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篮球机构教务工作总结

篮球机构教务工作总结

时间:2022-03-10 22:03:00

篮球机构教务工作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篮球教练员 2010年湖南省中学生篮球比赛 男队教练 现状

时代赋予篮球运动独特的个性,从创始时的一项游戏活动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体坛中重要的竞技项目,吸引着亿万人。与此同时,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今天,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篮球运动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校体育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长远考虑必须重视中学篮球教练员的培养和梯队建设。在篮球教学、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起着主导作用,教练员对篮球理论的掌握程度、对篮球运动的理解程度及对篮球技战术运用的熟练程度都将直接影响运动队和运动员的成长发展。我们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参加2010年湖南省中学生篮球比赛的男队教练来反观教练员队伍现状,以期为中学篮球教练员队伍的健康发展和决策部门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方法

我们将以参加2010年在湖南省娄底市举行的部分中学男子代表队篮球教练员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赛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由于我在本次男子篮球比赛担任记录员,便于对参加男子篮球比赛的所有教练员进行问卷发放和回收。共发放问卷21份,回收20份,回收率为95.2%,其中有效问卷19份,有效回收率为90.5%。正因为这些参赛教练员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学校及在比赛中反映出训练和执教水平的参差不齐,所以通过选取调查这一样本群体的情况来反观湖南省中学男队篮球教练员的整体现状才会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

2.研究结构与分析

2.1教练员队伍结构分析

篮球教练员是指从事篮球教学训练工作,培养篮球运动员并指导他们参加篮球竞赛,力争获得优异成绩的专业人员。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都可由教练员施加控制,从而获得训练的最佳效果。

2.1.1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教练员队伍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人才群体的创造力。从表1的调查数据可知参加2010年湖南省中学生男子篮球比赛的教练员30岁以下的占31.6%、30—40岁的占36.9%、40—50岁的占26.3%、50岁以上的占5.2%,各年龄段的比例具有差异,反映出中、青年教练员是湖南省中学男子篮球教练工作的主力军,处于这一年龄段的教练员接受新知识快,进取心强,加之有着一定的生活阅历和在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与训练实际经验,正是他们带队训练、参加比赛创造优异成绩的大好时机。

2.1.2学历结构

学历结构主要反映教练员这一队伍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同时也表明教练员接受专业训练、具备专业知识的程度。由表2可以看出,目前教练员队伍中尚无研究生学历,专科学历(包括中专和大专)有5人,其他(体工队退役运动员、专业运动员等)有4人,共占被调查中学男队教练员的47.4%,而拥有本科学历的教练员有10人,占被调查中学男队教练员的52.6%,这表明教练员队伍中以本科学历的教练员居多,但从长远来看,中学篮球教练员将在优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在客观上就要求中学阶段应有一定数量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另外,中学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很少有机会到高校进行深造,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学高学历教练员很缺少。

2.1.3职称结构

教练员的职称是反映教练员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成就的称号,也是社会对其专业能力的认可。因为中学教练员职称的评定是和教学训练年限及所取得的成绩等相挂钩的,所以通过调查教练员的职称结构从大体上能反映中学男队篮球教练员在课余训练中的执教水平和能力。从表3可知,中学男子篮球教练员队伍中以中级职称为主,占被调查中学男队教练员的57.9%,而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比例为10.5%,初级职称的人数比例为31.6%。由此可见,中学男队篮球教练员的职称结构有待完善。

2.1.4运动经历

运动经历是运动员运动实际经验的积累,这对教练员自身获取任教知识技术、树立任教事业心和熟习运动员生活都有重要意义。从表4可以得知,中学男队篮球教练员队伍中有6名教练员在体育院校或非体育院校进行了篮球专修学习,占被调查中学男队教练员的31.6%;9名教练员在体育院校或非体育院校进行了篮球普修学习,只有4名教练员具有专业运动员经历,由此可见,中学男队多数教练员没有专业运动员经历。专业运动员经历的比赛次数多、比赛经验丰富、临场应变能力强,但没有此运动经历的教练员在这几个方面都会有所欠缺。

2.1.5执教经历

从表5可以看出,中学男队篮球教练员队伍中只有2名教练员执教过省级二线球队,7名教练员执教过市级代表队,10名教练员执教过学校代表队,占被调查中学男队教练员的52.7%,说明教练员的工作以学校代表队执教为主。从表6可知,执教年限在7年以上的教练员占31.5%,其中以执教年限在5—6年的居多,执教年限在3-4年的占21.1%,中学男子代表队多数篮球教练是进入学校后才开始教练生涯,虽然带队参加过一些比赛,但是普遍缺少带领球队打高水平比赛的经历,这对于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不是很有利。

2.2教练员的专职程度

2.2.1教练员担任教学任务状况

高水平的训练是专门化的,而专门化的训练必须有教练员的专职化来保证。凡是成功的教练员都深知,课余训练成功的秘诀之一是专注和投入,即专注于事业,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表7可知,84.2%的中学男队篮球教练员还承担着教学的任务,专职教练员仅占整个教练员队伍的15.8%。而且78.9%的教练员认为目前所担任的教学任务对训练有严重或非常严重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学男队篮球教练员教学任务繁重,教学任务的承担势必对训练质量造成影响。虽然教练员专职化人数占中学教练员比例还很低,但从发展需要来看,专职化教练员的人数会逐渐增多,教练员专职化和兼职教练员教学任务的减轻是中学教练员队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2.2.2教练员培训状况

从表9可以看出,中学男队篮球教练员在整体上参加培训的次数不多,有4名教练员从未参加过培训;而在教练员对岗位培训效果是否有帮助的调查中,有68.4%的教练员认为参加岗位培训对其运动队的训练有帮助或认为很有帮助,这反映出多数教练员想参加培训,认为其对执教水平的提高有帮助,但也有31.6%的教练员认为培训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因此,教练员岗位培训对中学篮球教练员既是非常需要的,同时又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起来,增加投入以改善条件,提高教练员岗位培训的质量。

2.2.3教练员自我学习情况

现代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程度越来越高,如果教练员来不及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和进行及时的自我学习则很难跟得上时展的步伐。在现实中,教练员的专业水平和理论水平往往并不是同步的,他们不同程度地呈现“坡脚”态势:专业过硬但理论薄弱或业务较弱但理论较强,这是摆在教练员业余训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据表11可知,有11名教练员在自我学习中会阅读1至2种体育类刊物,占被调查中学男队教练员的57.9%,但只有一名教练员在自我学习中会阅读5种以上的体育类刊物。在方面,9名教练员发表过1至2篇论文,占被调查中学男队教练员的47.3%,只有4名教练员发表过3至4篇论文,占被调查中学男队教练员的21.1%,但仍有6名教练员没有发表过论文。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学男队篮球教练员阅读期刊不多,在方面偏少,说明教练员对自身学习重视不够,需要切实改进,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3.结论

3.1湖南省中学男队篮球教练员队伍整体的年龄以中、青年教练员为主,拥有本科学历的教练员居多,但高学历比例严重偏低,职称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多数教练普遍缺少带领球队打高水平比赛的经历。

3.2湖南省中学男队篮球教练员队伍中绝大多数教练员为兼职教练,专职教练比例有待提升,多数教练员认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对其训练工作有影响。

3.3湖南省中学男队篮球教练员总体上参加培训的次数不多,教练员参加培训的状况不容乐观;而在自我学习方面,大部分教练员阅读期刊不多,偏少,对自身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4.建议

4.1加强教练员人才队伍建设,铸造高学历及高级教练员,增加学校教练员岗位编制,逐步实现教练员队伍专职化。学校应适当减轻教练员繁重的教学任务,完善奖励机制,提高训练待遇,切实解决教练员在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使其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中去。

4.2加大教练员队伍的培训力度。教育部门要和体育部门联合起来,定期举办篮球教练员培训班,构建合理的培训体系。同时也要加大教练员队伍的考核力度,以便增强教练员自我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教练员的责任心和进取心。

4.3教练员综合业务能力的提高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应充分认识其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和前进性,从多方面多渠道地积极做好工作,以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态度改善教练员存在的问题,为教练员的快速平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统编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钟秉枢.试谈教练员如何做好工作[J].安徽体育科技,2003,24(1):3-6.

[3]庞敏.论教练员自身素质对运动队管理效果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1):83-84.

[4]李儒新,司虎克,何录兰.体育教练员的职业专业化[J].体育学刊,2007,14(8):122-124.

[5]李久德,王平远.教练员的专业化发展与职业化进程[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2):34-36.

[6]柳建庆,张玉满,姜忠生.中国篮球教练员职业地位获得的“地缘”与“业缘”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4):16-18.

[7]陈日升,徐建平.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人才培养体系调查与思考——以邵阳市中学篮球现状为例[J].文史博览,2006,(14):10-11.

[8]曾为民.湖北省中学篮球教练员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5,(2):1-3.

第2篇

关 键 词:学校体育;篮球课程;项目课程;高校

中图分类号:G807;G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6-0074-04

篮球运动是集对抗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体育项目,既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国内学者从教学视角对篮球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都没涉及到深层内核改革,因此有必要重新对篮球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剖析,对篮球教学实践效果进行反思。本研究从知识分类学和项目课程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高校篮球课程改革。

1 我国高校篮球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1.1 高校篮球教学现状

在课程内容上,当前高校篮球教学形成以技术教学为主的内容体系。高校篮球教学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篮球发展史和裁判规则,实践知识主要包括篮球技术(多以移动、运球、传接球、投篮、运球上篮为主,部分学校还包括持球突破、抢篮板球)、基础配合(掩护)等主要内容,涉及到战术教学内容少;课程内容(教材编写)的组织上,也是按上述内容罗列,长期以来形成以技术教学为主的内容体系。上述教学内容基本与中学教学内容雷同,造成学生对篮球课的兴趣逐渐减少[1]。无论是篮球课程内容,还是学习顺序均以进攻技战术为主,直接导致学生形成重进攻、轻防守的篮球意识,与现代篮球注重攻守平衡训练理念大相径庭,从根本上颠覆了篮球育人和篮球文化传承的课程功能。

在课程实施上,高校篮球教学基本形成传统教学定势,其特征表现为教学顺序上依附于技能为主,教学方法以示范和无目的的教学比赛为主,练习方法以重复训练为主,教学组织上重队形,形成了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篮球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紧紧盯在篮球技术的传授上,以致每一堂课学生们都在简单模仿,这种用技术教技术、为技术教技术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损害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2]。这种重形式、重教法、轻学法、轻能力培养的篮球教学模式,违背了学生主体、情境教学的教学理念;而且在教学设计上,技术与基础配合内容多,战术内容少,技术练习与战术训练没建立任何联系,这种多技能、轻战术、少比赛及活动开展的篮球教学,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观的篮球和全局的篮球意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评价上,高校篮球教学考核内容主要为投篮和运球上篮,评价内容结构上仅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五大目标之一的运动技能目标,形成以技能为主导的、“工具理性”式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上的导向性直接导致篮球运动本身的价值及课程目标严重缺失。

从我国高校篮球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学效果差,学生持不满意态度。调查表明:95%的学生喜爱篮球运动,但同时也有85%的学生对篮球课程不屑一顾[3];仅有25%的学生认为篮球教学是提高篮球技术水平的主要途径,75%的学生对学校篮球教学是提高自己篮球技术水平的主要途径持否定态度[4]。

1.2 高校篮球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1)以学科体系模式组织课程内容,没体现实践知识体系的特点。

学科体系是按知识的系统逻辑顺序组织教学内容,主要为学科课程开发及静态知识(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而篮球课程是开放性的、综合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篮球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以实践性知识为主组织课程内容和开展教学,更强调学生应用技能的能力。传统理论与实践关系模式表现为实践知识是叠放在理论知识之上,表示理论知识是实践知识的基础,实践只不过是理论演绎的结果,认为只有充分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进行实践,才可能发展实践能力。篮球课程无论从课程内容组织,还是教学的逻辑顺序上无不体现了上述传统观念。这种脱离现代篮球运动实战,按照现行的技术理论体系组织教学的现状,其结果仅仅是使学生学会了篮球运动的某些动作(技能),而没有学会打球,在教学训练中普遍幻想的那种“只要动作做对了就会成功”的因果关系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3]。这种教学内容不切实际,教学效率低下,必须进行结构性的改革。

2)没有理解技能与能力的概念内涵及相互关系。

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技能的本质是程序性知识,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5]。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技术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能力是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从心理学来看,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和使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6]。按以上定义,通常讲的篮球技术实质是操作技能(动作技能),篮球基础配合则是操作技能的组合,不仅如此,篮球是开放性技能主导项目,完成各类动作技能必须同时有心智的参与,需要操作思维和实践中的直觉思维,因此学生能力的形成不是技能的简单应用,而是技能、心智、情境等综合活动和复杂的转换过程,技能只是能力形成的条件,仅依靠动作技能的重复练习是不能提高能力的,而目前高校篮球教学基本是以动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体系,这就是技能主导的教学体系下学生经过一年的篮球课程学习后还是不会打球的根本原因所在,这种复杂结构的转换,必须解构传统篮球课程内容结构或内容组织形式,重构以篮球实战为基础的内容结构。

3)没有深刻领会课程的内涵与精神实质。

从现代课程涵义的演进上看,课程横向上是老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情境组成的生态系统[7],纵向上是从国家、地方到学校、教师、学生的课程,而且现代课程是由静态向动态扩展的。对高校篮球课程而言,必须考虑各自学校的特点和学生需求,需各高校及教师等多元参与,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导下对篮球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与设计。

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有其学科基础,任何课程开发必须以知识论、学习论和教学论为理论基础,科学组织课程内容。其中知识论用于理解篮球课程内容性质、来源与结构,篮球知识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而且篮球实践活动的实质是程序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等的有效整合;学习论指学生如何学习的心理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动作技能学习的基础,构建主义心理学强调学生主动性参与和问题解决,情境认知心理学强调实践活动重要性,共同构成学生能力形成的理论依据,成为篮球课程主要的心理学基础,从而技能、认知、情境是篮球课程教学的核心要素;教学论从教师角度研究教学设计,这是传统以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依据。

