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3 03:47: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六年级语文上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这学期,我们开展了“轻叩诗歌大门——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一次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首先,我们小组的同学制定了活动计划,进行了明确的人员分工,各自回家搜集唐诗、宋词、元曲与现代诗,并将搜集来的资料聚集在一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阅读与交流。在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的语言比较凝炼、内涵丰富;现代诗的写法则比较自由,更适合抒发诗人的情感;我们还了解到了诗歌的分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总之,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
虽然这次活动时间很短暂,但轻叩诗歌大门,在我们面前展出了一个美丽的诗歌的世界,从而让我们挖掘到了诗歌海洋中的无数珍宝。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成长!
六年级:2595829568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方法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151-02
一、读写结合,有效阅读
为了实现高效学习和实效提升,首先需要了解阅读的目的。阅读是为了奠定语言基础、培养人格魅力、提升自身素质,阅读也是为了实现知识储备的积累和完善。结合这一目的,在进行小学五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并应用到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共同培养,以有效阅读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写作能力的提升来加强阅读的实效。教师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一些好词好句,以及优美的段落句型总结出来,归纳出文章的文本类型,结合阅读内容写出感想和体验,有效对文章进行评价,从而深化文章阅读效果,强化学生体验。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这篇文章时,结合这篇文章的内容,教师进行合理引导。让学生们收集关于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例子,并阅读相关歌颂祖国的诗文,结合以前听到的关于国家和社会变化的情况,用写作的形式谈谈家乡建设新成就、祖国建设新成就,以及写作出自身对祖国未来的展望分析。通过课文学习和写作实践,有效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并综合提升阅读技巧和写作能力,实现阅读有效教学。
二、个性阅读,强化理解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更加关注提升学生品德修养,使得每个学生都具备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也更加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因材施教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宗旨,将个性教育融入素质教育理念中,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展开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个性化阅读,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有效与文本进行独立对话,促进学生表达出自己个性情感与性格。在阅读中,重视学生对阅读内容、主旨的感悟和反思,促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选择适合学生自身的阅读方式,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实现学生自我提升,丰富学生内在真实情感。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时,首先教师让学生有感情的齐读、点读本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不直入主题的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和生词,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了解文章中谈论的是什么事情、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借助静读的方式,细细品味那段艰苦岁月。之后,分配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交流和对话,讨论现如今生活与那段岁月的区别,并结合以前听到的故事、阅读到的文章,上台演讲出自身对文章的感悟。通过个性阅读和深入理解,使得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提升,也强化了对文章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感情世界。
三、鼓励质疑,激励创新
以质疑的态度来阅读,以辩证的态度来思考,在阅读过程中,也不能偏听偏信,要综合分析和思考,善于运用自己的大脑来进行消化和理解。对阅读内容提出疑问,分析和探讨出关于这些疑问的答案。小学语文教学在隐形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激励学生深入学习和质疑,自主学习,怀疑和分析,强化学习实效。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提升学习能力的关键,也是为适应社会,提升综合能力的关键。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效对学生进行激励和引导,鼓励学生不断探究、提出质疑,自主创新,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给予启发,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穷人》这篇文章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并提出问题:本篇文章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文章是怎么样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的?文章赞美了什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带着思考去分析课文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深入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创新的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鼓励学生找出自己设问的答案,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促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升。
四、拓展阅读,促进提升
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知识的丰富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处于即将步入初中学习的阶段,大量丰富自己的经验,积累知识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来说,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高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他们会带有一点顽皮,也会有一些叛逆,从而,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累学生自主学习和积累,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进行有效的阅读学习,促进学生加强拓展阅读,促进自我提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可以激励学生查阅《三国演义》相关资料和内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下人物的智慧,书中体现的军事智慧等。教师也可以结合作者来展开阅读会,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比如,关于鲁迅的小说《少年闰土》,对其拓展阅读,可以从鲁迅的个人小说、散文等入手,了解鲁迅的思想和理念。可以开展阅读交流会,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体会和领悟阅读的快乐,抒发阅读心得,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而综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促进阅读教学本质意义的实现。
总结:结合本文的分析,在进行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关注学生了解阅读内容的本质,还需要真正的领悟阅读内容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结合自身生活的实际情况,加深个性理解,结合个性分析、创新理解和拓展阅读,促进知识储备的提升,也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也为社会培养了综合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陈君.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方法研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1).
