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餐饮产业调查报告

餐饮产业调查报告

时间:2022-09-10 05:02: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餐饮产业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餐饮产业调查报告

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餐饮行业;新方向

1 “互联网+”的相关介绍

1.1 “互联网+”的涵义

在发改委的报告中,对“互联网+”是这样定义的:“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1.2 “互联网+”的典型特征

“互联网+”在结合传统行业时,会有以下特征:

①连接: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构成了“互联网+”的物理基础,一切的数据来源、控制系统都基于连接一切为物理基础;②融合:以互联网思维为基本方法,融合到传统行业的价值链中,提升企业运营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③重塑:以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重塑传统行业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羊毛出在猪身上”、消费者深度参与、平台化思维整合社会闲置资源等等,在结合传统行业后,会产生企业新的盈利方式和商业模型;④体验:互联网是以消费者体验,口碑传播为基本立足点,对消费者的服务体验追求极致化,对消费者实现个性化服务,以消费者数据为基本参考,实现跟消费者充分互动;⑤开放:互联网系统是个开放的系统,社会化分工更加明确,平台化、标准化的体系更加完善,对于个体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门槛要求更低。

2 餐饮行业的发展现状

餐饮业作为服务行业的支柱行业,对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扩大内需、安置就业、繁荣市场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和贡献。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受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食品安全等诸多因素影响,餐饮业营业收入增幅也相应降低,与前几年的高速增长相比,已出现明显放缓迹象。2014年,全国餐饮收入27860亿元,同比增长9.7%,首次出现同比增速提升。

图一 餐饮业年总零售额增长趋势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

2.1 餐饮业结构向大众化调整 近3年,高档餐厅表现下滑明显,2014年高档餐饮企业近九成营业额同比下降,平均幅度40-50%,较差的达到80%,人均消费大幅下降,利润率下滑明显。从上市公司财报可明显分析,2013年全聚德餐饮业务营收同比下降5.64%;湘鄂情全年营收同比下降41.19%,全年亏损5.64亿元。而大众餐饮市场则表现增长迅猛,企业平均营收增长速度均在10%以上。其中,味千拉面2014年总营收同比增长14.4%。杭州外婆家、绿茶、南京大排档、上海南小馆等大众化餐饮门店呈现天天排队、翻台率居高不下的繁荣景象,这都反映了大众餐饮市场的强劲增长势头。

2.2 私人社交需求为主要目的 在中国烹饪协会联合中国网《2014年餐饮消费调查报告》中数字表明,在除工作餐外,“朋友聚餐”、“家庭聚会”占据77%以上的饮食消费目的需求,且比例有逐年上升趋势,可见,在目前的消费群体中,餐饮消费和社交需求之间的结合度会越来越明显。

图二 在外餐饮消费目的各项占比图

(数据来源:中国烹饪协会《2014年餐饮消费调查报告》)

2.3 信息传播依靠口碑 在对消费者首次消费的餐厅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依靠朋友口碑推荐和点评网站的内容占比已经高达74%,且点评网站的占比还在逐年提升的过程中,说明中国餐饮业的互联网信息传播已经占据非常重要地位。

图三 选择就餐地点原因分析占比图

(数据来源:中国烹饪协会《2014年餐饮消费调查报告》)

2.4 预订方式仍然传统 在消费者预订过程中可以发现,电话预订这一传统的预订方式仍然占据主要地位,但是网络预订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占据31%的比例。且更可喜的是,网络预订跟点餐和支付的结合度非常之高,27%的人在网络预订后直接选择了点餐,其中21%的人会直接提前支付,这个对重塑消费者习惯和商家的供应链管理提供重大的参考价值。

图四 预订就餐地点方式对比图

(数据来源:中国烹饪协会《2014年餐饮消费调查报告》)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餐饮行业结构化在调整,互联网应用已经初见成效,消费者参与度正在逐年提升,未来进一步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潜力明显。

3 “互联网+”餐饮业的变革新方向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餐饮O2O在线用户规模为0.98亿,相比2011年增长58.1%;2013年达到1.39亿。未来几年,餐饮O2O商务用户规模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到2015年这一规模将超过2亿。

图五 线上餐饮行业年用户规模图

(数据来源:品途国际《中国餐饮行业O2O发展报告》)

市场规模增长更加明显,2012年中国餐饮O2O市场规模为386.6亿,比2011年增长87.1%;2013年市场规模将增长61.1%,达到622.8亿。预计到2015年中国餐饮O2O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左右。

图六 线上餐饮行业年市场规模图

(数据来源:品途国际《中国餐饮行业O2O发展报告》)

从业界形态来看,餐饮业跟移动互联网之间的结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综合型餐饮平台主导 最早诞生的链接商家和用户的餐饮类互联网应用是团购业务,这种以线上信息传播、支付购买代金券、线下消费、评价来形成整个消费者闭环的应用方式,帮助消费者寻找更物美价廉的服务,帮忙商家获取更多消费人群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市场上,美团、大众点评、百度糯米累积占据90%以上市场份额:

图七 各团购网站月销售市场占比图

(数据来源:团800)

而随着消费者需求升级,商家对产业链整合能力提升,以在线支付、物流配送为核心能力的外卖业务平台发展更加迅速。目前来看,四大外卖平台巨头,已经占据绝对领导地位:(图八)

3.2 垂直细分领域的高度整合 除了满足大众需求,提供标准化服务体验,满足基本饮食需求之外,市场上还诞生了以满足个性化需求、提供精准化更具价值感的服务体验的垂直领域应用:

3.2.1 餐饮品类外卖的垂直整合,以全流程和质量管控体系为内容的整合。如到家美食会,专注于为城市家庭用户提供知名特色餐厅的外卖服务。用户通过“到家美食会”的呼叫中心、网站或手机客户端,可以方便的从周边知名特色餐厅订餐,并由“到家美食会”的专业送餐团队配送到家。

专注与火锅配送的“挑食”,火锅不仅仅是将菜品送上门的服务而已,它的竞争力更在送上门后的服务上――配送人员到家后是否可以为用户进行很好地摆桌、摆盘、让用户在家里也能很有品质地吃上火锅。

专注于甜食下午茶配送的楼下100服务的客户有三类:第一类是85度C、宜芝多这类连锁品牌,电商化程度很低,处于线上线下夹缝中的观望状态;第二类是线下的烘焙精品店,产品味道不错,客单价高,但是喜爱它们的年轻白领大多是在周末慕名而来,工作日生意稀少,订单量极不平均;最后一种是廿一客、诺心这些电商原住民。以联系消费者为模式,以配送为核心竞争力。

3.2.2 以最后一公里生鲜市场配送为核心。爱鲜蜂用户提供一小时内的配送和零售服务,配送的物品包括食品和部分生活消费品,配送时间为早上9点到凌晨2点。其专注于社区生鲜最后一公里配送,整合小区小卖部等资源,以众包微物流配送为核心模式,基于移动终端定位的技术解决方案提供O2O运营服务。

图九

3.2.3 专注交易环节的网站。除了垂直化做全流程交易的网站外,还有一类是专注于餐饮服务分某一环节类应用,对于餐饮来说,排号、预约、领号、支付等等都是消费者与商户之间发生联系的交易环节,现有的互联网公司更多的是从某一个环节切入整个的交易过程,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服务。

如专注于给消费者提供提前点菜服务的优先点菜。商家通过优先点菜的客户端或网页版上传菜品照片,并且可以实时调整菜品价格。普通消费者可以通过优先点菜提前点菜、付款、到店报手机尾号用餐。其主要意义主要是:减少了等菜、等座时间;简化了点菜的决策过程;解决了很多大众餐厅菜单没有图片的困难。

3.3 用户体验进一步提升

3.3.1 上门的个性化服务。互联网的一大特性就是个性化人性化服务,在未来,会利用大数据维度,给消费者从食材订购、厨具的配置、菜谱的设计等关于原料和用具的个性化服务,会从外出就餐到厨师上门服务,从提供原料到提供半成品待加工的配料,从线下购买到生鲜蔬菜均可有电商配置这样的变化。

3.3.2 食材供应链信息透明化。当前,食品安全为制衡餐饮业发展的最大问题,食材在培养过程中的信息不透明,监管不到位,消费者缺乏安全感。在未来,随着物联网的发展,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会有统一标签技术溯源,在培育、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伴随着大量的信息和数据,供监管部门检查和消费者认知,消除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恐慌和价值欺诈。

3.3.3 结合大数据,深度服务用户,提升用户体验。当前,还没有一个平台是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各项饮食需求,只是单纯的满足比如说外卖、点餐等。但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深度应用,对消费者的信息需求把握更明确,针对消费者需求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一定会出现,能够深刻了解用户,不管是外卖、工作餐、家庭聚餐还是朋友聚会、出差商务用餐等等,都能针对用户的口味偏好、成本支出甚至健康情况等提供针对和建议,提升用户体验。

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面临新的革命性变革,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大量的企业面临转型和升级,也会有部分不适应环境变化的企业面临失败和淘汰,新的创业者在不断的涌入这个行业,未来的餐饮业发展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发改委.《政府工作报告》,2015.

[2]项立刚.“互联网+”不是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简单相加[J].销售与市场(渠道版),2015,04:26-27.

[3]辛嘉言.“互联网+”,加的不仅是技术[N].经济日报,2015-03-3001.

[4]周鸿t.“互联网+”是一场化学反应[J].中国中小企业,2015,05:16.

第2篇

关键词:农民工;收支;保障;现状

本文为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重点开放实验室2015年度开放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D201510

一、农民工规模

农民工总量增加,增速回落。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08年~2015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分别为22542万人、22978万人、24223万人、25278万人、26261万人、26894万人、27395万人、27747万人。2010年增速达5.42%后,总量增速持续回落。2011~2015年分别比上年回落1.06、0.47、1.48、0.55、0.58个百分点。

二、农民工结构

外出农民工占比高,本地就业吸引力有限。2008年~2015年外出农民工别为14041万人、14533万人、15335万人、15863万人、16336万人、16610万人、16821万人、16884万人。虽增幅递减,但占农民工总数的比例一直保持在60%以上,本地农民工不到40%。

东部农民工数量优势减弱,中部农民工数量增长较快。从输出地看,东部农民工数量在2009年有小幅增长外,其后数量逐渐下降、中部地区农民工数量增长较大,占农民工总数的比例逐年上升,由2008年的13.42%上升到2015年的34.63%,西部农民工数量小幅递增,增幅小于中部。总体来看,东、中、西部农民工数量均在逐年减少,这与人口控制和新兴城镇化建设有关。

三、农民工基本特征

农民工以男性为主,40岁以上农民工数量稳步上升。在全部农民工中,男性占比2009年~2015年基本稳定在65%以上,虽个别年份增长较大以外,如:2014年男性农民工占总数的67%,总体占比较为稳定,男性是农民工的主力军。从分年龄段的农民工情况看,21-30岁段降幅较大,从2009年的55.0%降至2015年的29.2%;31-40岁段农民工数量变化比较稳定,占总数的比例一直在23%左右波动;41-50岁段和50岁以上的农民工数量稳步上升,占比分别从2009年的11.9%和4.2%上升至2015年的26.9%和17.9%。

农民工大专以上学历者占比增高,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从农民工受教育情况看,未上过学的比例减少,2015年比2009年减少了0.3个百分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逐年提高,2015年比2009年增长了3.2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受教育情况与本地农民工受教育情况基本与农民工整体受育情况相似,但外出农民工文化程度明显高于本地农民工,2015年外出农民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达10.7%,而本地农民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仅为6%。高文化层次的农民工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工群体。

受过技能培训农民工比例增高,青年农民工受培训比例最高。从2012年~2014年三年的数据看,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例分别为30.8%、332.7%、34.8%,比例逐年增高,其中20~30岁的农民工接受过培训的比例最高,分别达34%、35.9%、38.3%。但从总体情况看,未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数量依然很大,约人数占农民工群体的2/3。

四、农民工流向

中部地区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占比大,总体有近距离流动趋势。从农民工输出方向看,分地区情况基本呈现东部地区跨省流动农民工占比少,2013年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7.9%,2015年减少了0.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跨省流动农民工占比最多,2013年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62.5%,2015年减少了0.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跨省流动农民占比居中,2013年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4.1%,2015年减少了0.8个百分点;从三个地区看,省内流动农民工占该区外出农民工总数的比例均有上升趋势。

五、农民工就业

制造业就业比例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就业比重升高。农民工就业在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占整个农民工就业比例的30%以上,但有下降趋势,2015年较2013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农民工就业在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整个农民工就业比例的30%左右,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就业有上升趋势,2015年较2013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

六、农民工收入

农民工人均月收入逐年增长,增幅回落。农民工平均月收入2008年~2015年逐年递增,从1340元/人.月增至3072元/人.月,月收入增长实现了翻翻,平均增速达10.93%。增速在2011年达21.24%后回落,增速减缓。

不同行业收入水平差别较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平均收入水平最高。从农民工从事的主要行业看,收入水平较高的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2013年的人均月均收入就达3133元和2965元,2015年增至3553元和3508元。收入较低的分别是住宿餐饮业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2013年的月均收入分别为2366元和2297元,2015年分别为2723元和2686元。

七、农民工消费及居住

人均月消费支出逐年增长,人均月居住支出占比逐年下降。2013~2015这近三年,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消费分别为892元、944元和1012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1.7%、5.8%和7.2%。其中:人均月居住支出分别为453元、445元和475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7%、降低1.8%、增长6.7%。居住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分别为50.7%、47.1%和46.9%,逐年降低。东、西部地区农民工人均月消费较中部地区更高,东、中部地区农民工人均月居住支出占人均月消费支出的比例较西部地区更高。

八、农民工权益保障

六成的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比例有下降趋势。从调查情况看,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情况最好的是2011年和2012年,签订劳动合同率均为43.9%,其后逐年下降,2014年后,劳动合同签订率下降至40%以下。

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得到控制,重灾区集中在建筑业和制造业。农民工工资被拖欠问题,经综合治理情况大为好转,95%以上的农民工能按时拿到工资,工资拖欠率最低的2013年,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仅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0.5%。但近几年拖欠率有所回升,2015年被拖欠率又上升至1%,,拖欠农民工工资较严重的行业为建筑业和制造业。

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率逐年上升,参加工伤保险的比例最高。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参保率逐年上升,“五险”的参保率2009年分别为:7.6%、21.8%、12.2%、3.9%和2.4%,2015年分别上升至17.5%、26.3%、18.0%、11.2%和8.7%。参保率最高的是工伤保险。

总结:

本文所有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09年~210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个别年份缺失数据经技术处理后所得。

按照国家统计农民工抽样调查的地区划分: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科技园区 配套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leading science parks in the world feature in both enthusiastic innovative spirits and pleasa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public facilities take a key role shaping the environment. 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condition of public facilities in Science Park exemplified by one science parks in the north Haidian area.

