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

时间:2022-02-19 06:30: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国演义主要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

第1篇

暑期《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

这几天,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这本书以后,使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内容讲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描写了近百年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人物有: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在书中,我知道了像诸葛亮那样足智多谋的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管别人有什么计谋都瞒不过他。所以刘备通过三顾茅庐终于把诸葛亮请出山。

在书中,我觉得最感人的故事是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由于诸葛亮足智多谋,用兵如神,这使的周瑜非常的嫉妒,小心眼,他把诸葛亮看作是东吴第一大敌人,就非常想害他,于是找借口对诸葛亮说在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这当时没有造箭的条件下却要他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弓箭,如果完不成就要严重惩法。但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凭诸葛亮的智慧和学识,在三天之内向曹军“借”了十万余支箭,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要学习关羽的英勇无敌和宁死不屈的精神,还要学习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足智多谋,学习他的各方面的知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2篇

前一段时间,我听到同学们说《三国演义》里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我听得十分入迷,可又觉得自己已经不像是他们的同学了,我掉队很远了。我有点着急了,如果不赶紧读这本书,我和同学们就没有共同语言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范文,供大家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范文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首大气磅礴,气势宏伟的赞歌拉开了三国的序幕。《三国演义》,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它记录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描绘出杰出的历史人物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最辉煌的历史巨著之一。细细品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罗贯中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灵武帝中平元年到晋武帝司马炎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从黄巾之乱开始,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再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三分天下,直至三国统一归晋的故事。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诸葛亮是“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具有料事如神、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大事,且将天下三分的鼎力局面准确预知,出山后一展其雄才大略,巧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设空城计。他的事迹激励我努力读书,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曹操乃一代奸雄,他提出“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可是他没杀自己膝下的刘备,又让我看到了他的大度。刘备重情重义,仁民爱物,是一位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任君,不管是大城小镇,都忠于职守,受人爱戴,他让我懂得了热爱百姓和忠于职守的深刻道理;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他不降曹操,日夜思念兄长;过五关斩六将,毫不畏惧,他誓与刘备共存亡的精神让我明白了仁义十分重要;孙权为人谦和,少年得志,同为天下英雄,使我体会到宽容大度的重要……

《三国演义》为我们讲述了许多富有策略的战争故事。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谋长节短,百战百胜,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一场刀光血影的场面;赤壁之战更是波澜起伏,惊心动魄;还有那巧妙的连环计,精密的借刀计,和那动人心弦的苦肉计……真是一幅幅壮丽宏伟的战争场面。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三国演义》,它使我明白了:为人处事要动脑,步骤计划想周到,心平气和勤思考,谋长节短胜战多,坚定信念不动摇,义重如山知回报,忠于职守待人好,一生美名乐逍遥。

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范文2《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是家喻户晓的一个故事。第一次接触是在孩提时代,是老版的电视剧。小孩子理解东西很简单:就是谁是是非,正义一方与邪恶一方。那时候的观后感就是刘备是好的他应该赢,曹操是坏的。其他的就什么也记不住了。这里强调一下我是极讨厌看的,你知道孩子脑中只有动画片。但是我爹不许啊,非紧紧抱着我跟他一起看,然后一个一个给我讲解人物,我哪听得进去。枉费了他的一番苦心,只记住了刘备曹操。

再后来,识了几个字,大概四年级吧,尽管脑中还是只有灌篮高手,光明使者,龙珠等一系列动画片。但是有一天在帮学校打扫图书馆的时候,发现了一本插画版的《三国演义》,里面大刀长矛,刀光剑影,黑白画把人物画得很搞笑,真是太有趣了。

然后我就决定借了去看了,接着一发不可收拾,没日没夜的看,最激动的莫过于又有新的厉害人物出现这种情节对故事情节也有了一点了解,就是一帮英雄帮着曹操刘备打天下,很奇葩的是我居然还记住了一段时间内牛b闪闪的董卓。读后感:赵云,关羽,张飞,诸葛亮,厉害的蜀将全记住了,还有吕布,周瑜。

现在想想那时候是个人英雄主义在我心底占了主导地位。为什么?因为我记住的全是能打会说的,连孙权这种大人物都被我忽略了,还有司马懿,全然记不下他这个人。对我影响还是挺大的,所以那时就觉得我要么要非常能打,要么就像诸葛亮一样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打就算了,用不上,况且照我当时又瘦又小的,完全是没机会做武将了。

那就做诸葛亮吧,什么都懂一点,说得小伙伴们一个个全仰视着我,多爽。我想就是那时候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吧。读的越多汲取越多。

以至于六年级的时候聊到各种历史人物我都能跟老师夸夸而谈,上生物课也能跟老师大论clone,我还记得老师居然不会念这个单词,跟我说就是克隆技术,不用关心他怎么,小伙伴都惊呆了,然后当时班主任定义我以后读历史系肯定特牛b。好吧,如果你的孩子是七八岁,那赶紧给他买本有趣的插画版三国演义吧。

再后来一次读就是初中时代了,读的是原著。虽然情节还是一样吸引人,但是你能想象得到读半古半现的文字是多枯燥。这一阶段思考方式也变了,所以记住了一些高光镜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赤壁之战,千里走单骑,空城计,诸葛亮北伐……这一阶段教给我的是:为人臣者必将尽心尽力,对事的态度上一定的尽全力,这样也许才有一个好归属。

