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总结

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总结

时间:2023-01-25 04:30: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顶岗实习;高职生;物流管理

[DOI] 10.13939/ki.zgsc.2015.24.029

1 引言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提高了对未来职业社会的认识,为真正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了工作经验。港口物流业是宁波地区的支柱产业。这为宁波市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了诸多机会。近年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对顶岗实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先后与浙江九龙百富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宁波天航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浙江德欣物流有限公司展开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摸清该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课题组对该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进行了访谈和调查,从中总结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2.1 校企双方对顶岗实习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

学校希望通过顶岗实习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技能,以便提高其将来在职场的竞争力。但很多企业把顶岗实习称“提前就业”或“试用”,将顶岗实习列为他们用人计划的一部分,而不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二者对待顶岗实习的看法不一样导致其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并不一致。

2.2 学生并没有真正在顶岗学习

虽然企业给顶岗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但这些工作岗位往往是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岗位,就是接电话、复印文件等工作,这些工作与其在校学习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并不相符,这样的工作安排并不会使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

2.3 顶岗实习中学习预期目标难量化

之所以在高职学生中开展顶岗实习T作,目的是希望通过以顶岗实习的形式,在上岗实习过程中实现专业技能的提升,达到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掌握,因而需要有较为明确的顶岗实习课程标准为参照,但现实情况是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的课程标准的制定并不完善。

2.4 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监管不到位

校外顶岗实习管理是一项涉及学校、企业、指导教师、实习学生及家长,关系到交通、安全及学业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工作。加之顶岗实习的时间较长,在这个过程中,若实习导师指导不到位,监督管理不具体、就会使部分学生的顶岗实习处于半放任的状态,影响到顶岗实习的效果。

3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3.1 学生、家长和企业对顶岗实习的认识存在偏差

大多数学生对顶岗实习的目的、任务和作用根本就不了解,认为顶岗实习是就业,就是到企业去工作,就会对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和劳动报酬等方面比较关注,对自己实习本身并没有很好的规划,不珍惜现有的实习机会。学生家长和企业认为顶岗实习就是就业,对顶岗实习也缺乏基本的了解。

3.2 顶岗实习缺令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方案

顶岗实习之所以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实习指导教师对顶岗实习的教学工作缺少可供依据的技能、知识、素质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施方案。学生虽然被安排到具体工作岗位上,却没有具体的岗位要求。就货代物流企业而言,大致可分为销售岗位、操作岗位、报关报检岗位、客户服务岗位、跑单岗位等,每个岗位的要求不同,而顶岗学生是不可能按照有关学习要求进行全面轮岗的。

3.3 企业缺乏参与管理实习学生的激励机制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自然会重视学生实习环节的教育功能,但企业更看重实习学生顶岗所节约的用T成本及其有关的经济效益。希望从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身上得到相应的好处,这往往会使其忽视学生的培养、教育与管理,这无疑会影响到企业接待学生顶岗实习相关工作的开展与落实。

3.4 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健全、合作模式单一

现阶段,我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尚不健全,合作模式还比较单一,还处于浅层次合作阶段。政府主管部门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和激励力度不大,相关的支持政策也不明确,相关支持经费未能及时落实,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

4 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宣传,培养合格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针对学生、家长和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认识偏差,有必要加强宣传和动员工作,使得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使家长和企业深刻认识到顶岗实习对于培养高技能人才意义并为之做出相应的牺牲。为保障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需要建设一支由校内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组成,能胜任顶岗实习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指导教师队伍。

4.2 调整和完善现有的顶岗实习考核标准和课程标准

为满足顶岗实习教学的需求,有必要根据实习岗位提出明确的技能要求、知识要求和素质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考核方法及课程标准,优化顶岗实习内容,制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使顶岗实习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4.3 强化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特别是过程的监督管理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地点由学校移到了企业,相应的教学管理任务由企业指导老师承担,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教学管理任务减轻了,相反相应的教学管理任务可能变得更加复杂和繁重了,这更需要强化顶岗实习过程动态性的教学管理规范。

第2篇

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依据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通过调研、分析以及以往多年的高职实践教学经验,确定了由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课程的设计与课程标准、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等所构成。笔者提出建设以基础能力平台加岗位能力拓展为基础,企业项目入校和识岗顶岗入企为两翼的一基础两融合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适应物流行业发展阶段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基础能力平台加岗位能力拓展

以物流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构建为主线,对物流管理专业推行双证课程、加强实训为核心课程体系实行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实现物流管理专业与交通行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物流职业标准对接。开展职业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深入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仿真教学和网络教学。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托校内仿真实训室等实训场所,重点完成括运输调度、管理业务、货物跟踪业务、采购业务、仓储业务、配送业务、搬运装卸技术如电动叉车等、物流信息处理业務、报关报检业务、办理货运业务、物流业务管理等物流专项技能实训。

例如在仓储管理专项能力培养中,根据仓储岗位流程,制定了详细的能力训练任务,具体包括能力训练任务名称、实现的能力目标、相关支持知识、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和训练结果。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练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掌握仓储技能重点。

另外,还需要通过虚实比的方式构建仿真模拟实训项目,替代了传统枯燥的理论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

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在必要的情况下,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或省里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并获取相应物流职业资格证书。主要通过校内实训中心完成。

二、企业项目入校

重视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企业紧密合作,建设校中企、校中店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招商局物流集团提供的北京及全国仓储6个以上数据接口对接,实现远程现场环境的运用监控,主要有仓储资源、自建、自有、外租及合作经营多种模式的仓储环境。包含横梁式立体仓储区、贯通式立体仓储区、平面仓储区、平面仓储区、收发货备货区、收发货平台、流通加工区,涵盖了金佰利项目、阿克苏项目、京东项目、卡夫项目等典型合同物流运作项目等场景以视频的方式对接到实训区,可以实施物流现场教学。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重点完成物流各个功能环节的多岗位技能、物流管理实训,如通过物流业务订单,完成物流运输、仓储配送、搬运装卸、货物跟踪、物流信息处理与物流管理等物流综合技能实训。

三、识岗顶岗入企

识岗即职业认知,主要包括物流工作场景、物流岗位、工作内容等认知活动。顶岗实习主要是到物流企业及企业中的物流部门相应的物流岗位进行顶岗实习,进行必要的岗前业务、安全培训等、顶岗工作、顶岗后总结评价等。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单靠校内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课堂走向社会。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企业的管理操作环节,实际体会一般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第3篇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总体思路应该是:从里到外,先改“心”,再改“肉”,最后改“皮”。

“心”——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注重专业建设团队成员的思想要更新,行动要创新。需要学校支持我们“走出去”,多听、多看、多问、多学、多分析,多思考;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更新观念,深化“互惠互赢校企联动”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确定正确的专业建设发展方向。将这个“心”作“实”。

“肉”——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要随着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不断更新改革;课程的设置教学安排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互联网+”的职业教育技术大环境,革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向社会输送高品质的物流人才。将这个“肉”作“厚”。

“皮”——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制度、实践条件、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制度建设是专业建设顺利实施的保障,要不断完善建设;实践条件建设则是需要在较大的地方整合扩大现有实践条件,使其形成规模;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要不断提高,扩大影响力。将这个“皮”作的既坚硬又美观。

