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考试制度

考试制度

时间:2022-04-30 16:09: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考试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考试制度

第1篇

一、现行会计考试制度的弊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恢复和建立起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会计从业资格(会计证)考试制度。会计考试制度的建立,对于加强会计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培养和选拔会计人才,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然而这三种考试的目的要求各不相同,自成体系,而参考对象却同为会计从业人员,造成了会计考试管理中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造成考试管理机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浪费。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的管理机构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及其地方分会,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由人事、财政部门共同管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由财政部门管理。虽然这三种考试的管理,名义上分属于不同的管理机构,实际上都是由市、县(区)财政部门的会计管理机构承担的。基层财政部门的会计管理机构,本来就人手少(多则三两个人,少则一个人,有的只在相关科室设一个专职岗位),事情多,还要负责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换发、年检、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及完成财政收入任务等大量中心工作。这些繁琐的工作占去了基层会计管理机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造成了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

2.造成会计执业标准不统一,考试重复。现有法律、法规规定,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的服务对象、执业范围各有侧重。但只是有无“注册”二字的差别,便使得他们的执业标准很不统一,也使得“会计师”的称呼名不符实。《会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毫无疑问,注册会计师也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然而,《注册会计师法》规定,凡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会计师以上职称者均可参加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即可申请注册;没有特殊情形,应准予注册并执业。这就是说,注册会计师无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同样,财政部在《〈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若干问题解答(一)》中,在界定会计岗位时,也将注册会计师(社会审计人员)排除在会计岗位之外。这就不免让人纳闷,注册会计师不属于会计从业人员,那为什么要冠以“会计师”的头衔呢?注册会计师的三大法定业务之一——会计服务业务的开展合法吗?

执业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会计从业人员的重复考试。现行制度规定,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和税法。会计师考试科目为会计实务(一)、会计实务(二)、财务管理和经济法。由于考试内容的不一致,加之执业范围的不同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不少会计从业人员考完了会计师又去考注册会计师,有的取得了注册会计师资格,又回过头来报考会计师,还有的从会计员一路考到高级会计师,最后还要去为注册会计师再搏一回。另外,从业资格考试本该是岗前考试,难度要求应较低,可考试的科目却比助理会计师职称考试还多出一门,考试难度也不在其下。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还要再参加助理会计师职称的考试。这样,不但增添了考试管理机构的工作量,也造成了考生时间、精力和资金上的巨大浪费

3.教材政出多门,口径不一致。注册会计师考试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都有各自的考试委员会,教材的编审、出版、发行自然按各自的渠道进行。由于教材编审人员对法律、规章和制度等理解不一致,加上新出台的法规制度编入教材的时间不统一,造成了同一年度两种考试的教材对同一问题的解释各执一词,有的还大相径庭,让考生莫衷一是,让做实际工作的同志无所适从。

另外,由于会计行业的考试持续走热,教材及其相关的辅导材料的出版发行给出版行业带来了不凡的商机。由于教材编写、出版、发行渠道失控,许多不法书商不惜以盗版、胡编乱造等手法编印名目繁多的教材和辅导资料投入市场,或者通过种种手段借助考试管理机构销售给广大考生。这些教材印刷质量低劣、错字漏字连篇不说,就连基本概念和业务处理的技术要求也被弄得颠三倒四,例题和解释牛头不对马嘴。

4.造成了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误解。注册会计师与会计专业技术职称中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是一种什么关系?属于中级还是高级?他们的技术等级孰高孰低?人们无法认定。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因为考试科目和教材的不一致,导致了执业过程中技术标准的不一致,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样的问题各执一词,互不买账,造成了社会上方方面面对会计行业的误解。

二、改革会计考试制度的对策建议

为了使会计考试制度朝着更加有利于培养和选拔人才、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笔者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将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合三为一,统称为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考试。分设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四个等级,取消报考学历和专业条件的限制。凡想进入会计行业的人员必须首先通过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考试,考试的级次可由考生根据自身条件自愿选择。凡取得任何一个等级的任职资格,即可颁发会计从业资格证和相应的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取得了会计师以上职称者,可申请加入注册会计师协会,自由选择在企事业单位或会计师事务所工作。

第2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考试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D691.46

一、地方高校考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1一考定成绩,缺乏对创新过程的考核

在考试方式上,重视终期的闭卷考试,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目前,我国多数地方高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期末考试在学生课程学习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比例,往往在50%左右。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课外作业完成情况、到课率等,在学期成绩评定中所占比例较小。从而导致一些学生上课不记笔记、旷课,而期末为了通过考试,复印其他同学的笔记,有的甚至挺而走险在考场作弊,而考后其教材、笔记、实验报告等重要的课程资料都进了垃圾回收站。这一现象不仅严重违背了"学习认知规律",而且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形成。

1.2考题以课堂内容为主,主要考核学生的"识记"能力

地方高校考试除了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学生评教"、"质量考核"的束缚,考出好的成绩不仅是学生的期盼,而且也成为了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因此,教师在考题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均以对"三基本"的掌握状况为考核目标,回避了对创新能力的考查,如在大多数的考试中,题型多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客观性试题为主,而体现创新能力的综合分析试题所占比例很小。有些教师甚至经不起学生的央求,在考试复习阶段还有意为学生划出考试重点,将考试范围缩得更小。

1.3实践课程项目设计不尽合理

实践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目前,有些地方高校开设的实验课绝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缺少富有创新设计的综合性实验。在实验前,实验教师会将实验所用的材料、试剂等一一准备好,再配上相关的实验指导书,学生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非常机械,好像生产线上的工人一样,根本谈不上思考。

二、对地方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

由于考试具有评价功能、引导功能、激励功能、选拔功能等,所以考试仍然是培养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何对考试进行设计和组织,是地方高校考试制度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

2.1增强过程考核,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众所周知,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考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手段,要做到真实、客观,应符合认知规律,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知识模块,可以在篇或章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提炼和升华,在限定的时间内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其次,通过提问、讨论、演讲等形式,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第三,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可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列出若干个开放性的综合题目,由学生自主选择题目,以论文的形式提交。学生在课程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必须理清概念,复习所学知识,而且还需进行文献查阅等,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而且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际写作能力以及抽象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同时,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和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而且还可以从众多的相关研究案例中,了解不同研究主题的新思想和新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专业有更深人的了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2突出能力测试,激发个人思考

考试命题要突出对能力的测试,要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应根据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创造性设计考试命题。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开放:1)试题内容开放,在综合讲授内容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紧扣相关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设计命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试题答案开放,考试题均无明确答案,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试题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目的是考查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3)答题方法开放,鼓励学生采取多样的答题方法,如说明问题的图表、案例介绍和分析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3建立健全考试管理制度,以促进考试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首先,考试规章制度的建立,要借助先进的评价思想和理论,针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此引导教师参与考试制度改革。其次,营造宽松和谐的考试环境,做到既有规范又有自主。在考核内容、考核方式的选择上,应给予教师更多的自,可采取开卷与闭卷、口试与笔试、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方式的选择与确立应尊重一线教师的意见。第三,要鼓励教师参与考试改革。学校应将改革成效与教师的利益和职称晋升挂钩,提高教师参与考试改革的积极性。

2.4考试内容及形式的多元化

目前地方高校的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难以全面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独立创新的能力,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采取多样的考试形式,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适合其个性特点和学习方式的途径最大的展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与各地方高校联合或交叉考试,使用同样的考卷,将本校试卷送到外校评改,可以形成学生学习的竞争压力,促使学生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还可以保证考试的科学、规范、客观、公正,避免考前划重点带来的负面影响。

