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3 03:32: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拿来主义课堂实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 课件制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038-001
多媒体课件教学正以它直观、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老师的青睐。目前虽有许多教育软件可供挑选使用,但要么过于详细,要么不切实际,可操作性差,所以教师要自己制作教学课件,是否会制作并使用课件已成为许多学校衡量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一个重要标准。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一点体会谈些看法。
一、要掌握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准则,要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素养,要掌握并熟练运用一些软件,如基本的图像处理软件、声音处理软件、动画处理软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好的课件作品。所以笔者认为,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制作技巧,这样在制作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
二、注重积累,建立丰富的素材库
知识贵在平时积累,到用时方能随手拈来,有的放矢,多媒体素材库的建立也是同理,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就要做一个有心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看到或听到一些东西,要及时的把他记录下来。应该说我们的课程改革不是教师按照专家设计好的图纸进行施工的过程,教师需要自我管理、自我积累,所以笔者认为教师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建立一个电子档案袋,收集自己不同阶段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视频、文字以及学生作品等等,这不失为一个上上策。一般说来,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比实际制作所花费的时间还更多些,教师一定要根据课程的需要,能从素材库中迅速找到所需的各种素材,如图像,声音,动画等,这样可节省大量时间,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个课件的制作。这样做完全可以避免在制作过程中手忙脚乱、无从下手的局面,尤其是对一些参加基本功竞赛规定制作时间的老师来说,效果更佳。
三、制作时要本着简洁、明了、有效的原则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认知超载”的概念,也就是说,如果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给学生,即使是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也会出现“吃不消”的现象,即“认知超载”了。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在目前的教学中对课件的运用,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课件它只能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千万不能整堂课通篇运用,有的教师幻灯片一做就是几十张。如果这样,教师就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操作者”,这有悖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所以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切忌内容繁多,如果能一幅图解决的问题,相应的文字就没有必要呈现了。好的课件少不了精心的设计,这点主要反应在内容的设计、脚本的设计方面。首先内容是课件的实体,必须正确没有错误。所以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真钻研教材,找到重难点;其次,撰写脚本,不断修改,并且要具有创造性,大胆突破,闯出一片新的天空。脚本是制作课件的直接依据,这是一项比较繁琐的工作,尤其是数学学科,对于文本,能标明字型、字色的都应尽量标明,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页面看上去整洁有序。对于图形,需要展示其局部的,要分别进行绘制,对于线形和线色,在图上要尽量注明,有必要的还要结合文字描述表述清楚,要一目了然。只有做到了以上讲述的几点,这样的课件才能真正体现简洁、明了、有效的原则。
四、要着重体现课件的“交互性”
皮亚杰指出:“人的知识既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的反应(经验论),也不是天赋的(先验论),而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无论是从形式或是本质上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与计算机积极而频繁的信息交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学生对这些信息做出积极的反应,并做出反馈,教师根据获得的反馈结果而提供给学生帮助、鼓励。这样的过程,使学习的进程始终与学生的反应联系在一起,确保学生时刻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交互性是多媒体课件的生命所在,交互性的途径通过课件的“用户界面”得以实现,所以在该界面中首先必须告诉学生它有什么以及他能干什么,其次它必须给学生提供从所给的选项中做出选择的方法。通常有超文本和热点的形式。
五、善于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关于翻译》中说道:“注重翻译,以作借镜,其实也就是催进和鼓励着创作。”据此可见,这么大的文豪都认为在创作中有实施借鉴的必要性,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多老师一说到借鉴,第一印象就是抄袭,真的是这样吗?我不这么认为。好的东西是应当大家分享的,只要它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要符合你所教学生的实际。所以在借鉴的过程当中,要善于学习并吸收别人的经验,要有所针对性,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掘潜力,实行拿来主义,最终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教材的把握,课程的设计,制作的技巧等方面不可能十全十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一定要借鉴和发挥集体智慧、力量, 博采众长,广泛听取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少走弯路。目前,我们可以通过上网,使用教学光盘,观摩优质课等方式消化吸收信息。
课件的使用和制作不是一门高不可及的技术,也不是信息技术老师的专利,即使是我们普通教师,只要制作出能够促成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能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课件,都应该得到积极的应用。