Key words: Science Park, public facility

一、科技园区的概念

1.1科技园区的定义

根据2002年2月国际科学园区协会对科学园区做出的定义,科学园区是由专业人士管理的组织,主要目的是通过促进创新和有关的商家和研究所的竞争来使当地的财富得以增长。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科学园区刺激和管理高校中知识和技术。 在此定义中,科学园区与科技园区(Technology Park )、研究园区( Research Park )等同义。

1.2科技园区的主要人群

从科技园区的共同现象可以看出,科技园区是知识高密度企业的集聚区,这些企业的员工具有非常高的素质水平,具有较高的收入水平。

根据《中关村软件园人力资源调研报告》(2011)及《2011年中关村软件园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经过十年的建设,中关村软件园一期产业发展成功探索出了“以服务促进园区产业聚集、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的模式,已集聚软件和研发企业216 家,2010年从业的软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培训 )达2.4万人。

中关村软件园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学历结构以硕士和本科为主,本科以上学历员工占比超过90%;国际化人才占比36.1%;开发及测试人员占70%左右;国际化人才总量达8600余人,占比36.1%;其中海外归国人才690余人,占比2.9%,外籍员工260余人,占比1.1%;园区人员的平均薪酬超过10万元每年。

从收入水平可以看出,科技园区内的从业人员具有较大的消费能力,消费层次高,他们注重工作及生活的舒适性及品质。

二、科技园区的配套设施情况――以中关村软件园为例

中关村软件园地处海淀区北部地区东南部,占地面积约2.6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280万平方米。自2002年启动建设以来,土地一级开发工作已基本完成,产业用地招商比例已接近80%。

中关村软件园分为两期,目前一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已经入住甲骨文、IBM、汤森路透、百度、中欧工商学院等知名企业及机构近200余家,从业人员约3万人。软件园二期现处于开始建设阶段,已经聚集联想(全球)总部、百度、腾讯(北京)总部、新浪等知名企业。2012年,园区进驻企业收入规模约200亿元,现有常驻办公人员约1.5万人。至2015年全部建成后将聚集高科技企业近350家、从业人员7万人。

已建设的中关村环保园一期中规划商务配套设施集中在园区东北角、西南角和西北角三个区域。园区剩余空间全部为产业用地,该区域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2.3公里,规划占地面积约130公顷,内部未规划任何分散性商务配套设施。产业用地项目通常允许在地下设置少量配套用房,实际使用中仅可基本满足员工日常工作餐配套功能,其它必要商务配套功能根本无法安排,且面临工商注册和卫生许可手续办理困难的现状。

以餐饮设施为例,周边的餐饮设施(见图2)主要依靠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内的餐饮配套,如百度大厦餐饮,以及东南角的九头鸟和潇湘府等大型一些的餐饮店和众多自然生长的小型社会餐饮小吃。

三、科技园区配套设施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研,海淀北部地区科技园区配套设施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划层面,二是实施层面,三是标准层面。

3.1规划层面存在的问题

产业园区规模大,园区内配套设施少,城与业相对独立,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产业园区规模较大,相对独立,园区内大量的产业用地,而配套设施较少,居住与就业相对独立,科技园区早晚高峰交通拥堵,白天全部在办公楼内,晚上变成了空城。

3.2实施层面存在的问题

(1)产业及居住用地开发建设速度较快,配套设施实施缓慢,存在建设时序问题

科技园区内已先期建设了大量的产业用房与住宅(保障房、安置房),基本上达到了类别总规模的60%,而配套设施推进速度较慢,特别是商业服务设施、体育设施、托幼等,仅仅为类别总规模的15%、22%、30%,存在严重的建设时序问题,急需增强建设。

(2)科技园区与已实施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不匹配

科技园区位于新发展地区,已建在建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位于镇区、村庄等地区,存在空间上的差距,无法服务于新发展地区。

(3)实际可提供给高端科研创新人才的住宅量很少,职住失衡

目前区域内住宅类型以安置房、公租房、两限房、高端住宅区、保留经适房等为主,仅有约占总居住量10%左右的住宅可以提供给高端科研创新人才,无法为科技园区提供配套住宅,导致职住失衡。

(4)现有的配套设施质量、水平有待提升

由于园区内配套设施推进较慢,园区目前依靠部分镇区或村庄内的配套设施,而镇区的配套和村庄自发的经营建设的配套设施零散、小型、单一、标准较低,主要为沿道路旁的餐馆、商店等,如温阳路旁的餐馆、超市、汽修店等,这类配套服务设施质量、水平有待提升。

3.3标准层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科技园区配套设施的核算依据《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等相关规范,区域内有大量的高科技园区已经及正在建设当中,科技园应配置哪些配套设施,应按照什么标准配置配套设施等缺少相关研究。

3.4几点建议

在规划层面,科技园区应适当混合发展,在科技园区内要适当统筹考虑配套住宅、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交通等各项配套服务设施。

在实施层面,产业与配套需要坚持协调同步推进,建设一片成熟一片,提升现有配套设施质量及水平。

在标准层面,需要开展科技园区的配套指标研究,对已有经验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研究高科技园区配套设施方面的规划需求。

四、进一步的思索

在对科技园区的调研当中发现,目前科技园区普遍存在配套设施不足的现象,为在短期内解决科技园区缺少配套设施的问题,满足科技园区的刚性需求,在绿化用地内建设临时性的配套设施,这类建设应该慎重,以免重复建设及将给未来地区规划实施造成的隐患。

另外城市、科技园区、自然三者之间可以形成相互交织、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城、业与自然可以融合在一起,达到使用的共赢。自然为城与业提供了支撑,科技园区的创新氛围影响生活在其中的人,生活在其中的人也可以唤起园区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邢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2].黄贵超、侯爱敏.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载体建设的经验、问题与对策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2011.02

[3].吴晨、王蔚、刘颖、曲雷、钱晨、施文波、高靳.科技圈区规划设计棋式探讨――以杭州浙大网新产业研发基地为例,2005.05

[4].刘敏、石晓冬.从创新环境看中关村西区的规划建设.北京规划建设,2000.02

[5].郭欣.关于如何提高太原高新区环境品质的几点建议. 山西建筑,2012.08

[6].张琳琳、李守旭、陈阳、郭琪.“共生社区”:构建生态型园区的规划探索. 住宅产业,2013.08

[7].李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北京社会科学,2010.6

[8].蔡靓. 高科技园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同济大学, 2007

[9].赵红斌. 高科技园建筑空间及环境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第4篇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发展泡沫;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015-02

1 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概况

1.1 经济型酒店的含义

经济型酒店在国外被称为“床和早餐饭店”。简单来说,它的模式是在保留了星级酒店的客房设施水平的基础上,简化会议、娱乐、餐饮等附加功能,通过统一的品牌、设施、连锁化经营,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人员配备,从而为人们提供性价比高于星级酒店的一种标准化酒店服务。

(2)经济型酒店发展概况。

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业优先发展入境旅游的方针导致满足入境旅游者的高星级酒店大规模发展,而满足国内旅游者需求的经济型酒店发展滞后,经济型酒店和高星级酒店的比例是1:73。 综观我国经济型酒店短暂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4。(1) 起步阶段(1997 年-2001年)。1997年2月锦江集团推出了第一家名为“锦江之星”的经济型酒店。 (2) 全面兴起阶段(2002年-现今)。如家快捷、莫泰168等国内品牌的迅速崛起引起业内外人士广泛关注;速八、宜必思等国际知名品牌的相继进驻, 出现了国内经济型酒店市场国际化竞争的局面。

商务部与中国饭店协会联合的《2007 中国经济型饭店调查报告》5指出,截至2006年底,我国经济型饭店连锁品牌已达100家,已开业店数超过1000 家,与2005 年相比市场高速增长,品牌数及市场供应量均翻了一番。

1.2 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泡沫

(1)经济型酒店泡沫的经济学阐释。

经济学的泡沫指某种价格水平相对于经济基础条件决定的理论价格的非平稳性向上偏移。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与预期相关的过度投机行为、规范失灵、诈骗行为和道德风险等都可能成为导致泡沫现象的原因。经济型酒店过热的投资已经导致经济型酒店价格出现上涨趋势,这与经济型酒店的本质要求是相悖的。

(2)理性看待经济型酒店的“泡沫”。

①经济型酒店的投资热潮及投资风险

目前,国内外知名的餐饮酒店集团和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以及风险投资都对经济型酒店表现出巨大兴趣,这是是造成经济型酒店过热的原因之一。中国饭店协会《2007中国经济型饭店调查报告》透露,2007年国内经济型酒店经营状况继续下滑。统计显示,近期此类酒店的平均门市价下降119元,平均出租率下降7%。

②经济型酒店发展泡沫的本质分析

经济型酒店投资过热确实造成经济型酒店发展的泡沫,但并非马上破灭而令人恐惧。随着投资规模的加大,泡沫越来越大,但现在仅是一种威胁的现状。因此,如果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将该泡沫逐步压缩到最小化,并最终实现柔性破灭。虽然投资过热带来了供给过剩、竞争加剧以及和入住率的下降,但就整个中国来看经济型酒店的需求还没有充分得到满足。

2 经济型酒店发展泡沫的成因

2.1 定位模糊不清,无差异化优势

现有的经济型酒店有不少是从原来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招待所改造而来的,它们在装修后就直接换上商务经济型酒店的招牌,盲目追求市场时尚,而迷失了定位方向。经济型酒店需要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具体的瞄准学生群体、商务人群、司机客源等某个细分市场,进而展开深化的特色服务,创建自己的差异化优势。缺乏清晰定位造成的同质竞争的关键原因在于行业发展不成熟。

2.2 管理水平有限,服务能力较低

经济型酒店多采用加盟连锁形式,这些加盟酒店原本效率低下,管理混乱,为了应对竞争和盈利才决定依托知名品牌加盟连锁经营,但加盟后,仍不能短期内适应统一化、标准化管理。比如酒店员工缺乏全面的培训,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能力较低,而经济型酒店要求员工是“全面手”,能胜任多个岗位。

2.3 物业成本偏高,利润率受影响

中国饭店协会的数据显示,到2007年经济型酒店的物业成本比2006年增加了40%。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型酒店急于通过扩张规模吸引投资,人为抬高了物业价格。如今,原本每天每平米不足1元的租金标准被抬高到2.0元/m2,又从2.0元/m2跳到2.4元/m2,不少经济型酒店在保本的基础上稍有营收就会将物业收入囊中。致使成本偏高直接使利润受到影响,《2007年经济型酒店调查报告》显示6,2006年经济型酒店的平均门市价格从2005年的328元/天下降到2006年的208元/天,出租率从89%下降到了82.4%。

2.4 规模扩张过快,人才储备不足

大规模扩张的同时,人才匮乏也成为经济型酒店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快速扩张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人才的需求,而传统星级酒店的从业人员,很难适应经济型酒店复合型工作要求。国外的经济型酒店的员工要求是一人多职,一人多岗,从而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经济型酒店客房与服务人员配备比是1:0.3。这对酒店管理、财务、标准化服务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

2.5 行业标准空缺,竞争格局无序

传统的观点认为经济型酒店是指二星级酒店、一星级酒店、社会旅馆、招待所等住宿设施。而对经济型酒店的标准还没有权威的严格界定,致使经济型酒店遍地开花,鱼龙混杂,竞争无序。“经济型饭店”本身是一个舶来的业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在中国旅游市场的明晰化,需要市场中的领导型品牌所赋与的旅游者认知程度,以及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标准引导,当然,也需要专家学者和媒体的参与讨论。经济型酒店在国内还是一个有待于在实践中发展的业态概念,有必要在现实发展中给予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3 全面而有效的市场应对策略

3.1 理性投资避免过热,差异化的策略

经济型酒店发展泡沫存在的关键在于缺乏理性的投资分析和同质化的定位,而且,差异化的定位和经营深入不够。进行差异化经营首先要有准确的市场细分和定位,随着住宿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细分化,在中国住宿市场的多元结构中,经济型酒店的产品也必然更加多样,并以其经济、现代、个性的特色,开创出中国经济型酒店的新时期。例如青年旅社定位于自助旅游者,而如家则定位于商务旅行者,不同的定位使得他们在酒店设施配备和服务项目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

3.2 多方合作拓宽渠道,维护客户关系

激烈的竞争促使合作联盟和共赢显得日趋重要。既有强强联合,也有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合作,国外的酒店集团品牌凭借资金、品牌、规模等优势多采用并购的形式。此外,经济型酒店之前大多委托旅行社带客人,或与携程旅行网签订合作协议以寻找客源,但这样做的弊端是合作的同时,也失去了每间房几十元的中间费用利润。为此,他们导入了自订房信息系统,把所有连锁酒店联网进行动态管理,并推出相关优惠措施和客户计划以增强房客的粘性。对于单体的经济型酒店则可以通过网络预订平台寻找客源,并且费用远低于携程网。

3.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动校企联合

相对于快速发展的投资规模,中国的经济型酒店需要尽早弥补人力资源的短板。国外经济型酒店有多年的发展历史、成熟的发展模式、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和人才储备。所以,一方面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以尽快实现我国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的标准化、统一化、专业化。另一方面,目前高校的经济型酒店人才培养刚刚起步,教学方案、理论研究和师资方面还亟待完善。可以通过完善“管理培训生”人才培养机制,储备新生力量,推动校企联合,有针对性的开展经济型酒店人才的培养。

3.4 谨慎选取扩张模式,综合比较权衡

经济型酒店的特征是规模化复制和扩张,只有快速的规模化才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效益。但对于区域经济型酒店,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平衡单店经营和规模化扩张。采用特许加盟方式,能便于迅速扩张,但是,这就要在管理力和控制力上做出牺牲,甚至会因对加盟店缺乏有效指导和管理,给品牌带来风险。采取直营连锁模式,虽然管理和品牌的控制力得到强化,并保有合理的利润空间,但又势必要以牺牲发展速度为代价。所以,要综合考虑权衡而选择合适的模式。

3.5 节省成本提升服务,增强盈利水平

经济型酒店一大特点就是在战略发展和市场定位清晰化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节省成本和费用,并使各项工作尽可能地标准化以利于扩张时的复制。提升服务要坚持价值创新的战略行动,即企业通过剔除和减少产业竞争所比拼的元素而节省成本,又通过增加和创造产业从未提供的元素提升买方价值。随着时间的延续, 优越的价值带来高销售额, 成就规模经济, 从而使成本进一步降低。具体如表1所示。

3.6 加快行业标准制定,规范市场发展

旅游饭店星评标准并不涵盖经济型酒店,导致经济型酒店的规范化程度不高。适时适度地对经济型饭店进行规范已成为保障经济型饭店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据悉,经中国商务部正式立项,由中国饭店协会主持起草的《经济型饭店经营规范》国家行业标准将提交即将成立的经济型饭店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讨论8。经济型饭店行业标准的重点将考虑在产品功能配置、服务流程、尤其是涉及到广大消费者利益的健康性、安全性、以及环保方面提出相应的规范。

参考文献

[1]薛秀芬,尹晓华.中外经济型酒店比较启示[J].商业经济,2006.

