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研究生复试自我介绍

研究生复试自我介绍

时间:2022-10-27 02:35:25

研究生复试自我介绍

第1篇

My hometown is a small village in JingZhou. The villagers are mostly farmers, who are warm-hearted and friendly, but a bit conservative. But I grew up in a quite open family. Although my parents are common workers, they are open-minded. They tried their best to give me a good education, and they respected my opinions. It is really not easy for me to come so far.I didn’t expect this journey would have been so hard when I started preparing. I thank my parents for their love and care. If I am lucky enough to be a student of this great institute, I will try my best to develop my abilities in related aspects and try to be a qualified graduate. That is the best reward for them.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Hobbies:I enjoy long distance jogging.Coz it not only helps me to keep fit,but exercise my stamina.What is more important,it helps me to get relaxed and offers me a great chance to temporarily get away from my academic workload.

 

Why do you choose this major?

I think that mathematics is the foundation of computer science.I prefer to computer science,because I am really interested in it,that is really beneficial and useful to the society.Besides,I am just an ordinary student,striving to make my own future,it has a promising future,and I do enjoy the sense of achivement when I work out a problem by programming.

 

Why do you pursue a Master’s degree?

With a Master’s degree,there is a lot more preferable choices,The primary reason is that I enjoy learning and acquiring knowledge,besides the decision was naturally made when I realized I would not be content to simply end my educational career at the collage level and enter the working world so soon.

 

What are you expecting for during the postgraduate period?

After my graduation,it feels like I 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pity is that I’m not particularly outstanding in one way or two.I wish I could know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it’s my ultimate goal to study the major more comprehensively.Besides,I believe further study could provide me enough resourses and time to finally get through something I’m not quite clear before.It’s a great way to fix the gap between theories in book and problems in real world.Finally,being a postgraduate student helps me shape better personality.I wish I could be more courageous and capable in dealing with troubles in life.

 

What are you planning to do in your postgraduate period?

First of all,I believe that fundamental knowledge is of great necessity,that’s why I plan to get access to more professional book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to my further study.Besides,I would be happy to share some teamwork with my tutors and my classmates,this could help improve my practical skills in solving problems in reality.

 

第2篇

xx学校:

兹介绍本单位xx同志,前来报考中央党校党员领导干部在职研究生班。该同志现任xx职务,xx职级,xx技术职称。于xx年xx月xx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本科毕业。请予接洽。

介绍人:XX

xxxx年xx月xx日

研究生考试介绍信格式(二)

报考研究生介绍信:

兹介绍本单位xxx同志,前来参加XX师范大学20xx年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复试。该同志现任XX小学班主任及语文教师职务。本科学历。xx技术职称小学一级。于20xx年xx月xx日来我校参加工作,

请予接洽。

介绍人:XX

xxxx年xx月xx日

研究生考试介绍信格式(三)

某某师范大学档案管理处:

兹有20xx级(人名)的档案属于贵单位管理,现因本校研究生招生考试需要招收(人名)到本校就读研究生,就读时间为20xx年9月到20xx年7月,从(日期)起生效,在此期间,本校(校名)将负责管理管理该生的档案,负责该生与档案有关的各项事宜。

特此申请批准调档。

此致

校负责人:XXX

XX年XX月XX日

(盖上法人章)

研究生考试介绍信格式(四)

尊敬的校领导:

作为xx大学xx学院xx系主任和xx同学的老师,我很愿意推荐xx同学到贵校深造。

我曾于xxxx—xxxx年度任xx同学所在班级的班导师,并担任《基础英语》课的教学工作。在我的课堂教学中,xxx同学总是端坐在教室首排,认真听讲,专心地做课堂笔记。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每当我提出问题,她常能迅速地给出独到而精彩的答案,这充分反映出她在课下进行了充分的复习和预习,而且勤于思考,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xx同学一直是系里口碑很好的同学。作为班里的生活委员和学院学生会生活部干事,她工作踏实、勤恳,热心帮助同学,在大型节日与各位班委协作组织联欢会,充实同学们的课余生活。xx同学多才多艺,喜欢并擅长唱歌、跳舞、朗诵,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拿过很好的名次。

xx同学身上的闪光点是她的创新能力和为理想坚持不懈、拼搏向上的精神。她很早就为自己的发展做好了规划,并且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妥。xx同学自入学之初就表现出对新闻传播的热爱,入校后更是付出了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努力,在新闻方向专业课成绩上格外突出。xxxx年暑假,她主动地联系实习单位,积累实地采访和新闻写作经验。她在《xx日报》发表了新闻稿件,参与了“xx”主题调查报道,她的努力和成绩获得了所在报社采访部、编辑部、网络部工作人员的一致肯定。xxxx年暑假,她报名xx暑期学校,这段废寝忘食的短暂学习不仅使她了解了xx学发展前沿、学界与业界动态,更体会到xx大学的学风,坚定了到xx大学攻读xx硕士研究生的信念。

对xx的热爱丝毫没有影响她的英语专业学习。xx同学英文功底扎实,顺利通过专业四级、大四、大六等考试,也已经为大四的专业八级考试做好了充分准备。她在大三上半学期就考取了xx资格证书,曾被学院推荐参加了各级各类英文演讲和英文辩论比赛。

xx同学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和理论与实践相合的能力。我郑重向贵校推荐xx同学,相信她将会成为一名优秀的xxx研究者和xx专业人才。

推荐人:XXX

xxxx年xx月xx日

研究生考试介绍信格式(五)

尊敬的贵单位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阅读我班学生的毕业推荐信。该学生是我在xx年招收的本硕连读的硕士研究生,明年7月他将会顺利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该学生所学专业为广告学,能够从事市场调研、活动策划、营销策划、销售等类型的工作。xx年寒假实习期间在国美电器工作,担任销售主管的职位。能够带动团队创造最棒的业绩,多次获得公司表彰。本人性格内外兼具,善于与人交流沟通,学习能力很强、乐于钻研,擅长销售和推广之类的工作。有敏感的市场觉察能力,能够胜任营销策划类型的工作(包含一定的广告策划)。

该学生在大学期间,在各方面都能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要求上进。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该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踏实努力,专业成绩优异,多次获得校级奖学金。

在专业学习的同时,该学生还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该生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我愿意推荐xx同学到贵单位工作,同时,我也相信他能胜任以后的工作岗位!

第3篇

2022考研复试会网络面试吗

预计复试时间为3月中旬至4月。由于近期疫情反复,复测涉及跨地区,流动性大。而且,还有中高风险地区。因此,总体而言,部分地区可能会继续采用线上网络复测。建议多关注我省市及目标高校所在省市的防疫要求,做好线上复试的准备工作。

考研是综合考核。现阶段考生需要摆正心态,积极备考。做好“线上”和“线下”复试的准备工作,尤其要了解网络复试的注意事项。请及时通知省招生网官网及招生单位、官方微博、公众号相关信息。利用现有的复习资料和课程,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考研复试如何准备

参加考研,掌握信息非常重要。我们必须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

如果你想准备考研复试,可以从了解往年考研复试的情况开始。可以登录各高校官网查看近年录取的研究生名单。然后你就可以知道每年有多少人进入考研和复试,初试和复试的结果怎么样,有多少人被录取了。

赴学院面试前,学校可发出通知,要求参加考研的学生提前准备所需材料。

除了一些必要的材料外,一些高校可能还会要求毕业生准备毕业证书,并加盖一些相关部门的印章。高年级学生需要准备原籍系印章和学校公章。

这些都需要提前准备。不要等到考研和复试的时间来了。很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的事情。如果影响考研复试,得不偿失。

每年,热心人士都会在论坛和贴吧发布自己的考研复试经验帖。有的是成功的经验分享,有的是失败的经验教训。让我们收集更多其他人的考研复试经验。

尤其要仔细阅读和自己同校同专业的考研和复试经历。虽然每年情况都不一样,但这些考研复试经验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考研复试的注意事项

1、了解复试的形式和复试的内容,如笔试、面试、英语口语、实验操作等;

2、了解复试内容,笔试要考什么,考什么科目?有参考书吗?有专业的英文翻译吗?面试是否涉及专业问题?面试是否需要英文自我介绍、对话等;

3、做好自我介绍的准备,写下自己的优势、科研成果、竞赛奖项和本科奖项(有一定分量)。如果你没有简历,老师一般会从你的自我介绍中问你问题,所以要做好准备,不要给自己挖坑;

第4篇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国内现有《生物统计学》及相关教材有20余种,每本教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针对领域,有的还附有相关统计软件知识的介绍和应用[2~4]。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较早开设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高校之一。开设之初是选修课,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将主要讲授内容以讲义的形式发给学生,重点介绍常用的统计学原理和生物统计学的方法,所选案例亦是生物学试验中常见的。随着培养方案的完善和专业设置的调整,1997年该课程调整为全院必修课。目前,是我院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生物技术专业和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限选课。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随着生物学的发展和统计软件的应用,该课程的教材也从讲义到科学出版社四版《生物统计学》及其配套的《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1,5~8]。笔者就四版教材建设中的体会与实践进行分析。

