节都是基于网络环境进行的,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和使用水平;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搜集,要求教师具备通过网络和电子资料熟练查询和搜集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和给学生提供技术材料,要求教师具备很强的文本编辑能力;协助学生进行课题成果的展示,以及利用学生网页发表学生的研究成果,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图像处理能力,多媒体制作能力以及一定的网页编辑能力.只有当教师熟悉并能熟练地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使之成为指导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时,教师角色的定位才有可能科学而准确.

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不再是学习的主宰者,而是学习的帮助者.教师不再是惟一的信息源,而是更多地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如何才能更快捷的搜索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如何使自己的知识成为更适用更有效的结论并被别人接受和加以运用.

2.2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2.2.1“个体活动”型

活动的过程是由学生个体独立进行探究和实践.比如完成老师布置的具有研究性的课外作业,虽然在整个过程中也要与人交往和沟通,如向人请教、与人协商、查询资料等,但其所有的决定和判断都要求学生自己做出.

2.2.2“小组合作学习”型

以4~6人小组为基本形式,个人与集体活动也包含在小组活动之中,这种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可以进行横向交流与多向沟通的网络环境,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这种学习形式往往是以“电脑某种故障现象专题”的形态出现的.

2.2.3“沙龙”型

网络环境下课程的研究型学习,特别是一些常见故障现象的分析解决,可以采取“沙龙”的形式,以“头脑风暴”的方法,围绕主题进行研讨和交流,相互启发,形成共识,从而加快个人和各研究小组的学习、研究进程.

总之,网络环境为实现全方位的、适时的、多边互动的教学新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较好的体现了学生以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获得理论和经验的同时,也掌握了一些运用网络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借助网络环境开展《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将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建构一个“协作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在Internet网络环境下,具有丰富的可以用来协作性学习活动的信息资源,通过各种网络交流手段,可在网络上呈现和表达思想与观点,实现与他人交流共享信息.在基于因特网的协作学习中,具有学习资源环境与协作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小组与学习个体、学习者个体与学习者个体以及协作学习小组与协作学习小组之间的多重协同作用.协作学习模式有组内和组间协作,学习者首先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结合不同的协作小组进行展开学习过程.

“协作性学习”教学模式各环节的具体操作如下:

1)创设情景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故意设置障碍,创设最佳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中,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例如,在“CMOS设置”的教学中,教师给一台计算机分别设置系统BIOS密码和开机保护密码,不告诉学生密码要求清除并开机,有效激发学生对现象的关注和研究兴趣,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状态,依靠网络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网络环境使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不受限制,学生可以利用电子邮件、邮件列表、新闻组、IRC实时聊天、MOO虚拟环境、视频会议等因特网上的交流工具与指导教师就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与研究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利用网络,一些电脑常见故障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利用QQ进行群聊、交流讨论,最后根据个人所关心的问题进行分类讨论,进而展开研究性学习.

2)确定目标

学生运用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比较质疑法等,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学生自主自我设问,学生之间相互设问,师生之间相互设问等方式,提出研究课题的目标与专题.在课题的提出阶段,学生可以使用因特网上的交流工具与指导教师就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与研究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行交流和讨论.课题的选题来源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即从家用电脑常见的问题出发提出课题;根据电脑某部件的工作原理提出使用电脑应注意的课题;从学习资料信息中分析比较并提炼出课题.如学生在研究“硬盘的工作原理”课题时,教师利用网络,要研究的主题是“硬盘的工作原理”,然后,引导学生对“硬盘的工作原理”进行讨论,利用QQ进行交流已有的经验,然后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分专题研究,分别针对专题提出研究课题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而展开研究性学习.

3)自主探究

教师提供接近学生最近所学知识的材料,组织学生结合目前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能够合理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或网上查询的相关计算机硬件网站及网络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对网络上搜集到的知识进行分析一比较一归纳一思维概括,从而得出探究的初步结论,然后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4)协作交流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不再是受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有计划地利用网络组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人机交一流,从而形成竞争、协同、伙伴关系.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协助解决问题而形成学习的共同体,对于交流中遇到的一些疑难及时通过网络协作学习方式来共同克服,同时加强了针对性的辅导.学生针对个人学习结果可以通过BBS讨论区进行交流,协作学习.教师可以利用视频会议对各研究小组进行集体辅导.

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的协作交流是指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由多个学习者或研究小组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的目的.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学习过程中,通常有竞争、协同、伙伴与角色扮演四种形式.

5)总结

研究小组同学对指导教师和同学的客观评价进行总结反思,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方式和相关内容,提出进一步的完善方案和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自主提高.于此同时,利用超级链接将实践经验和理论向课外延伸,提高研究成果的社会认可度.

3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

3.1借助网络下超文本链接的选择性,培养学生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分析能力网络资源丰富多样,信息量大,动感和交互性强,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查询资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到互联网查询资料,利用学校先进的校园网将教学背景材料实现网上资源共享.网络技术的使用不仅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评价信息的能力,而且拓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教与学”的空间.通过校园网设立共享文件夹,作为信息平台,学生可以上传他们查阅的研究资料,也可以下载他们所需要的研究资料,由于各研究性学习小组的选题是在同一主题下的不同课题,因而有相近之处或相似之处,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交流意见,答疑解惑.

3.2借助网络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网络能够为我们提供大量集成性的信息,而对这些信息的处理过程,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排除网络上无关信息的干扰,把精力集中在当前正在研究的问题和专题上.同时教师应积极帮助和指导学生查询与研究课题相关的资料,并能结合查询到的研究资料,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信息梳理、分类、比较、综合、提炼、概括和升华,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3.3借助网络展示各种故障的产生过程,让学生探究、发现和体验

传统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通常忽略经验与实践,把技能的培养变成了知识的填鸭,只重视给学生尽可能地灌输更多的知识,不注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的组装和操作过程,为了使学生能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精于观察、灵活思维、熟练操作的能力,要求“授之与鱼,更应授之与渔”,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网络环境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富有启发性的资料,现象的模拟和再现加深了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解和掌握.

