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

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

时间:2023-01-26 03:47: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

第1篇

一、认证受理截止时间:2010年5月31日。

二、认证受理级别:汽车诊断、汽车营销领域受理见习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资深工程师4个级别,汽车管理领域受理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资深工程师3个级别。

三、申请材料提交

需要提交的申请材料种类及相关要求详见《汽车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非持证认证工作细则》、《汽车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持证认证工作细则》、《汽车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申请材料认定工作细则》和《汽车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外语水平与计算机应用能力认定工作细则》。以上文件可在应用与服务分会网站(WWW.省略)下载,也可向应用与服务分会秘书处索取。所有申请材料要求提交一套纸质材料,其中认证申请表、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评审论文另外提交一份电子版。

申请材料准备好后,纸质材料请邮寄至北京市宣武区莲花池东路102号天莲大厦四层马立港(收),邮编:100055;认证申请表、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评审论文的电子版材料请发送至,邮件主题请注明申请人姓名、所申请专业领域和级别。注意:认证申请表上需贴本人一张彩色两寸标准证件照,另提交一张同样的备用。

四、入会申请

汽车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是中汽学会面向会员开展的一项服务,所以申请人必须是中汽学会个人会员。之前不是会员的申请人,可在提交认证申请的同时提交入会申请。入会申请表可在应用与服务分会网站下载,也可向应用与服务分会秘书处索取,如咨询具体入会详情,请与韩伟联系,电话:63345599-837。

五、费用缴纳

1、认证费用额度及缴费时间:见习工程师级别300元/人,工程师级别400元/人,高级工程师级别500元/人,资深工程师级别600元从。在提交认证申请时一次性缴纳,对未能通过评审的人员,已缴纳的费用不退还。

2、会费额度及缴费时间:60元从/年(原则上一次性缴纳五年会费共计300元);在提交入会申请时一次性缴纳。

2010 IBIS专题会议程序已确定

第10届IBIS国际车身行业专题研讨会会议程序在董事David Lingham和主席Chris Mann先生的确认下已经成型。“通过多次会议,我们已与全球市场建立了广泛联系。目前全球车身行业最为关注的问题是:行业标准、汽车技术及社会责任方面的立法问题。2010 IBIS会议方案、演讲者名单的演变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我们必须把2010 IBIS作为行业变革的催化剂,使每一位关注行业未来的代表们确实成为行业发展与进步的引路人。”

经济倾斜的关键时刻

E7新兴经济体的成长及影响力还没有广为人知,今年IBIS以专家对E7新兴经济体与G7大型经济体的观察和对比而开场,内容将涉及对车身修复行业的影响,谁会受到影响,为什么要与E7合作,如何与快速发展的市场展开合作等。

保险公司和行业标准

米切尔国际公司行业关系副总裁Greg Horn先生,将为本次IBIS会议带来专业保险索赔知识方面的演讲话题。Greg Horn先生在加入米切尔之前,曾任通用汽车金融公司材料定损索赔副总裁,之前他还在国家格兰奇保险公司担任材料定损程序主管。保险公司是碰撞修复行业主要的资金支付者,因此在行业标准的推动中,它将成为重要的影响力量并起到关键作用。苏黎世金融服务公司北美地区汽车业主管Bob Tschippert先生,将以专家的视点、从保险公司的角度分析行业对于新标准的需要。Bob最近被任命为苏黎世新成立的汽车卓越中心北美地区的负责人。他在保险行业有26年工作经验,与汽车经销商、独立维修厂、碰撞维修业务、零部件运营及车辆回收等建立了广泛工作关系。

有凝聚力的方式

IBIS为世界各地的行业领导者及影响力人物提供了独特的联络平台,同时为行业内的国际问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暂定为“使标准标准化”主题会议上,我们高兴地请到主持人Quintin Cornforth先生,英国汽车销售联盟前总裁、CAPA欧洲分部项目经理,并为Thatcham公司带来巨大成功。

车身行业另一个热门话题是网络现象。无论是独立维修厂、联合维修厂、授权修理厂还是合作性修理厂,它们如何影响行业,在行业标准执行方面,是获益者还是设障者?针对这一主题主持人将分析:谁在关注网络,什么可行/不可行,修理网络为市场带来了什么,以及行业标准深刻内涵等,他还将探讨碰撞修复行业各大企业不同的网络形式对企业发展的作用等。

2010 IBIS会议代表的收费情况如下:

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师资培训培养

截至2009年我省有20所高职学校,教师4465人,行政人员730人,校外兼职1050人,“双师型”教师1667人,占总数的37.33%,与全国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29.9%相比略高,但与实际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高职教师的培养培训。

一、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义。在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高职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故应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首先,应该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尽快建立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和重点,是体现高职办学特点,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其次,规范“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

教育部对高职教师“双师型”认定有三条标准,即具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既有讲师或以上的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专业职称;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及以上)应用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所以对取得相应的资格证的老师,才能确认为“双师型”。

再次,拓宽“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培训渠道。

双师型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有:第一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中长期培养引进规划;第二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高职教师在对口专业岗位上进行业务实践和技能训练;第三安排高职教师参加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第四引进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校任教。

第四,制定“双师型”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

要为教师取得“双师”资格创造条件,一是通过参加以考代评和考工考级取得另一专业技术职务(技术等级)中级任职资格。二是要通过转评和晋升的途径,实现两种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交替进行,即讲师——工程师型,讲师——高级工程师型,教授(副教授)——工程师型,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型。

第五,提高“双师型”教师待遇。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部分,在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方面有特殊的要求,因此,在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要着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从待遇的优惠上体现其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一是要向“双师型”教师发放特殊津贴;二是课时津贴要高于其他一般教师,或在制定分配制度时,岗位系数应高于同级别的一般教师;三是在选拔、培养学科和专业带头人,国内国外培训进修,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时优先考虑。

二、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机制

第一,加强高职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把高职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问题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要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高职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为高职教师培养培训提供稳定可靠的场所。

第二,加强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高职教师的学历培训除了完成达标培训外,重点是要加强研究生层次的培养,要将有学士或硕士学位、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中青年教师送至有关院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第三,完善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实行导师制,要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在培养“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中的作用,对青年教师要指定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进行全过程跟踪指导和培养;要抓好以提高工科类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学常规”“高职教育理论”等基础知识及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上岗前培训;要按“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加强青年教师的实践锻炼和专业培训,年轻的专业课教师要在入校两年内,安排不少于一年的下工地实习和专业实践。