第5篇

一、调查的原因及目的

百年大计,以人为本。企业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企业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当代社会,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学习速度和培训速度也是提升人才速度的重要参数。培训则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识及相关技能的重要途径,有时甚至是唯一途径。在当今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必定是那些能够使其员工充分发挥自己全部潜能的企业。这意味着,企业员工必须接受培训作为继续学习的一种手段,员工培训在帮助公司迎接竞争性挑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员工培训可以有效地帮助公司创造价值或赢得竞争优势,重视员工培训工作的公司会比他们的竞争对手表现出更好的经营业绩,更有信心迎接竞争性挑战。培训不仅通过员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增强员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员工受益。故有人说,培训是企业送给员工的最佳礼物。培训是管理的前提、培训是管理的手段。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即培训通过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员工的干劲和热情。企业同时应把培训作为管理的机会和途径,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围绕企业的任务和目标来实施培训,并通过培训沟通上下级的联系,掌握工作进展状况,达成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为了充分了解公司员工思想现状,了解公司对员工培训要求和规划,建了解统化、结构化的公司内部培训体系。本人在xx制药有限公司范围内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培训需求调研,共发出问卷36份,回收问卷35份,其中有效问卷34份,中层管理人员问卷4份,主管级及员工级30份,现简要对问卷结果加以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时间、地点、方法

1.调查时间:2007.08.

2、调查地点:xx制药有限公司

3、调查方法:采取问卷式调查

三、调查内容及分析

xx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抗肿瘤药物为主的制剂生产厂家,药品的生产质量和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用药的安全问题,对于加强职工的质量意识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十分必要。

(一)公司发展理念与文化

1、 企业发展方向较为明晰。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约有95%左右的员工认为,自己对本公司的发展战略表示了解或十分了解,这主要是与公司目前的业务重点和工作目标有关,但剩余的5%左右员工表示了困惑,这必然会造成实际工作缺乏目标,或者人力资源的较大浪费。

2、 将近九成员工熟知企业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因而不断进取,永臻完美的管理思想几乎感染了公司的所有员工,可见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敬业度和忠诚度起到了较大的凝聚作用。

3、 企业在制度建立及文化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调查数据显示,认可公司有一个非常健康文化的比例达到85%,而15%左右员工则认为一般,没有员工对此表示反对。 此外,仅有45%的员工认为公司的制度体系非常完备,而认为不完备的人数达15%。

(二)组织结构与岗位设置

1、 近九成员工对公司现行组织结构认同,并表示与部门业绩息息相关。公司现有员工中,九成员工对现有机构设置表示赞同,认为现行设置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 现行职能职责、业务流程与实际工作衔接较好。依据调查结果,80%员工认为目前的岗位职能配置、工作业务流程有效,而认为其在实际中有指导性、参考性作用的仅占35%左右。

(三) 人才管理与技能

1、 在人才使用上,中高层管理者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部门负责人作为xx制药有限公司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不断创新、发展企业的重任,从统计数字发现,在工作任务分安排方面,80%左右的员工认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做到了用人所长,但仍有20%人员认为存在不公平现象。

2、 部门内部沟通基本顺畅,但部门间急需加强。多数员工普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上级对其的工作支持力度较强,并就工作内容进行沟通,但从后续问题的调查显示,部门内沟通并没有达到预期要求;也有一部分员工反映,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并不十分理想,很多时候只是员工自己沟通和联系,而部门负责人沟通比例也仅占55%。对于部门内部的员工间沟通,调查者则在三个方面表现较为均衡:自己协调、询问同事、求助领导。

3、 中级管理人员急需提升的方面。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员工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中级管理人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个人素质,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领导艺术、团队文化、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员工激励、成就动机。而据中级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则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团队文化、领导艺术、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员工激励、成就动机。

(四) 团队精神状况和素质

1、 除少数员工外,团队士气良好。在实际调研中,28%的员工认为我们团队的精神非常高昂,60%认为我们团队是一个充满关爱、团结一致的集体,但12%的员工认为团队现处在低迷的时期。针对团队的特定成员进行调查时发现,约有35%员工反映某些员工没有与整个团队融合起来,表现出例外或特例的行为。

2、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没有紧密结合。团队是由个人构成的,个人业绩是团队业绩的基础,只有实现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息息相关,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而据相关数据显示,xx制药有限公司仍需要在此方面继续努力。

3、 团队的素质能满足工作要求,但总体提升缓慢。据统计资料显示,60%员工认为公司团队的素质与优秀企业相比,总体水平不差上下,25%认为略差,15%认为较差。在员工与团队合作的信心方面,30%员工认为团队正向有利方向发展,35%认为没有变化,20%保持观望状态。在团队素质的提升方面,40%员工非常认同我们的团队正在进步,35%基本认同这一事实,20%表示沉默,5%表示不认同。

(五) 员工个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挥

员工专业技能的自我评价。员工普遍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自身的专业技能比较满意,这一比例高达80%,仅有15%左右的员工认为自己的技能相当完备,与此同时,5%员工对自身知识与技能表示了不满,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提升。但在专业技能转化方面,这一比例有所下降,75%员工认为自身的技能基本发挥,25%员工认为没有完全发挥,可见专业素质在向业绩转化上并不十分理想,员工的潜能和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四、今后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目前公司的培训现状,为了让公司的培训更有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培训体系:

1、强化员工责任心的培养。针对本公司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特性,对员工加强质量意识的培养,使员工充分意识到缺乏责任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及给公司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生产有序地进行。

2、加强员工之间相互沟通。不定期的和公司员工进行交流,使员工的意见能够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便于部门之间以及领导和员工之间的的相互了解和协调。

3、调整人员配置、促进员工技能发挥。针对每个员工的特点对其岗位进行调整和安排,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避免人才浪费。

4、加强团队融合提高团队素质。多进行一些团对活动和考核,以便加强团队合作,从整体上提高整体素质。

加强员工培训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改变员工的平庸工作行为,尽可能降低管理成本,克服不可测性,保证质量低劣的员工无法进入,有效降低优秀员工的流失率。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对各类员工进行不同目的的分类培训,以满足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加强员工培训,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可以更好的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和斗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使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将自然地倾泻出来,自觉与管理者一道,把工作做得尽可能好,不仅让员工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时对企业有了满足感和归属感。也使企业和员工得到共同的发展,真正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关于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范文篇【二】

调查时间:2013年6月至7月

调查地点:**县劳务市场

调查对象:外来农民工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调查内容:调查当前流动人口学习需求情况

一、发现的问题: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通常指为就业、生活,拟离开其户籍地30天以上的人口。一般也会把这部分人员称之为农民工,他们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可是尽管农民工群体为城市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一直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存在各种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弱势群体。 2013年6-7月,我们就农民工学习需求情况进行了一次最新情况的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30份,有效问卷410份,接受调查的农民工的就业地分布餐饮业、建筑业为主。结合本次调查活动,对当前农民工需求情况以及有针对性地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下岗转岗人员进行学习需求的调查,以改善这一部分人群在城市中的生存能力。

调查情况: 1、农民工群体的文化基本状况及现状 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从文化程度看,2013年初,文盲/半文盲占0.8%,小学文化程度占19.6%,初中文化程度占59.6%,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占19.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4%。与2004年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相比,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重由83%下降到80.0%,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由12.2%上升到20.%。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在本次调查中,农民工的平均文化程度为8.7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仍高达80.0%。在对阻碍你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的回答中,364%的农民工认为文化程度太低是最主要的障碍,这在所有选项中是最高的。 2、农民工从事的行业部门有所扩大,但仍以餐饮业、建筑业为主 调查显示,农民工的就业部门分布的范围极为广泛,但就业部门仍然比较集中。在430个样本中,从事餐饮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人数最多,分别占29.1%和56.7%,二者共占85.8%;与2004年县统计局的调查数据相比,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逐年上升,且上升幅度也逐年加大。但由于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大多工作条件比较差、工作强度大。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起码的职业技能。在谋求某一职业时,绝大多数农民工根本拿不出相关的技能证书,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他们只能甘居下风,去从事一些城里人不愿干的简单劳动。 3、调查发现,50.0%的农民工对自己的文化生活很不满意,42.7%的农民工选择用睡觉来打发闲暇时间,34.0%的人选择逛街,13.1%的人喝酒聊天。此外,免费的电视、广播,花钱不多的报纸、网络,占了农民工文化生活内容的很大比例。 调查显示,目前在**县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有逐步向高学历发展的趋势,中技中专学历占32.4%,初中毕业占28.2%,高中毕业占20.1%,大专及以上学历占了10.8%,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仅为8.1%。 调查显示,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工对聊天、睡觉、看电视或听收音机感兴趣,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农民工更喜欢读书看报、上网和运动,偶尔涉足歌舞厅。在20--29岁的受访农民工中,有78.7%会在闲暇时间上网,19岁以下年龄段的上网比例达到了87.5%。

二、农民工学习需求情况分析

调查发现广大农民工对学习需求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农民工渴望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接受调查者认为,致富的障碍是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

2、农民工要求接受指向性较强的实用技术培训。

3、培训地点的多样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在接受培训的地点上、方法上应灵活机动,以业余函授培训为主,脱产为辅,以实地培训为主,网络为辅。培训的时间1个月以内为宜。

4、农民工从事二、三产业的愿望增强。农民工自身及对子女的就业,选择从事农业类的仅占8.6%,选择较多的是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倾向于二、三产业中的建筑、餐饮、销售、汽车驾驶与维修等专业。

三、建议与启示

针对农民工的学习需求,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要深入思考,认真定位,加大改革力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1、调整优化教育培训专业。根据农民工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结合传统产业和优势,围绕建筑、餐饮、销售、汽车驾驶与维修等专业,努力为本地培养人才。

第6篇

关键词 餐厨垃圾;处理方法;江苏南通

中图分类号 X7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210-03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城市居民生活、商业活动、旅游和市政维护管理中丢弃的固体废物,是由家庭生活废物和来自商店、市场、办公室等具有相似特性的废物组成。从环境卫生角度来看,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环境污染物,它是污染城市环境、影响城市市容、危害市民身体健康、阻碍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罪魁祸首;但从资源的角度来看,城市生活垃圾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它有着许多可以综合利用的物质和能源。如果能将垃圾回收并将其资源化,不仅可以减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还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物质和能源。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曾在21世纪初的一项调查报告中指出[1]:“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称得上是21世纪人类最主要的效率革命,这种革命再由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变得更有魅力。联合国环保机构也曾做过一项调查报告,这项调查报告中指出[2]:“垃圾回收和再利用,无论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一个亟待培育和扶持的新兴产业。”

城市规模及人口的快速增长,加上经济的发展,城市餐厨垃圾的产生量逐渐增大,人们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以每年8%~10%的速度急剧上升。但是我国垃圾处理能力与产生量不匹配,环卫清运能力只达60%,无害化处理率仅为6%,从而导致全国2/3的城市深陷在垃圾围城中[3]。例如,上海餐厨垃圾占城市生活垃圾组成份额的1/2以上[4]。该文对餐饮服务业、居民家庭餐厨垃圾的产生量进行调查,以为了解南通市餐厨垃圾的总量、处理及再生利用的情况提供参考依据。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对象的选择

针对南通地区的日常饮食习惯、生活水平条件以及餐厨垃圾产生量,选取当地具有特色的家常菜馆及居民家庭作物作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式

餐馆餐厨垃圾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餐馆面积、就餐人数、平均日人均产生垃圾量,餐厨垃圾处理方式及对餐厨垃圾处理建议等方面内容。调查南通市区各大小餐馆、饭店350家,收回调查问卷340份,回收率为97.1%。

居民家庭餐厨垃圾调查:包括家庭日产生餐厨垃圾量、餐厨垃圾回收利用价值、餐厨垃圾处理方式、对餐厨垃圾处理的建议等方面内容。调查不同生活小区,不同人口数家庭共计800家,收回调查问卷750份,回收率为93.8%。

