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道德讲堂学习材料

道德讲堂学习材料

时间:2023-01-20 10:24:06

道德讲堂学习材料

第1篇

一.道德人格

道德人格是受传统文化影响,具有伦理学意义,有具有生理学意义受人的遗传、教育、社会生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道德人格可以通过在人的社会性活动形成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通过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

二.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突出学生人格培养目标

1.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思想道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体现为课堂文化对学生的正确价值导向,教材思想内容对学生的潜在熏陶,民族精神对学生的鼓舞,感人事迹对学生的激励。通过课堂教学中渗透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道德人格培养和学生良好品德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体现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通过高中课程,把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发挥出来。让学生在语言表达的条理性、思维习惯的逻辑性、分析方式的科学性、人生态度的积极性、价值判断的合理性、道德人格的健康性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人文科学担负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时代精神的宏扬、基本文化的普及、道德人格的培养、民族精神的塑造等多种功能,同样也担负着以马克思主以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文化教育的的重大作用。对高中课堂教学来讲,培养学生道德人格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直接目的。刘基主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认为,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1],也就成了学校课堂教学的直接德育目标。而道德心理倾向的养成和良好人际行为和社会性行为,在人的道德人格形成的地位最为重要。

2.课堂教学中设置道德情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的各中情景材料的作用。比如,可以引用教材内容,充分运用教材中典型的德育材料。比如高一语文中屈原的爱国诗篇“离骚”。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这一爱国诗篇,突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同时,也对学生起到优秀传统中华文化教育的作用。作为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爱国诗人,他所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扩展中,可以讲述到楚文化在我国的影响,以及发展历程。比如高二思想政治第十课的两个情景材料。一个是小贺与小张是好朋友,因为小张当“枪手”替别人考试,受到小贺“揭发”而疏远小贺。一个材料常明捡到一个钱包交还失主,并索要相应报酬。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告诉学生,我们必须深化道德认知,明确告诉学生,真正的朋友是要勇于指出自己错误让自己健康成长的人。而对于第二个情景材料,讲解有关法律的规定以及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做才算是既合理又符合道德意义上的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中设置的各种情景材料,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道德情感,又培养了其健康的道德人格。

3.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让学生建构充满个性特色的道德人格。

新课程教学中,突出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科学思维的培养和良好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新课程给学生提供了很多探究性的材料,这些材料要求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对教师来说,要很好地引导学生,提供探究的方法,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去做,通过学生合作还是通过课外实践调查。教师要在学生选取文献资料、有价值的调查数据收集等方面给以指导和帮助。探究式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健康的道德人格。

课堂教学探究,要充分运用学生即有的知识积累,立足于学生已形成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辩证性的探究材料。比如,高二《文化生活》教材给出了关于民族精神的各种观点,要求学生评价这些观点,并给出理由。再比如关于传统中国医学的正反两面的观点,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能够运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一理论来分析这一材料。同时在肯定传统中国医学的同时,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这样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建构了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培养了证思维。通过一些道德典范,让生动的事迹感动学生,以强大的精神力量震撼学生。在这样的情景纷围中,学生能够在认同的基础上,增强其道德认知,升华其道德情感,培养其道德人格。学生在自主性探究中和情感体验下,形成了个性特点的道德人格。

4.通过课堂集体性活动,培养学生社会性、主体性道德人格。

中学生集体活动是社会性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情景是在这一集体中,并且要依靠这一集体才能完成的。在集体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合作探究、协作讨论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这一社会的缩影班集体对自身的影响和制约。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离不开集体的,自己知识上的不足要靠同学生老师的补充,自己行为上和人格上的漏洞要向班集榜样看齐。在集体活动中,学生能够相互协作。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则是学生的活动圈。这一活动圈包括学生相邻的同桌、前后左右的邻桌、课间课外的伙伴等同辈群体和同龄群体。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杭生认为,人的社会化要经历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阶段[2]。社会化是人不断地学习,形成健康道德人格,内化社会文化,承担社会角色,成为一个社会公民的过程。

第2篇

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所以我在政治课堂教学上下功夫,把“政治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寻找适合新课程要求策略,使思想品德课真正发挥其特色和功效。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体验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场白,不但能引人入胜,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能力。“导”的方式有开门见山式、复习巩固式、漫画式、歌曲式、问题式等。到底采用何种形式,需根据内容而定。比如:我在讲解《我们受法律的特殊保护》时,就采用漫画式导入;讲解《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时,采用歌曲式导入(播放“雾里看花”);讲到《生活处处有情趣》时,运用图片导入;讲到《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时,运用饶有趣味的游戏导入,精巧的导入能激情引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为师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概念,把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寓于学生参与的课堂活动之中,用生活化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的认知转变和德智发展。 如,我在教学《如何做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一课时,对于“读一读”的内容,不是限于“读”,而是组织学生来表演。我让一名学生饰演专家,一名学生饰演护士;再让这两位同学负责挑选一位同学饰演病人;当饰演专家的同学左手握着多出的第十二块纱布,向全班同学宣布“她是我最合格的助手”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一堂课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使他们认识到,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多种不同的角色,承担着多种不同的责任。