参考文献:
【摘 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我校应用微课的初衷及困境,提出了改进策略,在此基础上引出了翻转课堂的构建设想,从对翻转课堂内涵的理解到如何将微课升级为微课程、如何构建学习分析系统、如何进行课堂活动设计,层层递进,深入剖析,为实现学生按自定步调学习和高效、深度学习,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关键词 微课;翻转课堂;设想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12-0036-05
随着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这些以开放共享的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视频媒体传递课程内容的方式,无疑迎合了数字化时代学习者的学习习惯,也是世界开放教育理念在信息时代、读图时代的一种表现形式[1]。
我校紧随时代步伐,从2011年开始在全校范围推广微课。推行的初衷是,利用微课来解决“答疑”问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反复解答学生存在的疑问,不少学生由于没来得及或羞于提问,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形成“滚雪球效应”。如果教师把问题的解答录制成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上传到平台中,学生可以按自己的需求在合适的时间去观看,及时修补知识薄弱之处。这既能提高教师的讲解价值,达到一次讲解永久复用的效果,又能让学生按自己的个性需求进行学习,可以随时对视频进行暂停、重播、快进、倒退,理解力较弱的学生就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微课可以跨越课室、年级、届别的局限,教师逐渐积累个人的教学成果,教师团队互相共享资源,教师可以腾出更多时间进行更高层次的教学活动,增加对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的关注和指导,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学校也将逐步构建一个宏大而珍贵的知识宝库。
为了更好地应用微课,学校引进专业技术力量构建了创新的互动式微课平台,定期给全体教师开展微课技术培训,为教师们配置了手写板、高拍仪、录制笔等录课设备,并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至少上传一节微课。学校定期公布教师每月开发微课的数量及微课利用情况。每个班还配备了平板电脑,教学区设置了专用的微课教室。目前,微课从启动到实施已有三年,其在我校的应用已经趋于常态化。
微课的实施困境
无论是理念普及、技术配备还是政策支持,都使学校的微课建设处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却发现阻力重重,效果并没有预想中的好。
1. 微课质量不高
教师日常工作繁重,微课是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完成的,不少教师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学校也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以激励教师制作高质量的微课。为了完成任务,有些教师把课堂实录分割成多段视频,还有些教师直接从网上下载视频提交。由于缺乏监督机制,这些滥竽充数的视频未经审核就放置到平台中,影响了整体质量,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2. 微课的零散呈现
平台中的微课是按提交时间呈现的,没有经过系统地分类,学生很难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虽然有配套的搜索引擎,但由于教师上传视频时所设置的
关键词 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有限,也大大影响了检索的效果。
3. 微课没有源于学生的需求
依据学校的定位,微课是用来答疑的。可是对于学生存在哪些问题,很多教师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确定的,没有经过广泛的调查和收集。
4. 教室的微课终端数不足
每间教室配备一台平板电脑远远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我校学生课余时间有限且集中,仅一台终端无法满足50多人同时观看的需要。教学区虽然配备了微课堂教室,可是也无法同时满足3000多位学生。
微课的改进策略
1. 创建基于知识树的学习导航系统
我校的微课平台首页呈现给学生的是按提交时间排列的微课,让学生一打开页面就陷入迷茫,给检索和学习带来很大的困扰。我们不妨把整个学科按照其内在逻辑划分为一个个相互关联的知识点,建立学科的知识结构树,多学科之间的内容综合形成一个网络化的学科体系,然后对每一个具体知识点进行单独讲解并录制视频。这样,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专题知识以及学习路径,避免所学知识碎片化与彼此孤立。通过这样的学习,还可以了解到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将有所帮助。知识树的构建可以由教务处或科研处牵头,连同科组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平台中知识树导航系统可反复修订,不断完善。
我们以“可汗学院8年级数学知识层次分类”为例(如图1),可汗学院的课程结构树是从知识单元到知识点,再进一步把知识点细分为学习活动,生成微课程学习主题目录,突出了微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融合,最后再用概念图形式表征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我国微课开发的优秀案例中,由常州潘建明教师工作室开发的“青果在线学校”(如图2)更具参考价值。课程首页提供了一个动态的知识地图,学生可以通过知识地图找到所需的微视频进行学习,非常直观、便捷。
2. 提升微课质量
(1)精心设计微课
Zaid Ali Alsagoff教授曾提出教学视频的作用是“激发、影响和告知”,其特点为“LECTURE”:生动的(Lively)、有教育意义的(Educative)、创造性的(Creative)、可引人思考的(Thought- Provoking)、可以理解的(Understandable)、相关的(Relevant)和令人兴奋的(Enjoyable)[2]。录制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微课是答疑真正发挥效用的基石,因此微课的设计至关重要。微课的设计一般包括学习目标设计、情景设计和核心概念(内容)的引入、阐述和解释、归纳与小结4个环节。在进行微课设计和制作时,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分析。以学生特征的分析为前提,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相应的视频风格,努力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聚焦。只讲述一个教学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是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必须经过教师讲述才能理解的内容,是学习的重点,或者难点、易错点。
简要。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抓住学生注意力的黄金时段,简明扼要地概述知识点,点拨难点,突出注意点,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
