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奥运经济论文

奥运经济论文

时间:2023-01-30 19:53:29

奥运经济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奥运经济宏观经济商机

随着奥运会脚步的临近,国民经济发展的脉搏跳动得更加有力。“奥运经济”一词也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词汇。毋庸置疑,四年一度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奥运经济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扩大品牌效应、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创新发展,已成为每个企业、每个行业、每个城市在奥运中追求的目标;正如奥林匹克精神所言:“更高、更快、更强”。

历史上曾经有过类似于“奥运经济”的词,叫“奥运景气”,韩国和日本因为举行过奥运会,曾经出现了奥运景气。与此对应的一个词叫“奥运泡沫”,指在景气过后对有些国家的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它在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出现过。“奥运经济”、“奥运景气”和“奥运泡沫”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北京申奥成功之后,更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不仅从微观商机的角度,而且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来思考这些问题,才可能更全面、更平衡。

一、奥运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关系

奥运会本身会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宏观经济的增长有3方面的积极作用:

1.奥运会能够增加内需

现在全球经济处于下滑阶段,生产过剩而需求不足,通货紧缩压力大,投资机会不足,IT泡沫的破灭和“9·11”事件加剧了这种态势,估计全球经济在近一两年内不会明显复苏,美国经济也可能长期低迷。在中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全球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增加了一部分新的需求,对宏观经济的增长是一个重大的事情。当然,这部分需求对中国经济的作用也不可高估,因为它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太小,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会太大。日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东京的基础设施、场馆建设在整个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韩国更是这样,因为汉城占韩国经济比重很大。由于北京占中国经济的比例不是太大,所以奥运会产生的直接和间接需求不会造成很大的景气。

2.信心的增强对经济增长非常重要

对于经济的增长来讲,最重要的是信心的增强。申奥成功以后,很多媒体的分析报道中有一个大的因素没有提到,即中国人自己和外国投资者对投资的信心的增长,这种信心是整个经济景气的重要因素,因此申奥成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有利于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的前景。

3.促进中国与国际接轨

一套规则实际上是一套法律制度,与加入WTO一样,举办奥运会要与国际规则接轨,不仅仅是体育竞技,商业也要按照国际规则来进行。规则和体制的建立,不仅能克服短期需求不足的问题,而且对中国经济也有长远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现在研讨奥运经济时应该把它的规则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二、奥运带来的商机

1.加大广告开发力度

体育要想成为一个经济产业,就必须成为成为盈利的事业。目前来讲,体育经济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赞助。从商业角度看,赞助是广告效应。因为人们对体育有很大的关注,所以做广告业是能盈利的,商家可以得到很大的广告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告收入确实是体育产业收入的一个渠道,还需要加大开发力度。

2.让体育成为由参与者付费的事业

人们在吃饱喝足以后的健身、娱乐已成为生活和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因此人们愿意为它付费。这笔付费包括间接的付费(广告付费)和直接的付费,应该是体育产业盈利的来源。

三、值得注意的问题

1.提高奥运会后场馆的利用率

由于大型体育竞技活动的频率比较低,这就涉及一个场馆利用率的问题。有的城市历史上只举办过一次大型的运动会,很多场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只有很少的几次利用,如何使它有收入流是一个问题,这是体育经济里面要研究的非常重要的问题。2.提高奥运经济建设的透明度

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讲,存在一个怎么使这次奥运经济办得更加透明、公正、减少腐败的问题。由于奥运会是一个很大的商业投资机会,涉及大量的公共工程,在和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如何使投资体制更加完善、使公共投资体系更加完善是一个问题。

3.防止奥运泡沫经济

奥运经济在中国不像日本、韩国包括澳大利亚那样占很大的成分,但也要注意避免“奥运泡沫”。因此要现在开始做计划,把一些奥运所需要的投资在时间上拉得开一点,不要等到2007年和2008年集中投资,这样整个奥运期间经济都会比较平稳,特别是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这一两年,可以多做点事情,进行有关场馆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4.正确处理奥运经济和其他经济的关系

关于公共基础设施、体育设施和旅游设施,存在一个如何应付大型活动和日常经营的关系问题。北京作为特大城市,本身有一些设施,到举办奥运会的时候有大量的一次性需求。开始规划时,应该把中国长期的经济增长和旅游事业考虑进去,把北京市作为一个新兴的大都市和旅游中心的特殊地位考虑进去,避免盲目投资,互相参照,做出长期、合理的商业投资的决策。

参考文献:

第2篇

【内容提要】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奥运经济的概念、形成及形成背景,奥运经济的构成等内容进行研究,结果通过一系列数据表明直接经济是奥运经济的基础,间接经济效应才是做大奥运经济的根本。【摘要题】体育与经济【【关键词】奥运经济/直接/间接

1前言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开创了奥运经济扭亏为赢的历史先河,为被经济困扰的奥林匹克运动注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成为成功举办大型运动会的典范之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对于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对外开放、促进发展的绝佳良机,因为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巨大市场之一。在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不仅能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更重要的是会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奥林匹克运动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奥运经济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本文研究目的旨在为了解、认识和把握北京奥运会的商机,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2奥运经济的概念、形成及其背景分析2.1奥运经济的概念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效益,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以及对主办国其它行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巨大的诱发效益的总称。中国著名企业形象策划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莫斯科”奥运宣传万里行活动总策划陈放先生认为,“如果把奥运经济仅仅理解为狭义的组委会的直接收入,那就太正视了,关键是它的:“间接效应”,“精神效应”。因此,奥运会的“直接收益”是奥运经济的基础,而“间接效应”、“精神效应”才是做大“奥运经济”的根本。2.2奥运经济的形成奥运经济的全面赢利源自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但就广义的“奥运经济”而言,1964年日本东京的第18届奥运会,应该是现代奥运经济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知道,日本作为第2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20世纪50年代国力窘迫,民不聊生。正是由于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举办;使日本的通讯、卫星、汽车等工业得到巨大发展。特别是在1964年的奥运会上,日本实现了奥运会首次使用卫星向全世界实况转播的工作,对奥林匹克运动世界性的直接宣传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日本的经济复苏,并得以快速增长,GNP由奥运前的年增长10.1%猛增到奥运会后的26.1%,日本国人和世界经济学家称之为“奥林匹克景气”。虽然,最终东京奥运会的直接收益亏损,但间接效益的巨大成功,使人们看到了“奥运经济”蕴藏潜在的巨大商机。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奥运经济”的全面成功,开创了奥林匹克事业的里程碑,自此以后历届主办国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润,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使奥运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见表1)表123-27届奥运会经济状况届次23届24届25届26届27届直接收益(美元)2.27亿4.7亿0.4亿0.1亿4.5亿间接收益(美元)70亿97亿260亿51亿165亿就业机会(人次)6.25万33.6万2万3.7万3.3万注:从25届奥运会开始启用了大量的奥运志愿者服务,减少了一定的就业人次。2.3奥运经济形成的背景分析国际奥委会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社会非商业性投入,致使国际奥委会经济不能独立运作,造成国际奥委会的经济窘迫,以致影响国际奥委会的生存问题。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奥林匹克运动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社会非商业性的投入为主,且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非商业性投资形式。随着国际奥委会组织的不断壮大,国际奥委会的开支也日渐增多,以政府为主的非商业性投入已不能满足奥林匹克事业发展的需要。另外,由于1985年前国际奥委会章程禁止商业行为和以职业为目的职业运动行为进入奥林匹克运动,导致国际奥委会的经济不能独立,只能依靠社会的投入,最终造成国际奥委会经济窘迫的尴尬局面,到1976年国际奥委会的帐面资金仅剩有2,000万美元,几乎到了组织难以维持运作的困难境地。奥运会耗资的巨大膨胀,导致1984年前各届奥运会主办国经济亏本,甚至负债累累,以致影响奥运会的积极申办。由于蒙特利尔奥运会的债务影响,使美国洛杉矶成为1984年夏季奥运会唯一一个申办城市。1980年,萨马兰奇当选为国际奥委会主席之后明确指出:“奥运会的财政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奥林匹克运动的经济危机,已成为影响奥林匹克运动会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美国经济不景气,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下降,开创了奥林匹克事业发展的新里程碑。受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经济危机规律的影响,在1974-1975年间,美国发生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通货膨胀率首次达到战后的12%的双倍数字。美国在国际上的经济霸主地位也急剧衰落。虽然,里根政府实施减税政策,使美国经济到1984年取得了连续回升50个月的成就。但美国经济已使美国联邦政府债台高筑,走向较为困难的道路。受美国经济的影响,政府无力投资奥运会所需的巨额资金,面对巨额的资金缺口、政府不投一分钱的情况下,美国商业奇才尤伯罗斯先生决定承办了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开创了民间承办奥运会的历史先河。本届奥运会在尤伯罗斯先生天才的策划与务实的领导下,不仅没有亏损,而且净赚2.37亿美元。洛杉矶奥运会经济运作的成功,开创了奥林匹克事业发展的里程碑。2.4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奥运会已被纳入国际市场经济体制之中,奥运经济的价值也进一步得以体现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变,市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调节杠杆。《世界银行1992年发展报告》中强调指出:“经济靠市场”是发达国家多年来行之有效的经验。从1984年开始,奥林匹克运动以计划经济为主的非商业性投入,逐渐被市场经济为主的商业性投入所取代。虽然商业精神不能凌驾于奥林匹克精神之上,但奥林匹克运动的生存发展却永远背离不了商机无限的市场经济。这种经济运行体制的转变,使奥林匹克运动从奥运会上获得了巨大而稳定的经济收入,为奥林匹克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为各主办国(1984年以来的各届奥运会)的经济腾飞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奥运经济的“生产效应”已初步形成,奥林匹克运动蕴藏的巨大商机再次成为世界各国众口分争的巨大“蛋糕”(指经济)。3奥运经济的构成奥运经济的构成分类有许多种方式,如我国学者陈放先生以时间作标划分的“奥运经济”为:①“前前奥运经济”指1999年北京决定申奥到2001年7月13日申奥成功;②“前奥运经济”指2001年—2008年的迎奥运阶段;③“中奥运经济”指2008年9月15日—10月2日奥运会期间;④“后奥运经济”指2008年10月2日奥运会结束以后的经济。但无论哪种构成分类方式都必须符合奥运经济的特点。为了更加直接地反映奥运经济的构成,本文研究采用“奥运直接经济”和“奥运间接经济”的分类方法(附图)。附图附图奥运直接经济与间接经济构成3.1奥运经济的直接经济奥运经济的直接经济是指奥运会期间的经济运作,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奥运经济的直接经济主要包括:①门票收入;②广告赞助;③电视转播出售;④奥运彩票发行;⑤奥运会纪念品发售。从直接经济收入看,大头是电视转播,悉尼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收入高达7.98亿美元,占总17.56亿美元直接经济收入的45.4%;其次是广告赞助5.36亿美元,占30.5%;门票收入是3.56亿美元,占20.3%;其余的收入占直接经济的3.8%。3.2奥运经济的间接经济筹备奥运会一般需6-7年的时间,其间要兴建大量体育、交通、通讯、服务、环保等设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筹备举办奥运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增加了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为邮电通讯、体育产业、旅游餐饮、房地产业、招商引资、教育产业、金融环保、交通运输、娱乐行业、建筑技术、环保产业等众多领域的经济辐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体育产业被称之为奥运经济的“阳光产业”,1999年的全球体育产业年产值达4,000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5%,而且还在以年增长6%-10%的速度增长。美国20世纪80年代体育产业产值大约占GDP的1%,在各大行业中位第22位;而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GDP则上升为2%,排名上升至第11位。而中国1997年体育产业的产值为156.37亿元,仅占GDP的0.2%。奥运经济的间接经济效应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商业手段,奥林匹克运动的经济价值成为人类世界共同拥有的巨大财富。也使奥运会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唯一一个申办城市,突增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10个城市。其商业行为,奥运经济利益驱使不言而喻。4结束语奥运经济的话题深远悠长,内容众多,但面对中国经济的日益腾飞,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借历届奥运会经济运作成功的范例与数据,对奥运经济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经济运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参考文献】[1]吴新民.奥运知识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2]《世界之窗》编辑部.奥林匹克之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3]刘雪冰.巴赛罗那奥运会纵横谈[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4]陈放主编.奥运商机大策划[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5]刘语明.100名家策划[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6]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郑界生.深度忧患—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M].北京:今日出版社,1998年.[8]张圣亮.名牌制胜[M].北京: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1998年.

