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5 12:11: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个人综合素质评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留守儿童;素质;科学评价;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4-0017-01
农村寄宿制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依据,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内容,这样不但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也有利于引导家长、社会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同时也要求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从而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建立“四位一体”的留守儿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一)教师对学生评价
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班级活动、笔记、积极评价等多种形式和激励手段,充分肯定学生所取得的进步,鼓励学生积极、健康地向上发展,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评价要以学生平时表现为依据,评价结果以等级呈现。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多元评价每一个学生,肯定学生的进步,让学生感受到评价工作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
(二)家长对子女评价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更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学校制定了《酒泉第五中学班主任家校联系册》与《酒泉第五中学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手册》共同作为家校双方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家长对子女在家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情况给予科学的评价,同时班主任利用家长会,组织家长开展评价工作的交流活动,唤起每一个家长对子女评价工作的责任心,通过家长评价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三)学生对同伴评价
在学生之间积极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促进班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精心组织和指导本班开展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与交流,通过同伴的相互评价与交流,发现班级学生的闪光点,同时在评价中指出同伴存在的各种问题与不足,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个人自我评价
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个人根据《酒泉第五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评价内容,依据自己平时的表现进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全面的自我评价,结果以A、B、C、D等级呈现,同时自己写不超过1000字的自我评定材料,从思想、学习、生活、审美、运动等方面展开个人自我等级评价。个人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占综合素质评价的百分比分别为10%、15%、25%、50%。汇总后确定每个学生的最终评价结果,以A、B、C、D等级呈现,其中百分比分别为30%、50%、15%、5%。通过综合素质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在评价中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二、重视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生活素质评价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时引导学生的人生规划,明确发展方向。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运用科学的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重视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首先,评价与一日常规结合,促进学生基本道德素养的形成。通过在课上、课间、集会、作业、考试等一日常规的个人表现进行管理评价,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社会公民意识形成,基本道德素养提高,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品质基本形成。其次,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等级评价的奖励机制。为加强学生评价过程管理,综合素质评价要与学校的评优树模结合起来,学校表彰“优秀三好学生”“市级优秀班干部”等荣誉称号的评选和申报,都要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结果挂钩。再次,学校建立科学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指标矩阵。要努力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指标矩阵,将期末考试成绩、网络学习和自测成绩、平时作业、研究报告、小论文成绩、竞赛成绩、出勤表现成绩都纳入其中,并通过讨论确定矩阵元素中各个指标的具体取值,注重学生的过程和能力的评价。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评价,目前在我国仍处在探索阶段。全国寄宿制学校还没有可以借鉴的固定模式,因此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综合素质评价任重道远。作为寄宿制学校的教师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反复研究、不断完善创新,从而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学生之间、学生个人“四位一体”的综合素质科学评价体系,打破以往传统的学校教师单一以学生成绩为唯一评价工具的镣铐和束缚,从而建立科学、全面、可行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断助推农村寄宿制学校和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和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付栓,魏丽华.区域推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J].学园,2014(5):28-30.
关键词:综合素质测评;独立学院;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6-0037-01
独立学院是我国在实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扩招既无法满足广大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又导致了高校办学经费严重短缺,一部分公立老牌本科大学利用自身的教育教学资源吸引社会资金,调动民间办学积极性,进行合作开办的院校。独立学院主要是以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为主要领导模式,其管理人员很多来自母体高校.他们的管理模式、管理思路基本上是照搬母体高校的经验,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基本是克隆母体学校,在学生工作上的管理制度也多数是从母体学校借用的。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一项在我国各高校运行多年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是学生奖助学金、评优评先的一项重要参照标准。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条例基本都是沿用母体学校的,是基于现行的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或“记实考评”的基础上进行的,测评主要涉及学生的德育素质、智育素质、体育素质等多方面。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与方法
综合素质测评一般是由各高校制定的一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同的高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独立学院构建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主要是在母校测评条例基础上,根据本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社会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修改的。综合素质测评主要也是围绕德育素质、智育素质、体育素质三个方面来进行测评成绩的权衡和分配。在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权重分配中,大多数独立院校设定为25%、60%和15%。这种指标的权重分配既重视智力因素的评价,也重视了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在具体的分类评价中,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侧重。例如,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制定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内容主要包括品德表现、学业表现、文体表现和能力表现四个方面。其中品德测评得分占15%,学业测评得分占65%,文体测评得分占10%,能力测评得分占10%。综合素质测评成绩的计算方法为:综合素质测评得分=品德测评得分×0.15+学业测评得分×0.65+文体得分×0.10+能力测评得分×0.10。品德表现测评主要评估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表现;学业表现测评主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文体表现测评主要评估学生在文体活动中的表现及成绩;能力表现测评主要评估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为了对某些重要事项进行奖罚,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还设置有加(扣)分项,而各个测评指标中,基本分与加(扣)分所占的比例又不一样。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对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需求,现有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某些方面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
首先,由于测评体系指标的量化特性,必然存在着考核中某些定性要素无法用数字来准确全面的体现。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的一些基础素质很难量化。例如学生政治与思想表现、道德修养、学习态度和进取精神。因此,个别要素的定量考核内容指标还有待进行深入研究和完善。
