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丽宜居村创建

美丽宜居村创建

时间:2022-10-23 19:44: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丽宜居村创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丽宜居村创建

第1篇

一、基本情况

谷庄村位于大义镇西南部,254省道东侧,距巨野县城约10公里。2018年,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我镇因地制宜,加强谋划,扎实开展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改厕规范升级、乡村道路建设、村容村貌治理和“美丽庭院”建设,以谷庄村为试点,着力打造“村庄院落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的美丽宜居乡村。2020年7月16日,全县“美丽庭院”现场观摩会在谷庄村召开,走进村庄,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能感受到诗一般的美丽,世外桃源般的魅力。

二、主要做法

一是干部带头推动,群众主动参与。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一直坚持村干部作为创建美丽乡村的带头人,坚持村干部包片包街制度,村干部带领党员、保洁员在清理地表垃圾、治理沟渠污水、进行垃圾分类等环境整治建设。并一次次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指导群众进行垃圾分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村干部的带动下,群众的思想发生转变,逐渐由“要我做”逐渐改变为“我要做”,群众的主体作用,为建设美丽乡村打下良好的基础。“上面喊破嗓子,不如底下甩开膀子”。道路硬化时,村民主动承担自家门前路面的硬化建设,增加了建设进度,节约了建设成本,达到了现在“干群齐动手,村庄焕新颜”的美好局面。

二是培养先进典型,强化示范引领。“一花引来百花开。”打造美丽乡村样板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好看”,而是为了工作中“好学”,如果靠政府“砸钱”搞千孔一面,只会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反感。谷庄村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思路,寻找村里热爱种植花草果木的农户作为先进典型,重点培养,以示范的成功效果拉动周边群众的积极性,引领群众主动创建“美丽庭院”,提高建设美丽乡村的进度。“美丽庭院示范户”王宗梅,喜爱种植各种花草,了解情况后,村支部专门为王宗梅申请了花草种植培训,并提供多种花草供其种植,王宗梅小院的美丽风景吸引了邻居的注意,周边邻居纷纷向她请教种植技术。在村干部的指引下,她将嫁接的花草赠送给周边邻居,并指引邻居进行花草选种。示范引领之下,“美丽庭院”建设以星火燎原之势在村内迅速扩散。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创建实效。“清扫清洁坚持做,亮丽环境真不错”,环境的保持,离不开长久的坚持。谷庄村先后建立了《干部包片制度》、《门前三包制度》、《季度考评制度》,用制度规范群众持之以恒的保持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干部负责村主要道路的环境卫生,村民负责自家屋前屋后卫生,每季度对村民进行考核,考核前十名奖励稀有花草一盆,后十名取消“美丽庭院示范户”资格,并进行全村通报。良好的制度确保了谷庄村美丽乡村的长效,创造出了现在“草儿绿,花儿香,环境优美人健康”的美好局面。

三、存在问题

一是乡风文明有待提高。培养新型农民、培育文明乡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多数村庄还普遍存在垃圾乱倒、柴草乱堆等脏、乱、差现象,农村生活垃圾、废水处理问题突出。同时,由于在农业生产中存在不正当地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问题,造成了农村环境不同程度的污染。此外,由于农民法治意识不强,封建迷信活动、人情风依旧,一些与社会文明相悖的习俗依然在蔓延。

二是资金、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目前除了政府部门在投入外,并没有太多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进来,多形式、多元化的共建机制没有形成。此外,美丽乡村建设是需要产业来带动和支撑的。目前我省农村普遍都存在着主导产业弱,产业组织化和发育程度低,知名品牌少,市场竞争力弱,产业规模效益不明显,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

三是创建美丽乡村的合力尚未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各部门大多是在自己业务范围内开展工作,没有形成合力。这样就导致对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要求不一,而且相关部门缺乏有效沟通配合。省市层面上全面统领、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格局尚未形成。

四、意见建议

一是深化思想认识,营造美丽乡村建设浓厚氛围。建议各级主管部门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当中涌现出的新典型,努力凝聚助推农村发展的正能量,营造全社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2篇

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开局良好,预计小春粮食产量达14.86万吨,同比增长6.1%;蔬菜产量4.8万吨,同比增长6.35%,食用菌产量0.7万吨,同比增长3.05%;林草产值达3.97亿元;成鱼产量0.28万吨,同比增长18.34%,产值0.56亿元,同比增长18.38%;出栏生猪30.86万头(核定数)、肉牛1.4万头、肉羊4.21万只、小家禽545.17万只、兔251.74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9.83%、4.63%、1.29%、16.30%、1.39%,肉类产量5.14万吨、禽蛋产量1.3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3.08%、2.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75.4元,增速16.3%(核定数);预计农林牧渔总产值23.63亿元,同比增长12.2%,增加值增幅9.9%。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好抓实粮猪生产。积极开展耕地撂荒整治,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特别是生猪稳产保供摆在首位,装满“米袋子”“菜篮子”。全县小春粮食扩面2.09万亩,小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8.4万亩,同比增加2.2万亩;大春粮食作物播种规划面积170.37万亩,同比增加1万亩。生猪出栏30.86万头(核定数),同比增长19.83%;生猪存栏(核定数)61.55万头,同比增长22.80%。

(二)高质量谋划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是围绕优质粮油、生猪、道地中药材、优质蚕桑等主导产业,加紧谋划编制《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重点园区规划。二是按照“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培育大龙头、深化大合作”的建设思路,组织开展2021年度县级园区考评工作,筹备省四星级园区、市一星级园区晋级和蚕桑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新晋市级园区工作,集成建好“21115”现代农业园区及中金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合作示范园区等六大现代农业园区。

(三)持续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持续开展化肥减量增效,抓好15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运行管护,对全县周边、工业园区周边、新型经营主体流转耕地及其他可疑风险点位开展重金属监控取样分析,及时污染防控预警,指导全县做好耕地安全保护利用,持续维护好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划分认定成果(全部为优先保护类152万亩)。