具体实施应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完善“互惠共赢的校企联动”合作机制

在哈尔滨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框架下,依托现代物流产业部,吸收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炜伦申通快递有限责任公司、中央红集团超市连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成立物流管理专业理事会,全面负责校企合作相关事宜。制定了《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章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施细则》、《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开展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办法》等制度。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进行有效沟通,对“互惠共赢校企联动”的合作机制的建立及时进行总结和完善,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将该校企合作机制形成课题,进行立项研究,在物流管理专业群内将该模式进行有效的推广,共同推进学院全面发展。企业要发展,需要学校为其输送合格的人才,学校的发展也要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与市场的有效接轨,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在“十三五”期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规模将逐年扩大,针对当地及全国各类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物流毕业生就业岗位、年龄、人数等数据,再对物流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各岗位需求特点确定专业方向,将随着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向快递及配送中心运营管理方向有所侧重,突出国际物流及货代、冷链物流、电商物流等特色物流知识的传授。进行专业定位即为“本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本的现代物流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物流采购及供应、仓储管理、配送组织管理、运输及调度、信息采集及处理等职业能力,面向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中的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业、商业企业的物流作业和物流管理岗位,从事仓储、运输、配送、采购、市场开发、报关报检、信息处理等物流工作岗位服务及管理需要的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继续创新实施“工学交替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内涵建设,纵深发展,打造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的“工学交替双循环”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

首先,把握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物流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物流教育将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包括自学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未来的物流业竞争是全球性竞争,物流市场也必然是世界一体化。重新构建突出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特点的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对国际化物流人才在素质、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模块、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模块。在三大课程体系模块中分别结合地方性物流行业特点的设置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其次,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利用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使物流教育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一)“情境教学法”。以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为平台,让学生担任企业中的虚拟角色,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企业运作的复杂和理论知识学习的必要。

(二)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典型案例或真实案件的“诊疗”过程中,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辩论教学法。教师作为辩论的

主持者、组织者和总结者,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四)主题发言教学法。教师提供主题发言题目及资料,随机抽查学生做主题发言。

(五)“读书会”教学法。成立读书

会,由教师指定书目,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阅读、交流并写出读书笔记,最后由教师检查、评阅、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最后,建立适用的教学资源库。在“互联网+”的职业教育技术革新时代,教师结合现代学生的特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学生输送可开展自主学习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翻转课堂式”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把那些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点设计成多种表现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表格、PPT、图片、动画、视频讲座、游戏、微课等等,吸引学生课后自主完成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即工作任务。互联网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不必一定要到学校接受教师讲授。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

四、“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一)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

依据学院教学团队建设战略,在整个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通过严格的教师聘任制度,完善的师资培训制度,定量考核、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进行全程管理,保证教学团队建设的良性发展。通过五年的建设,加大专兼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专业改革与建设影响力,以及课程开发能力, 培养更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达到100%,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一半以上。

(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始终围绕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这一主线,在结构上注重专兼结合,加大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以上。引导和鼓励教师主动到企业实践,到企业兼职,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设备改造、技术创新等项目。增加青年教师比例,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再增加物流青年教师两名,通过对青年教师实行传、帮、带,以老带新,言传身教,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确保青年教师每年至少有2个月的时间到企业实践锻炼,使其懂技术、知流程,了解本专业岗位及岗位群对生产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完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和上岗实习制度,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三)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合作企业资源,从行业企业聘任多名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使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提高。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不仅承担校内教学任务,指导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更要与专任教师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共同编写校内外实训教材、共同开展教科研活动。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依托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请记住我站域名依据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原则,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混合所有制的实体企业,突出“前厂后院”,围绕“校中厂”的两大校内实训基地,即自动化配送中心和快递运营中心,扩大原有规模,整合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室、国际物流实训室、物流3D模拟实训室和仓储配送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室及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引入“企业化”运营模式,使教学方式一体化。抓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内涵建设,结合企业实际运营情况,打破原有实践教学环节的传统做法,让学生的实践锻炼与企业的实际运营相结合,制定合理的实训教学实施方案、编制相应的校内实践指导书。与企业协商,共同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创新学生校内实践运行管理模式、制定校内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管理办法、做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过程和教学实施过程的资料档案整理工作。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继续与现有合作企业深入合作内容,增加合作项目,完善各项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建立可供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制定实训基地管理和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制定实习标准和实训指导书,建立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六、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

(一)开展社会培训

与企业紧密合作,针对企业实际需求,面向物流从业人员、下岗职工和城乡务工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结合人力资源与社会劳动保障部及行业协会等部门的资格认证要求,开展物流师、仓储管理员等职业资格认证及技术技工认证的培训。

(二)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

加强校企合作,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专业建设团队成员参与企业物流各方面的建设方案制定与实施,参与搭建服务于省内物流企业的信息平台,与企业合作进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升级、物流作业流程整合等技术研发项目。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物流行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增强教师教学科研研发及实践能力,作为“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及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4篇

[关键词] 实践教学项目 研发 集装箱运输管理实务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集装箱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是随着国际集装箱运输工艺的革命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强的特点。课程内容是多门专业基础课在集装箱运输上的整合,涉及多个专业方向,是学习专业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是和学生就业岗位关联密切的启蒙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掌握集装箱运输经营管理、业务流程的基本内容,熟悉集装箱运输的法律法规,了解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掌握集装箱运输流程,具备一定的集装箱运输实务操作的基本技能,以及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集装箱运输管理和实务操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态度,培养适应新时期学习型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为了提高《集装箱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结合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对《集装箱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进行研发。

一、《集装箱运输管理实务》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思想

职业教育推行实践导向的课程范式,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是高等技术应用性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课题组系统地考虑集装箱运输管理实务实践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根据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在实践教学设计时首先安排课程的认识实习,构建了“认知实习―理论学习与课内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社会实践检验”的集装箱运输实务教学体系,其中集装箱模拟实训和社会实践在教学管理上与集装箱运输实务课程一样独立考核,突出了实践技能的培养。

课程注重实践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例如,我们结合天津港集装箱实务流程、真实单据,使学生了解应具备哪些理论知识,同时还体验到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在运作流程交叉环节)应注意的事项,建立感性认识;在案例分析中,让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系统、扎实、灵活地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在模拟实训环节中,在网上进行订单操作、收发箱作业等,将课本上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社会实践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入社会以“校企合作”“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的形式进行实际性的操作;对一些物流发展较先进的企业进行观摩,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样看、教、学、做相结合的做法融知识传播、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集装箱运输管理实务》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内容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结合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目前建设的实际情况,着重考虑项目的可实施性,将《集装箱运输管理实务》实践教学项目内容设计如下:

三、《集装箱运输管理实务》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反思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集装箱运输管理实务实践教学项目研发》课题取得了预期的成果,但反思这一过程,我们发现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将所发现的问题总结如下:

1.难以寻找具有代表性的集装箱运输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由于沈阳地处我省内陆,没有港口,集装箱运输业发展相对落后,难以找到具有代表性的集装箱运输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亲临现场进行教学。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只能是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给学生播放一些集装箱运输企业的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但学生不能身临其境,认知实习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2.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我校只有在筹建物流管理专业之初投入了20万左右的资金,至今再没有什么投入。市场上早已成功地开发出了集装箱运输管理软件,相关兄弟院校也已经购买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教学当中,对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而我校到目前为止仍然不具备这样的资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能从网上下载试用版软件供学生使用。另外物流管理专业没有专用的案例分析室,案例分析课只能在教室进行,缺乏情景模拟,实施效果不佳。