其次,由于德育、智育、体育等大学生综合素质所涵盖的内容在测评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不平衡,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独立学院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一般智育素质所占的比重最高,这样会误导大学生只注重学业的学习,而忽略能力的锻炼。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不了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第三,重静态评价,缺动态评价。独立学院现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采取静态的评价,即在某一时点,采用条条框框去规定学生测评中的加(扣)分,以单一的排序手段去评价学生,忽视了被测者的原有基础和今后的发展趋向。
三、完善独立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建议
根据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要建立科学的独立院校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以“人”为本,结合专业特色制定测评内容。
为了避免以偏概全、造就“克隆人”等后果,本着以“人”为本,注重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独立学院制定的大学生综合测评条例,应实行“学院—系部—专业—年级”四层细化的程序。首先,由学院制订综合素质测评统一框架;其次,系部在此框架基础上,根据本系实际情况进行细化;然后,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在系部修订的测评体系上进行完善;最后各年级根据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确定适合本年级的测评条例。
(二)定量测评与定性测评需紧密结合。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在评价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时,不能仅靠条例中的文字规定。特别是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德育指标,如:政治与思想表现、道德修养、劳动观念和社会实践等方面,不能定量地去评分,应根据学生的舍友、班主任、任课老师等群体或个体的意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测评方式,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做到客观、公正。
(三)合理设置指标权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突出能力素质。
独立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条例中,大多数智育素质、德育素质、能力素质等指标所占权重分配畸形,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出现偏差。根据党的十六大与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造就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测评条例中各指标所占权重进行调整,尽量均衡各指标权重,强化能力指标比例,引导学生在全面均衡发展的基础上积极锻炼个人能力。
(四)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静态评价,可以看清学生之间的相互差异,以及他们是否达到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引入动态评价,可以更清楚学生原有基础和今后的发展趋向。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综合素质测评可以更全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变化,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在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方面的作用。
总之,大学生综合测评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立学院需根据本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步修订并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吴双,李斌雄. 大学生综合测评评述[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8)。
[2]张润. 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变革探析[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6)。
一、建立和健全组织机构
1、建立机构,各负其责
首先,县教育局成立了黎川县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综合素质评定方案,指导评定工作、监控评定过程,具体工作由教研室负责;各中学成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委员会,其成员由校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教师及家长代表组成;初中毕业班级成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小组,由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此外,为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初中非毕业班级也成立了相关工作小组,对七、八年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定。
2、深入学校,加强指导
成立县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后不久,接到部分学校反映,说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难度大,头绪纷繁,不知从何入手,要求局里加大指导力度。经过多方征询意见,为更好地指导学校的评定工作,我们又成立了以初中教研员为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评定组。要求教研员由只研究学业评价扩展到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还要求他们深入学校积极同学校沟通,共同研究探讨,指导各校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并以此作为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导评定组成立后,由于有了初中教研员的共同参与,各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二、确定综合素质评定内容,制定评定等级标准
1、确定评定内容,制定等级标准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评估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确定评定内容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每个维度的评定以A(优)、B(良)、C(及格)、D(不及格)呈现。确定等级为A的学生,控制在本校初中毕业生总数的25%―30%;B等级控制在总人数的50%―60%;C等级不设比例;D等级严格控制在学生总数的2%以下。
2、细化指标,便于操作
确定六个维度的评定内容后,我们发现不少评定内容显得较空泛,线条过粗,操作困难。为此,经反复斟酌,将各项指标分解细化,使之便于操作,又更显客观公正。
三、评定过程,注重“细”、“实”
1、评价学生,全面客观
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认为,评价学生要从其整体表现入手,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我们规定评价工作每学年举行一次,七、八年级于6月底完成,九年级于4月底完成,九年级在进行综合评定时,既要参考七、八年级的评定结果,更要重视学生九年级的素质发展状况。
2、成长依据,认真收集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包括综合评语、综合表现记录、综合等级三个方面,而学生综合表现记录最好的反映方式是成长记录袋。因为建立成长记录袋可以通过大量材料的收集和学生本人对材料的反省,客观而形象地反映出学生的进步、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为此,我们为每个学生统一制作了一个成长记录袋,并对成长记录袋收集的内容作如下要求。
成长记录袋收集的内容一定要典型、客观、真实、适量。主要包括:a、关键性考试和测验成绩;b、表现性作业(制作、作品、表演、研究报告等);c、综合实践活动记录,如参加社区服务、社区实践、研究性学习等情况记录及有效资料;d、获奖记录与特长,即学生在校内外所获得的各级各类奖励。e、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除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外,还应有个人描述,即学生的自我评价描述及教师、同学、家长等的评语。
成长记录袋的材料提供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个人提供,二是班级提供,三是家长提供。但学生本人应是选定自己成长记录袋内容的一个主要决策者,教师、同学、家长可以开放性参与。
3、评定过程,稳妥有序
为了使综合素质评定工作稳妥有序进行,我们对评定程序和方式作了如下规定:首先组织学生自评;再组织学生互评;然后由班级评定小组评定每个学生的等级;最后由学校综合素质评定委员会审核。并要求学校必须将学生评定结果在校内公示一周,再报县教育局备案。
四、评定结果及运用
关于综合素质评定结果的作用,我县在《方案》中明确规定:一、作为差额投档的前提条件,即综合素质评定等级达到B等级以上的考生方可向重点高中投档,达到C等级以上者方可向重点建设高中和一般高中投档;二、综合素质评定等级的高低作为择优录取的一个条件,即当考生学业考试等级相同时,谁的综合素质等级高就优先录取谁。
五、体会与思考
1、在新课程标准中,人文、素养、能力价值取向、情感态度和合作等要求已喻示了中考方向。因此,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考改革内容顺应了这一改革方向,同时也将课程改革内容从课堂扩展到社会生活中,进一步深化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由于在综合素质评定中引入了家庭和社会的评价,使教师得以更多地更准确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对学校今后如何确立新的育人观念也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大学生 综合素质 评价改革
一、大学教育的目的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日趋功利化,为了使学生这一特殊产品更能适应社会需求,大学不断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素质评价中依旧过于强调知识应用。因此,重新审视与评价大学教育目的观,或许可为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与发展提供某些启示。
二、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弊端
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为了评价和反馈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状况,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传统的素质评价是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德、智、体三方面的成绩和表现进行量化打分,并依据评分排名,基本模式多为“学生学年(学期)综合素质总分=德育得分+智育得分+体育得分+/-奖励(惩罚)分”。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该类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1.评价主体单一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多为辅导员,评价主体单一。现行评价体系多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评价结果最后给出一个综合的量化结果。这种方法对于评定各种荣誉称号、择优推荐等工作,不仅在操作上便利,也是可行的。然而,辅导员的杂务太多,很难做到为每一个学生作出切实的评价。因此,如果评价主体不改革,那么评价多为流于形式,评价本身就会沦为一个缺乏个性培养的导向教育或者形式教育。
