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职称论文

地理职称论文

时间:2022-12-06 23:15: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职称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职称论文

第1篇

【摘要】20 世纪初, 美国大约有20多万所只有一个教室的学校, 但自从20 世纪中叶的第一轮学校整合运动以来, 现在只有几百所这样的学校还在运行。在倡导学校整合的运动中, 最具有影响力的是科南特( Conant) 在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所提出来的“取消小型学校”的观点。他认为: 小型农村学校没有能力向学生提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教学, 应由大型的综合中学取而代之。

【关键词】20 世纪中叶的第一轮学校、倡导学校整合的运动、提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教学

【本页关键词】学术期刊征稿、 职称论文投稿、职称

【正文】

19世纪末以来, 美国社会各界就不断提出: 农村学校效率低下,应该将其整合成较大的学校, 以便教育资源的集中利用。自此, 学校整合运动席卷了美国大部分农村地区。20 世纪初, 美国大约有20多万所只有一个教室的学校, 但自从20 世纪中叶的第一轮学校整合运动以来, 现在只有几百所这样的学校还在运行。在倡导学校整合的运动中, 最具有影响力的是科南特( Conant) 在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所提出来的“取消小型学校”的观点。他认为: 小型农村学校没有能力向学生提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教学, 应由大型的综合中学取而代之。自此, 学校整合不再仅仅出于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考虑, 更多的是以工业社会大规模生产效益为出发点。而今,在城市及郊区学校开始实行班级小型化之时, 大多数州内的农村学校整合仍是其“优化教育资源”的一种手段, 许多农村学校正面临着整合或关闭的命运。美国各地的农村学校各具特色, 但有一点是大多数农村学校所共有的特点: 各州的农村学区和农村学校常常都要比城市和郊区学校小一些。

究其原因, 有时是因为农村社区的地理位置偏远和人口分布稀疏的特点使在某个较小的农村社区设立一所学校成为必要,有时是因为是想使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密切起来的意图, 而有时则是两者兼而有之。一些改革者认为小型农村学校既没有效用也缺乏效率, 将这些学校整合为较大的学校即使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 也是最好的办法。这主要基于两个假设:( 1) 较大的学校体系更具有规模效应, 从而能降低生均费用;( 2) 较大的学校体系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好、较为专业的教学从而为学生取得学业成就提供更多的机会。然而, 却很少有证据支持以上两个假设。虽然已有大量关于学校规模效应的调查研究, 但其中很多都有关农村学校的研究都有技术上的缺陷, 这就使研究结果对决策者的参考效用极为有限。弗克斯( Fox) 曾对研究教育规模效应的文献进行过评论, 他在排除了那些概念无效或分析单位不适当的研究后得出: 生均费用和学校规模( 在校学生数) 之间是一种呈U 字形的关系, 最小和最大的学校的生均费用最高。弗克斯提醒那些参考这些规模效应研究的决策者们: 在制定政策时还必须考虑到每个学区和学区的特殊性。例如: 规模效应研究假设在校学生人数的增长并不会引起其他费用的增加。然而, 通过学校整合使一个学校或学区内的在校学生增加通常会使这个学校或学区所服务的地域扩大, 从而会引起交通费用的急剧上升。如: 1990 年至2000 年间西维吉尼亚州关闭了202 所小型学校, 然而在学生人数下降11%的同时, 教育费用却上升了16%( 已去除通货膨胀的因素) 。这其中大部分就是因为接送学生的交通经费增加的缘故。

【文章来源】/list.asp?classid=74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第2篇

20世纪末期,战争就开始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人们针对这一场军革逐渐演化为现代化军事改革,人们从军事的思想、军事的理念,特别是军事的作战方式上进行重新的定位,现代的军事多依靠机器人为人类效劳,减小动用大规模的士兵作战,很大程度上大大降低了人员伤亡,并且现代化军事硬实力能够确保一定的打击力度,对目标的摧毁性打击更加大、更加精准,为什么人们在室内就可以进行军事化的作战呢?为什么人们极大的相信并依靠信息就能打赢战争呢?这一切归因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新技术,多媒体技术使得人们的生活如同一个交织的网络,例如我们的手机、电脑、音视频等信息的分析处理、GPS的定位等等,都属于多媒体技术范畴,人们在这样的一个网络框架中不断的进行信息传递与互享,多媒体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无人驾驶飞机的应用、雷达侦测、以及卫星定位等等一系列军事化应用,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精确的获悉某个地理位置以及某个跟踪目标的信息,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在军事化信息分析以及武器精确制导上应用很广泛,并且在现代化军事作战上取到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本文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多媒体技术在军事化信息分析以及武器精确制导上的应用研究。  

二、现代多媒体信息系统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人们进入到一个多媒体时代,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多媒体技术产品的应用,同样也为军事化能力的提高作了很大程度的铺垫。多媒体数据形式一种非结构化的或者是半结构化的数据,它包含了人们可以辨别的信息,例如录音设备、个人信息文本文件以及商业数据等,还有就是也包含着人们无法辨别的信息,需要进行算法计算,进行数据的解密才能进行辨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据的加密与解密,如语音信号的加密与解密以及图像的加密与解密等。因此可以这样总结到,多媒体数据一个包含特定特征、创建日期、含有语义、同时以音、视频或者静态图像的显示的数据包,人们从这个数据包中可以挖掘其它人不知道的信息,也可以直接查询自己想知道的信息,例如图像的颜色、文件夹包含的文件,文件的内容等一系列用户关注的内容。

多媒体数据一般存储在多媒体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库系统对多媒体数据进行多元化管理,能够对所有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此建立文件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使得用户利用多媒体系统能够快捷的查询用户需要知道的信息,并下载相应的信息文件,并且这样一个系统也提供了全面的辅助功能,例如增加文件、删减文件、修改文件以及查询文件等。多媒体数据对计算机的存储容量是有要求的,不同的电脑硬盘格式,接受的文件大小是有限制的,用户通过压缩包压缩的文件进行拷贝也是有限制的,不同电脑以及不同的多媒体数据能够进行相互传递与拷贝依赖于多媒体系统的标准化规范,使得所有的电脑系统以及所有的数据格式遵循国际标准,特别是电脑技术的发展以及MPEG-7、MPEG-21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现代多媒体技术更加普及,很好的解决了前期多媒体数据的兼容性问题等。

三、多媒体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军事技术作为作战力量的主要内容决定作战方式。在科技进步的影响下,军事技术快速发展,并最终导致了军事领域技术要素的庞大与繁荣,从简单的器械到庞大的武器系统,军事技术几乎要颠覆战争中人的主导性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作战方式的制定与实施势必以军事技术作为主要标准。因此军事化信息分析以及武器的精确制导对军事现代化影响很大,而现代的军事化战争取决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普及,以此多媒体技术扮演中决定性作用。

现代很多国家致力于国家军事技术的开发,将军事技术的进步逐渐应用于民用,经过长时间的开发与研究,从而实现军事化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现代军事化信息多依赖于多媒体系统,多媒体系统为作战人员提供一线情报以及及时的战情,友好的人机界面以及现代化的设施,使得军事化多媒体系统更加受到青睐,例如在军事化地理系统中,室内指挥官能够很清晰的知道攻击地方的地形地貌,即所谓的3D虚拟技术,用户能够身临其境,从而更好的消灭敌方,这是数字化地图库与传感器的巧妙集合的产物,在军事化信息处理中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也为打赢现代化战争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

谈到信息化军事,我们知道,一旦攻击方知道了地形地貌以及获悉了攻击目标,攻击方更加关注的是如何精确的制导,精确的命中敌方,这也需要多媒体技术的支持,即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武器精确制导,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攻击已成为战争的一个大趋势也是技术上的进步,现代的无人驾驶飞机、跟踪导弹,侦察机的协助调查等,没有这些调查装置的协助,制导武器也是无头苍蝇,根本无法精确的定位制导,这些侦察装置所获得的是静态信息,也是最基本的信息。其次,在实施打击之前,需要了解战场的动态情况,也就是在准备攻击的时刻,获得一些制导武器所需要的比如风速、空气状况、发射点与目标的距离等信息,从而充分利用这些经过多媒体技术处理的信息搜集,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制导武器的攻击准确性,目前多媒体技术下的武器制导已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命中几率。因此多媒体技术在军事化信息处理以及武器精确制导上取到关键性的作用。

四、结束语

军事战争经历了肉搏作战、火力作战、机动作战、核威慑以及联合作战等不同的作战形式,然而一系列的战争方式,多依赖于当前的经济实力以及技术的更新,二十一世纪,各国均具备人工智能技术能力,从而使得作战方式变得更加快捷,并且极具危险性和针对性。现代化军事战争多依赖于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并且现代的军事多依靠机器人为人类效劳,减小动用大规模的士兵作战,很大程度上大大降低了人员伤亡,多媒体技术是一种依靠数据进行操作判别的一种新技术,该数据包含了人们可以辨别的信息,多媒体系统也为作战人员提供一线情报以及及时的战情,因此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与军事信息化处理领域以及武器精确制导等,当然多媒体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远不止这几点,更多的应用还得依靠现代的技术的支持。   [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 写作各种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参 考 文 献

[1] 王军,韩志强.多媒体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浅淡[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2):145-147.

