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舞蹈教学

舞蹈教学

时间:2023-01-12 07:26: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舞蹈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舞蹈教学

第1篇

舞蹈是艺术的一种,它具有自己特殊的属性与本性。有人说:“舞蹈是动作的艺术。”指的是以人体为工具,以艺术化的动作为物质材料。也有人说:“舞蹈是情感的艺术。”指的是以人物的情感或演员的情感为动力。大多数人都说:“舞蹈是艺术之母。”指的是从远古时期最先产生的舞蹈即与音乐、诗歌三者融为一体起,知道当今舞蹈仍与音乐、诗歌密切相关。这些话显然都有道理。

正因为舞蹈艺术本身具有上述这些特殊性,所以便决定舞蹈教学也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性。现就舞蹈教学的几个主要问题略抒浅见,以就教于同行。

一、综合素质的培养

舞蹈教学首先要高层建瓴,从宏观全局出发,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切不可就舞教舞。

因为舞蹈的特殊性,所以要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和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来抓,要力避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常言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磨刀”的重要作用,也就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

那么,综合素质主要指何而言呢?笔者以为,应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

其一是思想品德素质。“德艺双馨”、“学演艺,先学做人”,我国前辈艺术家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从艺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继承。舞蹈是人的“形体艺术”,劳动量极大,所付出的辛苦与经历的艰苦也极多;舞蹈又是“青春艺术”,舞台生命极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昙花一现。所有这一切,都要求立志学习舞蹈艺术的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要具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真正具有“愿以汗水浇艺花,敢用身躯增欢乐”的舞蹈精神,并以此作为“舞魂”。

其二是心理情感素质。舞蹈是情感的艺术,每一个舞蹈语汇,都是情感的表达方式,缺少情感的舞蹈,就是“僵舞”乃至“死舞”,没有舞蹈的鲜活生命。因此要强化学生联想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感情体验力与情感投入力的培养,还要强化学生意志力与心理承受力的培养。

其三是文化艺术素质。艺术的高低,艺术家的高低,最终都要体现在文化的较量上。缺少文化素养,学生就很难成为真正的舞蹈演员,其舞蹈作品也就很难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不要说所表演的作品的文化含量与文化品位,就是一般演出的舞蹈节目,也离不开对作品时代背景、主题意蕴、风格特色、人物情感的文学层面上的分析、理解、把握。不懂得舞剧《宝莲灯》是由戏曲《劈山救母》改编而来,不懂得这部舞剧是“线型戏剧式”结构又怎么能成功地扮演剧中的人物呢?当然,艺术素质也很重要,音乐、美术(包括绘画、雕塑等)、建筑、园林等知识,都应尽量掌握。同样,不知道舞蹈剧《丝路花雨》是“敦煌式”舞蹈,也就无法跳活“飞天神女”与“反弹琵琶”等独舞,根本不可能演绎出“复活了的敦煌壁画”。

二、基功技能的培养

如果说,综合素质是“软功夫”的话,那么基功技能就是“硬功夫”。综合素质决定制约着基功技能,反过来,基功技能又体现促进综合素质,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因此,舞蹈教学理所当然地要把基功技能的培养作为“正业”、“主课”,绝不能不务正业、喧宾夺主。

基功包括腿功、腰功等;技巧包括连续(翻身类、转类等)、复合(平转接空翻、平转接掖腿或吸腿等)、高难技巧(个人技巧)等。对学生要求要全、圆、难、严。并努力使技能转化为技巧。

三、灵气悟性的培养

第2篇

(一)练习肢体的柔韧性。肢体的柔韧性是指人的各个关节活动幅度以及肌肉、韧带的弹性和伸展能力。学舞蹈为什么年龄大的人不如年轻的人学得快学得好?主要是身体的柔韧性好差的原故。对于一个初级的舞蹈学生来说,练习肢体的柔韧性主要是增强肩、腰、腿、髋的等关节肌肉、韧带的伸展范围和弹性,协调肌肉活动中的收缩和放松,这样以后做出来的舞蹈动作就显得轻松自然,身体线条舒展优美。不仅如此,肢体柔韧性的练习还是贯穿于舞蹈的全过程,是经常性的练习,通常学生做动作或排练剧目前,都要先柔韧性练习,即所谓的“热身”,这样既能保持和提高肢体的柔韧度,还能把训练中的受伤机率减到最小。所以,我们进行舞蹈初级阶段的教学就应首先从练习肢体的柔韧性开始。

(二)练习重心的稳定性。重心的稳定性是指把身体的某一部位的关节为轴心进行运动而不走形不变样。我们在看舞蹈剧目时,为什么演员能做出优美的旋转动作,原因在于表演者能很好地控制重心的稳定和身体的平衡。初学舞蹈,练习重心的稳定性能使身体保持平衡,让力量均匀地分布于支撑点,减少身体承重部位的压迫和损伤,将训练中的动作紧张和疲劳降到最低限度,从而养成正确的练习方法,形成规范的舞姿。要做到身体重心的稳定平衡,则要通过掌握“外开”获得有利的支撑面积,通过“肌肉”合理分配力量,通过“协调”找到动作感觉,而这些都要经过多加练习来掌握。特别是在舞蹈学习的初级阶段,练习好重心的稳定性是日后达到完美舞姿、轻盈跳跃、流畅旋转的重要前提。

二、第二阶段教学目标:以“身韵”练习为要点,培养学生的舞蹈感觉

我们培养一个优秀的舞蹈学生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外,还须同时具备良好的舞蹈感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身韵”。“身韵”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前者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后者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二者的要有机结合,才能做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身心并用”。“身韵”是舞蹈艺术的灵魂,学习舞蹈必须围绕这一核心内容,通过练习来达到培养“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良好舞蹈感觉。

(一)形。“形”是舞蹈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是一种外在的、直观的体态,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我们通常赞誉舞蹈演员的表演动作“行云流水”、“龙飞凤舞”,“曲迥婉转”、“闪转腾挪”,是因为演员把舞蹈动作中的“形”准确充分地表现出来。“形”可以说是舞蹈外观的形式美,是一种最直观的动作表达方式,所以它是中学舞蹈教学的核心内容。在前一阶段基本功练习之后,舞蹈教学首先从‘拧’、‘倾’、‘圆’、‘曲’、‘平圆’、‘立圆’、‘八字圆’为主要的基本训练元素,由浅入深逐步展开练习,掌握舞蹈在静止时的体态气质、在动作运动过程中的路线和轨迹,以及“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的瞬间变化。

(二)神。“神”是舞蹈者通过自觉的意识、意念、感觉来支配舞蹈动作,是舞蹈者心态和内涵的表达。“神”是舞蹈的内在韵味,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批评舞蹈动作呆板僵硬,没有生气,说得是在做动作的“形”时,缺少了内在的“神韵”,没有很好领会舞蹈“形神合一”的境界。在舞蹈训练中,“形”与“神”是一个柔合体,动作由人的意识来支配,而人的思想内涵则要通过外在的动作来表达,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中学生学习舞蹈,除了掌握动作要领外,还要细心揣磨每一动作的内在“神韵”,训练中每一最细微的过程、最简单的动作都应是陶冶神韵的过程,不可一味的只追求动作的难度而忽视对“神韵”的培养,把握了“神”,“形”才会有生命力。

(三)劲。“劲”是我们对舞蹈动作的内在节奏和层次进行力度处理。

“劲”是舞蹈中的节奏美,动作中的“动中之静”或“静中之动”都是靠劲头的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常听到有人这样评论某一演员“姿态动作挺好,劲头不对”,说得就是劲头运用不适当。舞蹈中的“劲”和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是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之中。中学生练习“身韵”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在舞蹈动作时,有着轻重、强弱、缓急、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等的对比和区别,从而掌握舞蹈的动作的力度美和节奏美。

(四)律。“律”是舞蹈动作中所包涵的自身律动性和它所依循的规律。

“律”能让舞蹈产生合乎规律的流畅美,我们要求一般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要能一气呵成,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般,说得正是舞蹈中的“律”。舞蹈动作的编排往往都很注意动作间的自身律性,用规律性的动作来适应剧目的情节和音乐的节奏,它不是几个动作的简单拼凑所能达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也要掌握动作的规律性作为舞蹈培养的目标之一,让学生们在练习时熟悉动作的衔接规律,动作的运动走势,动作的变化效果,体会到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理解中国“舞律”的精奥所在,让学生的舞蹈能得到全面发展。

三、第三阶段教学目标:以技巧训练为突破,提高学生的舞蹈能力

技巧是所有的舞蹈作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舞蹈中技巧能力的体现,就好比是音乐作品中的滑彩段,是展示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段落,由此,观众能分辩出演奏水平的高与低,在舞蹈中也是如此。大多数的舞蹈作品总是采用高难度或是连续性较多的技巧动作来抒发作品较为精彩的段落,使整个作品更加完善。无论在众多的中外着名舞剧和获奖舞蹈作品中,都不难看到技术技巧存在的重要性,我们教学第三阶段之所以把技巧能力作为提高舞蹈能力的突破点,正是基于这意义所在。

(一)跳。“跳”是将舞蹈地面动作脱离地心引力向空中做平衡性发展,

是舞蹈的重要技巧之一。学生经过前两阶段基本功和身韵练习后,对舞蹈的基本要求、基本身法、基本韵律都有了一定的实践,但那些都只是地面练习。“跳”能把地面上的一些动作应用到空中,形成高低对比和鲜明的对照,给人一种立体美感,达到丰富剧目表演形式多样化。舞蹈能力要想有新的提高,就必须把动作练习进一步深入,在技艺难度上升级,而“跳”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练习好“跳”这一技巧,对于学生今后能多方面掌握展示艺术内涵的手法,增强舞蹈表现力提供了能力上的保障。