第5篇

[关键词]物流;专业建设;高职

[DOI]10.13939/ki.zgsc.2015.02.124

1 专业建设目标

1.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以“政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和“教学做”双平台为基础,依据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密切关注企业需求,结合政府、企业各项资源配置,与政府、企业、中高职院校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全面推行工学结合的“三三型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构建基于物流管理工作过程的三梯次构建的课程体系。以物流管理工作项目为载体,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行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三三型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指导思想,将高职三年培养分成三个培养模块,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块、工学交替教学模块、顶岗实习教学模块,分别通过三个阶段进行实施,而每个阶段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从基础到应用,逐步递进。充分考虑中高职衔接的系统化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因材施教,建立适用不同类型生源的人才培养模式。

1.2 教学改革与研究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能力为目标,围绕人才培养、专业教学、校企合作共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等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建立教学改革与研究的长效机制,实现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的格局,研究、探索、总结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与方法,形成一批创新性科研成果。

2 专业建设思路

2.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1.1 教学模式创新

以物流工作项目为载体,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行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在完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块后,学生都将完成基于工作过程和项目导向的“课堂―实训中心―岗位”的轮替。在校内将完成基于任务导向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于工作过程的物理仿真、软件模拟训练,完成从理论了解到感性认知的过渡。其后将按项目学习的内容,分批分阶段采用岗位体验、岗位实习、顶岗生产的教学手段,完成从感性认知到岗位验证、技能养成的过渡。完成学校和岗位的轮替、专业教师与实践专家的互动、工作过程与教学内容的融合、课堂与车间的统一、岗位与技能的一体。

2.1.2 授课内容和方式创新

改革学习项目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打破以往的学科建制,采用基于物流管理业务工作过程和物流管理任务驱动的学习项目制,按工作流程的需要,“配菜”式选择知识和技能的要点,而不是系统的理论传送。实际授课时,以项目能力和技能培养为核心归宿点,将课堂和车间、岗位有机结合起来,灵活选择授课地点和授课方式,并根据具体学习项目内容的不同,分项目选择不同的专业教师、企业一线员工、实践专家授课,也可采用组合方式――多名专兼教师同时的融合授课。

2.1.3 考评体系创新

与企业共建和工学结合相融合的学生考评体系。考评内容以基于任务导向的实践技能为主体,同时兼顾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考评方式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既可在课堂进行,也可在车间现场进行,也可在学生实习地实地进行考评,也可进行师生交互式的口头描述与对话考评。考评结束后,将向学生颁发由校、企双方共同评价、认证的实践经历证书,为其就业提供进一步的支撑。

在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资源的同时,优化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和资源,依托现有的2个实训室和物流综合实训中心,形成虚拟模拟、物理仿真、生产性实训“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训架构,有效保证“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施。

2.2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2.2.1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融知识、技能、素质教育于一体,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物流管理与业务执行过程的课程体系,培养既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又掌握一定的系统、过程技能的物流人才。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确定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创设学习情境,物流管理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过程。

2.2.2 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设

推行“六定”实习管理制度,深化校企合作,强化校外实践教学。学生的顶岗实习建立定人、定岗、定时间、定工作任务、定指导老师、定向的“六定”制度,细化实习管理,提高实习效果。成立由顶岗实习单位主要领导和系主任为组长的顶岗实习管理领导小组。共同制定实习管理办法,下达实习任务,确定考核标准。形成以企业岗位工作人员任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学生日常考核的“过程控制体系”。

具体做法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建立由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相互监控的顶岗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将实训教学大纲分解成若干个任务节点,并根据这些任务节点制定出分别适合学生、学校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的作业文本。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单位后,按照任务节点要求完成实训任务,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教师依据作业文本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由企业和学校联合签发“实践工作经历证书”。同时,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教师、学生之间进行三方多向评价,相互监控,确保顶岗实训教学质量。

2.3 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

2.3.1 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培养与引进,大力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创新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掌握本专业科技发展动态,提出专业中、长期发展思路及措施;主持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较强的组织科技服务和社会培训能力;具有带领专业教学团队的能力。骨干教师有一定的企业技术服务经历,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科技服务、社会培训能力;业务能力强,教学质量评价优秀,能够承担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工作;具有本专业课程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能力。

2.3.2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双师”素质专业教师队伍,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和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按照每位教师的发展方向,专业教师在两年内至少有两个月(新教师为半年)时间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践,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熟悉生产过程,参与项目开发和课题研究。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建立教师实践能力考核制度,要求教师承担生产性或仿真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训指导工作,并提供面向物流运输、配送、仓储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安排教师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培训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尽快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达到学院“双师”素质标准。

2.3.3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将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引入学校参与专业建设与教学,与企业合作,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并担任顶岗实习、采购、仓储、配送、报关、货代、物流信息处理等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兼职教师的培训,按每年5~10人的规模开展专项培训,用三年时间完成一个培训周期,以确保兼职教师队伍的质量和兼容性。

3 结 论

本文提出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物流专业建设的思路。其中教学模式创新包括教学模式创新、授课内容和方式创新、考评体系创新;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包括优质核心课程建设、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设;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包括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黄浩.高职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市场,2014(2): 119-121,128.

第6篇

 

在这样物流行业发展大环境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如何进行专业建设,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物流人才呢?作为专业带头人一直在不断思考这个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总体思路应该是:从里到外,先改“心”,再改“肉”,最后改“皮”。

 

“心”——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注重专业建设团队成员的思想要更新,行动要创新。需要学校支持我们“走出去”,多听、多看、多问、多学、多分析,多思考;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更新观念,深化“互惠互赢校企联动”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确定正确的专业建设发展方向。将这个“心”作“实”。

 

“肉”——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要随着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不断更新改革;课程的设置教学安排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互联网+”的职业教育技术大环境,革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向社会输送高品质的物流人才。将这个“肉”作“厚”。

 

“皮”——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制度、实践条件、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制度建设是专业建设顺利实施的保障,要不断完善建设;实践条件建设则是需要在较大的地方整合扩大现有实践条件,使其形成规模;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要不断提高,扩大影响力。将这个“皮”作的既坚硬又美观。

 

具体实施应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完善“互惠共赢的校企联动”合作机制

 

在哈尔滨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框架下,依托现代物流产业部,吸收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炜伦申通快递有限责任公司、中央红集团超市连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成立物流管理专业理事会,全面负责校企合作相关事宜。制定了《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章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施细则》、《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开展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办法》等制度。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进行有效沟通,对“互惠共赢校企联动”的合作机制的建立及时进行总结和完善,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将该校企合作机制形成课题,进行立项研究,在物流管理专业群内将该模式进行有效的推广,共同推进学院全面发展。企业要发展,需要学校为其输送合格的人才,学校的发展也要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与市场的有效接轨,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在“十三五”期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规模将逐年扩大,针对当地及全国各类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物流毕业生就业岗位、年龄、人数等数据,再对物流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各岗位需求特点确定专业方向,将随着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向快递及配送中心运营管理方向有所侧重,突出国际物流及货代、冷链物流、电商物流等特色物流知识的传授。进行专业定位即为“本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本的现代物流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物流采购及供应、仓储管理、配送组织管理、运输及调度、信息采集及处理等职业能力,面向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中的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业、商业企业的物流作业和物流管理岗位,从事仓储、运输、配送、采购、市场开发、报关报检、信息处理等物流工作岗位服务及管理需要的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继续创新实施“工学交替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内涵建设,纵深发展,打造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的“工学交替双循环”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

