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美术教学案例

小学美术教学案例

时间:2022-04-15 02:51: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美术教学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美术教学案例

第1篇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活动以折纸,添画,展示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折纸,添画部分我采用欣赏,观察等方法,引导学生回忆,想象热带鱼的形态,花纹,色彩,然后通过学生自己识图制作教师指导的方法完成折叠添画部分的学习,展示部分可组织学生将制作好的热带鱼按大小,前后,疏密关系粘贴好画面后,请学生用贴鱼泡泡的形式评价作品。

2.学生分析

一年级小学生爱玩好动,有很强的好奇心,自制自己喜爱的小制作能让学生体验无限快乐。本课是集折、剪、贴、画为一体的综合制作课。本课在教学上应充分利用孩子好奇、爱玩的特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并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

二、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掌物拉折的方法,折出漂亮的热带鱼热带鱼。

2、能力目标

能运用前画或撕贴的方法进行装饰。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热带鱼的折纸方法步骤,装饰美化。

2、教学难点:

拉折成双三角。

四、教具学具

1、教具

课件彩色笔白纸油画棒

2、学具:

教材彩色笔白纸油画棒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1.创设情景。

播放课件:热带鱼(同时配以故事帮助学生欣赏)

今天,在美丽的深海里,要举行一个别开生面的服装展示会。热带鱼们都开始准备起来。看!小胖鱼买来了漂亮的花衣服,小瘦鱼订了一条美丽的红裙子……大家都积极的准备着。可是小扁鱼一直迟迟没有来,小鱼们谁都不知道为什么。

2.质疑激趣。

提问:影片上谁在干什么呢?

生:热带鱼们在准备服装展示会。

师:借机板书:“热带鱼”。哪谁迟迟没有来呢?

生:只有小扁鱼没有来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没有来呢?

生:是小扁鱼没有花衣服吧!所以不能来参加服装展示会。

师:那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给小鱼穿上花衣服呀!(真聪明!你想的办法真好!)

师:出示课题《穿花衣》,我们这节课来学习《穿花衣的热带鱼》那现在我们一起请小扁鱼出来好吗?

3.探究折法。

3.1.看教科书折纸示意图。(投影出示)

师:谁能告诉大家图上的虚线和箭头表示什么意思呀?

生:图上的虚线表示折痕,箭头表示折的方向。

师:出示课件“折纸步骤演示”。

师:漂亮的热带鱼怎样折呢?现在让我们四人一组,相互帮助,相互研究,比比看,那组最聪明,最先折好热带鱼好吗?

师:巡回指导。

生:折热带鱼。

师:同学们都会折吗?有什么困难吗?

生:会。

师:那么谁会当小老师告诉老师应该怎么折吗?

A.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对角对折,折成三角形。

B.把这个角向上折,反过来,另一个角也向上折,折成正方形。

C.拉开变成三角形。

D.将三角形三等份,折出鱼尾。

师: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折的好吗?谢谢小老师!

3.2.出示折好的鱼。

师:想一想谁能说说用什么办法给小扁鱼穿上花衣服呢?

生:可以用彩笔画,也可以用彩色纸进行撕贴。

3.3.探究装饰方法。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热带鱼大家想见见他们吗?

生:想。

师:请同学们观赏老师为大家带来的热带鱼好吗?(课件出示:各种鱼图片和范鱼)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能说说吗?

生:看到了黄色的热带鱼,身上还有椭圆形的蓝花纹。

生:看到五彩的热带鱼,身上有不同的曲线颜色很美。。。。。。

师:现在,同学们想好了吗?想为小扁鱼设计什么样的花衣服呢?谁想说说呢?

生:我想……

生:我想设计……(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好的漂亮花衣设计出来,看看谁设计的花衣花纹最漂亮,色彩最艳丽,谁是最棒的设计师好吗?(学生自主表现,老师巡回指导对有新奇想法的同学及时的鼓励表扬,对有困难的同学及时帮助。配上音乐)

4.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手真巧,设计的花衣服真漂亮,小扁鱼非常高兴。他很想对同学们说些心里话。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扁鱼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

生:……

生;谢谢你们我的朋友……

生:我也要向你们学习去帮助有困难的朋友。

师: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热带鱼是我们的朋友,正是有了这些朋友,我们的生活才多姿多彩,可是由于环境的污染,我们正在逐渐失去这些朋友。保护它们的家园,也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一起保护我们的家园好吗?

第2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境教学?实践探索

一、情境教学的基本概念

《教育大辞典》中对情境教学有如下解释,情境教学是指“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王大根认为,“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可见,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环境中依据教学内容等需要而设置具体生动的场景,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习得相关知识与技能,从而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情境教学的主要内涵

情境教学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情境教学是基于情境认知的一种学习方式

情境认知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强调学生在可能的真实场景中最大程度地利用大脑的知觉来习得知识,并能有效沟通校内所学知识与校外所遇的相关知识,即学生能及时转化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为“实践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所追求的学生真正理解与应用知识的程度。

(二)情境教学能避免对知识的遥远感与抽象性

在情境教学中所习得的知识更带有丰富的真实性,学生更能明晰知识的推导与产生过程。这即能有效回避学生以往深感学习内容过于遥远与抽象,严重脱离他们生活经历的知识背景,而避免所学知识无兴趣与学习无动力现象等问题。

(三)情境教学中的“实习场”式教室环境布置

在普通教室中,教师基于努力营造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吻合的学习环境,通过各类道具或是相关资源等来创设自己理想中的教学情境,以求得最大程度地去逼近真实的知识场景,给学生一个“实习”知识与技能的“实习场”,帮助他们获得最佳的学习成效。

三、小学美术情境教学的典型案例

在情境教学的创设中,一般可分为“问题情境”、“真实情境”、“模拟真实情境”等类型。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在日常教学中的探索来列举其中几个典型案例。

(一)问题情境的美术教学案例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学生的心里,似乎老师什么都知道。但如果在上课时,当教师向学生“请教”时,即把问题推给学生,让他们想办法动脑筋来帮助老师时,就形成了一种典型的问题情境教学方法。

在浙美版第3册第11课《手拉手好朋友》的教学中,笔者故作焦急地对同学们说:“今天老师有一件事情要拜托大家。”同学们一听,老师还有求他们的时候,纷纷聚精会神。“我想一下子剪四个手拉手的小人,可是剪了半天也没剪出来,你们能帮帮我吗?”大部分同学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接下来,他们就开始查阅教科书与动手尝试。没过一会儿,一部分同学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当笔者一边说谢谢,一边听学生们介绍相关的技法时,同学们个个像英雄一样乐开了花,因为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也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究和学习。

教师通过向学生“示弱”来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竟然能解决老师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的自信心、能动性、探究性通常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更有效地获得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模拟真实情境的美术教学案例

运用角色扮演来创设模拟真实情境的美术教学,如学生通过扮演一个特定的社会角色,然后在演绎这个角色的过程中获得本课的知识与技能。其实,不同的角色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深层体验,从而让他们在模拟真实情境的世界里快乐地学习美术。

案例一,在“设计·应用”课例——《彩泥点心》中的应用。

在浙美版第1册第9课《彩泥点心》一课教学中,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自己去探究彩泥的搓、团、压、揉、捏等技法,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情境教学。首先,给学生们一个启示:“乐乐大酒店要招收一些点心师傅,酒店的第一个要求是要会做汤圆”。然后,展示出几套白色的厨师帽与厨师服先让几位同学穿上。低段学生对于成为一名点心师非常感兴趣,就本能地激发了自身的制作欲望。接下来,学生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大都能很快做出球形的彩泥。此时,教师及时加以表扬,并明确地告诉学生们做汤圆的方法就是“团”。接着,教师再分别提出“酒店”的第二个要求做大饼,第三个要求是做油条等等。这样,学生们就一如既往地探究技法。很快,在游戏中五种捏彩泥的基本技法被学生们探究出来并掌握了。

以上通过竞选当点心师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激发了。他们在用彩泥制作这些“食物”过程中,从教师让我们试着做完全变成了我要做。更重要的是,通过模拟酒店的“实习场景”,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习得了本课的知识与技能,课堂教学也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案例二,在“欣赏·评述”课例——《中国传世名作欣赏》中的应用。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似乎对美术“欣赏·评述”课不太喜欢,这与许多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无关系。在此类课例中,转换学生的角色,用情境教学来替代灌输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浙美版第10册第15课《中国传世名作欣赏》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让学生扮演拍卖行和竞拍者的角色来进行模拟真实情境教学,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我采用单元教学的形式,首先将学生带到电脑机房,并把教材中要求学生欣赏的八幅名作当作“非常贵重”的“拍品”分发给相应的八个组。然后,再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各类渠道为将要拍卖的藏品查找详尽的资料,并撰写拍品的介绍词,确定起拍价,再推选出一位拍卖师。其次,在教室中事先布置了模拟的拍卖场景,还特意制作了竞拍号及锤子等道具。再次,在“拍卖课”中,学生们逐组介绍他们藏品的资料与介绍词,有的小组还制作了精美的PPT,边放图片边讲解,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就这样,教学在同学们的作品讲解、拍卖声与锤子声中不断地掀起。此时,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变成了“拍卖”的咨询师与教学的支持者了。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与情景教学,即让学生在“欣赏·评述”的课堂上克服了平时教学中的漫不经心与被动学习的状态,更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刻地体验了美术拍卖“实习场景”及其“拍卖师”、拍客与讲解员等角色。欣赏教学也获得了理想的成效。

当然,上述的小学美术情境教学创设并不是相互隔离的,有时依据需要可以相互之间进行融合使用,以期获得最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48.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6.

