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交流材料

教师交流材料

时间:2022-02-15 13:31: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交流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交流材料

第1篇

音乐与绘画有许多相容之处。据说有许多画家在作画时喜欢听音乐,一听音乐就缴发了创作灵感,从音乐中得出新的创意。我在教《粉刷匠》这首歌曲时,也让学生进行了边听音乐边作画的尝试。我说:“你们听了这么欢快的曲子,打算怎样作画呢?”一个学生忙说:“我想象的房子应该建在树上,粉刷匠正往上爬呢!”另一个学生说:“我想象粉刷匠右手拿着刷子,左手拎着油漆桶,站在架子上正刷房子,房子应该是粉红色的。”还有一个学生抢着说:“我要画的房子是大蘑菇房,上边还有好多漂亮的花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丰富的想象力好像插上翅膀在翱翔。我这时地引导他们说:“你们的想法都很好,那就动手画吧!”话音刚落,孩子们就高兴地说:“太好了!”大家按分好的小组边讨论边分工:“你画房子,我画粉刷匠,他画梯子。”只短短的几分钟,孩子们就在欢乐的和谐气氛中完成美丽的图画,每个人都沉浸在愉悦之中。通过边听音乐边作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不仅仅得到情感的体验,还培养和增强了实践能力。

二、通过表演和自编舞蹈体会音乐作品

音乐艺术的一个突发特征就是具有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怎样让孩子去实实在在地感受音乐,不妨寻求一种良好的载体。于是,我就让孩子们将学过的歌曲,通过小组的合作自编成舞蹈。这样既缴发了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也使他们进一步感受音乐的深刻内涵的魅力。自古以来,歌舞就是一对孪生姐妹,载歌载舞,更能体现艺术的真谛。我依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以及具有强烈表现自我的心理,按照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音乐教学的规律,将学生分成小组,指导学生边唱歌边表演,或将歌曲集体创编为舞蹈。例如:在学完《快乐的布谷鸟》这首歌之后,我借了一盘录相带,让学生观察小鸟出壳、飞翔、捉虫的声相,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进而将观察听到的用动作表现出来。我说:“小鸟出壳,是一下子就钻出来的吗?你能表演一下吗?”学生们争着说:“小鸟一下一下把蛋壳啄破,才慢慢挣扎出来的。”说完还歪歪扭扭地学起来。我说:“听一段音乐,音乐中有小鸟啄壳的描写,谁听出来了谁就跟着做,看谁表演的最像。”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都尽情地做着动作表演,有的做出壳的动作,有的作飞翔的动作,有的学捉虫的样子。通过听音乐学表演,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发展,同时也更深地体会了音乐作品。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我还指导他们将《粉刷匠》这首歌创编为舞蹈。我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边唱边跳。开始,每组都站成一排,跳同一动作,没有什么创新的队形。后来,我引导他们可以让跳得好的同学担任领舞,队形也进行灵活多样的变化。如:可前面一个人,后面五个人,组成一个三角形;也可图成一个圆圈,还可俩人对跳。我最后说,现在可以比一比,看哪个组编排得最好,老师将有“金五星”奖励。在教师的鼓励下,他们大胆地创编动作进行展示。真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的创造潜能发挥得这样好,有的组排着队挥舞着刷子,按着节拍点得意地走进来,然后又变换成三角形翩翩起舞。还有的组准备了道具,从家里拿来刷子和小塑料桶,头上戴着帽子,四个人搭着肩随着音乐跳进来,那种认真劲和活泼劲可爱极了。每个小组编排的舞蹈都具新异,表演也很到位,老师一一给以肯定和表扬。我深深体会到小组合作式的创编舞蹈更能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

三、指导学生练习作曲和创编音乐剧使其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能力是直接影响

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与活动密切相关,并通过活动表现出来。因此,我认为音乐教学的设计应该多以活动为主,把学生组织起来,使其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我重点开展了作曲和创编音乐剧活动。

我根据小学生求知欲望强,不满足于现状的心理特点,大胆地让他们练习作曲。六年级学生已能吹奏不少名家名曲,在进入音乐意境的同时,自己也往往产生作曲的冲动。为了让学生练习作曲,老师首先将自己谱的新曲做示范,再教学生利用音乐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巧进行模仿练习,再用级进、小跳等音乐技巧就结合成一条旋律,或者让学生哼唱一首旋律,由老师代为写出旋律,并进行指导。通过多次练习,绝大多数同学放下作曲难的包袱,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能谱写简单的小曲。

为提高学生作曲的兴趣和综合能力,我还指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创编音乐剧。经过调查,我根据全班每个学生作曲水平高低,节奏感强弱,有无舞蹈基础,语文写作水平高低等,按男女生的适当比例把他们分成六个等质小组,选取本组中音乐最好的同学做组长;音乐水平中等但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同学为副组长,让每个小组共同合作创编音乐剧,并在班上公开展示。例如:一个小组九个人,他们把每个学生的作品筛选后,选出一个学生创作的乐曲作为小组代表。让三个同学吹奏乐曲,再让三个学生根据这首乐曲的主题编排舞蹈,两个学生找适合本曲的打击乐做伴奏,一名语文好,朗诵水平高的学生创编这个主题的描述调和每一情境的串词,最后大家合作创编成一个可展示表演的音乐剧。通过合作创编与展示,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发散性思维得到最大开拓,提高了其审美能力和自信心。

四、变教师评价为师生共同评价

以往音乐课的考评都由老师来评价。评价手段和内容都很单一,每个学生只要唱会一首歌曲,或者会演奏一种乐器就行,至于表情,动作,表演,台风则没有要求。考评时,只有台上的学生有事干,台下的学生因无事可做,免不了做些无关的小动作,考评往住在松懈的气氛中结束。这其中的关键,是没有让学生参与到考评中来,只是教师唱独角戏。其实,学生同样是考评的主人,他们同处于一个年龄段,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和情感体会,有他们参与评价,不仅可弥补老师单一考评的缺陷,还增强了集体的亲和力,从长远角度看,也培养了他们将来从事各项工作的参与合作意识。