清晰。使用规范的学术用语,语言文字表述清晰、有条理,易于学生理解;画面布局合理,成像清晰,无质量缺陷。
技术。针对不同的主题,选取合适的一种或者多种方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注意:技术的目的在于辅助学习,切勿滥用技术,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联系。处理好微课知识与学科系统知识的关系,内容组织与编排由易到难,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符合学生认知的循序渐进规律。
(2)建立奖惩机制
学校可以尝试把微课制作与教师的评优、晋升挂钩,设置“奖教金”,激励教师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课。学校还应建立微课审核机制,淘汰质量不过关的微课。
(3)共享整合优质微课
学校的师资配备并不均衡,让所有教师都制作微课会造成不必要的重复设计和资源浪费,微课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可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来录制教学视频,在加强教师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同时,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内容和难度、课型设计更加完美,一位教师的讲解可以供全年级学生和教师共同使用。我们还可以联合名校、名师,遴选教学基本功扎实、有心理学悟性、通晓网络环境下可视化教学特点、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担任微课程的设计者,甚至可以借助专业的教学产品设计团队,设计优质教学资源,并通过共享整合的方式使优质教学资源进入学校。这样,既可以保证微课的优质高效,又能使教师腾出更多时间进行更高层次的教学活动,增加对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的关注和指导。
3. BYOD(学生自带技术设备入课堂)
微课要真正发挥效用,离不开硬件条件的支持,每位学生需持有一台信息终端。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在学校的课余时间较为集中,难以在同一时间为每位学生提供学习终端;学校的办学经费也不足以为每一位学生购买学习终端。学生自带设备,如平板电脑、手提电脑、手机等进行微课的学习无疑是最佳方式。学生自带终端进课堂势必带来严峻的管理问题,学生是否具备自我约束力,能否自觉进行微课堂学习,而不是陷入漫游互联网、玩游戏、看视频、聊天中无法自拔,这需要出台相应的课堂终端使用规则,以及配套的微练习,检测学生微课学习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翻转课堂的构建设想
随着我校微课的应用普及,这种答疑式微课发挥作用的局限性也逐渐显露出来。缺乏完整的机制,微课的作用难以真正得以发挥,如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的运用。被比尔?盖茨赞誉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3]的翻转课堂能给予我们新的思路。Knewton的一份名为《The State of digital education》的报告称,至2020年,98%的学习将实现翻转。这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破坏式创新”[4]将会引爆大量的教育实验,传统教育体制也可能在十年内逐步走向崩塌。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需要我们擦亮眼睛去面对的。对于翻转课堂,“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我们需要结合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智慧,运用翻转课堂的精髓将技术与课程充分融合,探索出适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自定步调的、高效且有深度的学习。
1. 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即课前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完成知识的传授,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作业、教师单独辅导等各种形式,完成知识的内化的教学方式[5][6]。哈佛大学教授Eric Mazur认为,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第一步“信息传递”,并把这一过程放在最重要的环节——课堂上,忽略了第二步“吸收内化”,把这一过程放在缺少帮助的课后环节中。结果,本应用于师生互动、同伴协作和交流的课堂,常常被教师一个人占用来做知识传授。事实证明,群体教学和个体差异的矛盾注定了在课堂时间传递知识是一种有缺陷的方法。Eric Mazur认为,新技术让知识的传授变得便捷和容易,教师该把重心和时间放到第二步——把“吸收内化”这一重要的过程放在课堂上[7]。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 Robert Talbert 经过多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经验积累,总结了翻转课堂实施结构模型[8],如图3所示。
许多人会简单地认为,翻转课堂就是“课前传授+课上内化”,却忽视了翻转课堂的两个标准:第一,在翻转课堂中,课前的知识传授需要达到甚至超越传统课堂中教师灌输式讲授的教学效果,才算是完成了知识传授,进入知识内化阶段;第二,在课堂中,学生需要将当堂知识完全掌握内化,而不要把任务继续留到课下。如何达到这两个标准呢?根据翻转课堂实施的流程,可以得出三个关键点:微视频、课堂活动和学习环境。而这三个关键点的总体设计者便是教师。教师由原来讲台上的“圣人”和“演员”变成了“伙伴”和“导演”,教学视频的选择或制作、课堂活动的组织、学习环境的构建都由教师决定。因此,教师的地位不是降低了,而是更加重要了。学生在课前的学习决定了知识传授的效果,而承担传授任务的便是微视频,如何设计受学生欢迎的微视频是教育者需要特别重视的环节。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必然需要相应的学习环境的支撑,在翻转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他们作为学习中心的需求。翻转课堂通过对学习时间的重新分配,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步调控制各自的学习,真正做到了学习向学生的回归,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富有成效的面对面互动学习活动决定了翻转课堂知识内化的质量[9]。
2. 从微课到“微课程”
翻转课堂中的微课不再是碎片式答疑性质的教学视频,而是上升到课程高度——微课程,按学科知识树中的知识点来进行录制,以问题为导向,应用技术构建问题解决的情景和支架,学生在情景中开展个性化学习。我们先要对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目标和内容进行层次分析,开发学科的知识地图,把整个学科学习内容分解成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微学习单元,每一个微学习单元由微课、学习任务单、进阶练习三部分组成,具备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学生选择一个知识点进行学习后,可以按照知识树的逻辑关系学习下一个知识点。知识树会告诉学生,你的目标是什么,你现在做到了哪一步,下一步你需要怎样做,让学生不再迷茫。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来安排时间,在精通一个知识点后再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3. 翻转课堂的操作方法
