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2 13:22: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语文考试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语文试卷 讲评 效率 复习
高三的考试可谓家常便饭。半月一小考、一月一大考,频率极高。高三的考试评价要想提高信度,关键在于考后试卷的讲评过程。科学高效地讲评试卷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重要一环,试卷讲评课的效率决定着复习备考的整体效果。
目前我们在试卷讲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就语文学科试卷讲评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行为。
一、传统的试卷讲评存在的不足
(一)满堂灌式的讲评。
教师对一份试卷不分主次,依照题目照本宣科地讲解,唯恐学生求取知识不全面。这样讲评试卷,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个死的答案,学生没有动手,没有动脑,没有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学生就缺乏主动意识去学习,去思考,还有少数自觉性差的学生根本就没有修改试卷,试卷讲评根本就没有达到教学效果。同时这种满堂灌式的讲评耗时长,学生被动接受,听课会觉得很疲倦。从接受原理来看,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剥夺学生反馈、反思的空间和权利,学生的欲望和兴趣就会处于抑制状态,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是成反比例的。
(二)盲目讲评,缺乏深化。
由于考试时间紧促,教师在阅完试卷后,没有对试卷作整体分析评价,没有对本班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就盲目地讲试卷,结果只能是就题论题,就事论事。没有知识归纳,没有规律总结,更没有对试卷中的创新题目进行思维方法的整合。因此,学生对一些技巧性的题目没有形成思维方法,没有掌握答题技巧,会在以后的考试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三)重基础,轻作文讲评。
由于在前面基础题上讲得过多,而在作文讲评时就压缩时间,匆匆收场。或在讲评中对作文缺乏深层理解,泛泛而谈,念几篇范文了事。没有对作文题目进行审题、立意、构思等方面的阐发和指导,也没有去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对学生的写作没有指导性和针对性。重基础、轻作文的讲评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写作,也会影响学生最终的成绩。
(四)讲评缺乏理论分析和技法指导。
讲评试卷的根本目的不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让学生从这次考试中总结前一阶段学习成功或不足的地方,更好地为以后的复习作指导和借鉴。讲评时,不分析试卷命题的优劣、难度,不分析学生答题的情况,不分析试卷的创新之处,这样处理试卷跟平时讲解练习没有差别。学生既不能形成知识体系,也不能总结规律,就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同时,学生没有教师的指导,自己对试卷的分析也很肤浅、盲目,甚至找不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缺陷,也不能明确命题中的一些新信息。
二、 试卷讲评要处理好的关系
传统的试卷讲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考试评价对复习备考的指导作用,学生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考试中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讲评,注重试卷讲评的质效。反思我们的教学现状,我认为高三的试卷讲评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首先,在知识层面上,要突出重难点。
尤其是考试中的易错点、易混点、创新点,教师要重点讲解和分析,并作系统化的整理。而对于学生自己能解决的知识点,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或探究,切忌面面俱到,纸上谈兵。一般而言,讲评一份信息含量大的试卷,我们要把重点放在阅读和作文及能力型新题上,重在思维启迪和规律总结。而对于学生会做的题目,要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消化落实。对于创新性题目,教师要认真备课,讲评时要进行知识拓展,要归纳方法,不可淡化处理。为此,讲评试卷时,不妨从主观题开始或从试卷的创新题目突破。
其次,在技巧层面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讲评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答题思维点拨,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答题的思维;要注意知识点的系统归纳和整合。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突破:第一、把知识点讲评和考点复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链。教师在讲试卷上一个考点时,要引导学生尽力去回忆以前讲过的考点知识,让学生能做到前后知识钩连,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讲评一个小的考点,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一桶水,还要给学生一池水、一江水。第二、教师讲评知识点、启迪学生思维时,还要引导学生从实践练习中自行总结方法规律。如文言文的翻译,如果按教材教的方法去操作,学生可能很难做全对;如果引导学生在实践练习中总结出一套既快捷又实在的方法,他们就会记得牢,就会很准确地去翻译了。第三、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分析评价试卷,寻找学习中的盲区,以确定下一阶段学习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要指导学生自己对几次考试作质量分析,从中总结经验或教训。让学生参与评估试卷,是为了更好的不教。
最后,在考试心理层面上,评价一份试卷,不是在评价一次考试的成败,而是从中衡量一个学生在一个阶段里学习的进步与后退。
因此,备课既要备知识点,又要备学生,备学生的考试的心态。每次考试后,可能会出现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情形。为避免学生考试后在心态上大起大落,教师在讲评试卷时要注意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要大力肯定,对于学生因马虎大意而造成的失误不可粗暴地加以斥责,对学生提出的异议或问题,教师要认真听取,不可剥夺学生的话语权,要以宽容的心和学生交流讨论。
三、 注意培养理科班学生的几种意识
针对理科班学生不重视语文、厌学的情况,教师在讲评试卷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几种意识:
第一,要有得分和高分意识。
语文学科考试得分可能不如数理化生考试得分容易、实惠,我们要注意复习到位,基础题目要求得全分,能力型题目最大限度地得分。语文作为三大主科之一,我们还要有高分意识,不能只满足于及格水平,要向三位数、优分和更高分冲刺。
第二,要端正学习态度。
理科班很多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都可以及格,平时只要多看点书,考试一定没问题的。这种错误思想的形成不仅是语文学科本身的问题,还取决于学生高分意识不强烈。态度决定一切,在讲评试卷中要培养学生的得分意识,规范他们的答题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
第三,要培养学生的自信意识。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复习备考中,确实在语文科是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可是在考试中失败了,于是在讲评试卷中露出浮躁的情绪,在语文课堂是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这种心态,教师要耐心地给学生做思想工作,帮助学生分析试卷的成功与失败,要做好个别学生心理的辅导工作,让他们从中重拾信心,投入更好的学习状态中。
总之,高三复习讲评试卷,教师不仅要重知识的拓展,还要重答题技巧的归纳提升,更要注重学生考试心理的辅导与研究。教师要在试卷讲评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试卷讲评的质量和信度,才能提高复习备考的质量和效度。
参考文献:
[1]陈仁龙.如何上好语文试卷讲评课.教学与管理,2004年10月.
一、现状
然而据笔者观察,目前的试卷讲评课都不太令人满意,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不重视、少准备
长期以来,不少高三老师都觉得试卷讲评课最轻松,它既不用像新授课那样考虑整体框架思路,寻找突破口切入点设计好教学过程,也不用像复习课那样注重前后知识的内在衔接和融会贯通。很多老师只是自己把试卷看过一遍,也不写教案,到班上把试卷一发,从头讲到尾。因为有参考答案这根拐杖,照着答案讲肯定不会有什么知识性的错误。
2、费时间、乏趣味
而且大部分老师在讲评试卷的过程中,只是一讲到底,学生则从头听到尾,这样对学生来说实在是非常地浪费时间,因为对优生来说,老师所讲的他大部分都懂了,而对学困生来说,老师所讲的他又听不太明白因而并没有认真地听。如此一来,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烦。语文的生动趣味性简直被剥夺殆尽!