2 结果与分析

2.1 餐馆餐厨垃圾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餐馆人均餐厨垃圾0.41 kg/(人·次)。人均垃圾餐厨总量因餐馆档次、规模及主营菜肴的不同而不同,但就餐人数对人均餐厨总量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调查发现,目前很多餐馆将餐厨垃圾赠送或以低廉的价格卖给养殖户喂养猪等畜禽,这种处理方式并不科学,因为用这种没有经过处理的餐厨垃圾喂养牲畜可能引起潜在的、不确定的疾病风险。

调查显示,很多餐馆业主都支持政府统一回收餐厨垃圾,希望相关部门对餐厨垃圾统一回收、统一处理。

2.2 居民家庭餐厨垃圾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人均餐厨垃圾总量的平均值为0.24 kg/(人·d)。居民家庭餐厨垃圾的产生量很大一部分是受到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影响。其中,收入中等的家庭餐厨垃圾的产生量最多。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是收入低的家庭比较节俭,因此家庭餐厨垃圾的产生量自然就少;收入高的家庭在外面餐馆就餐的次数多,因此家庭餐厨垃圾的产生量较少。有年长者的家庭产生的餐厨垃圾较少,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年长者比较节约粮食,减少了因为浪费而产生的餐厨垃圾。

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往往把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混放在一起,增加了垃圾收集后处理的难度,但现在的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有所提高,他们都支持将垃圾分类分装,由相关部门统一回收,统一处理餐厨垃圾,达到保护环境的要求。

2.3 餐厨垃圾的处理方法

目前,餐厨垃圾占城市生活垃圾的比例日益增长,一般为37%~62%[5]。不同城市及国家餐厨垃圾在生活垃圾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如墨西哥56.14%,马尼拉53.17%,北京37%,上海59%,深圳57%,济南41%,广州57%,天津54%,沈阳62%。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存在任意处置餐厨垃圾的问题,成为影响市容、居民身体健康及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如果餐厨垃圾处理得当,既可以避免环境污染,又可以增加社会资源。国内外现有的主要餐厨垃圾处理方法有填埋法、焚烧法、堆肥法、粉碎直排法、真空油炸法、微生物与蚯蚓堆肥法、饲料化处理等。

2.3.1 填埋法。填埋法作为目前世界各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主要方法,即将垃圾送入填埋场进行填埋,利用各种微生物将大分子降解成小分子[6]。餐厨垃圾中的可降解组分较多,有利于填埋场的恢复使用,且该垃圾处理方法具有处理量大、技术操作简便、运行费用低等优点,但该处理方法同时也存在占地面积大、对水体及大气造成不可逆的二次污染等缺点。因此,目前各国采用此种方式处理餐厨垃圾的比例都在下降,有的国家甚至禁止使用填埋法处理餐厨垃圾。欧盟提出了垃圾填埋指南(CD1999、31、EU、1999)3个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2006年,进入填埋场的有机物在1995年的基础上削减25%;第二阶段:2009年,进入填埋场的有机物在1995年的基础上削减50%;第三阶段:2016年,进入填埋场的有机物在1995年的基础上削减65%[7]。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限制进入填埋场的填埋物总有机碳在5%以下。在目前土地资源紧缺、人们对环境影响越来越关注的前提下,我国的实际情况要求不能使用填埋法处理餐厨垃圾,但可作为餐厨垃圾分选处理后不适宜生化处理物料的一种最终处理手段,是餐厨垃圾处理的一个必要环节[8]。

2.3.2 焚烧法。焚烧法就是在高温条件下,将餐厨垃圾中的可燃组分与空气中的氧气进行剧烈地化学反应,放出热量,转化为高温燃烧气体及性质稳定且量少的固体残渣。焚烧法可以将产生的热能转换成电能及蒸汽,实现能源的回收利用,且处理量大,减容性好,但餐厨垃圾在焚烧过程中需添加辅助燃料,从而消耗大量能源,且会产生需要进行有效处理的有毒废气——二噁英,从而导致投资成本及运行费用提高。我国餐厨垃圾的分类程度及品种与国外有大差异,因此不适宜用焚烧法处理餐厨垃圾。焚烧法和填埋法一样都是废物的最终处置手段。对于霉变、严重变质和已经被化学污染的餐厨垃圾应采用焚烧法处理。

2.3.3 堆肥法。堆肥法是将餐厨垃圾中的有机物与一定比例的无机物混合在一起,让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降解转化成稳定的腐殖物,成为可施于农田的、改良土壤的肥料。餐厨垃圾中的有机质含量高,碳氮比合理,营养元素丰富,是微生物生长的良好营养物质。堆肥法分为厌氧消化及好氧堆肥2种。厌氧消化是指在特定的厌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将有机垃圾进行分解,并产生沼气以供利用,其具有产生清洁能源及节省消耗的有点,但其需耗时2~3周,且操作步骤相对复杂。好氧堆肥是指在有氧条件下,利用胞外酶将有机固体分解为可溶性有机物质,然后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实现整个堆肥过程。黄华明[9]研究表明:堆肥40~50 d后,植物发芽率符合要求,粗脂肪、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但使用餐厨堆肥可能会造成盐害。邹德勋等[10]研究表明,以玉米秸秆与菌糠作为餐厨垃圾的好氧堆肥调理剂,堆肥时升温速度快,高温期持续时间长,有机质和含水率分别下降20.2%、19.6%,散发臭味少,可以实现基本腐熟。任连海等[11]研究表明,通风量、环境温度、初始含水率等均可明显影响餐厨垃圾的好氧堆肥过程,影响大小依次为含水率>环境温度>填料量>通风量。总之,餐厨垃圾好氧堆肥法具有处理周期短、技术先进可靠、产品可作为复合肥等优点,但同时也具有操作过程复杂、能耗较大、长期施用可导致土壤盐碱化的缺点。

2.3.4 粉碎直排法。粉碎直排法的一般做法是将餐厨垃圾粉碎机安装在厨房水槽下,与水槽下水口相接,使用时将餐厨垃圾(菜叶、肉骨头、剩饭剩菜等)丢进垃圾粉碎机内,在瞬间碾磨碎,经过碾磨研碎后的细小颗粒物随着流水一起排入污水系统。美国90%以上的家庭使用这种机器,日本也较早开始使用,有的还可内置臭氧除臭器,以消除餐厨垃圾的多种气味[12]。粉碎直排法对于处理少量分散产生的餐厨垃圾具有价格便宜、技术简便等优点。然而,餐厨垃圾粉碎机仅仅是简单地将餐厨垃圾进行物理粉碎,然后冲入下水道,这样势必会给城市污水处理增加负荷,特别是餐厨垃圾有机质含量高,必定大大增加城市污水处理的难度和费用。我国城区人口密度大,污水处理水平本来就有限,现有的污水处理厂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如果每个家庭都将含高浓度有机物的餐厨垃圾粉碎后直接排放到自然水域中,其中富含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将使水体中的藻类及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造成水体的溶解氧下降、其他水生物大量死亡,使我国承受能力脆弱的江河湖泊形成水体富营养化,从而使水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且使用餐厨垃圾粉碎机还要额外消耗大量的洁净水源,以冲洗粉碎后的餐厨垃圾,这对水资源匮乏的我国大部分城区来说不太适宜。

2.3.5 真空油炸法。真空油炸法即将餐厨垃圾在真空的条件下,用废食品油对其进行油炸处理,保证了餐厨垃圾的营养成分,成品可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其操作过程如下:真空油炸—粉碎—造粒—冷却—包装。该法在餐厨垃圾实现资源化、无害化的同时,也为废弃食用油提供了再利用的机会,但是其设备复杂,无法连续、大量生产,能耗大,成本高[13]。废弃食用油含有多种有害成分,油炸过程中又产生一些有害物质,难以保证饲料添加剂的质量安全,因此还需谨慎使用。

2.3.6 微生物与蚯蚓堆肥法。微生物与蚯蚓堆肥法是指在微生物协同作用下,蚯蚓利用自身酶系统将有机质迅速分解、转化成易于利用的营养物质,加速堆肥稳定化的过程[14]。微生物和蚯蚓处理餐厨垃圾有2种途径:一种是利用微生物分解餐厨垃圾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有机质,通过发酵达到高温消除病菌,使得其变为蚯蚓的饲料,用于养殖和发展蚯蚓产业。日本微生物学家比嘉照夫教授发明的EM原露,经稀释喷撒于餐厨垃圾表面,用塑料布盖严,使得其发酵腐热、杀死病菌、消除恶臭,将餐厨垃圾变成无毒无臭的蚯蚓饲料,此方法具有投资少、简单易行等特点,为蚯蚓产业的不断发展奠定基础。蚯蚓加工后可制成蚯蚓粉用于其他养殖业,蚯蚓的粪便可以用作蔬菜、瓜果等农作物的优质肥料。另一种是利用蚯蚓的自然消化系统来分解餐厨垃圾中的有机物,从而将餐厨垃圾分解为小分子营养物质。事实表明垃圾中的瓜果蔬菜是最容易被蚯蚓消化分解的,而含脂肪、肉类、乳制品等食物相对难降解一些,且容易产生难闻的气味。这些分解产物已经在一些花园和家庭小型菜园中使用,并且被证明这是一种极好的肥料。

2.3.7 饲料化处理法。饲料化处理法是指通过对餐厨垃圾除杂、破碎、固液分离、晾晒后,将餐厨垃圾中的有机物转化成高热量的动物饲料[15]。目前,餐厨垃圾饲料化主要有2种方式:一种是脱水制饲料技术,这种方式的的主要问题是饲料中的动物蛋白被同种动物食用后可能引起潜在的、不确定的疾病风险,即同源污染[16]。另外,饲料含盐量大于1.8%时,对成年的牲畜生长会有一定影响,而脱水制得饲料的盐分一般是该值的2倍以上[17]。由此可见,这种方式得到的产品质量没有保障,安全性难以控制,有着不可逆转的安全隐患。另一种是生化制蛋白饲料技术,这种方式以餐厨垃圾为原料,经微生物固体发酵处理,生产蛋白饲料。其大致的处理工艺为:经预处理(除杂、破碎、固液分离、晾晒等),固体物质通过加入益生菌种固体发酵处理、调制烘干,最终获得蛋白饲料[18]。目前,国内外采用的菌种大多为芽孢菌、乳酸菌、酵母菌等,用以分解餐厨垃圾中的复杂成分,杀灭或抑制有害菌,降解毒素,改善物料外观和气味,提高蛋白饲料的产品安全性等。芽孢菌可以分泌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多种酶系,具有较强的分解能力,在动物胃肠道酸性环境中高度稳定,并可在肠道上半部迅速复活转变成代谢中具有活性的细胞,并且在小肠中不增殖。乳酸菌能够将碳水化合物发酵成乳酸,绝大数乳酸菌都是动物体内益生菌,能够帮助消化,有助于动物肝脏的健康,因此常被用于人类食品和动物饲料中作为添加剂[19]。乳酸菌主要靠摄取光合细菌、酵母菌产生的糖类形成乳酸。乳酸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能有效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物的急剧腐败分解。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属于兼性厌氧菌,无论是有氧条件还是无氧条件都能生长。酵母菌具有特别的色、香、味,适口性好,培养过程中不易被污染,回收率高。利用酵母菌固体发酵餐厨垃圾,可提高成品的粗蛋白含量,改善适口性,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还可以增加其数量,有利于畜禽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国内学者从生化制蛋白法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角度对餐厨垃圾饲料化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生化制蛋白饲料已经开始走向成熟[20]。

国外如德国、芬兰、古巴等国家将餐厨垃圾经过适当的处理与饲料配合使用,使其资源化。国内餐厨垃圾的饲料化处理技术也趋于成熟,相关技术已在上海、北京、武汉、济南等城市推广应用。邬苏焕等在对发酵培养基高温灭菌后,接种白地霉F-1和米曲霉F-6为优势菌种组合发酵餐厨垃圾,在pH值5.5、种子液15%时,发酵5 d得到的产品粗蛋白含量为33.87%,比原料增加了6.85%。陈金钟等[21]用微生物发酵同时处理泔脚和秸秆,泔脚和稻草秸秆粉按3∶1、高温湿热酸处理的条件下,经过黑曲霉和白地霉双菌混合发酵获得的产品粗蛋白大于25%,粗纤维小于18%,水分小于10%[22]。但就目前情况来讲,餐厨垃圾饲料化还需进一步研究。

3 结论

南通市餐饮企业与居民都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对于餐厨垃圾所带来的问题有较深的认识。能够支持对餐厨垃圾由政府集中收集,愿意对垃圾实行分类收集,配合政府完成餐厨垃圾的处理工作。政府集中收集后,再由相关单位对餐厨垃圾进行发酵,饲料化处理,实现了餐厨垃圾变废为宝,并且拓展了动物蛋白饲料的来源。

南通市餐饮行业平均人均餐厨垃圾0.41 kg/(人·次),城市居民平均人均餐厨垃圾0.24 kg/(人·次),由此可对南通市区餐厨垃圾产生量进行预测,并做出适当的处理措施。

通过对餐厨垃圾处理方法的分析,微生物与蚯蚓堆肥法与生化制蛋白饲料技术是相对较好的餐厨垃圾处理技术,生化制蛋白饲料技术处理餐厨垃圾更能体现技术的先进性,但也存在着餐厨垃圾由不同的餐饮企业或居民区收集,作为发酵的原料成分不一致性的问题,这是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4 参考文献

[1] 贾东.垃圾资源化前景广阔[J].经营管理者,2001(10):24.

[2] 贾东.垃圾资源化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J].中国经济信息,2001(7):33.

[3] 张颖馨.厨余垃圾减量分类[J].家用电器,2012(8):28-34.

[4] 范群杰,杨凯,张羽,等.城市餐厨垃圾处置闭路循环体系的构建探讨——以上海市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29(3):74-75.

[5] 王向会,李广巍,孟虹,等.国内外餐厨垃圾处理状况概述[J].环境卫生工程,2005,13(2):41-43.