第3篇

意象性艺术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对教师开发课例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意象性艺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虚拟性。指意象所具有的非现实性,意象既可以用想象和虚构来表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也可以用非现实的形态表现现实中已有的东西。想象性。指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将“意”与“象”融为一体的产物。情感性。是艺术家创造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

二、意象性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应注意的四个要素

1.教师要养成素材收集习惯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天成事物“乱”象本身就具有特殊性,让学生多接触感受可以丰富对事物物象多样性的感知,改变学生因接触面窄而形成的固有视觉图式,让学生获取第一手的物象印记,为意象性表现打下基础。素材的收集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物象,同时也要注意收集各艺术派别的艺术作品,诸如印象派、立体主义等大家作品图片资料收集,可在介绍作品成就的同时,让学生领略艺术家是如何表现客观事物与表达画家主观感受的方法。

2.教师要具有教学案例设计能力

美术新课标理念中强调:“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因此美术教师为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必须具备美术教学案例设计的能力。例:《指甲长长啦》教学设计过程收集资料:2011年9月14日,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专业歌手克里斯•沃尔顿,艺名“公爵夫人”,在纽约公立图书馆前展示她刚破世界吉尼斯纪录的最长手指甲。她的左手指甲总长10英尺2英寸(约3.05米),右手指甲总长9英尺7英寸(约2.87米)。只需484个她左手大拇指指甲那么长就可以够到帝国大厦的顶端。分析与设计:小朋友的指甲是不可能长长的,以上的资料很吸引小朋友的眼球,从来就没有见过如此长的指甲。指甲,其长长后并没有固定模式,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猜想,于是《指甲长长啦》这一意象性绘画教学课案例经多次修改设计完成。

3.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读“画”

意象性艺术因过多强调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来表现世界。因此艺术家就需要调动一切手段来表达这种感觉和意图,而不管是否与眼见的现实一致,从而产生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即在表现对象时有意或无意地改变对象的自然形态,以符合自己的创作所要表达的目的,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夸张与变形的表现手法。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知道,再现客观对象时,有具象表达和意象再现两大形式,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意象艺术作品时应更多从体会作者对事物的主观感受入手。创造美、表现美的标准不具有唯一性,从而为理解、接纳美术作品奠定感性的理论基础。

4.教师要引导学生遵循形式美法则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

新课程标准教育理念指出美术教师专业化并非单一的职业特征,它属于一种综合性专业能力集合,要求就是应具备专业的绘画技术、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和崇高的美学素养。但是,据教育专家调查了解,当前农村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本文将简介农村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并综合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问题

2015年,教育专家曾经对某乡镇所有小学的美术教师展开了全面调查,调查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调查对象包括20岁到50岁的美术教师。教育专家将他们划分为三个年龄阶段,其中,20岁到30岁为第一阶段,30岁到40岁为第二个年龄阶段,40岁到50岁是第三个年龄阶段。教育专家把衡量美术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造型与表现;设计和应用;欣赏和评述;综合与探索。然后,教育专家在每个考察模块后面设计了三个选项,分别是很好地实现目标,基本能实现目标,很难实现目标。调查结果表明20岁到30岁这一阶段的教师普遍表示自己很难实现目标,其主要原因是当前许多农村小学在聘用美术教师时没有综合考察教师的专业素质,有不少年轻教师并非毕业于美术专业,但是,他们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上进心,只要后期加强对这些教师的专业培训,就可以将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30岁到40岁这一阶段的教师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美术技能也有所提升,基本可以实现目标。但是,这些教师尚未全面发展美术专业技能学,这必然会影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质量。40岁到50岁这一阶段的美术教师执教时间最长,工作经验最丰富,美术专业技能相对较高,因此可以较好地实现目标,但是,这些教师对新课改指导下的美术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技术缺乏足够的了解,不能领会应用。有部分教师因为自己快退休了,逐步呈现出职业懈怠心理,不愿意再努力研究现代美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除此之外,造成农村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畸形的原因还包括农村小W没有做好美术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对美术教学工作的重视度有待提升,没有大力支持美术教育事业;美术教育技术设备落后;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急需提高。

二、推动农村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

农村小学首先须重视加强在职美术教师的专业培训,引导全体教师在整个任职期间不断学习美术技能、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方法,接受继续教育。而且,农村小学可以将教学反思、校本培训和校外支援与合作等培训形式结合起来,以此全面提升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其中,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应把自己放在小学美术教育研究者和反思者的位置,分析农村美术教育工作中的现状问题,并认真反思问题,总结科学的解决策略。同时,教师也要将自己作为反思对象,全程反思自身在造型与表现;设计和应用;欣赏和评述;综合与探索等四个考察模块的缺陷与不足,并制定相关的优化方案。校本培训主要由教育专家作指导,通常是以教师任职的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的美术专业素质为主要目标,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和必要的科研活动等方法对全体教师实行的全员性在职培训。校外支援与合作更为注重各个农村小学之间和美术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与交流,可以辅助教师了解更多的优秀教学案例,积累工作经验,扩大教师的美术专业视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大力支持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美术教学工作缺乏教育资金和先进教学设备技术的支持必然会陷入困境,严重阻碍美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农村小学必须为美术教育职业投入足够的资金,购买先进的优质教育技术设备,如多媒体教学工具、专业美术教室和开展美术活动所需要的笔墨纸砚、颜料、水彩等各种文具。

(三)美术教师应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美术教师是做好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工作的主导者,理应恪守职业道德,坚持努力实现新课程美术教育目标,加强自身在造型与表现;设计和应用;欣赏和评述;综合与探索等四大领域的专业技能。将新课改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灵活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设计美工艺术品,绘制精美的图画,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例如让学生鉴赏国画、西洋画、园林、雕塑、剪纸和刺绣等,让学生了解中国美术史和西方美术的发展历史,欣赏著名画家的故事,以此有效扩展学生的美术知识视野。而且,教师应认真观察学生的创作兴趣,依据的学生的特长与个性发展学生的美术天赋。

结束语

综上所述,推动农村小学美术教师步入专业化发展,学校首先要重视美术教师的专业培训,大力支持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美术教育事业提供先进的设备和充足的教育资金;美术教师应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董慧明.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0.

[2]孟万金.创新的途径和方法――新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实务丛书[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第5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学情操;教育;培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竞争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国家开始大力推进青少年的素质化教育,要求在青少年的教育中要重视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注重挖掘儿童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顺应时展的潮流,使得小学美术教学能够与时俱进,为儿童日后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以人性化教学方式激发儿童的参与和创作热情。小学美术教育的重点是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通过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美术学等专业学科,对小学儿童美学情操培养展开研究,使儿童在掌握基本美术技能的条件下,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美学教育,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使其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感悟生活,使美术回归生活的本源。根据教师能力的相关培训和国内外教材的查阅,笔者将培养小学儿童美学情操的方法总结为以下四种:

一、整体法与个性法合理结合

1、整体法

整体法是指将每个年龄段的小学生都看作不同的整体,根据年龄发展阶段进行教学,主要分为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和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等三个年级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历的积累,不同年级段的孩子对美学有着不同的认知,教师要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和相关的社会经验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整体教学。低年级段学生刚刚步入小学校园,他们审美情感主要依靠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因此这时候的教学要注重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教授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而对于小学高年级段,学生们经过了几年的校园生活已经开始慢慢形成社会经验,对于事物的美丑也有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更加注重同龄人的意见,这时候的美术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进行教学和对话,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以朋友的身份对其审美提出意见和建议。

2、个性法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在对美术的理解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要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观察每个孩子的表现,然后在美学教育中根据其性格特点进行点拨。如有些孩子在学习五年级下册课本第3课中祖国、家乡、和平等作品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些在第15课中的自然、环保、科技等主题下积极活跃……教师要结合美术课本的编写结构来发现学生的培养方向,可能是时间上的古今,可能时地域上的中外,也可能是结构上的立体与平面,或是色彩上的冷色与暖色,以及更高级的情感上的喜怒哀乐,教师可根据儿童对美学的不同兴趣点,组织其参与不同类型美学作品的创造,在不同主题下引导其观察生活,动手实践。

二、直接法与间接法相得益彰

1、直接法

直接法是指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直接性传递的美学元素,比如在教学时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声调语速等,以及教师在讲述相关案例时的个人意见都会成为影响学生审美的重要因素。比如在评析某件作品时,老师给予鼓励的眼神或是带头鼓掌表扬,都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老师鼓励性的语言也会给予学生无限动力,比如在进行美学元素探寻时,有些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观点,教师应该对于这种勇于发言和积极思考的行为进行表扬,如果一味的批评或漠视,就会使得学生在日后的美术创作中缺少创作激情,对审美主题选择上畏首畏尾,难以打开思路。

2、间接法

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模仿,也是孩子道德理念及生活方式塑形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美学情操培养要根据孩童模仿的特点进行教学。在美术作品赏析时不仅要注重作品本身美学价值的传递,还要向其讲述美术作品创作者的优良品质,讲述创作者在作品完成时所做的准备工作、努力方向以及寻找素材的方法,向儿童传达只有心灵美的作者才能创作出美丽的作品,用典型人物范例进行间接式美学培养,如《七色花》作品中助人为乐的行为是美丽的,《图画里的声音》中民族自豪感是美丽的,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美学理念: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三、反复法和多样法相辅相成