[2] 张英杰,宋彤.美军战场敌我识别系统的发展趋势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3] 余胜威,曹中清.基于人群搜索算法的PID控制器参数优化[J].计算机仿真.2014,31(9): 347-350.

第3篇

关键词:教学效率;沟通;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096—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课堂改革的深化,教师的教学面临不小的挑战。过去,在课堂上,老师滔滔地讲,学生昏昏欲睡地听。这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来达到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化学知识的目的。

一、改进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实验技能、参与情感体验,养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 只重视传授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是片面的化学教学,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既要传授化学知识与技术,更应训练科学方法与思维,还应该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

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好化学实验,锲而不舍地注重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得以充分全面成长,成为人格健全、有信仰、有灵魂的人。

教学中要利用好实验,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首先,要充分准备,做好演示实验;其次,对实验形式加以变通,增加实验的探究性,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实验能力;另外,重视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使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微型化,这是21世纪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

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布置给学生并跟上相应的监督反馈措施,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实验课上,在教师的有效调控下,要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去做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自主性”实验。学生具备了积极的心态与主动参与意识,创造性思维才有生长的土壤。

探索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手段之一。它运用了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并从中体验到类似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那种探索的愉悦感。中学化学教学论文在积极、自觉的思维活动中,创新思维意识会被激发,创造能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和培养,化学实验永远是值得我们教育者认真研究的教学形式。

二、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动力、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1、从知识的价值角度创设教学情境 调查发现,学生对有价值的事物,特别是新生事物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一般比较感兴趣。而化学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它的价值存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研究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进行联系,创设让学生能体会到所学内容价值意义的教学情境。

2、从学生的情感角度创设情境 学生的情感是广泛的、丰富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将化学知识融入学生的情感。

3、从知识迁移的角度创设教学情境 中学化学中有些概念或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与现实生活也难于直接联系,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教师可依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从概念或理论的形成原因与形成过程入手,通过比喻、类比、课件模拟等方法将知识进行迁移,创设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概念或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与应用。

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化学虽然是自然科学,揭示自然规律的课程,但是其方法论和思维训练的功能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生活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契机,抓住适时的机会,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生的学习中。

1、充分挖掘教学内容 学习是学生的主动活动,大量的心理困扰也都产原上草职称论文生于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师理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解决。在教学中,笔者着眼于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来进行教学,使化学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真正地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质量和效益。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通过挖掘教材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模拟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和审美享受。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建立民主的课堂,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思维深广度和趣味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应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成立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解决化学问题。成员之间要鼓励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实施对学生的心理辅导,需要教师善于调整好自己的心理情绪,善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合适的师生沟通方式,合理控制难度和密度等因素。

第4篇

[关键词] 影视艺术审美教育影视鉴赏教学

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影视作为最富有活力和影响力的综合艺术,毕业论文在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具有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特点,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之一。

一、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作用

1.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影视艺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吸收了多种艺术因素,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从审美主体看,人们欣赏影视时,具有视听共享的特点。从审美对象看,影视是以活动的形象画面为主的时空综合性艺术,运动成为影视画面最独特和最重要的特征。影视以镜头组接构成的视觉画面来传达审美经验,它的艺术手段就是蒙太奇。蒙太奇不仅使影视的一个个镜头按照影视创作者的构思组接成有机的整体,化作直观的流动的视觉形象,而且使镜头与镜头组接之后产生大大超越镜头本身之和的表现力和审美效应,赋予影视艺术在表现时空上的极大自由。

2.影视艺术的审美作用

影视集多种艺术精粹于一身,并以科学技术为坚强后盾,是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最大众化的艺术。它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思想和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综合感知能力,提高艺术审美修养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影视艺术具有审美教育作用,学生通过优秀影视作品的艺术欣赏活动,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情动人中受到教育、鼓舞和启迪,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变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实施影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影视作品的侵蚀。影视艺术具有审美认识作用,通过影视艺术鉴赏活动,学生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从微观到宏观、直观形象地学习知识,从而加深对社会、历史、人生以及自然的认识。影视艺术具有审美娱乐作用,通过欣赏影视节目,学生得到休息和娱乐,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可见,通过学习影视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影视兴趣,扩大影视视野,可以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可以提高感受美、体验美和影视分析与评价的能力。

二、影视艺术鉴赏的学习过程

影视鉴赏是指以具体的影视作品为对象,通过视听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影视艺术的真谛,硕士论文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影视艺术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最好途径之一,影视艺术鉴赏在影视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加强影视审美的研究,重视对学生影视审美的指导是当前影视教育(特别是影视普及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只有让学生学会应用正确的影视鉴赏方法,能够系统分析影视的各种表现手段和意蕴、风格,才能在学生和影视艺术之间架起一座审美理解的桥梁。影视艺术这一审美客体只有经过审美主体的审美鉴赏成为审美对象,经过审美的再创造才能呈现出最大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才能最终被人们接受。

影视作品的鉴赏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有着一定程度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影视鉴赏学习过程可分为影视审美直觉、影视审美体验和影视审美升华三个阶段。审美直觉的特点是直接性和直观性,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影视审美体验阶段是在审美直觉阶段注意和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包含许多心理因素活动,其中想象、联想和情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对影片《沙漠苦战记》的观摩赏析,通过屏幕上纷乱的马蹄印,学生可以想象得到战马的疲惫不堪;人的脚印由清晰到一条蜿蜒向前的爬行痕迹,学生读懂了士兵的英勇顽强;爬行的痕迹中出现了手枪和军刀,学生意识到战士牺牲了。可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丰富了影片的内涵。审美升华阶段,学生与作品发生共鸣,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这个阶段存在着感知、联想、想象和情感等各种心理要素的作用,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理解认识。

三、提高影视艺术鉴赏教学质量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影视艺术鉴赏课堂教学改革要有明确的指向:必须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审美素养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首位。

1.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

影视艺术鉴赏教学应摆脱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学而不思的传统教学习惯(严重影响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体现素质教育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打破以教师、课本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将讲授式变为启发式,将教师的“教”更多地转变为学生的“学”,将学生的“模仿——重复”变为“发现——探索”。影视艺术鉴赏教学要多用影视形象说话,少用抽象表述,树立优秀影视作品也是教材的观念;可以先由学生自主学习赏析,再由教师重点讲解;先由学生对影视内容质疑提问,再由教师点拨作答;先由学生就影视问题探究讨论,再由教师导出概念结论;尽可能多用小组观摩讨论学习,少用大班集体授课。

2.把握影视艺术鉴赏教学的本质和特点,利用形象的影视作品说话,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唤起学生情感共鸣

从教育的角度看,影视艺术教育能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但这不是通过强制性灌输,而是通过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作品熏陶和感染,留学生论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审美能力在日积月累后提高,美育对人的影响是深刻的、久远的,可以使人终生受益。影视艺术审美与鉴赏类课程的教学,放映优秀影视作品、影视片段是必不可少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综合素质是不能速成的,要靠不断地学习和长期实践的积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制作设备是很容易的事,而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却非一日之功,因而影视鉴赏无论是在影视专业教育还是在普及教育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进行影视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要让学生多看优秀影视作品,多比较、多思考,从中受到启发,学会欣赏作品、解读作品。

四、影视艺术鉴赏教学中学生心理分析与调整

1.影响影视鉴赏学习效果的原因分析

影视教学,无论是影视专业教学还是影视普及类教学,无论是影视编导知识的课程教学还是影视鉴赏类课程的教学,放映影视作品或是片段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学生在观摩这些教师精心选择的教学材料时,却常常偏离学习目标,被精彩的影视世界所吞噬,背离了观摩的初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影院效应”的影响。电影观众学认为电影受传时存在一种“影院效应”,电影院的观赏环境使观众进入“梦境化的现实”,医学论文同时观众还有一种追求影院气氛,追求共赏的倾向,大家同喜同悲。影视教学中“放片子”,一个班的学生同时注视着电视荧屏或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这种学习环境与电影院放映环境极为相似,如果任课教师调控不利,学生很容易受“影院效应”的影响。