第6篇

论文关键词:网吧密集地区;网管员;中职学校;顶岗实习

一、选题的缘由

选题缘由有三:一是通过对我校近几年来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多种原因导致就业率在逐年下降.很多男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即使有工作,专业不对口的多,如何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进而提高就业率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二是在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时.发现当地网吧非常密集,而且网吧在正规化和产业化后急需大量的初中级网管员。该工作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既能胜任.又有专业和本地优势,而且专业对口,待遇不错,还有不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三是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发现.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众多企事业单位也需要大量的中高级网管员.部分优秀的中职毕业生或具有1~2年网吧工作经验的网管员就能胜任。为此,我们确定了把培养初中级网管员作为今后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之一,并得到学校领导在政策、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二、具体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1.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首先我们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打破以往的平行设置,采用“分方向选修”的方式.即将计算机专业分为网络方向和图形图像方向,培养目标分别是初中级网管员和绘图员,将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如《计算机基础》等)、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各约占课程总量的10%、15%和30%高一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高二和高三是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在班级组织方面,分为专业必修班(原班)和专业方向班,其中专业方向班是高一期末时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组成的新班,采用小班制(将原来的2~3个班分成3~5个班),每班30~40人上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时在原班,上专业选修课时在专业方向班。通过这种改革,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的专业学习的时间和深度得到增加.避免了以往“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的尴尬现象。

2.师资力量的培养

发展之道。教育为本;教育之道,教师为本。要培养好的人才,就必须有优秀的师资。虽然大多专业教师是计算机本科毕业,也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对计算机网络硬件(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配置)接触甚少,企业或网吧的网络管理与维护经验缺乏。很少接触到社会上最新的网络管理技术。为了解决师资欠缺问题,同时也为了掌握社会对初中级网管员的技术和职业素养等方面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学校每年都组织2~3名计算机专业教师下企业、进网吧3—4个月,直接参与企业和网吧的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管理.同时也组织教师到网络公司(如锐捷公司)进修学习,获得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3.网络实验室的建设

学网络技术,没有实验室只能是纸上谈兵,为了能让学生实际操作交换机、路由器和防火墙等硬件设备,学校投资近100万建立了一个网络实验室,该实验室所有的硬件设备是由锐捷公司提供的,包括1个中心机柜(由1个防火墙、1台$4909交换机和3台$2028交换机组成)、l台教师机、6个实验机柜(用RACK1一RACK6表示)和60台学生电脑(每1O台为一组,用DESK1一DESK6表示)。每个实验机柜为一组,包括两个三层交换机、1个二层交换机、两个路由器和1个RCMS。该实验室可以同时满足12组实验的需求。除此以外,我们还计划对原有的组装实验室进行升级换代。

4.校本教程的编写

我们曾使用了多本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教程,但发现一些不是理论性太强就是专业性太强.不适应学校网络实验室的实验需要,也不完全符合我们专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实际和初中级网管员培养的需求。因此,为了既能基于学校网络实验室的情况,又能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学校在组织教师外出学习的同时,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学习实践和教学实践编写校本教材。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编写了《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网络基础教程》和《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实训教程》,这两本教程都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两年的试用和不断完善,效果良好。

5.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我们知道.中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好坏是学生外出工作的杀手锏,也是检验“产品”是否合格的标准。那学校又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呢?

首先是校内的专业学习,要求学生参加专业技能证书的考试,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如在高一时就要求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获得证书,然后在高二分专业方向后,要求网络方向的学生考一个市中级证书、计算机硬件中级证书和网络操作证,同时也计划参加锐捷公司的认证考试。

其次是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和学校组织的技能大赛。学校每年都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市“动感地带”杯技能大赛,同时每学期学校也有一个技能大赛,其中计算机组装和网络安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赛项,学校对获奖者都要进行大量宣传和表彰。通过竞赛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可以带来积极效应,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

再次是通过一些期末考核来督促学生,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要求下一个学期参加补考.否则会根据学校的升留级制度进行相应的处理。

最后是通过专业实习,到了高三,学校都组织学生到网吧实习1~2个月。学生通过实习,实践操作技能不断增强,实践经验也得到不断积累

6.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训

“就业难”是这几年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关注的焦点.中职生更是处于这些关注焦点的“底层”一些学生毕业后找不到丁作,除因专业不过关外,更有个人的修养、形象、言语表达、心态状况以及职业道德等综合职业素养欠缺方面的原因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就发现有些毕业生虽被用人单位聘用,但在试用过程因工作态度不端正、组织纪律性不强等原因被辞退。因此,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也与专业技能一样重要。

首先是从加强纪律性着手,注重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礼貌的言行,平凡的小事、小节来培养,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班会、集体活动等方式.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磨炼他们的意志,塑造他们坚忍不拔的性格.最终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

其次是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就业指导是以培养人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择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从新生入学就要求班主任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和指导,指导他们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规划、自我监督。进入第二学年,就指导他们调整心态,准确定位。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将来自己就是一名有一定专业基础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网管员.完全有能力管理好一个网吧甚至一个大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同时也引导他们要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及时调整心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进入第三学年.通过顶岗实习,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和服从分配等素养.通过专业实习,培养他们的礼仪、敬业精神、专业技术水平等。

7.实习的组织和管理

我们知道,学生专业实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职业教育和专业训练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检验、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合格人才的必要措施,也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的重要阶段。我们知道,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是很“现实”的,招聘员工,就希望员工能尽快为企业独当一面.并创造出效益,而不愿花更多时间来培养。因此,到了第六个学期,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实习.实习前做好充分的调查、沟通和学生动员工作,并制定了严格的实习制度,派专业教师全程跟随和辅导。