第3篇

奥运经济影响主要是通过收入与支出、投入与产出实现的。举办奥运会的支出就是对举办城市的经济投入

根据中国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测算得出,北京奥运会每年为我国GDP增长贡献0.3%-0.5%

经过100年发展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出于和平目的规模最大的活动,奥运会已经具有全球性、持续性、综合性、超大型化、文化内涵高、筹办时间长、投资巨大、参与人员众多和竞赛水平高等特点。它已成为一项具有巨大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综合效应的令人瞩目的活动,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舆论及商业集团广泛的关注。奥运会的影响已经超过了现今任何一项其他社会文化活动。

为什么1984年以后办的奥运会能获得众多国家的青睐,究其原因,举办奥运会能获得很多的资金、人员和物资等方面的收入.但举办奥运会收入巨大的同时,举办奥运会所需要的支出也非常巨大,举办城市少则十多亿美元,多则近百亿美元的花费。奥运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现象,在国际的发展也凸显其重要性及前瞻性。

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角度看,奥运会的经济影响是一种需求冲击,即奥运会引发对基础设施投资、旅游出口、电视音像出口、商业贸易等需求的变化,通过直接效应和乘数效应影响主办地的产出、收入和就业水平。不过,这种冲击是短暂的,尤其是会在奥运会举行期间集中爆发,形成需求的“峰聚效应”。

一、北京奥运会对北京市及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奥运经济影响主要是通过收入与支出、投入与产出实现的。举办奥运会的支出就是对举办城市的经济投入。奥运会对举办城市产生经济影响的大小与对奥运会进行的投资大小关系密切,在边际成本内,投入越大,产生的经济影响越大。

在通过对成本和收入预算体系分析得出:如果支出不包括基础设施方面的花费,则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而如将举办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花费计入举办奥运会的花费,奥运会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就会降低,甚至出现亏损,此时奥运会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比人们通常预计的要小。

分析奥运会的收入来源、比例、支出去向得出,国际奥委会对举办城市的资助是按一定比例进行的,而组委会自身的收入具有很大的弹性,因此从组委会的管理及效率入手即可增加收入。

从举办奥运会获得的收入来源将举办奥运会的模式分为:政府投资为主的模式;完全依靠市场营销收入的模式;依靠市场营销为主,政府投资为辅的模式。根据洛杉矶奥运会、蒙特利尔奥运会和巴塞罗那奥运会等工程支出多少,借鉴北京在举办2008年奥运会在增加收入、减少支出、扩大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以避免更多的问题。

探讨奥运会的经济影响机制显示,奥运会首先作用于主办地的支出、形象和技术,然后通过经济系统中的互动机制最终体现为产出、收入、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变化。根据对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经济影响研究表明,奥运会经营盈利、净经济效益为正;奥运会经济影响的绝对数值较大;奥运会经济影响的强度数值不大;奥运会受益产业比较集中;奥运会促进主办城市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奥运会经济影响效果存在着差异性。

笔者根据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届奥运会的入境旅游效应显示,奥运会的入境旅游效应比较明显,相比之下国内旅游并不突出;奥运会旅游活动主要基准在主办城市和地区,区域扩散效果不突出,从数值上看奥运会旅游效应的强度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大;但奥运会对主办地形象具有比较好的改善效果;对奥运会旅游和经济影响的预测应该保持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奥运会对举办城市产生的经济影响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正面影响中,直接影响包括促进举办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就业增长,相关产业发展,投资环境改善等;间接影响包括提高人力资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负面影响指体育设施闲置,城市非受益人群生活受损,社会额外支出增多等方面。

二、奥运经济使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比例达1.23%,为我国创造210万个就业机会。

奥运会对京津冀区域增长的途径表现在经济聚集效应的影响。经分析得出,北京奥运经济所产生的规模经济的作用,表现在对京津冀区域出口的扩张带来经济的聚集,新的企业和劳动力将被吸引到这个区域。这将致使区域经济的成本降低,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随着集聚效应的增大,京津冀区域的经济成本转而回升,从而又产生经济活动向其他地区转移的“扩散效应”。

从这个角度分析北京奥运经济的动态性区域经济影响得出,主办城市北京由于举办奥运会产生“溢出”性的需求效应,北京由于经济和社会成本的上升,从而向河北、天津地区扩散经济、旅游和交通活动,经济会因此增长1.23%。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财政局统计的2000年悉尼奥运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显示,主办奥运会对劳动力有很大的需求。结合中国的情况,目前的多数失业属结构性失业而不是周期性失业,根据北京政府对奥运经济体系中供给方面的因素,以及奥运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弹性考虑,在面对奥运会积极的短期需求冲击时,就业数量的提高程度会更大,至2008年为止,奥运经济为中国累计提供210万个就业岗位。这210万个就业机会一是通过奥运会所需工程建设以及在奥运会之后永久使用需要专人管理、运行等所带来的就业;二是通过举办奥运会极大地改善北京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能为城市吸引更多的新投资以及旅游,这些投资和旅游将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三是通过举办奥运会使参与奥运会工作的北京市民为举办奥运会需要进行相应的教育、培训,从而提高人力资本,增强了竞争力,从而增加了就业机会。

三、北京奥运会为中国经济增长0.3%-0.5%,为北京经济增长2%。

根据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的财政预算,北京奥组委预算支出16.09亿美元,预算收入为16.25亿美元,盈利0.16亿美元,非组委会预算中,没有奥运会也将发生的非组委会支出项目包括环境保护、公路铁路交通和机场建设费用,合计123.85亿美元;而因奥运会而发生的非组委会支出项目包括体育场馆和奥运村,合计18.71亿美元;非组委会预算支出(城市、地区或国家政府以及私人投资)总计为142.56亿美元。这样,奥运会相关总支出为158.6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12亿元人民币。

最近,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指出,仅北京市的奥运投资就达2800亿元,其中64%用于基础建设。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则预期北京奥运经济在未来7年里北京投资和消费市场的总需求将超过30000亿元人民币。