3、缺互动、低效率
此外,传统的试卷讲评课大都是“满堂灌”、“填鸭式”的老旧教学模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老师拼命讲,学生则被动听,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因为缺乏师生互动,这样一来,老师越讲越觉得乏味,学生越听越觉得枯燥。慢慢地学生失去了上试卷讲评课的兴趣,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更不用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对策
要想切实地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正确认识、充分重视
在高三语文教学中,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其最终目的则是要促使学生今后能更好地学好语文。所以,在高三语文教与学中,无论从老师的角度看,还是从学生的角度看,考试都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以便更好地制定随后的教学或学习方略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因此,并不是说一次考试完了就结束了,考试在这里就像一座座小桥,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联系起桥前和桥后的学习。
而做好试卷讲评是试卷讲评则是考试的最终环节,是对更好地实现考试最终目的的必要保障。只有上好试卷讲评课,学生才能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才能更有方向地制定今后的学习计划,有效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有效提高高考语文成绩。
考试的检测、反馈和评价三个功能中,反馈功能具体有两个方面:对教师教学的反馈和对学生学习的反馈,其中后者要真正有效地实现,仅仅靠学生自己是远远不够的,这时试卷讲评课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了。教师带着学生对答题情况进行分析,使学生据此来调整以后的学习策略,这比起学生自己反思显然要高效得多。
因此,应把试卷讲评课当作高三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现阶段,每一位高三语文教师都应充分关注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并认真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进行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
2、做好准备、及时讲评
要做好试卷讲评课的准备,首先要从改卷做起。教师为了更好地进行试卷讲评,在批阅试卷时就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对学生哪一部分答得好哪一部分答得不好要清楚,同时也要分析其中的原因。这是改卷时对学生答题方面的准备。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分析试卷当中的题目,最好教师能自己做一遍,把试卷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归纳,对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答题技巧做适当的总结。这是改卷时对试卷内容方面的准备。
在准备完后,教师应当及时对试卷进行讲评。因为在考试过后没多久,学生对考试的印象还比较深刻,特别是对自己在考试中的答题思路仍记得较牢。教师在这个时候及时进行试卷讲评,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师未能及时讲评,而是在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之后讲,那时学生对试题差不多都已忘记了,对考试时自己的答题思路更是没有了印象。在这种情况下再来讲评试卷,大多数学生恐怕都已失去兴趣,甚至会出现情绪懈怠的情况。这样的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3、讲究教法、指导学法
很多教师在上新授课等课型时,都有非常丰富的教学方法,可是一到试卷讲评课时,好像都派不上用场了,只是简单地对答案讲答案,这样一来效果大打折扣。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应设法让学生在试卷讲评课时也能多参与到课堂上来,而不是只一味地听。
根据笔者的经验,在讲评试卷中较为典型的题目时,可以让同学就题目来谈谈其涉及到的考点是什么;可以让答得较好的同学和答得较不理想的同学分别展示他们的答案,同时请其他同学对这两种答案进行比较;可以让同学展示完自己的答案后,也说说自己当时的答题思路。总之试卷讲评课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尽量地创设条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提升学生的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试卷讲评中简单地对答案讲答案少些,对知识点的归纳、对解题思路和技巧的总结多些,让学生知道答什么,更知道怎么答。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方法和技巧,让其学会对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掌握知识的方法进行总结反思以及调整。比如可以建议学生把自己每次考试各道题目的得分情况统计下来,展开横向(各道题目各种考点之间)比较分析或纵向(同一道题同一考点历次)比较分析,这样学生对自己哪一方面的知识能力比较薄弱、在多次考试中的进步情况如何等,都会有更明确而具体的感受,也才能更好地调整和提高。
4、创设情境、情感激励
【关键词】试卷评讲;原则;课堂效率
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和形式,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的目的除了解学生前一阶段的学习状况和对学习知识的掌握情况外,更重要的是为教师调整下一段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因次,教师必须抓住考后的讲评环节,查漏补缺。考后评讲课实际上是一种延伸了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复习课。上好考后评讲课可以对平时教学起到矫正、巩固、完善和深化作用,能及时发现和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巩固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及应考的审题、解题能力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然而在我们教学实践中的试卷评讲课却经常出现下列现象:许多教师在阅卷判分后,拿着答案就急急忙忙去上“评讲课”。方法大多是花一两节课,由教师一人包场把试题从头到尾不厌其烦地讲一遍。结果让人头痛不已的是,多次纠正过的错误,下次照错不误!久而久之,教师认为评讲课不好上,也不知如何上才好。笔者认为,要上好考试试卷评讲课,教师必须坚持“七要”原则,做好精心准备,抓住重点和典型问题,讲清规律,总结技巧,真正做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语文试卷评讲课的教学效率,更有效地彰显语文试卷评讲课自身的独特魅力。
1、课前要精心备课。既然是试卷评讲课,首先必须要备课。我们可以将备课过程与阅卷过程合二为一,这样既省时,又能准确及时地掌握信息,为提高评讲的针对性打下基础。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每次阅卷时,准备一张空白答题卷,记录阅卷过程中的各类信息,改一大题记一大题。记什么呢?一是以大题为单位进行数据统计,包括本大题及格人数、高分人数、满分人数,普遍做错的是哪些小题。二是收集典型,包括满分人、答对难题的人、有创意性答案或创造性思维的人,甚至有典型错误的人等,不仅要记下学生名字,更要记下具体的创意性答案或代表性错误,以利于课堂上双向交流。三是记载学生的一些学习习惯。包括书写习惯、答题习惯、卷面整洁情况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后,评讲试卷时就会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效率奠定了基础。
2、讲评要及时进行。“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如果测试后过好几天,学生把试题内容都快忘了才评讲,这样势必会降低学生寻求正确答案及原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对错误的纠正及知识的弥补。学生考试后他们对试题解答情形的记忆还十分深刻,同时在心理上他们有一种想知道考试结果的强烈愿望,教师要抓住这些心理特点,及时评讲。这样,学生会更集中注意力听讲,并容易产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浓厚兴趣,也为教师的评讲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试卷评讲课要打破教师对课堂的高度垄断,要安排一定的学生活动板块和时间,用启发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失,归纳解题技巧,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甚至评讲试卷时还可以变换讲评的方式,试题较易的让学生评讲,有争议的师生共同讲评。教师绝不能为了省时省事满堂灌,让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没有反思的空间。表面上看起来速度快,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能否灵活运用只能等待下一次的测验,教师对评讲课的课堂效率也心中无底。
4、讲评要抓住重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完成试卷讲评的任务,最忌讳的是面面俱到,逐题讲评,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使课堂平淡乏味。“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所以试卷评讲应突出重点,对错误率较高的题,可将数种错误答案呈现出来,让学生分析讨论,以加深印象。对具有典型错误的代表题,要精心设问,耐心点拨启发,并留给学生必要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悟深、悟透。而那些学生理解、掌握得好,且又属于机械性的试题,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上果断地加以舍弃,或一笔带过。这样不仅体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原则,而且保障了评讲的时间,课堂效率才会更高。同时教师的讲评要体现“个性化”,从学生试卷反映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评”,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才会高度集中,学生才会由衷地感到老师“是在说自己的问题”。
5、要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语文试题的答案开放性强、给分标准模糊,不像数学等学科那样具有明显独一不二答题步骤及过程的试题,到底应该怎么评讲呢?笔者以为,在讲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能停留在就题讲题说答案的层面上,必须跳出试题答案本身,去讲题意、讲思路、讲方法。不仅要有错误的现象描述,错误形成原因的分析,还要有解决问题的思路点拨。不仅要以传授解题技巧为原则,还要以明晰答题规范为准绳。不仅要有创意答案的描述,还要有评点品析其创意新在何处。比如引导学生学会抓阅读题中的关键字、词、句,挖掘题干中的隐含条件;或引导学生回忆题目涉及到的相关语文知识,避免发生张冠李戴的错误;或通过比较归纳,举一反三,让学生感到语文复习有法可依,语文解题有章可循,也可以增强学习语文复习语文的条理性,强化学生学好语文、考好语文的自信心。对于典型的考题,教师要注意再现解题思路形成的过程,要求学生学会审题,即明白题意,甚至明白出题者的深层用意;要训练学生在答案内容的构成上要规范,要有理有据,不能空发议论;在答案的组织形式上要规范,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清楚,不要杂乱无章。
6、要适时借助多媒体。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是吸引学生兴趣的一个亮点,它能够将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较以往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显得更加生动形象,更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课程由抽象变具体、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效率,有效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评讲典型题目,必须准备一定数量的同类题型拓展演练,这样的举一反三的典型题目只能依据多媒体这个现代技术手段才能彰显出试卷讲评课的课堂效率。又如通过便捷的投影方式来展示答题优秀的试卷样本,树立学习的榜样,进而总结归纳答题规范和技巧,再如为了说明认真书写的重要性,教师可将字迹潦草的试卷展示出来让学生辨认后谈感受,然后再让学生揣摩阅卷教师当时的心情,如此引导,学生自然会明白卷面质量也会影响成绩这个道理。
7、要及时加强矫正和补偿。评讲课后必须根据评讲课反馈的情况及时进行矫正补偿,这是评讲课的延伸,也是保证评讲课课堂效率的必要环节。教师应要求学生将答错的题全部用红笔订正在试卷上,并把自己在考试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的试题收集在“错题集”中,作好答错原因的分析说明,给出相应的正确解答,同时要求学生经常翻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钱家先,太俊文 编著 《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论》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6
[2] 宋学庚 《如何上好试卷评讲课》(《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2008.7)
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停留在静态教学层面,教师仅注重对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表达主旨三方面的教学,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仅停留在表层阅读层面,长期以往,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学生考试成绩较好,但是语文阅读能力不足。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有效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提高考试成绩的同时,提高语文阅读的能力的水平,树立终生阅读的观念。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较为传统和落后
受传统教学观念制约,许多语文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解知识,学生坐在下面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忽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感受,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气氛压抑沉闷,教师严肃呆板,使学生丧失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只注重对中考重点知识的讲解,弱化了语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制约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教学手段过于陈旧单一