[6] 赵由才,朱青山.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技术与管理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7] EUROPEAN UNION.Council directive 1999/32/EC of 26 April 1999 on the landfill of waste[J].Brussels: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Legislation,1999(182):1-19.

[8] 赵由才.生活垃圾资源化原理和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9] 黄华明.餐厨堆肥腐熟度评估分析[J].安徽农业科技,2011,39(3):1475-1478.

[10] 邹德勋,汪群慧.餐厨垃圾与菌糠混合好氧堆肥效果[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1):269-272.

[11] 任连海,何亮.餐厨垃圾高效好氧堆肥过程参数的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0,28(5):40-44.

[12] 丛利泽.餐厨垃圾的微生物处理与资源化的初步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13] 陶民强.真空油炸[J].食品工业,1996(5):50-51.

[14] 孙振钧.蚯蚓反应器与废弃物肥料化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5] 徐长勇,宋薇,赵树青,等.餐厨垃圾饲料技术的同源性污染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11,19(1):9-15.

[16] 孟勤宪.成都市餐厨垃圾处置方式优化选择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17] 严武英,顾卫兵,白晓龙,等.餐厨垃圾的饲料化处理及其效益分析[J].粮食与饲料工艺,2012(9):39-42.

[18] JALIL M H E,FAID M,ELYACHIOUI M.A biotechnological process for treatment and recycling poultry wastes manure as a feed ingredient[J].Biomass and Bioenergy,2001(21):301-309.

[19] 刘英杰.利用食物垃圾生产微生物蛋白饲料的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5.

[20] 王莉,刘应宗.公共餐厨垃圾饲料化项目生产可行性分析[J].工业工程,2009,12(5):50-53.

第7篇

关键词:离岸外包;职住外移;工作外包;国际产业调整

美国高科技咨询机构——forresterresearch的报告称:“美国服务经济领域在经过了3o多年的持续扩张后,离岸外包将成为美国从追求发展速度向追求效率转变的一种催化剂。”

2004年6月10日,联邦劳工部宣布,2004年第一季度,美国因业务外包而损失的就业机会比例为2.5%。约有2/3的职位流动源自制造业,在第一季度的失业者中,制造业工人占1/4。这是该部门首次对外包所导致的就业机会损失量做出评估。

外包近来在美国引起的争议还远不止这些,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美国政府、民众和媒体对外包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呢?本文尝试从外包概念的兴起,其近年来在美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来分析它对美国就业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

一、外包概念的兴起与离岸外包的发展

企业总是根据市场需求、竞争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其组织的构造和边界。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福特汽车公司所倡导的“垂直一体化”战略所带来的所有权优势、规模效应、对供应链和市场的控制力,随着科技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而逐渐黯淡。由c.k.prahalad和gary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第一次提出的“外包”(outsourcing)概念在过去的l5年间一跃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企业经营趋势。

所谓“外包”,指的是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专注于其核心业务,并借助企业外部的专业机构的资源完成企业内部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的功能或业务,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经营方式。其实质在于强调企业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有助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而把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交给外部专业的服务供应商,获得成本和效率优势。

作为一种经营手段,外包的历史可追溯到200年前,但它在80年代开始才得以广泛应用,并从无价值增值的辅功能(如清洁、保安、餐饮供应),发展到关键的支持和增值性功能(如人力资源管理、审计it技术、制造、营销、物流),甚至延伸至研究与开发等领域。

伴随着更经济的运输方式的出现,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和通讯技术的变革,企业信息传递的成本降低,效率和质量得以显著提高,外部交易成本的降低使得在此之上建立的企业组织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地在市场和企业自身,在网络和一体化组织之间进行选择,从而使跨国界的离岸外包成为可能。

二、美国外包业务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就规模而言,外包从一种企业控制成本的手段,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业务模式只不过经历了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邓百氏公司在(《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中称:相比1997年23%的升幅,l998年全球年营业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中,业务外包的支出上升了27%,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的总支出增加至2350亿美元。米切尔·f·卡伯特联合有限公司于2002年6月发表的《2002年全球外包市场》的调查报告中指出,2001年全球企业对14.8%的日常运营业务进行了外包;全球外包业务正在以每年l9.6%的速度增长,美国占到了全球外包市场的2/3,其特点和趋势表现为:

1.大公司首当其冲。中小企业紧随其后从主体而言,外包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取得竞争优势、配合全球化资源配置而采取的经营战略。外包市场的2/3由大公司消费构成,1996年,美国年销售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公司中有25%选择了外包。2000年,年销售额l000~50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也很快加入到外包行列,选择外包的中小企业数量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约25%。外包不是企业能力弱的标志,相反,它为中小企业创造机遇,使其得以利用外包商在某一方面的专业化优势和规模效应,配合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位于美国中西部的it企业就早大公司一步,率先将部分业务外包至印度。

2.离岸外包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从外包活动实施的地域而言,当今的信息技术环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企业寻求最佳外部资源的可能性,外包突破国界、地域的限制从本土扩展到海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据美国葛特纳机构的估计,2004年,有超过80%的美国企业考虑离岸外包美国的it工作,其中40%的美国企业将完成某些类型的外包,或者从非美国本土的服务供应商那里获得it服务。

在制造业,离岸外包已经从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手工制品、纺织品、轻工和化工产品),发展到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如汽车、飞机的重要零部件)。

离岸外包逐渐向价值链的上、下游拓展。为了节约研发成本,规避研发风险,处于价值链前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技术离岸外包逐渐兴起。据美国eiu(theeconomicintelligenceunit)1993年对50多家世界级大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企业承认,它们在90年代,接近或超过一半的技术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外部。外包的技术也从企业的非核心技术、容易购买的成熟技术、标准化技术转变为决定企业未来技术竞争优势的研发项目外包。另外,欧美很多企业将客户服务中心或售后服务的电话支持系统转移到了印度,又创造了售后服务外包的可能性,如at&t就将电话交换中心搬到了印度。

三、离岸外包对美国就业市场的效应分析

在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沃尔夫和另外两位经济学家合作的《减员在美国:现实、起源和后果》中归纳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就业市场:减员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新创造的职位数目长期而言远远高于失去的旧职位数目。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创造的职位达到2400万个,同期失去的旧职位只有800万个。外包所引发的美国就业机会流失,特别是近来由高技术和服务为主的外包所导致的情况与90年代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

首先,虽然长期而言新创造的职位仍将远远超过失去的旧职位,然而短期来看,外包在过去几年新创造的职位并不比失去的旧职位多多少。按照美国经济研究机构的估算,2001年l1月,美国经济应开始由低谷回升,而到2003年底,就业机会却减少了大约70多万个,形成了与90年代高增长、高就业率相对应的“失业型复苏”。而且,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失去岗位的员工为了适应新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更为复杂,其间所经历的过渡期必然更为困难。

其次,外包为美国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必须指出的是,即便是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员工也从外包中获得了利益。制造电器和电子产品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在美国雇佣了6.5万名员工。仅在新泽西州,索尼公司就雇佣了2000人。全球主要图像公司之一、比利时的agfagevaert集团也在美国雇佣了5000人。西班牙terralycos公司也在美国雇佣了4l8人,这仅仅是一些例子。拥有微软、ibm等美国it大厂会员的美国信息技术协会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公司业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因此能创造出更多的工作机会。报告说,去年美国净增加了9万份工作。报告预测,到2008年,公司通过业务外包将在美国创造出317000份新的工作机会。

第三,白领工作蓝领化,美国知识型服务岗位向具有智力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国家转移已成定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近的调查表明,占全美白领工作l1%的大约140万个工作机会,面临“外包”的威胁。那些无需与客户进行面对面交流且与信息密切相关的工作首当其冲,像电脑编程、软件开发、医嘱转录、会计和税务、技术、建筑绘图、初级法律和投资研究、保险索赔处理等。同样的工作,一个中国工程师每月工资大约为500美,印度为700美元,美国则是4000美元。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劳动力素质的结合,使得美国外包至发展中国家的工作机会,从制造业向技术含量提高的软件设计和售后服务发展。虽然劳动力成本同美国达到同一水平的时间可能比预期的要短,但外包使美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国际人力资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第四,外包带来的岗位流失,从本质上必须依靠自身优势,通过创新制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来解决。forresterresearch最近的报告预言,在外国设有分公司的美国高科技企业雇用的外国工作人员将从目前的40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330万人。而在未来的12年中,美国的高科技公司将把300多万个工作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其中包括中国、印度和菲律宾。另一家咨询机构加特纳资讯科技服务公司的资料表明,300万个工作机会占全美工作机会的2%。分析人士指出,这些工作机会一旦被外包到国外,几乎再也不可能回到美国国内。多余劳动力转向相应的高增长行业的难度也增加了。因此,通过再培训等方式的继续教育,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同时,必须利用美国企业的优势制造新的就业机会。70年代制造业大举向国外转移引发的反对声浪,就是通过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带来的新的就业机会化解的。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补偿现在在高端制造业和软件开发业务上流失的工作机会。需要指出的是,据美国商务部门统计,目前美国信息技术人才短缺34.6万名,到2008年,缺口还会扩大到130万名。尽管美国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但每年毕业的有充分劳动技能的工人还是不足,应当引起美国教育系统的反思。

第五,就业市场疲软不能完全归咎于外包,后

第8篇

 

关键词:离岸外包;职住外移;工作外包;国际产业调整

美国高科技咨询机构——forresterresearch的报告称:“美国服务经济领域在经过了3o多年的持续扩张后,离岸外包将成为美国从追求发展速度向追求效率转变的一种催化剂。”

2004年6月10日,联邦劳工部宣布,2004年第一季度,美国因业务外包而损失的就业机会比例为2.5%。约有2/3的职位流动源自制造业,在第一季度的失业者中,制造业工人占1/4。这是该部门首次对外包所导致的就业机会损失量做出评估。

外包近来在美国引起的争议还远不止这些,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美国政府、民众和媒体对外包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呢?本文尝试从外包概念的兴起,其近年来在美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来分析它对美国就业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

一、外包概念的兴起与离岸外包的发展

企业总是根据市场需求、竞争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其组织的构造和边界。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福特汽车公司所倡导的“垂直一体化”战略所带来的所有权优势、规模效应、对供应链和市场的控制力,随着科技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而逐渐黯淡。由c.k.prahalad和gary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第一次提出的“外包”(outsourcing)概念在过去的l5年间一跃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企业经营趋势。

所谓“外包”,指的是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专注于其核心业务,并借助企业外部的专业机构的资源完成企业内部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的功能或业务,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经营方式。其实质在于强调企业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有助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而把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交给外部专业的服务供应商,获得成本和效率优势。

作为一种经营手段,外包的历史可追溯到200年前,但它在80年代开始才得以广泛应用,并从无价值增值的辅功能(如清洁、保安、餐饮供应),发展到关键的支持和增值性功能(如人力资源管理、审计it技术、制造、营销、物流),甚至延伸至研究与开发等领域。

伴随着更经济的运输方式的出现,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和通讯技术的变革,企业信息传递的成本降低,效率和质量得以显著提高,外部交易成本的降低使得在此之上建立的企业组织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地在市场和企业自身,在网络和一体化组织之间进行选择,从而使跨国界的离岸外包成为可能。

二、美国外包业务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就规模而言,外包从一种企业控制成本的手段,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业务模式只不过经历了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邓百氏公司在(《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中称:相比1997年23%的升幅,l998年全球年营业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中,业务外包的支出上升了27%,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的总支出增加至2350亿美元。米切尔·f·卡伯特联合有限公司于2002年6月发表的《2002年全球外包市场》的调查报告中指出,2001年全球企业对14.8%的日常运营业务进行了外包;全球外包业务正在以每年l9.6%的速度增长,美国占到了全球外包市场的2/3,其特点和趋势表现为:

1.大公司首当其冲。中小企业紧随其后从主体而言,外包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取得竞争优势、配合全球化资源配置而采取的经营战略。外包市场的2/3由大公司消费构成,1996年,美国年销售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公司中有25%选择了外包。2000年,年销售额l000~50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也很快加入到外包行列,选择外包的中小企业数量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约25%。外包不是企业能力弱的标志,相反,它为中小企业创造机遇,使其得以利用外包商在某一方面的专业化优势和规模效应,配合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位于美国中西部的it企业就早大公司一步,率先将部分业务外包至印度。

2.离岸外包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从外包活动实施的地域而言,当今的信息技术环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企业寻求最佳外部资源的可能性,外包突破国界、地域的限制从本土扩展到海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据美国葛特纳机构的估计,2004年,有超过80%的美国企业考虑离岸外包美国的it工作,其中40%的美国企业将完成某些类型的外包,或者从非美国

本土的服务供应商那里获得it服务。

在制造业,离岸外包已经从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手工制品、纺织品、轻工和化工产品),发展到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如汽车、飞机的重要零部件)。

离岸外包逐渐向价值链的上、下游拓展。为了节约研发成本,规避研发风险,处于价值链前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技术离岸外包逐渐兴起。据美国eiu(theeconomicintelligenceunit)1993年对50多家世界级大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企业承认,它们在90年代,接近或超过一半的技术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外部。外包的技术也从企业的非核心技术、容易购买的成熟技术、标准化技术转变为决定企业未来技术竞争优势的研发项目外包。另外,欧美很多企业将客户服务中心或售后服务的电话支持系统转移到了印度,又创造了售后服务外包的可能性,如at&t就将电话交换中心搬到了印度。

三、离岸外包对美国就业市场的效应分析

在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沃尔夫和另外两位经济学家合作的《减员在美国:现实、起源和后果》中归纳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就业市场:减员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新创造的职位数目长期而言远远高于失去的旧职位数目。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创造的职位达到2400万个,同期失去的旧职位只有800万个。外包所引发的美国就业机会流失,特别是近来由高技术和服务为主的外包所导致的情况与90年代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

