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

时间:2022-06-28 05:03: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

第1篇

孙林海的blog

本学期内,我担任了三个月的班主任,一个月的科任教师。在科任教学中,我任三、四年级六个班的信息技术课和二年级一个班的社团以及电教远程教育的接收工作。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努力履行班主任工作职责,认真落实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注重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希望能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学一点知识、长一点技能。认真开展创建文明班级活动,积极参与创文明校园活动,在学校组织的多项活动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并荣获学校“队列比赛第一名”、“百题大赛第一名”称号,现将班主任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好一支队伍建设

即进行班干部队伍建设。建设的内容包括思想教育、工作职责教育、工作方法指导。班干部首先要有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为集体奉献的精神,要能以身作则、顾全大局,而这正是独生子女所缺乏的一些品质,所以我把这作为班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工作职责教育,主要能使班干部责任明确,知道履行什么样的职责,该怎样去做,保持思路清晰。这两类教育主要通过定期召开班委会进行,而工作方法上的指导, 主要在实践中进行。对于班干部的工作,不包办,给予他们一个较宽阔的空间,但在工作中我注意监督、观察,不足之处及时指出,并给予指导,如指导对照工作职责,结合班级情况 制定阶段性工作计划;如何开展工作等。

二、建立二项制度保障

制度是保障,除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校纪校规,还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班级卫生要求,保持教室和校园清洁卫生是每个学生的义务,规定了教室值日生每天三小扫(早晨、下午上课前及放学后),室外值日生 每堂课前一扫,制度的落实离不开班干部和班主任的监督和表率。班干部首先带头做到、做好,作为班主任,我也注意以身作则,不随便乱扔杂物,打扫卫生时亲自带着干,升旗仪式从不迟到,课间操坚持到场并且认真做。

三、发挥三块阵地作用

第一,是文化宣传阵地。学期初,重新布置教室,将班风“我成长、我快乐”、班级获奖奖状挂在墙上,并开辟了红领巾阵地专栏和阅读评比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观、大方、富有教育意义的学习环境。坚持每两周更换一期剪贴报,板面活跃,内容丰富,充分发挥了宣传教育作用,有利于培养班集体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第二,是队会阵地。这是培养教育学生的重要渠道。每周坚持召开一次队会课,根据学校要求,有计划地、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行为规范、集体主义、法制安全、学习重要性等教育,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多样,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成长。

第三,是活动阵地。对于小学生,寓教于乐比刻板地说教效果好得多,在活动中可以使学生接受教育、锻炼才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进班级凝聚力,所以,我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各项有意义的活动。

四、加强四种思想教育

第一,行为规范教育,也包括法制、社会公德教育。由于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差,所以对行为规范教育是常抓不懈,每学期均要组织学生学习有关规范内容,督促学生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平时,对有些学生多讲、多提醒、多督促,对随地乱扔、蓄长发、说脏话等不文明行为及时指出,要求改正。一年来,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维护集体荣誉。

第二,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个人的行为融入集体之中,个人要服从集体。但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缺乏顾全大局的意识,所以,通过组织“手拉手”帮助三困学生活动,促进学生互帮互学,增进友谊,大家共同进步,树立集体意识,并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如拍球赛、运动会等,培养学生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意识,大大增进了集体的凝聚力。

第三,爱国主义教育。一是通过班会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教育材料;二是要求学生观看新闻、阅读报纸,关心国家大事;从中接受教育。

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我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因为他们一般比较自卑、敏感,方法不当,容易挫伤其自尊心,我主要采取私下谈心的方法,这样容易沟通,容易接受。我们班有下岗职工子女,也有父母离异的学生,对他们我平时多注意,多观察,多鼓励,目前,他们思想上不存在着什么大问题。

班主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有时因为其它工作忙而顾此失彼,放松了对班级的管理,出现亡羊补牢的情形。

二、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主动性较差,也讲了,也教育了,但成效不大,没有好的办法。

第2篇

一、基本情况

我市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辖两县两市两区,国家级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市、县各1个,总人口460万。全市共有普通中学280所,小学987所,幼儿园178所,教师共计4.2万人,其中农村教师占60%以上。

1. 我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

(1) 现有硬件环境,我们对全市120所初中学校的常规电教设备进行了调查,发现有32%的学校教室没有电脑,有43%的学校没有电子白板,还有33%的初中学校连投影仪都没有。

(2) 在信息技术培训方面,全市95%的中小学教师已取得了信息技术高级证书,对教学设备具有了一定的驾驭能力,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意识淡薄、能力不足,距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还有很大差距。

(3)全市60%以上的教师在农村,50%的农村学校尚未通网络,教师无法从互联网上获取教学资源,教师的信息化教学难以实现。

(4)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水平调查显示,很多教师只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的驾驭能力不够,尤其在网络交互方面;在课件制作方面,仅有3%的教师能利用Authorware、Flash等制作工具,8%的教师能利用几何画板,其余教师多用PowerPoint(60%)作演示性文稿,大部分教师制作和应用课件的水平还比较低。

(5)对教学与学习理论、方法的掌握程度。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理论、新课改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等都有所了解。但就熟练程度而言,尤其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能够熟练应用的仅为调查总数的3%,能够应用的也仅为6%。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何让教师把学会的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中去,实现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技术概念认识模糊,应用积极性不高。许多中小学教师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解为计算机培训(或者微机培训),虽然对教育技术概念有一定的认同,但对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和领会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还停留在教的层面上,没有转到为了帮助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来。而在教学中,甚至还有学校把现代教育技术排斥在课堂之外,仍然坚持“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教育模式,把大量的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作为一种迎接上级检查的摆设,导致很多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2)培训经费难以落实,教师经济压力大。我市地处湘中偏西,国家级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市、县各1个,60%以上为农村教师,教师工资收入低,财政应该投入教师工资1.5%的继续教育经费大部分县市区又没到位,培训经费由教师个人支出,增加了老师的经济负担。

(3)培训方式单一,教师培训积极性不高。目前培训方式主要有“骨干培训”和“全员培训”两种。骨干培训模式是首先培养一批学校的骨干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尝试,而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全员培训模式指的是对全体教师实施教育技术的整体培训。目前,很多省份采用的培训组织形式是先“骨干培训”再“全员培训”。培训特点多以集中面授、集体听讲为主,这种形式占到了所有培训课程的95%以上,而网络授课、以课例和讨论为主的培训还处于尝试阶段。信息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起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怀疑精神为目的的课堂;而我们的信息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我说你听”的旧有模式,亟需为学习者创造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

(4)培训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培训效果差。目前绝大多数地区主要由培训机构负责培训,部分主讲教师不太了解中小学课堂,所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典型案例。受训教师所工作的学校软硬件环境有很大差异,个体能力层次差异也很大,培训中很多都没能针对学校和受训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仍然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步调。在培训方式和内容上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时期受训者的需求,以致最终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对策

1. 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重要意义

为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 12月 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05年 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又专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2014年7月23日,湖南省教育厅下发了湘教通〔2014〕311号文件,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2014年8月25日召开全省中小学教师技术能力建设工作部署会议,启动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各地各学校应按照省工程办的统一部署,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通过工程的实施,建立一套规范性、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标准、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对于进一步规范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管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于进一步促进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让教师明白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是教育大势所趋,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2. 周密组织,扎实工作,稳步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根据我市的实际,从2014年开始,用四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工作量大,任务艰巨。2014年,是工程实施的第一年,起好步、开好局,对于该工程按计划顺利推进,全面完成目标与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要统一思想、集中精力,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继续抓好各级培训基地的建设。根据湘教发〔2011〕22号《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我们已成功申报并经省教育厅批准了13所省级基地培训学校,但对承担全市4万余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来说是杯水车薪,困难还很多,我们要根据本地实际,继续抓好省级基地校的申报和建设工作。