当然个人英雄主义仍然存在,比如这阶段我就看到了孙权其实还可以,然后曹操已成我偶像了,他看到人才时的那种兴奋,对待事情那种方式反正还对我影响蛮大的。你也会为那些人物的心路历程所吸引,包括他们制定的对战术。

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范文3《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这一长篇巨著的作者是罗贯中,他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从桃园结义开始,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东汉末年至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战争故事。

1.{过五关,斩六将}关羽打听到刘备的消息后,决定去河北寻找刘备,他带上嫂嫂,杀死了东岭关的孔秀、洛阳的韩福、泥水关的卞喜、荥阳的王植以及曹操的大将蔡阳。

上面这一则故事写出了关羽重情重义,不论曹操对他有多好可以,也不忘记刘备的恩情,决心找刘备。是啊,我们在日常生活也要重情重义,毕竟重情义可以交到朋友,朋友是非常重要的,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2.[黄盖巧使苦肉计。

曹操打到江东后,连吃败仗,便想出让蔡氏兄弟当间谍,结果,黄盖使用苦肉计,让曹操83万大军,全军覆没。

上面这一则故事,主要写了黄盖不顾个人的安危,为了击退曹操,舍弃自己的身体,来打退曹操,这个故事让我想到课本《天鹅的故事》,其中天鹅也是不顾自己的安危,为了破冰让自己和其他天鹅吃上食物-鱼儿,让自己的身体受伤了,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要向他们学习,做事一定要为他人着想,不能只想自己,否则你的路会越走越窄的。

上面这两则故事是我在三国里最喜欢的,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相信只要经过我们后天的努力,任何事情都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最后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追求,你的人生永远会被一片烂灿的阳光所照亮。

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范文4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灿如星河的古诗词文化里有不少文人雅士,他们书写了一首首,一部部不朽的经典名作。其中,我最为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很生动地反映了东汉末年间中国古代这段历史的政治生活和军事生活。在这本厚厚的书里,记载着许多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武艺高超的吕布、忠心耿耿的关羽、威猛忠心的赵子龙、谦卑有礼的刘备……每位人物作者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让人读罢不能忘怀,使我真实地感受到了那段被封尘已久的历史故事。

心怀天下的贤者刘备,他为了能解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老百姓而三顾茅庐,以为一段佳话,这是多了不起呀!虽然前两次的拜访都没有见到诸葛亮,他仍旧坚持去了第三次,室外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这一些都没有使他退却,他还是耐心谦逊地站在门口等待,毫无怨言,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鼎力协助,成为三国中的一方霸主。而文中里另一个主人公我就更加欣赏和喜爱了——诸葛亮,字卧龙,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知人善用,忠君爱国,是一位十足的智者。

书中他似乎无所不能,令人钦佩。空城计骗过狡诈多疑的司马懿,设计骗取曹操败走华容道,草船借箭、火烧连营、七擒七纵孟获大块人心,一计连一计,一环套一环,让人不得不连连称赞,拍手叫绝!

可当我看到诸葛亮病死的那一段时,眼泪又不自觉地就流下来,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作为所感动,为他的忠君忠主所敬佩,他这样的一个人才并没有功高夺主,自立为王,而是选择尽忠于新主,哪怕这个新主庸庸无碌……这让我想起诸葛亮呕心沥血所写的《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多么得可歌可泣,多么得感人肺腑!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刘备的仁、关羽的忠、张飞的义和诸葛亮的智。那些层出不穷的智慧谋略、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英雄主义的人格精神,都展现了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亲爱的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你愿意和我一起来读读这本书吗?我相信你也一定会喜欢上它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范文5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于是写下这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第3篇

《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诸葛亮在小说中是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来歌颂的。《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着重写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重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表现了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诚心诚意的思想品格,同时体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为此,我设计本文的教学,我以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诚心诚意为突破点展开讨论,自然地进入对诸葛亮的志向和才干的欣赏。

二、 设计思路

由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渲染气氛,相机导入,抓住一些词语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第二步,欣赏美景,感受“才华”。第三步,分析“言行”,感受“尊重”,第四步,我设计了如此“尊重,何以“为报”。最后,全堂总结,升华“尊重”,再《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中结束本堂课。

三、 教学目标

1、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景色宜人;体会比喻句前后部分之间的关系。

2、 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3、 感受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四、 教学程序

(一)抓住词语,把握全文

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了三组词语,第一组都是课文中主人公的名字,第二组都是写隆重景色的词语,第三组则是写诸葛亮策略的词语,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能将这些词语读准确,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很快讲出他们的新发现。我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复习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另外,也想通过这一环节梳理学生的思路,讲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整体把握课文。

(二)欣赏美景,感受才华

我从隆重美景导入到三个比喻句的学习,用较为连贯的语言将课后习题四中的三个比喻句串成一个整体,并用比较句子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比喻句的后面部分是对前面部分的形象具体的说明,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让学生顺利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

(三)分析言行,感受尊重

这一环节我把它定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由找张飞的语言,刘备的语言,通过模仿他们说话来感受他们当时的心境,也在张飞的衬托下,更凸显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并自由谈谈体会,这一形式我觉得看似形散,神却不散,因为孩子们始终围绕着“刘备尊重人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学习,无论怎样谈体会都是万变不离其踪的。

但如何使学生的发言、讨论、感悟更有深度,更有层次呢?这就使老师在孩子们的学习活动中“应变”、“点拨”甚至“周旋”等的引导工作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是我在备课中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也力图随意应变,以期让学生有更佳的学习效果。

比如:“三人第三次到了隆重,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这说明了什么?