1《生物统计学》(第一版)

统计学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的,因而生物统计学必然与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相联系。生物统计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而且涉及的内容、公式和抽象概念较多,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但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生物统计学相对应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拿来主义”,一般不过多讨论其数学原理,而是在简单介绍统计原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具体分析方法的应用。教学组在多年教学实践工作的基础上,1997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生物统计学》[5]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书中内容主要侧重于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在统计原理方面,一般只作概念上的介绍和公式的简单推导,对有些较复杂的统计公式则只给出公式,其目的主要是为让读者不但对统计学原理有较全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结合实例了解和掌握各种常用统计方法。在内容的编排上,全书共分十二章,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章至第三章介绍统计和概率的基础知识,包括生物统计学的概念和内容、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平均数和变异数的计算、概率和概率分布等;第四章、第五章介绍统计推断,包括样本平均数的检验、样本频数的检验、方差同质性检验、非参数检验和检验;第六章至第九章介绍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内容有方差分析、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可直线化的曲线回归分析、多元回归与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多项式回归、协方差分析;第十章、第十一章介绍抽样与试验设计,主要包括抽样误差估计、抽样方法、抽样方案制订及常见的试验设计如对比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正交设计及其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第十二章对多元统计分析进行了简单介绍。每章都附有一定数量的思考练习题,供读者参考。

2《生物统计学》(第二版)

根据教学安排和生物统计学应用的需要,在教材使用反馈意见的基础上《生物统计学》(第二版)[6]于2000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与第一版相比,各章节做了大幅度调整,将全书分为十四章,补充了拉丁方设计和裂区设计两种试验设计方法,将抽样原理和方法、常用试验设计及其统计分析放在了可直线化的非线性回归分析之后进行介绍,使章节编排体系更符合读者学习的要求。第一章至第三章分是基础理论,包括概论、试验资料的整理与特征数的计算及概率与概率分布。第四章至第六章介绍了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分别是统计推断、检验和方差分析。第七章、第八章主要介绍试验设计的相关内容,包括抽样原理与方法、常用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前面所涉及的统计分析内容主要是针对一个变量而言,之后的章节则主要介绍两个及多个变量的分析方法,第九章、第十章是关于一元回归和相关的内容,分别是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可直线化的非线性回归分析。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介绍了协方差分析、多元回归与多元相关分析、多项式回归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简介。书中增加了对全文关键词汇和术语的索引,并在书后附上了各章部分思考练习题的答案。在例题上进行了重新编排,以使所选例题更能反映本章的内容且便于读者的学习和理解。

3《生物统计学》(第三版)

为适应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和生物学人才培养的要示,在第一版、第二版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了编排、审核并增加了部分内容,于2005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生物统计学》(第三版)[7],并被列为21世纪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系列教材。与之前相比,此版教材突出了以下3个特点:(1)内容丰富:增加了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倒数函数曲线、通径分析等内容;(2)编排科学:全书分解为十六章,各章节的安排更加注重了内容的循序渐进,并在每章之首增加了本章提要,总结该章节的主要内容,并列出了难点和重点;(3)针对性强:内容突出了本教材主要作为生物学专业教材这个重点,所选例题均为均为生物学试验中的案例。另外,随着计算机统计软件的发展和应用,统计软件是在统计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目前的统计学软件,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及术语多以英文形式给出,只有掌握了相关术语的英文表达,才能更好地应用软件,否则只会导致统计分析的误用。在此版的修订中,对主要概念和术语增加了英文标注,并重新编排了中英文对照索引,以便于学习和检索。此版还对统计分析中学生易引起歧义的内容进行了修订,例如,方差分析是统计学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对方差分析基本原理的理解是正确运用方差分析的前提。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正确理解方差分析中的处理数和组内重复数的含义和统计学意义。原来的教材中,例题中的处理数k和每处理下的重复数n的数量值是一样的,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容易产生混淆,在这次修订中对例题进行了更换,以使学生很容易掌握n、k的含义及特征。

4《生物统计学》(第四版)

为适应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和生物学人才培养对生物统计学教材的要求,在本书前三版的基础上,按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注重应用、通俗易懂”的原则对全书内容重新进行了精简和编排,于2008年出版《生物统计学》(第四版)[1],并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前三版相比,本书具有以下特点:(1)突出以本科教学为重点,注重与多数高校生物类专业目前生物统计教学要求的适应,精简了多元统计分析等部分较深的内容和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非参数检验等不常用的内容,将全书缩编为十四章。教材内容更侧重于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而对复杂的统计原理只做概念上的介绍和公式的简单推导,目的是让读者在全面了解统计学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了解和掌握各种常用统计方法。(2)根据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和要求不断进行补充和调整教材内容,在内容结构安排方面,对全书各章节进行了部分调整,将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可直线性的非线性回归分析放在抽样原理与方法和试验设计的前面,以使本书更加系统,便于本课程基本内容的教学。生物统计学分为统计分析和试验设计两大部分内容。此版教材在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之后,全面介绍各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然后是试验设计的内容。各章节安排循序渐进,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3)更换和调整了部分例题和习题,对部分表达不甚清晰的部分进行了修订。在选用例题时,选择生物学各个分支典型例子,并着重突出生物专业及相关专业教材的重点。同时在各章后附上重新编排思考练习题,教材最后附上中英对照索引,以便于学习和检索。(4)为了进一步帮助读者理解和学习此版教材的内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配合本书编写了《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一书,以利于学生加强课后实践练习,实现《生物统计学》教材的立体化。

5《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性课程。学习生物统计学需要举一反三,既要对生物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有较熟悉的理解和掌握,也要通过例题学习了解不同统计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更要通过习题练习来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因此,编写一本与《生物统计学》教材配套的学习指导书就显得十分必要。由于课时的限制,课堂讲授仅限于基本的统计问题和部分扩展性知识,用于介绍和解析各种统计方法的例题也只能选择少部分经典例,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使一些问题得不到细致分析,部分内容的叙述和公式推导也不够深入。此外,前版教材虽然在书后附有各章习题的答案,但也仅是简单的参考答案,而没有详细的解题分析和解题过程。

第5篇

关键词:装备;环境实验;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154-02

随着高新技术大量应用于武器装备的研发生产,装备的环境适应性逐渐成为影响装备性能和质量的重要因素,这一方面知识体系恰恰是装备环境工程课程的核心内容。装备环境实验作为装备环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装备环境实验概述、力学环境实验方法、电磁环境实验方法等内容,但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如何更好地满足装备环境实验需求,提升装备环境适应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是装备环境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发展目标取向。笔者围绕培养高素质新型装备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装备环境实验教学内容新体系,进一步拓展实验教学体系功能模块,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原则

装备环境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以培养应用型军事人才为教学目标,突出学员能力和素质的核心地位,形成“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宽口径、厚基础”主要培养学员的通识能力,“强能力”主要培养学员的专业能力,“高素质”主要通过学员的综合能力来体现。装备环境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过程中坚持面向装备环境工程人才培养需求,贯彻“理论引导,注重基础;结构完善,突出系统;立足实用,兼顾前沿”的原则。

理论引导,注重基础。教学内容针对武器系统技术特点、装备运用环境及作战保障要求,全面分析装备运用环境构成,并分别对自然环境及效应和诱发环境及效应进行深入研究,针对装备储运环境分析及装备环境实验评估等关键技术进行基础研究。

结构完善,突出系统。教学内容基于装备储存质量和生存安全的影响因素和重要度,以构建装备环境实验体系为目标,以环境“实验基础―实验技术―实验系统―实验评价―实验实践”为主线,系统阐述装备环境实验的基本内容、关键技术、设施设备、分析评估及典型实践,构建装备环境实验的框架和内容体系。

立足实用,兼顾前沿。教学内容围绕有效提高我军武器装备的长期储存寿命和战场生存能力的根本目标,梳理装备环境实验相关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等成果,吸取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尤其是总结我军弹药保障与安全性评估领域的成功经验,对我军装备环境实验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基础

装备环境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过程中,系统梳理美军《环境实验方法和工程导则》(MIL-STD-810G)、英军颁《国防装备环境手册》(DEF STAN 00-35)、我军《军用装备实验室环境实验方法》(GJB150A-2009)、《地雷爆破器材环境实验方法》(GJB797-1990)等国家军用标准;跟踪武器装备发展前沿技术,积极推进装备环境实验小子样理论、神经网络理论及传感测试技术向教学转化;将科研成果及时引入到实验教学活动中,促进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协调发展;为适应部队训练、保障的迫切需求,针对信息化装备的保障环境要求高、构造组成复杂的特点,开发了保障环境实验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内容,为开展信息化装备实验教学提供支撑。