二是切实抓好工程规划。2014年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开局之年,各县市区要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和市局的《实施规划》,制订本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细则,做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结合各地的教学实际,按照先易后难、先骨干后全员、逐步推进的方式。规划要做到有总体目标、年度计划;有培训方式、培训内容;有相关责任、考核评价。为了使这一轮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不致流于形式,不致成为变相的信息技术培训,必须对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技术培训从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培训目标和培训教材内容体系等多方面做出明确的区分。特别要指出的是,本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要把握农村教师和城镇教师的实际需求两个重点,突出工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改善硬件环境。提升工程硬件是前提,应用是核心,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利用实施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的契机,加强对学校电教设备的配置(如电脑、电子白板、投影仪器等),教师才能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同时为了适应并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学校可建立网站、网盘、QQ群等,把教师的优秀教学课件、教学设计、优秀论文、学生的优秀电子作品等及时上传更新,全体教师可随时调用,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鼓励每位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网盘等,既可实现资源共享,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又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21世纪是合作共享的时代,实现资源合作与共享,可省时、省力、高效、互补,共同创造出更为美好的成果,是所有教师所向往和追求的。在网络资源相当发达的今天,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站为教师提供学习的资源,把最新的信息和应用软件、信息采集工具(硬件)等在相关的网站、网盘和QQ群上,让老师们学习、交流。也可以把多媒体硬件、软件的使用方法做成课件或视频在网络上供教师们学习。

四是切实抓好培训师资团队建设。培训者团队的整体素质既影响培训理念,也会影响培训方式,老师们参训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培训的效果。本次培训为全员培训,受训人员广,培训对象整体师资水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差异性比较大,培训内容各异、方式多样。各级培训基地要千方百计建设一支责任意识强、专业素质高的培训者团队,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从而整体实现提升目标。首先,我们挑选300名学历高、敬业精神好、教学能力强、信息技术精的教师参加省级骨干培训;其次,市本级完成150名市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骨干队伍建设,实现市级所属培训任务的市直、开发区各中小学的“引领者”全覆盖;然后,各县市区教师培训机构完成1000名县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骨干队伍建设,实现县级所属培训任务的城镇中小学校和乡镇中心校的“引领者”全覆盖。通过省、市、县三级共同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覆盖中小学各学科各学段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

五是切实抓好全员培训工作。从2015年起,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为引领,以混合式培训为主要方式,以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培训者培训为突破口,以市、县、校三级培训为主体,分年度、分层次、分类别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到2017年,全面完成我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测试认证。建立健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机制,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推动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与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六是创新培训模式。全员培训采取混合式培训模式,即“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网络研修+校本研修”。强化任务驱动,突出实践导向,有效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优化培训课程资源,推动教师学用结合。

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主要依托县级及以上培训基地学校组织实施,通过组建以一线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专家为支撑的培训专家团队,以微课程为切入点,结合学科案例教学,采用案例“观摩、解读、研讨、实践、评价”的培训流程,强化情境体验,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设计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和提升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力,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普遍性、实用性、关键性问题,实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教师教学负担、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时间不少于30学时。

网络研修:主要组织教师通过网络研修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学习、交流和探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根据教师需求,确定研修主题,设计系列课程模块,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明确线上与线下研修任务,着重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掌握但在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中尚未掌握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问题。网络研修时间不少于30学时。

校本研修:实施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设计系列校本研修活动,组织教师将所学习掌握的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打造师生负担轻、教学效果好的优质课堂,并以微课的形式上传教学课件至个人学习空间,同时加强相对应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跟进培训与教师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校本研修时间不少于20学时。

七是抓好培训结业和考试认证组织工作。中小学教师参加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修完相应的学习课程,并同时按要求参加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经考核合格后,发放培训结业证书并记继续教育学分80分。培训合格后,参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测评,考试合格者,由省工程办统一颁发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中级合格证书。考试认证既是检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质量与效益的基本环节,又是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学习的助推器。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抓好考试认证组织工作,建立健全考务管理制度,确保培训考核、上机考试、综合考评有序开展,保证考试认证工作的严肃性。上机考试由省项目办统一组织,组考工作由各培训基地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培训基地要高度重视组考工作,认真组织参训教师参加考试,严肃考风考纪,确保考试公平公正,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试认证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3. 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取得实效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稳步推进,根据省里的模式和要求,市教育局成立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下设提升工程办公室。各县市区教育局也要成立相应的实施机构,明确专门的工作人员,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要根据省颁“实施规划”和市里的“实施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细则”和年度工作计划。各级培训机构要履行职责,为全面完成我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

(2)加大经费投入。经费投入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物质保障和前提条件。要在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和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市本级安排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市级骨干教师和市直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各县市区也要安排专项资金,主要负责本地区教师全员培训和培训基地建设。同时,我们要根据有关教师培训经费的政策依据,积极主动,据理力争,争取政府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资金投入,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

(3)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促进广大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激励机制,是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已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从2015年起,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与教师资格证再认证、教师职称评定、教师聘用、特级教师评审等挂钩。各县市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完善中小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激励机制。要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对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及时表彰,切实提高本工程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4)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应用是促进某种技能更快提高的最佳手段,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定期开展信息技术技能的竞赛,如操作技能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运用多媒体技能论文比赛等,通过竞赛激励教师去学习、去探索、去创新,提高自身的能力。对优秀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并优先外派学习。学校行政领导应对新技术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参与在职教师培训方案的实施,为培训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学校要积极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开展校际交流活动,对优秀老师给予表彰奖励。

(5)强化部门协调。沟通协调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力保障。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这项工作,不仅是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责,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的职责,更是每个教师的职责。财建、教师、基教、电教等各个部门要紧密配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与各中小学校要沟通协调,理顺工作关系,形成工作合力,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第3篇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从课程设置看,我区自1999年开设信息技术课以来,信息技术教育曾经红火一时,各校争先恐后地开设信息技术课。至2007年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中小学新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信息技术学科由原来的独立学科被纳入综合实践课程中。随之带来一系列问题:教材的问题,开课年级的问题,课时的问题,教学管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开展。

从硬件配备看,我区于2005年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为每所中学配置了一间多媒体教室及一间计算机教室,小学也初步建成多媒体教室和农远资源接收室。小学计算机教室是自筹经费建成,购置的计算机配置低,数量也不足,现在设备老化严重,不能正常运行。

从教材建设上看,2005年长春市电教馆组织省内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专家编辑出版了长春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现已改版两次。

从师资队伍建设上看,我区99%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过来的,专业不对口。现有约40%的专任教师参加了吉林省教育学院信息技术专业的大专班和本科班在职培训,并获得学历证书。目前,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任教师41人,具有计算机专业学历的有15人。

(二)我区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教学没有真正纳入学校常规教学的统一管理之中

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存在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调研发现,一些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等不做要求,疏于管理,缺少检查力度。教师的教学相对随意,教案只是用来应付检查,没有实用性。

2.信息技术学科教材不统一,版本混乱

从新课改后,信息技术课被纳入到综合实践课程里,教材也发生了改变,导致各学校信息技术教材不统一。

(1)由于我区信息技术教材选用没有统一要求,造成了全区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所用的教材版本不一、内容不一的局面。初中继续沿用长春市电教馆编写的信息技术教材,但教材版本混乱,更新不及时。同时,部分小学使用综合实践教材,综合实践教材只有五、六年级才有部分信息技术相关内容,而区教育局要求小学只在三、四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因此,导致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难以真正开展。另外一部分小学则使用长春市电教馆开发的教材,但往往版本老旧难以满足学习需要。给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管理、信息技术教师的备课与教研活动的开展等带来了一定困难。

(2)还有一些学校没有为学生征订信息技术学科教材,教师自编教学内容,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给学生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带来一定困难,从而影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3.信息技术开课年级不统一,课时难以保证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前,我区信息技术课开课年级为:小学三至六年级,初中七至九年级。课时为每周2课时。自新课改实施后,教育局重新统一开课年级与课时,规定小学三、四年级,初中七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课时为每周1课时。后来初中信息技术课调整为每周2课时。调研中发现,我区各个小学信息技术开课年级不统一,有在五、六年级开课的,也有在三、四年级开课的,少数学校一、二年级也上信息课,课时为1课时。初中基本按照教育局要求在七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但课时又不统一。