(2)消遣娱乐心理的影响。消遣娱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人都需要。影视本身就具有教育与娱乐的双重功能,其中消遣娱乐功能又是主要的。影视的娱乐功能能够起到精神按摩的作用,对缓解学生工作学习压力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学生总是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寻找影视提供的娱乐,学生在观摩影视作品时很容易受娱乐心理的影响也就不足为怪了。

2.学生鉴赏心理调整

影视主要通过视听诉之于感情,而情感又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因此,欣赏影视作品是一个复杂的感情和理性的综合过程,必然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影视鉴赏时必然要进一步理解影视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活动和艺术态度等;必然要分析影视创作表演手法和表现手段的运用;必然要分析影视作品的体裁、风格、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些都需要主观理智因素的介入。由看热闹的外行,进入认知主体和审美主体状态,需要一个转变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努力。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两个转变:

(1)角色的转变——从普通观众向学习者转变。拥有一定生活经验,同时具备联想和想象心理功能的人,无论他文化程度如何,职称论文能“看懂”影视是不成问题的。这种低层次的“看懂”与“审美鉴赏”是有本质区别的,大学生影视鉴赏要求影视鉴赏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才能进入审美层次的鉴赏,没有一定的声光电、色彩、构图和造型知识,不具备基本的文学、绘画和音乐等艺术素养,会影响学生对影视的全方位鉴赏。这是由影视的综合性决定的。

(2)审美模式的转变。传统的也是大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模式是只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学生影视鉴赏应从这个窄胡同中走出来,重视影视其他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艺术表现方式(蒙太奇、长镜头、空镜头、主观镜头、结构、细节、画面、声音、色彩、光效、气氛渲染、运动、节奏等)的鉴赏,才有可能全部解释影视的表现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感知影视艺术所蕴含的内在价值。因为只有通过影视手段的运用才能使影视内容得以充分表现。

3.影视鉴赏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目标上,尽可能减少“影院效应”和消遣娱乐心理的影响,教学中播放影视作品时应注意:

(1)目的明确,有问有答。让学生明确观摩的目的所在,要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去看、去思索。观看后,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例如为了让学生对影视中人物性格化语言的审美价值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可以让学生欣赏电影《巴黎圣母院》。播放前,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哪些对白生动地揭示了与吉普赛女郎艾丝米拉达有感情纠葛的四个男人的性格特征?每人的个性特点是什么?观看中,学生眼、耳、手、脑并用,边看、边听、边思索、边记录;观看后,分组讨论,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最后由老师启发提示,得出结论。

(2)宜短不宜长。选取的影视素材和播放的时间都应体现宜短不宜长的原则。播放影视片断过长时,一些学生开始时还能带着问题去观赏,时间一长,大家往往抵挡不住影视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的诱惑,而全身心投入到影视所营造的世界中不能自拔。

(3)两遍播放法。第一遍让学生“随心所欲”,满足“视觉的渴望”,新鲜感过后,再看第二遍开始认知学习。在播放前简述故事梗概,主要情节等,英语论文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播放中是边播边讲还是播完后再讨论讲解呢?调查显示,学生更喜欢后者,如果需要可以重播片断。播放过程中应提醒学生不要过于“专心”情节,应学会“分心”,善于走进去,又要走出来,变被动为主动。

影视艺术鉴赏教学应全面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认清时展所赋予影视艺术教育的神圣使命——通过影视艺术鉴赏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进而激发他们的人文追求,使大学生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保持主体性、独立性、开放性,心灵世界更广阔、更深沉、更丰富、更美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认识要伴随影视艺术鉴赏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李范.美育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黄琳.影视艺术——理论简史流派[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第5篇

关键词:  文化意识;课堂活动;文化目标;文化超越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语言与文化的相关研究由来已久。英语论文 作为语言的载体,文化始终在英语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十分活跃,大多集中在理论研究上。胡文仲(1997)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研究方向,建议从词汇、语篇结构、文体特点、语用规则、讲话顺序等九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何自然(1997) 就英语学习中出现的“离格”现象进行了细致科学的分析,提出语言教育者应对此予以宽容。以上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这种种差异在语言教学中反映。还有一批资深英语教师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文化因素,其关键在于不理解两种文化在语用方面的差异,只从语言本身出发自然在使用时不知所措。北京大学的高一虹教授将语言文化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在她著名的《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一书中,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语义、语法、语篇、语用、体态语和语言态度层面的文化差异,还倡导各方学者应该在此基础上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不仅要了解、接受、欣赏这样的差异,在头脑中首先建立逐渐清晰的文化定型,再在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中,产生批判性思维,最终实现文化超越(高一虹,2000) 。众多学者的理论研究引起我对常规课堂教学的反思。诚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我们已经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文化必修课程(英美文化概况、中西文化对比等等) 来促进学生对文化主题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差异意识。然而,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不知不觉感受到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同时有效地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开始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把文化和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加深他们对于文化差异的认识,增强语感,培养他们应用语言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在教学大纲中增加文化内涵、制定文化教学目标之外,我还设计了任务型的教学任务来实现这些目标,并分析了活动实施后的效果以及对未来教学的启示。

二、文化目标的制订与实现目标的途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都会观察到很多学生和外国人交流时产生的交际障碍以及随之出现的尴尬场面。(胡文仲,1994) 比如一次下课后在楼道碰巧听见一名我班学生(大二) 和外教的对话:

外教:Hey , Lucia , you look so pretty in the blue scarf !

学生:Thank you. My friend bought it for me from Shanghai . Do you like it ?

外教:Oh , yeah. I like it .

学生:Well , if you like , I can ask my friend to buy one for you.

看到外教脸上诧异的表情,我深深感到我们的教学中太欠缺文化意识的引导和输入,从而导致学生在交际过程中产生这样问题。Seelye 在著名的“Teaching Culture , Strategies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书中讨论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指导的意义和方法。他们提出了六个与此相关的具体目标:

Generating student interests ;

Probing the relevance of social variables ( age ,sex , social class , religion , race , or ethnicity) ;

Exploring the connotations or reactions of the target culture ;

Exploring the situational variables and conventions that shape behavior ,

Understanding that people act the way they do because they are using options of behavior allowed by society ;

How to evaluate a generalization about a culture in terms of the evidence that sustains it . (Seelye , 1997)

借助于这六个基本目标,从专业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针对我观察到的学生在语言交际中的问题,我制定了适合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的文化教学目标,涉及到了西方文化的多个层面。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可以在课堂上实施的文化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希望能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认识,还要让他们明确中西文化观念上的明显差异,以尽量避免在语用过程中应用不当的错误。

目标一: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特征。

在日常教学中,有不少课文涉及到国外的某些著名城市,旅游景点等等。我发现对于这些地方的地理方位及特点等知识的欠缺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有时即便是理解了,在运用时也不恰当。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查阅各种资料,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一些相关的图片等资料,然后设计以“旅游“为主题的交际活动(如“在纽约带团”) ,让学生分组在布置成各旅游景点的教室中进行“旅游”,各个“景点”还分别指定了“导游”给大家介绍该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

目标二: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

国家不同的行为方式,体会不同的人文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预测他们对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并学会解决文化交际冲突的办法。

在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对英语国家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不够了解。体现在做活动的时候,总是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虚构英语环境中模仿本族人处理问题。为了解决这一弊端,我设计了两种教学活动:一种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有关书籍,观看英文影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另一种是在此基础上,以编演短剧的方式让学生把了解到的文化差异表现出来,比如编排一些体现文化冲突的小故事(见“示例一”) 。

目标三: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英语词句中的文化内涵的认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选取了一个学生非常喜欢的话题:英文歌曲。学生通常都喜欢唱英文歌,可经过调查发现,其实他们对歌曲并不很理解,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并不清楚歌曲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于是我就产生了一个想法:精选一首英文歌曲和一首中文歌曲,设计有关的课堂活动启发学生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挖掘歌词中隐藏的中美文化内涵,然后进行对比,从歌词的角度领悟不同文化所体现的不同的价值观(见“示例二”) 。

目标四: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

Brown (1986) 指出:一个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应该是一名成功的文化学习者。要帮助学生达到这一目的,英语教师必须首先激发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硕士论文 我采取的方法是给学生创造一种环境,使他们有机会接触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切身感受外国人对事物不同的看法,在交流中加深彼此的了解。我利用曾在美国教授中文的便利条件,邀请一些在中国学习中文的留学生来和学生们座谈,一起参加课堂文化活动。这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英语文化教学。

目标五: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结构。

我们的一些教学内容涉及到英美国家的社会的各个层面,如法律、商业、教育、宗教等等。我帮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并结合影视手段使学生对这些社会结构有一定的直观认识,在此基础上,设计辩论等课堂活动让学生讨论中国在这些社会层面的不同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英美社会的认识,并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写出对他们触动最深的中外不同的社会现象。此外,还鼓励学生排演课本剧展示课文中出现的“美国陪审团”的操作规程,让学生们“自设法庭”模仿解决一个刑事案例,以此了解西方法律的相关知识。

