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1 16:44: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志愿服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毕业以后,我没有选择到一二线城市闯荡,而是毅然决定留在家乡,怀抱着对基层事业的热爱,投身于三支一扶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很多人并不知道三支一扶志愿者的性质,以为就像临时工一样而已。其实不然,我们是以志愿者的身份投入基层工作,用专业知识来满足基层岗位对此的需要。我不知道这个身份在旁人眼中,是光荣,还是卑微。我也不知道这个身份的身价在他们眼中,如金子,还是如泥。但是却有很多像我们这样的人就选择了它,我选择尊重了它。
三支一扶如同大学生村官,本身就是一种光荣的基层奉献,当你投身于三支一扶基层服务,只要你埋头苦干,你会真正可以得到历练。这是我这半年来在三支一扶岗位工作所得到的切实感受。刚开始,面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基层群体,我感到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有条理地展开每一项工作。但当我们敢于向前辈学习,结合自己在大学学到的专业知识,把专业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勤于思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在三支一扶无论在做何种工作,一边工作吧,一边不放弃学习,这是对自己最好的时间安排,成功往往来源于此。
说到对三支一扶的建议,对于人才培养方面,我希望有更多一些职业培训,把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这样更有利于我们投身基层服务。对于往后的就业培养,既然有了基层经验,我认为人才部门对三支一扶志愿者进行定编定制培养,这样才能留住人才。
作为一名“三支一扶”计划志愿者,我始终牢记志愿者的誓词: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者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而贡献力量。我深深知道,我们的使命是服务于基层,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在服务生活中,始终牢记自己的这一使命,积极创造条件,为新兴的和谐发展努力着,奉献着自己。也许我们志愿者所从事的岗位是平凡普通的,但我们的青春是火热的,志愿服务的日子里,时时刻刻都以志愿者精神激励自己,生命也因此而丰富多彩。两年来,时刻叮嘱自己,平凡的是普普通通工作岗位,不平凡的是我们这个集体、这个团队,是这样一群激情澎湃的年青人。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
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是指大学生群体利用课余的时间为社会或者他人提供服务,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随着90后逐渐成为了各高校的大学生主体,90后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参与与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本文通过调查对中央财经大学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情况、动机与满意度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一、调查方法
以中央财经大学90后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有90后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情况;90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90后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三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利用访谈等形式对相关人员进行调查,进一步说明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现状。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190后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情况。在90后大学生接受问卷调查的同学中,有96%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仅有4%的大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志愿活动,这表明了90后大学生有着积极的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也表面了在学校有着良好的志愿活动学生基础。
在90后大学生接受问卷调查的同学中,每学期参加1-5次志愿服务的学生数量最多,占调查总数的77%;其次是6-10次的学生数量,占调查总数的14%;而从未参加和参加十次以上的分别为1%与8%,说明了90后大学生每学期参加志愿服务的频度不高。
(二)290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90后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动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对90后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动机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综合测评加分”,占调查总数的37%;其次是“充实课余时间”,占调查总数的20%;“提升个人能力”与“回报社会”分别占到了调查总是的18%与15%。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是出于志愿服务能够利于自身发展的前提下才积极参与的,参与动机越来越功利化。
通过对90后大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种类调查得出:“敬老、扶贫、支教类”所占比例最高,为37%;其次是“环境保护”,占31%;“艺术、体育类”占26%。从调查中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更加倾向于具有一定知识背景的志愿服务类型,反映出90后大学生自我期许值较高。
(三)390后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在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满意度方面,采用了打分的方式来进行调查,分数越高代表志愿服务的公利性比重越大,分数越低代表志愿服务的私利性质越大。从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打6-7分的同学人数占调查总数的37%,是几个分数段中同学人数比例最大的;其次是4-5分,占调查总是的27%;而0-3分与8-10分的同学分别占调查总数的15%与21%。这个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的同学认为志愿服务兼具公利性质和私利性质,而且公利性质大于私利性质,只有一少部分的同学认为其私利性质大于公利性质。另外通过访谈的形式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志愿服务项目类型较少;经费不到位;政府与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关注度不够等。
三、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现状特点
(一)参与动机方面。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使“利益原则”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同,这使得90后大学生改变了”集体利益居于首位“的传统价值观,志愿服务的动机也随之改变。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依旧存在着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感,这激励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在这双重的标准之下,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呈现出了信念性与功利性并存的矛盾。
(二)服务意向方面。在实际的志愿服务工作中,90后大学生希望参与的志愿服务种类与实际参与的志愿服务种类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异。90后大学生较为愿意参加环境保护等各种热门志愿服务类型由于资金、资源等约束条件而较少开展,经常开展的志愿服务类型是社区建设、医疗捐献等低成本志愿服务,这就导致了90后大学生服务意向方面现实型与理想型之间不吻合而发生的需求冲突。
(三)组织管理方面。科学的运行机制能够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管理是其中的重点。宣传对象重复或遗漏、募集资金的观念与能力落后、志愿者培训滞后、缺乏对志愿者归属与尊重层次的回报等都导致了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管理粗放化不仅影响志愿服务质量,还打击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形成了组织管理方面粗放化与精细化之间的矛盾。
四、改善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参与与现状的对策
(一)对物质环境加大建设。志愿服务活动同样需要物资的支持,创建良好的外部物质条件才能够促进志愿者服务事业的发展。主要的措施有:一是从政策上加大支持,政府应该出台与落实相关的促使90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与优惠政策,例如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为工作经验等;二是从教学管理方面进行转变,将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课程体系,利用学分制来激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例如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时折算为实践环节的学分。
(二)对志愿文化进行加强建设。建设志愿文化的途径主要有:通过要求优秀的志愿者个人或者团体来为大学生进行事迹报告,通过精神榜样来激发90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主体意识;通过各种大众传媒途径来号召90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定期举办各种关于志愿服务的论坛、研讨等,通过交流来点燃90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激情。
五、结语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90后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的参与户现状进行了了解,通过调查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从物质环境、志愿文化等方面提出了改善现状、促进发展的措施。
参考文献
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队伍的一个重要群体活跃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对服务社会生活、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通过志愿活动实践锻炼,也熏陶和培养了职业素质。志愿活动精神与大学生职业素质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
志愿活动;大学生职业素质;作用
随着社会公共事业的逐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志愿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公共事业中的重要内容。2011年,唐山市被国家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在文明城创建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唐山市又迎来了国际盛会———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盛大召开,大学生志愿者更是遍布世园会的每个角落,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成为了唐山的一个品牌。大学生通过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锻炼,也提高了各方面能力,培育了良好的职业素质。
一、志愿活动精神与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一致性
志愿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或者说是不为报酬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志愿服务作为一项自愿无偿为社会服务的崇高事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所谓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它主要包括能力素质、人格素质、理念素质、健康素质等方面,而“团结、协作、服务、奉献、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正是对人格素质的体现,与志愿服务精神具有一致性。
(一)志愿服务活动的责任感与职业意识的稳定具有一致性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在工作中表现为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这样的职业意识也正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所需要的责任感。有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始无终,刚开始积极性很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是因为怕浪费时间耽误自己的私事,或是因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难以继续坚持,也给整个志愿者团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志愿者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整个团队负责。这也正是日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公司忠诚、对单位负责的锻炼。
(二)志愿服务活动对专业技能素质要求的提高与职业专业化培养具有一致性
由于以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多局限在疗养院、汽车站、火车站、公园等地,活动内容也多是卫生清扫,所以很难体现志愿服务活动对专业技能素质的要求。现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领域拓宽至福利院、老年公寓、社区、公共交通路口等场所,这就要求志愿者学习心理咨询知识、了解交通规则、掌握一定的医疗卫生护理方法等。而我们平时在校内进行的实习实训正是职业专业化培养的重要方式,这与志愿服务活动需要的技能素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二、志愿者活动对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社会就业岗位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需要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才,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志愿者活动的实践性对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有其特殊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增加了大学生学习社会知识的机会
大学生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生活体验,既扩大了自己的生活圈子,也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还可以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及领导能力,这对志愿者自身的成长和提高十分有益。
(二)有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在青年志愿者组织中,无论是参与者还是组织者,人人都是志愿者。因此,大家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组织管理和策划。在服务工作中,出现问题或困难时,大家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互相沟通帮助、团结协作,从而学会了与人相处,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更好更快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有助于大学生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辩证思维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重要精神特征,创新能力是综合能力素质的核心体现。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多角度审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服务角色、服务质量、服务效果,从而不断总结和提高。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志愿服务内容,在实践中学以致用,有效提升专业能力,在面对新问题和复杂情况时,还要不断地用新思路、新方法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很多大学生希望毕业后能进入工作轻松、收入较高而且很体面的工作单位,对于那些艰苦行业他们一般不予考虑,而志愿服务可以使他们懂得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认识到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五)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就业自信心,锤炼职业意志
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可以在比较轻松的情境下学习各种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自如应对工作难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减少对就业压力的恐惧。由于大学生初涉社会,阅历浅,经验少,在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时,必然会遇到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需要他们正确地认识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从而锤炼职业意志。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不但服务了社会和他人,而且对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说,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与职业素质培养具有一致性。因此,以志愿活动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可行的。
三、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社会有效沟通的良好渠道,因此,应该把握志愿服务活动这一有效载体,让志愿活动成为培养大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大课堂。
(一)拓宽志愿服务活动领域和活动内容,实现志愿活动技能专业化
目前,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志愿服务活动多局限在截瘫疗养院、长途汽车站、凤凰山公园等地,活动内容也多是卫生清扫。应拓宽到更广阔的领域,走进福利院、老年公寓、社区、公共交通路口等场所,积极参与关爱孤寡老人、关注社区弱势群体、清理卫生、志愿交通协警等志愿服务和帮扶活动,并有针对性地派驻相关专业学生提供技术服务,比如对世园会的服务,我们可以派旅游专业的学生;对社区的服务,我们可以派物业专业的学生;对老年公寓的服务,我们可以派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以此来实现志愿活动技能的专业化。
(二)实现志愿活动常态化
在大学生志愿活动过程中,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高校与地方、与社会的有效链接,发挥高校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研究制定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制度、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考核标准,形成一整套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机制,使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明确的目标、鲜明的主题、灵活的方式,并成立考核小组进行严格考核,把参与活动的成效与评先选优挂钩,为实现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提供制度支撑和机制保障。
(三)强化高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的组织和服务作用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调动各种资源,做好志愿服务的组织和管理工作。首先,在精神上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和公益活动。其次是主动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系,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渠道。再次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积极配合好国家级、省市级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大型服务项目的同时,根据自身特点和便于大学生参与的原则,为大学生参与活动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服务。
(四)突出志愿服务团队合作优势,促进大学生个体特长的充分发挥
由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群体的人员构成是大学生,而不同的大学生其素质也不一样,有的大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沟通能力较差、知识面较窄,有的大学生知识面广、沟通能力较强但不愿吃苦,所以在安排志愿服务活动时,一定要将不同类型的志愿者合理搭配,既要讲求合作又要讲求有针对性,以取得更好的服务效果。
(五)不断提高全社会参与度,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的加强
高校与社会公共事务单位合作也是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有序开展的保障。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与唐山火车站、汽车站合作,有效调动安排学生参与志愿活动,使志愿活动不间断地进行下去,获得了志愿者活动的制度化、社会化效应。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多次被媒体宣传报道,服务总队被河北团省委、河北省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第十届河北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荣誉称号。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有效地推动了全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稳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作者:剧凤书 许晓蕊 单位: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龙永红.志愿服务与青年学生发展的关系研究[J].青年探索,2015(4).