课程思维是指课程开发、设计或改革的工作逻辑顺序,课程开发多采用演绎模式,即以泰勒的课程原理为指导,按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的课程思维逻辑路径展开。传统的演绎模式为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从课程改革的实践来看,许多课程改革从怀疑课程内容及内容组织的合理性开始,上述已对篮球课程“技能主导”的内容提出质疑,如要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势必打破传统的篮球课程内容体系或内容组织顺序,转变以能力为本,以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这种以任务式知识结构中任务处于焦点,与任务直接相连接的是实践知识,其次是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知识的解释。能力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上,能力可表述为完成相关任务,任务的结构与组织比任务本身更重要,这样使得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而不是知识的地位结构成了课程知识构造的基本依据,以此理论为基础,可将篮球课程内容与内容的组织作为篮球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即采用以篮球战术聚焦篮球技术与基础配合的自上而下的组织篮球教学内容。

2 基于项目课程理论的高校篮球课程设计

2.1 项目课程及其相关概念

项目课程源自17—18世纪课程教学中以实验研究、案例研究、沙盘演习等组织教学。我国学者将项目课程是定义为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7]。基于上述概念,项目课程的实质是以一个或多个项目组织课程内容,是课程内容组织的一种模式,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课程。项目课程起源于职业教育,但已不是职业教育的专利,而成为一种有着深厚理论基础的课程模式。

项目课程中的项目是指具体产品、服务或决策。对于篮球课程内容,项目的确定体现为战术体系的形成。篮球战术是为取得比赛的胜利,队员根据一定的战术指导思想,以篮球技术为基础,在战术意识的支配下,按照一定的阵势,全队有组织、有策略地进行协同配合的方法和原则[8]。按篮球战术的定义,每一种战术形成都可以看做一个产品,如快速进攻体系、防守体系是一个综合性项目,阵地防守、阵地进攻等均可以作为一个项目。

项目、任务与技能间的关系,项目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任务是指工作过程的一个环节,项目是按照工作任务要求进行一系列操作所获得的结果。以人盯人防守这个项目为例,防溜底、防突破、防挡拆和掩护、防内线、防策应和夹击等是任务,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各种操作技能(篮球技术)和瞬时判断、经验、决策等智慧技能。

2.2 篮球课程项目(课程内容的组织)的设计与序化

项目课程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项目的设计与排序是最重要的环节。项目设计主要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这是影响课程目标达成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课程开发最为复杂的问题。篮球课程中项目设计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即依据篮球运动的客观规律,篮球运动是一项以对抗为核心的攻防体系,涉及到攻防体系的任一环节都会影响篮球的制胜规律。2)认知性原则。即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能力的形成机制规律来组织课程内容的项目顺序。3)实战原则。即以篮球比赛实战为依据,注重结合实战的基本技术训练,强调简单、精确、对抗、实用,通过实战来学习篮球,紧密联系比赛实际是符合实战训练的核心[9]。4)适度性原则。篮球课程内容多,因此必须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特别是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依据篮球课程目标、学生的需求与认知规律、知识的性质等选择和组织适量的课程内容。

项目序化是指篮球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或逻辑顺序,包括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高校的篮球课程设计中,比较关注篮球知识与篮球技术等具体知识、技能,认为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就具备了能力,不重视让学生以什么结构获得这些知识。在项目课程理论指导下,篮球课程内容必须重视内容的结构设计,使由教学生“知道什么”转向让学生知道“做什么”。依据项目设计的原则,以知识论和学习论为基础,根据篮球的竞技规律和实战特点,重构篮球课程内容(见图1)。

把篮球课程内容划分为阵地进攻、从攻转守、阵地防守和从守转攻等4个项目,任何一个项目既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同时一个项目的结束即是下一项目的开始,在篮球比赛中,任何一个环节做的不好,都可能影响比赛的结果,这4个项目构成了自循环的、封闭式的篮球知识体系。设计项目时,根据实际需要或按实用的思路,可以把综合性或大项目分成子项目,如快速进攻体系可以分解为快攻和抢攻两个子项目,阵地防守也可分为人盯人防守、区域联防、紧逼防守等子项目。按项目课程理论重构的篮球知识体系,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每一个项目,又有利于从项目顺序结构上重新认识篮球规律,从而形成了篮球运动的过程观、全局观和整体观。

2.3 篮球课程实施

1)按项目结构构建篮球课程结构。

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以来,大部分高校采用选项课的教学模式,高校篮球教学不断探索篮球分层次教学改革,即按学生的技能水平分班组织教学,具体实施上分为两类,即同一学期分为初、中、高3个不同等级的3个层次班级,或是第1学期为初级班,经过考核合格后第2学期到中级班学习的教学模式。事实上,一方面学生的技能水平本身不太好甄别,传统意义上篮球有8大技术之多,而且篮球比赛中5人位置不同,技术要求也不一样,另外分层教学的考核标准设计也是一个难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分层次教学理论上设计非常好,但实际操作非常困难。按分层次教学设计篮球教学实质上还停留在传统的以学科体系组织教学的模式,要真正转向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可采用项目式篮球课程内容组织篮球课程教学,按上述构建的循环式篮球内容结构,每个项目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即每学期安排一个项目内容,如第1学期课程内容安排项目1(阵地进攻),具体内容可选择一个子项目,如1-3-1进攻等;第2学期内容安排项目3(阵地防守),具体内容可选择一个子项目,如2-3区域联防;第3学期到第4学期为综合项目,增加攻守转换项目。

2)学期课程的内容设计。

循环式篮球内容结构课程内容打破了传统按篮球技术、基础配合和战术的顺序组织知识模式,转向围绕项目或任务组织知识和技能,每学期篮球课程都是以一个项目为主要学习内容,按单个项目及其任务的学习需要选择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即按项目-任务-知识与技能的顺序进行项目内容开发。以第1学期学习为例,由于阵地进攻是一个大项目,可选择其中一个子项目的内容进行教学,如1-3-1进攻项目,经分析该项目包括外线与内线(罚球线策应中锋)配合进攻、内线与内线或外线之间的进攻、内线(策应中锋)的进攻、外线队员的进攻等典型的任务,其中内线(策应中锋)进攻任务包括中距离投篮、突破上篮或分球、给内策应中锋和底线两侧外线队员传球等技能,外线队员进攻任务包括传球、溜底、突破和投篮等技能,技术理论知识包括阵地进攻、传球、溜底、突破和投篮等的定义等,还包括进攻队员的移动路线、进攻点及原则与要求等知识。

3)篮球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课程有5个领域目标,篮球课程的学习目标不仅要获得或掌握技术、战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还要达到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能力形成的实质是知识与任务建立联系,能力的形成机制是通才实践活动的构建[7]。对于篮球运动来说,能力的形成就是建立战术、任务与技能(基础配合)的联系,学生是在完成各类任务的过程来学习篮球技战术知识的,学与做融为一体,在做中学。在学期课程中以战术实践知识为主要内容,单元内容设计上围绕以完成任务需要的典型技能和基础配合为主要内容,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组教学、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以比赛为主要教学手段,组织各种课外竞赛活动,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俱乐部、社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课内外一体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丽娟. 高校篮球教学与训练理论的现状与发展[J]. 科技创新导报,2012(7):170.

[2] 潘如福,邓国良. 高职院校篮球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32(11):143-144.

[3] 李杰凯. 论篮球教学训练中技术概念界定及其分类的理论误区[J]. 体育科学,2008,28(1):82-88.

[4] 曹竟成. 普通高校篮球教学改革探析与尝试[J]. 体育与科学,2002,23(5):73-75.

[5] 姚寿广. 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 王利明,陈小荣.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技术[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7] 徐国庆. 职业教育课程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3篇

关键词:“全民健身示范城”;阜新市;建设理念;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3-0013-07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体育健身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2010年由国务院联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民政部等多部门,共同提出了创建“我国全民健身示范城”的目标。“全民健身示范城”就是建设以城乡一体化为基础的;满足城乡不同社会阶层健身需求的;构建相对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具有起带头示范作用的典型城市。目的在于通过建设我国“全民健身示范城”,逐步发展、壮大、完善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发展推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实现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

辽宁省阜新市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已经开始了对城市全民健身事业建设的探索。在国家开展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城”工作中,阜新以此为契机,把建立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产业作为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之一。提出了以体育文化发展为主线,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建设理念和实践途径进行了系列化、系统化和信息化的研究。从机关社区、厂矿、学校和农村四个方面构建基础设施完善、活动内容丰富、健身目标明确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城乡体育服务一体化为基础;以篮球运动为核心项目;以蒙古族体育运动为特色;以满足城乡不同社会阶层市民强身健体、娱乐休闲、防病抗癌需求的健身体系,形成多元化的科学发展思路。并在实践过程中将健身思想凝练成可操作的行为规范体系,养成健康科学的体育行为习惯。提高广大市民对体育健身的认知态度,学会用科学的健身方法修炼身心,做到防病抗癌、健身养心;提升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改变市民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本文通过对阜新“全民健身示范城”在建设理念、发展规划等策略上的分析,为我国其他省市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参考。

1、阜新市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城”的理念研究

1.1 健身体系的系列化

系列化是指体育文化中各要素自身的梳理和规范化,以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和规范化,由此使体育文化各个要素及各要素之间形成内在的有机联系。阜新市全民健身示范城的建设,就是要在全市建立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文化健身体系,就是要让人民体验到健身的益处、感受到文化提升的品位。因此,文化健身体系的建设要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做到四个结合:

第一,与城市机关、社区相结合。城市企事业机关和居民社区是人们工作生活的主要区域,在这一区域中人们表现出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现象。为缓解这种紧张、压力,在机关和社区中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以提高人们的旺盛精力、工作效率为出发点。通过体育健身活动达到缓解人们脑部深度疲劳、舒缓紧张的工作压力、放松心情、提高自信的健身目的。

第二,与阜新市职工体育相结合。阜新市作为资源型城市具有较多的国有大型厂矿,厂矿工人在长期的工作中极易出现煤工尘肺、哮喘等职业病。根据厂矿工人的工作特点,以体育健身活动达到提高身体机能、预防职业疾病为出发点。通过体育健身活动促进人内分泌系统的发展、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第三,与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相结合。青少年是人生中最富活力的阶段,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朝气。通过健身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发育的峰值水平,让青少年的身体形态和机能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健身文化的普及与学习,让学生在智力、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

第四,与阜新市农村、乡镇的健身发展结合。新农村的建设就是要让农民群众在经济、文化上与现代社会全面接轨,提高我国农民的生活质量。体育运动在农村、乡镇的广泛推广,不但要提高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水平还要在文化层面上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认知能力。促进我国农村、乡镇居民自觉健身、自觉运动、自觉学习的健康新生活。

1.2 健身层次的系统化

所谓系统化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已经进行系列化的体育文化要素使其集中起来从思想、结构、方法等各方面整合作为一个完整系统加以呈现的过程。体育运动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育理念和体育实践,科学的体育健身活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人类健康的调节阀。体育源于生产劳动、发展于技击游戏、拓展于社会生活,它以科学运动的理念满足机关社区、学校、农村、职工等不同层次社会人群的健身需求;从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构建系统化的全民健身运动理念。

自然生命是人之生命的根本,精神生命是人之生命的升华,价值生命是对人之生命的取向,智慧生命是人之生命的创造与超越。这四种生命构成一个整体,人若离开任何其中一种,其生命就是完整的。全民健身活动的生命意识体现并贯穿在生命教育中。生命教育是以人的生命活力为基础,以承认不同秉赋、性格和能力的差异为前提,以倡导人的生命与自身、自然、社会、他人整体和谐为目标,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构建人的生活方式,激发人的生命活力,提升的生命质量的活动。

1.3 健身文化的信息化

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通过大众传媒、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平台,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发掘社会智能潜力,推动经济和社会优质发展。阜新市建设“全民健身示范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为立足点,以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建设全民健身示范城市的总精神为出发点,将健身思想贯穿于运动体验中,去传播体育文化,凝练和规范市民体育行为,使这种体验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形成家和、群和、社会和谐的指导思想,明确机关社区以身体活动为主;厂矿职工以身体运动为主;学校学生以身体锻炼为主;农村农民以身体娱乐为主的理念。让机关社区人群通过体育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交流,提升人们的文化修养,培养人们的文化内涵;让厂矿职工通过学习体育健身知识,达到用科学的健身理念维护自我身体健康的具备健身机能与健身文化双发展的新一代工人;通过健身文化的普及与学习,将健身知识和体育文化广泛的传播于校园,让学生在智力、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让广大农民的生活与现代社会发展接轨,用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环境改变生活方式,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文化层次和人生发展观念。将健身思想贯穿于运动体验中,提高广大市民对体育健身的认知态度,提升文化内涵和提高文化品位;通过传播体育健身文化,凝练和规范市民体育行为。充分调动阜新市人民的积极性,让广大人民参与到健身示范城的建设中。学会锻炼身心、防病抗癌的科学健身方法,优化市民的生活方式。实现人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家庭和睦、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社团团结协作、共创幸福;城市文明健康、欣欣向荣;国家社会和谐、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从而达到人的幸福、城市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形成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新局面。

2、阜新市建设“全民健身示范城”的实践探索

阜新建设“全民健身示范城”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从实现城乡体育服务一体化、建设城市体育运动文化品牌、发展以蒙古族为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和构建满足城乡不同社会阶层体育需求的健身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建设实施。通过2012-2015年的一期发展阶段,力争实现“全民健身示范城”的初步规划目标。

2.1 实现城乡体育服务一体化

阜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就必须在加快发展基层体育组织,建立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配以有效的监管体系,以此实现城乡公共健身服务的均衡发展。

首先,以基层体育组织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功能发挥、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为重点,不断健全基层体育组织。探索以体育行政部门主管,以单项体育协会、社区体育活动站、全民健身站点等合力共建的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体系。在全市城乡近100多个社区中都设有单项体育活动组,30多个乡镇都设立了农村文体活动站,50多个公园都有文体活动站或晨晚练点。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事业性体育机构为骨干,以社团性组织为助手,以群众性健身组织为基础的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到2015年,把基层体育组织纳入到以政府为主导的,三级全民健身领导机构和四级全民健身工作网络中。通过全社会共同协作,实现对全民健身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城乡的格局。