目标六:设计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探讨并理解英语国家的教育观。

毫无疑问,作为各类文化的重要因素,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基于中外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我以小测验的形式(见附录一) 把这些差异展示给学生,然后启发他们思考不同的教育思想所带来的不同的教育效果,鼓励他们探讨各方面利弊,从而比较深刻地理解英美国家的教育观。启发学生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产生的不同教育结果。

三、任务型的文化教学活动示例分析

如上所述,对于每个文化教学目标都有与教学活动直接相关的任务型教学活动,下面将选取与“目标二”和“目标三”对应的教学活动加以分析,体现目标实现的具体过程。

示例一

目标二: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国家不同的行为方式,体会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预测他们对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并学会解决文化交际冲突的办法。

有效活动设计:如何解决交际中出现的文化冲突。

活动介绍

人与人交往的方式因文化而异。两个不同民

族的人在交流中很容易产生误解。这个活动的目

的就是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帮助学生了解美国人

与人交往时的习惯和原则。美国人自主意识很

强,他们乐于尊重他人的意愿,即便是在待客之

时;而中国人热情好客,总是尽其所能地接待客

人。医学论文 此外,中国人总是情愿为朋友做事,将之视为

交友之道;而美国人却认为,如果过份热情帮助朋

友做本是他们份内的事,会使朋友误解为别人在

怀疑他们的办事能力。这些文化观念上的差异特

别容易引起文化冲突,我因此设计了两个相关场

景促使学生发现这些文化差异并思考如何避免这

样的冲突。

活动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美国人的待客方式。

2. 让学生比较中美两国不同的待客方式。

3. 使学生了解并体会美国人与朋友交往时

对朋友自主性的重视。

4. 帮助学生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应注意的一些文化差异。

活动步骤

1. 将活动指示页发给学生,让他们先独立完成任务。

2. 将学生分成4 - 5 组,讨论短文场景,交流对问题的看法。

3. 引导学生讨论两则事例中的文化主题,总结不同国家在交友方面的差异。

4. 鼓励学生集思广益,找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

5. 让各组修改故事细节,使之符合各国文化习惯。

6.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活动指示页.

Task sheet 1

Read the following situation and then choose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s below. More than one answer is possible.

Why Not Let Me Serve Myself ?

Doreen , an American teacher who was working in a college in Beijing was invited to one of her Chinese colleagues’home to have dinner. In the dinner , the hostess frequently urged Doreen to eat more and drink more. Sometimes the hostess stood up and used a pair of ”public”chopstick to pick up all kinds of food to put in the guest’s plate. Gradually , Doreen felt bad because she actually couldn’t eat that much and some of the food she didn’t like at all ! Then she said politely , ”Thank you , I can serve myself. ”But the Chinese hostess never stopped. Doreen was confused and didn’t know why.

1. Why did the hostess frequently put food into her guest’s plate ?

She wanted her to eat in order to get some compliments about her cooking.

She wanted to show her hospitality in such common way as most Chinese do.

She didn’t want to see any food left .

She wanted to be polite by providing as much as

she could as a hostess.

2. Why was Doreen confused and felt uneasy ?

She hated some food in her plate.

She expected the hostess to let her serve herself .

She wanted to choose the food by herself .

She didn’t like the food the hostess cooked.

活动指示页2

Task sheet 2

Read the following situation and then choose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s below. More than one answer is possible.

I Can Manage it Myself !

Sophia , a new foreign teacher in a college of Beijing , just finished marking of her students’final

paper. She was expected to fill in students’scores on another piece of paper provided by Chen , the department secretary , whom she had already been very familiar with. When she got to the office to ask for the sheet of paper to fill in the scores , there were many people there so she put the students’test paper on Chen’s table and decided to come over later. She met another American teach in the corridor and they talked for 10 minutes. And when she came back to the office , Chen smiled at her and said , ”Oh , Sophia , don’t worry , I have helped you fill in the students’scores here and you needn’t do that . You can go home now. ”Sophia felt not happy at all and she didn’t understand why Chen had done what was supposed to be her job.

1.Why was Sophia unhappy ?

A.Because Chen didn’t do it perfectly.

B.Because Chen did that without her permission.

C.Because she could do it herself and Chen’sbehavior may imply her incapability of her job.

C.Because Chen was not her friend.

2.Why did Chen do that for Sophia ?

A.Because she thought they were friends and she should help her with such a little thing.

B.Because she liked Sophia very much.

C.Because she had nothing to do at that moment .

D.Because she felt obliged to help friends when she could.

任务参考答案: Task 1 : 1. B , D 2. B , CTask 2 : 1. C 2. A , D

示例2

目标三: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英语词句中的文化内涵的认识。

有效活动设计:通过对中英文流行歌曲的歌词的分析探究不同的价值观。

活动介绍

不少中国学生喜欢美国流行歌曲。可当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些歌曲时发现他们并不太理解大部分歌曲所要表达的文化内容。诚然,作为音乐欣赏,对歌词的鉴赏也许并不很重要,然而同样作为音乐爱好者,我认为理解外语歌曲的深刻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欣赏水平,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收获。尤其作为英语学习者,从歌词中挖掘文化内涵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不同国家的流行歌曲往往传达着不同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利用学生们喜欢的歌曲启发他们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活动目的

1. 让学生欣赏他们喜欢的中英文流行歌曲。

2. 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歌曲的主题。

3. 帮助学生领会歌词所表达的不同生活价值观。

4. 启发学生对比歌词中传达的中美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中团体精神和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活动辅助材料和手段: 两首录制好的中文和英文歌:罗大佑的“黄色的脸”和Mariah Carey 的“Hero”。质量良好的放录机。

活动步骤

1. 将学生分成3 - 4 组。

2. 播放Mariah Carey 的“Hero”,让学生尽量写下他们听到的词句。

3. 再次播放“Hero”,让学生分组讨论歌曲的内容,然后各组向全班报告讨论结果。

4. 播放两遍罗大佑的“黄色的脸”,让学生分组重复以上步骤。

5. 把准备好的歌词发给学生,提醒学生注意画线词句,再次讨论歌词内容。

6. 发给学生活动指示页,让他们讨论上面所提问题。

7. 再次播放两首歌曲,要求学生讨论出歌词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

8. 各组总结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 活动指示页

Read the questions below concerning the two songs you are listening and then discuss your answers in groups .

What are the themes of the two songs ? Whatdifferences have you found in these two songs ?

What do the words underlined mean to you ?

What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 are showed there ?

What kind of the value do American people have ? How is it different from Chinese value showed

in“YELLOW FACES”? How do you think of thevalues ?Do you agree ?Why or why not ?

歌词页

HERO

There’s a hero

If you look inside your heart

You don’t have to be afraid

Of what you are

There’s an answer

If you reach into your soul

And the sorrow that you know

Will melt away

And then a hero comes along

With the strength to carry on

And you cast your fears aside

And you know you can survive

So when you feel like hope is gone

Look inside you and be strong

And you’ll finally see the truth

That a hero lies in you

It’s a long road

黄色脸孔

词曲:罗大佑

眼睛内的心上的人飘的云

眼睛看的心情的人飘的云

HEI TUMBA LA LE TUMBA HEI HEI TUMBA TUMBA

LA LE TUMBA HEI

HEI TUMBA HEI TUMBA TUMBA TUMBA LA LE HO

一样的手, 一样的血,

一样在艳阳普照下点点生存

假如你张开的双眼

给我一点心照的诺言

给一张风吹雨淋后依然黄色的脸

眼睛内的心上的人飘的云

眼睛看的心心上人飘的云

听说那是一个相同的梦

听说那是一个相同的心

文化教学实践活动效果分析

实践证明,以上的“任务型文化教学活动”职称论文 深受学生欢迎,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文化导入,学生们开始有意识地吸收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消化其文化内涵,最终学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沟通中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而言,学生们的进步,以及对未来的教学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广泛汲取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通过结合教学的课堂互动活动,学生对西方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有了进一步了解。他们了解了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各国的地理特征、社会政治结构、教育理念等基本知识,比如学生通过“纽约带团”的活动了解了纽约各地的风景及人口结构;通过“自设法庭”了解了美国陪审团的操作规程。课后学生们普遍认为这样的教学活动生动形象,让他们在“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相关国家的文化知识。

2. 深入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内涵

了解各种文化内容只是文化教学的初级目标,我们所设计的活动中还有一部分是启发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深入思考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挖掘语言之外的引申含义。“英语歌词探秘”(示例二)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讨论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讨论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主题,并大呼这样的英语课“过瘾”。除此以外,由于很多学生都有出国深造的打算,因此,以了解西方国家的教育观为目的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将来出国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便于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一些刚刚出国留学回来的学生的反馈,也说明这样的教学使他们受益匪浅。