4.信息技术课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

从整体情况看,信息技术课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甚至没有考试和考评。一是对评价考核的管理不规范。有些学校对学期末是否组织信息技术考核没有明确要求,对考试内容和标准也不做具体要求;二是全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小学学段和初中学段学业结束,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水平没有一个综合考量。

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信息素养培养现象

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堂变成了“计算机培训班”,学生被培养成仅仅会操作计算机的学生,而不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

6.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属于半路出家,对本学科知识缺少系统的认识。还有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除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学校的打字工作,学校计算机、网络的维护与管理,以及为其它学科教师做课件等。教师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专心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难免会影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效果。

7.信息技术设备不完善

此次调研的6所中学和7所小学中,有部分学校由于计算机教室建设不达标,不能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设备严重老化。即使有教材,但是由于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很多教学内容没法实践,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个别中小学使用的计算机仍是最初建机房时的低配置,或略有升级,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8.学校领导不重视

部分学校领导在思想上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认识不够,对信息技术教育硬件配备标准不清楚,学校建设发展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

由于部分学校近年来招生速度过快,规模变化过大,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导致校舍高度紧张,信息技术教室建设长期无法纳入建设目标和设置计划。加上部分学校领导只重视学校行政科室或教师计算机的配备而忽略学生计算机的配备,导致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建设落后。

二、建议

(一)明确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教学创新,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

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合理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注重情境创设和意义建构;立足应用实践,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配备水平,加强常规教学管理,保证信息技术课正常有效地开展

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配备要达到标准,能满足教学需要。

教学管理要明确到人,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常规管理。首先要明确领导分工,狠抓课时计划、教学常规、教学进度和教学活动管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要同其他学科一样要求,教师要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要规范教案书写,要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校要加强检查和指导,狠抓落实,确保信息技术课规范有效地实施。

全区对信息技术教学要统一管理,统一信息技术教材,统一开课年级,统一课时。

(三)建立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氛围

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学科评价考核体系,坚持发展性、诊断性和激励性的评价原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考核。平时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学期末学校要组织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考核,考核内容要紧扣教材,考核结果可以以等级的方式呈现;评价的方式要注意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结合、上机操作与电子作品结合、一次考试与学生多次选择考试结合。第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区统一组织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将信息技术列入学业考试的考核科目。第三,要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估督导检查,完善对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评估方案。

(四)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必须不断地更新和提高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岗培训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建议每两年至少要开展一次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题培训。

(五)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工作,切实提高教研实效

第4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有效性;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049―04

随着各国政府在教育信息化上投入的不断增加,有更多的人开始进行反思和置疑:信息技术到底在教育中发挥了多大作用?怎样才能真正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目前各国政府已经开始进行教育信息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虽然信息技术有效性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但是目前还是有许多研究证实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影响。目前,教育信息化有效性一般是指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变革,以及各种干预措施对目标领域和目标群体产生影响。本文对部分欧洲国家的项目进行了总结分析,并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 研究项目介绍

1 英国的Impact2系列研究

在教育信息化有效性研究中,英国的研究比较突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应当是由英国教育信息与沟通技术办公室(the British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Agency,简称Becta)发起的Impact2系列研究[1]。Impact2系列研究先后发表若干研究成果,提供了大量数据和事实证明信息技术对于改善教与学的有效性。如《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on Pupil Learning and Attainment》,通过观察两组使用信息技术机会不同的学生组,研究信息技术对各个学科学习的影响。Impact2系列研究包含六十多所学校,包括中学、小学、特殊学校。问卷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学生接触信息技术之前,第二阶段是掌握信息技术之后。问卷内容之一就是调查学生在上课时间、在校的课外时间、校外时间应用计算机的程度;另一个内容就是调查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包括文字处理能力、登陆互联网状况、应用电子邮箱状况等。该研究通过每年的国家测验(National Tests)和GCSE评估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影响。在该项研究中,学者们以几十万份样本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在研究方法上,英国学者倾向于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手段进行研究。

2 2006北欧E-learning研究

2006北欧E-learning项目[2]是第一个关注北欧信息技术对教育影响的研究。这是北欧规模最大和影响最广的教育信息化项目,研究地域分布芬兰、瑞士、挪威、丹麦的224个学校,参与者超过8000人,包括中小学的学生、教师、校长、家长。主要研究北欧各国的通讯与信息技术投资回报问题。该研究数据的收集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一是基于互联网的调查,针对不同的访问群体开发相应的问卷(教师、学生、家长和校长),问卷被翻译成当地的语言;二是对四国的十二所学校进行实地跟踪访谈,访谈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管理人员、政府代表,访谈内容主要是对这次调查的结果进行评价。这与英国不同,英国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测验成绩来对信息技术应用进行解释,北欧四国则根据访谈者的经验,确定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其研究更多关注可感知到的效果。

3 欧洲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欧盟委员会2006年2月发起了欧洲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研究[3],此研究与欧盟执委会研究总署和欧盟执委会教育文化总署合作,调查欧洲联盟的25个成员国以及挪威和冰岛的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调查对象包括校长、任课教师。学校样本由各个国家的教育机构随机抽取。各个国家的调查研究分别由分布在各国的TNS市场研究公司协助完成。调研问卷分为两部分,一是针对校长的,另一个针对任课教师。校长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类型、地理位置、学校规模、教师人数、计算机人均比例、接入互联网方式、带宽、联网机器比例、计算机应用何处。教师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工作年限、自然状况,师机比、联网率、教学资源、应用信息技术状况、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状况。

4 欧洲学校联网

2004年欧盟学校网(European Schoolnet)对苏格兰、奥地利、北爱尔兰、佛兰德斯、英格兰、荷兰六国的20所学校展开信息技术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研究[4]。该研究开发了一个大型信息技术监控程序,用来调查和研究学校应用信息技术过程,并作为开发信息技术评估标准的工具。研究内容包括学生改变、教师改变、组织改变、协作关系的变化。该项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定量调查数据,深度分析了学习和教学改变的过程。

二 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果

1 学习者和学习结果

(1)学生成绩

有关信息技术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最引人注目的应当是英国的Impact2研究,该项目在2002年对英格兰60所中小学校开展信息技术对学习成绩影响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在年龄7到16岁的中小学生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英语、自然科学、技术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同时,英国的教育和技能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简称DFES)发起了英国信息技术测试平台(ICT Test Bed)项目研究[5],对22所中小学2002年到2006年的信息技术应用状况展开研究,2006年度的信息技术测试调查报告发现,信息技术与高分成绩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特别是在二年级英语(11岁)、三年级自然科学(14岁)等学科上表现非常明显。英国的教育和技能部委托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进行的研究发现网络宽带也影响学生学习成绩,随着宽带引入,中小学学生的测验成绩有显著提高。另外由纽卡斯尔大学进行的交互式白板应用的研究[6]跟踪调查了2002年到2004年六个当地教育机构,其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交互式白板一年后,中小学生的国文、数学和科技测验成绩得到提高。

英国教育信息化有效性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可测量的学生成绩。相比较,北欧四国信息技术对教育影响的研究更多关注可感知到的效果,探讨可观察到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北欧四国进行的2006 e-learning研究结论证实:学生、教师、家长一致认为信息技术对中小学生学习有正向影响;三分之二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使小学生某些学科成绩和基本技能(计算、阅读和写作)获得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强化了学生的理论基础。丹麦大型的政府研究项目信息技术、媒体与基础教育研究[7]涵盖了丹麦32%的中小学,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语言技能。荷兰的教育文化科技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and Science)发起了“八年教育信息化”(从1997)的评估监控研究[8],根据该项目每年的调查与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2)学习者