8.就业的组织

为了组织学生就业.首先学校领导通过当地文化站的帮助取得与当地所有网吧的沟通和联系,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其次是在实习组织过程中.根据网吧的实际情况安排实习生,如某网吧想在近期招聘新员工.我们就安排一些有意向的学生到该网吧实习,表现好的就可以直接留任。再次,我们也会把学校的毕业生信息加以统计处理.发给本地所有的网吧和电脑公司,在掌握用人企业招聘的第一手资料的同时,也让用人企业充分掌握我们学生的现状,当有些公司愿意到学校招聘时,我们会大力支持并配合公司做好相应的招聘工作。

三、实施的效果

通过3年尝试性的实践探索并不断加以完善,我们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首先是学生的就业率明显提高,包括图形图像方向的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都达到了90%以上,其中网络方向的专业对口率达到了65%,而且先后有8名毕业生被一些企业(如广州的七喜电脑有限公司)录用进行网络管理与维护。

其次是明确了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方向。我校的计算机专业曾经历过一段辉煌的发展历程,包括当地公安、税务、银行、邮局等企事业单位都曾来学校“抢”学生,当时学校也从未担忧过学生的就业.随着社会对计算机从业人员要求的提高,学生的就业不理想状况让计算机专业发展处于一种徘徊探索的阶段。该培养方式实践的成功.让我们看到计算机专业发展的方向,也坚定了我们发展的目标。

再次是计算机专业班级的班风、学风明显好转。分专业方向后。通过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方面的问卷调查与统计,绝大多数的学生表示愿学、有兴趣学、学有所获,全部教师都表示好教、乐教,课堂组织效果比以前大有改观。同时在组织学生参加省、市技能大赛和各种考证时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第7篇

【论文摘要】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有些姜缩,其产生的原因可从目前该专业的生源、师资、教学设施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去探讨文章简要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定位,强调时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进一步探讨了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与课程设置的内容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不断专业化,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也更加专业化全面化更需要既懂得计算机的知识和理论又能够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化工作的人才。

1、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细化与定位

社会要求是影响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我们知道计算机应用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全部掌握它是不可能的。例如CAD,不仅仅要求学生会操作应用一些CAD软件,而更需要掌握制图、设计等基本专业知识。又如计算机广告设计也不仅仅是熟练操作平面设计软件.更应该具备相应的美工基础以及美学、心理学等知识。因此如何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的、专业的、多面化的专业技术人员这才是我们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笔者认为可以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应用程序设计的学习.主要以应用程序设计人员和初级程序员为主要培养目标。二是,计算机网络。重点掌握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培养网络管理维护人员和网页设计人员为主。三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当然也应让学生适当掌握美工知识。四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主要以培养初中级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员为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设计、制图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CAD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

从多年来计算机专业分配和单位的用人需求,以及对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学科,仅仅有一张中专毕业文凭是不行的,还必须把某一行业的行业知识,比如,金融、会计、广告等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才会有出路。这就要求课程的设置要突出和相关专业、行业的紧密结合。

2、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与大学、高职高专的课程设置差不多。这些学生连初中数学都不会怎么能指望他们编制程序呢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注重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课程理论适度化。所谓理论适度化就是既要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理论知识又要兼顾少而精。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以够用为度不追求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是严格按照职业需求来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第二语言类课程的设置原则。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教学目的自然也就是学以致用。鉴于许多用人单位或报考公务员等要求掌握一种语言可安排在学生毕业前考一门语言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Visual FoxPro或是Access等数据库语言可以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来提高通过率。第三,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中职教育要采用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要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第四开设具有实用性的课程。建立职教课程体系改进和更新的机制使课程开发成为职教发展的发动机。要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根据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况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第五.课程结构模块化。所谓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就是把教育内容编排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一个操作单元一个专业工种都可为一个模块。它是把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有机地、系统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3、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里的内容

第一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经济、电工、物理、法律基等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学生将来拓宽就业范围同时也是为少部分基础好的学生能够进入高一级的学府深造(对口升学)打下基础。

第二,专业基础课程这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会的,如计算机常识、汉字输入技术和技巧、WindowsXP、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病毒知识、Internet使用常识等。这类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会熟练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

第三专业课程。专业课的设置应以“必知、必会“为度体现职业针对性,真正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主要开设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计算机语言(如VFP、JAVA等)、工具类软件等。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等级考试(二级)或劳动部的职业技术鉴定考试(中级)使证书与毕业证挂钩。

第8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实验;计算机应用基础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2-0000-02

1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又以实践教学为主的一门高等职业院校各个专业学生都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验在整门课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高校可以在网络化的管理信息平台支撑下尝试进行一些教学实验改革。

2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室改革

我们学院的计算机机房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实验教学的场所,为了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实验改革,势必首先得对机房的管理和维护进行改革,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传统的计算机机房以人工管理为主,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在全校范围内的普及应用,计算机机房的管理也应由人工管理转变为以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及人工智能为主,以更好的为学生和教师服务。首先为了适应这种改变,计算机机房就需要配备一些诸如软件工程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等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人员来管理,因为实验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效果,其次机房的硬件如各类服务器也需要重新配置或进行升级处理,第三若条件允许也可采用基于网络的自动管理模式,如建立自动刷卡系统,学生来上机可刷卡,使用完毕也刷卡,系统可自动开机和关机,利用这种模式可节省很多人力并且可以极大的提高效率。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机房还可以全天候对学院的各类学生开放和服务,从而提高计算机房的使用效率,也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3 网络教学环境和资源建设