3. 利用跨文化比较的初步知识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深入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还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中,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利用掌握到的文化差异思考解决实际交际中的问题。示例一明显体现了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此类教学活动,在启发学生探究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处理方法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商讨解决交际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真正实现文化超越。学生们反映这样新颖的教学活动把他们带入了一个从未涉足过的领域,让他们在发现文化奥秘的同时,锻炼了解决交际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说,他们在和英语国家的人交流的时候“心里有底了”。由于头脑中的文化意识增强了,与外国人交往时也更有信心了,学会了在交际中首先去了解人家对事情的观念和感受,不是一味地按着自己的文化思维处理问题。这些令人欣慰的教学效果也使我对文化教学更加自信。

4. 文化教学和英语学习动机的相互影响效应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的同时,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原来不善于发言的学生变得爱发表意见了;原来稍显死板的课堂教学也变得活跃起来。几乎每一个单元的课学生们都会自动地挖掘其中的文化含义,积极讨论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与此同时,由于英语学习有了更为深厚的文化背景,语言技能的训练也有了更接近目的语的土壤,原来枯燥的学习变得智趣盎然。反过来,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提高也鼓舞着我更加深入地探索文化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更加积极地有意识地导入文化知识,并启发学生在了解文化内涵的同时产生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是经过详尽的思考消化所学到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这些知识巩固、升华,实现真正的文化超越。

五、结语

毋庸置疑,文化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内涵,语言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学习的过程。Brown 曾经指出, 文化是联系语言和思想的有机整体(Brown ,1986)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我设计的任务型的文化教学活动有效实现了文化教育的各个目标,取得了初步效果。但正如高一虹分析的那样,我们还必须警惕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文化定型现象,避免由此产生的文化交际中新的困难以及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片面吸收。文化超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未来的教学中,这将是我们下一个新的目标。

参考文献

[ 1 ] 胡文仲,1997 “, 试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百期论文选萃》,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 ] 何自然,1997 “,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离格’现象刍议”《, 外语与外语教学百期论文选萃》,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3 ] 高一虹,2000《, 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北京:外语与教学出版社。

[ 4 ] 胡文仲(主编) ,1994《, 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与教学出版社。

[ 5 ] Seelye , H. N. ( 1997 ) . Teaching Culture : Strategies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rd Edition Chicago : 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第6篇

关键词:工程 ; 造价 ; 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工程造价管理是建设工程管理的重要环节,此项工作的好坏体现出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者的水平,对投资方而言,又决定着一个项目要达到预期投资目标的成败关键。因此怎样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最大限度地把握造价是一名建设管理者必不可少的素质。 降低建设工程成本,节约建设资金,以最小的投入,创造最佳的效益,这是建筑经济工作所追求的目标。但长期以来,我国基建工作普遍存在着严重的“三超”现象,投资效益不高,因此,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工程造价管理就是合理地确定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1.要从工程投标决策入手

1.1深入调查,做好报价前的准备工作

1.2制定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的确定将直接影响企业成本、质量和工期,同时也是招评标时的一项重要技术标的评定项目。只有合理经济的施工方案,才能有效控制计价成本,如管道土方工程,可以使用的机械很多,但是必须经过计算选择最经济合理的配对,才能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所以合理的施工方案决定了合理的报价职称论文。

1.3编制科学的投标文件 施工企业应有根据自己施工特点、优化组合、控制成本等能代表企业先进水平的企业内部施工定额,按招标文件提供的“工程量清单”采用实物量法编制投标文件。即首先依据本企业施工定额消耗量,以及收集、掌握的市场价格信息求出直接费,并计取各项费用,再根据市场行情、企业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确定相应的利润。

1.4正确使用投标技巧 “工程量清单”报价时采用一定的技巧,既可以使业主接受,又可使企业中标后获得更多的利润。根据招标项目的不同特点来采用不同的报价。报价时既要考虑自身优势和劣势,又要分析招标项目的特点、类别、施工条件等来选择报价策略。

1.5投标报价的决策 在投标报价文件编制完成后,报价的决策决定了投标的胜负。应依据已编制的招标文件,结合当地建筑市场供应情况,研究历次类似工程中标价情况,科学地作出报价决策。决策者应当在风险和利润之间进行权衡选择,从全面的角度考虑企业期望的利润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尽可能避免较大的风险,采取措施,获取一定的利润。

2.加强施工合同管理

施工合同是工程建设的主要合同,它将明确企业在工程承包中的权力和义务,将工程投标价、设计变更调整方式、工程款的拨付方式、索赔方式、材料的购置、竣工结算方式等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企业组织施工、进行项目经营的法律依据。由于建筑产品的形成具有投资大、工期长、涉及原材料种类多、过程工序复杂、质量要求严格、受地理环境和气候影响大等特点,在施工过程中,又经常要与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财政主管部门联系,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施工合同所涉及的内容多而复杂。要有效控制工程的造价,提高企业的利润,应加强对施工合同的管理。

首先应树立合同意识。不管是企业的决策层,还是执行层都应重视合同管理,认真学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掌握业务知识,在制定施工合同时应认真把关;其次加强企业内部合同管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施工合同的管理办法,明确相关人员的责、权、利,规范企业内部合同管理,把投标工作和签订合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出既保护企业自身利益又满足业主要求和投标承诺的施工合同条款。

3.加强现场施工管理

施工阶段,是依据设计图纸把原材料、半成品、设备等变成工程实体的过程,是建设项目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的主要阶段。在施工阶段,承包合同价已确定,造价控制目标明确,充分发挥人的作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对工程成本管理和工程造价控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积极推行项目经济责任制 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对项目经理部的监督机制还不完善,对项目经理的约束机制尚不健全。因此积极推行项目经济责任制,不断完善项目内部的岗位责任制,树立全员经济意识,建立一套责权利相结合的项目成本管理制度,对于加强成本管理、降低造价非常重要。

3.2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并组织实施 设计是用以指导施工准备乃至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文件,其内容视工程的性质、规模、结构、施工复杂程度、工期要求和建设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不同而不同。一份好的施工组织设计能指导项目部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最低投入满足合同要求。因此,在施工前,应组织包括技术质量、施工、机械、材料、劳力等相关人员,共同研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过程中,应针对工程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施工方案,反复斟酌,使方案优化,并严格按所选择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组织实施。

3.3 抓好机械、材料管理 建筑安装工程所用的材料,是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约占工程总造价的60%~70%,因此在建筑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中,材料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材料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作为施工企业,在施工前,对工程所需材料不仅要根据工程的特点,进行货源的调查研究,广泛收集供货信息,货比三家,择优选购,尽量寻找质和价的最佳结合点,还要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及消耗定额计算实际需要的材料设备总量,编制好材料设备总量需求计划。

3.4加强过程控制,抓好工程质量 工程质量是建筑产品的最基本要求,要求在竣工后,建筑产品应当达到设计图纸的技术要求,符合国家规范和标准要求。在工程施工中,把好质量关,可控制和降低工程的质量成本和故障成本。做好施工前准备,加强过程控制,严格监控施工过程,把不合格因素消除于萌芽状态,并采取必要的纠正预防措施,防止不合格品的出现,就能够抓好工程质量,将不必要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对控制好工程造价十分有利。

4.做好竣工结算

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是项目建设施工全过程的最后一个程序。施工企业在工程竣工验收后,应及时、完整地编制好竣工结算并提交给业主单位,所以竣工结算对整个工程的造价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4.1及时收集各种竣工资料,做好竣工结算 工程单位在施工中应及时收集和保管好各种资料,除了工程技术资料、安全文明施工资料外,各种设计修改补充联系单、设计人或监理人的签证单、业主或监理人认可的施工方案、各种自然灾害、凭据等,要及时收集整理。在资料齐全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进行结算,保证不漏项、不漏算,正确套用预算定额和不同类别的工程费用定额。既要杜绝弄虚作假和多估冒算,又要据理力争,必要时应将每个有争议的分项,通过省市定额管理部门裁定,以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4.2索赔工作不可忽视 索赔工作应该是全部竣工结算内容之一,施工企业应该重视索赔的理论和方法。当工程施工中出现了合同内容之外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业主因素等,引起工程发生事故或拖延了工期,施工企业应及时收集文字依据,认真分析,提出索赔报告,要求追补损失。

4.3及时收回拖欠款,加强资金周转 工程竣工结算通过后,应按合同规定,及时收回工程款,不能听任业主无故拖欠工程尾款,以致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对未付款而又不签订还款协议的工程,通过调解不成的可以请求仲裁或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以增加对业主的压力。

