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15 01:26: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

第1篇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是个性飞扬的课堂。如何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美丽、生成精彩呢?笔者认为需要把握住应对课堂动态生成的策略,只有如此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一、开放的预设,凸现动态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课堂作为教师和学生智慧生成的生命场,应注重预设,使其成为学习语言、荡涤情感、体验生活、滋补理趣的师生向往之地。如教学《小池塘》一课时,我说:刚刚有小朋友告诉我,说小池塘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那谁来说说看,通过这只大眼睛你看到了什么?有的说通过大眼睛我看到了白云、太阳,还看到了飞机;有的说通过大眼睛我看到了蓝蓝的天空;还有的说通过大眼睛我看到了星星、月亮……我庆幸的是,当学生回答我提出的“通过大眼睛看到了什么”的问题,由书中的“白云”“太阳”引申到生活中的“飞机”“柳树”时,我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积极的课堂生成性资源,用惊喜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以及一些肢体语言,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课前积累,引发学生实现课中碰撞……正是这种开放的预设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场”,学生可以充分地想象、自由地表达,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那种创新的欲望,那种标新立异的冲动。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应当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差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多向交流的动态建构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预设有弹性、有留白、富有动态,教学活动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审视课堂教学,达到预设目标与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

二、适时的点拨,拓展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课堂上学生的问题也是千奇百怪的,难以预测。当学生的问题游离文本,超越预设时,有经验的教师总能抓住稍纵即逝的信息,巧妙引导,追根究底,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从而不断引领学生的智慧生成,让教学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比如:我在讲《海伦·凯勒》时,问:假如你是海伦,你会怎么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提出了两种观点:一种态度积极;一种态度消极,想到死。其实现在的孩子没有经历什么挫折,面对困难往往是困惑或退缩,我适时点拨,讲了许多身残志坚的故事,告诉他们只要坚持,只要努力,就能走出困境。这样,当信息生成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就能帮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选择有价值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契机,把课堂带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三、激情的演绎,催化动态生成

教育心理学指出: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饱含浓郁情感的语言会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更会激起学生智慧生成的欲望。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时,为拉近时空的距离,激发学生对艄公的敬佩与赞美之情,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并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这就是九曲回肠、奔流不息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母亲河。黄河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天而来,看了叫人胆战心惊,而有人竟然成了它的主人,他是谁?你想对他说什么?一时间,学生们很激动,有的说:“老艄公,我佩服您,您不仅沉着,还有高超的技艺!”有的说:“老艄公,我佩服您,您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我要向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精彩的语言,激情的演绎,催生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四、亮点的捕捉,升华动态生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会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有效地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使之成为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的催化剂。在教学《一路花香》时,我要求学生在黑板上画出鲜花,于是黑板上便出现了:一条小路伸向远方,两边画满了鲜花。师:这幅画画得怎么样?生:小路两边的花儿争奇斗艳,真美丽。生:看着这美丽的花儿,我仿佛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花香。师:画确实很棒,但是你们发现图上有什么不妥之处吗?生:小路的另一边不该有鲜花。师:为什么?生:因为挑水工只在破水罐那一边撒了花种,因此,不可能两边都有鲜艳的花儿。教学中,我既保护了画画同学的自尊心,又充分利用了该生的“错误”资源,把学习过程引向了深入。可贵之处在于善待学生的错误,及时调整预案,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成为智慧飞扬的和谐天地。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态度,把握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策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有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才会绽放,凝固的课堂场景才会变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第2篇

摘 要:面对山区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从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几方面的探索,使岭南的地方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也使学生在原生态的山区文化情景中获得学习的兴趣和审美的提高。

关键词:山区;地方资源;美术教育

目前山区学校基本上都没有固定的美术教室,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没有必要的教学设备、器材和资料。例如,在小学浙美版教材中都有安排泥塑教学和相应的综合探索教学,但由于学校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相应的材料,教学无法实施。除此之外,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他们没有一个良好的美术素养环境,缺少一种对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素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在山区这片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中,我们能发现很多自然的美景,如潺潺流淌的小溪、蜿蜒曲折的田间小路、连绵起伏的重峦叠嶂和自然纯真丰富多彩的各种色彩。春天,山上开满了野花,荡漾着生机;夏天,漫山遍野铺满了绿色,各种生命以自身的方式展示着独特的魅力;金色的秋天奏响了丰收的凯歌,也是收集各种材料的最好季节;冬天,白雪皑皑,静谧中回响着生命的另一首歌。这每一个场景、每一处景色都是一副最天然的画卷。因此,我们可以对美丽的景色、丰收的场面等题材进行美术教学设计。对于从小生活在山里的孩子们来说,贴近孩子们生活的美术教学内容,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二、将山区资源变废为宝

