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药材培训总结

中药材培训总结

时间:2023-02-04 11:40: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药材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药材培训总结

第1篇

根据我国中医疗效的经验总结来讲,对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中药饮片的质量直接就影响着中医临床治疗的效果。根据目前的情况来讲,中医临床上,中药饮品在质量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中药材的来源不明

第一,中药材的真假分不清楚。

1)药材品种易出现品种混淆现象。如:川贝母、暗紫贝母、梭砂贝母以及甘肃贝母等,通过市场上的有关调查,其中川贝母的来源就有二十几种以上,有的商品药材将浙贝母等数种贝母混淆在一起,由于不同的贝母所含的有效成分是不一样的,尤其是西贝母素的含量竟然相差6.3倍。

2)药材出现以假乱真的现象。例如:柴胡、炒白术、大黄、何首乌等在临床治疗中使用较为广泛,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出现了以黑柴胡和大叶柴胡等来冒充柴胡;以土大黄来冒充药用的大黄;制作番薯片来冒充制附子、制何首乌等。

3)以次充好。例如:医药使用的金银花,在其上面喷洒高糖水、盐水、糖蜜混合水等;在法半夏中参入一些染过染色的小石子;在蝎子的腹腔内含有大量的泥沙等。

第二,中药材的产地出现不明现象。中药材比起其他的生物制品来讲更加的具有地域性,很多中药材,尽管药材的品种是一样的,但是因为产地的不同其质量相差甚远。例如:四川的黄连、东北的人参、宁夏的枸杞、玉树的虫草等。

第三,原植物的生产、种植等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根据我国药材目前的生长、发展情况才看,我国中药材的生产之地主要是集中于欠发达的山区中,因此,原植物在种植、生长期间的管理很难达到规范化、正规化;过量的喷洒农药、施肥等,都会造成原植物上的农药残留或者是植物中重金属的含量超标,从而降低中药材的质量,最终导致中药饮品的质量降低。

第四,采集方面的问题。通常情况下,中药材的采集在年份、月份、季节、一日之内的时辰、采集的方法等,对中药材的质量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都具有一定时间的生长期、成熟期,然而,其内所含有的有效成分也是因为季节的不同而出现不同。例如:7月份丹参的有效成分含量最多;黄连其有效成分在第六年的7月份含量是最高;每年9月金银花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市场上由于很多药贩子为了抢收货源,提前收购,出现了夏药春采、冬药春挖、秋果夏摘等不良现象。这些劣质的药材大量的流入市场上,给中药材饮品的质量造成严重的下降。

1.2中药材饮品的炮制问题

首先,中药材炮制工艺的统一化、标准化。虽然在目前上有《中国药典》、《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以及地方中药材的炮制规范一同形成了中药材饮片质量的三级标准,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不完善之处。

其次,具体的操作中存在不足之处。

1)原药材的修制不规范,导致药材饮片中的非药用部位的比例过高。如远志、牡丹皮等药材去心率低。

2)药材饮片的切制不规范。如将板蓝根切成薄片,其有效成分明显高于厚片、斜片。

3)中药材饮片的炮制方法不恰当。常见的辅料过量、不规范操作、炮制不到位。

4)使用劣质的药材进行加工炮制。如使用霉变的山栀炒成焦的山栀;使用发绿的黄芩饮片加工炒制成炒黄芩。

最后,临床炮制药品的品种严重的欠缺。同样的中药材在不同的使用处方中会采取不同的炮制饮片,照目前的治疗来讲,在临床使用中炮制药品欠缺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1.3中药材饮品的储存与保管存在一定的问题

中药材从采收到炮制成为饮品中间有一段储存的瞬间,如若药材在这期间不能严格的储存,很容易导致药材发生霉变、质变、虫蛀、受到潮湿等。

2加强中药材饮品质量的有效对策

2.1加强对中药材的法制教育以及专业的培训

对中药材饮片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的业务人员加强有关法律法规、中药材的专业知识进行宣传、教育以及培训。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知法、懂法、熟悉中药材饮片的炮制规范、鉴别、养护、管理。特别是加强对有关企业质量监督负责人的业务、知识培训等。

2.2加强依法监督

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重点要加强对药品的监督与管理,重点要提升各单位质检人员的能力,有效的发挥质检作用。加强对中药材饮片的生产加工与分装的监督与管理,并且还要严格的按照中药材饮片的包装进行分类的管理;同时,还要在中药材饮片的包装盒上注明药品名、生产日期、生产场地、生产的单位、质检合格的标志等,若是不能达标则不能流通于市场上;严禁使用没有正规包装的中药材饮片。

2.3加强对中药材的源头控制

2.3.1加强对GAP的推广和实施

首先在生产加工上,政府要组织中药材专家对生长某药材的地区、气候、土质、设备、人员、技术等进行严格的检查、监督和管理;其次,要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农药、肥料、采购、炮制,有助于中药材从种植、采收,到炮制等的每一个环节上做好严格的把关,促使其从根本上解决并保证了中药材饮片质量的高低;避免在以后的种植、采收、炮制上出现质量问题、混淆问题等。

2.3.2合理的规划中药材的生产区

加强对地道中药材的生产区科学、合理的规划,同时还要制定相符合的规章制度,主要是为了保证药材真正的体现出地道、纯正,避免出现异地引种地道的中药材。要逐渐在各地区组织并制定对地道药材定量化的质量标准等,同时还要对合格的药材颁发质量认证书、合格书等。

2.4统一标准,依法进行中药材的炮制

根据《药品管理法》,建议国家的有关部门加强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标准)》进行修订、完善[3]。有关企业、单位、医院要加强引进新的药材炮制设备、新的炮制技术,以及炮制饮片所需辅料的质量标准。除此之外,还要对加强对中药材生产企业的管理,逐渐施行“品牌”药材饮片制度,尤其是要对通过了GMP认证的药材饮品企业进行有效的扶植,逐渐的提升药材饮片生产的质量门槛,实现饮片生产的优胜劣汰,且要净化药材饮片的市场环境。

2.5提升管理的意识、质量、环境

第2篇

20__年以来,我局按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布暑,结合单位工作实际,于年初制定了全年的工作计划及目标任务,落实了工作目标责任制,重点在“加强市校合作,为特色产业开发开展基础性研究;加强各级各类重点科技计分项目的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以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化开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做好全年的工作,促进的科技进步及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加强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及产业化开发工作

在村建立了占地260亩的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建有50余个品种40亩的道地中药材品种展示园、20亩中药材苗木繁育园、50亩桔梗GAP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园、50亩中药材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园、100亩的高产栽培示范园。现正在建设灌溉系统、道路等配套设施。帮助天予药业公司在八台、堰塘、固军、大竹、钟亭等23个乡镇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2.2万亩;协助公司在本市内及城口、镇巴建立中药材收购点58个;帮助公司建立起优质茯苓菌种培养体系,培养菌种10余万袋,在市内15个乡镇栽培茯苓8余万窖;协助公司收购了达州市满意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该公司有医药连锁店123家;协助公司积极争取省经贸委技改项目,申报的“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技术改造”项目已获省经贸委组织专家评审立项。

二、积极申报国、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通过积极组织申报材料争取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我市申报的“优质马铃薯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及深精加工产业化示范”通过达州市、四川省科技、财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审查,已上报科技部,位列全省8位,有望获得国家通过审批。向省科技厅申报了“旧院黑鸡新品系选育及开发利用”、“巴山早芽地方茶树优良品种选育”、“桔梗等道地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等3个科技攻关项目。向达州市申报了“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巴山早芽地方茶树优良品种选育”、“富硒茶叶开发价值研究及种植发展规划”等3个重点科技计划项目。

三、积极组织科研项目的实施

有效了开展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重点加强了“巴山早芽地方优良茶树品种选育”、“旧院黑鸡新品系选育”、“皮桔优良品种选育”、“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等省市和本级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巴山早芽地方优良茶树品种选育”项目实施进展顺利,今年扩繁培育了种苗20万株,制作样品送省茶研所进行品质化验,计划下半年送样开展省级区域试验,有望于20__年进行省级优良品种审定。

四、组织开展特色农业适用技术培训

由科技局牵头组织农业、畜牧等部门的科技人员对全市53个乡镇的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中药材生产专业大户等92人进行了为期1周的中药材、干果、旧院黑鸡等特色农业适用技术培训,编印发放了《特色农业栽培技术》书刊。向省科技厅争取经费组织市内60余名乡镇党委书记、村委主任前往省科技职工大学开展为期一周的“新农村建设技术培训”。

五、积极开展科技宣传活动

一是加强“科技活动周”宣传活动。市人民政府、市委宣传部、科技局、科协、太平镇人民政府成功举办了市20__年科技活动周“携手共建创新”大型主题科技宣传活动,活动中,市级各有关部门组织展示和宣传了各类科技创新成果、新产品、农业新机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成果,本次活动共展出了科技创新实物300余件,展出科技成果宣传展板120张,分发实用技术和法律法规宣传资料约10万份、开展科技法律咨询和医疗卫生义诊义检近1000人次。二是组织开展了送科技下乡服务活动。

