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1 13:02: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乡发展变化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好久都想给你们写信了,工作忙一直未曾提笔。今年欣喜地看到贵刊杂志的变化,于是忍不住提笔,给你们写一封信。
我记得贵刊2008年以前的刊物都是黑白印刷的,一直在想咱们百姓的生活还是艰苦一些。贵刊也是很朴素的作风。2009年1月的杂志我是过完元旦后上班拿到的,拿在手里不由眼前一亮。
新年新气象,你们杂志的内容也比以前丰富了。更多了一些贴近百姓生活的东西。2009年第1期关于山寨手机的稿子,《农村医改路在何方》、《老宅基地引发农民恩怨》,第2期的《家电下乡的期盼》、《村务迷局》等都是我很喜欢看的内容。
其实我写信还想告诉你们,虽然老百姓的生活比以前过得好多了,但农民的养老、医疗、就业还是大家很担心的问题。我们村就还有不少人老了不知道该怎么办,生个大病就得举家借债,毫无办法。我想你们以后也会更多地关注这些内容吧。
我想对贵刊全体工作人员说声:谢谢,辛苦了。
祝贵刊越办越好,牛年牛气冲天。
湖北读者 胡丽
温州路 特色之路
(2009年2月刊《温州路》)
“温州模式”从产生至今,一直为社会和专家关注,也成了全国媒体关注的一个热点,而温州也成了全国各地人士争相踏看的一片热土。从发展到转型,再到经济危机下的应对……在温州改革开放历程中,有一种很重要的力量不可轻视,那就是媒体的推动力。
有新的实践就及时总结,有新的突破就及时报道,有新的争议就能及时探讨。正是在诸多媒体的助推下,温州才能在困难重重中走出独特的“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的发展路子,才使得这个偏居于东南一隅的城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这篇文章生动地阐述了温州模式产生和发展的种种原因和条件,以及呈现着自己独特区域特色、历史特质的温州人。使世人认识温州,了解温州人民。
如今,温州乃至全世界都遭受金融危机的打击,但是我相信在党的领导和社会各种推动力量的作用下,温州未来的路会更好。祝福温州!
天津读者 闫爱国
亲爱的读者
谢谢您的关爱!作为一本关注百姓命运的刊物,农民朋友无疑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我们有幸同您一起见证中国农民、农村的变化,并衷心祝愿您的亲人健康幸福、您的家乡日新月异。其实您也能发现,我们在关注农民的同时,也从没有把目光从城市群体移开。事实上,不管您身处城市,抑或农村;不管您是坐在空调房里或是在喧嚣的大街上努力打拼,还是顶着烈日在地里辛勤劳作,我们都始终如一地关注,只因咱们共有一个名字:百姓。
家电下乡如何共赢
(2009年2月刊《家电下乡的期盼》)
家电下乡,从试点省市到局部推广再到全国推广,拉动消费,促进行业发展,改善民生,落实节能减排,最终是要实现企业、政府、农民三方共赢的目标。
从《电脑报》近期进行的农村电脑需求调查报告结果来看,尤其是在“电脑下乡”政策在各省陆续实施之后,具有特别的意义。
我们的校歌是发动全体教师集体创作的。师生们履行校训,佩戴校徽,高唱校歌,有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
时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一个教育原则。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屹立在神秘的银色宝库一一乔治岛上,中国人民为南极勇士们的这一伟大壮举而振奋不已。学校请来了南极考察队的党支部委员给同学们报告英雄们的光辉业绩,随后又举行了“学习南极精神”?演讲会。?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前后,学校围绕着“我为亚运做贡献”、“弘扬亚运精神”等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树立亚运意识,发挥亚运精神,为振兴中华而拼搏。
活动是一种符合青少年心理、性格特征的动态教育。我们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到甘肃、青海的名山大川去游览,或开展夏令营活动,使学生对这些美丽的山川名胜产生一种倾心的爱。学校还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组织他们参观兰州科学院、兰州大学、兰化公司的生产厂、刘家峡水电站和龙羊峡水电站,让他们了解祖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建设的伟大成就。
体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课堂。这几年我们逐步探索出三条教育途径。
一是学校对优秀运动员采取鼓励政策。1986年,我校田径代表队主力运动员郎秀花选入国家青年女子垒球队,又于1987年到美国参加国际比赛。出赛前,校长和体育教师都先后写信鼓励她为国争光,并用她的事迹教育全校学生。二是由体育教研组编写了《中国现代体育简史》,作为体育室内课的爱国主义教材。三是从1979年开始,学校每年举行一次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象征性长跑。如1979年开展了“由兰州经西宁过唐古拉山口登上世界屋脊一一珠穆朗玛峰”的象征性长跑,198l年开始“从兰州到台湾”的象征性长跑,1985年开始“从兰州到香港”的象征性长跑,1989年开始从“兰州到北京亚运村”的象征性长跑,激励同学们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学校以多种形式开展国情教育,陆续举办了“中国历代著名科学家”报告会,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讲到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认张衡的地震仪讲到李四光的第四纪冰川,从四大发明讲到人造通讯卫星上天,教育学生不能数典忘祖。
学校还举办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爱国人物和事件”专题讲座。“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报告会,“一二,九”报告会,观看“老山英模报告团报告”录像等,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开展评论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化遗产学校通过文学艺术的评价活动,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教育。l986年有一段时间,学生中流行歌曲特别盛行。于是,我给全校学生作了一个以谈音乐美为主的艺术报告,从《苏武牧羊》讲到《阿里山的姑娘》,从《鲜红的太阳永不落》讲到《十五的月亮》……。我们审定了40首富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歌曲,录制成《校园歌声》专辑。每天在校园播放,并提倡学生学唱。
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中学历史教材中有不少章节的史事记述,我们采用正反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比较和对照方法讲述,不仅使学生辨善恶、明爱憎,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继承前辈的爱国主义传统,为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祖国进步献身的精神。还如初中语文课本中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就是爱国民主志士的宣言书和绝命书。他那“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视死如归的忠诚的爱国之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珍宝,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开展军事训练,树立国防观念