我校所属山区,地处上虞最南边,当地经济相对来说较差,倘若都要让学生去完成教材上的水粉画、国画、电脑制作之类的教学,实践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但是我们学校附近有着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毛竹比较多,因此就开展了各种毛竹艺术,用竹子教学绘画工艺,引导学生将废弃的竹子经过加工、染色、绘画等创造出一些漂亮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竹根等材料制作小型雕塑品,用鹅卵石、树皮苇草等来制作充满浓郁的乡村山野气息的装饰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发现生活中的美,还能创造生活中的美。

总之,山区学校需要充分利用好当地美术课程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热情,从当地文化实际出发,有效利用山区资源,使学生在原生态的山区文化情景中获得学习的兴趣和审美的提高,同时也发扬自己的本地特色,在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地方文化中,充分发现山区自身的艺术价值。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上虞市岭南乡中心学校)

第3篇

不要让课堂失去温度

杨:李老师,您好。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中,童话是一种举足轻重的教学文体,特别是在低段的教材中,占比例非常大,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读童话故事。可是,我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七颗钻石》,效果却不太好,课堂沉闷,学生参与度极低。我设置了两个主要训练点:一个是理解第一自然段“干涸”“干枯”两个词语的意思并体会作者的用词精准,另一个是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小女孩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这两个训练点一个注重工具性一个注重人文性,也符合年段训练重点,为什么教学效果不理想呢?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李:从年段目标来讲,你的教学设计没问题。但是,你忽略了一点:教学训练点要凸显文体特征。童话为儿童所喜爱,有很大的教学价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七颗钻石》这篇童话课文精妙地运用了童话贯常的夸张表达手法和反复式描写。“干涸”“干枯”两个词语夸大了这一次干旱的受灾程度,这样的夸张手法通过抓住儿童的同情心而吸引他们阅读;水罐的一次一次变化神奇而美丽,很好地彰显着童话的叙事魅力,带给儿童阅读的快乐。你一心实施年段训练目标,任由童话色彩在字里行间流失,童话不再是孩子喜爱的童话,被教成了“做练习”和单纯育德的冷漠机器,课堂失去了教学的温度。

在低段的童话课文中

如何达成文体特色与识字教学的平衡

杨:看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强化文体意识。可是,我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夏夜多美》一课时,关注了童话文体特征,又陷入一个新的困惑: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占据了过多的教学时间,识字教学被弱化了。那么,在低段的童话课文中,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来达成文体特色与识字教学的平衡呢?

李:接地气的实践胜于高大全的立论。我们来看一段我们区马春梅老师在全区教研活动中执教的一段教学实录,同样是《夏夜多美》,她是怎样让文体特色与识字教学辨证统一起来的。

(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夏夜多美》一课中,要求会写“她”“他”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在前面已经认识过,本课文中再次出现。)

师:(课件出示带有“她”“他”的两个句子)请小朋友们思考:为什么写睡莲要用“她”?而写小蚂蚁要用“他”?

生:因为睡莲是女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从课文里知道的。课文里小蚂蚁叫睡莲为“姑姑”。

师:睡莲是一种植物,为什么小蚂蚁要叫她“姑姑”呀?

生:(学生们一阵搔头接耳)因为睡莲长得很漂亮,又很温柔,像一个阿姨。

师:(接过学生的话)――所以,写这篇童话故事的作者就把睡莲当做阿姨来写,让小蚂蚁叫她为“姑姑”,并且用女字旁的“她”来称呼。

(孩子们睁大新奇的眼睛,纷纷点头。)

教师顺势追问:在童话故事里,作者经常都把植物、动物当人来写,那为什么他写小蚂蚁又要用单人旁的“他”字来称呼呢?是因为他长得不漂亮,性格又像男子汉吗?