[2]徐冬蓉,严晓兰.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
关键词 艺术院校 志愿服务 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31
Abstract Art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the need of art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also is the need of times development.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the problem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arts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activities necessary factors, put forwar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rts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improve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study, more ways to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volunteer service development.
Keywords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volunteer service;practice;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高校大W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他们,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发扬志愿者精神,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教育和引导意义。而在艺术类院校,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主体是艺术类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他们想象丰富、创新能力强,也接受过较高的专业技能培训,但政治意识相对薄弱,忽视自身文化思想修养的提升。在参与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往往显现出比较明显的情绪化、个性化、自由化特点。因此,艺术院校在开展志愿者服务时应秉承着奉献、友爱、互助的志愿者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指南,将自己的个性和专业融入志愿者服务工作当中,促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持续发展。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必要因素
1.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志愿者队伍不断增大,志愿服务精神也不断增强。志愿服务精神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践行到实际中。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打造有创意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精神既是不断完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也是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以此激发广大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旗帜。
1.2 志愿服务活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吸引力感染力
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激起广大人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度与感知度,提高广大人群的价值观与社会观念。志愿服务活动连接着生活与学习,扩大广大人群的交际范围,令广大人群深深体会到志愿精神的魅力。同样志愿服务活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 艺术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状分析
对于艺术院校大学生来说,专业的特殊性使其具有良好的艺术素质,这种艺术素质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具有特有的优势。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别具一格,有着与其他高校不一样的特色体现,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志愿者服务的认知
志愿者服务在中国的发展属于新兴事业,发展的时间也不长,社会各界的人对于志愿者服务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是一项以自觉自愿奉献个人的精力、时间、智慧的行为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为弱势群体等提供服务及支持的行为,而通过对志愿者认知的调查,会有一部分同学将志愿服务理解成为慈善,有的同学会把志愿服务理解为像雷锋一样做好事。这种认知的偏差在艺术院校里还是非常普遍的,艺术院校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一般以学校统一组织,有很强的任务性,目的性、功利性,使得学生丢失了志愿者服务无私的慷慨的特质,使得志愿服务精神得不到更好的发展与普及,这些问题对于志愿服务在艺术院校的发展有非常大的阻碍作用。
2.2 志愿服务管理机制
在西方国家,志愿服务组织具有独立的机构和地位,能发挥独特的作用。但是我们中国,志愿服务往往依附于国内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也往往由学校团委组织开展,自上而下地执行,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任务性。
艺术院校里对于志愿服务没有独立的管理机构和部门,在团委的领导下,从一定意义上影响了志愿服务的发展,行政化的组织和志愿服务是相违背的,很多参与者是在组织的影响下参与,但是自身是不认同的。而且大学生们做着相差无几的志愿活动,干的数量和质量如何都不影响结果,他们得到的都是相同的志愿者证书。这势必造成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逐渐消减,会扼杀志愿服务的精神,打击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
2.3 志愿者个人素质
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志愿活动还是积极参加的,然而当大学生志愿者看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的时候,他们总会会产生焦躁的心理,不想参加专业技能不强的志愿服务活动,而在问及在参加志愿活动时间长短时,多数学生并不能坚持下来。
不论是提供服务、宣传社会、一切活动开展的成功大多都取决于志愿服务能力和沟通能力,而艺术类大学生对弱势群体的了解有限,经常出现不善于沟通交流,不能很快的融入志愿服务团队中,甚至于为人处事都有问题,在志愿服务的主动性上过于欠缺,影响志愿服务活动质量。
3 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艺术类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有效途径
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艺术院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
艺术院校大学生一定要把握好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活动方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下,对于传统志愿服务活动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对志愿者的活优嘌狄约袄砺垩习,加强学生们关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来创新艺术院校志愿者活动内容。运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志愿服务新方向,不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志愿服务精神相结合。使广大青年对志愿者队伍有正确的认识,让他们自愿主动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着全社会的思想潮流,规范着全社会的道德和信念。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及活动具有引领和导向的作用。
3.2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管理机制
为了有效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需要完善志愿服务活动管理体系。
在培训机制方面,可以建立院校志愿服务组织、各院系志愿服务分队等统一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服务质量,亦可根据志愿者的专业、技能、爱好等特长,进行志愿服务内容的区分,完善志愿服务的各个方面。在志愿服务培训之后,可让志愿者结组讨论这次活动的优缺点,写下各自的心得与活动总结,从而完善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
在奖励机制方面,坚持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相互配合的原则,通过制订“志愿者星级评选制度”、“志愿者工作考核办法”等,建立“优秀志愿者”、“杰出志愿者”等评选表彰制度,而不是单一的志愿者证。亦可把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团员推优体系,表彰先进、推动后进,以此来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服务积极性和创造性。
3.3 加强学习管理,思想教育的同时,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志愿服务活动新内容
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差异,还未能完全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因此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工作领导者要加强学习管理,思想教育的同时,开拓思想、勇于创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领导志愿者开展志愿活动,将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创新基本活动内容。把艺术类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引向免费设计改造衣物、举行公益画室、关注老人群体、学龄前儿童课余艺术生活等新形式。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在参与志愿者行业中应完善自我修养,同时学校应健全培养体系,在活动中完善保障和激励制度,坚持高校志愿者以大学生为主,确保志愿者活动的行动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渗入奉献、友爱的志愿精神,引起艺术类大学生志愿者的高度重视,积极投身志愿服务行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从而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志愿活动具有文化价值。
3.4 精心组织,完善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艺术类大学生对生活有着追求和热爱,对公益活动有着积极性与热情,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力军。例举本校,对有艺术追求、艺术欣赏的在校学生,学院的“公益画室”免费进行绘画教学、工艺制作、设计指导、软件教学等培训,进一步拓展到对学校内外学龄前儿童培训、小学艺术培训、社区服务、暑假社会实践义务支教、扶贫。学院以传承、创新的理念,把学院坚持多年的公益活动进行凝练与提升,探索建立具有艺术学院特色的“以师生志愿者为活动主体,以志愿服务为宗旨,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学校重视、学院助推、自我管理”的公益模式,让“艺路随行”引领志愿服务新面貌,以志愿服务为基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从而推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这体现出并且要求我们将志愿服务活动的范围遍及到各个社会阶层,志愿服务活动紧密联系实际情况,把志愿精神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4 结语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要时刻领会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理论层面为基础,引领思想、精神、实践各个层面的科学观念。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学习,使广大青年学生对志愿者服务有正确的认识,对提高青年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思想觉悟的培养有极大的引领作用。艺术院校青年学开展志愿者活动中生应以专业特长为抓手,社会志愿服务为载体,大力组织团员青年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下基层等实践活动,推动志愿者活动品牌化、制度化和常态化。
武汉科技大学2015-2016学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研究项目(编号15SHA180)
参考文献
[1] 隋笑飞.雷锋精神永远是激励人们奋力前行的强大力量[N].人民日报,2012.2.