第四,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采取实践锻炼、岗位轮训、短期培训等形式加强高职教师的专业进修,以更新和拓宽知识面。每个专业教师要定期脱离教学岗位,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以达到至少能胜任一门以上专业实践课教学的要求;实习实训教师要参加相应专业的中级以上技术操作等级的培训,通过培训后参加考试,以取得相应专业的中级以上技术操作等级证书;要有计划的安排公共课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的知识培训,使其教学能注重后续专业课的知识内容和应用性。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培养 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2-0020-02

福州大学于1970年开始招收微电子专业学生,为我省培养出第一批微电子专业人才,但由于历史原因,80年代微电子学专业停办了。为促进福建省IC产业的发展,加速福建省集成电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促进闽台两岸IC产业对接和为海峡西岸创新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2007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福州大学复办微电子学本科专业,依托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起集教学、研发与产业化功能于一体的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微电子学专业实验室、福建省集成电路重点实验室等几个平台已建立起来,基本可满足学生、老师学习与研究之用,但微电子的人才还很奇缺,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标准,对微电子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探索,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福州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把工程师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本科培养采用“3+1”培养模式,即前3年在校内学习本科课程,第4年到企业实践;硕士培养采用“1.5+1”培养模式,硕士工程型要求前一年半以校内为主学习硕士课程,后一年到企业实践,接受工程设计研发训练。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建设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建设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计划建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安排)

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测试与封装等微电子专业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要有厚实的理论基础外,学生参与实践显得非常重要,这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精神相吻合。因此在本科工程培养阶段,课程体系要面向工程,强调宽基础、重实践、重应用,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内容精而管用,可适当削减部分课程学时,同时开设企业与工程管理、企业法规、企业文化、国内外营销等与企业管理密切相关的课程,注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并开设前沿叉学科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

2.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方面

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方面改革,课程教学与考核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专业课强调案例教学。通过课堂理论教学、研究性学习和企业实践性学习三段式的培养,实现培养模式创新。学生一年时间到企业顶岗或挂职,接受工程实践训练,并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完成相关课程与毕业设计(工程设计)。

3.学生管理方面

学生管理方面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在企业的生产实习、企业实践与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双导师制”,即学生下派企业的同时,一个企业指定一名学院内在职教师为指导教师,长期与企业合作,与企业导师共同制定课程进度与相关内容等,为学生及时完成学业奠定基础。学生到达企业后,由企业指派高级技术人员(一般应为总工程师或部门负责人)为固定企业指导教师。

4.课程建设方面

把构建科学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与实际的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工程教育特色课程,一些面向企业实践性强的课程或项目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授课或学生到企业通过动手实践完成,力争每一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是由具备5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教师主讲。

5.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在每个企业中遴选出2~3名适合微电子专业各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的高级专业人才,通过福州大学高等教师专业培训,正式聘任为福州大学教师,完成企业课程的授课任务与承担企业导师的工作。此外,学院的教师也应不定期地深入到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和科研项目合作,加强校企的实质性深入合作,提高校内教师的工程素质与业务水平。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实验创新机制,逐步形成一支优秀教学团队,以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目前正处于卓越工程师培养启动阶段,部分培养模式可对在校生进行试点,针对目前教学体制更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环节明显不足、学生工程意识淡薄、毕业后很难让企业满意、学校的教学环节与企业的需求有较大的脱节等问题,并根据我省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状况和我校的现有条件,适当调整现有课程与课程的教学内容,适应微电子行业的人才结构需求,力争与福建省现有微电子企业联合培养集成电路方面的人才,探讨IC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创新和研发,是目前的工作重点。

1.课程体系的改革

深入集成电路的有关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对2009级《微电子学专业培养计划》已做了很大修改,课程设置突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与目标比较接近于企业的要求。这些变化体现在大多数理论课程之后都设置了相应的应用课程,比如数电、模电、C语言、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微机原理等课程,不仅有相应的课内实验,还有相应的课程设计,将刚学到的基础知识赋予实践,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加深了理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本科第四学年的教学安排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要求,第四学年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研究性的课程,比如毕业实习、科研实践、毕业设计、项目研发管理等,这些课程可以带到企业中完成,可以结合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课程研究,使得学生的研究内容来源于实际,使学生的学习与实际接轨。

3.课程建设方面

与实践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直接使用目前行业流行的三大巨头软件,比如SPICE模拟设计与实验、逻辑设计与FPGA、数字集成电路CAD、模拟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集成电路制造工艺、集成电路可测性设计等课程的实验,都要求用目前市面上流行的软件工具与版本,并且教学内容要求来源于实际工程,逐步形成几门有特色的课程。

4.师资培养方面,加强现有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的力度。

目前6名年青教师承担了福州福大海矽微电子有限公司的研发项目,研制的三个芯片已经完成MPW流片,经测试达到了设计技术要求,取得良好的效果;另有多名教师参与了福建省集成电路服务中心的建设与技术服务工作,逐步培养与锻炼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5.企业师资培养

在企业中遴选适合微电子各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的高级专业人才,通过福州大学高等教师专业培训,正式聘任为福州大学教师,完成企业课程的授课任务与承担企业导师的工作。《集成电路实习》课程已经在ICC上课,07级的《教授讲座》由福州贝莱特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的老总陈炳来教授承担。今后,其他相关课程的部分实践也将在该中心完成。

三、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难点

1.企业难以接受学生实习

微电子行业都有较高的技术要求,企业一定是靠技术生存,各个单位对保护自己的商业秘密都非常重视,所以一般都不太愿意接受实习生。他们认为大学生没有实际工作能力,即使有,短时间内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为企业所用,所以企业接收大学生实习不仅没有得到免费的劳动力,而且还要冒着泄露商业机密的风险、需要付出各种代价,比如,至少必须给实习生安排办公位置及设备等,另外学生短时间内难以接手相关工作,还要让老职工去带,必然影响企业的进度安排,因此企业收益和成本相比得不偿失。总之,由于行业的原因,企业难以接受学生实习,这是微电子学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过程的最大难点。

2.诚信问题

现在企业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大多是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够到企业来工作,这样相当于学生提前一年来企业实习,企业可以少培养学生一年,这对于学生、企业都是一件双赢的好事。但出现了很多学生毕业后又不去这个企业工作,失信于企业,以至于企业认为现在的学生诚信差,眼高手低在企业呆不住,打击了很多企业的热情。

3.学生管理上的难题

学生分散于各个企业实习,给学生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学生在外地,老师很难经常去检查学生的情况,如在本地实习,学生大多还会住在学校,则交通问题给学生的安全带来了隐患,学校存在很大的压力。

四、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出路

1.政府给予参与企业一定的优惠

目前实行本计划的难点之一在于企业的参与。建议教育部联合国家有关部门共同出台政策,调动企业接受学生实践并共同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例如给予参与本计划的企业在税收上的减免或经费补贴,或在企业申报国家有关部门科研立项,技改立项时给予优惠。