又如,在讲授《迈好青春第一步》这一课时,我在歌唱《花样年华》的歌声中导入新课,展示课前学生搜集的有关著名数学家杨乐、科学家爱因斯坦、革命先辈的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并为国家、世界做出极大贡献,就是由于他们从小树立了远大理想;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理想的意义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应当怎样做到珍惜青春年华。学生在这种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无拘无束地交流、畅所欲言,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随时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同时,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得到了共同提高,实现了互动双赢。可见,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的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创造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思想品德课堂课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其开展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辩论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讲故事、演小品或看录像等形式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在上“抵制不良诱惑如网络游戏”时,可以组织学生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针对网络问题进行辩论;在上“珍爱生命 善待生命”时,可让学生查找人和动物的故事,并进行讲故事比赛;在辩论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讲故事、演小品、讲授课、辩论课、讨论课、演讲课等课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如音像、图片等,而这些教学形式在活动课中又交替使用,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活动课又是师生共同投入的以活动为载体的课,是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要开展好活动课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无论从活动课的目的,还是从活动课的过程分析,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展现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活动课就成了教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设计与实践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实践、领悟、探索、创新。活动课教学过程中,不单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也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以学生为核心,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给每个学生以发挥和展示的机会,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思品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盅水”的“我讲你听、我念你写”,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书本转,没有了师生互动,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完全没有了“道德判断,品行修炼”的思品课味道。新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在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下,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提升学习的内涵

现行教材选文虽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体现时代气息和现代意识,但也有一些内容离我们的生活较远,违背了思想品德三贴近的原则。作为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教师在对教材的把握上一定要有分寸,不能把教材当成一种指令、规定、圣经,不拘泥于教材的文本,而是合理使用教材并超越教材,科学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批判、修改、重组、整合、再创造;要立足课堂并超越课堂,能把具有时代特色的丰富生动的典型事例和材料引入课堂。在上《做一个富有责任的公民》时,运用课本中的一个情景,又创造性地设计了几个问题“在这些场景中,你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假如你是一个志愿者,你应承担哪些责任?”在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重组教材,将教材与自己的现实生活与时政热点联系起来,做到创新性使用教材。这种做法,让学生学得高兴,而且还给他们带来了成功的体验。我在上《家,温馨的港湾》这一节时,课本中有一个环节“读一读:《可爱的家》”,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引导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跳出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同时加深了他们对家的眷恋与热爱之情,突出了本节课的主旨。所以,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保证学习效果,教师就要对教材进行深度的钻研和了解,明确教材真正的编写意图,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应站在建设者和创造者的角度上,不拘于教材的文本,联系实际,尽可能地把学生生活素材和给定的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创生为自己活生生的、富有说服力的教材,为“教”与“学”服务。

第3篇

一、生动有趣的导入

课堂教学的导入很重要,就如一个好故事,往往从开头就引人入胜;就如一部好电影,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就吸引住了观众。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如何有一个好的开始呢?

1. 问题导入

常语道:“学起于思,思起于源,疑解于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特定问题情境,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然后自然地进入新课,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例如,学习“孝敬父母”这一课,教师在开课时说:“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家,家的英语单词是family,这个单词同学们是怎样理解的呢?”通过一句话,教师就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议论之后,再让学生观看中央频道公益广告《Family》片段,让学生在“家是什么?”“为什么要孝敬父母?”这样的疑问下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通过连串的课堂活动过程:自主思考形成独立见解;互动交流增进认识;博采众长完善答案。这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仅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而且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时政导入

时政导入就是把教学相关内容与时事热点问题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认知印象,而且通过学生的讨论,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

如在讲授新课“活跃在世界舞台的中国”时采用新的时政材料――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同学们都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又如在学习“文明交往”时,让学生观看新闻片段“广州地铁车厢里老伯与青年互殴”视频,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看感受,教师适时点拨并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学习教材。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领会深刻的知识。

3. 故事导入

中学生的求知欲强,颇具好奇心。他们喜欢有趣的故事,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通过晏子使楚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尊重是交往的前提”;通过“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努力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通过讲述焦裕禄、钟南山、任长霞的事迹,让学生学习奉献社会、回报社会的精神。

故事导入新课,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教材深入浅出,还可以增加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内容,加深记忆。