第3篇

关键词:武威;中药资源;利用情况;开发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的东部,含三县一市。该地区地理条件复杂,区内有山川河流,还有沙漠和戈壁,海拔、气候差异较大。独特的自然条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气候,蕴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全市已知的中药品种有250余种[1],如:甘草、麝香、秦艽、羌活、射干、小茴香、麻黄、锁阳、柴胡等,生产潜力大,质量好,不但畅销全国,而且还出口国外。武威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中药产业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沿用的开发模式,导致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结构不合理,甚至出现生物多样性锐减、药材质量降低、中药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中药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2]。因此,摸清武威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认真总结和思考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保障武威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优化武威中药产业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武威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特点

武威是全国中药材重要产地之一,中药种类多,有特色,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武威是枸杞、甘草、肉苁蓉、大黄、小茴香、麝香、l羊角、等动植物药的道地产区之一,尤其武威、民勤、古浪等县出产的甘草,以质量优异而闻名全国。这些地区靠近沙漠,最适宜甘草生长,所以品质最佳。甘草味甘甜,能配伍调和诸药,有“十方九草”之说,用途广泛。武威及河西的甘草,特点是根粗而长,外皮枣红色有光泽,内部呈鹅黄色,含糖分及粉质多,饱满充实,药效显著,是甘草中的上品,不但畅销国内,还出口到欧洲等地。

武威市现有年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药材初加工企业7户,均通过了国家GMP认证,并取得了药品GMP认证证书。武威通过“政府抓示范推广、企业抓规范经营、协会抓品牌打造”等措施的有力推动,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中药材产业逐步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路子。现已建立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个,带动农户6000户,建立种植基地8万多亩,有力推动了全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

武威天祝县为藏族自治县,藏医药在该地区有悠久的历史和应用基础。作为河西地区中藏药资源大县,天祝境内有藏药材600多种,其中植物药材500多种、动物类30多种,秦艽、羌活、红景天、冬虫夏草、藏木香等名贵中藏药材40多种。为对部分野生藏药材资源保护和人工实验种植工作,该县选择翼首草、藏木香、草红花等6种用量大,生长周期短的藏药材进行大面积种植,研制开发华锐洁白丸等藏药新品种6种,筛选研发重点藏药新产品11种,研制藏药制剂品种80余种。除此以外,天祝县藏医院还开展了藏医药浴、火吉麦杂(火灸)、放血疗法等中藏医药适宜技术。乡镇卫生院设立了中藏医科、中藏药房,建成了相对独立的中藏医药综合服务区。运用中藏医诊疗技术处理常见病、多发病,中藏医门诊处方数占处方总数的比例高于30%[3]。

2 中药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武威市道地药材的产品增值能力还很低,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滞后,原药材外销比例较大,精细加工能力持续在低水平徘徊,中成药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下。制药企业和科研单位联络松散,缺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中药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武威中药材种植模式单一,技术落后。目前武威中药材种植一般采用传统的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和农户分散零散种植即自产自销的模式。这两种模式存在三个问题。第一是种植户很难买到优质种苗;二是农户缺乏种植技术,中药病虫害防治技术不规范,中药材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三是寻找市场销路难,中药材滞销,保存不完善,最终导致所种植的中药材质量得不到保障 [4]。

武威中药加工企业规模小而分散,没有规模化大产业,未能形成大品牌,导致中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没有发挥武威药物资源应有的优势作用。中药企业经营规模小,企业资金不足,缺乏科研经费,研发能力弱,因此企业产品大多数为中药材粗提取物和粗产品。

3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与对策

1.建设一批道地、大宗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

武威大部分地区为典型的干旱区,年降水量20-250mm,年均温度5-10℃。因气候条件较差,植被稀疏,所以虽然药用植物种类很多,约有200多种,但是蕴藏量较少。随着野生中药材资源的减少,药材的栽培繁殖日益重要。通过大力引进栽培、育种驯化和人工饲养繁殖,发展药材基地是发展中药资源的有力措施[5]。今后要在该地区大力发展甘草、麻黄、肉苁蓉、秦艽、羌活、小茴香、锁阳、柴胡、祖师麻、大黄、马鹿茸、红花等药材的GAP基地。积极推广中药规模种植,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种植品种、统一平衡施肥、统一病虫防控,强化技术服务支撑,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

2.发展一批中药材材加工企业

积极扶持和组建一批在市场上能站稳脚跟且符合GAP标准认证的中药加工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大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和中药二次开发利用的力度。深入发掘本草及民族医药宝库,遴选有开发价值的中药材及复方,加强传统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应用现代技术揭示药物活性部位、活性成分,阐释作用机理,先进剂型,丰富剂型品种,提高疗效,扩大市场份额,为中药走出国门打下基础[6]。

3.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中药产地,对于来自天然的中药资源,一方面面临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又必须面对资源保护的现实。我们强调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再生并举,以利于中药资源保护利用战略的实施,实现中药材产业现代化、规模化、市场化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通过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建立科学的中药资源评价体系,全面协调、宏观控制,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统一的前提下科学决策,确定合理的开发规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成能力的产业,优化资源,减少浪费[7]。

4.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武威的中药工业需要与现代科技进程相结合,加大特色产业研究,尽快建立具有武威西北特色的产业链,形成具有西北特色的品牌产品。培育中药材的市场竞争能力是中药产业化发展的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无公害”中药资源产品与精品原则,运用先进技术,基地建设与加工设计同步发展。在药物生产过程中,开拓思路,综合开发,有效利用,变废为宝。

综上,我国药用资源开发利用正处于一个上升期,今年来新开发多种药用资源,研发了许多新的药用部位,对民族药资源开发利用也有所提升。然而,我们也应看到随着中医药在世界的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医药资源的市场需求也逐年上升,开发利用更多具有潜力的药物资源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 .甘肃省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与发展对策[J].甘肃科技,2010 (7):245.

[2] 段金廒.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策略与模式探讨[J].中草药,2015, (12):,1715-1717.

[3] 宋积成.天祝藏族自治县中藏医药事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06):35-37.

[4] 周成明.对中药材产业现状和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8):659-663.

[5] 张存龙.甘肃中药材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J].中药材,2001,24, (6):441-443.

第4篇

中药饮片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对“中药材”进行特殊加工炮制的制成品,是我国传统药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应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现今中药饮片的质量却令人堪忧,近年来各地的药品质量公报中所公布的中药饮片的不合格率普遍在30%[1]左右,并长期居高不下,笔者多年来从事中药调剂工作,对其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总结如下。

1存在问题

1.1中药饮片品质低劣由于我国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大多水平较低,缺乏高水平、高技术支持,导致在药物生产过程中,缺乏对药品的有效成分及污染物或其它非药用成分混合的控制手段及措施、药物纯度难以达到标准。同时,由于我国医药市场上缺乏严格的规范化管理,对医药制剂企业准入控制不够严格,许多中药饮片生产单位存在着违规生产,采取一些如:对原有产品更换包装,用同类劣质药物代替处方药物以降低成本,这些均严重影响着中药饮片的质量。

1.2中药材有效成分不一药品的药用成分受气候、地域、环境的影响,不同产地出产的中药材,其药用成分各有差异,加上,我国的中药材生产主要来源于个体农户分散种植或药农自己采摘收集的模式进行,缺乏大规模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种植,生产管理较为随意,难以进行质量控制,因此,中药材原材料存在着有效成分不一、杂质过多等问题。

1.3生产工艺落后我国的中药药品大多仍以个体小作坊的形式生产,缺乏先进的中药材炮制技术、加工工艺及规范化管理手段,因此在中药饮片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操作不当,导致药物有效成分流失。如在炮制制剂的水处理过程中,应遵循“少浸多润,能润不泡”的原则,操作不当就会导致药物有效成分流失;炮制中的炒炭处理,炮制太过,内部灰化严重,亦会使药效尽失;饮片切制加工处理,亦会由于饮片太长、过厚,以致于在煎煮过程中发生“夹生”现象,导致药物有效成分不能完全析出。

1.4养护不规范由于中药饮片由于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品种繁多,性质各异,不同的中药饮片应有不同的养护方法,如有些需要低温保存,有的需要置于阴暗地方,有些容易吸潮需放置在干燥地方。中药饮片的常用养护方法有石灰干燥法、酒精防虫法、化学药品灭虫法(硫磺熏蒸法)、气调法、对抗贮藏法和冷藏法等。库房环境也有严格要求,一般要求干燥通风,避免日光直射,室内温度不超过20℃,相对温度45%~75%。但在临床实际中,目前大多数医疗机构普遍存在重医轻药的现象,中药饮品在医疗机构所使用的药品当中又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因此,仓储条件普遍较差,再加上缺乏有经验的药工进行必要的养护,致使中药饮片在储藏期间极易发生霉变、虫蛀、走油,有效成分下降等现象,严重影响了饮片质量。