军事训练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真刀真枪的刻苦训练,体验军人的生活、军人的感情和军人的追求,?从而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思想感情。我校从1985年夏开始了学生的军事训练。军训学生与部队官兵同吃、同注同练,不仅受到了正规的军事训练,而且受到了艰苦奋斗的教育,增强了国防观念和爱国意识。
形势教育也要以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安危进退为宗旨,使大家经常了解国家所处的环境,国家的发展变化,把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教育的方式要多样,要广开言路,平等对话,要置疑解难,点拨诱导。
学教学工作者研究的课题。结合我校的课题和学生实际,我们化学备课组作了大胆的尝试。
一、立足教材,以点带面,开展化
学综合性学习
教材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我们应以教材为依托,以综合性学习为媒介,把生活中丰富的化学
学习素材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化学课堂教学体系。
1.利用图书馆、网络技术等渠道,拓展化学学习的内容
例如,在讲“元素与人体健康”时,我们组织学生走进图书馆查阅资料,到微机室上网了解:元素在自然
界中的存在、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知识,并让他们以 “某元素与人体健康”、“奇妙的×元素”等
为题材做成多媒体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活学活用“元素与人体”的有关知识。学生热情高涨,激发了学习
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将化学与生活结合起来,丰富了化学学习的内容和手段。
2.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习惯
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强调学生学习的实践性、探究性、过程性和合作性;强调科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的联
系。因为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践性和应用性。
例如,有学生发现,平时吃的零食里总有干燥剂,拆开看是白色固体,带到学校请老师帮助判断是何物。
周围的同学对它产生了兴趣,我趁机引导学生探究。他们提出多种假设:有的设想是氧化钙,有的设想是
氢氧化钙,有的设想是碳酸钙。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得出白色固体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
。通过直面这些真实情景,缩短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的存在及化学过程的感
受,引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合作研讨、善于动脑的习惯地得以逐步养成。
3.在课本基础上拓展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
例如,在讲“水”时,开展了“水”的综合性学习。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大组,每组选出负责人,在
教师的指导下,筛选出学生集中关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1)水的地位; (2)水的问题;(3)水的未
来。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去解决。经过一周的努力,学生都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记录、分类和
整理。各组代表发言汇总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经讨论,达成了如下共识:(1)我国水资源危机异常严峻
,以南水北调、三峡工程为中策;以合理用水、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为上策。(2)水促进人类的和平
与发展。(3)淡化海水。(4)“水星移民计划”的设想。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巨
大,学习范围十分广大,进一步拓宽了化学学科的外延和应用范围。
二、立足家乡,面向社会,开展化
学综合性学习
在开展化学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生活,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引进生活
的源头活水,实现“由生活走向化学,由化学走向社会”的学习,实现化学与生活的沟通,课内与课外的
打通,化学与社会的整合。
1.开展“关注自己生存的环境,环保在我心中”的活动。
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学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相关的重大问题,亲身参与社
会实践活动。
例如,在讲“化学与环境”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粗浅的环保知识。我抓住时机提出问题:(1)气候
为何越来越暖?(2)戴埠镇例外吗?(访谈爷爷、奶奶等老前辈)从而唤醒学生关注自己生存的环境。
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愿组合),开展研究性学习,了解戴埠镇的环境状况(水、空气等)和动
植物生存情况,其主要过程是:(1)查阅资料(如戴埠镇乡志等),走访老前辈(老农、厂长、村民),
特别是自己的长辈,了解戴埠镇的发展变化历程。(2)实地考察,本着就近考察的原则,重点考察了戴
埠的山、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变化情况。(3)分析生物物种、数量变化的原因。(4)提出猜测,如
废弃金属污染,戴埠镇水泥厂增多,过度开采山上矿藏,居民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并取土壤、水样等进行
实验探究。(5)写出调查报告和探究报告。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一致认为戴埠镇物种减少
、生活环境恶化是过度开采矿山资源,工厂随意排放废气、废水,居民不科学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并提出
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这样,同学们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合作探究的习惯得到培养。
2.化学与其他学科整合
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十分紧密,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为学生学习、运用化学知识开辟
了广阔的领域。
例如,利用我校紧靠老虎山、芳山的地理特点,组织学生进行物种调查,开展“爱我戴埠,环保在我心中
”的演讲比赛,使学生既丰富了生物学知识,又增强了环保知识,感悟到化学与环境的关系,正如“水能
载舟,亦能覆舟”;组织学生欣赏蕴含化学知识的诗词,如明代爱国将领于谦写的《咏石灰》,使学生在
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文学熏陶和美的享受。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化学与语文、生物、自然等学科的
整合。浅析化学异步化教学和兴趣化教学