第2篇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如何融洽师生关系、搞好教学工作,是每个教师都应考虑的问题。作为一个在教学一线工作了十几年的老教师,笔者认为带着“六心”去教学,必定有所收益。

1、安心。大凡工作业绩突出、有一定成就者,均是安心工作之人。这也是事业取得成功之捷径,干事业最忌心浮。不妨回眸,哪个不安心工作者能取得好成绩?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着教师就要安心于本职工作,甘于奉献,树立“甘把青春许孺子,愿为盛世做人梯”的信念。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保持良好的心态。切不可心猿意马、被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所迷惑。

2、信心。自信是取得成功的前提,可以说信心就是力量。教育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后世”的千秋伟业。教师要不断进行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储备满足学生“一杯水”的“一桶水”,使自己的信心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对学生充满信心,把自己的坚定信念感染给学生。

3、恒心。恒心是每一个事业成功必备的优良品质。可以说,恒心可以使一切困难让路、直至达到目标,愚公移山的精神正诠释了恒心的意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恒心的力量是天底下最大的力量,教育工作就是需要这一精神。没有恒心,就会使自己的工作前功尽弃。“一曝十寒”正是教育工作者的大忌。有了恒心,就有了耐心,教育工作就充满了别一种明媚阳光,师生间也有了另一种广阔天地.

4、细心。“天下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古往今来,每一位有所成就有所建树者,都不失细心的良好品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不良行为,及时予以纠正、指导;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养成良好品行。粗心大意,往往失去教育的最佳时机,导致教育失败。

5、虚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三人行,必有我师”,“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不管新老教师,都要树立“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的需要。如果妄自尊大、墨守陈规,岂不停滞不前、怎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只有不断虚心学习,汲取别人的长处,充实自己,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6、爱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正如歌中所唱,爱心是我们这个世界得于发展的前提。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祖国的未来更要用爱心去扶持。让孩子稚嫩的心灵从小受到爱的洗礼,沐浴在爱的海洋中;认识到社会上的真、善、美,从而也能将爱传递于他人。同时,缘于爱心的奉献,自己也领略一份幸福的感受。“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六心”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具备的品质。带着“六心”去工作,展现眼前的将是一片美妙的天地。

第3篇

一带着好心情上课。

之所以谈到上课的情绪,是因为本人的脾气比较急, 有的时候沉不住气,易于动怒。 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在课堂上看到学生走神、做小动作,打闹等,刚开始还能做到委婉的提醒,如果还不奏效,就会禁不住火冒三丈,把学生一阵狂批,如果赶上心情不好,那脾气就更大了。等到全班鸦雀无声了,再继续上课,一节课下来,心情糟透了,效果也甭提了。

在咱们二小这几年,自己的孩子也上学了,自己的认识和心态也改变了不少,上课时对于情绪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也逐渐增强,特别是今年再带一年级,感觉和以往确实有很大不同,这次的心情特别好,能心平气和的上好每一节课,每天精神焕发地走上讲台,以精炼简洁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丰富切实的例证、工整适量的板书讲授课堂内容;学生则能聚精会神地聆听教师讲课,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大胆回答问题。在这种好心情的感染下,看“调皮学生”也是那么顺眼,对“差生”也感亲切。一堂课下来,自己感觉很享受,学生学的很开心,课堂效果当然也不错。

当然,咱们老师也有喜怒哀乐,比如身体的原因,工作的不顺心,家庭原因等都可以导致情绪不佳,所以我们要学会在课堂上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情绪不佳,就应适时地加以调整,不要让其再继续下去。如课前发现自己的情绪不佳时,可以采用静静地坐一会儿,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调整自己的情绪;课堂上由于偶发事件使自己情绪不佳时,要暗示自己,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可以稍稍加以停顿,既可稳定情绪又可稳定课堂气氛;也可讲个笑话等加以化解;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我们保持最佳的情绪状态,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才能保持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才会有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我自己总结了一下,有了好的教学情绪,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自己不犯错误,还有益于身体健康,何乐而不为?

二上好课,教好书。

教书是咱们的核心工作, 谈到这个话题,话题太多,真不知道从哪里说起。我认为在老师们教学技能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之所以教学质量有差别,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教材的理解,把握不同导致的。我们在听课时,常常会发现,同样一个知识点,不同老师讲的知识面的大小和宽窄是不同的,有的老师能由表及里,步步深入,涉及面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思维得到提升,有的老师却只是点到为止,学生也就止步不前了。所以备好一堂课非常关键,深思熟虑,反复推敲,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迁移、衔接,难点的突破,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前几天,我们刚刚学了一节课,整十数的加减法,内容很简单就是学习20+30 30+6 67-4等类型的计算,刚开始备课,觉得教学内容很轻松,学生肯定会,没什么好讲的,多练练就行了,可是静下心来琢磨,问题多了,一20+30学生会做不会说,必须讲清算理,二30+6学生会说了,还要辨析清楚为什么不让6和3相加,67-4为什么不能6-4三只讲还不行,要让学生借助计数器拨珠子,或摆小棒对以上知识点有更形象直观的理解。 这么一想,这节课还真不那么轻松,由于我们准备充分,这节课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只有对各反面有了充分的准备欧和预计,课堂上才能 做到游刃有余。