(孩子们有的点头,有的摇头,莫衷一是。于是,教师讲起了蚂蚁王国的奥秘,孩子听着渐渐明白,出来觅食的蚂蚁都是工蚁,性别是男孩子,所以作者要用单人旁的“他”。)

在这一段教学中,教师较好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自然巧妙地传递了汉字的文化。在后面的语用训练中,学生们都能准确地在各种语境中选用“他”“她”和“他们”“她们”。这一段设计充满着童话趣味,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把识字教学的语用训练落到了实处。

杨:真妙啊,汉字里也蕴藏着带有文体特征的教学价值!

李:在童话故事里,不光生字里彰显着童话趣味,还有不少生动活泼的词句,也彰显着童话魅力。比如,《酸的和甜的》中描写葡萄的“一串”和“一串串”,描写小猴子吃葡萄的“迫不及待”“大口大口”;《美丽的小路》中的第一自然段;《丑小鸭》里描写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句子……这些语言现象有的用词生动精准,有的语言流畅华美,很有学习和积累价值。教师解读教材时,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出有价值的教学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起点,引导学生们去朗读、抄写、理解、积累。时时习,处处积,孩子们的储备越来越丰富,审美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升。

着力想象力生成

把课堂还给“语用”训练

杨:童话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该怎样结合文体去培养呢?

李:优秀的童话想象大胆新奇,同时,也有很多想象的留白处,给读者进一步想象的空间。教师要有意识地发现这些留白处,利用它们来挖掘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七颗钻石》一课,水罐的四次变化中,第一次写得比较详细,而另外三次写得比较简略。那么,后面三次就给我们留足了想象的空间,也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补白语用训练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像写第一次变化那样,想象描写后三次变化中,水罐的样子、小姑娘的心理活动等等。这里,有一个问题我要提醒你,我们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时,经常要求学生的想象要新奇大胆,但新奇大胆并不等于凭空捏造。先要引导学生仿写式想象,然后才独立想象,最后才追求新奇大胆。只有经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实质提升。

杨:这样的设计既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把课堂还给了“语用”训练,这正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啊!

第4篇

关键词:乐谱;唱歌;识谱;练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J6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054-02

一、引言

识读乐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是学习音乐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技能,无论是学习声乐,还是器乐,都必须识谱。《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识谱乐谱是表现领域的一个必要环节。但“识谱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在我们现行的苏少版七年级音乐教材中,学唱的16首歌曲,节奏比较稳定,运用这些歌曲进行识谱视唱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已有的识谱能力把歌曲唱的更加准确,另一方面通过歌曲熟悉的旋律可以降低学生识谱的难度,提高学生识谱的水平。要让学生重视识谱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选择一些灵活轻松而又充满趣味的方法进行识谱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二、识谱方法的训练

(一)独立识谱,挑战自我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视谱能力,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学生进入七年级,独立意识日渐增强,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识谱能力和审美能力。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且具有一定的经典性歌曲,利用歌曲的立意与情境之美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学,挑战自己的能力,比如《欢乐颂》、《茉莉花》等一段体结构的歌曲,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利用短时间进行挑战自学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击拍法,视谱自学,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及时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是学生能够克服的,就让自己突破解决,如果是比较困难的,比如说音程的大跳、节奏的变形、装饰音的时值以及音符的密集时,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示范和帮助,避免学生遇到困难产生退缩的情况。抓住七年级的学生好胜好强的心理,看看谁学得快,唱的准,以挑战为形式,这样很自然的就加大了视唱的趣味性,虽然学生不一定把音高时值唱准确,但是这样简单的活动很容易就调动起大多数同学参与的积极性。

在学生自学识谱的过程中,还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比如说可以通过学生演唱喜欢的歌曲激发学生先唱歌再唱谱,如《让世界充满爱》《好大一棵树》等,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的通俗歌曲如《奥林匹克风》《垄上行》等还可以有选择的进行片段的识谱视唱。这种训练方法,改变了过去教师教学生唱的旧模式,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以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小组互助,集体合作

七年级的学生,衔接了小学生和中学生两种性格,在追求独立的同时,也渴望得到同伴的支持和帮助。在《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要“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一个集体里的孩子,在音乐能力上肯定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有的孩子可能对音乐感兴趣,有的反应相对就比较慢,有的可能在声乐、器乐上水平很高,而有的学生可能从来没接触过正规的声乐器乐训练。如果能把在音乐方面有特长的孩子均分到各个音乐学习小组中,让他们带动班级更多的学生一起进行识谱视唱学歌,不仅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教学效果也会不错。