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语文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积累,在“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引导学生学古诗、读古诗、背古诗,正是为了给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的孩子们播下最好的种子,撒下最好的养料。正是这一原因促使我校选择了“经典诵读”这一校本课程。
我们学校的校本教材是《经典润泽童年》,它是在德州市教研室提出的240首必背诗词的基础上,组织老师又精心挑选了120首。全书共12册,每学期一册。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一二年级每学期20首,三四年级每学期30首,五六年级每学期40首。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诗词积累量达到了360首。
二、 学习主题
1.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诗人及著名的诗句。
2.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所学古诗词并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深意。 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朗诵古诗词的水平。
3.通过古诗词的阅读和欣赏,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三、活动安排
1.诵读时间
(1)每日一读,每天上午和下午语文课前五分钟,进行诵读,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
(2)每周一课,每周安排在周一下午,进行集体诵读,老师给学生下载音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正音断句,务求语音正确流利,达到熟读成诵的水平。
(3)利用每天上午大课间的时间,师生随音乐节奏共同吟诵古诗词,做古诗韵律操,在背诵的同时达到肢体运动的效果。
2.在诵读诗文的进程中,学校将举行古诗文诵读阶段性活动。
本学期具体安排如下:
年级时间活动内容活动策划
一—六年级第四周诗配画展示纪莹莹
三—六年级第八周诗词中的节日手抄报比赛张维
四—六年级第十二周古诗韵律操展演李建敏
一—六年级第十七周诗词诵读比赛各班主任
四、教学进度
每一学期开始,各年级根据教材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四年级上册共30首,每周计划学习两首,十一周是《诗词中的春天》,对学过的诗词进行梳理总结。第十七周学校举行诵读比赛,第十八周老师对本班级在这一学期校本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报。
周次
(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第一周杂诗十二首(之一)与诸子登岘山反复诵读、配乐吟唱
第二周过故人庄送元二使安西反复诵读、品读解意
第三周古朗月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品读解意、感悟升华
第四周关山月 赠花卿品读解意、感悟升华
第五周月夜忆舍弟 黄鹤楼背诵积累、深化感受
第六周滁州西涧 登科后配乐吟唱、积淀语言
第七周钱塘湖春行鸟配乐吟唱、积淀语言
第八周泊秦淮过华清宫品读解意、感悟升华
第九周夜雨寄北 送春故事导入、品读解意
第十周题西林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配乐吟唱、积淀语言
第十一周诗词中的春天反复诵读、品读解意
第十二周游山西村 示儿品读解意、感悟升华
第十三周梅花绝词(其一) 观书有感品读解意、感悟升华
第十四周雪梅(其一) 江上故事导入、品读解意
第十五周初秋行圃花影故事导入、品读解意
第十六周戏答元珍海棠联系实际、积淀语言
第十七周诵读比赛诵读比赛
第十八周总结汇报总结汇报
五、教学内容
一二年级:每学期20首。三四年级:每学期30首。五六年级:每学期40首 。
在进一步做好古诗词诵读任务的同时,我们还会补充相应的其它任务,以扩大经典诵读的影响和成效。
六、实施要求
学校在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把经典文学诵读的教学向课外延伸,为在这方面有爱好和能力的同学创造更好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1.开设古诗诵读课,纳入校本课程表。
2.学科整合。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开展古诗校本课程教学和学生诵读兴趣的培养:语文老师进行古诗词诵读教学,音乐老师选择其中古诗词配曲教学生演唱,美术教师选其中的古诗词进行诗配画,让学科之间因古诗词而融合,让经典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
3.围绕古诗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七、评价活动
1.每个学生一本《笔尖上的诗词》随时填写自己的背诵记录和感悟,学期末每班选五本进行评比。
2.把诗词诵读与传统节日结合起来。传统节日到来时,我们都会让学生吟诵诗词中的节日,并画成手抄报进行展示。同时举行演讲比赛,唱古诗,我为古诗来配画,根据图画猜古诗,飞花令比赛等等。
3.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班级诗词诵读比赛,对各班在背诵古诗词活动中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同学给予奖励,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背诵古诗词的数量和质量;对班级、教师,也要进行表彰。
4.节目展演,每班编排一个古诗词有关的节目,期末进行展演。
八、成果
从学校开展经典诗词诵读活动以来,我们自编校本教材,举办各种活动,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1.校报《花雨》在今年的六月份创刊了,名字的含义是教育如花,诗词如雨。主要介绍学校诗词诵读的情况,推荐学生积累背诵诗词名句。
2.学校每学期结合传统节日举行教师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上学期是“寄情端午 诵读华章”诗文诵读大赛。本学期是“同心邀明月”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
3.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把举行的活动,反思记录下来,发表在《宁津县教学研究通讯》上。
4.我在17年3月份作为主讲嘉宾在宁津县阶梯成长交流群进行交流讲座。向全县老师介绍我校在诗词诵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全县老师的一致好评,并在全县进行推广。
据上学期科学老师介绍:学生非常喜欢科学实验,四个班级由于课堂常规的不平衡,导致综合能力差异较大,具体表现在,观察不仔细,操作欠规范。
二、教材简析: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从使用工具开始,提出研究问题,然后研究最简单的机械—杠杆,由此开始认识杠杆类机械,再研究非杠杆类机械,最后以自行车为载体,以齿轮研究为主要内容对本单元的研究作一次总结与提升,让学生对机械的作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有的机械可以省力,有的机械不能省力但能发挥其他作用。
3、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机械。
过程与方法:
4、通过实验和收集数据,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释。
5、对于自己的预测,用实验来证实。
对于自己的探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乐意与同学进行交流。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引导学生们对纸的抗弯曲能力进行研究。并运用学到的形状和结构的知识,做框架、建高塔、造桥的活动中,知道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满足不同的需要;发现改变物体的形状结构可以改变其承受力的大小;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影响,提高探究兴趣,发展探究能力。
第一部分(1——7课)是探究形状结构的科学道理。1——6课分别研究条形、拱形、框架等结构。7课是认识桥梁的结构。
第二部分(第8课)“用纸造一座桥”是设计科学合理的形状结构。
教学目标:
1、知道增加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某些性能。
2、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点是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了解圆顶形、球形等有与拱形相似的特点。
3、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强。
4、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5、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得出合理的结论。
6、在探究中能既大胆假设又能小心求证。
7、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三单元: 能量
从学生最熟悉的电出发,探究电生磁,制作电磁铁,观察玩具小电动机怎样转动起来,把电能变成机械能。然后以电能与其他能量的相互转化为中心,认识各种不同形式能量及其相互转化,再扩展到认识太阳能,了解我们现在使用的绝大部分能量都来自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活动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课),探究电流怎样产生磁性,制作电磁铁并研究电磁铁的磁极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电动机怎样转动起来,感受电能转化成动能的奇妙。
第二部分(6—7课),通过寻找电的用途,研究电的来源,认识电能和其它能量间的转化。
第三部分(第8课)探究煤、石油、天然气能源矿产与太阳能之间的关系,认识我们使用的能量几乎都源于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
教学目标:
1、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改变电磁铁的正负极接法、改变线圈的绕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电池的数量等因素有关。
3、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探究过程,研究电产生磁、电磁铁磁力大小、小电动机转动原理,体会到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4、认识能量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化并储存在一些物质中。意识到重数据分析,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得出结论,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留意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
第四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本单元所关注的是物种的多样性。引领学生认识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认识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认识生物个体不同的形态结构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以及多种多样生物存在的意义。
1-2课记录统计校园中的动植物种类,用生物分布图描述,感受校园生物的多种多样,建立认识。
3-4课从校园生物拓展到自然界生物多样性认识。通过分类活动,领悟分类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5课研究人类自己,认识生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
6-7课引领学生认识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的特殊身体结构,生物形态结构,体会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8课运用资料分析,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大自然赋予生物生存的权利。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
2、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知道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赖以生活的环境。
3、能观察到生物之间可辨识的不同特征。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实验、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能倾听他人的报告,并能用适宜的方式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编推荐与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关联的文章:
| | | | | | | |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4、能够关注周围生物所生活的环境,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能够认同人类是生物家族中的一员,愿意与生物家族的其他成员和谐相处。
5、能够体会到仔细观察常会有许多新发现,发展研究生物的兴趣。
三、教学措施:
1、用丰富多彩的亲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能力。
2、用激励的评价语言激发他们的兴趣,用展示成果的活动彰显他们的能力(四人合作小组:组长、实验员、记录员采取轮换制)
3、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指导他们规范操作实验(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
4、提供成果展示平台,评选制作作品(建高塔、美丽的桥、生物多样性小报……)迎接学校主题开放活动。
5、建立经常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考核制。课堂常规30%(发言、倾听、不同意见、独特观点)+实验探究30%(记录表、实验报告、成果资料)+卷面测试30%+小组合作自评10%。
操作:常规记录1人(制表格),科学课代表1人收集活动记录、实验报告、成果资料。小组自评表。
四、教学进度:
周 次
教学内容
课时与地点
1
1、使用工具 2、杠杆的科学(一)、(二)
3实验室
2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一)、(二) 4、轮轴的秘密
3实验室
3、
5、定滑轮和动滑轮 6、滑轮组 (一)、(二)
3实验室
4、
7、斜面的作用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一)(二)
3实验室
5
国庆黄金周
6、
1、抵抗弯曲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二)
3实验室
7
3、拱形的力量 4、找拱形 5、做框架(一)
3实验室
8
5、做框架(二) 6、建高塔(一)、(二)
3实验室
9、
7、桥的形状和结构 8、用纸造一座桥(一)、(二)
3实验室
10
1、电和磁 2、电磁铁 3、电磁铁的磁力(一)
3实验室
11、
4、电磁铁的磁力(二) 5、神奇的小电动机
3实验室
12
6、电能和能量 7、电能从哪里来 8、能量与太阳
3实验室
13、
1、校园生物大搜索 2、校园生物分布图
3生态园
14、
3、多种多样的植物 4、种类繁多的动物
3标本馆
15
5相貌各异的我们 6、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3生态园
16
7、谁选择了它们 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3生态园
17
整理评价资料、学生自评、小组考评
5实验室
18
卷面考查
1实验室
19
教学总结
1实验室
2 小编推荐与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关联的文章: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文,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教学一直伴随其始终,在近几年兴起的“群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更是重中之重,教师在把握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趋势的情况下,还要各方面进行试验、调整,让“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它的作用。
一、“群文阅读”概述
“群文阅读”是近几年出现在语文教育中的新词语,“群文”一词最早由台湾学者赵镜中提出的,“群文阅读”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选择一组文章,进行集中阅读、学习,最后教师和学生通过学习探讨,达成共同认识的语文教学形式。“群文阅读”既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尝试,也可以说是一种阅读方法的总结。由于之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单篇文章教学为主,而“群文阅读”则是同一题材或同一类型文章的教学,课堂教学比较集中,也具有概括性。
二、初探
1.不同作者相同主题的群文阅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组是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中有三篇是写老师的文章,我把这三篇《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和第五组里的《最好的老师》,课堂作业本中的阅读材料魏巍的《我的老师》组织起来,主题是“难忘的老师”。在连续的两节课70分钟时间里,让学生完成五篇文章的阅读,并书面完成老师的两个阅读任务:①你最喜欢的老师是谁?喜欢的理由是什么?②在关于老师的记忆中,相信你也储存了许多珍宝,把你最美的记忆捧出来与大家分享。上课过程中,老师除了开头布置阅读任务、中途巡视学生阅读情况,教室里很安静,学生们在忙碌着看书、思考、记录、答题,也可以说是两节很清冷的课。课堂教学效果呢?我们来看看学生们的答案吧。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最喜欢王老师,理由是他尊重每一个学生,心中没有“差生”的概念;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最喜欢怀特森老师,理由是他教导学生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关于记忆中的珍宝,学生们或喜欢善良温柔、心灵手巧的赵老师,或喜欢有时严厉有时幽默却又和蔼的王老师,或喜欢循循善诱、谆谆教导的陈老师,还有学生喜欢会讲冷笑话的孟老师。从学生对两个问题的回答看,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并且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老师。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和运用,只有能够举一反三,方能谈得上理解。”在这样的群文阅读课上,老师没有不停地追问,没有不停地对知识条分缕析,学生怀着对老师的思念,用各自的情怀保留了一种心境,成了一个精神丰盈的独立的个体。
2.同一作者不同文本的群文阅读