4. 游戏导入

用游戏作为新课的开头,把概念寓于游戏情境中,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如“滚雪球”小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认识新伙伴的乐趣,“叉手”小游戏让学生体会到习惯的力量,课堂伊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从而为上好新课做好铺垫。

二、恰当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方式方法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对教师来说,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应该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教师有效地运用的适当的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注重选取新颖的教学案例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时政新闻每天更新,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不断关注时政、更新知识,注重选取新颖的教学案例,充实教学内容,从而使理论更加切合实际,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和可信度。

如在讲述“世界和平与发展”时,向学生展示巴以冲突、叙利亚问题、伊核问题的视频和图片材料,让学生在关注国际时政的同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既充实了课堂知识,扩宽学生的政治视野,又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创造性地整合和使用教材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授;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对教材的内容给予适当的减省或补充。如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节中,一位教师通过对教材进行整合,删减了“找问题”活动和“我的学习习惯”活动,增补了“寻找榜样”活动和“读故事,悟道理”活动。通过在同班同学中寻找自己学习的榜样,谈谈他(她)有哪些学习习惯。通过读小故事,感悟良好学习习惯和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

教师对教材创造性地整合,新颖的课堂环节让学生耳目一新,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3. 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

在现代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使用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外,教师还应当注重创设教学情景。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或者借助照片、图片、挂图等;或者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使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如在讲述“民族团结”时,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整理资料,通过学习的地理位置、战略价值、资源,中国捍卫,中国民间保钓行动等知识,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深刻地理解“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中国的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4. 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和运用多媒体设备,以其新鲜活泼生动的形象,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带给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不喜欢思想品德课变成非常喜欢思想品德课。

第4篇

一、构建高效课堂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节课只有短短45分钟,教师要讲大量的知识点,还要利用有效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线索清晰、观点明确、深入浅出、简单快乐的学习过程,但是要做到这些并不简单。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1.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及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教师要对需要复习的知识点及重难点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2.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教师要明确哪些知识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哪些知识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哪些知识是学生感兴趣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及时了解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与时俱进是思想品德学科最大的特点,作为思想品德老师,我们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细心观察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国家形势。在复习课上,教师如果能恰到好处地利用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去分析社会热点、时政热点,找到它们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就能帮助学生养成关注社会、时事热点的习惯。

二、构建高效复习课堂要正确处理下面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在复习时,难免会用到复习资料,但是如何选取复习资料以及如何使用复习资料却让许多教师很是头疼。而这个问题恰恰是我们构建高效思想品德复习课堂首先要解决的。

在我校的复习研讨课上,有位年轻教师上了一节第一轮的考点复习课,复习的内容是“基本路线、基本制度”。在这节课上,这位教师按照我们选用的复习资料开展教学,详细地解读了考点。但因为知识点较多,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也累。在课后交流的时候,有的教师说:“是这本书的编排有问题,罗列的知识点太多、太嗦,才导致这位教师讲课效率低。”我不同意他的这种看法,我认为,不管使用哪种教材,选用哪种复习资料,在复习时都要做到“依标靠本”。也就是说,在选用复习资料以及处理教材与复习资料的关系时,课标要求和学生需求是教师最可靠的参照物。

2.正确处理教师“讲”和学生“学”的关系。高效的复习课必须从学生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复习课中的讲解虽然很重要,但不能取代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如,在复习“科教兴国和创新”时,我结合实际提出问题:①我国在教育、科技、创新方面的国情怎样?②教育、科技、创新、人才各有什么重要作用?③怎样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这样一来,教师的讲解很精练,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地复习该考点。

3.正确处理讲评与练习的关系。一节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必须讲练结合。复习课毕竟与新授课不同,适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师要注意做到精讲、精练,选取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适度练习。

在我校的复习研讨课上,有两位教师教学风格迥异:其中年龄较大的教师一整节课都在讲知识点,真可谓是面面俱到;而年轻的教师三五句话就结束了对知识点的讲解,剩余的时间都是在让学生做重复的练习。这两种课堂都不是成功的课堂。一节高效的复习课必须讲练结合,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合理分配讲评和练习的时间,努力做到精讲、精练。

第5篇

一、利用教材,有效开发

品德教材中很多课文涉及的教学内容很广,给了教师很大的创新空间。但是教师如果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很难达到课堂教育的有效性。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们要利用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注重挖掘与学生生活结合紧密的典型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1.运用教材,抓住典型

教材向学生展示一个个生活事件,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出典型资料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其内在的情感、意义,这样学生才会获得深刻认识,课堂教学效果也更有效。