其次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我个人比较喜欢对课本上有限的题目进行改编,比如“一题多解”,还有“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画”等,借以考察学生的读题能力,灵活解决能力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参与场所,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因素,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并通过交流,集中群体的智慧,实现课堂教学的“群英会”、“大合唱”。对于课本或乐园上的典型题目,我喜欢拿出一个,用一节课的时间全面进行扩展,把能涉及的知识点或解题方法 数学思想进行全面渗透,对于此类课特别是优秀的学生特别喜欢。对于课本和乐园上的同类题目,我的处理方法是哪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讲透,其他题目就不再进行重点讲解了,这种方法,比较省时,但不影响教学效果。

教数学就是教方法,教思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方法就等于拥有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比如数学讲究转化,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我很注重这个数学思想的渗透。转化可以把生疏的题目转化成熟悉的题目;把繁难的题 目转化成简单的题目;把抽象的题目转化为具体的题目;它能分散难点,化繁为简,有迎刃而解的妙处。简单的说就是化“新”为“旧” 、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化“隐”为“显”在新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我们都要抓住每个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让学生体会到转化的妙处,从而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觉自愿的尝试运用转化的思想。

我们学校提倡老师们教学后进行总结反思,以便于更好的促进教学。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上也应该提倡学生及时总结,及时反思,当学习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就引导学生适时总结,进行不完全归纳,形成结论性的语言,这对于加深学生理解、巩固当堂所学知识、掌握规律和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三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听、说、读、写、思都是我们比较关注的方面,下面我就培养听的习惯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在数学课堂上听讲至关重要。我给学生说,只要你在课堂上做到认真听讲了,家庭作业不做都不会影响你的成绩。

从开学的第一节课起,我就对学生说,一要认真听老师要求和讲课,每个知识点、每个要求老师只说一遍,不会重复。 二是学会听同学们发言,小孩子年龄小往往只注意听老师的讲课而忽视同伴的发言,别人一说就接话,如果让他来说其实他说得还不如别人。这个习惯的修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我常常要求学生在同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注意听,边听边思考:同学回答得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若需要补充或有不同的看法再举手,经允许再站起来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并且明确规定举手发言的意思是:举手经允许方可发言 。对于那些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并积极质疑或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大张旗鼓的表扬。当讲到关键时,我会放慢语速,先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再讲解。

四多参与集体备课,与同事多交流

三人行,必有我师。 我们处于一个集体环境,对于自己的专业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第4篇

反思上学期的教师成长情况,围绕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接受省一级幼儿园评估。我们可以看到,在师资培训上还存在薄弱环节,有需要我们进一步思索、解决的问题,如:用什么样的途径和培训形式去推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怎样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根据成长需要去阅读相关书籍?针对本园教师的实际情况,用什么样的培训方法能使教师在短时间内得到最大的进步? 

二、本学期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及基本措施: 

1、抓交流互动,促共同成长。 

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教师的业务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本学期的主要措施是:一,加大教研人员下班看活动的力度,通过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问题,或通过教师主动寻求帮助等形式,发现问题。个别性的问题,通过活动后教研人员与教师单独的交流,及时寻求解决方法。普遍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等形式灵活处理,让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法。二,教师业务学习中增加互动的机会,增加对实际教学操作中的案例分析来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业务学习时间设立“分享时间”“提问时间”,在日常学习中鼓励教师间的交流和班级之间的交流,教研、行政人员参与教师的交流,提供建议。 

2、抓教师教学技能、学习技能,促教师专业成长。 

1)提高教师的阅读能力。以前采用的多是集体围绕同一方面的内容去查找书籍。本学期在此基础上将加强教师根据个人需要而进行的读。刚开始可以由教研人员了解教师的需要,如遇到的困难,推荐书籍。后期可以要求教师定期阅读自己需要的书籍,并在业务学习时间内安排交流。 

2)对幼儿的观察、评价能力。虽然上学期教师在这方面下了不少的工夫,许多教师的观察、评价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教师在把握记录时机、处理记录言辞、如何分析评价这几方面普遍还需要加强。我们将就上学期《幼儿个人档案》进行实例分析,通过与优秀个案的对比,使教师这方面能力获得提升。 

3)收集整理材料、自制材料的能力。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不仅需要有序而且还要具有艺术性,过去我们教师忽略的就是在环境创设中的创意和艺术性。教师要从材料的提供、布置的整体规划上多动脑筋,重视这个问题。可以请美术老师给予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在环境中增加自制材料和废旧材料。将通过组织教师参观学习和专题的讨论活动、班级间的现场观摩、教研人员的不定期检查、业务学习时间的“分享时间”内介绍经验等形式,加强对这方面工作的重视。  

4)教师反思学习的能力。加强教师在活动后的反思、班级教师间的反思交流及教师和教研人员间的反思活动。通过经常性的反思,调整工作中的不足,得到快速的成长。 

3、本学期在业务学习时间将以个案分析、专题讨论、现场观摩及级组研讨等形式,开展反思、研讨学习。重点如下: 

1)对园本课程理念的深化落实。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我们将在业务学习时间专门设立“提问时间”帮助教师对园本课程的架构、理念、理论基础进行系统的巩固,促进教师在平时提高对园本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和研究。 

2)为了加强教师对环境的重视,我们将开展“如何为幼儿提供丰富且具有艺术性的环境?”的专题活动,通过专题讨论、现场观摩等形式,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3)“主题探究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如何更好地发挥?”,是我们分析上学期主题活动开展情况所确立的论题。主题探究活动是我们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怎样在活动中尊重幼儿主体性,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和转移?怎样体现活动的生成性?主题整理中,如何记录幼儿的语言和行为?教师如何进行反思、调整计划?等等都是我们所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研讨、交流,我们将寻求更时候我园的形式,并且鼓励班级做出自己的特色。 

4)促进教师教育活动中适宜教育行为的出现。教师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但落实到教育行为有个比较长的过程。我们将通过教研人员经常性的下班看活动和交流,以直接明了的形式,让教师获得尽可能大的提高。 