 

首先,把握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物流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物流教育将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包括自学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未来的物流业竞争是全球性竞争,物流市场也必然是世界一体化。重新构建突出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特点的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对国际化物流人才在素质、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模块、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模块。在三大课程体系模块中分别结合地方性物流行业特点的设置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其次,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利用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使物流教育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一)“情境教学法”。以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为平台,让学生担任企业中的虚拟角色,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企业运作的复杂和理论知识学习的必要。

 

(二)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典型案例或真实案件的“诊疗”过程中,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辩论教学法。教师作为辩论的主持者、组织者和总结者,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四)主题发言教学法。教师提供主题发言题目及资料,随机抽查学生做主题发言。

 

(五)“读书会”教学法。成立读书会,由教师指定书目,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阅读、交流并写出读书笔记,最后由教师检查、评阅、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最后,建立适用的教学资源库。在“互联网+”的职业教育技术革新时代,教师结合现代学生的特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学生输送可开展自主学习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翻转课堂式”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把那些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点设计成多种表现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表格、 PPT、图片、动画、视频讲座、游戏、微课等等,吸引学生课后自主完成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即工作任务。互联网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不必一定要到学校接受教师讲授。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

 

四、“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一)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

 

依据学院教学团队建设战略,在整个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通过严格的教师聘任制度,完善的师资培训制度,定量考核、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进行全程管理,保证教学团队建设的良性发展。通过五年的建设,加大专兼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专业改革与建设影响力,以及课程开发能力, 培养更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达到100%,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一半以上。

 

(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始终围绕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这一主线,在结构上注重专兼结合,加大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以上。引导和鼓励教师主动到企业实践,到企业兼职,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设备改造、技术创新等项目。增加青年教师比例,计划在 “十三五”期间再增加物流青年教师两名,通过对青年教师实行传、帮、带,以老带新,言传身教,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确保青年教师每年至少有2个月的时间到企业实践锻炼,使其懂技术、知流程,了解本专业岗位及岗位群对生产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完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和上岗实习制度,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三)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合作企业资源,从行业企业聘任多名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使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提高。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不仅承担校内教学任务,指导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更要与专任教师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共同编写校内外实训教材、共同开展教科研活动。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依托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依据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原则,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混合所有制的实体企业,突出“前厂后院”,围绕“校中厂”的两大校内实训基地,即自动化配送中心和快递运营中心,扩大原有规模,整合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室、国际物流实训室、物流3D模拟实训室和仓储配送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室及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引入“企业化”运营模式,使教学方式一体化。抓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内涵建设,结合企业实际运营情况,打破原有实践教学环节的传统做法,让学生的实践锻炼与企业的实际运营相结合,制定合理的实训教学实施方案、编制相应的校内实践指导书。与企业协商,共同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创新学生校内实践运行管理模式、制定校内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管理办法、做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过程和教学实施过程的资料档案整理工作。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继续与现有合作企业深入合作内容,增加合作项目,完善各项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建立可供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制定实训基地管理和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制定实习标准和实训指导书,建立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六、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

 

(一)开展社会培训

 

与企业紧密合作,针对企业实际需求,面向物流从业人员、下岗职工和城乡务工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结合人力资源与社会劳动保障部及行业协会等部门的资格认证要求,开展物流师、仓储管理员等职业资格认证及技术技工认证的培训。

 

(二)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

 

加强校企合作,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专业建设团队成员参与企业物流各方面的建设方案制定与实施,参与搭建服务于省内物流企业的信息平台,与企业合作进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升级、物流作业流程整合等技术研发项目。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物流行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增强教师教学科研研发及实践能力,作为“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及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社会辐射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引领带动及辐射作用,多开展省内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交流会议,利用先进的实践实训设备设施,针对省内部分兄弟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设备等欠缺,无法满足实践教学需求的现状,为兄弟院校及中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及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培训。在原有对口支援院校的基础上,增加对口支援院校数量,共享教学资源。

第7篇

物流管理是一门以管理学,生产运营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以数理统计学方法、运筹学方法、计算机信息处理等为手段的课程。它以提高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帮助企业按最低的总成本创造客户价值为目的,对物流系统进行设计、计划、组织和控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是靠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远远不能满足课程的教学要求。而目前的物流教育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课本纯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灌输,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呈现出纸上谈兵的物流教育状况。要提高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重视物流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充分利用当地各种的教学资源,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本文即笔者根据多年从事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经验,总结和探讨物流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

2物流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

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模拟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方式是通过讨论对案例进行分析、求解、总结。它是一种能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

受政策环境、技术环境与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物流管理的方法、规则和技术在实际工作当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教材由于客观原因常有脱离现实、过时陈旧的问题,通过案例教学中的即时案例诠释,这些不足都可以得到补充纠正,尽可能的消除课堂与现实的脱节。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物流管理教材都有大量的案例分析,问题是:大部分案例都比较呆板,平铺直叙,学生当作看报纸一般一瞟而过,很少认真思考。因此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三点:

2.1.1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理应首先明确教学的目的,然后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的选择既要与教学目的相吻合,又要符合教学对象的情况,选择要难易得当、简繁相宜。一方面案例不能太简单、明了,而应具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含量,使学生既有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又感到余味无穷。另一方面案例又不能太复杂,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理解不得要领。任何超越学生知识范围和随意性地选择的案例,不仅使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应有的启发,而且背离了教学的目标,从而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败。

2.1.2案例的表达形式要尽量丰富和生动。要能够吸引学生并易于接受和理解。如果文字案例能够辅以相关的影像资料或图片等,将物流作业现场、物流设备设施、业务流程等展示给学生,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2.1.3案例应当尽可能采用真实资料,比如企业都是真的,资料尽可能反应实际企业的真正状况,方便学生理解,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能和当前的社会经济现象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结合所学进行思考和分析。

2.2模拟实验法

模拟(仿真)实验室就是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其能在一个模拟现实的工作环境中,练习他们所学习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并且从多角度和多方面去理解和熟悉所完成的工作流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条件。实践证明,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丰富了过去那种单一死板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更多、更有益的实务体验,也使学生们对于参与这样的模拟实验抱有极大的兴趣和主动性,他们会主动地去理解和体验在课堂上学到的各种理论、操作技巧,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判断、做出决策。这种真实的挑战是其他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给予的。

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条件的话,应建立物流实验室,吸收物流发展的最新成果,增加物流工艺性和物流技术操作的实验。模拟物流企业的物流网络和信息平台,组织学生实习电子订货管理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财务结算系统和叉车、旋转货架、吊装设备、自动化分拣设备等的操作。通过模拟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突出的作用。

2.3社会调查法

社会调查是指学生实地从事一项调查研究或管理实践活动,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物流管理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它是培养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训练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有助于其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里的社会调查,不是作为一门实践课,而是作为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一个环节,因此在时间和规模上都必须合理控制。比如,学生就物流的某一环节如何运作首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在一个下午的时间内,通过学校附近的一个大中型超市的配合,对该企业物流的现状进行调查,包括:采购物流、供应链管理、仓储实务、运输实务、物流信息管理、物流设备管理等,组织学生对调查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撰写调查报告。一方面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另一方面通过调查,也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2.4校外实习法

校外实习是指把学生安排到校外实习单位进行参观实习或顶岗实习,这种安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学生们不仅可以就此对实习单位的业务流程、管理方式、企业文化等做比较具体的了解和掌握,还可以通过实结相互取长补短、发现不足,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的努力方向。