2.注重横向评价,忽视纵向评价
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注重绝对的评价结果,注重横向评价,忽视纵向评价。每一名大学生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或许在这条轨迹的很长一段都是较差于其他一般同学,然而,他的轨迹总体是在积极向上发展的。一旦大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纵向比较被忽视,那么横向比较也就失去了它本有的激励目的与功效。该类评价缺乏充分考虑评价的导向性,不能客观、科学、全面、合理地反映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评价指标未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难看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当成为衡量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但是,从现行的评价来看,对这两方面的测评力度不够甚至毫无涉及。
三、改善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国外学者对档案袋有丰富的研究,基本定义是通过在档案袋中系统的选择收集学生作品,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发展,以展示学生在特定领域内一段时间的进步情况。档案袋评价属于质性评价,本文引用档案袋研究的相关理论作为指导,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是要收集学生的作品,而是记录学生的发展历程,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提出一些思考。
1.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
大学生不应是被动评价的客体,他们是最有评价发言权的团体,理应让他们参与评价过程。在不少学生评价实践中,大学生作为被评价者没有任何发言权,他们根据评价者发出的指令被动地行动,对评价结果也只能默默接受。这种“被动的沉默”抹杀掉的是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宗旨和意义。评价应当融入人本因素,强调交流沟通,特别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对话,促使被评价者乐于加入到评价过程中来,只有当大学生主动地关注评价时,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才真正实践了其价值。
辅导员作为评价主体的掌舵者,他们可以策划成立以班(级)为单位“大学生综合素质评议委员会”。该委员会不只是简单打分的机器,他们应是和同学们对话的窗口,并通过积极收集同学们的真实发展历程的相关行为,通过评议委员大会讨论,作出相对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整个评价理应秉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辅导员可以选择约两名学生共同组成“大学生综合素质纪律检查委员会”,“评议委员会”将评价结果在班内公示。公示期间,被评价个体如有不满或疑问,有权向“纪律检查委员会”报告。“纪律检查委员会”应当在充分了解情况后,监督“评议委员会”的审查,重新评价后,给出更合理的结果或者维持最初的评价结果。公示期结束后的最终评价结果在班内宣布后生效并存档。
2.注重过程性评价
关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结果,更要关注评价过程。我国受“高考指挥棒”一元的价值衡量的影响,不少高校对学生的评价的重视依旧凝固在某一点的结果评价上。然而现代大学生评价,仅仅关注大学生发展结果的评价是不够的。为了理清这一思路,我们必须清晰的是:我们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应当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每一个大学生更好地发展,而不是为了通过评价找出大学生之间的参差不齐。
让所谓优生更优秀固然好,但是让所谓的差生可能走向自我忽视甚至堕落却可能是传统大学生评价的一个致命的弊端。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斯克利文对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作出明确区分以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逐步理当由原来的“证明”向“改进”转变。在对过程的评价中,让大学生真正参与到评价中来,使评价实践其教育意义,把学生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和指导的过程,变成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手段。
3.与时俱进,加强评价的针对性
一方面,评价指标应当围绕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并尽可能地反映社会所需要的能力,构建评价指标时应对评价所设计到的内容进行科学赛选,抓住影响和反映素质教育的关键性因素。高校教育倡导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培养大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能力,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学生评价需要评价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身心素质和价值观方面的情况。例如,目前社会强调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指标、心理素质指标也应加入。
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应当根据不同类别的被测大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设计。大学文化存在差异,每所大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有校本的设计。此外,如果专业间差异较大,也很难用统一指标,或者至少指标权重的设置理当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1960-1980[M].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 NY), 1991.
关键词:自主学习;综合素质;创造力
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受到广泛关注。创新创业教育从根本上要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使学生不仅能轻松应对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就业冲击,更要使大学生在各方面出类拔萃,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提高职业生涯中的适应性与开拓性。而自主学习能力是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它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规划、自我监控,而且能使学生明确意识到自身与外界环境要求上的差距,从而实施自我调节、自我总结和自我补救。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创新创业背景下,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基础,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一)内涵
自主,即自觉主动之义,与被动胁迫相对。自主学习,即自觉、主动、积极地学习,与消极被动、机械式学习相反。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自主规划、自觉管理、积极实施,并对学习结果主动负责的一种综合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也有利于个体提高学业成绩,最终获得学业上的成功。而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往往在被动状态下学习,缺乏积极的求知欲,没有良好的学习愿望,因而学业成绩不够理想。因此自主学习能力是个体终身学习的基础,与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活到老,学到老”理念保持一致。通过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更有利于提高个人整体素质,从而在职业生涯中发挥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构成要素
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构成要素包括多个方面。一般来说自主学习能力由自我认知、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几个方面构成,它们共同对个体的自主学习活动产生作用。
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己的思想、行为等的认识,学习方面的自我认知是个人对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自觉意识。它可以使学习者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中充满目的性,并且有掌控自己学习过程的能力,能够自觉地寻找好的学习方法,以期达到预定的目标。自我规划是学习者对个人学习活动的整体设计与筹划,它引导学习者按照一定的步骤有计划、有系统地完成学习活动,使学习活动有序展开。自我管理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个人行为的一种自觉调控,通过有意识地调节学习行为而使自己的学习过程更高效,更顺利地实现预定目标。自我监控是深层次的自我管理,倾向于以强制性的心理暗示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一旦出现不利于学习活动的思想或行为时,会自觉主动地制止这种行为,并马上调整,直至产生有利于学习活动进行的思想和行为。自我评价是学习者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和结果进行中肯的价值判断,并指导自己不断改进行为,以便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以上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使学习者在自觉主动的状态下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清楚而明确的意识,形成科学合理的运行方案,并积极协调、严格管束自己的行为,通过中肯的价值判断最终使自己的学习活动高效而快捷,达到预定的目的。
二、创新创业背景下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与市场竞争条件下对人才素质的高层次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早已打破过去按部就班、被动接受、唯分数论的模式,而是要求学习者首先树立起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精神,进而形成自我求知、自我拓展、自我成长的勇气与能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相当高的要求。
(一)创新创业知识的积累离不开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创业不是单凭勇气或精神就能实现的,而是要以坚实的知识底蕴为依托,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其它领域的相关知识为资本,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转化为某种商业性产品或机遇。因此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将来成就自我的必备条件,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才能为自己的创新创业夯实基础。由于大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以学生自觉主动、自发自愿的学习方式为主,只有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将一切闲暇时间有效利用,才能将校内外各种学习资源化为己有。久而久之,其学习效果将远远超出课堂范围,其知识深度与广度也将突破专业局限,积累起雄厚的知识基底,为其将来的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供给。