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基本采用学生自由朗读然后齐读的方式开始教学,同时,要求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最后完成课后习题,教师机械的教学方式,体现语文教学强烈的目的性,即为中考服务,忽视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以及阅读习惯的养成,导致学生阅读质量不高。此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缺少针对性,无论是哪一种文体,都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然后对文中的精彩段落进行背诵,长期以往,使学生丧失对阅读的兴趣,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和抵抗心理,降低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考核方式不合理
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会着重培养学生应试的能力,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对考点进行预测,侧重考点知识的教学,是学生成为考试的工具,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能说明应试能力的高低,难以体现教师教学水平。此外,为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多次反复考试中,也会形成预测考点的习惯,只要对重点知识进行背诵,就会考得好成绩,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同时,我国初中语文考试,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方式的固化单一,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发展,学生的语应用能力低下,导致语文综合素养较差。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积极转变传统的思想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事业的进步,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新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树立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用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要根据阅读教学的目标,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学习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例如,小组学习发,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4-5 人一组,对文章主旨、表达手法等方面进行探究,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兴趣引导,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方法可通过语言进行引导,教师可通过利用新课导入进行引导,如在《背影》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与众不同。我们见到的文章写人时,多是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描写。但是《背影》却没有写这些,只写了人的背影,就是一个背影,在发表之初,便产出了极大的影响,即使是今天,这篇文章仍然是精品文章,可以这是为什么呢?《背影》有什么奇特之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背影》一探究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进行自主阅读。
(三) 合理改进考核方式
考核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考核方式,以此,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具体做法是,教师在制定语文考试内容时,立足学生阅读水平,结合教学目标,选择最佳的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发散的机会,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升语文阅读素养。
一、当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存在的不足
目前对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程序化培养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阅读能力对初中学生形成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但很多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或者说虽然认识到但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而是依然沉浸在传统的阅读教学理论所取得的“成效”中,使得“预习课文―讲解课文―分析字、词、段落―总结中心思想”这一传统模式经久不衰,教师应用起来也得心应手。但教师对语文教材讲解过多,重教轻学,以“讲”代“读”、以“听”代“读”等,都存在弊端,语文阅读文本的多样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都被忽视了。
2.功利化的教材讲解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在分析、讲解具体文章时完全是为了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把语文与其它能够定量评价的学科同等看待,运用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对阅读文本的解读,教师往往会以教参或自己概括的答案为唯一标准,将学生应有的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和丰富联想都扼杀掉。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失去阅读的兴趣和乐趣。更令人不能接受的是,阅读文章应从整体把握,才能感受到其思想灵魂,但为了应试需要,很多优秀文章都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被从一句话、一组词甚至一个字去放大研究。以上,都成为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障碍。
3.课外阅读教学几乎没有发挥作用
为了应对升学、应付考试,在各学科的题海中遨游挤占了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教师与家长对课外阅读也不予以重视,疏于指导。很多学生课外阅读都存在问题,或阅读结构不合理、或阅读速度慢、或难以抓住重点,而浏览、跳读、扫视等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因缺乏教师的指导而难以掌握。
4.语文考试偏离应有之义
在语文教学中,师生的大部分精力都应该放在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听说读写等实践能力的增强方面,但实际上,为了升学,教师和学生会专门来研究如何应对考试,为考而教、为考而学。即使考试中有阅读试题,也设定了固定的评分标准。过分追求答案的标准性,一切为考试服务,无疑会限制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理解。
二、初中生阅读能力难以提高的深层次原因
目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效果不理想,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上的偏差
教师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认识上存在偏差。首先,在施教过程中往往注重学生阅读“技能”的提高,这与长久以来人们一直把语文视为“工具”不无关系。为了提高学生在考试中运用“工具”的能力,教师们往往会抓住一个个的知识点进行“肢解”性分析,以使学生获得较高的考试技能。在阅读能力培养中重技能、技巧,却不注重学生情感、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标准化的制约
笔者认为,标准化应该被视为阻碍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一大障碍。因为为了应试而标准化的语文教学,实质上是在“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中兜圈。标准的推行,让学生不再享受阅读的乐趣,而是在反复阅读、反复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各种语文试题的题型和答题技巧,以获取高分。但实际上,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养成和提高。
3.评估中的误导
目前,“高考指挥棒”几乎调动了社会中的所有教育力量都绕其旋转。虽然初中生的阶段性目标是中考,但其指向也是未来的高考。成绩代表一切,教师的业绩考核、职称评定、奖金、评优、晋级等都会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其实,很多优秀教师都认识到此中弊端,但无奈深陷其中,也只能被动地被考试指挥棒指挥着,有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探寻蹊径的却不能为。
三、构建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不论现实如何,如果依然依照传统的模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显然已经跟不上课改的要求。改革要求建立新的阅读能力培养体系,素质教育喊了多年也终于蹒跚而行,一线语文教师必须责无旁贷,为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为构建新的阅读能力培养体系献计献策。
1.开拓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新思路
阅读重在理解,需要将文章内容、层次及主体有机结合起来,这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构建初中生阅读能力、培养新思路时也应遵循学生阅读的心理特点,将以下三种模式结合起来利用:一是文本模式,充分利用文章本身,从字词到短语到句子到全文,逐层解码加工,获取全部意义;二是联系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对文章进行非精确但有效的阅读,利用已有知识来吸收文章少量内容信息,来对全文意义进行“猜测”;三是相互作用模式,即将前两者整合,互补不足,既对文本进行分析,也能将前后要点进行联系加工。
2.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作为教师,要深入了解各种阅读教学的理论和先进教学思想,如阅读认知理论、建构主义、接受美学、现代读解理论等,并结合教学实际构建相应的阅读教学能力培养准模式,再付诸实践进行探索,通过反复验证完善,将阅读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效的经验方法、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反思,应用到准模式中使之升华,最终构建出可供借鉴与推广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
3.采用可行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首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性。阅读的行为主体是学生,阅读教学的主体自然也应该是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真正的主人,而不是教师高高在上进行“技能”“技巧”的灌输。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在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多元解读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阅读体验,既要做好阅读的组织者,也要做好学生的对话者。
工作总结涉及本单位工作的方方面面,不能不分主次轻重,需要面面俱到并且抓住重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教师工作总结,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高三语文教师工作总结1
从接高三教学的第一天起,自己就明白要承担的责任,于是给自己制定计划、暗下决心,一定要踏实努力的走好高三这一年。现在到了学期末,回顾自己这一学期走过的路,深感获益匪浅。
一、深入研究《说明》,学习先进的经验,将理论与经验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
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基础知识,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作为标准和方向的《考试说明》,每年都会根据实际要求调整,这种调整或改动势必会对高考起到一定得指向作用,从而要求各学科针对说明进行细致研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不断的结合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每一个考点进行解读,并分析比较与去年的差别,特别是结合高考试题分析,从而明确教学的侧重点,为自己的工作做了更好的指导。
二、细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全部。
1、用好教材,注重双基。
学生总是抱怨语文课本对考试来说没用,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对的。教材是一个载体,它包含了高考说明中的所有基础考点,熟练掌握教材就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材又是一个跳板,只有从教材中拓展、生发,就能够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而高考试题正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用好课本我们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2、激发兴趣,提高课堂质量。