5)如何对幼儿的发展进行分析、评价,是教师存在的薄弱环节, 

第5篇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班级界限交流合作

打乱班级界限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就是在区域活动相对稳定的同时,让同龄儿童在规定的区域内自由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1创设宽松、自由、共享的区域环境

打乱班级界限的区域活动环境布置无形中扩大了每个区域活动的空间。首先将原来关着的前门打开,加强同年龄段孩子之间的交流。其次,充分利用走廊,在走廊中设置主题探索区和资料查找区,将阁楼布置成发泄区,将寝室布置成幼儿倾诉的心情区。再次,合理分配区域空间的类型,一班附近的区域空间主要是静态的,如:心情区、故事区、美工区等;二班附近的主要是动态区域空间,如:发泄区、角色扮演区、沙水区等。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分析哪些区域利用率大,哪些区域利用小,并尽量扩大学生感兴趣的区域空间,缩小学生不感兴趣区域空间的面积,或是取消部分利用率极低的区域空间。在这些区域空间中,各班的小朋友都可以在其中去玩耍和完成某些任务,与其他班级的小朋友主动交朋友,完成任务。教师减少对区域空间的硬性管理,为小朋友创造宽松、自由的区域环境,激发其活动兴趣,让小朋友在区域活动中获取知识。

区域空间设置完成后就要在其中放置与主题相关的材料,材料是从不同的班级中来的,考虑到幼儿年龄的差异,根据大、中、小班幼儿的特点放置不同层次的材料,体现出年龄特色。分析各个区域的主题活动,并筛选出有探究意义、以实验为主的材料,将其放置在区域中,鼓励幼儿积极组队探究未知的世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促进幼儿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建构知识。如:在“闹元宵”主题活动中,幼儿在百宝箱中掏出易拉罐、塑料瓶、木棒、浆糊、剪刀、纸片、蜡烛等物品,激发幼儿制作花灯的兴趣和欲望。教师要尽可能的减少对区域空间活动的限制,充分发挥小朋友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自主选择活动材料、小伙伴、活动方式等,促进小朋友的健康成长。

2加强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虽然说区域活动是学生自主进行的活动,但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展打乱班级界限的区域活动之前,先让幼儿自己去其他班级找合作伙伴,并引导他们相互认识,相互介绍自己的名字、来自哪个班级等等,熟悉之后商量等会要玩什么、怎么玩等。对于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而言,教师应进行个别指导,引导他们相互介绍、交流,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如:“你想跟他玩什么”、“你对他说,我跟你一起玩,好吗?”等等。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幼儿主动去找新朋友来一起玩游戏。

通过混班的区域活动,不同性格的幼儿聚集在一起玩游戏,性格外向的孩子遇到问题时会主动与其他班的孩子交流、协商,寻找解决方法。如:在美工区,一个小朋友的红色水彩笔没水了,他就对旁边的小朋友说:你不用红色水彩笔的话就借我用一下,好吗?而性格内向的孩子则很少与其他班级的孩子交流,但在其他同学的影响下,性格内向的孩子也逐渐主动与其他班小朋友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刚开始举行区域活动时,幼儿对活动不了解,教师就轮流请幼儿来说说这些材料可以怎样玩游戏等等,让幼儿说出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区,长此以往就能有效提高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了。

当然,混班的区域活动中,小朋友间的交流以及小朋友与教师间的交流需要教师良好的引导,教师应用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童言童语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交流欲望,并积极帮格内向的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中获取区域活动的乐趣。

3建立活动规则,及时反馈信息

活动规则是幼儿参与区域活动时必须遵守的规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打乱班级界限的区域活动中,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之间不够熟悉,这样给教师的指导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为了保证区域活动的正常进行,应建立活动规则,并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遵守规则。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进行规则教育,使孩子主动遵守规则。在活动开展之前制定统一的活动规则和注意事项,各班教师在平时进行规则的教育,使学生熟悉活动规则并主动遵守规则。在区域空间中,设置物品摆放图标,促使幼儿主动收拾材料,将其摆放在固定位置。

为了让幼儿更快了解各个区域的玩法,每个班选2个幼儿来当老师,负责指导入区的孩子,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领导素质等,鼓励幼儿大胆与其他班级的小朋友交流,并在活动中发挥互帮互助精神,这样既加强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又减轻了教师管理的负担,促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观察幼儿,并给幼儿针对性辅导,挖掘幼儿的潜力,促进智力开发,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

设置一个登记表,每个幼儿入区前都需要填上自己的班级以及学号,表格等排满之后就限制其他孩子的入区,这样可以有效控制活动区域的人数,给幼儿创造相对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

4适当让家长也参与区域活动

幼儿园内设置的心情区、发泄区都是为幼儿舒缓心情而专门设置的,帮助孩子释放压力,放松心情。在开家长会或是其他时间,邀请家长来参与幼儿的区域活动,让家长作为观察者参与幼儿区域活动的观察和记录,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心情等,而不是仅仅看到孩子的成绩、课堂表现等。

通过打乱班级界限的幼儿区域活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探索欲增强,一个小小的问题就可能引发系列的探索活动。内向的幼儿也变得活泼开朗,能主动与其他孩子交流,表达自己的需求,学会与人合作等。开放、自由区域空间的创设,打乱班级界限强调区域之间的互动和区域的相对对立性,小朋友之间的社会往更加复杂,这样就给幼儿创造了一个动态的、复杂的与现实社会贴近的小型社会环境,有利于幼儿社会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孩子健康人格、健康情绪的培养。幼儿在不同的区域活动中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心理体验,这些都促进了幼儿的社会化,促进幼儿情感、情绪的培养,促进其健康发展。

任何人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同龄和异龄伙伴,通过混班区域活动,幼儿学会与人交流、交往,独立性、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培养,实现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结束语

本文以幼儿园区域活动为主题,探讨打乱班级界限的幼儿区域活动的策略,从创设空间、放置材料、建立规则、让家长参加区域活动等方面详细分析幼儿园应如何开展混班区域活动,并简要阐述了混班区域活动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江丽英.幼儿园区域学习区的资源开发与利用[J].辅导员下旬刊(教学研究),2011(1):54-55.