信息技术对学习者动作和技能的影响。针对有关信息技术有效性的研究,多数研究关注的并不是学生成绩等直接变量,而是信息技术对学习者影响等间接变量,例如动机、注意力,认知过程、阅读能力和关键思考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等。欧盟委员会2006年2月发起了欧洲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结果表明,80%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能够加强小学生实践能力,86%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更能激励小学生学习,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北欧2006 e-learning研究的结论也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小学生动机、参与性和创造性。2004欧洲校园网调查研究证实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了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实际创作、实验课程和小组协作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学生动机、对话能力和协作能力。学生也认为学习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改变了学习的态度和参与性,增强了对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反思。英国Impact2系列研究针对六个地方教育机构开展了应用交互式白板的可行性评估,其结果表明多媒体和交互式内容能更加吸引小学生,激发学生动机,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应用交互式白板对小学文学和数学课产生积极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其次,信息技术对学习者独立学习能力的影响。教育信息化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北欧2006 e-learning研究结论指出,多数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个别化教学成为可能,特别是对于有特殊需求或者行动困难的学生。挪威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试点工程项目中[9],学生认为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档案等,能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责任感,独立工作能力和工作有效性也都得到了提高,家长也反映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对于不同种族背景的学生,教育信息化提高了学生动机、学习乐趣、阅读技能、以及学校事务的参与性。

第三,信息技术对团队工作的影响。在荷兰,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协作性的教师数量两年之内翻番,北欧教师也认为在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队工作。

2 教师和教学实践

(1)教师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通过政府的各种干预措施和教师培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已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挪威的1999到2003试点工程和英国Impact2系列研究中的交互式白板试点工程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持肯定态度,相信信息技术的进步能够提高教学和学习。2004欧洲校园网调查研究也认为交互式白板对教师和学习情境有着积极的影响,新的交互式白板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现在的教学实践。在丹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明显提高,大部分教师讨论信息技术的频率也比三年前明显增加。虽然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很高,但是这种热情是否能够转化为有效的实践价值还不是很清楚。

其次,能够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英国多个研究发现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使教师之间更多地采用协作工作方式,这增强了教学计划的共享,使教师备课的效率和效果明显提高。北欧四国的2006 e-learning研究证实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更加认同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应用信息技术的时间越长,越能增加教师的自信;应用信息技术的频率越高,信息技术产生的正向效应也越高。挪威的研究认为,由于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独立学习的机会,这样教师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去帮助个体,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对于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欧盟委员会的研究建议把注意力放在硬件投资上,减少维修软硬件设备时间。

信息技术对教师协作性也有一定影响。欧盟委员会的调查发现欧洲90%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来备课,虽然部分教师认为应用信息技术使工作量增加,但是大部分教师认为这种增加只是暂时的。信息技术能增强教师协作能力,增强与同事和管理者之间的计划共享,这些都大大节省了备课时间。另外,宽带是提高教师之间协作性地主要原因,三分之二的欧洲学校以带宽的形式接入网络。

教育信息化对学生数据的管理带来根本的有效的改变,例如备课、资源共享、记录学生考试成绩方面。在教学中,管理信息系统丰富了教师的协作方式,通过课程计划共享和学生数据电子化管理,信息技术使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更加规范。

(2) 教学实践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渠道、广泛摄取知识与锻炼思维的机会,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地位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由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转化到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建构新知识意义的能力。教育信息化注重人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合作。学生可以在网上与教师探讨问题,提出质疑。教师在启发、教育学生的同时获得信息,得到启发,提高教学质量。师生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更多的是一个建议者,学生的对话伙伴,或者一个具体课程的领导者。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教师自身也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改变了他们与学生的交互方式,特别是当教师鼓励和干预学生各种学习活动时,这种情况变得更加明显。大部分教师认为应用信息技术给协作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但是具体哪些便利以及程度如何,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关于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能力,英国通过观察互联网的应用,发现规律性的访问网络能够开发学生搜索能力和研究技能,并且这种技能能够在课程之间相互迁移。在相互协作的教学实践中,应用电子邮件能够创建更加真实可信的情境。也有研究证实应用交互式白板的课程,教师和学生之间交互频率和步伐都相对没有应用的课程要快。通过应用交互式白板,提高了学生参与性。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实践的一个附加工具,例如,应用文字处理器来复制手写文本、或者利用网络搜索更适合的教科书或信息资源。但是,目前就信息技术是否是一个工具这个问题还存在争议,例如把网络是作为一种工具,还是作为一个教科书,这二者之间不具可比性。信息技术无论以何种方式呈现,其最终价值取决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方式。英国2006年信息技术测试项目提供的证据进一步证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够辅助现在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正通过“提高教学实践”“引入更好的教与学的方法”等慢慢地整合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并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虽然教师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但随着时间流逝,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上的变化却非常缓慢。信息技术一般对教学和学习情境有正向影响,但是比起期望值,影响还是很有限的。

北欧四国的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有一定影响。教师教学胜任力决定了是否能够把掌握的信息技术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实践。反过来,教师日常的教学实践,对于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胜任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英国交互式白板项目、信息技术测试平台项目都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增强了教师胜任力和自信。英国有研究认为“信息技术对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经验缺乏的教师影响最大”。北欧各国2006年e-learning研究通过对三年内参加信息技术胜任力开发培训的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通过培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中等的教师在教学上应用信息技术最多。

然而,对于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培训后多数教师仍然没有足够的自信。虽然,大部分教师掌握了应用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也提高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但是只有少数教师能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多数研究证明,多数教师没有把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到教学实践中。要想真正地、广泛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如何提高传统教学过程中,其次,逐步融入到课程中,最后慢慢应用到教学实践的改革中。

三 我国现状及启示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在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校校通工程、校园网建设到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源建设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巨大的投入下收益如何,是否真正提高了学习效果?

笔者认为教育信息化有效性研究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输入,即硬件设施的投入上,主要包括学校经费投入,学生用机比例,教师用机比例,学生家庭用机比例,学校接入因特网比例和方式等。其次是行为措施,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采取的措施、手段,例如网络安全保障、教师培训等。第三是应用,主要是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拥有邮箱账号的比例,应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学校比例,使用因特网学习和研究的比例,以及应用信息技术的课堂数量等。第四是有效性,关注信息技术对学习的改善状况,对教学的影响,对管理的影响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有效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输入、行为措施、输出几个方面,也就是说更多的还是关注的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各种信息技术在课堂上使用状况等。针对信息技术是否真正改善了学生的学习这个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基于数据,以准确数据和事实为依据,对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有效性进行大范围的全面、系统、细致、深入、科学的研究与分析,特别是缺乏能对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决策起到帮助,并取得实效的研究成果。

因此,如何通过客观全面地评价和比较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有效性问题,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决策和具体实施提供决策参考,是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借鉴欧洲部分国家的研究和我国的现状,笔者认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有效性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学习效果,例如信息技术是否真正地提高了学生成绩等;其次,教育信息化对学生的影响:对学习者动机和技能,独立学习能力,对团队工作的影响等;第三,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影响,是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是否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之间的协作性,以及教育信息化是否提高教学工作的计划性等;第四,教育信息化对教学实践的影响:教学实践中各种技术应用的效果,是否改善了教师与学生关系,教师的胜任力和自信心等;最后,还应包括教育信息化对教学管理带来的影响。

虽然,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有效性研究,但是如何衡量“有效性”,还存在一定困难和争议。例如,教育信息化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不能单纯地看成绩,必须考虑许多不可观测的因素可能更加影响学习结果。学习和教学直接受环境的影响,信息技术只是环境中的一个因素,不能完全排除环境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孤立地认为信息技术应用对基础教育有一定相关性。例如,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学校的基础设施等、教学方法等都会对教育信息化有效性产生一定影响,虽然,教学方法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发生改变,但是以何种方式应用信息技术,使学习效果最优,也是应该考虑的问题。除了信息技术本身以外,教师层面、学校层面、整个社会大环境,学生个体特征等因素都会影响信息技术应用效果,因此探索各种方法来评估和计算教育信息化有效性,对于开发有效的教育技术评估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英国Impact2项目网站 [EB/OL].

<http://省略.uk/research/impact2.>

[2] 北欧2006 Elearning研究网站[EB/OL].