集体合作学习有两种情况,对于一些乐句较短的歌曲,如《龙的传人》、《杨柳青》等,鼓励各个小组同时合作学习,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来视唱歌谱,听一听,唱一唱,评一评,看看那一个小组学习的效果最好,等几个小组分别视唱完曲谱以后,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小结,识谱视唱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遇到一些乐句较长的歌曲,如《故乡的亲人》、《地球是个美丽的圆》时,我们可以把歌曲分成四句,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小组依次选择一句进行集体合作自学,学生们经过反复练唱,对乐曲已十分熟练,音准、节奏已准确无误,在这一情况下,小组间一句紧接一句地传唱,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歌声此起彼伏,一浪接一浪,学生的情绪很快达到,也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师生共学,寻找规律

七年级的音乐教材中有一部分歌曲是学生们比较陌生的,如《故乡的小路》、《我们来到美丽的山谷》等,在学唱这些歌曲的时候,由于学生对歌曲不熟悉,而且这些歌曲的篇幅又比较大,所以很容易产生抵触的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学习。要善于寻找歌曲中的规律,发现歌曲中节奏或旋律上的异同点,进行归纳简化。如《我们来到美丽的山谷》这首歌曲在旋律上规律很明显,划分一下其实只有两句,只是结尾不同而已。教师可以把简化的曲谱以板书或投影的形式展示给大家,那么很自然,视唱简单的三两句曲谱,对于他们来说还是非常轻松的。

有一些歌曲,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如《大海啊,故乡》、《渴望春天》等,学生对歌曲很熟悉并不代表就能够把旋律唱准确。越是熟悉就越容易忽略歌曲中的细节,所以这时教师就要抓住歌曲中的节奏上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识谱视唱。如《大海啊,故乡》,三拍的律动感模仿了海浪的荡漾感,主要的节奏型 ,用同样的节奏训练不同的旋律,歌曲的节奏型把握了,举一反三,视唱两遍下来,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学唱歌曲《渴望春天》时,歌曲的旋律线条比较简单,但是八六拍的节奏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接触的不是太多。在引导学生划拍视唱乐谱的时候,一方面要把音符分解至最小单位八分音符作为单位拍,让学生能够准确的识别各音符的时值,反复训练歌曲的主要节奏型,一方面要注意歌曲中的弱起小节和换气记号,让学生熟悉了八六拍的节奏特点,边视唱音符边划出简单的三角形,动手动脑又动口,学唱起来不仅简单还显灵活。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上几种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理性的识谱教学同感性的唱歌教学结合来教,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并注意难点分散,讲练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使用上述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准备充分的教学道具,如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学案材料等等,使识谱教学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有趣,从而也可以使学生从主观上降低了对识谱学习的难度。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运用讲、认、唱、听、记等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识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争取最佳的识谱教学效果。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做到在视唱练习中要让学生“脑、眼、手、口、耳”并用:动脑,是大脑的反应要灵敏,到眼,是用眼睛看准曲谱,到手,是用手进行击拍把握时值,到口,要唱出音的高低长短,到耳,能听辩所唱的音是否准确。

4、选择恰当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学生,提升他们学习的信心。

四、结语

其实每一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有利有弊。但是,“两弊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应该顺应音乐教育的大趋势,充分突出音乐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对音乐产生真正的激情和投入,无论是识谱、唱歌、欣赏,还是表现、创作,教师都应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动脑用心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学生成为具有音乐审美修养和艺术创造激情的人。这也应该就是我们的音乐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为连云港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专项研究课题《在演唱教学中提高七年级学生识谱能力的案例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直属―专项―01

参考文献:

[1]曹理,崔学荣.音乐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第5篇

【关键词】低段;语文;有效;有趣;童心课堂

21世纪是一个关注儿童的世纪,这种关注尤其体现在对儿童成长过程的重要性被重新认识、并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首先,今天的儿童比之于过去,有浓厚的参与意识,他们热爱自由的学习生活。今天的儿童,知识比之于过去时代的儿童,要丰富得多、现代得多。其次,从年龄特点看,低年级学生因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焉。从心理特点看,他们渴望学习知识,但感觉与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不少教师没有从儿童的需要、兴趣来组织学习内容,不太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常常以自己贯有的思维,以自己的需求代替儿童的需求,最终以牺牲儿童为代价实现自己的预定教学目标,使得教育过程存在“成人化”的现象。介于以上因素,我们需要对传统的语文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对课堂进行全面的革新,从儿童的视角挖掘、架构一种在儿童文化视野下的“新课堂”,打造一种能唤起儿童天性,回归儿童本性的“童心课堂”。