第6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

1.调查各种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的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科学概念1.2

教学难点:过程与方法1.2.3

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过程:

1.谈话:我们观察过周围的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做成的吗?哪些材料是常见的材料?为什么我们会大量地使用它们呢?为了弄清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板书: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

①谈话:现在,我们就来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

板书: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

②谈话: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我们身上的物品”表中(教科书46页)。

在学生调查材料之前,教师需要进行指导,要把材料和物品区别开来,并提醒学生有序地观察。同时,教师提示学生:有的物品不只是用一种材料做成的,可能是多种材料做成的。并要求: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做成的物品,要作出标记,或与同学交流,或向教师请教。

学生观察自己和同学身上的物品,填写“我们身上的物品”表。

抽学生谈自己填写的情况,学生说错的地方,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订正。

③谈话:我们的书包里都有什么,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大家观察后,把“书包里的物品”表(教科书46页)填上。如果,你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做成的物品,要作上标记,或与同学交流,或向教师请教。

学生观察书包里的物品时,除了要求学生用眼看,还要用手摸一摸,掂一掂,然后填写“书包里的物品”表。

抽学生谈自己填表的情况,学生说错的地方,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订正。

④谈话:现在,我们来观看教材47页上面的6幅图。看看教室里都有什么?它们是什么材料做的?

学生观看6幅图,然后,抽学生谈每幅图上显示教室里有什么?它们是什么材料做的?

教师指着上课的教室里的磁性黑板、门、窗……问学生,它们分别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3.交流、统计调查记录。

①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统计:调查了多少物品?这些物品一共使用了多少种材料?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做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做成的?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②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了解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广泛使用,对于学生在调查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应根据情况通过交流予以指正。引导学生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同时,也认识到身边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许多物品是由多种材料构成的。

4.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①谈话: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多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

引导学生懂得:因为各种材料的主要特性不同,所以,它们的用途不同。

②先后出示钥匙、圆珠笔壳、凸透镜、书、板凳、教鞭,让学生说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并要学生写这几种材料的主要特性。教师可先示范说一种材料的特性。如“木头”,黄白色、表面有纹路,不太重,能削得动,锯了以后有锯末,能浮在水上……然后,抽学生说它们的主要特性。

5.本课板书:

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 寻找常见材料

第7篇

将文化意识植入大学英语教学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做法。

1,充分挖掘语言教学材料。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种类繁多,其中不乏许多好教材——既有中国学者的独立之作,又有外国专家的原版论著,或是两者合作。在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关于不同文化的意象和描述,并且让学生评估他们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否与教材中的陈述相符合。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中就有许多谈论文化内容的文章,如“cultureshock”“transnationalmarriages”等,新视野听力教程中每单元还有一个专门的栏目叫做“culturetalk”,针对一个特定问题由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谈论在他们各自文化语境中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因此教师可以抓住现有教材中的跨文化因素做足文章,将其利用到极致。

2,利用英语传统媒体和文学作品。英语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小说都可以用来作为文化意识培养的材料载体。例如文学作品就被广泛用作语言学习材料,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内化”跨文化交流能力。电影,尤其是包含中国元素的作品是进行跨文化交流教学的绝佳材料,例如《卧虎藏龙》《功夫熊猫》《功夫之王》《雪花秘扇》。这些电影以外国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让外国人听得懂、愿意看。用西方视角讲述中国故事,这其中的技巧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3,使用信息技术资源。互联网、电子邮件、聊天室、即时信息、基于网络的互动学习都是信息技术带给外语教学的一系列便利。这些资源除了可以像传统资源一样使用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使用者参与到了一个真实的跨文化交流过程当中,他们能够通过“做中学(learningbydoing)”这种亲身参与式的体验教学形成文化意识并且根据实际获得的经验来反省。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给其他学习者(尤其是处于非中国文化语境的)或者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发电子邮件或者通过聊天软件聊天来实现上述过程。

4,探索地方文化多样性。对于缺乏海外经历的学习者来说,以国内或者地方多元文化作为例子来诠释跨文化交流可操作性更强,更能与学习者的亲身体验产生共鸣,并且更经济。学习者发现不同地方文化群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且注意到这些群体之间是怎样沟通并和谐相处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这些例子带入课堂,由教师条分缕析,以跨文化交流的视角来解读这些行为,并将其中可用的经验、技巧最终推广到不同语言(英汉)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因此因地制宜,通过充分探索地方文化中的多样性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5,引入文化使者。来自英语国家的外教或者有海外经历的教师是传播文化的使者,他们往往有许多关于跨文化交流的鲜活例子,这些经验可以被用作课堂教学内容。目前各大学一般都配有外教,执教英语课的教师往往也有着较为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这种与外教或者教师面对面的交流的过程提供了将跨文化交流付诸实践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中获得的经验与材料又可以用于课程教学反思,进一步发展文化意识。

以上这些做法试着将在语言课堂教学中可获得的资源,如课本、教师,和在课堂外获得的但可用于课堂教学的资源,如互联网,一起利用,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足够多的跨文化交流素材,探索本文化和外文化,并且对比反思这些经验。

结语

第8篇

关键词 农村中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002-02

面对生源素质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学生,如果采取与名校一样的教育教学模式,那无异于揠苗助长。事实证明,只有依据农村中学的学情特点,采取适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为此,笔者在农村中学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大胆探索,针对不同课型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以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为目标,着重讨论阅读课教学模式、作文课教学模式、复习课教学模式。