奥运会所带来的经济冲击(投资、消费、出口、政府债务等)能够创造更多的劳动力和产出需求,从而促进国内就业和国民收入在数量上(而不是长期增长率)的增加。

第4篇

【关键词】奥运经济中国经济影响

奥运经济这一概念并不是自奥运会诞生就有的。1984年第23届洛杉矶首次引入商业运作模式,奥运经济初现端倪。

一、奥运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奥运经济是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以及奥运会后的一段时间内,利用奥运会创造的商机,借势发展本地区经济的一系列活动。从本质上看,奥运经济是由注意力资源的相对集中给举办城市和国家带来的一种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经济现象。

新世纪的前10年中国经济仍将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奥运会作为工业化时代最有效的营销媒介,它对加速主办国工业化进程,促进该国经济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时代的转变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很有代表性地说明了奥运会对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的国家经济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有形影响是指奥运会在拉动举办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以及在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主办地区的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中。无形影响是指奥运会对主办国经济发展环境、开放度、国家声誉、形象和信誉度等方面的影响。从主办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无形的影响往往比有形的影响更重要、更有价值。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新世纪前10年我国经济将处在以结构调整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不仅要继续扩大经济总量,更要解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与发展问题,如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完善、劳动力增长与就业困难的矛盾以及“入世”、经济全球化对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度的要求等。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都需要提升社会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主办奥运会是最佳、最典型的方式。一般来说,一个国家从申办开始到奥运会结束,至少能在10年的时间内让全民普遍关注。以北京为例,从1999年北京奥申委正式成立到2008年奥运会圆满结束,这10年将会出现前期的“人人盼奥运”和后期的“人人都是东道主,全民支持办奥运”的祥和局面,而这10年正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主办奥运会无疑将为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使中国经济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基本的成功经验。改革开放的20多年我们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这一体制还不成熟,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度,在主动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中不断完善。扩大市场开放度除了市场主体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推动之外,政府利用重大事件来有意识地推动这一进程尤为重要。主办奥运会即是一个国家扩大市场开放度,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媒介。首先奥运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国际化的事件,主办国的政府、组织和企业要与多个国际组织和众多跨国公司进行业务往来和商业谈判,因此从申办到实际运作的全过程都必须按照国际惯例来操作。这样的操作要求该国政府、组织和企业都必须调整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和运作方式,而这样的调整过程无疑就是扩大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过程。其次,现代奥运会投资巨大,一般来说,主办夏季奥运会用于赛事的直接投资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间接投资加起来会超过几百亿美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办奥运会投资会更大。只有扩大市场开放度,按国际惯例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资、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投资的效益。最后,承办奥运会会使主办国在整体上获得一个开放、民主和有活力的形象,这种形象对吸引外资以及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都有实际意义。所以,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

3.促进北京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一个城市能够承办规模巨大的奥运会,说明它已具有相当的国际化水平和组织能力,而一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会对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申奥取得成功,给北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将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促进首都现代化事业决速发展。一是办奥运将迅速提升城市建设管理和生态环境水平,大大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步伐。二是办奥运将全面拉动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增长,激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三是办奥运将强有力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坚实后劲。四是办奥运将进一步促进体制和机制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五是办奥运将不断提高全体市民整体素质,推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二、奥运“低谷效应”

海水有涨潮必然就有退潮。奥运经济将会促进举办城市乃至国家的经济增长,这一点通过往届奥运会的经验应当可以肯定。但是,奥运建设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负面效应。奥运经济的负面效应主要指举办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和举办国的经济和社会的消极影响。奥运会后,大量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将会闲置或利用不足,一些与奥运相关的行业将出现衰退。奥运经济的这一特性在国外被称作“低谷效应”。“低谷效应”曾经出现在许多主办奥运会的城市,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地产了。88年汉城奥运会带动了韩国经济的腾飞,进而使韩国的房地产业已令人惊奇的速度发展,但1995年以后,韩国的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跌,泡沫也开始显现,众多项目由于缺乏资金而被迫中断施工,或者以低于成本价格委托给第三方处理。而金融危机的到来,使房地产业雪上加霜,而且很多房地产企业根本从银行贷不到钱,最要命的是汉城房价太低,房子没有人要。悉尼地产从奥运会之后开始大幅度下跌,地产市场一片萧条,严重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但从2001年下半年又开始回升了,悉尼用2年扭转了跌势。

通过上述分析,奥运通过投资拉动加速经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进消费拉动逐渐取资拉动占主导地位,当消费能力不足以支持经济的发展时,经济回落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从本质上讲,往届奥运会后地产经济的低谷效应是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如果有效引导消费,消费水平支持的话,奥运会后的低谷效应可以平稳度过。

参考文献:

[1]吴新民.奥运知识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世界之窗》编辑部.奥林匹克之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第5篇

[关键词]北京后奥运经济风险

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北京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这对于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实践表明,历届奥运会主办城市同时也面临着后奥运经济的潜在风险。因此,研究北京后奥运经济面临的潜在风险及化解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奥运经济与后奥运经济

奥运经济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围绕举办奥运会所发生的一切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活动以及由这些经济活动所衍生的一切经济联系和经济效益的总称,其总体效果和影响力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及风险,已经成为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中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

后奥运经济主要指奥运会举办后的2年~3年间前奥运经济的正负效应的滞后表现。对2008年奥运会而言,后奥运经济时期基本上在2009年~2011年,这是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后期和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前期阶段,这期间,务必充分利用奥运经济的积极效应,化解后奥运经济的潜在风险,保证北京地方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二、北京后奥运经济面临的潜在风险

1.奥运会过量投资和奥运会后投资下滑的风险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筹备奥运会阶段,固定资产投资比较集中,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城市环境建设投资直接拉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根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统计,“十五”期间北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会以年均9%左右的速度增长,5年累计达8500亿元左右。预测2004年~2010年7年内北京市各项投资总额将超过15000亿元,而且主要集中在奥运会前几年完成。这样,北京在奥运会后的投资将明显下滑,这有可能造成全市经济增长放慢,甚至停滞,对城市经济平稳发展带来潜在风险。

2.奥运会后体育场馆利用不足风险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仅在北京地区需要新建、改扩建比赛场馆就有31个,还有众多的训练场,相对于洛杉矶、亚特兰大奥运会,北京新建的场馆投资比较大,数量多。但是奥运会后,北京地区面临着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较多的体育消费人群参与运动,来解决可能出现的体育场馆利用不足的潜在风险。3.奥运会后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供给过剩风险

2008年奥运会前,北京加大了城市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以满足奥运会期间大量的国内、外游客观看比赛以及旅游的需要。但是奥运会后,大量流动人口的返回使得北京地区的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供给存在过剩的潜在风险。

4.奥运会举办前后部分行业过热可能带来的投机泡沫风险

由于奥运因素影响,北京房地产业发展很快,房地产价格节节攀升,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泡沫化的风险。除此之外,在奥运会前后,建筑和建材产业、邮电通信产业、旅游饭店业等也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短期泡沫风险

三、化解后奥运经济风险的对策

1.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规划引导,合理安排好后奥运时期的投资规模和结构

北京地区政府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规划引导,合理安排好后奥运时期的投资规模和结构。一方面,要在城市空间布局上进行调整,利用政府直接投资等手段引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向城外、向郊区倾斜,改变投资过分集中在城市中心区的状况;另一方面,要对奥运会前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行合理安排以平抑投资波动。为避免后奥运时期投资大幅下滑,应适当安排部分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特别是与奥运无关又不急于上马的项目延至奥运会后建设,以平衡奥运会前后投资规模。

2.合理利用奥运场馆,充分发展体育和会展产业

奥运会结束后,应合理利用奥林匹克场馆、奥林匹克公园及周边设施,充分发展体育和会展产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引进海内外知名体育用品展销和体育经纪与体育策划组织、会展企业集团、大型文化集团开展经营活动,利用奥运会场馆和周边设施,吸引民间资本建设商业、展览、酒店互补项目,积极吸引大型文化体育活动、大型展览会议,形成以大型体育比赛、大型会展、人文生态旅游、高级商务为一体的体育会展产业区,同时带动商业、餐饮业、旅游业、酒店业的发展,降低后奥运时期“低谷效应”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将全部场馆和配套设施如奥运村、记者村等改为居住社区出售或出租,或用于国内外体育比赛和训练以及大众体育、娱乐和商务活动。另外,要利用奥运会场馆投资规模大、运作周期长、品牌效应显著等特征进行广泛宣传,根据场馆特点,采取适当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通过体育消费市场的开发,来提高奥运比赛场馆的利用率。

3.积极鼓励广大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

奥运会结束后,积极鼓励广大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一方面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降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费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行政法规等方式限制或提高私人轿车等交通工具的使用成本,从而提高北京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的使用效率。

4.加大部分行业的政府引导,化解投机泡沫

奥运会结束后,加大部分行业的政府引导,化解投机泡沫。针对部分行业在奥运会前期、中期可能出现的投机泡沫,政府应在事前加以引导,扩大临时供给或通过政策法规进行必要的干预,保证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例如,住宿问题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开设家庭旅馆等方式,扩大供给满足短期国内、外客流的要求,同时化解了住宿费用过高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奥林匹克营销;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G8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4-0044-03

Abstract:After the success of the application of Beijing Olympic games, the most people supposed is the Olympics economy. To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Olympic Games healthily,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ree different controversies of Olympic marketing’s main body from benefits of social and economical angles. At last, making some advices to provide conferences for the act of Olympic economy.