首先,虽然长期而言新创造的职位仍将远远超过失去的旧职位,然而短期来看,外包在过去几年新创造的职位并不比失去的旧职位多多少。按照美国经济研究机构的估算,2001年l1月,美国经济应开始由低谷回升,而到2003年底,就业机会却减少了大约70多万个,形成了与90年代高增长、高就业率相对应的“失业型复苏”。而且,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失去岗位的员工为了适应新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更为复杂,其间所经历的过渡期必然更为困难。

其次,外包为美国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必须指出的是,即便是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员工也从外包中获得了利益。制造电器和电子产品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在美国雇佣了6.5万名员工。仅在新泽西州,索尼公司就雇佣了2000人。全球主要图像公司之一、比利时的agfagevaert集团也在美国雇佣了5000人。西班牙terralycos公司也在美国雇佣了4l8人,这仅仅是一些例子。拥有微软、ibm等美国it大厂会员的美国信息技术协会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公司业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因此能创造出更多的工作机会。报告说,去年美国净增加了9万份工作。报告预测,到2008年,公司通过业务外包将在美国创造出317000份新的工作机会。

第三,白领工作蓝领化,美国知识型服务岗位向具有智力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国家转移已成定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近的调查表明,占全美白领工作l1%的大约140万个工作机会,面临“外包”的威胁。那些无需与客户进行面对面交流且与信息密切相关的工作首当其冲,像电脑编程、软件开发、医嘱转录、会计和税务、技术、建筑绘图、初级法律和投资研究、保险索赔处理等。同样的工作,一个中国工程师每月工资大约为500美,印度为700美元,美国则是4000美元。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劳动力素质的结合,使得美国外包至发展中国家的工作机会,从制造业向技术含量提高的软件设计和售后服务发展。虽然劳动力成本同美国达到同一水平的时间可能比预期的要短,但外包使美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国际人力资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第四,外包带来的岗位流失,从本质上必须依靠自身优势,通过创新制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来解决。forresterresearch最近的报告预言,在外国设有分公司的美国高科技企业雇用的外国工作人员将从目前的40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330万人。而在未来的12年中,美国的高科技公司将把300多万个工作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其中包括中国、印度和菲律宾。另一家咨询机构加特纳资讯科技服务公司的资料表明,300万个工作机会占全美工作机会的2%。分析人士指出,这些工作机会一旦被外包到国外,几乎再也不可能回到美国国内。多余劳动力转向相应的高增长行业的难度也增加了。因此,通过再培训等方式的继续教育,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同时,必须利用美国企业的优势制造新的就业机会。70年代制造业大举向国外转移引发的反对声浪,就是通过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带来的新的就业机会化解的。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补偿现在在高端制造业和软件开发业务上流失的工作机会。需要指出的是,据美国商务部门统计,目前美国信息技术人才短缺34.6万名,到2008年,缺口还会扩大到130万名。尽管美国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但每年毕业的有充分劳动技能的工人还是不足,应当引起美国教育系统的反思。

第9篇

2004年6月10日,联邦劳工部宣布,2004年第一季度,美国因业务外包而损失的就业机会比例为2.5%。约有2/3的职位流动源自制造业,在第一季度的失业者中,制造业工人占1/4。这是该部门首次对外包所导致的就业机会损失量做出评估。

外包近来在美国引起的争议还远不止这些,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美国政府、民众和媒体对外包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呢?本文尝试从外包概念的兴起,其近年来在美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来分析它对美国就业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

一、外包概念的兴起与离岸外包的发展

企业总是根据市场需求、竞争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其组织的构造和边界。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福特汽车公司所倡导的“垂直一体化”战略所带来的所有权优势、规模效应、对供应链和市场的控制力,随着科技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而逐渐黯淡。由C.K.Prahalad和Gary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第一次提出的“外包”(Outsourcing)概念在过去的l5年间一跃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企业经营趋势。

所谓“外包”,指的是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专注于其核心业务,并借助企业外部的专业机构的资源完成企业内部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的功能或业务,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经营方式。其实质在于强调企业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有助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而把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交给外部专业的服务供应商,获得成本和效率优势。

作为一种经营手段,外包的历史可追溯到200年前,但它在80年代开始才得以广泛应用,并从无价值增值的辅助(如清洁、保安、餐饮供应),发展到关键的支持和增值(如人力资源管理、审计IT技术、制造、营销、物流),甚至延伸至研究与开发等领域。

伴随着更经济的运输方式的出现,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和通讯技术的变革,企业信息传递的成本降低,效率和质量得以显著提高,外部交易成本的降低使得在此之上建立的企业组织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地在市场和企业自身,在网络和一体化组织之间进行选择,从而使跨国界的离岸外包成为可能。

二、美国外包业务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就规模而言,外包从一种企业控制成本的手段,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业务模式只不过经历了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邓百氏公司在(《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中称:相比1997年23%的升幅,l998年全球年营业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中,业务外包的支出上升了27%,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的总支出增加至2350亿美元。米切尔·F·卡伯特联合有限公司于2002年6月发表的《2002年全球外包市场》的调查报告中指出,2001年全球企业对14.8%的日常运营业务进行了外包;全球外包业务正在以每年l9.6%的速度增长,美国占到了全球外包市场的2/3,其特点和趋势表现为:

1.大公司首当其冲。中小企业紧随其后从主体而言,外包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取得竞争优势、配合全球化资源配置而采取的经营战略。外包市场的2/3由大公司消费构成,1996年,美国年销售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公司中有25%选择了外包。2000年,年销售额l000~50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也很快加入到外包行列,选择外包的中小企业数量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约25%。外包不是企业能力弱的标志,相反,它为中小企业创造机遇,使其得以利用外包商在某一方面的专业化优势和规模效应,配合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位于美国中西部的IT企业就早大公司一步,率先将部分业务外包至印度。

2.离岸外包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从外包活动实施的地域而言,当今的信息技术环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企业寻求最佳外部资源的可能性,外包突破国界、地域的限制从本土扩展到海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据美国葛特纳机构的估计,2004年,有超过80%的美国企业考虑离岸外包美国的IT工作,其中40%的美国企业将完成某些类型的外包,或者从非美国本土的服务供应商那里获得IT服务。

在制造业,离岸外包已经从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手工制品、纺织品、轻工和化工产品),发展到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如汽车、飞机的重要零部件)。

离岸外包逐渐向价值链的上、下游拓展。为了节约研发成本,规避研发风险,处于价值链前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技术离岸外包逐渐兴起。据美国EIU(TheEconomicIntelligenceUnit)1993年对50多家世界级大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企业承认,它们在90年代,接近或超过一半的技术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外部。外包的技术也从企业的非核心技术、容易购买的成熟技术、标准化技术转变为决定企业未来技术竞争优势的研发项目外包。另外,欧美很多企业将客户服务中心或售后服务的电话支持系统转移到了印度,又创造了售后服务外包的可能性,如AT&T就将电话交换中心搬到了印度。

三、离岸外包对美国就业市场的效应分析

在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沃尔夫和另外两位经济学家合作的《减员在美国:现实、起源和后果》中归纳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就业市场:减员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新创造的职位数目长期而言远远高于失去的旧职位数目。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创造的职位达到2400万个,同期失去的旧职位只有800万个。外包所引发的美国就业机会流失,特别是近来由高技术和服务为主的外包所导致的情况与90年代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

首先,虽然长期而言新创造的职位仍将远远超过失去的旧职位,然而短期来看,外包在过去几年新创造的职位并不比失去的旧职位多多少。按照美国经济研究机构的估算,2001年l1月,美国经济应开始由低谷回升,而到2003年底,就业机会却减少了大约70多万个,形成了与90年代高增长、高就业率相对应的“失业型复苏”。而且,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失去岗位的员工为了适应新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更为复杂,其间所经历的过渡期必然更为困难。

其次,外包为美国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必须指出的是,即便是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员工也从外包中获得了利益。制造电器和电子产品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在美国雇佣了6.5万名员工。仅在新泽西州,索尼公司就雇佣了2000人。全球主要图像公司之一、比利时的AgfaGevaert集团也在美国雇佣了5000人。西班牙TerraLycos公司也在美国雇佣了4l8人,这仅仅是一些例子。拥有微软、IBM等美国IT大厂会员的美国信息技术协会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公司业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因此能创造出更多的工作机会。报告说,去年美国净增加了9万份工作。报告预测,到2008年,公司通过业务外包将在美国创造出317000份新的工作机会。

第三,白领工作蓝领化,美国知识型服务岗位向具有智力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国家转移已成定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近的调查表明,占全美白领工作l1%的大约140万个工作机会,面临“外包”的威胁。那些无需与客户进行面对面交流且与信息密切相关的工作首当其冲,像电脑编程、软件开发、医嘱转录、会计和税务、技术、建筑绘图、初级法律和投资研究、保险索赔处理等。同样的工作,一个中国工程师每月工资大约为500美,印度为700美元,美国则是4000美元。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劳动力素质的结合,使得美国外包至发展中国家的工作机会,从制造业向技术含量提高的软件设计和售后服务发展。虽然劳动力成本同美国达到同一水平的时间可能比预期的要短,但外包使美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国际人力资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第四,外包带来的岗位流失,从本质上必须依靠自身优势,通过创新制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来解决。ForresterResearch最近的报告预言,在外国设有分公司的美国高科技企业雇用的外国工作人员将从目前的40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330万人。而在未来的12年中,美国的高科技公司将把300多万个工作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其中包括中国、印度和菲律宾。另一家咨询机构加特纳资讯科技服务公司的资料表明,300万个工作机会占全美工作机会的2%。分析人士指出,这些工作机会一旦被外包到国外,几乎再也不可能回到美国国内。多余劳动力转向相应的高增长行业的难度也增加了。因此,通过再培训等方式的继续教育,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同时,必须利用美国企业的优势制造新的就业机会。70年代制造业大举向国外转移引发的反对声浪,就是通过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带来的新的就业机会化解的。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补偿现在在高端制造业和软件开发业务上流失的工作机会。需要指出的是,据美国商务部门统计,目前美国信息技术人才短缺34.6万名,到2008年,缺口还会扩大到130万名。尽管美国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但每年毕业的有充分劳动技能的工人还是不足,应当引起美国教育系统的反思。

第10篇

2017年调查报告范文一:

近几年,随着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区农村劳动力也出现了大量外出现象,农村土地弃耕荒芜面积日渐加大,农业经济收入比重下降,农业生产潜力逐渐丧失,后继农业技术人才匮乏,农村青年务农意识淡化和劳动力老化,这些因素已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不利于今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青年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更多的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农业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农业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

(一)农村青年外出多,农业产能日渐乏力

**区辖34个镇(办),总人口101.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9万人,占总人口的78%,属典型的农业大县。据调查综合统计,全区农村劳动年龄人口38.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17.15万人。其中:外出打工人数达**.5万余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84.5%,形成了以主要青壮劳动力务工挣钱的格局,传统的农业主导地位大大削弱。20**年底区统计局全面统计粮食播种面积为54260公顷,比2005年80773公顷降了265**公顷,近六年间减少32.8%。农户牧业畜禽存栏数量逐年大幅下降,从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人均出售肉猪及猪肉总重量2.46公斤,比2005年同期减少83.5%。农牧业比较经济效益过于低下,第一产业收入272.6元与2005年818元同比下降66.7%。大部分的农户完全放弃土地经营,或是只经营小块土地,满足自食自用,致使可供出售的农产品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农户吃粮吃肉吃菜完全依靠购买。劳动力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农业劳动力减少,必然导致农业产能的下降。

(二)农村青年务农少,明天耕地无人种

**区由于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0.6亩,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大部乡村农民全靠肩扛背驮进行传统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单一,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业收入低,农村年青人多数根本不愿再吃父辈这样的苦。从初中、高中、大中专以上毕业生调查,农村青年都想跳出农门做城里人,不愿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很普遍。特别是初中毕业生都早早打算外出打工或从事其它劳动,对农业发展无信心。多数家长也不主张孩子从事农业生产,形成如今农业基本上为老人、妇女和儿童。明天耕地无人种,这种情况无不叫人担忧。

(三)政府培训机会多,农业技术培训少

教育、农业、劳动和扶贫等部门实施的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雨露计划等多项目的培训系统,无论劳动力转移培训还是农业培训,长期和短期都在并进,减免措施也相应配套。但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人数很少。目前,以外出务工培训为主,农业培训辅之。劳动力监测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从业劳动力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9%,其中只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2.2%,较高学历的和学农专业农村青年务农就更少。据培训部门综合调查统计,全区每年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不到1万人,只占全区农村劳动力40万人的0.25%。如果不尽快加强对农村青年培训,既是对现有农业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又错过了提高农村青年整体素质的最佳时机。

(四)农业基础条件差,农村青年创业难

**区20**年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农民人均总收入5358元,其中:人均纯收入4537元,属于全省比较贫困县区。农业人均收入526元,占农民人均总收人9.8%。现有871个村中,村无经费积累、村委会无办公楼、村无专业技术人员的三无情况的村委会,要占三分之二以上。据三季度在龙潭、王山、新丰、官家等多村调查,村委会正常开支十分困难,必要组织活动受限,大部分村就连村干部开会议事活动,一般都需要占用学校校舍,或者直接在村干部家中进行。农业培训、技能学习更是困难多。即使有的村委会有办公地、有图书室、配有一到两台电脑设备,多数上不了网,都成了摆设。多数年青人在农村感到信息闭塞,对先进的农业技术掌握研究渠道窄,错过多种学习机会。尽管可以参加中长期培训,但本地主导产业不明显,参与受训人,学用不能结合,导致农业培训没有吸引力。加之一部分村干部对本村经济发展和主导产业缩手缩脚,思想保守,长远认识不足,不重视本村长远经济发展和青年创业培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进展慢,一定程度阻遏了农村青年在农业创业。发展现代农业,前期工程资金启动量大,少则上几万元,多则上百万,自筹资金缺乏,种种困扰让农村青年即便是有心创业,也无力投入,制约了农业项目发展上档次、上规模。