2.加强学生的诚信建设

如果学生的诚信度可以得到企业的信任,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流学生:对于不考研的学生,可以以找工作单位的方式去找实习企业,与企业签定协议,毕业后到企业工作,这样企业基本上就会接受这一批学生;至于要参加考研的学生,可以到学校的各个研究室等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或者由一些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各自带几个学生做些实用性、综合性的设计,也可以得到一些工程性的实战。

3.加强学校自身科研机构的建设,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在校参与科研研究。

4.在一些重点企业设置教育部门,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

第4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 双师型 认定标准 培养模式 成长机制

为了进一步适应西部地区特别是重庆地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重庆市高等职业学校立足重庆,积极探索专业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开展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促进了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成长。

1.1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我国的高职教育担负着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任,人才的培养,教师是关键。亚太经合组织(APEC)资助的研究项目“职教师资标准及其形成方法”曾为中国职业学校教师确定了一个职业描述:

一是在本专业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实践有直接联系的知识,能够正确分析和评价该专业领域的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在本专业领域掌握较广的职业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三是具有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基础和能力,能够按照职业学习规律正确分析、评价、设计和实施职业教育教学过程。

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在形式上具备教师(讲师、副教授、教授)和技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双重职称”,在本质上既具有与专业领域相关的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相关职业的实践能力,并以丰富教育教学经验有效指导学生理论和实践学习的“双重素质”。

因此,教师的职务代替了教师资格,这样必然产生“双师型”教师就是“教师职务+工程师(技师)”。教育部职成教司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双师型”教师通常应持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和证明其专业实践技术水平的相关职业资格、专业能力或专业技术职务等级等证书。并指出:在实际工作中,对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成绩突出,具有“一体化”特点的专、兼职教师,按照相关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也可以认定为“双师型”教师。这种界定不仅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双师型”师资的内涵,并且拓展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符合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客观需要。教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了科学的基础,“教师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职务证书、专业实践能力证书)”可以较全面概括当前我国对“双师型”内涵的各种解释。取得教师职业资格的人,既可以是拥有中、高级教师系列职称的教师,也可以是拥有其他专业系列技术职务但取得教师职业资格的从事非教师职业的人员,也包括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称,也拥有其他专业技术职务、职业资格证书或在实践工作中获得较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等。

“双师型”教师并不是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在实际工作中,对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成绩突出,具有“一体化”特点的专、兼职教师,按照相关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也可以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

2.1制定“双师型”教师的科学认定标准

由于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界定的不统一、内涵把握的不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和研究学者制定或提出不尽相同的标准。一是行政标准,教育部有关文件中提出的“双师型”教师标准是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即相关工作经验加教师职称。二是院校标准,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提出了“双师型”和“一体化”教师的标准。“双师型”教师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即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一体化”教师是指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教师。三是学者标准,有人提出“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标准是“一全”(全面的职业素质)、“二师”(既能从事理论课或文化课教学,又能从事技能训练教学、指导,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经师”,又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人师”)、“三能”(具有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能或职业基本训练指导的能力,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建设的能力)、“四证”(毕业证、技术技能等级证、继续教育证和教师资格证)。这些标准,有的强调“双师型”教师内在的具体的素质和能力;有的突出外在的硬性的规定和要求。但不管哪种标准,都体现了教育与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结合,反映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而在职业教育实践中,不能把这些标准教条化,否则将阻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更多地偏重于实践性教学,职业院校教师不论是年轻还是年长,都应具有“双师”素质和能力。基于上述研究与认识,针对当前高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为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课题组制定了《重庆市高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认定办法》,规定了“双师型”教师的资格条件即基本标准。对于高等职业学校在职教师,一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二是具有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取得讲师级(或以上)教师职务,或从事教学工作满三年,能胜任专业理论课或文化课教学;三是在专业技术职称(非教师系列)、执业资格、技能等级、技能培训、实践经历、科研能力等方面具备条件之一。此外,对实习指导教师以及从企事业、科研等单位引进的教师认定“双师型”教师的条件也作了相应规定。认定程序是由教师向所在学校申请并提交相应的材料,学校审核推荐,区县级教育部门审核鉴定,市教育部门审核认定。教师的素质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双师型”教师资格不是也不能是终身制的,我们规定“双师型”教师资格有效期五年,而且还将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标准,把“双师型”教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以反映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差异,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和能力。

3.1制约培养和提高高职教师“双师素质”的瓶颈

近年来,许多院校在这方面作了不少努力,纷纷采用招聘兼职教师、安排教师顶岗实习、进行相关师资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高职学院教师总体的学历水平、教师职称和专业职称有了较大提高,“双师”结构有了较大改善。但从教师“双师素质”的最终落脚点――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来看,成效还不尽人意。笔者曾参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教学督导工作,通过督导听课发现,专业实践经验少、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脱节是课程教学中较普遍和突出的问题。很多教师,尤其是年青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不能给学生有效的专业实践指导,没有真正体现高职教师的“双师素质”。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除了与教师自身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有关外,还与现行的以学科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职业教育的教学框架是一个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框架,强调的是整体教学行动与典型职业行动的整合。显然,由理论学科构成的、以架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框架就无法与之相适应,是制约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发挥和提高的瓶颈。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职教育者已经认识到,学科体系课程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因为,在我们这个技术和工作高度渗透的时代,任何技术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技术和工作相结合的过程,工作中所需技能的习得也与整体性的实际工作相联系。工学结合课程所贯穿的“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是其本质特征,工作任务课程是其典型代表,是培养和提高高职教师 “双师素质”的重要载体。

4.1探索创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为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许多地方职业院校探索并实施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多样化培养模式。

1.校本培训模式。培养“双师型”教师,应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校本”培养的主导作用。发挥“校本”优势,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自力更生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主要是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教师与职业实践课教师相互取长补短,进行传帮带;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组织教师定期参加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产教结合,以实践操作代替培训。这种模式需要学校及时与外界信息沟通,了解产业、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新要求、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并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

2.自我生成模式。重视教师内在动力的激发,突出教师的内在价值和需要,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教师自我培训机制,发挥教师个体在“双师”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促使教师自学自培不断提升完善。

3.校企嫁接模式。职业院校应与企业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紧密合作关系,一方面,职校教师到合作企业实习或挂职进行继续教育,有能力的教师参加合作项目的开发及员工培训,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另一方面职校可以聘请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兼职,与教师结成师徒关系带培教师。不到企业难以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这种模式是一条简捷高效而又经济的途径,但是这既需要校企双方真诚努力、共同探索有效的合作方式,更需要国家和地方以立法手段达到利益制衡。