(四)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自去年启动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以来,积极配合自然资源部门研究制定《县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分类处置意见》,广泛宣传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相关规定,全面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摸排工作,指导乡镇完善图斑信息和举证资料。截至目前,共上报问题图斑2324个,面积759.55亩(其中耕地687.16亩,含基本农田469.93亩)。

(五)切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召开县2021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第一季度联席会议暨村庄清洁行动攻坚战工作推进会,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长效机制和村庄清洁长效管护机制,研究出台《县村庄清洁行动攻坚战实施方案》《县村庄清洁行动攻坚战督导方案》,启动《县2021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编制。截至目前,完成2021年5个项目村1500余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运营、1617个“美丽·宜居乡村”垃圾分类收集亭建设等方案已挂网招标。

(六)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在建项目,2020年度项目建设进度达到80%以上,完成投资1.5亿元,预计4月底完成项目主体工程,10月底完成项目竣工验收。二是启动2021年度项目方案编制,加快推进争取专项债券资金、新增耕地协调等前期工作,确保9月底开工建设。三是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振兴规划、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主导产业发展、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土地集约化经营等相结合,启动全县1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规划编制,着力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效益。

三、下一步打算

我们将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狠抓粮猪稳产保供。坚持全省农产品主产区县的定位,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今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6.3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81.48万吨以上,新建高标准农田4.12万亩,出栏生猪115万头,蔬菜(含食用菌)产量稳定在47.5万吨以上,水果产量稳定在4.23万吨以上。

二是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加快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布局,着力建设20万亩凯北粮油生猪循环现代农业园区、10万亩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10万亩蚕桑现代农业园区、10万亩蔬菜现代农业园区、5万亩柚现代农业园区。今年力争省星级园区晋级1个、创建市一星级园区1个、培育认定县级园区60个,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1个,新增省级农民专合社示范社4个,家庭农场入库数达到2893个。

第3篇

——天地壹号、壹号食品公司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广大乡贤、企业家踊跃投身乡村振兴热潮,反哺家乡建设,大力支持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中国著名民营企业天地壹号饮料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陈生先生积极响应“名企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回到家乡官湖村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以产业富村、安居美村、教育兴村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美丽新农村建设,昔日破落的官湖村呈现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富美画卷。

一、基本情况

遂溪县遂城镇官湖村是位于县城东北面的革命老区村庄,距遂城镇政府7公里,全村有278户1500多人。村庄依山傍水、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始建于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由温良陈氏十二世祖元斐公从遂溪温良村(今遂溪县遂城镇陈村)迁移至此地而形成,因村庄三面环湖,历史上多人在朝为官而取名官湖村。

2012年之前,官湖村因交通不便、村容村貌极其破旧、产业发展落后、村民生活水平较低而被列为省级贫困村。近年来,官湖村在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和乡贤陈生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村庄产业、教育、党建及乡风文明建设全方位发展,曾经破旧的小村庄如今大翻身,焕发勃勃生机,生动诠释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

陈生先生始终践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公益理念,持续服务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大局,在官湖村投入2.5亿元发展村庄产业、捐资2亿多元进行安居工程  和教育发展。同时,充分挖掘和盘活利用村庄自然生态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将政府、企业、投资者、创业者与村民有机连接,实施“一村一品”,有效促进村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升级。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产业富乡村,为乡村脱贫致富“造血”

2013年,陈生先生把“壹号土猪”品牌带进官湖村,投资2.5亿元建成年出栏8万头的“壹号食品(湛江)土猪产业园官湖养殖基地”。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统一提供猪舍、猪苗、疫苗、饲料,出栏后统一收购,养殖户风险低而收入稳定。2018年8月,官湖村被选为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湛江)土猪产业园基地之一,再加建一个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扩大壹号土猪、壹号土鸡养殖和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创业,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目前,官湖村共有110多户农民与公司合作养猪,平均每户每年可出栏肉猪500-1000头,纯收入可达7-20万元。同时,将村庄已出租的千亩山地高价赎回,重新分配给80多户村民种果,按劳动力每户经营5-10亩果园,每年可增加收入5-10万元。同时,将村庄产业、生态、人文资源有机融合,充分借助社会关注的力量,吸引各地游客、社会团体、各级领导莅临官湖村参观调研,并以此为契机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将官湖打造成乡村特色旅游精品村,与湛江遂溪的旅游景点形成一条旅游线路,实现产业带动多元化发展。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8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0多万元。通过乡贤助力产业发展,解决了村民就业难、留守老人和儿童照顾难等问题,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

(二)安居美乡村,为美丽宜居乡村“输血”

2014年,陈生先生捐资2亿元开展安居工程,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官湖。全村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新村场和改造旧村场总面积约280亩。规划分两期建设别墅民居129幢258户、农民公寓2幢80套无偿赠送给村民居住。2018年5月,已建成第一期新型民居69幢138套并安排入住,同时配套小学、幼儿园、村办公楼、文化戏楼、景观湖、休闲公园等设施,并建立落实村规民约、长效管理机制等规章制度。通过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村庄实现巷道全面硬底化、集中供用水源净化、污水排放治理系统化、民居建筑特色化、村庄治理有序化、环境绿色美化。

(三)教育旺乡村,为乡村持续发展“活血”

为改善村庄教育条件,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陈生先生捐资500多万元建设官湖小学、幼儿园和农民培训中心,并每年捐赠资金20多万作为官湖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生活补贴,让教师更好安教乐教,目前官湖小学已成为遂溪县最好的小学之一;为官湖村考上重点中学及大学的学子颁发助学金。同时,加强对村民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创业引导帮扶,累计培训人数达1200多人次。聘请高校教师为村民上传统文化、法制、种养知识等课程,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邀请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实地就村民种植养殖方面存在的疑难点进行面对面解惑解疑,使农民做到懂技术、有能力、出成效,真正达到人才强村。积极为乡贤反哺家乡建设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引城市之“水”灌农村之“田”,为村庄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第4篇