[关键词]课程资源;区域性文化资源;实施策略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逐步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新的课程价值观告诉我们: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供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目前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三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以校外的课程资源最为丰富。这里我们所要谈的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正属于此类。它主要是指学校所在社区(一般是本市县范围内)的自然区域和文化生态方面可供课程开发利用的资源等。自然领域是指当地的地质地貌、山川河流、气候、自然资源等,历史人文领域包括当地的社会历史变迁、社会文化(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民间文艺、名人遗迹等)、社会经济(经济、教育、旅游等)等内容。
目前,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研究起步阶段,缺乏推进经验。为了新课改的实施开展、深入推进,我们必须在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的价值、实施策略等相关问题上做有益的思考。本文将结合新课程改革研究的一些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价值
我国课程研究专家对课程概念的阐述是: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因此,我们探讨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价值也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1.开发利用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有利于转变教师的角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整体素质
新课程的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教师转变角色,具备新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教师要从传授者、管理者转化为促进者、引导者、学习者和研究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能教“教科书”,而要“用教科书教”,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具备课程开发和整合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进课堂,促使教师广泛阅读,关注本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发展变化,利用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活动服务。同时通过研究开发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引导教师学习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积累操作经验,使教师不仅能用教材而且能编教材。
2.开发利用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实践与探究的能力和爱乡爱国的情感
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首要价值。它与其他课程资源相比较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具有亲历性。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根植于乡土,也就是学生身边的现实世界,这些生活经验特别熟悉,明白其中各个事物特征或相互关系,利于学生掌握理解;二是实践性、可操作性强。因为学生身处区域性文化中,他们进行观察访问、触摸描绘、感受体会等操作简便易行,因此,若用来充实优化教学内容和过程,绝大多数学生就有丰富的内容可说,有利于提高学生特别是中等生、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精神。若用来设计探究题目,可以大面积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与探究能力。同时又因为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学生对家乡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更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使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具体化,奠定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基础和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做贡献的志向。
3.开发利用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有利于丰富课程及教材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活动,增添教学活力
区域性文化资源内涵丰富,既有自然资源又有历史文化资源,教材内容设计上具有可扩展的宽广空间,它和其他因素融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这样大量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生产和生活经验都进入了课程资源,直接融入了学生学习活动中。“生活是课程,自然是课程”,丰富而又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必然带动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增添教学活力,显示出其诱人的魅力。
二、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施策略
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需要新的观念、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评价方式,因此有必要认真研究实施策略,它如同船和桥一般重要。为了更好地推进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从课改的大背景和教育理念上认真研究策略、内化策略,以便让理论付诸实践。