1、反复法

贪玩是孩童的天性,很多孩子都是上课时左耳朵进,下课时右耳朵出,尽管在上课时认真听取老师的教学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存在着知识流失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美术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上课之前回顾上节课的大体内容,并请学生进行复述,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再一次回忆起上节课的知识点,也会因为老师的提问而进行课下主动对知识的回顾和温习。

2、多样法

积极采用我国教育部提倡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进行美学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参与感,在与同龄人的讨论中更能激发其竞争心理和参与热情,可以很好的打开其创作思路,扩大其对美学的寻找范围,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积极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作品展示,二维到立体的变换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或积极举办作品展,让学生们重视美术作品的创作,创作所带来的荣誉也能够促使其在生活中注重美学素材的积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以及各科文化的交流融合中探索新的美学领域。

四、总结

我国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强调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更加注重其精神内涵和心理美学的培养。在美术这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科中,美学情操对儿童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发展规律,在客观上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从家庭、学校、课堂等方面进行层层推进,关注儿童的成长特点,丰富其美学素养,改革教学方法等,能够为儿童未来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创作者健全、优秀的心理品格。

作者:王春丽 单位:吉林市昌邑区通潭路小学

参考文献

[1]戴高桃.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杜卫.美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95-121.

第6篇

关键词 游戏创设 美术教学 效率提高

几乎所有刚入学的小学生都喜欢美术。他们都能画上几幅漂亮的作品。但是,就是这些孩子到了小学以后,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对美术失去了兴趣。导致这一结果,固然有学习负担的问题,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任务不断加重,家长的观点转变。或许,我们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策略和理念也有问题。导致学生对美术渐渐地失去兴趣。课堂上只有少数几个学生潜心绘画,大部分学生则是为了完成任务。教师应该基于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创新教学策略,让孩子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伴着浓厚的兴趣,认识和感悟美术,运用与创新美术。

一、用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案例:在教学《动物面具》一课的时候,为了让课堂效果更好,我将唐老鸭、奥特曼、米老鼠等面具带到教室里,并且邀请学生试戴面具进行表演。这时候,引导学生:“孩子们,刚才是老师带给大家的几个面具,今天咱们亲手制作一个面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进行面具制作。当学生完成面具制作以后,再次组织他们进行表演……

点评: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他们学习美术的时候,很容易对美术形成三分钟的热度。如果失去了对他们学习美术的激励,他们便很难对美术始终保持浓厚而持久的兴趣。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度和游戏性。要将欣赏、绘画、制作和游戏充分融合在一起,伴随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美术。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运用了游戏激趣的方法,使学生对美术产生了持久的兴趣。首先,教师让学生戴上课前准备的面具进行表演。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课堂学习氛围形成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有效激发了。接着,教师为了让学生进行表演,引导学生亲手制作面具。这样一来,学生会觉得制作面具就是为了游戏表演。他们的兴趣会更浓。正因为有了游戏表演的驱使,学生会全身心地参与到面具制作的全过程中;此时,游戏已经成为美术课堂中很好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二、用游戏培养创新能力

案例: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我设计的服装》一课的时候,在黑板上张贴了一张“招聘服装设计大师”的海报。于是学生跃跃欲试。应聘者纷纷说出自己的服装设计创意,并且经过讨论,发给聘用证书……整个过程,学生兴趣盎然。

点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每一节美术课,都没有任何的创新元素。那我们拿什么给学生呢?在美术课堂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将画“复制”下来。我需要在交给学生美术知识,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之所以很多的美术课堂让学生觉得非常乏味,跟教师缺乏创新理念,策略没有创新元素不无关系。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让学生的创新欲望得到了满足,在非常轻松的氛围中,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发挥。因为学生平时在美术课堂上总是一味地单调地画画。而一张“招聘服装设计大师”的海报,以其新颖独特的形式,为学生创设了非常好的创新氛围,使得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他们会极力争当服装设计大师,把自己的创新设计提出来与大家商量,以取得别人的支持。这样,就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招聘游戏的过程中了。

三、用游戏培养合作精神

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厨房》一课的时候,让学生组合成临时“家庭”,设计自己家的厨房。比如墙上怎么设计,地板上如何安排等等,在“家庭”内部形成统一的设计方案。然后根据方案进行制作。并组织评委团对每一个“家庭”制作出来的生活用具、器皿等,进行评比,评选出最佳设计奖……

第7篇

1.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不是被动的实践,而是对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在认识的基础上有目的、主动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记忆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新教科书在单元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活动,包括“欣赏与评述、学习与研究、观察与分析”等环节,在突出了美术课技能性的“学习与研究”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让学生试着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主动欣赏;在“欣赏与体验”中,要求学生体会艺术家的思想和表现方法;在“观察与分析”“观察与描述”“观察与探讨”“分析与研究”“探究与溯源”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探讨;在“讨论与实践”“体验与联系”“探讨与表现”中,要求让学生先讨论交流,之后进行创作。所选的图片,在做到精美、清晰的同时,还增加了大量的步骤和示意图;每单元学习结束还设计了“单元评价”;学期结束还设计了“个人美术学习评估表”。这些设计活动都在试图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

各类优秀的美术作品,或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但它们有着相同的特点,就是其背后都隐藏着各种文化内涵。新课标要求注重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强调将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融入文化背景、生活情境,使得学习在贴近生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新修订的教科书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学习内容,如《多彩的学校生活》《校园艺术节》《留下眷恋,带走真情》等,都与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密切相关,通过学习,学生学到了绘画、雕塑、手工、设计等方面的知识,也提升了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新增加的弘扬民间美术的内容《土和火的艺术》《古城镇美术文化考察》等,在加深学生掌握民间美术功能和特点、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力,激发了学生热爱民族传统美术的保护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3.美术课程具有愉悦性

以往的美术课比较注重技能训练,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没兴趣学。但美术应当是抒感的一种方式,与唱歌、写作等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可以让学生表达自我。课程改革之后,教师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授课更自由,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灵活。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了创造性,也抒发了感情,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修订后的小学美术教科书很强调趣味性,每一课的课题都做了精心安排和设计,如《生活中的趣事》《童话里的小屋》《我在空中飞》《脚印的联想》等,都可以通过与音乐、舞蹈,或者语文、自然、科学等课程结合,开展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学生会对这样的课题感兴趣。这样的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角色作用、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先行军,高师教师要全面把握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特点,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从而推动美术课程的改革。

二、高师美术教师应具备的新理念

1.引导学生延展学习空间,深化专业理解

教师应认真学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方面重视对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体系等的把握。教学中不仅局限于教材的阅读与讲解,还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图书资料,了解美术课程教学的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记录读书笔记,积极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加深对美术课程价值、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理解,形成明确的专业定位。

2.引领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教学现状

为了使学生获得基础美术教育一线教学现状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实习期间对中小学美术教育进行调查研究,充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全面了解相关区域的美术师资状况、美术课程开课率、美术课程资源、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果,充分认识美术教师的教学研究状况,明确认识到今后将要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及早进行职业发展规划。

3.鼓励学生提前介入一线,体验教学情境

为了使学生毕业之后顺利走上讲台、当好教师,教师要安排一系列教学体验活动,包括调查研究、教材分析和优秀教学案例评析,以加强活动的现场感,并且与其他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邀请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再安排学生去其他学校进行教学实习,使学生获得感性体验,对教学有一定的认知,更好地投入以后的教学。

4.强化教学技能训练,夯实学生业务基础

一些美术教育毕业生因为在校期间没有得到很好的技能训练,走上教师岗位后,出现教学技能薄弱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欠缺的问题,教学效果不佳,缺乏职业自信。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把技能训练作为美术课程的教学重点,开展一系列技能训练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专项技能比赛,促进学生的课件制作、教具设计、表达能力等各项专业技能的发展,使学生打下扎实的业务基础,从而顺利应对接下来的教学实习和教学工作。

5.抓实教育实习,促进专业成长

第8篇

兴趣 游戏 好奇 激励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美术学习活动中去。其实,让学生亲身经历美术知识,从中体验探索美术知识的乐趣,获得美术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美术,达到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浙美版第三册第5课《小闹钟》一课中,我调用教学资源库中的各种素材,如幻灯、录象、图片等,而且还让每个孩子课前自己带来家中的闹钟,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现在市场上的闹钟的型与色,解决学习的疑惑,了解不同的造型,掌握不同的思考方向。根据需要,我自己也设计范作、制作课件,以便对学生进行面广量大的指导。由于主体的学习都能在交互中得到及时的反馈肯定,增强了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

二、搞活情境,体验乐趣

儿童的天玩、爱动,而且注意力集中不持久。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搞活情境,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美术知识。教学以游戏方式,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基本素质训练,培养学生对美术兴趣,认识美术世界,提高美术素质的良好途径。游戏式美术教学形式多样,就地取材,因材施教,让学生越学越爱学,甚至越学越有深度、广度。

如在第三册第21课《地下的故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老师带大家乘上通往地下迷宫的地铁,去游览一下地下的风光。你们观察一下地下还有什么?等会而请小朋友当解说员说说地下都有什么?”等游戏程序,使学生们都溶合进角色之中去旅游一趟,学生在欣赏了大量的图片以及影视资料后就会兴奋地、主动地说出地下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使本来抽象的地下世界现在客观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绘画素材以及提供了更好的想象空间。拓展了他们的思路,孩子们的画笔就在欢乐的游戏中掌握了知识,训练了技能,了解了方法,培养了情感。这样自由的美术课堂,让美术走近学生,学生们怎么会不喜欢上美术课呢!