目前,受资金限制不少高校都缺乏实验室教学条件,物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资源非常有限。因此选择一些技术水平高,管理规范的物流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对物流企业几个典型的作业流程进行参观,以增强感性认识,或组织学生到实际的物流工作岗位实习,使学生有机会验证所学知识,这也是物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

学校和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努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契机。比如可以安排他们参观学习一些当地物流企业,事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方案设计,通过这些活动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了切实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教师首先应该制定严格规范的实践教学活动的规章制度,明确每次实习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合理设计实习方式,提出可操作的考核标准,这样才能约束学生珍惜每次来之不易的实践机会,做到有的放矢。另外教师自己也要有参与企业物流运作现场管理的经历,积累实践知识,才能更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

第8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新兴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犁相结合的产业在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物流所包含的每一个功能环节中,都需要大量的人员去操作。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的人员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而由于交通限制、客户需求、服务质量要求等原因,物流操作往往是需要全天候24h作业,这种作业特点使得物流操作人员的需求成倍增加。并且随着信息技术、自动仓储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技术及相应设备大量在物流活动中的应用,以及市场对物流服务质量的要求,对物流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迅速提高。因此,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并具备一定技能的物流操作人才,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一定技能的物流操作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但由于在教学计划中培养方案和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得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难以顺利从事物流工作,以至物流操作人才严重短缺。

1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人才培养与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脱轨

多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脱离了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片面追求理论性,存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分割的倾向,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因为物流实训设备不足和实训场地有限,只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学层面上,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是脱轨的。导致学牛实践能力差,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低,无法达到职业标准和岗位的需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2教育理念滞后

由于物流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有关物流管理的许多理论尚处于不断探索与研究阶段,使得物流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于物流实际发展。据调查,90%的物流教育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课本纯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灌输,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育理念的创新刻不容缓。

1.3教学手段落后

物流专业的实践性极强,需要有相应的实训场所和实训软件,但是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教学设施比较薄弱,缺少应有的实训场所和实训软件,这样的教学必然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中职学校物流专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j三要采用传统的简单化、陈旧化的教学方式: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影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制约了我国物流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里主动参与学习,这应是当前物流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2以就业为导向,推进物流专业教学改革

2.1教学理念的创新

对物流专业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以物流操作人员岗位的需求为基础,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将岗位需求化为教学目标、职业技能融入教学内容、工作任务,导入学习过程,创新形成“植物生长周期循环”等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岗位要求,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教学内容,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构建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点的教学体系,特别是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师资和实践环境的优势,使教学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建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构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树立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2.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教学案例,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案例教学法在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尤为重要,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埘于处理实际物流管理T_作中的复杂问题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主要作用表现在:①为学生提供一些生动具体的案例,学生犹如“当事人”一样,身临其境,处理问题,分辨是非,提出方案,因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③变“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2角色扮演教学法

如《采购运作实这门课程的教学。首先,由教师选择简单的例子作为采购交易项目,指派学生担当不同的当事人,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了解市场,确定需求,决定成交的条件,并拟定一份采购合同,在课上进行演示,让学生按导师所说的程序和步骤进行模拟,最后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这样,学生对自己参与的事情印象会十分深刻,同时也熟悉了采购业务流程。

2.2.3项目教学法

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法是指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在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讲授物流配送课程为例,可以通过一定的项目让学生完成配送中心的选址、设计等流程,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从中学习和掌握配送的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

2.2.4校内模拟教学法

这是一种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模拟企业采购、仓储、供应链管理等业务流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采用物流现场教学实物模型、模拟沙盘、仿真教学系统等直观性强、动手能力强的实训手段,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现代化物流管理工具。提高其在企业适应能力,同时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成本。

2.2.5校外顶岗实习教学法

这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或顶班参加物流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通过产学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聘请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行业技术专家、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丰富实践内容,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的各学科,特别是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3教学设施的建设

教学设施是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场所,是学生提高实践技能的载体,教学场所既要有数量较多的常规设施,又要有一定数量的先进设施,尽可能与物流行业技术发展水平保持同步,教学设施的建设要充分体现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将教学与实训有机结合,以实训教室或模拟实验室建设为主。例如要建立有现代化“多媒体教室”的实训教室和“第三方物流”的模拟实验室,配备有“自动分拣机”“条形码识别机”“标准化集配车”等设备的物流管理模拟配送实验室,用于物流配送各环节的实践性教学。教学设施的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只有经过系统、规范的实践环境的训练,才能确保学生的职业能力、操作能力的提高,使毕业生顺利地就业。

4“双证”制度的实施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物流对策

一、引言

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随后2015年出现的井喷式增长的市场主体正是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呼应。2014年3月1日至2016年的1年间,中国平均每天诞生1万多家企业。2016年政府进一步向市场放权,国务院各部门去年又取消和下放了行政审批事项246项,超额完成总理2015年在报告中承诺的200项的目标。仅用两年时间,中央政府兑现了5年任期内再减少三分之一以上行政审批事项的承诺。总理说过,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是重要力量,要为他们实现梦想和自身价值“铺路搭桥”。就中国目前而言,物流(快递)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部分。对其的要求也是不断上升,不仅要速度快,还要服务质量好。面对物流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各大高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视,在创新创业大潮中如何培养专业性强,创新思维高的物流人才,就成为当前物流专业教育需要攻克的难题。

二、物流的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素质更高

首先是物流的操作型人才。随着我国物流专业化、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对这类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将十分巨大。我国目前已经有一千六百多所大、中专院校和中、高级职业技校开设了物流专业课程,主要培养上述物流操作型人才。如果再加上各培训机构、行业组织和国家劳动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机构组织的职业认证培训,我国拥有中等以上物流职业技术的人才正在以每年近百万的速度增加。这类人才的薪资水平同一般的职业技术人才没有太大的差别。

另一个则是物流的管理型人才。这种管理最终要通过具备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来实现,而我国物流业最紧缺的,就是这类人才。

中国近几年来物流产业的蓬勃兴起,国内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我国物流产业的起步比西方发达国家晚,物流人才的教育培B更是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各地纷纷闹起了“物流人才荒”。有预测显示,中国的物流产业将会以每年30%的速度迅速增长,而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将达到600万人。我国仅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到2010年每年需求量就为三万到四万人;物流技术操作和营销人才每年需要三万人以上。以南京一地为例,南京市已形成龙潭港、王家湾、丁家庄、禄口机场、河西农副产品和六合化工园六大物流基地,每年有400亿的商贸流通量,但与之配套的人才非常紧缺,预计到2005年,南京地区物流人才的缺口将达10万人.这种需求将表现在各类职位上,无论是基础物流岗位,还是中高级岗位

三、物流管理专业的跨学科性质对人才的综合性素质要求更加突出

从物流的学科性质来看,物流是一个囊括了采购、仓储、运输、包装、国际贸易、计算机等方方面面功能的管理性工作,高级的物流人才不但要懂得物流专业知识,还要对所在岗位所涉及到的其他专业技能有深刻的运用才能较好的胜任物流工作。物流在实际工作中跨域了商务贸易、企业管理、社会经济、地理信息、交通运输、计算机技术、国际贸易等多个领域和部门,所以对于从事物流行业的人员综合性素质要求会更高。

一般而言,作为一名合格的高级物流人才最少需要重点掌握以下四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