先了解“半里多路大概有多少米?”“为什么不骑着马直接到诸葛亮的住处才下马,或者提前50米、100米下马?”然后补充杨家将中文武百官路过天波府时文官落轿子,武官下马以示敬仰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到刘备下马是对诸葛亮才华的敬仰,从而体会刘备是尊重人才的。

然后实现由扶到放,让学生抓住刘备动作的词语“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候等待”“快步走进”自由谈体会,实现学生自主阅读的目的。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还穿插了一个看板书背诵刘备等候诸葛亮的一段文字,指导学生巩固课文内容。

(四)如此尊重,何以为报

这一环节主要是结合文章最后第二小节拓展了一些诸葛亮《出师表》里的话,帮助刘备打的胜仗,和书本练习三中的成语,可以说是课文学到这里,已是水到渠成。

(五)全堂总结,升华尊重

第4篇

《西游记》故事梗概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水浒传》故事梗概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大大小小的战争,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全书表现出作者罗贯中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红楼梦》故事梗概

《红楼梦》主要讲解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精彩生动的描述了一段错综复杂的家族兴衰史,反映了多姿多彩的封建社会世态人情。

点评:

以上四则故事梗概都是我国古典名着的精华,体现了梗概的简、实、真的特点。一本几百页的书,通过简短的一百多字,将其精华展示给读者,既抓住了重点,又反映了主要内容,还表达了读者对其故事或人物的价值观和态度。

五年级:1239524380

第5篇

关键词: 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外阅读的建议,很多专家甚至列出阅读书目,语文教师普遍比较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再者,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农村学校已经建立起了图书室,能基本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此外,家长的认识程度提高,支持学生课外阅读意识得以强化。但是,随着科技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网络走入千家万户,不少学生一回家就守候在电视前或电脑旁,节假日几乎沉溺其中,再加上“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家庭和学校只注重考试分数,学生承担繁重的课业负担,忽视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高分低能,低分无能”现象极为严重。因此,语文老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这是语文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从现实情况来看,教师的推进力度大;从学生实际情况来看,阅读量增加。以笔者为例,仅一个学期从校图书室集中借书八次,以此推算,完成“课标”要求的三年完成“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的任务是不成问题的。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的阅读多是“浅阅读”,多是泛读,即多喜欢阅读故事性强的书籍,但对内容却是囫囵吞枣,甚至浏览而过,以致一谈到就容易张冠李戴,对内容、情节表现出生疏,更谈不上理解,从相当一个层面来看,为了考试而阅读,为了完成任务而阅读情况普遍存在。从整体阅读效果来看,阅读心态浮躁,不肯细读文本,慢慢品味其中的妙处。

二、把握课文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为了描写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思想,课文表达中往往有一些重点词或句子,这些词、句大多具有概括性或总结性,把这些词、句整合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新课标对中小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量有明确规定,对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很高。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历来是中学生的必读书目,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中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一些四大名著的精彩片段,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杨修之死》、《美猴王》等,历史课本中也有相关介绍,通过教师的剧情介绍,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学生对这些名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有一些了解,产生一定的阅读兴趣。为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师应以开展讲故事等读书活动为载体,用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名著阅读等活动,让学生兴致勃勃地读,快乐地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老师不仅要在口头上大力宣讲读书的好处,更重要的是时时处处做出榜样,抓紧业余时间博览群书,以便在课堂上经典名著随口道来,时常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展示给学生看。这样老师在学生眼里才是博学多才、有本领让学生崇拜的好老师,学生才能积极配合教学,共同突破难点,共同奋进。

三、具体阅读指导

1.通读文本。通读作品是名著细读的基础阶段,只能认真地通读作品,才能为下一步深入阅读提供保障。这些重点词或句子让学生在自读过程中自主发现、自我感悟,在读中探索,在全文中捕捉。让学生明白读名著要掌握的基本方法:理清全书结构,确定重点精读的章节(如以某一人物为脉络确定重点研读内容);在阅读中学会圈、点、勾、划和批注法;学会做摘抄和写读书体会。

2.限定提出时间要求。给出一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外充分阅读作品,熟悉小说情节,理清故事脉络,了解重要人物。列出每天的阅读任务进度,小组长督促课外时间完成阅读任务。

3.经典故事情节演讲。教师制作了一些小卡片,写了诸如“温酒斩华雄”、“火烧赤壁”、“空城计”等故事名,让学生抽签,并讲述这个故事,以检验学生对作品的熟悉程度;对出自《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进行演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找出这些成语、俗语,如“三顾茅庐”、“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等,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个(与其他人不重合)对这些成语、俗语在书中的相关意义概括地介绍,并解释其含义。通过演讲,让学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逐步深入到作品深处,由掌握情节到理解内容,形成体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4.主题周记写作。写作是思维的更进一步体现。通过主题写作,不仅让学生掌握读书心得的写作,养成写读书心得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进一步提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写作中得到升华。要求学生自由选取一个人物,结合情节,对人物进行分析理解,以此引导学生学会写读书心得。学生第一次写的时候很不理想,因而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阐明人物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要求学生做到四个“要”:结论要在作品中找到材料证明;要全面、客观地评价人物;要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人物行为;要找到其性格形成根源。总之,要让学生明白文本是理解的源泉,充分理解文本是得出自己观点的根本方法。