(二)创新创业精神的养成有赖于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师与学生・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创新创业不仅需要知识基础,也需要踏实肯干、勇于开拓、敢于尝试的精神与品格。这种品格与每个人的先天气质、性格有关,但也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塑造。自主学习过程本身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大学生在长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必须锻炼出强大的克服惰性的勇气,才能产生积极的自主学习的愿望,只有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持续不断地展开自主学习。因此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能够积累大量的知识,更能锻炼自己的精神、意志与品格;不仅能够训练自己的规划能力,更能够训练自己吃苦耐劳、甘于寂寞、善于管理个人活动、调控个人情绪、约束个人行为、做出合理价值判断的一系列品质与能力。这一系列的能力、品格与精神恰恰是一个创新创业者所必须的。
(三)创新创业能力的获得来源于自主学习的经历
善于自主学习的人具备从实践中汲取经验的敏锐性。他们善于把握一切有利的时机,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并从中得到历练,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创新创业需要知识与能力的完美结合,缺乏能力则难以实现创新创业的目标,甚至导致失败,而通过自主学习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个人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强的人本身就具备他人无可比拟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创新创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三、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是创新创业背景下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高层次要求,只有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才能对自己的学业真正负起责任,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获得综合素质上的提升。因此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一)自主学习能力是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辩证法指出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当高校制定出一系列综合素质培养的蓝图时,这一出发点及预期目标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否有了蓝图就一定能实现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呢?显然,大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综合素质培养蓝图是否产生作用关键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因此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恰恰决定了个人综合素质是否能够得以提升。拥有强大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就会比较强烈,学习的动力也会很强,就能主动地为自己的个人发展提出规划,选择适宜的途径与方法,捕捉提升自我的各种机遇。当这样的累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的综合素质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升。所以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
(二)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在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需要科学合理的目标、方法、途径,也需要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外界环境的支持,但从根本上来说,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所在。其原因有三,首先,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构成要素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创新创造素质,这几个方面的素质都与个人发展密切相关。当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时,个体会主动修正自己的思想与言行,会主动获取有益的科学文化知识,会自觉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会产生创新创造的想法并有意识地锻炼个人能力。其次,只有当自主学习能力获得提升时,个人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从而发现自己在素质方面的不足,并主动采取措施加以弥补,以使个人综合素质得以完善和提升。第三,综合素质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而创新创造本身是非常个人化的一种素质,不是通过简单的大学课程设置或教学改革就能够实现的,最终还是有赖于每个人的自我发现或自我成长,因此这是离不开自主学习的。
(三)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并不矛盾。自主学习能力强的人其综合素质提升就会比较快,而且全面。反过来,综合素质高的人一定拥有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笔者通过访谈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获得过国家级奖学金的大学生往往在年级综合排名中名列前茅。这种综合排名是将学生的课业成绩、德育赋分、参加校园活动(竞赛、演出、公益等)赋分、实践(实习、见习、社会活动)赋分等方面加以综合而得来的,比较客观的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说这类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其自我规划、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能力都比较强,这恰恰说明自主学习能力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关系。
四、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基础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策略
素质是人内在的相对稳定的一种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结构[1],它是先天与后天因素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人的素质既受其先天生理基础的影响,也与其后天所接受的教育及环境影响分不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要求,而综合素质的培养又离不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创新创业大背景下,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基础,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一)构建自主学习体系,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的课堂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学习内容与程序,但课堂学习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学生要完成自我在知识积累上的飞跃,没有完善的自主学习体系显然是不行的。因此高校除了不断完善课程结构与课堂教学模式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自主学习体系,使学生在课堂以外也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文化知识的积累。应该从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指导以及学习结果的评价几方面着手。
1.帮助学生评估个人学习能力,制定科学的自主学习目标
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而制定出与所学专业相符合的自主学习目标。这一目标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在一定时间段完成,并获得相应的效果。有了这样的自主学习目标,就能够引领学生不断前进,不断向着高一级的目标迈进。他们即使离开课堂也能够按照目标的要求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久而久之其文化知识的积累将大大超出课堂范围。
2.引导学生选择与目标相一致的学习内容,并体现个人志趣
自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由学习”,一般不受学校培养目标的控制,但为了增强自主学习的效果,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加以引导,使之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选取相应的学习内容,避免做无用功。如,列出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清单,包括需要探究的一个个问题、需要阅读的书目、需要参加的实践活动、需要完成的书目报告等。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志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在个人志趣的引导下进行的自主学习必将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3.协助学生设定个人学习计划,对学习过程加以指导
自主学习是个人行为。为了使这种个人行为更加有效,学校可委派专人帮助学生设定个人学习计划,从而增强自主学习的系统性,避免毫无章法的盲目学习。整个学习过程是需要时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可能会丧失之前所产生的学习愿望,也可能受其它因素影响而发生态度上的转变。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适当的指导,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供解决的意见,这将有助于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持续进行下去。