某某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季”工作汇报

“爱国卫生运动季”开展以来,我们围绕“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某某”一个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市委“陌南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举措,提升一区三园四线,打造集中连片示范带,在“爱国卫生运动季”中,深入开展为期3个月的“美丽某某·清洁乡村”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统一思想,营造浓厚干事氛围

全镇采取线上线下多种模式,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卫生整治和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围绕“五治并举”和“十乱现象”工作重点,广泛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镇村电子屏滚动播放1000余次,广播宣传2000余次,悬挂横幅标语100余条,微信转发工作动态300余次,利用党员活动日开展党员带头卫生整治5次,重点区域带领镇村干部群众共同整治10余次,切实提高了党员干部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率,营造了良好的“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的卫生整治浓厚氛围。

二、加强组织,构建三级工作网络

一是成立镇爱国卫生运动季领导组,详细制定实施方案,并实行“一天一排队,一周一研判”会议机制,扎实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工作开展;二是采取“各片集中人员力量深入一线,攻坚拆违重点难点;各村集中干部群众做细做实,进行网格化卫生整治”的方式,强化卫生整治工作落实;三是组建镇“拆违治乱”和“卫生督导”两支队伍,负责联合执法拆违和整治情况督查,保障整治效果。形成了“镇、片、村三级爱国卫生运动工作网”,层层压实责任,确保人员到位,密切协调配合,全力推进整治。

三、整体推进,突出细化五治并举

一是全面清。全镇共清理垃圾73802.8方,清除乱堆乱放26140处、乱扔乱倒109处、乱拉乱挂553处、乱贴乱画1724处。二是依法拆。全面排查,下大力度拆除四条干线可控、可视范围的违建160处、整治168处;拆除村内乱搭乱建513处。三是彻底改。全镇2020年改厕达425户、硬化通村路2.5公里、硬化街道2公里、铺设污水管道1.3公里等,通过持续“五改”和改善群众生活基础设施,改掉群众不良生活习惯,切实提升群众卫生素养。四是见缝种。全镇2020年通村路及村庄绿化11.8公里,精心打造5个小游园,目前已全部完工,努力创建森林乡村,致力于实现农村开门见绿。五是切实建。各村依据村情实际,召开党员群众大会,共同确立环境卫生长效机制153项,明确干部、村民、保洁员各自职责,规范进行卫生清扫,推进人居环境面貌长期向好。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爱国卫生运动季”开展以来,我镇整体整治成效比较明显,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村生活污水处理还存在困难,使村容村貌得不到明显改善;二是部分群众参与卫生意识比较差,参与卫生整治行动的积极性不高;三是用于人居环境整治的资金不足,投入大,且群众认可度不高。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整治力度,重点做好四个不放松。一是宣传教育不放松。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动更多群众参与到卫生整治中,努力营造“某某是我家,整治靠大家”的浓厚氛围;二是制度建设不放松。切实保障长效机制的建设与运行,坚持把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避免出现“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恶性循环,用制度来巩固环境整治成果,努力实现“整治—巩固—提升”的良性循环;三是重点整治不放松。继续提升整治标准,加大力度整治重点区域,确保整治一片、提升一片,规范一片、长效管理一片;四是督查问责不放松。继续强化对各村卫生整治工作的督查问责,按照“一周一检查一通报一整治”的方式,严格督查。确保全镇爱国卫生运动季顺利开展,巩固有效成果,提升全镇的卫生水平,加快建设“家园美、田园美、生态美、生活美、宜居宜业”的“四美两宜”某某新形象。

第5篇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对于推动河溶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4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委七届四次全会及人代会精神,抢抓河溶镇作为全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宜昌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机遇,先行先试,加快“四化”同步,重振沮漳古镇辉煌。

2014年的奋斗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49亿元,增长 22.5%;农产品加工产值完成27亿元,增长22.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亿元,增长27.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20__万元,增长32.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3221元,增长12%。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化“争高工程”,培植主导产业。继续实施招商引资“争高”工程。深入挖掘招商潜力,依托当阳发展环境,努力发展“飞地”经济。紧盯在谈项目,激活“双河”品牌。完善镇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加强对全体机关干部、镇直单位和村(居)负责人招商引资任务目标考核。全年力争新签约引进5个以上工业项目,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2个,5000万元至1亿元项目3个。加大项目协调服务力度。督促宏尚服饰、润昌包装、楚源米业扩建项目、同成包装等在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力争企业早日投产。实施骨干企业倍增计划。全力支持华利包装、中盈合成和豪展铝材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全年确保新增规模企业6家,限上企业4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支持和鼓励在汉宜路、河淯路沿线发展“郭场火锅鸡”品牌农家乐,在武汉、宜昌、荆门等地发展郭场火锅鸡连锁店。鼓励发展“河溶牛杂早酒”和“河溶牛头”特色小吃连锁店和农产品连锁超市、物流配送、农民网店。

(二)统筹城乡一体,打造美丽乡村。强化规划引领。进一步完善《当阳市河溶镇城镇总体规划》,明确“中心集镇—副中心集镇—宜居生态村—中心村”四位一体的宜居点建设格局,加大投/:请记住我站域名/入,加快建设。启动实施前合、民新、民合等宜居村庄建设,不断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完善城镇功能。拓展城市骨架,启动环镇东路(南段)和溶新路(北段)建设。采取市场化方式建设美丽新镇,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梯次开发集镇;适时启动漳东农贸大市场和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开展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宣传力度,进一步规范集镇管理,培养集镇居民良好生活卫生习惯。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绿化活动,完成造林任务700亩,义务植树8万株。加强村庄环境整治,认真完善、落实农村垃圾收集处理长效机制,改善镇村面貌。