一是熟练的物流管理知识。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人员要熟悉物流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流程,掌握物流中心的规划与布局、货物的运输与配送、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物流机械设备的基本运用原理、物流企业的运营管理特点等专业知识。能对物流活动的整个流程进行恰当的管理和监控。

二是随着物流行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逐步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企业的物流运营对信息系统的要求相当高。高级物流人才除了能够熟练的掌握电脑使用技能和办公自动化工具,还必须对信息系统有深刻的理解,能够熟练的设计和运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系统。

三是物流之所以被称作“第三方利润源”,就是通过节约成本的方式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作为高级物流人才,担任的是企业中高层岗位,只有精通财务知识,才能在工作中正确地为企业进行“物流诊断”,合理的对物流绩效进行评估,分析出物流成本并加以降低。

四是我国的物流行业也要走向全球,与世界接轨,高级物流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借鉴世界上最新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计算机、财务、外贸、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知识。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是一切高级人才的必备技能。

四、创新创业环境下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复合型的高素质专业物流人才

无论物流系统的改造和完善,还是城市物流系统规划,还有建立在行业基础上的供应链系统构建和物流信息综合平台的设计,都需要物流从业人员具备更高更完善的多学科综合知识。只有掌握了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才能在物流行业的发展与建设创新工作流程、创新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思维,改变原有不合理的地方,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

(二)国际物流人才

伴随着国际供应链与采购而形成的国际物流系统,作为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不能将眼光局限在国内市场,要走出国门,去了解并熟悉国外物流行业的状态,去迎接国际市场的考验。所以,对于精通国际贸易、国际货代、进出口报关、国际采购、国际销售等方面的跨国性人才的需求会越多越多。

(三)吃苦耐劳的

有着坚强意志的物流人员一直都是物流行业最需要的人才。无论在哪个国家,不管在什么时候,物流行业都算不上什么轻松的行业,从基层的操作人员到中层的技术骨干,乃至高层的管理策划人员,都需要具备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意识。而在物流行业中,不管是创新还是创业,也是一个艰难的工作,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以90后居多,从小娇生惯养,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在这个方面的情况就比较差一些,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就是因为忍受不了工作的辛苦和枯燥而转投其他行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五、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培养体系

(一)营造全方位的创新创业大环境

高校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塑造一个氛围浓厚的创新创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强化创新创业精神。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比赛,知识竞赛,创新课题小组等各种活动,将创新精神,创业理念灌输到学生生活中去。也可以通过比赛奖金设置、学分设置等方法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并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平台,通过资金支持,专业导师辅导和企业帮扶项目落地等措施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形成。

(二)立体化课程的改造

针对创新创业需要的专业素质,合理的改造和设置课题体系,实现专业教育模块化,将专业素质与创新素质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知识运用水平,让大学生的知识能够和行业的发展与创新创业需求结合起来,塑造一支知识丰富、技能娴熟的专业化队伍,能应对创新创业中遇到的各项难题。

(三)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推动实践操作性的顶岗实习

一方面邀请物流企业创业成功人士各级管理人员走进学校,为专业学生开设创业经历和管理经验讲座,使得专业学生能最近距离与创业成功人士和企业管理人员接触。同时组织专业学生进入物流企业参观见习实习,改变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蜻蜓点水式的实践操作。加大实践实习课程在课程培养体系中的比重,以集中性的实践实习方式完成企业的整个项目工作。让学生能了解整个物流项目整个的过程和重点,了解在工作中需要的R抵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该过程是塑造人生观和性格的重要经历,也是个人和社会融合的一个过程,更是物流专业学生创业实训活动的一种有效的形式。顶岗实习的经验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了专业学生的创业信心,为创业实训学生的创业之路积淀了宝贵的财富。

另外,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化,企业可以将公司的一些业务交给学校运营,并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由学校挑选物流专业的学生参与到公司的项目运营中去,开展例如:物流线路规划、仓储设计、绩效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物流信息咨询等。这些业务的开展,一方面更加贴近实际,学生可以利用学到的综合性理论知识来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另外一方面,项目运营成功与否也关系着学生的切实利益,这样会给予他们更大的动力和压力。

(四)充分利用校内创业资源,开展物流专业创业实训

学校可提供开展创业实训教学的场地、设施、设备、现有经营主体等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创业实训项目,如开展校园中小件快递收货点,校园配送点如桶装水配送、食品配送、生活用品配送,校园超市的仓储管理等等,同时由专业指导老师给予指导监督。开展这些创业实训项目既可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增强专业学生对物流创业项目经营的感性体验提高创业能力,又能降低学校开展创业实训成本。

六、总结

物流管理专业的跨学科性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对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培养更加具有目标性,能让学生切实掌握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在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大大的缩短,也能节约企业的人力培训成本。另外一方面,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综合化的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对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模式对于应用型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上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七、结束语

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属于初级起步阶段,专业人才培训和认证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薄弱,缺乏规划与管理!要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应当充分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明确高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各自职能,相互间开展合作,才能提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就我校而言,应该不断优化教学体系,提高学生自主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为物流行的发展提供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辉.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反思[J].教育与培训,2016(6).

第10篇

1《公路货物运输》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理论性强,与实际脱节

查阅很多相关教材和教学组织计划,发现很多《公路货物运输》的教学重心还放在理论教学上,大致安排的内容有认识公路货运、公路货运的优缺点、认识公路和公路线路、公路运输运费核算和保险等。而且运费核算大多给出公式没有结合实例进行详细教学。

1.2教改如火如荼,适用性有待考究

在教育部门的号召下,全国高职院校教改正在全面推进,运输管理等相关课程的教改也取得一定成绩,例如安娜,赵秀荣等[1]在《高职“运输管理”课程行动导向教学设计》一文中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现代教学设计理念,对高等职业院校“运输管理”课程专业教学的各环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形成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李炎炎[2]在高职《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一文中分析了物流运输管理课程特点,研究了目前该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案例分析、多媒体运用、角色模拟和顶岗实习等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3]提出了将任务驱动式教学应用于运输管理课程中。然而这系列的教学改革大多都提到需要以企业为实训基地,然而很多学校却很难和企业建立实质性的教学合作,一般都是在业务阶段帮忙做一些辅工作。因此借助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对于学生的锻炼也是有限的。基于此,本文在充分了解物流企业岗位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提出在课程教学中模拟物流公司角色,以客户下达运输业务指令为驱动,将公路运输中涉及的内容串联起来,做到每一节课都是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2《公路货物运输》课程改革

2.1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主要从公路货物运输业务流程、公路货物运输车辆配载、公路货物运输运费核算、公路货物运输路线优化四个项目组成,项目一公路货物运输业务流程由认识公路货物运输、公路货物运输业务流程模拟、公路货物运输单据填制-运输合同、货运单、货物清单、公路货物运输单据填制-作业通知单、运输计划、保险单、公路货物运输单据填制-取派通知单、装车单、集货单、公路货物运输单据填制-货运交接单、到货预报表、残损记录表六个任务构成,项目二公路货物运输车辆配载由一般货物车辆配载训练和特殊货物车辆配载训练两个任务构成,项目三公路货物运输运费核算由整车货物运输运费核算、零担货物运输运费核算和包车运输运费核算三个任务构成,项目四公路货物运输路线优化由认识我国主要公路运输线路、单一运输方式线路优化、多式联运线路优化和运输业务综合训练四个任务构成。每个任务教学课时为2,每一次教学都采用任务下达、分析解决思路、学生讨论解决方案、完成任务和课后练习五个部分构成,由于篇幅有限,此处只给出项目三种任务一整车货物运输运费核算的详细教学过程。