三、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内容

从装备全寿命角度出发,依据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基础,构建装备环境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包括装备环境实验基础、装备环境实验技术、装备环境实验系统、装备环境实验评价、装备环境实验实践等五个模块。模块内部自成体系,模块之间互相联系,共同构建装备环境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1.装备环境实验基础。装备环境实验基础是装备环境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基础部分,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诱发环境以及两种环境产生的各种效应等内容。(1)自然环境及效应。自然环境及效应主要介绍世界各地自然环境条件,具体涉及温度、太阳辐射、湿度、风、雨、砂尘等因素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变化规律以及各种环境对装备的影响,重点针对金属、塑料、装药三种典型装备组成材料的自然环境效应展开探讨,为确定装备处于贮存、运输和使用条件下的自然环境因素提供依据,同时提供了自然环境实验方法所需要的实验严酷度。(2)诱发环境及效应。诱发环境及效应主要涉及诱发力学环境和诱发电磁环境,围绕振动与冲击两类力学环境,分别介绍振动系统分析、振动环境效应分析等理论;基于复杂电磁环境对武器装备的作用效应,介绍自然干扰、人为干扰等电磁环境构成,复杂电磁环境下装备毁伤机理与失效模式,其中重点针对静电效应、雷电效应及电磁脉冲效应进行系统阐述。诱发环境的特点是按照装备寿命周期中各阶段以及使用平台类型进行描述的,从装备生产一直到使用或报废之间各阶段,装备因自身的结构型式、工作条件以及使用平台如车辆、潜艇、弹药等而遇到的环境,为模拟诱发环境、选择实验方法以及指导实验严酷度提供依据。

2.装备环境实验技术。装备环境实验技术是装备环境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环境实验方法、实验程序设计和实验项目管理等内容。(1)环境实验方法。从装备环境适应性、可靠性、安全性评定需求出发,围绕“装备―环境”体系,针对常用装备运用环境特点,重点介绍低气压实验和盐雾实验等大气环境实验方法,振动实验、冲击实验等力学环境实验方法,以及静电电位、电量的测量和电磁兼容实验等电磁环境的相关实验方法。(2)实验程序设计。介绍关于设计连续性实验程序的方法,阐述设计连续性实验时所需的工程原理,并提出了一系列理想的常用使用剖面,以及评价装备贮存、运输和使用要求的环境信息,使设计具体环境工程项目时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重复。实验程序是确定装备使用剖面和实验顺序的依据,同时为评价装备满足延长寿命需求能力提供相关方法。(3)实验项目管理。装备环境实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采用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有效地组织和运用各种实验资源,缩短实验周期,提高实验效益。从装备环境工程的角度对装备环境实验任务进行控制和管理,分析装备环境实验项目管理的一般过程,具体包括项目起始过程、项目计划过程、项目执行过程、项目控制过程和项目结束过程;介绍装备环境实验管理知识体系,并对其中的计划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进行重点阐述。

3.装备环境实验系统。装备环境实验系统是装备环境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硬件部分,主要包括环境模拟实验系统和环境实验测试系统等内容。(1)环境模拟实验系统。环境模拟实验系统主要介绍各种环境设备的组成、功能以及系统的可靠性。针对气候环境模拟实验系统,阐述供气系统设备组成和操作、空气制冷原理和设备组成、空气调节设备以及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等内容;针对力学环境模拟实验系统,阐述振动和冲击实验机的类型和特性、振动台和冲击台控制系统以及振动和冲击实验相关夹具;针对电磁环境模拟实验系统,阐述静电电位测量系统、电场强度测量系统、电阻测量系统、静电电量测量系统以及电磁兼容相关实验系统。(2)环境实验测试系统。环境实验测试系统由测试设备和被测对象组成,测试设备一般由传感器、变换器、传输通道和数据处理显示设备组成。主要介绍测试方法和程序、测试误差和不确定度分析以及装备环境实验响应测试用的传感器类型和相关参数,信号记录仪的类型和选择以及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组成和设置等。涉及数字信号处理和自动测试技术等内容。结合具体的环境实验测试系统,针对性的进行阐述。

4.装备环境实验评价。没有评价的教学活动是没有生命力的。装备环境实验评价是装备环境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分析部分,主要包括实验数据处理技术和实验分析评估技术等内容。(1)实验数据处理技术。重点阐述数理统计方法,包括基本概念、参数估计与应用、回归分析与应用等内容;介绍小子样理论、神经网络分析等现代数学方法在装备环境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包括相关方法理论与数据统计软件等。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既可以研究装备的环境行为规律,也可以对其环境行为进行预测。(2)实验分析评估技术。实验分析评估技术主要涉及仿真、相关性评价和图像处理分析等技术。介绍仿真技术在装备环境实验中的作用、特点、研究内容以及仿真基本流程,并通过示例介绍仿真技术在装备环境实验中的作用;介绍相关性评价的特点、研究步骤以及相关加速实验方法的示例;介绍相容性实验技术在火炸药等含能材料之间、含能材料与聚合物之间的应用;介绍图像处理分析在材料腐蚀中的应用。

5.装备环境实验实践。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就是发现学习。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员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员情感,并对学员进行引导,让学员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根据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需求,建立知识强化、技能培训、综合应用、研究创新等四种类型的装备环境实验实践内容。知识强化类实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打牢专业技术基础;技能培训类实验,针对弹药燃爆特性和弹药保障“严慎细实”的工作特点,培养岗位实践操作技能,强化弹药工作的规范意识和安全意识;综合应用类实验,培养学员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创新类实验,根据军队院校教育必须遵循“源于部队、高于部队、用于部队”的要求,培养学员的探索与创新能力。

装备环境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体现了装备环境实验教学的基本思路,为深入开展装备环境适应性设计分析、实验及评价提供了重要支撑,对培养学员的“装备―环境”体系意识,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技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第6篇

    近年来国内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外各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和述评,但已有少数研究者开始了对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法的自主探索,另外还有少量相关的实证研究,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对国外各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和述评

    科学探究的教育理念发源于国外,其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成功经验值得引进和借鉴。国内研究者对国外各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关注度比较高,尤其是关于美、英两国和三大国际着名的学业评价项目中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性文章非常多,主要有对英国的GCE、英国的APU、美国的PADI和国际三大学业评价项目中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和述评,另外还有一些具体的评价案例介绍等。

    1.对英国GCE物理课程考试中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

    赵保刚教授对英国GCE物理课程考试中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进行了介绍和分析[2]。英国GCE物理课程考试中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采用了笔试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形式。笔试的题目是开放性的密切结合生活实际的情境性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验操作考试又分两种: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它包括实验设计、实施、分析论证和得出结论、评估程序和证据,由教师评分,考试中心复核;另一种是由考试中心组织的统考,它又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学生就一个给定的问题情境设计探究方案。第二部分要求学生根据问题中给出的具体要求进行实验探究,包括调整实验装置、测量、制作图表、评估与解释探究过程等。

    2.对英国APU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述评

    钟媚博士对英国的APU科学探究能力测评试题的命题模型和思路进行了述评[3]。APU采用纸笔测验和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开发了一整套用于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量化评价工具和质性评价工具。APU的命题模型要同时考虑探究技能、探究内容、情境三个维度。

    钟媚博士还提出了英国的APU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对我国的两点启示:第一,综合表现性评价和纸笔测验的优势,使两者优势互补;第二,应借鉴APU关于探究技能、探究内容、情境三者相结合的评价理念,开发情境性试题。

    3.对美国PADI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

    周仕东、王书伟等对美国的PADI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产生的背景、核心要素、原则和结构等进行了介绍[4]。PADI是由美国的罗伯特·密斯里教授开发的一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PADI评价模式的三个核心要素是:与探究有关的知识、技能;关于证据的各种观察;任务的显着特征。PADI评价模式的核心原则就是灵活性原则,如“评价方案可以但不一定与科学探究标准相一致”等就是灵活性原则的体现。PADI评价方案的结构一般包括题目、概要、知识技能、可能的工作成果、显着特征等共20个要素。

    4.对三种着名国际学业评价项目中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和分析

    朱行健对三种着名的国际学业评价项目TIMSS、PISA和NAEP中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框架和评价标准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三种评价模式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5]。

    这三种评价模式的特点有:(1)从评价目标看,都以相应的目标分类理论为基础;(2)从评价的方式看,TIMSS和PISA采用的是纸笔测验,而NAEP既有纸笔测验也有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3)从评价的指导思想看,三者都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5.其他的一些介绍或述评性文章

    对国外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或述评性文章还有罗国忠研究员的《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体系及其启示》[6]、《美国俄勒冈州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7]、《美国密苏里州的科学探究能力另类评价及其启示》[8]、《美国纽约州科学课程学生探究能力评价例析》[9]和杜秀芳教授的《国外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两种不同视角》[10]等。罗国忠研究员的这4篇文章分别介绍了第三次国际数学、科学学业评价项目(TIMSS)和美国这3个州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案例,具体包括对这些案例的评价目标、评价工具、评分标准、实施策略的介绍和分析等,也提出了一些对我国的启示和建议。而杜秀芳教授的这篇文章归纳了国外对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两种不同视角,一种视角是把科学探究能力看作过程技能的集合,另一种视角是把科学探究能力当作一种思维和推理能力。在这两种视角下采取的评价方式也不同。杜秀芳教授认为这两种视角都有失偏颇,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将两者进行综合。