改变考试评定制度。应降低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定中的比重,这样可以适当减轻作弊不良风气。除分数外,同时应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其它能力列入评定标准中,甚至可以设置特定的奖项以鼓励学生。学校,社会对各方面能力的认同能让学生积极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自身能力。

三、总结

总之,我国地方高校考试制度弊端众多,现状不容乐观。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考试的教育性目的,改革势在必行。然而改革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考试制度改革面临着诸多困难,为克服这些制约因素,需要学校和教师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改革之路是一条漫长之路。

参考文献:

[1]顾健辉。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创新[J]。成人教育,2012,(7)。

第3篇

关键词: 科举制 现代考试制度 学生全面发展

一、科举制的利弊及其影响

所谓科举制,就是用考试的形式选官的制度。科举制为当时的社会选拔人才、稳定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唐太宗时期,一方面大力兴办教育,出现了“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的局面。另一方面开科取士。正是由于通过科举制“选贤任能”,才出现了唐朝的兴盛。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对中华文明特别是对儒家思想的传播、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科举制的“利”。

1.公正

与世卿世禄的重血缘、察举制的重品德、九品中正制的重门第相比,科举制所创设的公平竞争机制,更利于选贤任能。科举制由封建王朝设科招考,士人“怀牒自进”,自由报考,采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择优录取原则。显然,它比以往的任何选士制度都更为公平和公正。

2.严明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大规模的统一考试,科举制以其严明的纪律和有效的措施确保了它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文化考试要经过层层选拔、淘汰,要求极为严格。历代对考生健康也有要求,如唐代考中后,要由史部组织再“试身”,即考察外貌和健康状况;宋代规定“其有残疾、笃疾并不得予解”,元代规定“患废疾”者不得应试。

3.相对“务实”

科举制的目的是选拔优秀人才,维护封建统治。科举制强调实德实才,按封建官吏的要求,设置考试科目和评价标准。政治理论是最主要的考试科目。文化素养特别是写作的能力是必考科目,同时也注意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知识分子关心重大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二)科举制的“弊”。

1.学而无用

科举考试如同一根魔棒,指挥着广大的士人,考什么就学什么,致使大批的士人受限于科举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人的个性的发展,也束缚了人们的心智,使人片面发展。科举制的实施必然扩大“学”与“用”的距离,产生学而无用的后果,这是科举制最终被废除的重要原因之一。

2.败坏学风

科举制背后的优厚利益对士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为了能够达到其目的,一部分考官、家长、考生及其亲属等急功近利,甚至是不择手段,致使社会不良之风盛行,腐蚀了士人的思想,败坏了学风。

3.损身害体

科举制考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体能。许多士人三更灯火五更鸡地苦读,忽视了自己的身体的承受能力,即使考中了秀才,中了举人,也落得个疾病缠身甚至英年早逝。科举制造成的不仅仅是身体的损害,它还毒害人的心灵,导演了无数“范进中举”喜极而亡的悲剧。

二、改革现代考试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明确考试目的,改革考试内容。

考试的目的一方面是选拔人才,另一方面考试本身不仅是检测知识的手段,而且是不断学习知识的途径。简言之,考试服务于教育,教育又作用于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其终极目标。考试内容应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试题内容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试题设计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题目。这样做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同时也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机会。

(二)学生评价方式多元化、过程化。

要采取多元的教育评价机制,开发不同的测量手段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要探索并建立有助于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多元化考试评价系统,可考虑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录取的依据之一,同时兼顾考生在校学习情况、校长推荐信、教师评语、个性特长等综合因素进行录取,并逐步增加它们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注重学生评价的过程化,增加学生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加强对学生平时的考核,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改变那种上课记、考前背、考后忘的局面,采取多元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家长、老师都参与到评价中来,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打破传统思维。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封建社会科举制推崇儒学,提倡入世,以“建功立业”为其目标;道家提倡出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追求无为的境界;佛家让人摒弃欲望,寻找自性本心。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当今的人才观,进而影响了中国考试作用的有效发挥。反观中国近代的科技落后,甚至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与传统文化中强调内修而不重实践密不可分。所以,文化中要创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来改变当今的人才观念,丰富和完善考试制度。建立多元竞争的文化机制和开放的思维境界,才会创设出现代考试制度的新局面,从根本上,打破考试变革的僵局,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完善自身。

总之,“通古宜知今,有今方成古”。辩证地认识科举,会发现现代考试制度大体上是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的,当然也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以史为鉴,创造条件,使现代考试制度适应人的发展,以适应教育规律,做到教育科学化,从而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促进人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0.

[2]田澎.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西北师范大学报,2005,(1):74.

[3]王荔.略谈科举考试对应试教育的影响.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0,(4).

[4]郑若玲.科举启示录——考试与教育的关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

[5]苗风.现代考试中的教育哲学观.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6]刘海燕.新人才观视野中的考试改革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6).

[7]刘昕.打破考试改革的思维局限.考试论坛,2006,(3).

[8]李雪飞.改革考试制度适应素质教育.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6).

第4篇

关键词:考试制度;考试改革;创新人才

考试是评价和改进教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考试是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考试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辩证地看,考试是一柄双刃剑。科学合理的、鼓励创新的、富有活力的考试制度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造就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而不科学、不合理、束缚学生思想的、僵化的考试制度则会扼杀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因此,积极开展考试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新一轮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高等院校的考试制度已势在必行。

一、高校现行考试制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考试对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的考试制度基本上是高中考试制度的延续,其导向功能发生偏差,考试制度存在许多弊端。

(一)对考试目标的认识存在误区

1.注重过程的组织和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忽略了考试结果的信息反馈。高校考试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更充分地发挥其反馈功能,既有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反馈,也有教师及时发现问题,重点教授、解惑的回应。现行的考试虽然也要求教师进行考试情况分析但只是流于形式,对学生答题中反映出来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分析缺乏重视,不能把试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反馈给学生。

2.考试制度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现行的考试制度只注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和创造力的培养。考试是评价人才的标尺,有什么样的考试导向,就会培养和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我们的人才培养还达不到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从表面上看是培养模式的问题,但深入分析,考试制度缺乏时代特征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二)考试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1.期末一次性考试决定学生学习成绩。我国高校的课程考试绝大部分安排在每个学期末进行,学生成绩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期末一次性考试受试卷容量、考试时间限制,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全过程。一张试卷要涵盖一个学期的知识量,并且要求学生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反映出自己获取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给出卷的教师和应考的学生以巨大的压力。一次性闭卷笔试难以体现不同性质课程的特点,难以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考核学生除记忆和简单推理之外的技能,又易造成“一考定成败”,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过关,而不注重自身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考试方式固定,高校现行的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方式多,口试、答辩考试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察少;统一考试多,因材施考少。这种单一、缺乏弹性的考试方式使得学生学习单调、惧考,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且使其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养成受到限制。

3.考试计分方式不科学。目前高校大多采用百分制,教师阅卷只注重判分,不重视试卷和考试结果的分析、反馈及改进教学。同时,由于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升级、毕业、获得学位,而且是学生获得奖学金、评优甚至找工作的主要依据,这种只以分数为依据的做法夸大了考试成绩的作用,使学生只重分数不重能力。

(三)考试内容陈腐,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长期以来,高校考试以任课教师出题为主,而任课教师往往只根据指定教材所讲授的内容出题,缺乏对教学大纲的深入研究和对知识体系的全盘考虑。考前教师就教材划范围、定重点的现象比较普遍。

1.考试内容偏窄,侧重教材和课堂笔记,只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搞考前突击,并寄希望于教师考前划重点,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范围,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兴趣降低。