如果一开始以为群文阅读的课堂上只有静默地阅读和翻看,那想法必定有失偏颇,“教有千法,读为上策”,如何有效地运用课堂的40分钟时间,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们体会语文的魅力?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选择和组合文章的能力,将文章进行筛选、整合,让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外联系到生活。群文阅读对学生是新的挑战,对教师更是专业素养的提升。关于同一作者不同文本的群文阅读,我选了老舍的文章。在人教版的教材中编者一共选取了老舍先生的七篇文章,数目可观。包括《猫》《母鸡》《趵突泉》《草原》《林海》《北京的春节》《养花》,这些文章有写生物、写风景的,更有写风俗的,既保留了语言艺术的精华,又体现了语言风格的独特,是一笔丰厚的教学资源。在上六年级上册《林海》一文时,我把文章进行了融合,以同样出自《内蒙风光》的《草原》入题,抓住文本中“绿色”这一意象,为学生们呈现了《风景区》《五月的青岛》《非正式的公园》《济南的冬天》等一组文字,通过反复地朗读,巧妙地把时间交给学生,感受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感受作者悦人悦己的“乐活”情怀。老舍先生对绿色的喜爱,正源于对生活的挚爱,那种随风灵动的色彩,将在六年级的学生心里留下重彩的一笔,为其在之后的学习中,对老舍文章主旨的把握,埋下伏笔,多一份笃定。我想,理解作者最好的方法,不过就是让学生在更多的文字对比中感知和升腾。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老舍的文章当作一颗颗珍珠零散地教学,尝试从“单篇的精读”走向“群文阅读”,需要的就是老师下功夫地发掘和串联。这样,老舍的文章便成了一条光彩熠熠的项链,成为儿童感受生活、认识母语文字之美的开始。
群文阅读,是对传统阅读的发展和有效补充,是阅读教学的新命题。如何有效地实施群文阅读教学,也需要所有教育同行不断探索。近年关于群文阅读的教学和研究,让我在群文阅读教学的道路上,验证了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也深化了一些认识。群文教学,应该准确定位、大胆设计,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营造生态、开放的阅读环境,最大程度地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地品味阅读,享受阅读。我想,把阅读还给学生、让学生绽放精彩,应是群文阅读教学成功的核心理念。
[摘 要]“知识树”是一个层级式知识图,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建立的所有相关知识间的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的知识框架。语文教学中引入“知识树”的内容,能够抓住主线串联起所有文本,为语文“大单元”教学和文本探索开辟出一条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 知识树 文本 串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47
语文不仅仅是指教材,还包括生活。因而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最需要的就是把课文教“厚”,给学生“海量的阅读”。为了更好地把课外阅读有机地“塞”进教学体系中,笔者尝试着“大单元”教学,并积极引入“知识树”,抓住主线来串联所有文本,从而有机地找到了“大单元”教学的突破口,为语文教学探索出了一点经验。
所谓“知识树”,其实就是一个层级式知识图,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建立的所有相关知识间的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的知识框架。相对而言,“知识树”比较形象直观,利于学生通过文字整理信息,梳理知识结构,是一种相对高效的学习方法。这里,笔者结合实践具体阐述一下“知识树”对文本的具体串联。
首先,用“知识树”整合文本内容。
无论是“大单元”教学还是群文阅读,课堂容量都比较大,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终课堂将是一团糟。课堂需要“抓手”,需要主线,而“知识树”是最好的选择,“树”的主干是“主线”,枝叶就串联起整个文本。内容清晰,目标明确。
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分别是《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笔者以“爱国”为主线,以人物、场面、情节等为枝叶,积极引导学生用“知识树”进行整合。至于其他却忽略不计,或者不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这样,一方面让整个课堂脉络清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小组形式让他们去探究。这“知识树”对于文本内容的串联,某种程度上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笔者又在各个单元找到了“抓手”,积极引用“知识树”进行串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在单元教学中,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就可分别以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奋斗与生存、民风民俗、景物聚焦、名人风采、读书有方等七个主线为“抓手”;而第十二册则可以用壮丽山川、正义必胜、诗文精粹、探索与发现、感悟人生、咏物抒情、师恩难忘等主题勾连“知识树”。“知识树”在单元教学中使用广泛,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归纳,积极挖掘“主干”,让学生小组合作,去探究其余“枝叶”。这样教学既有创新,学生也有兴趣,而且还容易在课堂上不断摩擦出思维的火花。
其次,用“知识树”概括文本个性。
不同的文本具有不同的个性。虽然在一个单元中,往往以单元主题为“主干”,但学生在“添枝加叶”的过程中却容易“百花齐放”。仍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有人尽情地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人在赞叹郑成功的丰功伟绩;有人读出了肖邦那种遗憾以及悲愤的心情;更有人读出了诗人闻官兵收复河南河北的那种“喜欲狂”;也有人领悟了那种“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拳拳爱国之心……
从“爱国”出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阐述观点,他们的思维在发散,他们的触角也在不断伸向感官的各个角落。于是在探讨课文中,就形成了各具鲜明特色的个性。这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属于“知识树”的一部分,属于“枝叶”。这种集中与发散,共性与个性融于一身的“知识树”,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更好地阐述了爱国的具体品质:遗憾、自豪、悲愤、抵御……“知识树”的目的相对而言,就是一种概括,一种总结。作为教师,更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引导学生生成“知识树”,从而让整个课堂彰显出一种人文气息,让所有的“知识树”彰显出文本的个性。
最后,用“知识树”呈现文本形式。
阅读指向写作,毕竟学生习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因而,“知识树”也要积极为学生的习作服务。当然,在单元教学中还应以写法为主。笔者在践行“知识树”的过程中,也积极从文本内容的整合点渐渐转移到写作方法的整合点上。一开始,让学生画两棵“树”,一棵以单元主题为主干的“知识树”,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完成;另一棵以写作方法指导为主线的“知识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经过充分探究后完成。最后,两棵“树”合并为一棵“树”,学生需要把写作方法的“树”作为果实挂在单元主题 “树”上。
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这单元的主题是“探索与发现”,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不容置疑,这是一棵“知识树”。为了指向阅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另绘了一棵“知识树”,关注的是具体写法。学生在绘制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同的着力点。有学生在《夜晚的实验》这一课中,着重绘制了四次不同实验的写法;有学生在《海洋——21世纪的希望》这一课中围绕说明方法进行绘制;而在《学会合作》这一课中,更多的学生则是从论证方法上进行绘制。过程虽然不一,但是目标却一样。当学生对这些写作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又试着合并“知识树”,结果水到渠成。这种文本呈现的形式,无形之中会让学生学到很多东西。当然,每一单元中,每一课中,也远远不止这两棵“树”,教师要善于不停地给学生“栽树”,而学生也要不停“结果”。长期下去,“树”就会越长越茂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思、议、练”整合运用的阅读教学方法把“熟读、精思”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我把课堂教学分为:读(初读课文)、思(细读全文)、议(讨论课文)、练(完成巩固练习)四个阶段。
一、读
读即初读课文,这一过程就是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读的三维目标是: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大体结构。自学生字新词,要求学生通过工具书,学懂生字的音、形、义,正确理解词义,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文因题材、体裁不同,了解内容的要求也不同,如写人的文章,目标是了解主要任务及主要事件;叙事的文章,目标是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与事件有关的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状物的文章,目标是了解事物的构造、特点、蕴含的哲理等。
初读课文,教师应设计预习提纲,提纲要注意从课文的整体着眼,不宜过多、过细,适当留有余地。预习目的用以帮助学习扫除学习课文的障碍(如生字、生词、时代背景等)和了解课文整体内容为主。
如《詹天佑》(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5课),我设计预习提纲如下:
1.学生学习“施、挠、庸、铲、毅、劣、惹、讥、浆、岔”等生字的音、形、义;区别“浆与奖”“挠与绕”等形近字。
2.利用工具书或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杰出、施工、竣工、藐视、要挟、阻挠”等。
3.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何时、何地?
