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师评审论文

经济师评审论文

时间:2022-08-11 18:26: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师评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师评审论文

第1篇

应本会所属企事业团体会员单位的要求,参照国家人事部和自治区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申报推荐评审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本会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和评审工作实践,经研究,决定在本协会所属企事业团体会员单位内继续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申评认定工作。

一、组织领导

1、成立**老科协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委员会,由9至13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同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在**老科协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遵循“公正、客观、准确、保密”原则,保证评审质量。

2、成立**老科协职称申评工作办公室,在**老科协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强同本会所属企事业单位联系,负责受理助理级以上职称的申报、推荐、评审、认定的有关事项。

3、各团体会员单位要成立技术职称资格推荐审议小组,该小组一般由行政领导专业技术人员5—7人组成。

二、转正定职

1、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承认学历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见习期满,经考核合格,不需评审,可直接认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2、大专毕业,见习期满,并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二年,可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大学本科毕业,见习一年期满,可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取得双学历学位和研究生毕业班毕业的人员在取得最后一个学位或毕业后,可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

3、硕士学位获得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三年,可认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三、受理评审的系列

1、工程技术系列: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高校教师系列: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3、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系列: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

4、科学研究系列: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5、经济系列:助理经济师、经济师、高级经济师。

四、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必备条件

(一)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者,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二)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者,应是本会所属企事业并是**老科协团体会员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凡是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应提交在公开发行的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或工程设计报告二篇以上;

(四)对外语、计算机等级水平的要求,由各团体会员单位和职称资格专家评审委员会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核实灵活掌握。

五、评审标准条件

1、工程技术人员职称条件

(一)助理工程师任职条件

具有完成一般性技术工作的实际能力;能够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获得硕士学位取得第二学士学位,经考察合格;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在工程技术岗位上见习一年期满,经考察合格;大学专科毕业,从事技术员工作二年以上;中等专业学校毕业,从事技术员工作四年以上者可任职。

(二)工程师任职条件

①生产、技术管理部门工程师的任职条件:基本掌握现代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的方法,有独立解决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取得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成果和技术经济效益;能够指导助理工程师的工作和学习。

②研究、设计部门工程师的任职条件:有独立承担复杂项目的研究、设计工作能力,能解决本专业范围内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从事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工作的实践经验,能吸收、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在提高研究、设计工作和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能够指导助理工程师的工作和学习。

③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合格;获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2年左右;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助理工程师4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4年以上。

(三)高级工程师任职条件

①生产、技术管理部门高级工程师的任职条件:具有解决生产过程或综合技术管理中本专业领域重要技术问题的能力;有系统广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有丰富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实践经验,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中有显著成绩和社会、经济效益;能够指导工程师的工作和学习。

②研究、设计部门高级工程师的任职条件:具有独立承担重要研究课题或有主持和组织重大工程项目设计的能力,能够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有系统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领域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丰富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实践经验,取得过具有实用价值或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研究、设计成果,或发表过有较高水平的技术著作、论文;能够指导工程师、研究生的工作和学习。

③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工程师工作2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

担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务的工程技术人员,应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从事工程技术研究、设计、技术开发、技术情报等工作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应能比较熟练和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为了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对在生产、勘察、设计、研究和技术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的限制,破格聘任或任命相应的技术职务。

(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任职条件,

从事高级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评教授级高工:

①主持和设计过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或解决过省部级以上重点工程项目的技术关键性问题。取得了显著技术成果或经济效益的(集体项目前三名或确系实际执行主要完成者,显著经济效益指年创税后利润50万元以上,下同)。

②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开创性地提出本专业研究开发方向,取得了显著成果,或填补国内空白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

③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或部省级一等奖或二等奖2项或三等奖3项等级内额定人员。

④在国际性的科技成果交流展览中获金质奖1个或银质奖2个、铜质奖3个的。

⑤获省部级以上有突出贡献专家、优秀专家称号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⑥主持开发、研制的新产品或结构调整、更新、换代的产品,成为自治区名牌产品,其市场占有率在自治区内同类产品中名列前三名,并通过省部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验收)认可。

⑦主持完成国外引进大型先进成套(单机)设备或生产线安装、调试的全过程,投入生产后,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并通过省部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验收)认可。

⑧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设计、研制、开发、推广应用中,将高新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通过省部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验收)认可。

2、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条件

(一)助教任职条件

助教任职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获得学士学位;或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提高,经考试或考查,确认达到学士学位水平,经过一年以上见习试用,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教职责。

②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经考察,表明胜任和履行助教职责。

(二)讲师任职条件

讲师任职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在担任4年或4年以上助教职务期间,已取得高等学校助教进修班结业证书;或确认已掌握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内容,具有本专业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②获得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且已承担两年或两年以上助教职务工作,具有本专业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③获得硕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左右助教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三)副教授

承担五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副教授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①对本门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及时掌握本门学科发展前沿的状况,并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②教学成绩显著,能较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发表过有一定水平的科学论文或出版过有价值著作、教科书;或在教学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或在实验及其它科学技术工作方面有较大的贡献。

(四)教授

承担五年以上副教授职务工作,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教授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①教学成绩卓著。②发表、出版过有创见性的科学论文、著作或教科书,或有重大的创造发明。③在教学管理或科学管理方面具有组织领导能力。

对在教学工作或科学研究工作及其它科学技术工作等方面成绩特别突出的教师,其任职条件可不受学历、学位、任职年限等规定限制。

3、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任职条件

(一)助理讲师任职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任助理讲师职务:

①获得学士学位,见习期满;或担任教员职务两年以上,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或有较强的业务实践技能,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理讲师职责。

②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理讲师职责。

(二)讲师任职条件

讲师任职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获得学士学位,已承担4年以上助理讲师职务工作,具有本学科必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能顺利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书籍和资料,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②获得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或两年以上助理讲师职务工作,具有本学科必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③获得硕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左右助理讲师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三)高级讲师任职条件

已承担5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高级讲师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可任高级讲师:

①对本门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理论知识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熟练地担任一门主干基础课或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卓著。

②能指导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咨询、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或其它科学技术工作,造诣较深、成绩显著。

③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对在教学工作或其它科学技术工作方面成绩特别突出的教师,其任职条件可不受学历、学位、任职年限等规定限制。

4、科学研究人员职务任职条件

(一)研究实习员任职条件

获得硕士学位者,可聘任为研究实习员。获得学士学位者,一年见习期满,并具备下列条件,可任研究实习员:

①基本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②了解本专业研究工作的基本环节,初步掌握本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在高、中级研究人员指导下,能承担研究课题中的具体工作;

③能阅读一个语种的外文专业书刊。

(二)助理研究员任职条件

获得博士学位者,可任助理研究员;担任研究实习员职务四年以上,或获得硕士学位后担任研究实习员职务二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任助理研究员:

①对本学科、本专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本了解本门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独立地掌握本门学科必要的实验技术,能独立地设计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工作;

②取得过具有科学意义或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或在推广科研成果中有明显成绩,或在野外科学工作中获得有意义的科学积累,或在上述之一工作中起主要作用,能指导初级研究人员进行工作;

③能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书刊(对从事不同类型研究工作的人员,外文要求可有所不同)。

(三)副研究员任职条件

担任助理研究员职务5年以上,或获得博士学位后担任助理研究员职务3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聘任为副研究员:

①具有本学科较系统的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运用这些知识创造性地进行研究工作,解决科研工作中较复杂又有较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或技术问题。

②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掌握本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选定有较大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提出有效的研究途径,制定可行的研究方案。

③取得过具有较高实用价值或较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提出反映这些成果的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研究报告,或取得系统的又有较大学术或实践意义的科学积累,或发表过较高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或在上述之一成就中起关键作用。

④具有指导和组织课题组进行研究工作的能力。

⑤具有指导和培养中级科技人员、研究生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四)研究员任职条件

担任副研究员职务5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聘任为研究员:

①能分析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提出本学科研究方向,选定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或开创性的研究课题,或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②能创造性地解决重大的、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并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成果。

③是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能够指导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或攻关项目。

④培养出较高水平的硕士研究生和科技人员,具有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能力。

对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研究人员,在聘任各级研究职务时可不受上述规定的学历和资历的限制。

5、经济专业人员职务任职条件

(一)助理经济师任职条件

应具有较系统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独立地对专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综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获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胜任助理经济师职务;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在经济专业岗位上见习1年期满,经考察合格;大学专科毕业,从事经济员工作2年以上,中等专业学校毕业,从事经济员工作4年以上者可任职。

(二)经济师任职条件

应具有系统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有较丰富的经济工作实践经验,能够独立解决较复杂的业务问题,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果或经济效益。获得博士学位,胜任经济师职务;获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从事助理经济师工作2年左右;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助理经济师4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从事助理经济师工作4年以上者可任职。

(三)高级经济师任职条件

应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国内外现代的经济管理科学方法和发展趋势。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丰富的经济工作实践经验,能够解决重要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政策性意见。在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贡献显著。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经济师工作2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经济师工作5年。

六、破格晋升条件

为鼓励自学成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在生产、管理、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方面工作中业绩突出,成果显著,确有真才实学,贡献突出者,可不受规定的学历限制,放宽资历年限,破格申报评审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一)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连续工作满五年,并取得助理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二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申报评审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①荣获市级授予的劳动模范;

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四等奖或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③创市级以上名牌产品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④获市级质量管理奖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⑤在任职期间(三年以上)企事业管理成绩突出,管理经验被市主管部门或市同行业中推广的主要贡献者。

(二)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连续工作满十年,并取得本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三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申报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①获得省、部级以上授予的劳动模范;

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发明奖,下同)三等奖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③创省、部级名牌产品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④获省、部级质量管理奖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⑤在本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中创立了有价值的经验,被自治区主管部门确认,并在全区同行业中推广的主要贡献者。

七、申报、推荐及受理程序

1、个人申报。申报人填写《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表》,提供学历证书复印件、现有专业技术资格复印件、获奖证书复印件等,交所在单位专业技术资格审议推荐小组。申报人填写申报材料时,除本人姓名用笔填写外,其余内容一律用电脑打印。

2、单位审议推荐小组负责对申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确定推荐意见,根据申报人的德才表现,学术技术水平、工作业绩、成果等情况写出具体推荐评语。

3、申报材料每人一式二份,在今年7月底前,送交**老科协职称申评工作办公室,整理后送评委会评审。

4、申报人在交申报材料的同时,高级的每人交评审费用500元,中级的每人交400元,初级的每人交300元。

八、评审及审批

1、高教、科研、工程系列,高级评委会要按学科、专业设置若干学科(专业)组,对被评审人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对申报人的学术水平和工作业绩作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并向高级评委会提供真实可靠的推荐意见。

2、对照相应系列条件规定的任职条件,各档次职称规定必备学历资历条件和破格晋升条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评审。

3、评委会采取无记名投票表决,经出席评审会议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获通过。评委会的评审表决,只投同意或不同意票,不投弃权票,正式投票要一次性完成,不得搞复议。

4、评委会应建立会议记录制度,记录内容包括:开会日期、出席会议的评审委员、会议议程、评审委员发言摘要、投票结果等。记录要有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记录人签名。

5、评委会的评审结果须经**老科协专业职称资格申评领导小组批准,由**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行文公布,并发加盖钢印的职称资格证书,方可有效。

九、参加本协会的民营企业人员职称的评审

参加本协会的民营企业人员的职称,由个人向企业申请,再送服务民营企业委员会初审,然后提交老科协专家评委会评审。

民营企业人员特别是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技术职称任职条件,学历可适当放宽,着重看其实际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看其技术和管理成果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如创何种名牌产品、增加多少产值、利润和税收,获得何种奖励等。

第2篇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现状;对策

专业技术人员在基层人民银行中占比较高,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提升基层人民银行的履职效能,提升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我支行为例,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

截止2010年12月31日, 大余支行共有在职职工31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83.87%。

从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看,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6.92%;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资格19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3.07%;未取得专业技术资格5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9.23%。

从专业技术系列分布看,经济系列具有专业技术资格14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3.84%;会计系列具有专业技术资格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3.07%;政工系列具有专业技术资格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3.07%。

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及产生原因

(一)在专业技术人员系列分布方面

存在的不足: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系列分布不够合理。我支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经济系列,7人中达到6人,占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5.7%;而会计系列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仅1人,明显偏少。2000年以来,我支行通过考试获得经济师资格的人员5人,而仅有1人通过考试获得会计师资格,由于政工系列未开考,2000年以后通过分行评审有1人获得政工师资格。

产生原因:在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获得方面,经济师的考试通过率要远远高于会计师、工程师。而在目前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上,各岗位对于聘任何种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也就是说取得经济师资格、会计师资格、工程师资格在聘任上没有区别,这就使得大部分职工在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取得上更多地选择了经济系列,由此造成了各中级专业技术系列人员分布的失衡。

(二)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方面

存在不足: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供求失衡。按照支行中级职称的聘任上限,大部分支行可聘中级职称职数已不能满足需求。随着通过考试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数的快速增加,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供小于求的矛盾在今后将会越来越突出。

产生原因:目前职工的学历水平大幅度提高,通过考试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尤其是经济师资格)变得相对较为容易,因此,通过获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来提高工资待遇就成为相当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首选。同时,由于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比例的限制,使得在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方面供求不平衡的矛盾变得越来越明显。

三、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改进培养机制,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优化。一是要结合多能型员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确保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够不断得到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优化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二是要通过给调研课题等多种方式,促进专业技术成果转化,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三是要鼓励优秀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称职外语和计算机模块考试。鼓励他们撰写高质量的专业论文,并积极向省部级以上公开刊物投稿,为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创造条件。改变目前专业技术队伍结构不合理、高级人才缺失的现状。

(二)强化和完善用人机制。一是努力寻找支行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结合点,把专业技术人才放在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重点岗位进行锻炼,有计划地开展多岗位锻炼,激发工作潜能。要坚持使用和培养相结合,在使用过程中多给工作,多压担子,让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二是严格用人条件,注重“德”的培养,要有用人的大环境,让专业技术人员知道职位来之不易,是综合能力和知识的堆砌,牢固树立关心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就是关系中支发展的理念。三是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宣传力度,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形象。通过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埋头苦干、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宣传,从而推动支行又好又快发展。