Key words: Olympic marketing; sports cause; sports economy; social benefit; economical benefit

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给我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奥运举办要以一定的经济为基础以及奥运循环效应的存在,我们要有充足的经济支持,它是奥运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而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奥运资源来获得各种社会资金就应该高度重视奥运营销。奥运营销的主体决定了它的营销方式及效益。我们要以雅典奥运为警戒,慎重选择奥运营销主体,以期获得奥运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为举办城市减轻经济压力,也为奥运的循环社会和经济效益提供好的基础。

1 奥运营销主体的三种倾向

效益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日标而投入的人、财、物、能量、信息与输出的目标满足值之间的对比关系。根本上来说,提高效益是一切有效管理所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效益又可以具体分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者在一般情况下相辅相成的,它们互为补充共同形成管理工作的总体目标。但在进行奥运营销时,这两个目标的处理往往很难把握住度,而出现了三种倾向。

1.1 以政府为主体,提高社会效益为目的

一种观点认为奥运会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体育需求特别是体育观赏需求,对于举办城市属于广义的国家资产。为了更好的抚慰社会就应该由政府主导奥运营销。这种思想认识不到时代的发展变化,将奥林匹克运动视为“泛意识形态化的文化”。为了保证奥运会社会功能的实现,就应当保证奥运会的纯粹性,在奥运会的商业运作实现形式上,只愿意坚持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依靠政府投入进行经济运作的单一模式。因而,由于政府单一的运行方式的限制性、市场经济规律把握的迟钝性与经济信息理解的不完全准确性,将使奥运会在单一的形态中失去与市场交流融合的可能,从而变得僵化,缺乏活力。同时可以预见的是,由于政府对奥运会投入的局限性,将使奥运会的发展失去动力。如:第28届奥运会在经历100多年之后重回诞生地雅典。为了这个重大的纪念意义,希腊人努力为奥运火炬洗尽铅华,积极寻求奥林匹克传统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点。为尽量淡化商业气味,雅典奥组委选择了政府办奥运的形式。在奥运历史上,也有政府办奥运盈利的先例,比如1988年的韩国汉城奥运会。但因为雅典刻意“远离商业”,要办届比较纯粹的,充分弘扬奥运文化的奥运会,在举办奥运会成本越来越高的现实之下,雅典赔钱了。

1.2 以企业为主体,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另一种观点认为,奥运对举办城市来说是一种资产,资产的经济性质是经营,企业化经营是奥运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奥运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要进行奥林匹克营销,利用社会上财团来筹集资金,获得资金支持,维系生存。我们知道如果进行企业化经营,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这就要求由市场主体来主导奥林匹克营销。这种观点片面强调奥运的经济效益,从而将奥运 “泛产业化”。这种观念导致的结果是,忽略了奥林匹克运动所具有的公益性意义,以产业化、市场化为由,减少或失去公益性投入,从而使政府职能失位。另一方面,片面强调奥运的经济效益,不考虑、不重视奥运的社会价值,导致了奥运社会价值的失缺与错位,进而对整个社会的体育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如: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尤伯罗斯首创了奥运会商业运作的“私营模式”,在不花政府一分钱的情况下,成功地举办了第23届奥运会,创造了2 .2到亿美元的盈利,把奥运会变成了摇钱树,使得奥运会赔本赚吆喝的历史一直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才宣告结束。洛杉矶奥运会在经济上的成功是空前的,但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缺乏长远考虑,对商业利益过重的考虑危及到奥林匹克品牌的声誉。这届奥运会利用了一切机会扩大财源,如奥运会圣火接力,任何人不论是小偷还是强盗,只要出3000美元,便可高举圣火跑一公里。尽管这做法给组委会增加了1090万美元,却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

1.3 割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关系

在关于体育属性的片面认识方面,还有一种是割裂体育奥运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联系,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使奥运属性的复杂性简单化。他们既承认奥运的事业属性,也承认奥运的产业属性,但是看不到二者之间的联系与融合,认为一种奥林匹克运动要么以提高社会效益为目的,要么就以经济效益为目的。这种观念引发的后果是满足于简单地划分两种不同属性的奥运,在营销中只考虑问题的一方面而不考虑问题的另一方面,从而限制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这三种观点很容易造成了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走向了两种极端,一种是不敢大胆开展奥林匹克运动的多种经营,不愿冒经营风险,只求四平八稳地维持现状。这样也务必会给国家财政造成很大的负担,因为举办一次奥运会的花费,甚至能压垮一个地方的经济和民生。最典型的一次就是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他们先后申办5次,最终让当地纳税人背负了近20年的债务。另一种则是见“利”忘“义”,完全置体育的公共服务职能于不顾,单纯利用奥林匹克运动开展一些非体育性经营来赚钱。这样务必会伤害到公众体育的利益,让奥林匹克运动变成了少数人的商业盈利活动,也会挫伤奥运的持续发展性。

2 分析讨论

从体育的事业性质和产业性质角度,正确认识奥运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于我们加强奥运会的经营管理,确定奥运营销主体,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社会效益持续有赖于经济效益的存在

从体育具有事业属性角度来说,体育事业属性的根本特性是为公众提供服务或产品,换一种说法,即是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造成其他人消费的减少。第一,这种产品的所有权在一般情况下归社会所有;第二,这种产品的价值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第三,这种服务一般是为全体社会成员,因而不具有排他性;第四,这种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这些特点只是从一般意义而言,但从体育的双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看,这就显得绝对化了。也就是说,体育公共产品是人类所共有的资源,应该为社会所有,但并不等于必须由国家政府创造或提供,个人、企业就不创造或不提供服务于社会的体育公共产品。从所有权来说,某一产品是属于个人或企业的,但从其服务对象来说,是面向社会的,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属性,这样的产品仍然是公共产品,或者说是表现出公共产品服务功能的产品。同时,公共产品不以盈利为目的,并不等于不产生经济效益。就体育场馆而言,它可以由个人或者企业投资兴建,只要面向社会开放,就属于公共产品,而社会公众在观看或者进行活动中可能需交纳一定的费用,这种收取一定费用的服务将为这样的场馆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奥林匹克运动是为社会提供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与享受,是体育公共产品的一部分。从我国传统的体制来看,这部分产品由体育事业单位提供。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单纯由事业单位提供体育事务或者服务产品的格局正在被打破:一方面,事业单位本身经济方面力不从心,同时投入与风险是成正比,政府主导奥运的风险性很大,对奥运操作不当就可能殃及国民,将对社会造成很大动荡。随着社会对体育需求的不断扩大,观看和关注奥林匹克运动的人越来越多,相应的它的投资要求就越来越高,政府的奥林匹克营销主体地位也因此受到了动摇,呈现出多元共存的局面;另一方面,现代奥运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商业化、市场化运作的成功案例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它的经济效益。反映在效益上就是社会效益持续发展有赖于经济效益的存在。

2.2 奥运经济效益中渗透着社会效益

从体育的产业属性角度来说,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在讨论体育产业这一概念时,必须注意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体育产品所具有的体育品格,即其中所包含的体育文化精神和价值观;二是体育产品的生产过程与规模,即与其他物质产品的生产一样,也包括它的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以及采用的生产手段和形成的市场占有率。它需要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需要进行成本核算。这主要表现在,体育产业是以体育文化精神、体育价值观念为资源的产业,其产品的构成是依靠对体育文化精神和体育价值观念资源的加工形成的。其中奥林匹克营销也是以一定的体育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为依托。即奥林匹克营销除了对奥林匹克产品的使用价值实用性进行营销外,还有其思想性和价值观包含在其中。奥林匹克运动产业化成功的重要前提就是它有妇孺皆知的、良好的社会形象。正是这个非商业性的社会形象,给奥林匹克运动带来滚滚财源。奥运商业赞助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赞助奥运会树立企业和品牌产品社会形象,增加公众对公司或品牌以及产品售后服务的认知率和认同率,增强与市场目标、市场族群和目标消费者的亲和关系,达到扩大产品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从而获得巨大的商业利润。它还传达了一种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虽然是隐含在其实用性之内的,但却是“体育产品”的核心。没有这种由体育文化精神和价值观而形成的“核”,就不是真正的体育产品,或者说这样的产品就不具有体育品格。也可以这样说,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一样,是按资本运行的逻辑进行生产的,一切都必须按照资本的本性行事,也就是说,要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实现资本的增值。但与此同时,与事业性体育相比,产业性体育承担的社会功能更为复杂多样。由于体育产品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决定产业性体育也必须承担事业性体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它同样对培养人们的体育意识和文化精神负有重要的责任。在某种意义上,由于奥林匹克运动商业化运动作是借助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以及市场杠杆的推动,具有了与广大群众紧密联系的更大的可能性。消费者可以从市场得到自己满意的体育享受,从而有利于一定的体育文化和价值观在消费者中传播。另外产业性体育还承担着更多的社会功能,主要是作为国民生产的一部分,直接体现经济发展的程度;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生产方式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对增强体育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实力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奥运会的经济效益中渗透着社会效益。

3 融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谈奥林匹克营销主体

把体育区分为事业性体育与产业性体育,是我们在理论上对体育认识的升华。但是,注意到二者之间复杂的关系才是我们理论的成熟。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事业性体育与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的产业性体育二者并不是截然划分、泾渭分明的,而是相互包容、相互交叉、共存共生的。我们对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必须做进一步的分析,以至于更好地把握奥林匹克营销的主体。