4.了解修筑京张铁路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
5.詹天佑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了什么任务?完成这项任务有什么困难?他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
学生要完成以上题目,就必须读课文,查阅资料。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扫除了学习课文的障碍,对课文内容有初步了解后,我再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思
思即细读课文。细读课文是阅读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故而我注重抓好两点:一是我设计好思考题;二是学生根据思考题,细读课文。思考题要体现本课教学目标及单元训练重点,要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课文,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设计思考题时还要注意与预习提纲相衔接,避免脱节和重复。如教学《詹天佑》可设计如下思考题:
1.京张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
2.詹天佑是怎样主持修筑铁路的?他是怎样解决各个难关的?
3.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杰出”具体表现在哪?
4.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编一个简要的复述提纲,然后按提纲复述课文。
学生带着思考题去细读课文,思考问题,把熟读和精读结合起来,对课文内容就会有更全面的理解。
对于文章中语言特色、篇章结构的特点,标点符号的运用等知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年级段的要求,也要列入思考题的设计内容。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 这篇课文有几组互相呼应的句子,在设计思考题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仔细阅读下面三个句子,再从课文中找出和它相呼应的句子,然后把两个相呼应的句子联系起来理解它们的意思。(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统统投到火炉里去。(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使学生对于作者深切怀念父亲的思想感情,对旧社会的,了解得更清楚更全面,得到的印象更深刻。
又如《凡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这篇课文,在凡卡给爷爷写信的过程中,去叙述了几件事情,根据文章结构上的这个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课文中凡卡给爷爷写信过程中,回想了几件往事,使信的内容和回忆的事情交织在一起,仔细阅读课文,说说凡卡给爷爷的信,写了哪几点内容?写信过程中插叙了哪几件事情?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根据思考题的要求,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加深了对凡卡悲惨命运的认识。
三、议
议即讨论课文。在学生个人钻研课文之后,我安排了一个讨论课文的环节,先小组讨论(5~6人一组),小组讨论是围绕思考题进行的,讨论时同学们发表自己对思考题的见解,同时也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讨论,讨论时,有些问题大家的认识比较一致,可以归纳起来,有些问题意见允许保留,待大组讨论时再议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大组(或全班)讨论。大组讨论时,每道题安排一两个小组作中心发言,其余各组进行补充。学生发表意见要求说得具体明白。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忙于正面回答,更不要轻易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且不断激发学生钻研课文的积极性。讨论所产生的群体互感效应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益的。
四、练
练即巩固练习。在对课文进行逐项分析之后,再回到整体上来进行总结练习。这个过程要注意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辩证统一。在学生朗读(默读)全文之后,我启发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所受到的启示,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设计出相应的练习题。练习题除采用课后习题中的部分题目外,还设计部分巩固知识技能的题目。如在教完《詹天佑》一文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1.詹天佑凭着一颗爱国之心,面对“帝国主义的狂妄自大”和“对中国人的极端藐视”,为维护祖国的尊严而勇敢受命:帝国主义的“狂妄自大”“对中国人的极端藐视”各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2.“詹天佑提前两年修筑完京张铁路”这一事实证明了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来警告帝国主义者:“中国的工程师已经出世了!”
4.细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填写如下表格:
[线路体会 困难,办法\&国外
阻力\&国内
现状\&地理、
自然
环境
困难\&詹天佑采用的办法\&你会有的办法\&京张铁路居庸关隧道\& \& \& \& \& \&八达岭隧道青龙桥\& \& \& \& \& \&你的感受\& \& \& \& \& \&]
一、改变呈现方式,突破学习的难点
信息技术中的信息聚焦、穿插、整合等功能,为改变语文教学中文本信息的呈现方式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学生普遍认为描写王熙凤外貌、穿戴的语言不好读,也很难懂。如何化解学习难点,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物特点,并初步欣赏语言的凝练和节奏美呢?经过尝试,笔者发现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能优化阅读。具体的步骤是:(1)课件集中呈现、聚焦难读的七个词组:“金丝八宝攒珠髻、朝阳五凤挂珠钗、赤金盘螭璎珞圈、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翡翠撒花洋绉裙。”(2)分步出示“髻、钗、圈、佩、袄、褂、裙”,让学生想想每个词组分别写了一样什么物品,引导梳理出七个词组写的是王熙凤身上的配饰和衣物等。(3)分批出示词组:“攒珠髻、挂珠钗、璎珞圈、玫瑰佩、窄裉袄、银鼠褂、洋绉裙。”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发现配饰或衣服的造型等特点。(4)整体出现七个词组,引导学生品味这些衣物和配饰的质地、颜色,按照刚才的停顿,试着读出词组的节奏来(如图1逐步呈现)。(5)回归文本:把这些华丽的佩饰和穿戴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来欣赏一下整体的效果。请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这段描写。
如上所述,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呈现方式进行整合或改变,对于难读的内容进行“结构化拆读”,引导学生分步朗读、合理停顿,能逐步发现这些语言的节奏和规律,感受语言中蕴含的色彩、音韵和节奏美。同时,在课件中分层分步呈现。这一方式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学得轻松有效。
二、拓宽展示渠道,尽显学生的精彩
传统的语文教学依赖教师的巡视,依靠师生交流反馈,展示渠道单一,交流模式不够丰富。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学生作业提交功能、“电子书包”软件里虚拟课堂和班级论坛功能、移动授课系统中实时分享功能等软硬件平台的开发和运用,为更好地展示学生的学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在语文课的预习环节,可以运用上述技术,鼓励不同的学生展示个性化的预习困难和学习问题,展示对同一个语段不同的感悟和发现,等等。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一文,学生读懂读通并不难,但如何快速把握文脉,了解文章梗概,这是学习难点。怎样更快捷地搜集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多渠道展示学生的精彩并进行有效评价呢?笔者请学生在“虚拟课堂”班级论坛中展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主要环节如下。
教师(引导):这个故事很长,把握主要内容也有难度,试试列一下小标题吧。老师已经概括了两个,但不满意。请同学们试着概括故事其他部分的小标题,也欢迎改一改老师写的标题,把它改得更准确(如图2所示)。
在学生自主概括小标题的过程中,教师经过课堂观察,将具有代表性的小标题输入学生端,发送至网络的班级论坛中,或用移动授课设备拍摄书面摘记,并即时推送至大屏幕展示(如图3)。
多渠道展示功能,给全方位展示学生的学情提供了便利。以下是据此展开的“小标题比较和提炼”课堂教学片段,由此带来的精彩可见一斑。
师:大家列出了多个小标题。谁来总结一下,第一部分哪一个更准确?