(三)政策引导,制度的安排应与工作发展需要及其目标相一致。适当提高基层央行中级及其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比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人人成才。

(四)激励促进,加强职称评聘考核管理。大力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在专业技术的评聘方面注重实践能力,实行培养、激励、监督并重;在干部选拔使用上加大向专业技术人才倾斜力度,进一步增加干部考取专业技术资格的紧迫感,促进干部成长成才。

作者:宋静平

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分制 考试模式

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并明确了2020年前要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负有特殊使命。考试作为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也影响教师的教。如今高职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从改革考试模式入手,以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指导思想,完善课程标准,创新考试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需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学分制条件下,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给学生学习更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突出学生“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更好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院在课程教学中对传统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取得了一些经验,现将几种考试模式介绍如下。

1.以理论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考试模式

这种考试模式以抽象性的理论考试为主,主要采用闭卷、开卷和一页开卷(学生领取学院统一的纸张,可以在上面记录与该课程相关的任何知识点,需系部盖章,不得复印)的笔试考试,测试学生对基本概念、公式应用等方面的掌握情况。如《高等数学》等课程。

2.以行业证书代替课程考试模式

一些行业证书与课程联系相当紧密,它们的考核大纲涵盖现今的一些课程的考核大纲,可以采用行业证书来代替课程的考试。学生先进行课程考核,如果考不过,又不想重修的,可以采用相关的行业证书来代替,但成绩只认定为60分,学分与正常考试通过的学生一样。如《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合格证书》可以代替《大学英语》,《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可以代替《计算机应用基础》,《软件工程师认证证书》可以代替《Struts程序设计》等课程。

3.以技能鉴定证书代替课程考试模式

我院还以职业技能鉴定为考试平台,在院内大力推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这种考试模式强化了学生实验实训的训练强度,促进了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且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锻炼与培养自我学习能力。这种考试模式与行业证书代替课程考试模式一样,学生先进行课程考核,如果考不过,又不想重修的,可以采用相关的行业证书来代替,但成绩只认定为60分,学分与正常考试通过的学生一样。如《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中级)》可以代替《电机与电气控制》,《无线电装接工职业资格证书(中级)》可以代替《电子工艺》等课程。

4.提交论文+答辩的考试模式

这种考试模式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与自我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着重强调学生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模式要求两至三个同学为一组,各有分工,相互联系。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时候,要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写出论文。最后老师组织答辩,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熟练程度打分。如《信息检索与分析》等课程。

5.理论+技能的考试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通常的“闭卷+技能”、“开卷+技能”。它能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体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这与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的有关。高职教育培养的既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人,又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人员,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理论考试的主要内容是该课程的课程标准中的识记和理解部分,拓展教材知识点,突出专业前沿知识,采用闭卷或开卷的形式,检测学生理论知识点掌握情况。技能操作依据专业技能评审指标,考核学生生产加工、设计包装等规范性操作。部分课程按照“40%+60%”或“50%+50%”的原则作为学生课程合格评价。技能操作主要是依据不同专业、不同工种,在一定产品模式限制下,对产品进行加工制作或者进行设计包装,然后由考评员对学生技能操作的安全性、规范性、整体性等方面,依据专业技能评审指标,进行的综合性技能操作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以达到学生能正确认识违规性生产所在,并从根本上进行更正,适应知识经济下社会的快速发展。如《电机与电气控制》、《电子工艺》等课程。

6.形成性考核+项目设计的考试模式

这种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动态的过程评价。形成性考核包括学生安全文明生产、平时表现、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作业完成情况与项目创新情况等方面。教师在综合以上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整体表现给予一定的分数,并按比例计入学生的期末成绩,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使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在项目设计上,根据课程的不同进行设计,项目设计包括任务分解、设计图纸、生产产品、撰写说明书等内容,综合以上情况,对学生表现给予正确评价。如《组态软件控制》、《电子CAD》等课程。

在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考试模式越来越科学、全面、合理。我院所采用的考试模式,实现了考试内容的科学性、考试形式的多样性、考试评价的全面性的统一,是从教学的角度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等方面采用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进行评定和从企业的角度对学生的工作态度、技能水平、生产质量等方面进行合性评价,适应不同专业、不同科目的考试,但是在实践操作还应灵活掌握,相互补充,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而合理变化。

参考文献:

[1]马德坤.试析高职教育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中国成人教育,2005,(12).

[2]施俏春.高职考试改革与实践.考试周刊,2008,(16).

第4篇

一、 主要工作与业绩

(一) 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工作

1. 师资引进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是我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关系到学校的学科发展。为此,我们先后赴南京、上海、西安、宁波、北京、武汉等地参加10次重大招聘活动。XX年共收到应聘材料XX余份,应聘电子邮件2800余封。对于博士、教授递交的应聘材料,实行档案登记、跟踪制度。在各学院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下,全年上报省人事厅、劳动厅调动材料22人,签定就业协议57人,发商调函45份;接收毕业生57人,调入34人。为了迎接XX年的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人事处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做好XX年阶段性师资引进人数分配工作,并根据学院的师资需求进行了信息的编制、招聘现场和上网工作。

2. 人才培养类项目申报工作。已完成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的考核工作和XX年度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培养人选与重点资助人选的申报工作;完成XX年度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重点资助人员校内配套经费的落实工作;完成XX年度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项目的经费落实工作和XX年度高校青年教师资助项目的申报工作;完成省人事厅XX年度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配套经费落实工作和XX年度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申报工作;完成XX年度省教育厅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课程班和高校访问学者的报送工作;布置完成XX年度包氏奖学金的申报工作。所有人才培养类项目的使用经费审核。

3. 教职工各类进修。做好在职博士的申请、政审、签约和经费报销等管理工作。全年共有7人取得博士学位,31人考取定向或委培博士。做好在职博士后的审批、签约和保证金等管理工作。全年共有4人申请做在职博士后(其中国外1人)。做好教职工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进修研究生课程、业务学习和学历提高等的申请、审批和学费报销等管理工作。全年共受理其他进修32人次。

4. 完成“西湖学者”的评审、聘任工作;推荐批准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教育优秀工作者1人;推荐报批政府特殊津贴人选1人、省优秀博士后3人。

(二)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

1. 组织申报工作。根据省人事厅、省教育厅有关职称工作的部署及时起草下发了关于我校XX年度职称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并组织实施。 XX年共组织88人参加的教育理论培训和考核;办理86人参加XX年全国职称外语统考培训报名手续、征订考试用书;组织90人教工计算机培训班。办理了职称申报的审核、论文(着、成果)送审回收、评审材料的多次打印装订。并办理了会计、经济资格考试报名工作。

2. 组织评审工作。做好了各级评审组织的组建、报批与上级评审组织人员的推荐工作。认真组织各类各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推荐等各项工作。XX年共申报正高职23人,其中11人评审通过;共申报副高职55人,其中37人评审通过(3人申报高级会计师在评审中);受理申报中初职95人,其中88人评审通过(含初定、转定)。作好技术工人考工升级的报名、审核以及聘任工作。

3. 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根据省教育厅部署,全年两次进行了高校教师资格的受理、审核、评定、上报、制证工作。上半年评审了178人,下半年评审了49人。并组织54人参加普通话测试培训和考核。

4. 协助省人事厅做好全省高级经济师计算机测评工作。>

(三) 劳动人事工作

1、 机构调整工作。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对全校93个教学机构重新进行了调整,并对全校教学、实验等专业技术机构近100名负责人进行了重新聘任。并对机构调整做必要的人员分流和安置工作。

2、 各类考核工作。参与院内部门工作年度考核;组织教师、学生对直接服务部门的考核工作;组织教师对二级学院(部)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考核工作;组织全院各类人员年度考核(不含中层干部);组织教师晋升职务量化考评工作

3、 核发工资、补贴工作。认真做好新进学校90位教职工的工资确定和209位职务职称变动人员工资的变动工作,做好全校岗位津贴、课时津贴和学生管理费的分配计算、发放工作;做好XX年度考核基础上的增发一个月工资工作以及204位教职工二年一次的正常晋升工资工作,完成更名大学奖励和年终教职工津贴调整工作。完成48位引进教职工的租房补贴审核发放工作,完成190余名临时工人员指标审核、工资的确定、计算发放工作以及下沙补贴、学生专职辅导员等各种津贴的计算发放工作。

4、 信息档案工作。完成省教育厅、财政厅和西湖区统计局所需的各种干部报表、工资报表、劳动年报等各类报表,以及各部门有关人事方面的各种花名册、数据、报表,及时做好人事数据的更新、调整变动工作,认真做好全校教职工人员名册的编制工作。做好新进教职工档案的接收、审核和归档工作。做好新进教职工聘用合同的签定、鉴证、续签和管理工作。

5、 校内调动及退休工作。及时办理各类人员进出、退休、延长退休、内退退养的手续,做好包括政法培训中心在内的学校教职工的分流、转岗、校内调动工作,引进人才的配偶安置工作。为搞活校内用人机制,促进人员的合理流动,根据《杭州商学院人员流动管理办法》直接管理校内各类流动人员,并认真细致做好他们的政治思想工作。

6、 社会保险工作。在财务处的协助下,完成了XX年度全校教职工的个人工资总额的确定工作,协助杭州市就业局做好对我校教职工失业保险金的认定工作,协助省医保中心对XX年度全校教职工医保个人帐务进行结算。完满完成省医保中心对我校教职工XX年度工资额的稽核审查工作,极大地维护了学校和全校教职工个人的利益。按照省劳动、人事部门规定,认真作好全校教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合同制职工的养老保险工作,及时做好新进新出学校的教职工各种社会保险的增减、变更工作。

7、 学校更名配套工作。及时做好全校教职工的校徽、工作证的制作和换发工作。

8、 努力提高服务意识。积极为广大教职工提供优质服务,办理全校教职工的请假、销假、探亲手续和收入证明、部分男教工的子女参加医疗统筹的资格审查工作以及生活困难职工的生活补助,XX年度共补助69人次,计3.14万元。钱虽少,体现了学校对困难教职工的关怀。教职工去世时代表学校前去慰问、告别,已故教职工的丧葬费、抚恤费以及遗属补助的发放工作;

(四) 其他工作

1、 召开XX年度新教师座谈会、退休教师茶话会。

2、 全校副处以上、副高以上人员出入境基本情况的录入、报备工作。一般教职工公派出国的政审工作。

3、 推荐中央、省级高级专家信息库人选。

4、 做好教工校园卡的申领登记、联系和发放工作,其中新办校园卡95人。

二、 主要工作亮点

1、 完善考核制度。根据校党委的安排,由人事处起草了《关于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若干意见》。机关效能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以此为契机,一方面进一步完善“部门工作年度考评办法”,如在网上公示各部门的总结、调整考评指标权重等,使考评工作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在已有的对学院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考评办法的基础上,起草“学院工作年度考评办法”,供校领导审议。力求将考评结果与津贴挂钩,以奖励为主,强化机关效能建设的作用。

2、 提高透明度。人事处的各项工作,均与全校教职工的利益息息相关。操作规范、透明,是公平、公正的前提。在人事处职责范围内,力求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职称评审、工资津贴标准等,严格按制度和程序执行。对于需要评审的工作,公开评审条件、评审对象、评审程序,每次评审均请校纪委现场监督,评审结果上网或张贴公示,杜绝暗箱操作。

3、 力求公平。11月份提交校领导审议的“浙江工商大学人才引进政策”、“学院津贴调整方案”等,力求体现公平,不让老实人吃亏。政策制定尽可能准确、合理。

4、 关心教职工生活。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人事处对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等院校的教职工收入情况作了全面的了解,并在校领导的指导下,提出了岗位津贴和教学津贴等的调整方案和经费测算。

三、 存在的不足与失误

第5篇

的关键因素。本文解析了高职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教师专业背景、兼职教师以及双师培养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复合型商务英语师资 双师型教师 专业背景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商务英语师资建设成为研究关注的重点,然而此类研究大多仅限于理论探讨,缺乏详实的佐证资料。由此,本论文在解析商务英语专业和教师素养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搜集法,依据自2003年以来提交申报的各级别高职商务英语类精品课程资料,剖析商务英语师资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同类课题的后续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数据资料。

1 高职商务英语及复合型商务英语教师

1.1 商务英语

商务英语是现代商务和应用语言的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以适应职场生活的语言要求为目的的行业英语,其内容涉及到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国内一些学者将其归类为复合型学科。近年来,高职商英专业一直承担着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任务,培养在各种涉外商务活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由此,其专业通常定位为“培养英语+商务的复合型人才”。

1.2 商务英语教师的专业背景分类

高职商英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复合型必然要求商英教师的知识和素质能力结构具备复合性特征[1],这

样才能满足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按目前国内学者的理解,我国商务英语教师的专业背景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类:传统的纯英语语言文学或英语教育的教师。此类教师的专业背景与商务知识并无任何关联,而且大多缺乏相应的商务实践活动。二类:接受过正规学科教育背景的商务英语教师,如英语本科+经济学或商科类硕士(英+经、商);本科是英语专业但为商务方向。三类“双师型”商务英语教师。这一类教师的构成比较复杂。英语本科+经济、管理类职业或执业中级以上证书;其中部分教师通过参与商务实践或自学考证等方式成为复合型商英教师。四类:分为:本科或硕士阶段均为商务相关专业。五类:其他。

1.3 “双师型”商务英语教师

2 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教育部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规定,“双师型”教师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师:①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②既有讲师(或以上)的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的专业职称;③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或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里的职业资格证应该是指参加并通过了由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国家劳动部统一组织的相关专业的中级以上考试,从而获得的(执)职业资格证、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与商务英语专业有关的此类资格证为:经济师、国际商务师、中级以上翻译资格证以及律师等。

本文是基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和高职院校对外公布的院校级别和省级精品课程申报资料,分析并获取高职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一手资料。

2.1 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兼职教师情况、专任教师相关专业背景以及双师型教师现状等。

2.2 调查对象

为客观了解近年来高职院校复合型商务英语师资建设整体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依据全国2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59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精品课程的课题负责人、主讲教师410人,及95名兼职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广东、浙江、湖南、山东、辽宁等省被抽样的商务英语精品课程多达5个以上。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高职商务英语精品课程课题负责人、主讲教师队伍情况如下:

2.3.1 职称情况

调查表明:156名商务英语教师具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等),占38%;中级职称为153名,占37.3%;初级职称教师只占24.6%。表面看商务英语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分配较合理,然而在高级职称教师中,专业背景涉及商科、经管、经贸类专业、企业实践经历以及拥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仅有76人。

2.3.2 专兼教师情况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指出:兼职教师与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数之比达20%以上为优秀,10%为合格。调查中发现,33个学院的商务英语精品课程拥有兼职教师,无兼职教师的为26个;专兼教师比例符合教育部提出的优秀标准的仅有23所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

2.3.3 专任教师的专业知识背景

调查结果表明:第一类(本、硕专业)纯英语背景的教师为321,高达78.3%;第二类有商务英语背景的教师为47人,12.2%;第三类“双师型”商务英语教师为9人,占2.2%;第四类商科或经济管理类专业等背景教师是28人,占6.8%;其他为5人,仅占1.2%。

2.3.4 双师型教师

196人拥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占总人数的47.8%。其中,104人持有各类职业资格证书;37人具有企业实践经历;有55人达到双师素质。但是仅有24人拥有符合教育部的双师型职业资格证,占持有证书教师的比例仅为2.4%,其余97.6%为行业协会、认证机构或国外认证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以及教育部专门开展的短期培训资格证,而具有双师资格证书又有企业实践经历的只有37人,占19%。

3 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职称评审与师资建设相背离

高级职称的商务英语教师往往是该专业的负责人、带头人或者骨干教师,但是,其自身专业背景知识的不足、企业实践履历的缺乏,造成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师资结构矛盾,结果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专业改革、教师团队建设等很难开展[2],制约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其主要原因是各类高职院的教师职称评定,基本与普通本科高校扭在一起,没有突显高职教育的特色,如不区别对待,势必造成高职教师职称评聘的导向与高职教育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相背离。

3.2 专业知识短板的制约作用

目前除了少数从事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比较符合复合型商务英语教学条件外,大多数商务英语教师并无相关专业背景,尽管其深厚的外语教学功底和扎实的英语能力在英语教学方面具有优势,然而其先天商务知识的欠缺势必将商务英语课变成机械的英汉翻译课,背离了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的特点。

3.3 真正的“双师型”素质教师缺乏

首先,双师型教师不到所调查人数的一半。其中,真正拥有符合教育部规定的持证双师的数量极少。

其次,许多院校商务英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存在标准低、认证混乱,以及缺乏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奖励制度等问题。另外,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然而由于各类高职院校缺乏长远的眼光,既不重视在职教师企业顶岗锻炼,又不愿意对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进行投入,结果在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包括教师定期到企业交流实践等,基本上还只是在学院范围内各自实施,没有在面上形成制度。

3.4 兼职师资建设困难重重

在专职“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或在多数专任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现状下,具有扎实技能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是弥补这一缺口的有效师资力量。然而,目前高职商务英语兼职教师严重数量不足,势必导致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发展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4 高职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4.1 职业教育特色的职称制度亟待建立

从高等职业教育长远发展来看,其职称评审和晋升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门应出台适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教师职称评聘标准,将专业、行业影响力和技能考核等级等列为重要指标。建立一套有别于高校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人员系列,又有别于技工学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系列的实训教师职称系列。其中,商务英语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应当纳入重要的评审体系之一,这将有利于复合型高职商务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

4.2 复合型商务英语教师培养趋势

4.2.1 顶岗实践培养“双师型”教师

近年来,一些院校出台政策选派商务英语专任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经验的做法,同时采取配套措施,激励和鼓励有能力、有潜力的教师通过与外经贸一线岗位的交流,成长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这一做法,值得在全国范围内借鉴、推广。

4.2.2 校企合作培养复合型教师

校企合作培养师资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增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类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密切程度,有利于实现校企合作共赢的和谐发展局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复合型商务英语师资培养问题。

4.2.3 “三能”教师替代“双师型”教师

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从“双师素质”的教师过渡到体现高职特点的“三能”教师,即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训,还能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3]。

4.3 多方协作,建立稳定持久的兼职队伍

商务英语兼职教师的实践技能和经验是校内专任教师不可比拟的,同时也是不可替代的。因此,要从政府、社会、院校多个层面系统解决。教育部门应制定有利于高职院校引进兼职教师的机制,切实加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环节。同时,各类院校应将商务英语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纳入学校建设,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高度。包括提高兼职教师的待遇,提升其在校的地位,为教学工作建立灵活的管理制度。

5 结语

商务英语的学科交叉性以及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从事该专业教学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光要具备扎实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必备的教学理论、教学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坚实的商务背景知识[4]。因此,复合型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了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梅.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2]何建菊.对高职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报,2011(2).

[3]丁金昌.高职院校“三能”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7).

[4]万连增,李海川.双证书模式下高职商务英语教师的发展[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第6篇

关键词:高职;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自上世纪末市场营销观念引入我国后,企业充分认识到市场营销工作能将社会需求转化为有效的盈利,市场营销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到目前,我国有财经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大多开设有市场营销专业。市场营销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市场开发与渠道管理等岗位操作能力和市场营销综合职业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

一、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发展历程

纵观各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可分为初始阶段(上时期90年代~2005年)、发展阶段(2006年~2010年))和提升阶段(2011年~至今)。

1.初始阶段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初始阶段各高校普遍认为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侧重实践教学的提高,认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技能培养的关键环节。大多数学校从教学环节入手,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块,开设实践教学实习、实训课程,把重点集中在市场营销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融合方面,对于如何有序组织、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得比较单薄。

2.发展阶段重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经过初始阶段的发展研究,这一阶段高职院校对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认识上升到人才培养定位,从培养目标入手重新认识实践教学在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性。一方面积极探索优化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模式和方法,运用市场化的理念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调研--知识能力分解--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设”的基本逻辑来指导改革。充分体现了教育满足社会需求,企业对营销人才从“数量”升级为“质量”需求的转变。

3.提升阶段重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随着电子商务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的平稳发展时期,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要求更复杂。高职院校逐渐注重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系统化和跨界融合的改革。在“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期间,国家加大了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许多高职院校依托各级财政计划项目、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振兴计划、提升计划和示范性建设项目等,加大了在实训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建设方面的投入,大幅度改善了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环境。在“互联网+”和“中国制造4.0”新时期,出现了许多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维和新方法,如模拟营销公司实践教学模式、校内工厂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模式、颠倒课堂实践教学模式、赛教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现代学徒制实践教学模式等。

随着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在实践教学模式、内容、主体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启示我们:提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要科学、系统地认识实践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探索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不符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专业技术人员,是在实践能力方面发现学生的能力,把这种能力发挥最大效用,使其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我国2015年技能型劳动者需求量为13465万人,到2020年将达到14868万人,具体如下表所示:

一方面,从上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15年社会对高级技师的需求量仅136万人,到2020年也才154万人。而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达749万人,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65万,预计在2020年会突破800万人,大大超过了社会对高级技师的需求量。换句话说,就是我国的企事业单位没有足够多的高技能型岗位提供给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供给超过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来自OECD国家的就业结构与高等教育毕业率的关系研究数据表明,有近一半国家的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超过该国高技能工作人才的需求量(如下图所示)。发达国家况且如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更是如此。

因此,我们把高职学生定位为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高级技师),是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符的。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实际上更多地从事技术性工作,如技术工人、技术员、技师等。这也正是多年来高职毕业生普遍反映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根本原因。

2.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强

在科研竞赛、综合实力排名、职称评审、职位竞聘、按资历计酬等制度的约束下,如今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一毕业就进入了高职院校,几乎就没有进入过企业从事实践锻炼。近几年甚至要求新聘教师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起点,在这种高学历要求下,老师们更加缺乏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得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仍旧照搬照套理论知识进行讲授教学。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推陈出新、营销理论及实践操作在不断升级、完善,而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承担各种教学任务,又要投身搞科研写论文,能投入时间到真正的营销工作环境去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明显经验不足,能力不强。

3.实训基地用于实践教学的使用率低

“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期间,各级地方政府和国家均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许多高职院校利用各级财政计划项目、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振兴计划、提升计划和示范性建设项目等,加大了在实训室、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大幅度改善了专业实践教学环境。然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只是用于专业招生宣传和应付上级检查验收的摆设,实际运行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强,实训设备不会使用;二是实训设备长期缺乏维护保养,加速设备故障率,影响正常的实训;三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比例少,且仍旧是理论知识的变相讲解,能组织实践操作教学的课时有限;四是一些院校实训基地不健全、实训软硬件设备陈旧、“纸上谈兵”的实训环节难以在现实中操作。

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建议

1.重新定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定位既要符合社会需求,又要符合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趋势。从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10年内大部分从事营销员、营销师等一线工作,约十分之一的毕业生在5年~8年时间晋升为部门主管,极少部分毕业生在8年~10年时间晋升为部门经理等基层管理人员。因此,我们应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市场营销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经过5年~10年时间的锻炼可以晋升为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经过更长时间锻炼可晋升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营销经理、营销总监、营销职业经理人是本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营销员、营销师才是我们高职的培养定位。

2.加强“双师素质”教师的团队培养和提升

一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就当前的高职院校人才招聘机制很难改善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加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和实践教学业务能力提升是首推选择。学校应鼓励并支持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知名企业等有计划地进行跟岗实习、顶岗实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改革创新人才聘用机制。市场营销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专业教学中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市场营销工作需要从业人员与复杂多变的顾客打交道,实践能力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占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和真实体验才能转化为专业能力,市场营销专业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营销业务能力、人际交往和商务沟通能力,这就要求市场营销专业教师不能只追求高学历,积极考虑从企业引进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营销师、营销主管甚至营销经理等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三是加大企业兼职教师的聘用力度。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共赢发展,将企业营销精英、策划高手、营销职业经理人、中高层营销管理者等聘请为学校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为学生开展市场营销专业讲座、为实践教学提供真实案例、为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提供实践指导、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技术指导,促进教师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

3.创新教学形式,推行现代学徒制教学

总理在2014年2月份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意见。同年8月,教育部在全国遴选了165家单位作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单位。至此,在高职院校中掀起了一股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改革的热潮。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应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理念,改革创新教学形式,打破传统的只在教室内部上课的课堂,可以将教学场所延伸到实训室、企业工作室甚至是真实的市场。授课的教师也不在局限于校内教师,可以是企业第一线的优秀营销员,如为学生讲解商场导购技巧;也可以是第一线的市场推广专业,如为学生讲授市场调查对象的选择和调查问卷的发放技巧等。还可以借助技能竞赛,促进教学改革创新。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市场营销专业技能竞赛,锻炼并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利用专业技能竞赛的层层选拔过程、体验集中培训的经历、感受激烈竞赛的场面,既能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锤炼学生的吃苦耐劳毅力,促进培养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较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四、结束语

目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还需加大改革力度,需要进一步明确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提高专业教师营销实践能力、改革创新实践教学形式等多个环节同步进行,才是提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效果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王亮,刘晨,郭瑞.国内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发展与研究综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1):83-86.

[2]张晓晴.创新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173-174.

[3]冯蓉.浅谈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108-110.

[4]徐俊昌陈守则.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2):64-65.

第7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绩效考核;量化

1.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

1.1高校教师工作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研究高深学问、孕育高新技术的文化组织。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教学中往往要对许多尚无定论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大学教学不能仅仅依靠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还需要教师具备相当的科研、学术水平作为支撑。大学教师如果无能于学术研究,无法使教学过程带有研究性质,那么传授的知识也必定是僵死的,体现不出鲜明的科学追求精神,也就无法进入高水平的教学境界。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具有创新精神,积极探索,从而使教学工作充满活力。科研是大学教师创造性最为集中的表现,大学教师只有了解和把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才能自觉地探索新知识、创造新技艺,形成丰厚的教学底蕴,为社会服务创造条件。因此,教师的劳动不是简单、重复的劳动,而是不断推出新的劳动成果、增添新的教学内容的创造性劳动。

1.2高校教师工作的复杂性

高校教师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成人。由于学生的来源、经历和年龄不同,生理、心理发展及知识水平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因而高校教师的工作对象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教师要遵循高校学生成长的规律去教育和影响学生,不但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传授知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手段、方法和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更复杂,因为要想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不仅需要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能力,并投入充足的时间,还要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通。可见,高校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渊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立的科研能力,还必须具备与教学有关的多种能力,如分析钻研教材的能力、对学生心理的把握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思想工作能力、社交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应用先进的教学技术的能力等。

1.3高校教师劳动成果具有部分隐蔽性

如果将人才比作产品,那么大学教师就是产品的制造者,其工作任务就是生产加工这种特殊产品。因此,教师的劳动成果不是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是以一种潜在的因素存在于学生身上的,要界定某一位教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是相当困难的。学生质量如何,需要在工作若干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后才能表现出来。可见,教师的劳动成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滞后性,评定教师的劳动成果既要考虑现实的教学效果,又要考虑可能发生的潜在效果和社会效益。此外,大学教师的工作不是局限于校内,他们没有明确的工作和休闲的时间界限,一些敬业的教师往往是全天候工作的。因为教师的思路不能机械地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中断,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教师劳动中的创造性灵感也往往具有较强的偶然性。因此,大学教师工作的努力程度、成果及价值都不能简单地采用量化评价方法,对教师工作的管理也不能简单地运用指纹签到等手段。

2.我市高等院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新特点

目前高校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及人才选拔中普遍采用的量化考核制度,即以论文数量、期刊级别、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额度、上课学时数等作为衡量业绩的指标,并折算成分数。由于量化考核具有标准明确、可操作性强等优势,曾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一味的追求数量使得高校教师的育人工作重心偏移,教师的价值取向扭曲,大学的功能弱化,考核制度演变成科研能力的比拼,没能起到考核制度应起到的作用。

2.1高校育人功能被弱化

高校的三大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即教学。量化考核制度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教学、重业务能力轻师德建设,使得育人的基本功能被弱化。如在教学工作量方面,上多少课时可以用数字去量化,但在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教学投入情况、教学效果等方面则难以量化,轻质量而重数量的考核弊端渐露,大学教师考核普遍重视教师科学研究能力而忽视教学效果的考核。科研考核成了硬指标,而教学考核则成了软指标,造成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教师们忙于申报课题、撰写论文,甚于忙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即使搞教学,也只是为了完成工作量,至于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另外,量化考核制度对师德状况量化更是粗线条,难以反映师德状况的真实性,久而久之,这种考核体系使教师只重视业务能力的提高,严重忽视师德建设,影响了教师教书育人基本功能的发挥,使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功能被弱化。

2.2量化考核存在导向错误

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以数量追求为导向,使"重数量轻质量"成为必然,给投机取巧者有了可乘之机,功利主义在教师中日益膨胀与扩张。一部分教师把精力集中在数量指标上,没有在"创造性"上下功夫,一部分教师追求短期行为回避重大艰难的研究,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有些教师追求获得最大的计量得分,为业绩奖金、职称晋升和名誉创造条件,而放弃实现培养人才、创新知识的目标。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文章的篇数和著作的数量,忽视了质量,致使学术水平受到较大的影响。教师量化考核制度的错误导向,损害了考核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公平公正,将会给高等教育事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教师价值取向被扭曲,使教师的功利意识和浮躁心态被强化,将是一种不可逆反的发展态势。

2.3引发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冲突

量化考核制度在近年来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广泛认可,并构筑起了坚强的体制机制层面上制度性支持,并扩展到高校绝大多数与学术相关的领域。高教教师的工作具有独立性和主体意识,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尊重和同行的认可、社会的接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学术权力的运行在高校管理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学术权力更能激发教师的高度,责任感和自觉性,激发教师的创造精神,更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而表面上看来公平合理的量化考核体系的学术评价方式严重抹杀了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是很难监控并用准确的数字来衡量评价,至于学术思考的深刻性、学术研究的创造性等,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放到了次要地位。行政管理者凌驾于专业人员之上,用行政权力推动学术工作的具体表现在:高校教师作为管理对象,而忽视其工作特点,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靠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力推动教学科研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就必然引起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的冲突。 [科]

【参考文献】

[1]司林波,赵晓冬.高校教师年度绩效考核方案设计及评价,燕山大学学报,2011.4.