只有步入高三的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紧迫性和肩负的责任感。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如何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有收获。这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激发兴趣绝不是一个故事或者笑料就足够的。因此我根据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做好准备。注重知识点与高考说明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和变通,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这些,让学生明白知识不是表面上的,也不是僵化的,要在使用中掌握知识,在理解中拓展知识。同时,再辅以课堂中的那些生成性问题,联系实际生活和感悟,就使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使用知识的能力;不仅是课堂上的,还有生活中的……
3、突破重点,注重实效,抓好常规,注重平时积累。
高三的教学工作绝不是高一高二的简单重复,特别是教材的复习,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所突破,紧扣大纲要求,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如文言文教学,不仅是掌握基础词语、用法和现象,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有规律的归纳总结,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系统,这样才能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掌握复习的重难点,从而有效的达到复习的目的。
对于专题专项复习要抓好常规落实。由于语文知识点多,分散广,再加上记忆的遗忘性,就要求哦我们注意多积累,做好基础知识和错题的分类整理,为高考的最后冲刺夯实基础。在落实上要加强课前练习,从字音字形成语标点语病诗词鉴赏和名句默写上做好,即对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起到警示作用,又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精选习题,优化训练,上好讲评课。
高三阶段是专项复习与系统训练相结合的时期,要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做题中去,就要精选试题,主要选择那些有针对性、典型性、创新性的试题,同时试题要紧密结合考试说明。
在讲评试卷时,也要做到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要结合考纲分析出题的类型、方向和趋势,甚至明白命题者的考查意图。这样也能增强学生对考试的认识。
同时,还要讲究解题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答案分析主观题的答题步骤、术语和得分要点,全面提高学生的阶梯能力,限度的避免失分。对于错误一定要分析原因,做到借鉴和学习。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提醒适当拓展,将那些同类但不同问法的试题集中归纳。
5、做好学情分析,对症下药。
通过定时练习来检查我们在教与学上的不足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对于这些,及时通过学情分析找准具体环节,然后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稳步提高的目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反应以及课后学生的作业上发现问题。这样多管齐下,限度的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的创设是高三教学的有效保障。
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式整个教学环节的重点。故人所说的“教学相长”就说明了这一点,教师的“教”影响到学生的“学”,同时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也会促进教师的“教”,而且师生关系的融洽影响整个课堂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多从自身反思,多与学生交流,以此来促进自己的教学。
其次,同事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可以补自己所短;多向老教师学习可以提升自己的水平和增加教学经验。而学校整个大环境上从硬件设施上给教师提供更大的便利,采取许多措施和提供很多的教师成长和专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都是我们整个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保障。
当然由于自己的年青,经验不足,也在教学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如课堂上会因为时间的不足和学生反应慢而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机会少等,我将积极发现并改正缺点。
经过一学期的踏实努力,取得了一定得成绩,虽然成绩不是自己满意的,但自己对这学期努力的过程是无怨无悔。感谢领导的信任和老教师的的支持和帮助以及学生给予自己的理解和配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一如既往的奉献自己的才智和汗水。
高三语文教师工作总结2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__届高考早已尘埃落定,回顾过去一学年的工作,高三语文备课组在校长室和年级组的领导下,团结协作,群策群力,付出了心血,洒下了汗水,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成绩不够理想。现由我将过去一学年的工作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汇报如下。
一、立足考纲,明确清晰地把握备考方向。
在高考备考中,备课组首先认真学习、理解《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了解、分析了高考信息,认真研究高考题型,从而对高考趋向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不仅教师关注、领会、理解,我们还要求学生也了解、明确,知道考什么、怎么考。我们将考试说明作为一种备考资料印发给学生,还专门用了一定的时间为学生进行解读,使学生也能明确备考内容和方向。俗话有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花点时间让学生认识理解考纲,我们认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制定方案,扎实有序地落实教学目标。
1、将大纲、课标、学情三者有机结合,体现科学性。
2、收集信息,与市、区高三中心组的备考策略取得方向上的一致,体现现实性。
3、我们把整个备考复习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重抓课本,夯实基础。
以《核按钮·教材梳理》为纲,完成对前面必修1—5册教材的梳理复习,特别是对课本中经典文言文的复习,包括知识点的梳理、归纳、应用,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专题复习,注重课内与课外、专题与综合相结合的复习训练。本阶段重点目标是夯实学生课堂知识学习基础,进一步为提高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铺垫。
第二个阶段:专题复习阶段。
以《核按钮·考点各个击破》为纲,系统梳理高中阶段的知识,建立考点体系,明确复习重点,关注备考盲点,突破训练难点。本阶段的重点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并逐步巩固比较完整、全面的备考复习框架,掌握解题方法,促进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形成。
第三个阶段:综合强化阶段(高考前)
最后的综合模拟阶段。提升综合解题能力,提高解题速度,强化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基本思路是:适量训练,保持感觉;回顾总结,强化能力;稳定状态,顺利冲刺。
三、精选习题,高效优质地进行训练。
在备考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真题的选择性训练。往年的高考试题是精雕细琢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所以,我们让学生尽量多的接触经典的高考试题,做经典的高考题可以让学生体会哪些是常考点,哪些是必考点,积累做题感觉。
我们选择备考资料的基本原则:
1、体例分明,简洁明确;
2、例题典型,答案翔实;
3、适度拓展,利于发散。
“有效训练”体现以下几点:
1、针对性强,注重解决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
2、由点及面,构成系列,逐步推进;
3、引导思考,点拨规律,总结方法;
4、基本训练与强化训练结合;
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结合。
四、强调规范,提高得分技巧。
备考中,我们反复强调,希望学生重视答题的规范,强化得分意识。比如做现代文阅读题,如何答才是比较规范;作文写作,如何体现文体规范。重视规范,可以把能得到的分拿多、拿满,这里的“规范”包括:1、答题思路的规范。准确把握题意,明晰答题要点;2、答题表述的规范。说得出来,讲得准确;3、答题格式的规范。书写工整,有条理,无错字语病。
五、保尖扶中提差,分层落实,整体提升。
根据学生的情况,在以下专题的处理上,教师确立分工,做到分层落实,整体推进与个别辅导相结合:(1)古诗文阅读;(2)现代文阅读;(3)作文。
六、关注动向,掌握最新信息。
通过网络及参加各类教学研讨活动,留意备考形势的推进变化,吸收各方的信息,并做好我们的备考计划的适时调整。
1、积极参加区、市教研活动,从备考的上层动向了解相关的备考动向,吸收外校同行的备考经验,确是一种很好而有效的方法。
2、主动参加区里组织的评卷工作,这有利于我们作更具体客观的分析比较。
因为可以“跳出来”,因为对他人有所了解,看得清楚了,也就更能看清自己的问题。
3、科学分析每一次检测结果,注意从相关数据的统计中既分析学生作答的得失情况,也了解相关题目设置的情况。
4、注重与外校的互动交流。
我们曾经到苏南的横林中学和张家港的梁丰中学参观学习,到淮安市的龙头老大淮中学习交流,从学习中,我们收获了很多富有现实价值的复习迎考的建议和策略,并把这些建议和策略及时地运用到我们的备考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七、精诚团结,分工合作,努力前行。
完整明晰的方案,切实具体的步骤,这一切的实施还需要一个敬业的、富有战斗力的集体来贯彻、完成。我们备课组的18位成员,分工协作,发挥各自所长,整个备课组工作得到了扎实、有序的开展。
八、存在的问题。
1、对高考信息的把握还不够准确。
例如:高考第一题是考察错别字的,但在复习备考中,我们只是强调在作文中注意,没有单独去复习。
2、许多同志,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时间投入上,基本上除平时课堂时间和课外适量的书面作业时间外,主动投入的时间和机会是极其有限的。在平时,学生可以花几个小时做数理化,花几十分钟背外语,而每天的时间是额定的,于是等他们打开语文课本时,早已睡眼惺忪,往往是几分钟也轮不上。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汉语是母语,很多学生认为学习难度不大,不存在问题;二是在学生中普通存在着这样一个观念,语文学习往往事倍功半,投入的时间未必与最后的产出成正比,于是,秉着一个功利唯上的观念,语文学科的学习自然处于可学可不学的尴尬境地。其实,我们应该纠正学生这个观念,又要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那只能是痴人说梦,一份耕耘才会有一份收获。而学生之所以没有收获或收获不大,不是田地的问题,而是耕耘的时间不足,或是耕耘的方法不当,那些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不是因为他们天资聪颖,而是因为他们在语文学习上付出的比别人更多,他们的学习更得法。
3、对学生的语文基础认识不足,致使语文教学枪口过高。
我们的学生只能是淮海的学生,他们不是淮洲的学生,更不是清中的学生,淮中的学生,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习惯有待改进,对时间利用不够充分,对语文学习重视不够,具体表现在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普遍较差,课外阅读量少,语言表达不够流畅、精确,书写不够规范等等。
4、对个别考点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寻找不到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例如:文学类文本阅读、作文教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前车之鉴,后事之师。20__届高考语文的失利还有多方面的原因,相信20__届高三语文备课组能够从中吸取教训,打赢20__届高考语文的胜利,为淮海中学明天添光增彩。
高三语文教师工作总结3
转眼间,高三上学期已经过去,回首一年的工作,感慨万千。在这一学期里,我们组的组员团结一致、奋力拼搏,收获了很多。先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研究,共同进步。
我们高三语文组成员大部分是年轻教师,所以,从开学初我们就定下工作方式:围绕在高三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冯菊红老师周围,充分发挥年轻教师激情、努力的优势,争取取得好的成绩。
因为是“新课改”第一年,所以高三语文的工作压力非常大,需要带领学生学习很多之前从没有见过的知识点。为了更充分的备课,我们几乎每天都是集体备课,认真研究每个知识点。每次开始一个专题的学习,大家都各展所长,寻找知识点理论知识、经典例题;备课时各抒己见,共同探讨疑难点;课后不断交流,相互学习课堂教学经验。一学期下来,每个老师都收获了很多,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教学能力。
二、科研不断,模式初现。
响应学校高效课堂模式的探讨,我们组经过不断讨论,提出了复习课“导练式”教学模式。为了验证这个模式的可行性,我们组八位老师分别分专题进行了课堂实践。如:冯菊红老师的“作文专题”、王东铭老师的“病句专题”、张小敏老师的“文言文翻译专题”、刘象乾老师的“诗歌鉴赏专题”、苏芬芳老师的“语言文字应用题专题”、史小菊老师的“小说阅读专题”、孙琰佩老师的“文学评论专题”,我的“传记阅读专题”。在这些专题复习课的课堂实践以及课后反思、研讨中,我们一次次修正模式各环节的名称以及课堂使用时间,逐步形成了复习课三程式:
①研讨型,其程序为:诵读巩固——归纳要点——展示交流——巩固练习。(课本)
②探究型,其程序为:考点解读——典例探究——重点训练——反馈小结。(专项)
③情景型,其程序为:例文展示——师生研讨——亮点突破——升格训练。(作文)
在校领导的指导、指正下,我们的“导练式”课堂模式得到了认可;在实践中也证明了,它可以有效杜绝老师“随堂课”现象,提高了语文课的课堂效率,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三、提高课堂效率,规范学生答题。
为了提高复习课课堂效率,我们实践应用了“导练式”课堂模式,而对于讲评课,我们正在逐步验证“15+25循环课堂”的模式,即:每次专题试卷学生课堂25分钟左右完成,然后教师收起批改,下节课15分钟讲评。这样有助于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以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在批改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卷面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知道,帮助学生进行规范答题,以便于提高成绩。
四、存在问题。
一测考试凸显了几个问题,如:学生卷面、答题时间的把握、答题步骤等方面仍旧存在问题,今后将在这些方面继续强化。学生对语文仍旧存在轻视心态,在下阶段要改变这种状况。
总之,一学期以来,我们组的八位成员辛勤工作,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取得了一测的较好成绩。下学期,我们将一如既往,扬长避短,争取取得高考的好成绩!