如,在教学《谢谢我的父母》一课时,如果直接按照教材的内容讲一遍,孩子们浮于表面的认识,很难感受爸爸、妈妈为了我们的幸福成长,辛勤操劳着。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组图片,向学生展示父母为了家而忙碌着。孩子们看到在寒冷的北风中家长送孩子上学的情景;看到长辈把肉夹在孩子碗里,自己却吃着骨头……孩子们通过“亲身”感受父母亲的生活,感受到了父母给予自己“爱”的背后,原来隐藏着那么多辛苦。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展开活动,让孩子们感悟到自己也应该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2.深挖教材,拓展涵义

品德教材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每篇课文都有几幅图片与事例,还有小调查或小体验园等。如何把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育,才是我们利用教材的关键问题。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深入教材。如,在教学《失败怕什么》故事屋中爱迪生的发明历程故事,学生读到爱迪生尝试了六千多种材料后才成功的事迹唏嘘不已,借此机会,我让学生谈想法,学生体会了“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涵义,明白了“失败并不可怕”。在教材的第三部分“生活的例子”,课文安排了一个体验园活动。我组织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失败的痛苦,分析失败的原因。在课堂上组织“演讲、采访”的活动,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白面对失败,要变压力为动力,采取积极的态度,才能成功。

3.运用媒体,丰富积累

运用媒体,以其丰富多彩的画面,给学生新鲜、奇特、真实的感受,使其不由自主地去思考、观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大大增强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材善于穿插相关的知识,和他们讲讲历史、地理,讲讲风土人情,讲讲故事中蕴涵的道德规。如,在教学《漫话邮政》这课,我们可以借助媒体,直观地介绍从“烽火戏诸侯”到“驿站传信”,从“漂流瓶”到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百年间,通信技术借助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多媒体的运用,将授课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但课堂节奏加快,课堂内容也更加丰富,让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积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走进生活,实践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品德课中很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都是从生活中取材,作为老师,我们引导孩子走进生活,实践课堂。

1.走进学校生活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教学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如,在教学《做班级的小主人》后,课堂上让孩子走进学校的生活,做班级的小主人,一起实践选择负责教室的一角,并且交流怎么为班级出谋划策。孩子们兴趣很浓,学得很好。

2.走进家庭生活

家是孩子最熟悉的地方,也是孩子第一个课堂,参与家庭生活是孩子最好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学《家庭收支知多少》一课时,让学生走进家庭了解父母月支出、收入情况,并当一天家,实践体验当家的不容易,自觉树立正确的消费态度。

3.走进社会生活

走进社会大家庭,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社会大课堂无限的知识容量。如,在教学《不说话的朋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到社区公共设施跟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课前我请学生分小组对社区公共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如,活动健身器材、社区卫生室、公共厕所等。这些公共设施贴近学生生活,并且使用人数及频率都很可观,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社区公共设施的重要性。

三、模拟活动,拓展课堂

品德课堂教学提倡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体验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指导的一个重要手段。老师要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获得体验,达到教育的效果。

第6篇

[关键词]提高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效率 策略与方法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思想品德》新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5年了。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选取了许多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作为主要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同时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同步发展。然而,我们也发现,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课程中仍延续着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突出表现在:在教学方法上,重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在教学内容上,重课本知识,轻生活实践;在学习评价上,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

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此作些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供同仁参考。

一、研读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对此,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内著名教学流派和谐教学法的创立者王敏勤教授在回答《中国教师报》记者提问时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两个支点:一个支点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另一个支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不管课程改革怎么改,钻研课标、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没有吃透,就很难有效地引导学生。开车最怕路不熟,教学最怕教材不熟。作为一个出租车司机的第一个基本功就是熟悉道路。当客人报出地名后,你必须用最短的时间、最近的路线把客人送到目的地。如果你拉着客人绕圈子,多收了人家的租车费,浪费了人家的时间,是要被骂娘的。作为一名教师也是如此,如果由于教师对课标和教材不熟,领着学生绕圈子,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摧残了学生的身体,也是要被骂娘的。这不仅是教师的基本功问题,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生活是活生生的。脱离了生活,尤其是远离学生的生活,可能会使教师处在一种被动甚至尴尬的境地。教师呈现的教育资源应贴近学生的需要,点到学生的兴趣点。思想品德课重在德育教育,有时说教性较强,而十三四岁的中学生又处于人生第二个叛逆期,如果教师不注意方式方法,一味说教,不但激不起学生兴趣,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思品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更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真正实现。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是为学生终身的发展着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而不要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死记硬背。通过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条件,达成课堂教学呈现更开放、更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局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究与尝试了以下几种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效果很好。

1 课前搜索资料

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利用课余时问,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关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理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如教学“有朋自远方来”前,我拟定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民族知识大比拼”活动的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浏览互联网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少数民族风俗和风情,竞相在课堂上展示,整个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游戏娱乐