何谓童心课堂?童心课堂就是尊重儿童的天真、纯朴、活泼的生命自然状态,依归童心,创造一个充满爱,富有童趣、自由、和谐的教育情境,把属于儿童的生活、童年幸福还给儿童的课堂,使儿童的身心在属于他们的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释放、张扬。

笔者以低段的教学课例为载体,就“多一些童心视角,多一些情境创设,多一些激励评价,多一些趣味游戏”四方面对低段语文构建“童心飞扬”的语文课堂进行了实践探索,力求把语文课上得“好玩”而“有效”。

一、多一些童心视角

卢梭在《爱弥儿》一文中才曾说过:“儿童是有他特有的想法、看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想法、看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想法、看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

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与我们有着巨大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实际解读与我们的推想相差十万八千里。因此,作为学生学习引领者的教师,为了让每个学生从教材中最大限度地吸取营养,就非常有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 ,哪些地方是他们自己可以读懂的?估计他们会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误读吗?……

“用学生的身份去解读教学内容”,在这种意识指引下,我们会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决定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会从学生的角度想想怎样学才会兴趣盎然,从而思考教学设计;会从学生的角度思索怎样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与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细细地揣摩学生通过怎样自主的言语实践,潜心读懂文本,去体味作者的心境……只有我们把自己当作学生,用“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怀着“童心”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我们才能找到适合儿童学习的最有趣、最简便、最有效的“教”和“学”,这也应该成为我们上好课的第一步。

二、多一些情境创设

童心课堂是情境化的课堂。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因此,我们要从儿童生态的角度出发,利用符合低段学生特点的教学手段,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把学生带进一个生动的、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中,激活童心。

1.巧用多媒体创情境

自从“多媒体”闯入语文课堂以来,语文课堂就变得五光十色、多姿多彩了。采用直观形象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创设情境,适时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极易吸引学生的知觉好奇,激发其内在探求心理,激起学生的童心。

在学习第二册《识字1》时,我将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景色,通过一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现在小朋友的眼前。在潺潺的流水声中,在一张张美丽春景的欣赏中,孩子们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丽景色中。

这时,我让小朋友们用自己积累的或者书本上的词语来说说所看到的春天景色,孩子们的情绪马上就调动起来。

看着柳树发芽,桃花红了的图片,有孩子叫道:“柳绿花红”。

听着泉水“丁冬丁冬”的滴水声,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嚷着:“泉水丁冬”……

就这样,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的想象力被激活了,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课堂气氛顿时也活跃了起来。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畅所欲言春天的美丽景色。

这样的教学实践,再次证实了赞可夫的名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事先布局创情境

语文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许多让人回味的课,正是教师善于为学生搭建平台,唤醒了学生的体验,才使得课堂充满灵性,创意迭出。

在教学《菜园里》一课,我把各具特色的蔬菜搬到了课堂,在课堂里触手可及。学生通过看一看、闻一闻以及摸一摸,亲眼发现“豆角像一根绳子”、“包心菜就是卷心菜呀!”…… 在上完《菜园里》一课后,我还开展了语文活动课――“评选最受欢迎蔬菜”,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正因为我调动学生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文本,不仅使学生有所知,更使学生有所感。有人曾经说过:“学生的眼睛不会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他们学会看、听、感觉。”因此,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把学生带到了“菜园里”,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让我们的课堂产生了活力,充满了童趣。

3.走进生活创情境

课堂教学,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和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学生要在学习中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我们应当推开窗户,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在《影子》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尝到了这样教学的甜头。

《影子》描写的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但低年级的孩子对于生活现象的观察是无意识的,没有别人的提醒和引导,更多的时候是视而不见。于是,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就带着孩子们来到了操场玩一系列“影子”的活动――在“踩影子”游戏中,一群活泼的孩子在互相奔跑追逐着;在“谁的眼睛亮”观察影子的中比赛,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不少秘密――“影子有时长有时短”,“影子总是跟着我”……

这样的语文学习是多么有趣呀!在这里,没有了老师讲解,没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沉闷,让生活的情景伴随着语文的学习。我们感受着孩子们张扬的个性和鲜活的思维,收获着孩子们多彩的想象和灵动的语言。