其次,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让人们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引领下学会科学的健身。设立由政府支付工资,服务普通百姓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公益岗制度。在每个社区单项体育活动组、每个乡镇都农村文体活动站、每个公园都有文体活动站或晨晚练点都配备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同时首创了在街道专设一名专职体育助理制度,让现有的30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发挥应用的作用。到2015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增加到10000人,其中技能指导型的比例达到70%以上,达到全市每200位市民中配备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发挥他们在组织健身活动、指导科学健身、维护健身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引领城乡人群开展文明健康的体育健身活动。

再次,构建阜新市全民健身领导委员会,为阜新全民健身事业的跨越发展制定重大决策。委员会,每年都要至少召开一次全市各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全民健身工作大会。制定阜新市创建全国篮球城市的各项任务,并将具体任务指标分解到每个成员单位。对任务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管,把任务的完成情况列入政府各单位成员的绩效考核内容。把重要的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政府年度对各单位的考核目标,以提高贯彻全民健身工作的执行力度。对于没能按时完成或完成质量较差的单位进行问责,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保证“全民健身示范城”系统的工程顺利实施。到2015年,初步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2.2 建设城市体育运动文化品牌

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阜新在建设“全民健身示范城”的过程中,以篮球运动为特色大力发展城市文化。围绕群众篮球文化、篮球休闲文化和竞技篮球文化,以全民健身篮球比赛、花式篮球表演、优秀篮球运动员培养等篮球文化载,推动城市社会文明和生活质量的快速提升,以实现“全民健身示范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首先,发展以群众广泛参加的、多民族共同参与的大型篮球文体运动。通过群众性篮球活动,展示城市体育文化的群众广度。在形成全市群众都参与到篮球运动的基础上,首创了篮球活动月、篮球操、篮球大篷车、学生篮球大课间、“百村千队”农民篮球赛、“万人千队”中小学生趣味篮球赛等全市规模的群众性篮球比赛。活动遍及全市两县五区,历时4个多月参与人数多达10万人次以上,曾经出现五位市长同时上场与“的哥队”、“环卫工人队”等同场竞技的盛况。到2015年,继续推进城乡群众性篮球比赛,实现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达到百万人次。把阜新群众性篮球运动打造成城市的文化品牌,切实把健身教育、精神文明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融入到“全民健身示范城”的全过程中。

其次,开展以篮球休闲运动为主,以其它体育运动为辅的休闲活动。通过发展满足城乡不同社会阶层的休闲活动,展示城市体育文化的层次深度。在发展篮球花式表演、篮球健身操等篮球休闲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开发如网球、轮滑、游泳、安代舞、东北大秧歌、珍珠球等不同类型的休闲体育项目。使城市休闲体育项目达到数十项以上,开展以篮球为龙头的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350项次左右,城市体育人口达到50多万,初步构成了适应社会不同阶层人群需求的休闲运动健身体系。到2015年,继续拓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休闲体育运动,城市体育人口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把阜新城市不同社会阶层开展的休闲运动,打造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休闲娱乐文化,融入阜新城市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阜新全市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再次,围绕高水平优秀篮球运动员培养,进一步加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通过发展具有国际级水平的竞技体育运动,展示城市体育文化的竞技高度。通过建设“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田径单项后备人才基地”和“省级单项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国家级社区俱乐部、国家级传统项目学校、省级传统项目学校30余所,实现夺得全国性比赛冠军50余次,先后培养出杨秀丽、张琳、韩玉成、陈晓丽等10多位奥运冠军、国际健将的优异成绩。到2015年,在继续建设国家级运动基地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的同时,实现把阜新篮球学院建成国家级的篮球大学、引进CBA篮球联赛、发展国际篮球比赛的规划目标。在发展竞技群众篮球运动文化、休闲篮球运动文化、篮球运动文化中不断融合时尚文化元素、传统文化元素和科技文化元素,形成以篮球运动为主的城市体育文化品牌,把阜新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篮球运动城市”。

2.3 发展以蒙古族为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阜新有着悠久的群众健身运动传统,其蒙古、锡伯、朝鲜等30个少数民族的近百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为阜新全民健身示范城的建设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作为阜新全民健身运动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传承民族体育运动、弘扬民族文化,阜新以不同少数民族在阜新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基础,提出了发展以蒙古族为主以其他民族为辅的传统体育振兴计划。并从提高群众参与程度和举办民族传统体育大会两方面,建设具有阜新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在全民健身示范城的建设中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为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阜新以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群众参与程度为基础,在少数民族自治县率先发展了一批群众参与程度较高的民族体育运动。形成了如阜蒙县的安代舞、彰武县的高跷大秧歌、海州区的健身舞、太平区的太极柔力球、新邱区的太极拳、开发区的腰鼓等参与人次在万人以上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以此为基础向周边地域辐射,促进传统体育运动的普及。未来,阜新将进一步提升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运动人口。把群众基础较好、参与程度相对较高的、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射箭、博客、摔跤、赛马等作为发展的重点。力争到2015年,实现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参与人次达万人以上。

阜新在建设“全民健身示范城”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和魅力。通过结合农令时节、民俗节日和乡村文化站的活动,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大会。开展以摔跤、射箭、赛马、拔河等为主题的蒙古那达慕大会;举行以蒙古族文化为特色的贞敖包文化旅游节;举办以博客、珍珠球等为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等。其多姿多彩的民族体育运动和传统文化,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不同地区的游客前来观赏、体验。使得每次活动参与人数均达上万人次,产生了明显的品牌带动效应。即发展了民族体育运动、传承了民族文化,又带动了当地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第三产业收入的大幅增加。下一步,阜新将进一步扩大民族传统体育大会的规模。力争到2015年将以蒙古族为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大会,举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体育文化节,形成阜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2.4 构建满足城乡不同社会阶层体育需求的健身体系

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对我国社会体育供给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受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变化城市社会不同阶层分化明显,推生了以社会资源占有率为特征的上等阶层、中等阶层、工薪阶层和贫困阶层。为满足社会不同阶层对体育的需求,阜新建设“全民健身示范城”以不同社会阶层需求为基础。按照基本性、差异性、均等性的要求,构建满足城乡不同社会阶层体育需求的,多元化的公共体育服务健身体系。

体育健身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利,全民健身示范城的建设就是要保障每个社会阶层的公民都享有这项基本的权利。为此,阜新通过在社区、公园、广场、学校等区域安装、修建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体育器材及体育场地,以保障每一个阜新人都能从事最基本的体育健身活动。在“玉龙新城”修建一个多种场馆的综合体育中心,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建设一个综合体育馆、一个功能齐全的体育主题公园和一个青少年户外营地。实施城乡中小学操场改造工程,将学校体育场改建为拥有标准400米塑胶跑道,同时免费对市民开放满足城乡群众的健身需求。推进城乡公园体育建设,在全市公园内普及可进行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具备多功能的健身场地及设施。到2015年,人均公共体育设施占有面积达到2m2,满足群众对体育健身设施的基本需求。

社会不同阶层因占有着不同比例的社会资源,其体育需求透过在运动中的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为适应社会不同阶层在体育需求中的差异性,阜新“全民健身示范城”以篮球运动为基础,发展了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开展了,以贫困阶层参与为主的全民投篮大奖赛、万人徒步大会等。赛事横跨两县五区,历时6个多月,直接参与人数达10多万人次,并产生“超级投篮王”、徒步明星等代表人物;创建了,以工薪阶层参与为主的业余篮球联赛、乒乓球联赛等。组建了机关队、工人队、民族队、寺院队等一批特点鲜明的篮球队伍,在4个多月的比赛中引发了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社区、从少数民族聚集地到藏传寺院不同人群的共同关注,即实现了实现少数民族篮球队与机关、厂矿、学校、农民等不同特色的篮球队同场竞技,更推动篮球运动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组织了,以中等阶层参与为主的千人网球赛、羽毛球精英赛等。虽然近1个月的赛程时间相对较短,参与的人数也不足万人。但比赛过程中的激烈竞争,不但满足了中等阶层从事高雅体育运动的健身需求,更推动了不同精英的跨行业交流,实现了强健身心和文化交流的双发展;首创了,以上等阶层参与为主的“全国篮球城市市长论坛”。通过邀请不同省市的领导、专家、学者到阜新来参加体育活动,实现在同场竞技中的沟通、融合,即锻炼了身体又为阜新城市的发展献计献策。使市长论坛成为历届全国篮球城市篮球文化交流大会的“保留节目”,为阜新“全民健身示范城”的发展提供最佳的发展理念与创新思路。未来,阜新将继续依据社会发展的基础,到2015年推出更多适合社会不同阶层需求的体育项目,以满足不同阶层人群日月增长的体育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

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形成不同阶层的同时,也在时间与空间上制约了不同阶层参与体育运动的条件。为实现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体育运动需求,阜新通过在原有体育设施的布局上,继续加大对城市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力度。以体育场馆、健身广场和健身路径建设为重点,逐步在各县区、乡镇街道、农村社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网络。投入1 300多万元用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购置了所有县区篮球广场上的相关健身器材,对118个村屯的农民健身广场分别配备安装了各类体育设施;彰武县和太平区的“市民健身中心”、市内五区的“篮球广场”都已初具规模;城市体育主题公园和乡村体育广场的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到2015年,城乡街道都要建成1个面积1000m2以上,具备较高数字化、标准化水准的多功能体育健身中心,实现城乡体育设施一体化布局下的均衡发展,消除不同阶层人群参加体育运动的时空限制。在全市建立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健康文化健身体系,让人民体验到健身的益处、感受到文化提升的品位。

2.5 构建层次化的建设规划进程和系统化的管理运行体系

2.5.1 构建层次化的建设规划进程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相关文件要求,试点工作自2012年1月份起至2015年12月底结束。主要实施步骤如下:(1)2012年1-12月,全市及各县区分别召开开展“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区)”试点工作动员会和研讨会议,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分析形式、制定策略;成立阜新市开展“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区)”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研究并制定全市及各县区开展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2)2013年1-12月,召开全市开展“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区)”试点工作会议,制定并下发关于开展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各县、区及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布置试点工作具体任务。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形成浓厚的试点工作氛围,为全面开展试点工作造势。(3)2013年1-5月,全市上下广泛开展试点工作,按照各县区、各单位任务分工,针对薄弱环节,突出工作重点,不断加大试点工作力度。2013年6月,组团赴外省市试点单位考察,取长补短,保证我市试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2013年10月底召开各县、区及相关部门参加的试点工作现场会议,总结经验,查找不足。(4)2014年1-8月,全市上下全面、深入的开展试点工作,继续加大试点工作宣传力度,在全市掀起加快推进试点工作的高潮,保质保量的完成试点工作任务。8月底,召开“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区)”试点工作成果展示及研讨会,总结提升试点工作成果,深化推进试点工作。(5)2015年1-12月,继续深入开展试点工作,做好各县区、各部门试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和验收,全面总结试点工作情况,部署下一步工作。完成“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区)”的相关申报工作。

2.5.2 构建系统化的管理运行体系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区)”试点工作取得应有成效,全市专门成立开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相关市直单位主要领导、各县区主要领导为成员。同时,各县区也要建立相应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其次,健全工作机制。各县区、各单位、各部门要把试点工作摆上政府重要工作日程,要实施主要领导负责制,明确部门责任,落实任务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要建立支持保障机制,组建专门机构、抽调相关人员从事试点工作并将试点工作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要建立健全联席会议、目标管理、定期督办、工作考核、档案管理、自检自查等运行机制以及试点工作责任机制;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完成试点工作任务较好的单位和负责人给予表彰,对试点工作中出现失误并造成重大影响的单位及负责人予以追究。再次,加强舆论宣传。试点工作要始终做到宣传造势、舆论引导、活动带动。阜新日报、阜新晚报、阜新电台、阜新电视台以及网络媒体要对试点工作进行全程动态跟踪报道,开设专栏、开办专题、集中力量、集中版面、集中时段进行宣传,切实发挥好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

3、阜新市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城”建设中的不足与对策

3.1 阜新市“全民健身示范城”建设中的不足之处

3.1.1 不同层级体育活动的健身主题不突出 阜新市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目的在于促进群众身心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但在已经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以篮球操、健身舞、柔力球为代表的健身性活动还较少,更多的是被具有较强竞技性的篮球比赛、摔跤、射箭等体育运动所代替。这些运动虽然也具有较强的健身作用,但并不是每一个都能参加其中,更多的人只能在场外加油、较好。这不但使得不同社会阶层从事体育运动的健身主题、健身功能并不明确,无法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对体育的需求;而且也有碍于以“全民参与运动、全民身心健康发展”为主题的“全民健康示范城”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3.1.2 城市经济的总体水平还较低 近年来,阜新城市的转型发展使经济水平得到了较快提升,但阜新总体的经济水平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其经济的总量使得对体育事业投入的总体支出依然不足。城市、乡村不同社会阶层对体育场地、器材的需求依然存在较大缺口,一部分人民群众因经济原因参与体育的热情和频度较低,贫困地区群众的体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活动还比较匮乏。这导致了“全民健身示范城”发展中体育健身活动的非均衡发展,影响了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发展目标的进一步实施,不利于城乡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3.1.3 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还不完善 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由体育健身项目共给、体育健身指导、体育赛事组织等一系列体育服务活动等组成的。它是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人们群众提供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完善健身服务的系统的总和。它是“全民健身示范城”建设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全民健身示范城”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目前,阜新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还不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体育服务产品有限、群众体育健身支出过大等问题,还不能满足城市不同社会阶层对运动项目、运动空间、运动时间、运动交流等多元化的需求,是“全民健身示范城”中亟待解决的重要。

3.2 阜新市“全民健身示范城”发展的对策

3.2.1 不同层级的群众体育活动,应明确运动目标、突出运动主题城市不同社会阶层体育需求结构及需求特征反映着人们体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它不但反映着城市不同社会阶层为达到体育目标而进行的运动路径,还体现着城市不同社会阶层社会体育发展的模式特征和不同阶层人群与体育、社会、文化错综的复杂关系。因此,在针对不同社会阶层对体育运动需求的基础上,应明确运动目标、突出健身主题,并以此有针对性的开发出多种运动形式和运动方法,使不同社会阶层参与时都能满足其对体育的需求。如:在上层社会人群中应开展以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为目标,突出强身健脑的运动主题;在中等社会人群中应开展以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为目标,突出休闲娱乐的运动主题;在下等社会人群中应开展中低强度的身体活动为木包,突出养身护体的运动主题。