(三)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以当阳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强化农业基础。通过政策引导稳定种植面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推进粮油高产创建和粮食产能提升工程,力争粮食总产达到9.5万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全面完成 1.5万亩陈场片基本农田治理项目建设任务,积极申报5万亩河溶片基本农田整理示范项目。持续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与改造,协调实施沮漳河防洪近期治理、农田水利、生态示范村、环保安全饮水、林业等项目工程建设。实施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大力培育花卉苗木、大蒜、清平猪等优势特色农业,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抓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力争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万亩,智能终端配肥示范面积1万亩。支持当阳市晶穗水稻专业合作社建设育秧工厂,工厂育秧覆盖1万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流转,形成以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生态农庄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走品牌化、规模化路线。积极引导粮油加工企业实行战略重组,整合优势资产和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坚持统筹兼顾,发展社会事业。认真落实社会保障。深入推进就业援助与城乡居民养老

保险全覆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临时救济、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等体系,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全面落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坚持不懈开展严打整治,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全力化解积案。进一步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处理能力。按照“城乡一体、全域覆盖”的总体部署,在全镇19个村,1个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推进基层民主和基层政权建设,做好村(居)“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加强文化教育工作。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引导鼓励开展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素养。继续抓好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全面加强国防教育,支持各民兵连“两部一家”建设,扎实抓好民兵预备役人员调整工作,确保完成实装实弹演习。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长效机制,着力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扎实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整治,让群众吃上放心、安全食品。

(五)切实转变职能,加强政府建设。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提升行政效能,切实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全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宜昌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建设,按照上级统一要求,高标准完成“规定动作”,做到不抢跑、不掉队。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与衔接,在“自选动作”上先行先试,勇当改革的领跑者、引路人,力争在小城镇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廉洁从政。遵循“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严格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依法依规加强重点工程、专项资金和农村“三资”管理等重点领域监管,规范权力运行,坚决纠正不正之风,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行为,努力打造廉洁政府。

第6篇

据了解,自2006年起惠州就确立了“生态立市”的城市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思路,统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深入推进国家生态市的创建工作,惠州市环保局编制并实施了《惠州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2020)》,确立了建设“低碳惠州、美丽惠州、宜居惠州、人文惠州、和谐惠州”的总体思路,为全市创建工作提供了指引。

做好“四绿”文章 守住一条底线

打造“绿谷”。推进森林碳汇工程建设,保护提升罗浮山、南昆山、象头山的自然资源,罗浮山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推动南昆山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象头山建成生态休闲旅游基地,把三座名山打造成“生态绿谷”、“森林氧吧”。去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1.6%,成功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

养护“绿肺”。推进森林进城、公园下乡,实施城市增绿工程,每年新建一批森林公园,城市居民出行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推进西湖、红花湖、金山湖“三大湖”建设,从生态保护、水质治理、环境美化等方面提升景观档次和文化品位。开展“千村家园绿化”行动,每年绿化村庄200个,改善农村生态和生活环境。

强壮“绿肾”。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利用、持续发展原则,高标准推进潼湖湿地公园、惠州海洋生态公园、考洲洋海洋生态公园建设,将其打造集生态、休闲、科普、人文为一体的“三大湿地”公园,充分发挥湿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净化城市的作用。

贯通“绿脉”。推进绿色廊道建设,加快东江、西枝江景观林带建设,对两江四岸进行林相改造提升,完成10余条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加大高速公路节点绿化力度,与绿色廊道结合,形成“线上缀珠”的绿色空间体系。继续推进绿道建设,把绿道建设成为生态通道、美丽通道。

“守住一条底线”,即严守生态底线。强化“生态自觉”,担当“生态责任”,绝对不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发展经济。强化源头管控,坚持环保门槛不降低,环评把控不放松。近年来,惠州以环保把关否决了11.7%的项目;强化节能减排,坚持企业进园区,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特别是近年来,关闭了重污染的项目150多个,特别是重点用能单位完成节能技术改造580多项,二氧化硫还有氮氧化物的排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强化设施建设,特别是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建设当做重要的民生工程,列进每年必办的民生实事,近几年全市共建成污水处理厂72座,现在的日处理能力已经超过了140万吨,城镇污水处理率也达到了95%以上;强化水源保护,东江是广东重点保护的水源,不仅是东莞、惠州、深圳的母亲河,而且还是香港市民的主要饮用水源,东江水质的保护实施最严格的饮用水保护管理制度,用最严格的法律手段确保东江水质安全,确保东江干流惠州段的水质常年保持优良。

让森林进城,促公园下乡

城市绿道、森林家园和湿地公园建设已经成为惠州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惠州还把村镇“绿色家园工程”等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项目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把城市绿化理念延伸到乡村,让森林进城,促公园下乡,实现村旁、路旁、宅旁基本绿化,实现集中居住型村庄林木绿化率63.27%,分散居住型村庄绿化率为48.73%。

第7篇

村庄规划编制工程。以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为统领,构建县乡村三位一体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格局,形成差异化分类指导意见,分类施策。在规划中遵循“景村融合”的建设思路,按照旅游景区的标准把每个庭院当作盆景来打造,把每个村庄当景点来建设,把整个乡镇当景区来建设,打造一批风格各异、风情并貌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全县村庄规划行要按照四个精品片区进行统一打包设计,以加快规划编制进度。同时,以旅游景区的标准规划美丽乡村,并以旅游景区建O带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景区化与景点化。全县按照规划以旅游景区的标准打造66个美丽乡村亮点村。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和现有农村公路危险桥改造,提高乡镇与村、村与村、村与屯之间的连通水平,完善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公路客运站和汽车停靠点建设,加快推进村内主要道路及巷道的硬化工程建设。全年计划新修乡路85公里、村路112公里、巷路111公里、桥涵177个、客车停靠点100个。同时,把农村危房改造同农村改厕、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民建设安全、节能、舒适、美观的住房,计划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640户、农村改厕10258个。加大农村破损边沟、围墙等基础设施改造力度,预计全年新修围墙5.6万延长米、粉饰围墙11.4万延长米、新修边沟6万延长米。