5.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有树立工程造价意识,加强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才能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使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资源;价值;开发

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内涵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适应本民族的特点而形成发展的,都具有独立的民族性格和社会意识,在其一代又一代自我复制的历史渊源中,不断承接外来影响而有所变异,逐步形成并充实本民族的文化积淀。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三个层次,是一个民族几千年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是这个民族财富的历史积淀,具有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传统伦理道德所体现的与自然、与人和社会和谐共处的思想以及重人格的观念,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体育价值观。

“文化资源”是从文化的功能上说的,意味着它是一种可支配的资源,可以对拥有它的主体产生影响并制约其活动方式及活动的广度,这是它作为一种资源的重要方面。考虑到文化的内涵,可以将“文化资源”分为三个层次:一、社会心理和精神气质的层次,即观念层次,主要体现为哲学、宗教和道德的层面;二、文化生产的层次,体现为各类文化活动,大致包括文化艺术和自然科学技术的生产两大类;三、文化品的层次,包括各种器物和成品,文化品是可以直接供各主体消费的对象[2]。上述文化的三个层次的界限是相对的,它们之间也互相依赖,紧密联系。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既包括作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也应涵括非主流的汉民族以及少数民族体育活动[3]。它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地域条件、地域文化背景下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而出现的。它可以以一定物质实体为载体,也可以是一些纯粹人类精神文化的东西,有形的载体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内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4]。为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内涵中,既有物质层面的传统运动项目,运动器械、设备、服饰、壁画、出土文物等,也有精神层面的民俗文化、组织文化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价值观念及规律。

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特征

2.1 种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民族体育文化以“仁”为核心思想,蕴涵丰富的东方哲学、宗教、道德、医学、习俗、艺术等社会文化因素,它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模式,以崇高人的内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5],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它拥有自身的内核和特征,拥有它的合理性和价值。我国民族体育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统计,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多达977种,其中,汉民族的项目有301种,其他55个民族的体育项目多达676种。它们的延续与发展,无不与不同民族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心态感情等联系在一起。

2.2 内容的民俗性

民俗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又是处于中下层地位的人民大众所创造的文化,毕业论文是各民族文化的基础和主体之一[7]。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对民族最具凝聚力的要算民俗文化。它不仅将朝夕相处的民族成员凝聚在一起,而且还能将分散于各地,甚至五大洲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也团结在一起。风俗习惯既受到民族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地域因素的制约,地域经济、政治、宗教、语言的长期影响,互相依赖,铸成多姿多色共存共荣的民俗特征。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于2000年1月19日公布调查结果显示,端午、中秋、春节仍然是百姓重视、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舞龙、高跷、狮子、太平鼓等娱乐体育活动成为超越时代存在的一种符号和民族传统。

2.3 文化的同质性

中国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思想基础的古老东方大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文化系统,具有华夏文化同质性的特征。中国文化重人伦、重道德思想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的传统体育运动,人们习惯于和谐、宁静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而不热衷于带有冒险、冲突和对抗性的竞争活动,因此在传统体育中竞技运动并不居于主要地位,而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主,保健术在整个体育中占有较大比重,其典型项目是导引、气功、武术、太极拳等。

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归位

3.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整合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而民族精神又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由于它具有不可忽视的当代价值,拥有适合其生存的环境,显现出中华民族体育自身的文化传承价值。

文化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精神家园,也是一种可供人类持续发展的资源。文化是有继承性的,但是光有继承而无创新,文化也就失去了活力。特别是处于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民族,在政治上已经站立起来了,经济上也将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一席,但在文化上能否立起来,关键在于文化上的创新。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需要文化的多元化,需要保护不同的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态,因为只有不同文化的互识、互补、互证,硕士论文 才能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8]。民族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及其多元化的特点。国际奥委会2000年委员会提交的改革方案指出:“未来的奥林匹克运动必须是多元化的又是跨文化的。”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一种文化形态的发展速度及发展水平取决于它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取决于它能利用的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文化资源越多样,越丰富,其发展就越迅速,越健康。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将承办2008年奥运会,为此,我们要深入挖掘“人文奥运”的内涵,向世界展示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彰显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和谐,愿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创美好未来的信心和能力。如果说文化是“人文奥运”的核心内涵的话,那么,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将是中国实现人文奥运的基石。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能够延续至今,完全依赖于她自身的民族文化资质和功能价值。她的历史性、传统性、民族性、健身娱乐性等,使她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9]。因此,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要立足于世界体育之林,首先要做到文化自觉。教授为“文化自觉”作的定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有了这种文化自觉,方可在文化转型期取得自主能力,方可得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多元化世界文化之构建。与此相应的是传统体育文化也要自觉地实现现代转换,以抛弃民族传统体育中不适合奥林匹克全球化的消极、落后的东西。针对“文化自觉”,首先对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一个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评价,挖掘中华体育文化的真精神,反省我们自身文化所存在的缺陷,并把优秀文化呈献给人类社会,赋予传统体育一种理性和人文主义精神。其次,随着奥林匹克全球化的持续,不同的文化越来越多地交汇在一起,人类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别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风格和样式。民族传统体育也需要推广和传承,让国际社会广泛认知,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去丰富奥林匹克文化,为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回归

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它需要与时代变化的韵律合拍,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其一,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开展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进步,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等有着直接而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二,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是剖析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诸形态的活化石[13],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是一笔特殊的无形文化遗产;其三,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生活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与特征,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是一笔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不但主张和,而且提倡和而不同,强调统一之中的差异、和谐之中的多样,在寻求一致的同时包容个别性,对于奥林匹克精神中西方文化对世界其他地区弱势文化的强势压迫与侵犯,是一个很好的回应与补充。今天,奥林匹克文化更应强调不同文化的和谐交流与对话,尊重文化身份、文化个性、文化多元化,这在全球化时代有着重大意义。

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

4.1 注重优先性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高速进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很多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遇到或正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医学论文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单边主义”,导致了不同文化地域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的冲突,奥林匹克全球化在削弱民族传统体育的同时,奥林匹克的“共同体”现象日益加剧。特别在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横向交流与传播中,东西方的不同社会形态和民族文化背景,造成了体育价值观和体育伦理观等方面的冲突。然而,在奥林匹克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彼此影响和相互渗透并不是自愿的,更不是等值的。为此,需要唤起人们对体育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以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体育文化传统。

一个民族的文化,绝不仅仅具有一种符号象征的意义,而是民族存在的内在基础,是维系民族生命的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个有广泛含义的范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行为实践的创造物,其核心是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渗透,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已经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至今已具备了多重的社会功能和史实价值。奥林匹克全球化绝不意味着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归宿感的消除,因为没有本土性就没有全球性。首先要更加重视中华文化源流中合理的内核挖掘,重新定位和认识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涵义。其次,必须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现代诠释,使我们在理论探讨和行动实践上更为清晰和明确方向。为此,应充分发掘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的民族文化特征,优先建立、健全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转化机制,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要将体育文化资源的调查、发掘、保护同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结合起来。

转贴于 4.2 注重层次性、适应性

我国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各民族风俗各异,民俗风情资源相当丰富。各个民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其鲜明的民俗民风是维系民族发展的内核。当今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不是孤立的体育文化现象,它已融入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创造性、开拓性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命力。

第一层次,通常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认知(包括知识、道德和宗教)传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精神面貌等等,它是无形的。因此这种资源是无形的。2003年少林寺启动了少林功夫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在我国文化界、宗教界以及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第二层次,即文化生产的层次,主要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体育产品。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依照项目的内容、功能、形态,过滤筛选确定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价值,不断将成熟的民族体育项目推广,以实现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转换。“健身气功·五禽戏”是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委托上海体育学院严格按照科研课题方式编创的健身新功法,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和影响。第三层次,即文化品的层次,主要指人们的生活中体现民俗风情的一些活动。由于受民族因素、地域、经济、政治、宗教、语言的长期影响,互相依赖,传统体育文化铸成了多姿多彩共存共荣的地域民俗特征。1995年国家旅游局举办了“中国民俗风情游”大型活动,依托已有的风格独特的民俗节庆,为传承中华文明取得了较大的影响。当前,许多地区非常重视民族传统节日,以体现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竞赛和娱乐表演活动作为传统节日的重要内容,成为民族地区全民健身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制定适宜的文化政策刺激、激励、促进、创造民族地区新文化价值的扩展,唤醒人们对新文化价值的需求。为使资源的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在选择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反映当地的文化特点,以突出民族化和地方传统格调,进一步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形成区域内的优势。政府和社会应该利用这些民族传统文化来培养民族感情,重拾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认同感,实现文化上自然的传承。例如,湖北屈原国际龙舟节,以端午节、屈原、龙舟为主题找准了民俗文化最为活跃的资源,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龙舟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4.3 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自20世纪中期开始,文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潮流开创了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新时代。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而迪斯尼公司则用这个素材拍摄了动画大片《花木兰》,并融汇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化资料,又将这张“中国牌”打向世界市场,仅在上海的票房就达230多万元。在欧美,体育旅游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市场,瑞士仅滑雪旅游一项,每年接待外国游客1 500万人次,创汇70亿美元[14]。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云南省,2002年旅游收入为200亿人民币,而到2004年旅游收入攀升到360亿元。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4大旅游客源输出国,第1大旅游目的国,将有1.57亿国际旅游者到中国旅游,又有2.5亿以上的中国人到各地旅游。预料到2006年全球旅游消费将支出4.1万亿美元,占居民个人总消费支出的12%[15]。