<http://edu.fi/julkaisut/eLearning_Nordic_English.pdf.>

[3] 欧盟委员会欧洲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网站 [EB/OL].

<http://ec.europa.eu/information_society/eeurope/i2010/docs/studies/final_report_3.pdf.>

[4] 欧洲校园网联盟网站[EB/OL].

<http://insight.省略/ww/en/pub/insight/school_innovation/best_practice/ernist_school_por traits.cfm.>

[5] 英国信息技术测试平台项目 [EB/OL].

<http://evaluation.省略.uk/about .>

[6]. 英国交互式白板应用的研究 [EB/OL].

<http://省略.uk/page_documents/research/ntu_broadband_full.pdf .>

[7] 丹麦信息技术、媒体与基础教育评估项目 [EB/OL].

<http://enis.emu.dk/spredning/itmf/finalreport_itmf.pdf.>

[8] 荷兰教育信息化评估监控研究 [J].Kessel, van N., et al. (2005) ‘ICT Education Monitor: Eight years of ICT in schools’, the Netherlands,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and Science.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布的课程计划以及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关于课程计划的调整意见,落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有关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确保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研活动的开展,通过教学研究活动,提高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全镇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个人发展。

二、工作要点:

1、对全镇信息技术课程教研活动进行统筹安排。由于各校信息技术教师人数不多,难以真正地开展校本教研,因此,需要将全镇信息技术教师组织起来,开展教研活动。结合我镇实际,本学期小学教研活动将采取片、区结合的形式开展。组建片级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定期开展分片教研活动,在片级教研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开展镇级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全镇按区域分为四大片:西河、滑石、鹅塘、大石,相关区域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参加相关片的教研活动,时间定于每周五上午。全镇教研活动间周一次,主要内容是进行了信息技术学科教材教法培训、教学经验交流及先进教学理论的学习。初中信息技术老师以全镇教研活动为主,每两周一次,周五上午进行,主要内容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培训及主题教学研究活动。由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较少,因此,小学教师的教研活动与初中教师结合在一起开展。

2、坚持深入基层下校调研活动,到信息技术教学现场进行调研,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以便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使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更有针对性。本学期下校调研范围将由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扩大到全镇各级各类学校,以求全面了解全镇信息技术教育的状况,并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进行相应的指导,制定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常规规范。

3、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的研究。与教科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携手,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在镇小学语文中心教研组的基础上组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研究中心组(成员为原语文中心组成员),每月开展一次教学研究活动,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探索,并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逐步将学科整合研究范围推广到其他学科。

4、积极开展网上教研工作。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网上教研是一种非常有效教学研究新途径。本学期,我们将建成全新的信息技术学科网站,该网站将成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信息、教学理论、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成果展示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全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进行了教学资源共享和网上教学经验交流。

5、组织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及相关学科教师参加省、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竞赛;组织信息技术创新与初中活动。

  6、逐步组建各校学生信息技术兴趣活动小组。学生信息技术兴趣活动小组,是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发展学生信息技术特长的重要阵地,各校要建立本校的学生信息技术兴趣活动小组,利用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信息技术兴趣活动小组课外活动,组织有信息技术特长的学生进行培训,使这些学生的特长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信息技术竞赛培养人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

1、组织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教材教法培训。

2、组织初中教师参加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竞赛。

3、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竞赛。

  4、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研究中心组成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讲座。

5、下校调研(中小学各4所)

十月:

1、组织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教材教法研讨。

2、组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教材教法研讨。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指导活动。

4、筹备组织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5、下校调研。

十一月: 共2页,当前第1页1

1、组织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讨课。

2、组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讨课。

3、开展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研讨活动。

4、下校调研。

十二月:

1、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2、组织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经验交流。

3、组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经验交流。

4、本学期信息技术学科教研活动总结。

5、下校调研。

元月:

组织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由于上级工作调整和本计划不完善可能造成部分工作未列入计划,将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调整。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定位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1/03-0038-03

为了应对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21世纪初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单独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新型教学人员应运而生。但近年来研究表明,信息技术教师已成为影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一大病源1,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师在数量与质量上都难以适应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需要,一方面却出现“一线缺乏信息技术专任教师与高校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却不愿来”的师资困境,陷入专任教师缺乏、师资给养难以持续补充的恶性循环之中。认真反思这些问题的背后,必须看到,信息技术教师角色超载,承载太多的使命与责任,重新认识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明确其职业定位,已成为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职业定位刻不容缓:来自文献梳理的剖析

信息技术教师到底做什么?显然这是一个很不值得一提的问题,但却是困惑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生存与发展的难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理所当然是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但现实却是信息技术教师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能否对等还有待确定,“信息技术教师地位低,角色定位模糊,专业特殊未被认可”2已成为国内信息技术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

自2002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与K12信息技术教育论坛联合开展了“信息技术教师:生存与发展”专题以来,有关信息技术教师生存与专业发展的研究引起各方重视。以“信息技术教师”为主题词,在中国期刊网上可搜索到2011年12月份之前的文献有1447篇,通过整理,得到“信息技术教师生存与发展现状调查、职业(专业)认同、课程价值认同、教师角色定位、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的文献近113篇。

“教师生存与发展现状调查”文献达到近35篇(其中期刊文献27篇、硕士论文8篇),涉及地区为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青海省、辽宁省、陕西省、江西省、浙江省等部分地区,资料表明:信息技术教师地位低,处于求生存状态,3边缘化现象严重,不容乐观。

在“职业(专业)认同”方面,文献有9篇,主要集中在2008年至2011年。职业认同度低,专业认同度低,职业倦怠现象普遍,特别表现在低成就感上,已成为公认的事实。张兵,孙淑晶等4(2008)认为“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是由教师职业的特点、信息技术课程性质、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性质和个体人格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课程价值认同”方面,有5篇文献,解月光5(2005)、刘向永等6(2011)通过调查与访谈,都指出了一个极为尴尬的现象:信息技术教师对课程的理想认同程度高,而对信息技术课程实际执行效果的认同度却普遍偏低。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有26篇文献,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直接决定着信息技术学科地位与价值,但文献表明,教师专业信念低7、自我效能感差89等都已成为制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很明显与信息技术教师当前职业特点与工作性质有着根本的联系。

在“教师角色定位”方面,有28篇文献,文献表明: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多重角色存在,工作范围广,教师角色普遍超载,承担着与其身份并不相符的工作内容,工作没有主次,“超级打杂工”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代号,使其难以完成真正的历史使命。马晓玲等10(2011)根据调研与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已有研究,将信息技术教师角色按工作性质和相关性分为三类:(1)信息技术教学人员:承担信息技术教学、教育技术或信息技术培训、学生参加竞赛的辅导、校本课程的设计等工作。(2)技术人员:承担电教设备维护、教师办公室电脑维护、教学管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网络硬件维护、机房维护、校本课程开发、校园电视台维护等工作。(3)信息技术管理人员:负责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和网络的设计、规划和建设。有一线教师更为形象地将信息技术教师工作概括为“负责学校里一切与电有关的工作。”11戴卫芳12(2008)分析认为“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冲突主要表现为:①作为具体的生活者和全时空的工作者的角色冲突;②作为全能的工作者和具体的工作者之间的角色冲突;③作为先进技术的代表者与具体的工作地位、待遇之间的角色冲突。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冲突的根源在于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定位出现了偏差”。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王问洋13所指出的信息技术教师“学科回归现象”(即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伊始从其他学科转行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开始回归原有学科)令人深思,有谁会从事一个前途未卜的职业呢?由此引发出一个新命题:信息技术教师地位该如何得到认可呢?