3.2.2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城市经济转型提高经济水平通过普及篮球运动、增加篮球人口,在打造篮球城这张城市名片同时,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通过“冠名、立杯、赞助广告”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向体育事业。通过发展高水平表演团队和引入高水平赛事努力培育阜新篮球竞赛的表演市场,加快发展以体育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以阜新特色的高水平篮球运动表演、国际化篮球赛事带动体育文化产业中的体育用品销售、体育赛事表演、体育健身指导、体育彩票产等产业的经济产值大幅提升。通过发展篮球运动、篮球文化和篮球产业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以篮球运动为主的城市体育文化产业,促进阜新市经济的快速转型,提高城市的总体经济水平。

3.2.3 以不断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满足社会体育需求为了增加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府在进一步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与配备、丰富体育产品和降低体育健身费用支出的基础上,应该建立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公共体育服务制度、公共体育服务志愿活动制度等,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促进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满足社会的体育需求。同时,还要针对社会不同阶层的发展特征,以创新的运行机制和完善供给模式,将不同社会阶层公民均等地享有公共体育服务作为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降低不同社会阶层在公共体育服务中的非均等化。以城市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公共体育服务就在身边,并自由地、满意地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为目标,形成具有阜新特色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第4篇

关 键 词:体育管理;职业篮球;联赛;中国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6-0030-05

Problems in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deas for reform

GUO Yong-bo,LUO Zhi-wen,CHEN Ming-hua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in China, concluded that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in China had such problems as repeated functions configured by the association and the administration center, coexistence of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functions of the administration center, the obscurity of property rights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on center and the clubs, and such, which had restricted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development. And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ree basic points for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reform in China: firstly,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system reform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regul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t should let the regulation institution be independent and exert its monitoring and coordinating function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association as well as between the association and the league, fulfill the government-institution separation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on center and the association, and the government-enterprise separation between the basketball associa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league; the government establishes all sorts of regulations and systems, the association manages the entire national basketball enterprise macroscopically, while the professional league represents the self-discipline management of all the clubs and manages league matches; the reform should reform the property right of the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league and the clubs, so as to establish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lubs’ independent management and self-financing; secondly, the reform should, on the basis of reestablishing the property rights of backup talents, establish a socialized backup talent market, and socialize backup talent cultivation; lastly, the reform should determine the neutral status of the association, integrates the leagues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maintain their competitiveness so as to realize the prosperity of the basketball enterprise.

Key words: sports management;professional basketball;league;China

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职业体育改革,许多学者发表了诸多观点和论断,谈及我国职业体育体制、机制及相关利益的改革思路。20年已过去,中国的职业体育发展的制度变迁与建立仍然停留研讨状态;市场机制的职业体育结构也还在规划之中;职业篮球联赛与俱乐部的产权地位仍然没有被确认;协会与管理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现状依旧,管办不分、政企不分、职责不明、利益混淆、约束机制失衡等问题大量存在。在职业篮球的改革过程中,社会人士注册“中职篮公司”,以运营职业联赛为契机,企图改革职业篮球现状。权力在握的“篮球管理中心”也推出自己的“职业联赛公司”,以自操自办的思维方式推出改革方案。孰是孰非?何去何从?围绕这一议题,本研究以历史脉络与法律依据为基础,以职业体育理论为依据,探索我国职业篮球改革之路。

1 我国职业篮球发展历程

我国篮球职业化改革始于1995年。当时体育系统根据《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提出了“体育行政部门转变职能,把工作重心放在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完善规章制度、提供公共服务、维护行业秩序上来”,今后体育事业要 “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20年的篮球职业化改革可划分成以下3个阶段。

1.1 摸索推进阶段(1995―1996年)

紧随足球职业改革,1995年篮球也实行联赛职业化改革。先以竞赛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采用主客场和跨年度的新赛季制;其次以企业出资赞助联赛为条件,促成8支球队成立职业篮球俱乐部,并引进了第一位外籍球员。

尽管改革是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的专业体育转型,也极大地推进了社会化、职业化的发展,改变了过去由政府出资办联赛的惯例,调动社会和企业参与职业联赛的积极性,商业化的气息开始萌生。

1.2 模仿与学习阶段(1997―2007年)

1997年11月,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挂牌,标志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时代开始。与中国篮协同名的“CBA联赛”走入人们的视野。篮球管理中心出台了《中国篮球协会俱乐部章程》、《运动员转会管理条例》、《中国篮球竞赛管理办法》等法规,尽力朝着正规的职业联赛迈进。2001-2002赛季电视版权由篮协授权中广网集中开发,中央电视台等连续转播了1 805场比赛,播出1 702次集锦节目。同时首次吸纳了香港、台湾地区球队进入CBA联赛。再加上这一年巴特尔、姚明两位优秀国内篮球运动员进军NBA,国内篮球正式进入“姚明”时代[1]。并出台了 “北极星计划”。联赛的活动形式追逐NBA,模仿各类NBA的活动与赛事推广。

CBA发展10多年,CBA转会制度也在不断完善,正逐步向市场化推进。由于管理中心是政府主导的事业单位,管理和运营并行,造成联盟中俱乐部的权力与利益无法兼顾,产权独有和职业化与社会化需求的市场机制处于矛盾和迷茫状态。主要问题有篮球后备人才短缺、篮球经纪人定位不明确、转会制度不规范、俱乐部尚未成为市场主体、转会渠道不通畅、职业联赛不成熟,法律不够健全、管理体制制约等7方面[2]。

1.3 观望与期待阶段(2008―2015年)

2008-2009赛季,中国篮协又做了诸多方面的调整,相继推出了《中国篮球协会俱乐部股权转让暂行管理办法》、《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参赛纪律处罚规定》等保障职业篮球规范运作的制度条例。审议通过青岛双星和天津荣钢加入CBA的决定,使联赛球队数量最多、常规赛场次最多、赛程时间最长,外援的数量和质量也达到了一定高度,并且从新恢复了南北分区[3]。

北京奥运会之后,CBA职业联赛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主要是CBA联赛监管体制还不够科学,监管标准不统一,协同性不强,监管主体单一等问题。因此,有必要转变CBA联赛行政管理职能、完善职业法规和政策立法、提高俱乐部自身建设管理水平、推进市场化建设、加快推进联赛“管办分离”速度,从而构建符合职业联赛体制、独立公正的监管机制[4]。职业篮球步入如何深化改革的阶段。

2 我国职业篮球发展中的问题

2.1 协会与管理中心的功能重叠

非营利性组织(non-govermental organizations,NGOs)是介于政府体系和市场体系之外的庞大的社会组织体系。按照《联合国》第71条的定义,非营利性组织是指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非营利性活动的政府以外的所有组织,包括慈善机构、援助机构、青少年团体、宗教团体、工会、合作协会、经营性协会等。非营利性组织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组织。而且是由民主自愿组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其职责是协调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5]。

但我国的体育协会是由政府主导的非民间性的。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是“政府机构和社会体育组织相结合”的体育管理体制,即是初始意义上的“举国体制”,是属于政府-社会结合型的管理体制[6]。政府在成立协会之初就将其管理职能、经营职能直接转移到了协会身上。中国篮球协会成立于1956年6月,一直在国家体委的机关中落户,代表着政府管理整个国家的篮球事业。在1992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国家体委将篮球协会的职能与功能并入随后成立的“篮球运动管理中心”。这样篮球管理中心既是政府的直属事业单位,又是协会的常设办事机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政府管理功能与事业单位的运行职能重叠,形成政事不分的局面。

2.2 篮球管理中心的管理和运营职能并存

在职业体育发达国家里,职业联赛是由企业或是联盟经营的,政府通过宏观的政策管理和监督职业联赛。但在我国,篮球管理中心从成立之日起就继承了原国家体委竞技体育司篮球处的管理和经营甲级联赛权,并且统管全国各级篮球竞赛。这样一来篮球管理中心等于担负起决策、管理与经营的职能,从制定全国的篮球发展战略,到所有篮球队伍的管理,以及全国各级篮球联赛的经营都毫无例外地由篮球管理中心全盘负责。篮球管理中心就成为职业篮球联赛的实际管理者和运营者,承担了协会与企业的责任。

2.3 管理层与职业俱乐部的多年博弈

1)篮球管理中心与俱乐部之间的产权矛盾。

国外的职业联赛是由各俱乐部合伙成立的,参赛的各个俱乐部具有同等的联赛产权。但中国职业篮球联赛不同,起初篮球管理中心的法人地位和产权是从政府主导的协会接管过来的,联赛中的各个专业队也是各级政府的,没有股权与产权这一说法。造成今天联赛中各个俱乐部不具有股权是历史遗留的问题。1995年篮球管理中心接管联赛时,还没有什么人意识到联赛产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职业篮球联赛所有权模糊,管理权独断和法律条例上的缺失。在没有搞清楚隶属关系、产权关系和运营管理权力时,就进行了职业化的联赛改革。实际是依靠行政权力对参赛的各个职业篮球俱乐部进行指令性管理,与市场经济体制完全不能吻合的产物。

2)管理层与俱乐部的目标分离。

职业体育是以职业体育俱乐部为实体,以职业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赛事为基本商品,为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经营体系[7]。篮球管理中心的任务是“提高我国篮球运动水平”。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把这两个不同目标和任务的团体放在一起,进行着各自的目标努力,看不出这会有向心力?由于在整个体制系统中,篮球管理中心与俱乐部之间对开展职业篮球在目标上的差异,必然导致在利益分配方面不尽合理。如果没有共同的目的和任务,很难携手前行。

3)职业体育中相关者利益之争。

在上下级管理体制中,决策权一定是在篮球管理中心手上,从专业运动队模式脱胎的职业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存在缺陷:产权关系模糊、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经营机制不完善、法制建设滞后、激励与约束失衡[8]。最突出的矛盾是各个职业俱乐部的利益都掌控在篮球管理中心。俱乐部对篮球职业联赛没有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等。这些相关者中,如各级政府、俱乐部老板、教练员、运动员和青少年期的教练员等,他们相关的利益都是由篮球管理中心掌控[9]。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一切都没有任何问题,因为都是各级政府份内的事情。但在市场经济时代,问题和矛盾随即凸显。没有产权和决策权时,俱乐部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身的利益。20年来CBA联赛与俱乐部的最大矛盾就是俱乐部的权力与利益得不到市场的保护,俱乐部的独立发展得不到保证,其发展的积极性大大受损,这与推进市场经济下的体育产业的发展观相背离。

2.4 人才产权与市场化的矛盾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是“举国体制”下的3级训练体系,即市级业余体校――省重点体校、省市体工队――国家集训队,是一种“自给自足”培养体制。而职业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一种市场机制,即职业俱乐部需要什么样的球员,应该在选秀或下一级的联赛中选拔,谁好选谁。我国体育职业化改革后,在《篮球俱乐部准入制》的条款中规定,各俱乐部要配有二线、三线的后备人才储备。这一政策的制定与职业化、市场化的原理不符,不利于人才选拔的市场建设,导致了后备人才不能流动的局面。 由于产权关系,俱乐部对自己培养的队员没有决策权和所有权,极大破坏了后备人才市场,造成本土球员选秀市场的萎靡不振现状。

3 我国职业篮球改革的基本设想

3.1 管理体制改革

在国家体育总局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清楚地勾画出我国职业足球改革蓝图,明确要求中国足协与国家体育总局脱钩,实现管办分离,实现国家体育部门制定发展足球的各类计划和规章,足球协会管理整个社会的足球事业,在市场化发展中充当管理角色,而职业联赛相关企业则是运营联赛,实行三权分立,互相协作与监督的职业体育结构。这一管理体制同样适用于我国篮球职业改革。

1)规制体制的构建。

政府在领导职业体育改革的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做出政府的法律规制。《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建立一个改革框架设定,就是中立的规制机构,以便规制机构独立地进行对政府、协会、企业进行监督和规制。强调规制机构独立性的意义在于,能使规制机构保持中立、超然与非歧视性,避免政治利益、部门利益、行业利益等不当干扰,从而遵循特定的规制规则独立公正地做出判断,并对其结果负责。从目前来看,职业篮球改革处于攻坚阶段,不仅没有看到篮球职业改革的法律与法规文件的出台,反而先是看到篮球管理中心经营公司的成立。这显然与建立规制思想不符,必然产生新的垄断性、外部性、信息不对称,会使人感觉这是篮球管理中心对职业篮球联赛垄断的继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职业体育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清,中心、协会、俱乐部的关系尚未理顺,规制过度与规制不足、越位与缺位并存,导致职业篮球产业的活力尚未充分激发。

规制机构的独立性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独立于各利益方,即独立于企业和消费者等利益集团,尤其是强调规制机构与被规制企业的独立,即所谓的“政企分开”。二是规制机构与政府其他部门的相对独立,规制职能与政府其他职能的分离。政府负责设定政策框架,规制机构则在这个政策框架内进行规制。

相对独立的规制机构隶属于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但在结构上保持与政府部门适当的分离与自治。分离后国家主管体育产业的宏观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是制定政策、法规和发展战略规划等。独立的规制机构必须依据特定的法律设立,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依据规制法律授权,依法行使规制职能。其职能是执行规制法规以及宏观管理部门制定的职业篮球产业的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并拥有法定权利去界定和执行规制细则,依法对职业篮球产业实行规制。具体包括:以法律为依据,制定规制细则、标准;通过许可证的编写和发放,规范俱乐部行为;监督法规执行情况(包括价格监督、产品质量监督等);调解与裁决纠纷和争议;公共信息;推进职业篮球市场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等。职业联赛是市场行为,由各级各类企业投资的俱乐部才是市场主体。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是提供法规、政策等公共服务项目的秩序维持者,而不应动辄介入。

2)政企分开。

根据“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改革思路,政府体育部门应与篮球协会分离,考虑制定协会发展的各类规章与制度。篮球协会是由政府代表、社会人士和专家组成,执行政府的各项规定和任务。职业联赛是由独立社团法人资格的“职业联赛理事会”负责组织、管理和运营。这样就可以打破不合理的行政垄断,应将管理中心与协会分离,协会与职业联赛分离,形成三方各自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其中篮协成为行业组织,是非营利的民间团体,吸纳体育、经济、法律、审计、管理等方面专业人员,负责整个国家各类篮球事业的发展,并组建或重组成为相对独立的规制机构。职业联盟则由各个俱乐部企业集团代表组成的联盟,代表整个联盟俱乐部的整体利益进行自律管理,并经营联赛,或托付专职公司经营。形成政府主导下的三方结构,即政府的体育部门、篮球协会、职业篮球联赛联盟。三方之间是由体育的规制机构负责监督、协调,解决纠纷。