4.语言描述创情境

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并配上合适的音乐,创设出故事情境或者生活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入文本。

如在《四个太阳》引导学生朗读“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一节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多美的果园啊。一轮金黄的太阳挂在了果园的上空,金灿灿的阳光洒在了累累的果实上,金色的落叶在微风中翩翩起舞。你能通过朗读把这幅美丽的情景展现在大家眼前吗?”然后,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齐读,很快,学生仿佛走进果实累累的秋天中,仿佛成了“那一片片落叶”,在飞舞着,在忙着邀请人们来品尝水果的香甜。

根据儿童文化理论,“儿童文化是整体性的,儿童对同一种事物,只要有可能,他总是会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认识和体验。其中既有视觉的,又有听觉的,还有动觉的。对于儿童来说,各种感觉是一体的。”由此可见,情境的创设必须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儿童需求,能激发儿童学习积极性,唤起儿童天性的,这样才能使课堂回归于儿童的本性。

三、多一些激励评价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由此可见,如果能发挥好“评价”这一教学手段,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巧用肢体语

在课堂中,当学生的思维游离课堂学习之外时,教师就应给予适当的提醒。一开始,教师可以用目光告诉他上课要专心了。有的学生能察言观色,他能读懂教师目光中的含义,马上能自觉听课了。如果学生对老师的目光熟视无睹,或者根本没有接触到你的目光。这时老师就需要用肢体语言,敲敲他的桌子或者碰碰他的肩膀。除了对没有认真听讲的学生需要关注之外,正在认真听讲的学生也需要老师的关注。比如老师做一个赞许的动作(竖起大拇指、摸摸学生的小脑袋……),露出一个淡淡的微笑,给予一个肯定的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都是在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在无形中就吸引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课堂效率也就高了。

在文本学习过程中,我常常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悄然无息中影响和感染着孩子。

在《小壁虎借尾巴》中,当学到“小壁虎失去了尾巴”一段时,我便成了那只难过的小壁虎,耷拉着脑袋,皱着眉头,一副伤心的样子。

在学习《两只小狮子》一文,当谈到懒惰的狮子时,我夸张地、懒懒地靠在墙上,让孩子们明白了了什么是“懒洋洋”。

美国作家门肯说过:“儿童最好的老师是本质上富有童心的人。”在语文教学的征途上,我们都应做一个拥有童心的教师。因为只有教师融入学生的世界,用孩子的目光去解读文本,才能用智慧呼唤童心,真正以童心关照童心。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让自己富有童心,就要做一位童心未泯的教师。

童心未泯的教师,仿佛是一位出色的演员,在教态上,充分发挥眼神、表情、手势的作用,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引起孩子的共鸣,从而心领神会;童心未泯的教师,手舞足蹈、又“话”又“表”的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悄然无息中影响和感染着孩子,使其迅速加入到愉悦而富有童趣的教学活动中来。教师的“童心未泯”就像阳光雨露,在无声中滋润着孩子的心田。

2.艺术来点评

如果说学生的童心是一种天真执着的纯净,那么教师的童心则是一种教育的智慧。课堂教学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着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低年级学生尤其是需要“哄”的,在教学时,教师的评价要做到两点:

(1)生动幽默。当个别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说:“奖他一个小鞭炮!”同学们边拍手边说:“砰――啪”。学生回答有创意时,老师说:“奖他一串小鞭炮!”同学们边拍三次手边说:“砰啪!砰啪!砰啪!”。当学生有进步时,老师说:“布谷鸟向你祝贺!”同学们也齐声说:“布谷!布谷!”这样的评价方式,形象生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课堂气氛活跃,可谓一举两得。

(2)恰如其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既不能吝啬自己的表扬,也不要一味为学生的回答唱赞歌。切忌对所有学生的朗读都是以“很好!”“棒极了!”“你真行!”这样的评价语言,学生听多了,缺少新鲜感。尤其是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围绕着教学内容恰到好处、不露痕迹的评价,可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学习《四个太阳》 “金色的太阳送给秋天”一节中,我还常常用这样的“语言”来教学:

“生字宝宝你们都认识了,让我们跟着生字宝宝,去秋天的果园逛一逛吧。”“我从你的表情上都看出来了,你是多么喜欢金色的太阳呀!”