(二)转。“转”是围绕某一肢体为主力重心将舞蹈形态呈圆周形拧倾作

为动力重心,它可以是芭蕾舞中直体的转,也可以是中国舞中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舞姿造型上的转。“转”的方法有很多种,是舞蹈表演中常用的技巧。“转”的身法性很强,可以由上往下或由下由上的转,还可在转的过程中把各种舞姿复合和流动,可以说是舞蹈“身法”的延续和创新,甚至可以说“转”是舞蹈“身法”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将学生的“身法”练习提高一层次就是要重点加强对“转”的练习,在把握好“转”的基本要领后,再把“身法”的其它动作融入到“转”当中,这在实践教学中是提高学生舞蹈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翻。“翻”是以腰为轴,身体在水平线倾斜状态下的翻转,是舞蹈

技巧中的独特形式。“翻”的种类样式很多,变化也很精彩,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旁提”的形态,它和“转”一样都是舞蹈“身法”的特殊形式,它用各种不同的速度和节奏、不同的连接、不同的性格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官效果,从而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和情调,是舞蹈艺术的一种形象性表现手法。学生练习“翻”就是要把其流动性、复合性、对比性应用到舞蹈表演中,它和“跳”、“转”一样都是增强舞蹈表现力的要求,是提高技巧能力的必经阶段。

四、第四阶段教学目标:以剧目排练为重点,综合学生的舞蹈素质

我们评估一位学生舞蹈水平的高低不是单看其某一动作的难度大小如何,而是要看她在舞蹈的综合素质,一位优秀的舞蹈家拥有的不仅仅是突出的表现能力,还具备了良好的理解能力,二者的综合才是我们舞蹈追求的目标,中学舞蹈教育就是要培养这样的素质型人才。第四阶段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将舞蹈动作元素综合,将舞蹈文化知识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培养人才素质的这一最终目的。

(一)舞蹈元素的综合。舞蹈元素指的是前三阶段教学中的基本技法、身法、神韵、形态、点线等诸方面的核心因素,将舞蹈元素分化各个阶段来重点培养,是出于教学效果上的考虑。我们知道,舞蹈这门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形体语言。它受历史、政治、地域、民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又形成了多种类的舞蹈形式,每一种舞蹈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中学舞蹈教学并不能像专业舞蹈学校那样,把舞蹈分成芭蕾舞、古典舞、民间舞、当代舞、现当舞等舞蹈种来分别教学,而是要把诸多舞蹈种类的元素进行提炼,形成一套适合中学教学的内容,有重点、有目标地分阶段培养学生的舞蹈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到最多内容的舞蹈教育,这对她们今后在舞蹈方面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舞蹈能力并不是经过某一阶段的培养就能得到全面的提高,某一阶段的内容只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但舞蹈的练习经常是多方面结合进行的。如基本功训练就结合一些基本的身法进行,“跳”、“转”、“翻”技巧也相互组合进行练习的,而技巧练习又常常结合“身韵”内容进行。总之,各阶段的舞蹈练习是既有侧重点,又相互紧密联系,最终都要进行综合,只有把舞蹈元素进行全面综合,才能达到舞蹈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整合。舞蹈元素的综合有两个主要内容:

1、基本元素综合为发展元素。即把舞蹈的基本功、基本身法、基本技法进行综合,发展为多种身法综合练习,多种动作综合应用,多种技巧组合练习,以达到动作应用自如和“二度创新”。

2、发展元素综合为应用元素。即把综合后的舞蹈动作应用到剧目表演当中,从表演中得到实践,从实践中领悟动作的精髓,近而深层次地理解舞蹈的内涵,提高舞蹈的表现力,从而掌握舞蹈外在的技法要求和内在的神韵素质。

第3篇

关键词:拉丁舞;少儿舞蹈教学;技术教学;理论教学

艺术教育的教学宗旨是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以往应试教育之下,学生、家长和学校追求高分,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呼声越来越高,家长的眼光不再局限于孩子文理科成绩的提高,而是开始关注艺术类的学科。我国舞蹈事业近几年的发展迅猛,也为更多有志于在舞蹈上有长远发展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专业的舞蹈教学帮助了不少学生圆了他们的考级与大学梦。少儿在舞蹈学习过程中,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身心也得到极大的发展。舞蹈训练提高了他们的团体合作精神,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但是,我们在体会舞蹈教学上成功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这之中的不足,以便改进目前少儿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少儿舞蹈教学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少儿舞蹈是舞蹈最基础的阶段。少儿由于处在身体与心理不断发展的时期,记忆能力和身体的灵活性都非常好,开展舞蹈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少儿的综合素质,为我国舞蹈界培养新秀。总的来说,少儿舞蹈教学的主要特点有:结合少儿身体发育状况进行体能与舞蹈技术教学;为学生提供简单的理论教育,在学生心中建立舞蹈的概念和基本知识系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自信心为教学目标。接下来具体探讨目前少儿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体能与技术教学

舞蹈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在我国少儿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和技术教学是开展舞蹈训练的重要措施。少儿处在身体发育的早期,骨骼以及韧带都没有成形,开展适量的体能训练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发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体育舞蹈对身体的柔韧性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在体能训练中开展柔韧度的训练必不可少。有的舞蹈教师专业素养不够高,在对学生进行柔韧度的训练过程中没有做好充分的保护措施,学生因此受伤。轻者会出现韧带拉伤,重者可能会引起瘫痪。另外,我国少儿舞蹈教学中,舞蹈技术教学明显不够。很多舞蹈教育机构过于追求最后的成舞表演,忽视了对少儿的技术教学。也有很多舞蹈教师认为少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但是理解能力比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倾向于直观的动作传授,让学生模仿,而减少了技术的详细讲解,也导致了一些学生对舞蹈技术的认识不深。

(二)理论教育不够

舞蹈教育不是简单地进行身体训练,它需要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舞蹈概念和知识系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技术训练中根据理论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但是纵观我国少儿舞蹈教学,我们发现很多舞蹈教师没有提高对舞蹈理论教育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很多舞蹈教育机构认为少儿无法理解这些基础理论,并且他们不是舞蹈专业院校,也不需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另外也存在很多舞蹈教师的理论素养本身就不高的情况,这样就更阻碍少儿舞蹈教学的完善发展了。

(三)学生兴趣的培养

舞蹈是一门结合音乐进行身体训练的艺术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少儿的艺术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但是由于我国针对少儿舞蹈教学的研究不够,学生兴趣的培养明显不足,这也就降低了少儿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以少儿拉丁舞教学为例,我们会发现少儿在刚接触拉丁舞时兴趣非常大,学习态度积极,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的兴趣明显降低。好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学生兴趣提升的重要性,不进行创新和调整,这是少儿拉丁舞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舞蹈的最终呈现形式是少儿能够跟着音乐节奏完整地跳下一支舞蹈,少儿进行成品舞汇演可以增加舞台经验,在掌声中体会舞蹈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少儿拉丁舞教学

拉丁舞是一种重要的体育舞蹈形式。它对速度和力量都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说,5~12岁是拉丁舞学习的黄金时期。拉丁舞能够有效矫正孩子的身体形态。经过长时间拉丁舞培训的孩子能够改正弯腰驼背的身体形态,并及时改正抓耳挠腮和咬指甲等不良习惯。拉丁舞所用音乐大都欢快有力,节奏感非常强,少儿学习之后能够改变精神面貌,展现出活泼自信的性格。虽然拉丁舞对少儿来说有非常多的好处,但是我国拉丁舞教学时间毕竟不长,教师的舞蹈教学经验不足,少儿拉丁舞教学发展成果不够显著。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少儿拉丁舞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一)做好学习前的准备

孩子一旦下定决心学习拉丁舞,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首先要为孩子准备好拉丁服、练功鞋以及拉丁舞鞋,这些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做好服装上的准备才能让孩子安心训练。教师也要在拉丁舞训练前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包括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特点的了解,选取专业合适的教学音乐,编制良好的教学套路和教学学案。

学习前的准备还包括课前对学生的形体训练。目前我国拉丁舞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形体训练。由于拉丁舞不像民族舞和芭蕾舞那样需要基本功的展示,所以在拉丁舞训练中形体的训练量被不合理地减少。拉丁舞对学生的速度和力量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开展形体训练非常重要。一般笔者会在课堂的前25分钟进行形体训练,选取节奏欢快的音乐做背景音乐,从头部开始训练,包括头部快速摆动,肩部的绕转,手臂的打开,双手、腰部和腿部柔韧性的训练,采用双头翘、仰卧起坐和俯卧撑等加强学生的力量练习。

(二)加强基本步训练

拉丁舞总共包括五项舞种,分别是伦巴、恰恰、牛仔、桑巴和斗牛。这五种舞蹈各有特点,舞步花样非常多,但是都强调基本步的训练。但是我国好多拉丁舞训练机构急于求成,单纯强调花样,少儿基本步掌握得不好。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基本步的教学比较枯燥,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如何创新基本步教学成为很多教育机构的教学重点。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制定了详细的基本步教学计划。我们都知道伦巴是一种节奏相对比较缓慢的舞种,4拍走3步,这可以降低学生基本步学习的难度。