数据显示,在信息技术教师的真正教学舞台上,由于师资少,工作量大而杂,信息技术教师的精力不够,应付成为常态。2008年教育部科技司与教育部启动的“教育部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重大课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历时两年,在全国(除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自治区之外)的3091所中小学进行调研后,指出:“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占所有教师的4.5%,平均每所学校有1.5名信息技术教师,平均每位信息技术教师负责245名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14而笔者在2009-2011年所了解的情况表明,平均每位教师每周至少要承担20节左右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在此情况下,再加上其它杂活等,即使是信息技术专家教师,当超负荷工作成为常态时,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教研与个人学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创新性突破也只能偶尔为之,15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综上所述,现阶段国内信息技术教师主要面临如下困境:职业被边缘化,职业认同度低;职业压力大,职业倦怠现象普遍;专业认同不理想,专业信念弱;工作性质复杂,难有精力投入课堂教学;保障机制不健全,职业前途不明朗等问题。追根溯源,不难发现,职业定位刻不容缓,制约着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教师对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将会严重阻碍教育信息化进程。

二、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定位的现实意义

1.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内在呼唤

2001年初,教育部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中强调教师是专门化的职业,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应该要具备相应资格标准。那么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明确职业性质,是教学岗位还是管理岗位,或是专业技术岗位等已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其从业标准的制定,决定着信息技术教师的评聘,还原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神圣而专业化特点。

回顾历史,信息技术教师之所以肩负教学、管理、专业技术等多重角色,这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初期专业人才稀缺时的产物,也是特定历史发展进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做出的牺牲与贡献。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岗位将必然推动相应的人事改革,否则缺乏专业人员支撑的教育信息化只会是一纸空谈。2012年3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第十章“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中专门指出“明确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的评聘办法,逐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待遇”。以此为契机,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定位已是大势所趋,这也是对信息技术教师自身价值的肯定与尊重,更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在呼唤,必然将成为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所在与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关键。

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石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2002、2007两次关于“信息技术教师生存与发展现状”的专题调查中,基层一线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对所从事职业遭遇的不公正待遇,均表达出“生存态度决定专业命运”、“有才才有位”等坚强面对的自信,这着实让人为之感动。但必须看到,这些一线坚强的声音也直接反映出他们对职业认可的期盼,近三年来“课程教师”、“学科教师”、“专家型教师”等表述不断出现在学术文献之中,直接折射出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对课堂教学这一核心职责的热爱与追求。历史已证明:仅仅期待一线教师个体的努力与甘于付出,是对信息技术教育的不负责,定位已是信息技术教师这个群体专业化发展必须首先跨过的一个坎,一个恰当的位置才能明确责任与义务,也才有信心去付出,开出花,结出果,做出应有的贡献,积累应有的职业自豪感,最终实现课堂教学创新与价值。

3.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培养学生是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的归属和落脚点,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其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最终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只有教师职业定位好,才能做好信息技术学科的研究工作,在学科课程定位方面开展有价值的探索,实现单纯的技术学科向实践性、探究性学科的转变,使学生能充分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其他学科内容,“生成”出内涵丰富、有创意、有生命力的成果或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对外部世界有敏锐的洞察力,具备广阔的视野和改变传统世界的冲击力。

第7篇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是中小学的必修课,是学生将来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人类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广大农村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存在许多的困难和问题,有的学校甚至只作为“课表”课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阻碍了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本文根据笔者的调查和研究工作的经验,从农村实际出发,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快速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信息技术课已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直接限制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发展,给信息技术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普及带来了巨大的阻力。笔者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精心设计符合农村自身特点的、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对策。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信息技术认识不足,片面看待信息技术教育

    (1)校领导方面: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校领导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比较少,只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计算机教育,就是教会学生打字、上网、聊天、打游戏;有的校领导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今后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没有意识到它将是下一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认为信息技术离他们还很远,不够重视;有的校领导甚至认为信息技术是学生沉迷于网吧、游戏的根源,会使学生变坏,干脆一棒子打死,不开信息技术课。

    (2)教师方面:目前农村中小学由于重视程度、人员编制和教育经费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专业教师力量不足,许多学校几乎没有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而只能让其他教师兼教或让教师们在排满工作量的情况下额外任教信息技术课。任课教师大多没有经过正规信息技术专业的培训,仅有基本的电脑常识,还不具备教学信息技术的能力;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课不作为中、高考考试科目,也就没有人去评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上好上坏一个样,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就产生“信息技术无用论”,平时不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上课则采用“放羊”式教学方法。这样的师资状况,难以胜任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

    (3)学生方面: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学生是既好奇又充满求知欲的。然而学校不能传授学生相关的知识,广大学生不知信息技术为何物,只是在街头巷尾的网吧产生了第一认识:“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就是上网,就是用来玩游戏、聊天、看电影、娱乐的。”[1] 于是部分学生沉湎于网吧,美其名曰“学习信息技术”;部分学生则不愿学习信息技术,怕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对它失去了兴趣。

    2.学校教育设备少,硬件设施不足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门高投入高损耗课,它的开展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作后盾。计算机房的日常维护费和电费,使有限的经费更加紧缺,致使学校的计算机无法及时修理和更新,可以说资金也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农村微机室现状是:计算机数量不多,大部分学校仅有一间利用“农远工程”建立的只有30台电脑的机房,将学生分成两组,还达不到一人一台,开放使用率低,难以保证学生上机时间;乡镇以下的许多小学校几乎没有计算机。[2] 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使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举步维艰。

    3.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使用

    一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立高标准机房,把互联网、远程教育接收系统和多媒体教室都建设起来,但却没有配套的软件管理平台和新课程教学所需的学习软件,平时不开放,学生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练习;部分学校为了降低损耗,减少维护费,则把软、硬件资源尘封起来,只用作上级检查的展示品,充充自身的脸面。这就致使大量的投资资源白白浪费。

第8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问题;解决对策;研究

一、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以及结合笔者工作实践来看,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硬件环境

信息技术教学离不开硬件平台,当前大多数学校都建有计算机房,电脑由上级有关部门配发,如“校校通”工程、龙芯电脑工程等。在部分地区,随着教育现代化学校工程和教育均衡市的创建,在电脑硬件方面,基本能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需要,同时也接入了教育城域网或互联网。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教材也在不断更新,新增了机器人和物联网教学,学校在机器人和物联网教具方面有很大的缺口,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拦路虎”。

(二)师资队伍

由于师资紧缺,信息技术教师除学科教学外,还承担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任务较重,如硬件维护、各类网上平台管理、师生培训等。教师专业成长和个人发展缓慢。

(三)课程实施

学校基本能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但受硬件条件限制,教材中的机器人、物联网等动手实践型课不能有效开展。同时受师资、教材和家庭条件等因素影响,教学进度、内容和质量参差不齐。在实际教学中,还受到学校和班级活动挤占课时的影响。

(四)教研情况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属于“小学科”,教师群体相对较小,大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师纳入综合组。信息技术教师的教研意识淡薄,基本是单兵作战,自我发展。教学骨干教师不多,教科研成果较少。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研究

结合实践来看,以上现状或问题并非个别学校所独有,属于共性问题。为了使信息技术教学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根据小学校情和教学实践作了如下尝试。

(一)加强小学信息技术硬件建设

为解决机器人和物联网硬件短缺,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

第一,通过少年宫开设“机器人社团”。从少年宫活动经费中出资购买学生机器人,通过逐年增购的方式最终配齐机器人教具。为节约资金。场地图,可以由信息技术教师根据标准自己绘制,能节省不少费用。另外还可通过仿真机器人软件来弥补硬件不足,如、广茂达“仿真机器人平台等。

第二,邀请企业家进行赞助,物联网教具方面需要一次性购买,由于所需资金较大,无法通过逐年增购方式解决,可由学校出面,邀请企业家进行赞助,通过以企业名称或赞助人姓名命名“比特实验室”作为条件,调动赞助商的积极性,最终解决物联网硬件教具问题。

(二)整合资源,建平台

在机房环境布置方面,应根据机房面积合理布置电脑桌排放,做到机器。桌凳摆放整齐,对每台机器进行编号,并有专门的使用记载簿。机房文化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展示,通过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充分发挥墙壁。展台。公示栏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展示最新信息技术资讯和优秀学生作品等,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优秀的作品鼓舞学生,让学生共同参与计算机房的文化建设,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