2.2课程教学实施

2.2.1任务下达。某货主托运一批瓷砖,重4538公斤,承运人公路一级普货费率为1.2元/t.km,吨次费为16元/吨次,该批货物运距为36km,瓷砖为普货三级,途中通行收费为35元,试计算总运费。2.2.2分析解决思路。思考:任务中的货物是整车运输还是零担运输。(1)整车运输的含义(2)整车运输的计算公式(3)整车运输计算流程首先确定货物运价,然后确定计费重量,接着确定计费里程,再确定其他费用,最后计算总运费。2.2.3学生讨论解决方案。学生分小组讨论任务解决方案,注意确定货物等级,营运类型,计费重量,计费里程和其他费用。2.2.4完成任务。小组按任务要求完成任务,提出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2.5课后练习。教师总结课堂存在的问题,并布置课后任务,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3小结

《公路货物运输》是物流管理重要的一门课程,本文提出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程授课理论性强、操作性差的问题。但是本文并没有给出课程的考核方案,展示改革的效果,这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作者:李玲 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安娜,赵秀荣等.高职“运输管理”课程行动导向教学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3(05):154-155.

第11篇

[关键词]仓储类课程 教学改革 实训 实践基地 应用能力

目前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主要分为本科层次、大专层次、中专层次,研究生以上层次较少,而大专层次大部分出自各类职业院校,属于应用型人才层面。与普通高校培养的本科人才相比,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更贴近具体的职业岗位需求。高职院校大专层次的培养目标是满足物流人才需求面最广、量最大的物流运营管理人才层次的需求。

仓储是物流的两大基本功能之一,而仓储类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借鉴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模式,对仓储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能力素质和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克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动手能力差、缺乏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缺点,面向职业需求,为社会培养适用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

一、仓储类课程的特点

从许多案例来看,仓储管理已成为物流管理的核心环节。这是因为仓储总是出现在物流各环节的接合部,例如采购与生产之间,生产的初加工与精加工之间,生产与销售之间,批发与零售之间,不同运输方式转换之间等等。仓储是物流各环节之间存在不均衡性的表现,也正是解决这种不均衡性的手段。仓储环节集中了上下游流程整合的所有矛盾,仓储管理就是在实现物流流程的整合。而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最大的差别就体现在库存环节上。

仓储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物流管理的一个分支。该课程从了解仓储活动人手,研究如何管理才能以最低的仓储总成本提供满意的客户服务。仓储类课程涉及物流管理和技术等多学科领域,是技术和经济发展的产物,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明确仓储与现代物流的关系,理解仓储的涵义,有助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带有更明显的职业化特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培养的是适应物流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仓储类课程,更要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强调实际应用及操作能力。强调理论知识与不断革新的技术应用能力或实务操作能力培养相适应,其深度与培养应用型人才或高技能人才相适应。不强调知识系统性,而是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主要问题

针对物流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改革核心课程仓储类课程现有的以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但这也正是教学的难点所在,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校内实训环节脱节

目前,有些院校在实训室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比如上海商学院,有上海百联集团这样的连锁零售业巨头作为办学背景,实训室的设置和投入都是有保障的,他们的连锁经营实训就是在校园超市内完成的。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熟练掌握。但在实际教学中,受实验实训室和机房的条件所限,实训课的开展存在场所与时间限制。特别是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办学之初就缺乏行业背景,目前在教学中这种需要配合的环节很多是脱节的,学生往往只能通过图片、视频演示,通过仓储模拟操作系统软件对课本内容粗浅了解,无法增加实训内容,这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

2、缺少校外实践基地

首先,高职院校由于建校晚,资历浅,往往存在行业背景不足的现象。民办高职院校,更是缺乏很好的渠道来建立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尤其是和大企业,难以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其次,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吃苦精神和竞争力相比公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欠缺的情况。当用人单位可以有所选择时,他们会优先考虑公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再次,民办高职院校由于经费不足,往往难以承担学生集体实习的高昂的费用支出。最后,学生对实习单位正常生产活动的打扰、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安全问题也是实习单位不得不考虑的因素。由于上述等原因,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实践基地,往往只能开展参观、短期见习等实践形式。

三、建议与对策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企业需求以及物流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对相关课程及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整合,对教材进行处理和改革,使课程内容具有实用性,理论教学做到“必需、够用”;对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加以修订,设置相应的实训、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1、进行物流管理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为方便进行相应的物流管理软件的实训,应建立物流综合实训室,与本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项目主要在物流综合实训室内进行。物流综合实训室内除了配备用以锻陈学生仓储设备操作及使用能力的配送中心立体仓库、贯通式重力货架、电子标签辅助拣货系统等设备外,还要配备用以锻炼学生信息化处理能力物流系统操作软件。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为期一周的综合实训,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领会与强化训练。采用物流管理教学软件模拟实训,使学生熟悉仓储各个岗位的职责,掌握业务流程各个环节的连接方式、方法,熟悉货运的业务操作流程。

此外,应建立仓储实训基地,完全按照真实的仓储环境来布置。并添置高层货架、堆垛机控制柜、电子拣货系统等先进设施设备,满足仓储课程教学中各种实训项目。

2、教、学、练相结合

一是仓储与配送课程的教学应结合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证要求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突出加大实训、实务内容以及职业能力培养,加强高职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证结合,使教、学、练相结合,增强学生实务能力。

二是课程教学与实际、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训及课外实地考察等方式,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设置案例分析及小组课外作业,由浅入深,由单元至综合,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其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等基本素质方面受到培养和锻炼,并提高专业素质。如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其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仓储管理工作任务为主线,构建仓储合同管理、入库作业、货物储存保管、库存控制、流通加工、仓库安全及环境管理、绩效考核及CCXT软件操作九大学习情境,根据学习情境设计17个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过程中达到仓储合同拟定、验收、库存控制、出库作业以及CCXT软件件操作等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和校外实训基地,采用在物流综合实训室现场操作仓储设备和软件系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业务流程操作过程中锻炼仓储业务信息处理和流程管理的动手能力。

再如“仓库布局规划”章节内容要求,给出一个具体仓库,要求学生进行规划,并说明理由,考核时采用提问方式,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自身规划,结合知识点进行提问,学生可小组讨论

后派代表回答,然后由教师对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打分和点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演讲辩论、模拟演练、调查报告、操作总结、案例分析、设计策划、实践操作等多种考核方式。

3、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要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受社会欢迎的应用性人才,必须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可以通过建立校企合作,选择某公司货场作为仓储类课程的校外实践课程教学基地。例如铁路货场是办理货物整车到发、仓库和场地贮存,并提供运输等服务的综合性货场。货场以铁路、公路、码头运营为主,交织着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等运输方式;除营运车辆外,还拥有各类装卸搬运设备,具有货运交通优势,拥有自己的运营车队和众多客户。有一个机械化水平较高的运营作业码头,是运输、仓储、物流设施与设备等课程的实践教学较理想的场地选择。