学院网络教学环境和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学院领导的重视,需要全院师生的共同参与,需要网络的支持。网络教学环境和资源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3.1 建立一个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网站,将电子版的教学大纲、教师上课的课件、课程用到的案例及素材,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展等放到网站上,便于学生课后学习。3.2 在学习资源网站上建立答疑交流系统。利用这个系统学生可以建立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网上交流,学生和老师也可以利用该系统对实验室的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利用该系统也可以做一些问卷调查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改进和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3.3 建立作业提交系统。现在大多数学生每天都会上网,网络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有一些任务是以电子形式上交给老师的,如果能够把他们的作业以电子作品的形式放到网站上供大家浏览和评价,这将极大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从而产生满足感。3.4 利用淘汰设备建设硬件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能力。计算机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每隔几年便会有一批陈旧的设备会被淘汰,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的配置情况,我们可以将这些淘汰设备组合起来,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动手组装电脑。

4 教学实验模式改革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更好的让他们与企业无缝接轨,我们拟采用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相应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验内容也将跟着发生变化。教师依据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选取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相关的案例组合成工程项目,教师设定教学目标,由学生组成团队讨论完成,教师负责指导,团队成员在讨论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我们也可以请一些相关企业的项目负责人和工程师来到课堂,从企业的角度介绍项目情况,评议学生的设计,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与社会、企业的零距离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子项目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由小组进行集体评价,最后再由指导教师作总体评价。如果三个评价差异不太,说明大家的观点比较一致,但如果差异较大,则可以通过相互间的交流来减少差异。为了完成项目,如何组建团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个性和基础方面的差异,将有兴趣的和兴趣不大的学生;想学的和不想学的;男的和女的组合搭配起来,让有兴趣的、想学的同学先动起手来带动兴趣不大的和不想学的,让整个团队凝聚起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引导行为,教师的引导必须“适时”、“适度”、“适法”,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为目标,要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独立进行任务设计,适时对学生在任务处理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加以引导,鼓励学生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解决面临的问题。

5 教学实验改革

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视野,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学院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有些学生在中学里接触过电脑,有些学生却连电脑也没碰过,他们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为了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编排课程教学实验内容时就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学生操作为主,使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后,教学项目可以由教师选取,也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选取,再由项目团队完成自己所选定的小项目或大项目中的一个模块。在项目实训中,要求学生根据项目任务书的需求参与设计,并以学生小组讨论方案。我们学院的计算机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制了适合我院学生特点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教程》,本书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编写,共分8个项目,每个项目包含职业能力目标、知识要求,每个项目又分若干个任务。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 2003应用、Excel 2003应用、PowerPoint 2003应用、FrontPage 2003应用、Access 2003应用、Internet Explorer和Outlook Express八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若干个任务。

6 实验教学考核

考核是为了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考核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我们在原有考核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具体的考核方式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考勤统计占30%,由任课教师在每堂课上课时对学生的到课情况进行统计计算并登记,(2)课堂表现占20%,按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回答问题的情况结合纪律情况给出。(3)实验能力占50%,包括考核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形成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他们的操作是否规范,以及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7 总结

实验教学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这类课程教学中必须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并进行相关改革,同时根据所授学生的专业特点合理设计实验内容,如果条件允许,也可自己组建团队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教材的二次开发,教师采用科学地教学方法完成教学,再运用完善的实验考核方式来完成考核。

参考文献:

[1]王艳辉,王延涛.对公共计算机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6.

[2]罗敏仪.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一些思考[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14.

第9篇

论文摘要:医学信息专业在我国还属年轻学科,涉及信息学、管理学与医学等广泛知识领域,专业在很多方面还处于摸索开拓阶段。文章通过分析目前医学信息专业存在的问题,对该专业的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并就培养目标、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医学信息专业是医学领域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交叉学科,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医药学基础知识、信息管理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卫生信息管理、医学信息处理与医疗决策支持系统设计思想和方法,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1]。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医药卫生及其相关领域。大部分毕业生是在医院、医药研究机构、医药院校、医疗卫生相关的软件开发公司、国家各级医药卫生管理部门从事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管理、HIS和CIS的开发设计、维护、评价,少部分毕业生将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医学的学科渗透研究。随着医院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医学计算机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多要求。

1当前医学信息专业存在的问题

我校于1997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是国内第一批开设该专业的医学院校之一,经过长期的摸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和成熟的培养模式,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方面偏理论轻实践,培养方向与社会人才需求并不完全吻合;学生对专业特色认识不清,学习起来比较盲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依赖性强、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实践操作少,动手能力差;数学底子薄弱;对教学实习效果重视不够等问题[2]。

2医学信息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2.1课程设置当理论和实践并重,信息技术上着重体现"用"字

前面我们提到了我们的特色在于我们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我们的学生要学医学、计算机和管理三个方面的知识,这就决定了如果我们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很可能会出现复合型人才培养中最容易出现的1+1<2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从我们的培养目标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发设置这个专业的课程。

该专业的定位是信息技术如何为管理服务或管理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并在信息技术上着重体现"用"字。在专业刚开设的几年,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我们往往重理论轻实践,这使得我们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很难适应社会需求。无论是从事信息系统的开发还是从事信息资源管理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否则信息资源管理就形同"空中楼阁"。所以计算机课程在本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尤其是程序类课程更是该专业的关键课程,程序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程序设计思路和方法。程序类主要包括5门课程: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90)、数据结构和算法(72)、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72)、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54)、B/S(Browser/Server)模式的程序设计。此外,非程序类计算机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公共技能(72)、计算机组成原理(54)、计算机网络(72)、软件工程(54)、操作系统(54)。其中计算机公共技能是指公众化的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能,主要包括PC的组装知识、Windows、Office、Internet、PhotoShop、Flash等[3,4]。我们的学生不但要懂原理,更应该运用所学去解决问题。加强实验课教学的投入,提高实验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避免眼高手低的重要途径。

2.2通过辅修课程和讲座开拓学生专业视野

在现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辅修课程,例如:医学图像处理、PB程序设计、药物辅助设计、药物信息应用、CAD辅助设计、多媒体设计、医学数据挖掘、医学影像系统[4],以及一些专业讲座,例如:远程医疗卫生、人工智能在医学中的应用、信息标准,安全及法律问题、医学伦理等。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开拓一下学生的专业视野。