二、产生原因

(一)外出打工对农村青年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本地产业吸收的劳动力十分有限。政府也鼓励富裕劳动力外出,**、**、**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大大的吸引了农村劳动力的走向。外出从业参与面广,资金获得直接等特点,优于农业的经济收入。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年**区外出打工人均总收入达16418元,全区外出打工总收入23亿元左右。如此可观的收入,对改善生活条件,解决子女就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两年本地非农务工也开始走强,农村建筑增多,不外出的青壮年每天也能最低挣到100元到**0元收入,眼前利益驱使,务工好于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萎缩成为必然。

(二)传统农业制约农村青年发展

**区山多地不平,农户土地分散,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水利建设损毁复修任务大,大型农业机械进不了地,传统的耕作方式无法改变,要扩大农业生产靠劳力和技术,而劳力和技术缺乏又制约了发展。现有农业生产成本逐年上涨,产品价格波动大,经济效益低位徘徊,农业投资风险依然很大,导致农民不愿在土地上多投入。目前,支撑的农业的是低文化、低技能、低体能三低人员。全区38.2万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22.9万人,占60%;高中文化程度的9.54万人,占24.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5.72万人,占**.9%。大量低素质人员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农业产业无条件,特色产业不明显。由于多数村缺乏帮扶措施和必要的财力支持,农村青年普遍深感农业创业难。

(三)农业技术培训对接错位

一方面是来自农业专业学校困扰。五年前,**区两所专业职中,大同新建职中开设了以蚕茧、食用菌种植、养鸡猪等农业为主专业;新安职中也有固定的以农业为主相关的经济管理、会计电算化等专业。如今为了市场需要和生存发展,承接了政府以外出为目的多项长短期培训任务,农学环境转变,学农生源锐减,学校对农村技能培训专业设置单一化,所以农业培训科目相应调减,甚至无法开设农业科目班。就连区农广校也面临办学困难,七月中旬区农业局在招生关键时期抽调十八名干部,分片包干,由局领导带队用一周时间分赴乡镇办督促落实招生任务。另一方面参加培训人员积极性不高。农村贫困落后,大多数青年对现代化农业发展缺乏认识,选择学习专业随意,加之对免费教育无心里压力、无紧迫感,学员有想学就学,不学就走,学员流失率高达15%。加之农村青年往返学校和家庭之间,一些交通费、生活费用等开支加重了家庭负担,也造成家庭对培训的不支持。由于学员减少,相应专业学校面临对任务完成和获得国家不同类型的补助减少,形成了学校资金紧张的压力,特别是农业人才招生更难,政府陷入一头热怪圈。

(四)农业培训部门之间未形成合力

近年来,职中、农广校教育专业学校,以及劳动、扶贫、科技、妇联、共青团等部门有比较系统的培训项目,相应的都组织过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但在市场经济转型中,都以外出培训为主,更有多数部门对农村以几小时或一两天时间的简单培训而为之,对其农村青年在农业发展问题上培训力度明显不够。其次,各部门虽然都有专项培训资金、场地、师资队伍,但在扶持政策、资金划拨方式和培训计划、目的上却不尽相同,各自为政、各自为营,不能相互协调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极易形成培训内容和对象的重复,浪费有限的培训资源,造成培训目标脱节、影响培训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未能调动社会参与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

(一)重视农业人才优先规划,建立青年人力资源信息库

区镇村三级政府,要统一联手,对村中现有40岁以下农村青年和初、高中返乡毕业生,进行全方位的调查摸底,充分掌握青年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组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信息库。按不同对象、不同年龄段、根据本人意愿和村镇产业,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主动规划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类型、时间和标准。大力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农民劳动者。认真做好以外出培训为主到农业技能培训为主的转变;要根据本地产业发展情况, 由以短期培训为主到与中长期培训并举的转变;由以现有劳动力技能培训为主到与新增劳动力教育并重的转变。增强学农热情,鼓励接受现代农业培训政策,为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农业打好基础。

(二)搭建农业发展平台,改善农村青年创业环境

一是整合领导机构,成立一个专门负责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领导工作办公室。专业机构与部门联手,统一组织联动,做到统一计划,统一管理。镇级设立农业**0工作站,做到农业技术困难有人管,电话咨询有人接,培训认证有人抓。二是完善 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在国家和地方现有政策资源的基础上,着力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对职中、农广校的农业培训资金投入,采取奖、贷、助、补、减、免等多种方式给予特殊支持,特别是对初中、高中毕业后的返乡学生进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实施分片包干办法,北部区域乡镇农业培训到新建职中,南部区域乡镇农业培训到新安职中进行培训,减少交通费用。实施毕业实名报账制,制定培训等级补贴,学员经初、中、高级培训结业后,培训机构凭项目合同书、到乡财政部门报账领款。对交通较远贫困生,免培训费补贴外,报销一定的车旅费用;对青年到见习基地或到创业实训基地实训的,给予见习或实训补贴;大力鼓励和发展社会力量,多途径开展农业技能办学,方便农民接受培训;积极争取企业、院校与乡村培训对接,给予相应的税费减免和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三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结合本镇村主导产业,同步建立一批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业园区,开办青年农场,筑巢引凤。加快创办经济合作组织、农业合作社,培育青年农业科技示范村、示范户步伐,扩大农村青年创业环境。四是落实完善农村青年小额贷款助力资金和优惠政策。对农村青年向农业园区和规模化发展创业者,采取乡镇推荐,财政为农业青年提供必要担保,信用社顺畅对接的便利贷款直接通道。凡是接受农业各种培训后,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可优先享受支农优惠政策。五是建立网络通道。利用村部活动室,积极开通网络服务,运用计算机网络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跟踪服务和指导,及时解决农村青年创业中生产问题、营销困难,为农村青年创造生产服务环境,使农业增值增效。

(三)选好突破口,重点培养一批农业带头人

一是每村优先重点培养5-10人农业规模带头人。根据该村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帮助青年围绕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林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造就一批如粮食种植、大绷设施蔬菜栽培、果树栽培、苗浦花卉种植、食用菌种植、家禽,家畜,水产特色规模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机耕种、农艺工、绿化工等方面的专业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增强引领作用。其次对现有农村青年生产经营能人、农村致富带头人挖掘,协调荒芜耕地快速向他们流转,支持鼓励他们做大做强,拓宽辅助劳力更好的投入农业生产。动员支持农村外出青年返乡创业,借鉴吸收外省外县农业先进成熟经验和技术,建设家园,做到村村都有农业经济致富带头人。再者对新生劳动力(即未能升入高中和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直接由各镇办推荐到农业培训机构接受高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取得大中专学历证书教育、使他们具备高素质农业后备人才。

(四)创新培训方式,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一是以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区农广校)作为总输扭,利用职中、农业部门培训中心现有基地优势,向乡村延伸,向基层加强,设点挂项,打造农民学习加油站。二是支持帮助每村创办 农民夜校培训班,利用农闲、晚间定期开设各种培训班。利用农家书屋、教学光盘,方便农民就近学习,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农业部门对其培训班开展定期认证工作,提高参与度和培训率。三是认真实施送技能下乡培训工程。增加经费,组织农业专家教授到农村讲课,传授科技知识,到现场为村民答疑解难。邀请农村产业起步早,有一定经验的致富能手,采用田间地头、院坝培训、示范性教学。四是保证培训时间,提高培训效果。农业实用技术学时保证10天以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总学时保证2个月;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学时保证1个月。力争做到培训一人,合格一人。

2017年调查报告范文二:

五水共治与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4年的 五水共治、治污为先已经如火如荼开展,为更全面多角度地了解我市垃圾河清理和污水治理情况,收集群众身边还未清理的垃圾河、污染比较严重的黑臭河,并寻找存在的各种污染源等,征求受访者对五水共治的意见建议,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在温州市统计局指导下,xxxx4年7月-8月,xxxx市统计局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五水共治整治情况民意调查。

一、调查总体情况

此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沿河沿岸的居民,这些人群生活在河流附近,对五水共治的各项工作及成效有着更为直观的了解,使调查的结果更具说服力。根据各镇街平原村的分布抽取20个村,每个村计划完成15份样本,计划共完成调查问卷300份。调查采用入户调查和简单随机抽样方式,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00份。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公众对五水共治整治情况知晓程度和满意程度仅有40.9%和62.8%。

二、沿河居民生活方式反映

1、沿河居民生活污水大部分经过化粪池沉淀后排入河流。在对您家产生的生活污水是怎么处理的?问题的调查中,有72%的被调查者选择经过化粪池沉淀后排入河流,有20.3%的被调查者选择纳入污水管网由污水处理厂处理,还有7.3%的被调查者选择直接排入河流。选择纳入污水管网由污水处理厂处理都为城区沿河居民。

2、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集中处理。在对你们当地的生活垃圾是怎么处理的?问题的调查中,有9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村统一收集处理,仅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随意堆放,自行处理。

三、沿河居民对五水共治整治工作知晓和满意情况

五水共治整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要正确对待整治状况。

1、仅半数以上沿河居民知道五水共治整治情况。在对您知道我市各地正在开展的五水共治吗?问题的调查中,有17.5%的被调查者选择知道,比较清楚, 有39.3%的被调查者选择听说过,但具体不太清楚,有43.3%的被调查者选择不知道,没听说, 计算知晓率仅为40.9%。沿河居民主要通过电视新闻、报纸和网络了解五水共治整治情况,有57.1%的人通过电视新闻了解,有25.9%的人通过报纸了解,有31.2%的人通过网络、微博、微信了解。

2、近三分之二沿河居民满意五水共治整治效果。在对您对我市前一阶段五水共治,治污先行工作 的效果满意吗?问题的调查中,选择满意、较满意、一般的被调查者占66%,选择不太满意、不满意的被调查者占16.3%,选择不知道的被调查者占17.7%。针对66%的满意居民,当问到若满意,您认为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有哪些?的问题时,有77.3%的被调查者认为河面漂浮物的打捞和保洁有明显成效,2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河道清障、河岸驳坎、沿河垃圾箱配备、治理乱倒、乱抛垃圾垃圾、清运、填埋工作等工作有明显成效。针对16.3%的不满意居民,当问到若不满意,则主要是哪些方面不满意的问题时,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不满意还有很多污染的河水没有治理超过三成的被调查者不满意治理力度不大,存在应付或造假、边治理边污染,出现反弹和回潮、只治理大的河流,小的黑臭河都没有动超过一成的被调查者不满意工作不细,治理成效不明显、治理后续工作没有跟上,造成浪费、宣传工作没跟上。

四、沿河居民对五水共治治理难度情况评价

1、固体垃圾倾倒污染、生活污水、粪便直接排放、重污染企业未搬迁,企业污水乱排放现象很严重是沿河居民心目中水污染的主要形式。调查数据显示,42.7%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河道边存在固体垃圾倾倒污染现象,42.3%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河道边存在生活污水、粪便直接排放现象,35%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河道边存在重污染企业未搬迁,企业污水乱排放现象很严重现象,13.7%的被调查认为在河道边存在餐饮业污染现象,10.3%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河道边存在农业生产污染严重(农药、化肥等)现象,7%的被调查认为在河道边存在畜禽养殖污染较多现象,6.3%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河道边存在船舶油水污染现象。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污染源查找工作,加强防范。

2、沿河居民认为污水治理工作主要困难为沿河居民保护意识差,边治理边污染、 管理部门执法薄弱,缺乏有效管理手段、整治周期长,难以持久。调查数据显示,52.3%的被调查者认为污水治理工作主要困难为沿河居民保护意识差,边治理边污染,45.7%的被调查者认为污水治理工作主要困难为管理部门执法薄弱,缺乏有效管理手段,39%的被调查者认为污水治理工作主要困难为整治周期长,难以持久,33.3%的被调查者认为污水治理工作主要困难为工业、商业和农业主要污染难以根治。提高居民素质,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符合实际的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3、与上年相比,沿河居民感觉垃圾河清理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明显好转。调查数据显示,在访问的7个项目中(表1),只有垃圾河清理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两个项目,达到半数以上的居民同比感觉好转,分别有71.33%和64%。而重污染行业整治和养殖行业整治仅27.33%和18.33%。

表1:沿河居民对五水共治整治情况与上年同比反映情况

单位:%评价方面明显好转略有好转基本不变略有恶化明显恶化说不清1.垃圾河清理23.00 48.33 23.00 1.33 0.67 3.67 2.河边违章建筑9.67 28.33 40.00 2.67 0.00 19.33 3.河道两边的绿化15.00 23.67 51.33 3.00 1.67 5.33 4.污水处理情况8.33 36.67 44.00 4.00 0.00 7.00 5.生活垃圾集中处理17.67 46.33 31.00 1.33 0.67 3.00 6.养殖行业整治7.00 11.33 31.67 3.00 0.33 46.67 7.重污染行业整治8.00 19.33 28.67 3.33 5.00 35.67 五、小结和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调查显示,有30%的沿河居民认为污水治理的有效措施为开设电视专栏,直接曝光污染水环境的现象和行为,有19.7%的沿河居民认为污水治理的有效措施 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群众配合支持和参与。要把五水共治作为促转型、优生态、惠民生的重中之重。抓紧在全市进行更深、更广、更细地宣传发动,提高居民的素质,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五水共治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参与的浩大声势和浓厚氛围。

第11篇

一、提高对茶产业发展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认识

发展生态茶产业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茶叶具有加工性强的特点,必须通过加工环节才能成为商品上市销售,因此,茶产品的规模发展,必然推动加工业发展。此外,餐饮等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发展生态茶产业可以保持水土,促进生态环境建设。茶树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其本身又是经济作物,它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有效保持水土,变荒山为绿洲。对巩固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青杠坡赴凤冈田坝参观学习生态茶产业化建设

班9月1日,青杠坡镇组织抓茶干部和茶农共86人,到凤岗县田坝村参观学习生态茶园建设和茶叶产业化建设。

在凤冈县永安镇党委何书记和田坝村村委会田主任的陪同下实地参观了仙人岭核心生态茶园、仙人岭生态茶生产加工厂和黔风有机茶业有限公司。听取了镇、村关于生态茶产业化建设及典型经验的情况介绍。通过听介绍、看基地、比效益,拓宽了参观学习人员的视野,增强了带领广大茶农建设生态茶园的信心和决心。