举例来说,在进行伦巴原地踏教学中,先向少儿学生讲解这一舞步的节奏:one two three four,然后根据双脚的运动线路,把这个过程简单地概括为“踩、抬、转、放”,学生根据这个口号进行练习。笔者会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姿势纠正,学生掌握了这一基本步之后再把英语口号贯彻到基本步当中,然后放音乐让学生进行训练。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然后进行成果展示。

(三)创新教学模式

相比其他舞蹈,拉丁舞的专业术语比较多,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拉丁舞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教学创新。举例来说,伦巴舞种的八个基本步分别是:八字胯、原地踏、库克拉恰、前后步、方步、定点转以及纽约步和手牵手。另外,这种舞步强调胯部的转动和上身的平衡。俗话说:“在跳伦巴舞时,舞者的上身是英国绅士,下半身是巴西勇士。”这些对于少儿来说理解难度比较大,如何让少儿理解这些专业术语是拉丁舞创新教学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笔者会在训练前进行认真备课,如果在课堂中会涉及到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术语,笔者一般会根据少儿的认知水平进行改进创新。比如说在讲解库克拉恰时,笔者是这样向学生讲的:“在你的左方有一只害虫,需要你把害虫踩死,出左脚,踩住害虫,碾压害虫,收脚;害虫没有死掉跑到了你的右方,出右脚,踩住害虫,碾压害虫,收脚。”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能够理解库克拉恰的主要步骤,随后笔者再对学生的动作进行仔细讲解。

舞蹈是少儿综合素质良好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有人曾说过:“说不出来就要唱,唱不出来就要跳。”这充分展示了舞蹈的重要性,所以改进少儿舞蹈教学模式对于促进我国体育舞蹈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丽.体态律动在小学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7).

[2]张怡.浅谈素质教育背景下发展舞蹈教育的作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3).

[3]刘晓.浅谈少儿拉丁舞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3).

第4篇

关键词:儿童身心;科学施教;严而有情;全面提高

儿童舞蹈作为儿童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以直观、形象、生动、活动的特点,为广大儿童所喜爱。它可以从儿童的身体素质、情感、注意力等方面陶冶儿童的性情,并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宜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那么在舞蹈教学中,针对提高孩子综合素质这一目标,怎样才能科学地上好儿童舞蹈课呢?

以下是我对儿童舞蹈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把握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搞好舞蹈教学的前提

教儿童学习舞蹈,首先要了解儿童。所谓了解儿童,就是要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动作发展情况和接受水平。从生理的角度来说,儿童骨骼较软,容易变形,肌肉力量弱,弹力小,易疲劳。因此,他们的平衡能力,控制能力及肌肉的收缩力都很差,如果把适合成人的那一套把杆练习搬过来是不可取的。需选择适合在地面上进行的规范系统的素质练习,以锻炼儿童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力量和关节韧带和柔韧性。在动作上适当地强调一定的技术、技巧能力,如通过扩指、推指、小波浪、提压腕等动作锻炼儿童的手腕力量;通过上摆臂、屈伸臂、分晃手、大波浪等动作锻炼儿童手臂的灵活性;通过绷脚,勾脚练习锻炼儿童的小腿及踝关节部位的肌肉力量及脚型的优美。

在心理上,儿童大多好奇、好动、好模仿,想象力如丰富,当然也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弊病。所以,在儿童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就会考虑到儿童身体发展的自然规律。动作力求舒展,短促有力,节奏欢快,从而表现出他们活泼可爱的性格。在上课中我发现,6岁以下的儿童,他们的胯、腰的软度非常好,但在做动作时有气无力、松松散散。为了克服发现问题,我在兴趣练习的音乐选择上,首先选一些节奏鲜明,动感很强而且歌词琅琅上口的音乐来配合练习。这样,让孩子们先听觉上把音乐的位置感找着,再让他们根据音乐做一些形体动作。这时,教师不要过分强调动作的规范,而应该从他们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指出问题,改正问题,同时注意适时表扬他们的优点。美国舞蹈家史蒂文森先生说过:教课内容不能超过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因此,儿童舞蹈教学必须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出发,因龄而异,科学施教。

二、科学的训练方式是舞蹈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

在指导训练时,要注意训练的科学性。因为儿童期正是人体的骨骼、韧带的及各种器官系统处于不成熟的发育过程,儿童的动作幅度、运动量,承受量有别于成人,教师要耐心地讲解动作要领,慢慢地启发引导儿童学习,千万不能给予强烈的外力训练,如强压、强板、对身体的软、开度的训练也不能超之过急,应恰如其分,循序渐进,以免给儿童带来过多的压力,甚至造成创伤。更重要的是要从儿童的兴趣培训入手,科学地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鉴于此,儿童舞蹈的训练任务首先是让儿童的各个部位参予训练,其次,引导他们掌握一定的舞蹈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小组合,学会一些短小的兴趣舞蹈、情绪舞蹈,启发儿童逐步得到舞蹈表演的情绪体验,产生对舞蹈内涵的“悟性”。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儿童舞蹈童心、童态、童趣的特点,教给他们学习方法,以生动、具体、丰富多彩的形式,设计安排教学内容,既要新颖又要与儿童的能力相吻合,做到条理清晰,效果明显,这就是有了科学性。

儿童时期的意志力薄弱,集中注意力的持续时间短。所以,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对有变化的基本动作不易模仿、接受。对于那些吃力枯燥乏味的基本功手位脚位的训练极易产生疲倦感,根据儿童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基本功分解训练。用语言、手势提示法作为信号输入。在兴趣舞蹈训练中体现记忆保存,在情趣舞蹈中体验记忆强化,这种循环教学方法,将基本手位、脚位及基本动作变成小组合,利用儿童短期的注意力,进行动作单一训练,使儿童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这也是科学性。另外,用一定表演性的动作小组合来调动儿童的新奇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所学的动作较连贯的在大脑中保持下来。这样,儿童对舞蹈的兴趣会在教师的启迪下引向更高层次。即经过了兴趣——乐趣——知趣的发展过程,完成这一过程,学习的舞蹈才能得到巩固。

科学的训练方式,使自然状态的孩子很快腰立起来了,胸腰有了,肩顺了,脖子、胳膊、腿也显得修长,手、眼、身、法、步的训练,更使孩子们的形体、神态与众不同,连走路的姿势都不一样。在街上一走就会听到有人说:“这些孩子肯定是学舞蹈的,形态和气质都不一样。”

三、精心施教、严而有情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舞蹈教学质量的关键

舞蹈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师要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做孩子们的好朋友,让学生喜欢自己,用笑容征服孩子。永远不要说你不行、你真笨、你怎么就学不会呢?这些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语言永远不要用。多鼓励、多夸奖,给学生自信。你会得到孩子的热爱,并且和你一起快乐地舞蹈。

由于学生的年龄不同,心理特征的不同,老师对各类学生施教的方式上也是不同的。但最基础的一点是表达语言应该通俗易懂,且富于形象感。由于儿童的再创造力差,所有的舞蹈动作、节奏、表演等,全要靠教师一招一式、一点一滴地反复教授,这就需要花很大的心血和有对事业献身的精神。例如,很多孩子踢旁腿时低头,臀部向后。毛病出在哪里呢?我就让学生分别做动作大家互相看,有时选出动作做出准确的同学和做得错误得同学分别做示范动作,让每一个学生都举手发言,说出他们做的对在哪里,错在什么地方。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动脑筋想每一个动作的要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学会说学会做,能找出毛病和优点,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辨别力和鉴赏力。此外,在教授过程上需注意对基础差和领会能力弱的学生以耐心细致的指正,不能轻易在众人面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应巧妙、委婉地告诉他没完成动作的原因所在,给以正确的指导和鼓励。我们要爱护每个孩子的上进心和微小的进步,鼓励向优生看齐,尽量使全班水平接近。同时也对优等生提出更高要求,让他们在良性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前进。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儿童舞蹈教学要实行“严而有情”的教学方法。“严”即严格要求。要教育孩子们有吃苦精神,让他们懂得“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按照科学的训练方式,循序渐进,严格要求。“有情”即要像父母一样关心体贴孩子。感情上的投资,必然会唤起孩子的爱戴,要达到学生对老师的尊重,首先老师要尊重、信任、宽容孩子,要常常鼓励表扬,少一些指责和批评。通过“严而有情”的教学方法,努力创造出一种和谐的、相互依赖,彼此尊重的师生友谊,以达到教学目的。

儿童舞蹈是舞蹈艺术的一个分枝虽然是小儿科,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她同舞蹈艺术一样有着它特殊的社会功能。儿童需要舞蹈教育,所以我们更应认真地探索、开拓、创新舞蹈教学之路,勃发、腾飞儿童舞蹈教育事业,这是我们儿童舞蹈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热爱是事业的基础,勤奋是事业的保障,让我们点燃自己无私的奉献之火,在儿童舞蹈这块艺术园地里拼搏、奋发!让儿童舞蹈这朵艺术之花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开得更加绚丽夺目,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齐俊丽.儿童舞蹈的特点,音乐教师信息网.