[2] 杨军.志愿者活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突破口[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
【关键词】志愿服务;春晖支教;德育功能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高校德育课程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以极少的实践教学。此外,也包括主题教育、主题班会、团组织生活等日常教育活动及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由于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缺乏社会阅历,缺乏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容易脱离实践;部分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方法忽视实际需要,德育仍采取“学中做”的模式,及以灌输观念为主;教学与现实脱节,缺乏引导学生思考与体验,难以与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因此,传统的教育内容与方式难以实现高校德育应有的育人效果。
而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不断壮大,以贴近学生的方式帮助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在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中引导学生将理论联系到实际,在做中看、做中思、做中学,不断反思与总结,在与社会的接触中认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认识党的方针与政策,思考个人使命与社会责任……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模式成为当前高校德育中不可或缺的途径。
本文旨在选取一个组建十年的志愿服务团队为个案,对参与的志愿者及其受益群体开展调查分析,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团队的德育功能实证研究,探讨志愿服务团队对青年团员所产生的德育效果,提出建议,这对促进青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德育功能分析
(一)志愿服务团队对高校德育的作用
1. 志愿服务团队对团队志愿者的德育作用。志愿服务团队能在活动中锻炼志愿者的意志和增强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认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以西南科技大学春晖支教服务团为例,我们随机向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15份,回收率达到93.48%。下面,我们将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参加的活动类型情况如图1所示,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志愿服务、科技类、艺体类三大类,其中,志愿服务类服务以39.53%的所占比例在各项活动中排名第一。这表明志愿服务类活动在大学生所参加的活动中已经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志愿服务团队的出现,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实践渠道。
志愿服务团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充实和完善了团队内部志愿者的业余生活,使其眼界、科学文化知识在活动中得到丰富和拓展,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实践、不怕困难的无私奉献精神得到培养。
由图3可见,有59%的人认为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是最有用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仅有16.76%的人认为高校课堂及校园文化是最有用的途径。由图2与图3的对比得知,就教育效果来看,青年更愿意接受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身思想认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志愿服务团队因其注重基层、大众、微公益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机会,使其在各种志愿活动中实现实践能力的提高。课堂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多是间接的,而志愿服务活动则以体验式学习的模式,在实践中直接学习,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甘于奉献、坚强乐观、不怕吃苦的高尚品德。因此,志愿服务不失为高校课堂之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延续及深化。
更为重要的是,长期支教的志愿者,深入基层,在服务中去认识社会,在服务的同时从最基层民众观察、了解到西部教育的现状,亲身感受党和国家对于西部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投入、教育政策及其执行情况等。这样的实地体验,对团队志愿者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比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直接、更实际、更深入人心。
以西南科技大学春晖支教服务团为例,团队每年培养大约200名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团队在志愿服务的事前、事中、事后都设以相应的指导与教育,以体验式教育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将理论结合实际,来进行学习。在促进志愿服务发展的同时,推动春晖支教服务团的可持续性发展,志愿者通过长期坚持在绵阳周边乡村小学支教、十年来每年寒暑假定期深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支教、扫盲等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从中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品德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 团队对大学生群体的德育作用。志愿服务团队因团队自身的优势,通过团队自身和各媒体的宣传,在物欲和奉献的矛盾中,不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通过志愿者的行动,团队能产生辐射作用,影响身边的大学生,从而感染大学生群体,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引起他们对如弱势群体等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关注与反思。并通过志愿者志愿团队的自身发展,能促进大学生群体合作意识的培养与增强、团队意识的强化、提高策划与组织能力。
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团队的模范效应加之其他学生志愿服务思想的被激发,致使他们乐意跟随志愿服务团队的脚步,成为志愿者。如春晖支教服务团队每年除正式招新外,仅因为团队宣讲会,都将收到将近100份的额外加入请求。
团队的先进性、学习主动性和实践的精神也是一种榜样力量激励着大学生群体。在对春晖支教服务团的调查中,有一份这样的数据值得注意。
由此可见,在社会实践及志愿类服务中,春晖支教服务团志愿者发挥了其积极的带头作用,获得学院及学校同学、老师及领导的鼓励和认可,志愿者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得到强化,从而鞭策志愿者向更高的层面发展、提升自己。而与此同时,其更能成为一种榜样,宣传和号召周围的大学生群体加入并投身于志愿服务中来。因此,团队对于全校学生的影响是很有力度的。最为贴切实在的实践成果对同校学生关于志愿者的二维认知深化到更进一步的可施行层面。身边人的故事往往比一本几百页的纸质材料来的货真价实。通过团队的影响,志愿者的工作,对学生更具说服力和号召力。团队的魅力,使学生以成为志愿者为荣,以在志愿活动中受教育、获成长为荣。
3. 志愿服务团队对校园文化的作用。志愿服务团队在项目宣传与成果展示中,产生和延续志愿服务精神的辐射示范、对社会环境的净化、新的时念和风气的引领、促使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作用。通过志愿服务,大学生学习代表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自觉地将民主参与、法治等现代公民意识带入校园。志愿服务的自主性、多样性、灵活性也符合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志愿者服务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注入新内容,为校园文化增添新形式,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春晖支教服务团每年寒暑假期进行远程支教,将支教过程、效果予以总结并面向全校进行宣讲。这使得团队所在大学学生对志愿服务有了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补充与再现,身边的实践成果对同校学生关于志愿者的二维认知深化到更进一步的可施行层面,从而激发与支教志愿者情感、思想上的共鸣。通过团队的影响,志愿服务对学生的德育更具说服力和号召力。团队的魅力,使学生以成为志愿者为荣,以在志愿活动中受教育、获成长为荣。
4. 志愿服务团队对其他高校的影响。志愿服务团队与不同高校团队的合作,在促进双方交流,进而改善自身团队管理理念的同时,也为双方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氛围。
春晖支教服务团曾与香港大学、复旦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合作,共同开展志愿服务,期间曾多次展开交流,共同探讨,取长补短。团队将合作的成果带回各自学校,使本校的学生学习吸收合作学校的志愿服务经验。这促进了多校文化的交流,同时更能发挥出教育大学生思想的作用。
(二)志愿服务团队对受益群体及社会的德育作用
1. 志愿服务团队对受益群体的德育作用。春晖支教服务团在支教活动中,以“重基础,再提高,争完善”的理念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兴趣培养教育。通过支教来引导和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
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当地青年的素质。春晖支教服务团长期坚持对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关注,从04年的凉山州达祖小学,到现在的云贵川支教,已经前行10个年头,在过程中不断有人受到感召,加入到这一志愿服务行动中。在春晖支教服务团的带动与宣传及台湾志愿者的坚持下,泸沽湖达祖小学的教育现状已得到根本改变,该校的教育资源投入、教学水平均已明显高于周边地区的同类学校。从2010年团队为改善贵州草海保家小学教学单一的困境,引进特色素质教育课程,开设的素质拓展、音乐舞蹈、科技制作等课程。同时利用传媒对当地教育和生活情况进行报道,使更多爱心人士对当地进行帮扶。
志愿服务团队在增强学校的文化内涵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春晖支教服务团的支教基地学校及周边,进行了问卷与访谈调查,学校领导及教师认为,春晖支教服务团对学校在补充教育资源不足、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团队能为学校带去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着改善该校教育工作者精神面貌的作用。支教基地大多位于偏远地区,“特岗”计划在当地得以实施。然而,调查发现特岗教师流失率高达到70%。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是由大学生坚持定点定时服务,能为该校带去新生力量。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因其服务时间相对较短而定期持续的特点,可以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当地学生在支教中学习兴趣开发课程,如科技制作、素质拓展、经典诵读、安全健康知识等课程,其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求知、求学意识更强烈。进而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促进该校的发展。
2. 志愿服务团队对受益地区及社会的德育作用。大学生支教团队除服务周边地区外,也投身经济、教育、卫生相对落后地区。志愿服务,特别是支教志愿服务团队在服务当地教育的同时,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如今,志愿服务事业已成为广大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引领时代风尚的重要载体。各类志愿者团体充分发挥志愿精神教育引导青年、参与社会发展、繁荣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长期连续服务,在提升当地教育水平、丰富文化内涵和完善生活习惯及态度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促使社会和谐发展。
春晖支教服务团在川云贵等地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当地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持续的志愿服务能有效的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达到缩短教育差距的目的;通过传媒方式,使当地的风俗人情和经济作物得到社会的了解,从而为当地带去更多的商机,也能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从而使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关键词 艺术院校 志愿服务 现状与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s of
the Art Colleges Volunteer Service
HUANG Sisi
(Department of Oil Painting,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Abstract With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voluntary service activities gradually becom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 effective carrier. Similarly, in art schools, voluntary service activities i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Currently, the art school volunteer service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art institutions voluntary service problems, analyze the factors that hinder its development, summed up the trend, and finally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of art institutions volunteer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art colleges; volunteer service; status and trends