2.考试题型不合理。题型的选择被限定在有限的传统题型范围内,限制了选择合适形式来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限制了考试内容及形式设计上的创新。在大多数考试中,使用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名词解释等客观题的比例大,而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较少,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试题质量不高,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风建设

试题的质量决定考试的质量,高质量的试题是实行高质量考试的前提。试题质量的评价指标包括四项: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其中最重要的是难度和区分度。作为一套高质量的试题,除应符合命题的基本要求外,从考试的目的来看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以便测出学生实现教学目标、掌握所学知识和能力的程度和水平,同时,应能区别出学习情况不同的学生,亦即能测出每个学生个体学习情况的差异。然而,现时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五)教师自由空间小,不利于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考”

高等教育的目的除传授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优良素质。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原理,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教给学生提出问题、总结问题的方法。“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他们在思维中提高,在质疑中思维。然而,现行的考试制度对此却有很多限制。

1.教学大纲对教师的限制。同一门课程由若干不同教师授课,要求一套完全符合教学大纲的试卷,导致教师授课没有个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特色的发挥。理想的状态是教师按教学大纲要求授课,但又不受教学大纲的局限,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把自己最优秀的学识和思维的精髓传授给学生。

2.统一考试、单一考试的限制。高校的考试一般都采取期末一次考试并且采用一套试卷。这种做法一是限制了教师根据所教授的学生的特点进行题目设计,二是试卷设计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发挥其潜能,使学生的创造性受到很大限制。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考试题目。不同能力的学生、不同的学科应对应不同的题目,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各种不同能力。

二、关于中国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建议

高等学校对学生的评价绝不能“一卷定终身”,应以人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本质。然而,看一看我们的教学方式,就会发现,几乎到处都是“单一标准”和“整齐划一”,人才的多样化、人才成长模式的多样化与管理培养模式的单一化、标准化形成鲜明的反差。我们喜欢强调“全面发展”,而往往忽视或没有呵护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喜欢说“塑造学生”,按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塑造学生”,而没有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和环境;我们喜欢统一学生的思维,喜欢制造“标准答案”,而不喜欢甚至不容忍学生对我们的观点提出批评。所有这些不仅印刻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而且处处体现在我们的管理和培养模式中,体现在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即考试中。这些思想和制度限制着学生个性的发展,限制着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要想在考试制度设计上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张扬,使这个“指挥棒”充分发挥其真正的“指挥”功能,就必须改变思想观念、改革考试制度。

(一)树立科学的考试观念,为培养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思想环境

更新考试观念是考试制度改革的前提,科学的考试观是从“人”出发的,着重强调的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考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更强调通过考试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同时,科学的考试观要求考试增加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考查,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体现考试的教育功能。两种考试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不一样,但都以考试为手段来实现各自不同的目的。显然,在当今社会,知识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已成为趋势。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考试观,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造良好的思想环境。

1.树立考试不是为了获得学期成绩,而是作为前期学习效果的总结的观念。学生在一个阶段学习后,通过考试进行自我衡量、自我提高,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尚未掌握的部分及时补课,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作为下一阶段学习的起跑线。

2.树立考试不是一门课程的教学结束,而是师生对课程教学的一种互动方式的观念。通过考试,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疏忽和缺陷,并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指出学生在前期学习中的不足,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指导他们进行深入探索。

3.建立考试后的信息反馈机制。考试管理部门要对试卷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和问题加以研究,并将有关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促进以后教学活动的发展,同时在制度上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考后的试卷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明确考试目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

考试目标的制定应本着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以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1.考试目标应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重视。要想人才多样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根本的是要尊重人的个性。理想的考试应对每一位学生都设计考试标准和模式,适应每位学生素质的发展。这样,不仅避免了学生缺乏个性,千人一面,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2.考试目标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考试目标应以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活动中,它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通过考试诊断教学问题,反馈教学信息,检测教学效果,从而调节教学双方向教学目标迈进。

(三)针对课程特点,丰富考试形式

目前我们的考试还主要是单一的书面考试,在考试的评价上过分依赖考试成绩,尽管现在尝试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结合起来,但由于缺乏科学严格的形成性考核办法,形成性考核的信度有待提高,因而不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从改革考试形式和考试评价标准入手。

1.要按照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科学的考试方式。大学课程考试基本测试形式通常可采用以下六种:(1)闭卷考试,具有适合多人同时考试,效率高,测试环境比较容易控制,题型多、覆盖面大等特点;(2)开卷考试,重点不在考核被试者对知识的记忆,而在于考核被试者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也包括学习能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3)口试,最大特点是应试者在提问范围和所创设的考试环境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由抒发见解,可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口试对应试者学识的广度与深度、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反应能力、想像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仪表风度和个性特征等,均能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观察和检测;(4)成果性考试,如综合文献调研报告、设计项目训练、作品展示等,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科研能力,同时能有效考查学生查阅资料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操作合作考试,能够较好地考核学生涉及动作技能领域的实践能力与素质,增进学生间的相互配合与分工协作,促进学生的团队精神,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测试手段;(6)计算机及网上考试,不但可以用于对学生认知领域的考核,还可以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信息化社会、开放教育的今天,应大力开发和利用这种考试方法。

2.改进考试评价标准,使考试与学习全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从实践上来看,目前关键是要进一步完善形成性考核的制度建设,增强形成性考核的科学性、有效性,严格形成性考核的控制与监督,充分发挥形成性考核的导向作用,最终实现考核目标多元化、考核内容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考核评价个性化的改革目的。

3.改变期末一次性考试方式,将课程考试分阶段进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考试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要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其评价活动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可以在每个章节结束后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再出若干个综合题,由学生自主选择,以开卷的形式考试。教师在学生完成章节小论文之后,安排论文回顾,总结学生答题情况,对学生在论文中反映出的问题作解答或在学生中开展讨论,鼓励创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通过写小论文的形式厘清概念,逐步消化所学知识,学会查阅资料,增强实际写作能力,同时不再以一次性考试决定成绩,减轻了学生考试压力,最终将考试变成实现自我价值、体现自我价值的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可以通过作业、课堂讨论、课堂提问、课堂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以此获取教学信息,引导学生的学习向能力培养方向发展。

(四)紧扣时代脉搏,更新考试内容

根据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以发展能力为主,培养和考察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鼓励老师在考试命题和评分标准方面进行新的尝试,力求开放性和人性化。

1.命题要突出能力考核,要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个人思考。大学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寻求教育的相当大的自由度和自,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2.命题要体现开放性。考试的命题要着重从培养目标的全局出发,要反映出课程教学的目的,而不是课堂教过的和教材中存在的内容。其开放性体现在:(1)试题的内容开放,教师主要是构建好问题情境,根据培养要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综合分析,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试题答案开放,无标准答案,学生可根据试题的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答;(3)答题方法的开放,允许学生采取各种有效的答题方法,鼓励创造性思维。开放性、个性化的考试设计对教师的教学会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对课程有熟练的掌握并有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还要把握清楚,做到既“因材施教”,又“因材施考”。

第5篇

一、目前高职院校的考试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1.对考试重视不够。考试是很严肃的事情,应该予以高度重视。但在一些高职院校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于考试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考场卫生不合格,学生考试带手机。虽然每个考场配置两个监考教师,但某些监考教师会聊天或者摆弄手机,对于学生打小抄视而不见。