为充分发挥硬件资源功能,通过在学校服务器上建立信息技术学习平台,开设学习模块。练习模块。检测模块和作品展示模块等,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如LearnSite信息技术学习平台和在线考场等,将软硬件资源进行整合,为信息技术教学搭建理想的平台。

在学科资源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备课。根据教材具体内容,不拘泥于教参,自主编写教学设计和制作教学课件,通过设计。实践。反思循环工程,不断提升在学科教学领域的水平与能力。教研组要根据教师个人特长,对教科研工作进行分工。合作研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课题引领,促发展

为了使信息技术教学科研活动健康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教师可结合校情。师资和学情,申报学科研究课题,还可以联合其他学校共同申报。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选择有价值的主题进行研究。虽然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对信息技术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学校,无论是硬件条件还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城区。发达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在诸多变量中,影响较小的当属引领学生成长的教师。因此,课题研究可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学习方式。资源建设以及教师专业化成长等方面进行研究。鉴于小学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匮乏,学科研究处于摸索探究阶段,学校要立足现状,以生为本,建立生态课堂,努力营造浓厚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平台。

(四)专业成长,提素养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帮助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共同提高。学校力争让每位教师每年都能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教师专业培训,如省级“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课程纲要”省级培训、“小学物联网技术教学观摩活动”等,以及市县两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还可以邀请各级学科教学名师。专家到校指导,通过名师引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水平的发展。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鼓励信息技术教师撰写教学随笔和论文,对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和教改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通过理论著作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坚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科研能力,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发展的活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实际情况下来看,由于多方面因素所影响,当前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上,相比于其他课程不仅存在着许多问题,同时教学质量和教研水平处于低水平阶段,如此一来势必导致学生信息素养地培养难以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知不足方能前行,在有效_展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广大扎根的信息技术教师不懈努力,不回避尖锐的矛盾和问题,在探索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只有立足现状,找准方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才能与时俱进及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乔潇. 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学周刊a版, 2015(8):118-118.

第9篇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越来越重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时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自身基础知识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教师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以及信息技术教学环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对此,教师应当落实课前准备工作,同时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并注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不断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因素

在我国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对其教学有效性构成影响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学生自身因素。不同学生在基础知识水平及接受知识的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2]。在整个信息技术课程之中,相对而言,基础较好,知识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快速理解并消化相关知识内容,从而在较高程度上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然而一些知识接收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课堂教学节奏,使得各种学习问题不断累积,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学习信心,从而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②教师因素。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其本身承担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安排,教学内容设置与教学进度控制的角色,与此同时,教师还属于课程安排的组织与具体实施人员,教师自身素养、知识水平以及教学能力的高低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有着直接影响[2]。部分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其过于关注学生对相关软件与相关工具的实际应用及操作能力,重视实际操作,在一定层次缺乏对学生掌握与认知软件及工具操作思想的培养,这种现状,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认知,导致其学习效率偏低,影响整体教学进度。③教学环境因素。目前,新课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求为上机时间应当在总学时70%以上[2]。然而,一些学校由于教学环境因素如机械设备稳定性、网络通畅性等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正常上机操作,从而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途径

(一)落实课前准备工作

做好课前备课,是实现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性保障。由此,在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时,教师应综合考虑课程学习目标,考虑内容安排,积极开展课前准备工作。具体而言,教师在落实课前准备之前,需要对学生主体所具备的实际能力,包括基础性知识掌握程度,新知识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具备一定了解,考虑学生实际状况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及进度。

小学信息技术部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教师在备课时若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影响其教学有效性[2]。如教师在讲解小学信息技术《我也能快速地输入汉字了》相关教学内容时,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键盘熟悉程度来进行相关备课,否则很难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此外,在开展教学时,需要确保教师可以准确把握教材,明确认知教材重点,划分教材难点,确定教材关键点,结合其他素材对教材内容进行辅助补充,从而确保其备课水平及质量。此外,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也应当注重教学硬件和软件的检查[2]。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是学生进行上机实践的主要工具,直接影响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应当注重教学设备性能和教学软件安装情况的检查,确保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转及相关教学软件的正常运行。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3]。因此,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合理创设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获得信息技术知识,不断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当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情景素材,同时将激活知识和技能作为课堂教学基点来对课堂教学情景进行设计,以便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

(三)注重因材施教

第10篇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后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参加职后教育困难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不属于会考和高考科目,出于学习名额和培训经费等多方面的的原因,学校一般派出那些语数外等“主科”教师,而很少会派出信息技术教师参与培训学习;由于事业单位的编制问题,在各级中小学中信息技术教师的配备都相对较少,承担的教学以外的各项工作繁重,由于工作需要的原因也造成多数信息技术教师无法脱岗接受职后教育。即使获得培训学习的机会,由于家庭生活与学习、工作以及学习费用的分摊等多方面原因,部分信息技术教师也会选择放弃。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后教育效果差通过调查表明,参加过培训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师对职后教育满意程度不高,评价一般,原因主要集中在:(1)培训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一般,教学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培训的需要。(2)培训内容整齐划一,培训教师准备不充分,没有对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参训教师情况、参训目的等内容进行调研,授课没有针对性。(3)授课方式陈旧,讲授内容过时,教学应变能力不足,缺少互动,经常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学任务。(4)与当前的中小学课改脱节,课程设置不合理,拼凑课程,讲授内容单调,实效性差。(5)培训模式乏味、单一,缺乏创新。(6)培训纪律松散,培训考核松懈,应付检查,走过场。许多受训教师都对培训期望值较高,结果培训后学习效果太差,造成心里落差太大,认为费时费力参加培训特别不值得。

3.缺乏经费保障按照教育部第7号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要求,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应该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地方教育费附加应有一定比例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培训。但是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的财力有限,再加上观念上的某些原因,教师培训费用难以得到保障。学校、地方教育部门为了保工资、保运行,常规的职后继续教育被边缘化,既没有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规划,也没有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制度安排,专项拨款进行继续教育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越到基层,落实职后继续教育经费越困难。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后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1.观念陈旧,认识错位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信息技术课被列入非主干课程,不属于会考和高考科目,所以不受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学生成绩好坏无所谓,只要了解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能够简单地使用计算机就行。上课通常讲一小会后就让学生自己玩玩键盘、鼠标练习的小游戏等,课程考核没有统一的标准,能够应付教学主管部门的常规检查就算过关。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不需要有多严格的标准来进行考核,让不让这些“副科”教师参加培训学习都一样,只需要着力提升承担语数外教学的教师综合素质就行,不让信息技术教师参加培训还可以节约学校的培训经费,让主科教师获得更好的提升。而在教师自身方面,不少教师没有自身的成长计划,仅仅把教书作为一种生活的手段,因此,缺少作为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职后继续教育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2.制度不全,措施不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后教育培训不能有效实施和高效运行,主要原因在于:(1)制度政策不完善。平时没有政策和经费的的支持,使职后教育由主动变为被动,带有功利倾向,不到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不会去参加学习培训,比如因职称晋级需要一个培训证书的时候才会参加学习培训。(2)激励教师接受职后教育的措施不够。激励教师接受职后教育的各项措施不配套,是否参加培训学习没有区别,能够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就行了。(3)没有动力和压力。学习态度不端正,毫无积极性。培训学习后职称不会得到提升,工资也不会有改变,反而会耽误日常教学,继而影响年终考核以及评优等方面。(4)整个培训费用的支付政策不合理。通常是政府补贴一小部分,学校象征性的报销一点差旅费,参训教师负担大部分费用,造成许多教师对职后教育不感兴趣,认为职后教育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把职后教育当作“包袱”。

3.形式主义,效果一般由于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缺失,造成上级有布置安排,下面学校就安排一些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甚而出现找人代学,或者交了培训费用,消磨完培训时间,混一张培训学习的结业证书回去就交差的情况。培训机构没有相应的配套教材,就由任课教师东拼西凑,机械、任务式地完成规定的培训课时,造成培训效果较差,参培教师基本没有收获。