文化品牌打造工程。为抓好文化品牌建设,由县政协牵头,县新农办、县宣传部、县文联、县文广新局、县旅游局等部门联合成立县域文化工作小组,聘请高校学者、文化专家、县内知名专家深入挖掘通化县文化内涵。通过实施文化项目为依托,发挥好文化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实施赵春江工作室、省摄影家协会通化县创作基地建设工程,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工程,开展“一村一诗赋”、一村一调研、摄影大赛等,各种文化节活动。通过挖掘特色乡村文化,集聚人气,带动乡村旅游。在打造南长白山文化的大前提下,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和乡土优势资源,着力打造一批以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红色教育、历史典故、英雄名人为主题的村史馆,真正把村史馆建成记录历史、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体验民俗、发展旅游的“精品店”。今年全县打造文化品牌23个,打造省级文化品牌村40个、省级精品村史馆40个。

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精品片区创建工程。利用国家未来打造1000个特色小镇的有利契机,先试先行,提前做好相关的建设工作,完成西江月“梦里水乡・贡米小镇”、蓝莓小镇、冰雪小镇等16个特色小镇建设布局。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以四条精品路线建设为基础,通过进一步规划和连点成线、扩面成片,加强统一规划、提高标准、整合投入、集中建设,打造新农村建设样板,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推动新农村建设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全县153个行政村按照“十三个一”的标准导入乡村旅游机制,形成一张全县乡村旅游网,把美丽乡村变成能够换取经济效益的村。重点推进7个美丽乡村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融合。

整县绿化美化推进工程。遵循“科学规划、生态优先、注重特色、严格管护”的原则,切实抓好农村重点区域的美化工作,加强绿化管护和区域美化,在中心村屯内外、农户房前屋后、农村主干公路两侧及空闲地栽植树木、栽花种草,因地制宜实施生态绿化、景观绿化,整乡(镇)、整村、整屯打造树木成荫、花草相间的美丽乡村。县级以下乡道、村道两侧5米以内,宜花则花、宜树则树,宜打造景点则打造景点,在视野范围内15平方米以上的空闲地打造绿化美化景点。县级以上国道、省道、县级公路两侧10米以内,宜花则花、宜树则树,宜打造景点则打造景点。使经往公路和村屯成为展示通化县的风景线。2017年底,完成西江镇岔信村、光华镇光华村、三棵榆树镇三棵榆树村、快大茂镇赶马河村、大安镇水洞村、开发区大都岭村国家级绿色村庄创建工作。

农村双增收工程。以“打造绿色食品特色县”为目标,全面加大有机、绿色、无公害原料基地建设,大力引导鼓励全县农民改变传统种植品种及种植方式,重点发展绿色无公害水稻、玉米、人参、蔬菜、食用菌、中药材、苗木等特色品种。加快种植结构调整,计划调减玉米种植4万亩、落实订单农业总面积15.5万亩,引导全县土地流转率逐步达到60%以上。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继续实施“村集体经济跃升计划”,深入推进“第一书记”帮扶薄弱村工作,年底前集体经营性收入实现5万元以上的村要达到100%。

省级重点村、省级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工程。继续抓好“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省级重点村项目申报、建设任务,充分发挥省级专项资金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切实整合好配套资金投入,编制好项目建设档案,完善好省绩效考核材料,规范好专项资金使用,9月份要完成重点村项目建设任务。按照行政村年初申报创建、年中完善提高、年末验收评定的办法,创建省级美丽乡村40个。全县所有标兵村必须达到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先进村、达标村要按照省级美丽乡村标准进行推进建设,继续打造美丽庭院4200户、干净人家2000户。

“三个类型村”进档升级工程。达标村实现“三化五到位”,主街路绿化成活率要在98%以上;主街路两侧空地、村部前后美化率要达到100%;40%以上农户达到干净人家标准。先进村要以达标村和环境整治型为基础,完成“六化六个一”建设任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要达到5万元以上,村集体总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主巷路、村内小流域两侧、广场、村部周围绿化成活率要在98%以上;中心村内的街巷路两侧、广场、村部空闲地美化率达到100%;中心村庭院硬化率达到90%以上,屯(组)庭院硬化率达到60%以上,打造好整洁有序的美丽庭院;60%的农户达到干净人家标准。标兵村要实现“一个典型”、“两个增长”、“三个提升”。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村集体总收入要达到20万元以上。村路、屯路、村内小流域、主巷路两侧、广场、村部绿化成活率要在98%以上,中心村屯及边远村屯街巷路、村部、广场空闲地美化率要达到100%,中心村庭院硬化率达到100%,屯(组)庭院硬化率达到80%以上,打造好整洁有序的美丽庭院,80%的农户达到干净人家标准。

整村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加大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整治力度,集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清除活动,落实农户生活垃圾清理责任和村内卫生保洁日常管理机制。深入实施以“八清一严禁”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清洁工程,全面落实垃圾处理保洁设施、保洁人员和专项经费,建立财政补贴、村集体筹集、农户适当出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制度。大力推进农村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开展畜禽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改造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到2017年底,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5%,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70%;规模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80%以上;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加大秸秆还田等秸秆肥料化利用力度,推广保护性耕作,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和燃料化。2017年底,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基本解决秸秆露天焚烧问题。

第8篇

胶南的印象,很美,和谐,向上,每每踏上去胶南的“旅程”,内心总有无数的憧憬。初夏,汽车驶过滨海公路时,只见满眼的绿意向人逼来。路两边长着一棵棵挺拔的恻,它们一直向前延伸、连接,我们的汽车,简直就像是飘摇在绿色的海洋里。

久居城里,很长时间没看到这连片的绿了。城里也有绿色植物,只是它们经过了人工的修剪,大多低矮齐整,无法产生令人惊叹之美。

绿,生机勃勃,昂扬向上,总会带给人无限的遐思和憧憬。我们带着这种憧憬和梦想,在胶南灵山卫街道办事处一路陶醉,这里是“生态卫城、宜居卫城、绿色卫城”的代表,是创新的城市新名片。

“花样村庄”的向往

灵山卫街道办事处包含29个村,每个村因地制宜绿化风格各异,有着“花样村庄”的美誉。近几年来,街道立足国际化城市新区发展定位,结合城区改造开发,针对各片区规划,坚持分类整治,突出特色优势,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以重点村为点,以重要通道为线,以荒山、荒坡及重点区域为面,点、线、面结合,着力塑造绿化整治亮点,打造出了多姿多彩新卫城。