游戏是人的天好,通过游戏,可以在愉快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一定参与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如在讲授“法律护我健康成长”时,我组织了一场擂台赛。将全班学生四小组分成红、黄、蓝、绿四个方阵:红色――家庭保护队,黄色――学校保护队,蓝色――社会保护队,绿色――司法保护队。让各队学生阐述各种保护的重要性,并列举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加以证实。整个过程井井有条,学生的思维也异常活跃。

3 多媒体形象,直观

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为主动、创造性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要特点是集光、声、色、像为一体,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并能满足学生心理的不同需求,起到极佳的教学效果。思品课的基础知识比较抽象,加大了教与学的难度。多媒体可以将声音、图像、文字等融为一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利于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4 设疑导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对学生起到启其心扉、促其思维的作用。如在“走创新之路”一课新课导人时,我首先投影了以下一段材料:近年来,我国电子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发展同时还存在高产值低附加值的经济现象,如一些企业生产的DVD产品,出厂价格35美元,但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13美元,生产成本21美元,企业得到的利润仅为1美元;一只价格75美元的MP3,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21.5美元,生产成本52美元,企业得到利润仅为1.5美元,这一现象被人称为“一美元经济现象”。学生阅读完材料后,我让他们思考材料提供的“一美元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

5 实践活动

第7篇

一、 研读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材全国也有多种版本,但不同版本的教材之间没有大的差异,都是在同一体例的基础上对原“课程标准”的解释。教材内容均是依据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各年级进行的教学内容在标准中也均有作出相同的规定,即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国策教育。据此,教材必然可以成为教学与考试的依据,教师只要将教材吃透,就没有必要再去研究课程标准。而新“课程标准”首次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具体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本,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学内容,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的体例和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姿多彩,而教材已转变为仅仅是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和一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简言之,教师只有通过研读熟悉课程标准才能胜任教学。

二、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讲解“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我市近年来社会发生的变化。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历数市区的巨大变化:平房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外资企业逐渐增多、城市绿化明显改善、私家车进入普通家庭,等等。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思考、分析我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学生的认识,实现了知行的和谐统一,教学效果很好。

三、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更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真正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而不要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死记硬背。通过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条件,达成课堂教学呈现更开放、更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局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究与尝试了以下几种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效果很好。

1. 课前搜索

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关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理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如教学“有朋自远方来”前,我拟定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民族知识大比拼”活动的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浏览互联网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少数民族风俗和风情,竞相在课堂上展示,整个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游戏娱乐

游戏是人的天好,通过游戏,可以在愉快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一定参与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如在讲授“法律护我健康成长”时,我组织了一场擂台赛。将全班学生四小组分成红、黄、蓝、绿四个方阵:红色――家庭保护队,黄色――学校保护队,蓝色――社会保护队,绿色――司法保护队。让各队学生阐述各种保护的重要性,并列举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加以证实。整个过程井井有条,学生的思维也异常活跃。

3. 音乐感动

前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如在讲完“相亲相爱一家人”一课后,我在小结中说道:“为了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提议将时下一首流行的网络歌曲――《天下父母心》送给我们的父母。”很多学生是带着感情欣赏完这首歌的,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的效果。

4. 设疑导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对学生起到启其心扉、促其思维的作用。如在“走创新之路”一课新课导入时,我首先投影了以下一段材料:

近年来,我国电子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发展同时还存在高产值低附加值的经济现象,如一些企业生产的DVD产品,出厂价格35美元,但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13美元,生产成本21美元,企业得到的利润仅为1美元;一只价格75美元的MP3,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21.5美元,生产成本52美元,企业得到利润仅为1.5美元,这一现象被人称为“一美元经济现象”。学生阅读完材料后,我让他们思考材料提供的“一美元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

5. 实践活动

实践性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做中思考,在做中体验,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在讲授“搭起创新的桥梁”一课时,为了加深学生“进行创新必须培养求异思维,打破思维定势”的认识,我便请学生自告奋勇地到讲台前尝试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比如用6根火柴,搭出4个三角形,等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体验、感悟到打破思维定势的重要意义。

第8篇

【关键词】初中思品 教学效果 社会实际 学生实际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和中考内容相关。中考考什么内容,教师就教什么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只是学会了如何做题,他们的思想水平却还是在原地踏步。传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式很少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得学生只是停留在知识表面。这种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地步。很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教师在讲解思想品德知识时应该从教材的具体设置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此外教师还应该结合社会实际内容进行讲解,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思想品德知识,并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一、结合思想品德教材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还需要以教材为依托,要是脱离了教材,那么教师的教学就会显得漫无目的。当然,每一本教材都是一些专家的思维结晶,他们根据各个地方的特色情况对教材进行编制。由于有些教材在编制时主要参考的是某些地方的实际情况,那么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对有些材料无法理解。这样,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应该学会取舍,选取那些适合本地区和本学校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确保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例如,在针对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权利与义务”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应该结合思想品德教材进行教学。该单元包含“喀喇昆仑女神”和“寻人启事”这两则阅读材料。由于初中生并不了解昆仑山脉的相关知识,所以他们在阅读“喀喇昆仑女神”这则材料时就不能够对姜云燕的伟大之处加以体会。他们无法体会这则材料中讲述的内容。所以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应该适当舍弃掉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然后从互联网或者相关资料上查找到其他方面的资料。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就会明白“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然后对“尊重他人权利和自觉履行义务”加以理解。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改变,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水平