从1993年发起实施中国志愿者行动以来,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在全国各大高校蓬勃发展起来,参与人数不断增多、获得内容日益丰富,逐步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助力。艺术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也在不断地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 艺术院校志愿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艺术院校大学生拥有独特的专业特长,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着与其他高校不一样的特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1 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单一化、对象局限化
随着艺术院校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出现了服务对象狭隘模糊的状况,而且不少服务内容单一僵化。目前,艺术院校的志愿者队伍服务的对象过于局限,多数是社区的孤寡老年、人、贫困群体、少年儿童、社会残疾人士等。大多数志愿服务活动没有与艺术院校的专业相结合,使得学生的专业特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很多服务工作都流于形式,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形式传统,与艺术类大学生追求新奇独特的心理不符,以致于一些优质服务项目无法持续进行。
1.2 志愿服务活动任务性强
调查发现,艺术院校中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多数是由学校统一组织的,带有严重的任务性。很多志愿者都表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学校的要求,甚至有些同学是为了评优、入党而参加志愿活动。同时,艺术院校也存在为完成上级任务而开展志愿活动的情况,从上至下,使得志愿服务的目的性、功利性占了上风。这样的风气导致了志愿服务活动的真正内涵发生了质变。
1.3 志愿服务活动宣传不到位
由于艺术院校对志愿服务不够重视,所以平时的宣传活动也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第一,宣传的经费不足,大多数艺术院校没有固定的志愿服务活动经费;第二,宣传的方式单一,艺术院校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渠道主要以海报为主。艺术类大学生更多是靠网络来获取信息的,如微博、QQ、微信等。第三,宣传的范围不广,艺术院校宣传志愿服务主要集中在学校范围内,这样不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无法召集更多的人群参加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
2 影响艺术院校志愿服务发展的因素
2.1 认知上存在偏差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新兴的事业,社会各界对此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大多数人对此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2000年8月,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项“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状况”专题调查。这次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两大类:青年志愿者和社会公众人员。其中,关于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的调查,有16.3%的调查对象认为志愿服服务是一项慈善事业,有19.7%则认为志愿服务等同于学雷锋活动。在艺术院校,对志愿服务的误读也非常严重。学校没有把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上议事日程,认为这只是学校团委的一项专门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这是阻碍艺术院校志愿服务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2.2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一般的西方国家的志愿组织具有独立的机构和地位,能发挥独特的作用。但是,在我国高校中,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多数由学校团委组织,自上而下地实行,具有很浓的行政色彩。艺术院校的志愿组织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和部门,没有系统的管理机制。这样使得志愿服务的独立性、自主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组织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健康发展。
2.3 激励体系不够健全
当前,艺术院校志愿服务的激励体系不够健全,志愿者的工作效果和服务态度没有受到重视,部分志愿者持着完成任务的态度,敷衍了事;有的志愿者则任劳任怨,认真投入。但是,在活动结束后,所有志愿者都获得服务证书。学校没有系统的奖励标准,没有对服务过程进行评价。同时,艺术院校并没有对志愿者进行一定的补贴。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都不到位,这样会使得志愿者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得不到满足,而且很容易打击志愿者的工作热情,不利于志愿服务的长远发展。
3 艺术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
3.1 志愿服务活动日常化
随着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志愿服务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志愿服务已经成为艺术院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艺术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特长,把艺术运用到助人的活动中。这就是艺术院校提倡的“艺术为民”的精神。在这样良好的氛围里,艺术类大学生志愿服务会朝着经常化、持久化、日常化的方向继续发展。
3.2 志愿服务内容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志愿服务的内容也日趋创新化。活动内容已从传统的关爱孤寡老人、帮助残疾人士等转变为新型的社会活动。例如,大型的运动赛事、公益活动等都需要大学生志愿者。这一转变使得志愿活动更加贴近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在大型的运动赛事中,艺术特长的大学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专业特色。就拿广州亚运会来说,音乐学院的志愿者成为亚运会的礼仪之星,美术学院的志愿者制作了亚运会的吉祥物和各种图标。艺术类大学生真正融入到志愿活动中,更能体会到志愿者的快乐,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
3.3 志愿服务特色化
随着志愿服务活动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越来越具有专业特色,每一所高校都会从自身的专业特色出发,形成特有的志愿服务模式,如“艺术为民”志愿服务活动。作为艺术院校,专业特色是学校一切工作开展的重心。因此,为了保持志愿服务活动的长久性和持续性,艺术院校往往把艺术人文的精神融入到志愿服务体系,促进艺术为民的活动,帮助社区开展更多的艺术活动。
4 推进艺术院校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
4.1 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
从管理角度出发,艺术院校要加强管理的体系建设。首先,学校要建立青年志愿者协会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志愿服务活动有章可循,使志愿者行动逐渐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度。学校有关部门要完善志愿者的档案,根据不同类型的服务项目选派不同特长的志愿者。
然后,艺术院校还要开展对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工作。艺术院校的志愿者活动主要由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办,各院系承办。所以,很多活动都是由协会牵头,院系承办,没有一套完整的培训计划。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志愿服务培训,包括课堂教学、座谈会、研讨会、技能比赛和实地演练等。培训的内容包括服务技能、团队合作意识、志愿服务理念、筹集经费等方面。专业的培训提高了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同时也为被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了艺术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向专业化发展。
4.2 增强服务能力,培养积极的服务精神
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影响着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和层次。志愿服务能力包括团队协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职业涵养。因此,艺术类大学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态度之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责任心、沟通交流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帮助艺术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的观念,即志愿者不仅是服务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志愿活动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和锻炼作用不容忽视,是一项双赢的活动。艺术院校可以通过“体验”教育来培养志愿者的精神,将道德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中,让学生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体验快乐与幸福。这是提高志愿服务活动质量的根本之源。
4.3 拓展志愿服务的领域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要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社会实践的能力,融入社会,丰富志愿服务的内容。艺术类大学生应该在做好传统服务项目的同时,要从自身的专业特长出发,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不断拓宽志愿服务的领域,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只有这样,志愿服务活动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现阶段,艺术院校志愿服务发展还不成熟,在管理、组织、体制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活动也将迎来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 蔡建淮,李荣志.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路径选择――以南京N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2] 何艳.论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现状与趋势[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 吴耀华,张振刚.基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广州亚运志愿者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1(9).
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特点
1.功利性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
从大学生持续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来看,行为动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有不少大学生是“被逼着”去参与志愿服务的:一方面是大学期间的志愿服务经历的规定,要拿到必修课学分;另一方面是为以后出国深造的申请材料更“完美”,因为国外大学比较看重学生在国内是否有过志愿服务的经验。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坚持主流价值认同的基础上,思想意识逐渐呈现多元化倾向,如有人参加志愿服务,部分原因是为了获得一个志愿服务时间认证,在将来出国、升学或就业中取得一定优势。
这一功利化导向与志愿精神相悖,但这种“导向”也确实能吸引住一些因此接触志愿服务并感兴趣的学生。例如,北京大学林同学,他坦陈有拿必修学分和留学“加分”的意图,但又不止于此:“进大学后自己在慢慢转变,就像一个齿轮一样被(北大这个环境)推着转,就觉得自己是不是应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是不是以后工作中还需要更多的团队协作能力?能不能更多锻炼一下自己?”这让他将被动的志愿服务“必修”转变为主动的“自修”,从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上思考志愿服务的价值。从这个角度上看,有些功利性导向的意义是积极的。
2.个人经历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影响显著
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后来成为志愿者潜移默化地发挥着积极影响。例如,出身于城市家庭的北京工业大学的明同学,父母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一直主动地参加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赵同学的父母虽未参加过有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但都乐于助人、总会力所能及地为街坊四邻义务做些好事。尽管父母并未刻意要求他们从小去做什么,但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感恩于别人曾经给予的帮助,因而产生帮助他人的愿望,这是大学生志愿者很朴实的心理。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志愿者陈同学家在重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自小就得到过许多人的关心和帮助。她从小就希望自己能为别人做点事情,志愿服务正好给了她这样一个机会。把志愿服务视作一种习惯,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享受简单的快乐和心灵的纯粹,这是北京城市学院徐同学和李同学坚持做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因。来自汶川的北京服装学院周同学说:“能从5・12地震中活过来,就要用最大的力量回馈社会。”
3.被动参与成为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启蒙
大学生第一次参加志愿者活动大多是在学校或社团的统一组织下参加。从一开始认识比较模糊,甚至不知什么是志愿者、志愿者应该干什么,只是简单地想着帮助一下别人,到后来就开始有些困惑迷茫,自问“究竟对别人有什么用?”这个时候,有的人就驻足不前了,而坚持下去的人才能有机会深入认识到志愿服务的独特价值。
初次亲历公益活动,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与他们的经历形成巨大反差,触动了大学生的内心,促使他们走进了志愿者队伍。例如,北京大学李同学曾在高中时参加学校组织到孤儿院服务的公益活动,一个小男孩拉着她的手到处跑,护士告诉她,这个孩子将要做第二次手术。“当时自己的感触就是,别的孩子都是那种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但这些孩子连自己有没有未来都不知道,特别受触动,这件事一直对我影响很深。”上了大学,她就想参加有关儿童的志愿服务,于是便加入了北京大学爱心社(全国第一家大学生的公益服务社团)。