三、持续情境,提升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愉快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1.选择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

画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观察前,教师先向学生讲清观察的方法、范围及任务,让儿童集中精力,做到有目的观察。同时要培养儿童画画的兴趣,使他们激发出创作热情,投入自主的画画活动中。既鼓励画自己喜爱的事物,能独立选择与自己想象目标适应的材料,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操作。如:春天来了、动物世界、海底探险、遨游太空、美丽的校园等内容,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激发美好的情感和作画的愿望。

2.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展开想象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智力的精华,是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教师要让儿童进行自主探索,培养他们艺术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多用提问、暗示、创设情境等方法进行启发和引导,以开宽儿童的思路,引起他们的思考,最终创作出富有创造性的作品。

(1)欣赏法。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欣赏教学范画和优秀的儿童绘画作品,唤起学生美感,开阔学生眼界。

(2)创设情境法。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个具体的情景,或概括出物象的基本特征,并伴有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美的情境感染下,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清晰的形象,然后进行描绘。如画鹅,给学生朗诵骆宾王的《咏鹅》诗,在抒情的乐曲中,加入河水哗哗的流动声、鹅群嘎嘎的叫唤声、赶鹅人的吆喝声……

(3)集体讨论法。教师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设想和建议,可以问“春天来了,自然景色有哪些变化?”通过集体交流,相互启发,学生的绘画内容会不断丰富、充实。

3.鼓励学生大胆作画,注意因材施教

(1)分层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渴望成功和被赏识的心理需要。当学生的这种心理得到满足时,就能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但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基础有好差之别,理解水平、分析能力、接受能力有高低之分。因此,在作画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把目标定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真正使每个学生在作画中能充分发挥,真正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引发他们作画的自主性。

(2)善待每个学生。一般来说,小学生喜欢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因此,教师要善待每个学生,恰当地把握评价的尺寸,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根据儿童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引导儿童结合生活体验进行想象,让儿童充分表达自己对所欣赏图画的感受,以及自己对创作的构想,使他们既学习绘画技能又提高美术创造想象力和表现力。教师要鼓励儿童克服胆怯、畏难情绪,放手大胆作画。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分析人物动态变化的规律,注意纹样与色彩的搭配。遇到难表现的动态,不妨叫学生模仿一下,有了体验,画起来就生动了。

四、激励评价,拓展兴趣

课堂上,我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来对待,热情关心,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坚持对每个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挑选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分析、评价;亦可请学生自己讲作画的经过和体会,组织全班学生集体交流、评价。对儿童的劳动成果,要多表扬、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要实行高分鼓励,不用低分刺激。这样,儿童会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产生浓厚兴趣,激发作画的热情,提高作画能力。

实践表明,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以趣促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去思考,愉快地去活动,主动去学习,还能使学生向“会学习、会创新、会开拓”的目标靠拢,使课堂真正成为他们交流的场所、展示的舞台。

参考文献:

[1]侯贻珍.探究教法学法,促进学生发展――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J].科技信息,2007,(21).

第9篇

看完《椅子鉴赏与制作》教学案例,我认为这节课是有可借鉴之处的。比如教师组织的“任意挑选椅子”和“场景适配挑选椅子”两个活动让学生了解椅子的制作原则,是比较有效的,教师在教学中也注重了对学生的引导。但是该课也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

1.导入环节有些唐突,开课设问“失效”

一节课,好的开头应具备两点:一是准确迅速地切人课题;二是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它的前提就是要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比较接近。因此,教师设计的策略就是要从教学内容的上下关联中或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找到“入口”。本课一开始,教师就问学生“自己坐在什么上面”,虽然这看上去像开门见山,涉及到了椅子,但会让学生一头雾水,因为学生没有任何心理准备。而且这句话与后面的“走进椅子的世界”衔接也不是很紧密。其实这一课的教学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基本上知道今天的上课内容就是“椅子”,教师不需要“绕弯子”,而是可以直接讲“椅子是同学们再熟悉不过的生活用品了,但椅子却藏着很多秘密,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起走进椅子的世界”。这样的导入既平缓又不失悬念,“秘密”与“走进世界”之间才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

2.内容安排不够合理,重点不够突出

—般来说,设计制作类的课,在新课阶段大多采用先欣赏,再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然后进入“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流程。本课课题为“椅子鉴赏与制作”,对椅子的欣赏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一定比重,而教师在教学中把“椅子的结构”放在前面,把“椅子的演变”放在后面,这显然是不合适的。这也会导致学生对椅子的欣赏如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在“椅子的演变”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对椅子的文化内涵挖掘得不够深入。在对坐具出现的先后进行排序时,学生的回答仅限于椅子的样式,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没有介绍当时的社会、历史、经济和文化背景,也没有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有效评价。

3.教师范例与本课所授“技能”有矛盾

乔老师在“教具准备”中介绍的是“卡纸、剪刀、纸杯、双面胶等”,显然,教师是要带领学生学习怎样用卡纸、纸杯等材料制作一个别样的椅子模型,但是教师自己展示的却是用废弃材料制作的椅子模型,这就偏离主题了。这节课的难点应该就是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制作既实用又富有创意的椅子,而如何利用“材料”是关键,需要教师的启发。那么,教师也应该用同样的材料来做符合椅子制作原则的椅子模型。否则,教和学就是“两张皮”,那就是“无效教学”了。

点评二(方红 由东省泰安市师范附属学校)

乔春侠老师的这篇教学案例,教学目标定位准确、设置合理,适合这一学段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使学生逐步感受椅子的文化与美感,感受设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设计兴趣,培养了学生设计制作的能力,是一节值得我们学习的好课。

一、可取之处

教学活动设计巧妙,渗透审美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任意挑选椅子”这一活动的设置有效地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挑选椅子。教师提示:选择椅子时注意椅子的功能、样式、特点等,随即从“坚固耐用”引出了明代椅子的制作工艺“榫卯结构”,并介绍了丹麦设计师威格纳设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椅子,被称为“中国椅”,使学生在了解精湛的中国制作工艺技术的同时,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场景适配挑选椅子”这一活动,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场景,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挑选椅子时很容易观察到椅子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观察、通观全局的概念,培养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审视场景。这些课堂环节的设置都为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有待改进之处

本课的设计制作部分略显单薄。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先动脑设计、探究制作方法,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做示范,效果会更好。

教师可将学生分组,给每组学生提供不同的椅子示范作品,并请每组学生先观察、讨论,再拆一拆,然后提出设想、尝试制作,尽力设想出代表本组特色的椅子。每组请一名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的设计特色和创新的制作方法。教师在总结学生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再进行关键制作环节的示范,这样能起到深化教学的作用。

三、建议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了解椅子的演变历史。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为了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椅子的来历、椅子的历史等相关文字资料及各式椅子的图片。学生通过课前查找相关资料,既能了解椅子的相关知识,同时也为在课上设计椅子奠定基础。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请学生总结椅子的文化内涵,并适时给予点拨。这样的前置教学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又可以综合利用多种资源,使课堂教学处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点评三(何军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

本课作为全国赛课活动的获奖案例,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在此不赘述。本着教学相长的原则,笔者想更多地谈一谈不同意见,不当之处恳请同仁批评指正。

1.关于学情分析和三维目标

本课的学情分析有些笼统,基本适用于所有八年级学生,缺少针对性。建议增加以下分析:执教的这所学校的地理位置,这个班级的学生有哪些特点,师生之间有过哪些默契等;如果是借班上课,该校学生以前用的是哪种版本的美术教材,在七年级已经学过哪些有关设计方面的知识等。如果教师能多做一些调查分析,就能更贴近学生实际,更接近“生本化”教学。而在三维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存在表述笼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2.关于教学环节三

“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一目标在教学中不够凸显,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课前准备好四种椅子的图片,课上让学生猜一猜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这对椅子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二是“猜”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思维层次要求较低,且图片有的是手绘线稿,有的是照片;有的有人坐,有的没有人坐,仅凭学生个人经验来做判断,效果不佳。三是本环节中的四种椅子是如何找到的,各属于什么时期,它们有什么来历,等等,这些与椅子文化相关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并未介绍,因此学生难以完全理解。本环节可以这样设计: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椅子演变历史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课上交流既是一种分享,也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教师在该环节则可以退后,起到适时点拨、归纳的作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让他们学到了知识。

3.关于教学环节四

这一环节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师设计了两个活动,用了很大的气力来引导学生一步步得出椅子的设计原则,但缺少与前面所学设计知识的有效呼应。实用与美观不仅是椅子的设计原则,也是日用品的设计原则。实际上,该原则在七年级上册就已经学过了。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实用又美观的日用产品”,教材编者在教材简介中指出,第五单元为“欣赏·评述”领域,选择一些人们生活中经常涉及到的日用品设计,以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美,存在着设计,而美与实用(功能)是一体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和分析接触到的设计产品,认识其设计的成功和不足,提高自身的审美能二力。因此,建议教师联系旧知、传授新知,节省更多的时间,将教学的重心放到环节六——利用彩色卡纸制作椅子的各种技法示范——上来。