    总之,国内研究者对国外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性文章较多,这些文章对于国内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实践与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国外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描述和介绍多,但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的较少,不太注重与我国科学探究能力评价具体实践的结合。

    二、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法的自主探索

    评价方法是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中的核心问题,它关注科学探究能力“怎么评价”的问题。国内目前关于这方面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但已有一些研究者进行了这方面的自主探索,具代表性的有温盛伟、邱宝兰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量规的设计研究和李雪梅、范春玲的“探究日志”评价方法的探索。

    1.科学探究能力评价量规的设计

    温盛伟、邱宝兰设计了一种基于科学探究七要素模型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量规[11]。该评价量规分别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7个要素进行设计,每个要素的分值为4个等级。量规中对每一种能力要素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和量化,并对该量规的使用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

    该评价量规的设计立足我国基础教育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实际,针对性强。但该评价量规还缺乏关于其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这些问题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2.“探究日志”评价方法的探索

    探究日志是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活动和思考的记录,其内容一般包括探究计划、探究过程中的活动、对探究过程的反思等。李雪梅和范春玲研究了运用“探究日志”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12],详细探讨了“探究日志”的结构、评价过程及其注意事项,并按照新课标中提出的科学探究七要素设计了详细的评分标准。

    “探究日志”是一种属于形成性评价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法。它全面详细地记录了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探究过程中的反思,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今后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关于“探究日志”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三、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国内目前关于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数量还非常少,但已有一些研究者在这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这些实证研究有罗国忠研究员关于各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的有效性或公平性研究和张军朋、许桂清关于教师对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的认识、态度研究。

    1.对三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的实证研究

    纸笔测验、工作单和现场观察是国外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常用评价方式。罗国忠研究员对这三种评价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些实证研究涉及纸笔测验和工作单的有效性研究以及三种评价方式的公平性研究。

    1)对纸笔测验有效性的研究。罗国忠研究员对纸笔测验在评价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13]。他以178名初三学生为实验对象,把学生分为6个组,对他们先后分别实施工作单评价和纸笔测验。研究结果表明,纸笔测验在整体和各探究要素上都不能替代工作单。因为工作单一般认为能有效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这表明纸笔测验不能有效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第7篇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探究式教学;研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26-02

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包括正常机体、病理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1]。中药药理学是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主要课程,是一门沟通中医与西医、中药与西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学科,也是近几十年才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中药药理学中的中药作用繁多,有效成分复杂,涉及内容较多,学生经常感到该课程信息量大,理解记忆存在困难,学习得吃力。对于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全面详细地传授教材中药物的药理作用与机制、临床应用及近现代研究概况是较困难的,对于学生,这种单纯采取以“教师为中心,满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则非常枯燥,易丧失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学好中药药理学,不但能够阐明中药作用的机理,对促进中药现代化及中西医的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笔者在中药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将一些教学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研讨式教学在《中药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强调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探究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减少死记硬背,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研讨式教学是让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3~4人/组),根据老师课堂上布置的教材内容,利用课外时间组织资料查阅、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一位发言者,课堂上抽签决定每组的汇报内容,这迫使学生在课外必须按老师布置的内容全面准备,减少了投机取巧的概率。其他同学通过听演讲而学习更多的知识,最后教师再对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概括,而发言者的表现作为该组成员的评分依据,不仅加强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例如,在讲授每一类中药的药理作用前,结合概述及各个章节重点内容,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同学们思考:该类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中涉及哪些常用的实验方法,每种方法的原理是什么?围绕这一问题,学生们在课外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文献、资料,集中讨论,集思广益,逐渐形成对该类药物进行药理学研究的框架思路,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式教学在《中药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与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相关的课题,或者学生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在完成课题期间教师可以对每个课题均给予学生一些启发和提示,提纲挈领地介绍主要研究方向,而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通过图书馆、计算机网络查阅文献资料,对各研究课题的发展趋势、进展、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并撰写论文,进而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然后学生之间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和学习,最后教师对学生撰写的论文进行评价和总结。目前我们实施的基本步骤如下:结合课堂讲授内容提出研究型内容学生文献查阅实施研究设计得出研究结论讨论交流成绩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结合文献、实验等去探究中药药理学有关的内容,可大大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动机和意义十分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以往那种“要我学”,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我要学”,实现了教学方法由传统的“灌输式”向“研究式”的转换,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终身的行为。学习效果评价的载体,不仅仅是考试,可以是学生讨论问题的质量,或写一份报告,或提交课题设计方案等多种形式。探究式教学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例如,在教师讲授麻黄的药理作用前,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们提前准备:请设计实验方案以阐明麻黄的平喘作用原理。该问题实际上涉及学生们前期《药理学》的相关知识,该问题的设置,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先弄清楚哮喘的病理生理机制,确定控制哮喘的关键环节,上课时再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中药药理研究方法,然后针对这些关键节点,提出实验任务和要求及学生需要弄清楚的几个问题,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不做过多解释,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展开麻黄平喘的作用机制研究。问题式的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该研究方案及实验的设计过程中,既对前期的内容进行了巩固,培养了学生们对前期的药理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又让学生们尝试了中药药理课题研究的一些基本模式,初步掌握了中药药理的研究思路,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习兴趣,为今后继续从事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三、案例教学在《中药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利用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启发学习者分析和研究,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相关机制及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者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法。如在介绍药物的不良反应时,可给学生讲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6年曾的通告,鉴于鱼腥草注射液等7类含鱼腥草或新鱼腥草素钠的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引起较严重的过敏反应,进而在全国范围内暂停使用的事件[2],还有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欧洲的马兜铃酸事件、美国、加拿大的麻黄素减肥药事件等,使学生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毒性以及相关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以此说明中药毒性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启发大家在今后学习中注意中药作用的两重性、差异性、量效关系、时效关系及双向性,随后介绍不良反应的表现类型及如何测定这些毒性。接着可向学生介绍一些中药毒性研究的方法,如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等,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理论实验相联系,教师示范,学生动手

实验方法是中药药理学的基础,但课本中对这部分内容介绍较少,而实验大多是动物实验,在介绍相关章节药物作用机制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验,将实验方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描述,如介绍抗炎作用时,可以同时向学生介绍抗炎药物的研究方法[3],即大鼠足肿胀法、白细胞游走实验以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法等,并通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示范,边讲边操作,对操作的重点反复强调,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结合具体实验内容反复练习,而成绩则根据实验动手能力、实验报告、结果分析三者相结合的方法评定,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得学生可以很快掌握实验技术,为后期的实验研究等打下基础。《中药药理学》中药物的药理作用很多是建立在功效主治基础上的,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介绍了药物的功效主治后,通过相关的动物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动物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中医中四气五味等进行思考,根据中药相关功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判断该药物可能具有的药理作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该科目的意识,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课后能主动探究相关药物的作用机理,进而能证实相关实验现象及结果,并对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使学生建立了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为以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总结和思考

教学不仅是一个如何传授知识、如何调动学生注意力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传授并激发、生产学习的过程。总之,自主式、探索式的教学法有力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助于系统、综合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掌握必备的实验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教学改革的任务是艰巨的,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今后,笔者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中药药理学》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方法,并在探索中完善、总结和创新,使《中药药理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道德素质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沈映君,陈长勋.中药药理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8.

[2]赵玉丛,李利红.浅谈中药药理学教学中的几点体[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9(2):61-64.

第8篇

近年来国内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外各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和述评,但已有少数研究者开始了对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法的自主探索,另外还有少量相关的实证研究,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对国外各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和述评

科学探究的教育理念发源于国外,其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成功经验值得引进和借鉴。国内研究者对国外各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关注度比较高,尤其是关于美、英两国和三大国际着名的学业评价项目中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性文章非常多,主要有对英国的GCE、英国的APU、美国的PADI和国际三大学业评价项目中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和述评,另外还有一些具体的评价案例介绍等。

1.对英国GCE物理课程考试中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

赵保刚教授对英国GCE物理课程考试中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进行了介绍和分析[2]。英国GCE物理课程考试中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采用了笔试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形式。笔试的题目是开放性的密切结合生活实际的情境性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验操作考试又分两种: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它包括实验设计、实施、分析论证和得出结论、评估程序和证据,由教师评分,考试中心复核;另一种是由考试中心组织的统考,它又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学生就一个给定的问题情境设计探究方案。第二部分要求学生根据问题中给出的具体要求进行实验探究,包括调整实验装置、测量、制作图表、评估与解释探究过程等。

2.对英国APU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述评

钟媚博士对英国的APU科学探究能力测评试题的命题模型和思路进行了述评[3]。APU采用纸笔测验和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开发了一整套用于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量化评价工具和质性评价工具。APU的命题模型要同时考虑探究技能、探究内容、情境三个维度。

钟媚博士还提出了英国的APU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对我国的两点启示:第一,综合表现性评价和纸笔测验的优势,使两者优势互补;第二,应借鉴APU关于探究技能、探究内容、情境三者相结合的评价理念,开境性试题。