初中生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其言行举止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初中思想品德内容和言行举止相关,所以教师应该结合社会实际进行教学。思想品德知识都是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社会实际内容,他们的讲解完全局限于课本知识,这就会使学生无法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些和思想品德相关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身边的人和事,这样有利于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例如,在针对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助人为乐”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应该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由于这部分知识和“助人为乐”相关,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从新闻和报纸上搜集一些助人为乐的事例,当然学生也可以从自己的周边事例着手展开搜集工作。之后,教师在让学生就搜集的资料展开讨论,并对不同行为带来的后果加以了解。比如有的学生谈到了自己帮助楼下老奶奶丢垃圾袋的事情。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说出自己对整件事的真实看法,并对社会万象加以感受,这样学生的思想水平能够得以提高。

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不容置疑。以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之间几乎是“零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完全不了解,很显然这种教学方式是不恰当的。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初中思品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由于生活背景和性格差异的不同,学生对于事物的看法也会有所差异,当然学生的实际道德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

例如,在针对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教师应该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情况展开调查,并且对学生的垃圾分类常识加以了解。有些学生并不知道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之间的区别,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就会对学生的重点认知问题加以解决,帮助他们树立环保观念。当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就会更有针对性地展开思想品德知识的学习。

综上所述,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师应该采取以下方式推动初中思品教学。首先,教师应该结合思想品德教材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应该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水平;最后,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杨兆昆.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思考[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5).

第9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而且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刺激同时作用比单一感官刺激作用获得的信息量要更大,印象更深刻。

1.多媒体方式教学的优点。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为高校教师提供了新颖的授课方式,为课堂知识提供了多样的表现形式。能够把抽象的教材知识通过图画、影像、声音等媒介转化为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的各种媒介语言,优秀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声色光电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直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方式教学的缺陷。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不同的环境(情况)下,优势也会转变为缺陷,在日常的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中,亦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多媒体课件信息含量大、呈现内容多,操作必须很快才能赶上教学进度,授课过程中若没有给学生预留时间做笔记,则学生容易陷入是专心听讲还是抓紧时间记笔记的矛盾之中。同时会因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听不懂、不理解,进而放弃学习。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班(学生多,教室大)授课,学生本来就多,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后,课堂互动就更加困难。老师坐在讲台后面操作电脑,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讲解课件内容上,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接收情况。加之大学课堂流动性很强,老师上完课就要赶着去别的教室上课,则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老师沟通交流,更不用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后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不熟悉老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多媒体课件的特征

多媒体课件作为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笔者认它具备以下特征:

1.科学性。在教学内容(场景设计、材料选定、名词术语等)的选择上,要符合教育规律及被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既要遵循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遵循各学科教学体系的特殊规律,做到以学生为本、师生紧密联系、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得到老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和肯定。

2.适用性。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他们生活在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受国外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最为强烈,自主性意识、竞争意识和个人主义意识表现突出。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不仅要涵盖专业知识,还要根据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构成提供相关例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的认同感。

3.技术规范性和美观性。多媒体课件不管是制作还是应用,都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所以多媒体课件必须符合一定的技术规范要求。另外,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越来越重视了。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中,既不能是简单地照搬教材,又不能过于繁杂、花哨,干扰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感知。

三、思想政治理论多媒体课件设计与思考

1.重视师德,提高教学技能水平。教师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起到榜样教育作用,在道德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专业业务和教学基本功的学习训练,及时补充新知识,掌握新的教学技术,提高个人素养。只要教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尽力做好每一节课的授课工作,不管是用传统方式授课还是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现代化教学,都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同时,那些认为现代化教学就是使用多媒体教学,把多媒体教学当成电子板书,只是把教材内容照搬到屏幕上,把需要讲述的知识字幕化;以及那些工作态度不端正,课件从网上下载,生搬硬套,完全不考虑是否符合本校学生认知构成和心理需求,使课堂变得教条、呆板的“拿来主义”者,都应该好好反省,重塑师德。