第6篇

【关键词】语文素养名著阅读习惯培养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著阅读则是这种活动中的重要一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1]阅读名著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

然而,当前中学生的名著阅读却基本处于随意、无序、功利的状态。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的浮躁心态和人文价值的失落。在智能手机满天飞的时代里,中学生们更喜欢的是看动漫、刷微博;而语文老师们虽然知道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却因为实际操作的困难而无所作为。本应该是文化“盛宴”的名著阅读,似乎已成了人人嫌弃的“剩宴”了。

现状如此,令人担忧。恢复文化“盛宴”的本真,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笔者结合近几年教育界关于名著阅读的思考和本人在农村中学的实践,尝试着去培养中学生的名著阅读习惯。

一、激发兴趣: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样的,我们也应用“兴趣”,把学生引导到名著阅读中来。我们可以试着开动脑筋,利用条件开展兴趣引导。

例如:在介绍《三国演义》时,我把所有学生熟悉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材料都搬了过来。有关三国的音乐、动漫、诗词、传说、影视作品……这一切,都在导读课上展示了出来,我相信,就算在农村中学里,学生还是能从众多材料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的。多年以后,我还清楚地记得一位同学的激动表情。当时,我请这位学生到讲台上给全班介绍电脑游戏《三国志》,他先是大吃一惊,然后就是滔滔不绝。要知道这可是一个厌恶学心,经常泡在网吧,屡次被家长“抓”回家的学生。也许是这一次的“专业表现”让这位同学有了动力,后来他成了我们班上成功阅读完《三国演义》的同学之一。

当然,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很多,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只要我们能创造情境,把“阅读”变成了“悦读”,一定能点燃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二、统筹安排:绝知此事要躬行

众所周知,名著往往有较多的内容。多年的教学实际告诉我们,不少学生在教师的激趣下“一时兴起”,捧起了名著,但在这之后,因个人意志、阅读能力较弱等的影响,对名著的继续阅读产生了畏难情绪。特别是在我们农村学校,这种情况并不鲜见。所以,教师在重视兴趣的引导作用后,还要重视兴趣的继续“呵护”,在名著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把兴趣化为一种持久动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合理安排名著的阅读计划。

高中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再加上他们的阅读习惯尚未养成,所以,没有计划、漫无目的阅读是不能长久下去的。作为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科学安排阅读时间,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计划地读完高中阶段必读的名著。

例如: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要求,高中毕业生要掌握7部文学名著及两部经典作品的阅读,那么我们就应该有一个三年总计划和每一年的计划,最后要细化到每一周的阅读计划。只有这样,学生们才有合理的阅读密度和时间,他们才会更主动地、更保质保量地去完成阅读。

例如:我们选用了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按照课本中的“名著导读”部分的安排,相应地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高一上学期,安排《论语》阅读,具体为每周读完两篇。第周安排一节课专门让学生提问或者讨论。

(二)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

名著的容量大,学生照搬课本的阅读方法是行不通的。读书的方法有多种,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灵活使用多种读书方法,在弄清主要内容情节、人物关系、作品观点的基础上,获取情感体验和艺术熏陶。

例如:在进行《复活》阅读过程中,不少学生向我提出相同的问题,他们认为书有太多的场景描写和心理活动。我就借机向他们介绍外国小说与中国小说的区别,让学生在阅读时注意这种变化。当然,如果一时接受不了这种变化的,可以暂时选择跳跃式的阅读方法,以顺利地完成阅读任务。

(三)阅读的过程管理及效果监控。

有了阅读计划,而缺乏相应的管理和监控,那么学生在执行计划时,很容易出现松懈现象,甚至放弃阅读。所以,我们应以“引路人”的身份,帮学生把阅读继续下去,做到步步为营。

例如:我们在进行《红楼梦》阅读计划时,开头两周给学生列出安排如下的计划。

第一周,读《红楼梦》第一回和第二回,完成这些问题。1、简述“木石前盟”。2、根据冷子兴的陈述,画一幅贾府人物关系图。3、收集材料,要求每人准备一张贾府地图,随时查阅。

第二周,读《红楼梦》第三回到第五回,完成这些问题。1、简述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全过程。2、就“薄命司”中的一首判词和“红楼梦”歌词说说你的看法。

……(由于篇幅关系,以下几周内容略去。)

在这样的详细计划里,学生不仅有一定的压力,保持阅读的新鲜感和紧迫感,还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学生们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把阅读进行下去。当然,对于未完成任务的学生,我们可以略加“惩罚”,比如让该学生下周上讲台概述故事情节等等。同时我们要事后了解原因,加以改进。

三、反思总结:温故而知新

经过努力,我们按计划完成了名著的阅读,如果我们的阅读就止于此时,实在可惜。这时,做一个反思总结,一定能让学生更好地获取名著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样的活动,可以是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网络评论交流、经典情节表演和研究性学习论文成果等等。

例如:在阅读完小说《家》后,我们安排学生观看电视剧《家》的片断。因为学生具备了相应的阅读体验,在随后的影评讨论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竟然能对电视剧的改编提出质疑。要知道,他们以前可是跟着电视走的人啊。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3]名著阅读即为本,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引导他们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目的”[4]可以让他们接触人类精神高端,必定能让他们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02,P2

[2]李凤琴译注,《论语通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04,P53

第7篇

教学片段实录如下:

[第一次教学行为片段]

师:同学们已经阅读了《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大家都有什么收获呢?