近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四所沪上知名高校分别公布了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使用办法,具有标杆效应。今年年内,沪上其他高校也将公布相关使用办法。2017年起,上海将全面实施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反映了人才观和质量观的变化。而人才观和质量观的变化,同时也对深化高中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人才观的转变。将推进高中教育深层次变革。教育质量不只是体现在最后的学习结果上。而是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体现在学生的活动和行为表现上,是远比分数更丰富多样的学生能力和品质。我们应该重新定义所谓“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一定不是那些听话、安静、记忆力强、解题能力强的学生。而是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提问和质疑。喜g与他人讨论和分享,能形成自己的理解并且能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困难能够坚持,善于合作和解决问题的学生。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传统高考”的重大突破。破除了“唯分数论”。既然要参加综合素质评价。那么就要“真评价”,而不是“走形式”。四所高校率先公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使用办法,让综合素质评价落到实处。体现了上海高考改革的细化和深化。只有大学真正参与了。才能引领中学教育的改革。大学和中学需要紧密结合,中学要确保记录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是大学想要的,大学要将需求说明与培养目标结合起来,高中应根据大学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和课程调整。
上海高考改革方案“两依据一参考”,切实推动了中学的素质教育,打破了文理分科的界限,提升了中学生凭借个人兴趣和特长自主规划、选择学科专业和发展目标的意识。高校可在“两依据”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特长,考其所长、考其所好,变以往单一的“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结果”的评价体系。高校以此更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表现,有利于选拔与高校学科专业培养目标相符合的学生,推动了高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
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存方式。对我们教师来说,今天的教育方式也决定了国家的发展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教育工作者肩上的责任都很重,从育分走向育人,做有未来的教育。应成为我们的教育信念和理想。四所高校公布综评信息使用办法,只是开始,高考史上崭新变革,即将开始。(来源:解放日报)
教师和家长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应遵循全员育人、各方参与的原则。以导师制带动,实现全校一盘棋。生校家联动,共谱成长曲。为了把综合素质评价真正落实为全校核心工作之一,学校制定了《郑州市第十二中学全员育人导师制》。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从任课教师到职员,全校一盘棋,人人承担学生成长的责任,共同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导师和学生通过双向选择才最终确定。导师既是一位学生可信赖的良师,又是一位生活的长辈,更是一位成长的益友。不仅指导学生的学业,更关注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多方面对学生给予辅导帮助。导师工作情况是评选师德模范的重要因素,成长导师每期要指导学生撰写综合评语,任课教师还要做好学生学业评价和学分认定工作。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所以学校非常重视家校沟通,做到生校家联动,共同推动学生的成长。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开办实体和网上家长学校,设立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餐厅,走进学生的活动之中,使家长在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形成教育共识。在学校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中,有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班级评价、导师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生校家共同参与,助推学生不断发展,体现了“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关注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指导思想。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河南省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六个维度: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评价的目标是既突出学生的个性特长,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学校遇到了各维度评价内容难于确定,评价指标不易量化,大量数据难于统计的问题,发现各维度的评价等次与综合评价等次并不能简单叠加,单一维度与综合素质并不包容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和困惑,学校就有意淡化六个维度的评价,主要靠发展性的质性评语引领学生发展。学校要求教师们每学期都要花大气力,分析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学生开出具体有效的发展良方(评语),还对教师在书写评语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是以学生自评和班评为基础进行评价;二是结合平时记录反映学生个性发展特点的事例认真分析,从细微处发现闪光点;三是用第二人称写法,语气亲切。学校强调在沟通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要求师生之间在评价过程中积极协商对话,即写评语之前通过师生交流,找到评语的方位,然后进行“反馈”,强调评语的互动性,让评语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单向”变为“双向”,由“事务”成为“教育”。此外,学校还重视在作业批改中写发展性评语。把发展性评语和“周总结反思”、“错题本”、“试卷分析”等活动相结合,通过评语激励学生的自我发展意愿,并且通过挑选优秀的反思进行展示,不断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
三、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学校提供各个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现,鼓励他们突出个性,激发他们自由成长。
1.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整合,它能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践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由学生选题并成立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社区服务是在学校团委的组织领导下定期组织部分班级或志愿者进行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包括郑州市教育局统一安排组织的拓展与生活技能活动和学校特色活动。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
2.校园文化活动引领学生多元发展。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喜闻乐见,不仅陶冶学生情操,而且锻炼学生才干,发挥学生优势,展现学生特长,激发学生潜质。(1)扎实办好一年一度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活动,并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演讲比赛、校园歌手比赛、主持人大赛等活动。活动注重全员参与,培养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多种素养,促进学生多元发展。(2)推动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学校每个班级都设有图书角,教学楼二楼有漂流图书,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常态对学生开放,每个学期、每个长假都有读书活动。以学生为主创办了校报《阳光校园》和校刊《雨露》,为学生提供了写作展示的平台。(3)利用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校报校刊、校园网开辟学生作品栏、特长展示区等,张挂、展示学生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书法作品、电脑作品及各种获奖证书等,让学生在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特长,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实践创新的平台。
3.学科特色活动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利用学科特色活动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不断发扬学生的学科特长。在刚刚过去的文科学习节上,学生展现了诗歌散文朗诵、英文演讲、课本剧表演、英语卡拉OK、地理课题研究、历史人物评价、身边的历史等等。学生的精彩表现,反映出对学科知识的灵活应用,反映出对学科学习的深入理解。学科活动节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使“课程活动化”成了现实,学生在活动参与中获得体验,感受学科魅力,感受学科使用价值,同时展现出了学生们的灵活运用能力和学科特长,还促使部分默默无闻的学生成了其他同学的偶像,变得更加自信。
4.社团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学生社团有利于培养和发展成员的兴趣爱好,丰富校园文化,为学生未来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是学生素质拓展的理想阵地。学生参加校园社团活动,有利于完善个性,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团包括文学社、舞蹈社、合唱团、心语剧社、头脑奥林匹克协会、机器人协会、志愿者协会、动漫社、篮球社、足球社、自主乐队等。社团建设契合了“育人为本,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充分凸显了学生多元个性,保证了学生差异发展。
5.校本特色课程挖掘学生创新潜质。学校开设了丰富的校本课程,其中创新教育广受学生欢迎,校本教材《我与创新共成长》一书作为该特色课程的必修教材。尝试建立学科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走进实验室,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
四、综合素质评价的阶段性与规律性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成长和学习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学校作为评价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需要在每学期或每学年伊始,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记录内容列出大致的纲要或者脉络,也就是让学生每个阶段都有记录的主题或者重点。这就要求学校根据年度或学期工作安排,分学段对学生的《成长记录册》做精心的规划和科学的设计。学校根据高中生的成长规律,把高一阶段的成长主题确定为“修身”,注重学生行为的规范,习惯的养成,修养的熏陶;把高二阶段的成长主题确定为“求知”,注重引导学生摸索适合个人情况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科探究精神和能力;把高三阶段的成长主题确定为“成才”,根据学生的基础与发展潜力,帮助学生拟定个人人生规划,明确人生目标,提高学生应试能力,为学生进入高校深造、走向社会打下基础。由于主题统一,这样就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发展做对比研究,有利于评价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和收获,有利于评价学生个体的发展变化,有利于评价学生个人计划、规划的落实效果。