2.遵循教学规律,明确教师主导者地位。教育是一个过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把书本知识生动、形象、直观地传递给学生的手段,是师生互动的一个桥梁。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为教师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服务的。老师不能完全生搬教材上的课件,再把课件搬给学生,成为教材的“搬运工”,使课件因过多的文字而失去应有的魅力。教师亦不是设计大师,过于注重画面的生动性、形象性;过于追求画面的精美,声音的美妙,色彩的炫丽;插入过多无用的音、影、图、画,会喧宾夺主,忽视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使课堂演变为“音像厅”,教师沦为课件的解说者和播放者。

3.突出实效性,遵循应用适度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教师向学生传递、灌输社会所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政策、道德规范和法律体系;学生主动学习、接受、相信、遵守和信仰国家的主流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道德法律要求,积极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意志,外化为实际行为,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①。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多媒体课件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只有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构成,从学生的角度和身边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案例、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还要详略得体。过于华丽和信息含量过大的多媒体课件不仅会浪费老师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会造成学生视觉疲劳和心理反感,不能为“粉饰”课堂而使用多媒体,更不能为“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盲目使用课件,特别是年轻的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出发,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出合理的选择,实现现代化教学方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结合。

第10篇

关键词: 乡土历史 教学策略 积累资源

乡土历史就是我们身边的历史,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它的文化氛围中,对自己周围的风土人情、历史踪迹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它离我们很“近”,就像历史与现实,古代与现代架起的“超时空隧道”让我们觉得历史就在身边。利用乡土历史的这种特殊性和亲和力,在课堂教学中讲授,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乡土历史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内容包括:历史沿革、文化传统、风土民俗、名胜古迹、革命遗址、重要人物和事件等,让乡土历史走进课堂,既是对现有教材的补充和具体化,又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有效途径。课程标准中强调历史题材教学尽可能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这充分说明乡土历史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乡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让乡土历史走进历史课堂,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

乡土历史教学是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好乡土教材,将使历史教学锦上添花。形成合力,互补增实效,乡土历史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总结创造出来的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熔民间的习俗、风情、道德、情操、建筑于一炉,讲究的是地方的特点,通过生动的文化格律,体现一定时期、不同区域的风情习俗,体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灿烂文化的底蕴,留给人们美的享受。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品德与社会课堂引进乡土历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及地方名人趣谈、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高尚道德情操培养的好教材。传奇的人物、警世的故事,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乡土历史材料,理解一个童话,游览一处名胜,对美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都是大有好处的。如何将乡土历史有效引进课堂提高历史题材教学的效率和意义呢?

一、收集寻找身边的历史,制成乡土历史集,让乡土历史成为课堂历史教学的主渠道。

品德与社会课堂引进乡土历史不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而是补充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品位。乡土历史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音像、视频和其他文化特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品德与社会教材和乡土历史教材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本地区独特的历史特点,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进行学习。利用课件教学,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特点、不同地区的习惯、不同地区的风情,增加学生的认识,丰富学生的大脑。学校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让学生通过多看一些当地的乡土历史的录像、多听一些美丽的传说,开阔视野,充分感受乡土历史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题材的欲望。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应在结合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创造教材。与当地历史有效结合并发展和继承,离不开搜集与传播,让学生多搜集乡土历史精粹,掌握思想内容,亲身游历、感受自然,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深入社会的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可以感受乡土历史的内在美。

二、让乡土历史沟通课外多条线。

把乡土历史教学延伸到课外,不仅是在课堂上进行,还要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少先队广播站开设乡土历史专栏,班级黑板报有乡土历史展览一角,校园德育阵地宣传也可以与受乡土历史相结合。学生可以在周末、假日参加“乡土游行”“乡土摄影展”等活动。例如《浓缩人类文明的经典工程》《值得骄傲的家乡人》等课的学习中,可以通过邀请学生家长现身说法,做导游讲解本地的名胜古迹和历史名人。使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历史悠久美和家乡人身上的那种不怕吃苦精神,受到了一次人生价值观的教育,懂得生活、学习中要战胜困难的意义。“在课堂上加入一些我们本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能够加深学生们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很多学生就会感觉到,当年的这件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这样,他们不仅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还了解了我们本地的历史”。《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知道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三、与多学科联系,让学生对乡土历史材料的学习方式有自主选择权。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编写应考虑不同地区,尤其是农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适拓展相关内容,选择贴近当地生活的素材。”乡土历史正是在此基础上走进课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宽、拓深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外延和内涵,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裁剪”“重组”。学科之间横向联系,资源互补基础教育中的每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将学校教学转化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不会刻板单调,学到的知识才是灵活有效的。例如在讲四季变化时,我们可以联系美术课,将四季的场景请孩子们画一画,讨论交流,还可以联系语文课,请孩子们回忆有关四季的古诗词,等等。乡土历史是丰富的,它包含的内容很多,学习乡土历史并不是让学生必须掌握它的方方面面,而是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方式,根据个人的爱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活动中学习,理解其灵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乡土历史的熏陶下健康地成长。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渗透德育