生1:我知道了“五虎上将”都是哪些人了。

生2:我知道了曹操也是很聪明的。

……

师: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想大家都有了丰富的收获。老师觉得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想说都说不完。不如我们今天来一场小组比赛吧!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的阅读收获最大。

生:好!(很多同学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同学们进行桌椅的重新排列,分成四小组,并简短的进行了小组交流。)

这完全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很多的课外阅读汇报课,教师是让学生讲故事,说人物传奇;有的教师带领学生做阅读摘抄卡,完成剪贴本等,并进行汇报;也有的教师进行课本剧的表演。而我的这种尝试,完全是在学生认真阅读的基础上的检查与交流,这种形式,是农村孩子从未接触过的。

[第二次教学行为片段]

师:电视上的这种类型的比赛我们经常看,下面我就说说比赛的要求。在我念完题目说开始以后才可以按喇叭。最快的一组进行回答。答对加十分,错了扣十分,在没说开始前按铃的,扣十分并拒绝本次答题。

(在我说完之后,学生的情绪明显都高涨起来,小组长开始检查一下自己的喇叭,做最后的准备,教室里随即鸦雀无声,连空气都紧张起来了)

师:比赛分必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三类……

师:第一小组必答题,请听题,请说出《三国演义》中蜀国的五虎上将分别是谁?小组同学可以帮助回答。

生1:赵云、关羽、张飞,还有……

生2:还有黄忠和马超。

师:回答正确。看来这些问题已经难不倒的第一小组的小书迷们了。第二小组请看题……

师:下面到了风险题了。小组商量一下,选择多少分值的题。当然,像第一小组目前总分第一,而且遥遥领先,可以选择不要题,以保证自己第一的位置。

(小组同学开始商量,有的小组学会举手表决。)

……

师:今天的比赛到此结束,第一小组获得了胜利。同学们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1:老师,这样的比赛太有趣了,下次还可以进行吗?我下次一定读得更加认真。

生2:今天比赛的失误在于我没有认真读,认真记,下次,我一定不会输给第一小组了。

精彩的比赛,在“耶”的呼声中,在“哎”的叹息中结束了。这样的活动能够使学生明白读书的意义,明白我们读课外书,不仅要学会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而且要学会读完之后,了解书中的主要内容,主人公的特点。这种读书汇报形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为后面的阅读做好了铺垫。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去探究、去思考、去记录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汇报。通过阅读汇报的过程,学生逐步学会如何读书和思考。这些,都是教师在汇报过程中逐步去完成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的着力点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和教师同样的见解,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去记录,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

案例分析与反思: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现如今,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类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生活理念也在不断更新。阅读活动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已经以锐不可挡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创设良好氛围,鼓励与文本对话

教师要使学生自始至终处在一种要读、愿想、抢说、乐背的良好氛围之中,让学生独自走进书中,与书中的主人公对话、交流、做游戏,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只有一切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各自构建起自己独特的阅读表象,产生了富有个性的阅读体验。

二、用交流促巩固,达到一举两得

课外阅读之后更加需要交流。特别是孩子,在交流之后往往会为自己囫囵吞枣、一扫而过而感到很失望。我这节课的特殊汇报形式,不仅巩固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而且也让部分同学再次进行了阅读,一举两得。

三、用活动促团结,培养各种能力

本次课外阅读汇报课,再次加强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通过互相补充答案、小组商量选择题型等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也锻炼了他们的各种能力,包括组织、语言表达等方面,真正将德育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去,达到一种共同提高的效果。

四、注重情感体验,巩固阅读效果

第8篇

一、考什么

《考试大纲》对文学常识的考点是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著名作家,且中外有别:中国作家要记住其生活时代及代表作,外国作家要记住的是其国别及代表作。对文学体裁而言,重点应是高中毕业生应该了解的一般常识。

历年高考的文学常识题和这一要求是相吻合的:试题中涉及的都是不同时期(或国别)的著名作家和作品,以教材中出现的文学常识为主,并适当向课外延伸,其衡量标准就是“重要”与否。

二、怎么考

文学常识题的考查带有较强的综合性,常常把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多种文体常识放在一起综合考查。从题型来看,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题型:

1 表述性单项选择题

即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中国古代、现代、当代作家,外国作家等相关的文学常识合理组合为四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表述正确的或表述错误的一项。

例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以“实录”的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b 《项脊轩志》以清淡朴素的笔法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它的作者归有光被认为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c 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以及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d 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都擅长写讽刺小说。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百万英镑》和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等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答案】b《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是明代散文家,而桐城派是清代的一个散文流派,其代表作家是方苞、姚鼐等。