3.1 奥运的可经营性和营销的复杂性

奥运会主要是满足全社会甚至全球人们的体育娱乐享受需求,因此它应该由政府主导。但是,奥运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具有经营性意义。一方面,由于它们的容量有限,因而在服务对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功能饱和,不能再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形成“拥挤”现象,为此,必须采用一定的手段加以限制,这种限制的有效方法就是经济手段,以此来调节接受服务的“量”。另一方面,奥运服务设施本身具有可经营性,它们通过经营可以提高设施提供服务的质量,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不论其经营成分有多大都不能改变其公共服务的性质,不能使奥运成为单纯牟利的工具。但又由于奥运市场经营内部的复杂性。一方面,它承担着继承并延续体育精神文化的功能和提高公众的体育意识的社会职责,这些领域必须由政府承担主要责任,但并不排斥在一定的程度上由社会资本进行资助或运营;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进入市场的,如奥运圣火传递等。所以我们要正确地对待不同的一面,我们要注重保持奥运公共服务的社会基本职能,如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新闻、出版政策、管理条例等来对它们进行政策调控,特别是诸如新闻、理论等重要栏目,必须保证其有正确的导向,能够表达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体育精神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对于其能够进入市场的部分也要进行剥离,使之能够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参与竞争,增强自身的发展活力。

3.2 奥运营销的企业主体性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对市场经济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对于具有高度经济效益的奥林匹克运动,它的营销主体主要还是各种企业,其发展应以市场为主导,即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决定项目、参与竞争,这样才会使奥林匹克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更有效的提高它的经济效益。政府将部分奥运营销主体权转让给市场主体,让市场对奥运进行经济操作,但由于奥林匹克运动涉及体育文化与意识形态、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等对于体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社会发展与人类需求的发展具有根本性影响,因而政府必须对体育营销主体的选拔进行适度的限制。同时为了保证体育资源不被其他社会经济资源所占用或流失,政府拥有奥运所有权和监督权,它的功能主要是宏观调控,即不直接介入具体项目和具体项目的经营,而是通过制定政策和相应的法规来调控,特别是对于体育的核心价值层严格把关。任何获得营销主体权的企业应当经过政府的审核。使奥运营销主体表达积极的、健康的文化观念,尤其应当为弘扬体育精神做出贡献,主要是通过体育价值核心内化营销核心,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奥运的市场影响力,而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违背奥运的核心价值。但政府也不能把关口拔得太死以至于市场主体的营销主体权名存实亡。

4 结论与建议

奥林匹克运动既有鲜明的社会公益价值也有潜在的商业利益,早期的奥运组织者们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一届又一届,锲而不舍,借此举办城市也应试图采用经济杠杆来撬动这个日益庞大的怪物,将其经济能量释放出来。

4.1 构建政府、企业、奥组委的三元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政府是廉洁、透明、勤政、高效的公共管理者,企业是奥运财富的生产者和服务的提供者,奥组委则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媒介,承担着大量的奥运事务。

4.2 充分认识奥运市场化运作,以企业为主体来充分开发奥运的经济效益,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来提高奥运经济的活性,围绕体育的核心价值开发奥运营销的深度和广度。

4.3 考虑长远利益,将奥运与城市远景规划结合起来,与全民体育、全民健身结合起来,弘扬体育精神。借助媒体的力量,加大对中国和北京的宣传力度,以带动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相互协调发展。

4.4 政府对于营销主体的选择要严格把关,扮演好奥运的宏观调控者角色,应加大监督力度,从建立规章制度角度出发来约束奥运营销主体的营销行为。建立监督工作的组织机构,设立监督审计机构,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等来保护奥运的社会效益不受损失及知识产权不受侵害。

4.5 政府应适当控制奥运市场营销开发的商业化气氛但不能压制它的商业化发展,尽量扮演防守者和守卫者的角色。让企业充分发挥它的经济灵性,充分挖掘奥运的经济效益来为我国体育的后续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越川, 李婉祯. 奥运会的营销发展及策略[J]. 理论学习与探索, 2003,(2):69-80.

[2] 张玉超, 孙思哲. 2008年北京奥运会市场开发计划的营销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4,(4):29-31.

[3] 黄仕美 等. 现代奥运会市场营销综述与2008北京奥运会市场开发[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2,(5):115-117.

[4] 杨帆. 奥林匹克带来什么?[N]. 中国经济时报, 2001-07-17.

[5] 北京奥运摇钱树无底洞[N].今日中国 2004.26-29.

[6] 洛杉矶大赚奥运钱[N].经济月刊. 2000.22-23.

[7] 任海. 论奥林匹克运动的产业化[J]. 体育与科学(南京), 2000,(5):1-6.

[8] 斯特德曼・格雷厄姆 ,等. 体育营销指南[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 2003: 26-38.

[9] 雷鹏. 现代奥运会商业赞助特征的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2):21-23.

[10]张玉超. 中国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J ]. 体育科学 ,2003 ,(2) :43-49.

[11]邹建锋. 奥运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N]. 财富智慧, 2005: 72.

第7篇

随着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经济界和体育界对奥运经济影响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广泛讨论,形成了许多对策性建议。经济界主要是从如何利用奥运商机、体育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中的作用等总体角度进行讨论;体育界则更加关注于如何利用和扩大体育消费、健全体育市场等角度提出对策。然而,这些讨论大多属于不同部门的对策性研究,缺乏一个共同研究基础;而且,不同研究成果之间很难相互比较。因此,所提出的经济影响很难测量。这说明,目前对奥运经济影响的研究尚缺乏一个可以和其他国家进行综合比较的理论体系和评价标准。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外经济理论方法,特别是投入产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对奥运经济影响的分析更多地是从奥运会的收入与支出、投入与产出的角度出发,利用投入产出方法比较测量奥运经济影响的范围和大小,并在与以往奥运会相互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经济预测[1,2]。

本文的研究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在北京市2002年投入产出表和相关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结合2008年奥运投资方案,以新增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估测北京2008年奥运会给北京带来的整体经济影响和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第二,根据北京市2002年投入产出表,比较2008年奥运会投资对北京相关产业的影响程度,从而分析北京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本研究的意义:从国际比较和北京市实际情况出发,以2002年北京投入产出表和统计数据为基本依据,详细测量奥运会给北京带来的经济影响;便于从客观角度分析影响奥运经济的各种因素;便于同国外奥运经济的研究进行比较;使未来提出的相应产业政策建议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 奥运会对北京经济的直接影响分析

举办奥运会的经济影响主要是通过2002—2008年的奥运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带动的。这些支出包括直接支出和间接支出两个部分[3]。其中,直接支出包括:奥运会运营支出、奥运场(馆)与相关设施建设投资支出、新增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支出;间接支出则是指与奥运紧密相关的投资。由于在测算中间接支出是奥运预算之外的项目,因此,在本研究中将只集中在对直接支出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与此同时,奥运支出经济影响按照已经成熟的经济理论分为首轮直接影响和新增投资乘数带动的引致影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们研究的对象限定于举办城市——北京市本身。因此,必须首先明确北京奥运投资流向京外地区的投资漏损率。在此基础上按照经济学理论和奥运经济的特点,我们将主要围绕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GDP、就业和涉及的核心产业展开分析。

2.1 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GDP增长贡献的分析

根据北京2002年包含132个投入产出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和相关统计[4],我们可以计算奥运直接支出对北京GDP首轮影响的方法。首先, 通过分析北京近年的统计资料,计算出在北京的投资中流入京外经济的比例,即北京投资的漏损率;其次,从奥运直接支出中扣除掉京外支出的部分,得到北京奥运支出京内实际发生额;然后,按照京内发生额与(1—漏损率)的乘积, 计算得到北京奥运直接支出对首都经济的首轮增加值影响;最后,根据对北京投资乘数的测算,计算得到北京奥运支出的引致影响。

2.1.1 京内运营总支出中流出京外的漏损率

用流出北京的支出(产品和服务的净进口)除以最终消费与资本形成总额的和就可以得到消费和投资支出流出北京的比例,我们称之为漏损率。我们对1980年以来各年份的产品和服务的净进口和总支出额的对比关系进行了分析,以最近几年漏损率的平均值来估计未来几年的情况。根据1998—2001年的相关数据(表1),由于对于漏损目前尚没有理论上的相互关联,因此我们平均计算出这4 年的平均漏出率为10.94%,以此估计后期情况。

表1 1998—2001年总支出中漏损状况一览表

(亿元)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最终消费

809.82

954.14

1221.33

1467.71

1699.81

资本形成总额

1396.40  1562.16  1517.38

1775.30

2010.02

产品、服务净进口 159.91

305.84

259.95

397.36

497.12

漏损率(%)

7.25

12.33

9.49

12.25

13.40

资料来源:1999—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2.1.2 各奥运直接支出的首轮增加值计算

从奥运支出的结构来看,不同类型的奥运支出中在北京和在京外的比例不同,下面我们分别测算不同类型奥运直接支出在北京支出的部分,再由第一步算出的漏出比例,得到每种支出的增加值影响。

从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全部与奥运会直接相关的新增支出来看,按照京内发生额与(1—漏损率)的乘积, 计算得到北京奥运直接支出对首都经济的首轮增加值,并按年汇总为表2。

表2 3类奥运直接支出的首轮影响状况比较一览表

总支出额

首轮GDP影响

(亿元)

(亿元)