1.3药品监管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还未能对中药饮片的生产、验收、流通、养护、保管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如在中药饮片购置上,一些医疗机构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从集贸市场直接采购药材自行加工或从不具备经营资格的不法商贩手中购进中药饮片,导致质次甚至假劣饮片进入临床[2];对中药饮片的质量鉴定上,各省市的鉴定方法不统一且存在着方法技术落后,只有性状描述项目,缺少量化指标,缺乏质量可控性,难以形成有效的统一量化的质量控制标准;药检所的中药饮片检查报告内容空泛,检验报告书中缺乏对中药饮片性状的鉴别要点的相应描述。

2对策与建议

2.1制定质量标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加强有关部门对不同地区、环境、季节的植物药有效成分检测,禁止劣质或质次的中药饮片在市场的流通,杜绝伪劣药品进入临床。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质量验收、真伪鉴别、储存养护、临方调配等实际操作技能,实行药物批报制度,加强技术监督,杜绝假劣药品的流通。

2.2规范药品炮制规程、健全药品养护制度制定中药饮片炮制标准规程(SOP),加强职业药师培训及考核力度,增强药师的药物养护,规定生产厂家对药物附注“储藏条件”、“储藏期”或“使用期限” [3]说明,加强药物管理上的责任制,实行效期管理,同时,医院及药物存贮单位必须对药物进行定期检查,并根据定期使用的情况制定低储数量,并随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临床加工处理,以确保中药饮片的质量。

中药饮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医药疗效的发挥,联系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加强中药饮片质量的管理及监督已经成为中医药临床工作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临床应用中存在的中药饮片质量问题是多方面的,有些是中医药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制度性的问题,只有我们认真对待问题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从药物基源上进行有效成分的规范化,药物炮制上进行加工程序的标准化,流通管理上进行制度法规化,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客服每一个纰漏,真正克服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幸欣.药品质量公告显示中药材中药饮片逾三成不合格[EB/OL]finance.省略/money/consume8/200122/13291259189.shtml,2004-12-29

第5篇

关键词 中药饮片 质量 安全 处理策略

中药饮片是指将中药材按照中医药理论及中药炮制方法,经加工炮制可供中医临床使用的中药。中药饮片质量主要从净度、色泽、气味、水分、片型及粉碎粒度、灰分、浸出物、有关成分、鉴别、包装检查、有毒成分等几个方面评价[1]。易受中药材产地、储存方法、炮制工艺等的影响。目前我国中药材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各医院中药房的中药饮片存在掺假现象较为严重,因中药饮片质量问题引起的治疗不良反应事件层出不穷。基于此,本研究结合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对中药饮片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处理策略略作探讨,报告如下。

中药饮片常见质量问题

包装标签问题:尽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制定了中药饮片的管理规定,但只对饮片的标注名称、产地、生产批号、生产企业、规格、生产日期等做了规定,未对保质期、贮存条件、采集时间等作硬性规定。因此,我国中药饮片标签的统一标准尚无定论,进而导致许多中药饮片内容混乱,严重影响中药饮片的验收保管。主要表现:①标签药品名称与实际不符。如标签名为“葛根”实际为“粉葛”,标签名为“五加皮”实际为“香加皮”,等。②标签缺乏炮制辅料内容。由于炮制辅料的缺如,导致无法辨别炮制品的种类,处方应付的合理性得不到保证。同一种中药饮片,有多种炮制方法的现象很常见,因炮制方法的差异,辅料的差异,导致炮制品药性、功效等发生相应变化。如白术的炮制品“土炒白术、麸炒白术”,前者主要用于健脾止泻,后者主要用于健脾和胃[2]。

中药材的采收问题:目前中药材的采收过程中普遍存在重“量”轻“质”的现象,严重影响饮片的质量。中药饮片有效成分含量与药材生长年限、采收季节等因素有关。同一品种,生长年限及采收时间不同,化学成分含量也有差异。如金银花饮片中掺杂已开放花朵,可呈黄棕色,有怪味。是由于采收季节不当,导致花蕾肥大。色黄白或绿白,未开放,采收后遇阴雨天或干燥不及时也易造成上述现象[3]。

生产工艺方面的问题:在中药饮片加工过程中,为提高中药饮片的疗效,增加有效成分的浸出率,纠正药物偏性,需对中药进行炮制。目前,我国中药饮片大部分仍以个体小作坊的形式生产,自动化的流水线作业较少见。因缺乏先进的中药材炮制技术、规范化及现代化管理手段、先进的加工工艺,导致目前在中药饮片的生产过程中,易出现因操作不当引起药物有效成分流失的现象发生。如炮制中的炒炭处理,炮制太过易导致药物内部严重灰化,进而引起药效尽失。又如炮制制剂水处理中,原则上应遵循“少浸多润,能润不泡”,如果不按照此原则操作,易导致药物有效成分的丢失。再如,生大黄具有苦寒泻下导热的功效,临床上为避免泻下攻积之力对体质较弱患者的损害,需通过酒炙使结合状态的蒽苷水解成苷元,而某些生产厂家为降低成本,炮制程度不够或不尽行炮制,导致药物安全性及有效性大打折扣。

掺杂及假冒伪劣问题:某些中药饮片生产厂家为了追逐经济利益,故意在中药饮片中掺入加重物质,如穿山甲炮制过程中需砂烫醋淬,趁热加入无机物可使穿山甲增重,外观可见穿山甲皱缩或卷曲处可见白霜样瘢痕。为了提高产品成色,故意采用色素染色。如红花采用金橙Ⅱ染色,五味子采用赤藓红、酸性红染色等。为了使药材更加美观并防止虫蛀,采用硫磺熏蒸药材,导致药材中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对中药饮片使用者的健康不利。为了追逐经济利益,故意掺杂某些非药用部分。如根及根茎类药材,通常掺入地上部分,如坚龙胆、北豆根。需要祛除果核的果实类也未去掉果核。部分紧俏药品,厂家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将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后再出售,如人参、金钱白花蛇等[4]。

处理策略

制定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药品监督部门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检验,禁止假冒伪劣的中药饮片在市场流通。

行政执法部门做好监督管理工作:行政执法部门需按照相关评价标准,对中药饮片的生产、经营及使用部门进行监督管理。检查市场上的中药饮片质量是否合格,严厉打击制造、销售及使用假冒伪劣中药饮片的不法行为,禁止不符合规范的中药饮片进入流通市场。同时需加强对医院、药店等中药饮片的监督管理,并作为考核医院、药店的一项指标。加强对医师、药师中药饮片相关知识、法律、法规及规范的培训及进修工作,提高医师、药师的业务技术水平。

综上所述,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因素存在于中药材采集、炮制、流通、管理等各个环节,需在政府主管部门的严格监督管理下,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行验证和比较,方可不断推进中药饮片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刘志勤.中药药饮片的现状与发展思考[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6):194-195.

2 吴慧.探讨监督抽验中中药饮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6):459-460.

第6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施秉县

一、施秉县域概况

施秉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属于黔东南、铜仁、遵义三地州(市)结合部。她镶嵌在苗岭青山绿水之中,属低丘陵山区,气候宜人,山清水秀,是一块待雕琢的璞玉。东邻镇远、北壤铜仁石阡县,南连台江县可达广西、东南与剑河县相邻,西面与遵义地区余庆县交界,至湖面怀化市220公里,距省会贵阳市230公里。全县国土面积1543.8平方公里,辖4镇4乡,6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855个村民组,县境内居民计有苗、侗、布依、汉等13个民族。南北长62公里,东西宽60公里,2003年末总人口15.5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8.17万人;非农业人口1.28万人),系国务院批准的早期对外开放甲级县,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全国农村电气化县,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

二、施秉县域经济产业分析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较为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一种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独特的区域经济形式,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一)稻田生态渔业建设,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施秉县稻田生态渔业在省、州业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以实施项目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核心,以人为本,努力探索农民与技术人员利益共享、相互促进、责权并重的机制,突出抓住行政措施、技术服务、市场开拓三个环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3年以来,施秉县稻田生态渔业被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中,以杨柳塘镇为中心,发展稻田生态渔业4000亩,逐步建成产、加、销一条龙的稻田生态渔业产业带。特别是在杨柳塘镇翁塘村,城关镇新红村、沙坪村,双井镇唐珠村等地实施了高标准的稻田生态渔业示范,共计面积达305亩。

(二)继续发展烟草产业

发展烤烟经济,以白垛乡核心,建设施秉县优质烤烟基地。按照现代烟草农业发展路子的要求,全县按三个生产单元(马号乡、白垛乡、牛大场镇)进行规划建设,在提高单产、主攻质量、增加效益上下功夫,努力实现烤烟生产的良性发展。2012年,施秉县在马号乡立岩建成1个面积2700亩的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同时,继续完善白垛乡堰塘窝、牛大场镇石桥青沙面积分别为3000亩和4000亩的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