2 连线型单项选择题

即把作家、作品、作品的时代、作品的体裁(或主人公)等用横线搭配连接,构成单项选择题,要求选出对应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例,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国别)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 《秋浦歌》——杜牧——唐代——诗歌

b 《北京人》————现代——话剧

c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英国——小说

d 《欧根·奥涅金》——歌德——德国——诗体小说

[答案]b a中《秋浦歌》的作者是李白,c中《哈姆莱特》是戏剧作品,d中《欧根-奥涅金》的作者是诗人普希金。

3 填空题

例,按要求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它运用了

的创作手法。

(2)雨果,_____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它的著名作品有_____、_____等。

[答案](1)《诗经》赋、比、兴(2)法《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这种填空题是单一的文学常识填空题,也有可能和名句名篇的考查相结合。

此外还有判断题等题型,近年来一些新的题型也在层出不穷地出现。

三、怎么办

文学常识浩如烟海,考生不应茫然无措,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

1 粗读原著,加深记忆。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在备考时考生往往只凭一些简单的复习资料来识记,其结果往往是基础薄弱,识记模糊,答题时会“关公战秦琼”,张冠李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珍惜时间的原则下,粗略读读原著,或读读作品梗概,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主要内容稍作了解。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

2 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作为恢复该考点的第一年,想必不会太难,肯定会以课本内容为主。因此,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对单元知识短文及课本后的附录绝不能等闲视之。在熟悉课本上的文学常识后以“重要”为标准,适当向课外拓展。

3 构建文学常识知识网络。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方面,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构建网络。如我国古代小说可构建如下知识网络:

上古先秦两汉:神话传说,它是我国古代小说的起源。主要保存在《山海经》中,“精卫填海”“夸父逐

转贴于

日”“大禹治水”都是其中耳熟能详的名篇。

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分别以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

唐:主要是传奇,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的成熟。代表作品有陈鸿的《长恨歌传》、白行简的《女娃传》、元稹的《莺莺传》等。

宋:话本小说,它的出现标着我国白话小说的成型。代表作有《错崭崔宁》《碾玉观音》等。

明清:有拟话本小说和章回小说。拟话本小说代表作是“三言”“二拍”,“三言”指冯梦龙编的《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指凌蒙初写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长篇章回小说又分演义小说和世情小说。演义小说有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等。这些演义小说基本上是由文人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世情小说有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等。《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长篇世情小说,也是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辉煌顶点。此外。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李汝珍的《镜花缘》等均是清代小说精品。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语文

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可以说是我国在艺术方面的瑰宝。这些古典的文学名著集合了古代先贤的主要观点以及思想或者情感等各方面的艺术,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记录了当时我国的民族文化以及智慧的具体情况。古典文学名著从《诗经》《论语》以及《史记》的辉煌,发展到唐诗、宋词、元曲的优美,一直到四大名著的各具特色。这些古典文学名著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不断追求的精神,以及对于真善美品质的渴望,也让学生学会给予别人、大自然或者社会一定的关怀。在新加坡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求将中国的古典名著作为授课的主要课本,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和观察,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和优势。无论是通过我国国内的教育教学情况还是其他国家的教学状况,我们都能够看到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适当讲解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难题。

一、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运用于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相关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中国的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并且以发展比较永恒的人性作为最终的教育目的,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一种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和社会的情感,并且能够拥有更加真实、更加全面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如果高中语文老师将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的教学工作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仅能够非常清晰地表现出古人留给我们后世的优秀的人文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发扬,与此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开始进行思考尊严、使命以及社会责任、个人责任等与人生相关的问题,由此看来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引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相关教学对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以及健全学生的尊严、人格等人文教育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2.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运用于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集合了我们民族的各种优秀语言艺术,所以它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这就为高中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准备了非常丰富的阅读材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以及理解能力,最终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编写者大部分都是语言艺术方面的大师,所以他们在名著语言的使用上有着非常精湛的手法。后来出现的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在语言方面能够运用恰当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古典文学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和研究,例如:我们熟知的朱自清以及余秋雨等很多学者。由这些可以知道,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能够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二、高中古典文学名著教学对语文老师提出的要求

1.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要想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知识教好,就需要这些老师能够读懂这些作品,同时能够从这些作品中读到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要想达到上面讲述的这种水平,高中语文老师就应该养成经常阅读的好习惯。老师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将原著进行仔细的、反复的阅读,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领会名著中的精髓之所在。语文老师让自己学会不是最终目的,只有让学生真正学懂才是关键,所以高中语文老师要想使古典文学名著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还需要阅读有关文艺理论方面的书籍,例如:《文学理论教程》以及《当代文学理论导读》等其他相关的理论书籍,从而让自己在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言而总之,阅读书籍的数量越多,那么阅读习惯就越良好,从而也就更能提升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2.时刻关注相关的学术动态,重视国内外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现在我国的学术界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以及进步,大量的学者开始尝试从多种不同的角度以及多种不同的分析方法来解读古典文学名著,但是在很多高中学校的语文课本或者相关的教材中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更新却非常少。所以高中的语文老师要想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相关课程很好地完成授课,那么就应该时刻关注相关的学术动态,以及国内或者国外的相关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学术底蕴,从而以最好的知识水平以及最好的教学状态来为高中学生的教育教学进行服务。比如:在《三国演义》的选文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老师在关注原著研究的同时,还需要对百家讲坛下易中天评三国的相关演讲给予一定的关注或者重视。与此同时不仅需要关注国内的学者对于《三国演义》的研究或者分析,同时也需要留意国外的学者对于它的态度和评价。