4.关于教学环节六

本环节探讨了纸立体构成的常用技法——折、剪、粘、卷等,但缺少彩色卡纸色彩搭配方面的指导,如色调的选择、冷暖色的对比与调和等。这些技法在小学阶段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上常有运用,但面对八年级学生,应提高制作精细程度的要求:如何卷得有张力而不破坏纸的韧劲,如何折得挺括,制作尺寸如何计算,等等。另外,本环节的椅子示范教学与第四环节的椅子设计原则的衔接不够流畅,缺少对椅子实用功能方面的设计要求(在环节八的作业设计中也存在这个问题)。建议教师运用物理学的相关知识,增加椅子的承重设计,根据椅子功能和环境设计出合理的样式,使教学向“深”层推进。

点评四(王吉利 河北省廊坊市刘宋中心小学)

一、可取之处

1.本课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师有效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探究和表现,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如教学环节三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四把椅子按年代排序尤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感悟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内容丰富。教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使信息传播效果最大化。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包括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椅子、不同颜色和样式的椅子、不同用途的椅子、具有创意的椅子,以及手工制作的椅子,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

3.重视多元化评价。教师以举办“八年级椅子新品会”的方式展评学生作品,并以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体会到设计创造的快乐。

二、不足之处

本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繁琐,一节课所承载的信息量较大。因此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会占用过多的时间,而使学生动手制作的时间缩短,这有可能会影响学生作业的质量。

三、建议之处

1.本课教学环节六和教学环节七的目的都在于让学生欣赏手工制作的椅子,启发思维,所以,教师可以将这两个环节合并成一个环节。

2.教师可将教学环节七中大师的“会变形的椅子”放在教学环节五,与有创意的椅子一起展示。

3.教师演示用彩色卡纸做椅子模型的环节,可以改成给每个小组发一个用卡纸制作好的椅子,让小组去探究椅子模型的制作方法,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点评五(张其萍 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夺学》

一、本课亮点

1.教师一开始就把本课学习的内容“欣赏、了解椅子,动手制作椅子小模型”公布出来,做到了使学生心中有数。教学目标明确,过程清晰,层层推进,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得知识的认知,体会椅子的美感,将实用与美观的概念贯穿于整堂课中。虽然本课要讲授的内容很多,但教师能够有条不紊地一个一个环节有序执行,教学思路清晰,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理想化的教学状态。

2.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营造合适的氛围,让教学在特定的情境中展开,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知识积累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如在“了解椅子的演变”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给四把椅子按年代排序,并说出各自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会并懂得了不同时代的椅子有着不同的造型与风格,增长了历史知识。又如,在“场景适配挑选椅子”这一环节,教师更是将之细分为两个步骤,先是让学生了解不同场合的椅子有它特定的样式,然后设计了一个为特定场景配上合适椅子的环节,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与场景相适配的椅子造型,将椅子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梳理清楚,进一步明确了“实用与美观”这一基本原则在椅子设计、摆放时的重要性。

二、思考与建议

1.在椅子赏析的教学过程中,按年代为椅子排序花费了不少时间,这个看起来非常具有创意的教学环节注重了学生对椅子历史知识的学习,但毕竟有些肤浅,因为椅子从它的年代特征来讲,并不是像教师讲的那样单一和绝对的。我们不妨在椅子的趣味性上做点文章,比如做一做“抢椅子”的游戏,讲一讲古代帝王“坐龙椅”的含义,或者谈一谈“中国好声音”中导师为学员“转椅子”所表达的意思,等等,让学生将椅子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从结构、历史、人文等多方面来赏析椅子,这样学生可能更有兴趣。

2.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进行椅子的制作,然而教师将过多精力放在椅子的欣赏和了解上,经过一场容量丰富的“椅子盛宴”的“视觉轰炸”,学生的确增长了椅子的知识,但在制作能力上却不见得有多少提升。另外,教师在演示制作方法时先后两次让学生欣赏了椅子的示范作品,有老师的,也有设计师和同学的,这样做看似增加了范作欣赏的数量,却也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让人有一种教师舍不得放手的感觉,从而使学生的制作时间更少了。建议将两次欣赏合并优化,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学生的动手制作上。

点评六(白云云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一、本课优点

1.本课脉络清晰,教学过程十分顺畅,教学环节衔接合理,通读整篇案例时感觉“一气呵成”,展示了执教者成熟的教学思路。首先,教师紧紧围绕本课主题,在导入环节就借助常见的情境来推进课堂,引导学生关注平时不太重视的座椅,为展开课堂做好牵引;随后通过图片欣赏和游戏,带领学生认识椅子的结构、理解椅子的发展,为设计椅子积累一定的原始资料。其次,教师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关注椅子设计的基本原则,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何谓“实用”和“美观”。最后,教师分别通过“欣赏优秀案例”“教师示范”和“欣赏同龄人优秀作品”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参与设计实践的兴趣。

2.本课紧紧围绕教学重点与难点展开教学活动,带动了课堂的气氛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推动了课堂的有效进程。比如,“从古至今椅子(坐具)发展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一抛出,就能引发学生对椅子的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考,不仅促使学生思考椅子与时代的关系,也能让他们明白椅子设计的意义,自然而然对“设计”产生了一份责任感,这是完成本课既定内容之外的情感升华。又如:“任意挑选椅子”和“场景适配挑选椅子”这两个活动均强调了师生互动,明确了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原则。教师仅仅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引出了一个话题,由学生来完成余下的任务。这种不以讲解为主,重参与、重讨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和配合教师的教学,完成教学目标,而这些都建立在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得与失的前提下。教学不是表演,需要教师将“学生能获得什么”作为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依据。

二、本课不足

1.本课属于“欣赏·评述”与“设计·应用”两大学习领域,展开的教学内容难免过多,用一节课完成具有一定难度。我觉得可以将其延伸为两节课,或者有侧重点地进行压缩。比如,第一节课以“欣赏·评述”为主,解决“理解椅子设计原则”的问题,第二节课以“设计·应用”为主,解决“制作有创意的立体纸椅模型”的问题。如果认为两节课拖沓的话,我认为可以删减“欣赏·评述”中的内容,给学生留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和创作。

2.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最好在学生创作的“引导”方面有所保留,不用讲得太全面。比如,在学生尝试制作立体纸椅之前;教师先展示了一些优秀的椅子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椅子的创意;然后又亲自示范,从制作方法的角度来阐述椅子的设计;最后又出示了大量的视觉材料——同龄人制作的椅子,再次启发、引导学生。如果站在“欣赏”的角度,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的确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触动,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但是如果从“实践”的角度来考虑,这样的介绍会给学生的设计思维造成一定的负担。我们是否应该关注这一点:国画中“留白”的艺术有时并不局限于寸尺之间,“留白”也应出现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一点思考的余地,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这些教学步骤也可以保留,我建议等学生完成自己的设计之后,或者在“椅子新产品会”之后,教师再适时地展示、作对比。相信这样,学生看待这些例子的眼光和心情又会不一样。

点评七(吴家仁 浙江省庆元县城东小学)

认真看了《椅子鉴赏与制作》教学案例,我对该课有了以下几点感受,在此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有的放矢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是否具体、准确,是否具有操作性,必然会影响一节课的质量。乔春侠老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对了解、掌握与运用分别做了详细的解读,三维目标全面且具体。整个教学案例通过分析椅子结构、了解椅子演变、联系生活、展示创意、教师示范、学生创作和作品展示评价等环节来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并顺利突破教学难点,内容丰富,环环相扣,流畅地完成了教学活动。

二、挖掘教材关注内涵

乔老师在课堂设计中,加入了“了解椅子的演变”这一环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各个时期的椅子排序,探究各个时期椅子的演变和特点。这个环节挖掘了椅子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在“联系生活选椅子”环节,教师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椅子,并为不同的场所选择合适的椅子,让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这就是《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提到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目标之一,即“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三、先学后教探究生成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更多的探究和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中很重视的问题。但本课的一系列活动,大多是以学生欣赏、教师讲解为主的,缺少放手让学生学习探索的环节。其实教师可以把“了解椅子的演变”“联系生活及场景适配挑选椅子”等几个环节整合为一个活动;还可以将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设计为学生课堂的学习资料,将椅子的演变、功能、创意等知识点和要解决的问题设计为表格式的作业纸,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教师再加以提升与完善,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突出重点轻松高效

“欣赏·评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内容都可以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教师在课堂中要懂得取舍。乔老师的教学案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过多,占了整堂课较大比例,而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制作的时间偏少。其实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打开一扇门,这堂课就是非常成功的了,不需要做到面面俱到。教学就如同写文章,详略得当才能重点突出,学生才能学得更轻松自在。

五、引导评价提升素养

美术课堂中的评价环节,通常都是采取易于操作的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学生在互评和自评时,常会遇到评价不出来或是评价混乱的场面。教师在评价环节可以利用板书或PPT给予学生提示和引导,让学生从美术作品的造型、色彩、功用及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也可以出示评价的范例语句,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评价中不断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美术素养。

点评八(金华安徽省蚌埠蔡远学校)

笔者先后在安徽省和全国中小学美术课比赛现场观摩了乔老师的现场教学,有幸再次研读该课教学案例,然后在我校相同年级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以上这些经历的基础上,我浅谈一下对该课的几点感受。