4.高校培养模式。从长远的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后备力量的储备,发挥高职师范院校师资和技术资源的优势,加强职校专业教师的培养工作,这是一种根本的培养模式,但培养院校必须树立开放的姿态,而不能形成封闭型培养模式。

5.院校合作模式。在职教师的培训也需要院校合作,一方面在高职师范院校或师资、技术、设备强的高校建立中职教师培训基地;另一方面重点骨干示范职校帮助其它职校培训教师,或具有重点建设骨干示范专业的职校帮助该专业相对薄弱的职校培训专业教师,这种模式需要职业院校冲破保守意识,突破校际、区域壁垒。

6.区域合作模式。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省际之间、县域之间,特别是职业教育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发挥区域品牌特色专业师资、技术、设备的优势,帮助其它地区培训教师。

7.国际交流模式。国家有计划地派遣部分优秀中青年骨干专业教师赴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澳大利亚等国进修。八是综合培训模式。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单一的培养模式、短暂的培训方式都难以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高等院校的培养培训,企业生产实践的磨练,职业院校的校本培训和教师自我的学习提升等多方面相结合,持续不断地努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既要按照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又要符合教师成长的规律。“双师型”教师培养与提高要遵循“五为主”的基本原则,一是以岗位培养为主。从“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来看,要经过实习、初级、中级和高级四个阶段,教师就要相应地经历不同的岗位;从职校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来看,“双师型”教师的教学岗位不同,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职责要求,因此,“双师型”教师要按教学岗位培养,从而使培训内容、要求等与岗位职务规范相一致,提高针对性、实用性和培训效益。二是以实践培养为主。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职校教师不仅需要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专业实践能力。当前相当一部分职校教师缺乏专业技能的实践锻炼,对专业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缺乏深度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以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措施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能,使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三是以重点培养为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数量和水平往往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在对所有教师全面培养培训基础上,重点抓好“双师型”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影响一批、带动一片。四是以校本培养为主。学校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平台,也是教师成功成就的舞台,“双师型”教师培养要立足于校本,同时拓展培训途径,发挥高校、企业、行业等各方面的作用,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五是以地方培养为主。职业教育是平民教育也是惠民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职责在地方,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体也是地方。地方要建立“政府统筹、部门主管、企业协作、院校实施、教师自主”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

职业院校要根据办学发展的需要,制定并有力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划。一是加强“双师型”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双师型”教师既要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又要遵守相关行业道德规范,以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自觉按照行业道德规范办事。二是强化“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根据需要分批选送教师到企业、科研院所进行短期或中期专业培训,也可以参加企业实践活动,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培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三是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的有关职业资格、专业技能等级和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培训考试以及相关的专业技能考核。四是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双师型”人才,以科研、技术服务、技术开发等方式带动一批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和科技开发;也可以专业理论课与技能训练课“双肩挑”,使教师及时的将新技术、新工艺运用于教学之中,促进技能教学标准化、规范化。

5.1有效建立“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关键。一是教师自我激励机制。从个人层面而言,“双师型”教师应当具有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双师型”教师要发展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意识、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和对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和能力。只有具有专业发展自主意识和能力的教师才能自觉地、不断地促进自我专业的成长。二是学校激励机制。在学校管理层面上,根据不同成熟度、不同成功类型、不同成长期对教师制定不同的专业激励措施。一方面通过制定硬性措施建立外在的督促机制,使专业教师达到规定的要求;另一方面以政治待遇激励、心理情感激励和经济待遇激励等人文关怀,建立内化的能动机制,提高专业教师参与培训进修的自觉性。如对“双师型”教师实行聘任制的动态管理,发放津贴,优先参加进修培训,优先安排科研开发项目等。内外机制共同作用,促进专业教师的“双师化”.三是政府激励机制。从国家和地方政府管理层面上,应从“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标准、专业制度、专业培训和专业待遇等方面,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宏观管理,以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其一改革人事制度。扩大职业院校的人事自,允许从社会上招聘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从根本上解决“双师型”教师的来源问题。其二解决双职称问题。实行“双职称”评定制度,允许教师评聘教师系列之外的专业技术职称。其三统一“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在外部条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教育行政部门要先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和评聘办法,实施评聘工作,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其四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给予倾斜政策。总的来说,只有教师内在的自我动力和外在的激励引力的共同作用,才能使教师走上“双师型”教师的成功之路。

结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是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保障, 而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是高职院校基础建设的重头戏。高职院校应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建设任务,不断探索“双师型”教师建设的新途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贺文瑾. 略论职业教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技术教育,314

[2]黄俊民.高职高专“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3]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4]董桂玲,周明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生存病态与诊断 [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4)

[5]李利,李菲,石伟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系统思考 [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9)

作者简介: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工学结合是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为社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工学结合模式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高职院校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相比西方国家,我国的职业院校起步较晚,各方面的发展滞后,这种滞后尤其表现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因此,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如何在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我国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及作用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定义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学校和企业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特征在于:适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学校企业共同参与培养过程、商定教育计划及实施、管理,生产工作是教育计划的组成部分,学生以准职业人身份参与生产。

(二)工学结合模式的作用

(1)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众所周知,学校教育虽然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在操作经验、工作态度、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方面无法进行有效培训,而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的紧密结合能够弥补学校教育方面的不足。如学生在企业基地实训时,能更深刻地感受工作岗位的职业意识,工作责任,有利于身份的转变,有利于工作态度、企业精神等的培育,而这些是课堂教育无法达到的。

(2)使高职教育直接为企业生产服务。一般认为,在工学结合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发挥其师资、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尤其是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如果学校和企业双方能发挥优势互补作用,则工学结合就可以激发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使工学结合过程成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的过程。当然,工学结合,需要多方面的支撑与条件。

(3)有利于“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求学校创造条件鼓励专业教师走出校门,深入行业、企业顶岗实践,从事实际业务操作和管理工作,了解行业、了解企业、了解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工学结合,一方面吸收聘请行业企业的业务行家、管理骨干和技术能手到学校兼职授课,另一方面通过培养和学习使其积累教学经验。

(4)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效益。资金和资源不足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面临的实际问题,而单纯依靠政府或高职院校自身难以解决这个问题,既使通过努力偶然能够获得政府的拨款或者获得一定的社会赞助,也往往是杯水车薪,已难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依靠企业开展实习实训,降低了全社会的人才培养成本,则是有效解决高职院校资金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如利用企业设备开展实训,这一方面可以缓解高职院校资金方面的压力,因为企业设备的成本已由所生产的产品分担,另一方面,使学生更能够感受到企业的工作氛围,他们的职业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学生劳动力队伍的加入,缓解了其劳动力紧张的压力。如果学校和企业之间有人才培养与就业协议的话,那么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企业在为自己培养文化水平较高的熟练工,可以充裕企业的人才队伍,从而达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二、工学结合理念下师资队伍的建设的要求及现状