参考文献:

1.顾建英.高中生文学名著阅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 2010:23-27.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案导学;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53-02

―、设置情景,巧妙导入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如其分的导入能迅速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的情景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到探求新知识上来;同时,教师也自然地把学习目标展现给学生。导入形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但应紧扣本课学习内容,具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一般的课堂导入可采用的方式有:①从复习相关旧知识导入;②运用歌曲、故事、情景表演、视频材料等多种手段,激趣、设疑导入等。如讲《三国鼎立》时,先给学生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然后让学生讲述所知道的三国时期的人物,并加以评价,以提高学生兴趣。

二、指导阅读,整体感知

此环节中,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导学案所列知识结构查阅课本,自主探究基本的历史知识。教师提出要求,指导自学的方法。限定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或查阅资料或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填写知识结构。其间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确定重点讲解的内容及方法,同时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知识或方法上的辅导。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围绕每一课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探究题,题目要体现梯度性、层次性、探究性。然后,由学生再重点阅读教材(或相关资料),动脑思考,合作讨论、探究。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简单的运用情况。学生之间就自主探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相互提问,相互解答。之后,教师应询问学生还有哪些不会或不明白的问题,给学生提问的机会,简单的知识点学生相互解答,较难的知识点小组讨论解决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充分的去感知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能了解学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的重难点。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做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探究,分析、理解教材内容,使学生全面、准确、透彻地掌握、理解、运用知识,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教材中的图片和地图的应用。

新教材注重图文并重,在每一课都精心选择了很多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片和地图。教师展示每课中的有重大意义的图片,让学生读图识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和从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四、构建网络,拓展升华

课堂小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契机和切入点,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传统教学中小结环节基本上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其实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的。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观点,既体现了教学相长,又引导学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做到知古鉴今,从而使学生将刚学习的知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克服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弊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自我检测,巩固提高

本环节主要是知识运用、提高,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既要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体现考试的特点,又要灵活多样,富有新意,实现寓教于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巩固和掌握知识,教师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在学生相互提问的过程中找出他们心目中的重点、难点,从而进行针对性补偿教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六、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课外阅读 兴趣 平台 读物 浏览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而在开放的语文教育阅读体系中,仅靠课堂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语文老师应该重视的一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认识课外阅读的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首先,拓展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语言的丰富性,认识更多的语言现象,有利于语言的积累。其次,拓展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再次,拓展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和文章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最后,还需要提出的是,拓展语文课外阅读也是发展所必须,“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总之,拓展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乐于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如今的孩子,处在一个资讯异常发达的时代,他们汲取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书籍、电视、网络等都在争夺着孩子们的课余时间,要把孩子们从精彩的电视画面和紧张刺激的电子游戏中吸引过来,确非易事。那么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还经常让学生上台讲故事。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只要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学生便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课外读物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我们应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课外阅读益处很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对于学生的阅读刊物一定要是经过筛选的合适读物。

(一)纠正学生阅读的片面性

鲁迅先生曾经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会非常有限。他还指出:有的人因为只喜欢看文学书,便连对月缺花残这样的自然现象也黯然泪下,简直是糊涂虫。这些精辟的比喻和生动例子告诉我们,必须广泛阅读。所以应当要求学生不能只凭喜好选择书籍,应与各学科、自己实际需要、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学生课外阅读时应拓宽阅读面,历史、地理、天文等方面的书籍都要涉猎。

(二)指导学生挑选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目

科学知识迅速增长的今天,市场上关于学生的书浩如烟海。所以,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那些任凭时间磨洗仍然光彩夺目的书不能忽略,如思想性较强的《红岩》《铁道游击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对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让他们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普及本,从而开阔眼界,积累丰富的优秀语言。

四、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只有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处理信息,课外阅读才会收到良好的成效。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一)精读摘录法

就是逐字逐句精研细读的方法,要求学生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并把文中优美的词句或需要的资料摘录在笔记本上,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并灵活运用。只有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知识才会内化。

(二)泛读浏览法

这是我们多数人平时阅读的方法,拿到一本书,从序言、目录、正文到后记从头到尾地浏览,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主要内容。

(三)批注阅读法

教给学生批注的一般符号,边读边注,提出不懂的问题,注上对文中语言的感悟、内容的理解,加深阅读的印象,帮助更好地记忆。

(四)速读跳读法

在知识爆炸、信息丰富的今天,为了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我们可以学着速读,一目十行,读得快,想得快;也可以把自认为对自己不太有用的内容跳开,择其所需而读,以培养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五、有机整合,减轻课业负担

(一)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并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以及特殊纪念日等拓展阅读。如学了《赤壁之战》,引导阅读《三国演义》有关章节;学了《卢沟桥的烽火》,引导学生看《铁道游击队》;学了《少年闰土》,推出鲁迅小说《故乡》。3月5日,读《雷锋的故事》;父亲节,看朱自清的《背影》等等,学生手中的《同步阅读》教材,文章不但精彩,而且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应充分利用。

(二)保证阅读时间

课外阅读需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囫囵吞枣地应付课外阅读,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要控制过多的机械繁琐的语文书面作业,保证学生每天有半小时自由阅读的时间。每周的周记也可改为阅读、与家长交流、填写读书卡等。假期作文改为出一期读书专题小报等等,让语文作业变得有趣起来