三、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后教育的对策

1.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环境学校领导要转变思想观念,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要抓好素质教育,不能只关注会考和高考科目;加强文化科目教师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适应时展和满足工作需要;平等、均衡地发展各个学科,正确对待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后教育培训;在课时分配、课时测算、考核制度、职称评定等方面均应一视同仁,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努力为信息技术教师职后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2.健全激励与奖励机制制定并执行一些合理奖励的措施,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有机结合。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学习兴趣,激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责任感和进取心,让教师能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接受职后教育,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3.政策支持,合理分解培训费用在经费问题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后教育必须有专项经费支持,单靠学校的日常经费根本不能满足。就经费的承担主体来讲,各国都采用了不同方式,比如,美国各州采取政府与教师个人分别承担50%费用的形式,在德国、日本,一般来说是由政府全部承担。在我国现有国情、学校的发展及中小学教师的工资还普遍偏低的情况下,由单独一方来承担继续教育经费都不合适[2]。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应该由政府、学校、教师分别来承担,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可承担全部或者大部分的培训费用,学校报销往来车费和住宿费,教师自己承担其他部分的生活开支,一方面体现了政府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增加教师职后教育的幸福感。

4.合理安排培训时间,避免工学矛盾由于各个学校的编制都相当的紧张,很多教师的工作量都很大,甚至是超工作量,我们在组织培训学习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实际情况,在培训时间的安排上尽量减少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冲突。可以参考大学的选课模式,安排多个培训时段,增加弹性,尽量避免因为固定培训时间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冲突与矛盾。

5.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培训质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培训的组织领导,让培训机构对培训对象进行必要的调研,以便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内容,同新课改有机结合,丰富培训方式,尽量让受训教师参与到培训中来,加强互动,提高授课效率,提升培训效果,让受训教师感觉到学有所获。使他们掌握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观念,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观念[3]。

6.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为了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素质提高和专业成长,我们需要建立合理的职后教育评价体系,在职后教育过程中对接受职后教育的教师进行合理的评价。不合理的评价可能对教师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后教育的效果主要是过程性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是否得到了提高,而不仅仅是看教师参加培训时所取得的成绩,我们应该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教师的成长,因为教师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长效性与滞后性[4]。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深度融合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现阶段的社会环境中,促使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了。同时,信息技术也逐渐融入到教育工作中,并且走进了校园教学中。当然,信息技术和教学工作的不断融合,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促使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工作。

一、让数学教学工作更加生活化和真实化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并不感兴趣,因为数学理论过于抽象化,主要是其教学素材的问题和内容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对于没有基础性的学习无法进行联想,只有依据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知识的有效结合,才可以提升学生对于数学教学课堂的兴趣,促使学习工作变得更为生动化、丰富性,更符合学生实际的生活,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内容。例如,在学习时间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多种情境的图形,如一幅上学的图,在图的左边有钟表,上面表示的具体的时间,同时还有放学时候的图片、星期天,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出去玩的时间、回家的时间以及看电视的时间等,可以有效的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案例,结合学习到的知识,说到每一件事的时间,从而进行有效的安排,促使学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更好的学习知识。同时,可以让每一名学生为自己安排周末的时间,从而充分利用时间,认识到时间的珍贵,从而形成要珍惜每分每秒的时间观念。依据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认识时间”的兴趣[1]。

二、让数学课堂更为生动化和有趣性

现阶段,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静态、单一等。学生的学习工作是被动的,没有主动参与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逐渐下降,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依据多种教学软件为学生创造需求的信息资源,从而进行教学工作,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以及相互结合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工作创造有效的教学工作、引导性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以及个性创造变得更富有现实意义。例如,在学习《统计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以往教学案例和信息资源设定一个相应的flash课件,其中包括快乐课堂、生活案例、练习题等模块。教师可以让学生现在快乐课堂的板块中学习相应的统计知识,之后在练习题中根据相关的问题进行知识的巩固,在通过生活案例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最后让学生在不断地游戏中获取有效的知识。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学习,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依据现阶段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工作,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三、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课程的有效结合可以有效的体现出数学知识的研究与探索,信息技术模式可以有效的展现出知识的研究与应用,以此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解答以及应用等。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对学习内容的研讨和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需要进行一起的研究工作,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现阶段,大部分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课堂主要是依据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沟通交流以及有效的评价工作。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结合,主要是在依据以往教学案例和教学工具的过程中,提升现代化实现的引导,注重依据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数学课堂的教学工作,从而创造有效的教学环境,提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效结合,增加课堂的教学效率。自主学习工作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还有注重教师的引导工作,合作学习主要是依据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中的资源解决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提出有特点、有深层含义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研究,促使相应的研究工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的知识含义。

在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有效的研究方案和学生思维特点,支持学生进行问题的研究,之后进行有效的自主解决。学生依据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对学习工作进行展现,这在实际教学中是重要的一个项目,展现了学生在实际教学工作汇总的地位,从而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平台和交流空间。课堂达标评价工作主要是教师依据实际教学的知识、教学目标以及应用技能等依据教学白板向学生展示,学生在学习相关的课程之后可以进行习题练习,之后通过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做题结果,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2]。

四、实现数学教学资源共享化

依据更完善的信息技术和数学电子信息档案都将完善的教学资源信息库,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信息共享化是能实现的。电子教学案是教师依据实际教学工作的重点、难点题,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依据图片、文字以及视频等形式进行整体设计从而构成有效的资源库。将整体的信息资源构成一个信息库,让教师可以依据一定的平台进行资源共享,为实际课堂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这在实际发展中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的不断融合,促使小学数学叫徐课堂也得到了有效地改变。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进行的教学理念主要是依据信息技术的优质手段,提升教学课堂的有趣性和完善性,有效的应用高科技技术,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工作,改善教学课堂的形式,提升教学课堂的质量,做到因材施教。

作者简介:张明德(1981-),男,四川省德阳市人,名族:汉族,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参考文献:

第12篇

认真贯彻落实区教研室和市电教馆工作的重点,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电教工作,坚持“巩固、深化、创新、提高”的工作思路,团结全区各校电教、信息技术教师,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二、 工作重点

1、 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民主意识,做到研究教学、指导教学、服务教学,努力成为学习、研究、实践、服务型教研员。

2、 培养1-3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3、 参加一项专题研究(省级课题:新时期骨干教师培养的研究)本年度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

4、 成立网络电教、信息技术学科教研中心组,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使全体电教、信息技术教师共享优秀的课改资源,把全区电教、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再上一个台阶。

5、 开展电教、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重点培训教师:校园网管理、说课、上课、评课、课件、电脑制作、举行中小学教师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活动。开展评选优秀校园网站活动。

6、 开展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学科课标活动,制定信息技术学科教与学的任务目标,同时建立评价体系。

7、 为年轻电教、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开展教师专业素质展评,说课、评课、上课等比赛活动,力争在省、市大赛中获奖。

8、 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省、市中考计算机技能提高培训,完成2011年中考预定目标。

9、 开展电教、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活动,提高有关学校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

10、 3、4、9、10月份下乡听课,培养典型,举办教学观摩课,5月分开展评选电教、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活动。

11、 指导各校开展学生电脑制作比赛活动,力争在省、市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12、 做好全区校园网站、多媒体教学设备、电教设备、广播系统维修工作。

13、 大力协助各股室工作。

三、 主要工作日程安排表

(2011、2-------2011、12)

时间

工作内容

地点

2月

下乡参与备课,成立教研中心组

第一初级中学

第三小学

3月

下乡教研听课

开展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活动

召开2011年电教教研工作会议

4月

举办信息技术学科公开课

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活动

5月

中考信息技术培训

评选学科带头人

6月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展评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评比

7月

校园网建设研讨总结会

参加省年会

8月份

继续教育考试

下乡参与备课

九月

下乡参与备课

下乡教研听课

十月

参加市教学技能大赛

新课标教学观摩

组织参与学魏创新杯大赛

十一月

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

评选优秀校园网站

十二月

完成年度工作总结

编辑推荐与《【教研室电教部工作计划】》关联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