2.3引导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由于课堂教学时数的限制,很多专业课程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现在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在寝室里一般都购置了计算机,但大多同学都是用它来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影。作为专业教师应当将与课程相关的一些教学资料(如教学课件、操作视频资料、网络资料网址等)共享给学生,通过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通过让学生撰写论文、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的方式督促学生完成。这一方面可以丰富和弥补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专业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不再沉迷网络游戏、网上冲浪。

2.4强化数学课程

由于专业身处医学院校,种种原因使该专业学生所学的数学课程深度不够。这使他们在学习卫生统计等需要有数学底子的课程时感到困难,同时一些计算机专业课成绩不错的学生在报考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时感到信心不足。其实这个专业的学生在入校时都是理科生,如果能在前两年的基础课里强化数学课程对他们来说接受起来并不会很困难。

2.5让实习不再成为"形式"

这个专业的学生实习应该包括两个阶段:即在前两年医学基础课学完后大二下后半学期的两个月临床见习,以及大四上后半学期开始的为期半年的专业实习。实习是学生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而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只是去医院帮医生换换药水,帮某个行政办公室拖拖地、接接电话。在见习期我们的学生应不同于临床专业的学生,我们实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去了解医院管理流程、各个科室的工作流程和病人的就诊流程;在专业实习期间应尽量安排在各医疗卫生部门的信息科或是医药软件公司,熟悉医疗卫生部门信息科的日常工作,HIS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协助建立和维护医院网站等。

2.6加强对学生就业和考研的引导

随着高校扩招,在本科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环境下,医学信息专业的学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因此,应当引导学生放弃非大医院信息科不去的旧思想,鼓励他们去卫生信息化建设还相对落后的农村县级医院,去一些大的医药软件公司。此外,鼓励他们报考研究生,由于国内本专业的硕士点很少,可鼓励学生报考卫生事业管理、公共卫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近专业的研究生,并为他们提供帮助。

3结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在国内所有高校中仍进一步探索,在医学院校中更是如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关注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和医院信息化建设对信息管理和技术类人才的需求状况,尽可能使该专业的毕业生与社会人才需求相吻合。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具竞争力。此外,各个医学院校为了办出专业特色,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大相径庭,甚至是这个专业的名称都没有得到统一,模糊了用人单位对该专业的认识和定位,不利于专业发展和毕业生分配。因此,有必要在医学院校展开一次讨论,尽可能统一认识,使该专业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保持大方向的一致性和小方向的灵活性,办出医学院校专业特色[3]。总之,医学信息专业虽然在国内还属于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但由于其独有的专业特色使得它必将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专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李学征,谭定英,蔡逸仪.医学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263.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体系;结构

高职教育是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专门教育,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带头人,必须研究经济、技术发展趋势,充分了解社会和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包括数量、品种、规格等客观要求。同时,高职院作为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特定的育人场所,还要明确教育对象的需求,以引导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门建设人才。找准社会、企业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与高职教育之间的结合点,是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必要前提。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其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必须紧跟计算机应用技术高速发展的步伐,在课程体系结构上要有较大的改革,改革的力度决定着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成效,课程体系和结构,将成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核心。因此,专业和课程体系改革对于突出高职院校的特色,提升教学质量,保证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课程体系设计应满足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个宽口径专业,正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前提。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将直接影响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分析了专业的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对人才需求预测作了比较充分的分析,与用人单位共同寻求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能顺利地进入IT领域相应岗位就业,从事小型应用系统开发、多媒体制作、计算机网络组建与维护、一般网站的建设相关职业,具有一定综合素质,能够通过职业培训、继续教育、自学成才等继续学习的渠道达到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在专业计划中设置,按照“岗位能力需求”、“岗位职责”、“能力模块要求”三位一体的模式,形成了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能力模块课程框架体系。

(一)基本职业能力需求

对应的岗位职责能熟练地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及相关软件;熟悉CAD画图并具有一定的CAD画图能力;有良好的平面设计功力,适用于公司产品及形象的推广宣传工作。能力模块要求则是:掌握熟练的信息技术认知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练的办公软件/常用软件操作能力,熟练的AUTOCAD能力,平面设计能力。

(二)小型应用系统开发能力需求

对应的岗位职责:熟悉c++语言、DELPHI、VB等开发编程技术,并能在微软平台上编写中小型的应用程序。能进行软件编程、编代码、设计界面,会编写软件用户手册、使用手册、维护手册、测试方案及报告等文档。能力模块要求则是:熟悉计算机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知识。掌握开发软件的步骤及工具。掌握开发软件的常用语言。

(三)多媒体设计的职业能力需求

对应的岗位职责:具有多媒体素材的采集能力,并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能与专业人员相配合完成设计思想。能力模块要求则是:掌握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在微机中的基本处理的能力,多媒体教学光盘的制作能力。

(四)满足网站工程、管理、设计、维护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

对应的岗位职责:能进行计算机硬件的采购、安装、检测、维护。能进行企事业单位的网站设计、管理、维护工作,能进行网络工程的综合布线设计、路由器的设置,构建中、小型网络的方案.能力模块要求则是:掌握熟练的计算机操作与维护、维修能力;掌握网络系统操作能力,网络系统资源管理能力,静、动态网页制作能力;掌握中、小型企业的网络设计能力,网络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能力。此模块可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定制。

在该课程体系下,确定了“集群式、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按照这样的课程结构设计了课程:为几个专业方向模块搭设了共同的基础平台,根据社会需求可选用“活模块”部分的任一“专业模块”进行教学。该结构的设计,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目标。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了实践环节,侧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律。