3.对美国PADI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

周仕东、王书伟等对美国的PADI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产生的背景、核心要素、原则和结构等进行了介绍[4]。PADI是由美国的罗伯特·密斯里教授开发的一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PADI评价模式的三个核心要素是:与探究有关的知识、技能;关于证据的各种观察;任务的显着特征。PADI评价模式的核心原则就是灵活性原则,如“评价方案可以但不一定与科学探究标准相一致”等就是灵活性原则的体现。PADI评价方案的结构一般包括题目、概要、知识技能、可能的工作成果、显着特征等共20个要素。

4.对三种着名国际学业评价项目中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和分析

朱行健对三种着名的国际学业评价项目TIMSS、PISA和NAEP中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框架和评价标准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三种评价模式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5]。

这三种评价模式的特点有:(1)从评价目标看,都以相应的目标分类理论为基础;(2)从评价的方式看,TIMSS和PISA采用的是纸笔测验,而NAEP既有纸笔测验也有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3)从评价的指导思想看,三者都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5.其他的一些介绍或述评性文章

对国外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或述评性文章还有罗国忠研究员的《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体系及其启示》[6]、《美国俄勒冈州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7]、《美国密苏里州的科学探究能力另类评价及其启示》[8]、《美国纽约州科学课程学生探究能力评价例析》[9]和杜秀芳教授的《国外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两种不同视角》[10]等。罗国忠研究员的这4篇文章分别介绍了第三次国际数学、科学学业评价项目(TIMSS)和美国这3个州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案例,具体包括对这些案例的评价目标、评价工具、评分标准、实施策略的介绍和分析等,也提出了一些对我国的启示和建议。而杜秀芳教授的这篇文章归纳了国外对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两种不同视角,一种视角是把科学探究能力看作过程技能的集合,另一种视角是把科学探究能力当作一种思维和推理能力。在这两种视角下采取的评价方式也不同。杜秀芳教授认为这两种视角都有失偏颇,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将两者进行综合。

总之,国内研究者对国外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性文章较多,这些文章对于国内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实践与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国外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描述和介绍多,但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的较少,不太注重与我国科学探究能力评价具体实践的结合。

二、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法的自主探索

评价方法是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中的核心问题,它关注科学探究能力“怎么评价”的问题。国内目前关于这方面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但已有一些研究者进行了这方面的自主探索,具代表性的有温盛伟、邱宝兰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量规的设计研究和李雪梅、范春玲的“探究日志”评价方法的探索。

1.科学探究能力评价量规的设计

温盛伟、邱宝兰设计了一种基于科学探究七要素模型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量规[11]。该评价量规分别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7个要素进行设计,每个要素的分值为4个等级。量规中对每一种能力要素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和量化,并对该量规的使用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

该评价量规的设计立足我国基础教育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实际,针对性强。但该评价量规还缺乏关于其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这些问题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2.“探究日志”评价方法的探索

探究日志是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活动和思考的记录,其内容一般包括探究计划、探究过程中的活动、对探究过程的反思等。李雪梅和范春玲研究了运用“探究日志”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12],详细探讨了“探究日志”的结构、评价过程及其注意事项,并按照新课标中提出的科学探究七要素设计了详细的评分标准。

“探究日志”是一种属于形成性评价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法。它全面详细地记录了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探究过程中的反思,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今后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关于“探究日志”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三、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国内目前关于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数量还非常少,但已有一些研究者在这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这些实证研究有罗国忠研究员关于各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的有效性或公平性研究和张军朋、许桂清关于教师对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的认识、态度研究。

1.对三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的实证研究

纸笔测验、工作单和现场观察是国外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常用评价方式。罗国忠研究员对这三种评价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些实证研究涉及纸笔测验和工作单的有效性研究以及三种评价方式的公平性研究。

1)对纸笔测验有效性的研究。罗国忠研究员对纸笔测验在评价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13]。他以178名初三学生为实验对象,把学生分为6个组,对他们先后分别实施工作单评价和纸笔测验。研究结果表明,纸笔测验在整体和各探究要素上都不能替代工作单。因为工作单一般认为能有效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这表明纸笔测验不能有效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对三种工作单有效性的研究。工作单按照其结构性的强弱,可以分为开放性工作单、结构性工作单和引导性工作单三种。罗国忠研究员对这三种工作单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14]。他以60名初三学生为实验对象,把学生分成3个组,分别以开放性工作单、结构性工作单和引导性工作单评价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工作单在现场观察的可替代性方面,结构性工作单最强,引导性工作单最弱,开放性工作单居于二者之间。三种工作单都能代替现场观察。这表明三种工作单都能有效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三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公平性的研究。罗国忠研究员对纸笔测验、工作单、现场观察这三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对不同学生群体(性别、认知风格、物理学业成绩)的公平性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15]。

该研究以178名初三学生为实验对象,把学生按照性别、认知风格、物理学业成绩进行分组,然后对他们的科学探究分别实施三种评价方式。研究发现,不同性别、认知风格和物理学业水平的学生群体在三种评价方式中的表现不一致。这个研究结果表明任何一种评价方式都不是天然公平的。

以上这些实证研究结论对于我国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我国现在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还非常单一,纸笔测验方式还占绝对主导地位。而根据这些实证研究结论,纸笔测验在评价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有效性是低下的,而单一的评价方式也存在着公平性方面的缺陷,这就启示今后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应改变评价方式单一的局面,在加大工作单评价比重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2.关于教师对纸笔测验和工作单评价方式认识的实证研究

为了了解教师对纸笔测验和工作单评价方式的认识及态度,张军朋、许桂清以广东省的203名高中物理教师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16]。调查的结果表明,对于纸笔测验,5.4%的教师认为“能测出大部分的科学探究能力”,62.2%的教师认为“能测出一部分科学探究能力”,24.3%的教师认为“一般”,8.1%的教师认为“几乎不能测出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工作单评价方式,“约半数的教师认为工作单评价方式能非常有效或比较有效地测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四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其有效性一般,另有四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其有效性不高或较差”。

以上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工作单和纸笔测验在评价科学探究能力中的有效性上,教师总体上还是偏向于工作单评价方式。这个结果与国际上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形势是相符合的。国际上工作单评价是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主流方式,因为它具有高效而又相对省时、成本低廉等优点。这个调查结果为今后在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中推广工作单评价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启示及展望

1.加强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

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包括科学探究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认知心理机制等,它们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科技哲学和系统论等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薄弱,研究成果很少。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是进行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前提,只有建立在坚实理论基础上的评价才可能是科学的和有效的。因此,今后应加强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因为该领域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在研究中要加强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门学科的狭窄视野。

2.加强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本土化研究

目前我国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研究基本上还处在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引进和介绍阶段,而自主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很少。国外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研究方面都比较成熟,确实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但不能仅仅停留于对国外已有评价经验或理论的引进和介绍,而更应该加强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本土化研究。一方面,要对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更深入的系统研究,如是否适合我国的国情、该怎样借鉴这些成果为我所用等。另一方面,对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研究不能拘泥于国外的研究视域,研究者也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努力贡献自己关于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第9篇

2014年1月6日上午,徐亚伟教授在北京详细解读了这项以“立足真实世界,探寻循证依据”为宗旨的大规模试验情况……

对比剂领域缺少

中国人群的安全性数据

徐亚伟教授在回顾对比剂应用于临床的发展过程时介绍说,自1895年发现X射线以后,对比剂也经历了100余年的发展历程——从1928年苯酸钠盐用于静脉肾盂造影开始,对比剂应用于临床,如今已经历了大约80年的历史。

徐亚伟教授接着说:“20世纪50年代,首个离子型碘对比剂三甲苯-泛影酸凭借其毒性低、浓度高的特点,开始广泛应用于泌尿系统造影。这算是迎来了现代对比剂的第一个突破性发展。目前仍在使用的各种离子型对比剂几乎都是由它衍生出来的。但令人遗憾的是,离子型对比剂的副反应发生率相对高,肾脏耐受性差。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非离子型单体对比剂甲泛葡胺——这是第一代非离子型对比剂,也是现代对比剂发展史上的第二个突破性进展。它的渗透压低,耐受性较离子型对比剂有了明显提高,但性能不稳定。1971年,首个第二代非离子型单体对比剂——碘帕醇面世。作为第二代非离子型低渗对比剂的代表,碘帕醇以其肾毒性低、性能稳定、副反应少等优势,迅速取代离子型对比剂应用于CT增强检查、心血管造影检查和PCI手术。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碘普罗胺、碘海醇等低渗对比剂相继问世,并广泛应用于介入诊疗中,这标志着对比剂发展史上的第三次突破。随后,GE公司又推出了非离子型等渗二聚体对比剂——碘克沙醇,其渗透压更低。需要说明的是,非离子型碘对比剂不与血浆蛋白发生结合,而是通过血流快速分布于身体各部位,并几乎全部在24小时内通过尿液排泄……”

徐亚伟教授说,目前临床面临的情况是,血管造影和PCI新技术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其适应证也在不断扩展,介入手术量随之呈现几何级数增长。与此同时,PCI技术应用中不可或缺的造影剂使用也随之同步增长,特别是在一些复杂介入手术中,往往需要大剂量、反复多次使用造影剂。