五、综合素质评价展示研究
一、学习理念的变革:由苦学到会学
1.帮助学生制订切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合理的学习目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目标可分为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短期目标是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应达到的某种目标。如,每个星期应该学会思想品德课一个单元的知识,包括识记概念,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抓准热点,紧扣考点;每次测验应该稍有进步;而长远目标是综合素质教育所期望的目标,学生要德、智、体全方位发展,学习上不仅仅是取得高分数,而是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情感能力上进一大步。当然,长远目标是以短期目标为前提的,只有短期目标不断实现,追求长远目标的内驱力才会不断增强,学生学习起来才会动力十足。因此,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待之实现后,再引导学生追求长远目标,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弄巧成拙。
2.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课内容知识体系很强,而且概念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如果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依赖型转向主动、自主型,教师可以综合运用量化加分、口头表扬等激励机制,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使学生感到不是迫于外界压力,而是自身内在的一种需要。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及时地检验、修正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学生观念的变革:由个别学生到全体学生
1.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花开不只一朵”,我们都知道学生走向社会后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不论成绩好坏。教师必须消除传统偏见,消除“考试分数高就是综合素质能力强,考试分数低就是综合素质能力弱”的偏见,不要仅盯着几个学生,而应该关注大多数学生,给不同学生以均等的机会和平等的权利,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让每一块金子都发光,使其综合素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品质和风格。“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我们教师不应该强求“千人一面”,否认矛盾的特殊性,而应让每个学生都尽情展示自己的青春风采。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会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品质和风格,这些品质和风格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因此,教师要运用辩证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其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从优点中找到综合素质的切人点,以此为突破口去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课堂组织理念的变革:由控制到合作
思想品德课教学特别强调师生合作的重要性,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较之传统教学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由传统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思想品德课既重视教师的“教”, 同时也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主张每个学生的人格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应该得到张扬,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使新课程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必须加强师生间的合作,教师应该建立以情感为纽带的课堂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在课堂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用教师真挚的情感感染每一个学生,使其“亲其师,信其道”。
四、评价理念的变革:由终结性评价到发展性评价
1.改革考核办法。考核是检验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考核真正突出综合素质的特点,在考核内容上,不仅要考查记忆性的内容,而且要考查锻炼学生思维的知识,做到既要重视知识的系统化,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既可以在每次小测验中设计一些简单的知识记忆考核题,也应该有提升能力的综合考核题,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综合素质。
2.改革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作出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是终结性的评价,忽视过程性的评价,从而导致学生对结果的刻意追求。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着重评价其学习过程。只要学生能努力学习,从知识的掌握,重点、难点的理解里稍有进步,就可以断定该学生的素质已提高了一步。此外,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教师应树立社会大课堂观念,把视野放得更宽一些,不能把学生禁锢在“四角天空”的院子里,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近自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当代社会发展的各种信息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ability training model and effective ways based o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dire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ocusing on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taking "the 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employment ability, core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as the main line, using the project of "quality development credits" to innovate 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formulate scientifically and feasibly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分制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quality;evaluation system;credit 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240-03
0 引言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推行,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关键。本文在分析高职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定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学分制评价基本模式,剖析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论证了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1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在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与人本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将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与学分定量评价制度紧密结合一起,以个人申报集体评议为基础,按照预先设定的测评指标体系,对高职大学生的核心素质能力进行学分制激励评价。
1.1 高职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定义
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在不同学者的解读下,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学生核心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大学竞争能力、大学生职业能力等,但其内容大部分都可以概括为“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1],但这些定义往往却没有考虑企业对高职大学生能力的需求,因而导致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与企业人才需要脱节的问题出现。因此,本课题组借用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内核将高职高专核心能力划分为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发展和创造的基础,是以个人专业能力为核心,掌握信息收集和筛选、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可以快速融入社会,被社会认可,独具个人特色的核心能力。
学习能力就是怎样学习的能力,因所处环境和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下形成的、积累性和概括性的经验或习惯,它直接影响了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取得的成效。其本质上要求学生学会对日常学习工作进行反思,对实践结果进行阶段性总结,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学习,通过对学习和实践的反思形成一种自我激励的能力。与此同时,学会学习也意味着其他能力的隐性发展,学习能力是其他职业核心能力成长的必要基础。
创新能力即指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运用新的思维或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日常学习以及实践积累的感悟,形成的工作学习方式的能力。创新力是以其他核心能力为依托,进而成长起来的能力,需要相关基础的积累,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独有性的核心能力。
创业能力指拥有发现或创造一个新的领域,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能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和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新的结果。创业能力是高职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的直接表现。可以说,创业力是其他核心能力能够成功地综合运用的结果和呈现。
1.2 学分制评价基本模式