北京大学爱心社在一所打工子弟校长期支教,当他们纠结于支教实效的时候,一个孩子对志愿者说:“谢谢你,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耐心地对我。”这样朴实无华的感谢,让志愿者慢慢理解了只要用心去做,用心为他人着想,发自内心、坚持不懈地去帮助他人,“其实你所带给他的东西不是你所能预料得到的,无论在精神方面,还是在知识方面。”北京大学李同学说。
4.责任与收获是大学生持续参加志愿服务的动力
在大学生志愿者接触到志愿服务后,都能从中汲取到正能量,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建立自信。访谈发现,大学生十分希望以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也很愿意去帮助别人。北京理工大学志愿者陈同学说:“每次志愿服务活动虽然繁琐、艰辛,但是当我看到他们的笑脸时,一种莫名的幸福感就会让我坚定走公益道路的决心。”
大学生普遍反映,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开阔了眼界,体会到了志愿服务工作的不易,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交往能力,通过志愿服务发挥专业知识优势,学以致用,是在校期间与社会对接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李同学说:“我觉得做过志愿者的人都会有一种很纯朴的性格,在做事时会认真对待,包括与他人合作都不会说你一定要听我的什么的,会懂得虚心向别人请教。因为对孩子肯定要有多一份耐心,这些都很重要。”
北京师范大学张同学也深刻地感悟:“其实,做志愿者服务光有热情是不够的,更多的是要有一种责任感。因为你在服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会遇到打击,甚至是冷嘲热讽。你一定要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去鼓励自己能把这件事情坚持到底,真正支撑自己坚持到最后的应该是那种由内而发的一种责任感。”
5.在大学生群体中志愿服务比学雷锋更有感召力
比较志愿者服务和传统学雷锋活动的关系,多数大学生认为二者有相通性。北京建筑大学陆同学说:“从广义上来说,大同小异,就是要发扬雷锋精神,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只是一个是时间比较短,一个得坚持,长期做下去。”
“志愿服务是雷锋精神的现代化。”这是北京语言大学朱同学的看法:第一,志愿者要在保障自己利益前提下服务,因为志愿服务不是牺牲;第二,志愿服务要起到帮助他人的效果,如果你的志愿服务没有真正帮助到他人,反而伤害了别人,这肯定不是志愿服务;第三,做了志愿服务之后一定要自省,总结从这次活动当中获得了什么,下次应该怎么改进。
对于学雷锋活动,他们认为这只是特定一天(最多一周)里的“一阵风”,是一种“太强的标杆”,行政化、口号化的色彩浓郁,更多的是个人行为,对活动的后续影响不大,而且活动内容陈旧、形式雷同,多是捡拾垃圾、铲除街头小广告等。而志愿服务相对持久、内涵深刻,是有一定规模的组织行为,天长日久,大家每月都抽出一两天时间身体力行,“参加活动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常态化机制对别人的帮助更为贴近、有效。此外,志愿者服务还要有更多社会推广的责任,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体,更多地让别人知道、认同、学习,从而影响他人。“即使高调作秀,也比不做强”。在大学校园里,形式新颖、时尚的志愿服务比默默无闻地学雷锋更受大学生的欢迎。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中潜在的问题
1. 国际组织、民间组织渗透校园
不少大学生更愿参加校外一些机构、基金会组织等NGO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要引起高度重视。现在这些活动多数都打着“公益”“环保”“慈善”的旗号,因其组织规范、相当一部分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实施,目标定位人性化,务实、接地气,对大学生志愿者更具有吸引力。他们认为,NGO的活动比校园中传统的志愿服务活动更具现实性,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服务。而这些基金会、机构多数属于民间组织,还有一些有海外背景,从意识形态安全、维稳安全出发,应高度关注并妥善引导。
2. 校园志愿服务的机制亟待创新
在志愿服务支持方面,绝大多数高校都能给予鼓励和支持,有的提供项目、活动资金,有的积极宣传和倡导。只是各校可能实际情况不同,对学生志愿服务的支持、指导力度还不平衡,管理上还存在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尤其是支教,由于没有任何费用的支持,大学生们几乎是自费前往。如果是去外地,也只能通过在校园里募捐一些衣物或少量的钱财送去。因此,坚持长期志愿服务的大学生逐渐减少,很多都是刚入学时凭着好奇和热情参加。遇到大型会展或国际活动时,以及有学校“官方”性质的活动,会吸引大量学生踊跃参加。而学生自发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数会偏少。此外,有回馈(钱或物)的志愿服务活动更具吸引力,但这让一些志愿者感觉像是在“打工”,致使志愿服务异化“变味”。
很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都是通过学校社团,可选的志愿服务项目和内容比较单一,志愿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主要是支教或去敬老院。个别社团组织松散,缺资金、缺资源,管理随意性强,实际效果不佳。
3.专业缺乏可能会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
那些越是深入践行的志愿者,越是发现志愿者服务不简单,需要更多的用心。“莫以助人之名,行伤人之事。”例如,有些志愿者好奇心重,喜欢打听孩子家里的事情,让孩子陷入尴尬;有些社团在宣传上很不谨慎,把打工子弟校学生的正面照肆无忌惮地放在网上,给他们贴上被关爱的“标签”。没有志愿者和被服务者之间的平等、尊重,就是对弱者的一种伤害。
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建议
1.建立完善的专业化培训机制
志愿服务的领域相对宽泛,如志愿者缺乏专业技能的培训与锻炼,仅有满腔热情也难有实效,专业素质提高十分重要。例如,北京服装学院蔡同学谈到:“志愿服务不光要有更强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还要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这样才能把志愿工作做得更好,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北京大学李同学建议,要根据志愿者的个性和特长找合适的项目,志愿服务不能一窝蜂,要让“志愿服务专业化”。例如,支教服务,怎么跟孩子交流、沟通,怎么讲授知识,怎么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等,都缺乏专业性指导,“我们想做的事情比较多,但我们的力量又微不足道”。在访谈中,他们都谈到了建立和完善培训机制,通过学习、参观、实践等多种方式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
2.学习非政府组织(NGO)的先进理念和模式
之所以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受到大学生青睐,就在于他们立足于服务对象需求的人性化服务方式,透明开放、注重细节的管理,值得志愿者服务项目学习借鉴。例如,北京大学爱心社新推出的一个项目,就是和NGO合作的。志愿者认为,明显感到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已不再只是需要传统意义上的辅导、传统意义上的支教,而是要为这些学生提供一个舞台,能够让他们有一种上台展现的机会,这种方式就很好。例如,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教育基金会“小扁担励学行动服务团”,很注重对学校的考察,不一定要去最穷的学校,但一定要去最愿意配合他们的学校,能把钱用好的学校。
3.创新志愿服务管理平台
提供权威、及时的服务需求信息平台,使学生能很便捷地获悉志愿服务信息,设计有针对性的项目。此外,在组织管理中弱化行政性,一方面要给志愿服务提供一个相对温馨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要严格志愿服务组织的内部结构,把所捐助财物用到最需要或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跟进和监督后续使用的效果。此外,还应完善对志愿服务时间的认证。除了给予那些直接参加到具体服务中的志愿者认证外,对于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也应给予服务时长的认证。他们虽没有参加到某个志愿活动的现场,但付出的辛劳更多,也同样希望获得志愿服务的认证。
4.大力表彰优秀个人和团体
对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表现优秀的个人和团体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发挥模范先进的导向激励作用,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同时,可以考虑将志愿服务活动成果与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等的组织考察相结合,充分调动更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成立校际志愿者联盟
目前,各校一般都有志愿者服务协会,或青年志愿者协会,但在管理上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建议可成立校际之间的志愿者联盟,整合人力资源、经费资源、社会资源,联手一起设计志愿服务项目,使项目有规模效应,还可与社会上相关领域的专家资源结合,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
6.出台相应法规保障监督
【关键词】志愿服务;高职院校;研究综述
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还是相当快的。于 1993年实施的“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直接推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兴起。随后各高职校志愿者活动迅速发展起来,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成立了各自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及相应的社团组织,高职院校志愿者服务的广泛性得到了夯实。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对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校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因此,本文对高职校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对高职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深入和实践完善有所裨益。
一、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的研究
对于高职校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学界看法比较的一致。大家一致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比较端正,热情十分高涨。但是针对目前高职校学生志愿服务的情况,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活动内容浅层次,活动形式单一化。未能结合职校专业特长充分地开发、挖掘职校的潜能,把工作深入下去。
(二).管理缺乏系统化、规范化。学校没有较完善的活动制度,活动的开展缺乏计划性、针对性,被动色彩较浓。主要表现在:招募队员随意性大,缺少正常化的培训。
(三)活动各环节未能有机结合。从目前情况看,各项活动基本停留在活动本身,未能很好地把培训、立项、反馈和总结表彰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制度,形成规范,这样既不利于活动成果的巩固,也不利于活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意义的研究
学界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主要是分为对学生和对学校两个层面来进行的:
(一)对于学生而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好的促进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周颖莹在《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一文中就指出志愿服务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变得更加的自信;志愿服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热情与创新活力得到了激发,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自主学习和刻苦钻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后,志愿活动是学生参与社会专业化实践的桥梁,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对职业道德的养成也有很大的帮助。李春晓在《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实践意义及发展初探》一文中指出志愿服务可以唤起为他人服务的雷锋意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水平,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志愿服务活动是新时期教育学生的有利载体,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王运泉在《志愿服务: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文中就指出: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密切而深远的联系,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既是高职院校的职能,又是其义务和责任。只有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才能得以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其次,志愿服务为学生搭建了学习和实践的平台,密切了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文章指出用志愿服务这种形式,可以低成本为学生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搭建平台,可以有效的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弥补学生工作经验的不足,提升在校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最后高职院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改善教学,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文章指出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存在教学和实践、书本和实践脱节的现象,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为高职院校第一时间了解就业市场的反馈,及时改进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更好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供了非常有效的途径。
三、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实践性研究