2.考试方式单一。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考试方式单一,办法不多。一般都是期末出一份考试卷,凭这份考卷的分数给出学生该学期的成绩。这是应试教育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做法,显然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不相符,或者说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求不相符。这种单一的考试模式看重的是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考试试题与所学内容联系不大。一些教师在出考试题的时候根本没有思考如何出题,出什么样的题,想要考核学生对哪些知识的掌握程度。某些教师为了省事就到网上下载一套试题,简单修改一下。或者下载一些试题东拼西凑合成一套试题。其实很多题与教师所讲的程度、进度和使用的教材都不一样。这样做教师虽然省事了,并没有真正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考试留范围导致学生不注意听课。一些教师在期末考试之前都会给学生留考试范围。有的教师给学生留的范围很小,几乎是把考试题告诉给学生。这样的考试有何意义呢?这样的考试又能检验学生什么呢?问题还不止如此,考试留范围最大的弊病是学生上课根本不用听讲,反正期末考试之前老师会留范围。课堂上学生玩手机、看视频、说话、睡觉等,听老师讲课的学生寥寥无几,个别课堂要么死气沉沉,要么十分混乱。

5.考查课考试就是学生翻书找答案。高职院校把所学科目分成必修课和考查课,很多考查课的考核一般都采取开卷考试的办法,考试题的答案完全在书上。正常开卷考试的题目都是开放式的,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等能力。这种翻书找答案的开卷考试没有任何意义,平时学生也不会认真听讲,一些学生会认为既然是考查课,那么就不重要。最后的结果是考查课基本等于没有学,什么都没记住。

6.补考和重修形同虚设。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对于期末考试不及格的同学都要求其补考,如果补考仍过不去就要重修。客观地说,补考的学生学习基本是班级中最差的,即便补考他们也过不去。教师一般都会给他们及格分。但这样做就使补考可有可无形同虚设,重修也是如此。而且这样做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更不愿意学习,期末考试不及格没关系,参加补考照样过,那么谁还会认真学习呢?考试的严肃性没了,权威性也不存在了。

以上六点是高职院校考试制度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怎样解决呢?

二、高职院校考试制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对考试要高度重视。既然是考试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否则不要考试。要从领导到教师再到学生都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考前认真复习,考试时认真答卷,不要想着如何抄袭。教师要负起责任,认真监考,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领导要巡考,而且不要走过场。对于学生考试中的抄袭行为和监考不负责的教师要严肃处理。要让教师和学生对于考试有敬畏感。

2.考核方式要多样化。改变一卷定终身的方式,采取多种方式,多角度考核学生。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已经把考核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平时考核占30分,一部分是期末考试占70分。有的学校增加了实践部分占10分,也就是所谓的“361”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但对于平时考核部分和实践部分要认真考核,否则就失去了意义。

3.考试题与平时上课讲的内容要紧密结合。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高职教育应该是“教什么,考什么”。在考试的出题上教师要紧紧结合课堂所讲的内容,要“教、学、练、考”四位一体紧密结合。即教师讲的内容就是学生考的内容,也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教师在期末时根本不用划复习范围,平时课堂讲的内容就是复习范围。这样学生上课能认真听讲,学生就能掌握所学的知识。

4.考查课多考开放性试题。考查课也是学生要掌握的学科,并不意味着它们不重要,只是由于学科的性质决定更适合以考查的方式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考核学生时以开放性试题为主,更应该注意学生平时上课的学习情况,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补考和重修改变方式。如果想让补考和重修有意义和作用,就必须改变方式,比如可否改笔试为口试,或者改为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这需要相关人员认真思考才可以解决。

完善高职院校考试制度的办法不仅仅只是以上提出的五个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关键是我们能提出来,而且操作性要强。如果仅仅是理论上的方法但在实际当中根本实行不了,那么这些方法再好也永远是镜花水月海市蜃楼。

第6篇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公务员考试制度 比较借鉴

一、科举制度与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比较

(一)考试内容和录用程序

历史往往出现轮回的现象,科举制废除百年之后,在中国的土地上又出现了国家公务员“逢进必考”的制度。其一,国家公务员的考试不是考学(即并非升入高一级学校的考试),而是考官(即通过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从这一意义上讲,两者之间的目的是完全相同的。其二,都是通过公正严格(至少在理论上)的文化考试,选优劣汰,使考试中的胜出者进入社会管理阶层―从这一意义上讲,两者之间的手段也是完全相同的。唯一的区别只是在考试的内容方面―科举是考八股文,而现在举行的公务员考试则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管理诸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公务员考试一般分为口试和笔试两种。中国的科举考试虽也有口、笔两试,但考试内容严重脱离实际,不注重能力,只局限于四书、五经、诗词歌赋,鼓励死记硬背,八股文风,泛滥成灾,往往造成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局面。考试录用程序更是纷繁复杂,层级较多。科举制度延续1300余年,也决非任何封建帝王,统治阶级刻意维系所能得逞,而是它本身相对的合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自然达到的结果。

(二)官吏考核和晋升方式

现代公务员在考核过程中一般都遵循这样一些原则:民主公开原则、客观公正原则和保障原则(指公务员对不公平的考核评语有申诉的权利,甚至向法院提讼)。晋升也通常是由考试晋升、考核晋升和年资晋升这几种方式组成。而科举制下的官吏考核和晋升固然有许多和西方文官制度下在官员的考核和晋升方面相同的好的原则和方式,但由于处于封建社会人治的大环境下,所以在操作时,往往带有的是更多的人情关系烙印。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社会的转型,无论经济体制还是政治体制都相应发生了重大深刻的变化。现行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明确规定了必须通过严格、公正的考试程序,方能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政策,从而结束了公务员选拔的非制度性、非程序性和随意性。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认为应当汲取古代科举制的优点:即摒弃一切先决条件,使国家的行政机构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同时扩大人才选择的范围。

二、从科举制度看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

(一)政治角度

科举制极大地拓宽了官员选拔的渠道,面向全社会公开进行选拔。凡是有文化的人都可以参加考试,从而打破豪门世族对行政权力的垄断。即使最贫贱家庭出身的人,也能通过这一正常的竞争程序而进入社会管理者的队伍之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二)经济角度

科举把国民的注意力和聪明才智引向做官这一渠道,冷落了其他学科和行业,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观念和风气。结果中国最多的人才是文学人才和政治人才,而少有经济、科技人才。中国在科技、基础科学方面落后,是由于科举不考这些内容,这大大钳制了人的自由发挥,限制了人能力的发挥,从而经济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三)文化角度

科举考试考八股文的做法虽然必须摒弃,但重视文学修养这一条却应当保存并设法纳入现代公务员考试的内容之中。文学修养的高下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人文素养的水平。现代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而且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也越来越细化,但是否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却很难说。在当代,我们干部队伍中理工科出身者恐怕居多数,他们在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则相对比较欠缺,这对于他们管理公共事务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三、科举制度对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启示

(一)实行多式考试制度,全面选拔社会良才

科举制度在唐宋时期实行解试、省试、殿试三式选拔制度,清代实际上实行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式选拔制,严格的多式选拔,有利于选拔文化素质较高和行政能力较强的人才进人国家行政机构,从而提高行政机构的行政效率。而在我国现行的干部选拔制度中,委任制无考试程序,基本上是“人选人”,难以做到公正、公平和公开;考选制度基本上由地方政府的人事机构主持,以考卷加面试方式组成,没有严格的多式选拔方式,特别是面试流于形式,为招考腐败提供可乘之机,这些都不利于选拔真正优秀人才进人干部队伍。

(二)法律规范考试制度,保证选才公正公平

科举考试在各个时期都有相应的法规予以保障。唐、宋、明、清对于报考条件、考试的时间、科目、程序、内容设立、行文要求、阅卷程序、发榜程序及相应待遇都有明文规定。如唐代规定从事工商业者不能参加科考,即“自执工商,家专其业,不得仕”。为保证考生质量和最大限度为国选拔优秀人才,实行科举考试的各朝政府都通过法律对贡举合格人才进行监督。而我国现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还没有通过人大立法,考试时间不定期,考试内容不统一,特别是阅卷、录取程序各地不统一,主观随意性大,影响了考试的严肃公正。