[2]曹佳辉.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设立,经济师,2003.9.

[3]许秋花.浅议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北方经济,2012.8.

第8篇

关键词:科技管理;科技查新;服务

现代政府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政府作为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共机构,其基本职能就是“为了规定和保护财产而制定法律的权利,判处死刑和一切较轻处分的权利,以及使用共同体的力量来执行这些法律和保卫国家不受外来分割的权利:而一切都只是为了公众的福利”[1]。政府的职责和功能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社会公共需要,是人类社会共同体解决所面临的社会公共问题的共同需要。近代的民主政府皆秉持这一信念,通过宣告为大多数人谋福利这一目标而获得政权的合法性。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政府的管理触角伸到了越来越多的领域。但它的职能仍大致规范于“纠正市场缺陷,提供公共物品,维护公共秩序”三个方面[2]。政府职能的履行它必须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也就是运用公共权力,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

公共政策是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依据。在公共政策研究中有许多基本理论,其中之一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即政府为什么要制定政策与执行政策。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都赞同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的观点:“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3]。从公共政策的本质看,它是政策依据特定时期的公共政策目标,在增进与分配社会公共利益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对政府目标和手段的选择及其相互转换的过程,即利益调整的政治过程和技术过程。政府治理效率的好坏高低,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更要看政府实行的公共政策以及对产权的保护。

我国的科技管理部门主要承担以下职能:一是加强科技立法,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科技产业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制定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高新技术发展规划和计划,引导和带动全社会研发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立和规范科技资源市场,通过对市场的调控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在新的形势下,科技查新作为科技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被赋予新的特色,应当继续发挥科技查新的重要作用,注重查新工作在科技管理中的创新性应用和增值延伸,更好的服务于科技管理工作。

1 科技查新与科技管理工作的内涵

科技查新是在科技文献检索和科技咨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科技信息服务业务。国家科技部颁布的《科技查新规范》(2004年第1版)中定义[4]:查新是科技查新的简称。是指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按照本规范操作,并做出结论。具体而言,科技查新咨询工作是由具备一定信息资源基础与相应查新咨询资质人员的科技信息咨询机构,通过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等途径,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的方法。为评价科研成果、科研立项等的新颖性提供文献查证结果的一种信息咨询服务工作,是建设公共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内容。科技管理[5]就是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管辖、控制与治理,是科技活动过程中,所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功能的统称。科学技术管理是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包括科研开发管理、科技人才管理、科技信息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科技立法与管理(知识产权、专利制度、技术合同等)等诸多方面。科技查新作为科技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为科研立项,科技项目评估、验收、奖励,专利申请,技术交易与入股等提供客观评价依据,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服务,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 科技查新服务于科技管理工作的现状

科技查新工作的实质是为政府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提供决策依据的情报服务。科技查新工作将科技信息部门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既推动了科技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又在科研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提高科研立项和成果奖励的严肃性、公正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国家科学技术部对成果鉴定评奖工作做了许多规定,把科技查新工作纳入了科技管理的范围,成为科技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2.1 为科研立题、立项提供依据

科技查新工作既可避免重复立题或立项,及低水平的立题、立项研究。又可以避免重复和无效劳动,节约资金。缩短科研周期。也就是说,科技管理部门根据查新报告可了解所申请课题在国内外是否有相同或相关研究、是否具有先进性;而对科研人员来说,通过科技查新可了解其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动态、研究热点和空白点,即科技查新对科研人员选题、确定研究方向起了指导作用[6]。

2.2 为科研成果鉴定、评估、报奖等提供依据

科技查新能保证科技成果、报奖等的新颖性、先进性、科学性和可靠性。传统的成果鉴定中就是由各行业的专家来完成的,专家评审主要是依据专家本人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对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所了解的专业信息,对被评对象的创造性、先进性、新颖性、实用性等做出评价,但具有一定程度的个人因素。尤其当今科技迅猛发展,即使专家也难以完全获得国内外的科技信息,因此必然会影响到鉴定结果的客观性。科技查新是文献检索和情报分析相结合的情报研究工作,它以文献为基础,以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为手段,以检出结果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进行情报学审查,写出有依据、有分析、有对比、有结论的查新报告,也就是说查新是以通过检出文献的客观事实来对项目的新颖性做出评价。因此在科研成果鉴定中,高质量的科技查新报告结合专家丰富的专业知识,便可保证鉴定、评估报奖等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2.3 基于科技查新项目提供专题情报服务

科技查新为科研立项和成果鉴定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快速、准确的信息服务,极大地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发展。然而,科技查新工作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查新报告不是某一项目的信息服务的终结,而是其专题信息服务的开始[7]。专题情报服务是一种互动式的服务,课题研究人员能否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占有信息资料的质量。在实际检索过程中,信息服务人员同课题研究人员要不断进行信息交流,以其需求作为信息开发的价值尺度,尽量保证资料的查全和查准率,并自始至终地深入到研究人员之中,及时

了解反馈信息,跟踪本课题的现状,明确现存问题、课题研究的具体成果和预期结果、课题服务安排进度等,随时提供国内外的最新信息、动态,制作专题索引和文摘,分阶段提供专题综述、图书评述等,在必要的时候要调整专题服务计划,直到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完成。专题情报服务完成之后,将本次的所有检索结果及信息服务成果存档,并录入专题服务资源数据库。由于情报人员通过整个专题情报服务过程能够详细了解课题的核心内容,而且与用户建立了沟通渠道,因此再做有相关领域的查新服务和专题服务工作时,就会针对性更强、检索速度更快,检出的文献会更符合实际需要。这样既加强了本部门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也为以后同学科的查新工作和专题服务工作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专题情报服务能带动科技查新工作,使查新工作得到延续和增值。

3 我国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及趋势

3.1 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规范化历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0年10月8日原国家科委(90)国科字800号《关于推荐第一批查新咨询科技立题及成果管理的情报检索单位的通知》开始,科技查新机构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扩大[8]。1994年lO月26日,原国家科委颁布《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第18条第4款把“经国家科委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科技信息机构出具的查新结论报告”作为申请鉴定的必备材料之一。1997年7月30日,原国家科委《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和评审工作的补充规定》,第8条指出:“未授予发明专利的,须按照有关规定提供对项目创新内容的查新报告”。1997年10月29日,原国家科委会同七个部委共同《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的管理办法》,第12条第3款把“国家一级查新单位或相应查新单位出具的查新检测报告”作为申报所需材料之一。2001年1月1日起,为了加强对科技查新的管理,规范查新工作,国家科学技术部并实施了《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国科发计字[2000]544号)。科技查新法规的颁布执行。结束了10年来科技查新工作无章可循的局面,为今后的科技查新机构依法开展科技查新业务提供了法规保障。

从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是有关部门为了提高科研立项和成果鉴定与奖励的严肃性、公正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弥补专家评议的不足,通过相关政策的强制性规定,在原文献检索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初期和中期,带有一些我国的特色。但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在本质上与国外的一些情报咨询与决策工作是相同的,只是在称谓、表现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结合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看,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以目前的形式存在和发展。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将得到较大改善,情报意识将不断增强。到条件成熟时,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将发展为科研机构或科技人员自觉要求进行的文献信息咨询与决策,与国际信息咨询业接轨。

4 利用科技查新服务于科技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过去的近20年中,科技查新工作作为一项深层次的情报咨询工作,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科技查新行业在获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有碍自身发展的问题,特别是2002年国务院取消了《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以后,出现了管理空白、混乱和无序状态。影响了查新工作开展、队伍成长和质量监控。面对这些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开展科技查新工作,如何让科技查新更好地为科技管理工作服务,我们认为应当作好以下几点: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成立科技查新行业协会。科技查新机构的建立需要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较高的业务素质人才、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和国际联机检索系统、现代化信息网络和设备条件,为此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机构进行查新机构的审批和管理、人员培训和资质审定、业务工作规范。国家科技部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应对查新的管理工作进行妥善安置和处理,科技查新人员除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查新管理外,也企盼建立自己的学术团体来开展学术、业务交流。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各级科技行政部门应积极支持查新机构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组建科技查新行业协会。行业协会以会员制为组织形式,以促进科技查新的规范和健康发展为宗旨,建立行业自律制度。协助科技行政部门开展一些管理、组织、培训、宣传工作。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查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查新机构的意见和建议,成为联系科技行政部门与查新机构的桥梁和纽带。政府应对行业协会的自身建设和相关业务的开展予以指导和监督,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导向性作用,推动查新工作向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二是重视立项查新。立项查新指对准备列入国家、省、市等组织实施的科技计划的科研选题进行查新咨询,以了解本课题的原有历史基础、现状、发展趋势及国内外研究的水平[9]。立项查新可以有效地避免科研中的重复浪费、节约科研经费、缩短科研周期,其地位和作用正日益显现。我们认为立项查新正是科技查新的生命力所在,是科技查新今后发展的方向,今后的科技查新工作应该着重围绕科研立项而展开。虽然我国科技成果管理部门硬性规定:凡是参加申请国家科技立项和成果鉴定、评奖等的科技项目都需有科技查新证明,对其项目的新颖性进行客观评述。但在实际别是省市级的立项查新中,很多行业专家和科技工作者仍不重视科技查新,把查新工作当作走过场者大有人在。一些用户把查新工作想得很简单,只通过电话或传真提供简单的委托内容,要求随便找几篇文章比较并马上出具查新报告,甚至有的用户根本没有立项查新的意识。就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2006年的182项科技查新课题而言,立项查新25项,仅占14%。这是因为立项查新只对选题提供文献方面的依据,不象成果申报查新直接影响到成果是否通过评审,因而没有引起科研人员的重视,加之科技管理部门对立项查新要求不严,未经查新的课题同样可以申报立项,导致一些研究项目在课题鉴定验收时,才知道所研究的课题已是重复劳动,造成了大量人、财、物力的浪费。这显得很不正常,因为科技查新工作的效益和意义更应当体现在立项查新方面,通过立项查新,将一些重复性的课题筛选下来,增加了申报课题的中标机会,同时查新人员为科研人员提供经过查新的文献信息,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可行性建议,能确保重点课题的主攻方向的正确。

三是增强情报分析能力,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科技查新工作的实质是为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提供决策依据的情报服务。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查新已成为继资金、技术、人才之后的第四大生产

要素。在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作为科技管理基础工作的科技查新的作用日趋重要。在科技查新工作中进行竞争情报服务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服务方式。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的研究,竞争情报是在情报研究的基础上注入竞争意识,通过把信息数据存取、报告、分析和预测等历来被认为是彼此不相干的功能综合起来,为决策者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情报产品。一般说来,一个竞争情报的生成过程总是包括规划与定向、信息收集、信息加工、情报分析、情报传播五个主要步骤,而科技查新机构在信息收集与加工、情报分析与传播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科技查新工作中进行竞争性情报服务,依靠期刊、报纸、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公开文献信息资源,运用先进的情报分析理论和方法进行信息深加工,这是科技查新工作增值延伸的有效途径。科技查新机构自身的信息源优势、设备优势、人才优势和用户优势等多方面的资源优势,可以为开展深层次的竞争情报增值延伸服务提供坚实的物质和智力基础。通过对区域行业的技术发展动态,技术起源和未来发展预测进行调查分析,可以为确定重点技术领域、优先发展行业提供技术资源,为预测技术发展趋势,制定技术政策提供详细的技术依据,为决策者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情报产品,为本地区的科技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服务。

四是以新为本,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之魂,高新技术产业[10]是以高新技术为主体发展起来的产业。2004年南京市政府认真贯彻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大会精神,提出了南京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思路,一是围绕工业第一方略这个全市经济发展中心,实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产业发展战略:二是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手抓应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三是突出三个新的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软件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形成市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四是着力建设南京软件园、电力自动化、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四个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五是培育壮大五类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百工程”。加快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各级政府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和管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科技查新工作的立足点就在于一个“新”字,因此科技查新工作在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中可以发挥重要的把关作用。在具体工作中。一个产品是否为高新技术产品,一个企业能否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首先要进行科技查新,有了权威性的查新报告作为依据,才体现了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认定的客观、公平、公正。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2006年进行了182项科技查新,其中,高新技术产品认证查新113项,占总量的62%。对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增强科技创新意识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毛寿龙,李梅等.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陈庆云.公共政策十大理论问题再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1999(12):34―36.

[4]谢新洲,腾跃.科技查新规范(2004年第1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5]孙岗.科技管理学(1997年第1版)[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7.