(三)积极打造全国中药材种植科研示范基地

在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过程中,施秉县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产业发展之路,通过多年的实践,施秉县总结出了五种创新经营模式。一是“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引进制药公司入驻施秉,与农户签定种植合同,公司负责提供种苗以及技术指导,并按保护价回收中药材,形成了公司引导、基地示范、农户联动的生产格局。二是“合作社经营”模式。成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负责生产种植信息,种苗供应和生产导向,并联系市场对社员种植的中药材集中销售。三是“协会+大户+农户”模式。由药材种植大户、种植能手组建中药材种植协会,采取订单生产模式,实行统一生产技术标准,统一市场营销,统一质量要求,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四是“干部+农户”模式。由干部出资金,提供技术,农户出土地、出劳力,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五是“科研机构+基地+农户”模式。由省内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撑,建立中药材科研基地、对中药材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给予培训和指导。目前,与公司、协会签订种植合同的农户共有1.1万户(含周边县市农户订单),成立中药材合作组织23个。

这对施秉县预期到“十二五期末”,建成高标准中药材种植基地20万亩、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2万亩,形成以施秉为核心区域,辐射带动周边县(市)中药材种植100万亩以上,上市交易中药材产量20万吨、引进中药材深加工企业5家以上,建成10条以上GMP生产线,中药材产业实现年产值50亿元以上,把施秉打造成全国中药材种植科研示范基地、西南地区中药材交易中心和全国中药材主要集散地之一的宏伟目标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积极拓展旅游产业

近年来,施秉县委、县政府在实施“旅游强县”战略中,突出民族文化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特色,不断完善旅游发展规划,提升旅游产业档次,发挥杉木河漂流品牌优势,倾力打造“中国漂城”。“十一五”期间,该县累计接待游客427.7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7762万元,综合效益6.7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97倍、2.37倍、2.23倍,年均分别增长7.94%、13.36%、10.63%。

同时,该县努力延伸旅游产业发展链。积极推出“苗族刻道展示”、“独木龙舟竞赛”、“水龙表演”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并将其与民族体育旅游活动有机融合,不断增加旅游新卖点,发展乡村旅游,不断完善排楼冲、聂家堰、江凯河等旅游村寨服务功能,搞好民族特色食品开发和娱乐服务项目配套,延伸旅游产业链。同时,该县精心打造旅游精品线。做好云台山“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申报工作,深入挖掘和开发云台山宗教文化,争取启动云台山、杉木河、黑冲环形旅游公路建设,抓好上氵舞阳梭洞半岛休闲中心的规划与开发,加快氵舞阳河全程通航通游准备工作,使施秉更好地融入黔东南北线旅游圈。

(五)壮大“中国硅城”振兴工业经济

近年来,该县县委、县人民政府集中精力抓好工业经济,集中资源服务工业项目,集中力量推动工业发展。其中,施秉县恒盛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工业硅为主的民营股份制工业企业。自1999年3月成立以来,生产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形成年产12万吨工业硅生产能力,生产规模位居亚洲第一、全球第三。该县大力支持恒盛公司搞好工业硅系列产品开发,向多晶硅、单晶硅和电冶一体化项目转移,通过产业延伸,努力发展接替产业。

三、施秉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探析

(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虽然施秉县特色农产品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在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方面相对滞后,特别是烤烟和中药材的深加工。目前为止,施秉县尚未建成规模化的食品加工和药品加工产业。农业产业化进程较慢,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

(二)工业基础薄弱

目前,施秉县工业经济结构单一,以粗放型工业为主,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较少,工业经济总量也较小。施秉县大部分企业发展方式粗放,工业产业层次低,产业链也较短,没有形成集聚优势,产业增值能力弱,缺乏工业主导产业或是对整个工业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企业。

(三)旅游资源整合利用程度低

施秉县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在新规划的533.2平方公里的舞阳河风景名胜区中,有366平方公里在施秉境内,其境内还有云台山、杉木河、黑冲三个景观游览区;有五台山、三台山、金台山、佛顶洞、华严洞等自然景点和人文景观;有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如五月端午龙舟节、六月六的斗牛节、姊妹节、吃新节等等,形成极具魅力的贵州东线旅游特色。但是,在这些旅游资源中,能够吸引多数游客的就只有杉木河和舞阳河风景区。这主要是由于有关部门没有重视将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合理挖掘和科学整合,从而导致施秉县旅游业没有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四、施秉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加强市场引导,结合区域自然气候条件和生产技能状况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引导农产品规范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的链接,提高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水平。通过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 “订单农业”,广泛推广订单式生产,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动机制。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严格执行涉农政策,确保农税减免、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增加农民非农就业,减少农民在农村、在土地上的数量,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二)加大工业化力度,优化工业产业结构

施秉县应抓住贵州省“十二五”期间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引导和扶持传统产业应用高新技术加以改造升级。重点发展循环工业,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科技含量高、资源节约型、附加值高的绿色经济产业。继续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加快以中药材、烤烟、畜禽等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绿色加工工业发展速度。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引进资源利用程度高、环境污染小、市场竞争力大的现代产业。

(三)提高旅游资源整合利用程度

根据施秉县旅游资源特点,科学编制施秉旅游景区发展规划,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与杉木河景区、舞阳河景区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并与周边其他县市旅游产业联合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舞阳河旅游经济圈。

参考文献:

[1]李彦西.贵州民族地区县域经济产业定位理论系统研究——以黔南州平塘县产业地位为个案[J].贵阳:《贵州民族研究》,2006.

[2]廖乐焕,孙丹.论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与主题[J].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

[3]梁杏飞.论贵州县域经济的发展——以贵州省施秉县为例[J].北京:《商场现代化》,2011.

[4] 杨汉林.贵州省施秉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索[M].凯里:凯里学院学报,2008

[5]龙尚五.贵州省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贵阳:《贵州民族研究》,2004.

[6]马宗国,朱孔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0.

[7]龙祖坤.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7.

第7篇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世界医学观念的日益更新,医学界普遍认识到了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以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等为主要特征的中医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药产业也随之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我国作为中医的发源地,中药资源极其丰富。据资料显示,中国现有中药资源种类多达1.28万种以上;然而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乱采、滥挖野生中药现象十分严重,很多物种都成为了珍稀濒危品种。在2009年出台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在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区建设保护区,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加强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进资源恢复与增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设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和中药材种植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合理调控、依法监管中药原材料出口。”

被称为“众药之王”的甘草,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补脾和胃、调和诸药的功效,中医有“十方九草”、“无草不成方”之说,由此可见,甘草在中药方剂中的作用。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的甘草广泛分布在我国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等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随着市场对甘草需求量的增加,我国野生甘草资源消耗严重,荒漠草原生态同时也遭到破坏。2000年5月,为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原始植被,国务院明令禁止采挖甘草、麻黄等野生植物资源。实现甘草人工化种植成为发展甘草产业必须攻克的技术难题。新疆康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历经5年时间,在甘草人工化种植的道路上脱颖而出,成为掌握这一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

新疆康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农业种植、中药材种植、农产品加工等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公司在董事长吴敬峰先生的带领下经过数年努力,将国家列入濒危保护物种的甘草成功地由野生变成家种,实现了甘草的规模化种植。吴敬峰告诉笔者,甘草作为一种沙生植物,在中药产业发展中地位特殊,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好,而且其防风固沙的作用也非常明显,是一种值得进行大范围种植的中药材。新疆作为我国甘草主产区之一,地域广阔,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典型的荒漠半荒漠气候是其发展甘草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为了将甘草实现家种,公司与新疆中药民族药研究所合作,从种子改良到培育技术都进行了相关改造,终于总结出一套人工栽培甘草的技术,突破了人工栽培的三大技术瓶颈:第一,超宽膜滴带精量点播、撒播及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保证了全苗、壮苗;第二,土壤化学封闭和苗后除草技术,一次性解决了草害问题;第三,全程机械化作业及机械深犁采收技术,建立了从整地、封闭、种子处理、膜上点播、撒播、铺膜、节水滴灌、施专用肥、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等一系列技术规范。吴敬峰介绍说,甘草作为既可以有性繁殖又能无性繁殖的植物,靠种子繁殖需要3―4年,即使是根状茎繁殖也需要2―3年才能采收,种植时间相对较长。公司通过一系列技术改进,在家种中实现了甘草种植期缩短为两年,大大节约了劳动人力、物力的使用,并将亩产从野生不足100公斤提高到亩产1500公斤左右,从而大大提高了种植甘草的经济效益。

康隆公司目前已拥有2万余亩甘草基地,并正在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建立甘草GAP种植基地。在这基础上,公司规划未来将基地规模扩大至30―50万亩,辐射带动整个北疆及全疆从事甘草种植。“公司+农户”的特色订单农业模式,为农户提供甘草良种、种植技术指导,在保证甘草质量的基础上按市场价回收,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种植户必要的资金支持等措施,使康隆公司真正将甘草产业发展成为一项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公司也把将新疆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甘草种植地作为发展蓝图。谈到未来公司甘草产业的发展规划,吴敬峰董事长信心十足地说,现在发展种植基地只是前期工作,今后公司还将着力向甘草深加工和甘草提取方向发展,未来将分别建设年产5万吨的甘草饮片和年产3000吨的甘草提取物,真正发挥甘草的药用、食用、工业用等作用,提高甘草整体利用率。