3)明晰职业篮球联盟、俱乐部的产权。

“所谓产权,就是对财产的权利,亦即财产的广义的所有权,包括归属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它是人们围绕或通过财产而形成的经济权利关系;其直观形式是人对物的关系,实质上是产权主体之间的关系”[10]。尽管产权改革并不必然带来有效竞争,然而,合理的产权制度却是有效竞争的基础。现阶段,我国职业篮球产业产权改革滞后,产权模糊、权能和责任不匹配,职业篮球联赛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存在产权关系问题。1996年,我国职业化改革的第2年,就出现了私营俱乐部。在目前的CBA联赛中,私营俱乐部和政企合办俱乐部占大多数。这就更加需要明晰产权、强化产权主体的利益,使其在走职业化,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标准可依。联盟要从整体的利益出发,负责联赛的经营。同时,俱乐部应拥有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决策权,以便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提高俱乐部的经营效益,自己抵御经营风险的机制。

3.2 职业篮球后备人才社会化与选秀市场的建立

国外职业体育后备力量的培养走的是社会化的道路,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西班牙,篮球后备人才发展都是依靠社会力量和基础教育。我国职业后备人才培养也必须由学校和社会力量参与。目前教育系统投入和参与基本没有问题,但社会参与力度,如专业队的二、三线队伍中的球员所有权在俱乐部或政府手里。要走职业体育社会化道路就要从后备人才所有权改革开始。职业俱乐部现有的二线、三线队伍的所有权归入社会的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学校。青少年后备人才发展基金会是以筹措青少年培养经费为己任的机构,其主要职责是为青少年后备人才发展筹措资金,管理资金专门用于青少年篮球训练、比赛。基金的主要来源是可由各个俱乐部后备人才发展经费和社会赞助而来。职业联盟的章程中也要有明文规定,各个俱乐部或联盟要对青少年基金会进行投入,俱乐部每年在基金会有投入,才有参与选才和选秀的机会。如果俱乐部没有基金投入,在俱乐部选拔新球员时,则实行有偿输送。所以,将青少年球员的所有权归入社会,这将大大提高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具有青少年的产权,并将基金专门用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培养。这样基金会培养的青少年而并非各个俱乐部所有,任何俱乐部都有权力在基金会的青少年队伍里选秀。这才能真正把后备人才培养市场化和社会化,中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结构的金字塔也就指日可待。

3.3 整合和保持不同层次联盟的竞争

在政府的基本职能中,除了为社会提供各种公共物品与服务、解决与协调团体冲突外,还有一个职责就是,维持竞争[10]。作为政府部门的,篮球管理中心重要职责还要维持不同联盟的竞争,而非参与竞争,做好自己的角色。篮球不同层次的联盟组成结构,包括小学基层联盟、中学中层联盟、高中和大学高层联盟,以及不同等级的职业联盟。在这些联盟中应该保持一个竞争的状态。在职业体育发展过程中,不能让一个联盟替代不同结构的联盟,或吃掉另一个联盟。保持职业体育联盟中的竞争,这是篮球管理中心的重要职责。要想使基层的社会结构发展顺畅,就要建立不同的基层层次结构,使不同层次结构在整体结构发展中都有独立的地位和功能,进而独立地完成各自的职责与任务。世界体育强国的篮球联赛都是逐级设立,由低级比赛向高级比赛递进,或是由青少年向成年比赛递进,以便保持梯队层次,有利于人才的储备和联盟的竞争。

综上所述,职业篮球改革的3个基本方向是体制改革、青少年后备人才的产权改革、整合不同层次的篮球联赛,为职业篮球发展奠定基础。职业篮球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改革是每一个篮球工作者关心的大事。更多的人在期待改革,并积极探索改革之路,使得职业篮球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才能把中国的篮球事情做好。

参考文献:

[1] 鲍晓明. 中国职业体育评述[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李云成. CBA职业球员转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3] 汪超. CBA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D]. 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2.

[4] 王恒同. 我国CBA职业联赛建管机制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14.

[5] 竹立家,李军鹏. 公共管理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254-258.

[6] 秦椿林,张春萍,魏来,等. 再论“举国体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437-439.

[7] 赵立,杨铁黎. 中国体育产业导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8] 张林,戴健. 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的主要缺陷[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2):1-5.

第5篇

本文阐述了篮球教练员的职责与应具备的素养,分析了制约高校篮球教练员发展的因素,提出了促进高校篮球教练员队伍发展的对策。要完善教练岗位聘任制,提高篮球教练员的科学训练水平,提高其科研能力,建立健全评估体系,完善培训体系。

【关键词】

高校;篮球教练员;队伍建设;制约因素;对策

篮球运动于19世纪末传入我国,其融健身性、娱乐性及益智性为一体的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并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而将竞技篮球引入高校,培养高水平的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充分发挥高校在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中的作用,已是篮球运动发展的大趋势,尤其在各级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我国高校篮球运动的竞技水平已得到极大的提高,尤其在CUBA和大超联赛的推动下,高校逐渐成为中国篮球培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在此情况下,高校篮球队伍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然而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篮球水平还较低,远没有达到为CBA乃至国家队输送后备人才的目标。我国高校篮球竞技水平在低水平上徘徊,固然有时间短、经验少等原因,但主要还是在于教练员执教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个好的运动员只能发挥一个运动员的作用,而一个好的篮球教练却可以培养大批优秀运动员,若有一大批优秀教练员,则对中国高校篮球运动水平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篮球教练员作为训练的组织与实施者和比赛的临场指挥者,其知识结构、运动经历及比赛的指挥能力直接影响着运动员队伍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及比赛成绩,也决定着校篮球队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本文在对高校篮球队教练员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有利于我国高校篮球教练员队伍发展的建议,为相关部门决策及高校篮球教练员的训练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篮球教练员的职责与素养

1、职责

篮球教练员作为篮球运动训练的直接组织者与管理者,承担着培养运动员的任务,且对整个训练过程――从科学选材、训练诊断、目标确立、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到竞赛过程的指令、管理和领导等多个环节实施有效控制。

2、基本素养

(1)了解队员特点。作为一名优秀的篮球教练员,除了要了解每位队员的性格与特点,更要在比赛中合理运用每个队员的特点来击败对手。

(2)丰富的专业知识。篮球教练员临场指挥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离不开对篮球理论的学习和对篮球运动内涵的深刻理解。

(3)敏锐的观察力。对篮球教练员而言,敏锐的观察力是必不可少的,在比赛中能够敏锐地判断出对手的状态,并针对对手的漏洞展开攻击。

(4)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具体包括人际关系、意志品质、自控力与合作精神,在篮球比赛中,教练员的心理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教练员临场指挥能力的发挥。

(5)完备的训练指导思想。训练指导思想作为篮球教练员指导训练实践的前提,是教练员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长期从事篮球理论学习及训练的实践过程中,结合对现代篮球发展趋势的总结和积累,不断研究而形成的辩证哲学思想。

二、制约高校篮球教练员发展的因素分析

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是竞技体育和教育的有机结合,也是当今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在竞技运动得以长足发展且不断接近人类极限的今天,高校开展高水平篮球运动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

1、教练员选拔机制不够完善

我国高校篮球教练员的选拔主要采用由学校体育部门对体育教师进行直接任命的方法,选拔方法单一,且各高校选拔篮球教练员往往只看学历,不看学力,只重理论,不重能力。

2、教练员缺乏高水平的大赛经验

目前,高校篮球教练员整体上属于“学院派”,即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较高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然而,缺乏自身参加大赛的锻炼机会,因此,对比赛过程中的突发状况难以及时准确的应对,临场指挥能力欠佳,并对队员的情绪影响较大,进而影响比赛成绩。

3、教练员的专职化程度较低

我国高校篮球教练员绝大多数来源于负责教学任务的体育教师,因此,他们既要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还要拿出精力带队训练,总体看来,理论水平普遍较高,但运动能力偏低,一旦接触到“更快、更高、更强”的训练任务容易表现出“英雄气短”,暴露出对训练及比赛的控制能力不足。

4、科学化训练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各高校篮球队大都依靠经验训练,而急需加强科学化训练的力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测不够完善;二是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尚缺乏足够重视;三是依据经验安排训练,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

5、教练员的培训目标不够清晰

我国高校篮球教练员的培训大都为短期培训,培训的形式为邀请国内外知名篮球专家和教练进行讲座,培训的系统性不强,导致培训的实效性较低。

6、教练员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目前,很多高校的篮球教练员即便带队的成绩很好,但对其工资和职称评定的影响不大,教练员的考核、考评及晋升职称等仍以教学科研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

三、促进高校篮球教练员队伍发展的对策

1、完善教练岗位聘任制

高校篮球教练员的选拔可以借鉴职业俱乐部的聘任制度,应尽可能采取公开方式,聘请校外长期或短期的兼职教练员,通过引进一些知名教练员来提高学校篮球水平,且能加大社会对高校篮球的关注度,有利于篮球人力资源的流动,从而实现篮球人力资源的重新分配,有益于提高高校篮球运动水平。

2、加强合作,提高科学训练水平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高校篮球训练时需要多方面的分工与合作,对教练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训练学、心理学、生物力学和生理学等多种学科相互结合,因此,高校篮球队要尽可能的与其它相关领域的人员或机构合作,如此以来,既能够为其它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实践机会,又可以为高校篮球队的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有益于高校篮球教练员实施科学化训练。

3、提高篮球教练员的科研能力

各高校需对篮球教练员的科研能力予以足够重视,鼓励教练员积极投身科研活动,如参与或承担课题和出版论著等,努力提高篮球教练员科研能力。

4、建立健全高校篮球教练员评估体系

教练员的评估体系是对篮球教练工作进行全面评价的量化,随着现代化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科学训练与管理对提高球队成绩的影响越来越大,只有建立健全教练员评估体系,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良性循环,充分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有真才实学的教练员发挥其作用。

5、完善篮球教练员培训体系

通过优先外派深造等培训方式增加教练员间的交流和探索,从而提高教练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

总之,将竞技篮球引入高校,充分发挥高校在提高我国篮球竞技运动水平的作用,是当前篮球发展的趋势。因此,要进一步完善高校篮球教练员的聘任、评估及培训体系,通过提高其科学化训练程度来促进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兆宝.山东省高校篮球教练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2]王云峰.海南省高校篮球教练员现状及发展研究[J]. 内江科技,2011.

[3]于少华.提高篮球教练员执教能力的策略研究[J]. 运动,2011.

[4]全志刚.我国高校篮球教练员队伍建设之研究[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5]崔海明.我国高校篮球教练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

[6]费瑛,宋华.高校篮球教练员队伍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

第6篇

关键词:高校;篮球队;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1-0088-04

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优秀人才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高校体育也得以蓬勃发展。现在的大学生篮球联赛和大超联赛,以及三人制篮球比赛,已经使高校篮球运动迅速发展,并推动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群体活动的开展。提高了高校篮球运动的竞技水平和体育科研能力,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加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就此,对我国高校篮球队的训练管理,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为我国高校篮球队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国高校篮球队训练管理现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有关高校篮球队训练、管理、建设的文章,对相关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访谈法走访了我国大体联和高校篮球队的相关领导专家,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良好的建议。

1.2.3问卷调查法在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有效性分析,专家对问卷初稿进行效度检验,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改。专家认为问卷效度符合要求。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了测量、再测量的方法,两次问卷间的相关系数r=0.80,P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我国高校篮球队训练与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1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生源的严重缺乏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招生生源有4个基本途径:一是各省市体工队退役运动员;二是各省市体校未入选体工队的队员;三是部分体工队在役运动员;四是体育基础好的高中生。通过对高校篮球运动员生源比例的基本隋况调查发现(见表1)。

这是高校的主要生源渠道,而高校也非常愿意招收这样生源。因为他们具有较好的训练基础,再经过高校几年的系统训练,完全可能达到较高水平。其次比较多的生源是体育基础好的高中生,但是他们的训练基础和竞技水平有限,难以承担起高水平运动比赛任务。因此,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生源问题是严重影响我国各高校篮球运动发展的主要问题。

2.1.2经费不足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规划,本世纪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而发展中国家1993年平均值已达4.1%。可见,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相对偏低,经费缺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除能维持学生正常的体育课和田径运动等传统项目竞赛外,无过多的资金扶持高校篮球队的训练、营养补助等费用。目前,我国人均GDP只有1 000多美元,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如美国和英国人均GDP接近或超过10 000美元,日本超过5 000美元,韩国也超过4 000美元,我国高等教育还有不少的差距。如果没有一定的经费保障就难以持续发展。因此体育经费不足显然是制约高校篮球队发展的重要因素。

2.1.3教练员训练水平低教练员对于运动训练和队员提高运动成绩将发挥主导作用,教练员训练水平和专项知识对于队员训练成效是至关重要的,在调查中发现,从事高校运动训练的教练员绝大多数是体育院系毕业后,直接任教的体育老师。高水平教练员队伍90%是教学与训练任务“双肩挑”的体育教师,有的还承担了学校的群众体育活动。他们具有体育教育方面的系统知识,但指导高水平的训练和比赛年限也较短,暴露出经验不足;同时缺乏学习和再提高的机会,严重影响了由“教学型”向“训练型”转变和训练水平提高。这些教师虽然整体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都较高,但是缺少专业训练的运动经历(见表3),接手运动队后多数以业余训练为主,从事训练工作年限也较短,长期脱离竞技体育的专业运动训练与竞赛实践,同时受竞技体制的限制,缺少参观学习和进修再提高的机会。

2.1.4管理制度不够规范篮球队训练管理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篮球队发展的方向和比赛水平,大部分院校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篮球队管理体制,管理缺乏长期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篮球队的训练管理仅是由一个教练来负责,随意性较大,平时比较松散,队员出勤率不全,到赛期来临时才进行集中训练,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制度。