六、搭建展示平台,提高读书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积极性,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增强阅读实效,在日常教学中,宜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我喜爱的名言”交流会,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名人故事会”,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自办班级“课外阅读报”,刊载论文格式美文佳作,选登优秀读书笔记……孩子们一有空闲便忙于搜集资料,采稿、写稿,乐此不疲,热情高涨,读写能力得以增强:参加“读书知识竞赛”“红色经典诵读”“《弟子规》精读”等各种读书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读书、交流、展示的积极性。根据学生表现,每个月组织评选一次“书香少年”,评选一次“明星家长”,在班级墙报上给予表扬,并颁发奖状,鼓励先进,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争优热情。在阅读的每一环节,都要密切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大多数同学踊跃阅读,积极参加各类征文活动,作品也开始见诸报端,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这样方能真正做到“我喜欢,我阅读”。

课外阅读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教师的引领就如同照亮这个空间的一盏明灯,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游,在知识的滋润下茁壮快乐地成长,为学生撑起一片诗意、睿智、多彩的生活空间。

【参考资料】

[1]蔡巧云.由“70%”引发的思考――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J].吉林教育,2010(02).

第12篇

文言文阅读这一块近几年大多为议论文,以与必做题部分文言文阅读的记叙类文字相区别,而且所涉及到的文学、文化常识也从教材走向了课外,2008年考查了道家和儒家两个学派,以及《史记》中的两个篇名,2009年考查了对文段相关内容的概括理解,以及《说苑》《新序》的作者刘向,2010年考查了“四部”和《文史通义》的作者,2011年考查了“春秋笔法”,2012年考查萧统的《昭明文选》。考察范围扩大,要求考生要有思想准备,注重平时积累,尽可能拓展知识面,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负担。现行的高考制度之下,选文科的学生大多数学较薄弱,平时在数学上就得花费很多时间,而附加题又使得学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识记文学、文化常识,因此学生负担着实不轻。

名著阅读考题全在10部名著中,而且命题较稳定,都围绕“主要内容、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命题。可是10部名著的主要内容、重要情节、主要人物、主旨观点、艺术特色就足以让学生头大,更别说与主要人物、重要情节等相关的微小细节了。再加上从这几年的题干设置来看,逐渐从明确走向含蓄,就要求对名著的阅读更加深入,更加细致。因此,名著这一块往往会让学生忙得焦头烂额,而最终却难拿到高分。

可是趋势使然,如何让学生能学得快乐,学的有成就感,发挥文科生的“特长”,值得我们每一位文科班语文老师思考。为此,我提出如下思考:

一、摆正位置,调整心态

语文附加题这一块,因其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的独特性和新颖性(除材料归纳与分析外,其他考点均与前160分考点不重复,亦即为新增能力考查点),所以大家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心安理得的处于“底层”。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前160分得分较高的学生,因为附加题发挥不好而使语文总分落在后面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决定文科考生“生死”的也许就是语文附加题。同学们必须充分认识语文附加题提升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破除无足轻重的麻痹思想和期望一蹴而就的投机思想,充分做好反复抓、抓反复,持之以恒,稳步前进的思想准备。特别是那些自以为语文基础不错的同学,千万不能妄自尊大,而应改变观点,加大投入,保证时间,抓实这一内容的复习。

二、抓住重点和难点,采取针对性措施。

在语文附加题三部分内容中,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查范围逐渐扩大,名著阅读由于其面广量大,记忆内容多而杂,都是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一)文学、文化常识题

必须牢记与教材(必修、选修)直接相关的知识,比如,重要作家所处的朝代、字、号、代表作以及代表作和作品风格等。尽可能的涉猎古代文化典籍,尤其是与文艺相关的书籍名称、作者、朝代及思想主张。

(二)名著阅读题

1.必须弄清楚名著命题的拟题角度和形式,了解这种题型的规律和特点。

分析考纲样题和近几年高考试卷不难发现,文学名著题多从检测考生对具体名著的主要人物、重要情节、艺术特色、阅读感受等角度设题。每份试卷涉及的名著共为7部,其中客观题涉及名著5部,主观题涉及2部。主要考查对名著的熟悉程度,涉及面比较广,可宏观也可微观。

2.必须注意分清主次、深浅适度。名著复习面广量大,近年考题既有细节又有整个章回内容的考查,使得不少同学感到其围茫茫无边,复习无从着手,而不得不采取大海捞针式的所谓超低空扫描,其实,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方式,耗时多,见效慢,在时间紧迫的情势下很难奏效。因此平时复习中抓住重要情节(体现主要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事件,对全书思想内容的展开最具意义的章节,最能体现作品思想意义的情节;最能体现艺术特色的章节)。另外还要注意深浅适度问题,细节要重视,但必须是典型的,不能什么都抓,太偏太怪的、无关紧要的,抓不胜抓,应坚决摒弃,比如,《红楼梦》中何人居何处、贾宝玉小厮惜春的大丫头叫什么,等等则太偏太怪,可以不抓。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能忽视,但也要注意钻研的“度”,平时复习不必钻得太深,对作品思想艺术的分析点到即止,不必深究。因此我们复习中对内容的概括,只要抓住重点章节就行,不必面面俱到,贪多求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