其次,结合课程教学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参观与学习,使学生了解仓储功能的一般业务流程,了解典型物流设施与设备的应用,掌握基本的物流仓储运作的技能。由企业专业人士就运输、仓储等业务流程进行现场教学,企业兼职教师在学生参观企业时承担运输业务流程讲解及货场参观指导任务。学生参观了铁路线、火车货物装卸区、仓库、集装箱堆场、码头区装卸作业等,并到控制室观看铁路运输调度系统等的演示,通过这类活动,使学生了解物流企业相关业务的实际运作,开拓视野,加深对课程相关知识的了解与认识。实地参观还可以增加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以及对实际岗位需求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第12篇

[关键词] 高职 物流管理 专业课程 教学改革

国务院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制定了国民经济十大振兴纲要。在这个纲要中,把物流业列为继原有九大行业之后的第十大行业,作为今后国民经济发展与振兴的重中之重;已于2009年2月获得国务院的批准。未来的几年内,物流行业必将迅猛发展,物流人才现在和将来必定急需和大有作为。另外,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发展的实际,广西急需大批熟悉现代物流管理知识的人才(摘自《北部湾经济开发区人才开发目录》),以满足广西经济增长的需求。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高速发展,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需求量的急剧增加。现在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些职业技术学院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了高职物流专业或在管理类专业开设物流课程,开展物流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但物流教育教学培养模式研究的滞后与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高职物流专业的教学总体上尚处于实践与探索阶段,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明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明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做好高职物流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的前提。只有定位明确才能使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实施培养计划,使教师能按具体的目标组织教学。高职院校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应注意把握两点:一是要面向物流管理第一线,培养实用性和操作性物流人才。为此,在具体培养过程中,要针对现实的岗位需求,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特点,突出学生的物流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二是要结合现代物流实践和理论的最新发展,不断创新,要适应现代物流发展趋势。既要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断跟踪新知识、新专业的发展,为学生及时开展新的课程和内容,又要注意新的操作方法和技能的涌现,不断为学生提供新技术和新技能的训练,由培养纯学科型专业人才向培养综合性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转化。

物流专业培养目标要与现实岗位需求相适应,现实物流岗位主要分布在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两大块。就企业物流岗位而言,又有采购物流、仓储保管、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等岗位;就物流企业而言,岗位主要有运输、仓储配送、国际物流单证、国际货代及报关报检、物流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管理等。物流专业培养目标要适应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现代物流具有连锁化、综合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它引发了物流职业岗位的复合化和专门化趋势。职业岗位的复合化就要求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也要复合化,比如配送中心主管不仅要懂物流知识,还要精通财务知识、营销知识与IT技能等,现代仓库管理员不但掌握物资的储存保管技术,还要能熟练运用仓库管理软件;职业岗位的专门化就要求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有较高层次的专门化。据此,我校把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具有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国际物流视野,掌握市场营销、会计、生产运作、国际贸易等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重点掌握物料采购、仓储与配送、运输、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国际货运、报关报检实务等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国际物流基本流程、规范及主要单证,具有较强物流信息系统操作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能够在工商企业物流职能部门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加强物流专业课程研究和教材建设

高职物流专业的课程结构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要突出物流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在广泛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聘请物流企业等用人单位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物流机械操作能力和物流业务管理能力为核心去优化课程设计。物流基础课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物流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让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考虑到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衔接和沟通(即“双证沟通”)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正在大力引进和促进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发展。因此,高职物流专业的课程结构还应适应“双证沟通”的要求,设置的课程要涵盖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

在具体实施中,我校根据我国物流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较为完备的现状,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根据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物流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的要求,以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构建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经过整合以后,专业课程主要开设《物流管理与配送》、《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配送中心》、《物流案例与与实践》、《国际货运与报关》、《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法律法规》等九门,并使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和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证基本对应,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确保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高职物流专业的教材是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是进行物流专业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贯彻“双证沟通”的精神,突出物流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除必有文字教材以外,还应有实物教材、电子网络教材等。高职物流专业的教材要紧跟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并有一定的超前性;各门教材内容要统筹安排,综合平衡,避免内容重叠。

三、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物流教学队伍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高职物流专业的教学质量。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物流专业师资队伍,是办好高职物流专业的关键。物流专业的师资队伍包括管理、贸易、公关、运输管理、机械使用、电子商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教师,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发挥整体优势。从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角度出发,物流专业的教学要重操作、重技能、重实践。因此,高职物流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师,应该既具有物流机械和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物流机械操作技能和物流业务管理能力,即应是“双师素质”的教师。目前,各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普遍缺乏“双师素质”的教师。现有的大多是从经济学、机械工程、管理、营销和运输管理等专业转型的,普遍缺乏系统的物流知识。近年来,虽然有一部分物流专业的本科生充实到高职物流教师队伍中,但他们又缺乏物流机械操作技能和物流业务管理能力。因此,要加大物流“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力度。

我校以全面提高物流学课程建设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技能的“双师型”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一方面可通过让理论知识较系统的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实习,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需要聘请一部分在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教材编写、授课、作讲座和指导实训环节,从而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我校物流专业教育、专兼职教师相结合、校内校外互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师资队伍,以提高物流学课程的教学水平。

四、不断创新适应高职特点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更新培养理念,加强素质教育在物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培养物流人才素质教育的思想,在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理论和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树立知识和能力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勤于实践,通过不断地进行观察、联想、分析、比较、归纳、推理和总结,去领悟物流知识的真谛,去尝试用系统的观点、方法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培养探索精神。同时还要加强物流人才的终身学习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首先在教学形式上要采取以讲授为主的注入式和以自学为主的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单纯的教师为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学向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师生讨论相结合转变的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教学的吸引力。其次,要将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积极构建物流学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电子课件、电子教案、网上习题、网上答疑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要将课堂教学和试验室教学相结合,逐步建立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和物流模拟实验室,配置物流管理软件系统及物流硬件设备等。此外,为拓展实践性教学,我校还积极与当地企业共建物流实习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到物流公司、大型仓储基地、货物集配中心、超市连锁店、仓库等处实习,让学生真刀真枪演练,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五、改革考试方式以完善考核体制

要真正体现物流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提升教学质量,必须完成考核体制从分数评价向能力评价的转换,把考试和教学结合起来,变单一的考评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能力,转为考评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的考核成绩由理论成绩、实践成绩和平时成绩三部分来进行综合测评,除笔试外,还采取了口试、案例答辩、实习作业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并适当加大了实践考核成绩的权重,引导学生重视实践,从而真正提高了课程的学习效果。

一般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来检查学生对物流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撰写论文、报告的形式来检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口试形式来检查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实验和实习来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笔试试题的设定上,要加大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性试题的比例,使学生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比如结合物流的发展过程,谈谈你对物流的认识。在平时作业和小测验的设置上多一些理解型、应用型强的题目。比如要求学生通过文献检索,综述物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结合实例说明如何理解物流可以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等。在撰写调查报告时,可要求学生实地分析校园物流活动的现状及问题,如校园垃圾物流分析;学校食堂物流调研;学校各小卖部物流情况调查等。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情况,同时也考查了学生比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高职类院校的教学处于不断的改革完善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性之一是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实用性。在高职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中,我们没有脱离这一特性,所做的教改工作,也是坚持专业实际需要和教学实际要求,主旨为完善学生专业知识体系,提高老师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斌:物流管理课程多种手段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47―49

[2] 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25―36

[3] 谢五洲 郑浩昊:对高校物流类毕业生就业的冷思考[J].江苏商论,2006(7):56-57

[4] 黄福华 邓胜前:地方性商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教育与培训,2007(4):61―63

[5] 李建成: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3(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