[3] 王同礼,王晓钟.美的寻觅——全国少儿舞蹈艺术论文集[M].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第5篇

[关键词] 舞蹈编导;舞蹈创作;编舞技法;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056-04

舞蹈编导教学作为舞蹈教育的一个领域,是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舞蹈创作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舞蹈编导教育活动过程。培养的学生要面向现代社会和未来,他们应该具有想象力和独创性、不因循守旧等特点。这些都依赖于舞蹈编导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目的是否准确,教学思想是否端正等因素。多年来,舞蹈编导教学尤为突出的是“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联想、想象能力,直觉创造能力。学生学习舞蹈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满足学生对于求知和创造的需求,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与艺术想象力,开发个人情趣与审美倾向,引导学生真正走上与自身艺术素养和语言积累相接的创作道路。

1 编导教师要教授学生如何进行舞蹈创 作,并非教师本人的创作

1.1 学生的编舞作业雷同

常常看编导课考试,发现全班所表现的编导教学结果是一种动作风格、一种呼吸节奏、一样的表情、一样的思路、一样的结构特点、一样的选材。笔者认为,舞蹈编导教学应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个性的彰显,是创造性的闪光,更是每个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在相对规则的教学目的和编舞技术技法的原则下,进行创新、创造、创意的结果。

1.2 到底是“谁”在创作

应该明确的是,编导教师是教授学生如何进行舞蹈创作,并非教师本人的创作。创作要表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然是表现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不能是表现教师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为客观事物在头脑里的反映如果不由学生表现出来,教师无法感知,自然更无法表现。如果由学生表现出来,自然也不存在通过教师来表现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有实际通过动作语言、造型符号、流动线条、动作色彩或舞蹈音乐等媒体表现了某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学生本人,才进行了创作。许多的编导教师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并非教授给学生创作的方法和规律,而是自己置身于创作当中,忽视了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创作,其结果可想而知。

那些仅仅停留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阶段或者仅仅将这种认识抽象地提供给学生去进行具体表现的编导教师,并没有进行实际创作。例如,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创作一部舞蹈作品的,教师不是这部舞蹈作品的创作者;向学生提供主题、讲解素材的使用、创作步骤和要领的也不是创作者。如果不仅是告诉学生如何创作,而且教师本人也动手来编舞,就可以视为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创作。

1.3 教师要做到“授之以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编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舞蹈编导的教学是指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编创活动。简单说来,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对学生来讲,知识是重要的,但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方法。编导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一种关于“舞蹈创作”的技术和方法,这一点毫无疑问。舞蹈编导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法上应“授之以法”,让学生用所学习的技术和方法去编自己的生活、理想、体验、感受等。如何增强学生的编舞能力,提高其水平,关键还需教师在编导课上的有效指导。

2 编导教师不能因为教“创作”就“迷头 认影”

2.1 考试课到底是考“老师”还是考“学生”

编导教师的辅导是一定不能少的,但教师的辅导永远不能把一个班变成一个模样的人,这样就很可怕,学生没有了个性,都成为一个个教师的“翻版”,就连走路、说话、爱好、行为举止、意识、追求等都惊人的类似,这不得不说是舞蹈编导教学的失败。教学的结果展示,成为老师的个人成果的大展台,教学班级成为了舞团,教师也霎时间被蒙上导演、总编导的光环。笔者不禁要问,考试课也好,毕业实习演出也好,剧目创作也好,到底是考“老师”还是考“学生”,到底是表现教师创作水平的高低,还是表现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

2.2 教师背着学生走路,能走多远

如果把学生喻为教师的孩子,孩子不会走路,家长不能代替他们走路,你可以背着孩子行走一程,你总不能背着他行走一生。看到编导教师在手把手的教学生“动作”,手把手的为学生“抠动作”,手把手的以身“试型”,模仿再模仿,修炼再修炼,动作整理一组又一组,结构调了一个又一个。教师很累、学生也很累,教师很辛苦,学生也痛苦,或许现在感觉不到痛苦,但总有一天他会成长,痛苦的或许更久。其实这是非常简单的一个道理,舞蹈编导是学习舞蹈创作为本体的教学,如果学生只是教师创作的“工具”,那不如成立创作工作室,可以随意的创作,变着花样的创作,大不必需要教务处安排既定的教学大纲、培养方案、教学目的、教学课程等一系列的教学计划。因此,舞蹈编导教学和舞蹈创作本身没有矛盾,也压根就是两码事,教师不能忘记本真的授业解惑的宗旨,更不能因为教“创作”就“迷头认影”。

2.3 要学生正视现代舞

人们一提到现代舞,总是会想到灰暗,想到那些所谓一般舞蹈作品不能表达的“阴暗面”。其实不然,身体语言只是一种媒介和载体,什么样的思想都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历史上的现代舞作品也有许多积极向上的作品,如林怀民的《薪传》、伊莎多拉邓肯的《马赛曲》、吴晓邦的《游击队之歌》、玛莎格莱姆的《神话寓言》等都是表现人类积极向上、追求未来的崇高精神的。教师的人生价值观念与教学观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因此说,现代舞的风格和创作不是一种,而是多种,不是随心所欲的“发泄”,更不是个体对社会家庭的不满表达,也不是另类的人生,或与众不同的哗众取宠。现代舞和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没有两样,都是人们喜怒哀乐的各类情绪的表达。

2.4 “使劲的编”能编出什么花样

教师为学生的课堂舞蹈创作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有思想、有追求、有深度的舞蹈佳作进行分析和讲解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提高编舞水平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那种认为借鉴就是模仿,学好编舞就是在教室使劲的“编”,跳好舞蹈就是不断的“重复练习”,从音乐找灵感就是使劲的听的教育观念,笔者认为多少会有点“残悲”。

编导的学习是一个个性的、创造性的、创新性的、革命性的学习,没有文化底蕴,没有“头脑”的智慧,没有宽泛的艺术感知,“硬编”或者“使劲编”也编不出什么花样。编舞家的灵感获取从历史上能看到的、听到的已经很多,灵感的来源可以是一部文学作品、一幅画、一件小事、一次没有预谋的旅行等。学习编导要善于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和灵感的捕捉,“想象就是你在脑海中构思的一种想法,在内心里勾画的一幅图画,在情感上感受某种事物的能力”[1]。那么,为什么舞蹈编导教学中,学生每天都在编,都在很苦的用工,都在夜以继日的苦编,而图书馆、阅览室、自习室等见到读书的编导学生却为数不多呢?因此,笔者认为,学习舞蹈编导不仅要好好编,更重要的是好好想想,怎么编?为什么编?编什么?为谁编?谁编?编谁?多设想几个问题。心中把问题琢磨透了,想清楚了,行动自然就有目的了,闷头苦编,费力不讨好,动作表达雷同,选材结构雷同,呼吸雷同,造型雷同,就连走、跑、跳也雷同,没有个性,没有创意,没有了生活,这就是刻意的编的“成果”。

3 编导教师要把握好四个编舞教学的环节

舞蹈编导课上,看似平常的“小主题”编成舞蹈,也能让观者悟出生活的哲理。舞蹈不能叙述事情的经过,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环境,才可使作品内容血肉丰满。而编舞要用动作写出编舞者自己的生活经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何组合动作才能使观众明白自己的意图,这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上好编导课,笔者认为应抓好如下四个环节的编舞教学。

3.1 一定要学生把话说出来

这是舞蹈编导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要想使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做到有话可说,教师就要认真设计好导语,较自然地引出话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迪他们思考,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舞蹈编导课程话题的讨论中来。引导学生确立“编舞与技法使用”的观点,突破常规,触动学生新的思维,激起他们的编舞兴趣,使他们打开话匣,展开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3.2 一定要说出编舞的理由

通过上一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已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二个环节就得要求他们阐述“为什么”。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阐明编舞或创作的道理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刚开始学生还不知从何说起,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启发引导他们发言:你认为应怎样编?如果学生回答编排的方法和自己的设想,教师可再问:为什么这样编,缘由是什么?如何解释你的编创方法?这些问题的设置,就是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掌握阐释道理的基本方法。

3.3 一定要找到编舞的技术支撑

学生阐明道理后,接下来的第三步就是引导他们为自己提出的观点找到相应的编舞技术支撑。这个环节教师要打破过去那种教师说学生听、记的传统做法,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找寻支撑点,教师再给予补充说明。当然,学生所用的技术与形象之间不一定全都典型精当,教师一定要鼓励为主,尽可能调动他们编舞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热情,引导他们主动地投入到编舞技术与内容语言、形象中来。

3.4 一定要学生参与评课

学生们编创了一段技术练习、舞句、舞段、造型、小品、一个完整的作品等,也阐述了许多编创理由和一些编舞技术手段,使用了一些丰富的舞蹈素材。存在的问题肯定是有的,教师应该对他们进行分析筛选,做出恰当的取舍点评。这个环节,笔者认为除了教师作出回课的评论分析外,还要组织学生给学生作评析。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自评,相互评课,都是舞蹈编导课授课过程别重要的部分。教师最好不要拿着个人观点说好坏,授课就是讲技术的使用恰当与否、是否准确、是否能够使技术运用的娴熟等。在创作上,因人而异,教师应该允许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多种个性的存在,要鼓励别样的创意、别样的创新,纠正雷同的做法。

4 编导教师要及时处理作业回课时容易出 现的三个问题

4.1 忌把编舞技法绝对化

一部成功的舞蹈作品一定是独特之作,总是以新颖的视角、新奇的表达和新鲜的内容,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如果失去了新、奇、巧,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但新奇不是玩小聪明,不是一味地玩编舞技法,不能把编舞技法绝对化。编舞技法是实现作者舞蹈编导意图的重要条件,是构成舞蹈作品艺术性的内在因素,是通过不断的编导实践纯熟自如、富于创造性地运用于创作过程中。学习编舞,要习得规矩,又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规矩。识得技法,并能将技法运用“活”,是掌握舞蹈创作的重要标志。舞蹈作品的创作固然要运用各种编舞技术技法,但决定这些方法和技术能否充分发挥作用的是编导的基本功。

4.2 忌脱离现实生活的“技法化”