(三)考试录用应从招录推广至晋升,扩大选任制比例

科举制度只在招录人才时实行考试制度,而官员的晋升则完全取决于上级部门的考评,造成了各级官员为获高升,一味取悦于上,而不顾百姓死活的现象。其任用方式类似于今天的委任制,诸多弊端已如前述,其中最重要的是,这种缺乏民主色彩的任用制度导致各级官僚不在乎老百姓脸色,不代表群众利益,官由“公仆”异化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导致官民对立。要防止出现类似现象,就要求进一步加大改革委任制的力度,改变干部选拔过程中权力集中在少数领导者手中的现状。从“科举学”的视角进行考试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有助于我们探寻考试发展的内在规律,并能为今天的考试改革提供丰富的历史素材,使考试制度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君:科举制度的重要特征及起源标志探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

第7篇

一、考试制度对独立学院教学体制的重要性

独立学院的学生入学门槛相对一本二本的学生比较低,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较差,但要完成同样的本科教学目标,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求办学规模、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基础设施、办学经费及领导班子配备等要合乎要求、学校名称的确定,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层次、类型、学科门类、教学科研水平、规模、领导体制、所在地等来确定。独立学院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尤其要加强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同时按照学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完善教学计划、教学规范及教学管理制度,力争使各项办学条件都达到民办普通高校所应有的基本要求。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 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 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要认真研究、试验, 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使它完善起来。对考试的总结因人而异,但从古至今,考试确实是考核一定时期内的成绩的最有效途径。部分高校长期以来不重视学业考试的改革和职能发挥, 教学中存在考试内容陈旧、考试形式与方法单一、考试后无反馈等问题。独立学院作为新生力量,很多地方都不完善,往往一味的抄袭母体学校的制度,使得走上思维陈旧的老路。

独立学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机构, 因此, 必须对独立学校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考试是对高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质量进行检验的有效方法。有考试参与的教学能将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是因为, 实施考核本身对于大学生明确课程目标, 巩固所学知识, 检验学习效果, 掌握关键问题, 训练思维, 培养应变能力, 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高校考试就是一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它参与到高校的教学过程, 渗透在高校教学体系之内, 并与其他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一起共同促使高等学校的教学取得最优化的效果。

二、独立学院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 一) 考试管理机制上的弊端

大多数独立学院都设立了专门的考试部门或是相关的岗位,专门负责学院的各种考务工作。从表面上看, 似乎加强了考试的管理, 使各种考试趋于规范化。其实, 这仅仅是一种管理形式的加强, 并不能在质量上起把关的作用, 而且容易导致一些不良因素的出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考试目的功利化, 导致考试这个教学功能众所周知, 考试具有预测、评定、选拔、诊断、激励、调控等多种功能, 但在现实中却往往被扭曲, 过多地表现出表象性、功利性特征, 考试的主要目的变成了及格、拿到学位证。按照传统的理解和习惯性作法, 考试就是课程学习的终止符, 考试结束则意味着课程教学活动的终结。及格万岁成了一些学生的流行口号,他们仅以考试过关、取得文凭作为学习的最终目标。

2、大部分闭卷考试影响学生的心理

现在极大多数高校在考试方式方法上采用闭卷考试, 只有很少一部分的考查科目采用开卷考试,并且考试时间都集中在期末。这样的考试方法, 尽管从表面上看, 有利于增强考试的规范化、严肃性, 但弊端还是较多的。首先, 容易导致一些投机取巧的不良行为出现。现在高校的闭卷考试大多数是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或运用的检测。然而, 每门课程这方面的内容都是很多的, 学生很难都能背下来。因此, 越是闭卷考试,对考试过程组织得越是严密, 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精神负担越重, 也就越容易导致一些投机取巧

的不良行为出现。由于这种考试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与负担, 加之考试正在严冬或酷暑之际进行, 容易导致学生心身方面不健康的问题出现, 有些学生甚至出现考试恐惧症、考试焦虑症、神经衰弱症等心理疾病。

3、考试形式单一, 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目前单一的理论考试形式忽略了追求知识的深度、广度及其互通性与灵活性。考试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闭卷考试多, 开卷考试少; 笔试方式多, 口试、答辩、操作方式少; 理论考试多, 技能考察少; 客观性试题多, 主观性试题少等。侧重于简单判断和静态考核, 识记能力成了考核的主角, 而对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较难。

第8篇

[ 关键词 ] 考试制度 信息成本 资源配置

一、研究生教育资源的稀缺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高等教育不断扩招,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但是,相对于需求来讲,研究生教育资源仍然是稀缺的。

从招生学校的数字来看,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机构2263所,而包括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内的研究生培养机构只有796所;从招生人数来看,2009年高等教育毕业531.1万人,研究生招生51.1万人。

同时,由于很多在研究生备考生选择研究生教育机构时,会在专业、地域上有相同的偏好,造成结构性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名校、教育质量较高、就业前景加好以及所处区域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研究生教育的机会被很大一部分考生看好。因此,从个体来看,部分地区、部分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表现的更为明显。

二、对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的几点假设及其基础上的效率

为对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在教育资源分配上的效率进行分析,对其做如下假设:

1.考生掌握充分的信息,即每位考生都掌握相同的、全部的研究生考试信息;

2.考生可以在其掌握的信息的基础上作出理性选择,即考生可以给予已掌握的信息作出使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决策;

3.交易成本为零,即制度运行成本、监督成本、信息搜寻成本都不存在;

4.考生对教育资源的评价用其为考试而做出的努力衡量,即可用复习时间(小时)表示,考生复习的时间越长,就表示其对研究生教育资源的评价越高;

5.考生的学习效率及接受能力处于同一水平,即付出相同时间的努力,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识与分数,亦即可以获得相同的得到教育资源的机会。

由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竞争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霍布斯规范定理,教育资源将分配给对其评价最高的考生,即付出最大努力的考生。根据假设条件,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是有效率的,并且是公平的。越努力的考生,越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其分数越高,就有更大的机会获得稀缺的研究生教育资源。

以上假设下的考试制度似乎更加贴近中国古代的情况,而且历史也确实证明了其是有效率的,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为政府输送了大量人才。但是,现实中的情况远比模型中的更为复杂,因此考试制度也就受到了质疑。

三、现实中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

现实中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随着人们重视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晚上。研究生考试的过程和制度的作用远比以上假设中的更为复杂,而交易费用也随之增加。为了分析现实中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有必要对以上提出的假设作出修正:

1.考试制度本身运行费用存在

在现实中,考试制度的运行的成本是存在的。该成本包括考试试题的撰写、印刷成本,维护考试公平、防止相关人员舞弊的监督成本等。这些成本体现在考生参加考试必须缴纳的报名费上。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上来看,其报名费在150元左右。随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每个考生的平均成本在下降,但考试制度的总成本在不断增加。

2.考生必须为所需信息支付费用

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考生尽量搜集更加全面的相关信息以获得在竞争中的优势。由此,考研辅导资料、考研辅导班等在市场上大量出现,有甚者还以内部资料、试题预测来贩售书籍或招揽学生。面对大量而庞杂的信息面前,考生陷入“囚徒困境”之中。

下面将把用于支付考研辅导班、考研资料等费用称为购买信息的费用,即信息搜寻成本。对于特定的研究生教育资源,考生之间构成竞争,一部分考生成功的概率增加,意味着另一部分考生成功的概率降低