“转眼间,秋天来了。一片片落叶从树上飘下来,对我们说着:‘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小落叶们,让我们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舞起来吧!“(配乐朗读)

“听了你的朗读,我已经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童心课堂,就要把浓浓的童趣和童真,充盈在教师所说的每句话中,流淌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每句教学评价中,课堂教学因此而变得童趣盎然,魅力难挡。

(3)童语“话”童趣。在课堂上,我还经常有意无意地用上这么一些话:“我能加入你们的行列吗?”“你读得真好,能教教我吗?”“我们来比赛,好不好?”“哇,你的朗读真动听,我仿佛都看到……”在我的课上,我就是“儿童”,就是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同学”。

游戏进行中,我也常常“输”给他们,却又装作不服气的样子:“谁来帮帮我?”当我“反败为胜”后,我会要求孩子们“来点掌声呀”。

有时我还也会向学生“撒娇”。有一次,我正在和学生们分角色朗读课文。 其中有一学生抢读了我的话。我就故意把嘴一撅,说:“你们抢读我的话了,不来了!”学生马上静了下来,有几个同学赶紧安慰我,“那重新来一次。”抢读的还不好意思地捂着嘴,偷偷笑了,我也笑了。

当一位老师用“童言”和孩子们在“互动”中学习,昭示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理念,师生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彼此感受着心灵契合的愉悦,这样 的课堂教学会显得何等轻松!这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童心课堂!

(4)合理“施”绿卡。值得一提的激励性作法是“绿卡制度”的实施。每一次去上语文课之前,我都要检查一下自己的口袋有没有装上“智多星卡”和“朗读精彩卡”。因为,孩子们都期待获得这两张激励卡。因为只要在课堂中得到有5张“精彩发言卡”或5张“智多星卡”,孩子们就可以获得一张语文绿卡。而一张语文绿卡,可以免做一次自己认为不必要的作业,或者免掉一次考试成绩家长签名,或换取一份礼物(橡皮、铅笔、语文课外读物),还可以换成单元测试的加分,由学生自己选择。

“绿卡”,因为能让孩子得到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而变得魅力四射!小小的一张“绿卡”,已经成为打造“童心课堂”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

四、多一些趣味游戏

打造“童心课堂”的核心是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创造的精神,游戏追求的是一种过程的快乐,它成为儿童快乐的本质。它所关照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让儿童像儿童那样在课堂中真实地生活。

在40分钟的课堂学习中,低段学生是很难做到自始至终专心听讲的。而游戏化的教学过程,让儿童在获得愉悦感的同时,又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老师隐性的学习任务,可谓是一举两得。

1.识字游戏例举

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便是识字教学。因此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可以创造许多的识字游戏,使学生玩得痛快,学得扎实。

(1)开火车。这个小游戏用于检查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师拿生字卡,学生读,一生一个字。游戏开始时师说:“谁的火车开起来?”;生齐说:“开起来”。 有时,还可以换一种说法,如“开飞机、开轮船、开火箭”“用眼睛开火车(老师看着谁,就由谁来读生字)”等等,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保持新鲜感。

(2)送卡片。学习生字时,把生字写在用各色卡纸剪成的花、水果等形状上(可根据学习内容来剪,如《四个太阳》中,就可以把卡片剪成太阳形状,如《两只鸟蛋》,就把卡片做成蛋形)当学生读正确,或者组的词语很精彩等等,老师就可以把“生字词语的卡片”做为奖品送给学生。

(3)编谜语或顺口溜。识字教学中可以根据生字的规律、意思适当地编一下顺口溜或谜语。“禾子季”“三人坐在太阳上”是“春”“十月十日”就是“朝”…… 这样的识字游戏,让学生能牢牢记住这些字。

(4)师生角色反串。在教学生字新词一环节时,先让学生自主准备,然后,请一位同学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带着大家学。而老师,则可以坐到“小老师”的位置上,这样的“师生反串”,激发孩子们的成就感与上进心。

(5)创意无极限。复习巩固生字新词环节,我们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出形形的游戏:如《两只鸟蛋》中,我们带领学生去“寻找彩蛋”(每读出一个生字,就能找到一个彩蛋);《小熊住山洞》中,复习词语成了“搭桥”游戏,(每读出一个词语,就出现一块石头,等所有的词语都能读出,桥就由一块块的石块搭建而成)……