生:我选择“英勇杀敌”,因为课文中说,战士们都非常勇敢地去杀日寇。
师:是呀,第1、2自然段最主要的内容并不是讲埋葬那些牺牲的战象,而是写战象和象兵一起英勇杀敌。还有吗?你觉得哪个更合适?
生:我觉得“战象歼敌”更好,“歼”字尤其好,感觉在跟坏人战斗。
师:讲得真好,掌声鼓励一下。同学们看,入侵我们国土的是谁?
生(齐答):日寇!
师:“战象歼敌”写出了我们对日寇的痛恨,概括得很好!
……
师:我们来总结最后一组――
生:我觉得“庄严归去”更好。首先,“庄严”两个字直接明了地说明,嘎羧最后没有回到“象冢”,而是回到了同伴们牺牲的战场,这是十分“庄严”的事。“庄严归去”表达了对英雄的一种崇敬的感情。
师:对,“归去”有一种缅怀、表彰、敬意在里面。不同的人去世,我们用的词也不同。
……
这些个性化的素材,通过信息技术得到了更好更快捷的展示,也成了后续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
三、拓展评价维度,提升互动的效率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大量应用,极大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丰富了评价的主体,也为改进评价方法提供了可能。作文教学的评价,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近年来,我们鼓励学生注册博客、论坛账号,尝试将学生的作文展示到博客、微信等信息技术载体中去。由于有了交互式的互动和海量的读者,作文评价成效提升明显。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五中请学生“用一两件事来介绍自己的小伙伴,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课后班里的学生都将作文到博客上去了,以下是作文《坐在后面的女生》后众多网友的跟帖。
“漫游博客的鱼”:前面读起来好像在贬低,后来在夸李同学的优点,这个结构我很喜欢……
“会飞的鱼”:我觉得这篇文章语言有点唆,“还”“可是”出现的次数太多了,我建议改改。
“漂流瓶”:第二、第四件事情其实写的是同一个特点,都是写李同学比较热心,很会关心、帮助别人。第二件事情可以详细写。
“铁哥”(教师):用一两件事写出小伙伴的特点,事情之间注意详略和过渡是这次作文的重点要求。这篇作文过渡不错,重点事情不够详细。孩子们重点关注一下。
“小蒋”:我觉得第二件事情中,作者“作业做得慢,被老师批评”后难过的表情和心理活动可以具体写出来。
“袅袅炊烟”:小蒋,主角是李同学哦,这样会偏离重点。我建议可以把李同学安慰作者的情形写具体,最好能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对话的几种不同形式。
“过客”(家长):读了你的文章,一个幽默、热心、宽容的同学形象跃然纸上,非常生动。作文中的几件事选择得非常好,过渡很自然,特别是对同学的那几句语言描写活灵活现,对她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也很生动。
……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阅读阅读教学
引言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对提高学生阅读思维,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创建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本文就如何创建高效阅读课堂提出以下见解。
一、小学语文课堂高效课堂创建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学习到一些好词好句,从而活学活用到写作中。与此同时,小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在学习语文课文的时候,可以在早期阅读到一些有趣味性的故事,可是在阅读完成以后也能够理解故事所蕴含的意义。因此,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扩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身的素养,形成良好的品质。除此之外,开设高效的阅读课堂,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与理解能力,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开展的有效建议
(一)注重学生文章分段与总结段落大意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进行段落划分,并且归纳段落的意义,学生在进行段落划分的时候要注意分层,把重要的部分总结出来,概括内容的同时要考虑段落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够对课文的内部联系有准确的认识,也能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四年级上册《木兰从军》这篇古文的过程中,老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段落指导教学,鼓励学生先自己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中的大概内容,并且将故事进行段落的划分。学生通过阅读,发现文章讲述了四个部分,并且按照故事的完整度把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老师在学生分好段之后,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引导,并且让学生通过简短的话语表述每一段的意思。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找到段落中的关键词,并且进行概括。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并且在老师科学系统的指导下,了解到故事的内在含义,并且总结出每个段落的真正含义,文章开篇即写木兰是古代英雄。寥寥几笔活化了人物,为日后成为“将军”打下伏笔。接着又以较多笔墨写了木兰从军的原因,她想到了父亲“年老多病”,弟弟“年幼”,这是她对亲人的爱。“为了国家应该去打仗”则又反映了她对祖国的爱。这些是木兰这个人物身上最为闪光的优秀品质。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才有日后战场上的勇武、威猛,屡建战功。而最后一段中的“惊呆了”则急转直下,原来“花将军”却是一位“年轻的姑娘”。在阅读课堂上,学生能够清楚的掌握文章的内在含义,达到教学目标。
(二)全面发挥老师的指导性作用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明确自身的定位,要在教学的工作中担当指导者,对学生开展方向性的指导,让他们能够掌握学习的正确方向,进而有效的节省时间,防止出现学习的误区。老师的科学有效指导,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高度的兴趣,更好的进行阅读学习。现在社会中,学生所接触的事情比较多,视野也更加开阔,获取知识的来源渠道也更加广泛,所以作为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传统的阅读,购买阅读辅导书,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学生的需要了,因此老师应该坚持与时俱进,不断的更新阅读教学的方法。
(三)开展情景教学,提高学生领悟能力
小学生天生好动,爱表演,因此通过表演的方式更加有助于阅读教学的开展。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演,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对文章的了解程度。例如,在讲解六年级上册《祝你生日快乐》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以及自身对文章的理解,进行表演,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也能够准确的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一、纵向策略――持续关注 跟进指导 纵向深入
教研活动案例:针对新任语文教师的教学培训
真正让教师将课标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需要在一定阶段内,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思考的积极性、实践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制定了“持续关注、跟进指导、纵向深入”的培训策略。
以新教师培训为例: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我们为新入职教师量身打造了六项序列培训,使新教师迅速适应并胜任教学教研工作。