思想教育做得好直接影响一个老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小学数学大纲明确提出要求:“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增强德育意识,把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到实处,才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现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挖掘教材内容、搜集新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数学是用数据和统计材料来说明问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中包含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具有说服力的统计材料,只要努力钻研、认真备课、就能利用这些材料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如世界上第一大河是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全长6480千米,我国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全长仅比亚马逊河短1/36,长江的长是多少千米?另外,在某些教材中利用“你知道吗?”的小栏目,介绍古今中外数学著作、数学家、数学发明与应用等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学习、爱科学的教育。

二、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

数学凭借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本身充满辩证关系,数学中的曲与直、形与数、加与减、乘与除……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数学解题过程中不断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正是事物联系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

在新版的北师大版课本中,就很注意学生的思想教育。几乎每一册的内容都与德育有关,特别是社会公德、好人好事。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通过社会小实践,经过德育熏陶,又能借助小实践学习知识,让人们一直认为“数学烦”的学习态度有了改观,正是一举两得。

三、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及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学生进行学习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刚入学的儿童,为了得到父母、老师、亲友的赞扬而认真学习。此时教师可根据低年级儿童好表扬的特点采取奖红花、奖五角星等办法激发学习兴趣。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世界观逐步形成,其学习的动机逐步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再采取奖红花、奖五角星等办法就行不通了,那么怎样对中、高年级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我认为,首先可以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如:讲科学家的故事,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讲人类的伟大发明,提高学习积极性;讲数学在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中的应用,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其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都有探索其奥秘的强烈欲望,教师可利用不断发展、循序渐进的数学知识在学生脑海中产生的疑问,激发其探索学习的兴趣。再次,教师对事业的热爱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师的以身作则是学生身边最近、最真、最好的榜样。

四、教师的授课语言直把学生带进品德教育

第12篇

关键词:德育 课堂教学 体会

技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学生毕业后要走向工作岗位,必须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技巧,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德育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极其重要的课程。德育课容易让人感觉枯燥、乏味,而技校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差,有厌学情绪,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缺少与人沟通的技巧。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上好德育课,谈谈几点体会。

一、引用案例、故事,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在德育课中,学生需要学习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如果都是用“讲”的方法告诉学生道理,就会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笔者更多地采用介绍故事、案例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体会,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总结。德育课本中有很多案例供学生学习,但是为了更贴近学生实际,笔者事先在网上搜集一些资料,结合社会现实,将学生熟悉的事件引入课堂进行讨论。例如,在讲“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时,笔者提到“小悦悦事件”,谈到扶不扶的问题,这是全社会都在讨论的话题,也是公认的道德两难问题。不扶,没有爱心;扶,又怕受到伤害。如何处理?让德育教育陷入两难。其实,这种德育两难问题还有很多,例如,要不要见义勇为,要不要拾金不昧等,这些话题正是教育学生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契机。对于扶不扶的问题,笔者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告诉学生不要回避;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不给学生提供唯一的答案,允许学生的答案多元化,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后再因势利导;最后,告诉学生助人为乐没有错,但应当注意方式方法,助人者要学会自我保护,被助者要学会感恩,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就是增加学生的参与。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很多活动。例如,在讲“提高法律意识”时,让学生搜集、组织与法律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动手办一份手抄报。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了解,还培养了搜集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讲完“培养健康心理”这一节后,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笔者设计了一堂活动课叫“优点轰炸”,小组轮流说出某一个学生的优点,再由学生自己总结、谈感受。学生都感慨:“原来我有这么多优点啊!”这堂课上,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既体验了被赞美的感受,又学会了怎样去赞美别人。在讲“拒绝迷恋网络世界”时,笔者组织了辩论会,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辩论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通过辩论,学生得出结论:学生上网有利也有弊,要正确使用网络,让网络为我所用。课堂上的这些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表达能力、组织材料等能力。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好时间,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归纳总结。

三、回归生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

德育课在教学内容上,不要“高、大、空”,要“近、小、实”。德育课是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课程。它包括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领学生观察、体验。例如,在讲“社会公德”时,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不文明现象、身边讲诚信的人和事,让学生拍下来或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讨论。在讲“家庭美德”时,很多学生分享了自己孝敬父母的事例,也分享了他们当时的感受和父母的反映,教室里充满了温馨和正能量。在活动中,学生能发现身边的美和丑,体会温暖,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

技校德育课注重对学生长远的影响,要上好这门课,教师要有深厚的积累和对学生的热爱与责任感。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基本功,让德育课带给学生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赵风雨,郑志辉.实然、必然与超然:主体性教学认识之我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0).

[2]王凤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3]王攀峰.论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学目的观[J].教育研究, 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