舞蹈作品是现实的触动,是生活的折射,是编导思想的天空中瞬息即逝的一颗流星,短暂而璀璨夺目。千姿百态的大自然虽会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但复杂多样的现实生活永远是最重要的创作源泉。日前,舞蹈编导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习作许多脱离现实,多为沾沾自喜的孤芳自赏。这种现象的发生,要么是学生对社会生活反应迟钝,要么是缺乏直面生活的胆识和勇气,要么就是在一种强烈的表现欲,一种所谓“多产”观支配下“工匠式、技法化”的制造,后者可能很严重。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前边提到的一味地玩编舞技法耍小聪明密切相关。学习编舞要表达编导对于现实生活的真知灼见,表达编导对于社会真、善、美、假、丑、恶的感情,要能够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现实。

4.3 忌表达及风格的“雷同化”

学生作业惊人的类似,总感觉好像在哪儿看过。这说明,一方面,创作中的雷同现象比较突出,带有明显的模仿或者变相模仿痕迹;另一方面,更为深刻的原因是许多学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陷入了“模式记忆”之中。许多学生的认识存在问题,认为现代舞、古典舞、芭蕾舞、民间舞都有一定的程式或模式。无论是表达方式,还是动作风格本身,甚至包括形象性语言,他们都在有意无意的模仿着所谓的“大师”级作品。这种惊人的模仿或相似不能不说是编导教学的误区。

5 编导教师要有效的做好五个教学引导

5.1 引导学生把掌握的知识综合运用到编舞中

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舞蹈编导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技巧。在编舞技法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些经过编导教师个人长期积淀和锤炼的间接经验,让学生快捷地懂得这些成果或者沿着一条简洁、顺畅的道路去编舞,无疑是一条高效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编导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规律揭示出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励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想象目标的桥梁。

5.2 引导学生对舞蹈创作进行大胆假设和想象

艺术家的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以大胆的、有个性的想象为出发点的。大胆地想象是创新的起点,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舞蹈的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他来源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及由客观现实激发起来的充沛激情,因此舞蹈家对客观事物入微的、敏锐的观察,是想象得以产生的先决条件。”[2]

在舞蹈编导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编舞蹈大胆进行假设,寻找各种将想象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编舞的创新技能。教师要摒弃狭隘的“单科”思想,确立各种知识相互贯通、渗透和融合的意识,为学生广泛联想、移植、改组所掌握的知识,产生新念头,提供丰富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尝试各种各样的创新思想,激发其创意思想的诞生。

5.3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编舞技法

编导教学应遵循创意、借鉴、创新的规律。编导是一种技术技能教育,从其形成的过程来说,必定是由生活到感悟,由感悟到创造的过程。首先,正确的编舞技术技法是学习舞蹈编导的开始。如从单一造型、动作的字、词、句的学习到的一组、一段动作的延伸,尔后到结构、语言、形象等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一部作品。编舞技术技法是学习舞蹈编导的必由之路,学生学习编舞应以编排技巧、技能为重点,不是简单的模仿有关技术。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编舞技术练习,由技术练习过渡到艺术创新。让学生反复地练习单一造型、短句、舞句、舞段、小品的编排,逐渐形成自己的编舞技能,自然就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作为一种编创技能,学习舞蹈编导必须铭记创新为目的的规律,切忌“统一粮票式的”、“模仿性的”、“跟风性的”、“膜拜性的”没个性的编舞。

5.4 引导学生要去感受、去观察、去体验生活

舞蹈编导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训练学生如何将生活感觉、体验等转化为舞蹈作品。培养学生在艺术上具有创造性能力的训练过程,也可以说是舞蹈编导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在平时的训练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使之能够将生活中有意义的原型整理转化成舞蹈形式,引导学生勤于舞蹈构思能力的训练,动作的呼吸流畅、流动线条的饱满完整、造型的准确生动、动态动律素材的巧用到位、空间与力量的把握等,都需要一点点的磨练。编舞的学习要有细腻的感悟力,要感受生活,去观察,真正体验生活,还要检验自己能否在最平常之中发现不平常,这是学习舞蹈编导的关键。

5.5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科技积极阅读

编导教学要避免片面强调技巧,缺乏思想性。编导就是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能指导编舞。高校在校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思想必须由正确的理论为导向,典型的事例为楷模。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博览群书,充分利用网络阅读,积累编创素材库,并用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待创作。舞蹈创作的基础就是生活,而生活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生活中充满着美、丑、真、假、乐、苦、喜、悲等,各种各样的人生感悟。

总之,舞蹈编导教师要善于创造性的传授知识,善于把复杂抽象的知识简单化、直观化。教师要创造性的教,学生要创造性的学,教师不但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获取知识。编舞技法教材及教学法的完善建设迫在眉睫,编导教师个体创作经验化的教学论有待改善,教师应积极的探索有效的舞蹈编导教学规律,完善编舞技法的基础理论以及不断改善“编舞教学和舞蹈创作”混淆的教学状况,扮演好自身“教师”的职业角色。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唐代舞蹈教学

张爱玲在《谈跳舞》中说:“中国是没有跳舞的国家。”其实大唐盛世,中国的舞蹈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无论是宫廷内还是在社会上,舞蹈教育活动都有很大的发展。官办舞蹈教育机构的完备与层层设置,社会舞蹈人才的大量培养,都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舞蹈教育活动的发达。粗略翻检《全唐诗》,创作过有关乐舞诗歌的就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近三十位大家。大唐舞蹈的妖冶美艳,激起了诗人们的创作才情,也说明了那个年代的舞蹈辉煌。所以欧阳予倩说:“大体上讲,西周、西汉和唐代形成了舞蹈艺术发展的三个高峰,而唐代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而这种舞蹈盛世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当时的舞蹈教育活动,正是由于有了优良的教育体制和政策,艺人的增多和技艺的增长才成为舞蹈繁荣的最大驱动力。

一、唐代的盛世舞蹈

欧阳予倩先生在《唐代舞蹈》一书中,对这一时期的舞蹈做了高度的概括和精彩的阐释。文舞的阴柔潇洒,武舞的荡气回肠;唐高宗的寓战略战术思想于破阵乐,武则天的用上九百人的夸大的《神宫大乐舞》,唐玄宗的令人惊叹的新型技术舞者回身换衣,以及平韦后之乱后所作的《光圣乐》;小型舞蹈的健舞、软舞;最为人称道的,还是舞者“羽化而登仙”的《霓裳羽衣舞》,轻纱罗曼的服装,时缓时急的节拍,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也就是唐明皇杨玉环这对恋人了。

二、唐代舞蹈的政府政策

唐政府关于舞蹈的态度,在皇帝们对待自己的娱乐生活中就能看的出端倪。在唐代,凡是宫廷举行大宴,必定要进行乐舞的演出,如群臣朝贺皇帝举行宴会、招待兄弟民族使者、庆丰收、欢迎玄奘从西域返长安等都要举行大宴,整套地演出各种乐舞。还有上文提到那几位皇帝所作的舞蹈,并且远远不止这些。国家政策的制定者们,爱舞蹈,享受舞蹈,自然也就为了自己纵情声色支持舞蹈事业的发展。

另外,唐代有针对百姓的“禁舞”条例,实际的意思就是只准皇帝老儿高兴,不许平民百姓娱乐舞蹈。封建的统治阶级,把民间的歌舞表演集中到宫廷里,自得其乐,同时把这种享受当做一种特权,不许民间同享。唐代还曾明令禁止散乐百戏到农村去表演,《唐会要》卷34说,违反禁令的艺人,或者是接待他们的人家以及村长,就要打三十板,艺人解回原籍服重役。这样做的理由大致上有二:一是等级观念;二是维持统治,也就是怕平民聚众闹事。

三、唐代舞蹈的教学机构

提到唐代的舞蹈教学机构,一定会让人想起教坊和梨园。《教坊记》载:“右多善歌,左多工舞,尽相因成习”。说明当时居延政坊的左教坊以舞蹈训练为主。《新唐书》卷二十二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

《新唐书•百官志》载:“武德后,置内教坊于禁中,武后如意二年,改曰‘云韶府’,以中官为使,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唐代教坊主要负责宫廷俗乐的创作与表演,人数众多,是颇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乐舞百戏的创作和演出单位。自成立以后,它便成为宫廷娱乐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为唐代音乐舞蹈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教坊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但在教坊中担任最高职务的,却是宦官,职务即教坊使,全称为“总监教坊内作使”。据考证,唐代第一任教坊使是范安及。安史之乱后,宫中如此庞大的乐舞机构和众多的乐工舞人变成了统治者的负担。至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教坊的规模和人员已越来越小和少,此时的教坊虽然还没有解散,但比起盛唐之时其规模和人员已远远不及了。教坊乐人隐于民间,大部分人晚景凄凉,只能在晚唐官商宴会的歌舞声中追寻开元盛世的记忆。

梨园是唐玄宗专为自己设立的乐舞机构,因在禁苑附近的梨园而得名。主要是教授和演奏“法曲”,能够选入梨园的都是最优秀的乐舞艺人,因此即有《唐会要•杂录》载的:“开元二男,上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皇帝梨园弟子。”梨园弟子从太常乐工中精挑细选,男性艺人300,住禁苑的梨园;女性艺人数百,住宫中的宜春北院,都称作“皇帝梨园弟子”。公元755年之后,宫廷乐舞机构逐步缩减和衰落,统治者也愈来愈无心于乐舞。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99年)梨园终于解散。梨园已经消失一千多年了,但它的名称却一直沿用至今。

四、教学机构中的教学活动

舞蹈艺人在宫廷娱乐中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平时陪伴玄宗和杨贵妃度过无数欢乐时光的正是这些杰出的艺人。

首先是挑选学生。教坊设立之初,乐人主要有两部分成员构成,一类是原太常寺中的散乐乐人,一类是藩邸的散乐乐人。除此之外,青楼一直是教坊选拔乐人的重镇。公孙大娘是教坊杰出的剑器舞家,经常舞于华清宫御前,郑峪《津阳门》诗云:“公孙剑伎方神奇”,僧怀素见之,草书大进,受其舞蹈顿挫之势的启发,神奇的舞技才能使众艺触类旁通。张云容是杨贵妃发现的舞蹈天才,曾为之舞姿倾倒,留在身边精心培养,并格作诗颂扬相赠。

参考文献:

[1]欧阳予倩.唐代舞蹈[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窦培德.大唐盛世的皇家宫廷舞蹈.当代戏剧,2003.1.