[6]隆新文,朱晓慧.科技查新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及思考[J].现代情报,2006,26(3):162―163,166.

[7] 沈洪杰,沈洪伟.基于科技查新项目的专题情报服务[J].图书馆学研究,2006(6):66―69.

[8] 张星明.关于我国科技查新及其发展的探讨[J].科技与法律,2003(1):26―27,35.

[9] 房江琪.浅议科技查新在科研立项工作中的作用[J].科技.2006(3):59―60.

第9篇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国有医院的人事管理由传统的模式转向人力资源管理,在这种背景下,为了适应事业单位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此来促进国有医院的管理机制的改革。医院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步伐须加快。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与对策,以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当今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当今世界的很多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有一个强大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人力资源将成为衡量医院竞争力的重要标识,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加强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提高医院的竞争力,成为我国医院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国现已越来越重视跟加强医院的人事资源管理,人事资源管理的制度较之前也完善了许多,但是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理念陈旧

虽然我国近年在卫生事业单位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做了很多的尝试,强调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但卫生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仍较陈旧,人员的调配更多地还是受到编制的限制。

2.竞争意识淡薄,服务意识不强

由于大医院长期在各方面都领先与较小型医院,面对竞争,国有医院的工作人员始终觉得抱着铁饭碗,缺乏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对患者服务的态度不如民营医院热情周到,加上国家现出台的全民医保政策,使得大医院在收费方面也不再拥有低廉的优势。大医院不再是病患的唯一选择,造成病患的大量流失[2]。

3.专业技术职称晋升缺乏竞争激励机制

在我国,职称的评定太过于模式化,职称与工资与各种福利挂钩,一评上就是终身制,而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却未能体现出晋升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这使得同一职称级人员的实际水平相差甚大,这种过于模式化的机制,造成了职称的贬值;而由于专业技术岗位考核制度的不健全,考核太过于注重形式,考核方法不科学,缺乏竞争激励机制,这极大地挫伤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得人才的潜能未能有效地开发。

4.人才培养问题多,流失不可避免

(1)重视引进人才,轻视内部人才。“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在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着这种观念,大医院过重的重视外部人才、不重视培养自己的内部后备人才,这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学科发展问题。(2)重视优秀人才的确立,轻视优秀人才的管理与使用。(3)重视个人,轻视团队。(4)重视科技人才,轻视医疗人才。(5)重视专业技术人才,轻视医院管理人才。没有树立“管理出效益”的理念,导致医院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6)重人才引进,轻人才使用。在对人才的使用上缺少规划,过于急功近利,忽视了充分挖掘引进人才的价值和潜能,使得大医院在面对外部环境动态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时,不能更好的面对。(7)重视学历教育,轻视继续教育。我国教育手段与形式过于严肃,不够灵活多样,难以满足在岗卫生技术人员的求知需求。

5.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

绩效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绩效评价是医院聘任、奖惩,职务升降等政策正确实施的基础和依据,但目前我国很多医院的管理者都没有充分意识到,我国目前的薪酬分配政策缺乏绩效考核体系和反馈机制,绩效考核标准的不规范,有些医院过于强调绩效考核,却忽视了绩效管理,导致薪酬分配政策缺乏竞争性和激励作用。工资对所有员工失去了激励作用,而奖金就成为了激励的主要动因,这样不利于医院的长期发展。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人事分配制度又比较僵化,很多医院存在着重资历,轻能力的现象,收入与付出的不对等,导致很多医务人员收受病患红包,拿医疗器械和药品回扣,且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了阻碍了医院医疗体系的健康发展。

6.大医院一般建院时间长,随着员工数量的增多,行政后勤的管理队伍也日益庞大,随之而来的各种费用开支也日益增多,行政后勤管理的运行效率也不高,加之退休人员的不断增多,用于离退休人员的花费逐步增加,这些都加大了医院的运行成本。

二、当今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要明确人力资源工作

人力资源工作并不只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事情,它还涉及到所有员工的切身利益,只有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和配合,才能彻底真正贯彻人力资源的理念,才能实现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在此基础上形成群体开发人力资源的优势。

2.要注重人才的培养

首先,要针对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制定长远有效的培训计划;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晋升、及激励机制;再次,为保证引进人才的质量,先要制订科学的人才引进标准,建立人才评价系统;最后,要营造有利人才发挥其作用的环境,提供其所需的科研设备,制订各种优惠激励政策。  (1)在人才培养方面:①制订培养规划,要有长期规划,也要有短期方案,要注重基础教育重视前沿科学;②完善人才职业生涯规划,为其提供能发挥其特长挖掘其潜能的机会;③注重全员教育,把重点培养和普遍提高有效地结合起来,点面结合,点的培养即重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学科带头人,人员从中、高级职称的中青年人员中选拔,对选中人员加以重点培养;④加强对临床型医学的相关人才与服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⑤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考核内容;⑥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适合大医院的人才培养竞争机制,实施动态管理,优胜劣汰;⑦通过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制约机制,以减少人才的流失,增强整个队伍的稳定性。

(2)在人才教育方面:①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其加强科学管理;②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③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医学教育工作,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3.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

医院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大型综合性医院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就是人才的相对缺乏。笔者认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医院对其所属员工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充分了解员工的需求,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并通过激励机制给予员工不断提升自我价值、能力和业绩的动力,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力、积极性和创造性。医院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激励方法:

(1)目标激励法。通过制定适当的目标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具体的目标制定中需要注意协调好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关系,使二者保持相一致。医院管理者应充分相信员工,提高员工对医院的管理工作的参与度,让尽可能多的员工参与到医院总体目标的制订工作中来,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就是医院的主人,进而增强他们对医院认同感与归属感。这样既有利于他们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又有利于医院总目标及其个人目标的实现。

(2)岗位竞争激励法。即竞聘上岗,择优聘用,建立与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挂钩的分配制度。医院为了解决员工总量冗余,结构性缺员和人员能进难退、能上难下的问题,应积极推行较为灵活的岗位竞聘制度,面向社会吸纳急需的优秀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使人员能进能退,岗位能升能降,收入能增能减,有利于激发员工的潜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医院的生机和活力。

(3)尊重、信任激励法。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尊重、信任是人的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也是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尊重、信任员工,就是放心、放手使用员工,支持其工作,广泛听取职工的建议,大胆启用人才,使员工 生积极向上、奋发努力的动力 。

(4)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积极采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员工能力的最大发挥。

三、结语

总之,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的核心环节。加强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可以整合医院的资源,而且能够提高医疗人员素质,进一步加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为创立医院的品牌形象提供发展基础,从而进一步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谌新民.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张芳.浅谈新时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师,2009,(3):208~209.

[3]张英.医院人力资源整合与薪酬体系优化[J].现代医院,2004,4(7):1.

第10篇

【关键词】科技人才;矿山工程技术人员培养;发展新思路、培养新方式

引言

云南省是我国磷资源大省,磷肥、磷化工强省,已形成磷矿采选、磷复肥和磷化工产业体系和企业集群。磷矿年产量1700万吨,占全国近30%,高浓度磷肥产能650万吨/年,占全国总量的45%,黄磷产能86万吨/年,占全国的43%。全国磷矿保有资源储量167.86亿吨,云南拥有39.59亿吨,占全国的23.59%。贵州的磷矿属于易采易选矿种,湖北的磷矿种类不齐全,而云南是我国胶磷矿的主要产地,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磷矿主要类型为硅钙质混合型、硅酸盐型、碳酸盐型,矿物粒度细小、嵌镶关系复杂、单体解离困难,是公认的难选矿种。解决好了云南中低品位胶磷矿高效安全开采、选矿、湿法磷酸净化、磷石膏综合利用等技术问题,并推广应用,就基本解决了我国磷资源开发利用行业的发展难题。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和核心,其转变之一是从主要依靠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投入,转变为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驱动促进发展;矿山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持续发展显得尤其重要[1-2]。

本文以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近5年来的科技人才的发展过程为题材,详细探讨当前阶段我国矿业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现状、发展新思路、培养新方式。相关结论可为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矿山及类似条件的磷矿山科技人才工程建设和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1、云南磷化集团人才队伍基础

20世纪90年代,云南磷化集团就建立了自己的专门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1998年被云南省经贸委批准为省内唯一从事磷矿采选技术研发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专职研发人员达到46人。目前云南磷化集团与武汉工程大学联合组建的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已聚集了包括地质、采矿、选矿、化工、环境、安全和管理专业的各类人员121人。其中工程化研发水平较高的教授及高工32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8人,10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专家津贴或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实验技术工人主要来自原企业技术中心的熟练技工,完全能承担各项工程试验任务。

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专职人才队伍及客座教授主要来自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以及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等相关专业的人才。近几年来,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每年选拔1-2名青年技术人员到国外学习,3-4名国内访问学者进入科研院所工作;通过项目和经费开放的方式,吸纳国内外高技术人才参与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对于高水平的技术带头人,拨付专项资金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配备了相应的研发人员。实行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的全员聘任制,吸引和聚集一批高层次的工程技术研发人才和产业化意识强的管理人员,组成了一支高效精干的专职队伍。

2、云南磷化集团人才队伍平台建设

云南磷化集团是云天化集团的全资子公司,1965年始建矿山。经过45年的努力,发展成为集地质勘探、矿山设计、磷矿采选、磷化工、多经商贸为一体的国有企业,国家重点化学矿山,国家级磷复肥采选基地,是全国最大的磷矿采选和矿化结合企业。

云南磷化集团是国家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一级企业、云南省清洁生产合格单位,通过了国家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是首批《全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先进企业》,国家《绿色矿山公约》成员单位,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已经通过国土资源部专家评审并进入公示程序。现有资产总计190亿元,在籍职工530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占30%,下设4个直属矿山、16个子公司。年开采原矿1200万吨,选矿能力1670万吨,80万吨/年硫酸、30万吨/年磷酸和50万吨/年饲料磷酸钙盐。

云南磷化集团采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综合能耗一直保持行业先进水平:磷矿回采率达到97.3%,而国内矿石回采率平均在70-78%;磷矿浮选产率66.6%、回收率86.32%,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小于0.42tce/万元,尾矿水重复利用率超过90%,采空区复垦植被率达到93%,综合效绩在全国大型化工企业中处于优秀水平。具有良好的工程试验和分析检测条件,拥有选矿小试、扩大连续试验、中间试验、工业试验室;承担或完成了国家和云南省支持的科技项目36项;曾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8项;与各级政府、同行单位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

近5年来,已建省部级工程中心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和项目上的大力支持,共获得各级政府下达的磷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环境治理方面科技项目36项,研发经费6850万元。建立了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昆明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中蓝连海设计院,长沙设计研究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美国佛罗里达磷酸盐研究所等技术来源单位之间的密切关系。采用技术合作开发、技术咨询及技术转让方式,建立了与云南、贵州、湖北、四川、湖南、安徽磷化工企业,以及沙特、哈萨克斯坦、东南亚等磷化工技术辐射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磷化工行业协会、磷化工创新战略联盟等机构促进工程技术成果的转移与扩散。

云南磷化集团是中国化学矿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磷矿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具有协调行业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工作的引领作用。此外,磷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教育部工程中心)与兴发集团、宜化集团、宜昌仁和矿业公司、富邦化工科技公司等成立了一系列磷矿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平台。近3年更是建设有“国家磷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云南磷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云南省企业技术中心”等多个高层次行业平台,这些条件为构建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保证公司大量优秀的矿山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良性循环发展与更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云南磷化集团人才队伍培养情况

所在单位的中低品位胶磷矿开发利用云磷集团创新团队,紧密依托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在化工矿山开发领域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武汉工程大学、重庆大学等科研院所,于2007年3月正式成立,经过7年的发展,目前创新团队由选矿、地质和采矿专业的18名成员组成,平均年龄44岁;其中享受省级突出贡献政府津贴3人,省创新人才3人,二级教授2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授级高工4人,教授4人,高级工程师7人,工程师3人;博士学历6人,研究生3人。团队主要研发方向为中低品位胶磷矿高效安全开采技术与选矿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承担国家级重大科技研发项目3项,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8项,企业委托重大工程项目3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10项,申请并获得受理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团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化产业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为推动我国中低品位胶磷矿开发与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7年来为行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20亿元以上,潜在经济效益到达100亿元以上。以项目与平台带动高水平团队建设,以项目建设促进团队建设,锻炼、培养、发展高水平人才队伍,为矿山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4、结论

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在我国中低品位胶磷矿选矿技术产业化开发方面具有雄厚的资金、人才、设备、平台基础,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基于单位现有建成与在建的高水平工程研究与产业化研发平台,以项目带动、锻炼、培养团队建设,建立工程技术人才培训、研究生教育、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组成的工程教育部,为本领域培养30名研究生和青年技术人员。在国内外引进15-20名相关领域方向的工程化研发人才。

为社会和相关企业、科研院所提供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试验验证、分析检测、开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等技术咨询服务。

【摘要】以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近5年来的科技人才的发展过程为题材,详细探讨当前阶段我国矿业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现状、发展新思路、培养新方式。相关结论可为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矿山及类似条件的磷矿山科技人才工程建设和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科技人才;矿山工程技术人员培养;发展新思路、培养新方式

引言

云南省是我国磷资源大省,磷肥、磷化工强省,已形成磷矿采选、磷复肥和磷化工产业体系和企业集群。磷矿年产量1700万吨,占全国近30%,高浓度磷肥产能650万吨/年,占全国总量的45%,黄磷产能86万吨/年,占全国的43%。全国磷矿保有资源储量167.86亿吨,云南拥有39.59亿吨,占全国的23.59%。贵州的磷矿属于易采易选矿种,湖北的磷矿种类不齐全,而云南是我国胶磷矿的主要产地,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磷矿主要类型为硅钙质混合型、硅酸盐型、碳酸盐型,矿物粒度细小、嵌镶关系复杂、单体解离困难,是公认的难选矿种。解决好了云南中低品位胶磷矿高效安全开采、选矿、湿法磷酸净化、磷石膏综合利用等技术问题,并推广应用,就基本解决了我国磷资源开发利用行业的发展难题。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和核心,其转变之一是从主要依靠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投入,转变为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驱动促进发展;矿山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持续发展显得尤其重要[1-2]。