第一项――视导摸底,详细讲解。教研员在开学初逐一听新教师的课,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提出详细的修改建议。根据教研员的修改建议,新教师在另一个教学班再次授课,学校教导主任进行跟进指导。本项活动,重点在于充分了解各位新教师的教学能力起点,以此为基础我们设计了进一步的培训。
第二项――送课下乡,实例分析。我们安排了两场送课下乡的研讨活动。首先,由送课骨干教师解读主题选择,授课意图,教研员以此为例讲解如何选取课例研究主题,进行课前说课,捕捉观课要点。第二步,骨干教师现场做课,新教师根据确定的观课要点观课思考。第三步,骨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教研员以此为例讲解教学反思要点,并引导新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进一步发掘议课时的问题点。第四步,新教师就观课时的关注点和在教学反思中发现的问题点进行议课。教研员对议课的方式,内容进行现场指导。两场送课研讨后,我们发现新教师对如何备课,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如何在观课、议课中实现专业成长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三项――集中培训,理论提升。教研员与兼职教研员密切配合,结合大量的案例,为新教师系统讲解了如何上课、说课、观课、议课,这次集中培训,使老师们对教学教研的各项基本技能有了更进一步理性的认识。
第四项――课例展示,现场示范。为使理性的认识与真正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于是我们让区内优秀教师呈现教学示范,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解读;课后教研员呈现多元化评课示范,并对如何开展课堂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第五项――师徒备课,牛刀小试。组织区内骨干教师以自己的优质课为例,手把手指导新教师备课、上课并跟进新教师的课堂教学。
第六项――课堂观察,临床指导。新教师根据所学的技巧备课、授课、说课、观课、议课,教研员与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实践情况进行课堂观察,临床式指导。
在培训中,从需求入手,按照教育规律,我们以教学基本技能为重点,循序而进,由学到用,由扶到放,理论结合实践,使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二、横向策略――横向联合 智慧共享 同研并进
教研案例:针对四年级教师的单元整体教学研讨
为进一步探索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课堂教学方式,自2012年2月起我们以四年级作为实验基地,运用“持续关注、跟进指导、纵向深入”的纵向策略开展了系列专题研究。但仍存有诸多困惑,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呢?我们决定借助于联合体教研的活动形式。
我们借助于这种形式针对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三个难点课型“单元整理课”“单元拓展课”“单元作文课”,开展了递进式主题研究。9月份,古城联合体负责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研讨,根据上半年探索中发现的核心问题确定了研讨主题“如何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凸显语文味”;10月份兴华联合体负责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研讨,我们结合市区教育局倡导的“生本教育”,将研讨主题提升为“生本理念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体现”;11月份,根据市研讨会精神,我们将南园联合体负责的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研讨,主题调整为“合理设置单元整体教学前置作业,实现生本课堂”。
在纵向推进中,主题研究逐步深入;横向互助中,充分调动了基层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减少了教研活动的指令性,使得教育智慧共享,在互相砥砺中实现同研并进。
三、立体策略――聚焦难点 多措并举 立体推进
教研案例:针对中高年级教师的作文教学研讨
作文教学一直是我区语文教学的最难点,如何运用区域教研突破这一难点?我尝试实行“多措并举”,针对影响作文教学的多个方面,分别采取措施,运用用纵向与横向策略加以引导。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基于思维导图的引导,学生对构建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有了更好的认知体系,从而体现了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内涵理解,构建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体系,重点是以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案例分析,阐述了思维导图下,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眼界。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 群文阅读
读是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有了更好的学习效果,在理解思维导图的内涵上,构建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体系,对学生的阅读有了更高的价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基于思维导图,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建立阅读知识网。
一、思维导图的基本内涵
众所周知,东尼・博赞是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图,是一种呈现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依据人的大脑自身运转的规律,让左脑和右脑建立联系,最大限度地深入开发与挖掘人的记忆潜能。学生大脑活动的具体化就是思维导图的呈现,其中东尼・博赞给我们提供了思维导图的七个绘制步骤,通过其中一个个关键点,去寻找构建记忆的规律与方法,从而有效地将各个知识点进行整合与加工,便于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二、依据思维导图,构建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体系
1.借助思维导图,汲取阅读的精华
学生阅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朝一夕的积累。在建立群文阅读体系的时,需要借助思维导图。在进行群文阅读的时候,可以对文章进行简单的对比,总结出不同点与相似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低年级是对字、词、句的基本认识,在阅读时,往往是学生预习,借助字典,解决生词,然后通过老师的协助点播,完成对小段文章分析,从简单的句子分讲解,让学生对阅读层层推进,最后对重点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阅读体系。
2.借助思维导图,建立阅读的规律
当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有的信息就在我们的大脑中储存起来,有的却成为瞬间记忆。借助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相关的提取,总结出其中的规律。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对《别董大》和《赠汪伦》的阅读,这是表达同一主题的古诗。同样是送别诗,一个是安慰劝勉的相送,一个是踏歌而送;一个是作者送朋友,另一个是朋友送作者。思维导图将这两首诗进行了网状编码的连接,储存在学生的心中,对比感知古诗的深层意义,从而掌握了阅读的规律。
3.借助思维导图,理清小学语文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把一组文章,运用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阅读。借助思维导图,进行群文阅读,通过对文章的对比,联想、组合,从而从而将单一的阅读,形成多个阅读,建立起立体的阅读网络,让孩子的思维不断的拓展、不断的拼接,从而快速高效提升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例如:同时送别诗,还可以让学生联想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运用前面的分析方法,通过思维导图,把有关送别诗进行了立体的网状构建,当想起其中的一首古诗,就可以从记忆中提取相关的古诗。