既然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呢?学者们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江浩在《高职青年志愿服务特色及长效机制研究》一文中就认为要想真正的把志愿服务在高职校中推广开来,必须要建立长效的机制。具体来说,他认为应该包括以下措施:依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高职院校专业志愿服务发展,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应该着力于“专”,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专业志愿服务,体现鲜明特色;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作用,建立专业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作者指出通过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和是把党支部建在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上,扩大专业志愿服务的覆盖面,推动高职专业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持续开展。同样是认为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但是刘永钦在《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初探》中则指出:当前,探索构建一套科学而有效的机制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要从学校上层的设计支持开始,抓好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培训机制和志愿者组织的建设,通过与校外合作广泛建立志愿服务基地、提供志愿服务平台。具体来说,作者认为激励机制主要是从学校政策、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这几个方面入手,全面调动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和质量。
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研究,既是一项意义深远、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有机统一的系统工程。将志愿者活动贯穿于高职院校的学校建设之中是研究的关键所在。就目前的研究而言,研究的面是很广泛的了,但是在深度上还有待挖掘。本文仅对高职校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对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深入和实践完善有所裨益。
志愿服务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21世纪以来,志愿服务更是成为了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志愿服务工作产生的迟、发展的迅速。其中,大学生志愿服务蓬勃壮大,但仍需继续探索前进的道路。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67
1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
志愿服务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规模、有组织的志愿活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支活跃力量。进入21世纪后,志愿服务更是成为了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与美国乃至其他欧洲国家相比,中国的志愿服务起步晚、限制多,发展相对不成熟,而其中大学生志愿服务更是如此。
美国移民最早在踏上那片土地开始,为了解决各种困难,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的精神逐渐成为他们的一种传统,一大批怀有此心的人成为最早的志愿服务者。19世纪初,美国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志愿服务,如1818年的纽约救贫协会。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欧美等国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这些社会福利的方案需要动员和募集大批的志愿人员投身其中。于是,志愿服务逐渐收到了政府的重视和鼓励。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志愿服务扩大成为一种由政府或私人团体举办的广泛的社会工作服务,志愿服务工作逐渐走向制度化、专业化。
从此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志愿服务的发展脉络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百年时间。而与之相比,随着建国初期最具有志愿服务色彩的“学雷锋”热潮而开始的中国志愿服务姗姗来迟。值得一提的是,“志愿服务”这一国际社会对公益活动的通用表述只到上世纪90年代才被我国采用,其间经历了大概30年的时间。
在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改革的趋势,广州,深圳,位于前列的中国改革开放首批城市,这些南方城市帮助新移民尽快实现住房梦,开始尝试香港和澳门地区从事的志愿服务和志愿组织活动,把“义工组织”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开始了全新尝试。开拓中国志愿服务的新局面。1993年12月19日,在共青团的号召下,闪现了20000余名中国青年“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广州北京一线开展为旅客送上热情的志愿者服务,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正式启动。
从此,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尤其是亚运、奥运、世博等大型活动使得志愿者的概念深入人心,青年人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高涨。此过程也伴随着相关法律的制定和通过,短短十几年,中国的志愿事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
根据2013年12月2日国务院新闻会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20年报告》统计,截止2013年11月底,全国所有的省区市和市地州盟、2763个县市区旗,以及2000多所高校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并建立了13万个志愿服务阵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
2大学生志愿服务规范化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意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在这个团队中,大学生,毫无疑问,是队伍的主力军,他们不仅年轻,富有朝气和活力,而且还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为中国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发展,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发展状况从总体上来看是上升的,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就,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何规范和引导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形式简单
大学生志愿更多的形式是短期支教、赛事或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以及一些短期应急性的事务性志愿服务,较多注重志愿活动的形式化,声势浩大而缺乏长久效益。群众戏称志愿活动就是“老三样”(扫大街、看老人、做表演)。这些志愿服务往往很难激起志愿者们长期服务的热情,无法带来与志愿服务量相当的服务价值,甚至出现免费劳动力或是“被志愿”这样的结果。
2.2思想认识不到位
由于社会、政府对志愿精神、志愿文化的宣传不够,所以对志愿者和志愿活动的理解还停留在“听”或“知道”的层面,缺乏深入了解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的内涵。
目前,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政策不完善,缺乏必要的配套资金,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一些企业倾向于参加实习的大学生作为一种廉价或免费的劳动,使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和有力的支持。一些大学生对志愿者活动意识的认识不足,管理责任不够明确,组织工作秩序混乱,挫伤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
2.3管理培训相对薄弱,机制不健全
我国“政府为主、民间为辅”的志愿活动组织形式使得大型活动的志愿者往往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基本处于“需要就找,用时才管,完事就了”的状态。因此,尽管当前大学生认同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前应该进行严格的培训,却在实践时很少能接受到合格正常的培训。联想到现实社会,很多企业、机构在招募志愿者后因为费用、时间等各种问题很少重视志愿者们的培训,导致志愿者们会在活动时出现很多问题,反而成本增大。并且志愿者培训很有可能产生重复的问题,浪费人力财力物力。所以这就需要社会建立一套完整的志愿者培训体制,完善每位注册志愿者的个人档案,涵盖培训经历及擅长技能,定期对志愿着们进行更新培训,使得志愿者的行为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2.4缺少政策法律保障
中国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步较晚,与志愿者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志愿者的权益不能得到相应的保障,特别是高校作为志愿者的积极组织者,很少为志愿者办理个人人身、医疗保险,在发生事故时,无法及时有效地提供保护权益的权利。
2.5大学生志愿者流失率高
大学生从事志愿活动大多是猎奇性的,以寻求道德优越感为目标,更类似于一种体验生活。不少大学生受到志愿精神的感召和大规模活动的吸引,积极投身到活动中,但随着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的浮现,大学生往往表现出浮躁、退缩等心理,不安于从事专业技能不强、专业不对口的献爱心活动。同时,工作中的挫败感很有可能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打击,最终影响到继续志愿服务的热情。
3志愿者管理机制的完善途径
3.1志愿者的选拔和档案管理
3.1.1严格志愿者的选拔程序
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主体,一项志愿服务活动能否完成关键就在于志愿者的执行能力高低。因此,为了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完成,必须选择适合的志愿者。“适合”包括数量、专业、时间等方面。
首先,数量方面必须经过仔细的考量和计算。经抽样调查,高校的一些志愿项目,出现志愿者剩余的比率为85%,而人数恰当的志愿项目仅有15%,活动在开展的初期往往招募超出活动人数需要很多的志愿者,导致一些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服务过程中,热情无所寄托,能力无法施展,无所适从。更为严重的是,人数上的超出有时大大影响志愿服务的质量、影响项目的进行。因此,招募人数适合的志愿者非常重要,应引起选拔者的重视。
其次,专业方面必须经过慎重的测试和选拔。志愿者的执行能力对于志愿者服务项目的完成至关重要,各高校志愿活动应根据各自的活动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和选拔。如进行有关特殊教育的志愿活动,选择的志愿者应是具有一定特殊技能的人,当面对的服务对象是聋哑人的时候,志愿者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就是手语,不会手语,双方就无法沟通,志愿活动自然进行不下去。因此,选拔者在选拔中对志愿者专业的要求必须有一丝不苟的态度。
最后,志愿者的时间方面也是选拔者需要认真考量的一方面。时间方面对一次性或短期的志愿服务项目可能影响不大,但对长期项目的要求却很高。长期的志愿服务项目一般拥有固定的志愿者,为了活动的正常进行,志愿者必须保证在相应的时间能进行活动。因此,志愿者能否长期做项目,应成为选拔者的考量之一。另外,由于时间问题,选拔者应留有“余地”,增加候选志愿者,以备不时之需。
当然,除了这些明确的“适合”外,还要求选拔者考虑志愿者的心态、品质等等,以便活动更好地进行。
3.1.2注重志愿者的档案管理
从有关“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数”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知道阶段性参加过志愿活动的人数很多,但坚持在大学某一志愿组织长期服务的人少之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采取措施减少志愿者的流失、建立有序高质量的志愿服务队伍迫在眉睫,这就要求志愿组织注重志愿者的档案管理,档案管理包括志愿者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基础信息,志愿者活动中的收获,以及负责人对各志愿者活动中表现的评价的记录等等,并阶段性进行归纳总结,选拔出能够长期坚持、乐于奉献的优秀志愿者,根据活动的需要和他们加强联系,对他们进行重点关注。
3.2志愿者的培训
3.2.1通识培训
通识培训涉及的方面主要有自我形象和行为动机两方面。
自我形象要求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服务时注意正确的着装,保持恰当的仪态,彬彬有礼,谦逊热情。说话语速、语调、音量方面,根据活动不同做相应的控制;仪表方面,举止大方、气质优雅;仪容方面,避免不良手势与不良举止;仪态方面拥有得体的眼神、和煦的微笑、标准的站姿等等。
行为动机是通识培训的主要方面。参与动机是考量志愿者的重要信息,也是维系志愿者组织的精神支柱。通识培训要求志愿者拥有以下认识:服务社会,回馈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很有成就感和归属感。
志愿者弄清楚自己的真正动机,从以前单纯热情的心态发展形成以上正确向上的认识,有利于志愿活动地进行。
3.2.2专业技能培训
虽然选拔者在活动前期选拔了拥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但专业技能培训依然必不可少。拿学习与考试的关系类比,一个人学习了很多,拥有丰富的知识,却不见得能考出一个好分数。因为每次志愿活动所面对的人群是不一样的,即使你拥有专业知识,对一些细节方面没有清晰地认识的话,也没有办法很好地完成工作。
3.2.3素质拓展培训
素质拓展培训的对象是志愿者能力中除了专业能力的另外一部分,归纳为六力的话,包括安全力、创造力、自尊力、沟通力、耐挫力、团队力等等。
安全力是指志愿者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志愿服务中的风险有很多方面,要特别关注的是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包括自身可能遭受到的身体伤害以及对服务对象或第三人造成损害时的责任承担风险。
创造力是指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在规范界定内,发挥创造,将服务进行得更好。
自尊力要求志愿者自尊自爱,给志愿对象以阳光的形象,传递正确的人生观。
沟通力是指志愿者拥有的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更贴心地服务。
耐挫力是指志愿者承担挫折的能力,在志愿活动中难免遇到突况或者不如人意的情况,志愿者应拥有良好的心态,及时解决问题,而不是被问题阻挠前进的脚步。
团队力是指志愿者团队合作的能力,明白集体的力量,为集体贡献力量,与伙伴合作,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对于这六力的培训,可以设计相关的游戏,让志愿者在游戏中逐渐培养能力。
程序:两人组成一队,每人跟搭档描述自己的优秀品质。告诉搭档以下话题中的一个、两个或全部:身体素质方面满意的两个方面,性格中满意的两个方面,满意的一项能力或技术。要说明一下每项描述都应该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描述。
建议讨论的问题:向他人描述自己的优秀品质困难吗?如果困难,为什么?在别人对你的优秀品质作出回应的时候,你感觉怎样?我们是否经常想到自己的优秀品质呢?