2.1.5训练与文化课方面的矛盾问题训练时间不足,是高校篮球队的一个突出问题。他们既有学业负担,又有训练任务,既要达到毕业的专业课要求,又要保证训练的质量,提高运动成绩,所以他们有学业和训练的双重任务,致使很多高校运动队队员的文化课学习与运动训练之间发生矛盾。即使—些高校给进入高校学习的队员选择了相对比较适合他们的专业,但由于运动员学习基础较差,使此矛盾仍未能得到很好解决。

2.1.6篮球队员的营养、医疗保健不够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高校训练补贴困难,更谈不上科学配餐和良好的医疗保健。队员没有运动员的伙食标准,和普通的大学生一样到学生食堂就餐。更没有专门的运动医疗保健部门和指导医生,队员有伤病的情况下,只能到校医务室做简单的理疗,在大部分时候就连这样的待遇也不能保证,因为校医务室是面对全校学生来服务的。由于营养和医疗保健得不到保证,训练的运动负荷量和强度上不去,运动技术水平很难得到提高。

2.2高校篮球队发展对策

2.2.1加强认识,明确办队目标我国的竞技体育在经历着一个从传统的政府型管理到现在高水平竞技体育队伍多元管理主体变革与发展的演变过程,并逐步与国际接轨。高等院校和职业体育俱乐部应该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前进的主要力量。因此,高校体育管理者要认清形势、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扩大学校自,注重后备人才体系的培养,建立一支系统的、科学的、有长远目标的高校篮球队。

2.2.2多途径解决训练经费问题训练经费不应单靠学校拨款。篮球队应努力提高实力,竭力与商家、企业、财团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篮球队的特点,开发高校潜在的体育市场。以高校的特点,吸引商家的介入,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为训练作保证。以资金促进竞技水平的提高,竞技水平的提高又扩大社团的知名度,达到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从而缓解学校(政府)的财政压力。

2.2.3加强教练队伍的建设高校篮球队教练员的专业素质由教练员的心理品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和思想道德素质构成。这是因为当运动训练的基本条件具备之后,教练员将是竞技体育中极其重要的能动因素。教练员的科学化训练水平,对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和思想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原则。通过各种方式加快提高高校篮球队教练员的训练比赛能力。

2.2.4采取灵活的文化教育管理模式队员的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之间的矛盾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大学4年中必须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才能毕业。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学习是他们的第一难题。大运动量的训练必然导致运动员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的不足。因此,我们应采取灵活的文化教育管理模式,如延长学制、学分制、单科结业累计制等。

2.2.5资源的有效配置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发挥高校科学研究的优势,进行交叉科学的训练研究,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如信息系统、计算技术、生理和生化实验室、多媒体教学实验室等多种先进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建立运动队和运动员的信息档案(个人资料库、生理和生化指标、运动成绩、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等)。

2.2.6科学合理的训练运动训练时间不足是高校竞技体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运动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运动成绩的提高需要一定的训练时间保证。运动训练规律表明:一般情况下,高水平运动员的日平均训练时间不得少于5h,如果没有足够的训练时间,运动水平将有明显下降。因此,应调整教学计划,坚持长年训练,保证日均训练时间。

2.2.7开拓市场、创立品牌高校篮球队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会为高校体育走入体育市场奠定基础。教育、体育电视台的发展也为高校篮球队走入媒体提供了平台。大学生以及毕业大学生是体育与娱乐的主要消费群体,高校高篮球队参加的各项高水平赛事必定会受到大学生的关注,这对媒体、商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高校篮球队要以此为契机积极开拓市场、创立自己的品牌。

3结论

各高校应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在现有条件和基础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深化体育改革,促进新的竞技观与训练体制的建立,实现体育与教育的结合。开发高校潜在的体育市场,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抓住省市体校未入选体工队(或俱乐部)的队员来提高运动成绩,进一步培养体育基础好的高中生生源,同时学校应采取灵活的文化教育管理模式。加快提高高校篮球队教练员的训练比赛能力,坚持长年训练,保证日均训练时间。为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高校篮球队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孙民治.现代篮球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0.

[2]杨铁黎.职业篮球市场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37.

[3]崔海明.我国高校篮球教练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5):112-114.第1期

[4]李小英.浅析我国校园篮球文化的繁盛与CUBA[J].体育文化导刊,2006(5):72-74.

[5]孙辉,练碧贞.高校高水平篮球队体育赞助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9):114-116.

[6]陈希,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来源与构成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04(5):1-3.

[7]韦晓康,李铁录.北京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2007,14(8):92-95.

[8]徐问宇,胡 志,金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普及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7):74-77.

[9]杜力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3):120-123.

第7篇

关键词:CUBA;大超联赛;运行机制;竞技篮球;体教结合

中图分类号:G841.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7―3612(2007)02―0270-04

本文试图从它们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管理体制、训练体制、竞赛体制以及技战术水平等方面对两者的运行机制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比较研究,充分、客观地审观我国高校竞技篮球走“体教结合”之路的发展状况,以期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存在的不足,从而为进一步深入改革和完善高校篮球竞赛体系、竞赛市场和运作模式,推动高校竞技蓝球“体教结合”可持续发展进程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CUBA和大超联赛的运行机制(包括训练、管理体制、竞赛体制等),以及部分参赛高校为主要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座谈、现场观摩、调查访问、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比较等科研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CUBA与大超联赛运行机制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任务比较CUBA创建之初提出了“发展高校蓝球,培养篮球人才”的口号,试图最终把自己打造成为中国职业篮球最大的人才储备库,并逐步建立起“小学――中学――大学”的篮球人才培养体系,以形成与原来的青少年业余体校相互竞争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格局。而大超联赛的理念是“打造中国的NCAA,为CBA输送合格的职业球员”。它的近期目标和任务十分明确,就是要为教育部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选拔优秀的大学生运动员,并承担为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储备人才的重任。其长远目标是:试图为我国竞技篮球在体都结合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促进原来各成系统、相互封闭的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形成合力,从而逐步取代全国青年篮球联赛,构建“小学一一中学――大学――大学普通联赛――大超联赛――职业联赛”新的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校篮球竞技水平,努力将我国普通大学变为优秀体育人才的培养基地,并着眼于奥运战略,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

2.2管理体制比较CUBA和大超联赛都是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和中国篮协共同主办和组织管理的大学生篮球联赛,两者应属于同一系统当中处于不同层面、不同阶段的比赛。两项赛事都各自成立了联赛组委会和竞赛委员会,分别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篮球分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每届赛事工作。中国篮协作为两大赛事的主办单位之一,直接参与和投入到赛事的组织指导工作,对比赛的赛制、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的管理、培训等各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相关参赛学校所在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作为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在政策上给以扶持,保证了两大赛事正常、有序的进行。此外,CUBA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划分为四个分区,又下设了四个组委会分会,负责当年各自分区的分区赛,各分区赛的比赛由各自分区承办当年分区赛的有关省、市、自治区大学生体育协会或高校组织进行。大超联赛则划分为南、北二个区域,采取主客场双循环赛制,进行各自区域第一阶段的比赛。两项赛事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都相对较为合理与齐全。

但具体到CUBA和大超联赛各参赛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管理体制问题,尽管大超联赛的成功举办实现了由教育部单独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的近期目标,然而通过座谈和调研我们发现:由于大超球队均是在原参加CUBA比赛的高校基础上,由教育部指定一些高校参赛的,因而各参赛高校基本上依旧沿袭着原来在CUBA中的运动队管理模式,致使无论是CUBA还是大超球队,都未能形成一套具有鲜明指导意义、推而广之的运动队管理体制。各参赛高校篮球运动队的组织机构存在不健全现象,大部分参赛高校篮球队仍隶属于体育教研部或下设的运动训练教研室领导下进行训练和竞赛工作,运动队的管理机制、管理手段还处于行政计划管理下,缺乏竞争机制,行之有效、可借鉴的运动员、教练员的管理方法没有落实。高校竞技体育的“体教结合”仅仅只是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极少部分衔接或完全局限于高校内部体育管理部门与其他教育部门之间的结合,“体教结合”的概念不清,体育系统对高校运动队训练工作的扶持和支持不足,缺乏制度化、政策化保障,体育与教育系统两家主管部门共同管理竞训和教育工作的真正意义上的“体教结合”模式在大多数高校中还没有得以有效构建和实施。

2.3运动员、教练员来源与构成比较

2.3.1 运动员来源 我们曾对第5届CUBA西南赛区比赛10支高校球队的98名参赛运动员的来源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统计结果显示:CUBA运动员大多来源于省内外高中毕业生,并且调查人数中有10%左右的大学生运动员正在就读硕士研究生。虽然这些后备人才的学历上去了,但运动技术水平仍显粗糙,无法给予高水半职业篮球以强有力的支撑却是不争的事实。另外,虽然CUBA每年都举办了选秀夏令营,但经过分区集训、初选、人营及营内选拔,最后每年选秀营中大都只会剩下极少数人供各高校选择,僧多粥少,一些知名度不高的高校很难选到称心如意的人才,从而使CUBA队伍中极易形成两极分化,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不利于CUBA的发展壮大。

反观大超联赛,运动员的入学年龄和参赛年龄上限分别是24岁和28岁,不设下限,在中国篮协注册的青年队队员只要被高校录取,同时符合联赛其他参赛条件均可代表所在学校参赛,球员允许在大超联赛和CBA实“双注册,两项赛事每次运动员可任选一项参加,不能同时参加。由于大超联赛向在中国篮球注册的青年队队员敞开了大门,因此,首届大超联赛16支参赛高校球队阵容大致由以下三种类型构成:一类是清一色的专业运动员组队或者以专业运动员为骨架,如广东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东北大学属于省、市青年队成建制挂靠,上海交大、厦门大学、天津大学和西安交大则吸纳了一批体工队、俱乐部一线现役及退役适龄队员;第二类是以普通大学生运动员为班底,补充少量专业运动员组成,如湖南大学、东南大学、辽宁大学、电子科大、华中科大等;第三类则全部是由业余球员组成的大学生队,如东北师大、山东大学等。大超球队运动员的来源明显广于CUBA。

2.3.2教练员构成 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队伍一直存在着“学院派”和“实战派”之分。所谓的“学院派”教练主要是指高校运动队教练,他们一般均由高校体育教师兼任,专职教练。“学院派”教练大都毕业于体育院系,熟悉篮球专业理论,拥着从事一般群体训练丰富的经验,但他们较少接触

过专业的运动训练,缺乏大赛执教经验,因而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工作有时可能会表现出力不从心。而“实战派”教练即专业队教练具备较多的运动实践经历和执教体会,却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浓郁的学术交流氛围。两派教练长期各自为营,各成体系,“井水不犯河水”,交流、协作和沟通甚少。CUBA和大超联赛的创办为专业队教练进入高校执教,使两派教练相互学习、相互协作、各取所长搭建了一个平台。一方面,至第七届CUBA比赛,已先后有27名男、女职业队教练加盟CUBA各高校执教;另一方面,大超联赛向专业靠拢的趋势对专业队教练的吸引力更大,首届大超联赛16支参赛高校中,有7名职业教练带领各自高校篮球队参赛,占参赛球队主教练总数的43.8%,并且大超赛场上还首次出现了中国大学生篮球竞赛史上第一位外籍主教练。专业队教练员执教高校的部分统计结果见表2。

2.4训练体制比较 CUBA发展至今,“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训练体制已基本建立,许多高校与本省市及外省一些体校或体育重点中学挂钩,从组队、人员编制、训练管理到经费来源都由高校负责解决。但由于高水平竞技体育主要是由各省、市体育局主管,造成有发展前途的运动苗子仍然大多进入了专业队,高校招收到的普遍只是一些二、三流的后备人才,虽然“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训练体制已被大家接纳并付诸于实践运行中,但其整体的优势功能没有得到体现和落实,也就无法与高一层次的专业队或职业比赛接轨。此外,高校篮球运动队每周训练次数大都为3~6次,每次训练时间1.5~2.5 h,每年的比赛场次为4~12次左右,相比于专业队周训练时间大都可达18~24h左右,大学生运动员训练时间和比赛场次过少。因此,这就涉及到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怎样全面提高训练水平,学习和训练的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即“学训矛盾”问题。

相比之下,大超球队继续保持纵向与各省市中小学衔接的同时,加强了与体育系统的横向合作,一些高校与各省市体工队联合办队,或以挂靠方式招收现役专业运动员。高校招收体工队队员入学,这些队员既是高校学生,又是专业队队员,具有双重身份。他们训练和住宿在体工队,而学习则由高校安排教师给他们专门授课,每周上课4学时左右,晚上自习2学时左右,高校主管学籍事务,体工队主管竞训事务,对运动员实行双重管理。部分大超球队这一学训结合举措实施的具体效果和推广意义如何,有待于时间的进一步检验和论证。

2.5竞赛体制比较

2.5.1 CUBA的竞赛体制 CUBA采取的是先各省市预赛,继而分区比赛,再集中各分区赛前二名球队进行男、女八强赛直至总决赛的赛制,参赛高校至第七届比赛已遍及全国700余所。其中,分区赛是由各省、市预选赛(选拔赛)的第1名按照四个分区分别进行各自区域的比赛。四个分区的具体划分见表3。分析CUBA赛制,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

2.5.1.1 CUBA区域的划分存在“东强西弱”现象

表4的统计结果显示:七届CUBA比赛东北、东南二个分区的男队共夺得5次总冠军,16次进入四强,而西北和西南两个分区分别为2次和12次,说明CUBA强队大都集中在东北和东南两赛区。这种现象不利于CUBA的发展。因为,东北、东南两个赛区强队过多,要想从这二个赛区出线进入男女八强赛,相比于另二个赛区就要困难得多,长此以往,必定会打击东南、东北赛区一些参赛高校的热情,进而影响到CUBA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

2.5.1.2分区赛赛制欠合理性CUBA各分区8支球队分二个小组进行第一阶段小组赛,第二阶段比赛是两个小组按一对四名,二对三名,三对二名,四对一名进行交叉淘汰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组赛的成绩实质上并没有带入交叉淘汰赛,也就是说即使是获得小组最后一名,仍有机会杀人分区赛四强直至前二名,最终进入CUBA八强,这一现象在历届CUBA比赛中比比皆是。如第五届CUBA西南赛区的四川师大女队,东南赛区的河北建筑科技学院男队等。这样的赛制,导致了某些不公平因素的存在,易对比赛产生消极作用。