(一)工学结合理念下师资队伍的建设的要求

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有着极大的区别,其教学的基础是职业能力的需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所要求的教学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的组织、专业理论与技术操作如何结合等方面都必须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出发,并随着职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着。教师的素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因此,建设一支能够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是贯彻落实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除了应具备普通教育的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具备技术型人才的各种能力和素质,他们是知识储备更为全面,专业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更高,相关常识和知识面更丰富的教师,是一种复合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师资来源及教师队伍现状

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高等学校的专业技术职称,如讲师、副教授、教授等,同时又要具备与从事专业教学相关的技术职称,如工程师、经济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等。当然这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说双师型教师应成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的、具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

就湖南外贸职业学院而言,经过多轮评估,硬件建设有很大提高,师资力量也有较大改观,但目前大多教师来源于高等院校毕业生,学历多为本科和研究生,理论知识较扎实,实践经验较为薄弱。师资结构、水平与高职要求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高级职称、“双师型”,“双语型”教师比例偏低,专业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经验,兼职教师和现场专家比例偏低,兼职教师管理机制不完善。学院在队伍建设上进行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并采取了系列措施取得了较明显效果。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

(一)“双师型”教师的含义

在我国,各高职院校都在提倡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双师”呢?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所谓“双师”是指既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复合型教师。不过,对于“双师”,教育部还规定了具体的标准。教育部[2006]16号文的附件5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6中提出,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1.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

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下同)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与教育部组织的讲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果良好。

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良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教育部的这个“双师”标准,为各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提供了方向和指南,也为各高职院校对本校师资队伍水平的评估提供了标准。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按照“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以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为重点,以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校企合作机制为突破口,加快构建内容完备、特色鲜明、管理规范、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体系框架,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整体水平,更好地满足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满足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建设一支理念先进、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长规律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符合专业特色的教师管理制度,实行教师岗位管理、合同管理,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和激励机制,制定兼职教师聘用标准、新进教师准入实施细则,建立专业专任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

(三)建设目标

通过3-5年建设使双师双语型教师队伍结构达到以下目标,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1.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专业教师,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

2.提高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水平,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

3.所有现35岁以下的教师双语教学能力显著提高,成为双语教师。

(四)主要措施

1.完善制度框架

制度是行动的先导,高职院校要想加强双师型教师陮建设,首先必须有较完善的制度安排,然后按照制度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科学构建覆盖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全过程的各项制度,使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各环节有章可循。完善相关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2.实行“走出去”的战略,引导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

一般来说,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有在高校学习的经历,他们在大学里接受比较多的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进入高职院校进行教学工作后,也主要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在课堂上授课,很少能参加实际的操作。因此,他们尽管有比较丰富的理论上知识,但在实践知识方面比较欠缺。高职院校有责任和必要帮助教师弥补这个缺陷,可以规定,三年内所有专任教师必须到企业顶岗学习一个学期,之后到企业顶岗学习和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活动的时间年平均不少于30天。通过这样的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在实践知识上的不足。

3.建立稳定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按照学院整体规划,各院系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依托相关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原则上每个专业可以有3家以上相对稳定的大中型企业作为本院系教师顶岗学习的合作企业。实训基地是教师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等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教师参加实验室建设,既可节约经费,又能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通过实训中心的建设,可以锻炼造就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教师的在职培训。

4.实行“请进来”的战略,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到企业中物色那些在一线工作的、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且有一定的表达能力的“师傅”,让他们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来学校讲课。原则上每门专业课程都要聘请1-2名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必须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兼职教师除担任一定教学任务外还要指导教师到企业学习,保持专业课教师与企业、市场的不间断学习。

5.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只有充分认识到兼职教师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定职业院校聘请兼职教师的措施和办法,在兼职教师中形成竞争激励机制,才能最大可能地把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政策的制定上分学校、院系两个层次举办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班,兼职教师参与教学能力培训和教研教改时间年平均不少于40学时。对优秀的兼职教师,学院将聘其为客座教授(讲师),并与其签订兼职协议,明确责任和报酬,与其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6.学习和引进国外经验和人才,提高教学水平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国家不仅经济比较发达,而且他们在职业教育方面也比我国起步早,有着比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比较成熟的管理经验。因此,可以吸收和借鉴他们的技术和经验来提高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有计划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境外学习,吸取国外的人才培养经验和良好的管理模式。同时,还可以从境外引进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总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校、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高职院校应该围绕培养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个中心,依靠企业、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完善规章制度,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打造一支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王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策略[J].中国高校科技,2012(11).

[2]郝建锋.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3]教育部[2006]16号文的附件5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4]王振国,朱健,李萌.工学结合模式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2(7).

第6篇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践;思考

在知识经济时代,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1998年国家教委颁布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并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确定为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也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我院自2002年由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来,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尤为重视,制定了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具体方案,实行了一系列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使我校“双师型”教师数量在几年时间里有了很大提高。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

根据教育部对“双师型”教师的具体要求以及我院师资队伍的状况,我院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工作。

选派教师到校内外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锻炼我院有燎原科技开发公司、绿悦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绿兴种猪有限责任公司等校内企业,学院根据需要,不间断地选派一些教师到这些企业担任管理人员及生产技术人员。学院还与一些校外企业积极合作,组织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校外企业进行学习锻炼。2002年,学院制定了《关于选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培养的办法》,使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形成制度,从2002年至2006年,共有36名专业教师分别到广西贵港市扬翔饲料有限公司、广西畜牧兽医研究所、广西植保公司等十多个单位进行学习锻炼。通过在校内外企业的实际工作,使这些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成为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

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与技术服务我院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了植物组培室、园林花卉实训场、食用菌生产实训场以及现代化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广西现代农业技术展示中心等11个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学院还制定出台了《科研工作计分及津贴(奖励)发放实施办法》,对获得科研立项的教师进行奖励,并在年度考核、评选先进的标准中加入科研立项的要求。激励机制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科研创新的积极性,2002年以来,学院教师共承担各级科研项目67项,取得科研成果27项,在应用技术研究的过程中,一大批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学院还鼓励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走出学校,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为社会开展各种科技服务,如动物科学系的教师与企业合作成立了奶牛养殖技术服务公司,园艺工程系的教师则为南宁市许多单位提供了绿化技术服务。这些教师在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