二、课程体系设计应以本专业毕业生从事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来构建

目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受职业类学生的欢迎,不同的学习任务,对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程度是不一样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集工作与学习、智力与身心一体化的综合发展过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而构成,应当包含“工作”的各个方面(如工作方法、生产组织、工具、工作对象及工作要求等),它不是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专业老师教师根据“教育性”要求来进行“提炼、加工”的成果。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有以下四大特征:1)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计划、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检查评价);2)能表现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形式;3)在整个行业的工作环境里有典型的功能和意义;4)完成任务的方式和结果有一定的开放性。

工作任务始于企业实践,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起到关键作用。在依据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构建时,应随着IT技术的变化而变化。不能沿用以前的教材,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做出大胆的、实质性的突破。如程序设计课程,系统早已面向对象了,如果仍讲授TURBOC,即使学生学会了操作,但在现实当中几乎无人使用。要实现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必须改变教师是每门课程专人负责制的执行者,每门课程的讲授独立进行的现状,要让教师在教学过程做到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深度和广度及实际应用性;重视对学生的理解掌握以及本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要让大部分学生在上机实践中通过上机操作消化前一课程单元所学的知识,而不是机械地按照书本上的程序进行输入操作过程,提高学生对如何编写程序、阅读程序、特别是程序编写的规范、程序的调试与修改程序的能力,熟练掌握编程环境提供的工具的应用。学生通过经过多种程序语言的学习与实践,能够从事程序设计工作。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时,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理论知识的培养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加强实用技能的训练,课程内容要紧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技术的发展。同时,增加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国际和国家标准、将职业性法律法规、文档写作规范、软件和系统安全性措施、维护管理经验等内容进入课程体系;职业素质的教育(如市场观念、开拓精神、团队精神、管理技巧等)全面实施。改变以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尽量缩短与岗位之间的距离,从而使该毕业生的学生尽快适应IT行业工作。

三、课程体系要突出以专业能力为核心

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五大能力:常规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计算机组装与专业应用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常用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与维修维护能力;具有网络组建及维护、网络系统配置及网管能力;熟练使用一种或多种编程工具,可以开发出小规模应用系统;熟练掌握网站建设的相关知识,能够开发和特定用途的网站的计算机应用的编程能力。 转贴于

专业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的始终。从入校的专业教育开始,学生就能够通过参观以及专业老师的宣讲,直接接触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专业到计算机企业的参观,对今后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初步做好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然后,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授课内容与计算机专业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每门课程,甚至每一个工作任务与专业之间的关系。

四、为适应动手能力培养的需要应增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在总量约为3010学时中,包括课程教学实践和大型实验、实操、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在内的实践教学多达1686学时,占总学时数的56%;理论授课学时数为132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44%。这些实践教学内容的开设,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

五、课程形式多样性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中,针对各门课程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例如专业课是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授课时适时选择现场教学,有的用实物、模型、多媒体、动画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网络工程》在讲授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时,选择各种各样网络配件和设备拿到讲台上讲解;讲授多媒体设计、网页制作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各种图形通过大屏幕展示、对色彩、图形进行详细的剖析;讲授计算机维修维护技术则在计算机维修维护实训室进行,演示、讲授和实训相结合等。又如专业素质教育,新生入学后第一周用多媒体给学生进行介绍,并安排到电脑城参观。使学生知道本业专是做什么的、需要什么知识、学什么东西、学业结束后能胜任什么工作等等,使学生进校后有目的的安排自已的学习、工作,使生活和学习更加充实,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另外,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要求还设置了各种实践环节,如专业实习、实训、实操、实验、讨论、社会调查等。

六、针对专业培养,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对课程进行适当的整合

为了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在满足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适当调整理论教学课程的学时,合理安排理论教学课时。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整合为《程序设计》和《程序设计实训》。同时,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提高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增设了电子CAD等选学内容。

七、专业课程教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实行“双证”制度

学生毕业除了必须通过所学的各门课程之外,还必须获得至少一个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例如计算机维修中级操作员证书,本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如国家规定的网络计算员等要求中级工以上证书。

八、产学结合、校企结合全面推进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学历教育和引进国外培训机构技能认证培训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和吸收OPPsystem软件人才课程培训体系、北大青鸟软件课程体系。在认真借鉴和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为了更好的为地方经济服务,政校企合作也是高职院校今后改革的必然趋势。

九、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

第11篇

论文摘要:目前,不少中职学校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脱离了职业需求,盲目地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木能做到把“职业所包含的更多必需的内容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得以实施。要解决这个问题,中职学校在人材培养过程中必须树立“职业本位”思想认识到知识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的并重关系,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做到同样重视、同样落实。

中职学校积极奉行的是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人材培养模式,前者由于各种各类的评价、要求、比赛、考核等相关政策、措施都已经较为完善,所以学生的技能培养都会尽学校的最大可能去培养,让学生有一技式长而就业指导,中职学校大多是在学校里开没相关的诸如《职业道德》、《就业指导》之类的公共课,并且不会每个学期都开设,并不当作主课进行课程设置,再者在教学过程中容易流于形式,再如师资、教材、对学生的信度等原因决定难以做到与本班学生的职业目标非常紧密,造成现行的职业指导课是所能起到应有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认识到知识技能培养与就业指导的相辅相成关系,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做到同样重视、并行实施。笔者在中职学校里任教宝他算机课程,在平时的蹲机课堂里非常注重尊七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据统计,从08届、09届毕业的我所任教过的学生的就业清况看,相比别的班级近80%的同学能更决的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从中,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职业指导,对于解决目前存在的学生就业问题是有一定效果的。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既动手又动脑的专业课程,现在的中职所有专业或多或少都会开设,其中的很多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岗位技能息息相关,是一门非常适合对中职学生实施并行职业指导的课程。如何在中职计算机课堂中实施职业指导,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素养应该成为中职计算机教师课堂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结合岗位需求和岗位特点,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是众所周知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培养模式,所以当确定了职业方向之后,课堂教学的内容就要尽可能的与之对应,让学生毕业后最大可能的学有所用。所以教师要充分分析岗位的知识、技能需求和职业素质要求,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对职业、岗位需求联系紧密的内容要作为重点进行教学,如果教材里涉及的内容不多就应该考虑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增加。如在工艺美术专业的计算机课堂上,教学的课程是CORELDRAW,现用教材里的教学案例非常单一,而当地该专业学生的岗位主要是广告设计装演公司和家居装饰公司,更多的需求是企业产品图册设计和室内装饰设计,这些内容在教材里很少体现,所以计算机教师就要在教学内容里更多的加人这些方面的案例,使自己的教学与社会发展同步,让学生课堂里学到跟就业岗位非常一致的知识和技能,为毕业后最决适应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把握课堂细节。培养良好学生职业心里品质。