“一般而言,造影剂根据其渗透压的不同可分为高渗、低渗和等渗造影剂三大类。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是以碘克沙醇为代表的等渗造影剂。”徐亚伟教授进一步介绍说,2001年,碘克沙醇被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在临床使用,但既往在中国进行的一项Ⅲ期研究样本量较小——那项研究共涉及120例患者,其中碘克沙醇组60例,对照组60例,并且对延迟发生的不良反应未进行深入研究。而在2010年,德国曾对9515例CT血管造影使用碘克沙醇的患者的急性不良反应率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其急性不良反应率达到0.75%;更重要的是,目前我国心血管病介入诊疗中广泛应用的非离子型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己于2009年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这意味着碘克沙醇将来会在临床上更广泛地得到使用。”

徐亚伟教授加重语气说:“在这样的背景下,鉴于我们缺少中国人群的安全性数据、特别是延迟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方面的数据,所以我们有必要开展一个大规模的研究,进而收集中国人群使用该产品上市后的安全性数据。上市后的监测研究是在临床实际使用情况下,从大样本、非选择性人群中进一步获得药物安全性和耐受性数据的有效方法。在真实世界中观察碘克沙醇的安全性,在指导医师进行临床实践的同时,以期达到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目的。这就是我们开展大规模的中国患者使用碘克沙醇检测研究的初衷……”

两万余患者入选的

全球最大规模临床检测

徐亚伟教授还认为:“客观地说,目前关于心血管介入病人CIN发生率和对比剂种类的相关比较研究已经开展了较多,且主要集中于非离子型低渗对比剂与非离子型等渗对比剂两者之间的比较,但具有共同的局限性——每项研究的入组例数相对有限。其中,2003年发表的NEPHRIC研究入选了129例患者;2007年6月公布的CARE研究入选了414例患者;ACC2008公布的CONTRAST研究入选了324例患者;之前最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是德国一项入组9515例患者的研究。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研究提示术者,无论选择等渗或者低渗对比剂,术前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术中减少造影剂的使用量和围术期的充分水化对于预防CIN,均显得十分重要;而且,这些预防工作也是最基本的安全措施。同时,国外的多项双盲、随机、与其他造影剂对比的研究已经评估了碘克沙醇的安全性,使用碘克沙醇出现的中度至重度不适感明显低于碘海醇、碘克酸、碘普罗胺和碘帕醇。相比碘美普尔和碘海醇,碘克沙醇引起的注射部位疼痛和热感更低。所以,通过上述学科研究结果也可以看出,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实碘克沙醇的安全性,同时对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据记者掌握的资料显示,碘克沙醇作为一种新型的非离子型、等渗的双体含碘造影剂,各种临床应用浓度的碘克沙醇即用型溶液在加入电解质后均与血液等渗。因为等渗,所以对血流动力学和电生理的影响较小,注入血液后不会引起血浆渗透压的改变,使局部细胞内外和血管内外发生液体转移的可能性减小,从而减小细胞形态改变和血管舒缩改变,减轻了患者的不适和不良反应。对此,徐亚伟教授也介绍说,国外进行的一项对比研究显示,碘克沙醇所致的注射部位疼痛和发热感明显少于低渗造影剂碘美普尔;另两项国外研究还表明,碘克沙醇可明显降低已有肾损害和糖尿病高危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的危险性。

同时,鉴于对比剂主要用于诊断而不是治疗,所以与治疗性药物相比,它们的安全性界值需要更高,安全性特征也需要更好。因此,通过大样本、非选择性的上市后监测使用碘克沙醇的患者群,有助于全面获得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资料。

为此,在徐亚伟教授和吕滨教授的协同组织下,在95个研究中心共入组了20185例患者使用研究药物碘克沙醇,观察其临床安全性,成为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对比剂相关临床研究。此外,在这项研究过程中,失访的患者极少,仅为0.08%。资料表明,这是该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临床研究项目。

作为“20185位中国患者使用碘克沙醇的前瞻性研究”的牵头专家,徐亚伟教授进一步介绍说,这项全球最大的临床研究为描述性临床试验,共有国内19个省市95家研究中心参与。研究自2011年7月正式启动,2012年10月试验结束。是一项前瞻性、非干预、多中心、开放设计临床试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各种适应证——包括冠脉CT血管造影(CCTA)/CT增强(CECT)、介入放射(IR)、采用或不采用经皮冠脉介入术(PCI)的冠脉造影(CAG)的中国人群使用碘克沙醇的药物不良反应。评估碘克沙醇用于中国人群中的安全性特征,该研究的设计是入组2万名患者。基于这一样本量,可以发现发生率为1.5/10000的罕见的药物不良反应(ADR)。这项研究的次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评估急性发生和延迟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潜在风险因素;二是评价碘克沙醇给药后的患者不适感——注射部位疼痛、热感或冷感。

徐亚伟教授强调,这项临床试验数据管理和统计学分析,严格遵循了临床研究的GCP指导原则。

碘克沙醇在中国人群中

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

据徐亚伟教授介绍,由他牵头的这项涉及95个医学中心、20185例中国患者使用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的上市后监测研究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使用碘克沙醇后的不良反应患者总发生率为1.52%,其中急性不良反应患者总发生率为0.58%,最常见的为胃肠系统疾病,发生率为0.22%,包括恶心、呕吐等;延迟不良反应患者总发生率为0.97%,最常见于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发生率为0.68%,包括皮疹、荨麻疹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1%——1例是PCI术中出现过敏性休克,另1例是急性变态反应并发冠脉痉挛;无与碘克沙醇相关的死亡病例报道。从检查类型来看,不良反应最多见于冠脉CT血管造影,增强占3.18%;其次为CT造影,占2.1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女性、静脉使用对比剂、体重≥80 kg、年龄小于65岁、注射造影剂流速、患者有既往发生对比剂反应史高度相关。碘克沙醇给药后的患者不适感为:94.8%的病人不适感为无或轻度。

徐亚伟教授继续介绍说:“在该研究风险因素的分析中,我们得出的结果是:既往发生过对比剂反应的患者以及低年龄组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这与国外的风险因素相关分析一致。但在该研究中,有高血压的患者,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无此风险因素的患者,但国外的研究中未提示这一结果。”

在进行冠脉CT血管造影/CT 增强检查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检查类型。静脉穿刺状态“差”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高于“适中”的患者,研究中虽出现穿刺状态“好”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适中”的患者,但两组发生率之间比较无差异。静脉穿刺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高于动脉穿刺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不同给药剂量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

此外,这项研究结果也显示了对碘克沙醇进行预热的患者,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未预热的患者。碘类造影剂使用前进行预热至体温(37℃)水平,能降低造影剂的黏度,而且在静脉注射使用中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加快造影剂输入静脉的速度。一项行CT检查的造影剂研究结果显示,在静脉内注射碘帕醇300的患者中,当注射流速小于6 ml/s时,造影剂是否预热(加热至37℃)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相关性;在静脉内注射较为黏性的碘帕醇370患者中,未预热组出现了高于预热组近3倍的渗出液情况,同时还发生了较多的不良事件。

徐亚伟教授更详细地介绍说,在这项研究的亚组分析中有3种情况,第一是动/静脉穿刺状态为“好”的患者,静脉穿刺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动脉穿刺患者;第二是进行自动高压注射碘克沙醇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显著高于手工注射的患者;第三是多数患者使用碘克沙醇后无疼痛和热、冷的不适感,且具有不适感的患者均以轻度为主,这可能与碘克沙醇的等渗特点有关。同时他们还发现,动/静脉穿刺状态与疼痛感、热感、冷感和整体不适感的发生率有明显的相关性,研究显示穿刺状态“好”的患者发生率最低,穿刺状态“差”的患者发生率最高,这与国外已报道的造影剂研究结果相似。研究药物碘克沙醇在使用前进行预热的患者中,除注射部位冷感外,疼痛感、热感和整体不适感的发生率均高于未预热的患者。在这项研究中,进行自动高压注射碘克沙醇的患者较多,结果显示手动注射碘克沙醇的患者疼痛感和冷感的发生率均高于自动高压注射碘克沙醇的患者,而热感则相反。

徐亚伟教授最后总结说:“秉持了‘在真实世界中观察对比剂的临床安全性’的这项全球最大的碘克沙醇安全性临床研究表明,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在中国人群中是一种安全性和耐受性好的对比剂。而且这项研究也使碘克沙醇的安全性再次得到了证实。同时,研究还明确了哪些患者是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的高危人群,哪些措施可以减少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这项临床试验入组人群为常规进行各项需要对比剂注射的患者,同时患者来自95个不同的中心,这也保证了这项试验应用于临床的适用性、可靠性极高,而发生偏倚的可能性降至了最低。因此,该试验结果对指导临床工作者从选择性使用碘克沙醇转变为常规使用碘克沙醇提供了依据……”

第10篇

[关键词]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作者:张杰,杨洪霞,李磊,牛娜,蒋吉英

研究生教育是医学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渠道。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这几年有了较大的发展,随着招生数量的扩大,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拟对我国目前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与反思。