本文以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近5年来的科技人才的发展过程为题材,详细探讨当前阶段我国矿业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现状、发展新思路、培养新方式。相关结论可为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矿山及类似条件的磷矿山科技人才工程建设和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1、云南磷化集团人才队伍基础

20世纪90年代,云南磷化集团就建立了自己的专门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1998年被云南省经贸委批准为省内唯一从事磷矿采选技术研发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专职研发人员达到46人。目前云南磷化集团与武汉工程大学联合组建的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已聚集了包括地质、采矿、选矿、化工、环境、安全和管理专业的各类人员121人。其中工程化研发水平较高的教授及高工32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8人,10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专家津贴或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实验技术工人主要来自原企业技术中心的熟练技工,完全能承担各项工程试验任务。

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专职人才队伍及客座教授主要来自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以及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等相关专业的人才。近几年来,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每年选拔1-2名青年技术人员到国外学习,3-4名国内访问学者进入科研院所工作;通过项目和经费开放的方式,吸纳国内外高技术人才参与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对于高水平的技术带头人,拨付专项资金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配备了相应的研发人员。实行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的全员聘任制,吸引和聚集一批高层次的工程技术研发人才和产业化意识强的管理人员,组成了一支高效精干的专职队伍。

2、云南磷化集团人才队伍平台建设

云南磷化集团是云天化集团的全资子公司,1965年始建矿山。经过45年的努力,发展成为集地质勘探、矿山设计、磷矿采选、磷化工、多经商贸为一体的国有企业,国家重点化学矿山,国家级磷复肥采选基地,是全国最大的磷矿采选和矿化结合企业。

云南磷化集团是国家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一级企业、云南省清洁生产合格单位,通过了国家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是首批《全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先进企业》,国家《绿色矿山公约》成员单位,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已经通过国土资源部专家评审并进入公示程序。现有资产总计190亿元,在籍职工530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占30%,下设4个直属矿山、16个子公司。年开采原矿1200万吨,选矿能力1670万吨,80万吨/年硫酸、30万吨/年磷酸和50万吨/年饲料磷酸钙盐。

云南磷化集团采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综合能耗一直保持行业先进水平:磷矿回采率达到97.3%,而国内矿石回采率平均在70-78%;磷矿浮选产率66.6%、回收率86.32%,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小于0.42tce/万元,尾矿水重复利用率超过90%,采空区复垦植被率达到93%,综合效绩在全国大型化工企业中处于优秀水平。具有良好的工程试验和分析检测条件,拥有选矿小试、扩大连续试验、中间试验、工业试验室;承担或完成了国家和云南省支持的科技项目36项;曾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8项;与各级政府、同行单位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

近5年来,已建省部级工程中心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和项目上的大力支持,共获得各级政府下达的磷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环境治理方面科技项目36项,研发经费6850万元。建立了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昆明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中蓝连海设计院,长沙设计研究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美国佛罗里达磷酸盐研究所等技术来源单位之间的密切关系。采用技术合作开发、技术咨询及技术转让方式,建立了与云南、贵州、湖北、四川、湖南、安徽磷化工企业,以及沙特、哈萨克斯坦、东南亚等磷化工技术辐射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磷化工行业协会、磷化工创新战略联盟等机构促进工程技术成果的转移与扩散。

云南磷化集团是中国化学矿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磷矿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具有协调行业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工作的引领作用。此外,磷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教育部工程中心)与兴发集团、宜化集团、宜昌仁和矿业公司、富邦化工科技公司等成立了一系列磷矿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平台。近3年更是建设有“国家磷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云南磷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云南省企业技术中心”等多个高层次行业平台,这些条件为构建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保证公司大量优秀的矿山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良性循环发展与更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云南磷化集团人才队伍培养情况

所在单位的中低品位胶磷矿开发利用云磷集团创新团队,紧密依托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在化工矿山开发领域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武汉工程大学、重庆大学等科研院所,于2007年3月正式成立,经过7年的发展,目前创新团队由选矿、地质和采矿专业的18名成员组成,平均年龄44岁;其中享受省级突出贡献政府津贴3人,省创新人才3人,二级教授2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授级高工4人,教授4人,高级工程师7人,工程师3人;博士学历6人,研究生3人。团队主要研发方向为中低品位胶磷矿高效安全开采技术与选矿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承担国家级重大科技研发项目3项,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8项,企业委托重大工程项目3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10项,申请并获得受理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团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化产业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为推动我国中低品位胶磷矿开发与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7年来为行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20亿元以上,潜在经济效益到达100亿元以上。以项目与平台带动高水平团队建设,以项目建设促进团队建设,锻炼、培养、发展高水平人才队伍,为矿山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4、结论

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在我国中低品位胶磷矿选矿技术产业化开发方面具有雄厚的资金、人才、设备、平台基础,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基于单位现有建成与在建的高水平工程研究与产业化研发平台,以项目带动、锻炼、培养团队建设,建立工程技术人才培训、研究生教育、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组成的工程教育部,为本领域培养30名研究生和青年技术人员。在国内外引进15-20名相关领域方向的工程化研发人才。

为社会和相关企业、科研院所提供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试验验证、分析检测、开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等技术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处.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行性论证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0.

[2]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处.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与建设报告 [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1.

[3]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处.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与建设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09.

[4]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处.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培养与建设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09.

[5]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处.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培养与建设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1.

[6]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处.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2.

[7]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处.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高层次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2.

[8]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处.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培养模式与建设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2.

[9]北京中经企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调研组.中国磷矿及磷化工行业研究报告[R].北京:北京中经企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2010.

[10]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深部矿体开采项目组.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深部矿体开采初步研究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0.

[11]中国化学矿业协会土地调研组.我国重要化工矿产国土资源调查评价需求分析研究[R].北京:中国化学矿业协会,2010.

基金项目

“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B08B01)

第11篇

近几年来,我国电动车市场快速发展,而无锡市锡山区作为中国摩托车(电动车)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产业基础雄厚,产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锡山现有摩托车(电动车)生产企业586家,2005年销售总额92亿元,自营出口(一般贸易出口)总额8000万美元,一般贸易出口500万美元以上企业6家,年销售超亿元企业20家。摩托车(电动车)行业的销售收入已占到锡山经济总量的1/5,对锡山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锡山也成为了我省名副其实的摩托车(电动车)生产出口基地。但是亦存在产能过大、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等诸多弊端。

本文以无锡市锡山区电动车的产业为例,对锡山区电动车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研究。从分析电动车行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客观分析我国电动自行车发展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突出问题表现在产品质量有待改善、企业战略水平有待提高、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自律不足等方面。本文研究了电动自行车行业的产业升级变化以及今后产业的发展方向等,根据锡山电动车产业的实际情况,寻找发展电动车发展的对策。主要有五大方面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在规范行业管理方面的对策及建议;二是在提升产品知名度方面的对策及建议;三是在加强企业竞争力方面的对策及建议;四是在增加行业附加值方面的对策及建议;五是在开拓国外市场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电动自行车,电动车发展现状,行业问题,发展对策[J6]

[J7]

ResearchonCurrentStateofWuXiElectricBicycleIndustryandCountermeasuresfortheDevelopment[J8]

Abstract

Inthelastfewyears,electricbicyclemarketofourcountryhasdevelopedquickly,andasoneofthebirthplaces,XishanareaofWuxihasastrongbasicindustry,anditsdevelopmentcameoutofthetopinourcountry.Atpresent,thereare586motorcycleenterprisesinthisarea,thetotalsalesare9.2billionYuanin2005,andtheself-managementexportation(generaltradeexportation)totalamountof80millionUSdollars.20enterprises’annualsalearemorethanahundredmillionUSdollar.Thesalesofmotorcycle(electricbicycle)haveoccupied1/5ofXishan’seconomicaggregate.ItplaysanimportantroleinXishan’seconomy.Butmanyproblemssuchasexcesscapacity,singleproductstructureandlowaddedvaluestillexist.

Xishan’selectricbicycleindustryistakenasanexampleinthisarticle,andthedevelopmentofXishan’selectricbicycleisresearched.Embarksfromtheanalysisoftheelectricbicyclecurrentstatus,thereasonsfortherapiddevelopmentofelectricbicycleweresummarizedandsystematicallyanalyzed.Andtheexistingproblemswereasfollows:thepoorproductionqualityandlowEnterpriseDevelopmentStrategy,highproducthomogeneity,lackofself-disciplineandsoon.IndustrialUpgradeandthetrendsofthefuturewerestudiedinthearticle.Suggestionsandstrategiesweregiven:First,standardizethemanagementoftheindustry;Second,enhanceproductawareness;Third,strengthenthecompetitivenessofenterprises;Fourth,increasetheaddedvalueoftheindustry;Five,developforeignmarket.

Keywords[J9]:ElectricBicycle,CurrentStateofElectricVehicle,ExistingProblems,CountermeasuresfortheDevelopment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目录...III

第一章绪论...1

1.1研究的背景...1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

1.3研究思路及内容...2

1.4全文结构框架...2

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3

第三章锡山区电动车发展现状...5

3.1总量规模概况...5

3.2企业格局...5

3.3产品品牌和结构...6

3.4研发和广告投入...7

第四章锡山区电动车面临的问题...9

4.1存在的问题...9

4.2锡山区电动车发展面临的机遇...10

4.2.1锡山区电动车产业集群的优势...10

4.2.2锡山区电动车发展面临的机遇...11

4.3锡山区电动车发展面临的挑战...12

第五章无锡发展电动车产业贸易的对策及建议...15

5.1规范行业管理...15

5.1.1强化行业协会的功能...15

5.1.2强化行业管理...15

5.2提升电动车产业知名度...15

5.2.1政府实施区域品牌工程...16

5.2.2支持企业品牌建设...16

5.3加强电动车产业竞争力...16

5.4增加锡山电动车产业附加值...17

5.5拓宽国际市场...17

第六章结论...19

致谢...20

参考文献(Reference)21

第一章绪论[J10]

1.1研究的背景[J11]

无锡市锡山区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江苏省东南部,无锡市东北部。南临太湖,北通长江,东接苏州、常熟,东至上海128公里,西至南京177公里,为苏南中心地区。

锡山是近代民族工业和现代乡镇工业的发祥地,曾创造了蜚声中外的“苏南模式”,原锡山市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获得了“华夏第一县”的美誉。建区以来,锡山经历了一个夯实基础、加快提升和谋求跨越的发展历程,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基本形成了“优一强二快三”的产业发展格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J12]值25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9%。财政收入50.31亿元,比上年增长41.6%;一般预算收入21.28亿元,比上年增长3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98元,比上年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10033元,比上年增长13%。综合实力连续两年名列全国中小城市百强第十一位[1][J13]。

锡山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是国内有名的摩托车生产基地,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熟练技术工人。近几年,随着国内环保和能源意识的不断增强,锡山区电动车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原先生产摩托车的企业,纷纷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挂钩,转产研究开发电动自行车、场地用车等多种电动车新品,并依托原有销售渠道迅速占领市场。在整个无锡区域内,逐步形成了以锡山区为代表的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

我国的电动自行车产业在2000年左右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快速增长的阶段,以接近年均70%的速度增长。爆发式增长的市场需求,为锡山电动车行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目前与浙江、天津并驾齐驱,已成为我国生产电动自行车的三大板块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轻型电动车,世界看中国,中国看锡山。2007年,锡山区电动车产销量达到500万辆,占全国电动车产量的1/4,实现产值125亿元,营业收入150亿,实现利润4.3亿,实交税金1.5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动自行车整车生产基地[1]。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城市的发展,电动车作为新型的交通工具,便捷、环保、价廉和易于驾乘,具有自行车和摩托车的综合优点。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电动自行车行业从产业性质来看,是新型能源利用、环保型产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方向,但同时也是受到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管制的特殊行业。该产业目前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壁垒较低,但随着电池技术应用及延伸,电动自行车又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行业。目前,锡山电动自行车集群中投资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主要从事整车组装生产,企业规模参差不齐,并且品牌众多,总体来看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生产的产品结构多样化。企业之间关系竞争异常激烈,缺乏协作。规模较大企业也开始意识到技术和品牌的重要性,研发投入和广告投入正逐渐增加。虽然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企业战略水平有待突破、产品同质化严重以及行业自律不足等方面。

为吸取产业集群发展中经常发生的“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切实提升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必须对该产业未来的发展进行探讨,并思考切实有效的发展措施,促进电动车产业“又好、又快、又稳、又久”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从锡山电动车业贸易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锡山电动车业贸易发展的现状,阐述它的产业结构、特点等,并从中指出锡山电动车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对策。

1.3研究思路及内容

本文第一章首先从电动车的研究背景出发,确定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二章对电动车行业进行详细的分析探究,首先从锡山区电动车行业发展的现状出发,概括锡山区电动车的总量规模、企业格局、产品结构等内容。根据这些现状,第三章分析我国电动自行车发展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这是本文的重点所在。第四章探讨发展电动车发展的对策,电动车行业在产业发展上如何应对,如何突破目前目前原材料涨价以及劳动力成本升高后带来的不利影响,如何抓住现有的机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而本文的难点就在于多角度切合实际地提出有利于无锡电动车业发展的贸易对策。最后,对全文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完善。

1.4全文结构框架

本文的研究框架是按照下图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电动车行业的研究综述

锡山区电动车发展现状

锡山区电动车面临的问题

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结论

图1.1本文研究框架[J14]

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

随着广大消费者对电动自行车的认知度不断扩大,对于电动车的说法参差不齐,业界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对电动车做了相关的探讨和研究。

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王凤和对我国电动自行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目前我国电动车产量快速发展,急剧度和规模化也在不断提升,虽然2008年电动车行业遇到了寒流,实际上2008年总体上还是上升的。他还指出目前行业的技术进步相当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产企业的不断成熟,技术进步无论在产品上还是在生产工艺装备上都有所体现。很多的技术为以后开发电动摩托车奠定了基础[2]。

何祚庥院士也对我国目前电动自行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他指出虽然现在电动自行车相当普及,但是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规定不全面不具体,致使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呈现出自由散漫的趋势。在城市交通运行中电动自行车的违章现象逐渐突出,占用机动车道、横穿道路、抢道行驶、超速行驶等现象相当普遍,直接影响道路交通的畅通和安全。他提出如果不对电动自行车的产业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进行深入研究,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和行政管理问题将会成为社会的突出问题[3]。