职业心理品质是指职业者在职业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职业心理品质对职业者具有推动作用、调节作用和强化作用。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使职业者对职业岗位有正确地认识,即使在主观匕出现困倦、松懈、情绪低落或客观上遇到困难之时,也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其保持旺盛的精力、饱满的情绪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职业心理品质集中的表现为职业者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信念、情感和意志等。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主要特点是:①学习基础差,缺乏学习的自信心,②心理不够成熟,缺乏坚持性,遇到挫折和困难就放弃;③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难于把握未来发展方向。由于以上原因,使得很多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不具备较强的实操能力,进人社会之后不太容易被岗位认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品质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当前的学习水平,选择合适的教材,设计合理的教学顺序,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逐步克服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放弃的弱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心理品质,坚定学习的信心。

三、充分结合岗位应用实例,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早期的计算机教学主要以程序设计教学为主,重在传授计算机理论,为了使学生掌握所有内容,不得不设计大量的练习,对于注重职业技能、素质培养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显然是不合适的。如果教师不紧跟时代的步伐进行教学设计,按照教材照本宜科,教师花了太多的精力投人到教学中,看到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教师当然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感。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结合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技能和实例进于予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更认真地去学习相关知识,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例如在《VF’P》的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对家里的经济收支情况建立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了解家庭的收人及开支隋况,使学生理解父母生活的艰辛的同时,体会到岗位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所在,和职业和技能的相互关系,从而实现学生的职业意识不断加深。再如在《计算机组成和工作原理》的课堂七,学生学习了计算机的硬件知识,了解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之后,可让学生做装机实验,掌握装机的技巧,故障排除的方法等,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电脑的市场行隋,给自己的亲友组装叫亩,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职业。这恰哈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更多的就业岗位一一电脑公司销售和维护人员的职业岗位听必需的技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但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同时又对学生培养职业意识,增强职业素质大有帮助。

第12篇

关键词:公安现役院校;1+X;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渗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信息技术素养及其应用能力的培养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简称武警学院),作为全国惟一的为公安边防、消防、警卫(简称边消警)部队培养指挥管理和专业技术警官的现役本科院校,必须培养具有较高水平、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要求的边消警部队专门人才,这对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研究背景

1.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理念急需调整

近年来,新型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程序开发软件和应用系统不断涌现;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并迅速普及;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日新月异快速更新的计算机知识对现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同时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等各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重新定位,不再仅仅是操作技能培训,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作为我院学员入校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已经不适应现代大学生的需求,需要向以讲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为主,更加注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内涵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转变。

1.2新学员计算机基础水平发生了新变化,教、学矛盾愈发突出

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很多有条件的中小学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高校入校新学员计算机水平总体上较前几年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全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还很不平衡,城乡教育存在不容忽视的差距及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一,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差距悬殊,使得我院入校新学员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零起点”的计算机教育方式已呈现出诸多问题,如何顺利的完成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续接,也对我们提出严峻的挑战。

1.3教学必须与专业相结合,满足基层部队需要

自公安部实施“金盾工程”建设计划以来,计算机技术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和服务群众等各项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公安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带来了一场深刻的警务革命,大大加快了工作现代化和队伍正规化建设进程,同时也对边消警部队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应用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公共基础课这一基本教学目标上,必须与边消警专业相结合,以满足基层部队需要为第一目标。

2“1+X”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的构成和实施

根据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和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精神,基于“服务基层、服务一线、服务实战”的原则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综合以上各种因素,笔者通过对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及调查、论证,提出了符合我院教学发展实际需求、具有公安现役院校特色的“1+X”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构想(如表1所示),实现了由传统的“三个层次”向“计算机基础教学”和“结合专业课教学的计算机教学”两个层次的课程体系的转变。

2.1教学内容突出基本原理、概念、方法和技术的入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

随着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逐渐步入正规,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受到挑战,改革势在必行。为充分了解我院入校新学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笔者对我院2008级学员共三个专业226人,做了题为“武警学院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1) 教学重点向理论基础转移

在以往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让学员了解计算机简单的基础知识前提下,熟练掌握Windows + Office软件的实践操作,将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锻炼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进入大学之前,只有0.88%的学员还没有学习过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且有将近90%的学员是在高中以前就已经学习过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从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看,有26.55%的学员已经熟练掌握了本门课程,还有56.64%的学员基本掌握,甚至有约10%的学员已经通过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有一半以上的学员网龄在三年以上,说明大部分学员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

由此可见,大学计算机入门课程的重点应该从实践操作向理论基础转移,主要目标不再是培养学员实践操作技能,而是为了让学员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着眼于学员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素养的培养,包括通识素养和能力与应用创新素养和能力,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计算机基础。其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常用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以及程序设计基础等。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力图能够为学员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信息技术科学体系。