1我国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现状

我国目前医学研究生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医学本科教育延续过来的理论型,这种类型的教育是在本科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理论讲授,最后按照导师指定的课题完成毕业论文。这种培养模式突出理论学习,忽视了实验机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二是科研能力培养的前轻后重型,前期只是进行理论授课,后期由导师指导学生的科研。这种模式虽然开设了一定的实验项目,但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并且前期的培养不足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后期的学位课题和论文的进度、质量。

1.2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①课程设置的类型和比例不够合理。目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进行设置的。但对研究生课程的学习过于强调统一,选课的自由度很小。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迫切需要改革。目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是教学方式与本科类同,硕士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方法多数以“满堂灌”的形式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另一种是片面强调“自学”,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让学生自己查文献,写综述,但对于一年级的硕士生来讲,他们很少知道文章质量的评判标准与规范,而针对这一方面的写作指,导又跟不上,造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③研究生的教材建设缺乏力度。研究生教学的教材问题一直是各个学校研究生教学的突出问题。许多学校都是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有些教材内容陈旧,有相当数量的研究生课程没有教材。④考核评价的方式有待改进。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借助于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它主要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而不能反映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我国医学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针对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一些高校也推出了旨在提高研究生医学系统知识和独立科研能力的科研素质全过程培养型的教学模式,以逐渐培养和训练研究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调整课程设置的类型和比例

2.1.1加强研究方法方面的选课

增加医学电镜技术、组织学技术、高级生化技术、流式细胞仪的应用等课程或增大其课时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对科学方法的培养与训练,以适应新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

2.1.2增加前瞻性课程和专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知识不断出现,例如世界著名杂志《science》在1999年和2000年都将干细胞研究推举为21世纪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首,许多国家都将干细胞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国内高校很多学者也相继开展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我们可以应时开设一门新的课程――干细胞生物学,以介绍干细胞的基本理论研究进展及常用的研究技术。选课时实行试听制,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兴趣、需要等来选课。

2.2改革教学方法

2.2.1改革理论课内容和形式

理论课时间相对较长,可采取教材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形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本理论学习,讲解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注意与本科知识的衔接,并避免重复,这一阶段可以贯穿整个课程并安排近一半的学时。

第二阶段:专题研究阶段,根据本学科的发展,由教师介绍本领域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推荐参考书目、期刊论文等。

第三阶段:讨论阶段,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课题方向等查阅资料,写出综述,并将各自的综述复印,分发给其他同学,这样每个同学再阅读其他同学的综述,之后安排2~3次的讨论课。同学们自由地提出问题,由综述者给予回答,其他同学也可以参与争论。

2.2.2完善实验教学

介绍本专业相关实验技术理论、操作步骤、结果观察及数据分析,并介绍本实验室和本校相关实验设备的使用和应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开发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强化动脑、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试验中老师应随时给予有针对性地指导,及时发现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和改进的措施。

2.3加强教材的建设更新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2.3.1加快教材更新,补充教学内容

研究生要接受的是先进的理论和技术,而教材本身有一定的更换周期,它只能提供比较传统的或是经典的知识层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研究生教材因其相对滞后性越来越难满足研究生教学的需要,要使教学内容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我们不妨在课堂上补发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或者向学生提供获取最新文献资料、了解最新研究动态的渠道,激励学生不断捕捉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

2.3.2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保持教学活动时新性

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已经在高校的研究生教学中广泛普及,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又对研究生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以其方便快捷、高速度、高效率、时新性已逐渐成为现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研究生因其专于科研的特点更需要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网络以其无可替代的时效性成为研究生教学的重要途径,且网络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出了个别化教育,而且通过网络,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建立完善网络教学的内容和制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2.4改革考核模式

2.4.1理论课

对于理论性强的专业基础课,可以采用笔试、实验考试和作业等相结合的多元评定方法,其中笔试主要考察同学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实验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以及对结果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医学分子生物学;教;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245-02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基因结构、表达与调控的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医学分子生物学是研究人体在正常和疾病状态下生命活动及其规律,从分子水平开展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研究的一门科学。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广泛渗透到医学各学科领域,推动了医学各学科的发展,使医学科学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细胞水平逐步进入了分子水平。医学各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很好地学习有关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掌握必要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了解当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加强医学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对培养具有广博知识的复合型医学高级人才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们对医学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特总结如下。

1 优化课程设置

医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医学分子生物学不同于综合性大学、农林、师范院校的课程,医学分子生物学偏重于与临床的结合,但又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强化。正确处理分子生物学基础和临床应用的教学是解决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的关键[1]。为了和生物化学教学内容衔接,本课程不再讲授基因信息传递,仅讲授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补充介绍网络生物信息资源。着重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和新技术,如PCR和各种衍生的PCR技术、DNA序列测定、分子杂交、基因工程、基因芯片等,并兼顾介绍一些新的技术如RNAi等。联系临床介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等。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展开授课,使课堂教学生动,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刻,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只学习理论知识而不做实验,往往如空中楼阁,不知所云[2]?在坚持医学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的同时,通过开设相关实验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有助于加深对医学分子生物学理论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保证总课时36学时不变的情况下,调整了教学时数的分配,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验课时。将理论课由28学时减少到18学时,实验课由8h增加到18学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教学中,利用获得的重组DNA克隆作为实验材料,连续开设了质粒DNA的提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质粒DNA的转化和筛选、核酸的体外扩增、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共六个实验。在实验中着重介绍每个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利用实验步骤中间隔的等待时间讲解一些背景知识和需要补充的理论知识,使实验课内容充实而饱满。实验完成后进行总结,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找到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为今后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2 开展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3]。分子生物学进展极为迅速,其中大多数信息储存在英文资料和文献中,如果采用英文资料和课件进行讲授,学生可更准确的把握其含义,并且可及时获得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有助于高素质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我们在参考相关专业教材的基础上,选定了DNA序列测定、核酸分子杂交、PCR三章内容进行了双语教学,制作了中文和英文两个课件,教师采用英文课件授课,学生利用中英文两个课件进行复习,使学生既掌握了基本技术,又强化了自身的英文水平,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3 完善考核体系

考试是督促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考试目的是检测教育教学的效果。医学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专业限选课,由于课时少,内容多,进展快,学生学习存在一定困难,有些学生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只注重闭卷考试,会导致学生死记教材,不注重查阅文献和了解新进展,达不到创新性教育的目的。如果完全放弃闭卷考试,有些学生会放松对基本理论的学习,也达不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效果[4]。为此,我们结合课程的教学特点,制订了闭卷考试、实践考核与撰写综述相结合的医学分子生物学考核方案,规定闭卷考试成绩总成绩的70% ,文献综述占10% ,实验成绩占15%,平时成绩占5%,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全面地体现在考核成绩中。并且在第一次开课就提出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考核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上引起足够的重视。为防止学生直接下载或复印别人的同类文章,教师限定写作内容,稿件一律用手写,并附5篇以上文献(含英文文献2篇以上),抄袭稿件计零分。这种综合考核方式使学生既能掌握医学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又能准确把握医学分子生物学的脉络和发展动态,熟悉互联网资源的查询和利用,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和英语水平,从而改变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现状。

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我们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初步建立了一套适于医学生的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体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现有的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开展教学改革。我们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扩大双语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手段,增加分子生物学软件使用的培训,适当介绍国内外最新理论和技术,紧跟分子生物学不断发展的步伐,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万天云,王俐,昝玉玺,等.医学本科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M].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5):501-502

[2] 刘静,胡维新,罗志勇.开设硕士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课程的几点体会[M].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4):419-420

[3] 许晓源.医学院校英汉双语教学的探讨[M].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 80-81

第12篇

据记者了解,马根山教授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心脏血运重建、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各种心血管病的介入诊治等学术领域,倾注了20多年的心血,有着丰富的学科研究成就和临床经验。针对上述问题,本刊记者借马根山教授莅京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之际,对他做了独家专访。

干细胞移植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采访一开始,记者首先向马根山教授提及了有关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问题。

对此,马根山教授首先说:“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心血管疾病治疗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目前常规的治疗手段只能缓解心衰症状,不能修复死亡或濒死的心肌,而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及多项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已有许多临床前试验表明干细胞移植可以通过修复和再生受损心肌,增强血管新生等作用,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大量的医学研究证明,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治疗心肌梗死、再生心肌、防止左室重构和预防心功能衰竭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而且治疗手段简便、受益人群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回顾起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情况,马根山教授介绍说:“干细胞移植技术经历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变过程。目前国外陆续报道了几个相对较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包括REPAIR-AMI、ASTAMI、MAGIC、Cell-3-DES、TOPCARE-AMI亚组分析、BOOST试验18个月随访结果以及BOOST试验舒张功能研究等等;而在我国,关于干细胞移植的基础研究也日渐增多,这些研究所显示的结果肯定了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效果,但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仍相对较少。我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关于干细胞移植的基础和临床试验的不断突破将会带给临床工作者更多的惊喜,将会使心血管疾病患者获益更多。”

马根山教授仍认为:“虽然干细胞移植治疗具有一些其他治疗方法无法超越的明显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比如种子细胞的选择、移植时间及移植途径的选择、移植细胞的数量、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等等。未来应该进行更大样本、更长时间的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研究来进一步评价它的效果和风险。”

移植最佳“时间窗”尚无定论

据记者了解,干细胞种类繁多,但哪类干细胞可以应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在临床上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时机?