[3]王松涛.从胡舞的流行看盛唐气象的多元性与延续性[J].中华文化论坛,2008.1.

[4]柏红秀,王定勇.关于唐代教坊的三个问题[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5]左汉林.唐代梨园弟子的产生与沿革考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6]柏红秀,王定勇.唐代第一任教坊使考[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5.2.

第7篇

掌握高难度的表演技能不是高校的舞蹈教育目的,其目的是通过舞蹈表演或欣赏表达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记忆中有关的印象、经验,体会到更加宽广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含义。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产生的,人们通过舞蹈表演或者舞蹈欣赏对整个社会生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目前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应该对通俗舞蹈教学与艺术舞蹈教学结合起来,以一定比例安排课程和实践,注重实用性舞蹈的培养。非舞蹈专业的学生开设舞蹈选修课,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将舞蹈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把舞蹈的成绩纳入全面评价学生素质的体系。舞蹈教师应首先使学生明确高校开设舞蹈课的原因。然后使学生明确舞蹈选修课的学习目的,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舞蹈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置合适的教学内容结合舞蹈教学的特点,使学生学会鉴赏舞蹈,体会舞蹈之美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完成高校的舞蹈教学。

1、社交舞蹈,当今社会交往频繁,为了增进朋友间的友谊,联络朋友之间的感情,交际舞蹈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拉丁舞(伦巴、恰恰恰、桑巴、牛仔),摩登舞(华尔兹、探戈、狐步),时而激情昂扬,时而缠绵性感,时而动作柔美、时而热情洋溢,时而气势轩昂,时而威武雄壮。

2、体育舞蹈,社会生活工作压力极大,释放巨大的压力保持身体健康和良好的体态美是越来越多人们的美好追求,将舞蹈和体育相结合,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例如:肚皮舞、健身舞、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以及我国传统的武术中的舞剑、舞刀和象征模拟各种动物、特定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等;

3、教育舞蹈,为了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养人们团结友爱、加强礼仪,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

弥补高校舞蹈教育不足,提高舞蹈教学质量

由于高校的各种形式的舞蹈教育还没有大规模普及,高校的学生对这种不属于自己的专业的课外艺术形式不是很了解,所以在对其态度上不存在学习动力和学习目标。当前高校舞蹈课程主要有四点不足:

1、老师主要是以以前的老教材为主进行教学,没有什么新意,固步自封,新老师、年轻老师主要是以个人的观点以及个人经验进行教学,继而常常出现专业性很强的舞蹈动作和组合,使学生很难理解。

2、高校的舞蹈教材很少,新教材较少、创新和统一性都不足,更没有一致的教学衡量。

3、高校的舞蹈老师没有什么教学实践,要么太专业,要么照本照抄。

4、现有的舞蹈设施很少,目前还有许多的高校没有自己专门的舞蹈教室。

针对目前高校对舞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也有许多的专家和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意见。结合这些观点,笔者认为:

1、在教师的培训中,学校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定期的组织学校的舞蹈老师外出考察,把其他高校包括社会团体搞的出色的东西和地方学习过来,同时把新老教师结合起来一起培训,让老教师向新教师学习一些新的方式和方法,同时也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新老师,从而达到互惠惠利的效果。

2、大量的引进新教材,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引进一些与时俱进的教材。同时学校在组织专门的舞蹈人才把这些教材从新组合,从中整理出统一的教学衡量再组织老师们统一学习,形成统一的教学度量衡,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3、解决老师们缺乏实际教学实践的问题,可以把老师们组织起来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进行一些演出进而真正了解观众们的需求,例如CBA(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球队中的泉州队的篮球宝贝就是泉州某高校的舞蹈队,她们在比赛中的热辣舞姿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其实她们也就是一群十几岁的小姑娘,她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临时的差不多三到四年一换,但是她们一直没有解散,每年都有许多新鲜的血液注射进来,她们之所以能保持这种能量的源泉就是因为符合了观众们的需求,在紧张激烈的比赛间歇给观众们一种放松的享受。其实泉州篮球宝贝们的这种做法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4、针对教学器材的解决上应该也是以投入为主,加大针对性的投入,购置一些对自己有所帮助的教学器材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舞蹈教学。5、现在社会上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并不是只限于老套传统的舞蹈,新式的各种舞蹈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增加一些新式舞蹈的教学也是很有必要的。

丰富高校的舞蹈活动组织形式,激发舞蹈学习热情

舞蹈本来是一种活泼灵动的表现艺术,需要灵感、需要激情、需要创造力。高校学生在各种丰富多彩的与舞蹈有关的活动中和实践中,可以放松心情,解放心灵,进一步激发高校学生舞蹈的创造潜能。高校的舞蹈教育中丰富舞蹈活动的组织形式,激发舞蹈学习的热情也是高校舞蹈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目标,舞蹈课作为提高学生审美素质,提升学生舞蹈技术储备的主要平台。在高校教育构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我国高校对于舞蹈教育的普及不够完善,尚处于探索时期,为此高校舞蹈教育应该在原有的教学状况、教学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校园的舞蹈活动。

1、开展校园集体舞比赛。通过集体舞比赛活动能够吸引众多大学生参加和观看,使大学生在参加和创作中,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意识与个性化思维;在参与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还能展现青春风采活力四射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2、举办大学生舞蹈节。大学生舞蹈节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加强全校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更好的交流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体现舞蹈节的艺术宗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娱乐平台。

第8篇

[关键词]非舞蹈专业学生 舞蹈课 途径

针对非舞蹈专业的艺术高职学生,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在开这些学生的舞蹈课程当中,分为形体、身韵、民族民间舞、社交舞、流行舞等内容。其目的是:进行形体和舞蹈素质的基本训练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身体姿态和舞蹈基本素质训练,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形体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节奏感,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柔韧性;掌握舞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民族民间舞的风格和特点,学习具有典型性的民族舞的基本动作,掌握各民族的基本动作及其具有代表性的组合级舞蹈;介绍、了解社交舞和流行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丰富学生的娱乐生活,紧跟时尚潮流,在社交场合中进行交流和自娱自乐,更加具备现代人的形体和精神风貌。

形体课程是学习舞蹈课前最重要的一项基础课程,也是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首先对学生的基本体态加以改善,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站立方法,其主要开设有地面练习、把杆练习、中间练习。(肩、胸的训练、腰部训练、髋部训练、腿部训练、脚步训练、把杆练习、把下练习、跳跃、旋转、翻身等)在上课前对全身进行热身训练,这样能让学生不那么容易受伤,再进行软度和组合的练习,要求学生克服自然形态的各种毛病,有一个正确的形体,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会使他们对肌体的运用从本能的无意识状态过渡到具有舞蹈功能的意识状态,我的舞蹈课中,强调气质与情感的培养,通过各种舞蹈的姿态训练使四肢动作协调,躬胸、驼背等不良习惯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优雅的举止。这种外形气质的形成是舞蹈对学生产生的最直接最显著的美育功能。

教师应采取措施进行诱导,激发学生的感情。例如:设定故事情节与一系列情景,用丰富的教学用语进行描述。比如学跳各民族舞蹈为例,东北秧歌《开门红》属于喜庆欢快的且表演性较强的节日类舞蹈,动作中例如推门、张望、招手,用手绢遮脸等的设定,来表现东北女孩细腻丰富的内心活动等等;再如《草原小姐妹》的舞蹈教学当中,在学习模仿蒙族特点的舞蹈动作,了解民族文化背景及族人的生活环境之外,教师可以为舞蹈设定情景,“在蔚蓝天空的衬托下,一群美丽可爱的蒙族小姐妹们,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尽情地欢歌起舞,忘记了所有的烦恼,”蒙族是马背民族,在舞蹈中有标志性的骑马动作,通过舞蹈体现蒙族人奔放开朗的性格,这些都可以在表演过程中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这些必要的语言描述使学生真正融入了舞蹈,充分感受和体验了舞蹈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这种乐趣来自于他们全方位的主动参与、来自于他们对民族民间风情的感受和体验、来自于他们对舞蹈文化的理解。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舞蹈赏析,通过演员的眼神、亮相、丰富的情感表现向学生传达如何与观众进行交流,通过眼目传情,向观众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果眼睛里没有任何内容,再优美的舞蹈动作也没有感染力,观众可以通过舞者的面部表情,直接感受其中情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舞蹈中眼神的利用非常重要。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以及对舞蹈课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在舞蹈表演当中,情感的融入也非常重要。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具有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功能,它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舞蹈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舞蹈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舞蹈课堂教学应更多地建立在参与和感受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动”起来、“舞”起来才会对音乐对舞蹈有真正的体验和理解。舞蹈是直观性、表演性很强的艺术,符合了学生模仿、好奇心强的特点,为广大学生所喜爱。但常常事与愿违,当学生们带着好奇、带着欣喜步入舞蹈殿堂后,学习过程枯燥而艰辛,尤其是起步阶段,长时间的基本功训练单调而乏味,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那么,非舞蹈专业学生怎样学好舞蹈课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良好的舞蹈教学氛围