运营费支出

117.35

99.33

3.43

场(馆)、设施建设支出

280.00

249.37

8.62

新增基础设施支出

1068.70

951.78

32.87

合计

1466.05

第8篇

[关键词] 奥运 效应 影响 经济

当今的奥林匹克运动已不仅仅是一种体育竞技行为,更是一种商业与经济行为,她对举办城市的经济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奥运经济的辐射功能极大地拉动了经济增长,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崭新形式。同时也是一种长期的效应,这种效应不会随奥运会的结束而终止,至少会持续2年~7年,这种持续的效应即“后奥运效应”。它对举办城市各相关行业的经济影响,才是奥运会的最大受益群体,也才是做大奥运经济的根本。 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对于北京来说,是一个发展的契机,而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如何借奥运促经济,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2008年,奥运的圣火将来到中国。如何让奥运会的后续效应为中国的经济造福,后奥运效应对北京城市的经济究竟造成多大的影响?北京奥运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发展中国家、人口大国、经济转轨、东方文化)和北京特殊的市情(世界闻名古都、特大型城市、中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下举办的。因此,我们既要研究奥运对举办城市经济的一般影响,也要研究奥运对北京经济产生的特殊影响。这些特殊影响将会放大奥运的经济影响范围和影响深度。因此,我们可以把奥运对经济的影响区分为一般影响和特殊影响:所谓“一般影响”,是指奥运会在任何国家或地区举办都可能产生的影响;所谓“特殊影响”,是指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所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与北京的现状和发展目标有关,与中国的国情和改革取向有关。如果奥运会在其他国家或地区举办可能不会产生这些影响。本文就从一般到特殊这两个角度来分析“后奥运经济效应”对2008 年后的北京所带来的一系列的影响。

一、后奥运效应对北京经济发展的一般影响

1.对举办城市就业增长的影响

奥运会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举办城市的就业压力。就业增长包括长期就业增长和短期就业增长两个部分。举办奥运会创造的就业机会多是短期的就业,奥运会举办完以后有些方面的工作就会消失。但通过举办奥运会仍会创造更多的长期就业机会,主要体现在以下的行业和部门:一是奥运会所需工程建设在奥运会之后永久使用需要专人管理、运行带来的就业;二是举办奥运会极大地改善举办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为城市吸引更多的新投资,这些投资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三是举办奥运会要求参与奥运会工作和举办城市市民进行相应的教育、培训,从而提高了人力资本,增强了竞争力,增加了就业机会。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这些人才受教育多年的目的之一就是有一个好工作,获得良好的经济收入。因此工资过低的工作对这些人没有吸引力,而工资过高就会提高用人单位的成本,减少利润,这使得用人单位倾向选择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式,使就业人数不可能大幅度提高。举办奥运会也是如此,奥运会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高科技的广泛参与,无论是建筑业、制造业,还是信息产业等等都是如此。这说明举办奥运会对增加就业方面的影响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我们就应重点定位在这样的行业:即在奥运会举办后仍旧能够因举办城市本身吸引力的增加而带来新的投资而引发的就业。

2.开发社会资源,完善市场机制

通过举办奥运会可以开拓市场资源,拓宽融资渠道,丰富管理模式,将带动金融实业、建筑产业、建筑材料和设备产业、科技产业、环保产业的全面发展。例如,通过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的项目法人招标,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新的社会公益项目管理和投资运作体制,吸引了有实力的多元化经济实体参与项目的建设,打破以往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经营、经营亏损、财政补贴的旧体制模式,搭建了政府、企业、金融、法律机构之间的信用建设桥梁。而且也对北京、奥运会场馆和相关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在确保项目法人招标顺利实施的同时,让国外企业了解了北京,了解了中国,为体育经济的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对举办地GDP 及相关行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GDP 指的是一国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国家统计局在“十一五”(2006年~2010年)规划期间GDP 增长趋势的预测中,认为2008 年北京奥运会将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与举办奥运会密切相关的行业主要有建筑业和旅游业等。实际上制造业与奥运会也密切相关,各种建筑材料、各种仪器设备的制造等等,都需要制造业的大量投入。这些行业与奥运会关联较大,奥运会对这些行业产生的影响也最为明显,它们的发展才促进了最终GDP 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由于建筑业,通讯行业等相关行业的需求,因此对制造业产生大量的需求,这种需求无疑会给北京市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刺激。与此同时,对建筑业和制造业大量的投资,极大地促进本行业发展的同时,还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这将进一步带动北京在此行业的进步。等等这些都将对北京的经济发展产生极其积极的作用。

二、后奥运效应对北京经济发展的特殊影响

1.对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影响

北京申奥成功不久,中国又成功地加入了世贸组织,相继又成功的取得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东亚运会的举办权。应该说,几者的结合并相互作用,将对北京、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开放的政治、经济体制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快了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及相关制度的变革。这种制度变革为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证。

北京在进一步改革开放、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处理好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古都风貌保护的关系,重视首都的文化建设。北京的城市规划一直保持以故宫为中心,统一轴线,两翼对称,整体为方正的棋盘式格局。这种布局凝聚了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理念和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2008年后的北京成为了代表中国最高文化水平的城市,开放的“人文理念”贯穿到整个城市的建筑群,神秘与现代并存的东方古都定将会以其独特的民族魅力,坚实的人文基础,聚集世人的目光,促进北京的改革开放,使2008年后的北京成为世界经济交流、文化交流的中心。

2.对北京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实现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并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这其中,城市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而城市现代化涉及城市方方面面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人文素质现代化等方面内容。

中共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在2008年提前两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里指的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北京现代化的总体步伐应当走在前列,反映现代化的主要指标至少应居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前三位;二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现代化实现程度的主要指标,北京应当实现或接近达到;三是反映城市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其实现值应当超过90%,不然就不能称为基本实现。

应该说,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为跨入新世纪的北京提供了一次千载难逢、加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客观的讲,奥运会结束后,举办奥运会的后续效应仍将在此后2 年到7 年内发挥作用。2008年后,奥运因素会继续对北京城市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再经过12年努力或更长时间,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预计到2020年,北京市的各项指标将全部达到现代化标准。

3.对北京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产业是同知、同类企业的集群,而企业的投资经营受市场导向。对于奥运会举办城市而言,在奥运契机的作用下,产业投资规模和产业总量有望得到迅速的提高。奥运本身除了促进产业总量扩张,同时也将会推动北京产业链条的有序完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据国家信息中心2005年5月23日的预测报告指出,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测算,1417.31亿元奥运投资在奥运期间将拉动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多增长87.83亿元,相当于2.07个百分点。正是在奥运投资的带动下,北京市经济结构未来几年将继续得到优化和调整,产业实现合理和均衡的发展。如在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奥运对北京市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奥运提高了居民收入和消费的预期,增强了外商在北京的投资信心,提升了第三产业内部市场化程度。而就奥运本身而言,不论是奥运赛期服务还是赛后场馆的开发,奥运会无疑都会为北京城市的服务业、文化体育、会展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从而增加第三产业在地区经济总量中的份额。

参考文献:

[1]刘淇:北京奥运经济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第9篇

北京朝阳门外大街,与此地林立的写字楼相比,中体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招牌不大,但小楼里洁净整齐,透出这家公司的严整规范。虽然已不再担任董事长职务,但魏纪中仍然在这里拥有自己的办公室。他名片上如今的头衔是“名誉董事长”和“总裁特别顾问”。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现在的工作内容就是非正常决策的顾问,处理危机的。”

采访魏纪中,你甚至无须多发问。抛出“奥运营销”这个词,他就可以滔滔不绝,思路和语言一样闪转腾挪。他喜欢说自己“没有理论,只有观点。”一个上午的时间,听他一个又一个的观点跳跃,而这些,都来自于他的生活、他的学习和他的思索。

有个问题必须要搞清楚,奥运经济,首先是奥运的,还是经济的?

应当说是经济的,所以首先要遵从经济的规律,奥运只是一个载体而已。一句话,体育人做经济,成功率是低的,经济人做体育,成功率是高的。可以到各大展会看看,有成功的,不多。不成功的相对多。世界上大的做体育的公司都是做经济的。不是说体育人不能做经济。我本身也不是做经济的,我花了?年的时间了解这个,研究这个,甚至要比我在体育界呆的40年了解得多。

经济和体育相差很多,在经济上拿金牌要难得多。由体育转入经济时,我在家闭门思索三天,扭转思想,看书,就是为了悟出道理:决不能用搞体育的方法来搞体育产业,你首先承认自己不懂经济然后再学习,光学习还不行,更要找机会锻炼。体育是一种科学,经济也是一种科学。体育是经验性的,所以贬值慢;经济贬值很快,理论不适用后很快被淘汰,这就需要转型。

每个赞助商的奥运营销做法都是不一样的。现在很多给企业营销开的“药”,一你吃不死,二你也吃不好

每一个奥运赞助商,无论是国际奥委会的TOP合作伙伴还是国内的公司,奥运营销的做法都是不一样的。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的广告公司和公关公司,还有很多书,我也看了,但他们并不懂,还是用体育营销的做法来代替奥运营销。

奥运会跟世界杯的做法完全不一样,奥运会赞助的最大特点是没有广告。赞助商出了这么多的钱却拿不到广告,一定有他自己的想法。否则,为什么企业还要做呢?奥运营销有其特殊点,赞助商都有特定目的,不简单就是进行广告宣传。因为广告宣传达不到什么效果却投入过大。