三、完成2009年茶产业工作的具体做法

1.立足“四早”抓好生态茶园建设

一是宣传发动早。

在各茶区书写石灰标语共20条,充分利用宣传光碟、有线电视和调频广播等载体对政府出台的发展生态茶产业政策进行宣传。全镇种茶群众会于8月15日前全面召开结束,让群众及早安排好茶区内农作物收割工作。

二是组织实施早。镇党委于7月10日以青党发〔2009〕85号文件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党政班子成员和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茶工作领导小组,镇党委、政府并组织镇茶办工作人员和部份茶农到乡坝乡和凤冈县田坝参观学习生态茶产业,开拓了茶农的视野,进一步坚定茶农建设好生态茶园的信心和决心。

三是规划落实早。为提高群众的种茶积极性,全体领导干部认真组织召开群众会和土地丈量工作,在规划区原有的基础上,加大茶区基础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此,全镇己完成5条茶区公路、核桃坪茶园便道硬化和22个水窖的规划测量工作,为保质保量完成生态茶园建设面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茶园开挖整地早。8月29日,在县茶桑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始土地开挖整地工作,现在已高标准、规范化开挖整地500多亩,有4台挖机同时工作,力争在本月底全面完成开挖整地工作。

2.采取“五统一”措施建设现代生态茶示范基地

统一干群思想,实现思想观念转变。该镇组织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开展了以“为什么要发展生态茶?怎样发展生态茶?发展生态茶的目的”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通过开党员干部会,带农民群众到风冈县田坝村参观学习,党员干部到茶区开群众会,促进农民从小农经济意识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识转变。

统一技术标准,实现茶园建设规范化。为防止生态茶技术培训“政出多门”,即防止因技术标准不统一而带来生态茶建设标准参差不齐、不规范的后果,该镇请县茶桑局生产股股长为镇机关党员、抓茶干部和茶区群众统一讲解《茶苗栽植主要技术》、《幼龄茶园管理技术》、《福鼎大白茶的性能与识别》等技术课。

统一茶园规划,建设高标准茶园基地。为防止茶园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该镇在实施茶苗移栽前,实现了规划在前、基础设施建设在前,目前茶区已规划建设水窖42个,公路3条5.5公里,机耕道5条10.5公里。

统一茶苗移栽行动,实现茶树移栽规范。为达到今后茶园实现机械化采摘,减少农民劳力投入,降低采摘成本,提高采茶功效。该镇在茶园整地时统一茶园开挖标准,统一定向开沟、统一预留机剪便道,统一茶苗移栽密度。

统一移栽时间,为茶园管理定好基础。该镇在茶园建设上,一是实行茶园开挖整地在10月25日结束;二是茶园清场工作在7天之内、茶苗移栽在5天之内结束,力争茶苗移栽成活率达到100%。

3.生态茶产业发展新举措

(1)造声势,加大宣传。在核桃坪茶公路边立了一排茶字,另外在经过青杠的省道旁茶园内用木架做一个大而显眼的茶字,让所有经过青杠坡的人都知道青杠坡的茶。

(2)学茶艺,宣传茶文化。该镇决定在茶产业上加大茶文化宣传力度,计划在近期选派10名25岁左右年轻茶农到外地学习茶道文化知识和请专家进来传授茶文化知识。

(3)增气氛,办农家乐。在核桃坪及茶园内,办农家乐,内设茶艺表演、品茶、讲茶等项目,要求全镇干部职工带头到农家乐消费,将其炒热,吸引外商及外界人士前来消费,把外面的资金引进来,达到生态茶产业富民富镇的目的。

第12篇

关键词:岗位能力;教改方向;食品及相关单位;食品专业大学生

The employing units post ability requirements for the food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eaching reform direction

Chen Li, Tong Qigen, Dong Yanhui, Liu Haiyan, Jiang Huaixi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6, China

Abstract: For most food professional graduates are not employed by food industries and food related status, to seek solution methods of training direction and social need is disconnect. By the analysis of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ability need which employer positions required for graduates, proposed teaching reform direction and measures.

Key words: the post ability; the direc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food and related units; food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其发展速度也超过了各行业的平均发展水平。这样一个发展迅速的行业为我国就业创造了众多的机会。在“中国本科毕业生需求量最大的50个热门行业”中,食品制品业排在19名,工作需要与专业的相关率为71%[1]。

然而,根据食品学院近年来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分析来看,社会的需求量大并不等于需求双方相互认可的程度高。食品专业的学生就业存在着十分矛盾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食品及相关企业对食品专业的本科生有很大的需求,但是每年都不容易招聘到合适的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及家长都在说就业难的同时,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意到食品企业及相关行业就业。通过近三年学生就业去向统计情况分析,到食品企业、防疫部门、食品监管、餐饮、超市、医药卫生等与食品相关行业就业的学生只占30%左右,就连社会上需求量很大,国家十分重视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毕业生,到食品及相关行业就业的也不超过35%[2-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方面食品行业是一个低收入的产业,年轻人因为生活问题宁愿放弃自己喜欢的专业,也不到食品企业就业,另一方面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要脱节,使得人才需求双方之间产生不能顺利“接轨”。

要解决以上的问题,需要政府调整食品产业政策,使优秀的食品专业人才回归到食品企业及相关行业中来,为食品产业及食品安全建设贡献力量,在食品学院人才培养层面上,也要顺应食品及相关产业的需求,调整教学思路,努力培养出具有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1 用人单位对食品专业大学生岗位及能力需求调查

高校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除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制造、贸易企业之外,食品检验检疫、餐饮业、科研院所及与安全卫生相关的行政执法与监督机构、食品超市是学生就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另外,医院与体育团体中从事营养研究的部门、食品相关的行业协会、从事标准认证的培训机构也吸引了一部分学生就业。

经过对食品企业、餐饮业、科研院所、工商管理、食品检验检疫部门、农村专业合作社、等食品相关行业的调查发现,不同行业对食品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同(见表1)。

2 用人单位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从表1中反映出各主要用人单位对食品专业本科生就业是积极乐观的,但是因为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差别很大,因此给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共同点分析

根据2008年《麦可斯―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本科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能力需求排名(按照工作要求达到的水平由高到低)为:积极学习、学习方法、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聆听、理解他人、协调安排、理解性阅读、疑难排解、服务他人等。由此可以看出,能力需求排名靠前的是基本技能、社交技能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由于食品及相关行业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性质,对食品行业人才的首选要求是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要求从业的毕业生爱岗敬业、重视食品质量安全,有为人民健康负责的责任意识。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不怕艰苦、甘于奉献。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专业素质也是食品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加工工艺、食品检测与质量评价等专业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及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踏实工作和积极学习的作风是十分必要的。良好品质的培养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完成:(1)将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也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考核中,给一定的学时和学分。(2)加大学生生产实习的时间,让其在正规、大型的食品企业、超市、科研机构等管理严格的单位实习3个月时间,以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3)开设食品企业公文类写作(包括项目申请报告,企业总结报告、项目实施报告、新产品研发报告等),提高学生写作、归纳总结的能力。

2.2 食品生产、制造行业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通过对大中型食品企业的调研分析显示,企业提供给毕业生的岗位可以分为3类:

(1)食品生产岗位群,这是一个通过基层生产实践岗位进入技术员、工程师、车间主任、生产部门经理等技术管理岗位的锻炼过程。这一岗位群对学生的作风要求较高,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因为一线的工作比较艰苦,是企业不易留住人的岗位,但也是升职比较快的岗位。它要求熟悉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高效的完成生产任务,掌握生产技术环节的关键点,善于分析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对生产设备的故障、检查、维护等进行技术分析,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够组织生产并协调与研发、物流、销售、客服等部门的关系。

(2)食品检测岗位群,也就是质量管理团队,通过从事理化及微生物检验、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销售、贮运过程的安全控制,企业各种质量认证等工作,从化验员、质检员进入到高级质检员、质检部主任、品控部主任等管理岗位。这一岗位群的要求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能够熟练操作理化、微生物、生物学等检测设备,熟悉生产的流程与关键点,熟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具有较好的文字水平及管理文件的编制能力,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3)产品研发岗位,这一岗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接纳毕业生较多的岗位,许多生产岗位、质检岗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是经研发岗位锻炼而成,逐步走向技术员、工程师(研究员)、总工程师岗位。这个岗位要求毕业生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具备良好的市场调研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查阅和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等。并具有产品评价、包装、营销策划等能力。在研发岗位上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根据食品企业不同岗位群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在本科生培养的课程设计上,提出以下的几点建议:(1)在第4学期增加一门“科研理论与实践课程”,让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研究”任务,这个研究任务可以利用开放的实验室或业余时间完成。(2)以ISO2200-2008为基础,开设一门企业质量管理实践课,模拟企业采购、生产、贮藏、营销的全过程。(3)加强食品检测的强化训练,将企业的常规检测项目纳入到课程中。

2.3 科研院所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在科研单位、高校、营养研究的部门中,对毕业生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首先,是从事科研的经历,研究单位对项目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上手快”,从实验设备的熟练使用、维护以及实验数据的采集整理都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过实践锻炼。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从阅读课题指南、撰写课题申请书,到严密计划、开展研究工作,直至最后进行实验数据分析结论的提出,全面体现了研究团队成员科技资料的阅读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协调安排能力、疑难排解能力及有效沟通能力等。

如果学生在大学期间就经受过科研实践锻炼,他在科研工作岗位上便可迅速成为科研团队的得力助手。因此建议学院的课程要强化学生科研训练,提高他们的科研基本功,具体措施是:(1)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项科研任务,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2)科研过程应重点锻炼学生使用先进仪器和设备。(3)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计算在学分之内。(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研竞赛,并以学分奖励。

2.4 大型食品超市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2007年超市食品安全调查发现,有四成的超市有问题。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大部分食品是从超市购买的,大型的连锁超市更有自己的食品配送中心。由于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国家对超市食品安全监督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超市对食品专业大学生的需求显著增加。

超市中的食品及农产品采购、贮藏、销售是最重要的环节,需要对食品及农产品产地、食品安全法规、食品标签、食品保鲜、质检等有关专业知识的毕业生进入岗位。另外,许多超市内设有西点、凉菜和熟食加工间,也成为一个小型食品加工厂,因此食品加工管理人员及产品研发人员也是超市所需要的。

针对大型超市所需要食品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建议学院组织愿意到超市就业的学生进行2个月的实习,初步掌握超市食品管理及营销的方法。另外再开设“商品知识”和“超市食品安全管理”2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2.5 农村专业合作社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近4年来国家支持的一种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国家允许其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农产品加工也就成了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农村中缺乏掌握食品加工技术的专业人才,因此对食品专业毕生的需要是迫切的。

合作社要求毕业生的知识面要广,第一需要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书写各种项目申请书、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报告及熟练的计算机技术等,也就是等同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第二是农产品及食品加工技术和相关知识,包括生产、贮藏、营销知识。

学校为合作社培养的人才除了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外,动手能力也十分重要,还要具备农产品营销能力。建议增加公文写作选修课和农产品营销课程。

2.6 食品相关协会、认证机构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食品相关行业协会、学会对毕业生的公关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希望毕业生有较好的文字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敏锐洞察食品行业最新形势和行业热点,及时关注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国内外同行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通过大型会议、专业培训及相关展览的策划、组织,全面体现学生的良好协调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从事标准认证的培训机构,要求毕业生工作仔细认真,灵活性强,有团队意识,有较好的文字基础,了解食品工厂建设、食品工作、加工设备及食品和农产品标准化文件对认证的作用,掌握实验室常规仪器的功能和使用,懂得食品企业的GMP、QS、ISO22000、SSOP、HACCP等认证工作程序和方法,熟悉食品行业的法律、法规。

针对以上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建议对于毕业后有意向到学会、协会、认证机构工作的学生,加开“会展策划”、食品企业“GMP,QS,ISO22000认证”等选修课程。

3 课程体系及就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因为受到“厚基础、宽口径”国家人才培养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校食品专业大学生没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占80%以上。研究生也有70%以上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报考所选择的专业,教育方向、职业规划、用人单位三者的人才观严重脱节,造成了食品专业毕业生不能良好的对接。因此对学院人才培养总体规划有以下几点建议。

3.1 基础能力的培养以实操来考核

所谓的基础能力是指语言、写作、计算机办公及网络查询、完成工作额度、协调沟通及管理等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大学4年的教学中。如大一到大二进行实用公文写作、大学应用文、调研计划与报告、活动计划与总结基本能力培养,大三到大四进行科研申请报告、项目完成报告、新产品研发与营销方案策划、项目团队管理、工作总结等基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有所用。

3.2 就业教育融入到学生实习中去

要让大学生尽可能早的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努力方向,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有的放矢。具体做法是,在大二学年中邀请与食品相关的用人单位报告未来3年内准备引入人才岗位、能力要求、知识结构,利用小学期、暑假进行2个月的用人单位实习工作,让学生与用人单位对接,充分了解企业所需,规划职业定位,为以后专业课学习的侧重点找准方向。

3.3 模块化的专业培养模式

对于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专业教学课程,应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来制定,针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型食品仓储超市、科研院所、餐饮业等用人单位的要求制定专业课模块,让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来重点选择。并且在大四3个月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科研、实践环节,与企业直接结合达到无缝对接。

总之,学校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如果培养的人不能为行业所用或不适应行业的发展,那么就应该改革课程体系。北京市食品行业人才需求是多样化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变化,因此灵活的课程设置和尽早对学生开展职业化教育,是解决教育方向、职业规划、用人单位三者人才观脱节的重要手段之一。希望学生学有所用,希望社会能聘用到合适的岗位人才。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中国2011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报告[EB/OL].edu.省略/a/20110609/000095_10.htm.

[2] 吕凤英.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对策[J].天中学刊,2007,22(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