高三语文教师工作总结4
20__年高考已成过去,回顾过去一年的备考工作,真的感触良多。谈到高考备考,就让我想起了前阵子唐吉民老师说的一番话,他说高考是三个人的游戏,四个人在玩。想想也很有道理。但是,我认为,在我们的备考过程中,主要有三个因素影响着我们的备考,那就是方向、老师和学生。下面,我将就这三方面谈谈我们备课组的一些做法:
一、立足考纲,抓准方向,确保备考全面对路又重点突出。
(一)落实市教研室会议精神,认真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确保教学对路。
在开学初的市一轮会议结束后,我们针对20__年高考的新形势,认真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深入领会,争取把考试要求落实在每个专题中。整理归纳,精心选题,重点突出,忙而不乱,稳扎稳打。针对学生普遍基础较差的实际情况,制定新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确保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工作踏实对路。
(二)积极参加教研,关注高考动态,广泛搜集有效信息。
我们非常重视信息的搜集,积极参加各级举办的教研活动,充分利用手头上的报刊,电脑网络以及各地发来的资料。同时还与兄弟学校保持联系,及时沟通,共同探讨,不放过一条有价值的信息,让有效信息能为教学服务。
(三)钻研试题,精选练习,保证复习有效对路。
高三下学期,我们备课组认真研究了近三年的高考题、模拟题。通过熟悉考题,寻找命题的规律,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去思考,对考点考题有了更清楚透彻的理解,对复习有了更好的把握;二是通过熟悉考题,提高选择练习材料的把关能力,精选习题,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使我们的复习更有效。
二、立足本职,细化规划,备课组群策群力又各施各法。
(一)备课组群策群力集体的智慧是保证备课组整体质量的前题。
在20__届高三语文备课组组建伊始,我们全体人员就达成共识,尽自己每个人的努力,形成集体的合力,齐心协力,使学生的成绩能够有所提高。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强调“一人为主,多人着手,共同参与”的原则。根据备考的专题板块和结合各位备课组成员的特长,将各专题板块落实到个人。然后在各专题开始前,按照教学计划让该专题负责人确立好议题,备课时一人主讲,大家讨论、补充,明确该专题的复习重点、教学方法和课堂具体内容。备课时畅所欲言,形成教学设计必须严格执行,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和商讨解决。这样,大家经常沟通交流,互通有无,群策群力,共同提高。
(二)备课组成员各施各法。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们大家再根据每个班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施行教学。再加上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呈现方式都不一样,所以,出来的课堂不仅不会如出一辙,而且还会各有特色。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团队力量、集体智慧的优势,有挖掘除了个人潜能。正是因为这种合作无间的关系,让我们的教学成绩得到共同的提高。
三、立足学生,及时调整,确保复习合理有序又落到实处。
(一)开学初,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安排和教学思路。
高三一开始,我们认真分析了高二学期的学生成绩,找出了本届学生的薄弱环节与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交流,弄清失利的原因和教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共同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邓,制定出相对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因此,我们决定,高三一年,我们要回归教材,夯实基础,重点突出。高三不再侧重于新知的传授,而是对旧知的回顾汇总。使学生的积累由量变到质变,把握规律,加深认识。在复习时,我们并没有丢掉教材。而是根据复习计划,在单项训练时把教材内容穿去,二者兼顾,融为一体。如在文言文部分,考点与教材联系非常紧密。重点实虚词都有教材内容。而且分项考查。所以我们要求学生把学过的课文再对照注释,认真地看一遍,然后再通过练习检测巩固复习成果。并且师生共同归纳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利用熟悉的知识积累文言文的感性材料,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而且,教材内容讲过捡拾起来就容易些,对于其中的重点也好把握,积累够了,也促进了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针对每个专题板块,我们都能做到精讲多练。让学生在训练中夯实基础,提高能力。但是,在这么多板块中,我们也不是平均用力的,而是重点抓住选择题和作文两大板块,强化训练,重点突出。
(二)教学过程中,细心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作出调整。
1、在教学中观察发现,我们的学生存在学习能力不强而又心急想要蛇吞象的急躁心理。
针对这点,我们对学生课堂内容和课后作业进行了细致的安排。务求做到细化内容,化虚为实,化大为小。每节课要求学生干什么,都有明确的目标,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认真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力争把学习落到实处。
2、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我们在练习的安排上也作了一番考量。
在练习上尽量做到训练有序,合理安排各个考点的训练思路、训练内容,做到层层深入,不断推进,反复强化,提高复习效率,把工作落到实处。
3、在复习过程中,总会发现学生跟原先我们设想的不一样。
例如,开学初,在复习课内文言文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发现我们的学生在课外根本没看课文,做检测练习时也是翻书直抄,而不是回顾课文后进行自我检测。经过了解发现,学生花在语文身上的课外时间是少之又少,其他各科已经把时间挤得满满的,学习效果不能立竿见影的语文自然成为牺牲品。针对这点,我们只好调整我们的复习计划,放慢脚步,在课堂上多预留时间给学生看书。教学计划是拖慢了,但是复习的质量却是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学生阶段考试后,查漏补缺,及时调整教学重点
每次月考的结果出来后,我们都会充分利用好该次考试的数据,找准我们学生的知识短板,狠抓薄弱环节,挖掘新的增长点,向规范训练要成绩。例如,在增城统测后,我们发现作文是学生的弱点,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在接下来的复习中,我们以晚读写作训练和系统化训练为突破口,加大这方面的复习投入,很快有了起色,学生的成绩取得了很大进步。又如一模结束后,从全卷各小题的得分情况分析中发现,我们的学生得分较低的点在于字音、文言实词、文言文阅读的理解文意和翻译、理解句子涵义、实用类文本阅读等地方。针对以上薄弱点,我们在坚持不间断地对基础前四题进行反复训练,反复抓,抓反复的基础上,还进行了相应的集中训练,让学生在集中训练中总结规律,寻找做题的感觉。并对文言文阅读的理解文意题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进行了专题讲解和专项训练。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还是在学生身上。只有立足于学生复习的实际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安排和教学策略,才能保证复习的合理有序和落到实处。
以上只是本人小结的一些粗浅的做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指正。
高三语文教师工作总结5
紧张忙碌的高三上学期即将结束。总结高三半年来语文备课组的工作,可用“落实计划不折不扣,备教批考紧然有序。”来概括。
一、作好进度的安排
从20__年的9月份开始,高三复习就全面开始。高三开学之初,我们就依据学校的具体计划安排,制定了这一学期的整体备考思路及计划安排,划阶段、分层次、定目标、定任务。在备考相应阶段,力求每一步备考都有章可循,按时而动。备课组把语文复习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复习,高考古诗文复习。第二阶段以课本为中心,夯实基础,重点进行会考复习。会考后开始第三阶段的专题复习。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联成网络,同时查漏补缺,准备最后的冲刺。高三语文课的课型分成知识传授课、专题练习课、作文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不同的课型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
二、复习原则与策略
高考复习最关键的一点务求“命中”,求“效益”;否则,前功尽弃。
方向:紧扣《考纲要求》
充分领会《考纲要求》。要求还可以根据各部分题量及赋分情况合理地分配复习精力,安排时间,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提高复习效率。
三、加强备课组内的教学研讨活动
刘慧昭老师,潘文龙老师,孙津津老师上一届高三的老师,高考复习有经验。胡明远老师是老教师。刘荷荷、陈淑微两位老师是新教师。我们都需牢记住自己作为一名高三教师所具有的特殊使命。
首先,在备考工作进行中,我们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复习思路,修订计划。有计划的实施复习突破。针对作文训练过程,开展深化立意训练。
在高三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并没有完全按部就班,而是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形式。重视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专题复习阶段,我们要求将各个知识点的讲解复习透。
四、复习策略
1、用好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试题不直接取材于课本,因而有人对课本的作用产生怀疑,对课文的教学不感兴趣。其实,高考命题虽不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默写题,只要掌握课本和大纲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就能拿满分。因此,在高三我们重视课本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习,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我们试图利用试题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和各种必要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发展学生的文言知识迁移能力。
2、突破重点,注重实效。
我们要向语文教学本身要效率。我们要尽可能减少无效的低效的劳动,从而取得“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教学效果。
为提高高三语文的复习实效,我们把那些花时少、见效快的训练点作为重点加以突破。如字音、字形、成语运用等,让学生认真理解记忆便可准确掌握。
3、精选习题,优化训练
针对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高三复习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做足够量的练习题,是十分必要的。但训练必须讲求实效,那种不分试题优劣,不顾训练效果,盲目搞题海战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当前社会上滥编复习资料的现象十分严重,网上资源源源不断,我们注意以精制滥,认真筛选,博采众长,为我所用。高考试题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导向性,成为我们首选的训练题。我们把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印发给学生,让他们训练,然后认真评讲,讲命题依据,讲命题特点,讲命题思路,讲解题技巧。
4、争对会考,重点抓好备考指导思想和施教策略
从考纲要求、备考理念、备考方法、注意事项等及时交流。争对我校情况,备课组两次召开会议研讨会考复习。
青年教师由于新接手高考备考,在解题、选题、命题方面经验明显不足,所以要求青年教师定期命一套规范化的试题,以更好的促进对试题的认识与研究。通过努力,青年教师的解题、选题、命题能力大为提高。本学期刘荷荷、陈淑微都参加了命题。
此外,新老教师互相间总结经验,交流反思,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达到了共同提高语文教学能力的目的,这也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今后,在教科研方面还需加强交流、沟通与适当的指导,以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教研两方面的发展。
五、下一步的打算与措施
目前高三应届班也全面进入了二轮复习(考点复习)阶段,这一阶段的复习效果好坏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
1、向45分钟要质量。
2、备课要大量参考多种资料,力求知识的新、全、准。
3、上课要注意方法的灵活多样,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多启发学生主动去寻求答案,掌握原理。