重要分享信息:
(1)我们都优秀的品质,因此应该更多地认识到这种品质。
(2)告诉别人他们所具备的优秀品质 对我们很重要。
(3)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秀品质的时候,我们将会获得自信和自尊。
3.2.4志愿者的激励
志愿者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是对其鼓励和监督的重要方法,也是是规范志愿者服务的主要步骤。就志愿组织而言,应在志愿服务后授予志愿者相关证书,并评选优秀志愿者,授予荣誉称号,使志愿者有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的自豪感。而高校方面,也可以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助学金奖学金申请、组织发展等工作中体现其志愿服务的经历,营造良好的志愿氛围和长久的服务热情,这样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会更加愿意投入到志愿服务的事业中来。
参考文献
[1]王左丹.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怀化学院学报,2013,(07):1216.
[2]王亚科.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5):2225.
[3]曾雅丽.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与专业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03):2122.
[4]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J].当代青年研究,2013,(04):2425.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志愿者精神;激励机制;运行措施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19-02
一、志愿者的定义及内涵
志愿者,又称义工,是指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自1994年以来,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精神为主题,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抢险救灾、扶贫开发、社区服务等活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为其提供一定的经济、生活上的帮助与精神上的安慰,从而弥补社会保障在资金和人员数量、质量方面的不足。同时,在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和社会事件中,大学生志愿者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成为了中国志愿者的主力军。我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内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主要是指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项目,它是由团中央于1994年12月5日成立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及地方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依据各地状况开展的囊括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和社会公益等领域的志愿者行动;而广义的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内涵涉及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各有其特点。首先,是以党团为主导,完全自上而下推广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其次,是在高校团组织和行政指导下,以学生社团和专业、班级为主要单位开展的一系列校内外志愿者活动。第三,是由大学生自发兴起、组织的向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带有志愿者性质的活动,是由民间自发,完全自下而上发起和推广的[2]。
二、志愿者活动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自启动以来,经过短短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目前中国青年参与面最广、参与程度最高、具有极高社会知名度的群众性公益活动,得到党政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大学生作为这个活动的主体,他们在推动社会积极发展的同时,也为提高自身道德水平,进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价值主体性。一方面,参加志愿者活动本身就是价值主体性的充分凸显。另一方面,参加志愿者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性。无论是从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前提,还是从过程来看,都可以找到价值主体性的因子,两者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价值主体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一致性。在当代的大学生群体中,“学校人”与“社会人”脱节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致使一些大学生自身社会化迟滞或不完善。而志愿服务活动则提供了一条使大学生深入接触社会、与社会提前进行“磨合”的重要途径。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也增加了工作经历和人生阅历,更清楚地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参加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能够跳出“学校”这个圈子,更多地与社会进行接触,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让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进行磨合。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无论是对自身价值观的塑造,还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建设作用都是相当重要的[3]。
三、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障碍性因素
1.对志愿精神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中国社会目前普遍存在着对志愿精神的认识误区,即简单地把志愿者看成是做好事的人、好心人,把志愿服务理解为为他人、社区做好事。这种认识把志愿精神仅仅看成是个人道德良知的体现,局限了志愿精神的意义。一方面是因为还缺乏对志愿者文化的沉淀;另一方面是公众对志愿精神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受到当前国内志愿服务活动的对象、形式以及领域的限制。
2.社会化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足。目前,高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支持度还有待提高。由于一些志愿者行动不可避免地会与上课时间发生冲突,有的教师认为“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是不务正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参与志愿服务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有的学生认为“会影响正常的学习”,而各项评奖、评优等均以成绩为主要依据,在找工作时许多企业对志愿者经历也不是很重视。有的志愿服务对象把志愿者当成免费劳动力,对志愿服务的性质和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社会的不认同、不理解和不支持,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降低了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社会意义和价值[4]。
四、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志愿服务活动的专业性需要加强。相对于社会上一般的志愿者而言,大学生志愿者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团体,往往也因此承载着人们过多的期望,受助者希望大学生志愿者能提供更专业、更高水平的帮助。但是,当下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平时并没有太多服务他人的经历;就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成员的年级、专业分布来看,经常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一般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多数大学生不可能具有专业化的服务水准,给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带来了一定限制。
2.志愿者的成长、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志愿者在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帮助的过程中是不以索取报酬为目的,对于这些提供无偿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来说,他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渴望自己能有收获、提高和发展。而目前,志愿者的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组织方往往采取对志愿者进行上岗前突击培训的方式,很少涉及人生规划等方面的培训,忽视了志愿者科学健全的培养机制的建设。
五、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措施
1.健全高校青年志愿者管理机制。①加强志愿者(工作)队伍建设,完善青年志愿者选拔机制。要提供高质量的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加强志愿者(工作)队伍建设。从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管理、考核、奖评等每一个环节都要引入相应的机制。在招募中要坚持参与者“自愿”的原则,让有意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在了解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情况、明确志愿者的义务、项目具体要求后再按照程序吸纳成为志愿者。②完善培训机制,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质。志愿者组织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不断完善和改进培训方案,对志愿者以及组织人员进行短期的岗前培训和长期礼仪培训、能力培训、责任意识提升等方面的业务培训,提升志愿者的内在素养。同时,志愿者活动不是简单的义务劳动,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志愿者本人也期望获得精神上的收获。志愿者组织应关注每一名青年志愿者的不同需求,做到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使其通过志愿者活动有收获、有提高。
2.建立激励机制。①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对服务效果进行科学考评是进行正确激励的前提和依据,否则不仅会削弱激励的积极效应,还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造成“逆淘汰”现象。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考评可以采取个人和团队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内容包括志愿者服务的数量、质量、内容、团队精神、社会评价等方面,以科学考评推动学生志愿者活动向科学化方向发展。②搭建交流沟通平台。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服务项目、类型等不同情况定期举办经验交流沙龙,定期进行总结。通过交流,将好的经验进行推广,将遇到的困难进行集体商讨。这既是对优秀志愿者活动的一种精神鼓励和展示,也可以使公众对志愿者工作加强认识与理解,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志愿者工作做准备。③建立立体式激励网络。从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来看,志愿者的需求层次已摆脱了纯粹的物质追求。因此,对他们的激励应该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巩固志愿者的行为动机,进一步地激发热情。在形式上可以采取内激励和外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多方位激励措施。此外,还可尝试将学生的志愿者活动与就业、升学、入党等相结合,使大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获得社会尊重和满足,从而更好地推动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开展[1]。
3.提供资金保障。资金的短缺是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青年志愿活动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主要是依靠学校划拨给团委的有限的一部分经费,这对于以“奉献”为宗旨之一的青年志愿活动来说是杯水车薪,直接影响到队伍的成长和活动的开展。
因此,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十分必要。专项基金的来源可以采取政府补贴、社会赞助、学校支持等多种途径。当然,专项基金的建立和使用,首先得有成熟或高质量的服务项目、可行方案。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还要求高校更新志愿服务观念。目前大学生在校参加的志愿者活动基本上是无偿的,而实际上一些大的活动项目中会有车费、餐费、电话费等开支。本文仅从学校的角度谈及志愿者运行管理的几点建议,实际运行中,志愿者工作的开展涉及到政府、高效主管部门、服务对象(社会、个人)、实施服务的主体等各个方面,需要各方协调才能促使大学生志愿者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羊晓莹.浅谈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问题[J].科教文汇,2010,(05)(下旬刊):198-199.
[2]陈文冬.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述评[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3):41-43.