一、阅读课教学模式

1.第一次课课前

教师提供一份课前自学材料(30分钟左右,自学材料包含本课教学重点及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课前自学;

教师批改或抽改学生自学材料,了解学情,进行针对性备课。

2.第一次课

①小测上一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夯实基础,督促学生,5分钟)

②指导并督促学生诵读课文,熟悉文本,培养语感。(15分钟)

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课前下发的自学材料,并要求学生对课前自学材料的答案进行修改。(生生互动,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15分钟)

④教师对巡视过程中发现的普遍问题进行点拨或者对学生完成自学材料需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师生互动,教师主导,10分钟)

3.第一次课课后

学生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内容应体现课堂教学重点,作用是帮学生巩固课堂所学,适当加点拓展迁移的内容);教师批改或抽改学生课后练习,了解学生课堂内容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备课。

4.第二次课

①小测上一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夯实基础,督促学生,5分钟)

②指导并督促学生诵读课文,熟悉文本,培养语感。(10分钟)

③学生交流辅助练习,教师对学生自学材料以及辅助练习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注意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15分钟)

④课堂巩固、迁移练习。(15分钟)

下发下次课的自学材料……

二、作文课教学模式

1.课前

教师提供与即将训练的作文题目有关的写作素材,并督促学生阅读。

2.课堂

①学生交流阅读素材的认识、心得体会等。(督促学生熟悉写作素材,10分钟)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对写作素材进行点拨。(10分钟)

③教师给出本次训练的作文题,并要求学生构思,草拟写作提纲。(10分钟)

④引导学生交流写作提纲,教师适当点评。(10分钟)

⑤引导学生根据交流所学,修改写作提纲。(5分钟)

3.课后

学生根据写作提纲写作(限时缴交)、教师批改。

三、复习课教学模式

1.课前

学生完成适量且具体的作业(要求:大部分的内容为巩固并适当迁移上一次所学内容,小部分为本次课所要复习的内容);教师批改或抽改学生作业,了解学情,进行针对性备课。

2.课堂

①小测上一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督促学生巩固知识,夯实基础,10分钟)

②教师明确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复习目标及要求。(1分钟)

③教师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系统且有针对性地对考点进行复习(特别注意针对学情特点,大胆取舍,少空谈理论,留足够时间练习实践)。(7分钟)

④教师列举与本考点相关的高考试题,并进行解法指导(特别注意从典型的考题中总结规律,并明确解题的思路、方法)。(7分钟)

⑤学生完成与本考点相关的练习(注意精选练习,确保上一环节所介绍的方法能用上并得以巩固),鼓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小结。(20分钟)

3.课后

学生完成适量且具体的作业(要求:大部分的内容为巩固并适当迁移课堂所学内容,小部分为下一次课所要复习的内容)。

第9篇

(一)小学英语课堂以教师中心的讲授教学法为主。

新课程提出小学英语课堂的主体是学生,知识是在学生自主建构的基础上获得的,但是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中心进行,没有更多的关于学生活动的设计,没有以学生的先前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基础设计教学,而是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基础进行设计。这样的教学使得课堂演变为一种教师中心的“演讲”,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小学英语是交际性语言,仅仅依靠单纯的单词记忆、语法教学、语句模仿,并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大多数中国学生的“无声英语”就是最好的证明,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使用语言,才能使英语语言由知识转化为一种交际能力。

(二)小学英语课堂师生生生互动不充分。

小学英语是一种交际性语言工具,只有在情境的交流中,学生才能灵活地运用英语。但是在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观察中发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大多集中于问答的单一形式。在课堂教学开展前,师生没有关于教学内容的交流和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通过眼神等非肢体语言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表扬,在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是站在讲台上看自己的教案,未对学生进行指导。小学互动通常由少数学生主导,大多数学生则处于闲聊或者走神状态,这些学生只是将注意力放在教师导学问题的答案解答上,并没有围绕导学问题展开主题交流和互动。

(三)小学英语教学形式单一。

在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模式下,小学英语教学形式呈现出单一性的特征,主要以教师的讲解、提问,学生的接受、回答,教师的作业分配、检查,学生的机械模仿为主,学生的学习主要以独自学习为主,小组的建立只是为了方便课堂的管理和作业的检查,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也简单的局限于作业的辅助。在这种单一的形式下,教学的主动性、课堂的活跃性、思维的多维性都被剥夺,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率低。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通常首先进行单词的跟读学习,带领学生朗读单词,在早读时间进行单词的机械记忆,为新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在上课阶段,教师讲解句型,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把宾语和主语进行更换,促进学生对句型的掌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结合课后练习完成知识点的理解和内化。这种教学方式常将英语培养为一种机械性知识,学生只能理解书面语言,但是无法进行正常的口语交流。

二、小学英语互动教学模式运用的有效策略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敢问敢说。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无论是课堂互动还是学生的书面作业,都设定了所谓的参考答案,这些参考内容经过教师的变相改变,无形中转变成标准答案,教师常常对与答案一致的学生给予支持,而对与答案不一致的学生予以全面否定,这种方式造成学生课堂发言的谨慎,学生不敢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也不敢将自己的疑问说出来,这样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良好的情感氛围首先需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积极的班级文化。师生关系是自教育和课程开展以来就提出的问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师生关系的理念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新课程实施后,双主体的理念不断渗透在小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在知识上是授受关系,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围绕知识内容展开的讨论,是思想和智慧的碰撞。这种现象在信息化时代更是如此,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得的知识更丰富,教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学到东西。在班级文化上,以合作互助、团结友善、敢于质疑、职务轮流为主题,为学生塑造积极地学习环境。

(二)建立学生中心课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缺乏积极主动的建构,未有效地激发学生新旧知识的链接,学会如何搜索资料,如何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课堂教学主要解决课程标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而不是以重难点为突破口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掌握。知识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学生只有经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索才能促进知识的动态形成,在动态思考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新的疑问,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互动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课堂开展的核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目标,展开教学。