假设购买信息的考生为博弈方1,不购买信息的考生为博弈方2;考研成功的一方有20个单位的得益,在同时购买或同时不购买的情况下,成功的概率均为50%;若只有一方购买信息,则其将增加15%的成功概率,则另一方成功的概率为35%,但够买信息的一方须支付2个单位的成本。则可得到以下博弈矩阵:

从博弈矩阵中可以看出,无论博弈方2是否购买信息,博弈方1为实现自己得益最大化,都会选择购买信息;基于此,博弈方2为实现自己的得意最大化,也会选择购买信息。故该博弈的纳什均衡为(购买,购买)。

3.金钱成为衡量考生对教育资源评价的标准之一

考生对教育资源的评价的衡量不能仅要包括考生为之做出的努力,还需包括考生为考试而支付的费用,即金钱。在经济实力可以支付信息成本的考生中,考试制度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使资源分配给对其评价最高的人手中,即愿意支付较高费用、付出更多努力的考生会获得研究生教育资源;在不能支付信息搜寻成本的群体中,也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即直接将资源分配给更加努力的考试;但是,考试制度却无法实现在这两个资源之间的有效分配。由于考生的经济状况不同,一些较为贫困的考生无法支付信息成本,而被迫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降低成功概率。一些经济条件较差但优秀的人无法享受稀缺的研究生教育资源,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

四、结论

总体上来说,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以较小的交易成本实现了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即将资源分配给那些对其评价最高的人手中,这也是考试制度能够长期而广泛的存在的原因。但是,由于随着对研究生教育资源竞争的愈加激烈,考生对信息需求和重视加大,进而产生了信息搜寻成本。对教育资源的评价不再可以仅仅用为之所付出的努力就可以衡量,还需要包括金钱成本。从而使一些无法支付成本的考生处于竞争劣势地位,而其中的人才无法享受稀缺、珍贵的教育资源,也对国家造成一定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格致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科斯:《社会成本问题》.《法律与经济学杂志》第3卷 1960年10月

第9篇

本课采用探究型学习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探索从古到今我国考试制度的变化,认识考试制度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程度,同时也对个人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那么在今天这个多元化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怎样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甚至引领时代潮流,这是我们这堂课的宗旨。

基于以上的设计意图,我以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为蓝本,设计了一节拓展课,研究社会发展趋势、考试制度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设计

具体过程:

本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课前准备,时间是一个星期;第二部分为课上讨论交流。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阶段。在此阶段我设计了六个问题,包括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发展,科举制度的创立、形成、发展和完善、衰亡,我国现今高考制度的发展,以及通过社会发展趋势的变化,分析考试制度与个人发展的关系等。

接下来,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组推选一个组长,选择其中一个问题,通过上网、走访、实地考察等方式分工查找资料。

第二阶段: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交流,具体过程如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用了一周时间,对我国古代的考试制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同时,又对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进行了走访调查。本堂课,我们就通过对这些考试的研究,分析社会发展、考试制度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师:要研究科举制度的产生形成,首先我们必须了解科举制度创立之前,我国采用什么考试制度来选拔官员。

(第一小组学生分别介绍九品中正制的含义、实施过程、具体规定、先官标准、影响。)

师: 鼓励其他小组同学提出看法。

生: 九品中正制实质是以门第高低选官,岂不是很不合理?

生: 是的,所以才有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之说。

生: 这一制度历时多少年?

生: 这一制度在我国历时360多年。

师: 为了改变九品中正制的种种弊端,隋唐时期产生了新的、能真正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下面请同学谈谈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完善。

( 第二小组五个学生分别介绍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师生交流研讨)

师: 要想真正了解科举制度及其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还有要了解科举考试的科目与内容,下面请第三小组介绍有关内容和影响。

( 由五名学生介绍科举考试的科目、内容与影响,师生交流研讨。

师: 通过对以上两个考试制度的介绍,我们对我国古代的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同学们比较这两种考试制度,你有怎样的认识?

生: 科举制度改变了以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使有才学的普通百姓也有机会参与到国家管理中来,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师: 很好。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到衰亡的过程,科举制度也不例外,下面由第四小组同学介绍科举制度的衰亡。

(第四小组由四名同学介绍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衰亡,师生交流讨论。)

师: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科举制度完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明清时期这一制度的衰亡,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由此可见,考试制度与社会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下面就让我们跨越历史来研究一下我们今天高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 第五小组学生详细介绍从以后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到考试科目的设定大小综合,文理分科及目前正在完善的一些新规定和未来高考制度的发展趋势。)

师: 21世纪的今天,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出现了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现行高考制度对我们个人的发展,对人才的衡量标准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面对这种种变化,我们应如何应对,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看这样一组数据:

目前科技知识革新在三年之内发生的变化相当于20世纪早些时候30年的变化,牛顿以前时代300年的变化。人类自然科学知识19世纪每50年增加一倍,当前……

针对这样一种形势的变化,同学们又有何感想呢?

生先沉默,后有人在小声议论,然后开始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10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对会计的胜任能力、专业化水平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他国家和地区会计资格考试工作成功经验,为我国会计考试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拟对日本簿记考试制度进行详细的介绍,以期对我国会计考试制度建设有所帮助。

一、日本簿记考试制度历史与具体内容

(一)日本簿记考试制度历史 日本的簿记是明治维新时期大致1873年由福泽渝吉从西欧引进的,至今有100多年历史、簿记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之为以世界为市场的近代日本之基石。在日本,簿记资格作为衡量企业和个人会计知识的基本条件,独立设置至今。取得簿记资格需要通过考试制度,目前日本共有4种簿记资格考试。日本商工会议所组织的“簿记检定”考试设立1级到4级4个难易级别。1级为最低级别,4级为最高级别。该商工会议所组织的考试,作为日本特别认可法人,凡通过考试获取的资格,具有准公共性。全国财会学校协会组织的“簿记能力检定”考试。考试分为上级到4级5个难易级别,该协会受日本教育部委托组织簿记考试,获取的资格具有公共性,教育部予以认定。全国商业高等学校协会组织的“簿记实务检定”,该协会具有公益法人资格,考试分为1级到3级3个难易级别,通过考试获取的资格具有准公共性。还有近期的全国职工能力开发团体联合会组织的“簿记能力认定”考试。以上4个民间机构组织的簿记考试,日本商工会议所历史最为悠久,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日本每年参加簿记考试的考生都有100多万人,其中60%是高中毕业生。之所以如此,原因是:(1)企业录用财务人员时,以具备簿记2级资格为应聘条件之一;(2)簿记考试合格后,对于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机会较多;(3)日本企业大都实行“事业部”制,每个事业部都独立核算,都需要簿记;(4)劳动省在制定“商务经验”制度时,将簿记教学计划作为其组成部分;(5)许多企业在录用新员工时,无论其岗位,要求其具有簿记3级或以上资格的增多。