2.5.1.3总决赛罚球决胜赛制值得商榷CUBA总决赛采取主客场二战决胜制,如两场比赛一胜一负各自得失分相等,需进行10人罚球决胜制。这种方式能否达到人们预期的希望消除加时赛偶然性的目的,使比赛结果更显公正性、合理性,值得推敲。因为,虽然相比于CBA和中超足球联赛等职业赛事现场观众经常会伴有影响比赛的过激行为产生,CUBA相对而言还是一块净土,观众赛场过激行为表现程度相比其他联赛要低,发生比例也相对较小,但根据此前研究,有11.4%的大学生观众在观看CUBA比赛时可能会因外界因素影响而产生赛场过激行为,其产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另外,CUBA联赛观众赛场行为表现对主客场比赛的大学生运动员临场心理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因此,在总决赛如此重大的比赛中采取罚球制胜的赛制是否能够改进,的确值得CUBA赛事组织者深思。

2.5.2大超联赛赛制 首届大超联赛是2004年10月由教育部指定的16支高校分南北两个赛区进行,北区参赛高校为: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大、辽宁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和西安交大;南区8支参赛高校为: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东南大学、华中科大、湖南大学、电子科大、厦门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原来选定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因无法招收到专业运动员,申请只参加CUBA而不参加大超比赛,最终教育部决定东北大学顶替其名额参赛;而西安交大却组建了两支球队分别参加大超联赛和CUBA比赛。相对于CUBA赛制,大超联赛的改革力度加大,其两个分区赛的比赛采用主客场制双循环赛,取各区前四名球队进入第二阶段主客场二战淘汰赛,淘汰赛如两队战平,则采取5分钟加时赛决出胜负,总决赛为主客场三战二胜制。并且,首届比赛之后,大超联赛组委会计划进一步完善下赛季赛制,如第二阶段的比赛拟由原来的主客场二战制改为主客场三战二胜制,冠亚军总决赛改为主客场五战三胜制。这种试图增加比赛场次,给大学生运动员提供更多的比赛锻炼机会的思路与“体教结合”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匹配的。当然,大超联赛在基本赛制的进一步巩固、确定,参赛高校的选定与各省市专业篮球的实力布局并非完全一致等问题上,依然需要加以解决和完善。

2.6技战术比较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大超联赛运动员的技战术层面应该高于CUBA。但是,为了给CU.BA的技战术水平进行更准确定位,我们不妨以全国青年联赛部分参赛队为参照系,把CUBA和大超联赛放入其中进行比较,可以更加清晰地发现两者的差距。

从表5的统计数据我们可知,CUBA冠亚军球队从身高、平均每场得分、罚球命中率到失误等各项指项均与青年男篮有一定差距。虽然其二分和三分球命中率接近青年联赛水平,但这与两项赛事运动员防守能力及比赛激烈程度的差别有较大关联,因为比赛越激烈,防守越凶猛,二分和三分球命中率就有可能相对降低。因此,综合分析CUBA技战术整体水平,我们可以得出结论:CUBA与青年联赛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CUBA强队水平仅接近青年联赛中的弱队。CUBA技战术水平提高不快,与它严格限制球员资格的准入制度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铁腕政策对保持赛场的纯洁性、公平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必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运行中的CUBA和大超联赛体现出我国高校竞技篮球“体教结合”包含了两个不同层面。

2)CUBA和大超联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高校正成为我国竞技篮球后备力量培养的重要基地。

3)加强“体教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按照竞技体育和教育规律共同培育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这是促进我国高校竞技篮球乃至整个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契机。

3.2建议 1)加大横向合作的力度,共同促进大超联赛及CUBA赛制模式的逐步完善和成熟。

2)加强与中小学的纵向联系,健全输送机制,提高高校培养优秀篮球后备人才的数量与质量。

3)规范CUBA和大超联赛的组织管理工作,使CUBA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的广度与大超联赛在竞技水平的深度形成互补,实现高校竞技篮球的全面发展。

第8篇

关键词:青少年 篮球 培训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a)-0103-02

东莞市有着浓厚的篮球运动基础与氛围,在这种环境下,对青少年篮球喜好与技能的培养有着较好的发展,探究东莞市青少年篮球培训俱乐部的发展现状,对其他地区的篮球运动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走访东莞市塘厦镇9所青少年篮球培训俱乐部,选取9所俱乐部中37名教练以及每个俱乐部随机抽取20名学习者,共计217名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等资料库对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对之前学者所进行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为该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在俱乐部培训过程中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共发放教师问卷37份,回收37份,有效率100%;学生问卷共发放180份,回收174份,排除无效问卷6份,有效回收率为95%。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东莞市塘厦镇青少年篮球培训场地现状

从表1中可以看出当前塘厦镇青少年篮球培训俱乐部的场地设施是以公园和学校为主要场所的,其中,9所俱乐部中有4所是在各个有篮球场的社区中进行,占总数量的44.4%,另外有33.4%的俱乐部培训场地是在学校中,利用学校的篮球场上课;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当前塘厦镇篮球培训俱乐部中,仅有11.1%的俱乐部培训场地是在专业的篮球馆中。

2.2 东莞市塘厦镇青少年篮球培训课程设置现状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当前俱乐部的授课内容中,篮球运动的基本功占着超过一半的比重,其次是基础战术的教学训练,而半场实战和全场实战的所占比例均低于10%。因此可以认为当前塘厦镇篮球青少年培训俱乐部的课程结构是以基本功练习为主,过多的基本功练习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造成影响。

2.3 东莞市塘厦镇青少年篮球培训俱乐部培训收费现状

通过调查可以得知,在9所俱乐部中,以培训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为目的的培训俱乐部是免费培训的。从访谈中了解到,不收取训练费用的俱乐部是属于政府管理的体育队,旨在训练高水平运动员,因此,不收取训练费用, 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来讲还会给予一定的训练补贴。其他俱乐部单节课收费30~50不等,其中大部分俱乐部收费在30~50元之间,共占所有俱乐部的77.8%,仅有11.1%的俱乐部收费较高,为单节课50元。

2.4 东莞市塘厦镇青少年篮球培训俱乐部师资力量现状调查

将教练调查表进行汇总,在37名教练员中,具有教练员等级证书的共18人,约占所有教练人数的一半,其中,国家级教练员的数量最少,仅总人数的2.7%,而二级教练员的数量相对较多,占35.1%,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二级教练员资格的教练员也是所有教练员中所占人数最多的。

而从对教练来源的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在当前塘厦镇的篮球培训中,教练来源最主要的是兼职学生,占总人数的40.5%,其次是学校的体育教师,占29.7%。专业的教练较少,仅有10.8%,另外,约有18.9%的教练是社会人员。从教练员的来源看,大部分教练员有科班出身的基础,能承担一般的培训任务。

从表2中可以看出,当前37位教练中,大部分教练的执教年限为1~3年,有一定教学经验但熟练度存在不足;执教10年以上的教练有着较强的业务能力,教学训练效果出众,但在当前塘厦镇仅有8.1%教练执教10年以上;有5年以上执教经验的教练员也较少,仅13.5%;1~5年执教经验的教练员是当前塘厦镇青少年篮球培训俱乐部的中坚力量,共25人,占总人数的67.6%,这一执教年限的教练员往往年富力强,有一定经验而且精力旺盛,能很好的完成培训工作。

3 结语

青少年的篮球兴趣与水平是篮球运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塘厦镇作为篮球大市东莞市的一部分,在当前青少年培训的发展方面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仍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特别体现在对教练师资和场地的完善上。

参考文献

[1] 贾晓雨.高中篮球选项课学时教案中策略选择的优化――基于WSR系统方法论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13.

第9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科学管理;方法措施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民办高校,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管理机制和模式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它既可参与母体学校的篮球赛,又可以独立资格参与省内的高校大学生各类运动比赛。管理是保证运动队建立和维护正常训练、竞赛、学习和生活秩序的必要措施和基础。从独立学院篮球队的管理情况来看,独立学院几乎没有完整的训练体系和制度。

一、高校篮球队科学管理原理

科学管理原理主要有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动态原理、效能原理。这些原理综合运用到高校篮球队的管理中,其作用就是加强现代化、科学化、有效化的管理。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形成有机结合,使其发挥综合优势而作用于篮球队,使球队早出成绩。

1.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基本条件

实现科学化管理,必须具备主观、客观两方面的条件。从客观条件来看,一是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知识、技巧;二是要确定与科学管理相适应的管理原则、方法及规章制度;三是要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从主观条件来看,一是要明确实现科学化管理是高校篮球队出成绩的关键;二是要严格认真执行科学化管理的规章制度,用科学方法进行管理;三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针对篮球队的实际情况,提出改进的办法和措施。

2.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高校篮球队的管理牵涉到学校的各个方面。首先要确立目标管理体系,使高校专业教学和篮球队的训练紧密结合,人人既是合格大学生又是优秀运动员为目标。以主管校长、教务处、系部、教练员老师以及运动员的全面协调;以组织领导、培养目标、教学管理与训练竞赛、教练员业务水平、经费管理、场地设备器材等方面形成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二、高校篮球队科学管理原则

1.创新性原则

在实施管理的同时要把创新性贯穿其始终,不但要求管理者自身要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这就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思维创新能力。而且还要管理者不断开拓新的环境,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让教练员,运动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2.系统性原则

篮球队的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分析论证、决策、选材到实施、反馈、比赛出成绩,每一过程都必须从整体利益考虑,以创造最佳成绩。

3.整体性原则

篮球队是个整体,但他又是整个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因此,除了目标管理外,必须纳入全校各级部门的总体计划,由学校实行宏观调控和决策。

三、高校篮球队科学管理的具体内容

1.思想管理

思想管理是运动队管理的起点,是各项工作的保证。首先应互相尊重,从队员人格、个性等方面考虑;其次是管理者应是运动员的知心者,他们的关系应是知心朋友、同心朋友、交心朋友;再是思想管理工作要具体细致,要有持久性。

2.教学管理

这是高校篮球队管理的根本。球队队员即是大学生又是运动员,他们除了具有专业运动训练比赛任务外,还有更重要的专业知识学习任务。因此在加强教学管理的同时,合理安排他们的训练任务,力求做到学习、训练两不误。

3.训练管理

这是高校篮球队管理的关键。篮球队的训练不能像专业运动队训练那样,采取超负荷、大强度、占用太多的时间,而是应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要坚持科学训练、科学管理原则,既符合校园环境,又符合现代大学生身心特点的训练计划,科学合理安排运动队训练的时间、强度、负荷。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管理制度。

4.生活管理

这是篮球队的基础管理,它是教学与训练的保证。要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保证良好的营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保证运动员具有充沛、旺盛的精力投身到训练和学习中去。

5.效益管理

这是高校篮球队的决策性管理。独立院校篮球队不像公办院校那样有宽余的财力、物力、人力等。因此必须科学的、节约的、有效的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智力和时间资源,以求最大的效益,“大价值,高效能,低耗费”是独立院校效益的特点。

四、解决独立学院业余篮球运动训练与管理问题的对策

1.设计适合独立学院篮球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构建一个科学的、完善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且适合独立学院高校运动队的发展模式。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吸收其他高校较为成功的培养模式,在独立学院篮球队现阶段发展模式上,设计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培养。

2.多渠道筹集资金,尽可能多地参加比赛

经费问题直接关系到队伍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采取措施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以解决队伍经费不足的困难。各校、各队应积极寻找和创造条件,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拓宽筹资渠道,为队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另外,各校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和参加比赛,提高队伍的实战能力,这是提高球队实战能力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的球队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尽管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很多,只要我们依照上述做法,做好管理工作,积极应对,就一定能摸索出一条适合独立学院运动队训练管理的模式和出路。它不但对整个独立院校体育教学乃至整体目标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它又可通过篮球队这个“窗口”,来增加兄弟院校之间交流,增进友谊,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利用体育这个“窗口”来宣传独立院校,提高学校在本地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秦百里.高校组建高水平篮球队运动机制探索[J],体育科学,2002,(7)

[2]孙竞波.对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管理策略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

[3]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78—179

[4]孙辉,练碧贞.高校高水平篮球队体育赞助研究[J].休育文化导刊,2008(9)

第10篇

摘 要 篮球作为一个复杂多变的运动项目,需要运动员能够灵活地运用综合性各项技、战术、这就是意识,被称为篮球运动的灵魂。篮球意识的重要性和培养的艰难性一直以来都是篮球界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广大专业人员对培养篮球意识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大量研究,多数研究主要是通过进攻、防守以及战术配合训练来进行,而通过想象训练对培养篮球意识的研究甚少。本文就此问题从运用想象训练理论和方法来提高运动员的篮球意识的角度作一些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篮球意识 培养途径 构建

现代篮球运动的特征和发展,产生了现代篮球意识,而现代篮球意识又作用于现代篮球运动。实践表明,运动员的篮球意识越强,场上运动越自如,并善于观察,准备判断,巧于应变,能有效地运用战术,控制心态。现代篮球意识充分发挥了意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这对运动员素质和竞技水平的提高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般意义上的“篮球意识”是指篮球运动员在从事篮球实践活动中,经过大脑积极思维而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正确反映篮球运动规律的特殊机能和能力。它是篮球运动员在长期篮球实践活动的认识过程中提炼积累起来的一种正确的心理和生理机能反射的总称。简单地说,就是篮球运动员对篮球运动规律客观实现的主观反映。篮球意识通过篮球运动员临场行为和动作意图表现出来,体现在整个进攻、防守、技战术配合中的及时、准确和有效上。有无正确的“篮球意识”,在高一级的层次上来说是篮球运动员水平高低的体现。

在实际教学、训练及比赛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意识”好的青少年运动员,因对场上各种情况判断正确,往往能预先做出判断,抢占有利位置,采用合理有效的技术动作和配合,取得场上的主动;而另一些“意识”较差的运动员,虽然具有较好的身材条件和运动素质,但在比赛中给人的感觉是有劲使不上,动作总是慢半拍,以至于常常失去一些大好的机会。究其原因,就是篮球意识在起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广大篮球工作者长期研究,试图找出一条培养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原因所在。