一、值得学习之处

乔老师在教学中很好地处理了提高“欣赏能力”和“美术技能”的辩证关系,把握了美术教学的学科特征,有效地为学生营造了体验式学习的氛围。

首先,乔老师在“教材分析”中明确了本课教学内容属于“欣赏·评述”和“造型·表现”两个学习领域的综合,将欣赏中的“美”的体验和创作实践中的“术”进行了整合。“教学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欣赏和设计制作的能力”,这样的设计就能为课堂教学确定主体框架。

其次,乔老师在组织教学与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明确提出学习内容:先欣赏和了解椅子,再动手制作椅子小模型。这为学生确定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在“美”的体验过程中,乔老师先易后难,从“椅”和“凳”的区别人手,再了解椅子的历史演变过程。这样教学可以让学生得到认知性提升。然后,乔老师重点介绍了明代的椅子,这不仅是对经典作品的重点欣赏环节,也是本课对“美”的认知提升的环节。

第三,乔老师设计了“任意挑选椅子”和“场景适配挑选椅子”活动,用来检验学生“美”的感悟能力。这样的活动一方面是让学生认识和应用“美”,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椅子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还可以为提高他们对“术”的理解提供实践平台。因此,本课中的“术”不仅体现在学生创作实践中的制作技术,还表现在他们对“美”的选择能力。这样及时的教学检测和教学提示对于提高学生的认知生成性有明显的帮助。

二、商榷之处

1.教学内容太多,学生的学习压力太大

本课教学中不仅有椅子的鉴赏内容,’还有椅子的制作内容,而椅子的制作内容中又包括制作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创作两部分。在现场观摩中,我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大家都处于一种紧张的学习状态。乔老师希望通过一个课时的教学,让学生获得很多的知识,这样就会使学生缺少必要的知识感悟的机会,难以形成应有的活动交流。这样的教学没有很好的节奏性,也不能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过程。

2.教学实践中学生获得生成性知识的空间不够

由于本课教学内容过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更多地进行互动和交流,就很难得到高强度的学习生成性知识的训练。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能会形成学习上的被动性和依赖性,而不利于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样,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很难有机会进行愉悦的交流和活动,也就不能构建轻松课堂、愉悦课堂和生命课堂。

3.教学内容设置的知识比重前后失调

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本课最难把握的是如何在一个课时内完成教学。也许乔老师的教学基本功较强,她在教学案例中很好地处理了鉴赏和制作的关系。但我在借鉴乔老师教学经验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教学内容的前重后轻。同样,这也是其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现象。在教学中,如果鉴赏过程的时间太长,会严重影响后面的动手制作过程,就不能为学生知识的外化提供过程性的保障。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教学内容的比例,营造均衡课堂,保证学生获得知识的均衡性。

点评九《杜志君 上海市周浦育才学校)

椅子作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乔教师将学科知识融人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现实生活,注重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的统一,使学生形成了设计意识,提高了动手能力。以下是我读了乔老师的教学案例后的一些想法。

一、可取之处

1.从教学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本课的课堂导入采用的是直接导入法,粉笔板书课题和要点,以及翻开教材让学生阅读等传统教学手段,在公开展示课上我们已经较少看到,特别是在青年教师的课堂上更为少见。我认为传统教学手段看似简单却很有实效,是不应该丢弃的。在公开课上,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在情境导人中追求悬念、追求新奇,也很少看到粉笔板书,即使有,字却不敢恭维,教材更是形同虚设。所以说,在现代网络条件下,乔老师在多媒体教学中融合传统教学方法是值得借鉴的,在一味地求新求奇的公开课教学中反而显得自然清新。

2.学生作品所体现的创造性的匮乏来自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井口大小的天空,在狭窄的视觉空间内自然不会有大的创造天地。椅子的变革就是一部浓缩的设计史,与当时的材料、技术有着紧密联系,所以椅子是家具史里最丰富的一个样式。在本课中,乔老师通过现代媒体为学生展示多样的椅子造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材料,让学生在椅子作品的比较中获得直接的体验。眼界决定境界,当学生面对如此丰富而富有个性的作品时,会在感官和心理上获得一种认知,那就是设计创作不是千人一面的复制。

3.初中美术设计教学毕竟不是专业教学,不可能也没必要涉及系统的知识和方方面面的内容,但也应该通过安排特定内容的学习,大体地了解其基本常识。在本课中,师生之间传递和交流的信息量是相当大的,教学环节也比较繁杂,如了解椅子的历史、挖掘椅子的文化内涵、联系生活选择椅子、根据场景适配选椅子、欣赏创意十足的椅子、展示废旧材料制作的椅子、教师示范做椅子、欣赏设计师和同龄人的作品等,但乔老师对教学环节的安排还是合理有度的,环环紧扣地引导学生获得对椅子设计的认知,从而激发出学生设计创造的热情。

4.“课标”指出,美术的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的学习,而是一种文化的学习,所以,我们应该在美术教学中注重美术与文化的结合,拓展美术文化的视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每一件椅子的作品都留下了当时文化艺术变迁的烙印。在本课中,乔老师通过展示我国古代椅子的变迁,挖掘椅子蕴含的文化内涵,折射出椅子的形式结构和功能变迁中包含的传统礼仪,凸显了美术教学的人文性。

二、两点建议

1.从教学案例来看,我认为教师缺少对椅子的基本结构的分析。其实,我们可以把椅子看作是由一个立方体(凳面以下)和一个直立面板(椅背)组合而成的,我们只要不断地改变这两个基本形体的样式,添加和减去一些部分,就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椅子。只有把握最基本的设计原理,才能在结构创造中感受椅子功能和形式相结合产生的美感,才能在作业实践中不偏离椅子的本来面目。

2.要获得丰富多样的作业,作业材料的选择同样至关重要。本课作业的材料基本以面材为主,而我认为,在椅子设计中,线材和体材也是很值得尝试的。如果教师尽可能地多提供一些素材i那么学生就会给你更多惊喜。同时,教师在制定设计作业要求时,要做到有目的地创意、设计和制作,不妨先让学生定个主题,如学生想设计的是一个电脑椅,那么再考虑采用什么样的造型和材质,而不是随意做个造型再来自圆其说。

点评十(郝丽丽 河北省廊坊市第四中学)

一、本课亮点

1.本课所选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教师通过“给椅子排序”“任意挑选椅子”“场景适配挑选椅子”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椅子的鉴赏能力,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给椅子排序”这个活动设计得很好,教师通过竞赛的方式鼓励各组学习,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教师的教具很有特色。教师通过展示彩色卡纸、纸杯,以及各种椅子模型等,使学生眼前一亮,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3.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很到位o这个“到位”主要是指教师在把握美术课程标准、了解编者意图的前提下,能站在整个学段、整册教材和一个单元的高度把握本课教学内容。只有教师自己认识“到位”,才能引导学生学习“到位”。

二、不足之处

1.教育要公平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如果教师只关注好学生而忽略学困生,将不利于后一类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提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做到“堂堂清、人人清”,而这一点在本课教学案例中体现得不明确。

2.增强时间意识

教师对教学时间的分配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环节是否设计合理,以及教学是否高效。如有的课前松后紧,有的课前紧后松;有的课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有的课延长了时间。这都是由于教师的安排不合理造成的。教师只有合理安排各环节的时间,这节课才能达到高效,这一点在该课教学案例中也未能体现出来。

第10篇

一、开发资源,创新“玩”的材料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受制于教材,围绕教材教学生,不愿创新,造成了课堂的古板、无趣,导致学生被动,没有生机。新课改以来,倡导用教材的理念,教材不再是教学中唯一的资源、标准,只是教师用来实现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素材。在这种新观念下,教师需要不断开发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资源。在小学美术课堂上,为实施“玩”美术活动的需要,我们就要从学生们的兴趣点出发,创新“玩”的材料,使他们更加乐意“玩”,“玩”得更有美术意义。

例如在学习《鱼儿游游》时,我先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水下世界的视频,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在水底下,还有一个丰富、立体的世界。接着,我为同学们提供各种各样的美术创作材料,有彩色纸、橡皮泥、胶水、剪刀等,结合他们手中已有的水彩笔等,创设一件美术作品。指导学生设计自己创作的思路,选择和领取教师提供的材料,分小组动手合作创作。很快,绘画、手工作品等各种各样的水下生物世界的作品就出炉了。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提供的美术材料为学生们的美术创作打开了源泉,多样化的材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美术表达,在学生选择的过程中,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启发。拿到材料后,学生们在合作玩美术中,思维得到了锻炼,美术意识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

二、开放时空――拓展“玩”的空间

规矩和创新是一对矛盾关系,一定的约束是学生创新的需要,能为学生们的发展提供有序的环境,然而,过于强调规矩,追求秩序,会使学生们在循规蹈矩的活动中丧失创新的活力,安静的课堂下是一摊不流动的死水。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需要有创新意识的开放性人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开放的环境。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要把好纪律的度,给学生们提供自由创作的环境,开放“玩”的天地,使他们在放手玩的过程中,产生创新的灵感。