学分制是一种重要教育模式,其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学分”或“绩点”对学生学习实效性进行综合管理的评价制度。对高职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进行学分制评价,构建出以“基本分+奖励分-惩罚分”的素质拓展学分制度模式,是健全顺应时展潮流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是实践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理念,促进高职育人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目标的重要举措。
2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体系的形成不够重视。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根据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将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作为基础课程加入了课程设置当中,但实际上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重视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未在教学过程中将各项核心能力、评价体系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如调查组通过问卷调查关于“你对学校素质评价制度的看法是?”的问题中,表示认同的仅有18.23%,高达32.23%的受访学生表示不认同,选择“不知道”和“无所谓”的分别占18.68%和30.86%(如图1所示)。
可见,高校的素质能力评价制度并没有得到学生的真正认同,甚至还有些同学“不了解”或“不知道”学校的素质能力评价制度是什么。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前高校教师还是以传统综合测评体系作为学生能力评价标准,评价比例还是侧重于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往往“会应试”和“背多分”学生能够成为这种评价制度的“受宠者”,这种评价导向的“误区”、评价功能的“片面”、评价方法的“单调”严重地阻碍评价制度引导性和激励的发挥。
其次,高校的素质能力评价制度只注重静态数据的分析或偏重共性表征信息的搜集,忽视个体个性的表现,忽略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导致评价结果不能正确评价学生能力,无法科学合理地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测评结果。如部分高职院校的综合测评制度按照学生的年级、学习成绩、参与实践活动的表现等来评价学生,这虽然能够通过一定的指标来定量描述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表现,但却不能反映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的动态变化。而且在这种综合测评制度中,往往采取“一票否决制”的方式,譬如学生如果出现违规违纪的情况,就取消一切的评优评奖,更有甚者还会影响学生下一个学年乃至整个大学生涯的评优评先,这种评价的方式不仅不能够充分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还会严重地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你认为学校的综合测评制度合理吗?”的调查反馈中,有高达73.24%的受访学生认为“不合理”(如图2所示)。
可见,这种缺乏对高职大学生多元动态发展进行反馈的单一评价制度,最终会导致学生不能充分的认知自我存在,成为一部只知道学习的机器,变成“高分低能型”的存在,这必然不符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造成他们进入社会后很难快速进行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的转换。
最后,当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部分高职院校仍处于理论阶段,缺乏针对实践性的各类具体实施方案。部分高校虽然有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评价的范围之中,但在评价准则中却没有进一步地对实践活动类别进行细化和归类,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去真正地拓展自己的核心能力。有42.83%的受访学生对于“你认为学校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对你有帮助吗?”问题的反馈是“没有帮助”,有12.42%学生认为“学校没有举办或者自己不知道有课外实践活动”,这种对实践性活动缺乏有效规划进一步导致大学生“知易行难”、”纸上谈兵”的状况出现。
3 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3.1 以职业能力为切入,提升评价体系的全面性
职业能力是高职学生将来能在社会安身立命之本。在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标准中应该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一起,通过实践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理念,开设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将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作为基础课程加入到课程设置,结合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并形成可持续的、科学的学生能力培养指标。譬如要加大学生在“第二课堂”或“校外实践活动”表现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测评体系的评价比例。从而让学生在认真学习相关职业能力教程为第一课堂之外,也能在课外通过开展商务谈判、礼仪风采、技能大赛、学生素质联赛等的第二课堂、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基地的第三课堂中得到职业能力的锤炼、提升和深化,从而改变过去学生综合测评制度当中偏重学习成绩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提升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3.2 以学习能力为目标,增强评价体系的人本性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薄弱,我们应该通过综合素质能力评价的引导与激励,进一步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将学生素质能力的评价与“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式教育模式紧密结合一起。例如,可以将专业课本的内容变成一项项的“任务”与“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运用相应的专业知识“动手”去解决这些任务,并且根据这些“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认定和评价学生的能力素养。这就打破过去“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机制,并且在此过程中能够真正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真正寻找到对该专业的兴趣点和兴奋点。
3.3 推行“素质拓展学分”制度,凸显评价体系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开发、塑造和深化学生的潜在能力,譬如“创新”已经成为“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自主创新能力无疑成为大学生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让学生自觉培育自主创新能力,这离不开大学生评价体系的引导,其中“素质拓展学分”制度的推行是重要的环节。在推行“素质拓展学分”制度的过程中,有几点是需要注意:一是推行的主体必须成立专门的部门机构,如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素质拓展的认定工作本质上就是一种内容复杂、涉及面广、认定时间长的繁重工作,如果没有专门负责的人员进行规划设计、协调沟通、跟踪反馈,这必然会使大学生的素质拓展流于形式。二是推行的内容必须细致,在以“基本分+奖励分-惩罚分”的学分制度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应该将“奖励分”的内容进一步地阐释和细分,让其能够基本囊括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的同时获得加分的奖励,极大调动他们投入、参与和创新的积极性。三是推行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譬如可以建立网络素质拓展学分的“微商城”,利用新媒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素质拓展的项目、完成项目对应的学分、学分记录直观地展现在他们面前,并且获得的素质拓展学分可以发挥类似“虚拟商品”的功能,用以兑换一定比例的奖励分、公共选修课学分。激发学生素质拓展的主体要求,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
3.4 积极打造学生创业平台,完善评价体系的实践性
首先,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中设置创业相关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创业竞赛活动,在创新实践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环境下,培养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市场敏感度等,具体而言,如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创业指导、创业法律指导等基础理论,在课程外积极开展“淘市场”、“商务谈判”等校内创业比赛,形成激励机制,出台《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协同就业指导中心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等激励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其次,在校园内构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为高职学生进行创业提供平台,强化学生实践意识,建立健全的创业基地的管理机制,探索基地的运行模式和长效机制,力求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在校园内发展对创新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社团,激发学生创业兴趣,营造良好创业氛围。最后,形成工学结合模式下人才培养,要求教育模式应是向创新教育转变,重视学生潜能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共同培育人才,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将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各种资源整合,以“培养适合企业或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校园内形成良好创业文化”[2]。
综上所述,提升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增强评价体系的人本性、凸显评价体系的发展性、完善评价体系的实践性是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金泽.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基于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视角[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6).
[2]翁楚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文化融合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12).