坚决反对满堂灌,填鸭式。
4、多布置作业,及时收交,及时批阅。
多鼓励学生,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
5、还要适当布置口头作业,及时抽查。
6、讲评高考模拟试卷,一定要注意讲清思路,教给学生方法。
特别是教给他们解读现代文的方法。
说到不足,我觉得我们的教研条件还很简陋,教研空气还有待浓厚,教研生态还很闭塞,我们知道教学涉及到课堂,教师,学生三方,任何一方被忽视就不会有好的效果。而高三学生成天被数理化和英语的围攻,已经无暇顾及早被边缘化的语文。很少有学生在课外攻语文的。学生的功利意识是很强的,特别是在这个世俗气息极浓的时代里。当然,这里有语文教师的责任。可是,当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作文唤不醒课堂上沉酣入梦的高三学子时,老师也是无计可施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培养方法
诗歌鉴赏是语文诗歌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与其说诗歌鉴赏考查的是学生对一首诗或一类诗的理解,不如说它考查的是学生从学习语文以来文学的积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主观题的考核形式考查的是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短时间快速作答考查的是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答题技巧。总之,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教师在科学教学中不断培养。
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不难发现,现今教学中,大多教师对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第一,学生诗歌鉴赏题的答案存在严重的程式化、教条化现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提高学生成绩多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直接教给学生一些“宝典”“秘籍”,即固定的答题模式,最终导致学生的程式化、教条化作答方式。第二,学生在诗歌鉴赏时,通常是综合分析不够,答题思路错乱不清晰,答案内容东拼西凑,遗漏要点,并没有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缺乏系统化的梳理。那么,该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
一、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培养自主思考能力
在考试中,规范学生的作答方式,以在有限的答题时间和作答空间内一语击中要点,清晰地呈现出答案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中,不要给学生的发言设定太多的条条框框,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想自由,让他们在教师的启发中自主思考,自我领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掌握“宝典”的同时真正地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比如,在教咏物诗时,本人不直接把知识给学生让他们背,而是找一些学生学过的咏物诗,如《石灰吟》《咏梅》等,在对比中启发学生掌握咏物诗的鉴赏技巧。
二、注重对诗歌常识的总结,形成清晰鉴赏思维
在考试中,无论诗歌内容题材怎么换,题型怎么变,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方面基本上是万变不离其宗,考查的重点和关键仍旧围绕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技巧、诗人风格和艺术手法等。教师授课时,应重视对诗歌常识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和答题套路,保证在考试作答时不会东一句西一句,遗漏要点,丢失分数。比如,描写和抒情是常考的艺术手法,其中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教师帮助学生总结相关的知识系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系统化的诗歌常识,在答题时思路就会更清晰,不会遗漏要点,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三、注重诗歌学习的课外延展,寓教于生活
课外阅读积累是课内知识学习的有机补充。要想开阔视野,提高眼界就要注重课外的积累,从丰富的知识中汲取营养。其中,教师应该做好引导,如在教学李白的《将进酒》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李白的人生境遇进行梳理,鼓励学生回忆李白的其他诗歌,分享他们所知道的课外诗歌,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谈谈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经典名句的认识和理解,在生活中品味和解读《将进酒》,让学生在相互讨论和交流中理解作者的情思和诗歌的主旨。
1.注重课前精心准备
首先,教师要认真及时地批改试卷。其次,教师要做好各项数据统计。如全班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及格率,优秀率,各分数段人数,各题得分率,本次考试中进步明显者,退步明显者。再次,教师要精心备课。总结学生失误的集中点,错误的原因,知识的遗漏欠缺,思考如何进行题型的归类和变型,每个类型题的解题思路、技巧、答题切入口及注意事项。对于试卷中学生普遍存在问题的题,教师应命几道相同类型的习题,以备在课堂上训练。教师只有充分掌握了学生的答题情况,才能使讲评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讲评时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扩展和提高,使讲评成为一次知识的巩固、更新。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试卷讲评课也要像平时的教学一样,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切忌包办代替。即使对试卷中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教师也不应该一讲到底,只是告诉学生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因为学生没有总结、归纳、提炼的过程,很难理解到位,印象也不会深刻。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可以先让误答学生讲自己当时的思路,这样便于教师发现症结,对症下药;再让做对的学生讲自己解题时的思维过程,教师可适时点拨,这样通过比较,不但能整理提炼出正确的思路,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碰撞,更有利于深入思考并引发创新的欲望。
3.注重用好激励性原则
毕业班学生考试不断增多,不少学生在经历考试失败后,容易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失去动力。这时,他们特别需要精神的激励。所以,在讲评课上,除直接表扬考试成绩优秀的同学外,还应该多角度地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优点,加以鼓励和肯定,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当众把同学们的亮点展示出来,学生受到了鼓舞,同时也能互相借鉴。在这种激励性原则下,学生的学习潜能被激活,又能树立起信心,不断地努力学习。
4.注重方法和规律的总结
讲题不能只说答案,而应重在思维过程的分析、做题方法的指导和答题规律的总结,让学生对于同一类型的题目形成较为规范的信息获取、分析归纳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思维不只停留在试卷的某一道题上,而是打开思路,习得方法,提高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如在讲说明文时,指导学生总结这一类题的答题规律:①哪类说明文(介绍事物、事理);②说明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③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十种);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答题规律。学生明白了答题的步骤和规律,复习的效率自然就能提高。
学生掌握教师的指导有个从“懂”到“会”到“用”的过程,这需要一定的训练。因此,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答题的方法后,要做几道同类型的题目,趁热打铁,让学生按照老师指导的技巧进行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能力,提高实效性。
5.注重对课本的关注和回归
学生在语文复习中往往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觉得语文考试与课本关系不大,因而在复习中也不重视课本。但纵观近年来的高考题,越来越呈现出回归课本的趋势,有的题目答案就原原本本在课本上,如名句默写题。有的题目虽然是课外文章,却隐含着课本的材料和信息,其答案也隐含在课本中。如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题,所选的文段是课外的,而考查的知识却是课内的,其中涉及到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都是最常见的,也都是教材中学过的。教师对于这类问题不要急于告诉答案,我们不妨把时间交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动手,通过翻教材、查资料纠正错误。这样一方面能加深记忆,夯实基础;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真切认识到课本的地位和作用,在以后的复习中重视课本知识。
6.注重知识的联系和拓展
在讲评中,不能就题讲题,只让学生弄懂这一道题,而应该以一道题为中心,辐射、拓展相关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如在文言文阅读题中常会遇到“汤”字,常见的意义是“开水,热水”,如“媵人持汤沃灌”;那么我们就要由这个词扩展到“加热”这个意思,如“汤其酒百樽”;再扩展到“大水急流的样子”,如“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7.注重对评分标准的了解
一、考试评价与语文课程
1 正确认识考试评价
考试评价是评价者对被评价对象课程行为及结果的一种价值判断。无论何种考试评价都有一定的价值取向。都对被评价者的价值观起传递和引导作用。考试评价的价值观导向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判断考试评价有效、无效、负效的关键要看评价价值观导向所产生的实际效应。倘若我们的教学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就说明考试评价是负效的,必须加强考试评价的研究和改革;倘若我们的评价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改进和提高,就说明考试评价是无效的,必须加强考试评价有效调控的研究了;倘若我们的考试评价能够有效促进教学改革。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就说明考试评价改革是有效的。必须总结经验,积极推广考试评价改革的成果。
当前小学语文考试评价的状况如何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教学现状:教师教学多注重学生字词句等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多注重“预设”中的文本内容的理解,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累和感悟;多注重文本的人文性,忽视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提高;等等。总之,教师没能真正把握语文教学的实质。而只是关注与考试相关的知识点。这就说明我们现有的小学语文考试评价在价值观导向上已经产生负效应。因而。小学语文考试评价改革刻不容缓。
2 考试评价的决定因素