对此问题,马根山教授首先介绍说:“目前认为可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干细胞主要分为肌肉类和非肌肉类细胞。其中肌肉类细胞包括:一是胚胎心肌细胞。这是最早用于临床治疗心梗的干细胞,能在缺血心肌内存活并分化,进而改善梗死心肌的功能。二是胚胎干细胞――ESCs。当受精卵分裂发育成囊胚时,内层细胞团的细胞即为胚胎干细胞。ESCs是一种高度未分化的细胞,在所有干细胞中,是分化潜能最广的一种,它可以分化成人体的任何细胞,但受伦理及非自体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等影响,使对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受到了限制。三是骨骼肌干细胞,即SMS,又称骨骼肌成肌细胞,其可增殖分化成心肌样细胞而改善心脏功能。虽然目前不少学者采取各种方式增加骨骼肌干细胞和宿主干细胞之间的缝隙连接,但其致心律失常依然限制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最后一种就是心脏干细胞――CPCs。目前的研究证实,心肌在分化过程中,一定数量的干细胞以细胞簇的形式,停留在心脏干细胞龛,但内源性心脏干细胞体外分离、扩增和体内动员扩增,目前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

马根山教授继续介绍说:“非肌肉类细胞主要包括:一是骨髓干细胞,即BMCs。根据其特性和分化方向,可以分为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祖细胞等。它们为多潜能干细胞,具备临床应用的特有优势,具有分化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潜能,而且分化成的心肌细胞能与周围受体细胞进行有效的电机械耦合,可以弥补骨骼肌干细胞移植的缺点,也很容易从自身采集,这就避免了胚胎干细胞移植所面临的伦理学纠纷;另外,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不存在免疫排斥反应,因而具有其他移植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二是脂肪干细胞。脂肪组织源性干细胞――AD-SCs,是继骨髓干细胞之后,脂肪组织干细胞成为当今干细胞研究的又一热点。三是外周血干细胞,即PBSC。它是来源于外周血的干细胞的总称。目前国内外已在临床中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干细胞自体归巢,或者是采集、分离纯化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悬液经多种途径注射入梗死区,已经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马根山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心肌梗死后何时开始行干细胞动员――即研究中常说的‘时间窗’问题,这是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关键。心肌梗死后梗死局部区域聚集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有研究认为于心肌梗死后1小时进行干细胞移植,细胞存活数量明显少于梗死发生1至2晚移植,改善左室心功能及缩小瘢痕面积作用也明显低于两者;也有研究认为心肌梗死后早期给予干细胞移植,具有抗细胞凋亡等效益,因此,什么时候是最佳的细胞移植时机,目前仍无定论。目前病人发生急性心梗后,干细胞动员、移植的最佳‘时间窗’,还有待进一步的大型临床试验来证实最佳的时间点。”

谈及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的移植方式选择问题,马根山教授首先阐述说:“骨髓干细胞移植的方法有很多种,目前主要有开胸直接心肌内注射、经冠状动脉导管注射、经外周静脉注射、经皮介入心内膜下移植、干细胞自体动员、心肌补片等;但还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哪种途径更适合干细胞的存活和‘定居’。有研究显示,在经冠脉注射、静脉注射、心内膜注射三种途径中,心内膜注射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更好,冠脉内注射植入细胞数量更多,而静脉注射没有显示出细胞的定植。目前研究多采用冠脉内注射方法,但该方法需球囊阻塞冠脉一定时间,可能加重心肌缺血,细胞悬液也可能造成冠脉内微梗死,而且移植是否增加支架内再狭窄问题还存在争议。另外,干细胞动员也是研究热点之一,但单纯干细胞动员疗效不明确,动员剂的安全问题限制其临床推广,目前多采用细胞动员后采集行冠脉内注射方式。”

马根山教授还认为:“目前,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衰及改善心功能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一是细胞的分化作用。骨髓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及内皮细胞分化或者融合,这两种现象可能是并存的。二是骨髓干细胞促进宿主心肌的血管新生。三是骨髓干细胞的旁分泌作用。骨髓干细胞能分泌VEGF、IL-6、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促进毛细血管再生及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改善梗死心脏的重构,增加心脏的功能。四是动员自体心脏干细胞。骨髓干细胞移植后可动员自体心肌干细胞或祖细胞,并在骨髓干细胞形成的微环境中分化及增殖成为心肌细胞,持续改善心脏功能。五是干细胞,特别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选择性地降低细胞外基质基因表达,抑制心室重构。这些问题,均需要继续加强学科研究力度,才能更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干细胞移植治疗AMI

具有巨大潜力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马根山教授负责着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磁共振成像(MRI)分子影像技术示踪磁探针标记干细胞的相关研究。由此,马教授谈到了分子影像学技术在干细胞移植研究中具有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

马根山教授认为:“在干细胞的研究中,要了解干细胞移植后在体内的生物学行为,离不开干细胞示踪。为了追踪观察移植细胞在宿主的存活、滞留、分布和转化情况,必须将干细胞加以标记,以便识别和监视。而MRI分子影像技术可以示踪磁探针标记的干细胞,它具有有效成像时间长,可观察细胞的动态迁徙过程,空间时间分辨率高,对比度好等特点。”

马根山教授继续介绍说:“目前我所负责的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恰好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我们通过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可标记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而通过7.0T MRI对其在心梗动物模型上进行活体示踪。我们发现MRI分子影像技术可观察细胞的动态迁徙过程,空间时间分辨率高,但是我们通过病理学示踪也发现部分移植细胞死亡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其中含有铁离子,因此,我们很难分辨是磁探针标记的活细胞还是细胞死亡后释放的自由铁离子。SPIO不是一种理想的示踪剂。虽然目前分子成像方法还有PET、SPECT及近红外成像等,但它们各有利弊。我们应该应用多模态方式综合评价移植的干细胞在活体内存活、滞留、分布和转化情况。”

马根山教授曾就干细胞移植与其他治疗措施的联合应用做了多年的研究探讨,他在采访中还向记者介绍了相关的进展情况:“由于干细胞移植前需经体外扩增或分离,为表达载体的体外转染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时机,并且移植入心肌的细胞成点状分布,为基因治疗提供平台,有利于分泌的蛋白扩散到整个梗死区域,因此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基因治疗在缺血性心脏病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血红素氧化酶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组织激肽释放酶基因修饰的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等;我们还通过细胞移植与细胞因子――如SDF-1,或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另外,我们也通过缺氧预适应改善心脏干细胞的促存活、抗凋亡等效应,进而将细胞移植入缺血心肌后改善心脏功能,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结束这个话题前,马根山教授展望说,尽管干细胞移植面临着诸多问题,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但干细胞移植技术作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一种崭新的独特手段,显示了强大生机,其临床效果已被较多学者所接受。不难想象,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基因及细胞因子等联合治疗,为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注学科热点,

从“心”引领学科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提到马根山教授出任大会执行主席的“第十一届心脏血运重建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进展研讨会”时他介绍说:“那次会议秉持了‘继续关注心脏血运重建以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最新研究进展’的宗旨,采用了特邀专题讲座和手术演示的形式,为国内外心血管专家、学者在基础、临床、科研与教学等领域提供了一个广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并为心血管界同仁把握冠心病防治和诊疗研究新动向提供了最新信息。通过国内外专家的交流、分享研究成果,达到了‘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最终目的。”

马根山教授进一步介绍说:“在那次会议上,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霍勇教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葛均波院士,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曹克将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刘乃丰院长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刘乃丰院长对国内外专家多年来给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尤其是心血管内科的巨大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从老龄流行病学的角度与大家分享了《血管衰老分子机制与临床意义》,让与会者获益匪浅……”

采访到最后,马根山教授还向记者简略介绍了由他担任科主任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内科的科室建设和发展情况。

马根山教授说:“我们科始建于1963年,1978年被铁道部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是教育部直属‘985’、‘211’重点大学的重点学科、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和原卫生部首批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技术的医学专业人才。医院依托东南大学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以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有机融合的新型模式,增强临床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优秀复合型人才,为患者救治提供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持。”

马根山教授接着介绍说,该专科一直坚持加强医学影像与介入放射学、重症医学、麻醉科及心胸外科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大大提高了对急、重症和疑难患者的诊治水平。他们与德国UIm大学、澳大利亚摩洛西大学、瑞典隆德大学及白俄罗斯国家心血管疾病科学研究中心等建立了稳定的临床和科研合作关系;同时,该科还积极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省级以上继续教育项目和冠脉介入医师培训班,以增进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发挥学科带头作用。重视引进国际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每年选拔优秀的中青年骨干到国外进修学习,为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储备和培养人才。