(2) 实践操作教学不能完全摒弃

在现代社会,Windows + Office软件的实践操作能力,就如同语言一样,直接影响学员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不可否认,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入校新学员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会越来越熟练,但由于各种原因(如地域差异、家庭条件、兴趣爱好、学校重视程度等),其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还有16.81%的学员不能达到操作的基本要求,有的学员对计算机甚至处在完全陌生的状态。对于教员来说,这部分学员我们是不能抛弃的,必须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达到应有的实践操作水平,以顺利完成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续接。但是,由于学员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员已经不再需要基础技能的培训,所以像以往一样利用大量时间来进行课堂讲授,必定造成资源的浪费,导致部分学员对课程失去兴趣;并且,随着课程内容的调整,增加了大量理论基础知识,课时变得越发紧张,单纯依靠课堂讲授是不现实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笔者认为,以讲座的形式对基本实践操作内容分模块进行讲解,学员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重在实践,在学员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提供上机实践条件,建议增加开放性实验来帮助学员完成学习任务。当然,在学期末所有学员必须参加统一组织的技能测试,作为衡量学员是否达到应有水平的统一标准。如无法顺利通过,则必须进行重修重测。

2.2文理有别的程序设计课程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以提高学员对本专业信息处理能力和应用能力,在修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开设一门程序设计课程作为后续必修课。

鉴于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较为容易理解和掌握,我院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选择“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后续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视了理工科和文科学员在程序设计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逻辑思维、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采用相同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试题难度。这样,造成教员对课程和试卷难度不易把握,从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教员和学员的积极性。笔者认为,根据理工科和文科对程序语言的学习特点,文科学员依然开设“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理工科学员则开设逻辑性更强、难度较大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以期充分挖掘理工科学员的潜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3适应时代需要的“信息安全概论”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信息安全大都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一部分进行教授和学习。针对我院学员毕业后的工作性质,将“信息安全概论”作为单独的一门必修课程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学习。

近年来,公安边消警部队按照国家和公安部的统一要求和相关规定,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信息安全与保密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办公自动化设备的大量普及,新的泄密隐患和泄密漏洞越来越多,泄密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我国国家安全。我院培养的学员,毕业后都将走上边消警部队的各个工作岗位,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一些国家秘密。为保证国家信息安全,学员必须增强对信息安全概念的理解,培养和提高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具有信息安全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的实践能力。

2.4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专业信息系统

公安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得边消警基层部队大量业务工作都采用计算机处理, 很多业务软件得到广泛应用。熟练掌握这些软件的操作技能是基层部队对他们的基本要求。为适应这一需求,在第三学年为学员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信息系统课程。

2.5适应基层部队需要的动态选修课群

笔者选取全国边防、消防、警卫部队各20个基层单位进行走访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部队基层单位对我院毕业学员的计算机能力需求有了新的变化,在原有需求基础上,又增加了对计算机维护、多媒体设备使用与维护、局域网构建与网站制作等能力的需求。

动态选修课群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有效满足部队需求。其课程包括:信息检索与利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设备应用与维护、局域网构建与配置、动态网页制作、数据库程序设计、Visual C++程序设计等。这些课程没有强制性,第二学年进行基层见习后,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基层需要自行选择学习。动态选修课群的设置,不但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基层需要,同时也拓宽了学员的知识面和视野,使学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此外,在第三和第四学年,还为学员开设Office组件巩固提高、常用的网络工具的使用与技巧等讲座,以提高学员文档编排能力和网络工具的综合应用能力,并为以后毕业论文的资料搜集和格式编排提供帮助。

3课程体系改革实施保障

3.1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

在高校,丰富教学内容和学时不足之间的矛盾逐渐突显出来,并且将会愈演愈烈。在我院“1+X”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设计的讲座和开放性实验等教学形式,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矛盾,但是不能根本解决。作为课堂教学空间的有益拓展,网络化教学可以整合各种资源,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通过搭建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化教学平台,在教学网站中公开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参考资料、电子教案、教学视频,开发在线测试和在线讨论功能,实现实时答疑,使学生从视觉、听觉和实战多方面感受所学知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够有效的帮助师生解决这一矛盾。

3.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应用没有固定法则。在实际教学中,教员需要根据课程和学员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在“Word格式编排”部分授课时,运用比较教学法,利用框架功能将原始文档和排版后的文档同时显示,带领学员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新知识,增强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运用案例教学法,在程序设计课程开课伊始,向学员演示用本课程语言开发的贴近学员生活的完整程序,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此例贯穿始终,增强学员学习目的性,激发学习兴趣,有效集中学习注意力;在程序设计课程末期,运用项目教学法,要求学员按教员要求分组协作,共同完成给定的项目,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也为教员对学员学习情况进行后期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灵活运用适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挥学员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员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

3.3完善考核模式

考核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其本质是检验学员学习的成效,体现教员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考核要以考查学员能力与促进学员发展为根本目的,在保留常规的无纸化技能测试和期末笔试的基础上,应尽量多的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可增加课程设计环节,其目的在于通过课程设计,使学员对知识从整体的高度进行系统的再认识,并提高学员综合应用和软件开发的能力。同时,适当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激励学员将功夫用在平时而不是期末的突击上,有利于学风建设。

此外,注意培养和发现优秀人才,鼓励学员参加各级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类比赛,使学员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并将其作为成绩评定的有效参考。

3.4提高教师素质

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 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教员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和变化。

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员应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1)不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软、硬件资源迅速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员应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了解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2)深入研究教育理论,善于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员应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善于在教学实践中思考和总结,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3)广泛涉猎,做各专业“通才”。由于学员学习计算机课程与本专业结合的需要,教员必须在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广泛了解所教学员的专业知识,真正做到与专业相结合。(4)对教学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和思考,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提高实践能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

4结束语

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公安现役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出现新问题。作为教员,应该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积极进行改革探索,以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田野.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模式改革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8):35-37.

[4] 郑捷.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探讨[J]. 计算机时代,2007(8):30-31.

[5] 姜灵敏. 面向应用的多层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研究[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1):95-98.

[6] 张银霞,曲伟建,邓文新.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探索,2008(1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