吸引我们第一个驻足的是北窑村,“这是赵灵路,通往小珠山古月山庄景区的必经之路,原先只进行了初步的硬化,路两旁是光秃秃的土路,甚至还有随意堆放的建筑垃圾,跟小珠山上的美丽景象大相径庭。”灵山卫街道办事处的宣传办主任张和军介绍说。改造后的赵灵路,有了个更加美丽的名字“珠山花径”,路两旁全栽种上桃、杏、柿子等果树和迎春、玉兰等花木。为了让沿途的绿化带更加生动,“珠山花径”上建造了玉兰园、李子园、绿茶园和翠竹园等特色园林,还有月亮湖等五处观光小景,供游客休憩游赏。“珠山花径”绵延5公里的全线景观,让去小珠山的游客在途中就已入“佳境”,提前感受了小珠山的秀美迷人。

我们继续前行,到达古月山庄景区。

栋栋红色别墅,象群星撤落般坐落在依山倾斜,起伏向上的缓坡上。或星落棋布,或稠密集中,不时炊烟袅袅,烟云缭绕,摇摇晃晃,若幻若真,真可谓“别有天地非人间”。加之山峰相间,象幅幅看不尽的画廊,似乎都是个个美丽的故事。

三年,从绿化蜕变到城市新名片

灵山卫街道办事处位于胶南市东部,地处胶南市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重要城市节点,南濒黄海,北依小珠山,海岸线长10公里。上世纪九十年代,灵山卫是全省知名的乡镇企业名镇,工业企业多达4D0多家,个体工商户10 00多家,传统工业企业为灵山卫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但也在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为彻底改变历史状况,2009年,街道结合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启动实施了为期三年的绿色卫城创建工程,按照“生态卫城、宜居卫城、绿色卫城”的创城标准,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整治措施,大力实施城乡绿化整治工程,逐步构建起绿色绕城、花韵怡人、城乡体的绿化格局。

2011年,灵山卫街道办事处开拓思路,创新举措,实现了城乡面貌全面提升,打造绿色卫城的新名片。从还青山原貌到建城市花园,从辟致富新路到谋生态人居,灵山卫街道办事处都将打造缤纷新城,展卫城新貌作为中心,并且注入时尚元素,展现和享受着和谐生活。

第9篇

新乡县翟坡镇朝阳社区,按照新乡市妇女联合会《关于开展新乡市“美丽庭院”创建示范村、示范户推荐工作的通知》(新妇文〔2019〕22号)要求,经过村两委会认真研究讨论,对照具体评比标准及要求,现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

朝阳社区位于新乡县翟坡镇西南,常住人口2000余人,党员59人,村民代表25人。集体于2010年开始,历时4年,建成了包括独院住宅120幢,11层小高层住宅6幢,可容纳居民572户的美丽乡村社区。道路硬化4万平方米,铺设供水管道1.5万米,铺设排水管道1万米,铺设电力电缆2万米,自来水普及率100%,清洁能源普及率100%,绿化面积50%以上,主干道和公共场所100%亮化。

二、党建引领,全民共建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环境污染整治攻坚战的有关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支部按照上级党委政府要求,积极创建“五美庭院”,按“五美庭院”工作要求,大力进行宣传动员,组织人员进行学习,重点学习相关文件精神。专门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党员干部会议,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建立了支部书记亲自抓、两委齐上阵,群众共参与的工作联动机制。认真开展环境卫生评比、美丽庭院评比等活动,全村100%家庭均参与创建,群众参与创建积极性高涨,将创建工作落到了实处,农户家庭环境整体整洁、美化度有明显提升。

三、和谐共生,生态宜居

为保证村内所栽树木的成活率,雇用专业绿化团队定期为所有树木花草进行养护,并与村内涉及农户签订了树木管护协议。村内绿化总投资200余万元,在村内主街道2000余米、村内小型园林、住户庭院内外种树种花,主要树种有常绿针叶树、常绿阔叶树、落叶阔叶树、竹类、藤本类、花卉以及珍贵树种银杏等30多种,10000余株。分别于在村东、南、西、北的街道旁建造有花池并种植观赏性花木。在村内公共绿化带及小型园林内种植草坪约3000平方米。同时配套了环村林带,公共场所绿荫覆盖,村内街巷全部绿化,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有刺猬、松鼠、野兔等野生动物及十多种鸟类在村内筑巢安家,和村民和谐共处,共享美好生活。

第10篇

【关键词】:黔东南州 构建 特色城乡体系

1 黔东南州的发展的有利条件

1.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重要生态区位优势。黔东南州位于珠江、长江两江流域上游,分布有都柳江、清水江、舞阳河两江一河。全州林地面积3305万亩,占3.0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72.6%,森林蓄积量1.1亿m?,占全省森林蓄积量的三分之一。森林覆盖率62.7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专家评估,全州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达1011.58亿元/年。境内空气质量良好,单位空气负氧离子含量1800-2400之间,是大西南的“天然氧吧”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中的生态绿洲,是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重要屏障。

1.2 璀璨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和坚实的群众基础。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众多,世居有苗族、侗族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64万人,占全州人口的80.6%,是全国30个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之一。黔东南被誉为“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和“原生态民族文化博物馆”,是一个用服饰书写历史的地方,一个用心灵歌唱的地方,一个用山水舞蹈的地方。

1.3 国家政策支持。国发2号文件赋予黔东南强大的政策支持:明确支持在黔东南等民族自治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生态补偿示范区等,国家发改委将黔东南列为“全国生态补偿示范区”,支持黔东南率先探索民族自治地区行政体制改革,文化部将黔东南列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将雷山、剑河两县列入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国家林业局从1985年起,对口帮扶黔东南,在生态保护、生态建设领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1.4 生态文明建设已见成效并形成普遍共识。生态创建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启动实施了《黔东南州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全面开展了生态县(市)建设,完成了榕江、黎平、从江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雷山、剑河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凯里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取得积极进展。通过一系列生态创建和环境整治活动,生态文明理念在全州上下形成普遍共识。