吴敬峰说,人工种植一万亩甘草可以代替几十万亩甚至上百万亩野生甘草对防治荒漠化的作用。事实证明,甘草人工种植,不仅有利于生态保护,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中药材事业的发展壮大。而做大做强人工甘草种植,除了企业自身努力之外,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关注。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甘草种植,并正确引导甘草产业链的扩大,促进甘草产业健康发展。■

第8篇

关键词:林药间作技术,土地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1-005-76

一、引言

在我国森林方面的经营存在着森林物种较为单一,且密集集中,这样的方式对于森林中的物种繁衍生息有着显著的影响,对森林的物种多样性发展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树木的生长周期较长、收益往往较慢,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在林地间种植中药材,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又可以增加了农民收益。因此采用林药间作的方式,与当前生态需求相符合。下文就如何促进林药间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并且进行了牛蒡子间作技术实施实例的详细介绍,旨在让读者对林药间作技术有更加直观和系统的了解,对于林药间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如何促进林药间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2.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临夏州和政县在1999年开始组织退耕还林以来,该县林地面积逐年扩大,林间空地呈逐步增加的态势。利用好林间空地,解决好因为退耕 还林前期没有经济收益问题已然成为了该县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为此,该县林业部门组织多次专题调研,总结出通过推广林药间做技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为农民带来创收,增加单位面积的收益,得到了该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为林药间作技术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提供了有利领导和组织保障。

2.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该县地处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又有"春迟秋早,冬长夏短"的高原气候特征。该县土壤层深厚且保水保肥性较好,该县的自然条件符合多种中药材的生长习性,在退耕还林后农村地区有着充足的劳动力,这为实施林药间作技术提供了人力保障。农、林部门的技术人员根据市场信息,因地制宜,对该县中药材的种植进行划分,来确定该区的冬花、牛榜子、板蓝根、防风等药材种植面积[1]。

2.3规范栽培,精细管理

做好栽培规范以及科学管理是保障林药间作良好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为此。相关部门必须制定好相应的技术规范,栽种前需要做好相应的除草、施肥等准备工作,且季节选择宜在春季,相关技术人员应当将田间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上。在栽种完成后,要进行相应的督查工作,及时做好除草、浇水、病虫害防治、摘心、打顶以及后期采收及加工等工作,从而提升管理的科学性。

2.4严把质量,加强管理

中药材优良品种的引进及质量把关工作也十分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源头上保障药材安全及其的健康发展。同时针对一些指定的优良中药材品种,林业部门还给予药农和一定的种苗资金补助,这样大大的提升了中药材新品种的种植积极性[2,3]。

2.5典型示范,广泛宣传

由于这项技术产生时间还不长,广大农户缺乏对其的认识,因此,必须加大宣传、示范才能将该技术有效的推广起来。具体的,可以通过技术人员深入农户进行实例及相关现状及前景的宣传来提升农户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组织农户代表去外地中药材种植基地进行参观学习来带动宣传。此外,还应当给予一些有中药材种植经验的农户一定的经济扶持,树立典型,做好示范,从而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

2.6搞好服务,大力推广

通过林药间作技术资料的发放、培训班的举办、现场指导以及解答疑问等手段来实现对林药间作技术全程的服务指导工作。此外,有关部门应当在资金以及技术销售等方面做好服务,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从而促进林药间作的大规模推广与应用,实现生态经济的双赢。

三、实例介绍--牛蒡子间作技术

上文对如何推广与应用林药间作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介绍,为了加深对于林药间作技术的认识,这里以如何进行牛蒡子间作技术为实例,做具体介绍,旨在让大家对林药间作技术有更具体、直观的了解与认识。牛蒡子是菊科植物,其果实入药,具有疏风散热、解毒散肿等功效,用于治疗咽喉肿痛、风热感冒、风疹瘙痒以及痄腮喉痹等,是十分实用的中药材。

3.1整地

选择条件较好的壤土或砂土进行种植,在秋天时将土地深翻七十厘米以上,并同时施入腐熟厩肥作基肥。在播种前仍需翻耕一次,在四周开好排水沟。

3.2牛蒡子间作技术

播种时间约在四月中旬左右,且注意在播种前将种子放入30℃-40℃的温水中浸泡12h左右,随后将种子晾至不粘手时再播。一般使用种子直播,畦面上行距40cm-50cm、株距50cm,挖穴深33cm--35cm,每穴散开播入种子5至6粒,播后覆土稍加镇压后洒水,约半个月即可出苗。

3.3牛蒡子田间管理

间苗在幼苗长出二至三片真叶时进行,且每个穴内留二到三株壮苗,同时进行首次中耕除草,第二年二到三月进行第二次,第三年四至五月进行第三次,植株封行后,不再进行。同时,要保持土壤疏松,结合中耕除草时间做好追肥工作以及浇水与排水工作。

此外,病虫害防治也是牛蒡子田间管理的一个重点内容,主要病虫害包括白粉病、叶褐病、蚜虫、褐斑病以及地老虎,应当事先对其的预防工作有充分了解,做好病虫害相关防治工作。

3.4牛蒡子的采收加工

采收一般在次年的8-9月,应当成熟一批就采收一批,且时间以早晨或阴天为佳。在采摘过程中,做好口罩、手套、风镜等防护措施,以免皮肤和眼睛受到伤害。采收回来的牛蒡子应摊开暴晒至充分干燥,再用木棒反复打击来获得果实,除去其中杂质即为商品[3,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上文中对于牛蒡子间作技术的实例介绍,我们能够更加真实而全面的了解该技术的实施操作。林药间作是指在林地种植药用植物,是一种多功能立体种植模式,它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增加林地覆盖度,大幅度提高林地经济效益。因此,应当大力做好林药间作的推广及应用工作,只要切实做好上述六方面的推广与应用对策,我相信它必将对促农增收以及生态经济双赢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借鉴意义。

四、参考文献

[1]付玉杰,付振海. 北方林药间作模式的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03).

[2]秦平栓,薛占强. 浅谈林药间作[J].河南科技.1994(03).

第9篇

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加大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质量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结合我县实际,就20*年科技培训工作提出以下安排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县委十五届七次全委会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综合素质和生产技能为出发点,根据我县设施农业、果业、畜牧养殖业、中药材种植等农村产业的实际,主要以县乡村农业技术人员、种植、养殖大户、示范基地人员为重点对象,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素质,促使我县农村经济走以科技化促进产业化,以产业化带动规范化、以规范化实现标准化、以标准化进入市场之路,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培训的主要任务及实施单位:

(一)科技局、科协协作搞好县级部门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更新和技术理论培训工作。

(二)县“科技之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好三月份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

(三)县人劳局负责,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35岁以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出务工技能培训,以及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意识的就业观念培训。

(四)县林业局负责,搞好以“绿色家园”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群众造林技术培训。

(五)县果业局负责,搞好以苹果为主的“四项”关键技术培训,按照果树农时作务特点在县电视台常年举办技术讲座,年内力争培训果农60000人次,农民技术人员4000人。

(六)县农牧局负责,搞好大棚菜作务技术培训,以奶牛、肉牛、布尔山羊为主的家畜家禽饲养和疫病防治技术培训。

(七)县科技局负责,抓好中药材种植,农村实用新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先进适用技术培训,以及村干部科技知识更新培训。

(八)县教育局负责,抓好中学生劳动技能教育培训。

(九)县广电中心负责,办好永寿电视台的农业科技知识讲座节目。

(十)由各业务部门负责,抓好本系统科技干部的再教育,促使科技干部的知识更新和提高。

三、培训内容:

(一)畜牧业:重点培训奶牛良种繁育改良、红格安斯肉牛、舍饲养畜、青贮、畜禽防疫及常见病防治技术。

(二)种植业:重点培训旱作农业栽培技术、杂交制种技术。

(三)林业:以“绿色家园”建设实施的重点村、重点区域为基地,开展群众造林技术培训,提高群众造林技能。

(四)果业:重点培训苹果大改型、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等标准化栽培技术及杂果优良品种引进示范技术。

(五)设施农业:重点培训日光温棚、塑料大棚水果、蔬菜、花卉栽培技术培训。

(六)中药材:重点开展以适宜我县发展的中药材品种介绍、种子处理、栽培技术、科学管理、经济效益及中药材产景分析等主要内容的培训。

(七)中学生劳动技术教育培训:结合县情,配合地方生产经济的需求,及时调整中学生劳动技术革新的培训目标,增设农牧业科技培训讲座,拓宽学生知识面,奠定果业与养殖业的基础技能。

四、培训形式:

(一)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传技术。

(二)以“科技之春”、“科技活动周”为载体下乡赶集搞咨询。

(三)利用广播电视办讲座。

(四)集中授课搞培训。

(五)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并抓好示范户建设。

(六)充分利用永寿农业信息网、阳光农业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进行长期技术信息指导。

五、成立科技培训领导小组:

由县长助理吴琳同志任组长,科技局局长师保忠、县科协主席董浩宇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县农牧局、果业局、林业局、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教育局、广电中心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科技局副局长李锋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科协副主席魏荣利兼任副主任,工作人员由科技局、科协协调解决,具体抓好此项工作。

六、几点要求:

(一)承担培训任务的部门要结合安排意见,制定本部门详细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要有项目、有具体内容和要求,有培训地点、时段、人员和具体的考核办法。在培训前要认真调研,有针对性的备课,在培训中注意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讲理论又现场示范,使受训者理性上能理解,感性上会操作;二是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在培训中既要解决大部分受训人员在生产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又要帮助解决部分人员在生产中遇到的特殊问题;三是阶段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既要解决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又要考虑到长远的生产要求。

(二)各乡镇及有关单位要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培训工作,不能因事务忙、工作头绪多为由,影响培训工作。要及时组织参学对象参加培训,为科技人员下基层开展培训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第10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中药学科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中药学科理论知识,又精通其实践知识的中药学综合人才是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的目标[1]。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当前高校学生特点和学科特色,对中药学科课程进行改革,以培养高素质的特色中医药人才是目前高校教育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

1教学方式的改革

1.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未摆脱填鸭式的框架,新的教学理论如"以问题为中心"、"讨论式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等教学模式还没有得到贯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教学辅助设施外,如能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得到极大提高。教师能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因人因材施教,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另外,多安排几次讨论课,教师首先布置讨论题,讨论题除包括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外,还应涉及到相关的实践知识。例如对一些混乱品种的讨论,经过同学们进一步的思考,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水平来保证教学的质量,包括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课程组老师集体讨论,加入目前中药产业发展中中药材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药材市场中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拓展教学内容。在教学上,改变以往的重知识的传授灌输,轻技能培训的教学方法,将PBL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应用到中药鉴定学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潜能,根据药材市场所反映的问题,如药材的多来源问题、名称不统一问题、某些药材药用部位混杂以及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由带教老师在实习前布置给学生,几个同学一组,事先查阅相关资料,带着问题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市场调查、与业户聊天以及教师指导的形式完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被动接受抽象的知识,而是积极参与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始终处于主置。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不再是强制灌输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判断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和表达自我的平等机会,使他们能在较为自由宽松的环境里参与讨论,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发现,利于克服羞涩胆怯和自闭恐惧心理,极大地提升了个人综合能力。

1.2采用多媒体技术 中药学知识需要死记硬背的地方很多,学生经常觉得枯燥乏味。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做到思路清楚、表达准确、板书设计合理;在讲课时表达清晰、能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感到学以致用的乐趣。除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外,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大量利用教学辅助设施:如挂图和标本等,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而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已逐渐普及。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最有前途、令人振奋的发展领域。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知识的急剧增加和人口的膨胀,急需训练有素、能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利用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高度集成性、良好的交互性、信息容量大、反馈及时等特点,将多种信息同时或交替作用给学习者感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使学习便加趣味化、自然化、人性化。这一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对教学中平面与立体、结构与功能、静态到动态等关系能有更形象的理解,改变了形态教学中抽象、枯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可使学生从死记、硬背、死读书的学习中解脱出来,更快地掌握本学科的主要内容,为深入学习其他药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及新成果,制作出符合课堂需要的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1.3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中药是研究具有医疗和保健价值的商品中药的学科,是中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关系着中药生产、销售、科研的质量,也关系着中医临床用药安全。常用的商品中药达7000余种,其中药材1200种左右、中成药6000种左右。商品中药材有复杂品种问题的约占50%,直接影响了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中药产品的质量。中药材品种真伪及质量优劣严重制约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及临床药效。只有严把药材质量关、科学、系统地制定中药质量标准,才能确保中药质量。实践教学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2,3],传统中药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一些毕业生对中药只知其名,不知其物,更不认识原植物,动手能力差,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开展实践性教学是培养中药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授课过程中边讲理论边看药材标本,没有药材标本的,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原授课理论与实践分开,导致许多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不上,并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临考试时靠死记硬背,当时记住个大概,考试后所剩无几,学习效果很差。实践性教学采用了课堂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前发放药材标本,课堂上边讲理论边看标本,培养学生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以及显微与理化等中药鉴别技能,边自己观察,边独立总结描述,创设一个思维活跃,积极探索,鼓励创新的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不是枯燥的事情。让学生对照原药材把自己总结的特征描述出来,再和课本上的描述对比,看有何不同,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掌握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证实理论的学习方法。中药鉴定教学实践的复杂性在于:药材在市场上根据销售情况分为大路货和备路货,长线商品和短线商品;根据流通的需要分为各种不同的规格和等级,同时,作为经营药材的专业市场,政府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其教学实践的范围已经延伸到了中药商品学的领域。

2考核方式的改革

长期的应试教育形成了学生只求正确答案,考个好分数的思维定势,极大的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及创造能力。努力探讨和完善考核制度,注重创新思维和实际能力,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理论考核与实验考核相结合,能促使学生多接触实物药材,提高学生观察药材的自觉性,使学生建立起对形态结构的立体形象。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巩固了理论知识,使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更深,更具有应用性。因此我们建议对学生考核不能仅停留在检查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水平上,应将考试与其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一个良好的考核体系可以真实地反映实践教学的效果,以往我们采用"平时表现(10%)+ 作业(40%)+现场认药(50%)"的方式进行考核,仍没有摆脱校内考核的模式,考试成绩分分布过于,不能发现学生的个性化潜能。为此,应增加完成个性化实习报告的分数,即"平时表现(10%)+ 作业(20%)+现场认药(50%)+实习报告(20%)"的方式考核。通过个性化实习报告,可以反映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他们在实习中的收获和不足,对哪学方面的内容更感兴趣,而不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发现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采用课堂中药标本室实验室河北安国中药市场实习综合教学训练手段,构建递进式中药鉴定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提高教学水平、管理水平以及建立科学的质量考核体系来保证中药鉴定学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目的是使学生不仅掌握中药鉴定的理论知识,同时经过市场上中药商品的鉴定、中药流通领域中各个环节综合知识学习及技能训练,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3教学社会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以及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的细致化、具体化、专业化,社会越来越像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生态系统,而职业技术教育则是这个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生物链,其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社会化现象越来越突出,这就需要人们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从单一的学校教育延伸到整个社会,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并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中药学科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为了更好的发挥中药学科广泛联系市场应用的优势,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针对社会在职人员对中药学科相关知识的渴求和学校的地理位置优势,学校应当对社会在职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辅导和知识提升,并与周边市场合作,举办一些短期培训班。除安排系列讲座外还辅以示教和实物观察,满足他们的求知欲。通过合作不仅可以提高药学人员的基础知识水平,而且提高了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又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从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学生掌握中医药的基础与专业知识也是我们进行专业设置和学科教育的目的所在,所有的专业培养目标无一不是把采用中医药治疗疾病放在学科的核心位置,也是培养目标的宗旨,而实现治疗疾病这一目标,中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武器。在中医药院校如何进行中药学科相关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教学体系的建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战略性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延风,李野,罗向红,等.高等药学教育质量管理的新思路[J].药学教育,2006,22(1):4-6.

第11篇

近年来,随着中药注射剂使用的日益广泛,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已经成为社会各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全面、深入地分析中药注射剂风险的起因,客观、科学地评价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有效控制中药注射剂的风险,是中医药界必须研究的课题,也是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监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1 中药注射剂的发展、监管与应用

柴胡注射剂作为第1个中药注射剂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此后,直至1985年,各地批准上市了许多以药材投料、采用水煎煮、水煎醇沉或水蒸汽蒸馏工艺生产的中药注射剂。1985年《药品管理法》颁布,新药由国家统一审批,随着审批制度的规范完善和技术要求的提高,中药注射剂的研制水平也明显提高。

1999年11月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局)颁布的《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中明确了“中药注射剂研究的技术要求”。2007年12月,国家局了《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2009年国家局启动本文由收集整理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随后印发了7个相关的技术指导原则。

在应用方面,中药注射剂已覆盖21个省市的1 400多家医院,年销售额约为200亿元,进入2010年医保目录和基本药物目录基层版的中药注射剂品种分别为46支和8支[1]。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临床疾病治疗的独特手段,正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药注射剂对于中药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中药注射剂的风险因素分析

分析风险的构成因素,确认风险来源,是控制风险的首要前提。中药注射剂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药材来源不固定,质量不稳定 中药注射剂是以中药材作为起始原料的,即便是那些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中药注射剂,其起始原料也是中药材。因此,中药材质量稳定性成为中药注射剂质量稳定性的第一要素。中药注射剂应尽可能使用符合gap要求的中药材。对于无人工栽培的中药材应固定产地,并严格药材的质量控制标准。对于多个产地和多基原的药材,应在比较研究基础上制定药材的质量控制标准。总之,原料药材质量不稳定是中药注射剂质量不稳定的罪魁祸首。

2.2 辅料的供应商审计和质量控制不到位 辅料的重要性体现在2个方面,其一,辅料是药品制剂成型的必要成分,不可或缺;其二,辅料的质量与药品安全直接相关,辅料的质量问题可能引发重大的药品安全性事件。保证辅料质量,供应商审计是关键环节。除了供应商资质审查,辅料质量标准审查和辅料供应商生产质量管理的现场审查也尤为重要。