1.转变观念,树立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广大农村城镇学校实施新课程重要举措的意识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数十年如一日地为基础知识与技能所主宰,为升学考试所左右。“应试教育”严重扭曲了课程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我国现行课程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在人们心目中:课程等于教材(教学内容),即知识。同时扮演课程改革主要角色的广大教师原来学习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再则受传统角色的影响,认为教师就是教“书”,没有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对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便视而不见,甚至抵制,十分依赖于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这对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较大的阻力。另外,广大农村城镇教师对于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在实施新课程中所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又受到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的限制,更是给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了难度。因此,突破传统束缚,树立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明确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农村城镇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重要意义,是首要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加强理论学习和观念引导,同时更多的是通过实践来引导教师树立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认识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和重大现实意义。
2.逐步推进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构建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框架
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经历一个理论到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逐步推进、验证过程。
首先是让区域性文化资源走入课堂教学,以此来补充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收集区域内古今英雄人物,讲讲他们的事迹作为补充,让学生从身边鲜活的事例中汲取爱国的力量。
其次是开发区域性文化资源运用于研究性学习。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特点、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喜好、教师本人的教学特长和业余爱好选择开发区域性文化资源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材料。
再次是利用区域性文化资源开展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必须关注区域内课程资源的利用,关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如可以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的民居特点、饮食习惯、主要交通等等,使“综合性学习”真正达到“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初衷。
最后是利用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编写有关的校本课程教材。在收集、运用区域性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将一些优质的资源固定下来,深入研究,收集整理,编写有关的校本课程教材。
3.突破传统拘束,改变评价方式,让学生成为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好帮”手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流动人口的增多,学生的身份、地位、背景也逐渐丰富和多样化。学校的学生有的来自省外,有的来自区内各个乡镇,他们对各自家乡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有着丰富和深刻的认识。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成为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好帮手,例如在课堂上让他们介绍自己家乡的山川、气候、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等,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或成因,写有关的调查报告等。一方面,可以在这些操作性强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能力,从实践的效果去评价孩子。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发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时可以比较全国不同地区区域性资源的异同,借鉴参考;也可从区内各镇的学生中获取区域性文化资源第一手资料,借以丰富、充实课程资料。
4.发挥教师各自特长,团结协作,形成开发利用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的合力
由于教师的专业限制,学会合作是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当具备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学会合作的意义在于:(1)教师之间的交流、互补有利于获得心理支持,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沟通信息;(2)有利于改善学校教学教研的环境,减少个体工作压力,激励个体大胆创新;(3)多次的讨论交流、沟通合作,可以增强教师抗干扰的能力。树立课程开发和利用的信心和耐力,形成开发利用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的合力。
教师进行合作的形式有:(1)同行之间合作。包括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如互相听课、研讨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等;(2)师生合作。因为区域性文化是和一个人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和学生通过课内互动和课外综合活动去交流分享;(3)与教研人员、专家的合作。如课程开发和利用、课题研究等;(4)和学校领导、家长及社区人员的合作。研究性学习往往要同社区的许多部门联系,如环保、图书、工商、医院等。
5.让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真正“区域化”,实施共享
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应与一般学校课程的开发有所不同:不再仅仅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打破学校课改各自为政的陈旧思路,可以由区域内的学校联合开发。如参与开发的教师是区辖各校中的骨干教师;开发所需的课程资源也是集体收集,然后按分工的需要分类整理;最后,课程开发的成果也将是在全区范围内共享,只有共享,其价值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共享可以是课程改革经验与成果的共享、教师资源与学生资源的共享、样板学校资源与非样板学校资源的共享、物质资源共享、学校课程资源与社区课程资源的共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