如学习《美丽的印纹》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们在观察、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各种印纹产生的美的效果,并学会制作这样的印纹。但是,这样的课程内容也容易带来学生们破坏班级、校园卫生的情况,造成有些教师故意不上印纹的内容,这是得不偿失的。这节课我是这样上的,首先使用多媒体,展示很多印纹制作的图画,引起学生们的兴趣。然后,我示范做了一幅画,指导学生们制作印纹的方法。接着,让学生们使用美术纸和各种墨水作为素材,选取自己喜欢的各种物体拓印图案,创作自己喜欢的图画。但是提出几点要求,不能在墙壁、地面、书桌等处拓印,保持卫生等。这样,学生们在规定的美术纸上,发挥想象的作用,创作美丽的印纹,成功的创作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制作印纹的活动中,看似简单省力,似玩似学,但是由于有了学生们思维和想象的发挥,富有了美术教学的意义。教师要处理好学生成长与成长代价的矛盾,为学生们自由创作提供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自由的天空中展翅飞翔。

三、注重指导,提高“玩”的实效

在美术课堂中的“玩”与学生们漫无目的的瞎玩又是有区别的,“玩”美术是把玩作为实现教学目的的载体和手段,其本质是使学生们学会一定的知识,发展一定的能力,使他们在轻松的形式中产生对美术的兴趣。因此,在“玩”美术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教学主导的作用,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们玩的方向,在玩中触发他们思维的灵感,拓展他们想象的空间向,提升课堂中“玩”的实效性。

如《我在空中飞》的学习内容,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引领。先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长出了翅膀,飞翔在广阔的天空之中,然后,我问:“小朋友们,你们在飞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想法?”学生们的思维很有自己的特色,那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想象,他们纷纷抢着发言。在学生发言后,我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以及从同学那里获得的启发,创作一件美术作品,要求表达自己的真实想象,同伴之间可以相互参考,但不能雷同。这样,经过一节课的努力,丰富的成果出现了:有贴纸贴成的城市、森林、河流,有用画笔画出的美丽人间,有橡皮泥制作的各种飞鸟、人物等。

第11篇

关键词:乡土资源;实践活动;美术教学;筛选;整理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086-02

一、以龙胜的地方自然资源和民俗风情为素材,进行“欣赏与评述”、“造型与表现”

在教学中把一些具有地方乡土特色的建筑物、器物、建筑图案和艺术品作为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欣赏,并用美术形式与手段表现出来。

(一)开展欣赏与评述教学

搜集龙脊梯田摄影图片,搜集家乡的建筑图片开展欣赏与评述教学。在此基础上,如:自编校本教材“艺术家眼中的龙脊”,从知名艺术家的画龙脊的作品,画龙胜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探析龙脊的自然风光之美,了解龙脊杆栏式建筑民居“吊脚楼”之美。侗族的风雨桥和鼓楼,也是龙胜的特色建筑,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自己的家乡。通过对地方美术经典的自然风光的学习,让学生对龙胜的地方美术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让学生在欣赏中领略乡土文化的魅力,增强其对本土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将本地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造景观引入写生教学

在龙胜的地方资源中,自然资源及自然的人造景观(建筑、遗迹等)是最直观、也是最贴近学生的美术素材。对于龙胜的孩子来说,这里的千层梯田、吊脚楼等景物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常常因为熟视而无睹,未能发现其中蕴含的地域之美。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身边常见的美术素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再表现”。龙胜的“龙脊梯田”可以说是龙胜的一个符号,说起龙胜,人们就会想起龙脊梯田。龙胜特有的民居建筑――“杆栏式”吊脚楼、侗族的风雨桥、侗寨的鼓楼,也是龙胜乡土民居的代表建筑。在教学中,带领学生零距离观看风景及建筑,进行写生教学。比如,和平小学组织学生去龙脊景区采风,利用集体春游和秋游的时间拍摄地方美景;平等小学和乐江小学组织学生置身于侗寨,感受祖先创造的侗族民居――鼓楼、风雨桥;其他很多学校的学生进行“景观仿造”,观看龙脊梯田景点的摄影图片,苗族、瑶族、侗族、壮族、汉族的民居图片,进行绘画练习。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对龙胜梯田之美、少数民族的建筑之美有了更深的体验,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也学会了表现地域之美。

(三)民风民俗入画

通过了解本地少数民族风情,通过参与民俗节,让少数民族风情走进绘画作品。龙胜县自宋代以来陆续迁入瑶族、侗族、苗族、壮族、汉族等民族,在日常生活和劳动过程中保存着许多古朴、独特的民间文化。

少数民族民俗节庆资源丰富而独特,文化悠久灿烂,民族节庆节事一年四季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风俗习惯、民间艺术古朴纯真,饮食习俗别具一格;民族建筑古朴艳丽,民族服饰典雅艳丽,民族歌舞妙曼动人,民族体育竞技妙趣横生。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把这些民风民俗用美术的语言表现出来。

1.让学生观察民族服饰,并用于创作表现。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民族的服饰,使他们对本地的民族服饰有深刻的印象。说起龙胜的少数民族,学生就会想起苗族、瑶族、侗族、壮族这四种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会想起红瑶和盘瑶、花瑶的服饰上精美的刺绣装饰;会想起色彩简洁明快的壮族服装和花毛巾做的帽子;会想起每个民族特有的造型精致的银手镯、银项圈、银头饰等饰品。

2.让学生参与民俗节庆的活动,作为学生创造表现的主要内容。红瑶红衣节、晒衣节等节庆已经推向了全国,成为全国民族节庆品牌。在晒衣节,红瑶女将会展示瑶族的“长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还载歌载舞,欢庆节日。另外,侗族的“武圣节”、“长桌宴”是最具特色的,当天侗族还会唱侗歌,表演多耶舞、芦笙踩堂等。龙脊梯田开耕节会举行祭祀、放水、开耕、好汉爬龙脊等活动。这些民俗风情成了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时,在了解这些民族风情后,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分类整理,编成教学案例,指导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表现。中小学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表现民族风情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市级、区级等各类绘画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现在,凡是美术竞赛,90%的学生都会以民族风情为内容来创作,而且效果良好。以绘画比赛这个载体宣传了龙胜的少数民族风情。

二、以龙胜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为依托,参与“设计与应用”

利用乡土造型材料,开展工艺美术创作活动。龙胜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民间美术的依托和生存土壤。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龙胜民间艺术,龙胜的中小学都开展了“民间美术进课堂”的系列活动。有的学校以侗乡草编(编草龙、编草鱼等动物)为主题、有的以瑶族的刺绣为主题,组织学生学习农民画,或者以本地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情为内容的海绵纸板画和木板木刻版画作品,创造了木糠贴画、五谷贴画,这让学生受到了民族文化与艺术的极大感染。我们对龙胜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发挥了民间美术的趣味性和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也为本地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学习中还发现了乡土美术的特色和风格,历史、发展和现状,体会到了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制作中传承了本土美术的创作技能,延续和发展了乡土文化的命脉。

三、以龙胜民俗文化活动资源为契机,开展“综合与探索”

龙胜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有各种民俗节日及社区文化活动等,是开展地方美术学习的契机,也是学生参与地方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途径。

结合民俗活动的主题,开展校园美术制作与展示活动。每年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美术竞赛活动,以图片、文字简要介绍家乡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学生现场创作以歌颂家乡和家乡少数民族为内容的绘画作品,现场制作工艺品(草编、刺绣、纸制作的建筑等),电脑制作课件。

学生策划活动、自主探究、切身体验等活动作为美术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总之,挖掘龙胜的地方乡土资源,应用于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有助于本地美术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美术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有效地推进美术课程改革。对于合理改进美术课程结构及培养学生热爱本土艺术,弘扬优秀民族和民间文化,促进地方有特色的民族地区美术教育得到更快、更好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付茁.教育科研课题组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7).

[2]唐海虹,金正海.挖掘乡土造型资源开发学生创造潜能[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3]黎灵伟.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J].琼州学院学报,2008,(S1).

[4]朱春桃.利用本地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学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02).

[5]丁晓华.农村小学美术课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体会[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03).

[6]张雪峰.农村贫困地区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美与时代,2006,(06).

[7]徐海华.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05).

[8]张丽丽.利用乡土资源 开发美术课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02).

第12篇

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装备,信息技术服务于学校教学活动,在南京的教育技术装备发展过程中,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投入与装备,已经普及到了每所学校。通过不断地投入与更新完善,今天的教育技术装备,尤其是信息技术类教育装备,在常态化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网络机房的建设,在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活动的同时,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如语音教学、英语听力的训练与考试、数据采集、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给教学活动带来的种种便利。如何让信息技术、网络机房更好地为学科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服务,提升信息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率与使用空间,让我们的教育与学生的学习得到更大的发展与成功,这是我们教育部门所需要思考与研究的,也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的方向。

数字技术在美术课标教学的目标实现与要求,可以围绕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具体要求,结合课标中所涉及的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软件运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表现形式所要求的思考与运用,通过两者的结合来进行学科问的试验与尝试。

南京市教育装备在服务教学、服务学校的同时,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中,就数字美术画板的装备,如何结合网络机房的特于美术教学活动做了这个项目的整合计划,在该学科的拓展与实践方面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与设计,并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使整个项目从项目的论证,政府采购到装备、验收,再到培训、竞赛以及课题的研究与总结,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装备理念创新的尝试,为探索和诠释新课改过程中教育技术装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做一些实践。

通过实践,明确目标:在数字化环境下数字美术画板与美术学科的整合与应用。体现教育活动中技术装备的新理念与管理模式上的探索。

围绕这个目标的实现,我们通过加强与教学课标、教学研究、技术应用、科技研发等领域专业人员的共同研究与探索,积极寻找一条适合新课改要求的装备与研究、管理与培训的模式与方法,体现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的建设、配备、管理、应用、研究、培训、竞赛等内容的具体体现。