2.3 对生产工艺的研究不充分,工艺不稳定 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生产过程各环节的工艺参数,其核心目标是:保留有效成分,去除杂质,并且尽可能保证批间产品物质的一致性。用质量均一性保证中药注射剂产品安全有效的一致性。因此,工艺研究不充分或工艺不稳定的产品,其质量均一难以实现,产品的安全性甚至有效性也难以保障。

2.4 物质基础不明确,质量标准不完善 中药注射剂物质基础的研究包括注射剂所含成分定性、定量及生物活性的研究。通俗地说要搞清楚有什么、有多少、这些成分与疗效和安全性的关系。如果这些内容没有研究清楚,那么药品的质量标准就难以有针对性地检测有效成分和有害成分,难以切实控制药品质量,难以保障药品安全有效。

2.5 基础研究薄弱,安全性有效性缺乏循证医学支持 《药品管理法》和《新药审批办法》颁布以前批准上市的中药注射剂,大多在上市前没有药效、毒理和临床研究。而中药注射剂与中药口服或外用制剂的重要区别是,传统中药没有注射给药途径,因此通过几千年人用历史经验总结而来的传统中医药理论,作为中药注射剂安全有效的证据尚显不足,需要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2.6 说明书中安全性信息缺如,不能指导临床安全用药 中药说明书中安全性信息缺乏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近年来许多中药注射剂说明书补充完善了“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项目内容,但是特殊人群用药、药物相互作用等内容仍然缺失,成为安全用药的隐患。

2.7 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开展3年来,药品生产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有所提高,但是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不到位本身就是风险。

3 中药注射剂风险管理的现状

3.1 监管部门 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了对中药注射剂的风险管理,包括中药注射剂的生产现场检查、市场的监督抽验、评价性抽验、质量标准提高、不良反应监测以及安全用药的宣传等,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安全事件明显减少,安全形势呈现好转态势。

3.2 生产企业 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开展了风险排查,部分企业主动停产整改。大部分企业开展了安全性再评价相关的研究,设置了专制或兼职人员

负责产品上市后临床安全性监测与评价。

3.3 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是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的部门,也是最早发现、报告和处置不良事件的部门。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可以看出,在基层医疗机构不合理使用仍然存在,但是安全用药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4 药品生产企业开展风险管理的思路

4.1 充分认识风险 认识风险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药品风险可以分为固有风险和人为风险2大类。固有风险主要指可预期的和非预期的药品不良反应,人为风险主要包括药品质量问题、用药差错、不合理用药以及管理缺失带来的风险。药品风险管理是针对药品固有风险和人为风险而开展的所有活动和干预行为,其主要内容是识别、描述、预防或最小化药品相关的风险,并对所采取的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予以评价。通常包括4个步骤,即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风险最小化、风险沟通。

除了对药品风险一般内涵的认识外,还需要准确认识中药注射剂风险的特点和成因。从药材质量、辅料、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完善说明书等方面全面控制风险。

4.2 挖掘并分析评估风险 挖掘并分析评估风险是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内容有2个方面:其一,药品生产企业针对每一个品种撰写“安全性特征描述”,从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各环节,汇总并详细描述与安全性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上市前研究、上市后公开发表的文献、生产现场检查报告、质量检验报告、生产记录、药品使用说明书、监测部门反馈的来自于自发报告系统的adr报告、临床反馈、患者投诉等各种途径。识别并区分哪些是已知风险,哪些是潜在风险。例如:药品说明书已经记载的不良反应属于已知风险;说明书未记载,但是在监测中收到的新的adr报告是潜在风险;原料药材的产地不确定质量不稳定是潜在风险;说明书中安全性信息不完善是潜在风险。进而评估风险度(严重程度),并根据风险度和风险特点,制定该药品的风险管理计划,也称风险最小化计划。其二,建立适合本企业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包括建立健全adr监测和风险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建立风险的发现、报告、评估、控制相关的工作制度,建立与adr监测和安全性评价相关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加强培训、学习并掌握风险信号检测方法和安全性评价技能,开展风险管理活动并评估风险管理的效果,在实践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4.3 围绕风险开展上市后研究 以安全性为目的的上市后研究一般是围绕潜在风险和未知风险而开展的。研究方法视研究目的而定。例如,如果把物质组成不明确视为潜在风险,那么就要开展药物所含成分的定性定量研究,可以统称为药学研究。如果需要确认被动监测发现的可疑的新的不良反应,就要开展主动监测,一般采用药物流行病学的方法。上市后研究多为临床研究,但是必要时也需要进行基础研究。上市后研究很难固化1个统一的模式,这也是上市后研究的复杂之处。

4.4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的措施分为常规措施和特定措施。常规措施是针对风险因素的通用措施,例如辅料质量直接影响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因此供应商审计和辅料的质量检验就是风险管理的常规措施。常规措施的执行是关键,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风险管理中,常规措施执行不到位是滋生风险的原因。因此,监管部门的检查或者企业聘请第三方

检查,对于发现和预防常规措施的疏漏很有意义。

特定措施一般是针对1个品种的1个风险因素而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例如:通过自发报告系统发现了某个中药注射剂新的不良反应并且得以确认,而该药品的说明书中没有记载,及时修订完善说明书就是针对该品种的这一风险而采取的特定风险管理措施。又如:某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显示批间差异较大,质量均一性存在问题。经追溯生产工艺发现水煎醇沉后静置时温度不同,静置后所得物质不同。改进设备、保证醇沉储液罐所在车间的温度均衡就是针对这一风险而采取的特定风险管理措施。

第12篇

一、基本村情

村地处乡政府西部约8公里处,东邻宋山村大陈能干社,西接双旗村高家沟,南以镡河乡石垭子为界,北有麦罗山普贤殿,并与双旗村上庄社相连。该村下辖、西沟2个村民小组,截止2011年底,全村共有37户,农业人口137人,非农业人口3人。全村共有劳动力88人,外出务工人员31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12人,占劳动力的13.6%。

1.自然资源

村属浅山丘陵区,幅员面积6.3平方公里,海拔900-1320米,无霜期210天,年均降水量615.2毫米。全村共有耕地525亩,人均占有耕地3.75亩。境内林草资源丰富,气候湿润,光照时间长,是发展核桃、畜禽养殖的适宜区。

2.特色产业

该村特色产业主要以核桃产业为主导,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核桃已实现了全覆盖;同时该村盛产弥猴桃、毛栗、柿子等林果,是群众的一大收入来源;畜禽养殖以生猪、南江黄羊、黄牛、土乌鸡为主;中药材种植主要有桔梗、柴胡、苦参等;另外该村还种植有一定面积的烤烟。

3、贫困户基本情况

该村共有贫困户12户,43人,其中低保户11户42人,五保户1户1人,这些农户家中大数缺乏劳动力,智力水平低下,主要收入为种植业收入及惠农资金收入,收入单一,人均纯收入约1600余元。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该村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2.1万元,人均纯收入2945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7.9万元,占总收入的61%,畜牧业收入15.5万元,占总收入的25%(年内出栏肉猪51头,肉鸡413只),第二、三产业收入8.7万元,占总收入的14%。该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但交通道路条件差,全村道路均为砂石路面,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该村村小学已撤并,村级办公场所为4间砖木结构房屋,村上无正规的医务室和文化活动室。

三、所采取的措施

在全县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我办对乡村深入进行走访,对农户家庭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座谈访问。根据县委制定的《成县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实施方案》,严格按照坚持“四个定期”、做到“五个结合”、实施“六个一工程”、实现“五个显著提升”的工作要求,紧密结合该村实际,多策并举,分步实施。通过和农户的座谈了解,掌握了贫困户和普通群众的基本情况。村在产业发展上应以核桃做为特色主导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养殖、烤烟、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

1、加大核桃产业技术投入力度,加快核桃树品种改良进程。按照“品种化栽培,园艺化管理”的要求,按照不同的生长季节,不同生长期的树,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将核桃树综合管理工作做得更实、更细。使核桃树综合管理工作力度逐年加大,管理措施逐年细化,管理的技术水平逐年提高。

强化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核桃产业发展目标考核管理制度,层层落实责任,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及时研究解决生产种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行规模化种植,紧紧围绕发展规划目标,结合全县的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扶贫开发等政策,项目及资金应向发展核桃产业倾斜,扶持促进核桃规模连片种植,努力扩大种植规模。

2、通过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通过干部联系群众开展技术培训,培养核桃产业大户,使产业大户普遍成为核桃树栽植、嫁接、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干果处理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能手,形成一套适合本村实际的管理模式,使核桃产业真正成为该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组织群众开展核桃树种植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制定核桃经济林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基地建设作业流程,确保核桃树种植质量。特别营销管理模式上,严格标准,制定出从生产到最终加工包装等任何一个环节的标准,使核桃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实现标准化管理;完善网络,生产环节以产业科技推广及营销网络为基础,通过建立网络、规范管理来推动核桃产业走向市场;策划活动,通过策划、组织举办办核桃文化节。不断创新核桃饮食品种,提升核桃在饮食中的文化品位,扩大核桃品牌的市场影响。