综上所述,加强对电动自行车产业的研究,将引导政府决策管理者客观对待电动自行车产业的现状和未来,避免主观和盲目的决策,从而促进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的健康发展。

此外,肖齐云专家探讨了我国电动车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无论是国内销售,还是海外发展的电动车,现在都还处于一个摸索中成长的阶段。他指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问题:1、科技含量不够高;2、整体产业链上中下游问题百出;3、无具体的行业标准要求限制。同时,他给出了两条解决措施:一,产品地位提升;二,市场占有率提高;三、生产、质量、研发等方面要同步发展。但是该解决方案在对电动车的测评中,只是从一个相对宏观的层面进行测评,没有考虑细分市场等方面的差别,同时也没有充分考虑价格优惠与促销之间的关系[4]。

中国电动自行车协会副理事长张顺荣还指出了自行车行业的企业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品牌理念,二是缺乏品牌建设战略,三是部分品牌建设进入了误区,四是缺乏品牌建设队伍,五是缺乏实施品牌建设战略的精神,六是缺乏社会责任感。同时他也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一是树立品牌意识、品牌理念;二是制定长期的品牌建设战略;三是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生产、销售、管理、服务体系;四是要有一支素质较高的企业团队;五是企业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意识;六是企业要不断创新服务于品牌建设[5]。但是该解决方案似乎都很像空洞的口号和理论,品牌建设必须要看到其实施结果的实在性。因此,品牌建设战略还涉及许多具体工作的展开。

同时,很多专家和教授还对电动车的前景和发展趋势有很多不同的期许和观点。

清华大学马贵龙教授对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前景看好。他从能源、环保、交通这三方面综合考虑,得出电动车,特别是轻型电动两轮车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和长远的生命力。他对未来电动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专业的分析,认为电动车整车设计的方向应该从造型设计往性能、可靠性、使用寿命、互换性等方向发展[6]。

世界电动车创始人陈清泉也有他自己的观点:第一,产品的发展要向轻量化发展;第二;电动车行业产能向品牌企业集聚,规模化进一步显现;第三,国外市场的需求会有一个较快的增长[7]。

还有很多学者对电动车的发展提出了很多策略,根据这些策略设计出符合消费者要求的产品,中国的工厂将有机会向全球数百万人提供节能、环保、安全的电动自行车。

不少学者也研究了锡山电动车产业的具体发展情况。业内人士将其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6年至1999年,是研制开发、小批量实验性生产时期;第二阶段从2000年至2004年,是小批量试生产转入批量生产和批量投放市场的起步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从2005年至今,是电动车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快速增长阶段[8]。目前,电动车产业在锡山已形成产业集群,形成了市场大、价格低、品牌响的良性循环态势,成为一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支柱产业。

锡山区电动车生产厂家、品牌繁多,从市场动态来分析,受政策限制、无序竞争等因素影响,电动车市场目前还没有出现强势品牌和行业龙头。因此本文以锡山电动车为例展开研究,探讨电动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三章锡山区电动车发展现状

3.1总量规模概况

2006年无锡锡山区拥有一定规模的电动自行车生产厂家186家,产销量达到350万辆,整个产业的产出规模达到100亿元,约占全区经济总产值的12%[8],已经是全国最大的电动自行车整车生产生产基地。图3-1中列出了全国主要电动自行车生产地区申请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数量,可以看出,江苏省企业数量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而大部分企业又是集中在锡山区。图3-2中列出了2003年到2006年锡山电动车的产量,可以看出锡山电动车产量正以较快的速度逐年增加,锡山区电动车已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而这个产业集群的企业主要以整车组装为主,整车组装行业的发展亦带动了一批零配件企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经过10年时间的培育和发展,电动自行车产业已成为锡山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对锡山区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图3-1全国主要电动自行车生产地区企业数量

图3-2近年锡山电动车产量走势

3.2企业格局

目前无锡市共有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约253家,锡山区拥有较大规模的整车企业186家,占全市的74%左右,约占全国电动车生产企业总数的1/5。年产量超过5万辆的企业达35家,并出现了一批年产20万辆以上的龙头企业,如北京新日、新世纪、红豆、董氏等。其中新日公司2007年生产量达到160万辆。

1、投资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

锡山区电动自行车产业的主体,主要是本地创办的民营企业和外地引入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开拓市场的能力,对电动自行车产业迅猛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于民营企业的实力以及产业发展处于初创时期,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总体上表现为宏观市场规模巨大、微观企业规模偏小;企业间易出现无序恶性竞争;相互模仿、产品同质性较高;企业间难以协调。目前这种局面正在逐渐改观。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吸引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外地企业进入,正在形成以北京新日、红豆、清华祥龙等为龙头企业的格局。产业格局正逐渐朝着以少数龙头企业为核心、众多中小企业配套的专业化分工合作的良性发展方向转变。

2、以整车组装企业为主

锡山电动自行车企业主要是以整车组装企业为主。关键的零部件产业如电池、电机、模具等,主要是从浙江、苏北等地区采购,当地零部件配套企业发展比较薄弱。通过调查了解,大部分企业认为本地配套企业尚不成熟,但主要的零部件供应商在锡山地区都有销售网点。有企业表示,90%的零部件均可从本地采购到。浙江、苏北等地区零部件配套企业的强势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锡山地区整车组装企业的一体化能力,但是采购网络的高度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组装企业与配套企业因空间距离过远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看出,零部件配套企业的发展,可以成为未来锡山地区电动自行车产业大规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3、企业规模参差不齐

锡山电动自行车企业有年产超过60万辆的、拥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也有大量年产低于1万辆的小企业。规模较大的企业对于产品质量、企业声誉比较重视,市场竞争比较规范。而一些整车型的小企业,为了生存往往会采取恶性竞争手段,对产业集群的整体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锡山地区电动自行车产业应朝着这个方向进行结构调整。

3.3产品品牌和结构

目前,锡山区拥有品牌200多个,其中有全国驰名商标“新世纪”,国家免检产品“北京新日”,江苏省著名商标“雅迪”、“新陵”等,更有“天爵”“比德文”“清华祥龙”“千里马”“赤兔马”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对组装企业来说,品牌优势是避免同行业激烈竞争的主要手段。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广告投入也在逐渐增加。目前电动自行车企业一般拥有不止一个品牌,这就对品牌的创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我国的轻型电动自行车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款型,主要是天津板块的简易型电动自行车和无锡锡山板块的“豪华型”电动自行车。目前豪华型占电动自行车总产量的60%左右,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天津是我国自行车最主要的生产基地,在简易型电动自行车的生产上具有优势。锡山区依托摩托车基础,紧跟市场需求,产品以豪华型为主,其产量中90%以上为豪华型。

锡山区电动自行车产业发展的空间在不断延伸,新产品开发能力也在进一步加强,目前该区不仅能生产多种款式的简易型、豪华款二轮电动自行车,而且已经成功开发了四轮警用电动自行车、场地车、游览观光车、沙滩车、卡丁车、巡逻车、高尔夫球场车、电动升降车等功能型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的品种越来越多。

3.4研发和广告投入

广告和研发投入是形成产品差异化的主要途径。由于电动自行车产品同质性较高,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实现差异化、多样化是减缓竞争的方法。近年来,企业在品牌建设、研发投入方面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如北京新日、雅迪等,广告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0%左右,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重达到了3%左右。在对北京新日、雅迪等43家一定规模的大企业及其他一些小规模的电动车企业的研发现状调查中,发现电动车企业基本上都从事了一定的研发工作(其中有2家未作出回应)。

表3-1抽样企业研发密度状况

研发密度

企业数

百分比(%)

1%以下

10

24.4

1%-2%

14

34.1

2%-3%

9

22.0

3%-5%

4

9.8

5%以上

4

9.8

图3-3企业的广告密度

图3-3为对广告投入状况作出回应的15个企业的广告密度。按企业规模大小顺序排列,可以看出,总体上15个企业的广告投入比例都较低,与此对应的是锡山电动自行车企业品牌效应较弱。而且企业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规模较大的企业重视品牌的培养,广告支出比例远高于小企业。

第四章锡山区电动车面临的问题

4.1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10年的发展,锡山区电动自行车产业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目前仍处于快速成长阶段,还不成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1、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产业发展迅速时,产品质量不仅影响单个企业的绩效和声誉,对集群整体的发展都具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效应。某些企业的低质量,往往会传递和放大出整个行业低质量的特征。因此对个别企业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声誉和生存。从2006年国家和省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对无锡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检查结果看,抽查的129批次的电动自行车产品,合格率仅为80.6%[9],质量问题较多。尤其是中小规模企业,竞争主要依靠模仿其他企业产品,以低价格扩大需求,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2、企业战略水平有待提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主要寻求差异化发展。没有差异就没有高水平的竞争[10]。现阶段,几乎大部分整车企业都忽略“战略”一词,他们的精力不是寻求如何创造差异,而绝大部分集中在“造车”与“卖车”上。一旦市场达到一定程度,销售遇到阻碍,企业的管理弊端就会暴露无遗。诸如“造什么样的车”、“如何造车”、“为谁而造车”、“造多长时间的车”等诸多问题,就会成为企业头痛的问题,届时再考虑这些问题,就为时晚矣。

3、进入门槛低

一个产业的进入门槛低,容易引起激烈的价格竞争。与摩托车相比,现在锡山制造的电动自行车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关键零部件都可以通过外部采购,从而使进入门槛较低。这也是在短时间内,电动自行车厂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重要原因。在庞大的整车企业中,雇十几个工人建成的“螺丝刀工厂”比比皆是。

4、企业间合作少,缺乏协作和交流

一个行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成本优势,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企业间的协作效率。通过企业间协作,企业能主动获取持续发展的能力[11]。目前,锡山区电动自行车企业之间缺乏相互交流,更谈不上项目合作,比如共同研发、人力资源培训等。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要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必须增强企业之间的协作。

5、行业自律不足

虽然锡山电动自行车行业已经有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但大多数企业还是靠民间小额投资发展起来的[8]。这些小企业在发展初期,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只能走低档低价路线,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同时也没有注意品牌形象和锡山电动自行车行业整体利益。为了加快积累,只注重规模,忽视管理,产品开发上依靠模仿和抄袭别的产品,这给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4.2锡山区电动车发展面临的机遇

4.2.1锡山区电动车产业集群的优势[J15]

以无锡地区摩托车产业和轻工业为基础,锡山地区发展电动自行车产业具备先天的发展依托。

1、生产要素优势

(1)锡山电动自行车企业在研发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第一,重视研发的意识得到企业普遍认可。在有关部门对企业研发现状的调查中,发现锡山电动自行车企业基本上都从事了一定的研发活动。各企业研发涉及的方面主要有:对电池技术进行研发、对电机技术进行研发、整合现有通用技术提高效率研发、新车型设计上研发、新外观颜色研发。

第二,绝大部分企业对研发活动都有经费支持。大部分企业都按照全年的总销售收入对研发支出作出了估算,由此得知企业对研发活动都有稳定的经费支持。

(2)锡山电动自行车企业在员工培训上的优势

这主要表现为注重对各层次员工的培训。企业员工分为普通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三个层次。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工人,企业都给予了一定的专业培训。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中大多数企业在员工培训上都下了功夫,培训覆盖面较高。

2、需求条件与市场优势

(1)电动自行车产品定位较准,价格合理,符合市场需求

锡山区大多数电动车企业产品系列比较丰富,基本覆盖了从1000元到2500元的价格区间,有的企业推出了单价在1000元以下的电动自行车,当然也有企业推出了价位在2500元到3000元电动自行车。3000元以上的电动自行车基本没有[1]。总体来说,产品价格定位合理,处于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范围内。这充分体现了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对市场消费者购买能力的准确把握。

(2)锡山电动自行车企业已经逐步开始拓展国外市场

在国外市场的选择中,锡山电动自行车企业着重发展东南亚、欧盟两大地区。大多数企业都以东南亚作为产品出口地区,这主要是因为东南亚地区和我国地理距离较近,经济发展水平相似,产品需求旺盛,出口难度小;少数企业以欧盟作为产品出口地区,这是考虑到欧盟市场较为成熟,价格较高[12]。部分企业选择出口到日本和美国,还有个别企业选择俄罗斯、中东、蒙古等地区和国家。

3.行业竞争优势

(1)企业竞争优势多样化

在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中,企业竞争非常激烈,各家企业在竞争中各有优势。有的企业在装配技术上比较有优势,有的企业在销售网络上比较有优势,有的企业在品牌上比较有优势,有的企业在车架设计上比较有优势,甚至有的企业认为自身竞争优势有两项或以上。这就充分说明企业对待竞争的态度趋于理性,不限于打价格战,而开始重视产品技术质量的提高和品牌网络的建设等其它方面。这对于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健康竞争有很大帮助。

(2)行业竞争给企业带来的效应

行业竞争其实是个双刃剑,部分企业表示行业竞争对企业有多方面的影响。竞争会导致企业相互降价,使企业利润空间下降,扰乱市场竞争秩序,产品质量下降。但同时竞争也能够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可以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大多数企业还是认同竞争对自身有一定的正面促进作用。从另一个角度看,只有当竞争能让企业感到压力,那企业才会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或者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4.2.2锡山区电动车发展面临的机遇

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要实现地方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切实提高当地百姓生活水平,就必须依靠强势产业的支撑,产业强则百姓富,产业弱则百姓穷[13]。所以,选择何种产业作为当地支柱产业对于一个地区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如果能选择正确,那对于该地区而言就是最大的机遇。毫无疑问,锡山选择了电动自行车产业,牢牢地抓住了机遇。以电动自行车为核心可以延伸出很多电驱动的相关产品,由此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不仅令电动自行车成为经济发展的“明星”,而且更重要的是,为锡山整个制造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具体而言,电动自行车产业的机遇在于:我国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为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创造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化进程加快为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创造现实需求;能源环境问题作为现实约束要求电动自行车产业必须得到发展;广阔的国际市场为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提供发展的外部空间。