(二)日本簿记考试制度具体内容日本商工会议所组织的“簿记检定”考试是日本历史最为悠久,参加人数最多的簿记考试。从昭和29年11月创立至今,日商簿记1~4级的考试共举行了129次,考试人数累计超过2260万人次,其中合格人数有738万人。在日本的资格鉴定考试中,有很高的声誉。日商簿记考试一年组织3次考试,一次是在2月底,一次是在6月份,一次是在11月份,参加考试没有国籍、学历、年龄等限制。日商簿记分为4个等级,1级是最高的等级,4级是最简单的级别。日商簿记4级是初级的入门考试,也是最简单的,需要掌握小规模门店的会计核算,分辨会计科目和编制简单的会计分录,并要求对复式记账方法有一定理解。4级的考试1年有3次,考试的时间是90分钟,70分以上为合格。从近年公布的数据来看,4级的合格率一般在40%左右。日商3级考试的具体内容是,要考察作为对于中小企业和商店财务人员必备的知识。财务相关账簿、凭证、报表的理解和使用,以及通过数字对业务相关企业的经营状况的了解和分析。对于营业和管理部门工作的员工,以3级簿记作为必备知识来要求的企业日渐增多。3级考试1年3次,主要内容是商业簿记,考试时间120分钟,70分以上合格,一般合格率为30%。日商2级考试主要是职业学校程度的商业簿记和工业簿记。工业簿记主要考核的是初步的成本计算。2级要求对于财务报告的阅读能力、企业经营状况的把握。面对的主要业务是股份制公司的业务往来和财务工作。2级考试1年3次,考试时间120分钟,70分以上合格,合格率一般在30%左右。一般的财务人员要求2级簿记资格。日商1级是簿记考试的最高级,是参加税理师、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必备条件之一。考试重点是大学程度的商业簿记、工业簿记、成本计算以及相关会计学原理知识的掌握。对于会计相关法规的理解、能够进行经营分析与经营管理。1级考试1年2次,一次是6月,一次是11月,合格率为10%左右。

二、日本簿记考试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一)政府主导的问题 从日本的会计资格考试制度来看,簿记考试都是由非政府机构来进行组织和管理。在发达国家,特殊职业的资格认证均由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自主进行,政府不加干预,这些专业协会有效的评价考核方式,颁发的证书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成为本国乃至国际企业聘用人员的重要依据。许多专家也指出,除少数行业外,政府应从这些特殊资格的培训、考试中退出,由独立的中介组织承担考试、认证任务。从现实国情看,政府放权是建立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目前对会计技术资格的管理权本质上是非司法权,为此,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改革远期目标应该是政府积极稳妥地将对会计资格考试的具体管理事务交给会计行业组织自我管理,政府负责对会计行业组织的监管,把握会计行业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秩序。这样既有利于政府摆脱具体管理事务,肃清政府在会计管理中的权力寻租之嫌,更有利于其集中精力考虑会计行业的发展规划和会计行业的发展政策和监管政策建设。同时也又有利于发挥行业组织自律的作用和积极性

(二)会计考试制度细化我国会计管理与国际接轨是必然趋势,但国际上没有我国现行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中的会计职称称谓(高、中、初级会计师),国际会计人士对此称谓难以理解,有碍国际交流。而目前我国会计资格考试没有单纯的会计能力测定为目标的考试,这使大学生及就业者只能报考会计从业资格,而其它的考试都不太适合参加。从现在的考试来看,整体偏重于商业会计,对于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内容涉及较少。

参考文献:

[1]赛娜:《日本注册会计师考试改革介绍》,《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年第7期。

第11篇

一、 当前高校考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学分制管理模式下现行考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 命题环节缺乏监控,试卷标准不科学。

高校课程考试基本上是由任课教师来设计和组织课程考试,试题编审的要求、阅卷评分的尺度,结果评价的标准均由教师个人掌握。基本上是教师讲什么,考试考什么,缺乏对试卷质量的监控,试卷命题缺乏科学性、统一性,很难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做出科学的评价。

2 考试模式单一化。

主要表现在: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方式多,口试、答辩、操作方式少等。高等教育应以培养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任务,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只凭一次考试的成绩就给出评价结果,不能科学地反映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以及驾驭知识的能力,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3 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题型单调。

主要表现在:理论考试多,技能考察少;客观性试题多,主观性试题少;题量少、覆盖面窄、题型单调。偏重于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忽视了对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综合应用等思维能力的考查;考试范围狭窄。导致学生“为考试而考试”,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变得视野狭窄,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能体现学分制“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4 缺乏对考试结果的科学分析,考试结果反馈滞后、利用率不高。

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考试管理任务,而是为了通过考试管理任务的完成,根据考试结果来改进教学、促进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良性互动。考试成绩出来后,教师只是统计分数、登记成绩、计算及格率和平均分,而忽视对考试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不重视对课程考试质量指标(如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的检测。信息反馈的滞后使考试促进学生学习与展、促进教学改革的功能弱化。

二、 学分制管理下考试制度改革的有效措施

改变高校考试“教、考、评一体化”的模式,建立科学公允的考试运行机制考试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素质、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研究学分制模式下的考试制度改革问题,形成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考试目标、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管理方式等,已成为我们必须亟待解决的课题。

1 制定试卷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命题环节监控。

教学管理部门要制定试卷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试题的难度、试题的科学性、覆盖面等,尤其对新知识、新技术试题或综合性试题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等,要求教师在命题环节要严格按照体系进行。这些要求的实行确保了试卷中考察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试题的比例,促使教师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推进课程改革。

2 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积极性。

作为考试改革的主体、承担者和落实者的教师在考试改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考试改革才能有效推进,不断深入。现行考试模式已为教师所熟悉,如果探索新的考试模式不但要付出大量的精力,还要承担可能的风险和压力。因此,高校课程考试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对实行考试方法改革的教师,学校要为教师进行考试改革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保障,充分重视和尊重教师在考试改革中所投入的精力,并作好相应的服务工作。

3 合理选择考试方式,成绩评定科学化。

(1) 考试形式多样化。

教学管理部门应给予教师极大的自,教师可以自主选择考试形式。除传统的笔试外,还应增加开卷、半闭半开卷、撰写论文、网络考试以及实验操作或制作等,有的课程还应多种考试形式相互结合才能全面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2) 试卷题型多样化。

试题要尽量避免过分偏重于对知识的知与不知的测试,要使学生做题时有一个综合、分析、比较、理解的过程。要充分认识不同类型试题的特点,了解各种试题的优点和缺点。根据考试内容、考试目标,灵活采用不同类型的试题,另外,试题的内容也可有学生选择的余地,以保证学生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智能。通过考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奋发向上、开拓进取,这才符合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要求。

(3) 增加期中考试,加强平时成绩的管理,科学评价成绩。

期中考试可以检验学生的阶段学习效果,起到了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初步的掌握,以利于改进教学,对期末考试命题也有很大帮助。评分是考试的重要环节,对考试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采取更加灵活的评分办法,要结合学生课堂教学、完成作业、期中考试、教学实践及期终考试过程等方面,在各门课程综合评价中给予恰当的权重,建立多元的、综合性的考评制度。还要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比重,并对学生的创新、获奖、突出才能给予充分肯定,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此外,根据学科的特点还可以增加口试。口试不仅可以有效防止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考生水平,而且有利于学生思辨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灵活应变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改革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应当作为测试、衡量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应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试内容要富于时代气息,应与社会现实问题衔接,考核学生多样性知识的应用,加大非智力因素考核力度,通过标准答案的多样性、灵活性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创设一种弹性环境。考试命题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而对于一些基础学科,如大学数学等应根据授课对象建立题库,试题内容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全面性和综合性。

5 注重课程考试质量分析。

对考试结果进行科学分析,也是抓好考试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的数据整理和质量分析,是提高考试质量、正确使用考试结果、有效发挥考试功能的重要前提。通过考试质量分析,还可达到使教师逐渐树立明确的考试质量观。同时,也为任课教师提供改进命题和改进教学的信息,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提高考试质量、改进考试设计、提高试卷命题质量也大有益处。

第12篇

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以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为核心,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试或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予以从事特殊行业的资格。

根据《劳动法》《职业教育法》和《职业技能鉴定规定》和《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试行)》(劳社部函【2002】3号)的精神,历经五年的筹备工作,各省市依托省市内文化艺术研究机构,文化人才艺术服务中心和艺术高职院校建立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