1.良好的学习氛围。将舞蹈教室装扮得整洁明亮、生机盎然,具有舞蹈艺术的氛围,学生在这美丽的环境中学习舞蹈,可以保持愉悦的心情,增强了对舞蹈艺术美的直观感受,提高了对舞蹈艺术美的追求。

2.创设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一个充满爱心、相处融洽,积极向上的人际环境。这是一种无形环境,主要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情感外露并支配理智,情绪容易波动。在舞蹈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情感有其特殊的意义。舞蹈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学生只有在良好的情感状态中学习舞蹈,才能充分地体验舞蹈美并表现出来。

(二)运用合适的舞蹈教学方法

1.准确、规范和具有美感的示范。因为学生的年龄特点,先入为主会导致他对你和所学专业的兴趣,教授舞蹈动作时,教师富有感染力的示范动作尤其显得重要。教师应认真对待每一个舞蹈动作,力求做到优美、到位、漂亮、投入且有亲情,有的动作太难学生不易掌握,可将动作分解分步骤,由易而难由浅入深地进行直观教学,学生有了兴趣,学的时候就特别认真努力,当音乐响起,他们也能自由优美的舞蹈,脸蛋笑得是那样的甜美。

2.不断地激励。教学中,有时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会让学生信心倍增,注意力更集中,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的态度更要亲切、耐心,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心理,因人而教多些个别辅导,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训练更自觉,只有让学生们觉得自己有了进步,他的兴趣才会更浓。

(三)合理的设置舞蹈训练课程。舞蹈的基础训练对学生们来说都异常的艰辛,特别是对于刚踏入舞蹈殿堂的学生来说,要克服的是惧怕心理。那么如何将枯燥无味的基础训练设置成学生喜爱的课程,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1.切实制定好教学目标。舞蹈基础训练是一项持续性的培养,不在于一朝一日,而是不断的循序渐进,基于这一特点,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始终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由浅入深地推进,让学生在不急不躁的身心状态下逐渐掌握技能,克服惧怕心理。

第9篇

(一)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

当前很多大学舞蹈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具体表现为:第一,在进行舞蹈理论知识的教学时,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也多局限于教材之中,缺乏有效的拓展与深入研究,使学生在学习相关舞蹈知识时造成学习知识的有限性,视野狭窄;第二,缺乏对学生个人差异的尊重。当前有一些大学教师仍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式,不能有效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将学生的个性进行抹杀,不利于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第三,当前在大学舞蹈教学中很多学校都非常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对于学生知识的熏陶缺乏必要的重视,致使很多学生虽然在舞蹈上有较为出色的成绩,但却缺乏一定的人文情怀与艺术修养。

(二)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

当前很多大学舞蹈教室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有:第一,很多大学舞蹈教室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与训练时,只凭借个人的力量进行传授,缺乏对教学辅助设备的利用,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缺乏趣味性,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第二,一部分大学舞蹈教师在上课时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不懂的知识点或者动作技巧,只是单一用嘴或者重复动作的方式帮其解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不利于教师高质量教学的实现;第三,一些大学舞蹈教师在上课时,只是按照教学体系进行,不能有效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不利于学生相关知识的学习。

二、提高大学舞蹈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技术以及学校的其他资源进行舞蹈教学。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基本动作技巧时,可以通过实际的演示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全方位的掌握动作技巧的内容。此外,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在多媒体设备上播放图片,帮助学习更好的掌握知识点;第二,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演出中帮助学生学习舞蹈知识。大学里学生会有很多演出的机会,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在进行彩排、比赛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技能方面的指点,帮助学生增强对舞蹈知识的深入理解。

(二)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首先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不要照本宣科,而是应该及时了解、学习先进的教学观念,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从而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第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安排。由于教材更新的速度普遍比较慢,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时下最新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掌握,然后根据学生的接受、学习情况,将其进行合理的安排;第三,教师在教授学生内容时,不要局限于教材,而应该以教材为基础,不断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拓展和深入,增加学生的艺术修养与相关知识的积累。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学高质量的前提保障,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教师应该自觉对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掌握高效的授课技巧,使其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的掌控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交给学生,并且能够让其获得相关知识的学习,从而促进大学舞蹈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总结

第10篇

舞蹈状态要求舞蹈学习者的身体能进入一个适合跳舞的状态,在舞蹈教学中,学生如果没能进入一个舞蹈状态,将会直接影响舞蹈动作的质量和舞蹈表现效果。可见,舞蹈状态在舞蹈教学中有很强的应用价值。首先,能集中学生的思想。舞蹈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口传身授,这很容易让学生精力不集中,影响教学效果。而在教学前教师能让学生进入一种舞蹈状态的话,学生在感官、神经系统、运动器官都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大集中了学生的思想和注意力,有利教学。其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舞蹈动作质量。舞蹈总之是学生由内而外发展而成的,是学生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身体进入一种舞蹈状态后,都能合理的控制舞蹈动作的节奏、力度、路线等,提高舞蹈动作的准确度和灵活度。最后,有利于学生完美的诠释舞蹈作品。舞蹈是一种视觉艺术,其艺术魅力可以通过可视化的动作形态表现出来,如布景、服装、灯光、形态动作等。将学生身体带入一种舞蹈状态后,学生能更快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舞蹈角色中,加强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和细节上的处理,以更好的诠释舞蹈作品。

二、舞蹈状态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转变观念,提高舞蹈教学的重要性意识

为了更好的将舞蹈状态融入到舞蹈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转变传统的观念,提高其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意识。一方面,学生必须在基础课学习的前提上,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舞蹈学习中,尽最大能力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要主动参与到更多的舞蹈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将所学的舞蹈动作合理的展示出来。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必须提高舞蹈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加强在舞蹈课堂教学中的建设,促进舞蹈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将舞蹈状态科学的融入到舞蹈课堂教学中,以提高物体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舞蹈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不同学生的舞蹈状态,进而更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学习和掌握舞蹈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2.区别对待,明确各个舞种的动作要求状态

每种不同风格的舞蹈有着不同的舞蹈动作,进入舞蹈的状态也会有所差异。舞蹈动作一般分为神色性动作、声名性动作和装饰性联络性动作。神色性动作是一种描绘人物思维、性格及激情的动作,有必然类型性和归纳综合性等特点,如描绘人物激情时,会有扭转、跳跃等动作。声名性动作是一种展示人物行走内容和目的的动作,有象征性和模拟性等特点。装饰性联络性动作主要在舞蹈中起渲染作用,也会将其用于其他两种动作的过渡。如我国传统舞蹈中晃手、垫步、布雷步、滑步等。因此,舞蹈动作要求状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舞蹈状态,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明确各种舞种的动作要求状态。以中国古典舞教学为例,其动作要求状态讲究气匀、气平、气稳,舞蹈动作是在“圆、曲、拧、倾”等基本形态下形成的。古典舞讲究动作的延伸性,表现刚劲动作时,短时间内要合理的运用和控制体内饱满的气息,等到亮相的刹那,一股气息喷发而出,展现强大的爆发力。当要表现柔美动作时,呼吸舒缓有序,要能人动的控制气息,以使展示动作时形如流水。要做到这些,必须要保持一个状态,即人体腹部肌肉要始终处于一个良性的紧张状态,促使胸腔能向两旁扩展,同时胸廓运动肌群吸气的幅度不宜过大。在这样一种舞蹈状态下,所展示出的舞蹈始终是自然可控的。

3.尊重学生,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

在舞蹈教学中科学的应用舞蹈状态,关键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学生通过利用自身的空间想象思维,在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一种情景,将自己带入这种情景后,通过展示身体动作和画面描述来完美的表现舞蹈的艺术魅力。如在“天鹅湖”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有关黑天鹅的故事,让学生能切身感受黑天鹅的悲壮情感,然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如果自己是黑天鹅会以什么样的舞蹈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情感,逐渐将学生带入一种舞蹈状态。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已然将自己作为舞蹈故事中的主角,会用自己的生命去感受舞蹈、表现舞蹈、释放舞蹈,获得最佳的舞蹈表演效果。

4.更新方式,培养学生的舞蹈艺术素养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本身包含了一种特殊的魅力,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和掌握舞蹈这种艺术魅力之所在,培养学生的舞蹈艺术素养。这也是舞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就必须要有良好的舞蹈状态。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完善学生的舞蹈状态,提高舞蹈教学的有效性。在“民族舞蹈”的教学中,以蒙古舞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给学生播放一些蒙古舞的音乐和视频,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学生在蒙古舞高亢、律动的音乐声中,会不自觉的摆动身体,达到调动学生身体活跃度的目的。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蒙古舞的基本动作,让学生从身体动作上感受蒙古舞的狂野不羁,学生逐渐从接触舞蹈状态发展为融入舞蹈状态,加强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认知和掌握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三、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舞蹈文化;舞蹈教学;重要性

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当中,各族的舞蹈都是在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舞蹈文化中融入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智慧的结晶。舞蹈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被不断的传承,直到现在各个民族舞蹈还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然而在当下舞蹈教学中,加大学生对舞蹈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我国舞蹈教学现状分析和舞蹈文化对舞蹈教学重要性的体现两个方面来对舞蹈文化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探析。