1、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国强才能民富,民富才能购买电动自行车。在我国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带动下,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国内居民对电动自行车的购买能力逐渐加强,这是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条件。正是宏观经济因素的利好,才为电动自行车产品创造了极为旺盛的市场需求,从而构成其发展的良好机遇[14]。离开这个因素的支持,国弱民穷根本就谈不上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可以说,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与之相应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这两个因素,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2、城市化进程加快,为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创造现实需求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交通问题日益凸现。具体而言,一方面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城市内居民生活半径加长[15];另一方面是农村与县级城市城镇之间联系日益紧密,需要频繁往返。这两个方面的变化都要求简易、便捷、廉价式的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它必须要能满足一般百姓日常出行需要,能频繁使用,成本低廉,而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出现恰好能满足这一需求。所以城市化进程为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3、我国面临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呼唤环保节能交通工具

从历史经验看,我国经济增长走的是一条“高增长、高能耗、高污染”的道路[16]。从现状来看,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我国能源和环境状况对未来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显而易见,“三高”道路无法持续。所以未来我国的发展必须是建立在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能耗少的交通工具,与其它现有交通工具相比能够节省大量能源,从而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能够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的境况。同时,电动自行车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影响不大,虽然有可能产生部分污染,但能有效治理,基本属于绿色交通工具。因而,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符合节能和环保两大趋势。

4、电动自行车产业具备宽广的国际市场销售前景

我国电动自行车产业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起步的,但是从世界角度来看,电动自行车数十年前就已经出现,如日本、奥地利、德国、我国台湾都是较早从事该产品生产的国家和地区。我国电动自行车产业在国内做强做大的同时,还面临着国外非常光明的发展前景。目前电动自行车的世界生产和销售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如欧盟、日本和美国。

4.3锡山区电动车发展面临的挑战

现实中种种因素制约了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或者说对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威胁和挑战。这些挑战包括: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国家标准滞后使得行业发展缺乏统一方向;核心部件技术难以突破,电动自行车行业遭遇技术瓶颈;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地区间竞争激烈,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受到其它地区产业集群冲击;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内部竞争程度过高,缺乏协调整合。

1、电动自行车标准滞后,管理体制不明

一个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是目前看来,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中尚有不利因素存在,尤其是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尚未制订[13],电动自行车代表的新型交通模式与传统管理体制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甚至还在不断加剧。如果这个因素无法得到圆满解决,那就会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最重要的障碍。

2、核心部件技术突破困难,产业升级遭遇瓶颈

一个行业要能获得长期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而技术的突破很难是全面同时突破,所以如果能在产品生产的核心部件上取得技术突破,那产品质量性能毫无疑问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这也就意味着,电动自行车行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必须要依靠在核心部件上取得技术突破。如果核心部件无法取得技术突破,那将对电动自行车行业的未来长期发展形成挑战。

3、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受到其它地区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强烈冲击

每个地区的地方政府都会寻找并重视当地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并为之提供各种优惠配套措施来促进其发展。这种情况导致在某些行业中,全国同时存在着若干“板块”的现象。也就是说,同时国内会有若干地区成为该行业中的领先者。我国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中,就出现了这种的地区性产业竞争现象,电动自行车产业在地区间竞争异常激烈,锡山、天津和浙江三足鼎立,成为我国电动自行车产业的三大来竞争区域。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在发展中,必然会受到天津和浙江两大板块的冲击,从而形成对锡山板块的巨大挑战。

4、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内部面临不正当的残酷竞争,集群内协调整合关系到集群生死存亡

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发展到今天,历史辉煌。但是目前急需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集群内部不正当竞争现象初现端倪,也就是说锡山当地电动自行车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为违反公平市场经济规则,处于一定的无秩序状态。这种残酷的竞争状态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对于整个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极具危害性,形成其发展的重大障碍。

近年来,由于电动自行车产业市场前景十分光明,市场需求旺盛,并且该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对新进入者的资金和技术要求都不高,所以大量新进入企业涌现[17]。其中规模大小不一,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相差较大,研发能力更是参差不齐。小企业和大企业都有不正当竞争的冲动。小企业进入电动自行车行业时就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完全从事简单的组装工作。它们为了短期内获得更多利润,完全有可能会选择低质低价原材料进行生产,从而进一步降价促销。此时大企业也不得不采取类似行动,甚至主动降价,用短期的损失将小企业挤出该行业,这样就形成了不正当竞争的局面。它虽然在短期内会令企业获取利润,导致其他企业在短期内受损,但这种行为会对消费者造成极大的伤害,导致消费者不再消费这种产品,最终全行业衰退。

第五章无锡发展电动车产业贸易的对策及建议

5.1规范行业管理

5.1.1强化行业协会的功能

1999年国家经贸委印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工商领域协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行业协会的职能之一是“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组织贯彻实施并进行监督”。锡山地区企业通过行业协会来参与电动车产业新标准的制定,是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且可以行之有效的途径。

第一,锡山电动车行业协会,应尽快提出明确具体,并且有说服力的产业标准。

第二,积极协调与浙江、常州、南京等产品结构类似地区的电动车行业协会的意见,以更广泛的意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制定部门的支持。

锡山区的电动车行业协会成立不久(成立时间2007年6月1日),各项活动尚未正式启动。当务之急是要引导会员企业抓好自律,推动电动车行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协调同行业团队之间既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又能整合资源共同发展,进一步放大行业整体优势,促进行业更快更好发展。

5.1.2强化行业管理

相关职能部门应根据锡山区电动车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积极扶助一批骨干企业,整改一批中小企业,淘汰一批无证无照、生产能力低下的小型企业,特别是要加强对本地区的电动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培育。针对目前市场上产品质量不稳定以及售后服务差,配件质量、价格参差不齐等现象,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电动车配件厂家的规范和管理,在生产许可证发放等控制方面,应大幅度提高门槛,并加强行业培训,特别是加大对维修、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确保电动车行业质量控制人员和维修人员持证上岗,使售后服务能够跟上整个产业发展的需求。

5.2提升电动车产业知名度

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品牌建设具有两个层次,一是作为一个产业集群的整体品牌,即电动车的“无锡品牌”,这是区域内企业共享的品牌;二是集群内单个企业的品牌建设,企业为创优质品牌而努力。这两个方面都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命运息息相关[5]。

5.2.1政府实施区域品牌工程

第一,可以采取政府引导或直接推动的方式,在媒体上进行针对产业集群的宣传,可以起到既宣传城市,又扩大产业知名度的效果。比如在中央电视台常见的宣传广告“浪漫之都,大连旅游”,“义乌¾¾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威海,这里是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等等就是属于此类。锡山地区也可以借鉴这一经验,比如以“锡山¾¾中国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基地”等广告语,来增强消费者对锡山电动车的印象,扩大电动车无锡板块的影响力。

第二,通过推广、展示、等形式,增强锡山电动车集群的知名度。2006年9月锡山已经举办了中国首届轻型电动车展览会,全国有110多家著名电动车企业前来参展,其中无锡企业占三分之二,会上共展示近百个知名品牌的各类轻型电动车,在业内产生了很强的影响力。

5.2.2支持企业品牌建设

第一,要积极支持电动车企业参加中国驰名商标、江苏省著名商标、无锡知名商标的申报。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政策等手段,推动、扶持、培育和发展无锡名牌产品和商标,加强名牌产品和商标的宣传与培训,建立企业品牌建设专业工作网络。

第二,对能够形成的品牌企业,在有关保障方面给予倾斜。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财政贴息等方面优先扶持。外经贸、税收、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对其进出口业务简化审核程序,提供便利条件。

第三,实施严格的品牌保护。严格执行与品牌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地方性品牌保护立法工作,加快品牌保护的法制化进程。

5.3加强电动车产业竞争力

电动车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研发能力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电动车产业而言,产品研发能力既包括整车的设计组装,更包括配件性能、功能的完善,需要从整车、配件、产品延伸等几个方面全面协助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18]。

1、构建上下游企业的研发联盟

电动车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其产品创新不可能仅仅依靠上游或下游企业。下游企业了解市场需求,上游企业掌握配件的关键技术,只有两者联合起来从事研发才能够获得好的效果。锡山地区的电动车企业,应该通过上下游的紧密联系来增强研发的针对性,增进创新效率。

2、构建产学研结合的研发联盟

研发活动的关键投入要素是人才和资本[19],但就锡山电动车产业的单个企业而言,引进产品研发需要的所有资本和人才,既在操作上无法实现,又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因此,应以产品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锡山的电动车企业与各类高校、研究所进行有效的合作。通过地方政府这个平台,让锡山的电动车与相关研究机构增进交流,互通信息,了解各自的优势和需求,实现双赢合作。

3、构建同业企业间的研发联盟

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以竞争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在局部可以开展合作,比如共同投资进行研发活动。同业企业之间类似的研发联盟,可以减少重复研发投入,分散研发风险。

5.4增加锡山电动车产业附加值

工业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20]。锡山电动车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需要许多专业化的服务型组织,如广告策划与营销公司、贸易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专业设计机构等的介入。

1、扶持、引进、利用专业化的服务企业

如果把锡山电动车产业始终定位在传统制造业上,则难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应该通过加入高端的生产者服务业元素,打破电动车产业仅依赖传统要素投入的局面,把电动车产业作为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来定位。

2、发展电动车相关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尚没有专门针对电动车产业的职业教育专业,这是电动车产业人才匮乏的重要原因。在锡山地区发展电动车相关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这本身既是生产者服务业的一部分,也是为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提供人才基础。

5.5拓宽国际市场

锡山的电动车产业应该未雨绸缪,尽早将视野纳入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中,抢占国际市场的先机。

第一,要充分利用锡山摩托车产业多年积累的出口渠道,以产品质量、销售渠道两个方面的优势,将锡山地区的电动车大规模的进入国际市场。鼓励实施“走出去”战略,根据年度重点国际市场开拓计划,由市、区政府确定国外的国际电动车展览会,加大对企业展览摊位补贴标准。

第二,利用江苏省摩托车(电动车)生产出口基地在锡山成立的有利条件,建立国际信息收集渠道和便利化的外贸出口手续,强化与国际市场的对接能力,扩大产品出口比重,抢占国际市场份额。全力争取省、国家有关部门对摩托车(电动车)生产出口基地的政策资金支持。积极探索区信用担保公司与国家进出口银行贷款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积极扶持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

第六章结论

锡山是全国闻名的电动车产业基地,这里不仅有丰富的电动车配件资源和坚实的车辆制造基础,同时也形成了庞大的电动车产业和灿烂的企业文化。长久以来,锡山电动车历经了各个时期和不同阶段的兴衰发展,逐步发展成为无锡乃至江苏的一门特色产业。尽管由于多种因素造成了当前电动车在市场上和使用上的困难,然而,锡山电动车行业本身还是在发展、在提高,锡山作为江苏电动车行业龙头的地位并没有失去,反而壮大,而且潜在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而这种机遇能否成为将来的现实,最根本的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锡山电动车产业的升级与发展。首先是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力度,在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加强体制创新,拓展国际国内市场。要借助高科技的发展,把开发出的产品投入到新的应用领域中去。其次是要加强电动车产业集群的建设,不仅仅是电动车行业,更为重要的是抓住电动车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培育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打造电动车驱动技术的产业集群,不断创新,努力实现产品功能升级和产业部门升级,将无锡建设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电驱动技术产品的制造、研发、交易中心,建设成为电驱动技术的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标准制定中心。再次是要加强市场管理,使电动车市场更加有序,企业权利得到保护,实现电动车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最后,各级政府应该要把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做好对外人才的吸引和身边人才的培养,思路应该更开放。由此可见,不断的创新进步,提高完善是锡山电动车业重新起飞的必经之路。

致谢

这篇论文是我几个月来刻苦努力的结晶。但是,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成果。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李伟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李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李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他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亲友的宝贵建议,同时还感谢无锡市锡山区经贸局和环保局的同志对我论文的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地感谢!

参考文献[J16](Reference)

[1]楼次杭.锡山区关于电动车产业发展与规划情况[J].营销电动车,2007,(22):52-57.

[2]王凤和.电动自行车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展望[N].中国电动车报,2008-06-10(4)

[3]何祚庥.解决中国交通问题需要有新思维[N].科技导报,2002,(08):21-23

[4]肖奇云.略谈电动车现状及如何改善[N].中国电动车报,2008-09-15(4)

[5]张顺荣.加快自行车企业品牌建设[J].国际电动车,2008,(8):5-10.

[6]马贵龙.轻便电电动车用小电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电子学会,2000-09-27:81-83.

[7]陈清泉.电动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中国机电工业,2000,(23):5-10.

[8]王丽霞.锡山电动车产业的调查与思考[J].消费导刊,2008,(6):64-66.

[9]陈波,周凯.无锡电动车行业概括及质量状况浅析[J].科技园地,2007,(5):32-34.

[10]WangYQ,MinoruS.DevelopmentandVerificationofaComputerSimulationModelofMotorcycle-to-VehicleCollisions.SAETECHNICALPAERSERIES,1999,20(1):07-19.

[11]赖焕俊,周立迎.电动自行车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4,(08):.284-285

[12]MikkoR,HeikkiS.AttentionandExpectationProblemsinBicycle-carCollisions:anin-depthStudy[J].AccidentAnalysisandPrevention,1998,30(5):657-666

[13]张飞.我国电动自行车发展状况及管理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6

[14]石臣鹏.电动自行车交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7

[15]李鑫.电动自行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交通标准化,2005,(12):45-56.

[16]陈清泉.电动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3,(01):1-19

[17]封江.2007年上半年电动车销售市场浅析[J].营销电动车,2007,(22):48-51.

[18]高华,高光生,王翠伟.浅谈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J].大众科技,2006,(07):39-43.

[19]MukiT.,KajzerJ..TheBehaviorofBicyclistsinFrontalandRearCrashAccidentswithCars[J].JSAEReview,2001,35(1):73

[20]吴祖峰.论电动自行车[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6,(01):20-25.

--------------------------------------------------------------------------------

[J1]二号,宋体居中

[J2]二号黑体,居中

[J3]仿宋,小二

[J4]三号,黑体,段前2行,断后0行

[J5]三号,黑体,段前断后0行

[J6]黑体,小四

[J7]页码摘要和目录大写罗马数字

[J8]三号,timesnewroman,加粗,段前0行

[J9]Keywords,小四,timesnewroman,加粗,斜体

[J10]三号黑体居中,段前段后2行

[J11]四号宋体,加粗

[J12]正文小四宋体,行距1.5倍

[J13]参考文献标注在右上角,timesnewroman

[J14]表头宋体五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