小学语文考试评价是实施小学语文课程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它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实施。因而,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对考试评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研究小学语文考试评价,必须明确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根本任务,切实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其统一体是什么呢?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课程即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的过程,只有在学习语言的实践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学习和发展语言。“高分低能”的现象正好证明:学生获得语文基础知识的“高分”。不可能直接转化为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事实上语文基础知识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并不能替代学生阅读、理解、感悟、体验、积累、表达等一系列语文实践。因此。我们不能把语文基础知识作为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它只能作为实现语文终极目标的一个“基础性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它是语文课程的“基础性目标”而非终极性目标,而低年级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终极性目标依然是学习和发展语言。可有的老师却把识字写字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放弃了对学生阅读写作兴趣的培养,成天让学生写字词、认生字,虽然考试“成绩”提高了,但学生学了字词却不会阅读。不喜欢阅读和写话。如果我们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终极目标,就不会盲目地把基础性目标的内容纳入语文终结性或质检性考试评价范畴,而只是将其作为形成性考试评价――即语文单项测试评价内容。在设计语文终结性评价或语文质检性考试评价时。我们可以将最能体现语文本质特征的终极性目标――文本理解积累和语言表达运用,作为考试评价的主要内容,从而真正确立语文终极性目标的主导地位。真正凸显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
二、考试评价研究
1 考试评价目的
考试评价是评价者有目的地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考试评价目的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考试评价目的决定并制约着考试评价功能,不同的考试评价功能也不同。就语文学科来说,以诊断为目的的考试评价,只是为评价者提供所需要了解的相关信息,对评价对象不构成强势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形成性考试评价,其目的和功能主要是促进学生掌握某些知识,形成某种习惯和能力等;终结性考试评价的目的是检验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水平,其价值观导向必须反映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具有强势的价值观导向功能;以监控为目的的考试评价,一般是学校及教研部门为扭转不良教学倾向所采用的考试评价,不仅具有强势的价值观导向功能,而且还有很强的调控引领作用。总之。考试评价目的不同,直接影响考试评价功能的发挥和评价结果的处理。
考试评价目的还带有客观性。对于一份试卷或一次考试评价。其中蕴含的价值和所发挥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一份合格的诊断性考试评价试卷。其考试内容及范围、题型结构及分量、难度比例及权重分配等等。在客观上已经决定了它的诊断功能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考试评价目的还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只有深入研究考试评价。才能设计出与考试评价目的相对应的试卷。也只有通过相应试卷的考试评价,才能实现考试评价的最终目的。
2 考试评价内容
考试评价内容服务并受制于考试评价目的。虽然考试评价都有促进学生学习、检测学习目标达成度等方面的功能,但由于考试目的不同,其考试评价内容、范围及侧重点。考试评价操作方式方法及其评价功能等都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如形成性考试评价。多以语文单项小测的形式进行操作,或生字词听写,或背诵默写,或课文朗读检测,或片段想象写作等等,它允许反复测试矫正。直到最终实现或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诊断性考试评价,则多以单元测试的形式出现,考试评价内容涉及范围大,体现教学重难点。往往从字、词、旬、阅读、写作等多个领域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重点;而终结性或监控性、质检性考试评价是以考查学生语文能力和水平为主要目的的。其考试评价内容必须体现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必须指向语文课程终极性目标。不再将语文基础知识作为考试内容。或大幅降低语文基础知识所占比重,把“文本理解积累”和“语言表达运用”两大方面内容作为考试评价内容。
可是,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期末的终结性、质检性考试试卷,其内容与单元测试相仿汉语拼音、字、词、句、查字典等语文基础知识可以直接得分。并且低年级语基权重占70%以上,中高年级也达50%-60%,远远大于阅读和写作的权重。这种考试评价目的与考试评价内容不相称的状况。在客观上必然带来诸多负面影响:①语文基础知识直接得分,混淆了语文终极目标与基础目标的关系,学生不明白学语文关键是要学什么。教师也搞不懂教语文究竟要教什么;②语文基础知识在考试中所占的权重超高,在价值取向上让教师、学生、家长误以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比听说读写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重要;③语文基础知识的
作业负担量不断加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却日趋下降,导致“高分低能”;④语文课堂教学重点偏离,教学效率低下,必然影响教学质量;⑤语文课程理念无法在教学中落实,教研教改成果难以推广,教改与考试之间出现内耗;等等。因此,研究小学语文考试改革必须关注考试评价目的与考试评价内容的相关性。
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中心对学完三年级下期课程的小学生进行语文水平检测(具体参见刘仁增老师的《终结性评价试题编制的有益探索》一文)的考试内容和题量比重分析,不难看出终结性(水平考试)和质检性考试评价内容改革的方向是趋于语文课程终极性目标的。
3 考试评价方法
如果说考试评价目的是明确为什么考,考试评价内容是明确考什么。那么考试评价方法就是要研究怎么考的问题了。研究考试评价方法主要从评价方法的可行性、科学性、有效性等方面进行探索。
可行性是考试评价方法的基本要求。考试评价必须操作简单可行才便于推广。当前。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了不少好的评价方法。如采取评星级的方法促进学生背诵优秀诗文。让学生、家长都来当“考官”,还有针对性地放低标准。鼓励学困生“达标”。操作中要注意因人而异,不断调整和更新考试评价方法。提高考试评价的实效性。
科学性是考试评价方法的基本准则。客观、公正、平等的考试评价方法是科学的,关注个性差异,区别对待,鼓励发展的考试评价方法也是科学的。考试评价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一切为了评价而评价的方法都是不科学的。一切为了教育而评价的方法才是最科学的。
有效性是考试评价方法的根本目标。有效的考试评价方法,不仅能保障考试评价目的的实现,还可以大大提高考试评价的教育功能。灵活处理考试评价目的、内容与评价对象的相互关系,以适当的方式调动评价对象的积极因素才能达到有效。
关键词:单元;教学模式;学法指导;点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133-01
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语文学科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更有英雄用武之地。然而,语文教学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过去一贯的“满堂灌”式的教学已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而,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便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呢?笔者认为,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引起高度的重视,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这里我就单元导学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浅谈如下:
一、必须转移两个重心
(一)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使“主导”与“主体”有机结合。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称为“导学”,就是把教师上课习惯用的以讲为主,把学生上课习惯的以听为主变成以自己学习为主,并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获取知识和探索研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前,教师整节课讲个不停,学生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听众”,笔记也记得不少,这样学生听多、记多,却没有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教师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学生只是纯粹被迫性地将知识点暂时塞进头脑,并没有很好消化,这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都得不到增长和提高。因此重心应转移到作为课堂主体作用的学生上。使他们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提高阅读和理解语文的能力。
(二)把以学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培养能力为重心,“双基”与“能力”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不但要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能够对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使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发展。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每堂课的教学中,把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普通生能掌握基础知识,优等生又能在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的语文能力。
二、单元导学教学的四个重要环节
(一)导学教学
1、导学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自觉地对教材进行自学的过程。绝对以学生为主,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读、去写、去练、支背、去查,学生自己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上,我便给同学们讲如何有效地学好语文这一课题。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扫除所学单元的所有生字词障碍,做到字字都懂,然后通过朗读熟悉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并且增强语感。
2、导学课的教学步骤:一是创设情境导入。教师指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时数,教学重点与难点知识,学生自学过程应配备好工具书。使学生在学习前有一个思想准备,做到有备无患。
二是做好导学提纲。教师课前准备一块小黑板,预先设计好本单元的导学提纲,并把重难点知识用几个启发性问题体现出来,让学生对整个单元有一个总体轮廓,把握住整单元的轮廓及带着问题自学,使整个自学过程井然有序。
三是讨论提纲。教师允许学生对所设提纲进行讨论,对提纲中的知识点,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等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是课堂小结。教师对每堂课学习情况给予适当评价,指出学习中应掌握的重点及易错易混之处,使学生对一堂课中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有一番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以后考试复习提供方便。
(二)启发提问。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启发课是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启发提问的过程,引导学生把导学中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强化、深化和系统化,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内容,一般是按照提出问题――讨论――启发提问――练习――总结的程序来进行。
教师课前设计好启发思考题,突出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自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普遍性问题。同学围绕这些启发思考题进行思考,并强调学生课后就启发思考题进一步讨论,互相交流。讨论时应紧扣问题进行,教师应适时给予点拨、指导,使问题得到解决。