3、稳定烤烟种植面积,加强烤烟种植技术帮扶,提高烤烟品质,严格烤烟产品收购管理,确保烤烟收购价格合理,提高群众种植烤烟的积极性。

诚信为本,加强合同签订管理,坚持“稳得住、控得住、提得高”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稳定烤烟种植规模,签足计划,种足面积。全面推行烤烟生产“户籍化”管理。同时根据气象资料、烟苗长势,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强苗床肥水管理。做好移栽前的备耕工作,全面实行分离式移栽。高标准要求,确保移栽质量。

4、充分发挥该村林地资源丰富的强大优势,将畜禽养殖做为快速增加经济收入的短效产业,通过发展规模养殖,培育养殖大户,使畜禽产品销量上规模,上水平,解决养殖规模小,产品数量不足,销路不畅的问题。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用工业理念和生态理念谋划发展畜牧业,在实施小额信贷扶持示范养殖上下功夫,在培育养殖大户上求突破。以品种改良为重点,以疫病防治为保障,以科学饲养为支撑,狠抓各项科技措施落实,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维护畜产品安全和动物卫生安全,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规模养殖,实行专业化生产是整个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重点支持一批养殖大户进一步做强做大,积极开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努力挖掘产品潜力,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真正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要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企业,广泛开展建立集约化、标准化的示范养殖基地,并通过基地的作用,培训、带动农户和社会力量发展规模养殖。同时,大力发展行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广“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模式,推动养殖大户通过利益机制实现产销和服务对接,勇闯大市场,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5、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改善圈舍,建设饲草基地,大力推广土鸡、山羊散养技术,引进青贮饲料、小麦秸杆氨化饲料技术,种植紫花苜蓿,用鲜苜蓿喂猪,在苜蓿地放养草鸡,走出一条特色显明的养殖路子。

通过推广紫花苜蓿种植,让广大农户把草当庄稼种,引草入田、草粮轮作,进一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促进传统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种植结构,逐步转变为牧草饲料、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的三元结构。通过种植紫花苜蓿养牛养鸡,促进了养牛养鸡产业的快速发展

6、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提升中药材种植业,以种植桔梗、柴胡、苦参等为主,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使种植户熟练掌握中药材种植过程中选地整地、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措施。

以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为基点,中药材加工为起点,以市场为导向,以药商和中药制药企业为依托,以培育主导产业为目标,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完善政策,发展壮大种植业。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定,加强与大型制药、加工、销售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进一步完善鼓励中药材种植的惠农政策,调动药农的积极性,各地政府为保护农户的利益,对乡镇中药材的种植任务纳入目标考核机制,各部门包片带动农民致富;对大块种植面积给予资助等政策措施。

7、引进项目资金,发展种植大户,使中药材种植形成一定规模,打开销路,使中药材种植业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项目资金引进上,制订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重奖牵线搭桥的能人,同时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力争项目资金引进一家、巩固一家、成功一家。广泛搜集市场行情,传递市场信息,使市场信息走入千家万户。

四、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春风吹拂下,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沧桑巨变,旧貌换新颜。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陈旧观念的影响,村这个小山村的干部群众,仍然迈不开创新发展的步伐。全面而客观分析,依然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

(一)位置偏僻,各类生产生活信息资源匮乏。村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致使村的群众生产生活信息接收不够通畅,可以说,全体群众对网络的认识几乎等于零,导致对惠农政策和相关法律认识不清,外界信息接收与搜集网络尚未建立。而信息资源的,直接影响人们的观念。

(二)缺乏培训,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新型的农民,需要现代素质,需要掌握现代知识和现代技术。而村的农民群众,由于缺乏必要的现代农业知识培训,缺乏专门的培训场所与阵地,各种素质有待于提高。靠发展产业提高效益的思想认识不足,科技措施落实不到位,传统的耕作方式仍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三)思路不清,优势特色产业科技投入不足。在发展产业种植上,小打小闹,单打独斗,对经济林果种植没有形成大规模连片种植,不能把产业达到利益的最大化。科技含量不高,没有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整体发展思路。而产业种植形不成一个产业链,就对全村种植户走向市场,疏通营销渠道有影响。因为,外地商家出于成本和质量的考虑,总是愿意和有规模的种植基地打交道。

(四)劳力外流,整体家庭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多数劳动力奔波于打工热潮,家里仅剩子女和老人,而外出打工的群众多数是从事建筑、餐饮等体力活,农忙时节还要回家帮种帮收,收入水平也不高。经济来源主要靠原始耕地的收入。对新型的种植技术不能及时掌握。青壮老力的流失,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村里主要技术力量的缺乏。

(五)基础设施落后,村容村貌整体环境不优。要想富,先修路。由于受各方面环境的影响,村里道路弯曲不直,坎坷不平。没有一条比较标准的大道,加上村民房屋建设的高低不平,全村整体布局混乱,直接影响了村庄的整体形象。居住、通讯和交通等基本条件的落后,基础设施落后,是限制发展的“瓶颈”问题。

五、对策及建议

“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省委为实现富民兴陇战略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机遇。也是全面小康转型跨越的总动员令执政为民解放思想的创新之举。我们工作队的任务就是: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就是要深入帮扶的贫困村,沉下去、对帮扶的贫困村、贫困户所反映的问题,尽可能协调相关部门去解决。连日来,我们带着真挚的感情深入贫困村、贫困户,反映群众的呼声,架起贫困农民与上级部门互通信息的桥梁。倾听民声、服务民众、解决农忧,解答农民关于政策法规、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开创信息扶农、信息助农、信息富农的新路子。做好指导、协调和督促各类既定发展规划、开发项目的实施,根据实地调研了解的实际需要,对尚未纳入规划的工作提出以下补充和完善的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法规政策宣传教育,培养新时期的“五新”农民。大力宣传各项相关政策,促进其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消除其怨天尤人的心理,懂得在各项政策的帮助下积极寻找致富之路。着重让学会新知识、拥有新眼光、掌握新本领、运用新技能、遵守新公德的新型农民,多渠道让群众提高素质,培育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新型农民群众,让农民群众作为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充分利用一切宣传阵地、工具和场合,包括喇叭、黑板报和群众大会,宣传新理念、新思想、新经营和新做法,换脑筋,树新风。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请专家技术员来村里讲课,向农民群众传播科学种田、发展现代农业的知识,向种养专业户讲授科学管理、市场营销的经验。同时,要有意识组织大家走出去取经吸宝,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转变群众生活观念,强化村庄环境卫生建设。要破除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树立居安思危、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破除消极等待、坐享其成的等靠思想,树立抢抓先机、乘势而上的机遇意识。破除坐井观天、闭目塞听的封闭思想,树立放眼世界、洞察未来的开放意识。

实行承包责任制,坚持“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的原则,将任务分解到每一位村干部的头上。同时,充分发挥宣传作用,营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浓厚氛围。通过思想教育,引导村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加强对村庄的整体环境卫生,修建垃圾屋回收站。村干部和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

每天动手清理垃圾,影响村民主动参与,自觉形成“个个爱护家园,家家讲究卫生”的良好氛围。同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立一支由村两委干部、组长、党员等参与的环境整治志愿服务队伍,负责环境保护宣传动员和保洁工作,做到环境卫生岁岁年年有人管,月月日日有人问。

(三)加强农村“五改”配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实施村社道路硬化工程,实施改水、改炕、改灶、改厕、改圈“五改”工程,使全村交通条件、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村干部要高瞻远瞩,重视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围绕新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狠抓民居风貌改造,配套建设和完善田网、水网、电网、路网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促进“五改”配套建设,深入推进环境治理,努力建设自然、生态、和谐、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配套完善远程教育网点、农家书屋、新型农民培训等服务设施和功能,促进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向新村延伸。

(四)完善帮扶工作机制,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及时和乡镇、村座谈研究具体的帮扶措施。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发展方略,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和发展难题;通过整合资金、集中力量,不断加强农村道路、人畜饮水等基础建设;充分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积极培育投资少、见效快的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稳定粮田面积的前提下,通过大力发展核桃、中药材、养殖等产业,使全村粮、经、草的生产比例达到优化协调。加快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扶贫济困长效机制,大力营造“团结友爱、守望相助,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社会氛围和良好风尚,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要指导村切切实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困难群众帮扶工作,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确保让困难群众享受到政策的保障、政策的优惠。

(五)创新筹资融资机制,有力保障群众致富发展。要构建多渠道筹资的思想。吸引银行资本、社会资金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要形成完善的担保团体,为普通群众有利于自身增收的好项目、好方法做坚强的基石。探索通过创新担保机制、完善贷款风险补偿和财政奖励制度等,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探索和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质押贷款办法对为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投资的民营企业提供融资的,提高奖励比例。安排小企业贷款奖励、补助和风险补偿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