[关键词]素质;养成习惯;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168 ― 02
全国大学生占我国人口总数的比例为5.57%,高职高专学生占全国大学生的半壁江山。我国大学生人数绝对值不小,但与全国人口数相比,所占比率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就是与韩国这样的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是很小的。因此,大学生的素质高低对我国民族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标杆作用,对大学生素质的认识应该提高到是关系民族未来的希望这样一个高度来看待。本人作为在高职教育战线工作多年的教师,时常思考当前学生素质这个问题,并针对如何提高培养文科学生素质做了如下探讨。
一、 当前高职高专学生状况分析
1.学生来源结构
高职高专学生从总体看,高考分数段基本处于200至500分之间,其中有少数学生高于三本录取线。一些学校由于生源所处地区问题,属地生源学生所占比例都很高,有的接近80-90%,文科学生中女生比例高达60%以上。
2.学生来源结构表现特点
由于高职高专学生的来源决定了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表现出一些和其他本科、中专学生不同的特点。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1)差异性。一个班上同学的差异性体现在其文化基础相差较大,学习态度差别较大,学习目的明确度差异大。
(2)相似性。由于大多数学生来自小城市、乡镇、农村较多,并且当地生源比例较高。因此,大部分学生的成长背景基本相似,生存环境大部分差不多,思维模式区别不大,对社会的认识度比较相似。
(3)倭化性。学生普遍看低自己的能力,看低自己的文凭含金量,对今后踏入社会缺乏自信。
二、 影响学生具备高素质的因素
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这是从比较完整地范围对素质进行的概括。作为职业院校学生,应该向这个内容要求的高标准看齐,而作为学校、老师则应该很好地分析当下学生为什么在素质上很难达到这个高标准要求的影响因素,便于改进教学思想和教育方法。本人认为,影响学生具备高素质的因素主要在如下几点:
1.成长的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较多学生成长环境大多处于比较封闭、欠发达的区域,经济、文化等开放性没有大城市、发达地区力度大,导致学生的视野不太开阔。而且生存环境的落后与先进也会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不同的影响,表现出的外在能力、行为举止也会有很大区别。如果学校在学生入学后不能及时对此进行后期弥补,先期环境使学生原先形成的固有模式将会难以发生根本性地改变。
2.初中级教育偏颇因素
学生在学习的中小学阶段,由于国家的教育体制及选拔人才方式的原因,学校基本上都是以应试教育为根本,以追求应试结果为目标,一般都比较忽视学生除学习成绩以外的素质教育,以课目成绩一项定学生的优劣,导致学生除重视学习成绩外,人生等修养基本上谈不上。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学生,往往会形成思想狭隘、心胸狭窄、性格极端、行为孤独、不擅合作、知识面不广等缺陷,而且,意志力不坚强,常常会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颓废。
学生从中学高考进学校后,有一种新鲜感,认为和以前学校应该是不同的,有追求自由的预期。但是,学校进行管理的形式与方法却与中学雷同,主要是管束学生的外在行为且多是以集体活动形式出现,强调集体行为的被动一致性,缺乏主动的自我个性提炼,导致学生比较反感,没有真正从“内”向“外”进行修养式地教育,其实作为大学生大多是渴望自身修养能通过学校培育得到提高的。学校的行为素质教育比较粗线条不细致,在国人普遍礼仪修养不太高的情形下,学生很难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所以,重“外”不重“内”的教育是不能够使学生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的。
三、 提高学生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毋庸讳言,在当今高考扩招带来的大面积学生能够升入高校深造的形势下,如何使学生的普遍素质达到以前精英式高等教育下的学生水平,对于国家、学校和学生本人都是至关重要的。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积极探索适合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培养取得成效的必然要求。经本人观察与研究,觉得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实施:
1.制定读书计划培养读书兴趣
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学制三年,其实在校时间也就只有两年半,最后半年进行顶岗实习。如果学生自觉读书,还是可以涉猎较广提高修养的。但是,由于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风气和现实的影响,心情比较浮躁,许多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不容易静下心来读书。学生考虑较多的是参加社会实践,尽早熟悉社会,在学校学习期间赚一点费用减轻家里负担。因此在校期间,应付学完专业设置课程就可以了。所以,学生毕业后,其综合素质的表现不尽人意,更多地只是表现出有一些专业知识。为了能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校在如何扩大学生综合知识面方面应该多做引导工作,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适应社会更需要具备较宽泛的人文、艺术、历史等知识填充内涵。因此,学校应该规定学生在一定期间内要注意读书,而且是专业书籍以外的书籍若干本,以此作为硬性要求并加入评估学生表现体系中。读书不规定范围以兴趣为主,但教师必须给与引导强调是与提高素质有关联的书籍。
这种方法的实施是与高职高专现在的学生特点和现实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相适应的。通过多读书、读益书,加强内在修养,提升价值观和审美观,追求不断向上的人生价值,培育健全的人格,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的人文禀赋,全面塑造当代高职高专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
2.习惯养成教育与管理措施结合
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除了道德、文化、艺术、历史等内涵教育外,学生的外在行为教育与表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
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与其生长的背景和成长的环境有直接因果关系。学校为了使学生能有较好的行为规范举止,往往只是一味强调怎样按照要求进行管理,忽略习惯养成的教育。管理强调的是外面的压力迫使学生应该怎样做,习惯养成则是学生自己举觉得应该怎样做。一个是外因,一个是内因,一个是被动、一个是主动。所以,只有管理措施而不强调养成教育,就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行为,学生虽然知道必须这样做,但在内心里并不自愿,甚至往往形成抵触、逆反心理,只有把养成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风尚和文明习惯。在日常管理服务中,要强调环境对育人成才的影响,在大力加强养成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管理。教育是为了提高自觉性,而管理则是使这种自觉性形成习惯,使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实践证明,高素质的外在表现有赖于以社会礼仪常规教育为起点,进行养成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进而修身养性符合社会对大学生的预期值。这不仅是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做人最基本的条件,决定着大学生能否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步入社会。
3.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积极推进已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内涵丰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需要不断地提高认识,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科学、有效的发挥,才能更加全面贴紧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建设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高质量、高效益、特色鲜明地向前发展。
对学生评价的体系和标准要从制度上确认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学校要用制度把素质教育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将评价内容细化、量化,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
河南了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不是主要依据,除学业水平考试外要考察综合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相关内容记录在《河南省初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相应栏目中,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务求真实,有据可查,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
鹤壁中考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鹤壁中考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河南了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不是主要依据,除学业水平考试外要考察综合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相关内容记录在《河南省初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相应栏目中,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务求真实,有据可查,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
驻马店中考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驻马店中考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