2、如何构建黔东南绿色优美的特色城乡体系

2 .1发展生态城市

2.1.1 提高城区绿化率。加快城市绿色生态系统建设,增加城区公共绿地,建立完善环城林带,扩大城市绿色空间,体现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使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0%,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主要措施是加快建设朗西森林公园、罗汉山森林公园、清水江水上公园、巴拉河休闲旅游公园等18个公园。

2.1.2 增强城市承载力。加快做大做强凯里中心城市,着力提高城市建设规模,提升城市品味,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强化中心城区外延扩展,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把凯里市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旅游接待能力和苗侗文化特色鲜明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市。

2.1.3 加快凯麻一体化。坚持“凯里带动、麻江提升、同城发展、协调推进”的原则,按照凯里――麻江大城市发展要求,着眼长远考虑,推进凯里――麻江同城化建设的城市功能布局,规划建设城市新的行政中心区、商业中心区、文体中心区、教育中心区、产业中心区、物流中心区、休闲中心区、居住中心区等功能布局,使凯里――麻江新区成为黔中经济区最宜居、宜游、宜业的重要增长极。

2.1.4 住宅小区生态化。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建材、构配件和装饰材料,淘汰高能耗、有污染的建材;制定出台加强室内装饰装修管理规定,强化对住宅室内环境质量专项治理,着力打造环保建筑体系。建设水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立体绿化、安全防卫和智能化信息服务管理系统的生态住宅小区;适应性改造旧住宅小区,使之逐步达到生态住宅小区标准。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健身、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社区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工作。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科普等活动,普及生态文化。

2.2 打造特色城镇

2.2.1 提高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坚持“规划引领、特色发展、产业支撑、民生优先”的原则,按照“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要求,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建设,增强城镇连接城乡、集聚产业、承载人口、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平台、城市和农村连接的纽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载体,成为推动城镇化的引擎,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管理的示范点,促进小城镇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2.2.2 建设一批城镇建筑精品。着力打造城镇的核心街区、重要建筑群、重点建筑物,建成一批小城镇建筑精品。保护好古建筑、老街巷、特色民居等人文景观,挖掘和弘扬当地民居建筑风格,体现原生态民族文化和当地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特别是在以苗侗民族为主的城镇,坚持体现苗侗文化特色,广泛运用具有苗侗文化元素的牛头翘角、燕身凤尾、宝顶尖塔、重檐青瓦、窗花门眉、吊柱干栏等形制、符号及色彩,赋予全州城镇鲜明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个性。突出“山地生态”特色,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布局建筑群体,最大限度地集约化利用山地的可建设用地、现状绿化及自然景观潜力。

2.2.3 加快城镇重大项目建设。紧紧围绕加快城镇扩容、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完善城镇功能、突出城镇特色,解决民生、环保、增加城镇就业等方面,加快编制、申报、建设一批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社会保障、民生工程等项目。

2.2.4 发展城镇特色优势产业。坚持综合考虑特色城镇的自然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条件、产业发展基础等因素,立足优势条件,确立各具特色优势的产业发展思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构建绿色城镇经济体系,为城镇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2.3 建设美丽乡村

以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按照“自然环境生态美、村容寨貌特色美、产业发展生活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目标要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着力改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环境体系、经济体系和文化体系,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2.3.1 实现“自然环境生态美”。 注重村寨周边绿化美化。对村寨周边的荒芜低效经济林、疏林地、荒山荒地、火烧和病虫害迹地、开垦地、山体等进行改造。通过造林绿化,逐步形成多林种、多树种、多色彩、多层次林相映衬的村寨风景林。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庭院、主干道、河岸等绿化美化实现全覆盖,村寨绿化率达50%以上。

2.3.2 实现“村容寨貌特色美”。 有效管控新建房屋,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古村落、古民宅,引导和规范拆建、新建、改建、扩建房屋等行为。大力实施改路、改厕、改圈、改水、改电、改灶等“五改”工程。继续开展整脏治乱,整治村容寨貌,对示范村寨的建筑物要定结构、定风格、定外观颜色,使村寨房屋风貌统一、色调一致、整体协调,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新村配套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文体健身、集贸商贸、商业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

第11篇

石堆镇位于安丘市东部,面积67平方公里,辖47个行政村,1.06万户,人口3.9万,耕地面积6.4万亩。今年以来,石堆镇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着力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以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为主线,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基本情况

(一)全面摸排,掌握第一手资料。全面摸清每个村底数,包括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村规民约制定、在外能人、矛盾纠纷、村霸村痞等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四个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突出重点,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

一是产业兴旺方面。开展“带富增收富民”活动。1.培育一项致富产业。各村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确定一项或多村确定一项能够有带动性的增收产业项目,增加群众收入。2.培训一套致富技能。通过外出参观学习、举办种养业、务工知识等培训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培训达到90%以上,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各村帮助留守人员联系工艺品加工、农产品粗加工等项目,最大可能的增加家庭收入。3.探索一条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金融信贷单位,对有意向发展项目缺少资金的家庭,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复退军人、回乡创业大学生创办项目,帮助落实贷款方案,最大限度的提供金融服务。

二是生态宜居方面。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活动。1.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和卫生整治,通过落实门前三包,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确保村庄环境卫生长期清洁。坚持“应绿尽绿,能绿则绿”,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绿化、亮化,房前用竹篱、围栏围起,房前屋后规范栽种瓜果、绿化小品,全村形成“植物自然,乡土浓郁”的景观。2.加快美丽村庄建设,全镇打造西莲池、前留晃、阿洛、西河洼、董家下坡、马家亭子、梯门、娄戈8个示范村。3.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镇驻地村、社区中心村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农村居民向镇区、社区集中居住。