当今的体育,已经不是一种孤立的体育文化现象,它已融入到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职称论文 因此,要站在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上,制定对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优惠政策,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体育产业不仅要把资源开发的范围扩大,而且要改变资源的配置方式,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力度。转变观念,把优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向市场,提高自我造血的功能和产业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具有的健身、娱乐、教育、竞技性,为全民健身提供服务。

4.4 注重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承载着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伦理价值观念,而且构成了现时代体育文化建设的空间。随着中国发展步入小康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假日经济、休闲经济、观光旅游、健身娱乐业应运而生,迅速成长,给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可持续发展”是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先诠释的观念,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中,经济发展并不是终极目的,社会的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当代世界,面临由工业文明带来的全球性危机,每一种文化都有义务从自身的传统出发,积极寻求克服危机的途径。奥林匹克全球化绝不意味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消解,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当下社会的发展只可能是畸形的,单向度的,平面化的。在一个人类生态受到巨大破坏的当今时代,自然和人的和谐的共存与发展,也成为奥林匹克紧迫的课题。对此,我们应深入发掘传统理性,展开对人性、对体育的哲学上的判断和思考,排除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努力适应一个技术先进的社会,而又不放弃千百年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对人类共同的文化和精神财富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诠释[16]。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是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的共同任务,加快立法,树立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制观念,福建省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了《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这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政府应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安全防范意识,应从社会发展、民族未来积极倡导、培育民族精神,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精髓,珍视传统,才能形成我们的文化向往力。

5 结束语

一种民族文化尽管有其自恰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但这一系统并不是先验的、永恒不变的,它本身就是一个既不断建构又不断解构的过程[17]。我们应站在全人类文化的高度,从人性与人生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来认识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意义和价值,从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发掘出有利于实现“奥林匹克文化共同发展”的资源,中国传统的一天人、合知行、兼内外的和谐自然观,将对奥林匹克竞技文化作出生动的补充,与自然和谐,与人类自身和谐相处,成为社会走向现代和谐的思维基点,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体现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共同进步,体现人性的回归和社会化进程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芦平生.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科学认识[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2):4-7.

[2]于靖.文化概念研究[J].哲学动态,1987,(7):10-13.

[3]王铁新.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1-4.

[4]芦平生,杨兰生,郭层城,等.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体育科学,2002,22(1):18-21.

[5]周爱光,宋享周.对体育文化内涵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25(4):10-12.

[6]姜玉泽.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走向及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0(4):57-58.

[7]喻学才.旅游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95-203.

[8]乐黛云,(法)阿兰·李比雄.跨文化对话[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卷首语.

[9]赵发田,李英奎,李蕾.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的契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460-461.

[10]于先涛.全球化与体育政治功能转变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448-449.

[11]冯惠玲.中国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回应[OL].Beijing-2008.org/12/13/article211621312.shtml.

[12]胡春雷.“人文奥运”的使命与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4,(11):29-31.

[13]胡小明.体育人类学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289-293.

[14]宗 体.体育旅游,燃起新渴望[J].体育博览,2004,(1):38-39.

[15]宁士敏.中国旅游消费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8-19.

第8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 知识不对称 知识共享 区域 路径

1 引言

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这一过程中,创新产出本身的不稳定性促成创新能力内化,但内化到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有其必然的局限性。相较而言,区域多主体及其趋同的公共知识、基础知识及产业历程、社会规制使其天然成为这一统筹行为的载体。通过内化到区域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主体可以在区域环境下通过知识共享更多地获得已有技术创新的使用经验,避免纯粹市场行为所带来的创新知识的浪费,并与区域多主体R&D结合,从而进一步积累新的创新能力,形成多主体创新能力建设的良性互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本质是区域拥有的知识,是以创新知识管理为基础的能力集群。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以克服区域内知识不对称为前提,以区域内多主体知识共享为关键职称论文。

2 区域知识不对称及其原因

知识共享是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受制于区域创新主体的知识宽度与知识深度…。知识宽度是指创新主体截面知识容量,决定创新主体创新过程中跨学科融合能力。知识深度是指创新主体特定领域知识的精深程度,反映创新主体专业知识质量,决定创新的先进程度。现代区域创新能力建设要求主体知识宽度与深度的结合。现代知识的大容量及高频次更新加剧了个体创新者实现这一结合的难度。多主体知识共享一方面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又可进一步扩展知识深度与宽度,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创新个体应更多参与到区域知识共享中,从而提高区域创新绩效及其个体创新绩效。这样可以克服个体知识的局限性。知识共享过程比电子或书面形式记录或整理的过程对创新能力提高更有效率。但事实上区域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知识不对称现象。知识不对称是指知识在创新主体问分布的不均衡状态。其关系如图1所示:

2.1 知识源、形成轨迹及知识主体特征

这包括:①知识源的多元性。知识的核心是个体对事物的了解,个体在搜寻、获得、解析、整理、扩散知识的一系列过程中会带有个体情境化特征,也就是说,即使相同知识源也会因个体内在知识结构及知识体系的不同而变成具有个体特征的不同知识源。何况现实中的知识源形式又有多元倾向。②知识形成轨迹的影响。个体知识深化过程会受到个体思维惯式、知识背景、成长履历等影响。任何时点上创新知识的位势均由其所继承的演进路径所塑造,其现有位势又限制了其在静态时点上对知识进一步遴选的方式和范围。③知识主体势差。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知识宽度和深度,从而决定了自己现有时点的知识存量,由于不可能存在位势完全一样的知识主体,势差必然存在。势差虽是知识交流的基础,但势差过大同样也会造成知识传播的障碍,从而加剧知识不对称。

2.2 隐性创新知识的大量存在

隐性知识是创新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产品的排他性使其更重视隐性创新知识的积累。隐性知识的特征决定其多由实践中获得、需要借助于面对面的接触、交流、模仿、操作、共同经历等活动来学习和共享。它虽然具有同一主体时序积累的能力(也就是内生性),但却缺乏跨越主体或空间的能力(也就是空间粘性)。隐性知识的内生性及空间粘性加剧了知识的不对称性。

2.3 信任程度差异

信任程度差异影响知识传播的效率和传播成本,从而作用于知识不对称,如图2所示:

包括:①信任程度差异影响知识传播成本。知识主体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群,人的知识是在外部获取、互动交流中不断积累的,而外部获取及互动与这一过程所发生的搜寻成本和获取成本将受到当事主体相互信任程度影响。从而主体信任程度差异会导致知识不对称。②信任程度差异影响传播效率。显性知识传递过程中可以市场及价格机制达成(如产品创新知识),但由于其无形资产的本质属性,其合约的达成及履行仍有赖于信任程度。对于隐性知识来说,由于其创造和传播不容易被发现(如过程创新知识),其产权归属又很难界定,由此价格和市场不起作用或较少起作用,这时主体间信任程度对知识传播效率起决定作用。由上,形成基于信任程度差异的知识不对称。

2.4 信息不对称

知识多来自于信息,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知识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表现在:①信息提供源不足。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使其市场价格难以确知,由此造成信息交易困难,常出现信息产品的逆向选择及搭便车现象,从而影响信息供给市场,造成信息提供源不足。②信息失真。信息主体处理不当、信息载体不规范、信息渠道不通畅等都会使得信息失真。

3 基于知识共享的区域创新能力建设路径

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对知识的搜寻、获得、发展、扩散和交流。这一系列过程不能脱离特定区域社会经济背景和特定区域内的个体(创新主体)经历,同时取决于区域内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区域多主体及其趋同的公共知识、基础知识及产业历程、社会规制使其天然成为这一统筹行为的载体。知识共享正是基于创新能力建设的必然性及克服知识不对称现象提出的。有效的知识共享可加速知识在区域内的流动与综合,促进知识创新,并构建属于区域自身特征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区域创新能力产生的社会化进程。基于知识共享的区域创新能力建设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 基于更换主体的区域过去创新活动的知识共享