篮球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素质,是因为它是每一个篮球运动员必须掌握的必不可少的素质。它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提高和完善的过程。它随着运动员篮球技能形成而产生,也随着篮球技术、战术的发展过程而提高。篮球意识不同于其他技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分析把握这些规律性,有利于在篮球运动的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和提高运动员的篮球意识。

篮球意识的综合择优性是通过大脑思维、分析和加工的结果。这个分析加工的思维过程,依赖于运动员固有的知识、经验、技能以及文化素质等等,可以说是诸多因素的综合表现,是对这些因素选择运用的结果。青少年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娴熟的技战术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再加上勤于动脑,善于动脑,就会表现出极强的篮球意识。综合因素越多,择优能力越强,越有利于篮球意识的形成和构建。

在实际训练中运用想象训练要有针对性,要根据青少年运动员的年龄结构和技术状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安排想象训练的内容,合理地运用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等方法,加速想象训练培养篮球意识的过程: 注意丰富青少年运动员的表象,表象是构成想象的基础内在因素想象的水平决定于表象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在平常的训练中要尽可能正确地组织感知,提供多种想象素材,以激发青少年运动员的求知欲望,扩大青少年运动员的知识范围,丰富青少年运动员的表象空间,提高其想象能力:运用正确、生动的语言提示,语言提示过程实际上是接受间接知识和丰富经验的过程。经常性的语言提示可以使青少年运动员摆脱狭隘的个人经验束缚,开阔个人的知识面,形象、生动的语言提示还可以唤起青少年运动员的想象欲望,有助于加速篮球意识的形成:严格要求、排除干扰、保证训练目标实现,想象训练主要上一种思维活动过程。

除结合整体意识和正确运用技术的训练外,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青少年运动员参加比赛,是培养战术意识的最主要手段。通过比赛可使队员对复杂的比赛情况有正确的分析能力,能识破对方队的意图,加强本队队员之间的默契,以使已掌握的动作技巧和战术意识能根据场上变化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运用起来。

不论在训练和比赛中,战术的运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任务,使队员不仅能按照预定战术行动,而且要使队员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要结合实际讲解篮球比赛的规律和理论知识,指导和启发队员善于观察判断,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结合进行讲解与分析,能大大提高青少年对战术意图的理解和兴趣。

培养和训练篮球青少年运动员的篮球意识是一项极其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从小抓起,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篮球运动水平。

综上所述,篮球意识是可以作为一种素质来进行培养和开发的,根据篮球意识形成的规律和特性来看,它与想象训练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只要养成良好的想象训练习惯,准确地把握运用时机,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想象训练就能够对培养和增强青少年的篮球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体育运动心理学[M].长春:吉林出版社.1990.

[2] 托马斯.实用运动训练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 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 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5] 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第11篇

【关键词】阜新篮球城 建设现状 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026-02

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促进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篮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分别于2000年和2003年命名了两批共15个“全国篮球城市”。阜新市作为首批被命名的8个篮球城市之首,建设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分别举办了全国篮球城市篮球文化交流大会、中国·阜新篮球节,建成了篮球广场、市民健身中心篮球场,成立了“辽宁三沟酒业”篮球职业俱乐部、辽宁工大阜新篮球学院,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力图通过对阜新篮球城建设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为阜新篮球城保持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一 阜新篮球城的建设现状

1.阜新篮球城建设管理组织系统状况

阜新篮球城建设管理组织系统由决策层、管理层、协作层、执行层共同构成。决策层为篮球城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负责确定方针、制定法规并宏观指导篮球工作。管理层为市体育局和市教育局,负责管理和业务指导。协作层为相关的各局、委、办,分别负责宣传、筹集资金、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执行层为各县区、各驻阜的国家及省直机构的体育管理部门和各级体育协会。

2.阜新市群众篮球活动开展状况

自1998年创建篮球城以来,阜新体育人用10年的时间将阜新篮球运动做成了一张亮丽的名片,使篮球活动氛围浓郁。在阜新,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矿区,从工厂到社区,篮球运动风生水起,CBO(阜新)篮球大会、三人制篮球赛、摸高赛、大篷车、家庭赛、农民比赛、街道比赛,这些比赛构成了阜新群众篮球比赛的特殊景观,让大家在篮球运动中享受了快乐。

3.阜新市竞技篮球运动开展状况

竞技篮球取得的成绩一直是阜新人的骄傲。目前,阜新青少年篮球队在全国青少年比赛中,共获得冠军17个、亚军14个、季军11个,这个数字为全国各城市参加全国青少年篮球比赛之首。近几年来,阜新向全国各地共输送篮球参赛队员188人,现役国家女篮和全国甲A篮球队中就有10多名阜新培养的球星。

4.阜新市学校篮球运动开展状况

阜新市的学校篮球运动既有广泛性又有独特性。在阜新,每个中小学生每天都可以享受1小时的篮球快乐,而且班级、年级、学校都有“专业”队,相互之间比赛不断。教育系统更是创造性地把篮球运动纳入初中升高中的体育加试项目,每个学校还都自编了篮球操。

二 当前阜新篮球城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组织管理过于集权

阜新篮球运动当前的管理组织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实行高度集中的政府管理体制,决策机构过于集权。由于篮球协会与体育局篮球管理中心实际为同一机构,领导干部的设置几乎都为体育局人员兼任,造成政事不分、管办一体、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并没有实现完全的社会化,忽视了各篮球组织和实体在微观管理决策上的权利和利益。

2.社会体育指导员匮乏

阜新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匮乏,没有达到平均每2000人配备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理想目标。个别社区设定了体育指导员,但并非体育专业人员,不能有效地对居民进行篮球运动的指导和帮助。

3.篮球产业发展缓慢

阜新篮球城的建设经费目前还是以政府的财政拨款为主,企业赞助经费相对比例很小,体育产业发展缓慢。阜新市规定每年篮球城建设基金财政拨款100万元,各县区每年落实20万元专项资金,教育局每年落实30万元建设基金,发改委每年落实50万元专项资金。在企业赞助方面,只有三沟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一直提供一定数量的资金赞助,其他企业只是在市以上大型篮球赛事活动中进行冠杯赞助,赞助金额一般在5万元左右。

4.学校篮球理论教材滞后

在阜新篮球活动的开展中,学校篮球运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训练竞赛活跃而教材建设滞后,相关的篮球校本教材、特色教材并没有编写使用,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不能得到良好的统一。辽宁工大阜新篮球学院虽然已经挂牌成立,技术训练水平和配套设施一流,但是理论教材缺乏,文化课的开展不够理想。

三 阜新篮球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完善篮球城行政管理体制

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篮球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加强篮球协会的管理权限,明确政府和社会的事权划分,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和社会能够办的事逐步转移给篮球协会、篮球社会团体和体育中介组织。强化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社会行政和行业管理职能,真正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组织系统,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具有特色的篮球城行政管理体制。

2.加强社会体育工作人员的培养

对具有一定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较强组织能力的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达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术等级要求。在第一线指导管理篮球城的群众篮球活动,激发市民的篮球活动热情,扩大篮球文化的传播范围,大力扩展篮球人口,使篮球城的群众篮球活动永远保持生机与活力。

3.引导篮球产业的发展

在篮球城建设过程中,利用特有的篮球资源走产业化道路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发展篮球产业上,不仅要对篮球竞赛表演、训练、健身、娱乐、咨询方面进行产业经营,而且要在篮球用品制造、休闲旅游、体育赞助等方面寻求突破,通过发掘篮球运动的经济价值,促进篮球城的发展。

4.强化篮球理论研究

组织有能力的专家、学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篮球理论研究。首先,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出发,构建大、中、小学的特色篮球教材。其次,利用篮球理论研究成果促进篮球文化在群众中的传播。最后,建立从青少年选材、训练到群众健身娱乐,再到学校篮球教学的系列研究体系,全方位对篮球城的篮球运动进行理论研究。

四 结束语

在阜新篮球城建设的过程中,篮球不仅是一个小小的球体,它还是运动、是文化、是艺术、是事业、是产业、是健康、是幸福。篮球城的发展,对于和谐阜新的建设,对于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与提高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只要阜新人在篮球城建设中不断努力探索,阜新的篮球“名片”一定会越来越闪亮。

参考文献

[1]何宝庆.篮球城建设专刊[N].阜新日报,2008.9

第12篇

关键词:西安民办高校;篮球运动;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326-02

0 引言

篮球运动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在社会上,有许许多多存在的形式;学校篮球运动更是老师们同学们最热衷的体育项目之一,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校学生活力的重要体现。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当今的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在,篮球运动已经成为了人们喜欢的话题,研究西安民办高校篮球运动发展的现状,对加快学校体育建设,推动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县社会文明建设和体育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西安民办高校的篮球运动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选择4所西安民办高校(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思源学院,西安培华学院)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相关体育教师及学生中调查。民办高校体育教师中发放60份调查问卷,回收56份,有效回收率97%。随机在学生中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5份,有效回收率97%。

1.2.2 文献资料法 查看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18篇,文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1.2.3 访谈法 采用走访、座谈、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对相关高校的学生、老师、篮球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管理工作人员及相关的带头人多次进行访谈。

1.2.4 数据整理统计法 对所收回的有效数据,根据研究目地和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并根据体育统计学和相关的统计方法原理进行统计处理,并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西安民办高校篮球运动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发展对策。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西安民办高校篮球师资力量的调查研究 师资力量是一个学校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体育是自则是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增强学校的体育师资力量是一个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重要任务。

2.1.1 西安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分析 据调查表1得知:目前现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大多数集中在30岁到45岁之间,其中30岁到35岁的占27%;36岁到40岁的占32%;40岁到45 岁的占18%,而30岁以下和45岁以上的占28%,说明在西安民办高校里青年教师占主导地位,是一只蓬勃发展的年轻队伍。

2.1.2 现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分析 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工作成就,据调查表2得知,68%为讲师;23%为副教授;9%为教授。

2.1.3 西安民办高校教师的学历结构分析 学历是指人民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训练的学习经历。这是老师在进入学校任教前的文化经验的积累的总体体现;调查表3我们可以发现,77%的教师学历都在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仅有23%的教师的学历是本科,这说明西安民办高校中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基本达标。

2.1.4 西安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的自身篮球素质分析 体育教师是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者。示范动作的正确标准与否与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关,主要是教师平时参与体育活动的多少。调查表四我们可以发现只有64%的教师经常参与篮球运动,25%的教师偶尔参加篮球运动,11%的教师不参加篮球运动。这说明:西安民办高校中体育教师的篮球运动素质处于中等偏上状态。(表4)

2.2 西安民办高校学生篮球兴趣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无论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对于中学篮球运动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如表5:59%的学生非常喜欢篮球运动;其中26%的学生喜欢篮球运动,其中12%的同学不太喜欢,3%的同学不喜欢。明显的看出,被调查的同学大部分都喜欢篮球运动,对篮球运动感兴趣。

影响学生篮球兴趣的因素的调查研究分析:

①体育教师的篮球机能水平和篮球知识。经调查如表6,有56%的学生他们对篮球产生兴趣源于体育教师相关篮球知识水平的影响。在篮球运动的教学中,通过准确、熟练、完美的动作示范和生动、形象、和谐的讲解,是学生初步建立起完整动作概念,一个精准的投篮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实践中结合篮球运动项目的特点谈运动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的动机,进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可见体育教师自身的知识视野和运动技能对学生产生篮球兴趣具有很大的作用。

②学校组织篮球赛的影响。经调查如表6,有24%的学生表示在观看学院比赛时,总想自己能代表院系出战。学生好胜心强,不管自己水平如何,都想争第一。学生自己在观看比赛时,不仅心潮澎湃,而且其中还夹杂一些担忧,尤其是在比分落后与对手班级时,在集体主义荣誉感的潜意识驱使下多篮球产生了兴趣。

③心理因素的影响。调查表明如表6,有10%的学生是因为心理上的惧怕而不喜欢篮球运动。在观看篮球比赛时,发现好多篮球参与者,由于篮球场地的不标准或不达标以及参与者的粗心而导致自身受伤,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了惧怕,进而对篮球不感兴趣。

④学生自己对篮球运动的认识和自我认识因素的影响。调查表明如表六,有5%的学生是因为自己多篮球运动的认识和自我认识不正确,而对篮球运动不感兴趣。一些学生对篮球运动的人是极其缺乏。他们往往觉得篮球运动是高个子身体壮学生的运动项目,女生和矮个子学不学玩不玩也没有什么。

⑤同学之间互相影响。调查表明如表6,有3%学生认为自己对篮球产生兴趣主要来源于舍友的影响,每当有NBA的赛事转播时,舍友们老早起床等着看比赛,当比赛开始的时候,他们看得津津有味,还不时的谈论着比赛,这样长时间的熏陶自己也就喜欢上了篮球运动。

2.3 西安民办高校的篮球场地、器材设施的现状分析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物质保证,是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当今的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经过调查所有民办高校中均有自己的篮球场地,不过大部分场地是水泥场地,标准的橡胶篮球场却没有多少。学校不存在场地短缺的问题,篮球器材同样不存在什么大的问题,而且在学生当中很少去用学校的篮球器材,对于学校顺利进行篮球体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结论和建议

3.1 研究结论 ①西安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体育师资力量较良好;从年龄结构上看,西安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队伍体现出年轻化,但是在职称方面,有教授职称的较少。就教师自身的素质而言,体育教师平时参加篮球运动频繁。自身的篮球运动素质较高。②西安民办高校中,大部分学生对篮球运动感兴趣,但是来自学习、自身及心理等一些因素对篮球运动的发展都产生着各种各样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③西安民办高校中篮球场地设施比较完备,一些学校中不仅有比较好的篮球场地,有的学校还有比较好的篮球馆,这种现象除了与当地经济水平有关,还与学校领导重视程度及投入资金息息相关。

3.2 建议 ①西安民办高校体育教师应继续加强自身的篮球运动素质,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上级有关部门在对体育教师职称的审核时,应该与体育教师的体育运动素质结合起来,多当面进行审批。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角度思考,立足于学生,抓住他们的心理需求;在体育学校的过程中,培养、形成并发展学生的篮球兴趣和爱好,真正的使篮球运动成为一种化快乐、放松、健康为一体的活动,让学生尽情的享受在其中。

参考文献:

[1]武伟东.对苏北中学篮球传统校现状发展的分析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2):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