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学院每年都要选送一批中青年教师到相关院校进修培训,同时不定期地聘请一些行业或企业的专家和技师来院讲学,更新教师的知识与技能,并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取得相应的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从2002年至2005年,共派出五十多名教师参加了教育部、农业部等部门举办的培训,2005年8月,学院组织26名教师,参加了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在广西北海市举办的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认证培训与考核,全部通过了考核,获得了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每年暑假,学院还积极派出公共基础部的教师参加普通话测试员与健美操指导员等培训,先后有3名公共课教师获得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3名体育教师获省级健美操指导员一级证书。

引进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学院积极从企业与科研单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充实了“双师型”教师队伍。自2002年以来,学院从广西发电设备总厂、南宁市罐头厂、广西水牛研究所等单位共引进16名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院的专业教师,其中两名是高级工程师,这些在一线从事技术工作的技术人员将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与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入学院,促进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使学院的人才培养与先进的科学技术联系更加紧密,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

(一)主要成效

2006年6月,我院对照教育部关于“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对全体教师进行核查,有95人符合“双师型”教师标准。表1是2002年与2006年我院“双师型”教师总体情况的对照,说明几年来学院开展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注:全校教师仅指校内教师,不含外聘与兼职教师。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状况

“双师型”教师类型分布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在95名“双师型”教师中,除了第三项条件无人具备外,其他几项条件都有人具备。这说明我院教师获取“双师型”教师资格的途径较为广泛,但在通过应用技术研究渠道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说明:表中“A1”指具备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与专业资格证书)的教师;“A2”指具备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的教师;“B1”指近五年中有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两年以上经历的教师;“B2”指参加过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的教师;“C”指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且成果已被企业使用的教师;D指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且使用效果良好的教师。

“双师型”教师职称分布情况我院42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中,有24人获“双师型”教师资格,占57.1%;98名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中有“双师型”教师63人,占64.3%;50名具有初级职称的教师中有8人获“双师型”教师资格。这表明我院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是较高的,但具有初级职称教师的“双师型”教师数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应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各系部“双师型”教师分布情况从表3可以看出,各系部“双师型”教师分布不够均匀,有4个系“双师型”专任教师占本系部专任教师的比例超过平均值,有3个系部则低于平均值。这与多种因素有关,“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多的系部,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时的力度往往较大,如动物科学系积极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锻炼并申报专业技术职称,全系有50%以上的教师具有畜牧师或兽医师资格;食品与机电工程系则注重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仅2004年就从企业聘进了6名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

“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情况学院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定统计表显示,在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有90%的“双师型”教师达到优秀等级,有25名“双师型”教师获“教学质量优秀奖”,占被表彰的全部教师(40名)的62.5%;第二学期有86%的“双师型”教师达到优秀等级,有29名“双师型”教师获“教学质量优秀奖”,所占比例为51.8%(共表彰56人)。在两个学期的教学质量测评中,排名第一的都是“双师型”教师,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部分“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得到学生肯定的。

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把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很多高职院校意识到高职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首先要具备“双师型”教师队伍,并积极采取行动培养“双师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理解不一,往往走入误区,如有些学校认为持有“双证”即为“双师”,兴起一股教师“拿证热”,有些学校在培养“双师型”教师过程中操之过急,单纯地以量化达标为目的,重形式而轻实质,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培养出来的“双师型”教师未能达到“双师”内涵的要求。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同时具备两种能力,一要具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能力与专业知识,二要具有较强的行业或职业岗位的专门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第二种能力是高职教育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过程中,应从深层次把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力争为本校培养出技术过硬的、高素质的、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施“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高职院校不应仅仅满足于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或满足于“双师型”教师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要对已取得“双师”资格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因此,应坚持实施“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对通过培训或考证获取“双师”资格,但指导学生实践效果不够理想或实践动手能力不够强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外企业和实训基地,合理安排时间,使其到生产第一线加强锻炼,切实提高动手能力。学院要建立“双师型”教师定期进修制度,保证“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水平与行业发展相适应,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等技术水平更新较快的行业的专业教师,更需要经常参加专业技术培训,获取最新的知识与技能。对于实践动手能力强,但理论知识薄弱的“双师型”教师,特别是刚从企业调入的教师,要鼓励他们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可有计划地将其选送到本科院校进修深造,使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与专业理论水平。

建立“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与评估机制高职院校应及时建立“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与评估机制,一方面应投入更多的资金,对符合标准的“双师型”教师给予奖励,在晋升职务、科研申报、进修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以保证“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以此鼓励更多的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另一方面应制定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评估体系,包括年度评估、聘用评估、晋升评估等,内容应包括教学效果评估、科研效果评估、服务社会效果评估等。建立“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与评估机制,可以对“双师型”教师的工作起到促进与监督的作用,使“双师型”教师的上岗要求与工作职责得以明确,其业务水平与教学质量能得到客观的评价,从而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特色专业 课程一体化建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53-02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广西教育厅于2011年开展了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到2013年,在全区范围内共设置300个特色专业及600门特色课程。第一批获得立项的专业已经结题、验收,为促进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体系构建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在2011年被遴选为教育厅、财政厅“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重点建设专业。两年来,在学院的大力支持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建设目标,完成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验实训设施建设等内容,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试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设施完善、课程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高职汽车类专业开展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模式。

一、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思路

根据《关于开展2011年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提出的“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加强师资队伍、实验条件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特色课程体系”等要求,在深入调查和分析广西汽车后市场以及北部湾经济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后,以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宗旨,按照学院“建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创一个品牌”的办学思路,依托学院组建的“水电职教集团”,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以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市场急需的汽车电子技术和电动汽车方面的人才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根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把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

通过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建设,带动专业群建设,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汽车技术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基地。同时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功能,拓宽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服务形式,培训汽车电子技术方面专门人才,为区域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南宁市作为北部湾开放开发的核心区域,汽车的保有量居全区之首,在巨大的汽修行业中,技术日新月异,对一线技术工人和基层管理人员的用人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大量以生产和服务一线从事汽车维修工作为主,覆盖电子电器产品的生产和检测、汽车检测、汽车装配、售后服务等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原有的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为主、训练操作技能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合市场需求。通过召开行业专家、专任教师共同参与的工作分析会,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和南宁市汽车维修市场现状,针对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改革并实践“双证融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过程既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又满足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很好地解决了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诸多难题。

(二)校企合作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学院“建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创一个品牌”的专业建设思路,为着力推进汽车类专业建设和特色化发展,真正为产业发展和学生服务,成立了由行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汽车类专业建设委员会,对南宁的汽车维修企业进行考察、调研,广泛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明确了本专业毕业生的基本就业岗位和岗位晋升规律,深入剖析了汽车制造、维修企业、机动车检测管理部门的装配、调试、维修、质量检验等技术岗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构建了基本素质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具体如下:

1.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首先,将劳动部门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基本技能、维护保养、检测维修、故障诊断与排除”等内容融入“专业基础技能”、“专业专项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培养过程中,形成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其次,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并借鉴汽车行业相关企业认证的教学模块制定核心课程标准。最后,在具体实训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考核中均按这些资格认证的要求进行,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行业许可证考试等内容融入核心模块的教学中,使学生取得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2.重点打造五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工作任务分析、研讨、咨询,根据劳动部门职业资格等级证的能力要求,确定汽车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控技术、汽车故障诊断技术与排除方法、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空调构造与维修等五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按照开发学习情境、确定教学组织、实施开发评估、反馈四个步骤设计学习情境,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思路,做好课程描述、学习情境划分、学习项目(任务)设计、考核方式改革等工作;将职业证书的考核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实现核心课程模块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技能训练项目化、综合实训岗位化。

3.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与企业合作开发贴近生产实际、融入行业标准、便于学生和企业职工自学的核心课程特色教材。教材的编写突出项目化教学的高职特色,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求,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编排内容,由工作任务引出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反映当前的汽车检测与维修发展趋势。

4.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借鉴国内外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身实际,专业核心课程均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来组织教学,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取常见故障设置学习情境,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工作顺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学习工作单的引导下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革学生考核“一考定局”的传统模式,专业课考核从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期评成绩由期末终结性考核成绩和过程性考核成绩组成,期评成绩=日常考核(30%)+实训操作考核(40%)+终结性考核(30%)。过程性考核又分别由日常考核成绩和实训操作考核成绩组成,终结性考核在期末进行,按照课程教学目标全面考查学生理论知识是否达到预期要求;日常考核着重考查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每个任务均作评价;实训操作考核着重考查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课程结束时或每个情境教学结束时进行考试。

(四)实践教学设施完善。具体如下:

1.基地建设。按照“双证融通、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要求,遵循“携手汽车维修企业,构建工学结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及原则,依托南宁汽车服务业的优势和中锐教育集团的合作群体,通过校企共建、引企入校等方式开展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共建400 m2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一批校外实训基地。

2.内涵建设。为做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依托南宁,服务地方,校企合作,以产促学”的指导思想,以水电职教集团作为平台、中锐教育集团为依托进一步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职能和“企业老总”、兼职带头人的作用,采用资源共享、相互技术支持方式,通过双主体办学、校企合作群等模式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与企业联合共建集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就业于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极大地改善了本专业实践教学条件,有效地促进了生产性实训等工学结合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学质量及效率。

(五)师资队伍建设。具体如下:

1.专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专职教师通过送出培训、校本培训、教研活动和教学机制激励等方式,更新职业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团队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组织教师参加说课大赛、微课竞赛、实践能力竞赛、教学评比等活动,强化培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自学和进修等形式提高业务素养等。

2.专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各类企业中顶岗实践,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工程实践项目,并根据每个教师的发展实际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确保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与企业保持一致,使教师能真正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提高教师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训基地建设,使教师更加熟悉设备操作、实训基地管理。

3.依托行业企业建设兼职教师队伍。依托南宁汽车后市场服务业的强大优势,与广汇广西机电设备有限公司、长久鑫广达汽车服务公司、中锐教育集团及其合作群体等知名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由校企双方共建兼职教师资源库。两年内,从企业聘请16名技术总监、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并到校任教,他们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对工厂情况熟悉,通过他们的有机融合,有效整合了校企资源,提升了教学团队技术服务整体水平,充实、完善了教学队伍的结构,保障了教学顺利实施,使培养出的学生更适应市场需求、更满足企业需要。

【参考文献】

[1]朱萍.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创新与探索――以广西财经学院审计学专业为例[J].会计之友,2013(28)

[2]庞松鹤.高职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探索实践――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7)

第8篇

关键词: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双师素质;计算机专业;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是加快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2006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了被称为“高职211工程”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一百所左右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天津职业大学成为首批28所示范性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之一。促进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是示范校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我校在实践中探索了培养计算机类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2 “双师”素质教师的标准与内涵

2.1 “双师”素质教师的标准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职教育培养的不是学术型而是技能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的差异必然导致对教师素质要求上的差别。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教学水平,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双师”素质是为了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改变高职院校教师能力结构比较单一、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的现状提出的。教育部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提出了“双师”素质的四条标准,即:“双师”素质教师是指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1)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以上(含中级)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

(2) 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 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4) 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2.2 “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

对于“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职业教育界的认识基本趋同。第一,“双师”素质教师是针对专业教师个体而言的,职业教育需要专业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即具有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合理知识结构、良好的专业理论教学和指导实习实训的执教能力、丰富的职业实践技能和操作示范能力,熟悉企业生产环境,了解企业运作过程,掌握企业组织管理方式;第二,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是一个专业团队,具有一定的结构,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侧重实践教学,与学校的理论教学形成互补,从整体上构成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因此,我们可以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理解为由两部分人员构成:一部分是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一部分是职业院校的专任理论教师、实验实训教师与来自生产、服务一线的兼职教师共同构成的具有“双师”素质结构的教师队伍。在范围规定方面,“双师”素质教师应只限于专业课教师;在形式上,要具有相关专业的证书,如“双职称”、“双证”等证书;在实际能力上,要具备较好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较高的行业职业素质。

3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途径与实践

3.1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明确“双师”素质教师标准后,我们制定相应政策,要求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专业教师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鼓励专业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取得与本专业相符的职业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

利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第二十八所坐落在我校的优势,学校以青年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的方式,统一组织专业教师参加鉴定所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取得劳动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类专业教师还要取得包括程序员资格证书、信息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C#程序设计资格证书等在内的职业资格证书。

实践表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符合“双师”素质标准,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不一定都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行业职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2创造条件,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培训

“双师”素质的教师不只是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学院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参加企业或行业协会组织的旨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培训班。这样使教师在短时间内了解企业实际项目的工作流程、解决方法、技术前沿、岗位能力需求等。

目前,计算机类专业教师不仅有多人次参加天津华苑软件园区组织的新技术应用培训班、全国高校软件测试全程实践训练班、全国高校软件工程全程实践训练班的培训,而且还聘请行业专家,利用学校的实训和实验设备开设实践能力提高培训班,如我校开设的“网络双师训练班”旨在提高我校和周边地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网络搭建能力。

3.3建立长效机制,分批委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

计算机行业技术更新速度快,为了解决理论和实际脱节、教学实习实训设备和条件不足的矛盾,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分批委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过程,丰富实践经验,提高行业职业素质。教师在实践中既可以熟悉实践环节操作,使自己成为“师傅型”教师,又可以探索教学规律,对准岗位开设课程,更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试方法。