翻转课堂有三种操作方法。第一,家校翻转:学生在家看微课、做练习,到课堂上讨论;第二,校内翻转:第一次课在机房看微课,第二次课回到教室讨论;第三,课内翻转:前半节课看微课和做练习,后半节课讨论。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都要在学校上晚自习,因此很适合“家校翻转”的方式,学生可以利用晚修期间进行微课的学习和微练习,第二天再到课堂中进行讨论或接受教师的辅导。学校还可以根据课程性质或内容选择不同的翻转方式,例如,信息技术学科或艺术学科就可以采取“课内翻转”的方式,前10分钟观看微课自学和做微练习,剩下的时间进行作品创作或课堂讨论。
4. 构建学习分析系统
设计良好的学习分析系统,为翻转课堂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智能保障。学习分析系统运用了数据挖掘技术,学生在线上的所有学习信息、学习动作,包括学习习惯、选择偏好等都被记录成数据,系统通过对庞大数据的分析,准确诊断学生的学习需求,预测学生的下一个行为,进而提供极富针对性的学习材料,提供最佳学习方法和建议。学习分析系统还设置了“满十分前进”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只有当学生全部答对一套题,系统才会提供更高一级的题目;学生完成了阶段性任务,还可获得该阶段的一枚勋章。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拥有的是学习的主动权和控制权,能获得及时的反馈,感受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能明确知道自己的薄弱地方或学习的缺漏处,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数据挖掘技术的成果使学生受益,也同样使教师受益。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批改作业或考试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都是相对滞后的,并且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也很难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分析系统却提供了可能,教师可以随时获取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程度,知道学生在做什么、没有做什么、哪儿做错了、哪儿出了什么问题、困难点在哪里,以及他们花费了多长时间来解决问题。教师在评测学生课前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再对第二天的课堂活动进行设计,让学生在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中完成知识的内化。
5. 课堂活动设计
Zaid Ali Alsagoff教授表示,翻转学习的最大挑战并不在于如何制作视频、如何进行有效的线上活动,而是如何创造鼓舞人心、面对面的课堂学习[10]。翻转课堂中,课堂应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内化知识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求真理的地方。我们可以根据课下收集、整理的问题的性质决定是组织“以实践活动任务为主线的探究式课堂”,还是“以问题研讨为主体的讨论式课堂”。如果问题是操作性的、过程性的或通过教师讲解即可解决的,则按照探究式课堂组织;如果教师所搜集的问题是争议性的、理论性较强的问题,教师通过十分钟的讲解很难说清楚,则组织讨论式课堂活动。
翻转课堂活动组织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中敏感地意识到多数学生的困惑,及时形成解决方案并给予引导。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各种问题或假设,有些问题或假设教师可能从来没遇到过。因此,任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本学科知识、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储备,又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课堂讨论组织技巧和引导能力,从而有效地引领课堂讨论活动。
翻转课堂迎合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指导思想的核心——创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也促使我们对信息技术变革教学产生一种新的思考冲动。我校三年的微课实践给翻转课堂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然而翻转课堂目前还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缺乏系统的研究,还需要在良好的实践应用中和持续性的创新中完善各个环节,给学生创造高效和深度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行更多有益的尝试,如把游戏的元素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相结合,设计游戏化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同时积累成功点数或其他的奖励来更长时间地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引入志愿者系统,及时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困境,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等。
参考文献
1.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30-36.
2.Zaid Ali Alsagoff.From flipped to gamified classroom[EB/OL]. zaidlearn.blogspot.com/2012/09/fromflipped-to-gamified-class room.html,2012-09-04.
3.桑新民,李曙华,谢阳斌.21世纪:大学课堂向何处去——“太极学堂”的理念与实践探索[J].开放教育研究,2012(2):9-21.
4.邹景平.教育的“破坏式创新”上场了[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15.
5.钟晓流, 宋述强, 焦丽珍. 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6.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7.Bryan Goodwin. & Kirsten Miller. Research Says /Evidence on Flipped Classrooms Is Still Coming In [J].Education Leadership,2013(6):78-80.
8.Robert Talbert.Inverting the Linear AlgebraClassroom[EB/OL].prezi.com/dz0rbkPy6tam/inverting-the-linear-algebra-classroom.
9.DARREN E.Turning lessons upside down:pedagogy[N].The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2011-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