三、思维导图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分析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对于思维导图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是一种很好的自主学习方法,而如何开展和实施却是任课老师新的难题。以下以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的阐释。
1.充分利用教材,确保阅读品质
群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对教材的科学选择,这是进行课程设计的前提和关键。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以同一主题组成的单元式教学,同一单元的相似性对比。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鲁迅”为主题,在开展群文阅读时,会方便于学生进行阅读。学生可以利用思维画出“知识树”,尝试从背景、段意、中心思想等方面来预习文章,从而快速理解文章的思路,从而感受到鲁迅先生的精神,平且可以掌握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合理利用构架,统筹主题阅读
群文阅读教学结构的多元化,让阅读更加生动有趣。我们可以借助文章的主题与特点,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时,根据文章的主题、写作手法,修辞方式等,把不同的文章串联在一起,将文章进行合理的编排、整合与优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阅读技能,从而提升阅读技能的效率。例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对人物描写的文章。在进行群文阅读时,首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其次,处理生词障碍、分析段落与提出困惑,对问题进行分类处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最后,学生展示阅读的效果。如果学生能够建立清晰的思维脉络,那么就达到了掌握本单元的目标。
【结 语】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是一种有利于学生阅读的学习方法,它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对阅读有了更立体性的认识,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展,将互不相连的线性文章,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属于自己的阅读网络,从而加强学生的阅读动力、完善阅读体系,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梁健.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下),2016(9)
一、运用条件的有机组合来解决问题。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本四年级上册中,概括指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就是“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实如此,学生能清楚地表述一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一般的说,结构封闭的题型,问题和所需的条件已直接给出,而开放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是缺失的,或多余的,需要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收集条件,补充问题,或根据实际的生活经验从众多的条件中选择有用的条件,然后进行有机组合。
具体步骤是:简单的一步计算的问题,可以“罗列条件组合条件解决问题”;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可以“罗列条件组合条件衍生新的解题条件再将衍生的条件和原有的条件组合解决问题”。
需要特别指出,组合条件时,学生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进行的,如果教学时有难度,教师要针对性的进行启发诱导。
二、借助画图来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寻求到行之有效的解题策略很重要。画图策略是众多的解题策略中最基本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引导学生画图表示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使数量关系更直观、更形象,真正做到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隐性为显性……画图解题可以提高学生判断的准确性,能开拓学生思维,看线段图编题,还能锻炼学生的理解与口头表达能力。画图方法广泛应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之中,是教师教好数学学生学好数学的有力工具。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与体育”,教材中采用“列出表格找规律”和“画图找规律”的方法,教学中,我发现表格的建立学生根本无从下手,因为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怎样建立像书上所用的表格。画图找规律也采用表格的形式,不利于学生掌握,教学起来耗时费力。我在教学时直接采用了画图的方法,并由此而推出此类问题的规律,结果真的是简便易行。具体步骤是:
1.引导画图。画一条一定长度的线段,并将线段七等分,等分点计八个(A、B、C、D、E、F、G、H)代表8名同学,每两名同学比赛一场用曲线相连。
2.探寻规律。A同学要与其余的(8-1=7)7名同学各赛一场,共要赛7场;B同学要同自己还没有比赛的其余的(7-1=6)6名同学各赛一场,共要赛6场;如此类推,C同学要赛5场,D同学要赛4场,E同学要赛3场,F同学要赛2场,G同学要赛1场。类推的场次就没有必要一一画出来的,因为都画出来会使图形太过复杂。
3.列出算式,解决问题。总共要比赛的场数:7+6+5+4+3+2+1=28(场)。这样的教学过程,显然比课本上的要简单,教师讲起来方便,学生接受起来容易。画图解决数学问题,可以使一些看似简单但学生却极易出现错误的题目,一目了然。
当然,画图解决问题,也要因题而议。但一个好的画图,确确实实的能将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隐晦为明了,有时候确实能“画”出数学问题答案的。
三.建立公式并借助公式解决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中,以前特别熟悉的应用题不见了,起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但问题与应用题是严格的包含关系,不能用问题取代应用题。应用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似乎不必回避。我们反对的是过去小学数学中那些“矫揉造作”的、远离现实的、使学生得不到什么教育的应用题。新的应用问题,其情境更有真实性,方法上强调数学模型的建立。特定类型的特定模型是为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所决定的,并非主观臆造出来的。例如:
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
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价格问题:总价=单价×数量
利息问题:利息=本金×利率
利润问题:利润=成本×利用率
折扣问题:金额=价格×折扣率
百分数问题:数量=总量×百分比。
教学中,我秉承“继承中发展,发展中继承”的原则,认为应用题教学方法需要改进,但不能对过去的方法全盘否定,教学中绝不矫枉过正。不要认为建立特定应用问题的公式,就是回到过去的老路子上去了,就不符合现行课程改革的理念了。像上面所列举的特殊的应用问题,可以建立解题模型,让学生理解掌握,但绝不要求学生解题时拿去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