区域创新活动是高强度知识互动的过程,创新活动中会大量沉淀知识,这些知识的再利用对创新能力提高有重要意义,而这种再利用在更换主体情况下将更有意义。知识共享显然有利于更换主体的创新知识再利用。区域创新活动包括成功的创新活动和不成功的创新活动。成功的创新可以价格和市场机制为主进行知识共享。在成功的创新过程中,知识的再利用显得较为容易,因为这些知识的标准化及共享显得更有动力。这种成功的创新会以专利等知识产权等形式存储于创新个体,而这种标准化的知识可通过价格及市场机制获得共享结果。而在不成功创新过程中,由于创新结果的失败而往往让创新者缺少动力整理创新活动沉淀下来的知识,基于更换主体的知识共享更无从谈起。而事实上由于创新的失败也使得创新成果很难标准化并以市场或价格机制得以流动。这种散乱而非标准化的知识中不乏经验、教训及对下一阶段成功创新的暗示,因此这里的具体操作路径包括:①建立创新失败宽容机制,促使其他创新主体关注失败创新的过程及经验;②加强区域内的人际沟通及合作的可能性,如网上创新论坛,各种创新协会及俱乐部,加强失败创新经验分享,从而事实上推进更换知识(创新)主体,达到知识有效再利用的目的;③对知识的标准化整理也很关键,这里更强调对失败创新过程的整理与反思;④通过区域创新主体创新过程中代际的传、帮、带,私人关系的沟通,家庭式的创新习惯沿袭等非正式的方式起到更换创新主体,进行区域过去创新活动更换主体的知识共享的目的。以上这些路径既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的研发活动,又可防止创新知识老化而失去市场及应用价值。从而使这一类知识也成为区域特色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基于地方技术标准建设的知识共享

地方技术标准建设过程对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意义重大。由于技术标准及其评估对企业来说都是外生的,因此通过超越企业边界的区域知识分享过程可使单个企业(创新个体)通过能动性地参与相关领域标准环境机制建设提高其自身的创新绩效,获得超额创新利润。由于技术标准的创立涉及到大量的相关技术,迁回生产方式及技术体系的迅速膨胀更加剧了这些技术的分散程度,由此,技术研发知识共享,尤其是在技术标准确定之前的知识共享是必要和必须的。涉及地方技术标准建设进程的知识共享可通过两种渠道促进区域创新能力建设:①在行业广泛技术知识分享过程中积极参与到标准制定进程中,掌握技术标准制定进程,为创新主体技术路线圈定范围;②吸引其他创新者参与到创新主体创新技术轨迹中来,由此形成规模化的既得利益群,从而壮大技术标准潜在势力范围,为未来技术标准制定赢得发言权,并诱致更多主体在较高创新平台上参与创新活动。区域创新能力培养有别于线性的管理方式,地方技术标准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跳跃平台,地方技术标准的达成可增加区域集体创新资源,为提高区域创新存量和流量做出贡献。

3.3 基于区域软技术获取的知识共享

软技术是区域创新能力的集成体现。软技术指区域以管理活动为主体,综合运用人的知识、经验、思维创新等现代科技成果(智能技术)和程序、规章、制度等(软件化信息),并且倾向于借助物质技术手段(如电子计算机)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区域技术群落。它的目的是寻求诸多系统要素的合理规划、组织、协调(包括人际关系)与有效控制,使系统要素从无序(或低序)向有序(或高序)转化,以达到预期的经济效果或社会效果。区域知识层级可分为个人知识、团体知识、组织知识及区域知识。不同层级知识具有不同特征。其中个人知识宽度及深度受个体精力及寿命等限制,并且其内嵌性也小些,可通过个体流动而获得知识的移动,这种内嵌性的缺乏使其难以形成区域竞争力的依托。区域知识由于主体多元而具有较优的宽度及深度,其内嵌性更强,因此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依托。但这一过程需要区域软技术的整合才能转化为区域创新能力,具体路径如图3所示:

这样,个人知识通过知识共享可上升为团体知识、组织知识和区域知识。随着层级演变,知识的内嵌性愈强,知识宽度与深度也随之提高。在这一知识共享过程中,区域通过柔性及弹性管理可有序地形成区域特色的规程从而形成区域软技术,区域软技术的直接目的是规范区域创新主体之间的协作性。软技术培养使区域范围内各主体可以集区域范围能力之大成,降低磨擦成本和搜寻时间,有效配置区域资源,适应创新项目对团队和集体智慧的要求,为区域内各主体协同开展创新提供快速通道。区域软技术建设符合能力的立体系统性特征,在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可有效避免短板效应,从而为形成区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当然,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也正向作用于区域软技术,而区域软技术的丰富通过知识共享作用于区域知识,继而作用于组织知识,最终也丰富了团体知识及个人知识,从而形成具有区域特征的良性循环体系。区域软技术具有历时长、投入多、收效慢、难度大、风险高、外部性强等特点。在建设过程中具体路径包括:①政府投资的地方文献整理,总结地方文化、风俗及具有地方特征的技术工艺出处及渊源,做好公益性知识平台的储备从而克服区域软技术历时长、投人多、收效慢的非市场性特征;②产业链条的区域有效延展及升级,实现对软技术的挖掘,包括对现有特色地方产业的深度再挖掘及精细度的再追寻培养,从而在此过程中细化地方软技术与区域生产力的匹配。③共性技术平台的搭建、展会、报告等经验的总结,最初的建设多依赖于地方政府的引导,随着区域环境建设及创新主体意识的增强,政府将以营造创新营利点方式逐步退出而使其蜕变为市场行为。

3.4 基于区域创新与金融资本配置的知识共享

创新是金融资本作用于经济增长的途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金融资本支持,现代经济体中金融资本与创新主体常常被分割开来。缺少适当的融资资源是创新可能性与高密度尝试的主要障碍。而两者之间的知识不对称将会影响两者配置效率。知识共享可以两种渠道作用于区域创新与金融资本配置,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①关系融资。这一类型知识共享更适宜于小企业与其投资人之间。关系融资是在难以合约化状态下提供融资的一种方式,常常发生在有关融资的信息和知识无法标准化的情况下。如知识共享使纽约的珠宝商(Jewish orthodox SECT)在融资时可不签订任何协议。关系融资中资本方可通过知识共享了解或更细致地了解到创新产出前景。区域内金融资本与创新主体的知识共享可以避免金融资本甄选创新时的逆向选择问题’。这里,关系融资网络中结点本身及之间拥有信息的时效性、针对性及其反复的巩固加强等正是创新能力建设的过程。具体路径表现在:最初创新主体(如企业)通过购买长期的含有佣金的隐性合同,使其与投资人及时快速建立紧密关系。随着关系时间长度和范围的扩展,投资人更好地理解和监督创新主体,较大程度实现知识共享,从而保证创新主体在未来获得最优的资本配置,从而提高了区域创新效率、减少创新成本。②间接融资。这一类型知识共享更适宜于大中型企业与银行之间。同时,由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小企业无论在企业经营管理及技术装备水平、市场开拓能力、人员素质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均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这样地区的小企业也可优先考虑知识共享基础上的银行贷款。这样的区域银企知识共享无疑有助于银行获得更真实信息与知识,从而更有效辅助企业在有高盈利前景的生产和研发活动中获得超额创新收益,促进银企更紧密联系,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4 结语

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可有效降低区域发展成本,实质上减少对他国技术的路径依赖,帮助企业及其他创新主体完成创新能力自身建设的有效过渡。区域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常常有大量的知识涌现,同时也常常需要利用大量的知识。在知识与创新能力的互动转化过程中,知识共享是两者的天然纽带。区域内知识源及知识主体的多元性、隐性创新知识的大量存在、信任程度差异、信息不对称等造成区域知识不对称,从而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效率。如何进行区域知识共享是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在过去区域创新活动中、地方技术标准建设中、区域软技术获取中及区域创新与金融资本拟合配置中的知识共享是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Prencipe A. Breadth and depth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lies in com-plex product systems: The case of the aircraft engine control system.Research Policy, 2000,29(7/8):895-911

[2] Spencer J W. Firms' knowledge-sharing stralegles in the global in-novation syslem: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Bat panel display in-dustr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24(3):217-233

[3]Davenport T D, Prusak L.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know. Harvard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80

[4] Nieto M, Quevedo P. Absorptive capacity,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innovative effort. Technovalion, 2005,25(10):1141-1157

[5]Majchrzak A, Cooper L P, Neece O E. Knowledge reuse for innova-

tion. Management Science, 2004,50(2):174-188.

[6]门熙新,黄擎明软科学与软技术导论,软科学,1992(3):1-5

[7] Savignac F.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constraints on innovation: Whatcan be leanaed from a direct measure?. [2010 -06 -28]. banque france, 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