曾经有不少公司想请我做奥运营销方面的策划,我说我做不了。为什么,因为你必须要让我知道你公司的情况,企业的情况,还有企业文化是什么,追求的目标又是什么。因为这种策划很难做,时间的因素,空间的因素,都很难把握,这就要求具体个案具体分析,才能达到双赢。

赞助商能做什么?更需要弄清楚的是他们要做什么,想做什么。企业需要特效药,但之前你要告诉我你有什么“病”,我才可以给你开药方对症下药。现在的很多“药”,一你吃不死,二你也吃不好,不能解决问题。处在这么一个阶段,双方都很困惑,因为谁也不了解谁。

奥运文化的精髓融入企业,就是要给人一种“这个企业是有文化的”的感觉

企业产品里有文化的元素,企业是有文化的企业,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企业它至少不会造假,不会骗人,不会偷工减料。是否能够满足更多人的需要,要靠文化而不是靠宣传。传达文化的广告,不采用狂轰滥炸式的方式,虽然那样你可以取得一时的影响,但是也会很快消失。“标王”就给人暴利的印象,人家会知道买你的东西不划算。奥运文化的精髓融入企业,就是要给人一种“这个企业是有文化的”的感觉。

第10篇

Tian Luyang

(①Institut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 066000,China;②Qinhuangdao Gangcheng Branch of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Qinhuangdao 066000,China)

摘要: 北京奥运会后,大量奥运场馆面临再利用。文章将归纳这些奥运场馆的特性,对其成为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进行必要的分析,并讨论奥运会后奥运场馆的性质、功能及未来的运营模式和运营状况。

Abstract: After Beijing Olympics, many of the Olympic Venues are facing the problem of re-using. This article will summarize characteristics of them and then analyze whether they belong to public products or private products. Finally,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character, function, operation mode and operation status of the venues.

关键词: 奥运场馆 准公共产品 拥挤 价格歧视

Key words: Olympic Venues;quasi-public products;crowded;price discrimination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129-02

0引言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结束后,北京市将出现大量奥运“遗留”场馆,这无疑是北京奥运会留给后世的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但运用好这笔财富,使之继续发挥功能却并非是一件易事。我们必须对这些场馆的性质、功能及未来的运营模式和运营状况进行足够的分析。

1对奥运场馆的分类

本届奥运会的各个场馆主要是由国家出资建造的,应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但是,在奥运会结束后,这些场馆是否实行民营化,抑或是成为纯公共产品还是准公共产品,这应当按照奥运场馆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按照微观经济学对公共产品的定义,可以得出表1的图表。体育场馆普遍具有竞争性,考虑到北京市的人口规模、体育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状况,奥运场馆应具有更强的竞争性。与此同时,由于所有场馆均可以在低管理成本的条件下收取门票,所以奥运场馆具有很强的排他性。所以,大部分奥运场馆应属于准公共产品。所以笔者认为,在奥运结束后,绝大部分奥运场馆应成为准公共产品,少部分奥运场馆成为私人产品。②

1.1 准公共产品绝大部分奥运场馆由于规模巨大,投资量极大,在短时间收回成本,所以难以民营化。这些奥运场馆还能够在为公众提供体育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获得部分收入,所以将成为公共产品。同时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定义,这些奥运场馆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因而自然成为公共产品。③

由于奥运场馆的正外部性,所以一部分场馆将带来产品和服务的供不应求,最终形成无谓损失。如图1。

图1中D为社会需求曲线,d为消费者需求曲线,s为公共产品的供给曲线。E1理想状况下的均衡点,E2为实际均衡点。相应的实际供给量Q2也小于理想的供给量Q1,形成三角形的无谓损失。所以将奥运场馆的产品和服务从Q2提高到Q1,单靠市场是不行的。必须通过政府扶持,使民众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产品和服务,从而达到有效率的均衡点。

但应当注意到的是,公共产品会出现供不应求,产生“拥挤”,最终公众的福利会因拥挤成本的增加而减少。具体到本文的情况,奥运场馆可能会因过度拥挤影响到使用者使用效果,如图2。

L1为拥挤线,L2为容量线。这两条线之间的部分为可以忍受的拥挤状况。当Q0时,达到奥运场馆的最大容量。最大容量仍小于极限容量(即容量线与X轴交点),但此时随着人数的增加,拥挤成本已高于消费者剩余,所以使用者人数不再增加。此时需求曲线D与供给曲线S的交点E*即为均衡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由于奥运场馆所具有的公共产品的特殊性,可能会出现使用不足和拥挤现象。即先后出现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如图3。

针对这种状况,应当运用价格杠杆进行调解。鉴于其准公共产品的特殊性,奥运场馆的定价应当主要以调控供求为依据,根本目标是避免消费不足和过度消费。

1.2 私人产品部分奥运场馆在奥运会后依然具有民营化、从而最终成为私人商品的可行性。这部分奥运场馆应主要为投资较少,易于赢利的场馆。对于这类场馆,可以基本按照市场原则进行经营,如图4。

因为这类奥运场馆已成为私人产品,所以已经不具有正外部性。设任意两个预算约束县不同的消费者,其需求曲线为D1、D2,公共的需求曲线D,与供给曲线相交,得到均衡点E*。但其比照一般的私人产品仍然有所不同,这一点将在下文论述。⑥

2影响奥运场馆经营的要素

笔者认为,奥运场馆的供求具有一般产品的共性,也具有其特殊性,这里将分开论述:

2.1 一般特征

2.1.1 效用效用是消费者自身的一种主观感受,正是消费者对体育活动引致的体育场馆的需求才带来了奥运场馆的正效用。

2.1.2 弹性可以说,体育场馆的建设乃至整个奥运会的举办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国民经济的发展扩大了体育的影响力,也改变了体育活动(包括奥运场馆需求)的收入需求弹性。同时,不同的体育项目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其需求收入弹性也有所不同。较高消费的体育项目拥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消费的体育项目拥有较低的需求收入弹性。这也将导致不同项目奥运场馆的需求收入弹性的不同。

2.2 特殊性

2.2.1 成本组成一般经营项目的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但奥运场馆有所不同,奥运会已经留下了各个奥运场馆。所以,在以后运营中,奥运场馆的成本将主要是各种维护费用,包括奥运场馆维修、管理人员工资、清洁成本、、水电费用、场馆宣传等。

2.2.2 形象的特殊意义奥运场馆不仅是体育场馆,在奥运会结束后,它依然将作为奥运精神的承载而继续存在。因而不论是作为准公共物品由国家继续经营的奥运场馆还是民营化的场馆都将受到国家特殊的管制,这也是应当的。

2.2.3 偏好对体育产品的偏好相对于其他产品会更加强烈。因而,在预算约束可以承受的前提下,价格的提高并不会明显减少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这对于奥运的相关产品尤其适用。在奥运场馆经营中,这一点应得到重视。

2.2.4 有限资源的分配奥运场馆在软硬件条件上都是国家相关体育项目的一流场馆。因而一定会有许多官方的体育训练和体育比赛在奥运场馆进行。这就会使奥运场馆成为一个纯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的混合体,在奥运场馆经营中必须进行合理的分配。

3经营模式的提出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奥运场馆未来的经营模式应是以准公共产品为主,民营的私人产品为辅。对于规模较小、比较具有盈利潜力的奥运场馆,应当鼓励其进行民营化。同时,如上文所述,鉴于奥运场馆的特殊性,应当在私人经营的前提下加强政府监督。对于成为准公共产品的奥运场馆,也应当将其非场馆部分(场馆物业清洁、赛事演出承揽和安排、场馆橱窗柜台的经营、场馆易耗品的采购、场馆户外广告经营)进行外包,实现部分民营化。⑦两种模式最终都是为了实现管制与竞争兼容下的效率最大化。其判断标准应当主要包括:

①奥运场馆正常运转,避免以往许多主办城市奥运场馆荒废的局面;

②奥运场馆经营者盈利,尤其是私人投资者收益;

③推动北京市体育产业的发展;

④推动民众体育事业发展;

⑤弘扬奥运精神。

4政策性建议

4.1 扩大价格歧视利用需求弹性和偏好的不同,通过歧视获得更大收益。奥运场馆在经营中可以根据消费者年龄制定不同价格,也可以将时段区分为黄金时段和优惠时段。

4.2 扩大经营主体,拓宽市场准入鼓励奥运场馆民营化和部分民营化。⑧

4.3 限制政府管制推动在奥运场馆经营中政府管制的规范化,加强监督,促使政府管制的有序进行。

4.4 推动奥运场馆中的经营性产品和服务价格的市场化。

注释:

①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P187.

②相信其中一部分奥运场馆将成为供职业运动员进行训练的基地,成为纯公共产品.但鉴于其极少会有民众参与,本文将不再讨论.

③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P189.

④吴超林,杨晓生.体育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P244.

⑤吴超林,杨晓生.体育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P242.

⑥见本文第三部分2.2.

⑦吴超林,杨晓生.体育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P254.

⑧余池明,张海荣.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P179.

参考文献:

[1]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第一版.

[2]吴超林,杨晓生.体育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一版.

[3]余池明,张海荣.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4年5月第一版.