示范校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学院先后委派15名教师到天津道可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泰达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公司、中环电子有限公司、天津七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博创兴业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商科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顶岗实习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从企业顶岗回来的教师对示范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开发、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学校规定毕业后就到学校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必须先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年,一年后再到天津市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参加教学理论培训和考核,通过考核后才能走上教学岗位。新任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双师”素质,才可以走向职业教育岗位。

实践表明,建立可持续的校企合作教师培养机制,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可以不断丰富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行业职业素质。

3.4 “产学研”结合,在项目开发中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和项目开发,不仅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还可以密切与经济社会的联系。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结合,往往偏重依托企业的条件加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这种单向性的“产学研”结合往往使学校兴趣盎然,而企业的积极性不高。要开展有效的“产学研”结合,学校要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体现对企业发展的服务和推动作用。

天津科委资助我校15万元,支持我校与天津道可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研发室。在研发室,由有企业经验的教师或在企业顶岗实习一年的教师担任项目经理,带领其他专业教师开发了海关加工贸易企业联网平台、视频点播系统、天津职业大学年终考评系统等横向科研课题。“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了“双师”素质教师的实践经验,带动、辐射其他教师提高实践能力。在提高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同时,他们还为企业的经济发展作贡献,实现优势互补、校企双赢。

3.5加强校企合作,从企业引进或聘请有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

学校积极从企业、科研单位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这些工程师都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培训,在取得高校教师资格后,学校鼓励这些教师申报高级工程师和副教授的双职称。2000年前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先后从企业和科研单位引进了6名工程师,经过几年的培养,他们已经成为计

算机类各专业的骨干教师,分别担任嵌入式专业、软件技术专业、多媒体专业、网络专业的教研室主任以及学院专门负责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副院长。

从构成上来讲,“双师”素质结构的教师队伍里既要有一批具备较高理论水平的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指导训练学生掌握熟练的岗位技能。因此学校积极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聘用兼职教师,扩大“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如电信学院长期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资深技术专家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并担任兼职教师。这些专家给学校带来了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好地培养在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弥补校内教师的不足。

4结束语

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离不开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双师”素质教师是人才培养之本,是课程建设之源。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通过对计算机类各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与“双师”素质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我校的办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国家级和天津市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近年来学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满足了天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使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界不仅仅是合作,更是有机地融合,形成灵活的、开放的、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运行机制,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0):36-38.

[3] 孟祥林.高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6(29):53-54.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Double Type” Teaching Staff of Computer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 Jie, LI Qin¸ LI Hai-feng

(Sub-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 Tianjin 300410, China)

第9篇

创新型园林专业人才的基本特征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的。按照熊比特的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既涉及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又涉及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从一般意义上审视,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与创新人格的人才,即具有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与意识,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想象力及活跃的灵感,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熟练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等。

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除应具备坚实的园林专业知识技能与创新精神外,还应具有热爱祖国的激情,勇于创新的思维模式,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品德与健全的人格,敬业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社会交际才能与完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综合协调能力强,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

(一)转变单纯重视知识传播的传统教育方式,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园林专业的学生多数存在缺乏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的现象。高职园林专业教育应积极探索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教学为重点、以学生学会掌握储存现有知识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要做到两个树立”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二是树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的园林专业人才。

(二)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增强选修课的灵活性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及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要改变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使课程设置向综合式或整合式课程体系转变,这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调整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要求,寻求专业内部知识与技能结构最直接的内在联系,促进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构的合理化,保证相关知识的最佳搭配。要构建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的纵向序列和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课程的横向序列,形成以专业课程为主,以综合课程、边缘交叉课程、跨学科课程等为依托,以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理论与园林专业发展方向的学术讲座为补充,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综合化、整体化的课程形态。理论知识教育应以必需、够用”为标准,实践课要充分注重技能培养,既要设置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应用写作、园林制图等课程,也要设置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造景、园林工程施工养护、园林工程预决算等课程。

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渠道。高职园林专业教育应设置能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现信息化、综合化与动态化的特点,鼓励和号召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与科学概念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园林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接受新信息,开阔视野,掌握最新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增加选修课的灵活性,实施多元化、个性化培养个性是创新的重要基础,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的发现、培养。在注重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应针对学生的特长和特点因材施教,实施多元化、个性化培养。可加大学生选修课程的比例与灵活性,鼓励学生选修园林专业相关课程以外的跨学科课程,如经济、管理、法规、文学、艺术等,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通过提高选修课比例,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修课程,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就业适应能力得到增强。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参加社会实践与科技下乡活动,锻炼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如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必须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创新设计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实施开放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园林苗圃学的育苗实验,可将实验课时合理地安排在长达1年的整个育苗周期里,从整地、种子处理、播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直到生产出合格苗木,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应构建一个中心,三个技能”的培养体系:一个中心”就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中心。三个技能”就是第一学年培养基本技能,包括公益劳动、专业劳动、社会实践、认识实习等;第二学年培养专业技能,包括教学实习、科研技能训练、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等;第三学年培养综合技能,包括园林植物认知与养护综合实训、园林设计与施工综合实训、岗前培训、毕业生产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等。通过这些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要培养创新型园林专业人才,必须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采取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要提倡启发式、讨论式、讲评式、案例式、现场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现状,积极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使学生学会获取、探索知识的本领,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发现,学会创造。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率、推动教学活动个性化发展、实现开放式教学的需要。因此,应积极鼓励教师采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向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转变。这种教学手段对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与教师素质有直接关系。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的教育观念与良好的综合素质。高职园林专业的教师除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等之外,还应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即要具备双师”素质,因此,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备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不断提高园林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熟悉一线工作、注重技术应用成为教师队伍的显着特征。因此,高职园林专业师资队伍中应有具备园林工程实际经历,对园林工程一线情况非常熟悉,能将实践经验带到课堂上来的双师型”教师。要建设好教师队伍,具体可采用以下措施:(1)注重选拔和引进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积极引进或对外聘请高学历、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和兼职教师,强化师资队伍。(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行业专家对教师进行职业实践培训指导,组织安排教师定期到风景区、公园、绿化队、园林花木公司、大型园林绿地施工现场等一线岗位进行顶岗锻炼;鼓励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参与科研课题、撰写学术论文,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轮流选派骨干教师到兄弟院校进行学习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园林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社会化考试,取得相应资格;积极鼓励和促进专业教师参与市场竞争,对外承接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或技术咨询任务,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途径,可以培养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园林专业人才

教育与市场接轨、学校与企业联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园林高职教育应依托行业办学,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能较快适应市场需求的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除建立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各类实验室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满足一般教学如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苗圃学等课程的实习之外,还应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基地实习,可以运用所学知识与技术解决在生产管理、园林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