例如在“Happy birthday”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通过传统三步教学法,先教给学生本节课的新单词,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相关句型分析讲解,学生跟着教师通过朗读学会初步运用基本句型,最后通过问答和课后练习的形式实现机械训练,巩固知识点。在本节课中,教师以“生日party”的形式展开教学,教师从材料的准备入手,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超市购物,引导学生自己准备材料,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学到本节课的新单词,在这个过程中反复运用熟悉单词。然后教师以“生日party”的形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互动交流,学生可以结合已有的英语知识和本节课的新知识进行主题交流,要求交流的内容要有层次感,小组互动交流对话为五分钟。在此基础上,抽取小组进行交流展示,以促进小组之间的互动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交流情境,并进行口语交流,促进学生口语交际和语言知识的双重进步。

(三)教师引导互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的互动学习绝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还是对问题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是自我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还不够充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深入,小组任务的安排及结果呈现的设计等内容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引导是对学生互动学习困境的一个点拨,以引导学生打开新的思考方向。在学生对当前问题基本完成,或者交流处于无效状态时,引导学生向下一阶段的学习过渡,以保证学习问题的不断推进。

第10篇

当代社会的发展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学生更要成为习作的主体,我的实践体会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课堂积极互动交流,主动习作,时刻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习作兴趣。

进行"我的妈妈"作文教学时,我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关:激发兴趣,主动观察。

鲁迅说过:"如果要创造,第一要观察。"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从而积累材料。

这次作文的前几天,我提出:"同学们放学回家观察自己的妈妈,过几天的作文课上告诉大家,看谁家的妈妈最让大家喜欢。"话音刚落,同学们就七嘴八舌,气氛活跃起来了,我随机让大家观察一定要仔细,注意观察方法,并向学生讲解了观察方法,由于激发了观察兴趣,明确了观察方法,学生回家都作了认真观察,作了观察记录,积累了材料。

为了激发习作的兴趣,营造课堂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主动交流,习作课应充分利用各种感观和直观的教学进行教学。

第二关:有问必答,实话实说。

作文课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了以下一些问题:写作文是打草稿好还是腹稿好?你认为哪篇作文写得最好?最难忘的第一次是什么?想不想知道教师最难忘的第一次是什么?(教师自己阐述和父亲第一次照相的故事),于是,同学们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介绍。

第三关:实事评论,有感而发。

① 讲述材料。材料一:毛毛最难忘的是第一次妈妈送他上学,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景:一大早,妈妈就做好饭,并一个劲地叮嘱他把鸡蛋吃了,妈妈给他换上新衣服,背上新书包,并亲自送到学校。校门口挂着一幅"欢迎新同学"的横幅,到处都是彩旗和花花绿绿的标语,同学们都穿着新衣服,个个喜气洋洋,像过节一样。妈妈走后,毛毛走进教室,等教师讲话,教师一个一个点名,点到他时,他没有反应过来,老师走到他面前,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他叫"毛毛",同学们都哄堂大笑,老师也笑着对他说:"从今天起,你已经是小学生了,在学校,应该叫学名,不能叫小名了。"

材料二:张婆婆膝下有两儿一女,子女们都有很好的工作,较高的收入,都住进了花园式的小区,各自的孩子都有各种高级玩具,想要啥就有啥,可张婆婆却依旧住在低矮的祖屋,靠捡垃圾为生。

② 根据以上材料,大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 "毛毛"当时怎样想的?现在回想起来有什么感受?

(2) 张婆婆的子女们的做法对吗?我们应当怎样做?

③ 小组交流。

为了发挥每个同学的积极主动性,让大家都有表现机会,我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交流。小组交流中,每个同学都向别人交流,并进行讨论,气氛十分活跃。

④ 全班交流。

小组交流后,我让每组推选一位同学在班上交流,总结不同意见,交流中,允许同学提意见,如:一位同学说:"我认为张婆婆是一个自力更生的老人,她不想依靠别人而生活。"另一位同学则不由自主地站起来,声音哽咽地叙述了自己妈妈的艰辛。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是非,抒发了情感,培养了表达能力和求异能力,激起了习作愿望。

第四关:抓住时机,激情写作。

课前观察,看材料,讨论交流,完全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达到了"有话想说""有话必说"的程度,主动要表达的愿望,我趁机让学生快速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注意抒感,学生一鼓作气,都较快地完成了草稿。

第五关:朗读习作,享受成功。

学生在自改、小组互改、全班共改的基础上朗读自己的习作,这样,学生的习作得到不同形式的展示,对学生进行了肯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第11篇

课堂实录回放

近日,在“一人一课”研讨活动中,一位大班教师执教了一节美术活动,课题是《制作体育节海报》。活动开始时,教者首先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活动:小朋友,你们喜欢运动吗?你喜欢什么样的运动?待幼儿交流反馈后,接着教者以神秘的口吻告诉大家:老师今天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们幼儿园马上要举办“体育节和亲子运动会”,想请我们大班小朋友帮忙设计一张“体育节海报”,交代课题后,教师请幼儿讨论:你想设计一张什么样的海报?然后教师在黑板上边示范边讲解制作海报的方法,如:运动人物要画在什么地方?海报的色彩怎样?待老师小结后,幼儿开始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最后,教师展示所有幼儿的作品,并问小朋友,你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在肯定个别幼儿作品后结束了本次活动。

课堂诊断分析

课后,我们由中心教研组组织了听后研讨:

教师1:本课选材比较好,能结合我园开展的体育节活动,精心设计园本活动方案,这一点值得推广,但张老师没有走出旧模式:先教师示范、讲解,再让幼儿模仿进行简单的创作,结果作品比较雷同,缺乏个性化作品。

教师2:本课的导入部分,教者让幼儿交流“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实际是对幼儿已有经验的调动,我个人认为很好,但班上大多数幼儿对制作海报没有经验,教师不了解本课孩子的需求是什么?如:为什么要制作海报?画面应在海报的什么地方?