枯燥的复习字词,在老师的创意中,常常成了学生喜欢的活动。这样的语文课堂,无疑注入了“童心”的元素。

2.阅读游戏例举

当然,语文课堂上还要学习字词句段篇的知识,体会作者的思想,内容繁多,相对来说也较枯燥。结合低段学生的特点,将教材内容置身于一个个游戏背景中,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学习,自我体验,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使课堂成为儿童真正的“乐园”。

(1)当一当――“小导游”。如学习《黄山奇石》一文,在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当导游,让小导游挑选一个景点来介绍。从“小导游”们表达清晰、语言得当的介绍中,在孩子的一片欢笑声中,孩子们轻轻松松地增长了知识,体验了快乐,享受了语文学习的快乐。

(2)演一演――“角色”。例如在《数星星的孩子》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孩子们体会张衡善于观察、刻苦钻研的品质。当学习到这句话的时候: “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我问道:“同学们,张衡是怎样数星星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把“坐、靠、仰、指、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在课件中变成了红色。

然后,我对学生说:“来,让我们来学学小张衡的样子,也来数一数星星,怎么样?”

学生一听,眼睛顿时一亮:“好呀!好呀。”

于是,孩子们纷纷靠在椅子背上,(或者靠着同桌)仰起头,指着“天空”开始数“星星”:1、2、3、4、5……

数到10,有的孩子开始觉得脖子有点酸了,看看我,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只好继续跟这同学们数:“11、12、13、……”

一直数到20,我才示意停止。“同学们,你有什么感受?”

“好累呀!”“脖子都酸了。”“眼睛都快看花了。”……

仅仅这么一“数”、一“玩”,孩子们通过切身的感受,既体会到了“坐、靠、仰、指、数”这几个动词的意思,又与张衡一对比,就很容易感受到张衡对星空的入迷。我想,这就是有效而有童趣的教学吧。

又如《四季》一文描写冬季的一个句子:“冬天到了,雪人大肚子一挺说:“我就是冬天。”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我就让喜欢冬天的小朋友来做一做雪人大肚子一挺的样子,从形象上感知语言的生动性,体会雪人的顽皮与神气,再让小朋友站起来边做动作边读出雪人的顽皮与神气。孩子们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体验,读得非常投入,非常有感情,课堂的效果妙趣横生。

(3)做一做――课中操。每节课的中间,我们都要设计“课中操”这个环节。

如《两只鸟蛋》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编了这样一则儿歌:

小鸟蛋,凉凉的,

拿在手上真好玩.

小鸟蛋,不见了,

鸟妈妈,真焦急!

飞到东,飞到西,

哎呀呀,我的宝贝哪去了?

轻松有趣的课中操,巧妙地结合了课文内容,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复习了本课所学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4)玩一玩――“ 训练点”。如《两只鸟蛋》中有一个语言训练点:

鸟蛋凉凉的――凉凉的鸟蛋

鸟蛋小小的――( )

小路长长的――( )

苹果圆圆的――( )

( )――( )

我把这个训练点通过包装,变成了有趣的“超级变变变”的游戏,让学生摇身一变,都成了魔术师,在兴致盎然的游戏中,孩子们扎扎实实地达成了语言训练的目标。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游戏,学生们玩得有滋有味,玩得不亦乐乎,更在趣味中探索了语文王国的奥秘,在“润物细无声”中享受了语文的学习。

在童心课堂的实践过程中,在“当一当、演一演、动一动、玩一玩……”的诸多游戏中,“把游戏进行到底”这句话,我们都会产生更为深刻的解读。

五、成效与反思

笔者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力求把语文课上得“好玩”而有实效。事实表明,笔者所在班级的孩子普遍喜欢上语文课,在语文学科的竞赛中,成绩喜人;家长反响好,认为孩子的学业负担轻,而学习兴趣浓厚。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些七八岁的娃娃,他们用一种游戏的、童真的眼光看世界,他们最大的需要就是健康、快乐地成长,享受求知的幸福!因此,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做一名智慧的老师,要学会融入学生的世界,从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目光共同解读文本,用智慧呼唤童心,让童心在课堂中飞扬。

把语文课上得“好玩”一些,不是追求课堂表面的“热热闹闹”。真正的“好玩”,是在儿童学习语文的需求真正得到满足之时的一种愉悦感受,它是直抵心灵的,是对语文发自内心的痴迷和激赏,是沉浸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流连忘返的一种沉醉状态。“好玩”,它是一种境界,需要我用一生来追求。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现代教学》.上海教育杂志社

[3]《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4]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