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舞蹈文化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在对舞蹈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其与其他各类艺术之间进行了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主要是以表演者的舞蹈为主,一些音乐、道具为辅的表演形式。舞蹈具有精彩绝伦、音乐动听感人、舞美神奇变幻、道具造型逼真、剧情扣人心弦、内涵丰富雅致等特点,这些特征完全符合当代人们对美的追求。

1.我国舞蹈教学现状分析

现在大多数的人其中包括一些高校的领导在内都普遍的认为舞蹈只是音乐的一种衬托,是一种歌伴舞的形式。如果没有了音乐,那么舞蹈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此外还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只要是带着身体律动的都认为是舞蹈,比如说简单易学的广播体操。这中错误的观念体现出了人们对舞蹈艺术的概念与舞蹈艺术的本质存在着一些偏差,这对我国舞蹈教学的普及带来极大的难度。

舞蹈教学质量的优劣关键的因素在于师资力量的建设,老师作为教学事业的指导者,公共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由舞蹈教师的质量和数量来决定。学校领导大都不能够认识到舞蹈的普及在学生们生活中的重大意义,目前大部分的地方师范学院的舞蹈教师的数量较少,因此,舞蹈教师们的压力较大。对于这个问题,学校的领导应该多关注舞蹈的教学,提高舞蹈教师的数量来减轻现有教师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地方院校的舞蹈教师并没有机会去进行舞蹈的培训和理论知识的深造。这样舞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能与现代流行的舞蹈和理论知识结合,不利于学生们舞蹈素质的发展。对于以上问题,地方师范院校的领导们应该利用放假的时间来对舞蹈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培训,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2.舞蹈文化对舞蹈教学重要性的体现

将舞蹈文化融入到舞蹈教学环节中是舞蹈教学文化性的集中体现。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是针对某种舞蹈的肢体形态来让学生进行模仿,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舞蹈文化的认识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当学生学习不同的民族舞蹈时只是简单的进行肢体上的模仿,在内心感情的表达以及意境的表达还存在极大的不足。笔者认为舞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舞蹈文化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所在,通过舞蹈文化的教学来促进学生内心感情的表达,只有这样学生在表演不同的民族舞蹈时才能更加生动的体现出所要表达的含义和情感。总而言之,舞蹈教学是以舞蹈文化为基础的教学。

舞蹈是通过身体来表现的一种艺术形态,舞蹈表演者通过一系列肢体的动作来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以及意境的表达等等,这一系列的肢体动作就是舞蹈的语言。随着肢体动作逐步的丰富多样,舞蹈表现出了极强的表达能力。从传统意义上分析,作为舞蹈艺术的主要表达着即舞蹈表演者,其要具有美丽的面孔和苗条的身材,从另一方面来讲,舞蹈表演者本身就是一种美。舞蹈的一系列动作是人体的一种表现,有一种特殊的形态美感以及艺术形式。通过舞蹈来对某些文学作品和事件进行表演之后,能够更加清楚的表现出其艺术效果。通过舞蹈的表演可以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进行表演。

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将舞蹈文化引入到舞蹈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这对学生对各个民族舞蹈的风格以及动作有更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舞蹈教学效率。

如果学生没有对某种民族的舞蹈文化有足够的认识,当在跟随教师学生民族舞蹈时只是机械的去模仿教师的舞蹈动作。当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动作上的问题时,并不能及时的发展和解决,长时间下去学生对舞蹈的基本文化形态认识更加模糊,进而失去了民族舞蹈本身的意义所在。所以,当教师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时要先让学生了解所要学习民族舞蹈的文化背景,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舞蹈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在对朝鲜舞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舞蹈心态表现部分的教学是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朝鲜舞蹈具有沉稳、含蓄的特点,是通过心理的感觉来表达出舞蹈。而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朝鲜舞蹈心理表现认识并不深,在对朝鲜舞蹈进行表演时只是简单的模仿其动作,而表演者的内心境界与朝鲜居民具有极大的差距,通过舞蹈并不能充分体现出朝鲜人们那种坚韧含蓄的性格特点。所以在对朝鲜舞蹈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充分了解和体会朝鲜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是十分必要的。朝鲜人们具有团结奋进、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挑战的民族精神。只有让学生对朝鲜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充分的认识之后,在进行朝鲜舞蹈的学习时才能更加有效的把握住朝鲜舞蹈的心理特征,在进行舞蹈表演时才能更加生动的体现出朝鲜族人民那种坚韧、不屈不挠的性格特点。因此,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高舞蹈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大学生对舞蹈文化和环境的认识力度。

在课堂内容方面,可以将舞蹈教学分为舞蹈理论教学和舞蹈技能教学两个部分。在舞蹈理论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拓展学生们的舞蹈知识层面。例如:讲解中西方舞蹈的差异和历史、舞蹈的概念、对舞蹈的赏析等,这些都对学生们学习舞蹈的理论知识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舞蹈技能方面,老师要从基础的体形训练开始力求让每个学生的舞蹈基本功都非常的扎实。为以后能够自然舒展的做一些复杂的舞蹈动作打好坚实的基础。除此以外,学校还应该根据学生们自己的爱好和自身的特点来开设一些现代舞、街舞、机械舞和民族舞的课程,让学生们对舞蹈有全面的了解。

3.结语

总而言之,舞蹈文化对舞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舞蹈文化的教学是舞蹈教学的一部分。部分教师忽视了舞蹈文化在对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只是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舞蹈动作,进而导致学生在进行舞蹈表演时不能表达出舞蹈的内涵。因此,在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大相关舞蹈文化教学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和体会该民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进而提高舞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宗华,林璐.浅谈文化在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J].民族艺术研究,2007,(05).

[2]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编.论中国民间舞艺术[J].山东友谊出版社,2010,(01).

第12篇

一、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影响因素

(一)先天因素在舞蹈教学中,先天因素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舞蹈天赋。例如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蒙古族、藏族等人民就非常擅长舞蹈,这和民族的遗传基因是有一定联系的。比较有舞蹈天赋的人会比一般人更加容易学习和表现,通常也都能表现出较强的舞蹈表现力。但是先天因素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学好舞蹈,如果不对这种潜能进行挖掘和培养,也只会浪费学生的舞蹈天分。

(二)环境因素如果学生长期进行舞蹈工作或者经常看别的舞蹈工作者,那么他们通常也会具有比较强的舞蹈表现力。环境因素能够对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舞蹈氛围中,这自然会使得学生更好地体会舞蹈艺术的内涵,产生更强烈的舞蹈表现欲望,进而不断提高舞蹈表现力。

(三)教学因素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开始,高校舞蹈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舞蹈素养,使学生表现出更加优秀的舞蹈表现力。对于素质还不足的学生来说,一个好的老师、一种合理的教学方法就可能改变一个学生的舞蹈素质,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效果是每一个学生通过后天努力都可能达到的,高校舞蹈教学是能使学生都得到提升的一种手段,也是对于舞蹈表现力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舞蹈表现力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舞蹈想象力舞蹈表现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学生理解舞蹈的艺术内涵,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舞蹈想象力。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带领下,将舞蹈的表演内容和审美内涵结合,用想象去融入舞蹈的表演中,想象自己要表现出怎样的舞蹈动作,传达给观众一种怎样的舞蹈内涵。舞蹈想象力不是一味地天马行空,而是应该在舞蹈时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动作中,用想象将自己融入舞蹈所想表达的内容中,这样才能深入理解舞蹈的艺术内涵,从而提高舞蹈表现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舞蹈艺术是一种古老、经典的艺术形式,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不断改善进步。在每一个不同的时代,舞蹈艺术都具有不同的时代特色,这种特色正是来源于当代人对舞蹈艺术的创新,每一次舞蹈动作、舞蹈形式、舞蹈内涵的创新都意味着舞蹈艺术的进步。在舞蹈艺术蓬勃发展的现在,想要具有出色的舞蹈表现力,也必须使其具有自己的特色,即需要进行创新。创新意识和能力也是需要培养的,高校舞蹈教学更应该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开拓思路,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对舞蹈艺术的看法,用自己的理解去表达舞蹈的艺术美。进行创新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也可能并不能对整个舞蹈艺术体系产生影响,但是一点小小的创新也是一种重要的进步,能够使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具有自己的特色,使学生对舞蹈艺术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改善教学方法老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老师必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目前高校舞蹈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传统的模仿学习方法,即模仿别人的舞蹈动作,然后自己按照模式进行舞蹈表演。这种教学方法急需改善,这种方法会严重抹杀学生的创造性,难以使学生提高舞蹈表现力。高校舞蹈教学应该采取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法,老师要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积极进行舞蹈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信力。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积极活跃教学气氛,教育学生主动体会舞蹈艺术的内涵,用舞蹈动作表现出学生所理解的舞蹈艺术美,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舞蹈教学作为一种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艺术形式,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这些综合素质并不止局限于舞蹈艺术领域,学生的思想政治和理解能力等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模仿力和表现力。观察力不仅是体现在舞蹈教学中,对生活的观察也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也能帮助学生理解舞蹈艺术的本质和来源。提高记忆力更是有利于学生学习记忆舞蹈动作,从而提高舞蹈基础能力。模仿力也是学生进行舞蹈学习时比较重要的一种能力,老师可以使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模仿,从而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表现力即学生的表现欲望和能力,正是舞蹈表现力的一种体现,也是老师应该重点培养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