长期以来,文化行业并没有严格限制只有专业人员才能进入到该行业。在不少社会组织中采取计划经济下的行政手段的推行,建立持证上岗,优胜劣汰,规范混乱的文化市场,规范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在某些文化单位内,存在从业人员结构不合理,进人随意性很大,部分进入人员技能水平下滑的现象,一些素质不高、水平不够的人也进入了各类文化机构、艺术团体。社会上不乏出现乱象,一些文化组织从业人员素质低下,节目质量低劣,一些商业选秀活动,歌手连五线谱都不认识,随便搭个草台班子就敢开演唱会,这些现象都是不正常的。《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试行)》的出台,可以避免和减少此类问题的出现,文化行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将会成为文化行业从业人员的准入证书。

一、文化行业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介绍:

1、等级制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分为五个等级,即分为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师(二级)、高级技师(一级)共五个等级。

2、报考专业:一、文学艺术工作人员如:剧作家、作曲家、曲艺演员、乐器演奏员、画家、篆刻家等。二、新闻出版、文化工作人员如:图书资料业务人员、考古工作者、文物鉴定和保管人员。三、工艺、美术品制作人员如:装裱工等。共计三大类,32个类别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

3、考试内容和形式:职业技能鉴定分为知识要求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知识要求考试一般采用笔试,技能要求考核一般采用现场技能考核的方式进行。计分一般采用百分制,两部分成绩都在60分以上为合格,80分以上为良好,95分以上为优秀。实施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这些内容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即考试大纲)和相应教材来确定的,并通过编制试卷来进行鉴定考核。

4、技能等级的考核和技职业技能鉴定的对象包括:(一)文化类职业学校或培训班毕(结)业生。(二)列入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范围的从业人员。(三)改变工种(职业)、调换新岗位的人员。(四)其他必须经过技能鉴定方能上岗的人员。

考生通过相关考核之后,由人社部和文化部联合颁发等级证书,证书全国通用,权威性高,实行统一编号,统一注册,对从业人员职业能力水平的客观评价,是单位录用、聘用人员的主要依据。

二、以我市为例:

重庆市文化行业职业资格鉴定站设立在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是全国首获批准的15个试点鉴定机构。开展民族乐器演奏员、艺术化妆师、书法师、音响调音员、讲解员、录音师、计算机乐谱制作师等专业28个鉴定考核工种。考试人群以从事文化行业的社会自由职业者(占百分之六十),艺术类大专院校学生(占百分之四十)为主,通过文件传达、报刊阅读和重庆市文化行业人才信息网公布信息来获得考试信息,来进行报名考试。以近年来我站组织开展6次文化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文化行业职业资格考试正在努力向国外先进发达国家职业资格考试:

1、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考核。

国家职业资格的评定注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依据《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试行)》中第十四条第一项的规定,经文化类培训班培训并取得毕(结)业证书,或本人通过拜师学艺、自学达到初级技能水平的,可申报初级技能(国家职业资格五级)的鉴定。可以看出考评机构对考生是否接受过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并无硬性要求,考核评定主要依据被评定者胜任实际工作的能力。一些从未进过职业教育机构,从未受过正规培训的人,也照样可以通过评定,获得职业资格从事文化行业。

2、资格评定的开放性。

在国家职业资格的评定中,评定者和被评定者都知道评定所依据的具体标准。如果受培训者尚未达到规定的标准,则他们可以继续学习,一直到最终符合要求。因此,在国家职业资格的评定中,一次性考试中使用的“不合格”一词由“尚未达到标准”一词取代。这意味着,资格评定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以我市鉴定站工作为例,在组织考试之前两三个月时间,就将各专业考试要求和评分要求以网络方式公布于各个考试报名网站供考生知晓,以便考生提前准备和熟悉。在考核中,如前一次考核中有“尚未达到标准”的科目,可以提供机会继续参加次年补考机会,只要受培训者愿意,他们可以继续接受资格评定直到最终取得某种职业资格。

3、对以往学习成果的认可。

国家职业资格的评定除了依据被评定者当前的学习成果、工作能力和表现外,还依据被评定者以往的学习成果。以我市鉴定站为例:2014年进行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艺术化妆师专业的考试中得以具体表现:从报名开始,在职业资格登记鉴定申请书中要求学校和相关工作证明机构对该考生的平时业务成绩给出以往学习考核的一个评价分数,此成绩在技能考核中具有参考作用。考核内容的设定也考虑了艺术化妆师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面向于影楼或影视剧化妆师身份的职业特点,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和条件完成两个特定妆面的造型,在考核过程中,先由考生自我阐述对妆面的理解和设计想法,最后由评审提出修改意见和点评,打出相应分数。考核办法让职业教育内容和实际工作取得联系,而专家评委的点评和建议使考生受益良多。从艺术化妆师的考核方法可以看出,职业技能考核方法也在发生转变,在注重理论测试的同时,也强化对实践能力的考察,强化全面考察应试者的职业能力。

三、思考和建议:

1、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在我国,目前仅有1994年劳动部和人事部联合的《职业资格证书规定》、1995年人事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暂行办法》中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给出了一般性表述,明确职业资格考试包括从业资格考试和执业资格考试两类。关于从业资格考试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有相关表述,而各类执业资格考试只是以一些法规政策为依据。相比之下,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职业资格制度出现较早,例如,在医疗方面,1948年出台了《医师法》《保健师助产师护士法》和《牙科医师法》,随后又于1951年、1960年分别颁布《诊疗射线技师法》和《药剂师法》,逐渐形成了系统的医疗资格制度体系;日本职业资格考试法律制定之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后,常需进行修改和补充。在技能检定方面,1958年《职业训练法》最早出台,随后进行了补充和完善,1969年又颁布新的《职业训练法》,并于1985年正式更名为《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随着法律的修订,其内容也不断丰富完善。借鉴日本职业资格制度的做法,应加快立法进程,使文化行业职业资格考试真正形成系统的法律体系,成为行业就业规范性法律条文。

2、强化政府宏观管理,鼓励行业协会参与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文化行业内职业资格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证出多门、证书过多”的现象,众多证书模糊了文化行业从业者的视线,从而导致职业资格证书社会认可度的丧失。借鉴日本和韩国的做法,尽快出整的职业资格考试分类目录,根据社会职业的变化,及时对认证职位进行调整和增补,以增强本行业职业资格考试的适用性。例如,在评价体系制定的过程中,虽然民间组织有所参与,但评审标准的制定权仍主要由政府部门掌握,他们往往只从自身利益出发考量标准体系的合理性,并没有将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要纳入其中。

3、考试内容科学化,考试形式多样化。

目前,我国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大多聚焦于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法律和行业规范的涉猎较少。我国很多资格考试科目范围较窄,考试内容仅限于本专业,如执业药剂师考试只涉及药学知识。我国应改革现行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在考试内容中增加法律和道德相关试题,并涉及相关专业领域知识;对于难度较高的考试分次进行,并提供可选的考试科目;笔试中加大主观题成分,并增加口试等实践考核方式。建议以经常性考查为主,把国家职业资格的评定大多在工作场所进行,工作场所评定中运用得最多的是经常性考查。在被评定者运用和展示自己能力的时候对他进行考查,这是最经济、也是最自然的。与单凭一次考试得出的结论相比,根据长期经常性考查积累的材料作出的评定结论要客观得多。经常性考查要求把在不同地点、由不同的评定者考查的材料累积起来,以便反映不同学习背景下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试行)》

2、赵峰珂.关于高职艺术类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浪潮的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第8期).

3、吴雪萍.英国国家职业资格的评定方法[J].比较教育研究,1995,(第5期)

4、刘程程,邢占军.日本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