[4]柳伯力,李万来.体育产业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体育发展战略;奥运战略;全民健身;体育社会

论文摘要: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内涵与奥运战略地位的确立,处于一种长期的良性互动关系之中。奥运战略是体育战略调整的重点内容,其实施过程体现了我国体育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正确性,丰富了体育战略研究的理论体系。同时,两者的相互作用与渗透亦获得了新的释义。

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和考察体育现象,是体育实践学科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体育发展战略作为一个清晰的命题,一方面立足于对我国体育运动理论的整合,另一方面,它将我国体育实践纳人了宏观调控的轨道。由于体育自身发展的多元性质,使得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商业化运作超越了原有理论的框架。许多科学家和学者预言,在21世纪我们将迎来体育时代,这是继网络时代之后的一个全新的生物工程时代,体育作为该时代的重要标志,面临着对其自身发展的抉择。在这个意义上,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涵。在我国,奥运战略现已进人了全面实施的新阶段,战略的新调整新部署成为了我国体育发展战略决策的核心内容。体育运动与发展战略之间呈现出相互促进、相互追赶的态势。笔者认为,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基本符合了中国体育运动的国情,经历了研究报告论证、指导思想的确立、全民健身战略与奥运战略的协调发展等循序渐进的过程和环节。其间,奥运战略的渐次展开,集中表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体育行业中形成了一个良好开端。

一、体育发展战略的内涵

在体育的社会化进程中,采用产业化和商业化运作方式,使体育行业的社会广延性特征取得了与竞争性特征相对等的地位。对体育社会化的理解是研究体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

体育社会化研究使体育与社会建立了一种良性关系,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体育社会化在这里意味着体育活动不仅是单个人所表现出的特殊活动,而且作为一种具有社会民众基础的文化活动,它已广泛作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存在,并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第二,社会亦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各种社会力量及各种社会形式来直接对体育的发展、组织、体育的总目标和任务进行规划、决策和参与,使体育成为社会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我们对体育社会化的关注,只是停留在第一层面含义的认识上。实际上,体育发展规模、水平和体育所具有的社会职能的发挥,都与体育社会化的第二层面含义密切相关。体育改革发展及运作的不同方式也是从第二层含义中延伸出来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体育发展战略渐趋体系化,主动适应社会的要求,其内涵日益丰富。

体育发展战略就是通过对体育运动的全面分析、判断和科学预测,对体育运动发展作全局的筹划与指导。体育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体育运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不仅出于社会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出于体育运动自身特征的本质要求。其一,体育运动的主要特征即在于它的社会广延性。显然,如果缺乏对体育运动内外部环境的全面考察,就不能准确地把握体育运动发展的规律,对体育运动发展前景没有科学的预测,就无法制定正确的体育发展战略,这样以来,体育运动的目标将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其二,竞争性作为体育运动的重要特征,也对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提出了内在的要求。一般地说,只有在正确战略的指导下,才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充分发挥应有的竞技战术水平,立于不败之地。

以上两方面是对体育发展战略必要性的审视,在其实践的可能性和作用方面,研究的视野也十分开阔,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体育发展战略对体育实践活动具有前瞻作用。作为一种战略性的决策,体育发展战略的任务非常明确,即确立体育运动未来发展的目标,并拟定达到目标的相关的策略。从我国现有的体育战略步骤来分析,时段划分在5年左右,各阶段战略目标十分注意衔接,体现了目标与对策的统一,它为体育运动的发展绘制了一张宏伟可行的蓝图。第二,体育发展战略对体育领导的管理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它要求我们体育领导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遵循体育发展战略的具体方案和计划,这样才能领导和发展体育事业,使其不断进步。第三,体育发展战略对于调整和优化社会发展的人才结构起着积极作用,体育发展战略具体的实施者是社会公众和公民个体,以人为本的观念逐步融人到战略目标体系中,有力地推动了全民素质的提高。

二、奥运战略实施的意义

奥运战略是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同时,它亦属于奥林匹克学研究的范畴。奥运战略的实施过程直接引发了具有学科特色的“中国奥林匹克学”的诞生。因此,奥运战略既是我国体育改革的关键性选择,又是当前中国体育管理理论和体育创新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特殊的个案。奥运战略实施的意义丰富而深远。

首先,奥运战略确立的过程体现了我国体育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正确性。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中陆续出现了许多颇具价值的成果。1984年,全国发展战略、体育改革会议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以理论研究成果的形式公布了《200()年中国的体育》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会议正式提出了奥运战略,从而为我国发展竞技体育确立了奋斗目标。1985年,全国第一次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在青海西宁召开,大会研讨并确立了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即“从实际出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实现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对于迅速提高我国的体育水平并在世界体育中寻找强国的位置起到了决策和导向作用,从而为奥运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政策基础。1987年在北京密云县召开了第二次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强化了建设体育强国的观点,并首次提出了“全民健身战略”与奥运战略协调发展的决策思路。其次,《奥运争光计划纲要》进入实施阶段,它充分考虑到竞技体育的特点,以奥运会的周期来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计划,并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奥运争光计划”科技工程,它发挥科技对竞技运动的支持和保证作用。在1990年召开的全国第三次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和1992年召开的《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体育》专题讨论会上,奥运战略进一步向申办奥运的目标发展,使我国的体育发展战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证实体育战略实施的科学性和可预测性。

其次,奥运战略实施不仅丰富了体育战略研究的理论体系,而且使真正意义上的奥林匹克学在中国走向了学科化。1988年,我国召开了首届奥林匹克学术讨论会,同年《体育与科学》杂志倡导在中国建立奥林匹克学,这是提出全民健身战略与奥运战略协调发展的第二年。 1993年《奥林匹克运动》一书作为体育学院的通用教材正式出版,从此结束了我国体育高等教育没有奥运相关教材的历史。正是在这个时候,奥林匹克、奥林匹克运动、奥运会、奥林匹克学等相关的概念才逐步纳入了学术研究的视野。如果说,奥运战略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学科研究的突破,那么,奥林匹克学研究的意义又将我们的思维推进了一大步。它不仅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奥林匹克的时代价值、有助于中国人更好地实践奥林匹克理想,而且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当今世界体育的先进水平。奥运战略使奥林匹克的思想内容、组织体系、竞技模式、文化标志、社会功能研究进一步专题化、独立化。

最后,奥运战略实施的成功经验将成为体育管理和体育创新理论研究的一个范例。笔者认为,对奥运战略进行单一的学科模式研究意义不大。如果从与奥运战略相邻的学科去比较和考虑,我们不难发现,奥运战略还对体育管理和体育创新等学科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方面,奥运战略有利于体育管理目标的量化和规范化,有利于开启体育创新思维的新形式。另一方面,奥运战略实施间接地促进了体育管理学和体育创新学学科体系的形式。 三、体育发展战略与奥运战略的互动作用

尽管奥运战略与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作用范围和环节不尽相同,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我认为,体育发展战略与奥动战略始终处于互动状态。两者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1980年至1984年间,我国确立了“侧重抓提高”的体育战略目标,竞技运动的水平迅速提升。由“侧重抓提高”方针再顺利地过渡到奥运战略,体现了我国体育发展战略调整的主动和及时。在这一点上,体育发展战略为奥运战略的实施指明了方向。“侧重抓提高”方针的提出,不仅加速了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而且还以竞技体育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了体育所具有的社会职能,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奥运战略提供了社会基础。此外,奥运战略成为了体育发展战略体系强有力的支撑。1987年在全国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上提出了“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在实践中协调发展”的目标,这一战略目标是奥运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要作出回答的问题,它是关于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以及体育其他方面关系问题在理论研究上的一次大碰撞。由此,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被确立为体育发展的一个始终必须坚持的原则,在贯彻协调发展的战略原则时,还应有效地克服重竞技体育、轻大众体育的倾向。奥运战略在更高的层面上,使体育事业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之间的发展协调起来,并在体育内部各子系统协调发展的方向和决策上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第12篇

>> 论NBA的成功营销对中国体育产业的启示 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变革对中国体育组织管理的借鉴 现代奥林匹克理论的缺陷与中国体育文化的补位 论我国体育电影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不适应问题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对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的继承与发展 试论入世后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浅谈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美国体育产业发展给中国的启示 中国体育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奥运经济对中国体育产业的影响 论加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必要性 论新时期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困境与突围策略 对奥林匹克品牌营销的研究 对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思考 体育产业新政背景下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 奥林匹克运动与世界体育的发展 中国传统民族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和谐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现代学校体育的影响研究 德国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⑥ 张念祖.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运动品牌营销发展策略探析[D].西安体育学院,2012.

⑦ 潘志翔.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营销策略研究[J].大家,2011,10:170.

⑧ 焦献策.浅谈体育广告文化的渊源[J].民营科技,2012,03:108.

⑨ 赵永军.体育品牌奥运营销战略研究――以伦敦奥运会中国体育品牌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06:14-17.

参考文献:

[1]焦献策.浅谈体育广告文化的渊源[J].民营科技,2012,03:108.

[2]赵永军.体育品牌奥运营销战略研究――以伦敦奥运会中国体育品牌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06:14-17.

[3]周海斌.“尤伯罗斯”模式与九运思维[N].信息时报,2000-07-28A08.

[4]张念祖.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运动品牌营销发展策略探析[D].西安体育学院,2012.

[5]潘志翔.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营销策略研究[J].大家,2011,10:170.

[6]王庆龄,张昊民.我国体育用品品牌奥运营销研究[J].经济论坛,2008,17:92-93.

[7]胡芳豪.全媒体时代体育广告的营销新策略[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29-30+40.

[8]崔乐泉.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一)[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