教师3:从孩子的作品来看,大多数孩子的作品都能以“运动”为主题,这一点还不错,但画面上缺少“氛围”,色彩和造型上还要突出夸张的特点。

教师4:本课《制作体育节海报》材料单一,教者只为幼儿提供了一张纸和一盒水彩笔供幼儿制作,幼儿创作形式的多样化和作品的多样化就很难实现。

教师5:作品评价时,教师只关注了个别幼儿的作品,又怎能让每个幼儿分享到成功的快乐呢?

课堂诊断良方

1.理论引领。针对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后,我们积极探讨改进的策略,组织全园教师重读《纲要》中的指导要点,把《纲要》中的“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孩子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等理论精髓,进行学习讨论,从而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拓宽我们的研究思路,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以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2.从问题入手,从需求出发。

依据我园众多教师的把脉问诊,从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的经验,围绕幼儿的需求和他们的问题来考虑活动的内容和活动形式,对原有活动方案设计我们做了以下调整:

(1)创设氛围 丰富经验。课前,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电影海报布置活动室;活动开始,组织幼儿参观、欣赏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的电影海报,电脑课件里制作的动物海报,集中幼儿,让幼儿交流反馈参观后的感受,并说说刚才欣赏的电影海报、动物海报的画面的主要内容在海报的什么地方?它的色彩怎样?通过这一环节的欣赏交流,一是丰富幼儿创作经验,为幼儿的创作打下基础;二是让幼儿意会,海报的主要内容必须在画面醒目的地方,色彩鲜艳,一下子能吸引着人的眼球。

(2)材料多元 作品丰富。在本次园本教研活动研讨中,参与听课的老师都一致认为,材料的多元化是幼儿创作的源泉,古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我们一改单一化的材料为多元化。为幼儿提供了五组不同的材料,即:第一组:用记号笔、油画棒在卡纸上设计“体育节海报”。第二组:为幼儿提供香烟盒、牙膏盒、即时贴让幼儿拼搭各种立体运动造型,用双面胶在卡纸上固定,最后用即时贴进行装饰。第三组:提供卡纸、油画棒、水粉颜料、牙刷等材料,引导幼儿用“油水分离”的方法制作“体育节海报”。第四组:提供火柴棒、麦秆、稻草、果壳等材料进行造型设计、粘贴制作等。第五组:提供一次性塑料盘、白瓷砖、记号笔让幼儿在塑料盘上、瓷砖上设计海报。

以上材料的提供较好地成为幼儿艺术想象和审美创造的重要素材,不仅调动了幼儿“设计海报”的兴趣,而且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样,幼儿创作设计出来的作品定会丰富多彩,充满个性。

第12篇

一、现状分析:

上学期我们在开展季节、节日主题的主题活动中,认真总结了教研工作中的不足点,通过了一系列实践的研讨、反馈、总结,取得了一定进展,教师们的教育观、教研观有了新的认识。周日计划逐步完善,每天都进行活动后的反思记录,但存在个体差异较大,反思内容常停留在表面,效果不显著。教师们的水平不同,有的不是幼师专业,有时不知如何结合和实施教材,在选课上存在一定问题。从环境创设方面分析,教师对“纲要”的理解还是比较缺乏,环境创设没有真正体现为孩子服务,孩子自主参与性不够。教研组活动虽保证学习时间,但教师参与不强,学习、讨论氛围不热,教师本身不善于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集体意识不强,自我反思、自我钻研缺乏。

二、指导思想:

根据园务工作计划的要求,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准绳,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为目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开展集体备课、定期进行课题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加强课题研究,突现我园的特色教育。

三、工作要点及措施:

(一)继续深入学习,“纲要”的精神和理念,使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逐步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1、深入学习教材,转变新的教材观,正确领会教材编写意义,积极实践教材。

2、利用多渠道的学习“纲要”的精神,结合旗教研室“创新课、优质课”评选活动,开展“每师一课”等系列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教研组在研究、实践教材的基础上,开展说教材评比活动,从而引导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

3、继续采用案例引导、对话讨论、引导探索、设疑问答、参与式培训方法进行有目的学习研讨。

4、创设外出、观摩学习机会,传达新信息,扩大新经验,提高教师对目前幼儿教育的进一步认识。

(二)加强专题研究提升教研水平。

领会课程理念,积极探索,乐于反思,善于总结,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并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专题研究,解决保教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幼儿园一日活动质量。

1、开展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评比,提高本园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并组织案例评比活动。

2、区域活动以常规工作有序开展,并积极创设活动环境,有目的的投放区域材料,中途进行材料评比。

(三)重视检查反馈及时提高保教质量

1、以幼儿园各项活动计划为主线,进行有效检查。加强考核力度,注重活动效益。

2、经常进行日常工作、记录的检查,便于交流和学习。

(四)加强创建特色幼儿园的研究

提高分区活动效能。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结合教育目标设置活动内容,每周定时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教师要提高对区域活动指导水平,让孩子在各区域中,与材料、教师、幼儿相互作用下,情感、态度、能力等得以发展。

四、工作安排:

九月份:

1、教师制定工作计划、课题计划

2、交流班级计划、课题计划

3、家园联系栏布置检查

十月份:

1、 业务政治学习

2、 案例分析、剖析相关问题

3、区域布置

十一月份:

1、区域材料评比

2、每师一课

3、小班专题研讨活动

十二月份:

1、外出学习

2、外出学习经验交流活动

3、中班专题教研活动

4、教师的记录、备课检查

一月份:

1、大班专题研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