二、研究方法与方式

(1)座谈与研讨。通过与课程编委、学科教研、教学一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教师、产品研发等专业人员座谈、研讨,同时通过积极组织撰写文章等形式收集意见与建议,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框架研究与素材构思。

(2)对数字美术产品的了解与实验。针对教学要求,通过与产品研发人员的沟通,引进、推荐不同产品进行对应功能的了解与认识,在向使用产品的学校教师深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教学中的内容进行调研与产品性能试验,收集整理出适合教学需求的功能与要求。

(3)策划培训计划与量化培训内容,明确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应用数字美术画板的教学要求与技能要求的掌握程度及实现目标。

(4)组织竞赛活动与作品(论文、课件、作品)的收集。

(5)课题的研究。新技术应用与学科整合的意义与价值的研究,为形成新的装备理念的研究提供基础材料。

三、项目的实践

1.认识阶段

2009年度至2010年度初期,我们在主任室领导下,根据教学的需求与目标实现,在美术教学课标的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注意到未来美术课标中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与要求,为能够准确地达到这个环节的要求,主动与课标组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其教学课标的要求以及目标的实现,并结合对数字技术产品的研究与了解,针对数字美术画板系列产品,加大了研究力度,通过不断深入研究与研讨,对数字美术教学活动的情况及目标有了一定的了解,结合信息技术的特性与产品本身所特有的优势,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活动,并通过专家、教师的一些前期试验结果的分析与验证,得出了充分的论断,明确了数字美术画板这个新项目装备对美术教学所产生的意义与价值,为后期的试验项目装备、项目研究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依据。具体内容参见参考文文献[1][2][3]。

2.筹划与启动阶段

2010年度,为了让学校教学人员更好地了解与使用该系列产品,使其更好地服务教学、融入教学,在主任室的领导下,我们在进行装备计划编排的同时,针对这个新项目的特点,做了全面推进的思考,并使该项目的建设与研究完整地呈现出技术装备与管理应用的体系特色。具体做法为:项目的标准制定工作、项目的装备过程管理工作、项目的教师培训计划工作、项目的应用拓展与作品竞赛等实践工作、项目的课题研究工作,内涵形式整体提出并分阶段地进行,最终将形成一个系统的工作系列,为后期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根据项目设计与布置,在完成数字美术画板装备启动的同时,安排了一系列的培训与活动:

(1)下发《宁教备通知[2011]14号》。

(2)汇总并落实区县学校申报教师培训名单。

(3)培训计划的实施。

(4)培训人员情况:分别组织了3个班(A,B,C),安排了近10位优秀教师、专家讲座,其中计划培训人数为126人,A班每人分别达20课时;B,C班每人12课时。

(5)落实数字美术画板教师技能培训课程。

(6)“数字绘画技术在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课题开题、结题会议。

3.计划实施与过程管理阶段

第一阶段:

装备先行。在将此系列工作计划做了充分准备后,2011年下半年启动了10所试点项目学校的装备工作,并根据装备计划采取了1+1模式f即每所学校1套网络版数字美术画板+1套单机版,含软件),并通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从项目招标公示、产品展示推荐、政府采购、装备事实与验收等),完成了该项目的调试、验收等装备工作。同期,召开“数字绘画技术在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课题的开题会议,启动工作正式开始。

第二阶段:

整体推进。在2011年度,依据工作整体计划,我们通过联合市教研室、电教馆、小教培训中心和白下区进修学校、区装备办和南京茂立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技术与专业人员,组织专家与学科人员集体讨论研究,在做好常规技术应用培训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份相对完整的《2011年南京市中小学美术教师数字化美术教育培训计划》。在培训计划与项目中,针对已装备项目的学校以及没有装备该项目的学校教师,分别组织了不同课时、不同要求的技术培训计划。并分别在玄武区南师附小启动了一期基础培训,组织在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后五期系统性和三期基础性的技能培训班的计划落实工作。

第三阶段:

成果展示。在执行的计划中,根据培训内容的进展情况再结合项目的验证工作,在培训计划完成的同时,我

们还进行论文、课件、作品的提交、评比等工作。2011年9月,组织专家、评委,分别就教师的论文、课件、作品和学生作品进行了收集整理,通过评选推荐出一批教师与学生的优秀作品,并于2011年10月10日在鼓楼区芳草园小学,举办了南京市中小学数字美术作品颁奖活动,为该系列活动的圆满结束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

课题开题。课题开题是伴随着项目的启动,同时结合整个项目的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计划的执行同步进行的,在执行项目开展与活动落实中结合着课题内容。体现在课题实施计划、课题研究内容等项目上,明确课题目录、名称等,确定任务与要求。

4.成果展示与展望

通过这次活动,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配合下,我们在计划和落实中注意收集整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

收获一:各类作品

(1)作品上缴情况

根据装备计划的落实情况,要求10所试点学校及前期参与过装备的学校,在对该项目的试验装备与管理应用培训的同时,对教师、学生进行论文、课件、作品的收集与上交,作为培训与学习考核的成果。共收到258份作品(经过筛选后的),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作品获奖情况

通过专家评选,分别优选出:

①教师论文: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2名。

②教师课件:二等奖2名。

③教师作品:一等奖8名,二等奖15名。

④学生作品:一等奖24名,二等奖34名,三等奖48名。

收获二:资料与队伍建设

(1)资料的收集

①教学光盘。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我们在做好计划的同时,同步收集相关教学活动的录像,将每节课程都做了高清录制,并分别整理,形成了一个系列的教学模板,为后期教师的进修与学习、观摩与赛课等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与样板,为今后数字美术学科的交流互动与推广提供了基础数据与资料。

②课件、论文、作品。通过对课件、论文、作品的收集,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学习与体验新技术的应用,通过不同形式的阐述,分别对信息技术产品与学科之间的整合与应用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让教学理念在新的技术载体中能充分展现出来,让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③艺术鉴赏与学习途径的拓展。通过网络技术环境的搭建与应用,增加了对艺术鉴赏条件的改观。通过网络进行资料、作品的收集与整理,扩充了教学鉴赏途径,给教学活动带来了更便捷的鉴赏环境与学习条件,让更多的名家与作品展现在教师与学生面前,让视野更加宽阔。

(2)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一线教师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学习与应用,为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技能掌握和学生的培养提供了条件。数字美术画板培训计划在学校装备建设与学科整合应用的实践中启动,只是该项目在装备过程的一个阶段,就组织培训情况而言,有几点体会与感受。

①区县装备部门在配合报名上积极性很高,报名人员踊跃,体现了学校教师对该项目的重视与关注,也体现了对新技术与学科整合及应用方面的关注。

②教师冒着酷暑积极参与这个培训活动,让人感动,尤其是高淳、溧水、六合等路远区县的教师,体现了教师队伍自身对业务知识提升的愿望。

③培训中,教师态度认真,求知欲强。表现在有一定美术功底的教师身上,他们在掌握基本要领后,能很快地运用新技术手段达到培训与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达到了培训的目的,为学科之间的整合与应用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期的学科发展与推广提供了借鉴。

④通过此次培训与活动的开展,让一部分教师在得到基础知识学习与掌握的同时,也让一批孩子得到了对该项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为后期新课程的学习、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收获三:课题成果

课题的成果是在结合装备管理过程中所进行的各个项目成果,也是这次数字美术画板项目装备管理过程中的一部分,与课题的研究成一个体系。具体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①经教学实践检验,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案例及其配套使用的教学课件;

②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③数字绘画课程产生的美术创作作品;

④数字绘画课程教学教程录像;

⑤课题组在综合实践课程与课外活动方面的经验总结;

⑥数字绘画课程公开教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录像;

⑦数字绘画教程发表。

收获四:教育技术装备与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与实践

教育技术装备在教学活动中的研究与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互动)与成效。加强课标学习,加强与教研、教学一线教育专家、教师的联系与沟通,加强同技术研发与应用技术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做好新技术在数字校园环境下的学科整合与应用的整体项目策划与方案实施。为使学校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在提供技术装备硬件的同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多部门联合做好指导、服务工作,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效率。

5.感悟

数字美术画板的装备工作,是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2010年度工作计划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学科教学活动中的一项尝试性建设工作。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标准研究与方案论证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后,组织并形成了采购计划与标书。通过政府采购,分别在南京市的10所不同学校(高中、初中、小学)进行了装备,加上此前一些已经试验过学校,通过数字美术画板在学校装备建设与学科整合应用实践计划的实施与应用研究,整理并总结出了一些装备管理工作中的探索与体会。在得到区县、学校装备与教学人员一致好评的同时,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在应对未来新课改要求与装备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研究与项目建设,应在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牵头的形式下,以信息技术装备为龙头,由各有关教育理论研究部门、教育教学管理部门、教育技术装备部门、教学一线的专业人士和科技研究、产品研发企业等部门、人员共同组建一支队伍,通过对技术装备的研究,形成指导、利用技术装备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全新现代教育模式。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通过此次对数字美术项目的装备管理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实践,收集并获得了一些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方面的资料与体会。希望这次的实践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信息技术服务学科方面走得更远,使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知识的学习能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我们作为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一员,有信心、有能力使技术装备服务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为教育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尽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彭博,信息、美术共创奇葩冲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6: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