三是乡风文明方面。开展“倡树新风正气”活动。1.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每月确定一个评选主题,在“阳光议事日”活动中开展“移风易俗标兵”“石堆好青年”“种养殖能手”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利用电视、报纸、微信等形式,对先进典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激发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已评选巾帼标兵117名、移风易俗标兵121名、石堆好青年92名。2.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增强群众简办婚丧嫁娶事宜、远离不良习俗的自觉性。3.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消夏晚会、农民趣味运动会、书画展等系列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4.每村打造1条文化长廊,重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知识,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引导观念,让大家感受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尚。

四是治理有效方面。1.开展“街头巷尾平安”活动。每村配备1名警务助理,每村建立一支治安巡逻队伍,警务助理牵头开展治安巡防,信息收集、矛盾化解工作。每村建成一套“天网”监视系统,连接派出所治安监控平台。每村组建一个警民微信交流群,提供警务服务、典型案件和安全防范等信息,随时随地与群众进行互动、交流。2.开展“全民参与调解”活动。每社区聘请1名法律顾问,在阳光议事日组织法律咨询和宣传,让法律咨询服务形成常态化。各村成立调解委员会,由支部书记任主任,由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优秀村民和评选出的先进典型组成,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力求“小事不出村”。每村建立一处“听证室”,对家长里短、邻里争吵等简单矛盾纠纷实行村级听证。

五是开展“干部能力提升”活动,强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保障。制定了《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村干部工作职责,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每月召开一次“阳光议事”会议,组织学习农业技术、法律常识、健康保健等知识,充实阳光议事内容,增加阳光议事日的吸引力。要求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确定一个净增收不低于3万元的致富项目。发展村庄集体经济,在盘活资源、招商引资、土地流转上下功夫,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确保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低于5万元。

(三)打造示范点,进行典型带动。重点打造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四个示范点。其中,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规划面积3500亩,已建成1500多亩,是集观光旅游、户外运动、休闲采摘、餐饮娱乐、农事体验、延伸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综合体。目前,已发展阡陌人间、步云山庄、云岭人家、环秀山庄等11家休闲农庄和1处步云赛鸽文化交流中心。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发展大樱桃、草莓、蔬菜等高效种植大棚80个,发展西瓜、大桃、黄金梨等1500亩。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规划面积2200亩,已建成1100亩,已发展百汇紫苏庄园、东顺蒜黄种植基地、华仔蔬菜种植基地、田硕洋葱种植基地、孟戈有机蔬菜合作社种植基地等5家。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占地150亩,已建成高效种植大棚45个。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占地面积358亩,以生产生活生态、健康文化旅游为主题,建设木本粮油博物馆、文冠果加工和旅游综合体、文冠果健康体验展示中心,打造文冠果种植、选育、高产示范、集散、加工、营销一体化的全国木本粮油谷。目前,已经栽植文冠果210亩。全部建成后,带动就业人数300余人,年可实现利润2900万元,利税700余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教育引导不够。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尤其在发展产业方面,目前大部分产业项目主要以工商资本下乡的方式建设,通过引导群众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难度很大。

(二)缺乏政策、资金扶持。在基础设施提升方面,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镇级财政不足,单凭县、镇、村三级财力,很难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人才匮乏。目前,广大农村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大学生及高层次人才不愿到农村创业。回来的也只有在外能人到村担任村干部。

三、意见建议

(一)建议加大对群众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培训力度,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建议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医疗、教育、文体等设施,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12篇

公务员考试网权威2016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集三维之力 建美丽乡村,更多2016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相关信息请访问公务员考试网。 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并且农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渴望,因此各地政府应让美丽乡村建设提上日程,对农村环境“洗脸”、农民素质“洗礼”、农业产业“洗牌”,促进乡村文明程度的提高,让农民切身感受到了美丽乡村建设所带来的实惠,当好美丽乡村的践行者和建设成果的维护者。

注重融入机制建设,实施农村环境“洗脸”,打造宜居乡村。干净整洁的卫生条件是美丽乡村必备条件,以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五化”为重点,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整治三堆和卫生死角,治理乱堆乱搭乱建等影响村容村貌行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如果没有一个长效的机制,必然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建设美丽乡村必然要求村庄环境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为此,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每个自然村都有最基本环保设施,提高农村垃圾收集率;建立村庄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要求村民管好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并为村级保洁员提供工资保障,建立健全村级保洁员各项规章制度。

注重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文化内涵建设,实施素质“洗礼”,打造美德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追求的不仅是农村居住环境的优化,更主要是塑造美的心灵,建设农民精神家园。应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贯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条红线,教育宣传引导农民理解、接受核心价值观,并不断转化成为自觉追求和行动。善于发现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精心打造“最美品牌”,大力实施“四德工程”,突出典型引领,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层层开展四德典型评选,善行义举四德榜建设,实现了村居和学校全覆盖,营造了“学好人、做好人”的良好风尚,加强“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向善向美的强大正能量,让美德在人人心里落地生根。美丽乡村不要千人一面,还要通过内涵建设来体现本地的特色,努力打造出品牌和特色。结合各乡村地理区位、民风民俗等,充分挖掘特色人文元素,进行个性化塑造,保留了传统民俗活动的生活土壤,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使美丽乡村真正让人流连忘返。

注重融入乡村特色产业建设,实施农业产业“洗牌”,打造生态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不只是外在美,更要美在发展上,经济指数要有循序渐进的变化,这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多渠道推动农民增收,消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力。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果品深加工企业,发展旅游服务业提高农民的从业人数。果品业、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等乡村特色产业的兴起,既培育了农民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又为美丽乡村建设积累了丰厚资金,注入可持续发展的血液。

建设美丽乡村承载着很多人的梦想,特别是对那些保留美好乡村记忆的人更是有着不同寻常的寄托,为让梦想早一步照进现实,应整合资源和力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创建,开展“美丽乡村”帮扶共建工作,全力打造“最美乡村”,让更多农民真正养成美的德行、得到美的享受、过上美的生活,用无数的美丽乡村共筑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