服务他人,奉献社会
意义:
为了大力弘扬志愿服务时代精神,展示当代青年的良好形象,努力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定安县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自成立以来,立足县情,深入社区与农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创建,取得较为显着的成绩,并得到社会的一致肯定。
活动内容:
1、7月15、16日上午在定安中学枇杷文化广场设立高考填报志愿咨询点。
在一年一度的高考填报志愿拉开序幕时,由我们服务队中就读于中南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等多所高校和多个专业的大学生们,热心地给即将填报志愿的学生做了填报志愿的辅导,同时也提供了很多同学们感兴趣的学校和专业的相关信息,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2、7月20日晚在定安中学会议室与华南农业大学实践团举办了“青年志愿者社会工作交流会”。
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对22~24日为期三天的科技文化下乡活动做好工作安排。会上服务队与实践团双方的队员相互认识,相互沟通,为科技文化下乡打好铺垫。使服务队更好地支持和协助实践团有序地进行下乡活动。
3、7月21日下午到定安县科技局“海南县农业科技服务110”发展报告会。
通过报告会使我们了解到“农技110”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它的运转机制。科技局对我们将要进行的农户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的调查表示大力支持,并给了我们很多有关农技方面的小手册,让我们发放到乡镇那些有需要的农户手里,并提出要派遣技术员陪同我们一起下乡实践。
4、7月22---24日科技文化下乡。
我们的三天下乡分别去了龙湖镇高林村,翰林镇昌兴村,岭口镇岭尾村。每到一个地方,我们首先进行环保工作,拔草和清除一些白色垃圾,中午时我们就分组入户访谈和做问卷调查,了解农户的生活情况,到了下午我们就下到农田看看农民的种植情况。
5、7月26日上午协助县地震局在电影院门口做防震减灾宣传活动。
为了纪念唐山大地震,也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返乡大学生用自己所学到的防震减灾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海南话向过往的群众解释地质等有关知识,并发放了一些防震的读物。给人民们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6、7月26日晚在定安中学会议室做了“三下乡”工作总结报告会。
此次会议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服务队和实践团以“当代大学生情系农村,青年志愿者关注社会”为主题做下乡总结报告。第二部分是服务队和实践团一起举办联欢会,为进一步加深两队的友好交往,也欢送实践团的返校。
成果:
通过这一个月来的志愿服务活动,提高了我们返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深了对文明生态村的了解,同时志愿服务也在社会上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力,引起了大家对志愿服务的的共鸣。服务队所取得的成果是与团队的管理是分不开的。定安县服务队和翰林分队在“三下乡”活动中,团结、互助、友爱都表现出来了,队伍凝聚力和团队意识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高校学生 志愿服务 招募机制 志愿组织
1.绪论
近年来,高校志愿组织作为志愿组织中最为年轻与活跃的群体,其在国内的发展越发受到关注。北京高校志愿组织在国内高校志愿组织当中较有代表性和先进性,在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志愿者管理方面有诸多尝试,但其也有缺乏稳定队伍和持久志愿者资源等问题,阻碍着志愿服务的日常化与持久性。本选题正是基于当下高校志愿服务快速发展的背景,聚焦于影响高校志愿组织志愿者队伍稳定性的因素,就如何开发、保留和管理高校志愿者资源进行思考和分析并且提出合理建议。
2.研究对象相关概念
高校志愿组织是指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在共青团组织的倡导下或自发形成的以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奉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准则,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做出贡献的非营利性组织。高校志愿组织具备志愿组织的一般特征,即志愿性、非利润分配性、公共利益性、起码的正规性及自治性[5]。另一概念“机制”一般被看作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与动力体系,它包括项目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主体的认定及项目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 [8]。可见研究对象的特点是:由多要素以特定方式组成,具有高稳定性、高适应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因此,本文将高校志愿组织志愿者招募机制定义为:高校志愿组织为倡导其宗旨、实现其社会使命,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的原则,针对人员招募这一管理流程制定的规范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模式。
3.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分为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两部分。问卷调查对象为16―30周岁,在北京普通高等院校就读的学生,内容包括受访对象基本信息、受访对象志愿服务情况两大部分。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7份。访谈对象为志愿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共访谈了10位。对高校志愿组织的调查,以与高校志愿组织的负责人访谈的形式进行。
4.问卷调查结果
4.1北京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
(见图1)。
西方奥默托等学者在研究志愿者服务的动机方面走在国际前沿,他总结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十类动机分别是:职业发展、被承认、社会互动、互惠性、投射生活、自尊、社群性、价值观、认知领悟和保护性[3]。笔者在此基础上对量表进行了修改,调查结果显示,北京高校学生志愿者的主要动机构成为V2社会互动:扩展交际圈,丰富阅历、广交好友(19.9%);V4价值观: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19.3%);V0丰富个人履历,有利于学业、职业升迁(18.6%);V6提升我对于自我潜能、人生和世界的领悟(11.3%);V5获得能应用于实际的技能,改善我的现实生活(9.6%);V1赢得社会、机构和他人等对我的认可(8.6%)。选择以上六项的受访者占总体的87.3%,可以解释北京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动机。其中,可以将价值观视作利他主义因素,只占19.3%,利己主义动机占主要部分。
4.2北京高校学生选择不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
(见图2)。
提及为什么不曾参加过志愿者活动时,30.95%的受访者认为“做志愿者工作会影响学习和工作,目前我的时间和精力不允许”,这与魏娜在《首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现状的调查分析》中对受访者不愿参加奥运志愿服务的首位原因调查的结果十分接近。其次,有28.57%的受访者认为“志愿者工作比较行政化、官僚化”。
4.3北京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兴趣与偏好
通过表1,本文作出以下分析:整体而言,无论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大学生对赛会活动类、爱心支教类活动的感兴趣程度最高,这与大学生这一个年轻群体的特征相关;目前高校志愿者普遍参与的是传统性、一般性、技术含量较低的志愿活动,对专业知识与技术要求较高的法律援助类、心理咨询类、医疗卫生类活动参与较少;对于曾参加志愿服务的受访者,横向比较他们感兴趣的志愿服务类型和实际参加的志愿服务类型的百分比可知:曾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大学生对赛会活动类、爱心支教类活动的感兴趣程度高于实际参与程度,说明其实际参与程度还有提升的空间;除了赛会活动以外,他们感兴趣程度高于实际参加程度的活动类型还有:爱心支教类、法律援助类、心理咨询类和医疗卫生类。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普遍期待那些能够充分发挥、运用、增长他们专业知识与技术的活动。
4.4关于招募与选拔方式
本文调查了高校学生对于提供招募信息的多种媒介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过志愿服务的高校学生最常通过学校的各种学生组织(20.37%)来获取招募信息,其次是学校网站(18.52%)、老师和同学(18.52%)、校园内的海报(17.82%)以及校园内的现场宣传活动(16.44%)。高校学生最信赖的招募信息提供渠道是学校网站(31.11%),同时这对他们而言也是最便捷的渠道(26.09%)。
5.访谈结果与讨论
目前,北京高校志愿组织在志愿者开发呈现出招募与入会随意性较大、实际参与程度较低的特点。从研究结果来看,规模较大的组织实行会员管理制度,但是入会门槛低,入会程序也简单联合会对志愿组织理事会成员的任职资格的规定也不够清晰,仅对政治背景、身心条件的基本素质上提出了要求,与业务相关的知识、技能与素质等多方面的要求都没有明确的要求。由于有定期吸收大量的新生力量的需求,大学生容易成为这类组织注册的日常志愿者,但此类组织普遍没有对人员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志愿活动开展不足造成大量志愿者资源的闲置,志愿者的实际参与率较低。
另外,对于规模较小的组织,志愿者资源主要来自临时性的志愿者招募,这类志愿者对组织的宗旨、活动来由及目标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只是简单的接受并完成任务。临时性的志愿者尚未建立对组织理念的信念,难以在个人兴趣和目标上找到与组织理念的融合点,个人行动与组织目标容易背道而驰。
有学者认为,即便志愿者最初的参与动机是利他主义的,其“是否继续参与志愿服务”的决定完全取决于志愿者所获得的自我利益(Janet C.Winniford, D. Stanley Carpenter, 1997)。基于这一理论,由于大学生进入大二、大三后,随着专业课程的增多以及保研、考研、出国、就业等压力的增大,参与志愿的机会成本从大一至大三是呈现上升趋势的,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角度分析这一点,也可以说明利己主义期望是大学生志愿服务难以长效化急需开发的原因。当组织缺少对志愿者的特点的考虑时,不利于志愿组织开展长期、有效的志愿者招募及甄选活动。
6.高校志愿组织志愿者招募建议
6.1合理评估目标人群,规划人员需求
招募评估旨在通过收集、分析、综合整理有关志愿工作方面的信息,为志愿组织计划、志愿组织设计、志愿者管理和其它管理职能提供基础。招募评估需要获取两部分内容,一是岗位职责,即说明组织赋予志愿者的任务要求以及完成的时间;二是职位描述,即清晰地呈现出组织对志愿者知识结构、技术与能力、个性与特质方面的要求。从本文调查得到的结论来看,害怕影响时间和学业是阻碍北京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志愿组织需要重点考虑某一志愿项目是否符合潜在志愿者的时间安排。
同时,志愿组织应当对确保组织生存发展过程中的志愿者需求进行合理估计,分析组织志愿者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差距,制定各种规划来满足对志愿者的需求,如确定志愿者需求量、供给量、调整职务和任务、培训等,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进而保证管理活动的有序化,也有利于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整组织的人员结构,把人工成本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
6.2结合高校学生志愿者的特点制定招募策略
志愿者来自不同专业院校、具备不同的知识结构、专业优势、个性特点与参与动机,因此招募的多元化应体现在根据志愿者的特点来制定招募的策略。同时,要针对高校学生的动机来制定招募针对不同群体的宣传策略。基于前文所述的高校学生六大动机,可搭配或组合多种策略:(1)对于社会互动导向的人群,可以采用社会互动宣传策略,用高校内部与外部、志愿者和服务对象或当地的互动、联谊、游历的机会来吸引潜在志愿者;(2)对于价值观导向的人群,应采用价值观满足宣传策略,即在宣传中增强志愿服务的核心价值观的渲染,充分体现志愿服务给他人带来的帮助;(3)对于职业发展导向的人群,应采用发展宣传策略,突出志愿者服务丰富管理经验、锻炼领导才能、促进职业发展的功能来着手宣传;(4)对于认知领悟导向的人群,应采用认知宣传策略,即突出志愿服务促进人们对于自我潜能、人生和世界的领悟;(5)对于投射生活导向的人群,应采用生活提升宣传策略,即说明志愿服务所提供的实践或培训能帮助专业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6)对于被承认动机的人群,应采用社会认可宣传策略,如关于优秀志愿者的成就、所获荣誉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