启发过程时重在为学生创造“看、想、议、问”的机会,诱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要求他们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索,教师要在学生疑难处适时给予点拨,指导,才会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学效果 思考
现在,具有较好的语文表达能力,已成为谋职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而目前大家对大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普遍感到忧虑,纷纷要求在大学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这是一条教学长河;大学是下游,中小学是上游。上游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清澈的河水,才能保证下游不但水质好,而且水流宽广。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造成大学生语文水平每况愈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板子只朝中小学语文老师身上打,这是很不公平的。这也不是说当老师没有责任,而是说真要解决问题,必须首先反思总的教育思想、教育政策。当然,这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但是我们不能坐等,有责任思考在职责范围内如何不断改进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我就如何改进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谈谈看法。
一、强化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集体教研
教师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应悟有己见,教有己识。这需要全方位地锻造自我。教师素质提高的关键在于不断学习、求新。教师个性特长得以发挥,自然形成教研组整体教研优势。奖优促后,适当的压力可以化作改进提高的动力,充分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力,扎实做好教研工作,形成团队合力。
(一)加强有意识的自我阅读,不断学习求新
读书学习是语文老师自我提升的最有效手段。新课程的选修模块与选修教材涉及相关文学、文化、社会生活等众多领域,几乎与语文构成联系的领域都有涵盖。只懂得语文教材,甚至只精通选修教材对新课程语文教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需开阔阅读视野、学习领域。诸如相关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选修教材领域、相关史哲学科内容,甚至理科科技类等著作,都应当有所涉猎,尽可能在学科“业专”的基础上做到广博。
(二)扎实推进实践教研,营造研究氛围
教学研究以实践研究为主,从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做到“有效教研,促进教学”。采取集体教研与个人教研相结合的方式,既利用集体智慧,又发挥个人特长。首先,开展组内常规教研课活动,每个学段内每个学年组开展一次集体教研课活动,由设计、讲课、说课、评课、教学反思等五个环节组成,年级组内选择内容,教研组研讨,最后教师撰写教研文章,组长进行总结。其次,切实做好学校承担的国家、省市级语文学科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积极参与专题研讨和教研论文评审、教学竞赛等活动,并做好研究的阶段总结和课题结题工作。
二、教学中潜移默化,提高思想教育的渗透强度
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受教育者一旦发现自己正处在被人进行严肃教育之中时,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宜以渗透、熏陶、渲染为手段,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完成德育任务。保持学生愉悦的心境,可以极大地增强德育效果。语文课堂教学有许多寻常环节,学生往往处于无意注意之中,如果教师能捕捉机会,巧妙地“借机”发挥,就可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新的层次。
三、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我们要让学生获得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得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信心,而且大大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四、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思想,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中追求效益,从指导中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中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一)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地不断地否定。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高考;耦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50-01
高中语文新课改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健康和谐地学习和发展。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然而目前高考作为全国性的人才选拔考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因而受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和教师都最大程度地受到高考影响。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脱节现象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关措施,以使其更好地与高考接轨。
1.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脱节思考
在实际教学和命题中,曲解、异化语文教学与高考关系的现象比比皆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1.1一线教师的认识偏差。一线教师中,存在着以下教学模式:一是"题海式"训练,语文教学参照其他学科经验,无视语文学科自身的学习规律,提倡语文学科理科化,大搞题海战术。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语文这样一门富有人文关怀、审美情趣的学科,在学生眼中,毫无趣味可言。二是"技术至上"式。持这种观点的老师错误地把语文教学基本等同于解题方法指导,然后在大部分的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灌输自己的方法,这种以解题技术取代品读、鉴赏、感悟的教学而言,与语文学习的正途背道而驰。三是"海阔天空"式。这些教师误解了新课程理念,以为课改就是课堂活动多,形式多,弱化了语文教学根本立足点的语言。四是"蜻蜓点水"式。这些老师在高一高二阶段,或多或少搞过一些新课程改革实验。然而现实中应试之风盛行,他们无法承受改革失败所需背负的罪责,颇不情愿地走回语文教学的老路。
1.2高考命题者的主观因素。一是对中学教学及学生情况认识欠缺。目前高考语文命题专家以大学教授为主,其优势无须赘述,但是这样一支命题队伍同样存在隐患,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命题者对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缺乏十分清晰的认识,从而给命题的科学性、高考的信度效度带来不利影响。二是对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理解不透,比如以近几年湖南省高考语文试卷为例,试卷基本体现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理念和要求,即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偏题、怪题之嫌。再如江苏卷中近年出现的备受青睐的探究题,也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高考命题与课程标准保持同步是好事。然而绝大多数的探究题,本身没有多大探究价值,或者探究之说名不副实。
2.高中语文新课程契合高考的对策思考
综上所叙,针对目前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种种与高考不能完全耦合的现象,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路径入手,使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进一步契合。
2.1教师需真正理解新课改的内涵。高中语文新课改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学生得以终身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具体而言,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自己在学什么以及学习到何种程度,使其有意识地主动参与至各种学习活动之中;二是注重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语文知识的习惯,并使其养成动笔、动手以及动脑的好习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学习;三是要积极培养学生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四是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五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恰到好处。
2.2教师要打造理想的语文课堂。理想的语文课堂不是让各种非语文活动占据的伪语文课堂。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切实开展听、说、读、写活动的课堂,是语文味十足的课堂。一是教师要坚持用课程标准及考纲来检测自己的教学,要坚定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实践必然能使自己的学生赢得高考的信念,潜心开展语文活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二是必须以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为前提。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运用个人的人格魅力、语文教师独特的语言感染力、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等,当然最主要的是努力挖掘知识本身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渴望,对语文的热爱。三是应尽量避免教师"呈现-灌输"的教学形式,提倡学生"质疑-实践-发现"的学习方式。
2.3新课改教学内容与高考考点相融合。教师应在高考考点进行深入地分析的基础上,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内容进行改革。如高考语文中有找出词语中的错别字这一项,语文新课改内容中对这一项也有所反映,并以专题的形式对这个考点加以练习与训练。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高考靠解题能力和技巧是不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根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高考没有突出的矛盾。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所谓的解题技巧等是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分不开。
2.4打造更加科学的高考试卷。科学的高考试卷有利于全面检测学生语文素养,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真正的为高校选拔人才。一是进一步优化命题专家队伍,吸收一批具有相当理论高度、丰富教学经验并对高考有深入研究的一线教师进入命题团队,以此弥补大学教授对中学教学及学生情况认识欠缺的不足,使高考试卷更加贴近课程、教材和学生,更加符合中学教学实际,从而以可信的高考试卷引领语文课堂走向低耗高效。二是需要高考命题专家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的研究。在吃透课标及考纲精神的前提下,通过认真命制、分辨、筛选,实现高考试题最优化,从而以科学的高考试卷引领语文课堂走向规范纯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史华蓉.论高中语文新课改与高考的接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7):67
[3]张钟玉.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关系之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1(3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